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产业。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宏观环境虽企稳向好,但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与问题仍然存在,国际市场依然波动起伏,产业尚未完全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这需要进一步认清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发展重点,立足长远、超前布局,以期获得持续稳定的较快增长。
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
仍然是发达国家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美国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在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重点关注医疗电子和光伏、光电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欧盟、日本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发展战略中,还特别将物联网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IT创新的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显著
一是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例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信产业的革命,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二是技术的综合集成与交叉融合增大了技术研发难度,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集中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大,形成专利多,少数大企业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形成标准或体系结盟,对后进入企业形成壁垒,进而主导产业发展。
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IT技术产品服务化。例如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包括三种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二是重构产业链体系。这种基于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
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自2009年以来,世界各大IT企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纷纷通过并购重组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开拓新兴市场,实施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从而提升行业地位和自身的竞争力。
在未来5年内,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恢复,这种发展态势仍会继续,各大跨国IT企业将继续利用其已有资源积极开展并购,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绿色IT将成为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目前,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绿色IT战略及未来发展规划。日本政府在“数字日本创新计划”中提出要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加速推动低碳革命;韩国政府在“绿色IT国家战略”中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也制定出各种运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框架。
此外,受政府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世界各主要IT公司都在积极设计和改进绿色IT技术。
对产业发展重点的思考
光伏产业
在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二是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三是应用政策体系不完善,四是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应对措施:一要加强产业统筹引导,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二要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巩固扩大国外市场;三要推动光伏产业联盟建设,增强行业合作与自律;四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要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认证、监测制度建设。
平板显示产业
从目前来看,有四大问题制约了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弱小,二是缺乏核心技术,三是原材料、元器件和专用生产设备等本地化配套能力不足,四是在投融资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需要更多扶持。
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应对措施:一要加强项目管理,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要支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要推动资源整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四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外资利用水平;五要优化政策环境,在投融资和税收环节予以更多优惠。
LED产业
摘要:随着全世界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企业碳信息的披露变得愈发的重要。本文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的大环境出发,分析了碳信息披露对融资产生的意义,并对碳排放量披露的制度提出了几点设想,以完善我国碳信息的披露来促进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碳信息;披露;我国企业;融资效率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要问题,而气候变暖的公认主要原因就是碳排放量。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国际上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框架公约甚至是法律条文来限制碳排放量。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各国政府也都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来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根据中证网的报道,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未来碳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减少40%—45%。
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企业是否进行碳信息披露的原因都进行了一定分析研究,国外学者认为原因在于国家政府层面,监督越严格,企业越会进行碳披露(Peters、Romi 2009),以及股东的决议和监管的压力(Reid、Roffel2009)。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企业碳信息的披露对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企业之间碳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不强,这既是我国现阶段碳信息披露的特征和不足,也是导致我国碳信息披露很少的原因之一(张彩平,肖序2010)。
对于企业碳信息披露与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Dhaliwal et al.(2011)对国外企业的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越高,外部权益性融资成本也越低。我国对于企业碳信息的披露还是处于自愿性的阶段,对于企业碳信息的披露的研究主要在于碳披露的现状描述(田翠香,刘雨,李鸥洋等),还有学者在我国碳信息披露框架设计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碳信息披露框架的相关设想(谭德明,邹树梁)。
综上所述,碳信息披露对于我国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国外学者也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的实际研究,总结了许多经验。我国学者对于碳信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未来碳信息披露框架的建立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是,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并没有将碳信息披露与企业对外融资进行联系,企业对外的任何信息披露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因此,对于碳信息与融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为我国企业进行碳信息披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未来建立更加完善的碳信息披露制度。
二、我国碳信息披露对企业融资的意义
1.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进入21 世纪, 具有前瞻性的公司开始认识到碳披露和碳管理成为促进企业运营发展、构筑良好声誉和实现未来成功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对外进行碳信息等社会责任信息质量越高,企业越体现其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也就更能提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同时,还能够在政府相关部门眼中,取得很好的印象,有利于企业以后的发展。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从政府到普通消费者,都对环境问题持有高度敏感度,企业若能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企业的碳信息的披露,能很好的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社会良好形象的建立,在未来企业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从而会促进企业融资的效率。
2.能够增加企业可信赖程度
从融资的对象来看,股东们需要了解气候变化的信息来评估企业实际价值,以支持他们的投资决定" 债权人有兴趣的则是企业公布的有关气候变化的风险和责任,使他们得以利用这些信息重新进行债务合同谈判,从而减少其债务风险。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管理者会通过披露信息的方式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从而降低成本。如果管理层未提供有关企业实际价值或投资风险的可靠评估信息,他们将会在金融市场上受挫。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企业披露信息越多,质量越高,越能够取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任,从而取得更好的融资效率。
3.能够与绿色经济相适应
近年来,我国管理学、经济学领域与当前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许多新兴理念,其中与碳信息披露最为密切相关的就是绿色会计。绿色会计理论是将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模式,与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因素相结合,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考虑企业的环境成本,生态补偿成本等。同时,按照绿色会计的要求,企业在进行对外信息披露时,也要将相关环境信息进行披露,这就要求企业应当提供碳信息披露。我国学者对于绿色会计的意义研究较为充分,其中就有学者认为企业采用绿色会计会促进企业对外融资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与绿色会计相一致的碳信息披露,同样可以促进企业的对外融资效率。
4.能够利用碳排量交易筹集资金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最有效率方式。这样,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
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因此,我国企业可以通过碳排量信息的披露,以及碳排放量的减少,来达到企业融资的目的。我国政府对于企业的年碳排放量是有规定的,如果企业碳信息披露中显示企业碳排放量很低,那么其他排放量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来获得这一指标,对于排放量低的企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成本较低的融资手段。
三、我国碳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1.政府加大对碳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措施
虽然上诉对于碳信息披露对于融资效率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些作用中,许多都是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的,企业若没有很远的见地,是不会高质量披露碳信息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加强强制性的碳信息披露政策,以促进企业在未来能够意识到碳信息在融资上的重要作用。
2.完善碳排量交易市场的建设
2005 年10 月,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到2012 年年底,这两家公司获得550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此项目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规模每年将达到1000 万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目前为止,我国只在深圳市有碳排量产权交易市场,有100 多家企业参与到这个交易平台上。但是,这一交易市场并不够完善,对于碳交易的数量统计和检测,以及碳交易的种类方式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完善碳排放量交易市场,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导,只有这一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碳金融市场。
3.加强碳信息披露和绿色会计中的信息披露相融合
我国绿色会计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不小的理论成果,可以认为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趋势的,绿色会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更好的吸引外部融资。因此,碳信息披露与绿色会计模式的结合一方面能完善绿色会计核算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绿色会计的发展来促进我国碳信息披露制度在融资效率方面的发展。
四、结论
从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趋势上看,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类型的不断完善都是符合这一潮流的。企业对外信息披露很大程度都会考虑对于企业外部融资的影响,碳信息的披露也不例外。
本文从碳信息披露对于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意义开始分析,认为碳信息的披露是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和外部融资的,从而提出一定的设想来提高我国碳信息披露的质量,完善更好的碳信息披露制度,以致更好的实现企业外部融资效率。本文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获得很好的数据支持来证明碳信息披露与企业融资效率的关系,缺乏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田翠香等.浅谈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商业会计[J]2012,10.
[2]贺建刚.碳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管理绩效,财经论坛,2011,7.
[3]张萍.企业谈信息披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7.
[4]叶敏.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5]张巧良等.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机械制造特点发展现状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1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1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1.2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1.4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1.5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3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4)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5)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4结语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近日,在北京上地的IBM研发园区举行的“走进IBM实验室”探索之旅中,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以及IBM中国研究院和IBM中国开发中心的专家,与到访的数十位媒体高层和记者分享了IBM对科技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钱大群就表示,IBM研发不仅仅集中于科技前沿和基础性理论的领域,而是结合行业需求和未来趋势,将研发的重心放在了深入行业应用之上。为此,未来的企业形态、新兴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需求,这四大发展趋势影响着IBM研发部门的创新方向,并给研发部门如何把创新的科技融入到行业的发展中提出了新的课题。
趋势一:未来企业形态
2008 IBM 全球CEO调查是全球有史以来开展的最大规模的CEO调查。IBM发现,未来的企业将具有以下五个特征:渴求变革,全球整合,让创新超出客户的想象,真诚而不仅仅是慷慨,彻底的业务创新。同时,IBM发现,中国的CEO更加关注“让创新超出客户的想象”和“彻底的业务创新”。与全球CEO相比较,中国的CEO更加渴望变革,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而这些对创新的渴望和需求,则构成了推动研发的重要动力。
趋势二:新兴技术的发展
IBM研究院主持“全球技术展望”已经超过25年。通过“全球技术展望”,IBM对未来5~10年的技术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发现信息技术正在发生大量结构性的变化。它们包括:计算系统的再造,因业务需要的云计算,支持大量社群和数据交流的平台,实时和全方位信息处理与分析,随时随地执行业务。这些方向将构成未来信息技术支持并推动产业跳跃式发展的基础。
趋势三:未来行业发展需求
这些并不仅仅是纯技术讨论,而是探讨了新技术是如何应用到市场,如何改变和创建新的行业或企业的。技术的日新月异为通信、交通、医疗、金融、制造和零售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方向。为此,与公共服务的日益重要相对应,一些行业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而先进的技术又进一步推动了行业需求,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驱动创新研发的最直接的动力。
趋势四:国家发展的需求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利用多方力量、强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与产品创新、逐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改进措施,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供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绿色物流金融:金融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物流产业也得到极大的推动。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业产值南2004年的38.4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7.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07%。物流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组织部门的重要的链接纽带。物流业在高速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诸如物流标准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物流技术有待创新、专业人才缺失等。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思想意识水平提升,更多的人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如何减少物流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何更充分有效的利用物流资源、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等方面。本文主要就焦点之一的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问题进行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绿色物流金融
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
2.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 为绿色物流运营提供融资信贷、支付结算、分散风险等物流金融业务的操作方式或组织形式。我国现阶段普遍应用的是物流业主体模式、金融业主体模式、核心企业主体的供应链运营模式。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
为了更好的实现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改进传统的物流金融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绿色物流运营模式成为新的行业发展模式。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1.运营模式创新后劲不足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是对传统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该模式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际应用价值上对于物流金融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就目前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在供应链金融、抵(质)押融资、物流财务、租赁服务、付款及保险服务方面均能关注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但由于金融组织自身、物流企业及外部经营环境等问题造成了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建立及应用动力不足,发展创新无后劲支撑。更多的是在思想上创新而非实际创新与推广。
2.绿色物流金融参与者少
日前,在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上实践的大部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自身实力的优势为追求商业利润和树立组织形象会推出针对物流企业的金融产品,并在金融服务上注重绿色金融服务。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也多为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这就造成供需双方参与者少。这对于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及绿色物流金融的实现都是不利的。
3.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短缺
现如今面向物流企业的专业绿色金融产品类别甚少,创新能力也不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如大型国有银行在多变的金融环境下自身的组织功能、产品结构、技术创新、服务水平等方面凋整与创新都略显吃力,更何况新型的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此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还要注重安全谨慎、运作风险及回报问题。因此,更造成了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开发进度迟缓无力,进而导致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短缺。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创新
1.整合利用多方力量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建立不能单靠政府或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包括政府、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社会及国外资本的参与。在各个参与者之间建立绿色物流金融利益主体联盟、建立适应绿色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的激励相容机制。从而形成绿色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尤其是政府要加强发挥产业方向引导并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扶持与鼓励多方力量联合。
2.强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与产品创新
实施绿色物流金融的金融组织机构应扩大其业务范围和业务量,使银行业通过向物流产业链内的经销商进行融资,间接盘活整个资金供应链从而实现产业链成员共赢。加强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大力开发绿色物流金融及融通仓模式。可针对不同实力的物流企业开发专业的绿色仓单质押、绿色保兑仓、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
3.逐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网络化
关键词:绿色金融;环境保护;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05-02
1 引言
1.1 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又称为环境金融,是一种为环境保护及社会责任融通资金的活动,它既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措施,又是金融机构的一种新的资产业务。要求金融机构将环境变化视为一种营运风险,在投资决策时考虑投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把这种影响所带来的相关成本、风险及报酬融入到考核项目的体系中,在营运活动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理念,通过资本市场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拓宽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范围及盈利渠道。
1.2 相关研究
在国外,绿色金融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及内涵做了详细的介绍,总体上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与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但没有得到一致观点;除此以外,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定价等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国内对绿色金融的研究起步晚,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做了一项研究。
2 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
2.1 我国绿色金融实力在国际上的对比
赤道原则于2002年由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提出,后来融入了世界银行的政策理念。2006年7月,新赤道原则增加了原则和适用范围方面的内容,成为国际上评价金融机构资产项目存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标准和规范。这一原则有利于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有序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声誉,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它要求金融机构在资产业务中要具体化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利用金融杠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金融机构应有的社会责任。但我国绿色金融起步却比较晚,规模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金融机构数量上,我国绿色金融的践行情况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正在向赤道原则靠近,更多地履行自己作为大国的责任。
2.2 国内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履行情况
随着赤道原则普及,我国各商业银行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及绿色金融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都积极的践行着绿色金融宗旨。其中兴业银行身先士卒,在全国首先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截至2009年6月,兴业银行已为北京、山西等11个省市的91个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了37亿元贷款。在之后的两年里,兴业银行进一步加大绿色信贷。根据兴业银行2011年报,兴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总额达到了745.45亿元。除此以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为绿色金融、履行社会责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粗放式经营模式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发展模式,这无疑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面对如此严重的浪费现象,商业银行目前的绿色信贷显得杯水车薪。
除此以外,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绿色金融评价标准,在金融行业内部无法统一有效地进行绿色金融业务,另外我国信息沟通机制和资本市场制度还不完善,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与环境保护很好的结合,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3 我国绿色金融的推动方法
3.1 银行的行为选择
由于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业的信贷业务受到严重的威胁,绿色金融既是环境保护一种方法,也是银行业新的资产业务发展方向,它为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银行业应该将绿色金融内化为自己的业务准则和经营理念,将绿色金融置于影响银行经营决策的特殊地位。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针,制定自己的绿色金融业务的实施原则和操作流程,将绿色金融置于信用评价体系之中,更好的衡量资产项目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要遵循赤道原则的规定,只有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将绿色金融作为检验社会责任执行力度的标准,才能更好的遏制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项目。同时商业银行要积极地进行绿色金融创新,不断地研发出更好的绿色金融产品,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投资者的需要。对于商业银行这无疑是提高自身荣誉、形象,增加利润的良好途径。绿色金融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它可以增强人们对银行的信任和依赖,这也就促进了银行的全方面发展,事实证明兴业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创新,其经营理念和运行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最近几年兴业银行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银行,它 的每股收益增速居于首位(如图2)。
3.2 企业的行为选择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技术跟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过去我国经济只是单一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和社会造成的破坏。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尚未发生大的改观,粗放型发展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由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个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于自绝出路。所以每个企业在经营决策中都要把绿色金融理念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把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标准之一。在这里,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应为追求最大化的长远利益,而不是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3.3 政府的行为选择
绿色金融成为国际金融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我国也应根据我国基本国情进行一场以绿色金融为中心的变革。国家应尽快出台对绿色金融的扶植鼓励政策,放宽绿色信贷的控制,实行有区别的信贷政策,另外还要对践行绿色金融的银行和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得这些绿色银行及企业有利可图,满足其趋利性。同时还要对那些有负外部性的银行及企业加强监管,必要时采取处罚措施。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撑,做到有法可依。除此以外,国家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绿色金融实践经验,建立相应的金融制度,以适应和更好地引导绿色金融创新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景琦.政府对“绿色金融”不能缺位[J].中国经济导报,2010.
[2]唐斌,赵洁,薛成容.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的问题与实施建议[J].新金融,2009,(2).
[3]徐子奇.应借鉴赤道原则完善绿色信贷[J].金融时报,2010.
[4]兴业银行.“赤道原则”中国探路者[J].第一财经日报,2008.
[5]邓平,戴胜利,邓明然.促进节能减排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
[6]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趋势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交换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货币制度、物流技术、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非常复杂。但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非常强。国际贸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角斗,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跨国企业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交易集中度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企业生产投资持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在快速增长,这也使得全球生产、投资和商品的大流通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精细化分工中,在寻找新的定位,并在这个过程形成新的战略同盟,国际交易市场统一性增强,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和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创新技术和贸易技术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也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由于信息互联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更为便利和高效,跨国企业现阶段都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尽力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内部管理,则利用新技术大幅提升运营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现阶段,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力量,在贸易交易市场的占比不断稳步提高,交易活动也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会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加大会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各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自由化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世界各国经济比较低迷,但是全球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率为2.8%。2015年,全球经济依旧脆弱,国际贸易环境还是不够景气,但是,经济体间的贸易活动仍然频繁。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不可阻挡的趋势。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世界各国、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间的壁垒在增多,各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非常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长期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手段来加速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同时利用先发优势在WTO框架下制造贸易壁垒,人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贸易与劳动标准、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汇率等问题都已列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明显。根据WTO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G20集团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有80%左右仍然在实施,对全世界约4%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形成影响。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根据商务部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争夺正在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对于贸易市场的竞争也显得非常激烈,各种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之争相当残酷。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多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多边贸易机制表现更加灵活多样,为各国贸易构建了基本架构。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基本都不违反多边贸易的约定,反而表现出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支持。这些主要体现在:各国都是在利用多边贸易机制的游戏规则来实施贸易保护;通过多边贸易协定来保护成员国的利益,排斥非成员国。多边贸易协议是各成员国所协商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所以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力比较局限,更多是依靠成员国间的信用来维持正常运作。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各成员国都能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协议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全球经济发展处在低迷时期,各成员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贸易保护必然会抬头,从而形成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然存在不确定,但是各国贸易措施还不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毁灭性冲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长期挑战多边贸易体制,从而影响到国际整体贸易体系。各国、各经济体对于贸易市场的争夺已经非常白热化,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绿色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被赋予绿色概念,绿色贸易潮流势不可逆。伴随环境日益的恶化,全世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共识愈加认同,“绿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趋势,绿色贸易则由此产生。经过近年的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保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愿意选择资源绿色的产品,绿色消费成为绿色贸易的基础。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从联合国数据显示,绿色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商品贸易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为环保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环保产品由于其性能和技术,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而绿色商品的国际贸易日趋成为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步多元化,依靠网络完成的贸易正在高速崛起。网络贸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同地区和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和商务活动。国际贸易所需要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的前期沟通、合同签订、商品或者资金的交割、物流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依靠网络平台来完成。而目前网络贸易商品还主要集中在无形产品,比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实物贸易则主要是前期沟通咨询、合同签订以及资金的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上完成,实际的货物物流等还是需要传统渠道。网络贸易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经济体的重视,都出台了或多或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贸易发展的增长比率非常快速,网络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益。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比如交易成本较低,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约束,网络贸易的应用普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对于贸易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贸易总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贸易却强势增长。传统贸易交易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电子商务为方式的网络贸易能否成为争夺贸易市场的利器,受到了各国和各经济体的高度重视。由于网络贸易的高效性,网络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第五,国际贸易尚未从危机中恢复,对个别贸易大国的依赖性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整体贸易相对低迷。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创,国际贸易量急速萎缩。经过各国一系列的稳定政策,全球主要几个国家经济得到了稳定复苏,全球贸易得到恢复。《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贸易保持低速增长,然而受到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较大拖累。世界贸易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世界资源的配置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015年,美国经济恢复比较明显,失业金申领数量创下近年来的低位。而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增长都较为稳定,这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际贸易将会持续向好发展,尤其是主要几个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明显。由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贸易将会持续恢复。其中,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推动全球贸易迈向全新的增长时期。第六,国际贸易整体结构优化,贸易向高端化发展。国际贸易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然保持较强的活力和较为稳定的发展。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恢复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市场快速壮大的新力量,世界贸易格局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贸易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第三产业全球化,而第三产业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模式,并在影响各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地位。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蓬勃时期,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保持较高速度的上升趋势。在第三产业贸易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商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全球贸易的关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端化调整。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趋势的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波动期,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是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结构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原料在国外,而且市场也在国外,我国是典型的贸易大国,所以我国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同样也将遇到国际贸易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近年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对于我国而言,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制定我国外贸战略,把握国际贸易的机遇,主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水平和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抓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利环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会随着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意志而停滞不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大环境、大形势和大格局,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要求,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导优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我国外贸水平的提高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更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准确判断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发展走势,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和合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进行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形成更强大的国家实力。同时,我国应该加速推动外贸机制的改革,积极按照WTO原则和规定进行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此外,我国还要注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更深层次地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二)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我国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是由于自身和外部双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自身因素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优势为主,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另外,我国出口贸易的比例非常高,对于贸易伙伴国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明显。在外部因素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是时下各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各国都会想尽办法为贸易保驾护航。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有着巨大的危害,部分别有目的的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应该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协调体系,提升贸易摩擦的应对水平,通过多种手段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该全面剖析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制,熟练掌握贸易救济措施,尽力减少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失,提高我国贸易水平,保持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衍生的效应,所以针对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积极抵制和打击,而另一方面需要实质性地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只有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之后,我们所面对的贸易摩擦才会进入新的平衡阶段。换而言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将会是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新常态。
(三)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商品质量
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产业升级阶段,这也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目前以“进口原材料,初加工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这是相对低端的国际贸易交易,我国需要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我国外贸应该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知识、技术和服务密集型商品转变。同时,进口方面,我国应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技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只有将贸易结构进行逐步优化,我国贸易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加强产品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贸易风险抵抗力,确实推进外贸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推动网络贸易发展并加速电子商务普及
根据国际贸易对网络的需要,电子商务作为网络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需要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对消费品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国家应该扶持其他行业的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拓宽企业的推广渠道。另外,我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我国网络贸易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由于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新趋势,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贸易法律法规,以维持我国网络贸易的合法运作。
(五)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实现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作为载体来完成,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外贸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与国外企业竞争,然而我国跨国企业整体不论是体量或者竞争力都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需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企业的跨国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意义非同。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贸易有效地承载了各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对我国而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国经济实质上作为一个挑战者,正在挑战全球原有的经济利益体系,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阻挠和问题。伴随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明确性加剧,我国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贸易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国清晰明确的贸易战略关乎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贸易全球化调整中的利益分配,同时会关系到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黄日星,张涛.国际贸易绿色发展新趋势[J].中国商界,2010(2)
2.林玉洁.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
3.巩胜利.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新趋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13(11)
4.买梦阳.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5.常静.中国应对世界贸易格局演变趋势的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5(7)
关键词: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转型;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31-02
当前,中国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都不高,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41%,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也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中国商品流通、餐饮、修理、零售行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0%左右。传统服务业以生活性消费服务为主,是直接性的、针对人的、面对面的消费服务。传统服务业具有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二者同时进行、难以物化储存而必须由服务人员直接提供以及就业容量大等特点。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有13亿多人口,且处于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对生活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拥有巨大的潜在服务市场。按照“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要将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这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高赢利和强辐射等特点,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刻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当前,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转型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一、转型趋势之一:服务业的生态化
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本身属于无烟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亲近自然、环境友好的特点。但是,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政府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不断出台绿色规制的政策措施,消费者也更加强调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化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转向。现代服务业的生态化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过程的清洁化、生态化,二是生态型服务业的创业发展。由于环境规制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服务企业逐渐把实现服务过程的清洁化和生态化作为服务改进的重要目标,开展绿色营销,不断创建清洁化、生态化服务的新途径,进行绿色服务,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强调清洁生产,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强调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适应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需求,服务业不断发展创生出诸如氧吧、生态旅游等生态型服务业态,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亲近自然的服务产品。
二、转型趋势之二:服务业的知识化
20世纪60年代,鲍莫尔作为服务业发展悲观论的代表曾经提出一个论断,即服务业在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比制造业更加难以实现。人们把这一论断称为“鲍莫尔病”。但实际上,在产业演进过程中,“鲍莫尔病”并没有出现。究其原因在于,鲍莫尔忽视了服务业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可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一个事实。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这突出地说明,知识与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一样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正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其发展日益依靠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知识化趋向。服务业的知识化转向,主要表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显著依赖于专业性知识和技术,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那些知识、技术占主导地位,高附加值的诸如法律服务、管理服务、工程设计服务以及金融、计算机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在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产出最多增长最快的产业。在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转型趋势之三:制造业的服务化
世界经济的实践证明,生产业是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制造业高度发展呈现出“服务化”的新趋向。制造业服务化首先表现为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以卖服务取代卖产品,把服务看做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工具,通过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消费者。其次,优秀制造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由关注产品生产,转向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服务化还表现为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服务外包”或“服务剥离”。许多制造企业将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服务功能独立出来,原来的服务活动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一转变促使提供生产服务的专门企业迅速发展。这些企业提供从技术产品研发、软硬件开发,到人员选聘与培训、管理咨询、金融支持、物流服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服务链,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转型趋势之四:服务方式现代化
伴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涉及技术、产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推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升级,产生了大量的服务新业态、新产品、新方式,专业店、连锁店、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正在发展壮大;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也涌现了很多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模式,无线射频、自助服务机、商业智能等正引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潮流。服务业的服务方式呈现网络化、连锁化、信息化等现代化发展趋势。实现现代化是服务业必然要经历的高级阶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服务方式更先进、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质量更高,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服务业实践证明,服务业的现代化造就了服务业的高效发展。这些新的服务方式可以高效地“整合”或“疏散”的“内力”和“外力”资源,使各种相关联的结构性要素发挥市场价值,拓展服务领域和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素质。
五、转型趋势之五:服务功能层次化
这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又一重要转向。过去,受信息传递和交通条件的制约,服务企业的服务半径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一般采取分散布点、遍地开花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服务企业的服务半径不断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开始向专业服务和精品服务转变,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形成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造成区域服务功能和服务等级的显著分化,高端服务出现极化发展趋势。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承担不同服务职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是服务功能的层次化的突出表现。从全国和全球范围来看,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使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城市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集聚地。在同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如金融、保险、高级商业中心、公司总部等,集聚在城市核心商业区,一般性的服务业,如住宅业、仓储业企业,则受城市负集群效应驱使向郊区扩散,逐渐迁往地区。
六、转型趋势之六:民生服务社会化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要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文化型转变,服务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过去许多自我服务、自我满足的诸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服务等民生服务,开始逐步转化为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民生服务的社会化,解决了家务劳动问题,提供了宽松、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从根本上大大减轻家务劳动的强度,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体力和智力,有充沛的精力从事社会生产以至完善自身。民生服务的社会化,强调专业化和产业化,不仅提供各种特色服务、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带来了家庭服务、托幼养老、便民早餐、物业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1.1绿色金融的含义
“低碳经济”在21世纪初由英国官方首次提出,它以耗能低、污染小、效能高、收益多等特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与支持。绿色金融伴随低碳经济产生以后受到各国关注,已成为各个国家主要的金融发展模式“。绿色金融”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不过学术界对此已经达成一个共识:金融业在投融资活动中均要体现出“绿色”。具体而言,是指金融机构对环保产业与生态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关注,以帮助企业降低消耗与节约资源为目标,通过创新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促进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绿色信贷指银行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为从事绿色环保行业的企业放宽贷款限额并提供优惠利率,对污染生产项目实施经济惩罚,从资金源头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扩张。绿色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分散环境风险而对其投保,让保险公司承担企业损失的经济手段。绿色证券指上市公司在证券融资的过程中需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核,以期建立良好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就现阶段而言,人们对“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仍然主要集中在银行业的信贷业务方面。
1.2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增加,使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也迈出了脚步。1995年中央银行和环保局提出了通过信贷政策加强有关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11月23日中国银监会为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顺利实施,印发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2011年11月1日为促进银行性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2012年2月24日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绿色信贷指引》;目前,赤道原则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自愿性绿色信贷原则,兴业银行是我国最早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在推广赤道原则方面,环保部编译出版了《促进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赤道原则及IFC绩效标准与指南》,但我国银行业中尚未普及赤道原则;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成立大会暨2014年首届中国绿色金融论坛”于2014年12月22日在北京隆重开幕,论坛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正式成立;2015年4月22日中国金融学会宣布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同时,央行研究局旗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报告,针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以上实践均表明,绿色理念正慢慢渗透入金融业,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2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绿色金融发展内部驱动力不足
第一,绿色金融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目前金融业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然不足,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政府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外部推动来发挥作用。由于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若短期内不会使企业收益受损,企业则对此不会过多关注;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安全性,更不可能主动关注贷款企业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破坏,由此导致环境污染的市场失灵则需要政府的介入。第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十分复杂的专业技术,这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实际上作为现在最为发达的绿色信贷业务从业人员所具备的绿色金融相关知识与实践经验则严重不足。另外,绿色产业或低碳产业需要的大量资金多为中长期贷款,而资金回笼需要较长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受挫。
2.2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首先,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期,绿色金融参与主体义务缺乏必要的约束,权利缺乏必要的保障,使绿色金融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但相应的投入仍然非常有限,借鉴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政府的财政支持与政策倾斜可以促进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其次,企业需要面临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博弈。比如一些比较依赖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虽然说绿色信贷的审批条件会迫使企业逐步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但是在短期内实现转型发展对企业来说会有很大的冲击,同时需要考虑转型成本问题,企业需要在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做出权衡。最后,对金融机构而言,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受到的优惠补贴政策严重不足,我国目前存在的政策大多以鼓励性为主,导致其开展绿色金融成本过高,积极性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2.3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一方面,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上的产品还比较少,主要是原生绿色金融产品,基本上还没有衍生绿色金融产品,虽然我国在绿色环保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金融产品创新,但与绿色金融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产品依然比较单一。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而绿色信贷属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只表明间接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市场中发挥的作用;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的发展不足,意味着直接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市场中参与不足,是又一个制约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3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积极培育和引进绿色金融人才
绿色金融业务想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拥有一批具备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必须得到重视。首先,对各大金融机构而言,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聘请金融专家来银行做讲座;组织员工积极参加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其次,完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高等院校为金融机构培养出一批高技术水平的金融专业性人才。最后,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引进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和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学习国外经验,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3.2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一方面,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建设。当前我国关于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想要实现有法可依得先有法才行,我国可以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绿色金融法。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使用。政府可以向绿色金融采取政策倾斜,提高各个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中央银行在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可以对有绿色金融贷款的金融机构实施优惠利率,扩大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等措施刺激绿色金融业务的扩大。
3.3完善绿色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