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转型创新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表示:“商业人工智能的核心是解决关乎企业经营中生存和制胜的关键问题。以电子、能源、汽车、工业产品制造及相关服务产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不仅将带动这些行业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能催生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IBM从未停下技术探索的脚步,引领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创新技术的发展,以此强化行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中国企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下面请跟随笔者来看看IBM助力中国企业实现转型和升级的几个案例吧。
神思电子(以下简称神思)是中国领先的智能识别领域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神思率先采用IBM Watson Explorer(WEX),基于分析洞察、推理、自然语言理解能力,重点选择了金融和医疗这两个长期服务的行业,锁定“智能客服”、“实体服务机器人”和“自助设备智能升级”三大领域,改造服务流程,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神思副总裁井j表示:“从2016年起,我们就启动了‘从行业深耕到行业贯通、从智能识别到认知行业解决方案’的战略升级。神思与IBM一样,将思考与持续创新都根植于企业的基因之中,我们与IBM并肩合作,希望运用IBM Watson认知计算加速公司战略升级的步伐,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认知行业解决方案,加速国内商业人工智能的发展。”
默克(Merck)是一家先进的科技公司,专注于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和高性能材料三大领域。默克携手IBM打造全新智能物流与智能工厂,利用IBM Watson IoT技术,对于需要妥善储存和运输产品的钢瓶实现智能化管理。通过钢瓶传感器数据收集与分析,IBM帮助默克施监测和管理厂内或运输途中的钢瓶的数量、位置和温度,确保空瓶及时回收,同时针对钢瓶的使用和返回情况,实时洞察并预测未来的库存情况,以便科学合理地采购来满足日后的需求。这不仅帮助默克达成了钢瓶的自动监控及全程追踪,还挺高了所获结果的精准度,节省人力和时间,大大提升工厂运营的整体效率。
默克中国首席信息官朱皓峰表示:“默克一直致力于以技术为驱动力,为患者和客户创造价值。IBM作为世界领先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业务管理上的先进理念都与默克的核心信念不谋而合。因此我们选择IBM作为重要合作伙伴,推行全球物联网部署计划,并将中国作为试点,加速当地的电子材料厂智能升级,引领未来默克‘工业4.0’和智能制造产业变革。”
隆基泰和与IBM共同合作,借助Watson平台,利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综合能源云平台,为工业商业企业构建360度完整的客户能耗视图,持续构建高耗能企业用能预测及能效水平的分析和洞察能力,提升与客户的交互体验,增强与客户粘性,深度挖掘云平台服务价值,助力隆基泰和实现对传统能源服务模式的突破,打造智慧能源服务体系。
一、国外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经验
低碳贸易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公认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不少国家或地区积极助推经济贸易的低碳转型。通过归纳比较国外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外贸低碳化政策实践可以发现,有关区域所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虽然有所差异且各具特点,但其核心举措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引领,推动低碳转型。在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纷纷制定与实施了各自的低碳经济贸易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或推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引导、规范并推动各国或地区外贸的低碳化发展。
英国是世界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早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英国就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都相继提出各自的国家低碳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案。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更为重视节能减排,2008年提出的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国家战略的正式形成。为了更好地推动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关国家还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典型的有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等。
美国是唯一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且未形成明确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却已经把与低碳发展有关的内容纳入法律,主要包括:《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绿色能源法案》等。这些法案的颁布牢牢确立了低碳发展在美国重要的法律地位。
2.研发创新,促进低碳转型。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且能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倘若一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即可获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制高点;此外,低碳标准和低碳技术的推广也将给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而,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英国政府对于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较为全面。在该领域,英国不仅给予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还通过创设专门银行,建立碳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以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成本。此外,还积极兴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或研究所,提供合作平台,以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并为企业提供可快速获得高质专利的通道。美国则实施了多种措施以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进步。如为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按照低碳技术的成熟程度,给予研发项目持续性资金补助;不断出台低碳领域的优惠贷款等举措,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筹集资金。德国也同样出台了强有力的研发支持政策,其每年的研发总预算超过550亿欧元。日本政府则采取了所谓的综合性措施与长远计划,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装备直接投资或对投资企业给予资助或补贴,以推动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3.财税政策,激励低碳转型。根据政策指向不同,用于激励低碳转型的财税政策大体可归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其形式主要有:对低碳技术创新与研究投资项目的财政补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扶持、税收优惠或减免以及贷款利息优惠或免息等措施;二是抑制高碳产业产品生产及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比较常见的有碳税、生态税及能源税等手段。
为了推动并激励对外贸易低碳转型,许多国家积极运用财政补贴、一般性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或成立碳基金等财税政策进行激励。不同国家政策操作具体措施大致相同:或直接对能源投资项目及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生产或消费行为进行财政补贴(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或按额定的比率对企业购买的专门用于提高能效或开发低碳技术的设备予以折旧加速,或给予所得税抵免,或免征进口税(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提供专项资金,创建碳基金或公共利益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及便利,或给予相应的利息优惠(如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也有较多国家通过征收气候税、能源税或碳税,来规制激励贸易产业的低碳转型。能源税或碳税不同于一般税种,其征收目的不是为了税收收入,而是为了刺激相关贸易企业减少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税收收入往往又通过调低企业雇员的国民保险金或是强化投资补贴项目等措施返还企业,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能源税或碳税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率先实施于北欧一些国家,随后被逐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目前,开征能源税、碳税或类似税种的欧洲国家有丹麦、芬兰、挪威、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荷兰等国。
此外,英国还实行碳预算这一独特财税政策。目前,全球唯有英国将碳预算直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之中。在英国,每年有大量预算内财政资金直接投向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领域,主要包括:节能低碳技术研发、能效示范项目投资以及支持低碳产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其中,为吸引民间投资,拓宽低碳技术项目的融资渠道,以种子投资的方式而投资建立的世界上首家专门为低碳项目融资的国家银行绿色投资银行,也可算是碳预算制度引致的一个特色产物。
4.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国外运用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发展的典型政策举措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推行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该机制倒逼企业进行节能减碳,间接带动低排放、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最佳配置,从而减弱排放权限制给经济造成的扭曲,并最终实现经济贸易向低碳平稳转型的目的。该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对各贸易企业核定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发放排放额定量许可,倘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交易部门购买超额部分的碳排放,否则就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罚款。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碳排放交易的国家,早在2002年,英国就已开始实施该交易机制。其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推行了相类似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只不过在实施时间与配套政策上略有不同而已。意大利则实行所谓的绿色证书及白色证书制度,但具体做法与碳排放交易机制大同小异。
二是实施碳标签或碳认证制度。所谓碳标签是指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而以产品标签的形式,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量化的指数在标签上标示出来。其施行目的旨在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并促进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碳认证与碳标签的目的及做法基本类似。多数国家认为建立和完善国碳标签制度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碳排放更低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使得生产商或销售商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进行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进而实现贸易产业的低碳化。也因此,碳标签制度或碳认证制度在美国、英国及日本一些国家先后推行开来。其中,又尤以日本的碳认证制度最为完善。
早在2009年,日本政府即开始施行碳认证制度,明确了碳认证的具体准则,为符合认证规定条件的产品授予碳足迹标签,并通过组织开展调研考察、研讨会等方式,主动寻求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此外,为了该制度的顺利开展,日本政府还配套建立了许多专门的组织机构与项目,如碳足迹产品的领导委员会、研究委员会、联络组织以及碳足迹核算与管理的专门项目等。通过上述有关措施,日本政府建立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碳足迹认证体系。
三是直接推动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亦即通过施行持续性或突发性的扰动产品需求的有关举措,在刺激低碳产品需求增长的同时,抑制高碳产品的消费,从市场需求方面,直接规制诱导企业积极生产与销售低碳、环保产品,推动并促使企业主动向低碳、环保方面转型。当前,有些国家推行的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即是直接刺激低碳产品市场需求的一个典型举措。其通常做法是,通过积极构建政府绿色低碳采购计划体系以增加对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从而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及销售。早在1979年,德国就推行了环保标志制度,规定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自1990年以来,美国亦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低碳采购计划,如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此外,美国还在《政府采购法》、总统行政命令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明确支持进行绿色低碳产品采购。欧盟委员会则于2004年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成立了欧洲绿色采购网络组织,并建立了采购信息数据库,以指导成员国的采购决策及其实施。为更好地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战略,韩国于2009年规定其政府所属部门需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
二、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1.福建省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起步和尝试。如前所述,发展低碳经济已被认为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采取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伴随着各国低碳实践的不断深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及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也悄然产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碳规则越来越多,低碳贸易壁垒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中国亦高度重视低碳发展,近年来,积极采用总体经济规划、法律法规制约、开展低碳试点及实施激励性政策措施等手段,以规制引导和推动国内各省域的经济贸易向低碳方向转型。福建是我国经济外贸大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2013年约为47.800)且贸易结构高碳特征明显,矿物燃料、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机械及运输设备等高碳排放产品在福建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依然高达50%以上。困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福建省对外贸易的低碳化转型发展,已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福建致力于推动节能减排,布局低碳化,促进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及低碳发展相关研究已在着力加强或积极开展;促进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亦在逐步建立之中。福建各地市也加快了低碳发展的步伐,早在2009年,泉州市即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泉州产业的升级转型。厦门则于2010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发展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但从全省总体发展情况看,福建省仍然处于低碳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激励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完善与补充。
2.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低碳发展是各国或地区经济贸易产业转型面临的共同挑战,不少国家或地区通过积极饯行,已成为贸易低碳发展的先进区域。福建省的低碳转型起步较晚,低碳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低碳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措施也还在探索完善阶段。已有的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前行中的福建省外贸低碳化转型实践有着较为深刻的启示。
(1)积极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关国家的外贸低碳化发展实践经验已充分表明,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确完备的低碳经济政策规划可以指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实施步骤;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则有利于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积极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除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及有关法律规定之外,福建省目前与低碳经济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比较缺乏,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因而,当前应结合国家提出的低碳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立足于福建省情,加快制定与国家颁布的低碳发展有关法律相配套的、细化的法规和政策,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福建省经济外贸的低碳化发展。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具体做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组织机构创新。可考虑设立省级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专门机构,以统一领导全省低碳经济贸易转型,及时协调并解决低碳转型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统筹兼顾促进低碳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二是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规制、监控及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省域低碳标准体系,严格限制或强制淘汰三高一低的行业或企业;建立健全行业或企业的碳排放信息监控体系,定期收集企业排放信息,并实施奖惩制度,依法对低碳转型发展较好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奖励或税收优惠,对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则给予相应处罚,或加重税负或提高信贷门槛,加大该类企业成本负担,以迫使其进行低碳调整户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社会监管体系,积极倡导社会公众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畅通信息反映渠道,让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接受社会的监督。
(2)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低碳技术对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普遍高度重视。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先进区域无一例外地通过政府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以及其他一些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福建省作为一个尚处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起步阶段的省域,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还比较薄弱且缺乏实践实验。在此情况下,为了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福建省应积极借鉴参考国外的有效举措,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
在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考虑到福建省低碳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部分财政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项目,以直接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也可以直接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及税费优惠,诱导企业积极主动地投资于低碳技术领域;在低碳技术发展的融资方面,应着力加强融资平台的建设。相对一般投资而言,低碳技术的投资风险要更大一些,也因此导致低碳技术项目在筹措或借贷资金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福建省可以通过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或贷款贴息,向低碳技术企业注入参股资本金等方式,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其推广方面,则应积极推动并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利用该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与协调下,有效地整合省内现有的技术资源,集中省内产学研各方面的研发力量,以形成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区域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低碳技术知识共享及低碳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运用,进而有效地降低低碳技术创新成本与风险。
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和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更为迫切。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了工业发展的规划,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如何平稳高效地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上一轮结构改革时,国家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在一揽子经济解决方案中,结构改革是重要的措施之一。近几年实践也证明,用技术改造来应对危机,不仅使我国经济度过了危机,而且使各领域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实践证明,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重要又必要
“十一五”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我国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各种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传统发展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首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化、扭转部分行业和企业发展困局的迫切需要。
当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用工荒不断出现,这些都削弱了我国工业的竞争能力,以致很多海外投资有向周边国家转移的趋势。在遭遇问题的同时,我国工业经济还面临着增长动力减弱、要素供给趋紧、通胀压力持续和企业效益下滑的挑战。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的经济体,面临的发展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和初级阶段相对应的经济问题在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目前我国面临着两大积累不足的问题:技术积累不足和资本积累不足。无论在产业领域,还是在技术研究,我国差距巨大。
其次,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战略选择。
产业发展重要的标志是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这就意味着产业链越拉越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会逐步暴露出在关键领域缺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当前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难以进入到产业链高端环节;相比制造业,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尚未形成,这为我国技术和产业的赶超提供了较好机会。
因此,我国需要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导和支持企业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
在我国工业领域中,各产业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越是基础环节,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就越大,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经济大厦建立的基础不牢固,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国工业几十年的发展总结得出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使产业有整体竞争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另外,工业基础一定要打牢,没有良好的基础,经济发展会受到很大制约,甚至会举步维艰。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基础不牢固,是在改革开放至今以来反映的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
此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要求。经济发展不可能再靠要素的投入来扩张了,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把能源的效率提高、把物耗的水平降下去。“十二五”规划清楚地表示:凡是约束性的指标几乎都是与环境相关联的。
我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到全国的70% 。我国已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越来越难以持续,已经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曾经有人问我,“你对转型升级怎么理解?”实际上,在做工业“十二五”转型升级规划时,我们有一个表述:升级就是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的结构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转型就是改变发展方式,实现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未来五年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
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增强工业发展竞争力。这就必须要提到六个“坚持”和六个“转变”的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是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加协调、优化转变。加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核心是要有创新能力,要能够从简单的要素投入转到创新驱动上来,要把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三是坚持把加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是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出重点,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一定要把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
五是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最近我们会从实现转型升级要求的角度上开展一些重要的工程,当有了这么多理念,确定了这么多方向和目标,具体要怎么实现它,还需要我们通过具体实践来解决。
六是坚持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加快推动结构调整。要坚持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创新,要扩大开放,要深化改革,目前还有很多机制体制和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我们还得坚持改革,让经济良性高效发展。
只有把这六个坚持都做到了,工业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才会有希望。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新时期技术的改造赋予了新任务、新使命,也赋予了技术改造新的内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进一步突出改造重点,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要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品种更新、质量提升和服务改善。加入WTO以后,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从能力上讲,我国很难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只有通过改造来提升能力,融入国际市场去竞争,才能从实质上提高竞争力。
全球经济环境,也为我国工业的技术改造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涵。一方面希望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考虑怎样把这些资源充分用好,真正发挥技术改造的力量,对工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要促进工业行业节能降耗减排。
工业能耗的大幅下降是目前的一个难题,为了高效实现能耗下降,必须通过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各项降低能耗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十二五”期间,要支持重点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以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治污降耗。
技术改造对促进工业节能减排降耗工作作用很大。我们曾经在企业基层调研时,发现企业对于节能都是积极的,因为能源消耗减少了,成本就降低了,企业的效益就增加了。减排方面,由于以前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都推到了企业身上。但是我们不能把账全算在企业上,企业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制度上存在滞后性,例如计算成本时没有计算环境成本。我们必须从理念上学习和参照他国的经验,大大降低环境成本。
再次,要完善新兴产业链条。
加快技术改造,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的良性循环和协调互动,引导和支持企业解决新兴产业发展时遇到的瓶颈,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要切实提升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突破新兴产业相关瓶颈,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先进的、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传统产业中,由于产业链条不完整,在一些关键的核心环节上,我国企业竞争能力不强,拖累整个产业竞争能力不强。在新兴产业中,我们必须注意,一定要一步一步地把产业链完善起来,使得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提升。
如今,我们有意识地让产业集聚,在一个园区发展若干产业,这样在研究、开发、测试、设计、认证方面可以高效、统一地做服务和工作,由此降低企业的成本,使社会资源的效率最大化,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高。
最后,要积极拓展技术改造的新内涵。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碳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4-0019-07
一、引言
中国政府签订哥本哈根协议进一步推进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必将产生对商业银行创新产品,服务的需求。商业银行投资低碳能源产业,不仅促进了低碳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增加自身新的盈利增长点。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已经把“碳金融”作为环境保护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通过遵守金融界可持续发展自律规范,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积极对低碳项目提供贷款和推出低碳投资业务,可持续发展报告,从而支持经济向“低碳”转型。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目前,全球碳减排资源大部分都在中国,使中国成为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有限,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只有少数商业银行关注“碳金融”。从国际碳交易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的业务仍然相对单一,而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在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滞后。因此,目前国内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建立以低碳交易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碳金融体系。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金融机构通过协助排放权交易所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
(2)创新信贷业务管理机制,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支持低碳产品和项目的发展。
(3)多元化、多角度拓宽低碳项目融资渠道,降低其筹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本文试图通过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了解,探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同时,分析各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及开发“碳金融”创新的具体途径。
二、经济向“低碳”转型激活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
自2003年2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以来,“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
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便,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由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世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他在《斯特恩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每年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损失GDP的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概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
在这一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其实质是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不断“脱钩(decoupling)”,即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出“不平行”的现象。如果经济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称为相对脱钩(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呈现稳定增长,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称为绝对脱钩(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全球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不同时间段的脱钩情况不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绝对脱钩现象。其中以英国最为突出,近几年来一直呈现绝对脱钩特征。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强脱钩是完全可能的,但实现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发达国家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都曾出现过波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更为现实。
世界经济向“低碳”转型对金融创新的要求并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创新。据IPCC第三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评估,通过采取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可减少5亿吨~3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若把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45ppm-710ppm,全球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将控制在全球GDP总量的3%以下,但区域间的减排成本可能存在巨大差别。能源、交通、建筑业、工业、农业、林业、垃圾处理等部门都存在减排潜力。其中能源部门、建筑业、工业和农业的减排潜力相对较大。总的来说,越早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成本就相对越低。到2050年,若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90ppm~710ppm,全球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将占全球GDP总量的5.5%~10%。《斯特恩报告》也指出,要想大幅度减少排放就会有成本,到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大概占GDP的1%。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减排成本会明显不同,但每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脱钩”,每个行业实现利润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脱钩”的途径都是通过发展低碳能源等朝阳产业,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来实现的。因此,温室气体减排的巨额成本也意味着是低碳能源等朝阳产业的发展良机。IPCC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仅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就会超过20万亿美元;《斯特恩报告》预计到2050年,低碳能源产品的市场价值可能会达到每年至少5000亿美元;联合国(UN)预计到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需求达到1000亿美元;从事太阳能领域研究和咨询的公司s01ar Buzz预计到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的投资达到186亿美元~231亿美元;气候小组(The Climate Group)预计到2015年,全球燃料电池和氢电池市场的投资达到150亿美元。
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发展低碳能源产业等朝阳产业,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而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则起着集聚巨额资金、调剂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因此,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必然会产生对商业银行产品/服务的新需求,进而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银行通过创
新其价值链,调整其竞争策略,确保其能适应环境变化,提高其内部价值链的整体协同效应,并获得竞争的核心能力。由于低碳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具有良好表现,商业银行投资低碳能源产业也会增加自身新的盈利增长点,比如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数上升幅度不足100%,而新能源环球指数(NEX)指数上升幅度约为270%。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呼唤金融创新
我国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势头对碳金融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特点是“富煤、少油、有气”。可以预测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持续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结构,导致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碳排放大国。根据统计数字表明(见表l及表2)碳氢类能源占我国能源结构的90%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在2005年共排放二氧化碳约53亿吨,即422163万吨(煤炭)+100255万吨(燃油)+10541万吨(天然气)=53亿吨。其中,消费煤碳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的比重为79.2%。显而易见,煤炭消费是我国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
从全球的角度看,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8%上升到2005年的19%(见图1),预计短期就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按人均水平我国比许多其他国家要低,但在世界政治中,作为一个单一政治实体,我国必须承担更大的减排义务。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能耗效率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效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可以为世界的碳减排作出贡献。但是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现状看,当前则首先要选择降低碳排放强度,即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_
假设目前的政策和技术环境不变,从2005年以后10年中,即从2006年到2015年,重化工业占GDP的比重按2000年到2003年的平均速度增加,2016年达到了上限,以后就不再增加。我国的碳排放增长率的轨迹如图2,4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6%。图中,2016年前碳排放的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主要是因为重化工业的比重持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到205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为623亿吨。如图3所示。
这比2005年碳排放量的53.3亿吨增加了十多倍,显然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数字。趋势预测表说明,如果我国不坚持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创新,不仅会带来许多问题,碳排放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可见,我国传统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十分巨大,未雨绸缪,我们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要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碳金融创新的推动和影响,二者相互促进。
四、商业银行实践“碳金融”的创新方法
商业银行作为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纽带,担负着定位稀缺资源投向的重任,对经济具有强烈的激励与扩张作用。因此,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实践除了与其他企业一样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及消除自身日常运营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和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支持企业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资金转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通过信贷和投资行为间接地影响各个行业(企业)项目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废水(废弃物)排放,为企业进行“低碳”实践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成为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引领器”和“推进器”。在这方面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实践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主要是把提供“碳金融”作为环境和社会责任承诺的一部分,通过遵守金融界可持续发展自律规范,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积极对低碳项目提供贷款和推出低碳投资业务,可持续发展报告来开展“碳金融”实践。
(一)创新经营理念,遵守金融界可持续发展自律规范
联合国环境署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以下简称《声明》)和“赤道原则”,特别是“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们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建立了金融机构新的行业基准,要求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核调查义务。截止2007年12月31日,来自37个国家的178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声明》;来自五大洲21个国家的57家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尽管签订《声明》的银行比宣布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更多,但宣布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都是国际主流银行,在全球银行业的规模、业务量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赤道原则”在金融界更广为人知。全球100强银行有29家既宣布了接受“赤道原则”,又签订了《声明》。25强银行有15家既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又签订了《声明》。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主流银行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纷纷开始使用国际通行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评估标准和术语,增加自身资金远离高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贷款或投资的安全性。
(二)创新银行业务,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推出低碳贷款业务
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为应对信贷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国际主流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通过环境风险(高能耗、高污染)识别和预评估筛选出合乎环境要求的贷款项目,并在贷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监测。荷兰合作银行对贷款项目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评估和贷款项目的筛选过程(图4和图5)可以清晰地反映国际主流银行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程序。此外,由于借款企业可能面临突发性的环境风险或者出现违反环保法规及贷款约定的情况,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贷款期间,会对贷款的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监控。监控方法包括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要求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等。对低碳消耗项目积极提供贷款。国际主流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低碳消耗项目的贷款。例如:10年来,富通银行(Fortis)提供了大约20亿美元的贷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15年来,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提供了大约45亿美元的贷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2007年3月,美国银行(Bankof America)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发起了一个10年期、总金额为200亿美元的环境可持续性贷款行动,支持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低碳技术开发,使得金融业经营模式逐步落地。2007年5月,花旗银行宣布在未来十年将加大对清洁能源项目和开发替代能源项目的贷款或投资。总的来说,全球主流银行重点关注三个领域的投资机会:首先是能源效率管理领域,如高效建筑、建筑材料、能源储存与转化、低耗能设施等;其次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如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燃料电池能等;再次是水资源及废弃物管理领域,如水净化、海水淡化、回收循环再生、废物发电等。
(二)创新银行产品,积极推出低碳投资产品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低碳投资业务主要是通过设
立“低碳”基金投资低碳消耗/环境友好型项目或公司。国际主流商业银行设立的“低碳”基金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 挂钩低碳消耗,环境友好型公司表现的基金
目前可供借鉴的主要有:
(1)荷兰银行推出的挂钩“荷银气候变化与环境指数(ABN AMRO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 Index)”基金。该基金使投资者可直接追踪低碳消耗,环境友好型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
(2)荷兰银行推出的“荷银低碳加速器基金(ABN AMRO Low Carbon AcceleratorFund)”。该基金直接投资于那些未上市,但致力于低碳消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如使用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和生物燃料)的大公司。
(3)德意志银行推出的挂钩“德银气候保护基金(Deutsche Bank DWSKlimawandel Fund)”和挂钩“德银DWS环球气候变化基金(Deutsche Bank DWS Climate ChangeFund)”。这两个基金互为补充,依据“温室气体减排”及“适应气候变化”两大气候变化议题,集中投资于适应气候变化或者在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服务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公司。
(4)汇丰银行推出的挂钩“汇丰环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HSBC Global ClimateChange Benchmark Index)”基金。汇丰环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包括气候变化指数、低碳能源产品指数、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指数、供水,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指数四个子指数,旨在反映和追踪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获益的公司(从事太阳能、风能的公司或生产节能汽车、循环再造水的公司,如全球最大的独立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 AG,全球最大的工业废水处理公司Veolia Environment)的股价。
(5)瑞银集团推出的挂钩“瑞银气候变化战略证书(UBS Climate ChangeStrategy Certificate)”基金。获得瑞银气候变化战略证书的公司是20多家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公司。(6)中国交通银行推出的收益率与三只水资源和两只铀能源组成的全球股票篮子表现挂钩基金。
2 参与碳信用交易市场的基金
目前主要有:(1)巴克莱银行推出的挂钩“巴克莱全球碳指数(Barclays Capital Global CarbonIndex)”基金。巴克莱全球碳指数是第一个跟踪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系统中碳信用交易情况的基金。
(2)瑞银克拉里登人民银行推出的挂钩“瑞银克拉里登二氧化碳减排认证(Credit Suisse ClaridenLeu?s C02 Certificate)”基金。该基金使投资者获得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中碳信用价格浮动的资格。(3)瑞银推出的挂钩“瑞银世界排放指数(uBs WorldEmissions Index)”基金。通过瑞银世界排放指数,投资者可以跟踪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系统的碳信用交易情况。
(4)中国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挂钩在欧洲气候交易所上市且目前交易非常活跃的“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2008年12月合约)”价格的本外币理财产品。该产品并不直接投资于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第五、中国银行推出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基金。
3 参与巨灾债券市场的基金
目前主要有:
(1)瑞银集团子银行Leu推出与全球巨灾债券市场挂钩的基金。该基金吸引了2,43亿美元参与全球巨灾债券市场。
(2)摩根大通集团推出的挂钩“摩根环境指数(JPMo~an EnvironmentalIndex-Carbon BETA)”基金。摩根环境指数的基础是与气候变化风险相关的高级公司债。这些公司债的贝它系数在the JPMorgan US Liquid Index(JULI)
(美国公司债市场基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气候变化带来公司的风险和收益。
4 参与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基金
最典型的是瑞银集团推出的挂钩“瑞银全球气候变暖指数(uBs Global Warming Index)”的基金。通过瑞银全球气候变暖指数,投资者可以跟踪全球天气衍生品市场上各种天气衍生品的交易情况。
5 挂钩可替代能源表现的基金
主要有:(1)瑞士信贷集团推出的挂钩“瑞士信贷集团全球可替代能源指数(credit Suisse GlobalAhemative Energy Index)”基金。通过瑞士信贷集团全球可替代能源指数,投资者可以跟踪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瑞士信贷集团推出cs未来能源基金(credit Suisse cs Future Energy Fund),使投资者可以参与未来的能源生产和分布。
(2)荷兰银行推出的挂钩“荷银生物燃料指数”基金,使投资者有机会获得因生物燃料需求增长而导致的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收益。荷银生物燃料指数反映了七种与生物燃料生产相关的农产品的价格走势,七种农产品包括糖(35%)、玉米(30%)、豆油(16%)、小麦(7%)、芥花籽(6%)、豆粕(4%)、油菜籽(2%)。均为生物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材料。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低碳投资业务还包括绿色风险投资等。商业银行典型的绿色风险投资项目是花旗集团和世界资源所倡导发起“新风险投资”项目。该项目1999年在美国华盛顿正式成立,同年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开始执行,对拉丁美洲绿色风险投资的兴起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四)报告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从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角度报告企业的业绩,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改善环境和社会业绩的行动、行动的结果以及未来的战略。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流银行自愿、定期地在财务报告之外单独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以反映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业绩,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并接受社会监督,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分享银行在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一些国际主流银行,如汇丰银行(HSBC)、富通银行(Forris)、花旗银行(citi)、苏格兰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道明银行集团(TD Bank Financial Group)除了自愿、定期可持续发展报告外,还积极鼓励其客户可持续发展报告。
五、结论及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容不悖的,开放金融环境,坚持金融创新是赢得低碳发展竞争的重要途径,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重要的是调整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要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机遇。
1 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对后发展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挑战。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又要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成长模式。从短期看“低碳”发展的交易成本或许会增加,但从长期来看赢得这场挑战必将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中国在未来的挑战中,应该坚持市场化改革及金融创新。
2 发达国家在研究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创新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走在前列,这些金融创新模式无疑为我们的金融改革与探讨适合中国的“碳金融”创新提供了借鉴。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要履行大国责任,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必须做出成绩。
3 金融创新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职责,就我国的金融体制而言,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在发展低碳金融方面率先垂范。同时,政府进一步积极地开放、发展民间金融,鼓励民间金融的创新服务,以保证大型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创新领域表现出更大的活力。
课题来源:2016年度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重点创新训练项目
课题编号:201610610456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正处于重要战略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重大考验,以经济新常态的视角,着眼于煤炭企业的问题和矛盾,通过供给侧结构对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创造创新方法进行合理的探索,来化解能源危机,开拓全新的煤炭市场,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期望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煤炭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朝着优化、优质的方向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一、前言
如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由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煤炭行业作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在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二、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煤炭资源问题
大工业时代下,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大量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煤炭资源的使用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煤炭资源的浪费损失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回采率低,煤炭资源利用十分不合理,并且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分配不正确,相关部门更是缺乏对稀缺煤种的保护性开采措施,造成煤炭资源短缺,甚至枯竭。
2.煤炭企I管理问题
近期,煤炭行业在新能源的牵制下,盈利水平较低,并且随着近年来各项工业指标的下降,煤炭受到的宏观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这对煤炭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当今的煤炭产业存在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的问题,产品结构单一,不具备多样性,生产集中度较低,人均效率提高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受到国有企业的影响,体制机制约束力大,行业管理得不到强化,企业管理较为粗放,高层领导者重视经济利润,忽略对底层员工的深入关心与管理,导致员工们往往不愿听从上级指挥,直线职能制贯彻较难。煤炭企业在发展阶接替产业的同时,进行转产项目时不能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使个别煤炭产业不能在竞争巨大的市场上立足,惨遭淘汰。所以加强煤炭企业的公司管理,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才是有效推动煤炭企业转型的关键步骤。
3.煤炭企业创新发展问题
许多煤炭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适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即使经过产业兼并重组也不能完善十分落后的行业规范,在煤炭行业进行创造创新十分困难,根据曾经的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的转型的方法通常是建立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但大多数时候在产业结构上实现有机调整是很不易的。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环境保护方面,很多煤炭企业都没有做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多赢的局面没有形成。事实上,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应该建立在坚实和稳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应用,明确产业转型的新思路,能够共同促进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措施
1.缓解煤炭资源的短缺问题
煤炭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不具备可再生能力,一旦资源耗尽就再也没有剩余资源的利用,并且受到当前科技水平有限的制约,煤炭的可开采能力不高,煤炭企业一旦面临着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丧失经济性,就失去了固定和特有的价值。因此应结合煤炭资源富集的地方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煤炭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减少资源的浪费。国家应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来压缩煤炭的产量,鼓励煤炭开采的部门寻找正确的方法对煤炭进行优质开采。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培养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在缓解煤炭资源短缺的同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完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的能源改革正在推进中,预计建立大型的煤炭集团,煤炭企业在去产能的基础上进行兼并重组,在煤炭的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切实完善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利用国家对社会环境的稳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权衡利弊,减少安全事故,合理安置失业矿工,改进技术环境,在通风区引进进口设备,加强监控与改进煤质。确保畅通融资渠道,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完善物流系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在煤炭企业内部实施股份制改革,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推进煤炭企业的科学管理与资源整合。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创建自主品牌,形成企业的品牌优势,达到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目的。
3.创造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动力
煤炭企业应着重改进自身的管理体系,在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使煤炭企业向节能低耗转型,提升整体效益,使煤炭企业的的资源枯竭的恶性局面得到缓解,深层次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更多的煤炭企业员工认识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发展接替产业的同时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战略,通过在行业内树立品牌文化提升转型升级后的煤炭企业的知名度,逐渐的进行技术创新,改变企业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是发展的经济的经济动力。
四、结语
煤炭资源作为国家和世界的重要资源,占据战略地位,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济新常态下的煤炭企业的转型实践,要求我们增强信心,根据煤炭经济的运行形势,构建协同创新的企业新模式,使煤炭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合力促进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0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迅速腾飞,1979-2009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9.8%,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出口国,且经济地位正在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国合会政策研究报告 2009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经研究)但是,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出口驱动型的中国经济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面对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49100亿。
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2009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GDP的8% 左右,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的消耗占世界能源总产量的18%。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导致了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严重依赖,一些重要的能源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能源约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成本昂贵。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越来越感受到了能源短缺的压力,原油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耗国,早已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煤炭涨价,电力短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持续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经济的发展要避免走西方国家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要走一条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结构转向更为高效的制造业和低碳产业结构,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国际贸易领域的持久竞争力。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1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03年英国政府在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此后,这一概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濒临枯竭的新型的绿色的经济发展形式。低碳经济是一种倡导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经济增长,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即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归根结底,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率、高能效、低排放和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形式,它将促使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一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充分体现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缓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走低碳发展之路是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它能够造就一个既富有创造性又繁荣昌盛的社会。
2 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是依靠投资与出口来拉动的。近年来我国投资率已从2000年的35.3%增加到2009年的58.1%,明显偏高。以高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导致工业产能过度扩张和过剩,从而过度依赖出口,使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压力的增加。在向低碳发展转型中,存在一些结构方面的障碍。
2.1 产业层次低 我国制造业虽然已形成规模优势,按国际标准分类的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7个大类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第三。但由于我国制造业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承接了相当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2.2 工业结构向重化工业主导型结构转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的演进,以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及建筑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消费品加工主导型结构开始逐步向重化工业主导型结构转变。2008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28.9%和71.1%。工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倾向,尤其是水泥、钢材、石化等高耗能的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工业碳排放增长迅速,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3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成为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200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为68.7%,我国的能源结构基本以煤炭为主,而且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可以说,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能源结构问题。
3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有利于顺应世界技术变革的潮流,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以低碳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1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创新能力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进步达到节能与提高能效的目的,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因此,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创新能力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以新型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为基础,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院所,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在各个行业的主动研发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高校和企业来培养我国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并建立起合理的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政府引导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开发新低碳技术和产品,使其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并消耗较小的能源。通过自主研发,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2 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问题,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一方面要按有进有退的原则,主动退出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并按照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节能减排的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成长结构。另一方面,要着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其发展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3.3 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积极的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这些能源进行发电、取暖等。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小,温室气体排放低,符合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另外也注重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通过新能源汽车发展缩短我国汽车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可再生能源产业属于低碳经济范畴也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我国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
3.4 合理税制和碳排放交易机制 碳税和碳交易机制是实施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手段。选择合适的时机推出碳税政策。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征收碳税,可以促使企业发展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向低碳经济方向进行升级转型。同时,应当借鉴国排放交易经验,尽早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的路径和交易中心,来适时的推动碳排放交易机制形成和有效运行。碳交易机制有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控制,有利于节能减排新技术得创新与推广,从而加速企业向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4 结论与展望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围绕以节约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来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以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与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国在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上和国外起步差不多,我们要充分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建立碳交易机制与征收碳税,等措施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加速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轨道。
:
[1]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241(4):154-160.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8(3):79-87.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4-19.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2007.
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challenge: curbing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R]. McKinsey Climate Change Special Initiative,June 2008.
Ehrlich, P. R. and Holdren, J.P. Human Population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J]. American Scientist, May-June 1974:282-292.
(河南省财经学校,河南郑州450012)
[摘要]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选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在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制约的内在矛盾时,应积极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本文提出以低碳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寻求低碳经济转型的正确途径。
[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40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室气体排放远远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世界的强烈关注。针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制约的内在矛盾,增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探索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课题。我国作为工业生产经济大国,正在不断致力于开发适合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发展低碳经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选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
1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在当今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是为了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做好对环境的保护,保持自然环境的节能减排、低损耗、低污染,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低碳经济模式在起到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既不会阻碍社会经济前进的脚步,优化了能源结构,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又不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低碳经济所提倡的发展理念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通过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计划尽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共同进步,改变原有粗放后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1.2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就是要对能源进行高效利用、促进新能源发展、建设绿色GDP,加快能源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制度建设,促进人类生产观念的进步。我国的传统经济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加快了能源的消耗,换来的却是较低的经济效益,同时向大自然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为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是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进一步阐释。总体来看,低碳经济具有三个特点:
(1)综合性。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减排的结合,更多的涉及社会、环境、人文的综合问题,目的是通过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来促进经济发展,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放慢经济增长为前提,不单单是为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同的国家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发展空间也不一样,制定合理的、公平的节能减排目标是保证社会公平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2)战略性。低碳经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解决当下我们遇到的生态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变化反常这些众多的问题更要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低碳经济是对当前能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调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变革,为了让人类的生存环境适应地球的生态系统而做出的战略性布局。
(3)全球性。整个地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发展目标。
2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困难
2.1政府对绿色节能技术缺乏足够的支持
在我国由于绿色节能技术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发展较晚,人们对于绿色节能技术和新能源不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认识不清,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国家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扶持,发展绿色节能技术需要的新材料、新设备购买成本极大的上升,节能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因此也受到了打击。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投入到普通技术产业发展中来,忽略对绿色节能产业的重视,影响着我国绿色节能产业的发展。
2.2对绿色节能技术缺少评估标准
目前来说我国绿色节能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绿色节能技术的评估没有传统的数据作为支持,多通过建设过程的中的实践与探讨,一些绿色节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漏洞百出,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再加上绿色节能技术相应的投资又极其匮乏,而研发成本较高,不能对绿色节能技术进行及时的投入、优化和完善,极大地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
2.3低碳产业的推广阻碍重重
我国必须要从国外的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才能解决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度缓慢的现实,大力推广低碳产业,一方面通过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国外的低碳技术进行实际的利用。我国一直以来对国外先进技术存在重引进、轻创新的情况。很多企业希望能够为这些先进技术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技术往往背道而驰,不能跟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起来。到最后,既没有培养出自主创新能力,也没有带动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过度依赖的局面。
3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可能途径
3.1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积极地参与低碳减排行动,从根本上转变对于低碳发展方式的认识,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鼓励支持绿色节能技术。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低碳发展模式推广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鼓励支持绿色节能技术发展的同时,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对节能减排进行有效的监督,要充分认识到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坚持和共同努力,树立主人翁意识,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同时对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要正确处理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抱枕转型效果。其次,还要重视人们的配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逐渐转变人们对于低碳转型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将低碳的观念植入人心,使人人都能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列中来,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低碳生活。
3.2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尽快建立起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近、中、长期战略规划。根据中国发展的需要,制定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战略规划,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明确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抓紧时间在全国建立一批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试点区域。我国在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多重要的能源基地,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这些区域主要有低碳产业园、低碳商业区等,利用这些试点区别来发展低碳技术,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社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实践基础,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同时,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布局的划分进行指导,加强对绿色节能技术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建设各阶段的目标责任,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如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对于购买绿色节能产品的消费者提供补贴或者是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研究出绿色节能新技术的企业或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增强人们购买的积极性,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我国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在绿色节能新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合作,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
3.3加快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结合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各地域的发展优势,进行总体战略规划,进行地域划分,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在生态环境比较容易遭到破坏的地方,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对环境的保护,保证当地生态平衡;在一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的地区,用高新技术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依托各地区有利的地形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结合各地区的发展现状,结合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安排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创新性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用新兴行业来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当下,《巴黎协定》正式签署,世界能源体系面临重大挑战,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中国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型。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工商企业高度关注新时代下的新机遇,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解决方案创新实现低碳发展。
2016年4月20日,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主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BCSD)第十二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探讨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途径。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新兴经济体以及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的显著变化,全球资源治理越来越需要中国的声音。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供需形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两年围绕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国际合作。国研中心研究员魏际刚在报告会上详细论述了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的相互影响,他指出:“全球资源治理规则亟需改变,中国应利用好自己的独特地位,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探索切实可行的选择以改进对话和信息沟通。”他希望中国能够在“十三五”期间制定国家资源战略,推动中国与全球的资源革命。BP公司中国总裁杨恒明从《BP世界能源展望(2016年版)》出发,分享了BP对于未来世界能源需求趋势以及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结果。他提出了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四措施,即提高能效;增加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加强理论与技术研发;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合作和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研究员杨富强则在会上分享了他们对于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十三五”煤控规划的研究并提出了促进煤炭需求下降的建议。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2015年12月达成的《巴黎协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中国也于去年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影响。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在发言中提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细胞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发动机和先锋队。他希望企业能够在发展战略上更多考虑碳约束、能源约束、生态等发展因素,注重精细化管理,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清华大学段茂盛在会上详尽解读了中国碳市场建设与碳交易规则。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也在会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绿色低碳,气候保护的优秀实践。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国家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处长张舰,普华永道风险及控制服务合伙人叶F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工商业解决方案”。
关键词:低碳经济 第三次工业革命 可再生能源 战略分析 路径选择
第三次工业革命概述
19世纪,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人类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20世纪,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人类开启了发展进程的新世界。目前,人类已经进入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21世纪,在这将近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给地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地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绿色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绿色革命。在现有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人类任何生产、生活等活动都与高碳能源息息相关。从农业生产的化肥、杀虫剂,到建筑行业的水泥和塑料,再到交通领域的汽、煤、柴油以及人类的吃、穿、用都离不开高碳能源,可以说现阶段的人类文明是建立在高碳能源的基础上。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以石油为代表的高碳能源已经达到了人均占有量的峰值,唯有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可以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人类从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型。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绿色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整合、分配,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并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可持续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各国化解金融危机、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场可持续的革命。进入21世纪,接连不断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石油为代表的高碳能源也日渐枯竭,依赖大量获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宜,以聚集多数资源能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也已背离了时代的发展,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也日趋乏力。以绿色低碳为背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寻求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绿色GDP,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新方式,是开创经济再次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智能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新型发展模式和低碳或无碳能源机制的重新组合,是一场智能的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绿色能源、低碳建筑、电子通信、集散式网络、无碳物流、生物燃料交通等各个领域整合,必将使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全新的智能时代。新型的智能方式、大规模的有机结合和整个社会的体统循环利用,不仅更有效率地生产,也同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大幅度降低不必要的消耗。智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单元潜在的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创新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一场创新的革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根本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改变现阶段科技的创新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创新滞后于虚拟经济的现状;通过创新打造新的市场与需求,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而引领人类走进全新的工业化进程,创造更高水平的人类文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分析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严重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失衡,以及日益恶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可能化解我国面临能源资源的困境,还可以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指引我国进入卓越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一)有助于国家地位的整体提升
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世界各国都处于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初期,都面临以绿色低碳为能源利用核心的重大转型,由此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将是新生的事物、理念和发展模式。
我国应尽快突破观念性的转变,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萌芽中的战略机遇, 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抓紧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节能、高效项目,建立全社会循环利用体系,稳妥推进新型低碳业务,接替发展速度日益减缓的传统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发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现阶段我国拥有技术可采储量约134万立方米的页岩气,约是美国的两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只需对我国现有政策提高补贴并同时改善输电网络,到2030年可实现风力发电,满足我国全部的用电需求;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拥有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的国家之一,太阳光线照射一个小时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支撑全球经济一年的运转。大自然赋予我国富集的可再生资源,亦可媲美石油经济时代的沙特等国家。
积极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我国将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引领者,引领各国走进下一个伟大而全新的经济时代,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政治联盟,推动世界实现低碳经济时代的永续发展。
(二)有助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助于我国突破能源资源的约束。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60%,远远超出50%的国家安全警戒线,而且仍在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威胁我国能源安全和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打破现阶段全球经济体系下以石油能源和石化产品为发展根基的模式,大力发展我国富集的可再生能源,降低勘探开发以及生产的成本,通过自主研发或合资合作,尽快掌握核心技术,迅速构建起新的核心业务,有助于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时代面临着以绿色低碳能源为标志,进入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推进低碳经济背景下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推进我国拥有众多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平米占比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可采储量在世界排名前列,远高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将分散的、随处可见的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现代科技将各种可再生能源采集、收集,在运用创新发展模式进行整合、集输、转运、再分配,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极大地挖掘其高效的经济性。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核心引发的经济模式、商业模式意味着在全新发展中的机遇,在新时代孕育的新事物,有利于我国摆脱传统落后产业的局面,抓住机遇在新发展中快速形成新的增长点。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商业贸易的范围与内涵更加广阔,结构上也更加整合。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路径选择
(一)国家层面战略选择
21世纪初始,欧盟就为自身发展设定了坚持向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型社会转型的目标。我国也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蕴藏着富集的煤炭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力发电国家;同时,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巨量的可再生能源。是依赖于日益减少的传统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向,还是积极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经济模式,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做出重要的决定,最终实现在发展中提升国家的位置,在发展中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实现向低碳经济时代过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树立全民参与意识
回顾人类进步的历程,最难改变的不是发展技术而是人类的观念和意识。低碳经济时代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实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体,需要政府、企业、公民、NGO等各个利益相关方全员参与,从而获得全社会的支持,达成广泛的共识,进而获取足够的社会资本,通过对城市、地区和国家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软件条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所有人,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都将产生改变,实现经济结构的变革的过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模式通过宣传、教育、新媒体等方式将低碳经济的理念传播给广大民众,将新理念、新模式根植于民众的心中,形成共同赖以生存的大家庭。
(三)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新能源机制的引入是掀起工业革命根基,新能源发展的初期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具有较高的成本,随着技术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出现,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资源急剧减少,最终使得丰富的资源也变得稀缺,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繁荣经济也开始衰落。回顾过去这正是石油经济的发展遵循的轨迹,展望未来,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基本平稳,并将逐渐出现下降,日渐稀缺最终趋于枯竭,而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其中太阳能发展潜力最大。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开启新的发展轨迹,太阳系的存在就会赋予人类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但是,人类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理论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也需要人类科学地加以利用,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世界永续发展。
(四)开启绿色商业模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压力迅速增加,食品、原料消耗激增,原始生态地区快速消失。 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开启绿色商业模式使得人类在利用改造和利用地球的同时为后代开启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新的发展模式与地球和谐相处,通过建造、改造储能式建筑、构建全球低碳运输模式和绿色出行方式、建立风能电力网络,普及扁平式教育等等手段和途径,引领人类走向无碳经济的新未来。
(五)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促使二氧化碳排放显著降低的经济发展模式。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部署和积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新科技的飞跃,并将低碳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通过加强中长期低碳战略储备,大力发展自主创新,重点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整合相对成熟的低碳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低碳技术,掌握新标准和新技术的主动权,从而增强未来低碳发展的能力。
结论
人类追求进步的脚步没有界限,人类最求完美的步伐也没有尽头,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只有地球的生命年限才是最爱这一追求的唯一限制。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启开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也将使人类重新回到太阳的照射之下,通过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随处可见的可再生能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与地球一致性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期,需充分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必将给世界工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我国现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和技术基础,需要敢于前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可再生经济模式可以一蹴而就,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期,仍需要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和市场资本,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转型,实现人类和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物种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学习与探索,2012(9)
2.阿斯普朗德(Richard W.Asplund).清洁能源投资:太阳能、风能、乙醇、燃料电池、碳信用等行业的绿色贸易指南[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冯跃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选择.中国石油石化,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