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

第1篇: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项目开评标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省**局***副局长、尊敬的各位评委、尊敬的各投标单位的专家、老师们:

你们好。**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项目开评标会议,在各位的努力工作、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下,已经完成了各项日程。会议程序规范、严谨,评委团提出的中标侯选单位建议客观、公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为本次会议所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地感谢!

今天这个会议上,投标单位的讲解说明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勾勒了一幅幅**文化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评委的质询和发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十分忠恳的意见和建议。**局长的讲话更是一言中底,揭示了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规律,对**市文化旅游产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因此,我们今天的收获不仅是确立了中标候选单位,更难得的是专家和老师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具体的文化旅游知识课。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市委、政府强力推进的重要工作。2008年,我市把科学编制**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确定为大事之一,昭示着我市的文化旅游事业正在起步,也预示着它的发展和腾飞。

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规划是龙头,科学是先导,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具体地讲,科学编制**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就是要科学地评价**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地对待**市的市情、民情,科学地分析**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科学地确定**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科学地进行时常定位、开展文化旅游促销和产品包装等,使规划真正起到指导发展的作用。

今天的会议之后,将要确定中标规划单位,这是个利好消息,也自然给中标单位加重了责任和压力。借此机会,我就进一步编制好这个规划谈几点想法。

第一,规划应当结合**市实际。**市人杰地灵,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市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积淀了浓郁的乡土风情,这是我们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前提。编制规划应当牢牢抓住这些基础和前提,贴近**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充分依托和利用**市的旅游资源,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规划编制要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既要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要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以提高周边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以不影响周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为前提,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目的就是要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优化、文明程度的提高。所以,规划的编制必须密切结合**市实际,既要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体现出**市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是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依据,无论是从景区、景点建设,还是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上,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规划要有突破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我们相信,本次中标的规划单位具有很强的实力,具备一流的规划设计专家队伍,能够高标准、高端设计**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做大做强**市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有大手笔、大动作,而总体规划是依据和前提。我们希望这个规划在**省乃至全国是一流的,在文化旅游规划上要有突破、有创新,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规划要坚持文化为核心。**市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著名的神医扁鹊著就了扁鹊文化,“天下大庙数鄚州”造就了庙会文化,长堤烟柳、白洋月夜、枣林晚渡、十里荷香等景观和《小兵张嘎》、雁翎队的抗日故事产生了白洋淀文化等等。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做产业就是做文化,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都体现在文化上,我们把规划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文化放在旅游的前面,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渗入、文化的烘托、文化的映衬,使**市旅游彰显出无穷的魅力。

第四,规划要准确定位,重点突出休闲旅游。我省提出了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总体目标,将休闲旅游作为市场定位。**市是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编制要紧密结合这一市场定位,充分利用白洋淀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地热资源优势,开发出高档次、大规模的休闲旅游产品。

第2篇: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创造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浙政办发〔*〕1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带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带动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

2.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立足于各地农村实际条件,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科学编制规划,改善基础设施,丰富内涵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村,规范提升休闲旅游点,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努力,到2010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20个,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50个,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新的支撑点。

3.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

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事活动,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休闲旅游项目。

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衔接,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依靠城镇和旅游区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

坚持政府引导、合力推动。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二、科学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4.加快编制《*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一心、三带、八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建设。“一心”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围绕三大城镇组群,在城镇周边发展服务城镇居民的都市休闲型农家乐;“三带”即依托“杭州湾南岸、曹娥江两岸、浦阳江两岸”三大农业带,开发建设农业观光型农家乐;“八区”即依托我市旅游景区,发展与旅游景区相互补充又错位竞争的旅游配套型农家乐。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科学编制农家乐发展规划,明确农家乐发展的工作目标、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

5.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重点:

扶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因村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生态、环境、产业、文化等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优化管理服务,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

规范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点。统筹规划,量力而行,依托城镇、依托景区、挖掘特色,合理有序地开发建设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6.严格农家乐开发建设的准入制度。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市场客源的承载和支撑能力,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防止“借机圈地”、“以租代征”等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区、自然保护区擅自开发经营农家乐。

三、明确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主要任务

7.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优先将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条件的村庄作为村庄整治建设对象,通过“百千工程”的实施,整合“乡村康庄”、“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村镇绿化”、“放心店工程”、“农村文化阵地”、“新农村电气化、信息化”等项目资源,加快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8.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内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利用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土特产品等文化元素,开发建设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农业经贸游等特色主题农家乐旅游村(点),积极开展游客喜闻乐见、富有特色、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休闲娱乐活动。

9.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产业特性,按照“吃、住、游、玩、购”五大功能整体谋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特色,农村三次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合理分工的良好发展态势。

10.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每年开展农家乐特色村(点)、星级经营户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农家乐经营管理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技能。坚持以特创牌,以特聚客,创建一批农家乐特色品牌。

四、落实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1.对符合规划及相关规定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经认定后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县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生产要求按不超过经营总面积1%比例的土地面积规划正常生产所需的仓库、办公室等生产设施,并按《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2.鼓励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其发展用地享受支持家庭工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农家自有房屋等生产资料创办节地型农家乐,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13.支持镇、村、行业协会和经营业主组织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对于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享受农民培训补贴政策。

14.工商、税收、卫生、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要从促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根据有关规定,简化有关证照的办理手续,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一条龙”服务。

15.金融机构要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为农户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所需小额信贷提供信用担保,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为农户及时提供小额信贷。

16.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从*年开始,市财政统筹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创建、项目开发建设、从业人员培训、宣传推介和工作考核。各县(市、区)财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管理机制

17.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职能。市政府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政策措施的制定及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牵头部门和主要职责。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行业协会。

18.乡镇政府负责区域内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日常管理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要建立管理服务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加强服务管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村和重点区域要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的管理服务,促进行业自律。

第3篇: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一条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规范旅游业管理,保护旅游者和旅游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下午区域内旅游业管理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旅游业,是批旅游经营者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旅游得提供交通、游览、餐饮、住宿、购物、文化娱乐等综合的行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旅游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第五条旅游业发展应坚持统一规划,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鼓励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从事旅游业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从事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的行为。

第六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旅游业的统一管理、综合直辖市和指导监督。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旅游区管理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和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领导下负责本区域的旅游管理工作。计划、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应按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协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业实施管理。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七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本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草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旅游业发展规划经批准后,未经批准机关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改变。

第八条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必须从本地区整体产业结构、旅游资源和开发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配套发展的原则,并注重与周围旅游区的联网。

第九条旅游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旅游资源及现状;

(二)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三)主要旅游项目和旅游区总体布置;

(四)交通、道路、通信网络体系;

(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六)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七)相关产业的发展目标。

第十条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县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本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实现。相关部门应根据旅游业发展规划安排年度和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旅游区开发者应编制旅游区规划草案,与城市总体规划或区域性规划相吻合。经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按规定上报审批,并报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旅游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性质和功能定位;

(二)景区范围、保护带、绿化带;

(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四)接待容量与安全、防护、消防设备;

(五)交通、通讯及相应配套设施;

(六)住宿、餐饮服务场所、水冲式公厕及其它服务设施;

(七)文物保护措施;

(八)其它需要规划的事项。

第十二条旅游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办理有关建设审批手续。旅游项目建设者应在项目竣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尖会同旅游、计划、规划、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共同组织验收。

第十三条旅游建设项目的建筑风格、文化定位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旅游区内从事下列行为:

(一)兴建带有封建迷信或恐怖色彩的景观;

(二)擅自兴建寺庙、道庵和其他宗教人文景观;

(三)在游览区内建设宾馆、餐厅等建筑;

(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采伐有保护价值的植被。

第十四条旅游区必须设有下列公益设施:

(一)旅游区风景介绍、游览区示意图、景点内容说明;

(二)休息场所、餐饮服务设施、保洁性公厕、卫生保洁和消防设施、停车场;

(三)游览路线指示牌、警示牌;

(四)导游、咨询服务点;

(五)必要的医疗急救点。

第十五条旅游区保护地带内的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按照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兴办为旅游业服务的产业,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并履行保护旅游资源和维护旅游区保护地带环境卫生、秩序等义务。禁止从事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损害旅游设施的行为和在旅游区保护地带擅自开发旅游景点。

第三章旅游经营与管理

第十六条旅游区管理机构应履行下列管理职责:

(一)贪污制定旅游区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按照旅游区规划对开发建设实施指导、监督;

(三)在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旅游区内的治安、消防、环保、环卫、绿化等实施统一管理;

(四)劝阻、制止违反本办法和有关制度的行为;

(五)在出现险情或旅游者遇有困难、受到伤害时,予以救助并报告;

(六)依据行业服务标准对经营者服务质量实施监督。

第十七条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以申请设立旅行社:

(一)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二)有必需的营业设施;

(三)有经过培训并持有省级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的经营人员;

(四)有达到规定数额的注册资金和质量保证金。

设立旅行社应当先经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按规定权限上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领取《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其他手续。对违反者责令其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三万元至五万元的罚款。

第十八条旅行社根据发展需要,可以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应接受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对违反者责令改正,处以五千元至一万元罚款。

第十九条外国或港、澳、台地区旅游机构在我市辖区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应先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省、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外国常驻(代表)机构只能从事旅游咨询、联络、宣传活动,不得经营旅游业务。对违反者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至五万元罚款。

第二十条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应按照《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确定的范围从事经营活动。对违反者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仍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十五日至三十日,并处以五千元至二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禁止转让或变相转让《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对违反者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并处以三千元至一万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第二十二条设立经营国际、国内旅游业务的单位,应经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其他手续。

第二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报旅游涉外定点单位:

(一)营业场所、设施、设备符合标准;

(二)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经考试合格;

(三)有适合接待旅游团(队)的服务项目;

(四)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健全;

(五)卫生、消防、安全设施符合有关规定;

(六)其他法定条件。

申请旅游涉外定点单位资格,须报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对外经营。

第二十四条旅游涉外饭店可以按下列规定申请星级饭店的评定,评定标准按照国家《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执行。

(一)二星级以下(含二星级)饭店,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评定;

(二)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饭店,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评定。

第二十五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旅游景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经有审批权的机关审定后向社会公布。旅游景区资源调查报告应载明下列内容:

(一)旅游景区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

(二)旅游景区规模、环境质量、游览条件;

(三)设施、设备;

(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五)管理水平、服务质量。

第二十六条在旅游区内从事经营活动,需向旅游区管理机构申请并确定具体的经营位置后,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对未经旅游区管理机构同意随意摆设摊点的,由旅游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以二百元至一千元罚款。旅游区地段商业摊点的设置,不得妨碍正常的旅游秩序。对随意摆设摊点或揽客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旅游经营者有权拒绝任何部门强行推销的商品或强行安置人员,有权拒绝违法的收费和罚款,有权拒绝无合法证件人员的检查,有权对违法委使职权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二十八条旅游业经营者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并如实提供经营资料;

(二)诚实守信,按照约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三)不得从事封建迷信、有伤社会风化和擅自从事与宗教有关的经营活动;

(四)对有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况,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或明确警示;

(五)提品、商品、服务项目的真实信息,并实行明码标价;

(六)向旅游者出具合法凭证、发票;

(七)其它法定义务。

第二十九条旅游经营者应配备必要的旅游安全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特定旅游景区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域性景区,必须设有水上危险警示牌、配备水上救护人员和必要的救护设备。

(二)山林性景区,必须设有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配备防火队伍、器材和必备救护设备,在危险地段应设置警示牌及防护栏,并按规定实施封山、护林措施。

(三)旅游区内的索道、大型娱乐设施及观光运营设备必须接受旅游区管理机构、公安消防、劳动等部门的安全检查。对违反者予以警告,并责令停业整顿。对造成旅游者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向旅游者提供游览地可能发生危险情况的信息。旅游经营者在引导旅游者游览过程中,发现有危险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救险措施,保护旅游者的安全。并视险情性质和程度,及时向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旅游经营者发现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时,应有要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对违反者予以警告,并可责令停业整顿;涉嫌触犯刑律的,应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一条旅游经营者应根据安全保障需要,为旅游者投办旅游意外保险。旅游社应按规定为旅游者和上岗的导游员办理旅游意外保险。对违反者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仍不改正的,责令其停业整顿十五日至三十日,并处以五千元至二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旅游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虚假广告或攀附性广告;

(二)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三)进行不正当竞争;

(四)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产品;

(五)欺骗、胁迫旅游者购买商品、产品;

(六)擅自摆设摊点;

(七)在旅游区内和保护地带乱采乱伐,捕杀动物、破坏生态环境;

(八)埋压、圈占消防设施,挪用消防器材;

(九)随意倾倒垃圾,破坏环境卫生;

(十)乱刻乱划,损坏文物。

对违反者由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旅游业从业人员应遵守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对客人服务的基本标准》,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奉公守法、遵守职业道德,不得做有损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禁止利用工作之便索取不正当收入。对违反者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不正当收入的,予以没收,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至三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导游人员应经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合格,取得导游员资格证书和导游证,并与旅行社办理聘用手续后方可执业。导游员应按评定的等级为旅游者提供相应质量的服务。对违反者责令其改正,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导游员不得索要小费、收授回扣、收授佣金或超计划安排购物次数,不得将境外旅游者带往非旅游涉外定点单位住宿、就餐、购物、娱乐等。对违反者,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规定予以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导游员资格证书和导游证,三年内不得从事导游工作。

第三十六条旅行社应按国家规定向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旅行社质量保证金。逾期不交纳质量保证金的,责令限期改正;超限期仍不缴纳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三年内不予以批准申办旅行社。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属于缴纳的旅行社所有,是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专用款项。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七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尖按规定对旅游社、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和旅游区管理机构实施年检,对年检不合格的应通报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吊销有关证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区管理机构应建立投诉制度,及时受理旅游者的投诉,并反馈处理结果。

第四章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八条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旅游经营者讲明服务的内容、规格、档次、费用等有关情况;

(二)自主选择经营者,自主选择旅游服务方式、选购旅游商品、决定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三)获得人身、财产安全保障;

(四)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贯得到尊重;

(五)拒绝任何非法搜身、检查;

(六)投诉和要求赔偿。

第三十九条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

(二)尊重旅游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三)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爱护环境和设施、设备、爱护旅游区的环境卫生;

第4篇: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黄河流域;旅游合作;政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行区域旅游合作和互动发展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可以形成一批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带动人流加速流动的同时促进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科学合理配置,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1]。

面对旅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黄河流域各省份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改善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目前,黄河流域旅游发展在全国的地位还比较低,区域旅游合作和互动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各省区旅游资源重复开发、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现象严重[2]。由于旅游开发缺乏区域联合、整体协作,没有形成区域共享品牌,产品开发粗放,使黄河“黄金旅游线”的价值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本文以黄河干流流经的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域为研究单元,试图把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分析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梯度差异性,提出应根据流域整体和各地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发挥政策合理导向性作用,以促进区域内旅游经济良性发展。

一、文献回顾

区域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是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将区域旅游合作作为一种改革思想提出来,关于地方旅游的合作、区域旅游的合作等研究,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区域旅游合作的类型以及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演化等。对黄河流域的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的城市之间合作,而对大尺度跨省区域旅游合作的论述很少,研究多从行政地域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把流域作为一个完整地域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

与长江流域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的研究相比,专家对黄河流域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的关注要少得多。目前,只有薛宝琪、范红艳(2007年)针对整个流域提出了构建大黄河旅游走廊的设想[3]。其他的如毛笑文、苏建军、郭炎、曹新向等对黄河上游、晋陕豫、郑州黄河湿地、开封黄河等的开发提出了一些看法[4-7],但都比较零散。因此,关于黄河流域的旅游合作和互动发展也只是处在设想阶段,许多具体的措施还需要去落实,需要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旅游的整合发展还没有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足够重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现状

黄河流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沿黄一线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全国七大古都在黄河沿线有四个;全国三大闻名石窟都散布于黄河沿线;全国五岳名山在黄河沿线居其四;黄河沿线有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54个,占全国的29.5%;有4A级旅游景区100余个,占全国将近25%。黄河流域还有许多共生、共享旅游资源,如豫晋交界处的太行山地、秦晋交界处的黄河壶口瀑布、豫陕之间的黄帝文化、鲁豫之间的孔孟文化和水浒文化等。不仅如此,流域各省旅游资源各具自身明显的特色。

四川是国内旅游景点最多的省份,童话世界九寨沟、国之瑰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已经成为四川省三大国际旅游品牌,甘肃的丝绸之路、长城边关,河西四郡、大漠孤烟,黄土高坡、甘南草原,青海的高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充满传奇色彩与浪漫神韵,宁夏古老的黄河文化、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迷人的六盘盛景、美丽的塞上江南,山西的黄河风情、宗教朝觐、寻根祭祖、晋商民俗、太行山水、边塞文化,陕西丰富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险峻的华山;秀丽幽静的终南山,富有浪漫色彩的骊山;河南的古文化、黄河、少林寺、太极拳、寻根觅祖、洛阳牡丹、开封,山东的齐鲁文化、山岳湖泉、滨海港湾沙滩、革命老区等各具特色,为其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一)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全国的地位不高

目前,旅游业在沿黄各省份(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不论是旅游接待总人数还是旅游总收入,沿黄河9省份(自治区)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后各地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其中山东、河南、四川旅游一直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显示出了巨大的前景和发展潜力。但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各省份出了山东、四川之外,其他各省旅游发展水平都处在全国的中游或下游地位,尤其是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

(二)流域内各省域间旅游业发展差异大

尽管沿黄河各省份(自治区)旅游业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和迅猛的发展,但从横向范围看,流域内旅游发展的差异性非常明显。黄河流域9省份(自治区)中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山东省,其次是四川省和河南省,陕西、山西、内蒙古几乎处于一个阶梯上,而青海、甘肃、宁夏旅游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不论是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还是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黄河流域9省份(自治区)的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梯度差异,大致可以将沿黄9省份(自治区)旅游的发展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队为山东、四川,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水平都比较高,第二梯队为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水平一般,第三梯队为青海、宁夏、甘肃,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水平都较差。

三、黄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差异分析

第5篇: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示范区;建设

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探索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加快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是促进甘肃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出路,它对加快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促进区域联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充分认识旅游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的必要性,探索适合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的模式,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建设一批旅游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强化甘肃旅游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1]。

一、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条件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上游,地域辽阔,总人口2617.16万,全省共有44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地区。甘肃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有“中国地理缩影,华夏文明故乡”的美称。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砂林丹霞、峡谷溶洞等多种类型的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民族风情、多彩民俗,更令人流连忘返[2]。在甘肃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历史名胜引人幽思,民族风情浪漫瑰丽。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近400处,具备基本接待能力的景区景点200多处,已有A级景区140个,其中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9个[3],还有众多正在开发和待开发的景区景点。

(二)发展环境

1.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促使旅游成为消费热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使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GDP和人均GDP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2.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为甘肃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西部大开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宏观战略的实施,使甘肃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的投入力度,这必将有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3.各级政府对甘肃旅游产业的重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务院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

1.旅游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甘肃旅游产业缺乏总体发展规划,旅游规划编制落后,省区内各市(州)、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建设处于自发开发状态,存在盲目和重复建设问题,开发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各自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不利于优势资源的提取开发,缺乏长远的计划和规划。

2.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健全,要素配置不完善。甘肃省由于地域条件限制,景点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设项目层次低,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交通成为制约瓶颈因素,旅游大环线道路质量不高。除部分成熟景点外其它景点基本的住宿、给排水、供电、通讯、游客服务中心等基本旅游设施缺乏。

3.旅游产品单一,宣传促销模式缺少创新。旅游产品仍以游览参观为主要模式,参与型、娱乐型、体验性等经济收益高、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深度产品开发不足。各级政府给予旅游部门的宣传资金很少,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调、缺少创意。

4.旅游投入不够,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甘肃省总体经济实力不强,旅游业投资环境较差,旅游项目建设缺乏资金,总体上旅游投入严重不足。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5.保障机制运行不畅。在甘肃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显著。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存在地方各级部门与政府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多头管理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问题,导致权责不清,不利于旅游管理工作。

二、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构建体系

(一)科学编制规划,落实规划确定的内容

甘肃旅游创新发展必须考虑打破常规,在我省旅游资源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加快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同时做好资源配置和线路设计、产品与产业发展、政府管理与市场化、体制与机制、招商引资式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新型旅游特区建设等领域的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目前,甘肃已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丹县、永靖县、临潭县作为首批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进行重点建设。青城镇、冶力关镇等一批条件好的旅游地将建成新型的旅游示范点,促进我省多元化旅游区的发展。比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色旅游项目,探索在我省旅游业发展起步早、效益较为突出、品牌号召力较好的地区,向中央要政策尝试设置免税区或者退税区[4]。敦煌作为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品牌号召力好,但由于经济和地域等原因,其吸引力相对单一,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制约。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区位特征,如果配合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要素条件,适合设置一个免税区,配合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把敦煌建设成一个内陆地区国际旅游示范区。这样,将会进一步提升其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全面带动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从而强化甘肃旅游龙头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

在旅游示范区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开展模式,政府应将首要的重点放在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彻底改变本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旅游主干道和各景区连接道路要全部打通并且要达到规划标准,形成县域内外旅游环线,景区内道路全面提升,各自景区道路全部连通,旅游断头路全部消除,以提高示范区旅游接待能力。

各示范区应着力培养一批旅行社、宾馆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企业,形成若干家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服务集团或是旅游投资公司,形成旅游服务企业组织集群,使得旅游服务企业组织得以完善,建立市场经济需求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旅游服务企业运作机制,为各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服务系统。

(三)发掘策划最能代表本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有效整合各示范区内所有旅游资源,以示范区特色品牌为目标进行开发建设。做好各示范区的旅游产品规划,为各景区、景点设计出既各具特色,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是做好示范区旅游规划的重要指标。可以立足各示范区特色资源,不断开发品味较高、适于销售、富有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的民族类服饰、刺绣、奇石、剪纸、药材、野菜等一系列特色名优旅游产品。

开发体验性和参与性商品。让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的同时也能参与其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增添旅游乐趣,激发游客的购买欲,而且能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艺术,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加大对外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形象知名度

加强与国内各地的旅游机构的交流合作,联合促销,进一步与各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和协会建立紧密联系,与省内外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各类旅游机构进行合作,构筑新型旅游协作体系。在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传播作用的同时,积极采用电子网络宣传,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信息化建设。

积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作为当地标志性的旅游节庆活动,融合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考察、人文自然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交流于一体,并使其成为当地旅游的拳头产品之一。积极参加、组织各种与旅游有关的展览会、交流会、研讨会、演出会、招商引资会、新闻会等公关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著名作家、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媒介的记者来考察交流。

(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切实重视和积极加强示范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政府决策层、管理实施层、服务操作层等多层次和包括宾馆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和旅游交通等多门类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体系,以提高示范区旅游业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水平。

加大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要及早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同时,从外地积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的旅游专门人才和多方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献身示范区的旅游事业。实施旅游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岗位培训,从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等方面强化培养。

三、旅游产业示范区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示范区建设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保障体系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其保障机制。

(一)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

旅游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应由省发改委会同省旅游局牵头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层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对旅游业的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发展改革给与大力支持,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推广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宣传、教育、文化、文物、宗教、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将试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予以谋划考虑,各示范区要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建立创新旅游资源管理模式――旅游资源一体化

当前,各地方因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产生的利益纠葛、相互掣肘的问题相当严重,旅游资源的多头管理会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复建设,浪费财力和物力,应在示范区探索出一条旅游资源管理一体化道路,统筹协调交通、文化、农业、商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尤其应尽快解决林业、文化、文物部门与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资源争夺、多头管理、发展受阻等一系列严重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为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扩宽路径[5]。可在各示范区选择2―3个试点,完成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的尝试与探索。

嘉峪关市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也积累了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管理的经验,可优先选择为示范点。嘉峪关可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把分属各部门的旅游资源做好资产评估,以入股的方式由管委会统一管理运作,以此协调各部门的利益,探索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突破旅游资源部门所有的体制壁垒,运行成熟后逐步向全省推广。庆城县作为县域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示范点比较成熟,已形成庆城模式,可进一步引导总结推广。

(三)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

由于旅游示范区的建设牵扯的部门和行业广泛,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方式。特别是针对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的情况,应该由政府负责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示范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引导和管理。对于合理的开发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对不合理的开发则进行约束和管理。

有关市(州)、县领导要对旅游示范区试点工作给与支持,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省上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各示范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旅游产业开发。如在开发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运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旅游景区城乡劳动者通过开办“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

四、结语

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效益明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我们要提高对加快旅游示范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广泛深入地进行资源普查、调研,充分关注示范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策划、研究、规划工作,创新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模式,促进甘肃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旅游局.关于开展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Z].2008-12-8.

[2]高亚芳,秦斌峰,张立群.甘肃导游教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7-4.

[3]甘肃省旅游局.旅游观察:2010年甘肃十大旅游亮点[N].甘肃日报,2011-1-14(12).

[4]潘明.我国免税业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分析――基于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9(11):47-51.

第6篇: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301

荆州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特有的地理位置是很多游客的向往之地。其中,荆州古城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古城,研究历史文化古城旅游业对荆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发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发展荆州旅游经济将起到不可低估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对荆州的其他行业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旅游经济的研究,相关研究结论和观点也是数不胜数。这里,小议荆州旅游对荆州经济的影响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荆州旅游开发公司也曾对荆州古城旅游开发做了可行性报告,提出了“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和“边开发,边开放,边受益”的“三高三边”要求。但是到目前,荆州古城旅游业发展仍旧是没有多大的起色,提出了口号却没有行动,本文小议的内容,除了理论,也将会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要发展,首先就要分析荆州古城旅游业目前存在的主要状况和问题,根据我的分析和研究,得出荆州古城旅游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古城旅游缺乏具有特色的景点开发,旅游资源管理不到位。根据我的实地考察,发现古城旅游业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不到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具有特色的古城旅游体系,虽然旅游景点丰富,景点多,但是都很分散,这就导致荆州旅游业无法深度发展。目前,有很多旅游景点都快要荒废,变成了荒地,比如说曾经的三国公园,现在已经破败不堪,基本失去了该有的旅游职能。荆州的三观之一开元观在博物馆旁边,大门也是破破烂烂,没人管理,门前变成了停车场。诸如此类实例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荆州古城旅游业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导致了目前古城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打折扣。第二,政府对古城旅游业的开发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上面虽然提到荆州政府完善了很多景点和兴建了很多配套的娱乐设施,但是缺乏后期的投入和管理。很多景点完善后是需要再包装以及宣传的,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解决相关的旅游方面的问题。比如,交通,住宿,饮食,娱乐等设施需要完善的要及时完善。现在的情况就是,有关部门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舍不得花本钱,导致一些基础公共设施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交通以及饮食。交通和饮食是直接影响景区的客流量,进而影响经济收入。古城旅游业实际上涵盖的范围很广,旅游业的开发和管理涉及到很多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在旅游开发的整体意识上还严重的不足,还没有意识到荆州旅游业在荆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势必会影响荆州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宣传的力度不够到位,招揽游客的体制还不够创新。近些年来,全市很少组织相关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组织的活动规模也不够大,层次也不够高,影响力度小。也没有很好的利用媒体提高知名度,从而导致了荆州的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养在深闺人不识”。第四,对游客的接待能力不够,旅游商品单一。荆州市缺乏大型的旅游接待场所,旅行社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还有交通停车位的问题等没有很好的解决,也就不能进行有效有序的游客接待和安排,导致游客流量大量的减少。还有就是旅游商品太过单一,而且价格昂贵,质量不过关,也没有反映出荆州古城特色,这就导致旅游商品销路差,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够明显。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根据荆州古城的特点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重点突出荆州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全市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建立起团结合作的意识,组织编制好发展规划,要充体现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合理安排和划定景区管辖范围,确定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环境容纳量,也要控制好开发时序和强度,定制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景区内公共建设用地一定要严格控制。要确保古城旅游发展规划与当地文物保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一致。要按照整体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分块实施、振兴旅游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先合理规划后科学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旅游资源,杜绝低水平开发、盲目开发、无序开发以及反复建设的现象,防止一哄而上和急功近利。要突出“革命老区”、“楚文化”、、“特色生态”“三国文化”等古城独特优势,实行历史典故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有重点的打造荆州旅游文化精品名牌,提升荆州古城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历史文化品味。

第二,改革创新资金投入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的建设。要按照激活民间的、吸引外面的、争取国家的,建立专项基金等多元投融资的方式,加大对古城相关景区开发的投入。一是要大力激活民间资金投入,激发鼓励民间自主投资合作开发古城旅游业,实行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平均分配原则。二是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政府主导,市场运行,进行重要景点的招商开发,打造主要的旅游线路。三是发挥主管部门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向国家和省里申请旅游发展项目和资金,从而加大对景区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以及对名胜古迹的保护,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四是建立古城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搞好城乡统筹,建立良好的旅游线路,保证旅游线路周边良好的交通条件,以达到有效的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

第三,加强宣传,加大包装力度。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对内对外宣传。一是充分利用城市化的宣传语言,比如利用广告,海报等,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建筑宣传。二是抽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专门的宣传组织,进行定期的宣传活动,组织演讲等,并对一些宣传用的公共设施和标语进行保护。三是发挥媒体的作用,在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台,设置荆州古城旅游专栏,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全方位立体开展宣传活动,从而进一步扩大荆州旅游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度。

第7篇: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近年来,__市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巩固提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知名度为目标,以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为主线,突出冬季冰雪风情游和夏季消夏避暑游两大旅游主导方向,加快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点规划编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旅游行业监管和从业人员培训,旅游业实现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拉动市域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宾馆餐饮、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的龙头。20__年,共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目前,全市拥有a级景区1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农(牧)家乐97家,旅游宾馆27家,星级宾馆7家,日接待能力达4000余人次;旅游公司2家,旅游车队2家,旅行社25家,旅游商品店105家,旅游特色餐饮500余家,s级滑雪场3家,旅游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近年来,通过举办金山之夏、冰雪风情游等系列宣传活动,借助乌洽会、冬博会等宣传推介平台,以及邀请区内外主流媒体采风等多种形式,在全疆乃至全国打响了“金山银水”、“哈萨克民俗文化集中表现地”、“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__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品牌。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总体定位,大力发展冬季冰雪、民俗风情、草原文化等特色旅游,完善旅游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位和档次,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旅游规划不断完善。按照“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立足山水城市特色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完成《__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__-20__)》修编、《汗德尕特乡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桦林公园、大小东沟森林风景区初期开发规划及小东沟冰雪度假村、金山葡萄园、五指泉等景区点修建性专项规划,为科学指导我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市通过争取国债资金、招商引资、社会融资、民间投资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实施了城市供排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道路硬化、广场改造、城市防洪、荒山绿化、城市亮化美化及俄罗斯步行街、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新行政办公楼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围绕“休闲旅游度假城市”定位,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小东沟、金山葡萄园、金山森林公园、桦林公园、五指泉、西域滑雪场、金山滑雪场等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宾馆餐饮、农(牧)家乐等旅游服务业接待档次和综合服务水平逐年提高。

(三)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抓住短线游客,作好四季旅游节庆宣传。以冰雪风情游活动为载体的冬季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第六届冰雪风情游活动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09万元,接待游客19.9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9%、20%;紧抓夏季气候优势和金秋特色风光,推出了消夏避暑游和金秋风光游,20__年7月与克拉玛依区成功缔结为“友好旅游市区”,并将克拉玛依市区定位主客源地,吸引了大批游客,“__人游__”旅游格局在我市初步形成;立足哈萨克民俗风情和草原文化,深挖哈萨克民俗风情游内涵。以阿肯弹唱会、金山之夏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推介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旅游产品,“哈萨克民俗文化集中表现地”品牌逐步打响。二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资料推介等形式,大力宣传推介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开通了__市旅游网站(),出版发行了《金山银水__》一书,制作了反映冬季冰雪风情游活动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多媒体光碟。三是充分利用乌洽会、旅交会、招商经贸会等展会平台,宣传推介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20__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中国?__?__是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专题新闻会,组团在8省10个城市进行了冬季旅游宣传推介。争取到“雪上飞”杯全国高山滑雪比赛、“沃克杯”古老滑雪比赛等大型赛事举办权,开创了全国性体育活动在我市举办的先河。20__年1月,我市第六届亚冬会考察团、古老滑雪表演队赴乌鲁木齐、北京、__、长春等城市进行了冬季旅游宣传推介,同年12月,还针对昌吉、奎屯、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周边城市进行了定向推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旅游市场管理逐步规范。为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我市创新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旅游监察大队效能,旅游监察工作得到加强。一是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出台了《__市一日游管理暂行办法》、《__市餐饮管理暂行办法》、《__市旅游景区点管理制度》、《__市旅游景区点经营准入标准》等规章制度,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现象得到改变。二是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完善了旅游管理培训体系,采取院校培训与在职培训、本地培训与对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行业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旅游业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三是市场秩序得到规范。结合“百日旅游市场大检查活动”,及时组织旅游、

工商、环保、公安、安监等部门,开展经常性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大检查,重点查处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及从业人员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等现象,旅游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三、当前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__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自20__年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短短几年间,我市坚持走“旅游活市”之路,旅游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如规划不完善、设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管理跟不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旅游格局还没形成,等等,这些都制约了旅游业的大发展,与优秀旅游城市还不相协调,与疆内外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

(一)旅游服务体系还不完备。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与之规模和结构相匹配的旅游服务设施。但由于我市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导致城市基础功能不完善,景区开发档次不高等问题,无法将旅游优势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资源。

(二)旅游招大商局面还没打开。招商引资是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旅游业投融资环境不尽优化、舆论宣传还不到位、优惠政策尚不健全等制约了招商引资工作,大招商、招大商局面还没有打开。桦林公园、大小东沟、金山森林公园、切木尔切克陨石群等景区点开发建设,托勒海特、五指泉、萨尔阔布滑雪场、将军山滑雪场、塘巴湖、盐湖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有力的资金支撑,景区点建设进展缓慢。

(三)__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__旅游在全区甚至全疆的“龙头”地位已经确立,以其为核心的大旅游格局正在形成。作为__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市融入大旅游格局的地位没有凸显出来,没有形成与__良好的借势发展局面,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没能充分发挥,旅游对市域经济贡献率低,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应给予优惠条件扶持。

(四)旅游特色商品开发不足。旅游商品性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偏低。我市的旅游购物收入仅占到旅游收入的9%,远远低于旅游商品消费的平均值(旅游商品消费是旅游产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一般说来,约占旅游总收入的30%。);旅游商品规模化生产条件差、档次低、精品少。特色旅游商品销售市场上缺少真正本地特色的主导性旅游精品;对外销售市场没有打开,旅游购物网点不集中、规模小,企业无利益捆绑、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制约了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

(五)旅游投入机制还不灵活。目前,我市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筹资渠道是政府投入。由于我市属偏远欠发达地区,自身财力十分有限,景区开发投入少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游、娱、乐、购等综合基础服务功能无法满足旅游需求,导致景区档次、品味不高,服务功能单调,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六)旅游产业从业人才缺乏。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经营管理及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不规范、设施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缺少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和管理队伍。

四、旅游业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

(一)深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山水宜居、生态园林、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城市定位,依托优势旅游资源,突出山水城市特色,坚持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入手,加大资金筹措和投资力度,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工程建设,提升__市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形象。一是要加快城市供排水、供热、供气、道路、桥梁、垃圾处理、停车场(站)、公厕等基础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档次,改善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二是要抓好五指泉、桦林公园、托勒海特、大小东沟、金山森林公园、金山葡萄园等重点支撑性景区开发建设,做大做强旅游业,提高旅游竞争力。三是要抓好宾馆酒店、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商场等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抓好星级宾馆酒店建设,提升总体接待水平。四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依托机场、奎北铁路、北-阿高速公路、城市第二出口建设,加快切木尔切克-塔尔郎-冲乎尔道路建设,构建四通八达的旅游大交通格局。

(二)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一是加快疆内客源市场开发,以乌鲁木齐为中心,重点开拓昌吉、克拉玛依以及南疆城市客源市场,形成以疆内短线客源为主,疆外长线客源为辅的客源市场。二是加快内地客源市场开发,突出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差异,依托__景区,重点针对长三角及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客源,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三是搞好国外客源市场开发,利用特殊的区位和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周边国家的专项旅游市场。

(三)实施招商引资促旅游战略。旅游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发规模大、周期长、项目多。因此,要依托优势旅游资源,结合旅游总体规划,精心整合、筛选、包装、推介一批精品旅游项目,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册,充实项目库,借助全国旅交会、乌洽会、自治区冬博会等展会,利用国家、自治区举办的旅游、招商平台,积极与疆内外新闻媒体衔接,大张旗鼓地宣传“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哈萨克民俗文化集中表现地”旅游品牌,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实现大招商、招大商局面。

(四)完善旅游设施,实现延时、扩容。依托__景区,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接待规模档次、提高服务质量、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打造四季游格局等方面,提高__游客在__市停留时间和数量,实现“延时、扩容”目标,使__市真正成为__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

(五)做大做活旅游商品市场。将旅游商品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奔__来、带__走”或“游在__、购在__”的购物格局;建设以俄罗斯步行街、旅游购物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为主的特色街区,形成集旅游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游憩商务区,营造物美价廉、方便快捷、安全放心的旅游购物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而实现__市旅游商品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与销售;围绕旅游业品牌,着重开发“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哈萨克民俗文化集中表现地”、“金山银水”、“额河奇石主产地”等品牌旅游商品。

(六)加快旅游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应坚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扎实作好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及各重点景区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早日将冬季旅游及开发潜力大、相对成熟的景区点纳入旅

游大体系规划中,以科学的规划指导旅游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五、加快旅游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大力实施“五个统筹”,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按照“五个统筹”要求,走出一条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大力推进以__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更加重视发展乡村旅游,扩大城乡旅游交流,逐步实现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我市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山区和乡村,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农牧民脱贫致富,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是按照统筹区域发展要求,在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推动区域旅游联合,逐步实现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加强市内各旅游景区点统筹协调,打破区域限制,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分布状况和市场需求,对全市旅游景区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县的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三是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调整产业结构、拉动消费、吸引投资、增加收入等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扶持发展信息中介、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社会事业方面的作用,逐步实现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并重。四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在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旅游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按照统筹疆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加注重依托周边口岸优势,利用良好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开拓国外市场,吸引国外客商前来投资、观光旅游,打造这片青山绿水。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加快旅游业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各种旅游生产要素,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旅游资源,根本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以下几个转变:

一是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就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使之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近年来,我市依托__龙头效应,紧紧围绕“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哈萨克民俗文化集中表现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充分发挥“消夏避暑游”、“冰雪风情游”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有力地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

二是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资金短缺是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投资经营主体。旅游业的发展,为民间资金转变为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开辟了新天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新天地。

三是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抓住人才资本这个根本,实现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向人才资本转化,为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拓宽发展思路,实现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旅游业发展新跨越。必须拓宽发展思路,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两条主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旅游精品和线路,发展综合型旅游和特色旅游,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在旅游业发展理念上大胆创新,充分认识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要树立全局理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实现各乡(镇)场、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形成全社会发展大旅游的良好局面。二要树立开放的理念。放开市场,大力推进旅游投资开发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要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在推进规范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感情化服务上下功夫、见成效。四要树立建设精品理念。着眼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景区建设、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上与国内旅游先进城市接轨,按先进城市标准打造一流的旅游精品。五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三是在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上大胆创新,推出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首先,要加强规划工作,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其次,要大力发展周边长线游,积极与布尔津、喀管委、福海县等旅游精品景区点合作,发展长线游,实现__市一日短线游向周边景区点长线游转变。第三,进一步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观光游向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游转变。

四是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大胆创新,构建整合优化旅游资源的新机制。加快旅游市场开放步伐,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出让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鼓励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形成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新机制。

第8篇: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洞庭湖区;旅游业;研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n the ascendant. Articl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Dongting Lake area tourism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and then come to the Dongting Lake District tourism develop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overall planning, accelerat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Keywords: Dongting Lake area; touris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F235.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洞庭湖区位于湖南省北部,范围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及长沙市望城区,共计25个县市区,面积46307万平方公里,人口1702万。洞庭湖区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在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新时期下,加快洞庭湖旅游业发展对加快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繁荣文化产业和统筹区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洞庭湖区旅游业发展基础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洞庭湖区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温和湿润的宜人气候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及较为发达的现代经济,孕育了湖区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的旅游资源。全区共有自然和人文资源1057处,4A级以上风景区8家(表1),内容涉及生态观光、娱乐购物、科普教育、民俗体验等类型,文化底蕴深厚,景观类型齐全,资源功能强大。在景观组合方面,从水域到环湖丘岗山地依次分布有洞庭湖水域景观—环湖湿地景观—环湖历史文化景观、城镇现代景观—环湖丘岗山地自然生态景观[[1] 湖南省旅游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0)》][1]。这些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一方面为洞庭湖开发旅游业,尤其是高品质的旅游项目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对发展环洞庭湖经济圈旅游产业并使之融入长江旅游带的“大旅游”格局之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 朱翔,等.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表1洞庭湖区重点旅游资源(国家级)表

2.良好的区位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地处长江枢纽位置,既是我国中部崛起的中心区域,也是湖南省参与长江中下游旅游圈建设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进之利。溯江而上,可达三峡、重庆,沿江而下,可游赤壁、庐山。区内交通便利,武广专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和即将建成的二广高速、岳汝高速纵贯南北,长常张高速、石长铁路和即将建成的杭瑞高速横贯东西,湘、资、沅、澧四水通达三湘,外接黔、贵,城陵矶港通江达海,桃园机场直抵北京、广州,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3.有利的政策环境

2009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3年,总书记在视察湖南时,明确指示“特别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2012年2月,继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和大湘西三大板块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后,湖南省正式启动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发展湖湘特色旅游等七大任务,将洞庭湖建设成世界级的观光旅游目的地,力争将洞庭湖区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

二、洞庭湖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的规模发展迅速

洞庭湖区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借助于湖南省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契机,通过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品牌设计、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等措施,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经过多年建设,洞庭湖旅游业知名度显著提高,旅游规模逐步扩大,旅游人数明显提升,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11年,全区共接待旅游者540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2.9倍和5倍。

表2 洞庭湖区各城市旅游业发展数据统计表(2011年)

2. 旅游业体系逐步完善

洞庭湖区经过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层次较为分明,功能较为完备的旅游业体系。截止到2011年底,全区共有星级酒店129家,其中三星级以上68家,拥有床位数量10万余张,形成了以经济型酒店为主体,以星级酒店为龙头的规模适度,档次组合较为合理的旅游接待体系;全区拥有旅行社110余家,年收入过亿元的旅行社超过10家,形成了以中旅、中青旅、国旅为主体的旅游接待服务网络;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旅游景区100多个,等级旅游区点38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示范点24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0万人;全区拥有开设旅游院系的普通高校5所,中等旅游职业学校16所,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储备与智力支持。

3.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洞庭湖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在深度挖掘湖湘文化内涵,突出水域风光、湖泊湿地、历史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生态观光、历史文化、民俗体验为主,以休闲度假、温泉疗养、美食购物、科普旅游为辅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农家乐、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为湖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旅游市场大为拓展

洞庭湖区历史上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洞庭湖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初步形成了以2小时车程为半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重点的区域核心市场,国内旅游从湖北、江西等周边省份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东北地区拓展,国外旅游形成了以港澳台为主体,北美、韩日、东南亚、欧洲为重点的国际旅游市场。

表3洞庭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

三、洞庭湖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9篇: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商洛生态旅游;龙头产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4-0003-03

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营销的格局,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然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历史人文旅游掩盖自然生态旅游,旅游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渐突显。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成为突破陕西旅游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商洛作为陕西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先驱,从1984年至今,依靠生态优势,逐渐将自身旅游业的发展推上正轨,已建成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旅游环线两条精品旅游路线,截至2010年,旅客人数达12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8.3亿元,旅游依存度提升到16.88%,充分显现出生态旅游业龙头产业的特质,对陕西乃至中西部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因此,对商洛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洛旅游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商洛市地处秦岭腹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处秦头楚尾, 因商山、洛水而得名。受自然、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但因此保护了生态资源,孕育出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随着西合、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公路的建成,西合、包北、银武三条高速公路的通车,交通条件的改善,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打开。同时,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一小时经济圈、西安“后花园”、秦岭“绿肺”等政策规划逐步落实,商洛市迎来了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的春天。

从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山区,到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秦岭最美城市,商洛市抓住了历史契机,紧跟着时代步伐,在政府审时度势下,将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进行宣传和推进,为实现旅游扶贫带动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商洛市旅游总收入为89亿元,旅客人数总计2834.4万人次。自2003年以来,旅游产业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推动商洛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下面,运用SWOT分析法对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商洛生态旅游业开发优势、劣势,把握商洛生态旅游业建设中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威胁,更好地探讨商洛生态旅游业建设的战略选择及实施措施。

1.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距中心城市西安较近,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商洛又加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中,众多来西安游玩的旅客极大可能到商洛感受原生态景观,这正是区位优势给商洛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可观前景。(2)秦风楚韵荟萃,人文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商洛位于楚头秦尾,是巴楚文化与秦陇文化的交汇地段,具有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也是西北通向东南、华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对秦、楚、豫文化生态旅游等多个新兴项目的建设有极大促进作用。(3)政府主导,生态立市,保护峡谷生态资源。商洛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丹江文化长廊,发展以金丝峡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旅游战略,立足于做强生态旅游业、建成西安后花园,将商洛生态旅游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4)居民旅游经济意识增强,景区生态旅游乘数效应扩大。

2.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1)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区位、生态、人文优势利用不足。由于商洛没有飞机场、景区栈道、缆车等更为便利的交通,限制了客源的访问。同时,由于资金短缺,一些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难以得到开发利用,对应的基础设施也不配套,使其生态旅游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发挥。(2)规范化旅游大环境尚未成熟,旅游市场协调、服务意识欠缺。商洛旅游的大环境仍然不成熟,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足,未形成旅游产业链;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差,未对其形成规范化、体系化的管理。

3.商洛旅游业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1)西部大开发政策注重旅游业龙头效应,促进旅游业投融资。在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是大开发的先导产业,加快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拉动效应是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为商洛生态旅游景区带来准确的政策指引,将大大促进商洛旅游业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资以及对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逐步建设和完善。(2)城市居民新型生态化旅游消费需求提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低碳环保,康体健身的生态旅游已是大势所趋。

4.商洛旅游业发展的威胁(Threat)

周边相似生态景区的替代威胁和来自成熟人文景区的竞争压力。商洛处于“西安―商洛―南阳(河南)”的旅游黄金线路上,北有西岳华山、华清池、秦兵马俑,东南有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内乡县衙”,西南有道教圣地武当山,这些都会对商洛旅游的发展构成很大的竞争和替代,对其发展信心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商洛市从曾经“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到如今“西安市的后花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来访游客都对商洛的变化有着认可的感触,因此,我们结合从政府机关收集的数据资料,发展规划,对商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展开评价。

此部分,我们通过调研的形式展开研究。首先,对政府机关进行访谈调研,了解政府发展规划并收集数据信息;其次,对商洛市民及旅游景区游客展开问卷调查,其信度检验(Cronbaeh,又称克朗巴哈系数)为0.76,达到了社会调查对问卷的信度要求。此次调研(商洛旅游业发展评价部分)的具体分析如下:

1.对宣传方面的评价

“秦岭最美是商洛”是商洛市旅游业的主打宣传语,近年来,商洛市生态旅游的宣传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人们认识商洛,了解商洛,来到商洛。由此可见,加大宣传力度对商洛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收集了被调研者对商洛市旅游业深入宣传的建议。

首先,被调研者对现阶段商洛市旅游业的宣传做出了评价,具体如图所示:

由上图我们看出:就目前商洛市旅游业宣传现状而言,被调研者对车体广告、站牌广告、活动宣传普遍较为满意;网络宣传及旅游形象大使的宣传方式略显不足;口头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

活动宣传方面,以商洛市旅游节为例,第一届旅游节于2010年4月28日开幕,反响非常好;第二届生态旅游节于2011年2月4日-10月30日在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商洛市举办,主题为“秦岭最美是商洛市”。通过活动来宣传商洛旅游影响力大,效果好,因此建议商洛可以将一年一度的旅游节办下去,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创新的活动宣传商洛市旅游。

同时,在宣传途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巨大多数被调研者都认为电视宣传对其有较大吸引力;对于游客,宣传册的宣传力度较为突出;对于居民,车体广告,站牌广告宣传效应较为明显;而广播、报纸、杂志的宣传力度较弱。因此,我们建议政府一方面巩固电视宣传的途径,另一方面加大街头实体宣传,如车体广告,站牌广告等,并逐步放弃旧的宣传媒介,启用新兴宣传媒介,如网络等。

2.对交通方面的评价

近年来,商洛市政府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6474.3公里,有等级路里程11480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5公里。交通运输事业的大进展为商洛市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从而成就了商洛市旅游业乃至整个商洛市经济的繁荣,因此我们收集了被调研者对商洛市交通深入发展的评价。

在被调查的游客中有28.9%是乘坐火车到商洛市的,71.1%是乘坐汽车到商洛市的。乘坐汽车的被调研者对到达商洛市途经的高速公路做出了评价,具体如下: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游客对途经商洛市的公路整体较为满意,因此在以后的旅游业发展中,商洛市政府要在保证已有公路高速运转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公路,为商洛市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3.对政策方面的评价

商洛市是秦岭南麓唯一有被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的城市,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被列入国家层面并必将得到重点扶持。近年来,商洛市坚决贯彻西部大开发政策,在政府的带领下抢抓大秦岭旅游开发机遇,抢占秦岭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商洛市旅游,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因此,政府在商洛市旅游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就被调研者希望政府在商洛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行调研。

由上图我们看出,被调研者对政府政策方面较为满意:他们最希望政府发挥政策引导及投融资作用。同时,政府的前期规划及重点扶持也很重要。但是,被调研者并不十分赞同商洛市生态旅游业的开发由政府全权负责。因此,我们建议在深入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商洛市政府深入贯彻西部大开发政策,积极履行各项职能,同时加大与群众的互动,通力协作,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对投资方面的评价

随着商洛市生态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壮大,资金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被调研者也对开发资金的来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具体如下图:

由上图我们看出,被调研者希望多种资金融入商洛市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而非只有政府投资及国家拨款,因此我们建议政府推介投资回报率高的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业的运转效率,使资金投向该地区能够取得更高的收益,从而加强该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资金多样化、多元化。

三、对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在生态旅游业的带动下,商洛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相对于省内较发达的地市,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商洛市经济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促进商洛市经济的深入发展,顺应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对商洛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打造龙头产品,实现以点带面

目前陕西省各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竞争激烈,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商洛市周围的安康、汉中以及秦岭以北的长安、周至、眉县等地的旅游资源、产品与商洛市有相似之处,替代性、竞争性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商洛市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宣传,通过提升景区的知名度来提高游客对景区的认知度。同时,选择具有潜质的景区打造龙头产品,实现龙头带动的经济价值,即首先打造龙头景区,通过景区的辐射效应,然后带动整个商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

交通运输业是服务性行业,对其他各行业均有支撑作用。在“十二五”规划中,为促进商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建设应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公路网的衔接,加强和周边城市,尤其是西安这个巨大客源地的联系,二是乡到村、村到组之间道路的完善,使景区交通更加便捷。通过改善交通状况,增加景区的可达性,从而不断增加到达景区旅游的人数,进而通过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3.跨区域整合资源,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商洛市生态资源繁多却相对分散,金丝峡虽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和发展为龙头产品的潜质,但各区县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没有形成集中的“一线式”游览线路。因此,我们借助以上SWOT分析,在重点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打造龙头产品实现以点带面和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两点,发挥生态旅游业龙头效应的经验借鉴,进而结合商洛市整体旅游资源状况,在跨区域整合资源的前提下,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按照商洛市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脉和资源分布特点,可整合形成两条沿江分布的旅游资源集中带,丹江旅游资源带和乾佑河旅游资源带。这两条资源分布带不仅在地理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且都是古代重要的文化走廊,具有各自独立的历史文脉,能够有效地打破资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将各地之间有关联的生态与人文资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突出区域结合的优势,打造出各自的旅游品牌,实现资源的跨区域合作开发。

对于各自资源分布集中,但缺乏与商洛市其它地区的关联性的区县,可以将其内部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开发优势资源,打造地域旅游品牌。比如,山阳和洛南两县各自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但在文脉上与周边区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山阳县原生态环境突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以商南金丝峡的发展为例,集中发展原生态旅游。洛南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遗址遗迹类和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人文观光类与科研科普类旅游。

总之,商洛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将各区县优势资源分点整合、集体规划,综合利用各区县旅游资源、客源、交通和声誉区位,依据铁路公路干线等发达的交通网络,以点连线,连成范围广但景区体系鲜明的“一线式”旅游线路。从而达到以金丝峡原生态带动商南生态旅游,再以商南金丝峡为例进行区域资源整合,从而带动商洛市生态旅游、商洛市旅游,最后以旅游产业带动整个商洛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妍,陈瑛,张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商洛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4):148-151.

[2] 周晓唯,王拓.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