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幼师 美术教育 应用

在幼师生的美术教育中要突出在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和自身提高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争取学以致用,应用到日后幼师生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去。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目前教育存在的不足,就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和能力,缺乏对幼师生个性的培养,直接影响幼师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会对其以后的教育生涯造成一定的发展制约。

一、幼师学习美术中创新能力的应用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学生接触,对于我教学的内容学生接受得快,吸收的效果却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一般都是模仿居多,与我提供的范画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思维创新加到里面,这样下去,今后就会制约在一个圈子里,没有进步。另外,自我创作的题材,缺乏想象力,没有吸引人的素材,画作缺乏艺术感。再有,学生语言过于平实,不能将艺术语言应用到对绘画的评价中,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缺乏语言吸引力。以上情况都反映了一个现象,现代美术中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自我提升意识不强,想象和联想能力弱,主要原因就是创新意识弱、创新能力不强。

二、幼师学生缺少创新意识的原因

(一)传统幼师美术教育的机械性

学生创新能力低,其中有一部分是老师的原因,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还在延续传统的机械化的教育方式进行。一般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美术创造,很多老师都是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创作,学生潜意识里就会对老师的作品进行模仿,认为越像,效果越好。这种思维带入到他们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二)美术基础薄弱

其实仔细分析,老师采用这种方式的教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学习之前,基本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美术知识培养训练,在进入美术专业学习时,只是一心认为这是自己今后教育的一部分,强迫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弱,兴趣自然就低,创新能力也提升不起来。

(三)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对创新意识的制约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说明艺术要在生活中找寻。现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都是将学生的活动学习范围固定在一定的场所进行,这对学生,尤其是极其需要吸收外界灵感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吸收教育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封闭的管理和空间,是束缚学生发散想象力的一个方面。

(四)社会文化的局限性

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目前社会文化建设中对于美术方面的重视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很多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的学校来说,美术馆参观、展览馆观看、美术培训提升这些美术专业必须的经历根本是实现不了的,没有视野的开阔,何来能力的创新呢?

(五)幼师教育缺乏创新的影响

幼师教育创新缺乏就会制约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今后教育生涯的创新能力的应用,使之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缺乏想象力、创新力,影响对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教育,及艺术开发。

三、充分将创新意识应用到幼师美术教育中的策略

(一)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课堂活力

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对幼师生教育的时候除了保证其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实际操作水平外,要加大其在生活中对美的审视能力,实现自我发现、自我创造。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自我理解,最后教师进行教学,中间加入学生的自我创造,这样开拓性的教学会发散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以职业教育为引导,增加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实践是幼师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经历,要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抓住兴趣点,对幼儿的思维引导开发。我们可以增加幼师生到各个实习单位时间活动的时间,让其在实践中与人交往,对幼儿教育中不断总结自身的实际能力,并且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自我提升。这样相对宽松的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明确教育实质。

(三)多学科融合,激发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和自然现象相结合,在绘画中将美术的创作和自然的阴晴雨雪的变化相结合;在欣赏课上,可以和文学诗词相结合进行,来提升创新的能力和发展。

(四)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创新美术教育

争取组织学生到本地区内具有特色、有艺术特点的地方进行素材选取、美术创作。实物的观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看到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可以很好地引发创新能力的发挥,实际的参观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教育深化的目的。

(五)结合社会文化资源实现教育创新

这方面可以和公共场所、社区进行合作,将学生作品定期展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一来学生会主动自觉地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争取脱颖而出,转被动为主动,尽自己的能力将作品提升到具有创新样式的程度,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结论

通过多年对幼师生进行美术教育的经验,我深刻认识到创新意识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总结出联系生活、结合不同学科、通过艺术感染引导学生的教育方式。还有要以教育为导向,以职业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自己提升审美意识和能力,提高创新水平,以达到自我提升。

【参考资料】

第2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College counselors 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must focus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make positive efforts in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city. This paper,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nalyz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nd combined with post-graduate university cultivation platform discusses the work of counselor i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辅导员;研究生

Key word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cultivation;counselor;graduat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08-02

0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肩负着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任务[1]。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75%以上的科研项目都由在读研究生参与完成[2]。从人的发展历程来说,思维最敏捷、吸收知识最迅速、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青年时期,而绝大部分研究生正处在这一黄金时期,因此培养锻造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通常认为首先要有创造意识才能产生创造成果,而创新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滋生环境。在研究生培养中一般强调导师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导师科研任务的日渐繁重,研究生基本处于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状态中,其创新行为往往无法受到关注,缺乏或丧失创新的原动力。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影响者、中介者和呵护者,最为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愿望,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应该更加投入、全面地围绕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以至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来开展工作。

1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

1.1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据一项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缺少深究问题的创新热情和提出问题的创新勇气;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即缺少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功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另一方面,创新性思想的产生需要极大的知识量,只有感性或理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3]。创新也需要研究生们勤于实践,如果没有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很难遇到困难和新问题,没有克服困难和解决新问题的经历,就很难树立起自信心,不敢面对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敢干也不敢想,即便自己有什么新想法,也往往因为不自信而流产夭折。提出创新论点尤其是原创性思想,通常要向传统理论或权威提出挑战,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信心。

所以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想法的基础上,而应更深层次地挖掘能够支持创新灵感和愿望实现的内在原因,将该内在条件的培养和激励也作为创新意识培养的一部分,比如启发其加强知识面的拓宽和知识量的长期积累,培养其创新所必须的知识量、自信心和坦然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毅力等。

1.2 对辅导员创新意识的理解辅导员的工作无法直接接触研究生的科研,更不能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直接培养,但可以借助学校整体培养研究生的大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力度,力求为研究生创造更为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意识是在工作过程中依靠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结构等的高度有组织的、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4]。豪托拉斯列举了九个方面作为创新型教师的条件:①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②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关系;③率直的共同感受;④了解学生的能力界限和优点;⑤不是为了支配学生;⑥创造性地宽容学生;⑦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的意见;⑧探求各种事物的真情;⑨宽容和密切的环境。

1.3 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分析只有明确创新意识的影响因子,才能发现制约创新意识发展的内部因素,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积极发展。

1.3.1 动机水平动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其自身角色的认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对创新活动本身的认同程度。动机水平主要影响创新意识的自然水平,即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动机水平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影响因子,动机的强度直接影响创新意识水平的高低。

1.3.2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被激发的第一产物,创新思维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作用于创新意识,增加研究生对于创新行动的满足感,提高创新意识的心理动机水平,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5]。

1.3.3 人格结构创新型学生的人格结构是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保证学生愿意独立、果断、坚定、持续、有效地进行创新行动的思想基础。

对创新意识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辅导员从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入手,有针对性地寻求能更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工作方法。

2研究生创新的优势特征和薄弱环节

2.1优势特征

2.1.1 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研究生正处在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同时又具有本科生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科学实验经验,因而是处在从事各学科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研究生的思维联想流畅、灵活、开阔。在创新过程中,思维联想的灵活性尤为重要。有些研究生在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解决办法,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2.1.2 质疑权威的批判性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趋向成熟,性格鲜明,锋芒毕露。他们往往不惧学术权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研究生没有派系之争,没有声名之累,可以无所畏惧地表露自己的观点。

2.1.3 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的适用性大大增强。表现在研究生不但能够运用知识来思考和解答学术或论文中的难题,而且能够进行有关专业的科学研究。

2.2 薄弱环节

2.2.1 兴趣动力欠持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说过:“兴趣既可以看成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其聪明才智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报考研究生,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本应是原始意义上的上进动机。但有不少学生报考研究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为了升职发展,给未来增加一个筹码,未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何在,因此不会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更谈不上能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有所创新了。

2.2.2 缺乏合作精神目前,很多研究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也不愿与他人合作;也没有看到合作的优越性,他们简单地认为“1+1=2”,而事实上在合作中能产生“1+1>2”的效果。这种不愿合作的心态也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 知识结构欠合理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缺乏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这样,研究生很难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

2.2.4 忽视实践环节研究生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必须走出校园,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不断积累新知识,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也能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使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又从社会需求中获得进一步创新的灵感,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看到了研究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优势和劣势,就能够更好地利用优势特征,针对薄弱环节来开展工作,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目前,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折射出的是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问题。实验流程规范化,数据结论标准化,评价机制单一化,“不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展示新发现的权利,结果只能造就平庸化的学生。如何营造一个能够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勇气的创新生态环境,使研究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除导师之外辅导员也同样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1 了解学生的创新愿望,重视情感教育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最能了解学生的要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6]。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辅导员必须围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大局,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普通的认知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需要爱护和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应该支持学生的探索行为,活跃学生的日常科研和生活,极大地激励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3.2 尊重创新结果,增强创新的原动力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其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对获得学位和成就的荣誉感、自豪感、被尊重感,以及由于创新增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带来了物质利益的满足感,等等。创新的原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强化,也可以被削弱或阻止。当通过努力,产生了创新的结果,由此而带来了满足自己精神和物质需要的时候,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得到强化。相反,当创新屡屡受挫,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受到削弱或阻止。因此辅导员应密切关注研究生的创新活动,对他们的表现予以引导和鼓励,尤其要做好一些创新活动,如“挑战杯”科技大赛等的引导和鼓励工作,在工作中有政策倾向性地对这类同学进行鼓励。创新人才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创新是一种求异的过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内在要素,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就创新人才的素质而言,必须十分重视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必须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使个性得到张扬。创新不仅需要创新人才个性的张扬,而且需要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创造性活动中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不低头,不气馁,把创新的潜力付诸实际行动并争取最终实现创新。

3.3 营造浓郁的创新环境环境是创新人才借以在其中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同一个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校园文化氛围不同,其培养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差别。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大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术报告活动是学习和交流学术思想的好形式。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对于研究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大有裨益。听学术报告,并积极启动自己的思维,注意学习报告人的思维方式、报告策略、演讲风格,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不仅多听学术报告,更要积极地作学术报告。无形当中,在学科专家们科研精神和成功经历的鞭策下,研究生可以逐渐地树立起时刻注意创新的意识。

讲座可以借鉴美国研究生的课堂[7],充分重视讨论环节,使枯燥的讲座变成学生与学术泰斗、学科前沿专家的对话。可以将会场布置成圆桌会议式,学生围坐在一起,成月牙状,专家坐在主持人的位置,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坐在后排座位的同学不参与讨论的情况,也使同学之间可以有目光交流,让所有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听到并理解各自的观点。会场里没有讲台,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从而使会场真正成为专家和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学术讨论的场所。也没有人正襟危坐,气氛活泼而热烈,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专家也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参加讨论。

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开放的学生学术交流活动体系。交流是启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新观念的产生,不会是简单的埋头自学,应该是与同行交流的结果。在交流中,常常能激发出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因此要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加强与周围学者及教师的思想交流。学生学术交流可以进行学生自己的专业学术讲座,也可以进行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可以是讨论式,也可以是辩论式,完全由研究生自主进行,自由进行学术交流,开展问题研讨会。可以请专业教师参加,但教师不是以权威或知识的主宰者的身份来传授知识,而是问题研讨会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是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启发学生通过协作共同获得研究结论的协调人。

创新是以创新意识为第一推动力的,所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首先就应当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辅导员应当注意开展多方位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冯宝鹏,苏宏伟,高平发. 研究生创新的动力分析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增刊),116-119.

[2]孟卫东等.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改革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60.

[3]赵耿,郑雪峰.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感性知识需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31-32.

[4]仲执.教师的创新意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318.

[5]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第3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根据语文创新教育的特征,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创新教育。

一、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

的愿望、动机和意图

1.可通过典型事例,增大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

2.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改变老师对课文繁琐地条分缕析,不厌其烦地肢解语言,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知识训练的状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死海不死》时,就先引导学生自己做一个小实验,使盛满清水的烧杯中的鸡蛋,在烧杯中加盐后浮起来。通过这个实验推断死海“不死”的原因。让学生亲自领略一下“发现真理”的乐趣,比教师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可贵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成功的实验,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4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新《课标》对创新意识有如下释义:“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我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做了分析之后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意识的障碍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学习的消极因素和教师的教学误区。

一、学生自身消极因素造成的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学生不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导致对数学学习不主动;

2.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不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往往只重视问题的答案或结果,忽视过程,通常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不愿多想其他的解决方法;

3.对数学基础概念的掌握不到位,理解不深透,在解决问题时,难以展开联想,往往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4.受小学或前期知识影响,存在思维定势,面对新问题不会变换思路;

5.面对综合问题,只能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不能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在数学学习中害怕犯错误、害怕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敢打破常规的模式、不敢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

二、教师不恰当的态度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角色,导致学生习惯接受知识而忽视自我的独立思考;

2.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重视分析错误原因或轻易采取批评态度,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3.“题海战术”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4.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使学生思路狭窄,呆板单一;

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注重视数学思想、数学建模、解题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难于掌握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

6.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研究性,探索性,应用性。

三、消除阻碍,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应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障碍的分析结果,下面我谈谈消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家校联系或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实情,调整和改善学生学习的目标。

家校联系是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的最好方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在家学习状况,也了解家长对学生的管理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家与在校学习的情况对比,来发现学生的个人想法,尤其是学生对待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我们就可能争取更多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从源头上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方式、方法。只有目标正确了,学生学习才有了方向,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所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例如在七年级的新学期,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例如:通过某人的身份证号“320523196707098915”识别,如何看出该人的出生年月,目前的实足年龄;用法国“小九九”手势变化来寻访“不同手势”与计数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有了兴趣与动力,因为他们能发现数学知识是实用的,可利用的,也是必须利用的。同时,我也用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3.设计合理的问题,提供给多层次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打下增强创新意识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为何迷恋游戏而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呢?原因有三:一是电脑游戏的情节他喜欢,一般人人都能上手就玩,并沉醉其中;二是游戏中常有相互对抗,或是任务完成级别,所以每升一级,学生就有一种满足与成就感;三是游戏的结果往往不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更不需要承担风险,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指责与打骂。所以,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可以仿效电脑游戏的构成思路:即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基础的同学回答;同一类问题要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对于某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要设计逐级提高的层次,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也可以问:给你两根定长的线段,要搭成一个三角形,还需多长的线段方能解决问题?你能举出一个“用三根细木棒搭成三角形”的例子吗?等等。以上问题逐步分层,人人能答,也不怕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兴趣。

常有父母给孩子出这样一道智力题:“树上10只鸟,被人用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孩子一般都把它当成算术题做,10-1=9(只)。此时父母往往笑着说,打死的一只掉了下来,其余的全飞走啦,所以树上没有鸟。这似乎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我们耐下性子聆听孩子的回答:(1)可能还剩1只,因为树大,打死的1挂在树上,其余飞走了。(2)可能还剩9只,因为枪可能是无声手枪,打死一只掉了下来,其余9只没有感觉也没飞走。(3)可能还有100只,因为被打死的是鸟中国王,它的臣民从四周飞来悼念。答案可以有无数个,这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4.将数学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猜想论证,从而掌握创新的方法并合理应用。

数学的本身是锻炼与增进人的思维与逻辑的。如果我们将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创新意识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问:“周长一定时,长方形面积什么情况下最大?”学生的回答是“正方形”时最大。同样再问:“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则很多的学生会根据原有经验,立即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此时老师可以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锻炼与升华。因为:60÷3=20,当以边长20围成正方形时面积S=400;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15)2+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

以上过程应用了经验与新的知识,回答了一个要使面积最大怎么操作的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因为它提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个思路,而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创新意识得以发展的归宿。

5.“展示错误,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能手”,这将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的起点。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问题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新的创造发明往往是在实践性理论的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起人们去解决问题的。

第5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论文摘要: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先导。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军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源头抓起,致力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求异思维和立体思维,倡导自主学习,并将其贯穿于院校教学全过程,为学员任职后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当前学员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学习过程缺乏质疑精神。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论语·为政》);宋学大师朱熹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学规类篇》)。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可见,质疑是学习与思考的起始,是创新思维的现实起点和开端,一个问题突破之后往往能带来一项甚至一系列发明创造。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家们的重大发明无一不是从敢于质疑开始。如:敢于质疑,使阿基米德从司空见惯的洗澡中悟出了浮力定律,使谢皮罗教授从常见的洗澡排水中发明了水流漩涡的方向性规律。“2004年全国博士生论坛”8月份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专家指出:科学研究要具有创新思维,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提。 

认知过程缺乏批判精神。批判性地吸收知识是科学、重要的学习方法。如果说怀疑是发现的动力,批判则是创新的前提,批判思维在创新能力的形成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从纵向上看,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先导,没有批判思维难以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从横向上看,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运用批判思维的过程需要创新思维的作用,创新思维的深化需要批判思维的不断发现,二者互动互补,不可或缺。 

思考过程缺乏开拓精神。创新贵在“闯”,贵在“创”,贵在“敢为天下先”。独立性、新颖性、多维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思维收敛与思维定势对学员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别人不敢做,我也不敢做。或一遇到问题,就去翻书本,书本上没有、前人没讲的,就不去想,也不敢做。二是过分依赖和崇拜经验。遇事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考虑问题不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较弱。三是思维方式陈旧,思考问题的角度偏窄,面对新事物往往有畏缩心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2 军校教学应注重学员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培养 

注重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首先,应大力提倡和推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授课方法。 

其次,应积极营造有利学员提问、质疑的教学氛围和管理环境。第三,要提高教员运用“以问题为主线”的授课艺术。注重培养学员的“批判意识”。首先,要帮助学员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其次,注重培养学员的批判性人格和批判精神。注重培养学员的“求异思维”。首先,要培养学员多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其次,要培养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三,注重培养学员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典型思路,即将问题反过来进行思考,是一种超常规创新思维方法。它充满了辩证思想和哲学智慧。注重培养学员的“立体思维”。立体思维泛指多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是较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思考问题的更高层次飞跃。加强学员“立体思维”培养,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意义重大。因为现代军事活动不是平面性的,特别是现代高技术战争是典型的立体结构,它是由许多环节和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指挥打仗要考虑多种因素,多个环节。因此,军事决策者的思维切忌“直线运动”,必须凭借立体思维对所决策的问题作整体性的思考,从合成作战的整体结构考虑各具体环节,从而使决策更加全面和缜密。 

 

参考文献:

第6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创新意识;艺术专业;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在艺术行业内可谓炙手可热。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扩招,学校对艺术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却在下降,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因此,艺术类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选取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方案,分析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艺术类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本次研究以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调查问卷发放到4所艺术类院校,在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4份。

通过调研,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学生对学校教学安排以及对教师授课的意见等,探究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二)调查的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预先设计好调查的问题,以便取得相关问题的调研数据;而访谈调查主要是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通过有目的性地选取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便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

(三)样本选取

调查问卷由18道相关调查问题构成,每6道题组成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评测学生对创新的认知与理解;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四)调查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关于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调查问卷显示,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都认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对“创新发明是只有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创新是神秘莫测的”等错误认识持中立态度或肯定态度。对创新认识的模棱两可,说明有很多学生缺乏个性、不敢推陈出新。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认识是培养的当务之急。

第二,关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主要是按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其次才是实践能力,而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是最不被重视的。这表明学校应转变考核办法,加强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考核。

第三,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通过对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启发式教学比较受他们欢迎,约为44%;而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约占31%;其余学生则选择问题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这表明,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是灌输模式的讲授法,最喜欢的是启发式教学,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四,关于教师创新意识测评。对艺术类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显示,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前沿性话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三项合计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在对这三项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没有”或“一般”的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未能主动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培养,教师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做得还不够好。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身缺乏创新能力。

二、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要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深入分析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这不仅是改善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素养的关键方法,同样也是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福建艺术院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各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目标不正确的问题,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化、细化,大都比较宏观;同时,培养目标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今,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单纯的知识型人才以及专业口径较窄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更能够适应新的时展。

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重视必修课而轻视选修课,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活动”等错误的意识倾向。而造成这些错误倾向的原因正是由于多数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从福建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相较于实践课大都占了更大的比重,教学结构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错误认知。

再次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人才评价指标不科学。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较多采用的。学校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了解得很少,在评价人才时仍旧是以知识为主要的考查指标,这并不能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种单一又陈旧的评价体系很难发掘出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因而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由此看来,马上改进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探索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有利于艺术人才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但大多数艺术学院并没有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仍旧是以学生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重点。艺术类专业知识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在单一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知识会越来越窄,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福建艺术院校的大量扩招,明显出现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水平偏低以及教学环境不完善等现象。因此,促进艺术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改善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都显得极为迫切。

三、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建议

显然,如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对艺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对艺术类院校来说,教育创新要从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和改善教育环境三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改善目前教育现状的关键条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艺术院校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社会实践统一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使学生将书面上的理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实践是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传统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因此,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单一地根据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

(二)转变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目前福建艺术院校教育所缺失的。通识教育是弥补艺术教育缺失的人文精神的最好方法。通识教育能够培养一个大学生广泛的专业性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实践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强调“以实践为重点”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全面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会学”能力,即是否真正的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能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与效果。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就非常重视“会学”这个层面,看重学生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体系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三)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教师可以激发艺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潜能。因此,提升艺术教师的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着良好影响的。

第7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有效措施

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多学习先进教学理念,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达成素质教育这一最终教学目标。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弱的原因

1.创新意识不强

虽然新课改实施多年,但是很多教师因为能力弱、缺乏硬件设备等主客观条件限制,并没有创新的意识,很多对知识点的教授只是就事论事、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与政治教学的思维是不相容的。

2.创新动力不足

当前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虽然有创新教学的欲望和意识,但是被家长、学校、学生等各方面升学率要求之下,不能有效实践,无法真正实施创新教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很容易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从而被动执行教学标准,压抑了创新精神的发挥。

3.创新技能欠缺

目前政治教学需要与实践尤其是科技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践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好政治这门课。但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老教师,教授政治理念时候还容易采取“灌输式”,毫无新意。再如,很多教师不会使用PPT等软件、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的技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新课改下如何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

1.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校方、家长要去除升学率第一的固有理念,树立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才是第一要务的新理念,从而为教师能够并敢于创新教学奠定基础。如果条件允许,还要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精神条件,从而鼓励教师创新。

2.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让高中政治教师多学习社科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树立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创新意识,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将这些意识迁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3.采取措施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

外界尤其是校方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让他们把创新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当成职业所追求的目标,这样才能够长期使教师保持激昂的斗志和创新的意识。

4.培养创新技能

在教学设备、研究条件上,校方要加大硬件设备投资、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让教师有能力、有条件进行创新,从而保障教师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第8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问题;主要方向;影响

1 林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1.1 缺乏创新意识,缺少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林业技术创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业技术创新逐渐受到了各地区林业工作者的重视,开始学习新的技术,改变以往的传统林业管理模式,但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林业工作者不能正确认识林业技术,没有创新意识,且难以舍弃已经适应的传统林业管理理念,对新的创新技术提不起兴趣,导致在这些地区难以实现林业技术创新,就很难发展经济。除此之外,经济不发达和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林业技术创新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缺少资金的支持,很难引进新型技术人员,林业技术创新受阻。

1.2 主体地位不明确

林业技术创新以来,我国的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一直以科研机构为主体,林业企业参与度低,资金投入不足,林业技术创新难以进一步发展,满足林业企业的要求,使得林业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想林业技术不断发展,就必须要确定林业企业的主体地位,才能让技术创新和企业联系起来,共同推动林业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

1.3 科研成果不足

我国林业科技成果不足的原因,不仅是资金不足和缺乏资金,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在林业技术创新团队中,高素质的研究管理人员少之又少,这些都导致了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限制了林业技术创新。因此,加强林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增强吸引高素质科研管理人才,是目前林业技术创新必要的研究。

2 林业创新的创新点和主要方向

2.1 提高创新意识,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林业工作模式是当前创新工作的首要步骤。各地区要加强培训林业工作者,更新林业工作者的思想,使其意识到林业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为了保证林业创新的进展,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并加大宣传,吸引更多社会投资。

2.2 确立林业企业的主体地位

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才能确保技术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目前,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就必须确立林业企业在林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林业技术创新加入到企业生产中,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2.3 培养专业人才,创建创新队伍

当前我国林业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欠缺,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林业创新工作的发展必须从建设创新队伍开始,林业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林业企业也要加强吸引专业人才,让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投入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

3 林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

3.1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林业技术的创新,以前林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病虫害威胁、林业产品成活率低等问题都得以逐渐解决,实现林业的生态建设。与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相比,创新后的林业管理更加精准化、数字化,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对树木生长因素的合理控制,也很好地改善了树木的生长状况。林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了经济发展,使林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林业产品结构

我国传统林业产品存在很多缺点,例如,生存能力弱,繁衍期长,易受虫害的影响等,都严重影响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林业发展要从培养新林业品种,优化林业产品结构开始着手,通过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的品种,获得更高的林业产品质量。这样以来,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还为林业发展铺垫了道路。

3.3 提高林业人员整体素质

传统林业产业中,林业人员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但是引进林业技术创新后,林业人员不需要以前传统的大工作量和高重复性,林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林业发展贡献力量。

4 总结

林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但是林业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林业企业积极发挥主体地位,林业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工作步入正轨,带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音乐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背一些音乐知识,会唱一些歌曲。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学生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这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潜能。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观音乐的能力,更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显然这是有违《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违人的个性发展要求的。

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亟需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学生的想法或表现明显不对或不完善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创新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和谐的双向交流中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1.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师在启发学生创造性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给与热情的鼓励与表扬。即使错了,也不能泼冷水。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如果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明白在教室里没有指责、没有嘲笑,有的只是宽容和鼓励。

有一位教师在教《布谷》时,几个前排的女生报告“老师,他们几个总是瞎唱乱唱的。”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便瞪了他们一眼,以示不满。课后,这位教师想了解他们瞎唱的情况,于是就把那几个学生请到身边,结果无论如何鼓励启发,他们也不愿或许是想唱也唱不出了。这位教师懊悔万分!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瞎唱瞎跳”,是点拨、引导、培养,还是……不言置否,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主导下的有意识的培养。那节课,教师完全可以为他们创设一种“春天来了,布谷鸟儿叫了”的情境,让他们自由地模仿布谷鸟儿的叫声,从内心去感受旋律的创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无拘无束,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作好了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

2.真诚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走到学生中间去,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学生迷路时给与指南针,而不是直接指出前进的方向,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激趣求知、展开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把学生的音乐兴趣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没有音乐学习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在内的音乐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让学生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给学生提供探究活动机会是关键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强调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他认为,学生探究实践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儿童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个性、创造力等到了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学习,增强探究意识,树立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遵循艺术创作形成的“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时,自己“试一试”,可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迸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歌表演《小猪睡觉》预先布置学生去想象小猪的形象,上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小猪的生活录像,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茅塞顿开,边看边模仿。待看完录像后,播放范唱音乐,叫学生们根据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自由想象创作,如小猪进食时的神态,睡觉的姿势……再通过启发、提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分段、分组想象创作。学生积极投入,创作了很多动作,表演了各种情景。这种让学生试一试的方法,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3.倡导学生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