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产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当地浓郁的民风民俗交织在一起,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疆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化。但是新疆在乡村旅游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新疆乡村旅游产业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研究成果显著。乡村旅游是被认为可以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 农村 经济 的发展,阻止 农业 衰退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一、旅游产业化的进展
旅游产业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 市场 竞争的结果。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包括旅游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现代化包括经济、 政治 、 社会 服务和 社会文化 现代化。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完成了由初级向高级的产业升级,实现了旅游产业化。而新疆的旅游业可以说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现代旅游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差距就更大了。
二、新疆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新疆位于亚洲大陆腹地,是典型的干旱区和多 民族 聚居区,又是 历史 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要道。神奇的自然景观,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及灿烂的古代文明不仅成为新疆旅游业的宝贵资源,而且早已蜚声海内外。旅游的作用之一就是要使游客融入自然,在这一点上,新疆的乡村有绝对优势。
2、民俗民风优势。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古文化遗存积淀丰厚,这些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因而新疆的乡村旅游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新疆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人文景观多样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新疆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盲目开发。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 交通 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 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则很难受到预期的效果。
2、经营规模小、档次较低。新疆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购物等旅游项目上,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结果在相近或相邻的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类型单一,重复开发建设明显,造成产品相似,形成了同一种商品共同面对同一个市场的局面。
3、单兵作战。目前新疆乡村旅游的开发,基本上是农民自发的,因此在开发上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消费价格混乱且无监督,政府 管理 薄弱。造成乡村旅游在整体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单兵作战、各自为阵。地方保护严重,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强,乱建设、乱开发。
4、基础设施不完善。一般情况下,乡村 旅游 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 经济 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 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接待条件差,休憩服务设施不足,大部分是临时搭建的房屋和牧民的毡房,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 公共 设施简陋,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回游率低,致使其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经营状态。
5、服务质量不高。作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农民是从原来的 农业 生产者转变成旅游服务提供者,他们缺少相关的服务和 管理 知识,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不容易满足游客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卫生差;住宿简陋、服务意识不到位。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6、缺乏 法律 意识。部分度假村、农家乐、旅游景点成为“黄、赌、毒”的新场所。管理不到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 社会 公德和社会风尚的建设。
四、新疆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建议
1、 统筹安排,全面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完善和丰富城市区域旅游的角度,将其纳入城市区域旅游开发系统,并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以打造统一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既可以减少投资失误,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又可以实现城乡间的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2、多方结合、综合开发。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区域内其他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3、树立品牌意识。乡村旅游应当主题鲜明,极富特色。同时还必须通过对外宣传促销将产品推向 市场 ,以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增强其对市场的感召力。
4、加强管理,培养人才。科学规划有序发展,是谋求和探讨新疆乡村旅游产业化的新突破。因此新疆乡村旅游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目前难于吸引高层管理人才进行乡村旅游的研究和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养本土人才,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5、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可以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扩张。
6、加强乡村旅游准入管理,提高进入门槛。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产业化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继承和发展传统乡村文化,将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中国乡村文化发源于传统农耕社会,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认为:中国社会是乡村性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乡土社会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附着在土地上,形成一个超级稳定的乡土社会结构。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其传承发展主要凭借着乡村社会的世代相袭。我国乡村社会目前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城镇化正在加速前进的过程中。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但城镇化也同时缩小和破坏了中国乡村的整体规模。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乡村文化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市场化对乡村的改造和乡村文化的侵蚀显示出城镇化对乡村社会的巨大冲击。乡村文化与其传统生活方式是不可分割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乡村文化产生流变的根源。随着乡村形态的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村落相对封闭性状态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承载的传统乡村文化也在逐渐消亡。城镇化快速发展使中国乡村文化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大量乡镇和村庄开始衰败消失,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流行蔓延侵蚀着乡村文化的价值内涵,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全面萎缩。城市文化在不断消解着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影响着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改革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破坏了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则是相当稳定和界限非常清晰的城乡社会格局。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乡村和城市之间处于一种断裂状态。因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根深蒂固,乡村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了对乡村文化的整体性否定,使乡村文化处于一种被严重边缘化的地位。乡村和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概念,其中城市化的价值取向更占有有利地位,城市文化以绝对优势凌驾在乡村文化之上。乡村文化价值因此受到轻视,甚至被扭曲和否定,这进一步扩大了既有的城乡差异的范围。以城市文化为标准对乡村文化进行改造就获得了合法性基础,结果导致了乡村文化的整体性衰败,并逐渐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劳动力由边际生产力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方转移。人口流动使农民和土地根深蒂固的联系开始逐渐消失,乡村文化与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乡村文化资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民间工艺和地方戏曲等都与乡村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节庆仪式也与农业生产节律相一致。传统文化活动逐渐衰减,乡土秩序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而改变,与乡村劳作相联系的民间文化的不到有效传承。长期城乡二元分立导致中国乡村文化趋于畸形化发展,致使乡村文化认同感的疏离,从而导致乡村文化走向衰落。
我国目前正步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和理性的选择,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现实路径。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也必然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是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的一种互动和共享,城市居民以旅游方式进入乡村的行为带动了包括经济、技术、资金、人员、设施、以及思想、文化等一系列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交换。乡村旅游开发的首要工作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乡村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且将其附着于一定的旅游元素的载体之上,载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使其在旅游消费经济的语境下重现出来。这种文化价值的提炼和再现,要根据原有的乡村地域文化特征,使一种迥异于城市拥挤与充满人造环境的生活方式得以社会再现。在旅游体验中,人们表面在消费的是乡村文化元素自身具备的形式和功能,实际则更关注的是附着其上的文化内涵和生活理念,这甚至成了驱动乡村旅游的核心动力,旅游地则借由消费内含了丰富地方意象的服务和物质商品而消费地方文化。人们在亲自体验乡村劳作的过程中,逐渐地了解传统乡村农业生产方式并且对其有着真实的体会,通过这一方式,乡村文化的价值内涵融入当今都市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价值理念。(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金良,高艳娟,等.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路径[J].唯实,2014,(6):67-70
[2] 王太斌.乡村文化建设与保护研究[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2:17-19.
[3] 周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构建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 孙庆忠。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J].江海学刊,2009,(3):137
[5] 李佳。乡土文化变局与乡村文化再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2012,(4):71-73.
[6] 李陪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页。
(一) 产业转移概述。产业转移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学术界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范围界定。产业转移一般是地域上的转移,指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是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现象。从广义上看,产业转移被赋予多重含义,不仅仅是指空间上的转移,还包含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某一个产业可能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地区也可能会发生优势产业的变化,如由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实现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转移而产生,和宏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国家或地区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会发生多次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不同产业部门的历史演进,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资源和技术流动的过程。产业的转移多以企业为主导,在中国这样经济社会变化发展巨大的国家经常出现。
(二) 农村劳动力概述。从经济学概念上讲,劳动力是指有劳动能力、处在适当的年龄阶段、能创造经济价值、可以作为生产者来统计的人。农村劳动力是指户籍地或者长期生活地处在农村社区的劳动力,他们的经济来源大多是与农业以及城镇务工有关,主要从事种植畜牧等农业劳动、工业建筑业餐饮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劳动、受雇与他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个体合伙工商业经营等,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经济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正好符合了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的需求。
二、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问题现状
(一)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趋于饱和。东部地区随着改革开放而崛起,成为先富起来的地区,也随着经济产业的辐射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而随着东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经济状态趋于饱和,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产业结构趋同,土地、劳动力、当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东部地区大部分企业在对外扩张时会优先选择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超过60%的企业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会将转移和扩张的目的地选至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日益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严峻压力,迫切需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以便为高附加值的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中西部地区承接条件趋于成熟。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非常丰富,成本低廉;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调整,中西部地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迎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已经成熟。中西部地区多项统计数据,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劳动力增长速度等都优于东部地区;外商投资总额和工业生产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略显薄弱,但是后劲十足,增长幅度连年超过东部地区,说明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产业转移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
(一)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产业转移将必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转出地来说,产业转移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为效率更高的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就转入地来说,产业转移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资本、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等优势资源,带动本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包括劳动力要素在内的多重生产要素。产业的转移带动了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
(二) 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资源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赶超、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机会。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大多是迫于生活压力,哪里有务工条件和用工需求,就向哪里流动,因此农村劳动力大多向经济发达、用工需求强烈的地区流动。产业的转移和优化升级,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使原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有了更宽的务工途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可以就近选择务工地点,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 优化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对策
(一) 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因是产业转移,而产业转移归根结底是技术的转移,因此在产业转移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大背景下,要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影响着其转移的速度、规模、范围和质量,而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又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手段。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村转移劳动力,因此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推动和谐科学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动力,促进劳动力的科学流动。
(二) 推动相关制度改革。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目光短浅,对产业发展没有长远考虑,存在不少以自身政绩出发,而不是以提高地区经济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制定政策。很多城乡居民之间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就业促进保障制度都有一定的差别,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农村劳动力权益时常遭到侵害,维权无门。一方面,在推动产业转移、吸收资本落户时,要培养长远眼光,实现科学决策;另一方面,要推动影响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改革,优化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改革现有的不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体系。
(三)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下,对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相关方面的立法还有待完善,必须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比如在招商引资政策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满足一定条件者方可享受优惠政策,减少目光短浅的行为发生。又如完善工会相关法律法规,发挥工会的独立地位,切实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农村劳动力、残疾劳动者等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加强执法力度,充分意识到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惩罚和制止违规行为和歧视性行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国内对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方面的研究。赵承华(2007)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建立品牌乡村旅游企业,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的主要路径。张晶(2012)认为实行产业链纵深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周格粉,肖晓(2013)首先认为全产业链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渡模式,并提出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模式。
(二)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较乡村旅游多出些许,但主要是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厉无畏,于雪梅(2007)认为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邢华(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链的整合,并提出以产业链末端—版权贸易为主线整合产业链。陈少峰(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的经营与运作,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以及产业要素挖掘与整合。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可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外部资源共享,即产业内、外融合;横向产业链的拓展,可表现为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即产业规模效应的体现;产业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可表现为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化和专业化经营。金元浦(2010)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意环节,秉承“创意为王”的理念;第二环节,生产环节,采取“内容为王”的措施;第三环节,销售环节,坚持“眼球为王”、“渠道为王”策略。
(三)国内对创意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机理、路径、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统,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但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有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够全面、系统、深入。柯涌晖,赵明,陈白璧(2011)认为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创意产业价值链,完善了旅游产业链条。李洋洋(2011)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了延伸性型、重组型和渗透型三种,认为延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出现在产业链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环节,延伸了原有产业链条;重组型的产业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产业链,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链条;渗透型产业融合模式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提高了产业增值能力。王爱玲(2009)以“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其成功是现代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产业链的设计、经营和营销各环节充分融合的结果。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意象不强,农耕文化尽失
“乡土情结”是众多乡村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动机,对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的偏好,是实现乡村旅游消费重要影响因素。但现阶段,一方面受城市强势文化侵入,本土文化弱化影响,另一方面受社区居民文化自觉、文化自豪、文化保护等意识欠缺影响,使得乡村旅游地的传统农耕文化流失,乡村意象弱化。
(二)项目单一雷同,缺乏主题创意
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对“经济精英”、“创意人才”有较强的依赖,但根据霍华德的“三磁铁理论”,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在就业机会、人才聚集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欠缺“创意大脑”;其次,由于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普遍存在融资困难,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意环节的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普遍是照搬照抄,且不结合本土地域优势及特色,使得项目单一雷同,缺乏地域特色。
(三)乡村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
乡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农业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污染、污染企业转移农村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对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足够的重视,且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乡村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美、生态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四)忽略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固化
乡村旅游地的营销首先缺乏与市场的对接,乡村旅游地自发进行市场调研及市场分析的凤毛麟角,因此,营销模式和手段的选择没有实际指向性。其次,乡村旅游地的营销模式落后,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创意营销及联合营销所占比重极低,全国范围内建成“信息化乡村旅游景区”的数量屈指可数。
三、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在第一个创意阶段,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在第二个生产阶段,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旅游者观摩;在第三个营销阶段,建立起文化产业现代化的营销网络,起到足够吸引消费着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阶段的乡村旅游经历则又刺激着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在两者的互动影响中,创意性文化旅游产业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创意旅游者;在第四个消费阶段,与第三阶段作用类似,在此阶段,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产生感染效应,促使消费者对该文化创意相关的乡村旅游感兴趣,而反过来,在第二阶段的旅游经历又增加对该文化旅游产品的认同感;第五个后续环节,实质上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庆等方式向旅游市场延伸,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创意环节
从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结构来看,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形成依赖于乡村旅游活动能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要从创意环节入手。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的融合阶段,两个产业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具体说来,首先,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立足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性的本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将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资源作为创意乡村旅游的创意素材,增强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原创力;其次,立足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现有资源,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创意理念,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资源的互补融合。
(二)生产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的融合阶段,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乡村旅游者观摩,丰富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素材,如:独具创意的舞台演出、创意影视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意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的包装和生产,供乡村旅游者购买,提升创意乡村旅游产业产品的综合功能价值。
(三)营销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融合阶段,该环节决定了策划、组织等环节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状况,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质量,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现代宣传手段能更好的达到推广效果,且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旅游者观看、欣赏或购买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如:影视作品通过现代电影技术能更好的展现实景旅游地,而且剧组拍摄往往能吸引众多媒体跟踪报道,对拍摄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宣传作用;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因此,在营销主题、内容、形式、渠道等设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处理,实施灵活的富有创意的运用。
(四)消费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文化旅游消费者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和消费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动才实现。销售环节是创意乡村旅游产品与受众互动体验的关键环节,旅游者的满足是保证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要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效应,成功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满足了旅游者的某种文化诉求或创意诉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创意乡村旅游地体验;且旅游者在消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时,其相关的旅游经历又能增加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五)后续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出让、品牌的扩张、影视动漫等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衍生环节。创意乡村旅游消费结束后,一部分旅游者还可能购买相关的衍生产品,如《快乐星球》图书、《印象·刘三姐》旅游演艺的光盘等。另外创意乡村旅游品牌的扩张,创意乡村旅游企业知识产权的出让等。该环节能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价值,对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意乡村旅游衍生项目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产业;融合途径;发展模式
1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看,文化产业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在现代化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特殊产业。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与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为特色的新型旅游形式。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达成统一的意见,但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从根本上来看,乡村旅游是建立在当地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文化产业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突出乡村旅游拥有的文化基础,表现出持久的旅游吸引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乡村旅游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与文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借助文化产业的力量实现长效稳定的发展[1]。
2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情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乡村旅游游客量达到16.2亿人次,同比增长率达到8%。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家乐”。旅游者在享受乡村风光的同时也能得到诸多心灵上的体验。由于“农家乐”一步到位的解决了旅游者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是目前诸多旅游者乡村旅游的首选模式;二是“古村镇游”。旅游者在欣赏诸多富有古典特色的乡村建筑,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的精髓;三是“传统民间工艺”游。借助当地传统民间工艺品来进行旅游宣传,不仅在无形中提高旅游地的整体形象,而且吸引更多旅游者的关注,进而产生旅游意愿[2]。
2.2现有融合模式
目前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已逐渐产生了三种融合模式:延伸型融合模式、整合型融合模式以及渗透型融合模式。
2.2.1延伸型融合模式
该种模式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延伸到乡村旅游产业之中,根据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文化产品,并以此来扩大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以苏州市石湖地区为例,该地区作为历史名人范成大的故居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积极挖掘这种资源,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2.2整合型融合模式
就是指将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环节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价值链。相比延伸型融合模式,这种整合型融合模式对开发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寻找到两大产业之间的交叉点,并同时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例如:世博会和园博会,在融入乡村旅游信息的同时也极力宣传相关的文化内涵,从根本上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进步。
2.2.3渗透型融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从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中提炼出核心的环节,相互渗透、影响,从而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性发展。比较常见的渗透方式有:将某个乡村旅游景点或文化名人加入到游戏或者推广视频中。这种模式之下,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度将进一步提高。但是就实践情况来看,这种融合模式在我国并未得到广泛的使用。
3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途径建议
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仅有成熟的发展模式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寻找有效的融合途径,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
3.1技术融合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如果两者无法在技术层面上获得良好的融合,很难真正实现有机的融合。一方面,政府要适当增加财政拨款,确保相关企业或部门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具备引入先进技术的资金条件。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要在技术上达成一致,建立统一战线,将目光放在国内先进融合技术上,在第一时间内引入先进的技术,为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3]。除了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外,我们还可以自觉进行技术创新。例如:乡村旅游企业可以和文化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成立专业的技术研发小组,立足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研发切实可行的融合技术。相比之下,这种自觉的技术创新更加符合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能够发挥更突出的融合效果。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予以应有的重视,从政策体制方面予以一定的支持,积极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主动加入到技术创新的行列中。
3.2资源融合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既是重要的生态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中的突出特色,是珍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就具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来说,要想实现与生态文化的融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乡村旅游资源与生态文化资源之间的交叉点。这种交叉点可以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富有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也可以是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从某种角度来看,能否准确找出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资源的交叉点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两者的资源融合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融合资源”的代表性,还要积极寻找其特色。例如:通过拍摄旅游宣传视频、挖掘传统文化民间故事等渠道,赋予这种“融合资源”更加突出的特色[4]。
3.3市场融合
通常情况下,产品的传播渠道和营销方式的融合是最为高效的融合方式。例如:乡村旅游企业可以和互联网文化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实现网络传播,借助网络的渠道来推广相关的旅游产品,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与此同时,互联网文化公司也可以借助乡村旅游企业的营销来增加人气,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乡村旅游企业也可以共享文化产业的市场进行产品的推广和营销。例如:文化产业中有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等服务,这些服务直接面向客户群体,是良好的营销推广渠道。对此,乡村旅游企业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措施,共享文化产业市场服务,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效果。
3.4企业融合
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最终还是落脚到企业的融合上。而要想实现最佳的企业融合效果,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企业合作平台。这种合作平台不仅要满足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文化企业的需求,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在搭建企业合作平台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政策引导将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正因如此,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引导乡村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到合作平台的搭建中,明确自身需求,切实遵守平台规章制度,确保合作平台发挥最佳的效用。在这种合作平台的作用下,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度将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三个重点[J].旅游研究,2016(5):5-7.
【2】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22-326.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6
Analysis about the Path and Pattern of Brand System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Langfang
SHAN Fu-bin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Langfang,Hebei 0650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system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path and pattern, it was building the brand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of Langfang. The path was to cultivate the industry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and shaping the image of tourism products. The pattern included five types,there were relying on the agricultural high-tech,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the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special towns and village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brand system; path; pattern
廊坊市作为环渤海区域内重要城市之一,优越的区位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基础,多元农业、特色村镇、农业文化、民俗风情、特色工艺品等 [1],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经过多年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已渐成规模。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精品项目少、重游率低等问题[2]。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廊坊市乡村旅游产业整体水平提升,阻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提高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有力支撑廊坊市“休闲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必须走品牌化建设分道路,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1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1 培育了一批效益良好的龙头项目
经过多年发展,廊坊市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龙头项目”。例如,永清县杨家营绿色采摘村、瓦屋辛庄文物古迹赏析村、三河市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区、安次区金丰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等。这些龙头项目主题鲜明、文化品位较高,在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
1.2 构建了以休闲为核心的功能体系
在廊坊市打造“京津第一休闲空间”总体概念的指导下,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农家乐、休闲渔业小区、民俗村等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项目主要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参与体验、康体娱乐、民俗感知、餐饮住宿等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选择空间。
1.3 能够有效对接京津大城市游客的需求
廊坊市作为北京与天津两大城市的“后花园”,与京津两大城市紧密相连。随着京津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工作压力的增大,他们渴望能有一个充分接近自然的空间来缓解压力。廊坊市正充分利用了空间区位优势,以丰富的旅游产品与优质服务,积极吸引京津城市游客。
1.4 与现代农业生产实现良好地协同互促
廊坊市作为北京、天津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为丰富两大城市的“菜篮子”提供了良好保障。廊坊市区域内的瓜果、蔬菜、畜禽生产基地,在为京津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观光体验业务,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农业休闲有效融合、互促。
2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旅游品牌的实质是给游客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承诺,它是建立在旅游资源或旅游地域的独特性之上的。狭义的旅游品牌是指某一种旅游产品的品牌;广义的旅游品牌,则包含单项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公共性产品品牌、旅游地品牌等[3]。笔者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应该包括旅游产品品牌、旅游地品牌、以及相匹配的农产品品牌等。
构建旅游产品品牌要充分注重整体观念,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面展开。其中,文化植入与突显特色是保证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效果的关键。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旅游地品牌需要立足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对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题进行定位,树立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乡村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品牌建设离不开相应的农产品。通过知名农产品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3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
3.1 品牌体系建设的定位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需要基于大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通过文化创意、农业科技与现代服务的有效融合,将其打造成环渤海地区内以现代都市休闲功能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区、现代农业资源要素有效集聚、科学利用的示范区,引领、带动我国北方地区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
3.2 品牌体系建设的目标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要基于产业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产品的品质,全面提升产业价值水平,构筑以农、林、牧、渔产业为基础,集观光采摘、操作体验、度假租赁、康体娱乐、科普教育、示范推广、会展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传统优势农业和生态环境禀赋,融合区域社会历史、产业传统、民俗节庆和农业文化,借助主题创新、经营创新、景观创新、产业融合创新、活动创新,培育产业优势。同时,保护生态多样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品牌化发展,使廊坊市乡村旅游业成为集信息交流、文化传承、就业创业的平台,促进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4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4.1 品牌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实现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需要基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以打造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为核心[4],以京津地区城市居民的特色需求为出发点,强化特有农业资源要素、文化要素的集成利用,完善现代化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的保障体系[5],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功能体系的优化,提升产业整体价值水平。
4.2 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路径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培育竞争力是对产业内在发展能力的提升,是产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内在支撑[6];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是产业外在形象的体现,是对游客的有效吸引。
提高产业竞争力,需要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开发,制定科学制度,引导与扶持相关主体参与产业的品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信息、技术等配套服务。强化经营主体对资源要素的吸引、集聚、利用能力。通过政府科学驱动、保障体系完善与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特色旅游吸引物能够有效吸引游客,保障经营主体获得收益回报[7]。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特色旅游吸引物的打造,需要以旅游者需求为基础,依托特有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文化,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与开发。特色旅游吸引物要给旅游者带来直观的感受与深切的体验,促进产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
5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模式
5.1 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模式
廊坊市城区内、三河市内乡村旅游主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展开,提供观光、体验、科普等服务。这类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需要以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以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体系为辅助,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采摘、科技体验、租地耕种、农业节庆、技术交流、农产品展销、农庄餐饮等业务,吸引都市白领、青少年,满足大城市的居民需求[8]。
5.2 与旅游景区相互配套的模式
廊坊市永清县、霸州市、香河县等地区内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博物馆、自然景观等景区。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发展。此类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重在强化农家乐、娱乐休闲、体育俱乐部、健康运动、农史展览、民俗收藏、手工艺品展销等业务,与旅游景区之间形成相互匹配。通过二者间的良性互促,凸显乡村旅游的生态优势与优秀文化。
5.3 以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模式
在廊坊市安次区、永清县、三河市等村镇内,拥有大量的葡萄、梨、桃、西瓜、蔬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也是打造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的模式之一。此类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农业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双产业链相互驱动”[9]。即以精品果蔬品牌,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借助旅游品牌,扩大优质产品销售。
5.4 以特色农业文化为支撑的模式
廊坊市拥有胜芳镇花灯、固安屈家营音乐、文安武术,永清扎刻与剪纸、三河豆腐加工工艺等传统农业文化。依托传统农业文化,也是一种建设乡村旅游品牌的模式[10]。开展吹奏音乐会表演、舞蹈花会表演、传统手艺表演、民俗展演、创意产品制作等活动,配以文化产品销售,让游客对农业文化获得深刻体会,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5.5 以特色村镇为载体的模式
廊坊市胜芳镇、高楼镇、?t阳镇、南营镇、辛庄村、杨家营等村镇,或是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或是以现代化新型农村为特点,或者拥有难得的田园风光。以这些特色村镇为载体,也可以有效塑造产业的品牌。在保持村镇原有特点的同时[11],辅之以风情民俗、田园风光,发展乡村度假游、田园风光游、民俗体验游等业务,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度假场所。
参考文献:
[1] 李艳.京津冀区域特色旅游合作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4) :114-116.
[2] 李海桐.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5(6):5-6.
[3] 黄其新.区域旅游品牌化的驱动因素与战略组织――兼谈武汉市推进旅游品牌化发展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5(3):57-58.
[4] 王婉飞,单文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以德清县乡村旅游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101-104.
[5] 邱玉华,吴宜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2(1):101-104.
[6] Charles R , Brent J R.旅游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5-175.
[7] 方世敏,周荃,苏斌.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建设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71-77.
[8] 周晋.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信阳胡店乡村旅游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6):88-90.
[9] 肖晓.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2-85.
(河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乡村旅游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理论体系与理念引导的匮乏。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将研究维度统一为动力机制根系统、地面坐标三维系统、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产业结构树冠系统、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五个分支,基此厘清乡村旅游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构架要素,建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最后,根据论文构建的研究框架,强调了乡村旅游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休闲与发展主义哲学语境,提出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理论架构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 590.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16.06
收稿日期:2014.07.09修回日期:2014.09.09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建构研究”(13TAAG015);河南师范大学国家级项目培育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乡村旅游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11.521)。
作者简介:陶玉霞(1972—),女,河南浚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学基础理论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04.html
A Study on the Tree Model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TAO Yuxia
(College of Tourism,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roots in the lack of guide of scientific theory system and long?term concept.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merges the research dimensions and classifies them for five branch systems, including root system of dynamic mechanism, the ground coordinate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the image structure and generating system,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opy system,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ystem.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clarifie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structure factor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onstructs tree model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s which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on the research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leisure times and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doctrine philosophy, it pus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construct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theory system.
Keywords: rural tourism;theoretical system;tree model;industrial system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广泛,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贡献与文化影响、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旅游乡村的建设模式或规划途经、乡村旅游国际比较与借鉴等研究硕果累累。但大多是关于具体经营模式、问题与实践对策的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等方面。
熊凯首先引入了乡村意象概念[1],黄洁探讨了“乡土情结”这一乡村旅游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2],彭兆荣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乡村空间”与“乡村概念”在当下乡村旅游中的逻辑关系[3],可惜这一理论分析近几年没有深入下去。REICHCLE ARIE强调“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4],何景明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比较总结对乡村旅游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5],王艳平、陶玉霞分别从认知过程与发展目标等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概念二层级说[6]、三级概念说[7],刘英杰[8]、陶玉霞[9]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尝试构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但这些研究对旅游实践发展的导引力度作用不大。
第1期陶玉霞: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建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9卷
SHARPLEY指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 ,并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10]。马波认为如果乡村旅游带来的绩效低于乡民的期望,为发展旅游而保护乡村的逻辑就会崩溃[11]。BROHMAN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正在摧毁本地化的基础[12]。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旅游飞地”、“旅游孤岛”、“新殖民主义”[13]、乡村景观城市化、传统文化异化、乡村性消解等旅游后现象令人担忧。乡村在旅游开发中作为农业生产载体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代之而来的是审美对象和消费空间角色的转换,加上寻租行为潜流暗涌,资本绑架了政策和规划[14],促使中国大地正在生发现代历史上第二次“山乡巨变”,经历着一次空前绝后的重构[15]。这一系列问题根源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不完整,缺乏前瞻性理论的指导,从而使发展目标、开发层次、客源市场的定位与产品体系研发等方面迷失了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界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机制、形象生成与演变、环境因变影响因素、问题分析的整体框架与维度等关注不够。从研究趋势来看,近些年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少,着眼于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大多偏重于对具体问题的个案评价和分析,微观的研究缺乏严谨性和理论深度,宏观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和发展理念。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尚缺乏整体系统性和多维结构深度的认识,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尚属空白。
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建构是广泛和深入开展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 乡村旅游系列概念的明确与结构框架的规范,也决定着实践的导向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政府基于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建设引导将决定乡村未来完全不同的命运。
一、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架构要素
(一)研究方法
通过对搜集文献的分析综合,整理出乡村旅游研究7个维度42个向度,据此设计了114个问题,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河南辉县郭亮村三个旅游地及游客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实地调查 (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结合、历史资料对比) 的方法, 对乡村资源的禀赋与特征、乡村游客的动机取向与行为认知、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乡村游客对乡土的哲学认同与回归诉求、乡村旅游的时空发展与变迁认知、乡村的文化意象与现实感知、乡村旅游环境制约与影响因素、乡村旅游体验满意度及旅游地经济、文化、生活生产、社会结构、景观特征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城区东部,面积12 km2的5个村子依托传统花卉产业分别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5个主题景区,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人称“五朵金花”。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90 km门头沟区斋堂镇辖区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现有500间74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文化遗存丰富,被誉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辉县西北60 km的沙窑乡太行深处海拔1672m的高高悬崖上,村落为依山势而建的平民石屋三合院聚落景观,先有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天梯,后有“世界第九大奇迹”郭亮洞,是集旅游、度假、写生、影视拍摄于一体的著名景点。三地分别位于西南区大都市郊区——环城游憩带、华北大都市周边山区——大都市周边、华中深山区——小城市辐射的边远山村聚落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调查中向三地游客各发放问卷500份, 分别回收472 份、463份、478份, 删除问题样卷, 得到有效问卷438 份、421份、440份, 有效率分别为93%、91%、92%。通过对问卷等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根据问卷反映效果与spss因子分析,剔除低效率问题28个,留下86个问题计38项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向度,并结合访谈情况与专家咨询认可度,将研究维度统一为动力机制根系统、地面坐标三维系统、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产业结构树冠系统、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五大系统,基此厘清乡村旅游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构架要素,建构乡村旅游的理论体系。
(二)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架构要素
乡村旅游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求证其存在的哲学基础,即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其次是在需求本质之根基上探讨乡村旅游成长起来的形象结构与系统生成原理及大众认知的反向重构;第三是从理论层次全面把握由乡村旅游形象树干系统生发的发展要素树冠系统,包括客体、主体、媒体各个向度的研究维度;第四是根据其历时空间的需求与供给变化探讨乡村旅游纵向发展、横向扩张与层次升级的变迁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五要清楚认识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制约与因变要素。这五个子系统形成了建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五大系统,在此基础上就能够整体把握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架构关系,对乡村旅游做一全面理性的系统认知。
1.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
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动力探究是乡村旅游研究的哲学根基,其实质是探讨乡村旅游的本质。历史文献和调研数据显示,在乡村旅游的动力系统中,人们的亲土心理结构与田园精神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源。随着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的作用,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根性诉求和乡村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探讨乡村旅游的意识建构与文化传播功能便成为目前美丽乡村旅游与建设必要的关注点。
2.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干系统
分析乡村旅游形象的心理召唤结构,厘清乡村旅游发展的价值依据,是进行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哲学根基。大量文献表明,关于乡村的诗歌等的艺术描绘,塑造了或淡泊宁静或朴野天籁般的乡村意象,并在历史阶段与人们的亲土心理同构,生成了独特的心理召唤结构。但是,现代乡村旅游的媒体传播,已然在重塑着乡村的现代形象与结构,影响着人们对乡村的现代性认知。从历史阶段到现代世界纵向时间轴的角度探讨人们对乡村价值的发掘与认知规律,分析当下乡村游客的乡村旅游诉求与认知变化,将成为指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依据。
3.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树冠系统
乡村旅游形象是促使乡村旅游者前往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又是乡村旅游业借以宣传和吸引游客的符号。乡村旅游形象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但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又以其形而上的旅游形象得以实现,二者以载体系统和符号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而存在。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产业的三个构成要素均以乡村旅游形象这一主干为支撑相互联系在一起,而现代乡村旅游业又建立在乡村旅游者与旅游资源互动互赖的基础之上。这样,主体系统乡村旅游者、客体系统乡村旅游资源、媒体系统乡村旅游业,这三者就构成了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结构的要素系统,是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树冠系统。
4.乡村旅游地面坐标三维系统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厘清事物发展变迁的脉络是格物致知的根本路径。根据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乡村旅游本质内涵与发展外延在时间、空间和层次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时间范畴探讨历史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源、概况、特征与社会心理和文化影响,对于在社会公平、文化冲突、发展哲学等语境中预测乡村旅游从城市及周边到偏远乡村向并荒野扩张、从“农家乐”阶段向高端小旅游模式升级等未来发展趋势十分重要。乡村旅游现展的历程表明,不同的乡村旅游认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对乡村重构带来的影响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5.乡村旅游环境制约因变系统
国内外学者很少研究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首先,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包括对乡村旅游的本质认知,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经济、伦理、生态、政治目标的认知,决定着乡村与旅游发展的健康与否。其次,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认知及其变异是影响乡村和旅游存在、发展、重构的空气,空气的稀薄或污浊不清均会造成乡村与旅游发展的羁縻或病态。第三,回归诉求、旅游生活方式、游憩时代、城市化进程这些社会背景是培育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土壤。第四,坚实的经济支撑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不竭水源,旅游对乡村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15]。第五,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百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这些国家政策导向的支持是乡村旅游茁壮成长的营养肥源,而大游憩背景下乡村小旅游发展模式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生态保障。这几个方面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模式、质量和效果。
二、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结论:乡村旅游的需求动机是乡村旅游发生的根源,是乡村旅游存在发展的哲学基础,即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探讨乡村旅游形象的形成、变迁与接受,分析乡村旅游的形象结构与大众认知构成乡村旅游形象干系统,是研究乡村旅游需求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基础;乡村旅游客体、主体、媒体各个产业结构要素及其研究向度构成了乡村旅游这棵大树的繁枝茂叶;格物致知的基础工作是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事物高屋建瓴的把握,是明了乡村旅游的纵向变迁、横向扩张与层次升级,构成乡村旅游地面坐标三维系统;任何事物都有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环境制约与因变要素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模式、质量和效果。这五个子系统构成了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内在逻辑与架构关系的五个维度。基此,笔者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如图1,并描述了各维度的主要研究向度。每个维度的研究向度又是开放性的,即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向度还可以相应增减和修正,在示意图中用“……”表示。
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根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的历史传统积淀与中国人的田园精神、人的亲土习性与心理结构、人对乡土的哲学认同与回归诉求、现代旅游的社会背景与人性异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民族社会的身份认同、乡村旅游的文化建构功能开拓等。
乡村旅游地面坐标三维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纵向变迁:历史—现在—未来;乡村旅游横向扩张:城市—乡村—荒野乡村旅游层次升级:农家乐—乡村旅游—乡村游憩、乡村旅游与乡村重构等。
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干系统。梳理各种影响要素与因变历史,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的核心在于乡村意象的历史生成与环境因变,主要研究向度有起源—历史与演变、地域与文化差异、个体特征与总体形象、个人诉求与大众认同、积淀的理想与现实的接受等。
乡村旅游客体系统。旅游客体系统即乡村旅游资源的研究向度主要有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内容、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与特征、乡村的意象与形象、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建构与经济开发禀赋、乡村旅游资源的审美要素与休闲向度、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乡民与传统、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与发展空间等。
乡村旅游主体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取向与行为特征、实现乡村旅游的条件与障碍、乡村旅游的期望与感知、乡村旅游体验与影响、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身份认知与诉求等。
乡村旅游媒体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的产品与生产、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宣传、乡村旅游产品生产的动机与效应、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身份认知与主体变迁、乡村旅游开发的目标与性质演化等。
乡村旅游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主要向度有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阳光、乡村旅游的文化变异—空气、乡村旅游的经济支撑—水、乡村旅游的社会背景—土壤、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肥、乡村旅游的生态:乡村小旅游与乡村大游憩等。
三、结束语
(1)基于实证分析与系统论原理构建乡村旅游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理顺乡村旅游的五大系统,能够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规范的框架体系,为其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路径引导。
(2)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树冠模型系统关于客体、主体、媒体研究维度的确定比较复杂,尚需要更多实证分析的确证和支持;乡村旅游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的研究在学术界尚属空白,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一研究对于确立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产品设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实践架构的体系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的建构恰为之提供了构建思路。
图 1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示意图
(3)研究还发现,乡村旅游发生发展的哲学基础研究,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生产动机、身份认知与主体变迁研究,乡村旅游形象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与认知变迁研究等都是影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需要引起学界与政府相关部门足够的关注;政府基于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建设引导将决定乡村未来完全不同的命运。
(4)本研究框架的构建对促进学界科学认知乡村旅游研究的整体系统性,发现研究缺失或不足,启发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视野,开拓研究维度,提升研究的理论高度与哲学深度,矫正研究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作为建构性的研究维度体系的理论框架不是针对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研究,只求达到提纲挈领、抛砖引玉、发微探幽之目的。
(5)我国诸多乡村旅游后现象的发生正是根于乡村旅游定位不科学、战略性产业架构体系缺失造成。基于国民旅游与休闲时代的形势和发展主义哲学语境,根据本理论体系框架,通过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构建乡村旅游产业架构体系主要包括乡村自足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文化意识形态系统、乡村旅游产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系统、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系统、乡村旅游产业经营系统、乡村客流控制系统等子系统。
[
参考文献]
[1]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
[2]黄洁.从“乡土情结”角度谈乡村旅游开发[J].思想战线,2003,29(5):24.26.
[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4):2.7.
[4]REICHEL A, LOWENGART O, 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5): 451.459.
[5]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6]王艳平.乡村旅游需要二级概念[J].旅游学刊,2006,21(5):6.7.
[7]陶玉霞.旅游的空间公平问题与乡村旅游的三级概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120.123.
[8]刘英杰,王伟伟.乡村旅游概念体系的新思考[J].理论界,2006(4):79.80.
[9]陶玉霞.乡村旅游内涵结构分析与概念体系构建[J].农业科学研究,2014,35(2):21.25.
[10]SHARPLEYRICHARD.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que[C]//DEREK HALL, LESLEY ROBERTS,MORAG MITCHELL. New Directions in Rural Tourism.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38.53.
[11]马波.乡村的力量 乡民的立场[J].旅游学刊,2011,26(10):5.6.
[12]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1): 48.70.
[13]左晓斯,刘小敏,缪怀宇.城乡移民与乡村重构[J].广东社会科学,2011(6):183.193.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旅游经济
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19世纪起源于欧洲,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田园风光和地方风俗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提供城市居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既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是一项区别于传统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一种更为灵活、更贴近生活的态势,以田园景观为主体,受到被柏油马路、高楼大厦困扰的人们的喜爱。乡村旅游强调休闲、回归山野及朴实的乡风民俗文化,在各大城市逐渐风行。做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吸引着众多人群的参与,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2]。
新农村建设在彝族聚居地区又称为彝家新寨建设,是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这些建设目标在客观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将对乡村旅游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提升土地价值,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村镇功能,提高乡村的开放程度,利于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农村村民而言,可以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拓宽就业、收入渠道,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水平,还可以参与乡村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提高村民自身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2]。
新农村建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而言,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及更有利的条件。乡村旅游发展仅仅依靠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是难以实现的,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的配套服务设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在资源开发、活动开展、服务接待等各方面面才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利于提升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多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3]。
三.美姑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现状
美姑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东邻雷波县,西接越西县,南连昭觉县,北毗峨边彝族自治县,西北与甘洛县连界,东北同马边彝族自治县接壤。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人口23万。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5亿元,增长18.2 %;财政总收入1.74亿元,增长2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3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014元,增长18.2%。
美姑的乡村旅游处于起步规划阶段,全县仅有位于县城所在地巴普镇俄普村7家农家乐,其余35个乡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市场几乎是一块还未开发的处女地。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是可进入性差,远离大中小城市,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落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等。
美姑的新农村建设始于2010年,以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从2010年年底到2011年上半年,先后在巴普镇俄普村、巴古乡勒布村,以整村推进的手段进行了全面建设和改造,俄普村是紧邻县城的的卫星村,所以那里的新村建设重点考虑了吸引县城的消费者日常的消费偏好,属于第三产业服务型的乡村旅游;而勒布村则重点考虑其盛产樱桃、苹果、核桃和梨子等的优势,重点引导消费者在一种优美清幽的环境中度过闲暇时光。2011年开始,美姑的新农村建设往县城以外的乡推进,思路是很好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同时考虑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这是一大亮点,但这个思路没有在以后的新村建设中得到体现。
四.关于美姑县乡村旅游和新农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适于美姑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的两种种发展模式[4]
紧扣美姑县情,美姑在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首先,“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是指城郊型新农村,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由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这种模式适合县城所在地巴普镇和靠近县城的巴古乡、井叶特西乡和农作乡等四个乡镇。
其次,“生态型”新农村。“生态型”新农村多集中在开发程度较低、进入条件较差的“老、少、边、穷”地区,具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但是缺少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常规经济的自然条件,又不具备交通优势,多是工业文明尚未辐射到或辐射极微弱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保持了近乎原始的绝美风景、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朴的乡风民俗,发展旅游潜力巨大。“生态型”新农村旅游发展应充分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和生态文化为重点。一方面可采取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载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利用独特而完整的民俗文化以及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吸引外来旅游者; 另一方面可以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重点开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型”新农村可以规划在全县风景最好的瓦侯片区,因为这里是升级自然保护区大风顶生态保护区域,优势大熊猫的栖息之地,还有黄茅埂平原上的乡也具备很好的优势。
(二)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促进美姑新农村建设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都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树立新的乡村旅游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首先,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要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并就乡村旅游的发展达成统一共识,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又要使支持“三农”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乡村旅游项目用地要优先协调安排,各种税收、费用可少收或免收。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3.科学布局,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内涵,努力打造精品。首先,要依据乡村旅游规划,对乡村旅游各景点进行科学布局,实现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其次,要突出乡村特色,结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田园观光、文化传承,深层次挖掘各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整合特色优质资源,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努力体现乡村旅游景点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尽量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在开发的组织形式上,要坚持乡村旅游主体和利益主体“农”的属性,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收益。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农户型、公司型或者农户+公司型,创建各具特色的水产基地型、畜禽养殖型、果蔬基地型、科技农业型、名村名镇型、花卉苗木型、田园生态型、湖库滨水型、岗地生态型等多种类型的优秀旅游景点,打造难以复制的乡村旅游景点,创造更多的旅游精品,培育出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使经济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
4.规范服务,提升水平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5]。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大力倡导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培训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普遍性;既要分阶段,又要坚持长期性。充分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抓好培训工作,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5.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发展大旅游、大农业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改变职能,调整思路,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结合美姑县实际,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进工商业资本,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但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防止私人投资者和企业利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借机圈地)。此外,建设、农业、规划、土地、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税务、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应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给予支持和优惠。
参考文献:
[1]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杨达源.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黄顺红,王素玲.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
[5]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组委会.中国国际乡村旅游发展论坛文集[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