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培养环境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环境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环境意识

第1篇: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经济发展取得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损害和隐患,大气和水污染,水土流失,森林锐减,沙漠和石漠化,温室效应,珍稀动物近于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改变对大自然采取的掠夺式的杀鸡取卵式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谋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此时十分有必要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只有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才能摆脱影响人类生态发展的生态环境危机,才能使现代人和子孙生活在蓝天碧水青山之中,而良好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教育中抓起。

这是因为,幼儿期是一个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起步期,启蒙期,这时候开始打基础,培养起幼儿初步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较好成效。

培养幼儿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本身应该通过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掌握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理解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给小朋友们传授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带动小朋友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树立培养起小朋友的良好生态环境意识。

培养幼儿的生态环境意识,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循循诱导,点滴养成。

采取多种手段,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各科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的较为有效的。例如,教师可采用画图画,讲故事,欣赏图片,游戏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向幼儿传递生态环境知识。再如:幼儿在园生活饮食活动中,适时教育孩子节约每一滴水,抓住全市停水等契机让孩子进行体验,这些都是培养幼儿生态环境意识的良好机会。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向幼儿讲授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时,应尽量用简单通俗,幼儿易懂的方式,使幼儿能较容易,较快地理解和接受。可以较多地采用拟人化、类比、比喻的方式讲解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温室效应"可以试图以"地球的大棉被越来越厚"之类的形象比喻来讲解,使幼儿易于接受。

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态环境意识,应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自发地感受和培养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亲切感和绿化情,认识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可以在幼儿园多种植一些树木花草,在带幼儿春游时多去一些绿树成荫、花繁草茂的地方,让孩子们比较这些地方与无树无草的荒山或水泥地的优劣性,也可以让孩子感受未受污染的清澈山溪的秀美,对比污水遍流的河、塘的不可爱之处(如发黑、发出异味等)。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还应引导幼儿适当地自己动手,参加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比如带领幼儿播撒花草种子,浇水、松地、养育花草树木等。让幼儿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行动的乐趣。

第2篇: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本文作者:陆薇工作单位:兰州实脸小学

《现代科技》课是一门新的实验课。这门课担负着向小学生传授现代科技知识,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现代科技》课对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重要的途径。

要上好《现代科技》课,利用这门课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备好课是很关键的。在每一课的备课中,除了注重教材本身的内容外,要特别考虑如何利用城市孩子们的特点,活跃课堂气氛,自己动手动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如在备《空气》这一课时,我考虑在上课时,首先让他们用手堵住鼻子和嘴,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特点,叫他们比一比,看谁堵的时间最长,通过比赛,使他们亲身体会到空气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一刻也离不开空气,接着提出如果呼吸了污染的空气你们有什么感觉,如妈妈炒辣椒时厨房里的空气;爸爸来了很多朋友抽过烟后客厅里的空气;尘土飞扬时马路上的空气;夏天垃圾台下瓜皮污水旁的空气等。通过讨论,使他们懂得,呼吸了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就会损害人体健康。然后利用孩子们的幻想性,让他们各述己见,谈一谈自己治理空气污染的设想以及现在应该如何去做。结果在课堂上有的说要将所有的空地都种满花草树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丽;有的说他长大了要制造出不冒黑烟没有噪声的汽车;还有的说他要发明一种方法把所有的空气都过滤干净,让人们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在谈到现在如何去做时,大家都说要爱护花木,爱护草坪;有的说要多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有的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空气清洁;有的说要经常把教室打扫干净,不让起土等等。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气氛活跃,没有采用直接讲解大道理的方法,却达到了培养同学们环境意识的预期效果。

《现代科技》课本中,文字很少,大部分是彩色图画,这样的编排,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中尽可能避免大段地说教,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采用做演示、讲故事、小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要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活动、多说、多讲、多讨论,在他们不知不觉中,在高高兴兴地游戏活动中,达到传授知识,培养环境意识,提高素质的目的。如我在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一课时,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创有关环境的各种人的生活表现,分别让他们上讲台表演,然后让台下的同学评判各种人物行为的好与坏,以增强同学们对生活中各种行为对错判断的能力。有的同学扮演爸爸和孩子走在路上,爸爸将吸完的烟头扔在马路上,孩子批评爸爸做得不对,爸爸接受批评,将烟头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有的同学扮演女儿在公园里摘花朵,妈妈批评教育孩子;有的扮演一位汽车司机将喝完水的塑料瓶子扔在马路上,一位背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一声不响地将塑料瓶抢起来扔进垃圾箱;还有两位扮演在公园里游园的同学,将吃剩的果皮蛋壳装进各自的塑料袋,扔到公园的垃圾箱里。

通过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教学实践,同学们环境意识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刚人学时很多同学在教室里乱扔纸屑和吃剩的食品,现在这一现象没有了;原先去公园里乱扔垃圾,现在春游秋游去公园,各小组都用塑料袋将剩的杂物装好扔到指定的地方,这一点是最值得老师欣慰的。现在好多同学已能做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注意教室卫生,主动关闭滴水的龙头,个别同学还做到了捡起别的同学丢弃的废弃物扔到垃圾箱里。

第3篇: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一、在化学教育中培养环境意识的内容

环境意识是指环境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全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立法、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认识或见解。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环境的污染、环境质量的优劣与环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的变化直接相联系。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根据中学化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认为在环境意识的培养方面应注重以下几项内容:

具有环境忧患意识,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意义

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如:高一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卤素知识介绍臭氧层空洞,结合二氧化硫性质介绍酸雨,结合氮的氧化物性质介绍城市环境污染;高二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高分子聚合物介绍"白色污染";高三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电解、电镀介绍水体污染。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过去对自然的掠夺般的行为方式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必然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生态、持续经济和持续社会三方面内容。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有必要掌握这一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使之学习这一思想理论,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并对其相应的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注意从资源问题入手使学生领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中增加了资源利用及资源状况方面的介绍。 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制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即对未来负责,做到考虑代际间的公平,从后代的角度考虑当代人的行为;认识到真正的生活质量,体现在解决物质贫困问题的同时,应解决精神的贫困和生态的贫困。公平,它包括人类与非生物界、国家与地区间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培养学生环境问题的价值观和态度,将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是学生环境行为的先导和动力,是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关键点。

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这些物质的使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为含磷洗衣粉,它们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再有,结合一些重要化工原料的工业制法,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来分析这些传统工业,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并进行"三废"的合理回收和再利用。

我们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时机。实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会排出相当数量的成分复杂的废物、废水、废渣,它们不仅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一定威胁,也对周围环境构成一定危害。我们在实验教学时强调按用量使用药品,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规定要将实验废弃物放到统一地点,统一回收处理。在实验前讲明道理,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对实验操作坚持严格要求,同时也注意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设计,发挥其主体性。 我们还注意从法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在教学中利用渗透的方式,结合知识点,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讲二氧化硫、硫酸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讲水泥的工业制法及钢铁冶炼方法时,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讲电解电镀时介绍《水污染防治法》,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本人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以及环境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为此,我们教研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关于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我们积极与国家环保宣教中心联系,请他们对我们的环境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环境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并在教研组内开展环境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与问题的探讨。我们还搜集了很多关于环境的小故事,以及一些重大的环境事件、环保法规等等,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结合知识点,将这些素材分类整理,编辑成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师环境教育课堂教学参考资料集》。资料的编辑丰富了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第4篇: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我们所面对的幼儿群体,虽然目前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懵懵懂懂,但他们必将作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登上社会的大舞台,通过一言一行影响着社会。他们以后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行为是强还是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同样重要。我们认为:如果想从小激发幼儿的思维火花,进而逐渐培养其创新意识,应该首先为其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良好心理环境。

关键词

心理环境 创新意识 创造思维

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今后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进步与创新,取决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赋予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许多教师便在各自的领域内迈开了探索的步伐,我们幼儿园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但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因此,它受到心理因素,如好奇、兴趣、探索激情等等的制约。

我们所面对的幼儿群体,虽然目前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懵懵懂懂,但他们必将作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登上社会的大舞台,通过一言一行影响着社会。他们以后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行为是强还是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如果想从小激发幼儿的思维火花,进而逐渐培养其创新意识,应该首先通过以下措施为其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良好心理环境。

一、激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根据幼儿好动好奇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组织,就可在活动开始用极短的时间,既说出了学习目标,又启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中班常识课《认识鱼》的教学导入语:“老师今天钓了许多鱼。你们看,它们还要跟小朋友说话呢!”(这时,教师打开录音机)鱼:“小朋友,你们好!知道我是谁吗?我的名字叫鱼,你们看,我身上有些什么?”(然后教师关掉录音机)师:“小朋友,鱼请你们看它们身上有些什么?大家仔细看,看清楚了就说给鱼听。”这样的引入,能使幼儿感到新鲜、愉快,让他们逐渐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欢乐,最终形成主动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放胆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所以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就要让幼儿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让每个幼儿都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和老师交谈。有一次,我问我们班的幼儿:“花儿为什么会开?”一个幼儿说:“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另一个幼儿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朵给顶开了。”第三个幼儿说:“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穿的衣服最漂亮。”第四个幼儿日说:“花儿想伸出耳朵,听一听小朋友在唱什么歌?”成年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回答很幼稚,但我觉得这其实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这时教师对幼儿的这些异彩纷呈的回答加以褒贬或取舍,那么就剥夺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创造意识的萌芽便会被扼杀。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凡是幼儿能独立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幼儿能独立发现的,决不直露地提示。让幼儿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象,迸发出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因而,教师对于每个幼儿的回答都应投以赞赏的目光,珍惜幼儿的独立见解。这样,既引导幼儿大胆创新,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创造精神。

三、延判

创造思维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确期及验证期。“疑”是探索的起点,教师要善于激起幼儿疑问,但不必急于判断,或者立即将答案告诉幼儿,要让幼儿在渴求寻找答案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验证。如认识磁铁,教师引导幼儿在室内外玩一玩磁铁,用磁铁碰一碰各种物体,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幼儿就问:“教师,为什么磁铁有时能吸住东西,有时又不能吸住东西?”这时,老师不必急于回答和加以判断,而要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通过交流、讨论后,自己获得“磁铁能吸住铁或铁制品”这一感性认识。随后,又鼓励幼儿换用多种相对物品验证,使幼儿从粗浅的、表面的、模糊的认识逐渐升到了“磁铁能吸引铁质东西”这一概念层面,从而获得了多磁铁性能的认识。通过让幼儿对活动对象的主动探索、主动变革和主动建构过程,形成相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延判是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全面参与活动的重点,也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关键的因素。

四、存异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幼儿的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在活动中并不是每个幼儿的回答都能令人满意,但只要是幼儿自己想出来的,就是其思维的积极活动结果,有缺陷的创造也是创造。教师要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我们可以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时常激励幼儿的求异精神,并适时认同或尊重他们的创造意识。特别要使不同认知能力的幼儿有不同层次地挖掘思路、见解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尝试。在活动小结中充分肯定幼儿的创造意识,并提出发散性的问题让幼儿思考,以期在下次结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第5篇: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报纸编辑;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报纸行业想要得到重大突破,就需要大胆变革,培养报纸编辑的创新意识。在报纸行业中,只有创新,才能赋予报纸持久的魅力和活力。报纸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担负着更加艰巨的任务,需要以创造性的思维,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目标。而如何将创新通过报纸渗透到舆论之中,这是各个报纸编辑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创新,而报纸行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创新。对于报纸行业来说,创新可以使新闻报道的观念、报道内容、刊物排版与众不同,推陈出新。但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出现,例如微博,为报纸行业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如今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下,许多读者选择了新兴的网络媒体,使报刊读者数量急剧下降。针对于目前的情况,报纸行业如何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去的一席之地,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在保证读者数量的基础之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报纸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报纸编辑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报纸编辑需要正确的认识到,随着新兴媒体具备传统报业所不具备的特点,但是报纸行业也具备着属于自身独特的优势。例如,在阅读报纸过程中,纸张的触觉、质感、报道内容的可保存性以及超出比网络媒体更好的视觉形式和报道深度等,这些都是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如果报纸编辑能够充分利用报纸行业的优势,借助现代先进的网络平台,利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报纸进行创新,这对于整个报纸行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报纸编辑工作的职责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职责分析

报纸编辑的四大工作职责主要分为策划、把关、导向和整合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编辑的工作贯穿于整个报纸的整个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需要编辑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对此,本文对报纸编辑的四大工作职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在策划过程中,编辑需要对策划工作中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这三个角度进行,其中宏观策划主要是指调整比较大的编辑方针和编辑决策,中观策划主要是指对于远期和近期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进行具体的规划和部署,微观策划主要是指做好一些比较细致性的工作,例如具体的写作、报纸的排版等;其次,做好把关工作。报纸编辑每天都会受到来之不同地方的稿件,而此时编辑的工作就是从这些稿件中选择一些最有价值,最新颖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的操作,而且还需要编辑的创新素养和创新意识;再次,编辑的导向工作。导向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有认真选择新闻内容和传播形式,组织与设计报纸版面,同时对各种评论的价值进行取舍。在实际中,编辑的导向作用在媒体的舆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个活动依然离不开创新;最后,报纸编辑的优化和整合工作仍然需要报纸编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有对新闻的加工、修改,同时对作品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存在问题

根据目前的报纸编辑工作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报纸编辑缺乏特色和个性。目前,甚多报纸媒体在创新过程中,喜欢模仿各大报的风格、结构和版面,例如《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这样不仅显得报纸编辑缺乏特色和风格,而且编辑出来的报纸内容具备固定的框架,无法充体现出报纸编辑的创新精神,更不用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其次,缺乏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报纸编辑的创新。但是在实际中,缺乏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是报纸编辑工作者不能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一大重要问题。在许多报社的内部,某些制度的制定限制了报纸编辑的创新意识发挥,同时再加上报社领导不懂如何激发报纸编辑的创新能力,在制定奖惩制度的创新过程中,过于死板,导致报纸编辑工作的创新难以顺利开展;最后,容易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本文在实际中发现,很多报纸编辑都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惯性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挥,它充分表现在报纸编辑喜欢根据固定的工作流程和版面对报纸进行排版。

报纸编辑这一工作于创新紧密相连,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那如何培养报纸编辑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报纸编辑的创造能力呢?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树立文化创新意识

在帮助报纸编辑树立文化创新意识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明确,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和前进的重要支撑条件。在提倡主流文化这一方面上,报纸行业担负着无比重大的责任。想要编辑出一份受到读者喜爱的报纸,就需要对报纸版面的排版进行创新,因此要求报纸编辑做一个文化型、学者型的编辑。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基础的编辑,在报纸排版等方面能够体现出更好的文化交流意识。

(二)树立独特品牌意识

与网络媒体相比,报纸刊物数量比较少,并且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纸质为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取得效果。因此,报纸编辑人员可以树立独特的品牌意识,使报纸刊物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般情况下,读者在阅读报纸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其外在形式,然后才是内容。对此,报纸编辑应该从版面、封面、印刷等方面入手,树立自身独特的风格,从而吸引读者,提高报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树立现代创新意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纸编辑也应该与时俱进,树立一个新的形象,跟随着时展的趋势,树立现代创新意识,尽力拉近编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实现编辑与读者心与心的交流,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具体而言,报纸编辑应该合理的运用形险意识,利用图片造险、文字破险,让读者的视觉受到猛烈的冲击,以此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闻素材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后,才能形成优质的新闻。一个合格的报纸编辑会在设计新闻素材过程中,利用独特的视角,对新闻素材进行编辑,形成优秀的新闻报道。报纸是全面开放的,因此需要编辑与外界的各种进行紧密的联系,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需要编辑对新闻素材进行收集和检查,提炼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合排列,写出具有深度的新闻内容。所以,只有树立现代化编辑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编辑技术,进而培养报纸编辑的创新意识。

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作为各种稿件的主导者,报纸编辑应该收集广大读者的意见,并针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改善。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报纸编辑,应该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以及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出现代报纸的功能价值,从而促进报纸行业的良好发展。(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参考文献:

[1]王淑莲.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编辑意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4):43-44.

[2]聂颖.新媒体下报纸编辑的特性[J].赤子,2013,(6):34.

[3]朱家慧.浅谈如何当好新时期的报纸编辑[J].科学・经济・社会,2012,30(3):140-144.

第6篇: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培养 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即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进行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各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传要保护环境,并制订了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如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等等。我国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地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城市化、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紧缺......, 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尤其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后,环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途径

(一)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环境的资料

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对环境有一定的了解,除学习掌握有关环境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在各类政府的年鉴、公报和报纸杂志上收集剪抄有关当今世界、中国、本省市的环境状况和环保动态的大量资料,通过资料数据显示,给学生一种很紧迫环境危机意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 再结合所学的人地关系论,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在教材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知识中,都会涉及到环境知识,抓住任何涉及环境的教材,结合具体事例、数据,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如讲地形时,不仅要学生掌握我国地形复杂外,还要让学生理解,在人类的活动中对地表形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为因素也会造成局部地区地理环境的改变,人为因素则主要有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开采矿石,修筑梯田,填海造陆等,特别是“修筑梯田”,必须在缓坡修建,如果在陡坡修建,则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在讲述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时,可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酸雨的危害等。让学生从正反两面认识到人为因素对地形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环境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环境问题”时,给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象,在发展农业时,人们通过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措施,造成当地水土流失家具进而影响农业的生产;在进行露天开矿,不仅破坏植被、占用耕地,还严重破坏地表形态,乱弃矿渣,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利用学校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如主题班会、墙报比赛等一些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知识。比如,我鼓励我班学生在学校组织“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型签名活动,在组织签名的时候,展出一些有关环境被污染、环境被破坏的图片,以及会带来的后果,以引起全校学生爱护环境的共鸣。同时在班里开展一次“保护环境”主题班会,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应尽的义务。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让学生观察污水排放情况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方法,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可以给学生展示,由于环境污染,给人类和各种生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如疾病、病变等等。

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这样是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让学生理解树木在吸烟除尘、美化环境、降低噪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各个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早在1972年,联合国就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作为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员,让我们行动起来, 齐心协力,都来为保护我们的人类之家──地球的环境尽一份力,为地球的、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井芳,谈多媒体在地里课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

第7篇: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境意识;优势;途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个清新、明媚、秀丽、温暖的江南不仅是唐人白居易心中永远的怀想,也成了作为21世纪江南人的笔者心中永远的遐想:因为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变革,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而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当务之急是必须培养人类珍惜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的环境意识――包括科学的环境观、科学的资源观、科学的人口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教育面临的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一、借助地理教育培养环境意识的优势

环境意识教育尽管与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都有关,但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意识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具培养优势。

(1)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教育立足点的必然结果之一。地理学科教育的立足点是阐释“人――地关系”,在协调人地关系中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人地关系,这本身就是良好的环境意识。

(2)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课程目标的内容之一。地理学科教育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第四条就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与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进而形成环境伦理道德。

(3)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材内容。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少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必修地理1主要是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地理2主要是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地理3主要是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无不渗透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在选修6中更是直接把环境保护作为一块教学内容。

正是缘于地理教育培养环境意识的优势,所以1992年,在《地理教育国际》中明确提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的必然使命。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真正重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要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环境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养成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和环境能力,这是一种真正的素质教育。

(2)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地理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①充分利用课堂内地理教材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地理教材中随处可见关于环境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如在必修地理1中,在学习“大气环境”相关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过程、原因、后果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究的研究性活动,从而既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观。如在必修地理2中,共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等四个章节,集中讲述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依托又损伤的关系 ,其根本目的就在揭示必须追求人地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人口观。②充分利用课堂外的地理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课堂外,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鲜活的可以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地理内容。

(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环境意识教育除了常见的教学方法外,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三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进行环境意识教育。①对比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资料的呈现,对环境破坏前后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更渴望曾经的美好,更沉痛于今日的残状。比如在学习“水资源”时,笔者以认识江南水资源为例,通过大量的唐诗宋词、歌谣、老照片等资料,展现了一个“小桥、流水、人家”为核心景物的诗意昂然的和谐家园形象,再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展示了一个江河湖泊逐渐减少、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因为对比,更强化了学生对于现状惋惜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②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更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能力。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节中,以洞庭湖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在对其洞庭湖区域经济活动与洞庭湖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中明确了,洞庭湖的地理环境既为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过度又影响了地理环境的质量,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继续发展,自然地得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地理环境协调,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有助于更明确、更深刻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③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及行为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作者曾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现状,分析其污染原因、后果以及防治措施……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直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环境行为习惯与环境能力,强化了环境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

三、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辨证认识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笔者强调在发展人类经济活动时必须注意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并不就是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两者纯粹对立起来,形成片面的环境意识,而是对立统一的。必须使学生辨证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环境意识: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发展经济时,必须合理、适度,使两者协调发展,使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同时进行,形成可持续发展。

(2)不能以偏盖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当成地理教育的唯一重点。笔者在文中强调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培养环境意识就是地理教学的唯一内容。地理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地理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环境意识只是地理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能以偏盖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当成地理教育的唯一重点。

综上所述,作为当今面临的重大全球问题――环境问题,因其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必须重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现代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并能激发学生今后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和环境能力。而笔者所作的探索,希望可以引来更多的同行者来为维护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一、注意收集有关环境的资料,在资料中加深理解

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对环境有一定的了解,除了学习掌握有关环境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多向学生提供资料,了解环保知识及重要性,让学生从这些资料的阅读中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有明确认识,再结合所学的人地关系论,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如我在讲述《地理》第一册森林资源的环境作用之一――防风护田时,便举了一个例子:1993年5月5日,一场罕见的黑风暴席卷了我国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这次风暴来势相当凶猛,风速最大时达34m/s,大风过处,飞沙走石,昏天暗地,人对面不见,造成了64人死亡,30人失踪,100多人重伤,被风卷走及死亡的羊群、牲畜达10万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人民币。而造成这次风暴的原因就是当地的天然胡杨林遭破坏,不能再起到防风护田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惊叹之余加深了对森林环境作用的认识。

二、钻研教材,随时从环境角度出发,使学生在地理课内受到环保教育

我在讲《地球和地球仪》时,增加了“地球在宇宙中”的教学内容,讲到地球是目前为止在太阳系几大行星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时,从环境的角度指出地球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环境适合人类生存,但如果我们不珍惜爱护,甚至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势必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环境的好坏关系着我们人类的生存与灭亡。

三、积极进行讨论和调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意识培养

我们在环境教育中,既注重向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环保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关于水资源的内容――黄河。我引导学生: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她,我们衣的是她,食的是她,没有她哪有我们?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如果没有黄河,我们会有怎样的变化?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等于没有,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亲手扼杀了我们的母亲!然后我让大家说一说发生在我们周围有哪一些事情是在扼杀我们的母亲。同学们感受特别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来。我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道难题: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母亲河不再受伤?同学们各抒己见,制订了措施,表了决心。课后我们还组织了部分的同学到学校附近的河流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写了心得

体会。

四、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以实践活动方式进行教育是当前环境教育发展的趋势。环境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在环境中学习,让他们有切身感受。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主题活动,如植树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环保教育讲座等,使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中得到了理性的认识。

五、可组织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环保志愿者”

可组织成立“护绿队”“环境爱好者学会”“爱鸟会”等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并要形成一定的特色。学生志愿加入到这些环境服务中去,争当志愿者,成长一批人,教育一群人。

――“环保管理员”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

――“环保宣传员”

第9篇:培养环境意识范文

因此,我认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求老师要从书本中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还要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责任意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生产之中。自觉的成为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为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是基于这一点,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地理教学应把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教学重要地位,这也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这种责任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民族不是一个好民族,尤其是今天世界及中国各种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的压力越来越沉重,资源、能源的短缺,生态平衡受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粮食紧缺,经济运转遭重大障碍……这些都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加之人们意识形态的淡漠,这就更突出了我们地理老师对学生环境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篇幅阐述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突出责任意识。

在强调责任意识时,我们要注意过去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教学中,我们往往重点突出正面教育,肯定成就。困境、问题总那么乐观,而解决问题总那么高瞻远瞩,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去树立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总让学生有一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而在今天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地理教学中,问题、发展一直贯穿整个教材之中,问题就是危机,问题、疑难、困境,让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回避这些危机,尤其是意识形态未健全的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危机,树立责任,尤为重要。否则,我们的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后,面临社会的问题和危机,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悲观心态。而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因此,我们要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正确认识问题、危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