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教育;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不断进行深化和改革,这能让高等教育得以飞速的发展,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在高校规模壮大的同时,在校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同时,潜伏在校园内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开始涌现出来,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所以校园的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高校教育活动中安全管理现状
(一)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不足
我国现在已经对高校中的平安校园建设达成了共识,但是对教育安全管理的认知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当前由于安全防范意识严重缺乏,所以会出现安全隐患危险性估计不足的局面,在缺乏对应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需要对预案以及对应的能力开展分析。上述这些因素均会影响教育安全施工,致使实施的效果和概率不甚理想。高校管理层在教育安全管理的时候没有重视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安全教育工作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中,致使课时不能保证,讲授内容单调。所有的教育活动仅存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等几方面。安全教育活动开设期间无论是教学的方法抑或是教育的手段都极为落后,特别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学校仍旧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对部分需要实地观摩和表演的教学内容因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只能作罢,所以整个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在接受完安全教育后对安全有极为模糊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甚至在出现问题以后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在发生事故以后则自怨自艾。
(二)缺乏法律法规制度,责任追究不利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均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蓝本的,其中学校的安全规定也体现在其中,但是现在针对学校的安全系统规定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有关学校的教育活动具体日程方面。现在很多高校开始设立平安校园领导小组,所有的校领导都要主抓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对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这是用于解决协调不畅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教育活动涉及的部门广泛,人员众多,影响面较大。而高校的教育活动没有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有序衔接,致使际教学管理事故纷繁复杂,在无专门教育教学安全规定的前提下,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不够明晰,管理中操作性不强,考核的标准缺失。尤其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很难做到妥善处理和解决,也很难依法对规程进行人员责任追究。
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落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校园安全管理教育是其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要素,这应该被纳入校园管理体系中,并作为专项内容予以重视。由于校园管理系统中涉及的内容多,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所以要坚持科学的工作管理体制,在遵从正确工作原则的前提下,让安全效果达到最优。高校在党委领导的引导下,要以保卫部门为主导,其他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协调,并由具体的负责人员做好协调工作,这样能让校园的安全管理得到强化,从而让管理的职能得到发展。制定相关的规划、规范和标准的时候,可以通过危险性分析的方式对安全培训工作给予救援研究,通过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使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从预防的角度入手,本着依靠群众的原则对其进行考察,要求各大相关部门或者单位都要将广大师生看成是坚强的后盾。由于师生是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主体,能在安全防范中起到直接的作用。所以,高校在管理的时候,实施的管理方式应以分级管理为主,通过分级负责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这样才能让管理真正落实到人、到岗位、到部门。
高校需要将安全性检查看成是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定期和随时检查结合的方式,让普遍检查和专项检查两者更好地契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开展检查工作。使用安全检查的方式,一方面能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问题,这样便于治理安全隐患,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能通过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治理各项隐患,让校园教育活动的安全状态得到高度发展,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作者:崔钰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在日常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语文学习意识,加上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学安排不足,没有对语文教学计划进行及时的更新以及优化,在高职院校整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科学的设置语文课程,多数高职院校只在一年级的时候开设语文课程,之后的学习就忽视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在开设语文课程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生实际科学的安排语文教学计划,设置的语文教学内容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偏难。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在日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中使用不上,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也就不会投入相应的经历。加上许多高职院校在安排语言类课程的时候表现出了“重英语轻汉语”、“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二、解决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边缘化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高职院校语文评价体系
为了引起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和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当从评级体系的角度完善语文的评价能力,不仅要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而且要在多个角度考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改善高职院校考察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统模式。
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底,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获益匪浅,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有所提高;从提高学生语文书写能力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在设置的时候应当注意规范学生的日常书写能力以及语法用词技巧,尤其是随着电子输入法的普及,高职院校学生的书写能力以及拼写能力大大下降,为了改掉学生的这一缺点,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应当注意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以及字迹潦草的现象,提高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从提高学生文字分析以及运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文字运用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在进行语文教学训练的时候应当注意训练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反馈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文字信息有识别能力以及分析利用的能力,为之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手段,创新语文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校园文化氛围,设置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只有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与实际情况完美结合,才能有效的改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边缘化问题。为此,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应当改善传统的教学观念,丰富语文教学手段,尤其是要结合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以及热门技术,例如:微信、微博等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参与度,积极的参与到写作之中,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来纠正学生的书写问题以及错别字等习惯。并且,在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内容,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融入政治、文秘写作以及传统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敏感度,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及教学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之中,深层次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个性特征融合在一起,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创造全新的语文学习体验。
(三)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语文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语文科目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为了真正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考核并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而是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几个层面对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语文考试的成绩只是考察学生的一个方式,最主要的是要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师要与学生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素质不高,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中端正自己的语文学习态度,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语文教学的边缘化问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成长没有发挥出积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分析了边缘化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几点解决和完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边缘化问题的措施,期望未来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效果更佳,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大大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1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安全意识淡漠,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重视不够。对安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没有认识到其必要性,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地用消防安全、防盗安全等常识性的安全教育代替专业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就进入实验室,无知从而无畏,导致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故发生。(2)安全培训方案不甚科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优质的培训方案可以使安全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有效地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缺乏规范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方案,培训目标不清晰、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计划不系统,专业性、实用性、操作性不足,存在虽经过培训依然无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情况。(3)安全培训队伍薄弱,影响培训效果。高校安全培训多由保卫处、国资处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承担,他们对于专业实验室的情况并不了解,对于实验室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状况没有经验,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有些学校的安全培训由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往往简单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安全知识的培训没有系统性,缺乏政策法规介绍。(4)缺乏制度保障,无法保证覆盖面和长效性。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大多由保卫处、国资处或装备处共同负责,但是对于安全培训由谁来牵头和负责,缺乏明确的职责指向。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归口不同部门管理,其中本科生由教务处管理,研究生由研究生院管理,教师、博士后、聘用人员由人事处管理,多部门管理的情况下,缺乏制度的保障和部门之间的协调。
2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系统而规范的安全培训体系应当具有完善的培训内容、专业的培训队伍、多样的培训方式,同时营造浓郁安全文化的氛围,巩固和促进安全教育的成效。
2.1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安全知识
化学实验室由于存储和使用许多易燃、易爆、对人体有毒害的化学品,因此在实验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实验还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水电、气体钢瓶等。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设备使用、规范操作、应急(急救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5]。(1)消防安全:必备的消防知识,如火场逃生与自救、火灾报警、常见消防设施的使用,以及针对实验室不同类型的火情如何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等。(2)用电安全:化学实验室中有各种电器、设备以及反应装置,需要用到的有交流电(三相和单相)、直流电和弱电,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基本的电学常识和实验室用电的常规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存在的电气危害、触电的预防、触电后的处理和急救及电气火灾的扑救等。(3)生物安全:化学学科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到部分生物安全问题,应当知晓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给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安全以及初步的防范,知晓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学会基本的处理措施,并树立生物安全的概念以及自我防护、环境保护的意识。(4)辐射安全:化学实验室会用到具有放射源的仪器、用作标记物的放射性物质,应学会如何对辐射进行防护及辐射性废弃物如何处理,并建立职业健康思想,知道需要定期对场所进行辐射监测、定期进行工作人员的身体检查。(5)实验室常见设备:化学实验室用到的设备类型很多,如高温、高速、低温、加热、压力容器等。压力容器如带压反应釜、高压灭菌锅、气体钢瓶,属于特种设备,需要定期检查,有特定的操作要求,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电炉、马弗炉、干燥箱(烘箱)等高温设备,大多功率较高,不能超过实验室用电的额定功率,不能将多个大功率设备插在一个接线板上同时使用,并应定期检查温控部件。(6)化学品安全: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化学品。由于其危害性,在采购、存储、使用、回收等各环节都有相关的规定以及特殊的规范要求,实验者掌握并遵守有关规则才可以达成化学品的闭环管理。对于剧、易制爆、易制毒化学品,公安部门颁发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实验者必须了解并强制执行有关规定。(7)应急处理:学会如何处理实验室突发事故,学会简单处置实验中的小伤害,如烫伤、割破手指、化学品溅入眼中等事故。
2.2防护措施
进行化学实验时必要的防护可以使工作人员减少或免受伤害,首先应当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如穿棉质工作服、戴防护眼镜及防护手套、穿不露脚趾的鞋子等。同时,应当在实验室硬件条件上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营造健康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比如良好的通风以及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如洗眼器、紧急冲淋器、医用急救箱等,确保实验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2.3环境保护
在实验工作中学会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不伤害别人。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不能影响环境和他人。应当了解化学实验产生的“三废”如何处理及在实验室如何遵守环保规定,例如实验的废弃物不得随意抛弃、生活垃圾与实验垃圾要分开收集、实验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等。
2.4规范的实验操作
据统计,大部分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由于操作而引起的[6]。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其特定的要求和专业的规范,不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可能引发事故。例如:蒸馏和回流时,不能是密闭回路,否则会引起冲料甚至爆炸;在加热液体时应加入沸石以防局部过热而爆沸。虽然在教学实验中已进行过实验操作的培训,但是学生真正步入科研实验室独自开展工作时,依然会有遗忘和疏忽,在安全培训中再次强调单元操作的规范性,可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预防科研实验中错误和疏漏的发生。
2.5事故案例分析
有针对性地选择发生在高校实验室的典型安全事故,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而专业的剖析,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警示作用和教育价值[7],可以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面对一个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鲜活案例,也可能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机械地灌输安全知识,具有更好的培训效果。
2.6政策法规解读
初步统计关于安全、环保的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多达30余种,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法规条例也在不断修改、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现行法规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执行和遵守各项安全环保的规定。
3专业化的培训队伍
规范健全的安全培训体系必须具有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实验室安全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可以由具备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共同组织成一支培训队伍,各自承担部分培训内容,比如教师承担安全知识、操作规范的讲解,管理人员解读政策法规,消防工作者介绍消防安全知识等,这种由多层次、多类型专业人士组成的培训队伍,才能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培训人员的再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促进培训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优化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安全环保理念。
4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8],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强化、不断重复,以期在思想意识中牢固树立安全的观念。(1)增加实践环节。安全知识的传授,更多是纸上谈兵,在实验室中面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必须经过演练和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才会真正应对。因此,消防器材的实训操作、消防演练、事故逃生演练、化学泄漏处理演练等,应当作为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实验安全事故的实际应对能力。(2)多管齐下提高培训效果。将安全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使安全培训成为强制性的环节,例如北京大学化学院将安全教育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安全教育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研究生的必修课,或以讲座报告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邀请学者、环保、消防等专业人士,开展不同方向的专业讲座,可以接触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又或者编写安全手册,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自学,将自学与讲学结合起来。(3)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广和强化安全培训。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推广安全教育和宣传:在网页上开设安全园地,介绍各种实验室安全的知识和规定;制作安全教育慕课课程,开展网络学习,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实验中心均制作有网上开放课程,供大家学习;利用虚拟仿真技术、VR技术对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当出现错误操作或违反操作规程时,危险状况通过虚拟画面呈现,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留下深刻印象,操作培训效果更加直观。(4)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的氛围,可以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实验室安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营造氛围:实验室门口张贴安全警示以及潜在的安全危险,做好预防提示;将实验室安全制度张贴在实验室,明确规范要求;充分利用墙报、校刊、标语牌的作用进行安全宣传和安全气氛烘托;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实验室安全月活动,进行安全实验室表彰等活动,形成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氛围,达到比制度约束更为有力的效果[10]。
5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
5.1安全培训应当与安全管理制度相结合
构建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有手段促进执行、有机制激励完成,才能实施推行、达到效果。(1)建立考评制度,用考核来检验培训效果,并与实验室准入制度相联[11]。经过课程学习或自学后,参加网上的安全测试并与门禁系统联动,通过者颁发合格证书,合格者方可开通门禁进入实验室。通过强制的手段,使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经过安全测试,达到初步培训的效果。(2)通过安全检查制度,查找实验室危险因素[12],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因为课题研究方向不同或改变,以及各实验室潜在的危险因素不同且随时变化,所以要以检查促进针对性的培训、以检查促进个性化的安全管理。
5.2以学生为本,建立学生参与机制
建立课题组安全员制度,课题组安全员是由导师指定的学生。首先对安全员进行培训,再由他们将安全管理的具体规定和安全知识向导师和同学传达;来自实验室的安全员,也可以将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反映出来,大家共同商议解决。安全员同时参与安全检查,可以发现其他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提醒自己课题组注意。通过学生参与制度,使学生从被教育、被检查的角色,转换为教育者、检查者,真正成为实验室的主人,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6规范化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优势
6.1全员覆盖
随着高校科研任务的加重,科研合作者、科研助理、博士后、联合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研究生导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虽然长期在实验室工作,但是对于日益严格的安全要求及环保规定,并不了解或观念落后停滞,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教务处、人事处、国资处、保卫处的多部门联动,在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等各环节中,加入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真正实现全员覆盖。
6.2分层次具有针对性
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情况各有不同,对于不同的对象,应当分层次进行教育和培训。对于理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室安全应作为应知应会的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不同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对于大一学生,应当掌握通识的安全知识、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防护手段;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当掌握涉及专业方面的实验技能以及安全知识;对于大四学生及研究生,开始进入科学研究的领域,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涉及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和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解决问题和自我保护。对于新进教师以及博士后等人员,以政策法规解读为主要培训内容,培训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同时,根据各类型实验室常发生的问题和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培训教育,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安全,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值得反反复复的唠叨;而我却要说,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常常放在心中默念的主题。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师生幸福安宁的基本保障,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首要前提;失去它,我们的一切努力将会失去意义。
可能,有些同学会说,这些事我也干过,我不是好好的站在这里。我要告诉这些同学,心存侥幸是生命安全最大的敌人,不幸往往在心存侥幸的那一刻发生。同学们,我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加强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好各方面安全防范工作,在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让我们的校园里,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做到警钟长鸣!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我们要真正提高认识,牢记“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就是事故”、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全校师生都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遵守好学校安全工作的相关规定。同时我们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时刻注意寻找和发现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应及时向老师和学校汇报。
第二、注意活动安全。在课间不互相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要拥挤,要注意礼让并靠右慢行。严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上向下直滑或在楼梯上追逐奔跑,严禁攀爬栏杆、围墙、下水管道、树木、窗户等。身体有某些方面疾病的同学一定要提前报告给班主任,防止在体育课或做其他剧烈运动时发生意外。
第三、要注意财物安全。体育课或放学时离开本班教室,或离开宿舍时,要关好门窗,寄宿学生须保管好自身贵重财物,不能给小偷有可乘之机。
第四、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不在校门口和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不购买三无食品,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
第五、对自己的行为应负起安全责任。放学回家不在外面逗留、玩耍,不要进入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不宜场所,不到建筑工地等不安全的地方。交友要慎重,不准将社会闲杂人员及以前的同学带入校园内。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教学安全
当前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坚持以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为基础,并在现代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元素,把传统体育课转变为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四位一体的系统性综合性课程,实现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好多、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同时体育教学特点决定学生要在室外进行身体活动,因此一些意外伤害事故会时不时地发生在体育课堂中,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把安全技能与运动技能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必然选择。
体育课堂教学大多都是身体肢体活动和室外运动,除了强身健体的基础功能,还兼具提高小学生的自救避险和应急能力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活动场地和体育辅助器械对小学生造成的损伤。在生命安全教育形式严峻,体育教育又亟待发展的情况下,两者的交叉融合将是一条新出路,是一种创新型课程的探索。在原有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活动性、知识性、目标性、科学性等学科特点为依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特色元素,在增强小学生体能、培养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自保自护能力等方面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标准的要求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造成小学生出现运动伤害事故、损伤等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体育教师、学生本身、学校场地三方面是主要成因。
(一)体育教师本身管理松散
体育课是一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容易让学生受哪些损伤和发生什么事故;熟知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疾病种类;正确使用场地、器械的方法;应急处理小学生一般运动损伤的步骤和方法。但是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放羊”式或者松散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常见,主观上存在着松散管理、缺乏责任心、工作不够认真、对学生了解不充分、备课草草了事、课后也不进行认真总结、忽视天气状况的了解、课后不清理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等教学现象,这是导致小学生遭受伤害事故的多发原因。
(二)学生本身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对安全的认知还未完全成熟, 对体育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对危险性的动作也不自知,小学生的不安全体育行为表现在:小学生上课外体育课纪律性不够强、随意性太大、自我约束力差;在热身运动中不够认真;练习时不听从教师安排;穿衣不随季节变化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体育活动中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的潜在危险因素。再加上小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体育活动安全知识,本身缺乏安全意识,就很容易导致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私自擅用较为危险和锋利的运动器械而造成挫伤、刺痛;剧烈运动结束后马上喝大量的水或喝大量带气的冰饮料所引起的腹痛;在温度较低的室外,参加体育运动未注意保暖引发的肌肉痉挛和抽筋;学生在睡眠不足、患有疾病以及身体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则会因为身体协调性变差、反应变慢、肌肉力量弱等原因引发各类安全事故。
(三)体育场地本身缺乏安全性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应当具备安全性高的场地和合格的体育器材,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就目前而言,在城市中近三分之一的小学体育活动场地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农村和一些偏远山区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据悉,不达标的场地超过一半以上,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安全状况也不容忽视,体育活动场地不规范、体育器材不安全导致小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安全性无法保障,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意外伤害更会让我们追悔和痛心,毕竟如果学校及时检查和更新学校的体育器材,尽心维护和修补学校的运动场所,体育教师也避免在有安全隐患的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如此便会大大降低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率。
三、生命安全教育视域下加强我国小学体育安全教学的思考
各国小学的体育课程目标均指向“健康”这一终极目标,其相关课程中的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对我国小学体育课改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我国小学也应积极将生命安全教育进一步融入到我们体育教学的日常课堂中,使其生活化、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要把“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小学体育教学中,并且在体育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教育”这一块的学习领域目标,尽快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相关教材,不断完善和修正我国小学阶段的安全课堂教学,争取实现体育课堂零伤害事故发生率。加强我国小学体育安全教学的建议,笔者认为应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着力增加小学体育教师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课堂教学、应急处理等相关培训,提高小学体育教师面对伤害事故的应变能力、处理能力和责任意识;二是全面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课堂安全教育,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小学生自身的课堂安全意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自护、自救、互救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小学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专人管理制度,实行问责制度,争取责任到人,最终实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理论的深度诠释和课堂的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闫闯,宫晓华.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探讨[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3,3
大家好!我是一(1)班的xx。
相信大家都听到过“平安是福,平安是金”的话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文明交通,与安全手拉手》。
“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一停,二看,三通过”,这些交通知识,每一位同学都应牢记于心。车祸猛如虎,滚滚的车轮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因此,在马路上行走,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在马路上玩游戏,也不能在马路上踢足球。在乘车时,不要把头伸出窗外。过马路时,应走斑马线。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 教学改革 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06-0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大学课程,也是我国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对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所以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不仅要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也要做好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深入落实研究各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同时,也要不断的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高校公共课体育有别于其他的体育运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意外体育事故具有隐蔽性。比如在开展高难度的体育活动时,学生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从而使动作不规范,甚至不能完成动作,意外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避免了;第二,意外体育事故具有突发性的。比如,在进行越野比赛时,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或天气、环境等各种状况产生猝死的情况,这种事件往往是突发的,其结果也是严重的。第三,意外体育事故还具有传播快的特点。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加快了消息的传播速度。各高校学生意外事故一旦发生,它就会在短时间内蔓延到全国各地,迅速成为焦点。
1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现状
1.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对体育活动安全保障的工作态度
当前大多学校没有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和进行体育活动时保障安全的工作;在每学年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师资力量差的高校不组织体育老师系统学习有关进行体育活动和教学时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预防和处理体育活动中发生事故的方法和知识;部分学校没有制定在开展体育教学和进行体育运动时有关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的章程和制度;有一些学校甚至不开展关于体育教学和活动方面的安全操作、预防和处理事故的培训。很多高校在体育活动、教学和比赛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教学事故,甚至还有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生过运动性猝死的事件。
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危害因素很多,例如,运动器械、运动本身以及不当的教学和不规范的运动方式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不仅背离了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同时也给学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当今面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安全保障问题已成了公众议论的热点,如何解决、避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发生更多的学生安全事故,如何有效地开展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也是目前政府、高校以及公共体育教育工作者噬待解决的问题。
1.2 体育教学项目改革的安全保障现状
按照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资料表明我国95.5%的高校已经把铅球、铁板和标枪等项目从高校体育教材里删除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当前高校开展探险活动尤其要格外慎重,要采取科学的安全保障措施和配套的安全设施:在确保各活动中不存在危险因素或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前提下推出新的活动路线。例如,游泳是备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然而它又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些高校大学生在上游泳课时出现溺水事件。基于上述事实,教学大纲强调开设游泳课程的高校要加强开展游泳教学和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由此可见,对危险系数比较大的体育活动,学校如不能确保其安全工作的万无一失,最好慎重或者不要开展;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体育活动的开展如果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这就违背了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也就没有继续开展的必要了。
2 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提出的几点措施
2.1 规范公共体育的教学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把安全教育的知识安排在公共体育课教案中。在教学管理中,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所以教学改革中要求体育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就要充分考虑设置安全措施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体育活动的科学进行,指导大学生们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保障学生的安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
2.2 加强体育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
要保证正常的学生体育运动的进行,不断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开展大众性的体育活动,就要加强和开展各高校体育活动中心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有条不紊的开展。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按照要求严格管理并且不定期的检查维修体育器材和设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主要包括:篮球架、排球架、足球架、铁网围栏、单双杠、健身器材、吊顶天花板、电器开关等等,消除安全隐患。要明确禁止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被带进体育活动场所,还要及时处理易燃的杂物,不定时检查维修电器的线路以预防火灾的发生,对灭火器要定期更换,还要时常检查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并确保防火通道时时畅通无阻。
2.3 加强意外事故防范意识
单起事故发生的第一次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偶然性特点。然而综合分解多起事故之后,透过偶然可以看到其必然性,追溯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些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的“因”,实际是有一定规律的。责任事故的发生大多都和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绝大多数事故的产生都是由于当事者缺乏事故防范意识,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思想麻痹”。因此,要加强意外事故防范意识,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2.4 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规章制度
通过法律的途径减少意外体育事故的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法可依,这就需要加强立法工作。有研究表明:“系统的研究高校意外体育事故的相关法律事故,把体育工作的开展纳入法律的体系,不仅能够合理、规范的保障各个群体的利益,还可以为学校意外体育事故的处理或者为其立法,使得有关国家主管部门有现实的依据可供参考”。高校意外体育事故的处理,没有国家为其专门进行立法。就我国而言,有部分这方面的立法。如《教师法》《体育法》《民法通则》等。但他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其进行完善以便更好地处理相关事故,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明确各高校意外体育事故的责任
意外事故的产生就要追究责任承担者。高校意外事故出现后需要探究其是否要承担责任,主要从管理行为有没有失误,这种失误和事故之间的关系来认定有无责任。主要包括: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和全部责任。认定和检查高校有无责任的准则的客观化可以提高其防范意识,有利于在开展体育运动和比赛的过程中预防和减少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安全隐患。
(1)所谓的主要责任是指由校方和学生双方不遵守规定出现的事故,违章行为对事故影响大的一方为主要责任承担方。
(2)次要责任指的是由校方和学生双方不遵守规定出现的事故,其行为对事故的发生产生的营销比较小因而为次要责任的承担方。
(3)同等责任指的是校方和学生双方不遵守规定造成的事故且其行为的作用不分上下,那么彼此就同为责任的承担人。
(4)全部责任指因校方或学生一方不遵守约定造成事故的出现,那么该方就要负全部责任。
2.6 公共关系和高校公共意外体育事故的关系
公共关系和高校公共意外体育事故彼此影响和作用,各高校之间的联系也正是这些复杂而又矛盾作用的体现。要调和各种需求的矛盾,大学生和校方就要协调彼此间的关系,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相互矛盾的调节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高校和社会彼此理解、沟通和合作,还有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安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保障大学生的安全是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点,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2)减少难度和危险系数比较大的体育项目,是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开设跆拳道和三大等防身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大学生们提高自卫的意识,将学生安全落实到具体。
(3)改革的内容还包括学生自己选择所学的体育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可以不仅使其在体育课上释放学习的压力,还可以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其全面健康的成长。
3.2 建议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这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实现及其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学生安全的制度体系。
(2)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和规范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和比赛中的人身安全。
(3)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的反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4)各级领导和政府对高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予以高度关注,提高这方面的管理,明确责任,设立应急处理体系,严厉打击虚假和谎报安全事故的责任人,从根源上杜绝不可靠消息,加强政府和学校处理意外体育事故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
[2]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5.
关键词: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56-02
在中等教育学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渐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念分析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的情况下,各个行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整理与收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安全性,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现代化档案信息化管理目的。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进计算机设备与软硬件设备,保证可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质量。第二,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建设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保证可以提升数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质量,逐步优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体系。第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第四,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阶段性地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第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加强监督与指导工作力度,进而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
2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分析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中等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优化其管理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观念。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不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期间,也没有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降低。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国部分中等教育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较为老旧,缺乏专业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建设的真正需求,无法提升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电子数据库,不能提升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很容易出现电子文件丢失等现象[1]。
3中等教育學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分析
对于中等教育学校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较为必要,管理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保证可以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需求。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利用手工操作方式开展管理工作,难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后,可以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方式,提升中等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逐渐创新档案管理体系,满足中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信息數据共享,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2]。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满足学校各类事业改革需求。在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后,可以应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进而增强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第三,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会将重要资料等保存在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方便查找档案信息,还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效果[3]。
4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在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观念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首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听取相关部门给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见与建议,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最后,中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保证学校中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为其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4]。
4.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可以提升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安装质量,保证可以支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中等教育学校需要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增强其发展效果。
4.3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在宏观调控方面,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强规范与标准的建设力度,提升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有章可循,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对内部进行协调,建设电子数据库,并且在电子数据库中安装各类病毒防控软件,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安全性。最后,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利用网络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率与质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