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行业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从农业物流的发展政策上看
国家并没有针对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由于物流业发展较迟缓,农业物流由于自身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时间性较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运行机制。国家也难以就农业物流发展提出合适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农业处于条状分割状态,发展的盲目性很大。农产品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难以形成很大的货源。有关农产品管理标准化和检测手段的不完善,农业物流从业人员多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素质不高。诸多问题都对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1.2从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上看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决定了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普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一流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流发展综合平台,农业物流中心的建设更是滞后,农产品的流动多各自为政,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很欠缺。运输多为小型物流企业所承担,仓储和流通加工环节相对落后,在全国布局上东部地区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没有达到通过物流创造利润之目的。
1.3从农业物流的供需状况来看
农产品布局具有点多面广、需求和供给量大等特点。而每种农产品供应又有地域性很强的因素,因此大多数农产品都就近供应、消费。需广泛应用的产品较少,如大宗商品,资源分散,农业生产加工多在产地进行。从供应角度难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物质流动的格局,也难以形成大的农业物流供应市场。从需求角度看,农产品需求普遍,且多就近消费,新鲜农产品保鲜期短,不适合长途运输。由农民自营运输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现代农业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也很难实施。
2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
2.1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的目标
积极采用现代的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发挥各经济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改造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物流产业信息化、标准化。充分利用现存农业物流资源,建立全国、区域行业、企业等各种层次,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2.2构建的体系设计
从逻辑角度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包括农业物流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平台及信息保障平台。从层次结构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应从国家、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上对农业物流体系进行构建。以国家统筹的方式协调现代农业物流的供需服务关系,在探讨现代农业物流的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处理好农产品的产需平衡。需求主体:体现了农业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比如是功能性还是综合性物流,是保值物流需求还是增值物流需求,是企业物流需求还是行业物流需求,国内还是国外物流需求等等,它是现代农业物流在农业物流市场上需求选择上的具体表现。供应主体:体现了不同层面上,提供不同水平的物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生态结构和服务范围来看,农业物流供应主体应包括,自营或兼营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通过对现代农业物流体系规划设计,结合农业物流布局的特点,合理安排农产品运输途径,完成对物流设计规划功能的实现。国家还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适的平台。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应以满足国内外物流发展战略为基础,根据所在不同地区物流流量、产业结构、交通等现状,协调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化现有农业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包括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仓储设施等。信息平台式以现代软件为基础,以农业领域信息,结合基础设施,为农业物流企业、客户、管理协调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的枢纽,构建应以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国家、区域行业物流企业一级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通信网络。政策保障平台,是由国家、行业及各地区物流政策环境构成,包括农业物流发展中的各种产业政策,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投入。区域行业和企业配合落实各种政策和法规,做好实施准备工作。在三个层次中,国家层次在构建中起着主要作用,建立以国家为中心的物流网络基础,结合农业物流特点以市场为原则,重新组合农业资源,降低农业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提供先进的物流技术,协调好全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关系,调动社会各业为农业物流发展服务,满足全国农产品的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区域行业层次是根据不同区域根据国家层次物流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布局,结合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农业物流发展规划,加强本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区域主要是指经济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的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结合农业物流的特点,做好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为农业物流企业服务。
3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3.1改革现存的农业物流管理体制
农业物流管理体制目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农业管理部门,但各部门、地区之间管理交叉重复,人为分割现象严重。因此要改革这种现状必经进行体制改革,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建立农业物流协调机构,创造良好的物流宏观环境,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全国农业物流网络,打破部门、系统、地区间的界限,推进现代农业物流行业协会发展。
3.2加强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农业物流信息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一切物流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沟通,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施为基础,建立起人机系统,对有关农业物流运作,经营管理,战略决策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搜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信息集成。通过客户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GPS等,对农业物流各环节进行协调,控制,全面有效地实现农业物流的价值。国家要从宏观角度运筹规划开发农业物流资源。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信息标准化进程和对农业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从下图可以看出,不同年代,创业企业所属的行业差异较大。早期以工业加工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服务业、餐饮和休闲娱乐业的比例在逐年提高,这似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密不可分。
创业年龄和学历的行业差异
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年龄和学历有很大的行业差异。从各行业创业年龄的比较中,我们发现:26~35岁是不同行业占主体的创业年龄,其中,以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36~45岁的创业者在工业和农业加工业中占了很大比重;而相对较年轻的创业者多喜欢从事信息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
从下图各行业创业者学历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低学历创业者多分布在传统的工业加工和农业加工业中,而高学历创业者多喜欢从事信息服务业。
不同行业的融资渠道
各行业资金门槛不同,他们的创业资金来源也各有特色。从下图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个人资金是所有行业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除了个人资金外,合伙集资也是其主要的融资渠道;而信息服务业、工业和农业加工业则更较多地从银行获取贷款作为其创业的主要来源。
不同行业投资回报预期
从投资回收预期图中可以看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农业养殖业和信息服务业希望能尽快收回成本,其中希望半年内收回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加工业和农业加工业则对投资回收周期较为理性,希望在5年后可以收回成本的所占比重最大;而休闲娱乐业、农业种植业则主要预期在2~5年之内收回投资。
从投资回报预期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加工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创业的投资回报更为乐观,希望达到10倍以上回报所占的比重最大;农业、批发零售业则较为保守,希望能达到投资总额1倍的占主体;而餐饮业、休闲娱乐业预期达到5~10倍投资回报的比重最大。
不同行业的资金门槛
从下图可以看到,工业加工业的资金门槛是九个行业中最高的,投资规模主要集中在50万~100万元;其次是农业加工业,投资规模主要在30万左右。信息服务业和服装加工业的投资规模主要在5~30万之间;餐饮业、农业种植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10万以下。
各行业依赖优势不同
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和产品差异,所要求积累的资源和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从下图各行业依赖优势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批发零售业而言,熟悉项目进货和销售渠道是其最大优势,而工业和农业加工业、信息服务业则更看重对行业的熟悉程度;掌握关键技术则是服装加工业的最大优势所在。
不同行业创业初期的困难
关键词:农业类;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1农业类公司行业特点
1)农业公司享受政策优惠。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对不足,所以农业企业获得国家大力扶持。首先在税收方面,农业企业享受这一系列的优惠,税负较轻。早在2004年开始,国家就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和牧业税等。在增值税方面,农业产品增值税率为13%,符合一定条件的农业企业还可以企业免征所得税[1]。财政补助方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对农业生产给予补助,范围广,涵盖农机,生产材料,水利等各方面,而且具有持续性,近十多年来每年都会有补助项目出台。
2)农业生产经营具有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地域性、交易对象分散等风险。
农作物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这是客观规律,目前无法改变。目前除了大棚养殖可以跨季节外,大多农产品还是靠天吃饭,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大。此外,考虑到运输成本问题,大多农业企业都是靠近农业生产地,呈现地域集中的特点。农业企业上游进货对象分散,有很多可能都是一些农业散户,下游客户也比较分散,可能是农户,超市,医药,食品加工等企业,形成企业复查的经营环境。
2农业类公司审计风险
1)收入审计风险。
由于农业公司享受政策优惠带来促进企业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造成造假成本低的弊端。一般收入造假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虚假收入如果要“逼真”还要缴纳所得税,这样企业需要支付的是真金白银的现金。但是农业类企业如果享受了税收优惠或者利用补助来填补,那么造假的成本无疑降低了很多[2]。其次,作为农业类上市公司还要面临资本市场激烈的竞争,而农业公司的利润率并不高,2015年行业评价利润率仅为4.50%,很难吸引投资者。所以,收入审计面临虚高增收入的风险。
2)存货审计风险。
农产品的存货可能存储相对分散或者生物资产位于水下等,造成盘点困难。2014年的獐子岛事件也反映了存货审计的难题,全面核实账实相符的面临的高额的审计成本,即使核实还要面临方法是否科学可行。正因为审计工作的困难,农业类公司更加倾向于可以借助计提、转回、转销存货跌价准备来调节成本,进而操纵利润[3]。
3)往来账审计风险。
由于农业公司供货方和客户较为分散,造成公司往来账较多。同时如果公司还存在在建工程等项目,会更加加剧往来账审计的复杂性。如果公司虚增利润,那么审计时需要考虑应收账款是否存在,金额是否准确,或者是否存在将计入应收账款的金额计入预付账款等混淆科目行为。
3审计对策
3.1关注企业往来款项的波动情况
公司如果要虚构销售收入,难免要引起对应科目的变化,而现金流入的造假比较困难,更多选择从往来账上入手,虚增应收账款。开展审计过程中可以比较应收账款增长比例与营业收入的增长比例是否匹配,特别关注应收账款增长比例高于营业收入增长比例的情况:如果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过快重点关注是否可能存在虚构客户的现象,是否是未披露的关联方交易。还需注意往来账分类的是否合理,有的企业可能存在更加隐蔽的方式通过预付账款等其他往来科目进行中转,将虚增的收入消化掉。
3.2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生物资产的监盘往往是审计的难点,由于很少有注册会计师对农业知识比较熟练,所以设计监盘程序时可以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4]。首先要了解生物资产的生产周期、流动性、生长环境和计量方式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生物资产数量的合理区间、生物资产的损耗率的范围有大致的预判。具体审计工作应当关注生产性生物资产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确认、后续计量、折旧、减值等会计政策;关注生物资产减值是否发生,数额是否准确。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还可以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扩大监盘范围等。
3.3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农业上市公司很多都是从最初的小企业逐步做大的,企业创始人往往有很大的影响力。农业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股权结构也是比较集中,大股东也是管理者,所以应该特别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有复杂的现金流,尤其需要关注现金的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采购的审批是否合规,现金收入是否及时入账等等。
3.4注重分析性程序
评价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局限于财务数据,还需要关注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的逻辑联系,同时对公司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分析。尤其需要关注企业同行业、上下游行业的财务状况。一般而言,同行业之间的财务指标不会有特别显著的差异,在审计时可以比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判断其指标的变化是否是正常经营活动会发生的。
参考文献:
[1]高莉贤.农业股频繁舞弊的手段、原因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32-33.
[2]杨修荣,苏李.农业审计面临的问题、难点及应对措施[J]审计与理财,2013(1):18-20.
[3]程姣姣,陆菁琦.水产养殖业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以獐子岛为例[J].审计与理财,2016(2):20-22.
事实上,农业机械的推广还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机械生产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相关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属于我国的第二、三产业,它们的发展又能够反哺农业这一第一产业;另一方面,山区在机械化生产大规模使用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会涌入到工业或服务业中,为其它行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总的来说,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的现状分析
2.1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山区农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很多人在进行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前并没有进行实地或深入调查,导致很多农业机械在山区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很多农业机械并不适应山区作业。因此,需要研制针对山区地形特点的农业机械,加之山区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很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下降。
2.2小型农业机械推广难度较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11年我国排名前五的农机生产企业的产值占该行业总产值的24.8%,其它均是中小型企业,这表明农机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对于那些小型农机企业,由于它们的生产规模小、社会影响小、整体实力弱,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常常被弱化,推广难度进一步加大。
2.3小型农业机械行业处于低端化
在我国,小型农机制造行业始终没有形成一条集市场需求、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试验推广、策划营销、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呈现出“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的局面,它们普遍生产制造技术含量不高,机械故障率大,使用寿命短,缺乏适应山区新型农业机械,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在农村市场的推广。
3推广山区农业机械的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
随着我国实行了购置农业机械补贴的政策,且每年的财政补贴都在逐年增长,补贴领域在不断扩大、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我国在农业机械补贴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规模,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在过去的几年中给农民带来了一些实惠,但是距我国农村现实消费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地增加其它补贴资金的来源渠道,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山区的不同补贴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坚决杜绝中间环节的腐败现象,使广大山区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3.2坚持大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并举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在不断健全,很多山区建立了农场、牧场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应用农业机械来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所以大型机械设备也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要注意,山区农村地形复杂,基本都是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他们的机械购买力普遍较低,所以还是要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为主,比如小型拖拉机、微耕机等具有轻、小、灵活、功能多、能够适应山区作业等特点,深受山区农民的青睐。因此,我国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针对山区要坚持“以小型机械为主,大型机械为辅”的推广模式。
3.3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
健全山区农业机械服务保障体系也是农业机械推广中不可小觑的一个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机械服务保障程度的好坏对农业机械推广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要加快建立以乡镇为中心,覆盖各村的农业机械综合服务站。这样就可以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技术保障,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了使用农业机械的“后顾之忧”。
4结束语
关键词:逆向物流;农业机械拆解;标准规范
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多年的稳定较快增长,提高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精细化、高效化和现代化水平,有效促进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科学转变。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加,农业机械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使用,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农业机械类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逐渐缩短。为了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增加购买几率,农业机械制造商和销售商在产品销售中普遍采用相对宽松而灵活的销售策略,使得其物流供应链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行业稳步发展壮大。同时也应该看到,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随着全球性资源稀缺性问题的日益显现,节约能源、材料循环利用等开始成为农业机械行业逐渐关注的热点方向,逆向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的问题也因此受到了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的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仍处于初始萌芽发展阶段,相对其农业机械正向物流其行业发育程度较为弱小,废旧农业机械再利用率、回收率、环保水平都比较低,行业竞争比较混乱无序,各级政府对回收废旧农业机械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并不完善。尽管我国相关部门逐步制定了一系列相对零散的政策来规范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总的看来我国在构建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网络体系方面,仍较为落后。论文在详细阐述了农业机械和逆向物流的相关概念和涵义的基础上,在认真的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合理优化现有的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系统,提高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供应链服务效率和行业效益,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和行业发展的参考路径。
1农业机械逆向物流
1.1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规模的发展壮大,农业机械制造业和流通市场也以年均10%的速度态势稳定成长。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1749.9万kw,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74.5万台和136.9万部,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187.4万台和219.1万部,农业排灌柴油机数量为289.9万台;发展到2013年,对应的数据是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3906.8万kw,我国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527.0万台和826.6万部,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1752.3万台和3049.2万部,农业排灌柴油机数量为1259.4万台[1]。农业部的相关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农业机械的总动力达10.76亿kw,同比增长3.57%。虽总动力增幅有限,但是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达572.3万台、894.1万部,同比增长率都在8%以上,保有量增长率高于总动力增长率一倍有余,我国农业机械的应用仍然明显表现为配套化和大型化的趋势特点。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我国的农业机械相关产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2008年7月中国农业部(农业部第1062号公告)颁布并实施了农业机械分类行业标准[2],进一步规范了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对农业机械的分类及统计,提供了行业管理可参照、具备更高透明度的依据。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取得了最为辉煌的10a连增的成绩,但也应清醒看到,整个行业供应链仍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不均衡,农业机械制造和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报废农业机械并未充分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废弃和报废农业机械回收业并未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1.2逆向物流的涵义
国外学者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在学术文献中是“逆向流”、“逆向渠道”这样的定义。美国的Stock(1992)首先提出了“逆向物流”的定义,将逆向物流概括为:这是一种集合了产品回收、物料再循环、回收再利用报废产品、维修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Carter(1998)结合循环经济理论,给出逆向物流的进一步定义:是物品在渠道成员之间的反向流动,企业在这一流动过程中为了获得环境保护上的优势,对其中再循环利用的物料进行有效的管理[3]。相对而言,我国对于逆向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给出了逆向物流的权威定义:逆向物流也称反向物流,是物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的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4]。广义的逆向物流包括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通常回收物流是指退货、返修物品和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从需方返回供方所引发的物流活动。废弃物物流定义为: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相比2001年的《物流术语》,新版物流基础术语明确了物品是经济活动中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回收品以及废弃物等。对于农业机械行业而言,逆向物流一般是指废弃物物流,报废的农业机械虽然是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适用价值的物品,但仍有再利用的潜在价值。
2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现实意义
农业机械行业实现逆向物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口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国土范围内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后备资源储存严重匮乏。由于大量资源的粗放型使用,我国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节约资源,实现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农业机械制造业是高能耗产业,面临日益减少的资源,逆向物流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开展为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和再利用架设了桥梁,节省了社会资源。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也是行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实现顾客价值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对报废的农业机械进行重新拆解,将可在循环的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可再使用的零部件翻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制造业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成本压力,提高企业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树立环保意识,提升企业形象也是必要和关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对逆向物流给予重视,把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工作做好,体现了企业高度社会责任感,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2.2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瓶颈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试点工作,力争通过政府先行资金引导、市场规范运作整合等措施来发挥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业的规模效益,推动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效率低、小而散、竞争无序等特点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2.2.1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标准缺失的制约
我国目前除拖拉机规定不得使用超过9a外,没有规定其他农业机械的使用期限。农业机械分类行业标准将现有的农业机械共分14个大类,57个小类和276个品目,拖拉机保有量只占到农业机械保有总量的30%左右。对于数量巨大的配套农业机械而言,只有新疆、江苏等少数省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定了非强制性的农业机械报废标准。行业规范的兼容性不足,市场、技术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产业链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2.2行业管理政策和发展规划引导的制约
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城市矿山”示范工程列为重点工程,从技术创新、环保达标、管理规范、产业集约、辐射功能等几个方面来推动城市废旧物品回收拆解工作,从而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幅员辽阔的农村,尤其是针对每年数百万台(部)的报废农业机械,相关政策几乎是空白的。如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先导,金融、土地、招商等综合配套措施并进,带动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意义,同时对制造企业等微观方面也具有正向作用。
2.2.3农业机械行业重视程度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把重心放在正向物流上,而在逆向物流方面,企业还没有充分的投入热情,部分甚至是直接在正向物流的运输基础上开展逆向物流的运输。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回收物流企业拆解设施设备条件差,工艺粗放落后,材料回收再利用率极低,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3促进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
参照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整个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健全、市场竞争混乱等情况,尽快出台统一的优惠政策和实施细则,支持全产业链的规模发展,构建集回收点、检测中心、选址、和回收数量监控一体化的农业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体系。
3.2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打造逆向物流云平台
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回收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过程,单一企业信息既可能无法满足实时的信息需求,又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建立起企业间大数据共享的云平台,使行业内的交流便利,信息传达及时,同时又节约了社会资源与劳动力,实现共赢的目的。
3.3优化管理运营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对报废产品的检测和拆解处理所需专业设备,建立起适合的管理模式,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知识性培养,建立起激励、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企业的集成化管理,不断提高其物流服务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EB/OL]./.2015-03-18.
[2]NY/T1640—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分类[S].
[3]Carter.ReverseLogistics:areviewoftheliteratureandframeworkforfutureinvestigation[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1998,19(1):85-103.
[4]GB/T18354-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
[关键词]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农村金融企业行业结构;农村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
完善农村金融体 系,不仅要实现农村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而且要促进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改善。当前,农村金融企业存在重大的结构性缺陷,从而弱化了农村金融的整体功能,制 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包括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等,而优化行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 构亟待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也是强化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力的两个重大关键。
一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村金融需求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然而,当前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农村金融需求总量的扩大和需求结构的日趋多样化很不适应。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已成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当务之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是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企业的比例关系、空间布局、相互作用和相互分配的状态。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包括两个层次的涵 义:一是金融总量的扩张,主要表现为金融企业数量、融资总量等金融总量的增长,这些指标主要用以反映金融发展的广度;二是金融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金融企 业结构、融资结构、金融需求结构、金融产品结构等,这些指标主要反映金融发展的深度。金融总量指标和金融结构指标,都是衡量金融成熟程度和金融发达程度的 尺度。然而,两者相比,总量指标对金融发展一般只具有直观的表征意义,而结构指标则能反映金融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水平,能反映出金融运行中深层次的问 题,其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按照金融发展理论,我们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农村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而必须深入思考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优化, 因为单一的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只能实现农村金融在同一发展水平或层面上量的扩张,而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演进,才能促使农村金融发展在新的层面上实现质的 提升。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农村金融企业存在重大的结构性缺陷。1.农村金融企业的行业结构单一。相对而言,人们较 为重视农村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发展,而农村担保企业、农业保险公司、农村投资银行、租赁企业、依托企业等非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在许多农村地 区,非银行业金融企业甚至处于空白状态。2.政府投资并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社会资本参股公有金融机构的甚少,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尚有待零 的突破。3.农村金融企业的空间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金融体系具有大中城市和工商业导向性的特征,城乡金融企业结构失衡。在此大背景下,农村金融企 业的空间结构也存在失衡现象,不少农村地区甚至成为金融盲点。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 响:第一,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事实上的垄断,使农村金融市场失去了竞争性,从而严重削弱农村金融业的生机与活力。第二,农 村现实金融需求难以满足,潜在金融需求难以激活,这反过来又抑制了农村金融供给的发展。第三,金融企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直接导致了农村融资结构的不合理, 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农村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时间以外源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又以间接融资为主,上市融资和发债融资的比例 极低,不利于分散和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第四,弱化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影响了农村进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 利于农村金融发展基础的夯实和强化。第五,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使城乡金融的失衡现象有增无减,加大了城乡经济的差距。因此,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是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升农村金融支持力的必然选择;是改善农村融资结构,激活农村潜在金融需求,促进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相互适 应的战略途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推进。从更高层面来看,它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 展、建设和谐社会。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主要取决于农村经济社会和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制度安排因素、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与货币化程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农村信用关系的发展水平、农村经济主体和金融主体的理性程度、农村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农村文化、传统、习俗和偏 好,等等。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看其能否适应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提供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效率;能否以 竞争促进合作,以合作推动竞争,增强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和自我控制力;能否在持续扩大农村融资总额的同时,改善农村融资结构,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风险防范和 控制能力。
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目标,并不是一味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信贷投入,而是适应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激活农村金融的潜在需 求,提高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以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达此目标,调整和优化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应坚持以下原则:1.多元化原则。农村 金融不仅要有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投入,而且要支持非公资本的投入,使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企业,同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相互适应。2.多样性原则。各地农村 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应建立不同的金融企业结构,不搞一刀切。不仅重视发展农村银行业金融企业,而且要重视发展非银行业金融企业。3.适应性原 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必须与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相互适应,不仅要与现实金融需求相适应,而且要与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金融需求发展趋势相适应。4.市场性原 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主要应依靠市场力量、采取市场路径来进行,以提高农村金融企业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形成适度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 5.功能性原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调整,应明确各类金融企业的市场定位,搞清市场对其功能要求,有效提升金融企业的服务功能。6.开放性原则。农村金融企 业结构的设计,不仅应体现自身的特点,而且要关注国际金融结构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优化的经验,使农村金融业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之中,有 效提升农村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二
优化农村金融企业结构,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农村金融行业结构。
多年来,中国实行以间接融资为主,逐步增加直接融资渠道和比重的方针。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应在主要发展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非银行业金融企业。
在农村金融中,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构成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骨干作用。但是,在国 有商业银行实行市场化经营,纷纷撤出县以下分支机构之时,农业银行也身在其中。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客观上要求农业银行定位于农村金融市场,同时,也为其拓 展农村县域业务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农业银行长期在农村开展经营业务,更能把握农村金融的具体规律和特点,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需求更为了解,对农 村金融环境和资金运作更为熟悉,能提供从乡村到城镇、从国内到国外、从人民币业务到外汇业务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具有农村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农业 银行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足农村金融市场、面向农村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银行的骨干作用。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仍 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作金融具有4个重要特征:自愿性、互动合作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系列制度安排,农村信用社并非真正符合合 作制原则。对于农村信用社,必须首先抓住合作金融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按照合作金融性质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其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推进其制度改革和创 新。在经济欠发达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应按合作金融性质的规定性改革农村信用社,恢复其合作金融的性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经营基础较好的农 村作用社,可以将其改革为社区性的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银行。对于资不抵债、难以为继的农村信用社,则应根据情况逐步关闭,并支持农民在自愿前提下组建新的 合作金融组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银行,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应不断强化和完善。在农村资源配置中,如果仅保存单一的商业银行, 则市场失灵、金融失效、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失调等现象便会产生。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低效性的特点,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性金融企业往往不愿介入。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付出成本。因此,主张关闭农业发展银行的意见决不可取。农业发展银行既要坚持其政策性,发挥其 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又要坚持其银行性,严格经营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业务范围,加强成本核算,讲究经济效益,做到保本微利。
在农村金融企业的行业结构中,非银行业金融企业各有独特的功能,具有银行业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信用担保企业,是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银行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往往要求后者具备抵押资产。由于农户和中小企业资本规 模和经营规模甚小,负债能力较弱,信用资源短缺,抵押资产的数量和质量难以达到银行的要求,因而长期受着融资难的困挠。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企业,则是解决农 村资金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农村信用担保企业作为介于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第三方,通过信用担保形式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风险提供担保,能降低 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增强银行企业的信贷激励,促进金融交易的发生和完成。农村信用担保企业具有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节约信贷成本、分散金融风险、提高信贷 效率等重要功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企业和再担保企业,不仅完全必要,而且甚为紧迫。
农业保险企业是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中的又一组成部分。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的国家,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在越 来越多的种养殖业地区,农牧民都有着自然灾害保险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应将发展农业保险企业纳入其中。当前,农业保险的发 展严重滞后,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亟待走出困境。在广大农村,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公司,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农业保险 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农业保险公司要积极融入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银行密切配合,互动发展,可以考虑将农业保险与借款保险结合 使用,以达到分散自然灾害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的双重功效。
在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中,农村投资银行决不能被忽视。农村投资银行通过为农村金融需 求者的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和设计,开辟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来源,创造和实现更多的资金供给等,能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 说,农村投资银行不仅能发挥增量调整的功能,而且具有存量调整的作用,而这是间接融资所难以做到的。长期以来,农村融资基本上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所占比 重微乎其微,融资结构很不合理。中国农业要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必须加大农村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农村投资银行作为农村资本市场中资金供求 双方的中介,为资本供给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为资本需求者开辟直接融资的途径,在多样性的直接融资中发挥有力的催生作用。改善农村融资结构,扩大农村 直接融资比重,一方面要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培育农村资本市场主体,推进农村经济企业化、农村企业股份化、农村股份制企业资产证券化;另一方面则要积 极发展农村投资银行,并使之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农村金融供给和农村金融企业的多样化。在积极发展农 村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同时,重视发展非银行业金融企业,才能逐步优化农村金融的行业结构,提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整体的稳定性、供给的有效性、运行的安全性、 市场的适应性,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
三
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合理的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积极而稳妥地发展农村非公有制金融企业。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便是金融主体单一,公有金融企业垄断着金融市场。农业银行属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投资设立的 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虽有合作金融之名,却无合作金融之实,其产权结构含糊,官办色彩浓厚。缺乏非公金融企业,是农村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长期存在并延续 至今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金融虽然还广泛存在着民间借贷,但是,这种非正式金融处于不合法地位,大部分是以非组织的形式进行。农村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单 一性,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相适应,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弱化了农村金融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致使农村金融中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难以解 决。
支持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发展非公有金融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农村公有金融力量不 足,所以才需要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业。随着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又有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允许外资进入中国金融业,因而也应允许国内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 领域。笔者认为这些观点从某个角度、某种层面看似有道理,但都存在较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并未揭示出内在的深层原因。不论何种形式的市场经济,都要求多元 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同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资本相适应,金融企业的结构性失调,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中国农村经济已驶入稳定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 又呈现出很不平衡的特点。农村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资本的多层次性和多元化。金融多元化,不仅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多元 化,而且表现为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农村非公金融企业,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即使未来农村经济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水平,非 公金融企业仍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和发展。缺乏非公金融企业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至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本应以对内开放为基础,是对内开 放的必然趋势,而不是相反。
发展农村非公金融企业,是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但是,非公资本是进入城市金融业,还是进入农村金融 业,是他们必定要反复权衡和选择的问题。希望非公经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是一回事,然而非公经济愿不愿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则是另一回事。中国存在在城乡 经济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经济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城市金融效率较好,而农村的弱位性、农业的弱质性、农民弱势性,使农村金融的效益较差而风险较大,非公经 济在进行产业的选择时,可能更愿意投资于城市金融业,而对投资于农村金融领域往往存在较多的忧虑和担心。从前几年大型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甚至 许多农村信用社也出现弃农支工、离乡进城的现象,即可看出这种忧虑和担心不无道理。但是,非公经济在进入金融领域的具体选择上,应更多考虑城乡经济和金融 的现实情况,以及非公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和长远利益。由于城市银行业几近饱和,公有金融机构绝大部分集中于城市,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业,能避开高强度的 城市金融竞争。新组建的非公金融企业,存在资本规模不大、运行经验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不利因素。如果一开始便挤进城市金融业,同各方面都 优于自己的强大对手展开竞争,极有可能难以招架而败下阵来。农村金融市场在一段时期内竞争强度并不大,非公金融企业进入农村,则为他们做好竞争准备、积累 竞争经验、壮大竞争实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能为其日后展开高层面的金融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
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和农村金融的特点,决定了非公经 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更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更有利于其获取经济效益。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低效性。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是农户、专业户和 农村中小企业,他们的金融需求,具有单笔数额小、项目分布散、贷款时间短、申请频率高、要求提供快、抵押资产缺、信息不对称、信贷成本高等特点。显然,大 型商业银行从事此类信贷,并不具有优势,因而往往不愿介入这种业务。长期以来,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村金融需求总量大为增 加,金融需求结构进一步丰富,潜在金融需求被激活,并加快向现实金融需求的转化。但是,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不能适应金融需求的发展变化。因此,非公经济重 点进入农村金融业,既顺应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又能使自己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非公金融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融资策略的多 样性。大型银行融资采取单一的交易型策略,坚持严格的抵押条件和信贷程序。非公金融企业有时也采用交易型策略,但大量采用的却是关系型融资策略,从而为农 村金融需求主体融资提供了极大便利。2.目标市场的集中性。非公金融企业经营范围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农户、专业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将有限 的资源集中于特定的目标市场,坚持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活求利、以质取性。3.业务经营的灵活性。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经营机制灵活,不受传统的经营模式所 限制,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不拘一格地采取多种信贷方式,以适应农村当地金融需求的变化。4.信贷的安全性。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多为当地的“草根金 融”,与当地中小企业、农户、专业户有着天然的合作关系和密切沟通,具有人缘、地缘优势及信息优势。农村非公金融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资金需求者的种 种信息,通过各种形式掌握他们的经营情况,使信贷决策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从而十分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资金安全性。5.信贷的低成本性。农村非公 金融企业由于服务目标集中,信息成本、信贷谈判成本、监督成本很低,链条较短,成本具有明显优势,因而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6.内生性。农村非公 金融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社区并用之于农村社区,因而其发展同当地中小企业、农户、专业户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这 种内生性,使其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容易得到当地农户、企业和政府的支持。由此可见,非公资本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组建农村非公金融企业,是一种明智的 选择。这有利于他们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聚小利为大利,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吸引社会资本重点进入农村金融业,政府应 制定和实施配套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降低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的资本准入门槛,不仅要降低农村银行业的准入门槛,而且要降低农村非银行业企业的资本准入门 槛;在利率未完全放开前,继续扩大农村利率浮动范围,允许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在此范围内自行确定存贷利率水平;根据非公金融企业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 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优惠等。发展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的各项有关政策,应相互配套,在作用方向上保持一致,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率,避免来自各个部门的具体 政策互不协调、在运用上相互抵消等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爱俭.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关键词:农业类公司;审计风险;财务舞弊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1农业类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
一般而言,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类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有着较大的影响,通常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江、河、湖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而土地肥沃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林果粮食种植业,因此自然环境也限制了农业类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此外,这类生物资产的生产周期较长,受到了地域与气候环境的影响,产能有一定时间规律。对于审计而言,农业类公司的审计过程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存货的分布范围广、难以确定生物资产的存在性与完整性,盘点过程复杂,尤其水生生物资产难以盘点。由于农业类公司生产极大的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出现如干旱、洪水等极恶劣的天气会严重影响公司的产能,产能的不稳定造就业绩的不稳定。农业类公司的客户群大多是个体商贩,并无长期交易合同,交易对象较为分散且不稳定,交易方式通常为现金交易,农业类公司收到了税收优惠政策的保护,税率较低,即使虚增收入也不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税负影响,故受到低税率影响农业类公司的业绩造假空间较大。因此对于审计而言,农业类公司的固有风险较高,已经发现的财务造假案例比较多。
针对如上的特点,会计事务所需要谨慎承接农业类企业,尤其是登陆资本市场的农业企业或者融资上市企业的农业类业务,因为企业有充足的舞弊动机,又有较大的造假空间,所以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较大,需要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监督,承接该类业务需要委派具有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合伙人主要负责审计,结合该类公司特点,针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特别审计方式。
2农业类企业财务造假的通常手段
2.1振隆特产
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籽仁系列以及干果、坚果类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包括南瓜籽仁等。公司的主要原材料是农产品,销售的季节性较为明显,因此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振隆特产为了虚增利润,在财产清查的过程中对毁损的原材料没有按规定转销,而是继续将损毁的价值隐藏在成本中。振隆特产对于出口产品伪造销售合同,而信达证券作为中介机构并未对境外的销售执行独立的函证程序,没有核查销售合同的真实性,继而振隆特产的财务造假得以瞒天过海。
2.2新大地
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茶油,在同行业中精炼茶油产能不及龙头企业的十分之一且无强大的销售网络。新大地为了抢登创业板造假招股书,虚增毛利与销售利润,生产销售均显短板,毛利率却反超同行;夸大豆粕a有机肥的比例,虚增茶油产量;并且存在虚假交易,其核心客户与最大的茶油客户为新大地蓄意隐瞒的关联方;新大地的验资注会同时担任其第三大股东,违反了《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财务造假情节严重,堪称创业板造假上市第一股。
2.3绿大地
该公司主营业务是盆栽植物及观赏苗木的生产及销售,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该公司为了实现在深交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目的,注册登记一批由绿大地实际控制的关联公司,通过操控关联方银行账户的资金流转,虚造现金流;通过伪造合同、发票和公章,虚增收入;通过虚增苗木的采购价格和虚增土地购买价格实现虚增资产。
3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3.1微观层面
(1)首先必须要了解生物资产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了解对现金交易、关联交易等关键活动采取的内部控制手段,检查相关内部控制是否能达到相应的控制目标并且该内部控制可以得到有效执行,必要时应进行控制有效性测试。审计人员要通过现场走访确定供应商与客户的真实性与存在性,关注大额现金交易的往来情况,核查是否存在隐匿关联方交易;检查被审计单位对于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等关键环节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否真实反映了生产经营活动。此外尤其特别还应关注是否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对于重大的现金流交易是否进行了讨论与批示,是否对超出正常交易的重大关联方交易进行披露。
(2)其次原材料的集中购买以及销售的季节性都显示出农业类存货的特殊性,审计时应充分关注存货的存在性,根据被审计企业提供的盘点计划,依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监盘计划,并适当扩大抽盘范围。
对于销售季节性较强的产品,可以在销售季节核查存货的真实性和存在性以及销售活动的真实性,检查是否存在有隐匿关联方交易的行为。对于一些难以准确盘点或价值无法确定的生物资产,可以咨询相关专家,合理利用专家的工作。
(3)对于林果等具有保质期的存货应该关注可能发生的减值迹象并应进行减值测试,分析其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否准确的反映了存货的真实价值,判断各项关键假设是否合理。
(4)核查农业类公司收入、成本和费用循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检查相关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是否真实存在,分析是否存在虚增收入或虚增利润的现象。由于农业类企业的客户群大多为个体商贩,没有稳定的及核心的客户群,销售较为零散且支付方式基本为现金支付且大多没有原始凭证,这种支付方式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能。审计时需要关注一些基本的财务数据:销售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非财务数据:单位能耗、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等。将这些基本数据与以前年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发现生产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异常。
(5)了解该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及客户的基本情况,关注是否存在有未披露关联方发生的重大或异常的交易事项,判断交易价格是否公允,判断是否存有以显失公允的交易条款与关联方进行交易但未在财务报表中如实完整披露。对有大额往来的、经常性的交易对象应进行函证。
3.2宏观层面
(1)注册会计师还应关注该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所处的地位以及发生的变化,与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也会发现该公司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比如新大地集团,新大地的主打品牌――“曼陀神露”对大众来说其品牌的认知才刚刚起步,根本无法与行业龙头20年的品牌沉淀相抗衡;其次,新大地除了在广东梅州以外没有设立任何的分支机构且在精炼茶油领域不及龙头企业十分之一,这样如何能以3年高增长的业绩超越龙头?新大地的案例也证实了审计时关注行业定位的重要性。
(2)国家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农业类企业税收的监管,健全对生物资产的价值计量和数量盘存方面的法律规范,以减少企业在税收方面进行舞弊的可能性。企业的管理层也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确保关键内部控制点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与此同时管理层还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农业;FDI;分布特征
江苏省作为我国最早引进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农业利用FDI的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江苏农业利用外资与沿海重要对外开放省份的地位很不相称,农业利用外资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以江苏省作为样本,研究农业利用FDI的特征与不足,探讨农业利用FDI的有效途径具有典型意义。
20世纪60年代,邓宁(Dunning)结合了前人研究的成果,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3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将企业直接投资理论发挥到极致。但该理论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企业微观经济层面或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深入产业层面的分析却不多见。同时考虑到农业的特殊性,其对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的分析不太适用。相比于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适用理论研究的不足,国内外在农业利用外资的实证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Singh(2000)通过对印度Punjab省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该省,明显地提高了当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叶依广、纪漫云(2006)针对江苏省内农业发展状况,认为农业可以产生集群效应,提出了市场创造、品牌驱动、先导企业带动3种农业集群模式。本文以江苏省农业利用FDI为研究对象,分析农业利用外资的特点和不足,并对如何合理利用农业外资提出建议。
一、江苏省农业利用FDI分布特征
江苏省吸收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起步较早,但规模一直不大。近年来江苏省凭借其优越的投资环境,良好的地理位置等优势努力吸引农业外资已取得成效。农业利用外资显示出地域分布特征,国别分布特征以及行业分布特征。
(一)区域分布特征
农业FDI在江苏省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其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南、苏中,呈明显的南高北低格局。同时,江苏省农业FDI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更体现省内主要城市吸引农业FDI的巨大差异。以各市在按单位面积农业FDI实际金额指标上为例,数年来各市在该项指标的排名依次为南京、南通、苏州、常州、镇江、无锡、连云港、泰州、扬州、淮安、徐州、宿迁、盐城。显然,排名靠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
(二)国别分布特征
多年来,香港、台湾、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一直是我省农业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其中,港澳地区的投资在江苏省农业吸引FDI中占优较大的比重。随着CEPA的签订,港澳地区将长期成为江苏省农业投资的主体。这一国别特征体现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是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地域亲缘性与“民族纽带性”也部分说明该国别特征。
(三)行业分布特征
目前,江苏农业利用FDI的行业结构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目前,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生态农业等行业吸引FDI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上游的农药等生产环节,以及下游的粮、棉等农产品流通的FDI投资比较少。造成这种状况可能与国家对这些领域一定程度的垄断有关。
二、江苏农业利用FDI的不足及对策建议
尽管江苏省在农业利用FDI上取得了成就,但江苏农业利用FDI面临以下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FDI对经济全面拉动功能的发挥。
(一)农业利用FDI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农业利用FDI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重都远远落后于非农产业部门。由于农业实际利用FDI到位率通常比较低,农业FDI实际金额所占比重会更小。从项目规模看,农业外商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明显小于全省总水平。农业总体规模与项目平均规模过小,决定了其难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农业利用FDI结构仍不合理,方式灵活度有待提高
农业利用FDI区域分布呈现“南高北低”发展态势隐藏着空间分布不合理;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农产品加工项目上,投资农业内部(农、林、牧、渔)生产环节以及下游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投资的较少表现出了不同行业利用农业外商投资的“冷热不均”。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的方式不够灵活。这些都有碍于在内资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渠道,发挥农业引资载体的作用积极引进FDI对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农业利用FDI形成的产业集聚成长不足
尽管农业FDI在苏南、苏中、苏北的几个城市都有低程度的集聚。同时就农业细分行业而言,禽畜加工和水产养殖FDI产业集聚也开始显现。但由于农业产业集聚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现象,在现阶段存在成长不足。主要表现为集聚主体发育不完全,集群内部诚信度不高及集群中的知识真实有效难以确定。
针对上文的分析,本文对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简短的建议:首先,确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高度重视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问题。其次,优化农业利用FDI的地区结构、国别结构、行业结构,并加大政策力度,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升级。
参考文献:
1、臧新,王红艳.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集聚状况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2、谭露,黄明华.基于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08(7).
摘要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而且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需求。针对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必须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而促进各种农业信息的快捷 有效传播,实现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应用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及农村地区发展问题更加关注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与世界上很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管理工作无法持续和深入开展。因此,适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行业 各领域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而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发展策略、管理机制的不同,而导致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效性
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信息涉及到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以及涉农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与其特行业的信息需求相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一定要保证时效性,这就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保障各种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实用性
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各种农业信息主要是以非物化形态展现出来,无法直接进入农村地区的市场管理,农业信息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与公益性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导致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三)综合性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较为常见的行业有: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与电力、金融、环保、水力、运输、科研、农机、财政、气象等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各种信息的获取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即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或部门的联系,促使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不断增加,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并不能直接应用,而是要在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判定各种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从而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停留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并且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率和质量。
(一)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若想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个条件,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国内农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应以县 乡等行政单位为基础,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并且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步伐。
(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 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这也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同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
(三)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要利用宏观及微观经济手段指导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要强化农村地区自主组织经济建设的实际能力。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方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导致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严重限制了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中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我国农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谢中亮,林弓长,赵威.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研究.
[2]中国集体经济.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