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匆匆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匆匆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匆匆教学设计

第1篇: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文简介

《从现在开始》讲的是狮子大王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让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轮流做。最后,小猴子让大家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得到了大家的拥戴,成为森林里的新“万兽之王”!这篇童话告诉人们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轮流”“习惯”“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小动物的话,通过想象体验了解各个动物的角色特点。

3.对“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这句话的朗读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生字词,能读出各个角色的不同语气。

2.难点。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这是人们和睦相处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过程

(一)以情入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动画片《狮子王辛巴》吗?里面的狮子王辛巴勇敢、睿智,是很多小朋友喜欢的对象。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辛巴老了,不能再胜任森林之王了。今天就是新的“万兽之王”宣布的日子。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出发去动物王国。

(二)游戏激趣,教学字词

1.学生轻声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扫除障碍,认读生字词。

万兽之王 轮流 命令 上任 习惯 方式 笑眯眯 议论纷纷 荡来荡去 叫苦连天 宣布 郑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森林里好热闹,小动物们都在为这次大会准备着、忙碌着。接下来老师请五个同学接读课文,看看这次“万兽之王”竞选大会都有谁参加,他们各是怎样参加竞选的?

2.生汇报,师贴图,总结。

(四)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第一自然段

(1)齐读狮子大王的规定。狮子可是万兽之王,面对这么多的小动物,他该怎么来宣布这个决定,再读一读。(练读、指名读、师范读)

(2)抓住重点词语轮流,引导学生说出三个小动物当万兽之王的次序。

(3)师总结:为什么小猴子能当万兽之王而猫头鹰和袋鼠却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这三个小动物分别是怎样当万兽之王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3、4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猫头鹰是怎样当万兽之王的?此时的猫头鹰是一副怎样的神情?

(2)老师由学生的回答中归纳:神气极了,注意把“极”字读好。拓展延伸,还可以说:——极了。

(3)指导同学读好猫头鹰下达命令的句子。

(4)假如你就是林中的小动物,大王让你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你们同意吗?那你们有什么意见,赶快和你周围的同伴说说吧!师结合当时的场景,让学生来理解“议论纷纷“的含义,同时教给学生读书的同时注意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5)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白天休息,夜里做事”的苦恼,在学生的入情入境回答中理解“叫苦连天”词语的含义。

3.第三自然段

(1)抓住“激动”这个关键词语读袋鼠说的话。(齐读、指名读)

(2)做游戏:让全体同学跳着走路2分钟,亲身体验小动物的苦处。

(3)虽然小动物们叫苦连天,听了袋鼠的话,大家——,可是——,只好——(师生接读)。

(4)在小动物叫苦连天的回答中,让学生明白袋鼠这样的大王不受欢迎。

4.第四、五自然段

(1)让学生自学小猴子当大王的段落,同桌交流,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2)由问题“动物们听了猴子的话为什么会欢呼起来?”来充分朗读理解“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这句话。

(3)课件播放动物自由自在生活的录象片段,直观感受动物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的幸福、快乐。

(4)仿照句式对小猴子、猫头鹰、袋鼠说话,由学生的回答中悟出:不尊重别人,就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伤害,带来麻烦;尊重别人,才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而别人也才会尊重你。

(5)学生互背小猴子的话,教师送给学生: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五)作业超市

(1)将故事讲给父母听,告诉他们你从中懂得的道理。

第2篇: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学习需要 学习 教学

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只有明确了具体的学习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考夫曼(R.Kaurman)在《需要的评价――概念与应用》一书中指出:“在教育(和训练)的领域中,我们曾尝试了无数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革新,我们修改教学内容,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还曾使教学的各方面自动化……但是,我们的努力似乎没能为教育带来许多改观。我们认为原因不在于人们缺乏干劲和献身精神,而是思想方式有问题”。

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动机因需要而产生。不同种类、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学习需要,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不同学习动机的产生源于学生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只有学生的需要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动机才会得以巩固和加强。这也充分说明了动机不等于需要。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产生有效的学习。

一、学习需要分析的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教学设计角度出发来谈学习需要,区别于以往的“动机即需要说”。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把学习需要定义为“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学习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差距值”,找出“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就明确了进行教学设计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明确了教学的关键所在,使教学不至于陷于盲目而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町以让教师与学生的精力、时间以及其他资源被有效地利用来解决教学中真正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学习需要分析的策略

教学前不应该仪仅由教师一个人掌握“学习需要”,即“差距”,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在接受教学前也应该弄清楚学习需要,这是教学设计之所以把学习需要作为前端分析的关键所在,也是在教学设计中研究学习需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一点和掌握学习策略的实施步骤“不谋而合”,因此笔者也大胆地设想可以把二者有机整合起来,即在学习需要分析阶段可采用掌握学习教学策略,让学习者通览教学全局,最终实现有意义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具体可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

1.学生定向:教师要告知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该达到的目标,并且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证据证明自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学习者要明确具体的学习需要,而且还要为了证明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需要而收集相关的证据。这也是学习需要分析和掌握学习教学策略整合起来一起作用于学习的共通点。

2.学习方法指导:在教学前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教学程序与方法,选择学生能够认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鼓励每名学生都成为掌握者,在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必须接受测验并提供反馈。

3.实施教学:根据测验结果把学生分为掌握组和非掌握组,给予非掌握组补救性教材,直到其掌握为止,方可进入下一单元教学,给与掌握组充实性教学,使之进入第二单元教学。

在整个掌握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清醒”状态,他们一直都清楚自己所处的学习阶段,以及与学习目标间的差距,并且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学习方法)来缩小自身与最终目标间的差距,这种让学生看着“终点线”进行的冲刺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动机因学习需要而产生,最终形成有效的学习。

三、学生学习需要缺失的原因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一种来自主体本身的心理动力,是一切积极性(如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人对某方面事物的需要越强烈,他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如果学生对于学习需要的意识越强烈,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越高。但实际教学中的种种现象表明当今学生的学习需要缺失严重,导致学生学习需要缺失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学习需要的理解模糊

在心理学领域,对于学习需要的研究相对缺乏,通常以学习动机的分析代替学习需要的研究,因此绝大多数教师都想当然地以为学习需要即是学习动机,所以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上,而忽略了真正的学习需要即教学前后的“差距”值。这必然导致学生在接受教学前不清楚学习需要,以至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努力收集“证据”证明自己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

2.就业压力使学习需要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如今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就业难,因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很现实的回避与就业不相关的课程,只要所学课程与就业不相关,即使有很明确的学习需要,教师清楚地告诉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现状与目标问的“差距”值,大多数学生都还是会选择避重就轻,不把它放在心上。

第3篇: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知道指南针、造纸、印刷和火药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2、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包括照片、文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1、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古老的文明,在祖国这片辽阔和肥沃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你的头脑中,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到课题上(板书课题:从四大发明说起)。

例:有人说到了四大发明或其中的一件,那么教师就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被称之为“四大发明”之一,你还知道其它三项伟大发明是什么吗?

如果没有人说到这一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这样说:是啊,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我国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呢,你知道分别是哪四种伟大的发明吗?

二、交流话题

1、学生自读课文3-6页:读读文中的插图和文字,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2、交流:

(1)你从课文中学懂了什么?

①什么时候有了这项发明?

②这项发明在历史上曾经改变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这项发明对世界文明有怎样的贡献?

(2)关于这项发明,你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3)从刚才自己的学习和与同学的交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说说你现在心里想说的话。

(交流时注意:一项发明一项发明地说,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照片等材料,这样可以更直观。)

(4)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吗?

三、小结话题

第4篇: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是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这些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很少出现变式题和开放题,而学生做作业也异化为个人操作式的机械模仿。

新课程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课内外作业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从学生童趣的角度设计

I.S.斯塔尔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因此根据低段儿童的年龄特征可以设计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数学练习。歌谣中练数学:将练习与学生熟悉的歌谣相融合,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如采用儿歌《数青蛙》初步认识乘法的练习:“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几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又如采用歌曲《数鸭子》设计乘除法应用题的练习:“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到底有几只鸭?9只鸭几条腿?7只鸭几条腿?……4条腿几只鸭?8条腿几只鸭?……”这样的课堂作业,学生练得愉快、主动。同时,这种形式简单、朗朗上口、饶有趣味的作业,学生在课后还能自愿地组织练习,实现课堂内容向课外的延伸。

二、从熟悉生活的角度设计

新课程要求:“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设计作业。

1.感知身边的数学

如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性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并说明数的相关单位。

①我今年( )岁了,是( )小学( )年级( )班的学生,坐在( )组第( )个。

②我的爸爸今年( )岁。

③我有( )元零用钱。

④我家的电话号码是( )。……

2.认识科学的数学

在认识更大的数时,由教师搜集提供有关资料(或学生自主搜集),扩大知识面。

①动物一天灭虫的数量:

啄木鸟――645只,山雀――165只,燕子――65只,青蛙――70只,蝙蝠――1800余只……

3.计算生活的数学

在估算的部分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作业:①学习认识钟表:让学生估计整点数,估计上课时间、放学时间,估计太阳刚出来、太阳刚落下各是几时。②学习长度单位时:让学生估计自己的身高,桌子的长度、高矮,教室的长度、宽度。③学习重量单位时:让学生估计自己的体重,1千克有多少个鸡蛋,一个苹果重几克。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搜集处理能力,培养科学的方法与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认识、理解、掌握、巩固、运用知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我要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从实践活动的角度设计

“实践活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特色,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

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引用学生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例,通过丰富的活动,解决数学问题。实践体验数学:如①认识了“元、角、分”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计算方法,帮助老师计算班级订阅报刊的份数和钱数;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忙家长购买商品,学会准确地付钱,计算价钱。②学习了除法的知识后,让学生给某班36同学设计广播体操表演的队形。③学习了时间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充当时间的小主人,计划安排一下自己一天的作息,做成一张作息时间表在班上展示、交流。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并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四、从综合应用的角度设计

第5篇: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1、当我们发现很多来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是只会计算机的皮毛,也就是只会开机、关机、上QQ聊天,而且还有很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计算机基础应用。针对这钟情况,我们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一个个情境任务来完成。例如,情境一,初识计算机中的任务一,识别计算机各部件,任务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装;情境二,计算机系统安装中的任务一,Windows(最新版本)安装,任务二,Windows的基本操作等等…。

2、这样不管是会电脑的,不会电脑的学生都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学设计也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从初识计算机到会基本操作,到设计更多、更复杂的任务,例如,学生会Windows操作后就要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在Word文字处理的应用中,教学设计同样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从设计个人简历,到艺术小报的设计与制作再到毕业论文设计,逐步使学生掌握文字处理的各种操作技巧及方式。学生有任务做,上机课也会认真完成,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计算机基础课程总体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2、学会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力,

3、学会利用办公系统软件时进行操作的能力,

4、学会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

5、学会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学总体设计出台有利于老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也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改进的重要性。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老师要备好课,要做好学期授课计划及教案的编写工作。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案非常重要,要上好一门课,教案是关键

计算机基础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授课时间、节次、班级、授课类型、章节、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参考、教学方式、教学作业及总结,为了能更好的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为主这一特点,我们将教案中增加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分析方法、授课思路、教学辅助手段、重点突出及难点解析、师生互动。特别提到师生互动环节,老师可以在上机实训时,与学生交流这堂课中哪些掌握得较好,哪些还有待提高,哪些不会需要再重新学习;在上机课上,学生也会发现很新东西,也会与老师分享他们自己学习到的一些小巧门,把这些便捷的操作方法与同学生共同分享,也达到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能把师生互动环节设计到教案中,更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条件改件分析

1、目前是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教学课程授课安排上,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老师不仅要写好教学计划、教案,还要自己制作好电子教案,也就是教学PPT的制作。上机实训课程上,机房要配备良好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需的教学软件,还应安装良好的教学控制系统,能在上机课程中向学生布置电子任务,并监督任务的执行、完成、检测等工作。这样能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分析,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从课程设计、教学定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每一个环节的改进都倾注了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当然到学期末,我们也会用成绩,用作品来考核学生们到底学到了多少。所以教学设计改进中计算机考核测试也进行了逐步分析和改进。我们将平时上机成绩占到了总评成绩的一半,因为平时上机每节课老师都会安排任务,任务布置下来后,学生就要去完成它,学生制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去体会,去享受的,最终的结果是要将任务上交给老师检测,看是否合格或更加优秀。

2、学生们在上机实课程中完成的作品,如个人简历表格,电脑艺术小报,我们都会将优秀的作品打印出来,张贴在学院的宣传栏中,供大家参观、评比。我们也会将学生们自己分组制作的PPT作品在班级、在学院范围内进行评比,评比的目的是让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这样才达到我们教学的本来目的。对于期末上机测试,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测试,检查他们这一门课程综合能力的提升水平,当然能通过系统学习后,再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等考试将更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越。

3、学以致用,学了计算机就要会用,用到学习中,用到工作中;我们所教授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上肯定要以公共基础性课程的安排为主,但也要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后,能制作有关旅游前沿、旅游资询、旅游风景、旅游文化等相关知识的艺术小报,康复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也能制作有关健康小常识、康复医学知识方面艺术小报。学生即学会了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也学习了自己专业的相关内容,专业与基础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内涵的提升,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第6篇: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智慧与智慧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学生智慧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首先从智慧的课堂教学设计开始,而智慧课堂设计应该是紧紧的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展开的,并且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去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的错误是上课的面很广,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但是整节课上完学生并不知道这节课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重点不突出,也没有突破难点的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俗套,缺乏智慧性,教学效率低下。下面笔者就以一节实心球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对智慧教学设计的看法。

真实案例

下面是A教师上的一节水平四正面双手头顶前掷课的片段: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坐在地上的双手头顶前掷实心球练习,再组织学生进行跪地双手头顶前掷实心球练习,最后组织学生站姿双手头顶前掷实心球练习。(使用软式排球替代实心球)

三个练习结束后,教师提问:

教师A:我们刚才体会了三种不同的实心球投掷方法,那么三种方法中哪种投掷的最远?

学生(集体):站着投。

教师A:那我们想一下为什么呢?

学生A:因为我们站的高,做的时候最矮。

学生B:因为站着好发力。

学生C:坐着扔不动。

教师A:大家回答的都不全面。有人说站着投掷实心球好发力,我们在投掷实心球时,应该是采用双脚前后站立、身体向后仰,双手向后,然后蹬地、收腹双手用力向前投掷。

然后教师进行了动作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上教师A的教师设计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组织学生先对不同姿势的实心球投掷方法进行探究式体现,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提炼。表明上看来,本节课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很多,而且基本上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来,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本节课上其实质是教师教材呈现方式还是以灌输式为主的,学生并没有探究出有价值的内容,教师把学生需要探究的内容最终呈现给了学生,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指令去运动,而不知道为什么去这么做。而且整节课也是缺乏层次感的,课的效率低下,教师想要交给学生的内容很多,但是最终学生学到的东西却不多。

A教师正是没有很好的抓住教学重难点导致了以上问题。这节课上,教师把整个投掷实心球的完整动作都作为教学的重点来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整节课上教师需要教的内容很多,教学重点很多,需要探究的内容也很多,教师为了赶时间,迅速的切入正题,让学生在简单的探究之后就进行实心球动作的练习,虽然A教师使用了软式排球替代了实心球,降低了学生投掷实心球的难度,但是即使是这样,学生投掷实心球的动作也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绝大部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是使用双臂把球往外投掷,教学效果不理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过多,都要学但是时间都不够,每个内容只能是蜻蜓点水,导致了本节课上就没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无从下手突破。有人认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可以互通的概念,甚至是可以互用,其实不然,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教师所用的教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教学重点,对学生因素考虑的很少;而教学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学生在学习中这个教材这会普遍遇到的问题或是难以掌握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教学难点,这需要教师对学情进行准确分析。

从本节课来看,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的动作需要学生去掌握的内容很多,对动作进行分解包括蹬地、背弓收腹、出手点、投掷后的换脚等等,第一课时可以把其中的蹬地和背弓收腹作为教学的重点,这就有效避免了教师由于重点过多而无从下手的问题;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实心球,身体力量、协调性不好,要学生完成蹬地的动作很简单,但是要学生完成背弓收腹的动作就比较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定为学生背弓收腹动作的协调完成。

重新构建

智慧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紧紧的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来展开的。其中,教学的重点是整节课的一个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顺着这条线进行下去的,而教学难点就是教学中中心点,是整节课的重中之重,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这节课就会是一节充满智慧的课。

以本节课的教材正面双手头顶前掷实心球为例,同样是使用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教师D使用了这样的思路来对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重新进行构建。

活动一,组织学生进行“顶棋比远”的游戏,方法是让学生两人一个象棋,把象棋放在自己的额头上,然后相互的比赛用头把棋顶远,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探究出“背弓收腹”的动作,因为学生要想把头顶上的象棋顶到更远,不使用蹬地和“背弓收腹”的动作是很难做到的。活动二,组织学生对刚才的探究进行总结,并出示教具长直尺,用直尺向后弯曲然后将棋子弹射出去,模仿背弓动作,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背弓收腹的作用。活动三,组织学生进行背弓收腹动作的练习,目的是为了更加强化学生对“背弓收腹”动作的掌握,为背弓收腹的应用做好准备。活动四,组织学生进行正面双手头顶前掷软式排球比远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背弓收腹动作加以应用,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活动五,身体素质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练习,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力量练习,为下一阶段的实心球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投掷实心球动作中的蹬地和收腹作为教学重点,难点围绕着“背弓收腹”来展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背弓收腹”来展开的,先是利用顶棋比远的游戏让学生对背弓动作进行探究,再使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对背弓动作有一个更深一步的理解,然后就是对背弓动作的练习和应用,课的设计层层深入,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更是避免了灌输式教育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利影响。

结语

教学设计相当于工程师的蓝本,智慧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构建,不仅仅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准确分析,更要教师对学情进行精准的把握。教师只有紧紧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才能设计出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

第7篇: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定语从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它在教材中的位置和编排形式随教材的变化而变化。

表1 定语从句在中学英语教材中的位置和编排形式

从表1可以看出,定语从句在教材中的位置由集中到分散(以SEFC最为突出),先后反复出现达10次之多。教材编者把定语从句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安排在各册教材的不同单元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反复,这样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定语从句,也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避免了语法项目过于集中和学生难以消化的弊端。修订版的JEFC教材也安排了部分定语从句项目,主要是that,which,who,whom引导的定语从句,这样有利于初中学生提前接触定语从句,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定语从句与任务型教学

近年来,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途径进入国内英语课堂。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要求学生用目的语在课堂内外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的语言。尽管外语教学界对任务的定义仍然存在分歧(程晓堂,2004),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为许多英语教师所接受和采纳。本文所描述的任务,指广义上的任务,即包括交际任务(communicative tasks)和支撑性任务(enabling tasks)(Estair & Zanon,1998)。笔者认为,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国语,在国内很难找到或创设真实的情景,因此,在提倡设计真实任务(real-worl dtasks)的同时,也应允许学习型任务(pedagogical tasks)的存在。

修订后的JEFC和SEFC教材将话题、功能和结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设计了许多任务型教学活动,如修订版SEFC教材在Book 1A Unit 1和Book 1B Unit 13的Grammar中,就设计了两个任务进行语法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进一步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教师用书》中也设计了一些任务型的语法教学活动。

同许多教师一样,笔者以前常采用“定义——讲解——释疑——练习”的方式来教授定语从句。采用该方式教学定语从句时,教师通常先解释什么是定语从句,什么是先行词;再把两个简单句合并成一个定语从句,并举例说明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及其区别;然后讲解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最后配上大量相关练习(高考复习时,常让学生做有关定语从句的高考单项选择题)。虽然笔者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非一无是处,但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很难给学生提供用所学的语法项目进行真实交际的机会。实际上,任务型语言教学并不反对教学语法,而是强调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有意义的思想;而不是仅仅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语言本身的形式上(龚亚夫,罗少茜,2003)。根据对定语从句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描述、定义和补充说明)的理解,笔者认为,定语从句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选出某一道题的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能运用定语从句描述或辨别他们所熟悉的。人、事或物,学会定义某个名词,或通过阅读定义准确理解和掌握词义。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定语从句的基本规则后,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用所学语法项目进行口头或笔头的交流,以促使其对该语法项目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来突出语法的精髓,通过丰富的情景创设来活化语法,让语法教学生动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孤立和零碎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沈瑛,2004)。

三、如何运用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教学定语从句

为了设计有效的语法教学任务,教师首先应通读教材,熟悉定语从句在教材中的位置,对定语从句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作整体规划,即知道在哪一册中的哪个单元设计和完成什么任务;然后把这一语法项目细分为若干个子项,每次可就某一个子项来设计教学任务,如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的选用、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介词+whom/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等。每个任务只突出一两项技能,如听或写。设计任务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不断反复。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任务的设计还应切合他们的实际,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的设计还应力求新颖、有梯度、形式多样且有挑战性。另外,教师还要在定语从句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找准一个结合点,使任务的情境较为真实,而不是牵强附会地设计任务。因此,设计合理的任务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和掌握语法知识,理解语法项目的语用功能;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四、运用任务型教学理念教学定语从句的示例

任务一、竞猜游戏(判断他/她是谁或它是什么)

1.适用对象:初三学生

2.活动形式:6~8人小组活动

3.情境设置:教师先对教室里的人、事或物进行口头描述。学生听后作出口头反应(说出是谁或是什么)。例如:

T:She is a girl who got three gold medals in the last sports meet.

:Wu Yan.

T:Right.Now another one.It is a book that can tell you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when you study English.

:A dictionary.

4.游戏规则:游戏分初赛和复赛;初赛后每组选出优秀选手3人参加复赛。为了使任务更加有趣,组员每猜中一次可得一分;教师将学生猜中的人或物写在黑板上,以防重复猜测;最后角逐出前三名,并予以奖励。

5.时间:8~10分钟。

6.操作步骤:

(1)教师布置任务,讲清游戏规则;

(2)学生活动,教师当裁判并维持秩序;

(3)角逐出复赛选手,复赛后予以奖励。

7.注意事项:

(1)学生熟悉了该游戏后,教师可以加大游戏的难度。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拓宽要猜测的人、事或物的范围。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图画、照片或卡片(上面有文字),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描述,另一组猜测。例如:

He is the first Chinese who travelled in a spaceship.

The girl who played the heroine in Titanic.

The city that will ho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The first European who discovered America.

(2)该游戏也可以在新修订的SEFC Book 1A Unit 4的Warming Up中进行。为了适当加大游戏的难度,教师让一位学生描述多数学生所熟悉的人、事或物,并让其他学生竞猜。

任务二、找同伴练习说英语

1.适用对象:高一年级

2.活动形式:教师课堂上布置任务,学生课下完成;教师指定一学生将信息表编号,并贴在墙上;学生课后阅读,下一节课向全班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

3.情境设置:假如你是一位高一英语教师,新学期伊始,你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对子”练习说英语。为此,你让学生填写以下调查表,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注明自己想与哪种类型的学生坐在一起。

表2 寻找学习伙伴

附图

4.实施规则:

(1)学生应对自己的情况多作一些描述,以免找不到理想的学习伙伴。

(2)学生可在课下收集一些描述喜好的形容词或动词短语,以作备用。选择学习同伴时,学生所用的语言不可有歧视他人的意味。例如,I don’t like to sit with those who are from the countryside./I dislike to sit with students who are stupid.

(3)将所有的信息表编号,并贴在墙上。学生课下阅读,每人为同学结一两个对子,上课时向全班汇报。比如:

:I think No.4 had better sit with No.12 because they are from the same middle school,and both are good at English.If they can practise English together,they will make much progress in the future.

:I think No.5 may sit with No.40 in our English class,because No.5 says he likes to help those who need help in English study,which does meet the demands of No.40.

(4)其他学生也可对“结对子”的结果发表评论。

5.时间:依班额大小而定。每节课前可以结3~5对;约需3~5课时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6.实施过程:

(1)教师讲清楚任务的意义与要求,并做适当演示;

(2)学生课下填表、查找资料和进行讨论;

(3)课上汇报各自的完成情况。

7.注意事项:

(1)教师应给学生讲清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2)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语言上的帮助。

任务三、到车站接人

1.适用对象:初三或高中各年级

2.活动形式:教师设置车站接人的情景(条件许可的学校教师可以到车站导演并拍摄接人的情景)。师生通过打电话进行互动。

3.情景设置:你的外籍教师正在郊区踏青,他以前的一个学生Bill今天下午3点要来看望他,Bill的火车14:30到站,而你的老师15:30才能赶回家,所以请你到火车站接Bill。

4.示例:

T:Where are you,Li Lei?

S:I'm near the exit of the Railway Station,but I can't find Bill.

T:Sorry.I forgot to tell you that Mr.Bill is a tall man who will carry a red suitcase.

S:Oh,I see.But there are three men who are carrying red suitcases.

T:He is the one whose hair is blond.

S:But there are two men whose hair is blond.

T:Don't worry. You may ask them. Bill is the one who is from Australia.

S:All right.I will.(S moves forward and asks) Excuse me, sir, Are you Bill?

P:Sorry,I'm not.

S:Excuse me,sir,you must be Bill,who is from Australia.

B:Yes,I am.Thank you very much for coming to meet me.

五、教学体会

教师应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出现的语言错误,特别是口语方面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否则学生会丧失信心。但是对于学生所犯的较为严重的语言错误,教师应巧妙或委婉地给予纠正。例如,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少数学生描述时用错甚至漏掉了关系代词who/that,或忘记省去与先行词意义对等的名词或代词。比如:

He is the teacher which always talks about DNA in class.

She is the girl her favourite singer is Liu Dehua.

He is the man likes to play the flute.

It is the city in which the 29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it.

对此,笔者先让出错的学生再重复一遍错误的话语,看他/她能否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语言错误,或提问其他学生:What did he/she say?让其他学生帮助纠正。

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上介绍的“任务一”比较适合初三学生,因为初三学生刚接触定语从句,教师可以用该任务引出定语从句的概念,并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关系代词。“任务二”比较适合高中学生,因为高中学生在初三时学习了定语从句,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任务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关系代问和关系副问,而且更加强调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单独或在小组内完成某一任务。任务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完成,任务的形式可以是笔头或口头。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强其所难,适当改变任务的形式。

由于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局限,部分教师无法找出语法项目的功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无法独自设计语法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互协作。比如,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一些任务,然后加以改编和使用;也可以建立相关语法教学任务的资料库,收集、改编或设计一些供平时教学使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Nunan,D.1998.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Willis,J.1996.A Framework for Tasked Based Learning.London:Longman

[3] 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程晓堂.任务的定义与分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

[5]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美国牧歌》 教学 英美教学设计

引言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借助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英语专业文学课程认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利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都被当作范例进行分析,比如《傲慢与偏见》《嘉莉妹妹》、莎士比亚的系列作品等。这些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不仅体现在主题上,更体现在作品的语言风格、创造艺术等方面。从一部作品可以窥探出作者的创作习惯,也能揣摩出一个时代的特征。《美国牧歌》是一部很好的教材,这部作品来自于菲利普・罗斯的后期创作,标志着罗斯创作生涯的一次重大突破。详细分析这部作品可以发现,罗斯用朴实的语言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人的身份危机以及生存状况,是对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因此具有很好的历史教育意义。

一、《美国牧歌》教学背景设计

在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运用时,教师首先应该对作品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和讲解,让学生能够对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反映出罗斯的创作轨迹的转变。他早期的创作,很善于用荒诞的写法,对人性、现实社会等进行叙述,尤其是对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的遭遇进行表述,说明这个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在这种压迫下人的反抗。但是在这部小说中,罗斯摆脱了常有的犹太情节,将视角拓宽,放在了广阔的社会上,对二战后美国犹太人的生活全景进行了展示,同时也对美国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映,他也终于从自己的犹太人写作圈中走出来。他自己也曾说:“我不是犹太作家, 我只是一个身为犹太人的作家。我一生中最关心的事和最大的热情就是写小说,而不是做个犹太人。”作者的这句话就可以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引导,在讲解这部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灌输这句话,从而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将要讲述的是谁的作品,对作者的身份有大致的了解。从罗斯的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罗斯本身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他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行了很好的融合,甚至运用了一些技巧,对几代犹太移民的美国梦的幻灭过程进行了逼真的展现,可以说是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白究竟要对哪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对哪些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即可。

二、《美国牧歌》教学目标

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专门的英美文学课程,通过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近年来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现状比较严峻,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具体说来,造成这种边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学生认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并没有多大帮助;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对作品以及作家进行介绍的方式来完成英美文学教学的,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关于英美文学的资料更新程度不够,因此导致英美文学教学缺乏最新的资料。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作家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的经历以及创作成就。就《美国牧歌》的作者而言,他的创作风格的转折就是一个很值得读者关注的部分,从最初的对犹太人的生活进行集中反映到后来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描述,这就是作者创作过程的一个升华。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各种作品进行讲解的同时需要对作家的其他文学成就进行介绍,从而使得学生对该作家产生一个立体的印象。第二,要让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的深层含义有一个认知。第三,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的介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词语词汇的运用特色,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学创作的规律。比如在《美国牧歌》这部作品中,罗斯已经不像早期的创作一样会使用荒诞辛辣的语言形成讽刺效果,转而使用一种十分平淡的表达方式,对整个社会现状进行叙述。

三、《美国牧歌》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小说主题思想的教学设计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琐碎以及各种现象展现出来,为现实披上了文学的衣裳。所以,主题是一部小说最重要的部分,主题思想也就成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只有掌握了主旨,才能对整部小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英美文学教育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主要的角色,但是教师也应该明白,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作品的主题的认识,然后再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补充,从而使得全班的同学都能够对自己的认识进行完善和丰富。罗斯早期也像其他作家一样,很善于使用夸张、荒诞的表现手法,但在《美国牧歌》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沉淀下来的作家,用真挚、朴实的语言,反映了犹太人的美国梦的破灭。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是罗斯笔下致力于重建伊甸园的亚当形象的典型。他超越了信仰之间的界限,无视种族之间的隔阂,不露痕迹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希望自己可以生活在当代的伊甸园中,他也确实拥有实现美国梦的条件和优势,然而,正当他在渐渐融入美国生活的时候,越南战争和国内矛盾的激化使得美国开始了长久的动乱,而这种动乱也阻断了他的美国梦的进程。女儿梅丽这个具有反叛意识的人在抗议越战活动中投向家乡邮局的一颗炸弹使得塞莫尔・利沃夫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境地,一家人的美国梦都被摧毁了,梅丽在逃亡的过程中也给家庭带来了苦难。家庭的变故让妻子心灰意冷,继而移情别恋,而妻子的背叛则使利沃夫对生活的幻想破灭。他的美国梦将永远无法实现,同时还将在一个个噩梦中继续生活,这就是让利沃夫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美国梦破灭的背后隐藏的深层文化和社会根源才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部分。美国梦是很多以美国社会为题材的作品的主旨,这部作品也不例外,而美国梦的背后有太多可以挖掘的东西,作家就充当了这一角色。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的讲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就好像是被剖开了一样,学生可以看到更深层的东西,从而能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创作背景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作品的创作风格解读

作品的创作风格也是英语文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因为创作风格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对创作风格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对该作者的其他作品甚至是同时期的其他很多作品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美国牧歌》的重要性体现,也在于罗斯成功地运用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部经典作品。《美国牧歌》的产生临近二十世纪末,当时各种实验小说已经渐渐淡出文学圈,各种文艺理论也自我消解,一些作家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同时,也对现代主义进行借鉴和消化。《美国牧歌》就体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鲜明特色。小说中使用了自我分身的叙述视角,使得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视角被打破,作者能够在主观和客观之间进行有效的移动,与此同时也能使作品保持一种弹性。

(三)语言特色赏析

语言特色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维以及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对作者的语言风格轮廓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罗斯是语言大师,尤其善于使用反讽的语言表达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披露。虽然没有早期作品中的荒诞,但是《美国牧歌》中依旧有讽刺的成分,就题目而言,“牧歌”让人联想起和谐美好、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但是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主人公的生活并不美好,也不田园,相反,他的一生都充满坎坷波折和悲剧,与题目中的“牧歌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一种讽刺的语境。小说通过罗斯不同人物的人生转变,体现了一种黑色幽默的语言艺术。

结语

《美国牧歌》出自菲利普・罗斯之手,他是一位至今还活跃在美国文坛上的重要作家,在美国的犹太文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可知,美国梦破灭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这些因素为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遗留了更大的问题。作者独特的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将主题刻画得十分深刻,加上作者使用新现实主义的手法,让人们体会到一种反面乌托邦的景象。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中是重要的教育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的理解以及对美国社会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王守仁主编,杨金才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扬.“美国梦”中的迷失者――《美国牧歌》主人公瑞典佬的悲剧评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3]刘颖.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汉”――戏仿美国梦的《美国牧歌》[J].保定学院学报,2009(06).

第9篇:匆匆教学设计范文

一、歌曲导入,整体感知学习内容

对于新知的传授,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简单的知识掌握牢固后,有启发性地介入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开始时,教师和学生先自由交谈,当话题转到了兴趣爱好后,教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欣赏歌曲。

T: 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a song?Let’s enjoy a song The signs in the park,OK? 播放歌曲,学生欣赏歌曲,最后将画面定格在许多公共标志牌上。

二、表演等方式呈现,触摸词语的温度

英语表演和全身反应法教学参与性大,操作性强,提倡“感受英语,体验英语”,可以突破一些教学中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口语训练难关,开发想象力,加深记忆。在学生认识公共标志牌后,由动作表演引入新授词汇,开展词汇句型教学。

1. 全身反应法。做游戏touch you.

2. 简笔画呈现。在黑板上画出草地,指着草地领读单词grass,No littering on the grass.教师在草地上添画出禁止脚踏的标志,引出Keep off the grass开展词汇的学习。

3. 表演和实物演示结合。教师拿出一张废纸,故意将纸扔在地上,看到学生惊讶的神色后,好像立刻意识到了什么,连忙将纸捡起来说:I’m sorry. I’m making a mistake. No littering here.取出一张No littering的牌子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跟读词语;板书:litter教师作发音示范,学生观察口型,认真模仿;并列呈现单词:litter,little,letter,为三个单词标上序号,教师分别读其中的一个,学生报出这个单词的序号,通过此方法辨别、区分三个单词的发音。

4. 单词、句型教学结合,在用中记。呈现以上所学公共标志牌,指着牌子逐一提问:What does this sign mean?学生在引导下答出It means Do not touch/Danger/Keep off the grass/No littering.在师生问答中,呈现句型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It means…用中文注释mean的含义。

5. 多种手段巩固单词,强化记忆。(1)翻牌游戏,出示八张扑克牌(均为反面),让学生猜猜扑克牌反面是什么公共标志,学生每说完一个,教师点击鼠标移走上面的扑克牌。(2)看图标,补全标志语。学生做完练习,师生及时校对、反馈和评价。

三、知识与生活主题结合,突出词语的实际运用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英语,体现实用性和交际性。在运用环节,教师在网络上搜集了很多有关不良行为习惯的图片素材,学生认真观察,边看边说,充分体验图片带来的警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增加和积累,更是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的洗礼。

四、在联想中拓展词语教学的广度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重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以激活思维。公共标志牌简洁会意,醒目美观,具有准确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不少标志可以通过联想,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意会标志牌所包含的信息。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公共标志牌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常见的典型公共标志牌,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所表达的含义,以达到开阔视野,积累和扩充词汇的目的。

五、创设语境,促进词汇的活用和理解

理想的词汇教学应创造更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促进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招聘校园讲解员。要求:用英语介绍学校里的公共场所,提醒参观者注意公共标志牌的提示,能向他们解释公共标志的含义。

投影出示学校里的几个公共场所,分别是学校操场、教室和图书馆等。给一名学生戴上解说员的胸牌,教师扮演参观者进行示范表演。

学生之间尝试练习,分小组开展“招聘”活动,可选择图片中任意场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