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技术 物联网技术

0 绪论

如今,中国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多数城市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兼顾城市的高速发展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和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大挑战。随着各种智能化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问题,已成为建设和谐城市的有效途径。

1 智慧城市

1.1智慧城市的定义及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2]。“智慧城市”的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无线网络、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支撑。其中,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1.2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状况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3]。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接着,欧盟又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领域,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最近欧盟委员会更将信息和通信技术列为欧洲2020年的战略发展重点,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

在国内,尤其是近两年,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南京、无锡、杭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长沙、西安、昆明等多个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到战略层次[4]。以上海市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率先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这也是进一步延伸世博后续效应的重要内容。

2 物联网

2.1物联网概念及其特征

“物联网”就是由多个具有更透彻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形成的自组织、智能化多传感网络体系,再辅以智能化的计算与泛在的互联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信息的协同融合、泛在聚合、交互共享、智能处理的过程,最终构建成物―物互联的综合智慧网络[5]。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2.2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而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

3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关系

3.1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内涵关系

物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物质支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和工具,是承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正是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智慧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

3.2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依托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城市各领域的智慧化发展与建设。在市政领域,将实现城市市政建设的智慧化,大大促进了城市市政管理的效率。在物流领域,可以实现物品快速标识、准确定位和实时跟踪,同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实现智慧物流的建设。在制造领域,实现生产制造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设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交通领域,为公众提供出行参考,改善交通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实现城市交通的智慧化管理。在医疗卫生领域[6],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实时的健康监测、保健咨询和紧急呼救等服务,同时可实现医院日常管理的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 结论

智慧城市建设事关长远发展、关乎民生改善。目前,我国的城市信息化整体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智慧城市为旗帜,将更有利于加速提升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水平。如今,随着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在政策导向与市场拉动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产业也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数字城市:升级智慧需众人拾柴[N].计算机世界报,2009―12―28.

[3]陈聊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

[2]IBM.智慧城市在中国[EB/OL].(2010-05-20)[2011-01-21].http:///cn/zh/.

[4]张永民.构建智慧中国的模式与对策.中国信息界,2011(6).

第2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呈现业务收入增长稳中有落,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降幅较大,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占比提升,服务外包市场加速萎缩等特点。与此同时,全球IT支出实现高速增长,国内政策利好刺激软件和信息服务需求提升,有望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强势增长。

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利润有所回升。在宏观经济弱势复苏的背景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呈现稳中有落态势。其中,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收入和利润都呈现持续加快增长态势。部分传统软件企业成功通过平台转型,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同时盈利模式也将更加多元化。

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占比提升。在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加快建设的推动下,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继续成为软件业务增势最突出的细分领域。另外,随着制造业的回暖,嵌入式系统软件和IC设计持续回升势头。系统集成、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增长有所放缓。

软件出口略有回升,服务外包持续增长乏力。同时,我国服务外包单纯依靠人力成本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外包服务出口呈现持续增长乏力态势,1-2月增长18.2%,增速低于去年同期3.8个百分点。

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降幅较大,中心城市增速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月,西部地区软件业务收入是全国增速最快的地区,占全国比重也上升至8.7个百分点。中部、东北地区分别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95亿元和473亿元,同比增长26.5%和21.8%,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和5.5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产业整体面临较大转型升级压力。伴随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产业发展从高位增长初级阶段逐步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产业整体大而不强、能和跨国IT企业同台竞技的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的瓶颈,整个产业面临由大变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挑战。

个别行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2014年1-2月,信息系统集成、软件产品、信息技术咨询等行业增长都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导致产业整体增速下降。2000年以来,信息系统集成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陷入同质化低价竞争,而高附加值的高端环节被IBM、甲骨文等国际巨头垄断,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偏低,仅为10%左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75%,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为5.4%,其中中国经济增速维持在7.8%左右;发达国家经济预计增长2.1%,其中美国和英国经济增速为3%,均高于2013年的增长水平。宏观经济的弱复苏使全球IT支出增幅提升。

国内细分领域支撑产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政策利好驱动细分领域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在2014年第二季度将进入集中建设阶段。为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社区、智能家庭等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带来大额政府订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IT需求,加速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普及。物联网领域,《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出台,从政策层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框定一个蓝图,2014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6364亿元,预计第二季度的产业增速在30%以上。随着信息消费相关政策的落实,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与信息消费直接相关的产业将从中受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将获得广泛应用。此外,信息安全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也将实现快速发展。金融信息化、建筑行业信息化、三网融合等领域在政策驱动下,也将为信息技术服务业创造较大市场空间。

在此国内外形势下,我们有如下对策:

深入推进政策落实。推动落实国发4号文中软件企业所得税、软件产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并做好与“营改增”政策的有效衔接。贯彻落实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做好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工作,为优惠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软件产品管理思路和办法。组织安全可靠国产关键软硬件推广应用、“核高基”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等工作,鼓励骨干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产业创新任务,在推动软件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引导国内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并购、入股等方式进入新兴市场,培育一体化、集成化创新能力,加快向产业链价值中高端延伸,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电子发展基金、云计算示范工程等重要抓手,鼓励企业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智能语音技术、分布式计算、虚拟化、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分析挖掘等关键和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突破。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做好试点示范工作,鼓励互联网企业发挥在服务能力、技术以及客户群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国内软硬件企业合作,合力推进以用户应用为核心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

第3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条件;基础;路径;建议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从功能角度看,智慧城市体系可以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对应以下三方面特征: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其中更透彻的感知是指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快速获取城市任何信息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指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高带宽通信网络工具,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信息及数据进行连接、交互和多方共享,从而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完成,改变整个城市运作方式;更深入的智能化指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问题以更好地支持城市发展决策和行动。

2.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现实基础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也迫切要求各城市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更全面、快速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向纵深挺进。随着部分地区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完成,为适应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 ICT 变革和应用创新需求,智慧城市成为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截止 2011 年上半年,我国已有近 50个城市、城区或园区提出了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等城市已迈出实质性步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基本形成,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初步具备了深入发展的基本条件。

2.1城市信息化升级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从信息化基础上看,数字城市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进程正步入“快车道”,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和推广城市已达 130个,近60个城市基本完成建设,国家信息化水平指数大幅提高。据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数据显示,2006 -2008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IDICN) 年均增长13.3%,居世界第5 位,高出世界平均增速 1倍,在信息化可接入性和可使用性方面更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当前,我国各城市高度重视信息基础建设,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等信息化指标显著提升,政务、商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向更高层次、更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迈进奠定了基础。

2.2智慧技术链和产业链初步形成

从智慧技术与产业发展上看,智慧技术产业化和信息产业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产业规模效应初步呈现。我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在智慧城市领域,我国目前已落实了250多个物联网试点项目,建立了江苏无锡国家传感网示范区,北京、上海等5个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城市。在相关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成绩。以物联网为例,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我国基本建成了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物联网产业链,并呈现出带动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等环节聚合联动之势,产业规模效应不断外溢。与之同时,信息产业由硬件和制造主导向软件和服务主导转变速度加快,系统集成和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模式,信息产业内部交叉融合、重组融合以及与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不仅拓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且派生出许多新兴业态,进一步壮大了信息产业规模。

2.3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促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十二五”时期,智慧城市与集成电路、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共同列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十二五”科技计划的规划重点,以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在地方上,许多城市将智慧城市纳入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地区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政策规划,逐步建立起保障智慧城市稳定健康推进的政策体系。

3.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当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城市建设及管理的结合日益紧密深入,城市信息化建设目标升级,智慧城市建设迅速展开。综合分析已在建的智慧城市,发现部分城市着重整体建设,部分选择相应的突破点,我们将其总结为四种适合发展的智慧城市路径。

3.1重视以前瞻思考为指引的顶层推动

如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方面,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智慧城市是重点着墨的部分,形成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多个重点工程及产业专项。这种路径需要政府立意高远,在充分激活市场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考虑到市场功能的缺陷之处,从而防患于未然、绸缪于未雨。智慧城市规划应立足于顶层设计的高度,规划建设途径、创新方向及发展战略,确定清晰明朗的任务书、路线图和进度表,有效指导建设。

3.2将转型跨越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

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长期积累的问题愈发突出,已经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转变的关键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并以此作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如天津市智慧天津战略部署中着力培育若干个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快速摆脱旧有发展方式。杭州市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着力发展信息、环保和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智慧产业。沈阳市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打造生态沈阳。

3.3将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建设的重要任务

这种路径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大幅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全方位拓展社会管理的视野,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如南京市通过构建智慧南京,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优化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西安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落实到民生领域,切实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改善。

3.4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城市应着重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切实改进公众生活方式,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如深圳市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智慧城市,并以此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突破口。重庆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打造“健康重庆”。

4.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等诸多问题。发展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4.1要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

一方面,要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利用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用最大化,用利益诱导和市场约束、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制定相对完善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流动。

4.2要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轮驱动”

智慧城市建设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促进产业技术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发挥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金融系统不仅是创新融资的重要渠道,而且是规避、化解创新风险的有效工具和制度安排。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4.3要处理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集成共享的关系

信息基础设施和集成共享是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价值所在。发展智慧城市亟需进一步增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物联网、新一代3G移动宽带网、新型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平台,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次有序推进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智慧城市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和部门分治的局面,促进信息集成共享与互联互通,实现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统一。

第4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助推;社区养老;养老服务

一、社区养老的基本概念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传统的居家生活习惯,选择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更具有个性化、亲切化,老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社区,有熟悉的环境和伙伴,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影响,发展比较缓慢。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大多是“行政命令”式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资金来源非常有限,社区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服务日益扩大的需求,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一般来说,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物质生活保障方面,而像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方面的供给相对较少。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往往非常有限,主要局限于本社区内的资源,没有与其他的外部资源如养老机构、企业等形成资源共享,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都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元化,社区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养老服务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

在现代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从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来看,不仅有社区内部的资源,还有政府、养老机构、企业等养老服务资源,从养老服务的内容来看,有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各种养老服务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分散的、零碎的、不规范的。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如物联网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社区通过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合作,将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养老服务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充分收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然后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使它们能成为随时被调遣的资源,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比如近几年提出的“智慧养老”,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智能地开展养老服务。具体讲,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借助传云计算、WEB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手段,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将老年人与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养老服务资源紧密联系起来,随时随地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二)信息技术有利于降低社区养老服务成本

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对我国原有的养老服务的要素都是考验,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多,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而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都不高,远远无法满足养老服务的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全面推进智慧养老,原来需要专业服务人员完成的工作现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就能实现,减少了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需求,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除此之外,将社区内外部的养老服务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老年人不仅能享受到社区内部的养老服务,还能享受到社区外的其他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服务,能够弥补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大大节约了社区的资金投入和运行成本。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由政府建立统一的便民信息网络,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对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和共享,针对社区的每一位老年人建立电子信息档案,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养老服务的日常管理,提供日间照料、医疗服务、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养老服务内容,实现政府、社区、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有效衔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从而改善目前养老服务供求不平衡的现象,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一些东部发达地区或城市基本已经实现了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但是受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西部地区的信息化速度较慢,只有个别社区建立了养老服务平台,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还没有形成整体推进的态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老龄事业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据平台,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作为主要任务。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对缓解我国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意义重大,社区借助信息平台能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降低服务成本,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高效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2(7):12-20.

[2]张丽雅,宋晓阳.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业中的应用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5):170-171.

第5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笔者所处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回汉两民族杂居地区,两个民族的文化互有特色、相互辉映。回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开放的城镇地区,密切的经济交往已经成为回汉民族和谐相处的保证。族际认知良好,族际之间文化渗透、融合;65%以上的回汉居民对两民族风俗习惯有较高的了解;族际交往密切,80%以上的居民都有异族朋友;居住的格局也逐渐从各民族区域聚居向民族之间混居转换;民族之间的经济生活更具相似性,日常生活有明显的趋同倾向,族际通婚情况逐渐增多。然而,作为西部基层,就局部来说,由于经济欠发达,少数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回族对汉族认同、了解不够,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少且居住分散,其平等权益容易忽视、受到损害。同时,传统宗教、文化观念更趋于保守。少数民族生活、工作大多以为中心,对于风俗习惯的固守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盲目的排外心理,加深与其他民族社会成员之间的隔膜。民族认同意识的强烈心理暗示,使得民族边界明显,让人们在跨区域民族方面的社会交往难度增大,成本增加。

2工作中的难点、对策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西部回汉杂居地区基层妇幼保健工作者,党和国家赋予的医疗保健任务是每一个从业医护人员必须肩负的职责。对于那些人口数量多、分布广的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员,一旦在工作中处理不当,极易产生矛盾,造成民族问题。在这些特殊的地域,不仅仅要完成每一位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更要尊重民族习惯,顾及民族方针。

2.1区域妇幼保健工作难点由于回汉杂居的区域特点,使得妇幼保健工作参杂更多民族问题,工作难度加大。在实际妇幼保健工作中,可以把工作对象大致分为三类人群:经济宽裕地区回汉人群、经济欠宽裕地区汉族人群、经济欠宽裕地区回族人群。对于不同的人群,妇幼保健工作者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时,面临不同的问题。对于经济宽裕地区回汉人群,由于生活较为宽裕,人们接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国家相关政策认知能力高,对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清晰。因此,对这部分人群只要做好相关宣传,告知其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安排和工作范围,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群的认同,相关工作也较容易开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动人口的相关保健工作尚不能完全到位。对于经济欠宽裕地区汉族人群,由于家庭收入关系,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常住人口以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对于妇幼保健工作而言,由于绝大多数适龄妇女外出,与这部分工作对象平时缺失必要的沟通,工作难度较大;适龄儿童大多由祖辈老年人抚养,而老年人对儿童保健工作存在不理解、不认可的态度,意识不到妇幼保健工作的必要性,认为在没有生病的情况下给适龄儿童服药丸、注射疫苗是不可取的,甚至有医护人员“加害儿童”的想法。在实践中,经常发生让儿童吐出糖丸、躲避注射疫苗的情况。对于经济欠宽裕地区回族人群,同样存在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躲避给儿童做防疫保健的问题。通过工作中随机对86名该地区妇女的访谈,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甚至不知道一些国家推动多年的妇幼保健服务;另有相当比例的妇女虽然对妇幼保健项目有所了解,但认为这些项目没有必要。具体数据见表1。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民族习惯、民族认同等问题,老人们对上门服务的妇幼保健人员,尤其是汉族、男性医务人员敌对情绪强烈,有时会出现群体性抵制的情况,对相关医护人员心理上造成了巨大负担。结果造成妇幼保健部门相关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2.2工作对策针对区域民族特点,结合工作实践,基层妇幼保健部门工作人员应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解决。对于经济宽裕地区回汉人群,以学校、社会、单位为载体进行深入的宣传,通过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广场、校园、公园等地方张贴宣传海报、计划免疫安排等进行工作告知。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国家妇幼保健措施及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小学、幼儿园统一安排相关适龄儿童接种、免疫监督、管理工作,确保适龄儿童按照国家要求完成基础免疫接种工作。对于经济欠宽裕地区汉族人群,通过驻村干部、村委会、村医共同做好老年人思想工作。医务人员改以往“坐诊”为下村“巡诊”,挨家逐户排查,宣传儿童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家属认可,对适龄儿童进行相关免疫工作。对于学龄儿童,通过学校统一安排必要的防疫、免疫工作。经济欠宽裕地区回族人群是区域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这部分人群,首先在医护人员内部宣传民族政策,请民族人士介绍宗教习俗、生活习惯,取得内部的统一和认可;其次,争取地区民族宗教权威人士的认可和支持。通过向区域阿訇等在民族内部具有一定地位和认可人士的宣传,向其介绍国家妇幼保健工作的政策和该项工作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他们的支持;第三,大力培养回族医护人员和回族村医,以他们的民族身份取得辖区特定对象的民族认同,便于开展工作;最后,通过合理人员调配,增加妇幼保健部门回族女性工作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平。近年来在地方卫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上述具体工作方针、措施,以女性医护人员数量、回族村医培训、儿童免疫普及等方面为工作重点,5年来通过各方努力,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表2)。上述的方法和对策,对于辖区内回汉儿童的免疫保健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宗教人士的支持下,回汉医护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对目标服务对象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确保了辖区儿童免疫保健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6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智慧医疗;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众所周知,“智慧医疗”是美国蓝色巨人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的[1][6],与其说是一个概念,莫如说是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人类医疗的美好远景。物联网技术产生海量有价值的医疗信息,而全面的互联互通和轻松共享则更能够推动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医疗服务的巨大改善。但反观我国当前现状,差距不可谓之不大。同样是2009年,国务院提出“新医改”意见[2][7,8],明确将信息化列为医疗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医疗信息化在我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资源分布不均衡和“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依然是不争的事实[11,12]。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许多医院的基础业务系统存在着各种各样阻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集中表现在业务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系统数据接口繁多复杂,基础业务系统可扩展性差,以及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弱等方面[3][9,10]。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基于全面互联互通和深度智能化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平台由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核心组件构成。提供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标准化转换、数据缓存、数据安全、数据上传、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路由、权限管理、配置管理、术语服务等。凭借这些功能强大的核心组件,平台可以集成医院以及医疗机构的业务数据,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认”。进而满足“双闭环管理”的需求[4][13,14],推动医院业务模式的创新,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协同服务,成就“智慧医疗”的愿景。本文结构如下:第1节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完备的建设思路;第2节给出一个平台的整体设计;第3节阐述平台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第4节为结论。

2 建设思路

2.1 标准的制定

平台提供一套标准化管理工具,对整个平台使用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些数据包括值域代码、元数据、数据集以及与组织机构相关的数据等。此类数据如果有国内标准或卫生部标准则一定使用其标准,否则可以参考和使用能够提供支持的相关国际标准。若国内外标准都不能满足系统要求时,可以参考这些标准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制定平台自己的标准。以此解决医院内部各个异源异构系统之间无障碍通信的问题。元数据丰富的扩展属性支持数据采集与上传的有效性、时效性分析与验证。

系统提供数据批量导入功能。支持将卫生部的相关标准数据轻易加载至平台系统并进行统一管理与维护。系统提供标准的更改及新的标准导入功能,以适应新的标准的。如卫生部对于元数据集与数据集在不定期的修订与,当这些标准在正式后,只需要导入新的标准,并在系统中进行,新标准就会推送给前置网关与健康档案整合组件。系统按新的标准进行数据采集与数据交换工作,按新的标准进行数据质量的管理,同时按新的标准对健康档案数据进行整合。

2.2 模型的定义

为了提供足够高的系统灵活性和扩展性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平台采用一种全新的构件化思路进行平台模型定义,使用无编码方式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和业务场景驱动平台信息模型的建立,同时信息模型既遵循IHE规范[5],也遵循卫计委提供的数据元、数据集标准,同时提供一套中间件产品实现了这两种标准之间的转换。

有了与业务模型匹配的信息模型之后,我们对内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构建平台数据中心的结构,即存储模型,针对存储模型我们可以对存储规则,数据约束规则,数据质量控制规则等进行自定义设置,有效的控制数据的存储效率,完整性以及质量。对外可以根据信息模型通过配置生成数据交换规范和服务。

基于这些模型、规范和服务我们对内可以通过前置网关适配接入异源异构的业务系统,对外通过数据组装服务将平台的数据通过构建门户应用,移动应用共享给我们的客户,通过数据仓库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

系统提供一套可视化工具在数据中心的基础支撑库中定义各个业务活动对应的CDA信息模型[15],并且能够根据该信息模型来动态创建对应的数据集、数据集包含的数据元等,同时能直接根据生成的数据集来创建物理模型。同时系统提供相关组件来完成这些信息模型对应的二维数据与CDA文档之间无缝转换。平台通过版本的概念来管理这些信息模型。当卫生部对相关标准进行扩展或调整后、或现有数据模型无法支撑日益变换与增长的业务需求时,平台可以对这些数据模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形成新的版本进行。然后各前置网关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同步下载相应的版本进行升级。

系统提供根据数据集动态生成数据交换服务接口规范功能,我们可以在管控中心通过可视化界面来对各个业务域在不同业务场景下服务接口规范的管理,该服务接口规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符合CDA规范的接口规范(供有能力处理完全符合CDA规范文档的客户使用),二是对CDA规范进行简化处理后符合CCR规范的接口规范(无法处理完全符合CDA规范文档的客户使用),三是能够导出各数据集对应的全视图模板,并且能对所有的规范进行版本管理。为了适应新的标准的,如卫生部对于元数据集与数据集在不定期的修订与,当这些标准在正式后,或业务场景发生变换后,只需要通过工具重新生成满足要求的规范,在系统中进行,新规范就会推送给前置网关与健康档案整合组件,系统按新的规范进行数据采集与数据交换工作。

2.3 数据中心

平台的数据中心根据定义的存储模型自动生成。平台采用主题库的方式对数据中心进行模块化管理。主题库主要根据服务的业务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比如个人索引库,服务活动索引库,文档库,运营监管库等。),主要用来对数据进行归类管理,通过配置可以实现将不同的主题库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实例或用户,实现物理分库,保障性能。

对于存储模型对应的数据库表,我们可以在系统上线后,免编码的情况下,对字段的部分属性进行修改或增加新的字段。后台服务也会自动的进行同步匹配。对于数据库表中字段通过配置,并结合后台服务,可以做到字段级别的加密存储。对每一个字段定义是否需要进行标准代码转换,需要进行哪些条件的约束检查,以及需要进行哪些规则的数据清洗等,有极高的扩展性和定制程度。

2.4 数据的整合

前面提到平台数据中心通过主题库的概念进行模块化管理,那么数据整合的过程中就需要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归并到正确的主题库中。比如将个人基本信息归并到个人索引库,将文档和文档索引通过XDS归并到文档库,将记录了居民何时、何地、接受过何种医疗卫生服务,并产生了那些文档这样的信息存储在服务活动索引库中。数据的整合我们遵循以下两个主要准则:主动抓取整合和被动接收整合。主动抓取模式对原业务系统的渗透改造会比较小,只需要提供业务库对应的中间库或具有同等功能的视图即可,但在实时性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只能做到准实时,延迟数分钟或小时)。被动接收模式对原有业务系统具有一定的侵入性,需要其进行一定的改造,但具有很好的实时性。由平台提供数据采集服务,服务的数据传输载体采用标准XML(平台会根据各个业务活动的应用场景提供标准的接入规范),服务传输协议支持HTTP、TCP/IP、SOAP等。由数据接入一方调整各自的业务系统,并调用平台的相关服务进行数据的推送。

2.5 开放性支撑

平台的信息模型与存储模型均基于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实现,平台的交换模型基于IHE标准实现,并同时实现了两套标准规范间的相互转换,使平台在数据传输格式上有极强的开放性,易于与医疗机构的业务系统以及其他厂商构建的平台互联互通。平台的所有接口通过平台服务框架以及健康信息服务总线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面服务化,内部支持多种传输协议(HTTP、TCP/IP、JMS、RMI、SOAP、REST、DICOM等等)、数据协议(HL7、XML、JAVA POJO等),并且内部提供了各种协议之间的相互转换的功能,所以平台在接口调用上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3 平台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给出一个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如图1所示,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主要包括POS层、信息交换与共享层、数据中心、以及应用层四个层次,另外,还包括贯穿此这四个层次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两大体系。

POS层是通过前置网关适配器直接与外部系统进行沟通的技术层,主要负责将各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采集到前置网关的缓存库。

信息交换与共享层由一系列的业务服务组件组成,负责处理前置网关上传的业务数据完成摘要数据、索引数据等的抽取、存储与共享。

数据中心层主要是实现索引数据、主题数据、电子病历数据、平台支持配置数据库等数据的存储,解决数据存储的结构、模型、内容、数据库管理系统搭建等。

平台应用服务层主要将汇聚在数据中心的各类数据共享给平台内外的其他系统使用。真正实现平台内各系统间互联互通操作。

标准规范体系是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中必须遵循和管理的数据标准,是平台运行和应用的数据基础。安全保障体系是从物理安全到应用安全保障整个平台的正常运营。由于异源异构的专业化信息系统对病人基本信息管理不统一以及分配的患者标识规则不一致容易造成同一病人甚至同一病人的多次就诊在业务系统中无法进行有效关联的问题,导致无法实现对患者临床数据的连续管理,我们通过提供病人主索引组件运用人口自然统计算法基于常规人口自然属性(比如身份证,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电话,联系地址)将同一个物理人在不同系统中的记录进行关联生成唯一的病人管理主索引,基于此可以快速的构建一个人在该院的连续健康档案视图,并为全院其他系统提供统一的病人基本信息,实现对患者的唯一身份识别。

其次,平台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交换规范都通过信息模型与卫计委提供的数据元,数据集等标准建立了映射关系,根据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应用和服务要求,通过图形化的数据交换工具进行数据重组,建立平台信息模型和HL7 RIM模型的映射关系,并结合平台的CDA组件可以实时的将平台数据集承载的数据转换成符合IHE国际标准的CDA文档,用于系统间集成的数据共享规范。从而实现临床文档的标准化和共享。

平台通过服务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整合,提供统一的服务注册管理功能。服务的主要通过集成引擎来完成。采用统一的服务接口,通过不同的服务功能号在后台动态确定调用对应的服务。服务统一采用标准的XML格式来进行请求与响应。

最后,平台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集成,包括流程集成、应用集成、消息集成和数据集成。

4 关键技术

4.1 企业服务总线

如图2所示,企业服务总线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保证在一个异构的环境中实现信息稳定、可靠的传输,屏蔽用户实际中的硬件层、操作系统层、网络层等相对复杂、烦琐的界面,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通道,保证用户的逻辑应用和这些底层平台没有任何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应用的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和可靠性。提供一个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先进应用整合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应用系统互联所面临的复杂性。系统的实现维护都相对简单,保证每一个应用系统的更新和修改都能够实时地实现;同时当新的应用系统出现时能够简便的纳入到整个IT环境当中,与其它的应用系统相互协作,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

数据交换使用企业服务总线作为整个卫生信息平台的技术核心;可通过ETL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抽取、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加载等过程。

4.2 中间表技术

中间表是业务逻辑中的概念,就是将一个系统数据的查询结果先保存在一个临时的表中,然后再从这个表中查询取得数据到另一个系统中,减少程序的复杂度。临时表是中间表多采用的一种技术,使用数据库的临时表其功能可以免去中间表数据的维护工作。

当进行数据采集时,遇到需要查询多个表的多个字段,可以建立中间表来提高查询速度,降低用户的工作量。

4.3 适配器技术

在此消息交换模式中,消息单向通过适配器流入服务器。消息引擎将消息到数据库中。如果某一业务流程具有对该类型消息的处于活动状态的订阅,则该消息将发往该业务流程。

在处理该消息后,业务流程会将该消息回数据库中,之后会将它路由到某一适配器,以便传输到特定的终结点。

平台与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可以采用适配器的方式实现。

5 结 论

我们详细阐述和分析现有医院业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并依此提出基于全面互联互通和深度智能化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从标准制定、模型定义、数据中心建立、数据整合以及开放性支撑等五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备建设思路,并给出一个平台的整体设计。基于全面互联互通和深度智能化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可以集成医院以及医疗机构的业务数据,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认”,进而满足“双闭环管理”的需求,推动医院业务模式的创新,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协同服务,成就智慧医疗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冯蕾. “大象”三番转身 开启“智慧医疗” IBM连推四大智慧医疗方案[J]. 中国医院院长, 2009, (9):20-25.

[2] 卫生部.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S]. 2009.

[3] 肖辉, 张方, 商建国. 医院数据中心架构设计与应用分析[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09(3):67-72.

[4] 刘帆. 移动医疗助力闭环管理[J]. 中国医院院长, 2014, (9):90-90.

[5] 张继武. IHE介绍[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7, 31(2):112-119.

[6] GkoulalasDivanis A, Loukides G, Sun J. Toward smarter healthcare: anonymizing medical data to support research studies[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4, 58(1):1 -11.

[7] 卫生部. 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与发展规划(2011-2015)[S].2010.

[8] 卫生部.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R]. 2012.

[9] 马锡坤,于京杰. 医院数据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 27(2):215-217.

[10]李先锋, 王凯芸, 吕强, 等. 三甲医院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医院, 2012,16(2):12-14.

[11]闫莅荣,戴健. 医疗信息孤岛与信息标准[J].中国数字医学, 2010,5(9):101-102.

[12]董方杰, 蒲立新, 曲建明,等. 医疗信息院内交互与区域共享的架构及其技术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4,(4).

[13]李雪梅, 许红梅, 陈晓琳,等. 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在提高出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

第7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病案;信息化;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in medical activities and manag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is gradually getting a wide range of promotion and use. On the one hand, it solves many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value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the medical record. Improving management level of hospital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Medical records;Informatization;Administration

病案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 2]。它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诊疗过程的文件,其客观地、完整地、连续地记录了患者的病情变化、诊疗经过、治疗效果及最终转归,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资料,也是医学科学的原始档案材料。它由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部门按相关规定保存,不仅有纸质的,还有电子文档、医学影像检查胶片、病理切片等多种保存形式。

病案是医院诊疗信息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记录着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体现着卫生资源消耗的全过程,也反映着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病案也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监控和核保兑赔的原始材料。传统的病案管理为存储保管型,包括病案资料的回收、整理、装订、编号、归档和提供等工作程序。需要占用库房空间,而且纸质病案的保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防潮、防霉等措施。加上查询和借阅不方便,制约了病案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已经不适应现代医疗工作发展的需求。因此,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病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电子化病案应运而生。电子病案是医疗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其目标是形成覆盖终生的医疗健康数据集,服务于疾病诊疗、卫生保健和医学研究等活动。病案的电子化,使得病案信息管理除了实现对病案的存储管理之外,还对病案的内容进行了深度整理和加工,提炼出了有用的信息,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

与传统病案的占地多、不易保管、查找困难等诸多不足相比,电子病案具有许多优越性。

1 具有广泛的共享性,能够为医患双方提供便利。

大量的患者就诊信息及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资料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传输方式包含在电子病案内,医务人员使用电子病案系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等条件限制,通过网络快速传递,随时检索和浏览患者的各种信息资料。患者无论在哪一个专科治疗,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在各科治疗的诊疗信息,使接诊人员可以迅速了解到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近期用药史、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及家族史等,有利于当前患者病情判断、诊疗,缩短了确诊时间,并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2 电子病案更易于加强对病案医疗质量的监督管理。

通过信息化平台即可实现实时调取相关科室医师及患者的诊疗、用药、缴费等数据,对其进行监督、分析与管理。同时对病案中患者相关基本信息和疾病的汇总挖掘,通过相关应用软件可以为医疗管理和决策者提供全面、迅速而准确的决策依据。

3 电子病案借助于光盘、大容量硬盘等现代化存储媒介可以长期保存,节省了空间、人力和物力。

尤其是门急诊病历本往往由患者自行保管,经常会出现前来就医却忘记携带或丢失病历本的情况,导致病史记录缺乏延续性,门急诊病历复用率极低。当门急诊出现医患纠纷时,医院方面常常因无法举证而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应用电子病案,使得医生可以充分利用病历的延续和完整进行诊断,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降低了误诊率。患者也可以不用费心对病历进行保管,或是担心就医时忘记携带病历以及重复购买病历。

4 电子病案能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方便每一个使用病案的人员。

医院每日接待患者数千人,开展诊疗项目近万项,都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下来,以便留存完整的病历。通过不断加强与完善病案的信息化建设,使更多的医疗工作者享受到信息化给病历记录带来的便利,从而节省了宝贵时间,亦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通过采用病历信息化平台的强大功能与人性化提示等多种方式,还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规范各种诊疗护理行为,并进行各类数据的保存与统计分析,以便医疗、教学等使用,从而有效地提高病历的质量管理和使用效率。

电子病案的使用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负荷,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由于管理不到位、医疗行为不规范以及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因素,使得电子病案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病案的原始记录容易修改、打印,复制、粘贴病案快速便捷而不易发现,网络安全容易暴露患者隐私,医生记录病案时出错率大大提高,各个医院之间的电子病案自成体系而无法实现互通等[5]。针对这些问题,也有相应的措施。医院及科室应加强质控监督,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对电子病案的签收、保存、备份及不同管理者的权限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并有相应的软件实行。完善系统流程设置,优化信息整合,各个医院之间电子病案的格式保持一致以不影响电子病案的互通性[6]。

医学就是关于信息的科学。个人的健康信息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很重要。医疗信息化的称谓经历了各种变化,例如数码卫生,后改为信息化,近年又被称为移动医疗、智能医疗、智慧医疗等。总之,这是信息技术与医疗事业的结合不断深入,是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技术促进医学研究、健康管理和临床治疗,也是医疗科技的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病案作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面临一个崭新的阶段。展望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并且对促进经济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病案管理处于转型过程中,应当把握医疗发展趋势,建立电子病案系统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保证病案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病案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措施,并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操作人员,真正实现电子病案信息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使得信息化管理取得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玉梅.关于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信息,2015,20.

[2]李廷珊.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措施[J].现代医院,2013, 03:135-136.

[3]王衡. 论病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2,9(1).

[4]崔福兰.关于医院病案管理的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0:170.

第8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1临床资料

    1.1受访者均为二级医院朱家角人民医院护士。年龄430岁50人,占38%;31—40岁(包含40岁)27人,占20.7%;4I一50岁(包含50岁)43人,占33%;51岁及以上l0人,占7.6%.婚姻状况:①未婚3O人占23%;②离异5人占3.8%.职称:护师以下职称5O占38%;主管护师30人占23%;副主任医师1人占0.1%.工作年限:≤5年21人,占16.1%;5年~l0年30人,占23%;11年~20年29人,占22.3%;21年一3O年42人,占32.3%;31年及以上8人,占6.1%.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30份,问卷有效率100%.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2结果1.2.1受访者心理应激状态工作满意度低:受访者对工作现状不满意的占23.3%,而非常满意仅占3.O%.55.2%有改行的意向:其中非常想改行的人占23.1%;比较想改行的人占33.1%;不想改行的人只占16.6%.想改行主要原因依次是:①没有得到社会应有尊重;②收入与付出不相符;③没有发展空间;④工作量大,风险大。⑤进修学习的机会少。职业生涯中心情不佳:不开心的人占27.6%,而非常开心只占0.6%;在回答开心与非常开心的受访者主要是在管理岗位的。两者相加只占总数的10.1%.受访者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或者比较大的占74.6%.受访者认为压力来源依次为:①患方;②院方;③社会舆论;④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⑤公众;⑥同行竞争。有74.7%的受访者遭遇职业伤害。遭受职业伤害类型依次为:①注射器;②安瓿瓶;③放射损害;④手术器械;⑤其他。受访者中有36%认为没有得到社会尊重;认为得到社会尊重的受访者仅仅占1.9%.1.2.2目前身心健康状况1.2.2.1存在睡眠问题占40.6%,其中32.6%经常失眠。使用安眠药物占35.6%,其中15.1%经常使用安眠药物。患有各种身心疾病占31.9%,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分列前4位。存在心理困扰占78.4%.1.2.2.2被调查者感觉因工作关系发生心里困扰时段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在:面临各种检查时,遭遇医疗纠纷时,面临各种考试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59.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存在情绪脆弱现象,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紧张、心境恶劣、敏感;有72.8%受访者认为自己存在职业倦怠,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易疲劳、精力难以集中、注意力涣散。

    1.2.2.3医疗纠纷问题:49.7%遭遇医疗纠纷,83.3%的受访者有被骂的经历,29.7%的受访者有被打的经历,89.2%的受访者说当遇到心理困惑时没有得到过医院或卫生行政当局的帮助,当遇到心理困惑时9.3%受访者会向医院或卫生行政当局有关干部求助,只有7.6%的受访者会让他的孩子继续自己的事业。

    2护士的主要应激源

    2.1工作压力大医疗具有损害的特性,生物体之间的千差万别以及诊疗过程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不仅医疗风险无所不在,而且呈现出风险的范围无限扩延和难以防范等特征。医务人员面对过高的职业风险,感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74.6%的受访者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或者比较大。受访者认为压力来源依次为:①患方;②院方;③社会舆论;④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⑤公众,⑥同行竞争。经历着长期的压力,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的心理状况将会发生扭曲,特别是在个性受到压抑的工作环境里,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职业倦怠也容易滋长蔓延,特别是缺乏心理支持和情感关怀,使医务人员感到自身价值、职业自尊和工作乐趣逐渐消逝。

    2.2医患关系紧张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导致医务人员身心疲惫的主要原因之一,23.4%的受访者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护士基本上都是当事人或相关者。医疗纠纷和诉讼案件的大幅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困扰、压抑医务人员执业积极性的现实问题。

    2.3执业环境险恶执业环境与护士身心健康密切相关,83.3%的受访者有被骂的经历,29.7%的受访者有被打的经历,36%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得到社会尊重。少数媒体热衷于医疗纠纷的负面报道,无限放大医疗工作中的瑕疵,使医护人员对职业价值的认知发生了偏差,“职业医闹”现象以及打砸医院和医护人员等恶性事件频发,无序的医疗环境和“医闹”现状不能有效遏制,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和人格得不到基本保障与尊重。面对恶化的执业环境,55.2%的受访者有改行的意向。

    3对策

    3.1增加应对资源3.1.1制定宏观的干预策略建议把增加应对资源作为策略筹划的支点,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如,强化政府指导下区域卫生规划的职能,建立卫生资源分配、患者合理分流机制,以缓解大型医院压力;调整与形势需要明显不适应的原有岗位设置,如增加护士编制、增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等。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床护比偏低,护士工作满意度偏低,其中护士对福利待遇、专业发展机会最不满;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高学历护士满意度相对低于相应类别者。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增加护理项目收费,改善福利待遇,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J.3.1.2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名护士如果出现心理失衡,甚至是心理障碍时,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对策,维护心理健康J.心理疏导有助于护理人员不良情绪的释放和身心健康,有利于重建职业自尊和积极心态。建议医院管理者创建形式多样的减压措施或借鉴国外有效的减压方法,如设立院长职工接待制度、减压日、模拟拳击房、不良情绪宣泄室、兴趣小组、家属联谊以及组织郊游活动,及为护士及医务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设立医务人员心理咨询门诊。

    3.2自我修养与环境改善3.2.1医院管理者应当树立“管理是服务”、“好心情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用人文管理促进人文医疗服务。同时医务人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选择恰当的历练方式,培养自己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建立积极的心态,不悲观,不怨天尤人;在生活和工提高的活动,因此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知识讨论由于组织起来费时费力而不便大量开展,极大地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利用微博功能可以更有效、快捷和灵活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讨论。所有微博的参与者均可以发起或参与知识讨论,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集中众人的智慧解决难题,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其优越性绝非传统方式可比拟。

    3.3构建医患沟通平台医患沟通是医疗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医患沟通一般是医患双方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大多在医疗场所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沟通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如电话、电子邮件等,而微博的出现又为医患沟通增添了一种全新、快捷、方便沟通的模式。在微博上,医患双方均可相互提供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丰富的信息而达到有效、充分的沟通。

    3.4医学信息现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更新极快,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难以满足个体的需求。微博借助现代信息传递技术快速和更新信息。医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海量信息进行整理和提炼,并通过微博给患者,可以起到健康指导、提醒的功能。患者可以向医生反馈自己的病情,并随时随地向医生咨询各种医疗问题,产生良性的医疗互动。

    3.5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狭义的病历档案即病历,是医务人员对病人诊治过程中所产生的文件,是科学诊断治疗的基础资料以及患者的宝贵信息资源,对提高医疗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传统的病历档案有其局限性,难以满足医患双方解决健康问题的需求,医患双方通过微博互动而产生的各种日志可归类整理形成电子健康档案,是病历资料的补充,对医院的诊疗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6实现预约功能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医院在许多诊疗活动中均引入了预约服务模式,如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等。传统的预约往往是当面或电话交流完成,效率低下。由于微博的互动性、实时性和大众化等特点,通过简单的程序设计,即可实现自动预约功能,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解决“看病难”中将发挥一定作用。

    3.7实现远程就诊远程就诊是指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治疗方式,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新型就诊方式。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极大提高,以及微博所具有的丰富功能,使得简易的远程就诊成为可能,极大适应快速的现代社会节奏。

第9篇:智慧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退休;服务管理;对策;社会化养老

0.引言

当前,我国退休人员整体进入双高期,即高龄期和高发病期,随着国家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尤其针对工资、住房、国企以及医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使退休人员工作面临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如何顺应新时期的需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待遇,如何创新发展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使其能够安享晚年,是退休人员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事业退休服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难点

1.1 退休职工大部分进入高龄、高发病期

因此,退休人员无论是现实情况还是潜在的需求,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处于高龄阶段的这类人群,也是疾病多发群体,在受到疾病长期困扰的同时,较高的治疗费用也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1.2 退休职工普遍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

随着退休人员社会活动的减少,加之体力和精力的减退,他们一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又由于退休人员多为空巢老人,因此产生消极态度和情绪,有些退休人员由于精神压力过大,从而引发各种老年疾病,有的甚至患上精神疾病。

1.3 退休职工压力大

由于子女多数已经成家就业,受到居住和工作条件的制约,多数无暇照顾自己的父母,因此对于退休人员的家庭来说,“二老世界”和“独居”现象较为普遍,其孤独感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身边又无子女照料,退休人员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且退休人员普遍担心子女工作生活出现问题,因而精神负担较大。有些子女由于失业或者生活困难等原因,迫不得已和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从而带给老人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

1.4 退休党员管理难

退休人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较为薄弱,原因在于离退党员普遍年龄较大,身体较弱,加之后续党员力量不足,从而造成党员递减、出勤率不高和班子难选的现象。同时,由于身体等原因,虽然有些退休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愿望强烈,但无法按时参加组织活动,造成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基层党委在管理退休人员党支部时,由于退休党员及党支部与其他党员和支部不同,造成两难局面,即退休支部委员难选和对退休党员要求难提。

2.新时代退休管理工作的问题和对策

2.1 积极做好退休老干部的待遇改善工作

针对退休职工大部分进入高龄、高发病期的情况,重视生活待遇落实,改善退休干部的生活,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增收节支,提高老同志的生活福利待遇。增加退休职工生活津贴,并建立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有特殊困难退休职工的关心力度,设立帮扶基金,每年拨款特殊困难补助经费用于老同志大病、重病困难补助,出台退休人员的因病致困的补助办法等。

2.2 坚持做好走访慰问工作

针对退休职工普遍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退休职工压力大的情况,坚持做好走访慰问工作。走访慰问老同志是退休的一项重要工作,春节、暑期期间,退休办工作人员对退休老同志及遗属开展走访慰问,各所、处(室)、中心也以团拜会、座谈会、茶话会、寄送贺卡、打电话和上门等多种形式开展慰问,做到退休干部每月不少于2次,退休职工每年不少于2次。

2.3 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

针对退休党员管理难的情况,实现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注重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实施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健全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将退休干部党支部收缴的党费50%留成支部活动经费,还按比例核发一定的活动经费;充分发挥退休干部党支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坚持定期开展党员学习活动;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举办形势报告会。

2.4完善“统一领导、二级管理”工作机制

将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年度院、所党政工作计划,并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健全组织机构,调整和充实了院退休工作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及各单位(部门)领导小组人员,明确党支部书记兼任各单位(部门)退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进一步加强对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

2.5 发挥老干部优势,坚持老有所为

注重发挥老干部、老专家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老干部、老专家的智慧优势、技术优势、知识优势,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深入基层、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编辑出版《院离休干部传略》、《院离休干部回忆录》,使年轻人了解老同志、学习老同志、尊重老同志,更好地弘扬老一辈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作风,传承农科院精神;通过老年活动中心阵地、局域网,宣传党对退休干部的方针政策;宣传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先进事迹;使老同志了解和支持单位的工作。

2.6 学习宣传结合,营造和谐氛围

一是注重挖掘和提炼“老有所为”典型案例,通过院局域网、老年活动中心宣传窗等媒体宣传报道老同志发挥作用的先进事迹,形成理解、支持和鼓励“老有所为”的良好风尚,展现老同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风貌。

二是及时组织开展宣传表彰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个人进行宣传表彰,激励广大退休党员干部以身边的先进为榜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开展学习宣传“最美老干部”、 为“五水共治”出‘金点子’、人人争做“最美老干部”等活动。

3.结语

社会化的问题应当通过社会化途径来解决,随着老干部的年龄逐年增高,退休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应在听取老同志对学习活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会议部署,为退休职工活动创造良好的活动条件,通过健康有益、安全性强的群体性活动,使他们精神充实,生活愉快,身心健康,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科]

【参考文献】

[1]赵勇辉.我国离休干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