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励志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都知道,中学物理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的,它应该和其它学科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总目标而努力。物理学应用性极强,它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显示了科学的力量。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所以,学习一定的物理学知识是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当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对于演示实验,必须作到在能排除干扰做到位,而不是随意性的一带而过,或者将某一次的失误说成是实验条件的不是,这样的话不能说服学生,从而传递给学生一种意识:物理上的规律有时候也是不严格的。
在许多情况下,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定性和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所以,在演示完定性研究的实验后,在得出关系式前,还应和学生说明,得到这个关系式并非就是这个实验,而是设计更严密的实验多次实验最终得到。这样,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要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做实验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素质,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目前以两人一组居多)。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也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课本中所出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等。以类比推理为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如讲电容器的电容时,可以用水桶作为例子,不同的水桶,要装同样高度的水柱时所需要的水量是不同的,或者装同样的水量产生的水柱高度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水桶都有一个用来表示容纳水量大小本领的量,那就是横截面的大小;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就相当与水柱的高度,电量就相当于水量,所以对于电容器的电容的物理意义,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类比后,马上就可以知道是表示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接受新事物的方法,作为学生,如果不喜好物理本身,他可以不用去深究物理量之间的进一步关系,但是学习物理的这种方法还是应该掌握的,曾经有人说,学过某些知识之后,把知识全部遗忘后留下来的就是素质。也就是说你对某个领域拥有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掌握了能再学习的本领。
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
强调认真观察物理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观察中,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建立一般都遵循着这样一个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进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的物理课程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第一,正确引导。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而是要让学生认识,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启示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1.1引导作用
任何事情都会对人产生引导作用,正能量同样也会。中职学生大多生活随意,自理能力差,不会洗衣服、叠被褥,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乱扔乱放、宿舍教室卫生差。我们从入学军训开始,就不断用正能量引导他们。在军训教官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们学会了站军姿、踢正步、整理内务,宿舍里被子怎么叠,毛巾怎么摆、牙膏牙刷怎么放,项项有规定,件件有标准,做到了统一规范,不留死角。在这种正能量的引导中,学生以前在校园里乱跑乱闹、勾肩搭背、你喊我叫的现象不见了,站如松、行如风,见到师长主动敬礼打招呼的风气逐渐形成,学生宿舍也彻底改变了以往脏乱差、被子不叠、垃圾满地的现象。
1.2激励作用
许多中职学生是在中考落榜后迫不得已才进入中职学校的,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和歧视,致使学生心理严重不平衡,不少学生自爆自弃,意志消沉,情感冷淡,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活动。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正面积极地认识自己和面对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绘画比赛、卡拉OK大赛、球类比赛、演讲比赛、舞蹈大赛等,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信。学校还经常请社会名人和往届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介绍他们的奋斗过程和成功经验,让学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的激励,逐渐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1.3感染作用
我校的育人口号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其中环境育人指的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比任何教育形式都好。为了保持学校良好的卫生状况,我们上到校长,下到普通老师职工都会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为了抵制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我们的女老师放下爱美之心,上班不穿“超短、超亮”;为了养成学生守时的好习惯,老师和学生一样,如果迟到会受到处罚。也正是因为这些做法,每年新生入学不久,班里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穿奇装异服的少了,染发、烫发的少了,戴耳环、项链的少了,经常迟到旷课的少了。
2运用正能量教育管理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1学校方面
在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起着总负责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正能量,首先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第一,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正能量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规范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统一思想,切实把激发学生正能量作为一项重点工程长期紧抓下去;另一方面,学校要切实愿意为激发学生正能量投资人力、财力和物力,确保学生的正能量建设工程得到有效的建设和发展。第二,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为激发学生的正能量保驾护航。对此,学校要建立奖励机制,激励那些具有正面形象、做正面工作的人和事,同时注意发挥这类人和事的榜样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宣传制度、开展正能量建设活动等,切实为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做好铺垫。第三,积极培育具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现象,学校要善于研究,了解学生的文化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全校范围内倡导积极的、主流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从自身的发展历史,或者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或事迹为出发点,凝聚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人人争做正能量传递者的氛围。
2.2教师方面
一、青少年学生需要法制教育
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就必须学法、懂法。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法制教育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要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发掘历史教材中法制教育的材料,选择教育内容。
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上的法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主义法制,另一类属于私有制社会维护剥削阶级的法制,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由制宪会议颁布的《人权宣言》,其中倡导的民主自由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又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从而又暴露了它的阶级局限性。
第二,要注意选择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接合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史实,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
三、法制教育教学要具有层次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学生特点;管理工作
近年来教育改革促进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扶植职业教育的政策《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等,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根据中等职业学生特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生管理优化工作成为很多中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1]。
1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素质不高。我国中职学校基本都是实行免考试注册入学制度,也就是参加中考的学生,没有被高中录取的学生,基本都可以被中职院校录取。再加上最近几年高中不断的扩招,导致中职学生的录取分数比较低,基本都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出现问题。中职学生叛逆心理强,学习兴趣低下。中职学生年龄在16-18岁左右,基本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不愿意家长或者老师的管理,但是身心发育不成熟,一些问题自己处理不了,需要别人的帮助,这种矛盾的心理导致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学习,学习兴趣低下[2]。独生子女偏多。在中职学生中52%的学生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掌中宝,这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往往缺少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二胎放开后,部分学生有了弟弟或者妹妹,父母对弟弟妹妹的高关注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心理的缺失感无处发泄,厌学成了主要特征。
2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采用班主任说服教育为主,单调的说服教育管理效果不明显,说服教育管理制度在“80后”“90后”的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于“00后”的学生,传统的管理制度难以教育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教育管理效果不明显。同时中职院校在专业学习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实践管理等方面缺少具体的管理细节。管理教师队伍建设需提高。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教师同时负责一线教学,平时教学工作比较忙,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懈怠,疏于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管理和心理疏导等。中等职业院校管理教师需要不断丰富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这就需要学校定期组织管理教师进行培训,但是考虑到经费问题,管理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直接导致管理教师队伍业务能力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3-4]。学生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后进生。中职院校学生管理教师很头疼对于差等生的管理,从心理上觉得“后进生”很难教育好,缺少对“后进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不注意寻找“后进生”的真正病结。最终导致这类学生产生厌学、对老师有情绪,严重者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优化对策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提高中职学生的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基础性的相关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习制度、日常生活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等。学生明确了管理制度后才能更好的约束自我。中职学生管理者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认识到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现代化灵活的学生管理方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具有强烈的自卑感,管理教师在工作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寻找自身的优点。重视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在招聘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时多引进一些年轻、懂管理、高学历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同时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和学生进行无障碍沟通。这样的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中职学校制定一系列优秀管理教师选拨制度,及时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也可以在晋级中给予优惠政策。中职学校定期召开学生管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多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尤其是年轻教师多参加,管理教师之间多加强交流,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探讨,相互取经,共同进步。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和个性特征。无论学习成绩好不好,相信每个学生的品质都是好的,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摘掉“有色眼镜”,努力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对于一些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的学生,多鼓励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一些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的学生,学生管理者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尽量保持平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学生遇到的困难,真正的为学生“出谋划策”。总之,学生管理者要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总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进一步完善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继华.关于新时期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7.17.
[2]郑丹.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03.
[3]宋青梅,丁伟伟.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6.09.
精神、物质激励主辅结合。人的需要涵盖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两大维度。激励教育须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作为一个受教育时间较长的特殊群体,高职学生具有与其他人群相异的思想表征、行为特点。他们对物质和精神有着自己的具体需求,常常更看重精神激励。的确,比较而言,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更直接,可是,激励的时效非常之短,难以持久,仅仅为爆发性的激励样态;而精神激励更强调塑造人的内心,“触及灵魂”,能更持久、更深层地撬动个体的内在动力。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学校方面必须将二者的有机结合,渐进式地将“物质激励为主”置换为“精神激励为主”。
正面、负面激励主辅结合。正面激励,即充分肯定学生已有的改进、发展,借助肯定、称赞、表扬、激励对受教育客体的思想行为作出积极评价,以达到激励他们的实际效果。正面激励不仅可以很好地催生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迸发他们的潜能,而且可以满足施教对象不同层次的主体需要,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负面激励,即对教育受众的过失、错误、缺点、毛病予以拒斥、批评、惩罚。负面激励给施教对象传递的是“不要这样”的信息,促使他们易辙改弦,“回头是岸”。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定程度的忧虑、恐惧是人们内趋力的一个重要源泉,不仅能增强人们的反应强度并导致内趋力的提高,而且惩罚还能警示、教育他人。比较而言,正面激励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所以,对高职学生应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
目标、榜样激励交替使用。目标激励,即借助厘定目标来激发施教对象的动机,指导、引领其行为,使高职学生的成才需要与成才目标紧密结合,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于理性思维较强的群体里,目标激励的需要凸显。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设计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强烈的成才动机,引导他们刻苦学习、发奋努力。同时,也要注意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经常于高职学生中确立各种榜样,比如,树立班、级、系、校的学习标兵,然后问一问大家,在同样主客观条件下,为何有人能获得优异成绩?有了示范,每一名学生就“赶有目标、学有方向”,便时时处处受激励,进而引起感情共鸣,起到鼓舞和教育作用,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促人奋发的内在力量。平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交替使用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
理性、情感相互交融。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乃高职教师教育管理工作威力发挥的一大法宝。一般而言,高职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讲清道理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同、接受,必然会实现教育的目的。进行说理教育时,教育的主客体必须完全平等、非常坦诚,摆事实讲道理,交流的进行要有理、有据、有节。同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必须对施教对象投入真情实感,以心换心,主动、积极地与他们真诚交流、耐心沟通。要用好用足情感激励,竭力用精神杠杆、感情力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情感人、动人,促使高职学生产生接受心理。平时,教师一要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诚关注、关心、关爱学生;二要理解并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
合理激励、公平激励同时注重。合理激励,即激励措施须适度。高职教师于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激励措施,要契合如今高职学生时代之特点,注意因应他们身心发展实际的动态吁求。公平激励,即要保证激励措施的公平性。老师平时对施教对象的学习、工作表现开展种种评比、总结等具体活动时,必须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如果不公平、不公正,就会使某些学生顿生消极感、颓唐感、拒斥感,甚至诱发师生间人际关系的紧张或冲突。激励教育应该适时适度,不可不注意开展时间和力度分寸。如果能够适时适度地进行激励教育,必然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强烈的自信心,从而能够健康成长。
二、高职学生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实践路径
通过垂范实施激励教育。儒学大师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始终力倡教师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孔子主张,人必先自立,方可立人;必先正己,方可正人。因此,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19世纪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告诫“: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只有从高职院校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生发出教育管理之深厚伟力。众所周知,高职学校的任课教师与同学接触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当然也最大、最久。这就是讲,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严以律己,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激励每一位学生。
通过关爱实施激励教育。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其中一部分同学迷惘、彷徨,对将来的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一片茫然。他们中的不少同学对社会实情不甚了解,心里缺乏目标感、方向感。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须及时地观察他们、关爱他们,及时为他们拨云见日,明晰方向,厘定理想。关爱必须以谈心、座谈等方式正确进行,首先,要真诚、热情、积极,从好的方面、正面视角对同学给予认可、鼓励,让学生感到全部谈心过程的愉快、舒心;其次,须坦诚相见,以帮助人为目的,避免伤害他们的感情、自尊。
通过满足实施激励教育。满足是指契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及精神需要,这属于高层次需要,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向心力、归属感,形成可对他们持久产生影响的推动力。大家知道,高层次需要其实就是精神维度的吁求。比如,高职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像献血、当志愿者等),其心理动因就是源于他们的精神需要、内心呼唤。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干部、任课教师应该非常注意维护和提高优秀干部和突出学生的信任度、知名度、影响度、荣誉度,使他们精神上得到鼓舞,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激发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巨大力量。通过评价实施激励教育。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曾明确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理论分析表明,每一个人无不具有自我肯定、接受荣耀、获得荣誉的心理需要。
通过评价对高职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首先,须注意针对性、公正性,绝不可大而化之,泛泛评价;其次,须注意及时性,要于第一时间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励;再次,须注意策略性,公开场合主要是肯定性评价,私下沟通时可以使用否定性评价;最后,须注意多样性,比如口头的、书面的,定期的、随机的,语言的、非语言的,等等。(本文来自于《高教论坛》杂志。《高教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关键词】素质教育 农村中学 教学管理
一、现阶段农村中学教学管理的困境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的课业学习更加自主化;然而,从教学管理而言,教师的教学管理愈加多元化与系统化,逐渐地形成一套基础体系,包括备(教学设计)、讲(教学方式)、练(教学手段)、批(教学态度)、辅(教学职能)、考(教学目标)等等,其最终成效确保了农村中学的教学秩序与质量。然而,在整个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基于部分主观与客观影响因素,导致存在一些教学管理上的困境。
(一)教学管理制度过度化
基于农村中学,其教师工资低、职能重、待遇不优等问题的存在,然而,在农村中学教学管理过程中,部分学校为了能够让上级领导审核过关,使其学校能够得以更好地发展,便把重点过度地放于教学制度上。此类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学校领导对于学校与教师的关注,但却并未取得很大的成效,反而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其表现为:1. “拿来主义”的形成,使得教师虽然能够很好地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方式,但却因为教学管理上的某些制度,让教师缺失了主动教学研究的过程,过度强调教学过程与质量,反而缺失了一些教学上的原创与思考,过分依赖课本与外来教学资料,直接导致教师思考与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的下降与丧失。2. “目的性教学”的形成,此类现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老思想”,大部分的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学校教学大纲”,比如:一学期的公开课、单元测试、讲评小结、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发言等,其最终结果大部分情况下中学生得以成绩提升,但从长远的意义上而言,其过于制度化的潜意识思想,直接导致了现阶段农村中学教师专业的局限性,使其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专业的需求,反而挡住了素质教育下农村中学生教学管理的发展脚步。
(二)教研活动效率低
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中学的教师教研活动其效率、效益、质量等依旧处于低水准。基于教师过于制度化,其逐渐缺失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使其教学专业无法得以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时常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缺乏文章的推究意识、缺乏教师的交流意识,使得学校教研活动趋于减少与单调。
(三)教学监控管理水平低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素质教育进程不断发展,然而,部分农村中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其教学监控水平低。其主要表现在教学质量监控,并未形成科研管理专业化、效率化与系统化,而其教学过程监控处于单一化、混乱化与制式化。对于农村中学而言,其教学质量的资料与数据以及教学问题,无法被直接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提出与落实建设性意见,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对于教师与学生而言,大大地制约他们的自身学习发展与综合水平;对于学校而言,使其无法更好地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方针与政策,最终导致教学管理水平发展缓慢。
二、提升农村中学生教学管理的几点措施
针对现阶段农村中学教学管理现状的困境,进行简单的描述与分析原因,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提升农村中学生教学管理质量。为此,本文针对其困境与大致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
要提升中学生教学管理,其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农村中学应当摈弃传统上的教学管理机制,从被动的检查评比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评价。有以下几个做法:1. 规定任课教师应当每月提交一份代表自身当月最优质的教学设计,采取学校领导、教师自评与他评的三种模式,从而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明确自身的不足与优势,为未来的教学管理打下坚实基础;2. 加强公开课听评以及学生优秀作业展示的实践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之间互评、师生之间辅导、学生之间交流,更好地探究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最终提升农村中学生教学管理。
(二)建立教师教研活动机制
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素质改革的有效途径。农村中学应当督促每个单科教研组进行教师备案(教学设计)检查,以及就学校教学管理问题与综合水平进行探究,即每学期每个单科调研组,必须解决并撰写关于校本教学管理问题,同时教研组与教师之间应当对于此类教研活动进行质量评比,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评价。除此,学校应当就每个教研组中的教师综合水平进行评比,从而针对部分教师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例如:通过教师集体相互学习,一起提升,进行具有计划性的教学培训;抑或是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整合一些优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与研究,做到教师之间的教学相长,最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职语文 中学生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39-02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认知事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正确的思维模式下,对于未知的知识和难题,行为主体可以更快的认识和适应,并有效的掌握事情发展、运作的规律,从而为今后的活动创造出更加有益的前期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从单一的课本中解脱出来,从而系统的学习到全面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中职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求异性属于一种个性思维,也是创新思维最本质的特性,其主要是指在对事物进行关注过程中,所关注到的不同性和特殊性,个性思维及创造性活动的来源即是求乙型思维,没有求异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对前人的超越,难以实现创新,在传统中职语文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的聚合思维进行培养,从而对学生的个性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如今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不迷信已有的定论、课本及老师,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反复的个性化的品读,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从而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允许学生质疑的存在,珍视并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支持学生张扬个性,从而促使学生实现个体的超越。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也称为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是指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寻出多种答案,从而更为圆满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个性思维中经常使用的形式。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可以将那些散乱的知识进行一定的串联,对举一反三以及一题多解的效果进行实现,因此可以说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都离不开的一种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如在讲授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作品中某些精妙词句的运用提出是否可以替换,可以用哪些词替换,替换后与原作品之间有什么差异等问题,教会学生善于比较,加强分类训练,如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异同,将主题为同一类型的作品进行归类,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发挥想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同思维碰撞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似乎已成为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即是“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也是个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实际中的一些问题从结论回推,倒过来思考有时会使问题更容易解决,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对雪生逆向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向常规思维的对立面方向发展,树立新思想,创新新形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多种方法,如在讲解一些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作品背景是一部作品的内部神经,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利于拓展文本,进一步深化其主旨。简单来说就是把文学作品的背景作为基础支撑,以此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如在学习西方小说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结尾进行逆向思维,通过通过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认识到结果的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四、促进学生思维具体化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具体化思维是将头脑中抽象、概括的概念、原理等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一般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深化知识,使思维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过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将一部作品分为几个部分,引导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的主体思想及相互联系,指导学生明确作品内容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以简明的语言和标题将作品各部分思想要点表述出来,培养学生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再到具体化的能力,将思维具体化,从而促使学生将个性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
五、结语
对中职学生来说,其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在进行问题思考过程中,几乎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模式,容易钻进死胡同,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的不利,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能够促进学生个性思维模式的发展,更加轻松的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高中 学生心理特点 物理学习
一、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心理结构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物理知识薄弱,基础较差。很多基础好的学生都考取普通高中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2、学习的智力因素较差。职业高中的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都无法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比。
3、非智力因素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心有自卑感。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体验过学习上的成功喜悦,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更不要说拿学习方面的奖状了。
(2)对物理缺乏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学习物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有的学生干脆放弃了。
(3)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刚进入职业高中时,对学习还有点新鲜感,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知识的加深,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二、提高职业高中物理课学习效率的措施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笔者拟结合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物理课学习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
目前许多职业高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再加上学生各种学习负担太重,他们正在失去对物理学习的乐趣。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利用课改新观念、新技术、新资源,转变教育观念,创设物理情境,把学生引入物理世界,以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让学生获得成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把每个班上的学生分成a、b两个小组,在留作业时区别对待,让学习程度稍好的a组做难度稍大的习题,而学习程度稍差的b组做难度小点的习题。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才能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大于失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表现才华、体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对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有仪器测出未知电阻,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几种测电阻的方法。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3、因材施教,抓好常规学习。
学生学习常规的落实,是搞好学习的关键所在。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特点,制订了“两先两后一小节”的学习策略,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每单元学完进行一次单元小节。针对部分学生的基础差异,在作业布置时要做好梯度设计,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同时,要跟踪做好学生的培优扶弱工作,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整体推进学生学习。通过常规跟踪落实,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及时的巩固与强化,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4、加强师生沟通,促进师生感情和谐发展。
爱是教育的灵魂,情是心灵的钥匙,师生间的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持良好的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习物理,增强求知兴趣与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5、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6、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是以书本教材为指导的形式,按教学课程来教,是书本的执行者,严格按照课程规定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发挥教学的灵活性。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一切以教师的讲学为指导,学习死板、生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成了固定的模式,使教与学都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摆脱以往一本书,一根粉笔就能完成的教学,必须思考如何教。教师要把书本作为学习的材料,对内容合理利用,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讲学中,双方形成良性的互动,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认可自己。常有学生对某老师有反感,就不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爱学生,把他们当成朋友看待,语言要有亲和力,家长式的教学让学生有压抑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要平等看待每个学生,尤其对学习较落后的学生,多辅导、多鼓励,树立其学习的信心。教师更新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学生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1、引导学生能够设疑提问。
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考能力。学生首先要能掌握基本知识,进而加深对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缜密,善于分析课文,发现问题能力。对不懂的知识点要做笔记,有疑问才能引起学生思考。教师教学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要鼓励学生质疑,共同交流探讨,加深理解。因些,通过学生提问,补充了教学中的欠缺之处,教师在教法上能更加完善。提问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合作,借鉴他人的知识,能从不同的角度汲取丰富的知识,拓展思维。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同时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就一定的问题进行争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不能让学生盲目地阅读,给出一个范围、目的,学习才能提高。比如,在预习时,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能看懂的就不用花费太大精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能养成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和甄别资料的能力,同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中学历史课文有图文说明,很适合学生自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放手让学生去学。通过欣赏图画,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将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媒体已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听来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是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就可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若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