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修复景观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985.12文献标志码:A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作为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湿地公园兼有城市生态保护、游憩与环境教育等综合功能。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影响着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景观风貌特点。
1.发展中的反思
我国环境资源丰富,国际《湿地公约》列出的全部湿地类型在我国都有较广泛的分布。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急剧扩张,城市蔓延迅速,这一发展阶段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处于最高点位。城市生态环境的侵蚀化造成了城市及城市周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如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城市水体急剧萎缩,不仅严重危及城市自身的生存环境也使城市湿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直接影响城市生态功能的修复。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目前阶段看,我国城市湿地减少的趋势还在继续。因此,现阶段我们首要的恰恰不是大规模建设新的湿地公园,而应更大力度合理保护那些城市中因无序建设而受到威胁或正在消亡中的湿地。
我们有必要严肃的审视可持续发展下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宏观与自然观的角度看,毫无疑问保护城市湿地应优先于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今天我们所做的一点点努力却是以满足自我要求为出发点。从认识的根本出发点呈现极度狭隘性的现状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最根本的应该是建立新的价值评判与意识标准。新的标准应该是不应先评判其为我们建设了什么,更本质的应该看其为自然做了什么。
国家住房建设部特别指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原则是 “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这一原则却在相当一部分建设中被曲解。在一些所谓的生态城市,人造景观多于自然景观,人工植物主导了城市景观,而城市中生物多样性指标却在所谓的人工生态化下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尤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必须对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以促进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为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提供必要的空间条件。
2.国外优秀案例的启示
(1) 伦敦湿地中心(London Wetland Centre)
2000年夏天正式开放的,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的生态组群的伦敦湿地中心占地43hm2,位于距离伦敦市中心不到6公里的希思罗(Heathrow)国际机场附近,其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展示在未来的世纪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而提供一种理想的参考模式。在建设之前该地区为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废弃的混凝土水库旧址,英国野生鸟类和湿地基金会通过引水排淤,分隔水域,种植多样性水生植物的方法,将其改造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
伦敦湿地中心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之下使各个湿地区在开放的同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控制物种的界限。整个湿地中心如同一个湿地博览馆,通过展示构造不同的土壤结构与植被类型,真实再现了世界上十余种不同地域的湿地形象。在设计过程中亦不乏创意之举,如水生生物区通过水下观测窗,让参观者从地面一下的独特角度观察水生物的生长过程,极大的促进了湿地的旅游业发展。
伦敦湿地中心的大面积水域和植被成功改善了伦敦地区小环境气候和空气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则吸引了大量野生动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部生物圈。成功的规划使处在城市边缘的伦敦湿地中心塑造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环境,成为联接伦敦市民和自然环境的最佳景观斑块。到目前为止,这个湿地中心依然是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最成功的湿地项目。
(2)拉斯维加斯过水区 ( L a s V e g a s W a s h )
位于美国内华达州克拉克县拉斯维加斯山谷东南部,全长约1 9 . 3 k m 的拉斯维加斯过水区作为城市自然水系最成功的湿地设计案例,为其领域内2 0 0 多种丘陵、河岸及湿地的植物提供了栖息之地。拉斯维加斯过水区的规划将水利、生物、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等学科相融合,通过与政府间的协调实现了湿地整体概念上的保护。
作为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系统破坏的必然结果,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破坏是极难修复的。尤其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在控制渠道水土流失、湿地修复、动植物复兴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其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规划手段值得我国生态破坏严重的东部沿海城市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借鉴。
(3)吉隆坡Putrajaya湿地公园
建于1997年占地650hm2的吉隆坡由自然保护中心和沿Sungai Chuauh河流域建造的一系列由堤坝落差而形成的162hm2类池塘式的湿地系统以及城市污水经湿地净化后汇集形成的Putrajaya湖体与森林公园组成。三部分有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防洪、净化水体以及休闲娱乐的湿地公园综合体系。在Putrajaya湖滨则规划建设新的吉隆坡政府行政中心、总理府和高级公务员社区,打造呈现“人在林中”、“城在绿中”的大生态概念景观。
如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快速发展的吉隆坡利用Putrajaya湿地公园解决了因迅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的如城市废弃物与废水污染、城市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城市旅游价值提升等诸多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正大规模建设城市新区,如何解决城市新区环境与功能间的平衡与融合,吉隆坡Putrajaya湿地公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模式。
3.对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再认识
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人口激增而引起的问题,我们应尽快强化对城市水域景观、尤其是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比较分析,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认识到以下问题的重要性:
(1)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应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湿地公园的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中,从湿地公园选址、功能定位、修复方法、修复过程、建设规模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整体控制,以系统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发展。
(2)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规划平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修复必须通过生态学、社会学、景观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合作实现。目前国内湿地公园的建设多为规划设计部门的自我运作,作为具有复杂系统性的城市环境,必须应探索多元合作的规划模式。我们应借鉴拉斯维加斯过水区的经验,将城市湿地公园构建在多元交叉学科体系之下,实现湿地系统的综合规划。
(3)必须辨证的认识城市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能动关系。实践证明,不能成功解决与周边城市功能和谐对接的湿地公园不但影响城市功能版块间的协调发展,其自身在发展中亦将出现如萎缩、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其综合价值的发挥,甚至使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出现倒退。
(4)与郊野湿地不同,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和建设内容应向综合性、多功能方向发展。在城市湿地保护的前提下,融入游憩、生态科普、专业培训以及合理的房地产开发等功能,使城市湿地成为多功能的综合城市公园,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重视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以湿地景观为平台的特色旅游。
4.结语
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热潮也涌入了中国的城市中,随着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与杭州西溪生态湿地等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作为面临诸多问题的发展中城市,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借鉴,在实践中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浩,汪辉,王胜永,孙新旺.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但新球,吴后建. 湿地公园建设与理论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赵思毅 等. 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成克武等. 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规划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5]王向荣,林箐.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Abstract: Exploiting of the coal mine has caused a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the coal mining area, the land is reduc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in dang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s being hindered, so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for us to rebuil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 of coal mining area, program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mining area and sprea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the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of landscap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of coal mining collapse in Dahuang Mountain, this paper wants to explore diversified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s in the function, form, experience and so on in order to play a par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多元;景观生态;采煤塌陷地
Key words: diversity;landscape ecology;the collapse land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221-03
0 引言
我国煤矿数量达8万多个,分布在1349个县镇,煤炭资源丰富,所以资源消耗以煤为主,这使我国成为世界煤炭消费和出口大国,煤炭开采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产生大面积采煤塌陷区,破坏区域景观生态环境,但是这些采煤废弃地现存大量煤炭开采的遗迹和遗址,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内涵,并具备教育、科研、游览观赏的功能,而事实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采煤塌陷地的景观都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面貌,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整治,在采煤塌陷地上重新塑造一个新景观,采煤活动虽然对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但也为人们重建矿区景观环境,创造了一个机会,所以采煤塌陷地的景观生态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 景观生态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在广义层面上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特定区域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一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际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1]。
据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对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成为生态设计[2]。然而近些年来,环境的持续恶化要求生态设计不仅具有科学的生态技术手法,更应具备对生态观念的传播,推动公众去爱护环境,使资源开发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这样的生态现实,造成生态一词的不断解构,使景观生态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采煤塌陷地的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研究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对象为有生命力的自然界的材料以及认知层面的人对环境的信息接收和传递,因而,生态必然成为景观设计的形式、功能和体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景观生态设计的多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功能主义的生态景观:即以体现生态学功能、技术为主导的维护矿区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性景观设计。②形式主义的生态景观:即源于人类的主观意识,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和意境的营造。③体验主义的生态景观:在环境危机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教育和传播生态观重任的矿区景观设计。
2 实践――徐州大黄山采煤塌陷地湿地公园
2.1 项目背景
大黄山煤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境内,1956年11月开始建井,1958年8月1日投产,1970年有21座小煤窑开采。在40余年的采煤活动后,2001年因煤炭资源枯竭关闭大小煤矿。由于整个矿区的开采方法较为混乱,停产后留下了大片的采空区,造成了大量的土地塌陷,部分塌陷区长年积水,塌陷深度最深处5.8m。
2.2 基地分析
用地范围以大吴镇――大黄山镇边界东界、京福高速公路为西界、徐贾公路南侧为南界、京杭大运河为北界的矩形区域内,总计塌陷面积为15375亩。对地面总影响面积10.37km2,大黄山已经停产8年,塌陷地均已沉降稳定,塌陷范围基本确定不变。现状多为塌陷地、荒地、复垦种植用地,区域内有一条不劳河穿过,成为区域内最大的河流,全长70km。(图1、表1)
采煤活动造成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区域生态平衡,也严重威胁了当地人居环境。土地破坏,环境污染,煤矿关闭大量失业人员,导致了区域吸引力下降,人口流失,经济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塌陷区沉降稳定现状,建立生态社区,通过景观生态设计,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人居生存环境,通过改善矿区环境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2.3 多元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在尊重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设计则的基础上,以“城市与矿区、生态与景观、人居与环境”的和谐为设计目标。将大黄山采煤塌陷地规划为集农业、疗养、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生态区。基于大黄山现状环境结合多元发展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提出大黄山景观生态设计路径。(图2)
2.3.1 功能主义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修复。
2.3.1.1 植被修复
植被生态系统的修复是整个景观生态设计的根本性工作,综合考虑基地的植物现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①保护未受采煤塌陷地影响的农耕景观。②改变煤矸石的堆砌方式,选择适宜树种形成新景观。③通过合并整理土地塌陷形成的斑驳积水区,形成生态湿地种植片区,依次为沼泽、浅水、深水植物区三个部分,使区域水系形成天然的景观廊道。④在交通主要干道种植大型乔木,形成整个片区的生态交通廊道。⑤在树种上一般选择徐州本土树木中抗性强、耐瘠薄的品种,以灌木为主,逐渐引入乔木,选取具有改善土壤基质的植物作为先锋植物。
2.3.1.2 地形修复
①尊重现存的地形地貌,运用局部挖深疏通和对周边地形抬高的手法,塑造大地形与小坡地相互交叉融合的地形生态网络。②塌陷地落差大,采取梯田平整方式,如果坡度起伏小,可采取台田平整方式[3]。大黄山地形落差较小,因而采取台田平整方式,使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有效发展生态农业,积聚闲散劳动力,最大限度增加区域经济。
2.3.1.3 水体修复
①设计循环的水网系统,保留原有部分河道,改善硬质驳岸为可渗透性人工生态驳岸。②通过搭建路桥的手段,局部拓宽河道,在多雨季节可蓄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补给地下水。③疏通不牢河河道,整治部分塌陷积水区为完整湖面形成湿地景观。干旱时可释放蓄积的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和地表径流,并提供微生物栖息地,调节微气候。
通过对场地内的生态修复,建立平面和垂直生态网络相互交叉的时空景观网络,形成多网络共生的景观生态格局,达到平面上系统性、空间上层次性、时间上相关性[4]。
2.3.2 形式主义景观生态设计――景观再生
在功能主义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依据人类需求及理性的设计思考,结合地域文化,从设计形式上体现自然,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之上,营造适宜性的景观生态环境,体现对自然意境的追求和和谐生活的向往。
基地按照“两轴、三片区”规划布局,有道路网络构成两条景观轴,区域景观轴和贯穿基地南北的景观轴,“三片区”:一、提供助老生活服务,兴办老年公寓、医疗、护理院、服务片区;二、发展观光农业、湿地景观和农作物工业园区片区;三、规划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游乐园片区。(图3)
新建老年生活服务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营造宜人景观环境,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通过模仿自然的手法,建造地方特色性汉文化建筑群,弘扬矿区人文景观,在河道湖面周边设计功能性景观设施,营造怡人的文化景观,建立观赏性水景。
基地生态农业,将大田种植与农、林、副、渔业结合起来;利用绿色和谐的景观生态设计来发展生态产业,结合农作物工业园区,通过人工景观生态设计,形成景观生态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体系。
2.3.3 体验主义景观生态设计――景观信息传播
通过景观这一媒介,传播生态的信息。在基地生态科普区域,实现采煤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态文化的有效结合,将大黄山采煤塌陷地建设成集生态教育、科普、旅游、保护、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体验性生态景区。
生态科普教育是生态景区的重要组成内容,一个以“人和自然”为主题,突出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反映生态学原理及技术的应用,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通过人的体验性互动性的设计,让人参与到科学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加强生态信息的传播。
整体规划通过多网络共生的生态修复手法,使整个基地形成循环的自我调节系统,达到区域的生态平衡,结合合理的功能规划布局,形成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通过科普区域的体验互动设计加强宣传生态意识,构建和谐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采煤塌陷地的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设计领域,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需更加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意识的传播。文章归纳总结多元化景观生态设计的种类,通过大黄山采煤塌陷地生态公园的案例,总结采煤塌陷地三方面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以此构建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形成完善的生态安全系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强民众的生态意识。力求通过对工业废弃地的治理与可持续利用来达到缓解人地矛盾,争取更大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5]此举既可以增加场地的自我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平台,同时,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更加深化场地的社会性,体现场地的社会价值。改善了基地的生态环境,使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西蒙兹.J.O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6.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9.
[3]宋红梅,张绍良.徐州市采煤塌陷地状况及分类治理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05(4).
关键词:案例 河道 生态 景观 种植
Key words : case;River;Ecology;Landscape;Planting;
Abstract: Urban river and its surrounding green spa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but river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lagged behin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past. In recent years,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focus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s and urban landscape which has led to a number of cutting-edge cases and eco-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on river ecological landscape between cases of three foreign cities and Guangzhou Donghao river, it researches the urban rive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rom many ways.
中图分类号 : B845.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研究
近年来,在大多数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当中,都经历了水生态环境在工业化过程下不断恶化的问题,因此国际上许多城市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改善穿越城市的河道的生态及景观环境,从而起到推动城市复兴的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伦敦泰晤士河与德国莱茵河河道再生,美国洛杉矶河复兴规划及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河改造、亚洲地区有日本城市河道再生,韩国清溪川河道复兴等案例。国内城市在这一方面也有许多研究,例如上海苏州河整治,广州东濠涌生态景观改造工程等项目。这些城市河道复兴项目的实施给本领域研究提供了很多借鉴。对比国外经验与国内研究情况,主要区别在于国际上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有系统性和延续性,例如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河改造项目就持续了近九十年,解决河道生态问题是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而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时间,因此许多例如规划、生态、景观等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需要通过对国际上城市河道整治的前沿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推动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的更新。
欧美国家的城市河道整治案例及技术
工业革命后,欧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河道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系统。针对这一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开展了城市河道整治的系统工程。在美国,比较著名的案例是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河改造。这条穿越城市的河道流经市区长24公里,最窄2米,平均宽度24米。由于城市的发展导致河道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从1930年代开始为了应对雨洪以及河道生态等问题开始了河道更新整治工程,至今已经持续了近90年。
圣安东尼奥河整治前期以防洪为主,后期以河道生态景观改造为主。首先从应对防洪要求修筑城市段的河道堤岸开始,拓宽了部分河道以应对暴雨导致河水蔓延对城市的影响。在完成了对河道防洪改造后,接着进入沿河生态恢复阶段。这一时期河道改造尽量采用接近自然生态的蜿蜒断面,进行土壤生态修复,河道周边通过砌石方式加固堤岸,形成自然的生态河道。通过与堤岸生态技术结合的湿地水生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迁徙廊道的建立,逐渐恢复河道两岸动植物生态多样性。在植被的恢复上,除了尽量保留原有的乔木外,还大量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层次乔灌木,与水生植物共同构筑河道植物景观空间。在进行生态恢复的同时,建设了富有人文情感的景观空间,包括亲水人行道的建设以及河道周边的例如咖啡茶座等文化景观空间的建立。另外还通过有效保护沿河历史文化遗迹,使之成为河道景观的一部分。经过九十年的努力,在2012年圣安东尼奥河改造全部完成,目前这条城市景观河道每年可以吸引近1000万游客参观游览,给美国与加拿大许多城市的河道改造带来深远影响。
在欧洲,许多国家城市开展了河道改造项目实践,比较系统的项目有巴黎塞纳河改造、伦敦泰晤士河复兴、曼彻斯特的默西河整治、德国杜塞尔多夫段莱茵河再生等。例如伦敦泰晤士河,城市河道的生态整治持续进行,上世纪30年代通过了泰晤士河流域计划,逐渐从单纯的河道改造扩展为以河道周边城市空间规划为主导的河道流域整治计划。与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案例不同,泰晤士河由于工业污染严重,因此首先面对的是污水处理与饮用水的安全问题。通过修建排污管道及对饮用水进行水质净化处理逐步改善水质。为了保持城市河道的自然开放性,泰晤士河沿河大部分没有设置人工堤岸,因此为了防洪需要,在格林尼治附近设立了防潮闸门。在河道水质得到稳定后,泰晤士河开始着手建立与城市规划结合的河道生态景观系统。包括利用河流两岸的空地及旧工业区改造建设成为开放景观空间以及对河道两岸的建筑物高度制定了控制政策等措施。另外,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了沿河的亲水步行道,并且修建了横跨泰晤士河的专用步行桥,这些针对河道及两岸地区的开发项目都有力地推动了伦敦的城市更新。
图1 泰晤士河两岸生态景观整治 图2圣安东尼奥河整治
亚洲国家的城市河道整治案例及技术
亚洲国家城市河道改造前沿案例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这些国家城市由于工业发展迅速,城市河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城市过去更是通过填埋河道建设交通设施。近年来,由于逐步意识到河道在城市生态景观上的重要地位,这些城市陆续开展了城市河道的复兴工程,并以此推动城市整体更新。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水质严重污染,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量河流出现断流局面,湿地和湖泊面积大量消失,许多地方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已面临地下水资源枯竭的严重危机;另一方面,雨洪雨涝频繁发生,绿化用水、工业用水等与城市用水竞争频繁上演。如何留住雨水并回补地下水,强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近两年,国家连续颁布了多项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从理论形成向实践应用的过渡。海绵城市建设如何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对海绵城市的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转变排水防涝思路、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内涵。
二、国内发展现状及案例
国内发展状况及案例:我国的海绵城市起步相对较晚,随着国内雨水问题的日益加重,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才逐渐多起来:北京、大连、宁波、长沙、杭州、昆明等先后于2010年左右开始研究雨水收集、利用方案,涉及道路、绿地、湿地等多方面城市建设,内容涉猎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槽、雨水湿地、打孔立缘石、透水铺装等等。
2012年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同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至此,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要点总结探讨
海绵城市”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是一系列具体雨洪管理技术的集成和提炼,是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1、道路景观设计要点
道路作为城市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对道路中的硬质景观(铺装样式及铺装材料)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绿化设计:在道路隔离带或路测绿化带设计中,设置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和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截留,当设施内雨水饱和时,可通过溢流口经过滤处理后排入雨水集水池中,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
硬质铺装:指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或扩大材料之间相互衔接的缝隙面积,使雨水下渗到场地内部。即一方面增加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等,以至当有降水时,雨水可顺着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下渗留存;当没有降水时,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又可作为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减少城市干岛效应的发生。
2、广场景观设计要点
广场是城市中面积广阔的场地,是市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空间。这里指的是不含自然水体的平面型广场。
纪念性广场由于其政治思想性更强一些,可以采用大面积透水瓷砖或者透水混凝土铺装,通过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图案,提高广场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商业和游憩类的广场,基于其休息、娱乐、观赏等功能,结合运动、休闲设施和场地规划,合理设置下沉式广场、下沉式生物滞留带。
3、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的重要场地,可以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保育,甚至是局部微气候调节等等。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即构建“水质净化(水景营造)-蓄滞水湿地(水景)-地下水回补”多级水景景观。
由于景观设计者所处的设计阶段往往处在规划阶段的后期,因此这里不去研究宏观层面水生态安全格局及中观层面的“城镇海绵系统“,只研究微观层面的海绵体。设计要点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尽可能保护利用原有生态系统如河流、湿地、湖泊、坑塘,在其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景观设计;二是对遭到破坏的海绵体,采用生态方法进行景观的修复和恢复;三是在缺乏海绵体的场地内新建新的海绵体。
雨水花园就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景(湿地)景观设计最小的海绵体之一。即在浅洼区域种植花草、灌木,甚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可以减少径流量、净化雨水、美化环境。
结语
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城市洪涝问题和一系列相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这是改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重大契机。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海绵城市构建的框架下,通过对海绵城市的解读和国内外案例的分析总结,提出景观设计方面的相关要点。希望为景观工作者在海绵城市建设景观设计中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2015年第6期.
东方园林作为包括生态湿地、园林建设和水利市政等设计施工的生态修复业务,又不断向环保业务拓展,提供集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全产业链服务的园林行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一、东方园林的经营模式分析
东方园林一直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方式,从2013年开始就组建了专业化的金融团队,探讨充分挖掘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和公司在业务中的实力,构建稳健有效的金融平台。例如与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爱建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许多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联盟,还与人大成立生态金融研究智库,目的是形成与政府之间的合作。2014年以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公司抓紧机遇,充分利用PPP方面的优势,与多省市政府签署PPP项目协议,加速PPP项目的落地。
(一)PPP模式
园林行业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因此承担的风险也相应较大。而采用PPP模式,与政府共同出资成立SPV(项目公司),可以有政府采购服务保证等,使风险分离。通过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实现利益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多年的项目业务经验,充分运用PPP模式跑马圈地。以园林施工为切入点,拓展业务范围到园林绿化、市政基建、湿地建设等多项业务,这些项目理念契合了国家近年提出的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因此也铸就了公司从传统景观业务向生态修复业务的转型,打造了它以生态规划设计及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竞争力。
2.在大量PPP项目施工进程中,需要数量巨大的苗木,因此将大量绿化苗用于工程建设,快速提高公司收入。从东方园林采用PPP模式以来,2013、2014年苗木销售业务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一路飙升到了766.28%、74920.97%,为公司创造了很大的利润增长点。
3.在危废处理、乡镇污水处理等业务实施中,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布局环保产业,获得竞争优势。例如2015年,公司收购金源铜业100%股权、吴中固废80%股权和申能环保60%股权等。通过一系列兼并方式进军环保行业并取得很大进展,不断扩大业务范围。
(二)典型业绩案例分析
东方园林采用PPP模式的主要方式是:与政府及银行资金等以一定比例资本金投入组建SPV公司,然后承揽SPV公司的PPP项目工程,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付工程支出,政府发挥职务职能进行引导,社会资本发挥主导作用。PPP项目流程大致分为六步:审批-方案磋商-条件谈判-招标-签约-实施。
公司“二次创业”进入环保行业,也积极利用PPP模式开拓市场范围。例如“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环科新城”项目,项目总投资额为20-50亿元,建设工期约为5年,采用PPP 模式中的BLT 模式(建设-租赁-移交)。东方园林及引入的第三方公司与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下属国有投资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宜兴环科东方生态建设有限公司(东方园林相对控股);东方园林为项目的承揽方,承担本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建造、移交等工作;合资公司按单项工程分批建设、分批租赁给工业园管委会使用,租赁期内资产由合资公司持有,工业园管委会负责进行管理、运营并支付租赁费。租赁期满,项目将移交给工业园管委会。
二、营业收入分析
从营业收入占比图可看出,工程建设(园林建设、生态湿地、水利市政)是主要收入来源,合计占比达到91.64%。东方园林依仗PPP模式带来的契机,加大与政府合作获得项目订单,极大提升了公司业绩。同时,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进行业务转型,向以水环境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业务和以固废处置为主的环保业务转变,营业收入得到显著的增长。其中,环保营业收入占比4.44%,生态湿地同比增长209.98%。公司积极利用行业当前发展形势及政府对PPP模式的大力推崇,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采取兼并收购等方式,使公司产生新的营业增长点。
三、PPP项目加速落地
(一)韩城市三湖及水系工程PPP项目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快速推进由传统景观业务向生态修复业务转型,提升以生态修复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力。本项目建设内容为南湖、北湖及中湖建设及水系连通工程,总投资468,742万元,投资回报率为8%。东方园林负责建筑工程、土方工程、景观工程等,采用“项目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分期建设的模式。该PPP项目不仅将为公司带来利益,也为后续项目提供实践经验。
(二)齐河县生态综合治理PPP项目
2015年12月,东方园林与齐河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签订该PPP项目,计划投资额约为11.50亿元,合作期限10年。投资回报率为8%。主要建设内容:齐河晏城街道原大魏村废弃村址生态改造工程、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高新区国道309以南区域涉水项目及齐鲁高新区科技孵化器项目等4个子项目。该项目的落地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为公司后续PPP项目的开拓和合作提供更多经验。
(三)海口市3个公园建设工程PPP项目
本次建设内容包括3个公园改造。具体包括公园道路改造、生态建设与恢复、增设市民活动广场、增建管理服务公用建筑及景观构筑物与完善游览休憩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园林绿化景观等工程。东方园林作为牵头人承担本项目的融资、施工、运维养护及移交工作。项目总投资额约60,267.24万元,合作周期为12年。本次项目的签订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以后加速拿下PPP项目订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东方园林近期加速中标PPP项目,业绩增长较强劲,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获得竞争优势地位。日前公司为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治理PPP 项目的预成交单位联合体成员,暂定总投资约 70 亿元。该预中标项目落地实施后,也将对公司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香才.东方园林PPP模式宜兴投建生态项目[N].中国证券报,2014-12-25A08.
[2] 王峥.东方园林看好“PPP+农发行”模式 或可破解中国水生态资金难题[N].证券日报,2015-04-01C04.
[3] 于萍.园林上市公司试水PPP模式挖掘千亿级市场[N].中国证券报,2015-05-08A07.
[4] 刘杨.东方园林向生态环保全产业链转型[N].中国证券报,2015-12-18A08.
[5] 成嘉舟.PPP融资模式在我国环保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宜兴环科园环科新城生态项目为例[J].中国市场,2015,13:168-171.
[6] 陈加曹,耿士均.PPP模式未来在景观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21:198-199+210.
关键词:决策、大众行为心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
1. 决策先于设计
目前在国内,景观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扩初和施工图。方案设计重在提出场地的总体布局和造型,常常包括设计分析图、总平面图和效果图。扩初是对初步方案扩充,需要对局部造型进行推敲,往往通过大量平、立、剖图展现。这些图能细致地反映各个节点的具体形态、尺度和材料。施工图是在扩初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平、立、剖面图反映各部分的材料、构造和施工工艺,完成的图纸应能直接交付施工人员实施。整个流程,基本上都用图表达。图纸的好处是能生动表现设计的形态。但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种无形的东西,这种无形的东西不能通过某一张图完整、具体地表现,却渗透到各张图纸之中,这就是决策。
词典里对 “决策”的解释是:①决定的策略或办法,可取的策略;②定出计策、办法。在现代管理学当中,决策指决定采取某种行动,这种行动的目的在于使当事人所面临的事件呈现令人满意的状态。设计之所以需要决策,是为了理清思路,避免对信息平均化处理,抓住主要矛盾,明确行动方向。如,对场地做了前期分析之后,设计者对原始地形、种植、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状况有所了解。但这些信息是并列的,如果平均对待,设计作品往往缺乏特色,甚至没有解决场地的关键问题,成为脱离实际的设计。
我认为,决策不容忽视,这个环节应在方案设计初期。设计者接到一个项目之后,往往会对场地进行调研和前期分析,这些内容是决策的基础。在正式设计之前就应决策,平面布局应按照确定的方向进行。在方案设计阶段,常常会出现“设计愿景”和“设计概念”这两个内容,我认为,它们和决策有联系,但不能完全等同。设计愿景更多的是展望未来,勾勒美好画卷;设计概念比较具象,类似于设计主题;而决策主要是作设计定位、明确走向和取舍。
2.具有竞争力的决策
每个具体的案例,因为客观条件不同,主次矛盾不同,要作的取舍也不一样。决策应根据不同条件制定不同的竞争策略。
2.1以“大众行为心理”为核心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人为本,如果场地的各个制约因素产生矛盾,无法平衡,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以“大众行为心理”为核心的策略包括两个方向:一种以满足人的行为使用功能为方向;一种以满足人的心理功能为方向。例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使用者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应作为核心考虑。居住区不同于公园,不是偶尔观光休闲的场所,住在里边的人每天都要面对,如果不便利,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间累计,缺陷会不断放大。设计如果优先造型美感,牺牲场地的使用功能,将得不偿失。
除了以满足行为使用功能为方向的决策,还有以满足人的心理功能为方向的决策。目前,景观设计处于后现代主义阶段,很强调实质性内容,强调文化内涵,强调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而某些设计,正需要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核心。如纪念性景观设计,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纪念性景观的目的是引起人们对某人某事的追思,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对这样的场地做景观设计时,使用功能(如交通流线、休憩停车等)是重要,造型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怎样调动人们的情绪,震撼心灵,引起思考、进步。如果没有抓住这点,对场地平均处理,纪念性景观就沦为一般游山玩水之地,失去本来意义。
2.2以“视觉景观形象”为核心
另外一类决策是以“视觉景观形象”为核心,特别追求美的形态。这类决策可能适用于公园和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也可能适用于部分旅游景观。这些场地不像居住区,不是人们朝夕面对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可能和日常生活空间有一定距离,人们去那里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如何建立“吸引力”就非常重要。有美好的形象,能引起视觉上的愉悦,是一种吸引力,可以通过设计特色景点实现。像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和波特兰大市的水景广场都是因为造型美感,聚焦眼球,形成吸引力。当然,这不是形成吸引力的唯一途径。例如旅游景观中的主题乐园,人们去那里,主要是去玩去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所以要着力思考一些新奇有趣的游乐项目,应以前文提到的满足“大众行为心理”为决策取向。
2.3以“环境生态绿化”为核心
有一些优秀的设计,没有鲜明的视觉景观形象,在使用功能上也没有独到之处,难以看到设计亮点。其实那是一种弱化人工感,近自然的设计,也就是以“环境生态绿化”为核心的策略。 例如,在巴西,费尔南多•查塞尔提出的“生态核”概念。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师,他没有试图在某一个城市复制来自全国各地的珍稀植物,而提倡以本土植物为核心配置,重续自然生态链接,修复被建设活动破坏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人为的建设活动可以看成入侵自然界。费尔南多•查塞尔现在反过来,希望在人类活动空间,用自然元素填补和修复,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界的“反入侵”。这需要大量覆绿,达到量的积累。生命力旺盛、不需要精心呵护的植物是最佳选择,这就是本土植物。在费尔南多•查塞尔的设计里,也许没有漂亮浮华的造型,但质朴的植物大面积铺开,茁壮成长,假以时日,这种近自然的设计将和自然界真正融为一体,重续自然链接。这就是以“环境生态绿化”为核心,做的生态修复。
现在,全社会都呼吁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性设计在材料的使用上,有个“3R”理论:Reduce(减量)、Reuse(再使用)、Recycle(再循环)。和“减量”相关的,我想特别强调一种“低成本”策略,就是设计时注重控制建造成本,选择合理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一般情况下,“低成本”策略会受到投资方欢迎。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简的设计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尊重。如著名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就把拆除旧厂房的费用节省下来,用在改良周边被污染的土壤上。当年彼得•拉茨的北杜依斯堡景观公园设计方案也是因为这种“低成本”策略在国际竞标中脱颖而出。
3.小结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河道治理;设计方法
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一面镜子,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浓厚的“水情结”,喜欢逐水而居,滨水而栖,特别是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民来讲,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在城市中蜿蜒流淌的条条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一、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二、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三、具体案例
某镇位于某市郊区北郊,东临长江口,西与嘉定毗邻,北与太仓接壤。近年来,该镇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型生态城镇,对区域内四条河道召开生态治理。
1、河道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被破坏,河道生态性很差。
高速发展的经济、过度饱和的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地块的开发建设将地表绿化几乎全部破坏,河道淤积与水质污染致使河道中各种水生物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构建。
(2)河道坍塞情况严重,河道淤积,调蓄量和引排能力大大降低。
目前大部分河坡由于受水流冲刷侵蚀,致使岸坡掏空、坍塌情况较为普遍,河道淤积逐年加重,水体流速较低,另外河道中的淤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影响了河道中的水质。
(3)岸坡杂乱,景观效果相对较差。
由于未经整治,河道的岸顶和河坡均不同程度存在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违章搭建等情况,河道的景观性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地区规划需求。
2、设计理念围绕“水质净化、生物宜居、水土保持以及景观协调”的目的,以生态多样性为原则,在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为基础上,充分发挥水与生态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岸坡绿化力求生态修复,使河道恢复自然风貌,有效发挥多层次复合生物净化系统的净化效能,实现生态修复的功能优势。
3、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了水生态系统与陆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这样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该镇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
4、河道护岸形式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5、仿生环境构造
种植水生植物是本工程仿生环境构造的重点,水生、湿生植物种类配置应根据河道具体的立地条件、功能及生态建设要求来确定,植物配置应师法自然,仿照相同立地和气候类型条件下自然植被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进行配置。本工程水生植物主要种植于河道常水位以下岸坡上,即标高2.3~2.8m。根据不同水生植物适宜条件、功用,选用种类及品种。挺水植物根据植株的种类及特点进行配置,沿常水位线由岸边向河内形成梯次,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6、生态林带布置
岸坡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在接近常水位线的位置以耐水湿生植物为主,即草滤带,使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千屈菜、海寿花等挺水植物为主。河道3.0m至坡顶,该部位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域。该河道两侧绿化景观与该河西侧的市区人行步道相遇,步道两侧有生长茂盛的白杨林、香樟、无患子、桂花、紫薇林,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
四、结束语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 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邵利萍.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
关键词:生态学;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Abstract:In the design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how to beautify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protect and restore natural ecology at the same time is a questio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three major challenges that China's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facing from。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the viewpoint of ecology, and discusses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s with actual cases, the writer hopes to give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a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ecology water-front;landscape ecosystem;ecological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108-02
1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类迅速累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由于滨水地区湿地系统对于城市开敞空间等方面的特殊影响,探讨合理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法迫在眉睫。而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对滨水景观进行研究,无疑为当前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思路和方法。
2中国滨水景观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2.1景观的生态失衡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它兼具自然和人工景观的营造,并将其巧妙融合在一起,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
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过度的人工作用、河道堵塞、水域减少,又使得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
2.2 景观的社会分异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各类滨水地区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并没有规划为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为大众提供服务,而是作为一项稀缺资源被少数高档住宅小区所占有。如武汉市的南湖、汤孙湖、墨水湖等湖泊资源无一例外的被大大小小的住宅区所包围,社会分异加剧。
2.3 景观的形式主义
当今滨水景观设计充斥着形式主义,忽视城市的文化特征,切断城市的文脉。于是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滨江滨湖景观,千河一面、万镇一统,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
3滨水景观设计的特殊性
3.1滨水地区的生态交错性
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的交界地区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带(Ecotong),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由于物质和能量流动性高,滨水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效的生产力。
3.2滨水地区的生态脆弱性
与物种多样性和高效的生产力相对应的是滨水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当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整个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都是不连续的,只有依赖人为输入输出。一旦人类活动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功能的衰退,总体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3.3滨水地区的空间开敞性
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滨水区域承担着城市绿心,以及供市民亲近自然的功能,并对城市通风以及布局产生影响。
4以案例分析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实施过程,即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协调的过程。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对于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那么可以认为,滨水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滨水区域场地和空间的生态设计。
4.1 生态自组织设计
滨水区域的生态是具有能动性和自组织能力的。一个水塘,如果没有人工的精心干预,很快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生态功能性设计就是充分发挥自然的自组织能力,通过生态技术使滨水景观区域能够摆脱对人工体系的高度依赖。
荷兰的太阳城是一座滨水的生态居住区。设计发挥水体的自净功能,居住区内水体是流动的,内部渠道和外部水域互相连通,但水位有差异。雨水通过“绿化屋顶”来收集,以调节小环境给建筑降温,雨水也可以在绿地直接过滤,然后收集到渠道、河道和湖里。水体缓慢流过,水生植被进行着生态净化。自净后的水通过泵站流回高水位水域,如此往复,形成水体自净和循环系统。遇暴雨时多余的水通过渗透系统回灌地下.基本实现雨水零排放(图1)。
4.2 生态地方性设计
生态地方性设计包含了尊重当地文化,尊重场所以及运用当地材料三个部分。当地文化包含了长久以来当地居民对于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能够凸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设计应结合滨水地区的自然特征,及乡土建材和当地植物的运用,这样不但可以维护场所健康,更可以降低维护植物的成本。
河北省秦皇岛海滨景观区是一个生态地方性设计的案例。其渤海海岸线长6.4km,面积为60km2。方案旨在保护生态海岸线并重塑有特色的海滩风貌。
首先,方案充分尊重了当地的文化,在景观区的中心区新建有一座鸟类博物馆,其组合式的建筑形式,正是受当地渔船在海上集体抛锚使船在风浪中保持稳定的景象的启发。这种形式让自然和建筑内部互相通透,景观被引入建筑内部,同时降低了建筑的能耗。木栈道和平台系统让人们能从建筑中走向湿地,观赏新建成的生境与多样的物种(图2)。
其次,设计方案体现了对海岸线自然环境的尊重。方案设计者拆掉了原先的水泥堤岸,用环境友好的碎石取而代之;同时设计了一条沿海岸线的木栈道,这条木栈道将各个植物群落连接在一起,作为一种土壤保护设施,木栈道运用了生态友好的玻璃纤维作为基础,能“漂浮”在沙丘和湿地之上,从而保护海岸线免受海风、海浪的侵蚀(图3)。
最后,当地植物种植于整个景区中,并为鸟类提供了繁衍栖息之处。
方案结合运用了生态学原理和创新技术,有效保护了海岸线的土壤,动植物,并体现出了当地滨水景观的特色,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亲水游览空间。
4.3生态恢复性设计
今天的景观设计师面对的滨水区域很可能已经被破坏,如何通过设计和恢复措施,对受干扰的滨水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或重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天津桥园的场地原被城市快速路包围,垃圾遍布,没有生机活力,并有严重的盐碱地问题,怎样恢复当地滨水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 ,成为一个重大命题。
项目创建了一个供市民游玩休闲的公共空间,并提供雨水净化,改善盐碱地,营造适应当地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项提出了“适应性调色板”的概念。一共挖了21个大洞,直径10m到40m,深度1~5m。木质平台伸进这些大坑,可以让人们领略其中植物斑块景色。大坑收集雨水,营造出不同形态的水敏性景观。无组织自发的生物多样性,创造出真正属于自然的无雕琢的丰富和美感(图4)。
这个生态适应性调色板成功改善了盐碱地问题,恢复了滨水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天津社会的“宝地”。
4.4 生态显露性设计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生态显露性设计“即显露和解释生态现象、过程和关系的景观设计”。 它包括显示出隐藏的系统和过程,显示出人类曾有的历史和足迹。设计不应只是设计景观的形式、功能,更应该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生态保护的行为。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在面对水质污染,地形狭长,处于旧的工业基地等诸多不利条件的基础上,保留了场地内原有的江滩湿地,种植乡土植物,供鸟类栖息,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延绵1.7km,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该系统向游人展示了水质净化的过程,并创造了丰富的溪谷景观,为游人提供了一条与水亲近的绿色走廊。项目同时改造了原有的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成为休闲设施和观景平台,向游人展示了这块滨江场地曾有的历史(图5)。
5结语
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不是某项景观实验工程,不是化妆式的景观小品,而是基于尊重场地现状,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保护恢复滨水自然环境的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应结合生态自组织性、生态地方性、生态恢复性、生态显露性的方法,让生态自己做功,创造宜居环境,体现城市特色风貌。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I L. 设计结合自然. 芮经伟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徐化成.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骆天庆.近现代西方景园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J].中国园林. 2000 16卷3期 81-83.
[4]宋永昌,由文辉.城市生态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J]. 建筑学报,2010(7)30-35.
[6]俞孔坚.生态系统服务导向的城市废弃地修复设计――以天津桥园为例 [J].现代城市研究2009(7) 18-22.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建筑垃圾填埋场;综合性公园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shenzhen dasha park for case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landscape update relevant theory as the guide, reflect on the sit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will update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landfill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comprehensive park guiding ideology.
Keywords: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Building landfill; Comprehensive park
中图分类号: R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特别是近几年来房价飞涨,城市发展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和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因此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许多非常规用地,工业废弃地就是其中发掘潜力较大的一类。
据有关研究(殷柏慧,2008),工业废弃地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 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对工业废弃地比较典型的研究集中在3 个方面, 一是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化改造 ,二是工业废弃地的生态化改造,三是工业废弃地的艺术化改造。
根据工业废弃地的定义,建筑垃圾填埋场可划入工业废料倾倒场。本文以深圳市大沙河公园为案例,在借鉴工业废弃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修复、景观更新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今后同类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案例介绍
1.1案例简介
深圳市大沙河公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中部,占地312567,原址为深圳地区建筑垃圾填埋场,90年代封场,2007年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改建成综合性公园。
1.2大沙河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简介
大沙河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目标是:整合整体城市环境,力求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突破现有市政公园的设计模式。结合大沙河公园濒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特点,在满足市政区域性公园服务周边居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出青少年强身健体的主题,并适当引进科普教育,从而形成公园特色,拓展公园的服务对象。根据生态原则,充分结合现场地现有自然生态条件进行设计,同时引导人们了解自然,接触自然。最大限度减少机动车道对公园环境的损害,最大限度地提升开放空间对周边住区的景观价值。
规划总体布局:全园按自然式进行布局,基本划分为运动区、休闲区及文化区,与城市形成较大的反差,突出“野”的意境,在自然野趣的景观布局下,园建小品采用现代的环保材料进行建设,突显现代青少年新的思想与活力。
2从建筑垃圾填埋场到综合性公园的蜕变途径
2.1全园表面覆土,创造植物生长基础条件
大沙河公园原址为建筑垃圾填埋场,地表以下20m范围内都是砖块、砾石、混凝土、沙砾等各种建筑垃圾,并伴有淤泥、生活垃圾,不具备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植被以野生的茅草和人工种植的马占相思为主。为了创造植物正常生长的基础条件,施工建设之初,全园均覆土1m以上。
2.2密林-草地种植模式,迅速达到绿化效果
公园建设初期,为防止水土流失和较快呈现绿化效果,除供游人活动的草坪外,在边坡和公园四周均采用密林-草地的种植模式,乔木胸径多在10左右,生长力旺盛,以在深圳地区生长良好的小叶榕、红花羊蹄甲、黄槐、南洋楹、凤凰木、盘架子、小叶榄仁等树种为主,短期内达到了绿化目的。
2.3全园遍布水电管网,基础设施到位
作为综合性公园,路灯、供水、排水、户外广播等基础设施按需设置,遍布全园,完善了公园的服务功能。
3 从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反思
3.1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原则(黄滢等,2008)
3.1.1尊重的设计原则
尊重的设计原则即充分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设计师应尊重理解场地,采取最小的干预,发挥创造性思维,改造再利用旧有景观,创造新景观,其目的是保护和发掘地段历史信息,寻找城市文脉,表现场所精神,从而使景观设计延续城市的集体记忆。
3.1.2 经济的设计原则
从短期目标看,工业废弃地上的旧景观,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利用原有景观元素进行改造,可减少资金消耗。从长远目标看,对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可改造旧产业,建立新产业,复兴地区经济。许多成功实践表明在政府部门一定的
政策鼓励和引导下,那些既保留了地区历史特色,又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往往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1.3 生态的设计原则
生态的设计原则要在深入理解生态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最小的干预,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减少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地段生态环境。同时还要维护及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保障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3.1.4 综合效益的设计原则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要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环境景观、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对原有资源的更新、恢复与再利用,使景观和生态获得重生,带动经济的发展,使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整体提升。
3.2大沙河公园项目分析
虽然大沙河公园基本完成了从建筑垃圾填埋场到综合性公园的转变,建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开放几年后所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折射出建园初期存在的不足。根据工业废弃地有关研究,大沙河公园的建设与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还有一定的距离。
3.2.1尊重的设计原则
自然景观:大沙河公园原址在90年代封场,之后在场地周边种植了马占相思作为简单的绿化,除此以外,植被都是以野生茅草为主,生长旺盛,达2m以上,地表满布砖瓦碎片、砾石,结构紧密,除茅草外,可以说是寸草不生。特别是在中间的台地,面积约100000,放眼望去皆是茅草,春夏时节,茅草郁郁葱葱,别有一番野趣;秋冬季则衰草连天,一片荒凉景象,尽显沧桑。一年四季季候变化明显,极具视觉冲击力,这在处于亚热带四季交替不明显的深圳地区并不多见。
历史内涵:当初填埋的均是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深圳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占用了大片的土地,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封场后荒凉景象的背后,见证的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一段重要发展历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根据尊重的设计原则,原址在深圳地区所特有自然景观和历史内涵,与总
体规划中“突出青少年强身健体的主题,并适当引进科普教育”、“突出自然野趣”的设计目标有很好的结合点,应予以保留部分原始景观,并可作为该园一个核心景区加以改造建设,充分尊重原址原貌。但当时在实际操作中,只简单考虑了如何提供植物生长的必需的土壤条件,并没遵循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原则,对原貌作深入的景观评价,挖掘其内在价值,因此忽视了原址的景观价值,全园进行了全面的覆土,往日荒凉沧桑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在今天看来是一大遗憾。
3.2.2经济的设计原则
与工矿废弃地相比,建筑垃圾填埋场没有厂房等设施可以改造利用,而大沙河公园原址的建筑垃圾成分复杂,如重新利用作为道路垫层等用途,费用较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利用价值不高。
3.2.3生态的设计原则
原址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植被单一,动物稀少,经过全面覆土,提供了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种植乔灌木,经过5年的精心管养,基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植物种类丰富,鸟类等动物均找到了安身之所,而且人为干预逐渐退出,系统自我维持能力逐步增强,并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积极影响,总的来说,项目较好的遵循了生态的设计原则,并实现了当初的生态设计目标。
3.2.4综合效益的设计原则
经济效益。建筑垃圾填埋场改建成公园,一方面为该类工业废弃地再利用寻找了出路,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背后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生态效益。如今大沙河公园的生态系统已经趋于稳定,在水土保持、调节局地小气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城市绿化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的发挥了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大沙河公园已经开放5年,早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4.小结
总的来说,大沙河公园成功实现了从建筑垃圾填埋场到综合性公园的蜕变,为同类项目的开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具有示范意义。该项目的建设规划基本按照一般综合性公园的建设模式,在某些方面与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原则不谋而合,但在尊重原有自然景观特征方面还有欠缺,未能充分发掘该类场地所特有的景观价值,建议以后同类项目开发过程中把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有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之一。
参考文献
殷柏慧、张洪刚、端木山. 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化与更新―以安徽省淮南大通矿生态区改造为案例.中国园林,2008,(3):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