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长期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即便是当今主流的仿真型、情景模拟型国际贸易实验室,也存在着建设思路狭窄、实训功能局限等问题。本文首次提出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与实验室建设的关系,并结合社会对外贸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最新需求,提出了实战加模拟的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资源和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应该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等不同办学层次有显着的区别。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实验室建设上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建设思路因循守旧,依然固化于学科性、学术型教育的寞臼,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缺乏特色,往往是重形式、走过场,多数实验室形式单一、功能匾乏,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此,笔者将自身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和外贸实战经验相结合,意图通过对当前主流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1985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从建设思路、软硬件设备的创新发展上来看,依旧落后于国内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技能方面的需要。
1.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几种建设模式
(1)手工操作型。利用纸质外贸单据的缮制为媒介,简单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实验室,属于国内高校早期建立的国际贸易实验室,其优点是投入较少,现场感强。缺点是设备较为简陋,功能单一,以制单操作为主,实训范围狭窄,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
(2)电脑制单型。是上述手工操作型实验室的升级版,主要是将外贸常见单据制成电子表格,供学生在电脑上练习填制。其优点是,外贸单证虚拟化,操作方便。缺点是训练依旧集中在外贸制单环节,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和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全部流程和相关技能。
(3)电脑十单机外贸软件型。即电脑加单机版的外贸软件,优点是通过单机版外贸实训软件可以模拟进出口的大部分流程,其缺点是,学生只能单机操作,相互之间没有互动和竞争,软件仅仅停留在模拟演示外贸流程的层面上,数据库内资源匾乏,缺少针对外贸函电磋商、进出口成本核算、外贸制单、国际结算操作、报关报检、外汇核销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训练模块,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采用这种实验室模式。
(4)互联网演练型。将上述实验室放入局域网环境中,并且引进了网络版外贸模拟实训软件,实验室功能得以进一步扩展,实验环境具备了一定的仿真性,主流软件的数据库资料较为丰富,可以进行进出口主要模块的技能训练。目前这一类型的国际贸易实验室成为许多财力雄厚高校国际贸易实验室的主流模式。
2.现有建设模式的不足
综上所述,现有国际贸易实验室主要为“电脑+单机外贸软件型”和“互联网演练型”,这两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如下:
(1)建设思维僵化,实验室模式单一。当前,可重复、低成本的“电脑加软件”成为国际贸易实验室的主流模式,但无论仿真程度有多高,依旧难以避免“照着葫芦画成瓢”的尴尬局面,直接为生产经营第一线进行服务的服务型、创业型、全真型实验没有被列入实验室功能之内。
(2)建设规格偏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脱节。例如目前的外贸模拟实训软件侧重于对外贸制单、租船订舱、报关报检等环节相对机械化的模块训练,而对寻找客户、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谈判、成本核算等重要的综合技能环节重视不够,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高职高专层次重合。
(3)软件实训功能局限性大,与现实业务操作仍有较大的差距。首先是软件自身数据库内资料缺乏真实性,另外,功能模块不全,一些模块的功能较弱,例如外贸单证制作和某些环节的操作顺序随机性较强,在现实的操作环境中可能几种方式都是正确的,而软件形式却较为死板,非此即彼,无法逐一实现对学生实训结果的兼容性判断。
(4)软件自身的仿真模拟效果与实际操作存在较大距离,教师端控制和演示功能不强,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操作指导,容易导致学生对现实的外贸操作环境认识出现偏差,难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二、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1.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实验室建设规格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单位应高于高职高专和中专层次,目前企业对这个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是,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通常的程式化操作技能,更要求他们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准确的成本核算等综合业务能力,而这部分能力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遵循区域经济对外贸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实验室功能
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功能设计,只有合理确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业务能力标准,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实验室功能模块。通过我们对用人单位的实践调查,结合笔者多年的外贸实战经验,可以大致将外贸岗位做一个简单的划分归类。
(1)外销员。是企业产品进出口的项目负责人,要求具备较为全面的外贸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应具备寻找客户、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谈判、成本核算、对外签约等综合业务能力。
(2)单证员。负责从外贸谈判签约到报关、报检、出运和结汇各环节的文件起草和缮制。须具备起码的商务英语信函书写能力和各类外贸文件、单据的审核和缮制能力。
转贴于 (3)报关员。负责办理公司产品的进出口清关手续。应具备各类报关单据的填制能力、熟悉海关政策法规和报关流程,掌握报关软件的使用。
(4)报检员、货代员、跟单员、结算员等。根据公司规模不同,前述岗位可能单独设立,也可能合而为一,应熟悉相关环节的法律法规和操作程序,掌握外贸制单技能。
(5)其他相关岗位。外贸翻译、银行国际业务职员等,也应具备相关的进出口流程知识,懂得相关国际惯例和国际结算流程。
从上可知,外销员在外贸业务中是产品进出口的项目经理,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应该是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而高职高专层次的相关人才培养定位应低于应用型本科层次,主要针对除外销员之外其他的岗位进行培养。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培养层次设置实验模块。
3.以多样化实验室模式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日新月异的技能和素质需求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实验室应打破现有主流建设思维,实现产学结合、校内外结合、仿真与实战相结合、模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立体化新模式。现有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均为软件虚拟操作,缺乏实物模拟,更缺少与社会对接的服务型、实战型功能。对于国际贸易行业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实战经验,企业欢迎的是经过实际业务锻炼的国贸人才,高校国贸实验室的建设应考虑如何构建学生这一方面竞争力的问题。
据我们调查,目前有90%以上的中小企业有产品外销意图,其中绝大部分缺乏具有真才实干的外贸专业人才,不知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他们不欢迎从未接触过外贸实战的大学毕业生,急需的是有真正国际市场拓展和外贸操作综合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的专业实验室建设者和经营实验室设备的公司应能够及时捕捉到市场需求的最新动向,适时调整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方案,为企业服务的创业型、实战型实训内容应该在国际贸易实验室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构建
目前,面临着高校扩招,国内经济持续低迷,毕业生就业难的多重压力,很多高校尝试在实践教学方面走出一条实用高效的新路子,例如建立自己的创业园和创业基地,鼓励教师、学生校内创业等等。我们认为,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搞好校内实验室创新,是当前应用型高等院校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可行之路。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既要考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层次与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关系,又要注意将模拟实训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笔者将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功能界定为:软件训练与实物操作结合,仿真模拟与创业实战相互补充的立体化模式(见表1)。除了校内实训外,创新型国际贸易实验室还应能满足外贸企业在产品宣传、国际市场拓展策划、寻找客户和初期谈判方面的咨询和操作功能。
1.实验室硬件及环境要求
(1)空间布局
按照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构建思路,兼顾各大院校的现实条件,笔者建议将实验室分为两大功能区,即微机模拟实训区和实战操作区。
①微机模拟区。主要通过计算机和主流的外贸软件进行局域网、互联网范围内的模拟操作训练,面积要求应视具体实训人数而定。
②实战操作区。全真的外贸公司办公环境,设置办公区、会议洽谈区两个小分区,一是承接企业委托,进行真实的单证缮制、海外客户查询及洽谈等综合社会服务,二是进行外贸主要环节的实物单据观摩和模拟操作,面积要求应视具体实训人数而定。至于船公司、海关、商检局、外管局等辅助部门的分区,由于校内实验室的局限性,勉强设置的实物空间既不具有真实感,也起不到应有效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建议此部分功能在微机模拟试验区完成。
(2)硬件要求
①微机模拟区:主流电脑,设置局域网,并接入互联网,满足学生局域网内模拟操作和在互联网环境下拓展国际业务的需求。
②实战操作区:配备公司运营必须的办公家具、计算机、电话和传真机等设备。
2.软环境要求
实验室是硬件、软件和实验内容的统一体,在具备了软硬件条件之后,实验项目的开发,外贸软件的配备,实验内容相关资料的准备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室功能的充分发挥。
(1)外贸实训软件平台的搭建
首先是外贸实训软件,必须具有模拟外贸谈判、签约、备货发运、制单结汇、合同纠纷处理等外贸全流程的功能,必须具有丰富的产品数据库,涵盖主流的结算方式,同时具有较强的单据检查功能,方便的教师端演示与控制功能等。其次,加强重点环节的实训功能,如租船订舱操作、报关报检操作、银行国际结算操作等环节的扩展功能。再次,为有效开展针对企业的实战型实训,外贸实训软件平台还应考虑到开发有利于帮助企业推广产品信息,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实用软件工具,使得大学的实验真正做到产学结合,让学生获得宝贵的真实业务操作经验。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各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广泛性、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该门课程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专业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并能培养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实践能力。[1] 这些特点要求该课程不能参照其他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亦不能参考英语专业语言学习课程的模式。如何为使课程的设计更符合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各商务英语课程组教师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课题。
1.双语教学模式本文由收集整理
有很多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较为重视,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须全英授课。然而从以往的授课经验中发现,全英授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在校前四个学期的学习在英语方面具备一定语言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商务知识和基本理论知之甚少,对商务英语水平也相当有限。这使接受全英授课的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仅对基本知识不能很好理解,对专业英语术语的界定也十分模糊,掌握不牢。学生在课后会向教师提出很多已经在课上讲过的问题。这就体现出全英授课的缺点,它不但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商务英语水平,也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经常做无用功。通过与学生座谈和对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更拥护使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该课程的学习。
“ 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育界早已出现。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学术界观点不一。《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 双语教学定义为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美国教育理论家鲍斯顿认为: “ 双语教学是对同一学生群体, 运用两种语言( 母语和一门外语,通常是英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3]《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涉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 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在英语环境下进行读、 写、 做的训练。而训练的基础是要弄懂理论知识,否则实践能力无从谈起。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 双语教学, 能更好地达到传授商贸知识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目的,也符合本课程自身特点的需要。
2.多媒体网络介入的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绝对主导,而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黑板、粉笔、教材作为承载教学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单一的媒体呈现模式也限制了学生信息量的输入,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不能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于课程学习的想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出现使教与学能够更紧密的结合,使学习经验更广泛的借鉴,教学效果更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参与程度显著提高。
建构主义学者,如皮亚杰、科恩伯格、维果斯基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依靠人们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和合作。学习高度依赖于产生它的情境。[5]
建构主义理论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提供的理论支持,它要求学习的主导应从教师转向学生,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对知识进行积极自我建构。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正是适应这一学习建构的需要,能够提供学习者广泛的资源,大量的信息,便捷的沟通途径和及时的反馈机制。[6]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可以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以相关的表格、图形、音频视频资料,缩短了板书时间,增大了信息输入量;同时,能丰富课堂讨论素材,更好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贸操作能力,教师可通过便捷的网络技术向学生布置模拟实训任务,设置网上讨论群组,开设用于及时提问和反馈的公共电子邮箱,建设教学博客等多种形式,以便随时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回收反馈信息,展示学生作业。这一做法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达到资源共享,及时沟通,互评互学,教学相长的效果。
3.基于“工作流程”的案例教学法
“工作流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内涵是指工作的一系列流程和任务,同时包括实施工作任务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这些都是从事该工作岗位所要具备的。教师以一家公司的一笔进出口业务为例,从贸易磋商、合同履行到出口结汇及业务善后,以一笔业务的讲解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分组成立一家外贸公司选定一种出口商品和买家或卖家,跟随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提出的要求,同步完成一笔业务。它能构建出实现该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围绕工作任务进行学习。 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同步进行,在模拟业务流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外贸业务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的工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案例教学中问题不集中、流程不连贯的缺点,它以工作流程中的案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该过程中知识的总量未发生变化,而“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4.不断转换的教师角色
英语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理论讲解和实务操作能力培养方面转换好教师角色,本文提出一些改革实践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物流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的商品出口国,每年有着大量的商品通过物流进行商品贸易.但是,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贸易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待推高.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商品国际运输,大多委托国际物流企业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自主的国际贸易进步和发展.
1国家贸易视角下我国物流经济发展的现状
1.1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分析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2001年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据相关的贸易数据信息显示,我国2002年至2008年外贸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6%,高于世界同期的年增长率,随着外贸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在外贸区域的划分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不仅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着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的国家也有着紧密的经济贸易交流,与我国有经济贸易交流的国家已经达到230多个.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组织结构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企业组织结构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经济贸易的往来.
1.2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发展的分析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发展起步晚的特点,在国际的贸易物流市场中没有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国际贸易物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有着诸多贸易物流企业巨头的竞争.在我国,中远洋、中外运、中国邮政等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有着一定的市场地位,满足了国际物流贸易运输的需要.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还需要较大的进步和努力.
2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物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物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这给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在国际航运巨头的冲击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我国只有一些大型的国有物流企业占据着一定的市场,我国其余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则大多因为规模较小,整体实力较为有限,导致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另外,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物流观念较为陈旧的缺点,缺乏相关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物流行业在我国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国内相应的教育体制较为滞后,物流相关专业性人才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这都造成了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性人才,缺乏高素质的相关策划管理人员.我国部分国际贸易物流企业也存在观念较为守旧的特点,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的配套功能不完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2.2我国物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网络基础需要得到发展.二是配套的法律体系滞后,我国相关的物流法律法规无法适应发展需要.三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架构复杂,难以协调,不利于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3国际贸易视角下促进我国物流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3.1注重物流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优化物流网络
在国家贸易的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物流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全局意识,对物流网络进行改进和优化,针对商品制造企业的分布情况进行相应的地理布局.我国的物流企业也需要对加大资金投入,对物流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客户体验,满足客户的物流运输需要.
3.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物流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应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对物流专业引起重视,注重教学质量,培养相关性人才.物流企业也需要注重对员工的定期培训,注重人才的培养.
3.3构建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
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作为支撑,使我国的物流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应加快构建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规范物流相关业务的进行.另外,对于物流企业在国际商品贸易业务的承揽方面,也需要注重相关操作的规范,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我国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
4结语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竞争更为激烈,对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注重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丽.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1):7G8,12.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延伸性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墓础上,提升国际贸易实操技能的一门课。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将来的国际贸易实际工作技能莫定必备的基础口
一、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的教学项目构建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的分析,最终确定国际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在本专业中应实现的岗位能力任务,将以前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在本门课程中得以应用和实践,突出本门课程的实践延伸性,对同学以前所学的知识的一个大检阅和全面应用,突出实践性。
我们对这门课程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突出本专业在这门课程要实现的岗位能力任务目标,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大胆地重新构建为四个项目,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所有知识有机地整合到这四个教学项目中,通过这四个项目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操作,实现课程的岗位能力任务。
(一)明确产品
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所有活动都从产品开始,产品也要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对于产品应该研究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如表1所示)。
(二)国际市场调查
如何通过网络实现国际市场调查呢?我们主要采用查询全球贸易数据库(http:i//db/dql3asic-Query.aspx)的方法来实现,通过海关编码,利用全球贸易数据库进行查询,可以知道产品在世界每个国家进出口的容量和流向,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数据库的设置,可以知道该产品的世界市场分布情况和主要竞争国家。此外,通过国贸资讯网可以了解国内主要的出口商和制造商,对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表2所示)。
(三)国际市场竞争分析
通过国际市场调查,明确我们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可以明确我们营销的主要国家,接下来确定国外的竞争对手,并研究竞争对手,获悉他们销售的渠道以及其他市场推广活动的情况,对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营销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如表3所示),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查询,确定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四)企业的SWOT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明确了国际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接下来就是要研究自身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评估企业的综合情况,包括:成本、市场份额、客户关系、品牌影响力、行业经验、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与企业文化,确定确定自己的竞争和营销策略,包括:进人哪个国外区域市场、采用哪种销售模式、使用哪些销售渠道等。
通过这四个项目模块的构建,以电子商务平台,用四个教学模块仿真重现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操作过程,这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完全打破了已有的教课书的章节和教学体系,将所有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知识全部有机地整合到这四个项目模块中。
二、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学生实操练习任务的设置
完成了课程的重新构建,我们围绕着这四个项目进行教学,以电子商务为实训的平台,教师讲述相关的知识,然后在互联网上进行示范,所有任务的设置必须有一个主线贯穿其中,产品是一个最重要的主线,我们选择了一个化工产品“硫酸镁”作为我们所有任务的主线,所有的任务都在围绕着这个产品来进行(如图1所示)。
(二)教宇万法与实践
我们对07级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三个班做为样本,每个班有45人,我们将每个班分为9个组,我们的分组完全打破学生原有的序号,每个班1,11,21,31,41.2,12,22,32,42,以此类推分组,我们的授课时,所有学生分组来坐,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将每个项目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进行小任务的教学,通过课堂上演示操作,在每个任务结束后,我们布置一个对应的小任务,分组来完成,并在下次课进行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以某企业外销员的角色来进行展示,老师点评,并进行分组评比。的教学效果,而且上课不枯燥、不乏味,关键是学生在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中增进了友谊加深了感情。
通过小任务的的完成,了解与课程有关的丰富的课外知识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团队完成任务,不仅使原来陌生的关系变得融洽,加强了团队精神,而使班集体荣誉感增强,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人为我师的良好品行;课堂气氛好,老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指导+朋友”型,大家都能在愉快中学习进步。此外,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使学生们更增加了实战的感觉,让学生将来尽可能“零距离“上岗。
(三)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堂量化表现分:含发言、参加团队任务展示,小组发言次数、与老师、学生沟通次数等,占20,二是小任务完成情况,在完成一个项目教学时,小任务会被整合成一个项目,占30;三是开卷考试成绩,考试是项目设计,当所有项目教学全部完成后,每组同学将四个项目整合成一个整体项目,占50%,考核形成一个整体,是知识性、实用性、能力性的统一。
(四)项目设计分数的确定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项目报告最后分数的产生进行了革新,每一组都进行项目的展示,并选出一个评委为其他的几组打分,学生和老师的打分各占50%,加权平均得到最后项目的得分。对每个班项目设计第一名,第二名,进行了奖励。
三、结语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28-02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愈演愈烈,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和普遍,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层面上,还体现在我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在一年提供几万个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从精神和物质层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可以平衡各国之间的市场供求关系,使生产要素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这些都体现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使得与其唇齿相依的国际投资也越来越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国际投资随着商品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增速最主要的动力。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间,伴随科技革命、金融方面的改革及其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投资也达到了迅猛发展的高度。规模全球化、结构知识化、地区集中化的国际投资必将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1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相互关系研究的原因和意义
要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相互关系研究,必须首先明确两者的含义。国际贸易也就是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它是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活动所构成,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总和,起源于封建社会,在第二次世界科技革命之后得到空前发展,直至今日,演变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对于国际投资的定义,主要是指投资主体在海外进行投资扩张,特别是对自身所具有的资金或者产业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的资本,以跨国越洋的投资生产,来实现资本价值的保值增值过程,对于那些急需新市场的跨国公司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既能相互促进又可以相互影响。而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国际投资大有取代国际贸易而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发展最主要动力的趋势。所以结合我国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2中国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的分析
21中国进行国际投资的动因
一个国家对外进行国际投资肯定是在权衡了各方面的利弊基础上,在很多动因的促使下所作出的决定。中国在国际投资方面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寻求国际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最基础的需求,如果企业有合适并且物美价廉的生产资源,可以大大减少生产成本最大化企业自身的利益,这也是很多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跨国企业在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的主要原因。其次,以寻求扩大市场为目的的投资方式。为了使传统的贸易合作国家的出口额能进一步提高,避免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选择了在经济方面享有优势的地区进行建厂生产与销售;另外,自从20世纪末以来,以电子产品等为首的一些行业出现了国内供过于求、销售不旺,而市场相对饱和的现象,促使这些企业不得不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来平衡国内过剩的生产力。最后,战略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这就促使了新的一轮跨国并购以解决战略资源的短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倾斜,都促使我国企业逐步壮大,资金雄厚的企业开始了新一轮以寻找战略资产为目的的国际投资。
22中国进行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理论和实践都有力地证明了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既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又存在贸易替代效应。结合中国的实际而言,自然资源开发、服务业、产品制造业3个不同行业中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我国将资源投资的着力点放在了我国稀缺的资源上,以及成本低廉的资源上,有利于我国在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同时带动了我国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的输出,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服务型企业国际投资的目标和动机非常明确,那就是扩大自身的贸易出口,尤其在现在人们都讲求精神层面享受的年代,服务行业的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必将是大势所趋。所以这些企业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创造效应。第三,作为一个对外投资国家,制造业自身的创造效应远大于贸易替代效应。国际投资会相应的改变输出国向输入国输出的产品构成结构,用半成品取代最终出口的商品,这充分说明了强化国际投资的重要性。
3进一步利用国际投资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分析与思考
31我国在国际投资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
根据我国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关联性的分析研究,我们不仅巧妙借助国际投资绕开了外国对我们的贸易壁垒,而且我们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适应和调整。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不错的成绩。我国设立的境外中国投资的企业2万家左右,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也从最初的服务业拓展到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餐饮业、贸易金融房地产、建筑业等各个行业,除此之外,对外贸易投资的范围和区域也发生了变化,逐步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逐渐摆脱了投资区域选在原进出口市场集中的地区而逐渐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众所周知,在外国建立公司有很大的风险和缺点,也会面临额外的困难,比如会被视为外来者,因其国内竞争者和政府官员的愤恨情绪;操作运营总部和实际工作地点较远,使得公司在管理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外币交易影响现金流动的不确定性,而且公司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运营等这些困难对于我国对外投资来说是不小的考验。通过以上的分析数据,我们看到过去几十年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很振奋人心的。
32正确认识中国利用国际投资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效用
根据我国经济方面专家学者和有关院校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国在对外国际投资方面的主要动因目前是比较复杂的,至少多元化的特征暂时还是无法摆脱的。比如我国对外公司基于长期经济战略和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绕开或者摆脱已经存在的对我国发展不利的贸易壁垒,转移和安置在国内闲置的过剩的资源,抑或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但是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的考虑,在所有的出发动机之中,我们都很少通过增加和扩大直接投资来摆脱贸易壁垒。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际直接投资在我国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南北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沿海和内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虽然我国政府在缩小国际投资的地区差异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工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但是这种地区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外资有效利用率的不乐观一方面由于在引进国际投资时受到资源、环境、地域、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国际投资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例如增加国际收支风险、错误配置资源、影响市场机制的完善、增加投资成本等不利影响。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解决,根本谈不上合理利用国际投资来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33如何进一步利用国际投资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结合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考虑到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我们不仅要积极鼓励和提倡在与服务业和自然资源开发相关的领域开展国际投资,也可以将投资的重点放在制造业方面和有机食品方面。制造业的国际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较为复杂。首先,在我国制造业的国际投资中,绝大部分用在了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上,初级产品的生产附加值很低,在带动我国相关领域的贸易出口方面的作用很小,但是如果进口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之后再出口,则能起到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其次就是产品附加值高的制造业,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件等有很大关联的,所以这样的国际投资就能很好地带动相关生产工艺技术、生产原材料及其相关零部件的出口,具有明显的国际贸易创造效益。此外,有机食品的国际投资对于我国国际贸易也是很有发展空间的。典型的法国有机食品业的成功迅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资本融入机会。生产环节上,大量企业因政府政策倾斜而加入到有机食品生产行列;流通环节上有专门的“有机超市”;消费环节上消费者人数在不断增加。法国有机食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自身拥有大面积种植能力的优势都给我国食品企业和资本进入法国提供了机遇。
4结论
相信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的国际贸易活动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各国在各领域的相互交流一定会更加密切。国际贸易在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充分利用国际生产要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所以我们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牢牢把握好我们现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运作国际投资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时候,不仅利用好国际投资全球化的规模、知识化的结构、集中化的地区、联盟化的形式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国际投资的方式、法律风险、投资风险和挑战等,只有充分权衡好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张二震,方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郑湘娟中国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际贸易;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52-02
1引言
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被公认为现代经济的两驾马车,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经济增长非常的重要。金融发展理论基于优化稀缺资金的配置,并支持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从字面上理解比较抽象,但是这两者确实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并体现在经济贸易的方方面面中。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需要一定的贸易融资来完成出口订单,倘若缺少了金融体系的支撑,那么国际贸易的规模和便利程度相比之下必定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而相应的国际贸易发展就受到了限制。从这个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小的方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具有连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因而充分的研究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原理对建立一般理论、指导市场实践工作,乃至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中国加入WTO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已经很多年了,中国市场和国外市场都在向对方逐步的开放,因此在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将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中逐渐提高,这也对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上分析、研究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然而尽管金融和国际贸易这两门学科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对较多,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般关系等方面还是相对欠缺,尤其是符合于中国国情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文将基于理论分析和中国经济发展数据,从而论证和分析金融发展对中国国际贸易的重大影响。
2国内外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研究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化大潮席卷全球,各国的专家学者都对金融和国际贸易相应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很多良好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Kletzer等人在他们的研究著作中分析和研究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的融资功能。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国家如果信贷限制相对较低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将专业化于使用外部融资的产业。而相反的,如果这个国家的信贷市场限制较高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将必须面对更高的外部融资成本。这样,这个国家要么面临信贷配给问题,并因此将专业化于不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同时在Rajan等人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在金融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外部融资将具有很高的成本,这种状况将迫使该国家的公司在使用更高比例外部融资的同时,需要承担更高的借款成本。更进一步的,Beck在他的统计研究过程中发现,在1980―1990年期间,使用更多外部资金的产业的平均出口额在金融发达国家更高。
尽管国外在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上有了很多研究成果,然而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和文献没有国外的丰富,并且基于中国经济状况的研究相当较少。在目前的参考文献中,主要研究还是基于传统的理论分析和模型上,主要借鉴的是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但是这其中也不乏具有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中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并且两者是双向影响的。通过上述的分析,由于金融发展具有很多促进国际贸易积极发展的功能,因此中国可以相应地改进我国的资源配置、提高稀缺资本的利用效率、促进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改善和改良贸易体系结构,并提供和保障国际贸易的便利条件,使得金融发展对于国际贸易正面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
3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根据金融和经济之间关系的一般原理,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此过程中,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在一方面上相互促进,即任何一方的发展将有力地带动另一方的发展,而另一方面,这两者之间也存在制约的关系,即这两者之间任意一方发展受阻,则必定牵连另一方,使得其发展也受到阻碍。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它们本身之外,还要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其中主要有贸易双方的经济体制、当前的国际环境、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政府的调控行为以及颁布的经济政策等金融与国际贸易之外的一些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并不是直接作用于金融与国际贸易上的,而是通过改变金融或者国际贸易的体制、环境和主题构成与行为,间接的影响金融发展或国际贸易,而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向另一方面传递。因此在不同的条件下,这些影响因素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相应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来进行研究。
4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介绍
除了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分析之外,实证方法在研究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上具有很大的优点,并且是对理论分析的重要补充。其中比较有效的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截面数据的最小二乘法分析;第二种是将截面和时序数据组成混合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第三种是时序数据的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国外研究中,主要使用前两者,然而这些研究方法也具有一些缺点,比如虽能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量化关系,但不能说明二者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国内研究则大多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但研究都是基于时序数据分析的,这种研究方法受到时间样本数据偏少的制约,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受到制约。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其中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理论融合了面板数据和时序协整的优点,是用于处理非平稳面板数据很有效方法。
5结论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着新的变革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资本的不断涌入,中国的金融和国际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通过合理的研究手段,将我国所具有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充分对经济政策加以调整,通过金融发展具有的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风险分散、监督与控制、便利商品与劳务交换五大功能,促进资本积累,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然而在看到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注意这其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如本文前文所述,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潜在的危机带入进来,尤其是我国近年对于欧美国家纺织品服装的大量出口,不仅招致欧美国家的反倾销抵制,同时由于恶性竞争导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因此我国应当考虑对贸易结构进行改善,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这样在获得高附加值收益的同时缓解国际贸易摩擦,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良好、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letzerKand PBardhanCredit Markets and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J].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7(27):57-70
[2]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6):53-58
[3]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337-363
论文摘要: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教学体系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新任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课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从适应时展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实训塞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型,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2000年,又提出并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这两个计划(工程)所立项目覆盖了本科教育的各个学科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专业层面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微观研究,出版了一批研究报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报告在对本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历史回顾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似乎都对应试教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批评意见,并提出了新实训课教学的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把国际经济与易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视野开阔且受到较严格的对外交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运用外语从事外贸业务,并且有能力向经济学相关学科领域拓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WwW.133229.coM目前,新实训课教学在高等学校本科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已经普遍形成共识,但是必须看到,实践教学是一项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活动,它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从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合适的实训基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以国际贸易合同内容为基础、以签订合同及履行合同的业务操作为轴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外贸出口具体业务的模拟操作为目标。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外贸业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外贸业务的感性认识,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实务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教学,使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能很快地熟练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让学生在实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1.院校自建模式。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在这种模式里,实训基地由院校自己投资建设、由学院自己管理,院校自建国际贸易实训室的最大好处是一次性投人,使用周期长,便于管理,不用求人,实训室使用频率高,受训对象多。但是,院校自建实训室也有一些缺点。由于实训是通过软件模拟国际贸易的流程,扮演贸易中的各方当事人,而外贸软件只能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与表格晋录、转换,没有业务流程操作的实务要求,没有具体的外贸产品生产跟单形态。因此,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还有较大的差距。
2.校企共建模式。按照双方合作的密切程度.校企共建的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种。第一,浅层次的合作。企业只是院校的实训场所,院校以付费的形式安排学生实训,或者企业通过院校获得廉价劳动力。近年来,由于外贸公司纷纷改制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而学生给外贸公司带来收益的能力尚暂时欠缺,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外贸公司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明显不足。同时,从2000年开始,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而与此同时各外贸公司为提高经济效益,人员不断精减,办公场地相对缩小,因此,各外贸公司也不具备大量接受学生实训的能力。此外。外贸公司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需要,重要的外贸业务一般也不让学生参与。在一些外贸公司,因为责任风险的明确划分,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外贸业务,例如制作单据、发送e一mail等,公司员工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到这类外贸公司实习,形式意义已大于实际意义[3]。第二,深层次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并按照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而院校则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人才输送等,为企业带来实惠。这种合作模式相对于前一种来讲,具有稳同性和长效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大经贸的经济环境下,实训基地的建设并非要局限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一些生产性企业或者外资零售企业都可以作为实训基地,如沃尔玛企业,它既有国内零售业务,又有跨国采购业务。与这样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深人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技巧,熟悉外资零售企业在采购、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运作方法。
3.院、校联建实训基地模式
院校联建实训基地一般是两所甚至更多院校根据资源共享、成本分担等方式,联合共建的实训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各院校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往往要求合作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方案,包括如何去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和效益最大化。这一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对它的运营管理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生存与运营效率问题。科学的管理方法还是应该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比如,由各个院校出资兴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贸企业,企业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各个院校按照出资额多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生的实习可以直接付费或者从出资额中抵减等,具体可根据公司成立时约定的条款确定。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所建立起来的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的框架和教学程序。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交互载体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应用服务的立体化,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借以发挥整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及各要素内部的功能。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运用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
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教学要素组件,实施立体化教学,以完整的要素手段进行人才共育。
国际贸易实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之间始终保持内在的统一性。
1.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原则
以课前课中课后形成立体空间为原则,以教学要素配套组合为原则,形成各教学要素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相互支撑、集合发力、全天候运转的立体化体系和结构。
2.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运行系统
(1)教学内容: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内容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形成二元(理论知识体系和模拟实训)三块(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的结构体系。理论单元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与技术;三是防范与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模拟实训采用两种环境和方式,一是传统情境模拟,二是网络环境模拟,使学生在仿真状态下展开业务活动并进行相关的意义构建。
(2)内容载体:教学大纲、实训大纲、edi模拟大纲、纸介质主教材、实训教材、教案、电子教案、业务情境范例、光盘、软盘、硬盘、网络课程。
(3)传输环境: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企业及市场、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
(4)辅助教具:投影、图表、数据、单证实物、黑板、白板、录音、电视、电脑、计算机、电子助学课件。
(5)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库、惯例法规库、贸易案例库、贸易数据库、贸易网站库、经济论文库、自编试题库、自编案例库。
(6)教学手段。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三套int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
(7)实施程序。模式规定了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使师生有序展开教学做活动,按步骤完成设定的任务。操作程序:讲授一阅读教材一体验范例一情境中的模拟操作及现场实训一当面或网络辅导、自测与评价一操作及知识点综合考核。
3.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效果
多重组合的“教、学、做”手段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课前课中课后互为支撑,使学生获得全天候的充实和补偿;师生互动及学生自助辅导,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教材和课程的设计结构,使学生通过持续的情境模拟,获得业务岗位描述的操作技能。
4.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实施建议
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本科及实训课程在不同专业(或学科)的不同定位(导致出现的教学内容、重点、课时、教学条件和师生情况的差异),在运用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使用者应对可供选择的要素和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组合(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网络资源以及不同版本的教材和模拟软件平台等),以体现对不同教学条件下的主动适应。可以对提供的电子教案进行适应性修改,在提供的两套情境范例的基础上提炼和编制新的范例,以提高针对当地外经贸特点的适应度。在全国多所学校开通“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平台”的情况下,各相关学校的师生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校际混合的多角色的模拟仿真实训,使校际师生间展开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可以通过网络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助学系统、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bbs等,直接进行教师间的互动沟通,以即时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教学的实施建议
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可以有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资源情况、招生情况、外围企业及外围院校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果高等院校自身财力有限,那么,可以考虑院校联建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实力较强,招生规模很大,那么,可以考虑自建和与企业共建两者并举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地处外贸活动极为频繁、外贸人才极为短缺的地区,可以考虑校企共建的形式,尤其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计划到大纲再到指导书、从协调实践课程排序到技能考证、从理论型毕业论文选题到实践型毕业论文选题等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1.实训课教学内容设置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之间的实训内容应避免重复,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训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浪费了教学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相关教师应该充分沟通,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
2.实训课教学是综合实训与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
虽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综合实训并不等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在综合实训中,以团队建设为中心,通过团队的形成、工作方法、沟通技能、时间管理等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引导、小组讨论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宏观政策的敏感、商机捕捉、沟通谈判、纠纷处理等能力。
3.实训课教学应把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专业考证的意义。一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某领域实际问题;二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某些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主要集中由此可见,学生选题虽然符合专业要求,但是进行理论探讨的比较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既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素材,选题来源相对广泛,资料收集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强。所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创新知识,提高技能。
关键词:国际贸易;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
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国际间的贸易总量、频率在逐年提升,我国2015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4.59万亿元,出口达到14.14万亿元,占比为57.5%。虽然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机电类,农产品占比非常低,但是进出口总额也达到了1875.6亿美元,出口为706.8亿美元,以谷物、棉花、食糖、植物油、蔬菜、水果、畜产品为主,当然也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规模化效应的显现,未来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总值都将扩大,为优化配置我国的农业资源发挥作用。在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如何发挥最大的贸易优势,获得贸易收益,是贸易的根本。获得农产品贸易的成功,除了要整合农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农业贸易管理之外,还需要进行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整合,延伸产业链条,获得更大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产业链利益。
一、农产品贸易的经典产业链模式探究
在2001年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扩大、领域变多、收效提升,我国传统的优势农业顺势而上,形成了3类经典的贸易产业链模式。
(一)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是农产品贸易的经典产业链模式之一,详情如图一展示。在农产品完成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主要经过了4个关键点的3次输送过程。一是我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输送到物流中心,然后从物流中心共同配送到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农业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最后再输送到市场、超市,在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这个模式虽然能够实现多个物流配送的协作联合,极大程度的利用物流资源,但是却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配送效率大打折扣。
(二)订单模式
随着交易市场模式的改变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农产品产业链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自主生产转变为订单生产加工(图2所示)。在农产品贸易的产业链中,形成了订单模式,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接到国际农产品的订单之后,再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经由国际物流配送销售给对应的国际买家。
(三)全产业链模式
为了在贸易中占据最佳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农产品交易者们探索出了农产品贸易的全产业链模式,通过将涉及到农产品流通的所有产业链进行整合,实现农产品的产品链、组织链、技术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加以借用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发出农产品贸易的P2B2C模式、P2G2B2C模式,极大的为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帮助。
二、产业链整合对农产品贸易的作用
在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产业链的推动作用很大,尤其是在进行产业链延伸之后,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引入,加倍提升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一)有利于整合农业资源,加速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形成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融合了农业产业链前段的农机、种植技术研发资源,整合了农产品销售中的企业、人力、品牌资源,达到了农产品资源的整合的目的。同时还将涉及到的农业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如农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的金融资源,在产业链融合的过程中,就会完成从金融机构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配置,极大的保障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供给。
(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农产品品牌的形成
我国的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是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农业企业、农业品牌进行整合实现的,有利于加速形成中国的农产品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相关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农产品升级,打造农产品品牌,开展品牌营销;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收益。
三、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存在的局限
为进一步发挥农产品产业链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必须对当前存在于农产品国际贸易产业链中存在的局限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产业链主要面临2大局限:
(一)局限一——产业链环节衔接紧密性弱
在目前实行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从农产品的种植到加工,从加工到精深加工,从精深加工到销售,各产业链环节的衔接紧密性很弱,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所限制的,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以生产养殖为主,弱化了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环节,以至于后来引入的这些产业链环节与生产种植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是在产业链环节中,利润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各环节间的壁垒出现,联系难度加大。严重的产业链环节脱节,将有害于融合产业链的模式构建,也会给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危害。
(二)局限二——产业链发展平衡度低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农业面临很多的问题,亟需实现转型升级,并且正处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又一障碍——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产业链不平衡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地区的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由于我国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环境,造成了东部农产品贸易产业链延伸长、竞争力强,西部相对较弱的不均衡局面;二是面临严峻的市场、产业差异,产生了产业链发展的不均衡,比如在华北地区,由于农产品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棉花的种植和贸易,农业企业不断的涌入其中,然而在其他养殖业上却跟不上,造成了严重的产业链不均衡,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农产品贸易。
四、构建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新模式
探索国际贸易中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新模式,是当前农产品贸易模式局限的突破口,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能力和水平、提升农产品交易额的新引擎。
(一)构建思路
构建国际贸易中农产品贸易产业链整合新模式的思路,一是要坚持优化农业资源的基本原则,从服务农产品贸易出发;二是要立足各特色农产品产区的区域特色,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构建农产品产业链新模式;三是要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定。
(二)构建路径
构建国际贸易中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的路径主要有这样3条:一是提供充足的保障支援,依托政府等部门的力量,提供农产品产业链构建充足的金融、人才、政策等支持;二是要形成构建合力,即要通过农业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商会的力量,带动形成支持农产品贸易产业链构建的组织架构,保障该项工作的推进力量;三是要有人才支持,即要有农业相关领域的专家投入研究,就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进行重点强调,再加以配套的项目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构建工作。
(三)构建新模式
结合构建思路和方法路径,将构建起4条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产业链的新模式:一是相对独立的产业链模式,这是依托单独的农产品企业搭建起来的,将对这个企业所涉及到的资源实现整合;二是合作的产业链整合模式,通过农产品产业链条上,多企业的合作,搭建起农产品产业链的共同开发、维护的机制,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构建;三是在产业间形成的产业链联盟整合模式,即以农业为基础,联合其他产业,搭建起产业链整合联盟,通过借鉴其他产业链的力量,实现农产品贸易产业链的整合模式构建;四是在区域间的产业链整合,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农产品产业链融合的方式,降低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资源的浪费。
五、反思与展望
15年的国际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货物贸易总额的数额扩大,更多是改变了我国多产业的生产、组织、流通贸易模式,对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而言,除了简单的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世界以外,还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贸易顺差助力。在本文的分析中发现,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产业链的经典模式中,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订单模式、全产业链模式都各有优缺点,对农业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发挥各自的作用。但是在国际贸易中,要整合农产品产业模式,就是要正视当前存在的局限,构建起国际贸易农产品产业链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洪泉.基于共同配送模式的大庆市农产品产业链整合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06):23-30.
[2]冷志杰、刘洪泉等.整合农产品产业链的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4(09):113-115.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其培养学生素质高低的关健因素。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更加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但是,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养结果与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相背离。因此,应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确定科学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从而找出适应其教学目的的科学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对经贸人才的迫切需要。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构建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与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国际贸易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采用“边改革、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于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类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贸易专业从学科性质上来讲,主要具有两个特点:跨学科性和实践性。跨学科性是指国际贸易专业从学科上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综合性较强。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国际贸易专业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环节中得到锻炼。通过让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实习,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等方式,或直接采用案例分析训练等方式都可以实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目标。
(二)现沂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现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论型”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岗位技能型”培养模式。这两种培养模式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的人才也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理论型”培养模式表现形式
“理论型”培养模式主要强调理论知识,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专业素质教育。若按“理论型”培养模式培养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势必存在三方面偏差:一是在讲课过程中过于细化部分贸易理论。比如说,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贸易的关税效应、国际技术转移模型、国际货币制度,尤其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及一些难度较大的贸易理论向学生做详细讲解,这容易使学生学习难度加大,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违背了高职院校教学中实用的原则,又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和用人单位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忽略了国际贸易是一门集应用性知识、新兴知识以及动态发展知识为一体的课程。例如,对于跨国公司的新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运作方式、wto运行规则、反补贴与反倾销对策等内容讲解得不够深人,有的甚至省略不讲。这样不能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三是忽略了国际贸易专业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例如,对于满足外贸业务岗位所需要的有关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商品检验检疫、外贸单证、函电等具有操作实务的重要课程,既不进行系统详细讲解,也不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和技能实践,更谈不上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从而造成学生实践技能的欠缺,毕业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岗位技能型”培养模式表现形式
该模式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技能所需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岗位操作技能和劳动态度的培养。按照该模式进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外贸操作技能,但由于理论基础的欠缺和知识面的狭窄,限制了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空间。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强调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基本理论知识的支撑作用,因此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二是过分强调单一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难免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过于狭窄,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技能的需要。三是过分强调培养外贸业务员单一岗位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忽略了行业岗位所需其他知识技能的培养,势必影响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重理论.轻实践
1、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不科学
高校定位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能够从事具体工作的专门人才。然而有些高职院校不切实际过度重视了教师以及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在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有些高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认为具体贸易实践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有些高校甚至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来对待,加上师资方面的因素,很多教师根本不具有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这些教学方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含理
过多地设置了理论性的课程,如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却相对涉及较少。这种课程设置的状况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首先,在国际贸易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比重上,多数教师由于个人的习惯和兴趣,也可能由于课堂与社会脱节,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少讲实务,尤其是多讲纯理论性的知识,使实际授课的内容与计划不符;其次,由于教学计划制定得不合理,没有从宏观上协调国际贸易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一些知识的重复讲解;再次,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总体教学上,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却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并进行出口业务的模拟操作,结果陷人纸上谈兵,无法学以致用。
3、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实习基地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高校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国际贸易实验中心来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这不符合现代的教学发展的需要。另外,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企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建立在部分教师过往人际关系等个人感情基础之上,没有上升到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实习单位与学校和学生属于单向不均衡关系,没有对价支出,因此,缺乏持续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不能保证学生实习实践需求的稳定性要求。
4、外经贸人才现实要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对于外贸公司来说,更多期待的是毕业生成为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人才,也就是说他们期待具备较强实践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现有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离这一要求相去甚远。由于受到较好学术氛围的熏陶,通常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分析和研究能力的毕业生,往往在企业高薪聘请一段时间后,发现毕业生要么眼高手低,不愿做具体工作和业务,要么不能胜任具体的贸易实际操作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缺人、学生失业的结构性问题。
(二)过分强调老师主导作用.扭视学生主体地位
虽然已有很多人意识到了我国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弊端,但“仓库理论”依然盛行。该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育就是用知识去填充“仓库”,把记忆知识的的量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
由于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采取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非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播的知识,缺乏思考,所以谈不上真正吸收,更谈不上创新。因此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训的锻炼,贸易知识的学习会变成一个乏味的过程,导致很多学生不知所学何用。
(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沂业内部竟争升级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传统思维认识密不可分,高考学生选择专业时,家长和社会的导向都存在不尽合理的倾向:如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国有名校轻民办院校;重热门专业轻自身基础。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是近些年学生热捧专业,综合院校、专业院校、民办院校、职业院校都在宣传自身优势,在一定程度造成竞争升级,对专业和社会不负责任,人才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明确区别:学历教育高校应该承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职业教育则应该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然而二者却出现了倒置或混杂的不良倾向。
三、构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路径
(一)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1、坚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等于废弃理论课教育。因此,我们坚持必要的基础理论课教学必须到位,在教学计划中保证必要的课时。例如,在教学计划中,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货币银行学等基础理论课都保证了其必要的地位,以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
2、突出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要求课堂理论教学要体现实践性的要求。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要求突出案例教学并与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软件如simtrade教学软件相结合进行教学;电子商务课程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亦就部分内容实行课堂实验模拟教学;会计学课程,要求教师课堂精选实例讲解。二是围绕国际贸易业务的流程专门开设多门实验课,比如单证、通关实务等。
(二)贫沏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
1、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加强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理论课时就进人应用环境或背景中加以理解,我们在理论课教学中也提倡案例教学,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各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运用案例教学,强化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如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枯燥的理论,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为他们创造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条件,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强化实验课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加强应用能力训练的最重要的一环。比如,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仿真、电子商务、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调研、国际贸易模拟实验、金融投资模拟实验。这些实验课程均紧紧围绕让学生进人国际贸易业务环境和提高相关技能而开设。这些实验课,一部分在实验室完成,另一部分必须走向社会,实地训练。如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调研,需要直接与有关单位零距离接触.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以期帮助学生从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的感性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及其实用性。
2、大力推广双语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特点,外语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就业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影响极大。为此,我们的培养方案强调了本专业对学生外语掌握程度的要求。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鼓励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促进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推广。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他们在教学上采取工学交替形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其中12周在学院学习,12周在企业培训,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掌握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时还可顶班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实习制度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实习制度,美国高校采取的实习制,其种类有全职的、兼职的;长期的、短期的;不收酬劳的、收取酬劳的等等。它与今后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通常,学校都设有被称为‘脚acement"的机构(相当于职业介绍所),该机构的职能就是帮助毕业生或实习生联系工作单位。学生可以将简历述于该机构,再由机构提供参考意见并联系企业以安排实习。
2、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其教学活动直接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利用公司的某些资源,如丰富的实践经验、全球化的网络等。特别是通过与一些跨国大企业的合作,使学校在全球化组织管理方面收益匪浅,获得很多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经验。
3、案例分析理论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