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错别字的危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错别字的危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学校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报告

时间:XX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XXX路

调查目的:xxx

调查人员:xx

行走在街头上,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字等等。通过调查,总结出写错别字的种类其实主要在于同音字和同形字这两大类。 同音错别字中,有的属于手误,如千锤百炼误为千垂百炼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候车厅误为侯车厅等。有的属于故意使用错别字,如一往情深误为衣往情深家世界误为家饰界夸夸其谈误为夸夸棋谈依依不舍误为衣衣不舍库存不多误为裤存不多刻不容缓误为咳不容缓等等。同形错别字中,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竣工误为峻工,寒暄误为寒喧等等。

通过调查我觉着导致出现错字的原因应该有这样几点:马虎、不在乎、文化低、求省事、写了不检查。不重视错别字,认为它的作用不大,但是,事情往往会由小变大,积少成多。给大家讲个故事,名字就叫做《一个偏旁毁了一座城的故事》,说的是:清政府军队望风而逃,农民军队太平军乘胜北伐时,驻扎在仪征城外,先行官让小校向主将请示路线。此时,主将正在与人议事,随手写下手令。先行官拿到手一看:烧城而走,虽感吃惊但又不敢违抗,于是下令每人准备一大把柴火,拂晓前烧城。事后主将责问为何烧城?先行官取出手令,主将捶胸顿足:我竟把绕写成了烧字,好端端的仪征城化为灰烬,这都是我的过错啊!读了这个小故事,你不觉着错别字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吗? 鉴于错别字的危害性,我特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议:1、成立净化街头语言文字小卫士志愿者活动小组,定期上街头宣传错别字危害,清除一些错别字垃圾。2、倡议商家制作标准、规范的广告牌等等。3、我们小学生应该先把自己的错别字消灭掉,尽量在写字前想好要写的字是什么样的,认真学好、写好每一个字,确保每个字的准确性,搞好错别字,必须先要提高自己的语文基础水平,

才能对字负责,才不会写错别字。4、请大家无论在任何场所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规范用语,杜绝错别字,提高中国人民的全民素质。以实际行动维护城市良好形象,推动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献出一份力量,文明城市离我们将不再遥远。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鉴于错别字现象的严重性,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城管加大了对错别字的勘察力度,报刊上的错别字,读者可以写信到报社,许多报社会根据错一个字,罚一百元的制度来处理,高考作文中,错一个字扣一分。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对错别字重视起来了,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个样子,错别字一定会飞到九霄云外。通过这次关于错别字的调查,使我更加地接近了社会生活,提高了我参与社会的能力,使我知道了关于错别字的多方面知识,和错别字的危害性质。这次调查,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还增长了我的课外知识。

某某学校某班级

第2篇: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所谓错字,大体有丢笔少画、多笔多画、生编硬造及胡乱简化等情况;所谓别字也称白字,虽不属错字,但却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

我认为,错别字的大量存在会影响社会上人们的正常交际。

从道理上讲,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当中,主要靠语言和文字表情达意。由于语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话说过后就不留痕迹了,所以文字在交际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人们在和使用文字时准确无误,不能出现错字和别字,否则,就达不到正确表达思想的目的。

从实际生活上看,有的人把“具”写成“真”,把“食”写成“实”,把“漆”写成“柒”,把“买”写成“卖”……这样,我们就不能正确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本意,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

第3篇: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一、认真读书 睁大眼睛

在错别字这个大家族里,有很多是常用而简单的。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是学生读书时,粗枝大叶,没有认真看每一个字,只求明白句子的意义。如“悬”,少数学生总是给上面写三横,而且屡纠屡错。如果学生读书时,睁大眼睛仔细去看,“县”里面究竟是几横,应用时认真留意,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书写正确的好习惯。再如“冷”,也是学生容易写错的。主要表现是将两点水写成三点水,或是把“令”少写一点。还有鲁迅的“鲁”,下面的“日”写成了“口”;真正的“真”里面只写两横等。要克服这些简单的字写错,只要阅读时把眼睛睁大一些,看仔细一点,记住以后,书写时,稍加留心即可。

二、多查字典 手眼两勤

学生作文时,有很多字不会写,本属正常。少数人为了偷懒,不管对错,交给老师后完成任务了事。要克服这一矛盾,教师应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一旦遇上不会写的或是模棱两可的字,就查字词典。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备字典或是辞书。在我们偏僻的乡村,极少数学生连一本简单的《新华字典》都没有,前两年,国家给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送了一本《新华字典》,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只是对初中生来说,《新华字典》远远不够用,字数有限,缺少词条,学生对字的对错还是无法分辨。因而,目前初中生最适用的语文工具书当推《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说,一个初中生一旦有了适合自己学习的《现代汉语词典》,又养成了勤查字词的习惯,克服错别字,指日可待。

三、分析字义 理解严谨

前面已经说了,学生只要勤查字典,就不会出现错别字了。其实不然,常常是简单的字,自以为不会写错,无需查字典。如前面提到的“冷”,明明只有两点水,将其写成三点水。如果书写时,对字义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凡属与“冷”相关的字,都是两点水,如“冰”、“凛冽”、“冻”、“凉”等。再如将篮球的“篮”错写成草字头。如果稍加分析,“篮球”的篮就是像小竹篮一样,应写成竹字头,而“蓝”是一种草,可以提炼出青色来。荀子在《劝学》里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汉字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形声字,书写时,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形旁,就可以知道这个字的大致意思。如将“刻苦用功”错写成“刻苦用工”。如果对字义作理性分析,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功”这个形声字表义的形旁“力”,指力气或是内功。“刻苦用功”多指花大力气去认认真真做某件事。而“工”在这里是时间的意思,如果写成“刻苦用工”,意思就成了“刻苦地去花时间”了。

四、寻找规律 熟记于心

众所周知,汉字的组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炼”和“练”。写作时,为了提高用字的精度,需要反复推敲,这一过程叫“炼字”;为了把字写漂亮,反复去练习,叫“练字”。这两个字学生最容易混淆,这就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再熟记于心,就避免了。再如“渔”和“鱼”,不少学生作文时分不清楚,经常写错。那么究竟怎样寻找规律呢?“渔”指从事捕鱼这项工作。如“渔民”,即以捕鱼为业的人。而“鱼”,单指一种水生动物,大多可以食用。区分出字义,书写时,就会准确无误。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少数容易写错的字死记硬背。如“真”“直”“具”三横;“八”字头的字常见的有“分”“公”“兮”,其余是“人”字头,很多学生没有把二者区分开来,结果写错了。

五、勤于写作 不纠自灵

错别字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使用文字的时候。就学生而言,则出现在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每个学生将纠正的错别字勤写勤练,熟能生巧,最终形成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克服错别字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曾遇到某个学生经常在作文中将“兴趣”写成“”,我当着他的面纠正了几次,可他依旧写错。最后,就罚他写20则含有“兴趣”的短文,跟造句差不多。这一强化训练后,该生再也没有把“兴趣”写错了。

第4篇: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错别字 小学生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69

正确地使用汉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汉字的字数多,结构复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

学生有时候即使认识所学的生字,也不一定能牢固掌握,还可能随时会写错用错字。而写错或用错一个字,就会妨碍意思的表达,甚至会造成笑话或某种严重错误。

什么是错别字?所谓错字,是指那些任意增减笔画,变换结构而改变了原来字形的字。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位置。如果随意增减或移动改向,改变了原来的字形,这就成了错字。如把“步”写成“”,“叔”写成“”,“叶”写成“”,这些字或者缺少笔画,或者增加笔画,或者改变结构,在任何字典上都查不到,已不成其为字,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错字。“球”写成“”,眼睛的“睛”写成“晴”,“都”写成“”等等。所谓别字,是指把形近或音近的甲字误用作乙字。这个字本身虽不错,但误此作彼,就会造成误解。如把“洁白”写成“结白”,“清洁”写成“青结”,“国旗”写成“国期”,“篮球”写成“蓝球”。汉字中形近、音近的字很多,虽然这些字在字典里能查得到,但是它们组成的词是不存在的,或虽然存在而词义不同,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别字。

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重点,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识字的教学,重视“双基”训练,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错别字还是比较普遍的和严重的。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为了纠正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调查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和原因

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中,笔者会把学生写的错别字用红笔圈出来,用一个本子把学生写的错别字都一一记录下来。发现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主观原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如果教师对纠正错别字的意义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放松识字教学,讲解字词时,只是囫囵吞枣,一笔带过,不能按照汉字构造的规律讲清字的形、音、义,在指导学生写字时,也少讲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的知识,并且缺少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与此同时,教师对如何纠正错别字也往往缺乏研究,纠正学生错别字时只是采取简单的办法,打个“×”或画个方框让学生订正,或者只是简单地叫学生把错写的字机械地抄五遍,十遍……不讲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或改正的理由,缺少有力的措施。从学生方面说,平时学得马虎,写得草率,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不能从形、音、义方面去牢固掌握;平时看书时“一目十行”,不注意字的笔画和结构,书写时只图快不求正确,粗心大意,随便增减笔画或移位;在作业中,往往同一个字有时候写对,有时候写错,或者同一个字能错成几个样子。学生对写错别字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往往一错再错。

客观原因是汉字本身的缺点。每个汉字都是由一组笔画构成的,笔画的数目不同,位置不同,就构成不同的形体,表示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义。小学生掌握一个汉字,要一个个地记住字的形、音、义而有些字笔画较多,结构复杂,因此较难写难记,容易造成写错别字。

2 运用适当的方法纠正错别字

2.1 帮助学生分清字形,帮助记忆

有些字字体相似,在结构上只有细微的差别,小学生常常分辨不清。笔者每次讲课,都会用上彩色粉笔,把易于想混的部分标示出来,比较它们的异同。例如,“自己”(j),“已(y)经”还加上口诀,开口“己”,半口“已”,帮助学生记住生字的不同之处。这类形体相似的字,如果在教学时能突出它们的主要区别,收到的效果就很好。有些字结构复杂,写起来比较麻烦,也容易出差错。对于这一类字,笔者采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它们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构造的,从部分到整体进行组合,或者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分解,帮助学生纠正。例如,学生把“漂”写成“”,“暖”写成“”等。在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时,在黑板上把字拆开来,让学生看清楚字的组成,“漂”是左右结构,左边“”,右边上“”,中“二”,下“小”,由四个部件组成;“暖”是左右结构,左边“日”,右边上“”,之间“一”,右下“友”,由四个部件组成。分解和组合时,告诉学生,这些字的各个部分不仅不能割裂笔画,而且不能移位改向。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这些字的结构成分和正确写法而不再写错。

2.2 讲清字义,帮助记忆

对于因为形近而写错写别的字,要讲清字义,以义辨形,使学生了解了这个字之所以这样写的原因,就不会写错了。如“瓣”、“辩”、“辨”,“辫”把它们组成词语,花瓣,争辩,分辨,辫子,理解词义,区别它们中间的不同写法。又如,“爪”和“瓜”,学生也常常混淆,我纠正这些字时,讲清“爪”是爪子的象形字,“瓜”中间的“”,是结瓜的象形,因此,凡是含有“爪”意思的字,如“抓,爬,采”等都从爪,凡是与“瓜”相似的字,如“瓢,瓣”等应写作“瓜”。

有些同音或音近的别字,也要从字义上去辨别。如,“清,请,情,晴,睛”等,“清”和水有关,“请”和语言有关,“情”和心情有关,“晴”和天气有关,“睛”和眼睛有关。

2.3 读准字音,帮助记忆

由于读音不准,常常会产生一些错别字。有的因为音近而误的,如学生把“幸福”写成“辛福”,“注(zh)意”当成“主(zh)意”。音近的字,通过注音,辨音,读准字音,对于纠正错别字可以产生比较显著的效果。有些字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读准声调就可以减少错别字,如chngsh(城市)和chngsh(城市),jiosh(教师)和jiosh(教室)等。

2.4 注意直观,帮助记忆

有些字,学生容易增笔,减笔或误写偏旁,采取一个字死记的方法来纠正错别字,既枯燥无味,又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记忆。例如,“哭”字,学生常常漏掉右边的一点,写成“”。笔者告诉学生,这个字下边的“大”字像个站着的人,上面两个“口”像两只眼睛,人哭的时候,眼睛里会掉下眼泪,少了这一点,就不成“哭”了。“纸”字学生常常会在“氏”的下面多加一点,写成“”。笔者对学生说,造纸厂的工人叔叔,提高产品质量,纸张雪白雪白的,加上这一点,白纸就会弄脏,就成了次品,这一点不能加。这样,学生在纠正后就会记得比较牢固了。

2.5 分清偏旁,帮助记忆

在汉字的构成中,形声字最多,占全部汉字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不少的形声字,可以从它的意符和声符中,了解含义和读音,用这种办法去纠正偏旁想混的错别字,纸很有效的。例如,学生常常“”和“”不分,“木”写成“禾”,“日”写成“目”等。纠正这一类错别字时,讲清“”是“示”的变形,凡同祭祀或迷信有关的字都从“”,如“神,祖,社,礼,祝,福”等等,“”是“衣”的变形,凡同衣服有关的部都从“ ”,如“袍,被,裙,袖,裤”等等。“木”与树木有关,“禾”与庄稼有关;“目”与眼睛有关,“日”与太阳有关。又如许多学生“未”和“末”不分,从“未”从“末”的字常常混淆。我在讲清“未”和“末”的异同后,引导学生掌握辨别从“未”和从“末”的字音规律如下;从“未”的字,如“未”(wi),“妹”(mi);从“末”的字,如“沫”(m),“抹”(m),“袜”(w)。从这两组字的对比中看出,凡是从“未”的字,韵母都作ei,凡是从“末”的字,韵母都作o或a,无一例外。对声旁进行区别辨析,对纠正错别字有很大的好处。

第5篇: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小课题:《用字调查报告》。

【教学目标】

1. 交流调查用字情况,认识到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2. 通过合作交流,能初步对手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3. 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

一、 分工合作,交流汇报

1. 谈话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围绕着“用字调查”这个专题,通过制订计划,分组实地展开调查活动。各个小组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定会有不少发现和收获。下面请各小组拿出自己的成果,与大家一起共同分享。

师:老师建议每小组推荐1人,代表小组发言,该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你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

2. 小组汇报

师:汇报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记录。

(1) 作业用字调查小组汇报。

(2) 社会用字调查小组汇报。

(3) 其他用字调查小组汇报。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如果我们的作业、试卷,到处都是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老师看了会有什么感受?因此,我们不能和“马虎大虫”做朋友,写好规范字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通过小组合作,融洽学习氛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谈话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合作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争论中彼此启发,在汇报中倾听,在倾听中补充,充分展示了调查过程中得到的收获,通过交流调查用字的情况,认识到错别字产生的危害,为学写调查报告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 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1. 各抒己见

师:各小组开展的活动收获可真不少。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些错别字,少犯错误,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一份调查报告。这节课大家第一次接触到调查报告,都比较陌生,可以先自由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

师:调查报告都写些什么内容?调查报告的结构是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

2. 认识结构

师:(提问)调查报告由哪几个部分组成?(①基本情况;②调查记录;③调查结论)

3. 学习写法

学生自读自悟,说说各部分应该写什么?

(指导要点:“基本情况”应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目的;“调查记录”应按类别写明统计情况,并举例说明;“分析建议”要按归类写出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4. 课件展示第二份自叙式范文,简要介绍

师(小结):两篇范文的写法都可以,大家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写法来练习。

(注重例文引路,引导掌握写法。写一份调查报告,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通过例文引路,让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结构,学生在自由读范文的过程中,自读自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教师相机引导,从而让学生掌握调查报告三大组成部分和基本的写法。整个活动过程安排比较合理,深浅有度,学生也从中获取了知识。)

三、 尝试习作,自由练笔(略)

四、 交流作品,赏识评价

1. 交流作品,体验成功

2. 赏识点评,激励修改

3. 鼓励自改,择优汇编

课后修改调查报告,誊写在作文纸上。班级将择优编成一份小报。

第6篇: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一、日记是了解学生的通道

有消息称,北京市的公共外语考试每年有5万名小学生参加,为什么小学生成了主角?他们是为了敲开重点中学之门。其实,父母望子成龙没有错,重视孩子的学习也没有错,错在因此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康。这些行为也使教育陷入误区,失去了教育应有的功能。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

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是信息课,我们一个劲儿地冲向电脑房。到了还没5分钟,侯老师(班主任)就来了,原来我们班有人没来上课,侯老师沉着脸对我们说:“以后不上信息课了,直到四年级再上。”因为这是老师的话,我们只好勉强答应了。

这则日记记叙了一个经常发生的场景。班主任因为一小部分学生的错,或者是因为要占用所谓副科的时间,而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上信息课。中年级的小学生还是信奉教师这个权威人物的,敢怒不敢言,“只好勉强答应”。

二、日记是教学相长的桥梁

《礼记・学记》有这样的论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有助于辨析错别字

在学生的日记中,经常能看到错别字。在学生日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错别字有:“今天”写成“令天”,“自己”写成“自已”,“昨天”的“昨”写成“目”字旁,“再来”写成“在来”等等。我发现,某个错别字在某个学生的日记中能反复出现多次,而且在这个学生的作业本和试卷中也出现同样的错误。错别字的出现,虽然原因诸多,但其影响和危害是显然的。就此现象,我思考原因,寻找矫正对策。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字音和字形的关系、把握字形和字形的关系、把握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根据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辨析等。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趣

教师一般喜欢看文章的文采、写作技巧、表达的情感与意义等,但小学生是怎么想的呢?在学生看来,有意思胜过有意义。下面的片段是围绕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提出请大家给他的小乌龟取名的主题来写的,因为是大家很感兴趣的事,所以学生写得趣味盎然。

老师读到《张文轩的小乌龟》时,我立刻提起了兴趣。

老师读完了,叫我们给张文轩的小乌龟取个名。同学们立刻“嗖”的一下举起了手。葛钰说:“就叫它张小青吧。”老师不解地问:“为什么呀?”葛钰得意地说:“嘻嘻,因为小乌龟是青色的,像青草一样。它又很小,所以叫小青,再加上它的主人姓张,所以叫它张小青。”黄传涛建议叫“缩头乌龟”,我可不觉得它胆子小,它明明胆子很大嘛。

张文轩的小乌龟真可爱,我要叫爸爸给我买一只。

看来,教师在评价学生日记的时候,不应总瞄着“有意义”,而应瞄着“有意思”。生活首先是因为有趣才可爱,才吸引人,才令人留恋。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游戏,在追求有意思的情况下得到了生命的恩赐;这些有意思的事情看似“无用”,然而在这“无用”的背后潜藏着“大用”。“有意思”不仅是素材的选择标准,而且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追求表达的生命绵延、人生情趣。

3.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日记是一面镜子,它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让教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变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在人们的脑海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只有学生向教师学习,而没有教师向学生学习的道理。在新的教学观点下这种观念应退居二线了,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让我们教师不得不自叹不如,所以我们要善于向学生学习,互相提高。

我问叶老师:“为什么我们一喊,珍珠泉就冒泡呢?”叶老师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我想:是不是它听到了我们的呐喊,它很高兴,都不知道用什么来回答。它又听到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它就用泡泡来回答。

对于学生的这类问题,教师往往想到科学的解释,可能觉得难以解释吧,于是笼统回答“不知道”。殊不知,孩子的想象力比大人要丰富得多,他们有比大人更妙、更美的答案。

第7篇: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汉字教学,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有助于准确掌握古代诗文的词义

汉字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以今字而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字,其形为“一”,其音为“yī”,其义有八条: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同一;全、满;专一;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作某个动作;书面上用作助词,和在某词前加强语气。古汉字也是如此,有时我们对其形不能分析,或不知其音,不解其义。

但是,如果我们写出古汉字字形,讲清其发展演变,一条条拉出义项,并加以总结归纳,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能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和《山市》中“惟危楼一座”中的“危”,很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危”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卩(卪,跪坐之人),从厃(表示高),会人直起腰来提高上身端坐之意,即危坐。古人跪坐,平时臀部放在脚跟上,腰微弯,是放松方便的姿势,表示恭敬警觉时,腰则伸直,上体高度自然增加,故称为危坐。隶变后楷书写作危。是“跪”的本字。谷衍奎先生认为:危,本义是指危坐、端坐;危坐是腿脚的动作,故又引申指腿脚,此义后来写作“跪”;又引申泛指高;危坐本来是敬惧行为,故又引申指“戒备不安”;进而引申为“危险”、“危害”、“危难”等。讲清了这些,上面两句诗文学生就能准确理解了。借助汉字知识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而且帮助学生归纳了一个文言常用词的用法及其义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准确阅读理解文段

初中汉字教学并不独立于阅读教学之外,相反,与阅读教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进行汉字教学,并不是要开设独立的识字、写字课,而是要把对汉字形与义的剖析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经常性的行为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有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都建立在对汉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之基础上。如教《关雎》一文时,我们抓住文中的“窈”“窕”两个字作重点讲解,不仅讲清字音字形,更讲透字义,心灵美为“窈”,仪表美为“窕”,形容女子美好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窈窕淑女”的形象,问题便迎刃而解。还可以采用单篇选点的方法加强汉字教学,即从所学课文中尽可能挖掘一个字,将对这个字的揣摩与全文的理解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三、有助于辨别同音字和纠正错别字

日常生活中,由于写错别字而误事或闹笑话的事例屡见不鲜,写错别字使我们不能准确表达意思,顺利传递信息。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写错别字。很多错别字甚至语文教师都会写错,比如“男”将上部中间一竖与下部中间一撇连起来。这还是小错误,还有的少写“拜”字右边一横,“破釜”成了“破斧”,“脍炙人口”成了“脍灸人口”,“走投无路”成了“走头无路”等。究其原因,除了无视语言文字规范性,只求方便省事外,更重要的在于使用者未能真正理解这些字词的来源及含义。

此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常对一些同类字词的微妙含义把握不准。如“既”与“即”常常混淆,“园”与“圆”区分不了,面对“戊”“戌”“戍”三个孪生兄弟般的面孔,更是难以辩认……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既”与“即”,学生总是混淆不清,经常出错。“既然”写成“即然”,“即使”写成“既使”。其实,只要我们对学生讲清楚这两个字的渊源,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两个字都是一个人坐在一碗饭前,“既”的形象是人已经吃完饭,在扭头张口打嗝。“即”的形象是人对着碗正在吃饭。所以,凡表示已经完成之意的,皆用“既”;凡表示正在进行之意的,皆用“即”,如此一来就不会用错了。看来,如果指导学生掌握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尤其是扎实掌握这些字的本义,就能有效减少写错别字了。

四、有助于了解古代制度、传统、民俗等文化

中国的祖先按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式创造了汉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件事或一则寓言。汉字,有不少是“活化石”,许多汉字都是对生活、对世界的诗意描摹,那里活跃着远古的人事、风景与习俗,充盈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信息,许多汉字里甚至沉淀着古人深刻的美学观与哲学观。从汉字构造中,我们可以窥见上古先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水”,甲骨文、金文中的水字,像一条弯曲的水流。中间的弯曲斜线代表河道主流,两旁的点是水珠水花。所以水的本义当指水流或流水;泛指水域,如江河湖海,与“陆”对称;后来引申指所有的汁液,如药水、泪水、橘子水等。又如“心”,甲骨文就是心脏的象形,金文多了一层外包围,小篆的外包围分成左右两个心房。本义是指人的心脏,泛指动物的心脏。心是人体器官的主宰,古人误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心又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还有中央、中心之义。凡有心和它的偏旁“忄”的字,大都与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关。汉字作为一种“形象”,还特别富有美感,中国书法的那种美学追求与人生追求、道德追求,往往是同质的,这都是相当奇妙的文化现象。

第8篇: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活动课;选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79-1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的选题

语文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它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内容上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往往涉及应用的各个领域。新版教科书中已为我们安排了一些活动,内容很丰富,是很好的练习材料,但这些仅是示例而已,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题。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事先选择一个开口小、立意新、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课题,激发学生活动的热情,使他们在准备、探究过程中,积极投入,始终处于有序的思维状态,以顺利达到目标。

课题的确立,可以和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涉及到环境污染问题,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存在哪些污染,查找资料明确这些污染的危害,课上进行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治理建议,由此组织一次《我看身边的环境污染》语文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是提醒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为写作积累材料,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楚,必须要深入了解,在这之后,即可围绕环保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学生都会有话可写,效果应该很好。

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组织活动,但不管是何种内容的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训练,活动内容不同,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二、语文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1.课前准备。不加说明就让学生去活动,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在活动之前,教师要针对活动的内容略加方法指导,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志趣选择活动的方式,如《纠正错别字》的活动课,教师在布置课前准备时,可以要求学生明确有哪些错别字类型,并选择某一角度收集自己观察到的各种错别字,把它们归类。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阅读课本中相关的知识,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错别字的认识,从而减少错别字。因为没有强行要求学生必须从什么方面去收集,所以学生收集的渠道也各不相同,活动的涉及面也就较广,有的学生从街市上的招牌、广告入手,有的从同学作业中查找,也有的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个别教师使用的不规范的简化字整理了出来。学生参与活动的方法应尽可能简便易行,便于操作。课前的准备是活动的关键,因为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主要在这一阶段,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2.课堂活动。课堂是学生合作探索的主要阵地,课堂活动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竞赛法、表演法、出外活动法等。

谈话法指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通过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谈话法展开活动,教师要注意把握谈话的中心,设计好教学问题,使之明确、具体、难易适度,富有启发性,给学生以积极思考的余地,通过谈话开启学生的智慧,使他们主动探究问题,并组织语言准确表达思想。

讨论法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在答辩中有利于发展智能,训练表达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互相学习。这种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集思广益。采用此种方法要求选择比较重要的典型问题,并设置一定坡度,组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对有争议的问题,允许保留意见。

竞赛法也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竞赛,一方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充分准备,从而把最佳的一面展示出来,得到提高。

表演法是让学生不仅通过语言,而且要通过动作、表情等表达思想,主要以表演课本剧为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听说训练的有些内容也可以变为活动课进行表演,如《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出外活动法是针对一些特殊需要,如观察写作、社会访问等。

第9篇:错别字的危害范文

第一,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

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常熟悉和自觉的。许多教师认为,给我一个教学目标,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实现了这个目标,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我就是优秀教师。如果站在教学技术的立场来看,这样的教学观念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站在教学价值的立场来看,仅仅从技术层面来探讨有效教学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确认教学是否为有效教学,必须首先关心和回答的是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我们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本身合理吗?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实现了这个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很可能只是一种低效教学或者无效教学,有时甚至可能是一种负效教学,是一种有害的教学!

比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有的教师,热衷于“五年目标两年内完成”,把小学五年级的目标提前在小学二年级实现,然后作为有效教学的成果加以宣示。事实上,如果只是站在单项、单科的教学立场来考虑和实施,这样的教学目标确实是能够实现的。可是,它忽视了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所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教学目标究竟合不合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论,但如果对这样的问题不关心或认为不需要关心,不集思广益地去认真探讨和研究,甚至想也不想一下就只顾着去从技术上着手于“五年目标两年内完成”,那么就至少回避了有效教学的价值层面的问题了。

如果关注教学价值问题,就会首先去思考、论证和回答“这样的目标究竟合不合理”的问题,并根据这样的认识成果和价值判断来指导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问题是从价值层面上探讨有效教学问题的重要议题,是有效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二,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的合理性。

从价值层面关注有效教学的问题,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应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过程的合理性,确认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过程是反教育的,那么即使实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说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相反,它很可能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甚至可能是负效教学或有害教学。

比如,有教师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某个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能组词,会造句,没有错别字”。应该讲,这是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直接让全班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统一组词、统一造句,每个字统一组两个词,每个词统一造两个句子,抄下来,有错别字的统一订正,然后再记熟,背下来。考试时,学生既能组词,又能造句,也没有错别字。

事实上,一方面,教学目标实现了;另一方面,这个目标本身也是合理的。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教学过程展开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用“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能组词,会造句,没有错别字”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本身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是封闭性的,是收缩性的,它会不断地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把教学引入一个怪圈:教师越强调“统一组词、统一造句”,学生就越依赖教师,就越不会自己“独立组词、独立造句”;学生越不会“独立组词、独立造句”,教师就越要代替学生而去“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而且,这个圈会越划越小:学生最初是没有机会“独立组词、独立造句”,到后来逐渐演变成没有能力“独立组词、独立造句”,再后来就可能是麻木了,连“独立组词、独立造句”的意愿和冲动都没有了,甚至把教师替学生“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视为当然,更不要说享受“独立组词、独立造句”的成功和快乐了。

长此以往,教学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变得越来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会一些知识的同时越来越依赖于教师,越来越不会自主地学习,越来越把学习当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包袱了。至此,整个教学过程蜕变成教师直接授予结论性知识,而学生直接记住结论性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之后,它的危害性就会逐渐显露,而且影响深远,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习惯、能力和快乐逐渐萎缩和丧失,学生的发展会越来越没有后劲,教学过程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还是学不到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的考试成绩似乎不错的学生或班级时,却发现很难教下去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否则,只会死记硬背一堆僵化的书本知识,这样的教育系统及其所培养出来的人,越来越不能适应和迎接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和挑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