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洪涝灾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城市化指标 洪涝灾害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化过程中改变了城市的地貌,改变了城市排水环境,使城市在遇到强降雨时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增加。同时,由于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中,城市在发生洪涝灾害时的损失大大增加。为了更好的衡量不同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和受灾情况的严重性,分析城市化指标,建立评价系统。
1 城市化程度的一般评价办法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发生变迁的自然历史过程[1]。要客观地反映城市化的进程,就必须综合反映城市化引起的上述变迁过程。为分析城市用水量与城市化程度的关系,卓敏[2]提议城市化程度为:
X =x1·x2·x3·x4(1)
式中:X——城市化程度;
x1——城市非农业人口/万人,反映了城市的规模大小;
x2——人口城市化水平,即非农业人口/总人口,反映了人类居住方式的变迁过程;
x3——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代表城市服务设施水平[2],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过程;
x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代表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反映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迁过程。
此类城市化进程的评价方式只考虑了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用于研究城市遭遇洪涝灾害的风险。通过研究城市化各指标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城市遭洪涝灾害风险的研究做参考。
2 城市化各指标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与以下因素有关。
2.1 常住人口P和人口密度xP
对于人口,城市常住人口比非农业人口更能反映城市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同时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在受灾的时候更不容易疏散,城市受灾人口、经济损失都往往更大。
2.2 城市面积F和城市绿化覆盖率xF
城市面积越大,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排水系统的流域面积更大,更容易受灾。城市绿化覆盖率越大,则径流系数越小,流入城市排水系统的雨水量更小,受灾可能性更小。
2.3 城市市政建设水平S
城市市政建设中,城市排水管长度L一定程度可以反应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劣,在衡量城市受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价中,可以采用单位面积城市排水管长度来衡量城市市政设施水平的高低。即。
2.4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J
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更大。选用城市的第三产业总值来衡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程度指标的衡量
通过对以上城市化指标的分析,通过对各参数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将城市化指标用以下参数方程式表示。
(1)
其中——城市化程度指标
——权重系数。
——城市市区总人口/100万人
——城市市区人口密度/(1000人/平方公里)
——市区城市土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
——市区绿化覆盖率(%)。
——{第三产业总值/1000亿元}0.5
——单位面积城市排水管长度(km/平方公里)
4城市化程度方程的应用
以浙江杭州市为例,根据杭州市统计年鉴[3]数据,2010年末市区常住人口434.82万人,则=4.35。市区人口密度为1417人/平方公里,则=1.42。市区土地面积为3068平方公里,则=3.07,绿化覆盖率为39.95%。第三产业总值为2896.69亿元,则=1.70。排水管道长度为3904km,则S=3904/3068=1.27。令,则计算出杭州市的城市化水平为
以北京地区为例,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4]数据,2010年末常住人口1961.9万人,则=19.62。市区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公里,则=1.20。市区土地面积为16410.54平方公里,则=16.4,绿化覆盖率为45%。第三产业总值为10600.8亿元,则=3.26。排水管道长度为10172km,则S=10172/16410.54=0.62。令,则计算出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为
通过对北京市和杭州市的城市化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的城市化程度比杭州的城市化程度高,在遭遇洪涝灾害时可能后果更为严重。
5 小结
对于不同的城市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衡量城市化进程,此方法可以为研究城市受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城市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还与城市的设计暴雨强度和所遭受的暴雨重现期密切相关,也与城市防洪标准及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等因素有关。应结合这些相关因素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杨立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32
卓敏,俞亭超,严建明. 城市用水量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探讨 [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8:31-33
杭州市统计局. 2011杭州统计年鉴[M],2011.
北京市统计局. 2011杭州统计年鉴[M],2011.
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性非常大,所以说洪涝灾害需要及时应对,尤其是在洪涝灾害后需要注意什么,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病措施,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后有哪些卫生防病措施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灾后要彻底清理的室内外环境污泥、垃圾,改善卫生条件,埋葬好死亡动物尸体、疏通沟渠、填平洼坑,清除蚊、蝇孳生地,有目标地进行消毒(如喷洒灭虫剂),防止蚊蝇大量繁殖和传播疾病。
2、清理与清洗饮用水系统:对受洪水损坏的自来水设施要抓紧修整,蓄水池、水井要掏洗干净,并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家庭水缸可投放漂白精片或明矾进行杀菌、沉淀,可请有关卫生单位帮助检测,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向群众宣传,要喝开水,不要喝生水,预防经水传播的疾病。
3、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与家庭饮食卫生:洪水过后将转来高温天气,食物易变质,洪水期间保存的食品也易霉变,临时性摊点也常不注意卫生,所以要强调吃鲜饭菜,吃煮熟煮透的食品,禁止受洪水浸泡变质的食品上市,禁售溺死的畜、禽肉类。
洪涝灾害卫生应急措施有哪些1、建立灾后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
乡政府与卫生院实行疫情、行政双值班制度,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受灾地区在救灾防病特殊时期对甲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实行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在各安置点要建立疫情监测点,主动搜索疫情,加强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腹泻病以及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乙脑等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等重点疾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开展饮用水消毒和饮食卫生管理,防止水源性、食源性疾患发生。
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把饮用水消毒措施、药品落实到每家每户,保证分散式和集中式供水的安全卫生。对地面水井以及分散饮用河塘水、小沟水地区,要想方设法把饮用水消毒工作落到实处。对集中式供水要强化净化消毒处理,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要在场镇点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特别要加强对熟食和卤菜的监督检查,防止微生物和化学品污染食物,防止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清理和消杀。
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蚊蝇孳生地及鼠类栖息场所,加强防蚊蝇、防鼠措施,消灭蚊蝇鼠害。对水淹地区和居民住宅、厕所、垃圾点、临时住所等地全面实施药物喷洒消毒和卫生处理。洪涝灾害后,要组织人力物力认真清理垃圾、杂物、清除污水坑洼,及时清除污泥、人畜粪便、腐烂植物和动物尸体。全力消除导致疫病发生的隐患。
4、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人员,首先集中对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灾后易发生疾病的预防知识讲解,然后让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各安置点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群众宣传灾后易发生疾病的预防知识,重点宣传环境卫生、饮水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和饮用水消毒、环境消毒等具体方法,促使群众自觉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1、受到洪水威胁时,应按照预定路线,就近、有组织地迅速向山坡、高地、高楼、避洪台等地转移。
并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或救援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尽可能地向熟悉的高地跑,或立即爬上大树、高墙、房顶等处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如有可能应找一块有浮力的木板放在身边,准备些吃的。注意: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及泥坯房的屋顶等不安全建筑。
3、千万不要游泳逃生、转移,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准备好的船只、木排、门板、木桶等救生器材转移、逃生。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如暂无可用资源,那首先应平躺身体,头部向上两手侧平伸,以降低被卷入水底的可能性;同时头部应与上游方向一致,这样洪水下冲时头部不容易受伤;尽可能在身体漂流过程中抓住身边固定的物体或漂浮物以自救。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6、洪水过后,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关键词] 农业 气象灾害 作物产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96-01
前言: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不可抗因素,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等,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异常的情况日益严重,农业气象灾害频频发生,也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满足我国人民对农作物的需求,提升农作物产量,农业工作者应全面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特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有效防御措施,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1 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害主要是指冷害和冻害,其中冻害主要是发生在除夏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包括霜冻和寒潮,而冷害则主要是由作物发育期温度条件不足引发的、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发生在除冬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因其显著地地域性,也使冷害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东北地区,6~8月份时,由于强降温所引发的冷害通常会被称之为“夏季低温”,而在华南地区春季出现的冷害则被称之为“低温烂秧天气”。
1.2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主要是在热带海洋的低气压接近地面风速超过17.2km・s-1时被引发,台风的破坏力极强,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受到台风影响的一般是浙江以南沿海地区的作物,且影响其的台风主要是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
1.3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
干旱缺水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1]。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与一般的干旱灾害不同,主要是作物内部水分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逐渐流失的情况。一旦发生这一灾害,作物水分将会大量流失,且流失速度远远超过补给速度,导致作物内部水分的严重失衡,阻碍作物生长,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
1.4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是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三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包括土壤结构、植被覆盖率等,降水是其中最为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夏季降水。一旦出现持续性的暴雨和特大暴雨,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是这种形势无法得到控制,还极有可能出现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破坏农田等情况,造成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使是无法有效控制的不可抗因素,对作物产量影响极大[2]。我国地域宽广,作物种类繁多,因而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域的作物影响也有所不同。
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季,对于温度相对较高地域的作物影响并不显著,对于温度较低的作物影响则十分严重,例如东北地区。我国平均每年遭受冻害影响的作物高达364万hm2,据调查表明,东三省在冻害影响的年份中,作物产量损失均在100亿kg左右。
台风灾害也是影响我国作物产量的重要灾害之一,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可达到7个,因台风灾害所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处于世界前列。据相关数据表明,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受台风灾害影响的作物超出了300万hm2,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目前,全球气候都出现了异常变化,干旱、洪涝灾害逐渐增多,尤其是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出现频繁,仅2003年的淮河洪水便造成了35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导致当地作物绝收,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措施
3.1 提升灾害防范意识
目前很多农业从事人员的灾害防范意识较弱,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农业从事人员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同时,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的重要作用,树立灾害防范便是提升作物产量的观念,尽快实现全民灾害防范意识的提升。
3.2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是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相关人员应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实时掌控各种气象灾害情况,并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以为接下来的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要求农业从事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各种农作物、农业气象灾害特征、灾害对作物的损害机理等,以保证所选制定的防御措施科学有效。
例如针对冷冻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可以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增温助长制剂,依据气象信息数据,选择适当的时期予以应用,并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综合防霜技术体系。针对干旱、洪涝灾害等,农业从事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区特征,发展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等。
3.3 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应加强对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例如通过整修病险水库、江河改造、建立小型农田水利以改善水利灌溉等,提升本区域农田的防洪能力,并积极鼓励农民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避免干旱灾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保障作物产量。
3.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的发生多为人类带来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提升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农业从事人员发展林草,通过种植多种植被为农田建设保护屏障,不断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逐渐从根源上消除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论
农业气象灾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难点,农业从事人员应提升自身灾害防范意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进一步保障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友.针对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16):37-38
[关键词] 企业;防洪防汛;规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40
[中图分类号] F273;TE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66- 02
1 企业防汛防洪工作的必要性
洪涝灾害始终是国家的心腹之患,防洪防汛是我国水利事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998年遭遇洪水灾害之后,水利界对此次洪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充分认识到过去防洪防汛策略的不足,认为人类不可能消灭洪涝灾害,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于天然气企业来说,一旦遭受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防洪防汛工作的效益是巨大的,没有防洪防汛工作,企业的生产及发展就失去了保障。为了保障天然气企业的安全、顺利生产,一定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与塌陷对于站场、天然气管道等生产设施的威胁,进行认真的规划,结合企业生产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过去防洪工作的经验教训,遵循上级防汛部门的防洪规划要求,扎扎实实搞好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 企业防洪防汛工作的设想与规划
笔者认为,防汛工作要在“防”字上下工夫,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需要采取“亡羊”之前先“补牢”的办法,对发现的安全薄弱环节,不要等、不要靠,及时制订详细的维修计划,排除安全生产中的隐患,对安全隐患问题要有超前整治防范意识,做到安防于未然,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防洪工作要在“洪”字上下功夫,结合以往防洪经验,充分预想、预判当前及未来洪水的危害性及覆盖面,全面监控危险点,将工作提前做充分、做细致,制订周密的防洪防汛应急预案,确定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和保障措施等,同时,加强人员值班,保证物资充足,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与此同时,防洪工作离不开它的“眼睛”,即准确的气象预报,时刻要与气象部门保证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地获取雨情和水情,并传达到企业下属各单位。
对于天然气企业防洪防汛工程的建设,本文提出以下规划:
第一,做好安全责任制落实,实行主要领导对防洪防汛工作全面负责、逐级负责、岗位负责的安全负责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预防到位”。
第二,对于企业负责的防洪设施及时进行加固, 从根本上提高抗洪能力,有效解除汛期洪水对生产建设的威胁。投入经费并安排专职人员,对防洪设施常年进行整修填土与加强。对于天然气长输管道穿越地面低洼易积水区域、河槽等易受雨水冲刷外漏、受损区域,要进行及时的维护。
第三,加强环境的观测和综合治理,要对安全隐患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山洪、塌方以及泥石流的预防,可以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控,可以埋置地下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控地下水位,同时,在有塌方可能的地方建立地下水控制系统,当地下水位传感器探测到水位超标的信号时,即启动该水位控制系统,将地下水抽走排放到地表江河水网中。也可以自山体表面数米到数十米的深度(离山顶近的表面处的排水网不必深入山体中太多,但是离山顶越远的排水网深入山体的距离需要增加,因为山脚山体所受的压力大)开始设置排水网,保证山体中的水即使遇到暴雨,也可以迅速排到外面,不至于积压在山体内部。
第四,对于天然气管道穿越河段方面,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破坏主河槽,限制开挖和扰动宽度,同时尽可能恢复原貌,管道穿越河段时主要应注意做好环境保护,避免水体污染,不影响河道防洪、泄洪。
第五,在管道等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对周围植被的破坏,对防护林、绿化美化用的花木草皮等进行培养与补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重点区域内配套建设防洪防汛值班室。
第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多种形式开展《水法》宣传活动,组织防汛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水法》知识培训,将《水法》与地方的防汛要求汇编发给企业各单位,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理。
第七,整顿防汛各项基础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建立防汛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制定经济责任制、工作标准、岗位职责、月周工作计划和质量职能。落实好防汛物资储备及抢险队伍,做到有备无患。针对防洪防汛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应急预案,为防洪抢险提供指挥决策依据,并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防汛抢险能力。
第八,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双达标。
3 结束语
防洪工作,事关大局。作为天然气企业,应对防洪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根据洪水特性、灾害成因、防洪要求、生产建设发展、已有的防洪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及管理办法,加上实施规划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规划。总结过去、抓住今天、着眼将来,防患于未然。从长远考虑,结合总体发展趋势,探索新路,开创切实可行的天然气企业防洪战略,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将生产、建设和防洪相结合,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实现利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洪福.海事、拆船企业携手应对“海上巨无霸”影响防洪防台[J].珠江水运,2012(17):50-51.
[2]冯志国.企业水库《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及建议[J].电子制作,2013(14):218.
[3]郝福华.漳泽水库下游河道防洪能力分析[J].地下水,2009,31(3):72-73,76.
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制定本节教学目标如图1。
二、剖析经典图像
*人教版P42图2.30 VS 中图版P90D
图像解读:人教版地图中包含内流区、外流区、界线的图例,根据颜色对比,学生能迅速找到内流区、外流区,能根据活动要求找到主要河流,进而判读哪些是外流河,推断各河流注入的海洋,也能找到主要内流河,但容易忽视额尔齐斯河,不容易判断其注入的海洋;而对于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让学生直接阐述略有难度;利用文字资料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同时配有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和鄱阳湖九石水域码头汛期、枯水期景观对比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呈现形式,也暗含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差异大的信息;因课标中没有对湖泊内容提出相关要求,文中删减了湖泊相关内容。中图版地图中外流区的图例则具体到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北冰洋水系,学生很容易根据颜色迅速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不容易出错,更加直观;文中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直接点明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活动提示内、外流区域与季风的关系,学生可结合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来阐述分布特征,降低难度;但对河流水文特征的阐述较少,仅从汛期、结冰期两个方面描述,缺乏直观景观图或示意图;虽然课程标准对湖泊没有作出相关要求,文中保留对湖泊的介绍,并配有青海湖的景观图,让学生对湖泊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为理解围湖造田带来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学策略:①展示中图版P90D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找出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找出我国最长内流河――塔里木河,在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描绘出来。②展示中图版P86L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据图简单概括我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布特征。③快速判断: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水量最大的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最大的内流河分别是哪些河流。简要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人教版P44图2.33 VS 中图版P91F、G
图像解读:人教版增加京杭运河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输水作用,为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埋下伏笔。中图版配有船队景观图,更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理解京杭运河作为沟通我国南北的水上运输通道。人教版提到江苏以北河段已停止使用多年,而中图版更加准确地点明济宁以北不能通航,济宁以北正处于黄河的下游河段,该处形成“地上河”。
教学策略:整合图文资料,说说京杭运河的作用。
*人教版P45图2.34 VS 中图版P99T
图像解读:两幅图都体现长江的源头、流经省区、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注入海洋等河流概况信息。人教版图中包含大型水电站、大型水利枢纽的分布信息,体现了利用河流水能发电的价值,而中图版包含灌溉区的分布,体现了河流的灌溉功能。
教学策略:①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图2)和中国地形图,找到长江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省区和地形区、注入海洋;在图中圈出上中下游分界点:湖北的宜昌、江西的湖口;找出主要支流和湖泊:嘉陵江、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②利用图表数据(表1)说明长江之大。
*人教版P46图2.35、图2.36 VS中图版P101V、P100U
图像解读:①人教版图2.35反映长江上游河段河流落差大,文中点明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图2.34中水电站及水利枢纽的分布也印证了这一点,充分利用这两幅图说明长江水能丰富,长江上游可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展水电业。从图2.35中可看出中下游河段地势平坦,图2.36反映不同河段的通航能力,结合两幅图,可得出长江的中下游河段地势平坦,水流速度缓慢,主要发展航运业。充分利用图文资料清晰解读“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两大称号。②中图版主要利用文字数据介绍,配有长江航运的景观图来阐述长江航运价值之大。从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中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的上游河段。这两幅仅仅体现了呈现信息的功能,却缺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尤其没有说明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易形成知识障碍。
教学策略:图说――长江之宝。①提供主要河流水能蕴藏量柱状图(图3),展示中国三级阶梯分布图、中国降水分布图,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②根据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和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说明长江水能资源的主要分布河段。③展示图文资料,介绍长江航运价值大。展示长江航运图,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长江航运价值大的有利条件。
*人教版P47图2.37、图2.38、P48图2.39 VS 中图版P101W、P102Y、P103Z
图像解读:人教版图2.37介绍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而中图版P101 W展示三峡大坝泄洪的图片,凸显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防洪,文字资料点明可控制荆江地区的特大洪水。人教版图2.38反映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是造成洪水的自然原因之一;中图版P102 Y反映长江中上游地区滥伐林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堵塞,排水不畅,这也是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之一。图2.39结合文字资料,说明围湖造田是长江发生洪水的另一个人为原因;从P103 Z图中可看出,长江流量季节变化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流量最大,支流众多,从而导致洪涝灾害,气候特征是长江洪涝灾害的另一自然原因。另外,人教版图2.40长江干流各河段主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示意图,既可帮助学生认识各河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又有助于理解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策略:图说――长江之忧。①展示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新闻信息,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讨论分析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②针对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出谋划策,如何防洪。
*人教版P50图2.41 VS 中图版P92I
图像解读:两幅图都涵盖黄河的源头、流经省区、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注入海洋等河流概况信息。不同之处在于人教版图中显示了大型水电站、大型水利枢纽的分布情况,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中游和上游河段,它们主要位于阶梯交界处,而中图版体现了两个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教学策略: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省区、地形区、干湿地区、注入海洋;在图中圈出上中下游分界点:的河口、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找出主要支流:渭河、汾河。
*人教版P51图2.42 VS 中图版P93J
图像解读:人教版选用黄河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示意图,反映不同河段的含沙量和输沙量,也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中游河段含沙量最大,进而分析中游河段含沙量剧增的原因。而中图版选用黄河携带大量泥沙的景观图,虽然比较直观地显示黄河的水文特征――含沙量大,配有文字资料来加以介绍,但缺乏各河段含沙量的数据对比,难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并进行深度探究。
教学策略:①展示黄河与世界多沙河流比较表(表2)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图表信息反映黄河什么水文特征?②展示“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观察黄河各河段的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③展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景观图”、“黄河中游某地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合作探究:黄河中游泥沙剧增的原因。
*人教版P51图2.43 VS 中图版P94K
图像解读:人教版图2.43显示了黄河下游泛滥区的范围,旨在体现黄河下游地区多发洪涝灾害,文字介绍和图中黄河大堤,阐述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并在53页图2.45中展示“地上河”示意图,帮助学生对“地上河”形成直观认识,如果两幅图放在一起会更好,避免知识的间断。中图版K图包含“地上河”示意图和景观图,两种类型的地图相结合,展示“地上河”的面貌,文字内容阐述“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策略:①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分析下游河段的水文特征。②播放微视频“地上河”,根据“地上河”的形成过程,梳理“地上河”的形成原因。③根据形成原因,出谋划策治理下游洪涝灾害的措施。
*人教版P52图2.44、P53图2.45 VS 中图版P94L、P97Q、P98R
一、主要工作任务
灾后爱国卫生的主要任务:一是防止鼠传疾病、蚊媒疾病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二是保证灾民临时居住点的清洁与卫生;三是配合做好灾后重建家园工作。因此,灾后爱国卫生工作大致分两个时段,应分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灾民临时居住点落实以下工作:
1、灾民临时聚居的高地、河岸的鼠密度一般较高,要及时开展灭鼠工作,防止出血热等鼠传播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灾民点要合理设置临时厕所,临时厕所要达到不漏雨,储粪池基本不渗漏,每天有专人清扫消毒。
3、要保证饮水安全。灾民的饮用水源地要有防护警示牌及管理人。
4、要反复教育对群众不喝生水,喝开水,要将饮用水消毒药品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送到灾民手中。
(二)水退后灾民回迁前后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1、水淹供水设施,如自来水、水井等必须经过彻底消毒后才能重新启用。
2、要做到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到哪里。水淹生活小区、村庄必须先清理环境,同时开展消毒、杀虫和投放鼠药,然后再回迁居民。农村还应开沟沥水,将淤泥、垃圾集中,采取高温堆肥杀菌的办法。各级政府、村两委会要认真组织灾民清理好自己的家园。各级爱卫组织要对受淹区域的卫生整治检查指导到位。
3、农村灾后重建家园工作还要与“喝卫生水、上卫生厕所、居住卫生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卫生村活动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开展。
二、组织领导
受灾县区爱卫会负责统筹安排,协调相关部门把上述主要任务落到实处,卫生、农业、宣传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配合当地爱卫会,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县区爱卫办负责指导并落实灾民临时居住点和水退后受淹村庄的灭鼠和消杀工作,负责指导灾民临时居住点的卫生管理并指导临时厕所的合理设置。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及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要做好灾民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要将宣传资料送到灾民手中,做到一户一张明白纸,要指导灾民做好饮用水的澄清和消毒。
各乡镇要指导灾民临时居住点的垃圾集中收运及粪便处理工作。
农委负责组织和发动农村灾民开展灭鼠工作。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强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力度,以增强群众自我保健能力。
四、几点要求:
1、受灾县区爱卫办要制定具体的灭鼠及消杀计划,落实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备查。
2、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投药后加强宣传及检查,防止出现人畜中毒。
3、要认真做好督导检查工作。受灾县区爱卫办要组织人员对灾民临时居住点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受淹区域灾民回迁前的卫生整治和除害消杀要逐一督查指导到位。
反观近年来关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众多研究,不难发现在理念层次呼吁较多,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研究依然很少;对课程标准解读全面,但和具体的教材结合较少;对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有所研究,具体实施路径研究相对缺乏。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通过阅读、活动、双语教学等环节将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但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中的正文内容,忽视对教材中的阅读、活动等环节的开发,这些绝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潜伏”在教材中,亟待教师去发现、挖掘。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分析
就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近三百处。其中有大量与生活相关的实景图片、示意图,还有近百篇文字材料、近二十个表格、近百个活动课题设计,教材正文部分亦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介绍。以上种种均可以成为高中地理教师可着手开发的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亟待教师对其加以归类,通过指向性较为明确的教学设计加以巧妙运用,使其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分析其中隐含的原理、总结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聚合和发散思维能力,以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
二、基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教学案例
(1)案例1。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设置有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利弊的讨论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所学分析太阳能特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可能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可能有利影响。同时,配套判断题让学生思考:我们所使用的煤炭资源与太阳能无关;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占据太阳辐射的主要部分;太阳活动会使得全球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会增强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这些和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问题难度相对较低,可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预设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借助配套训练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2)案例2。在教学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教师就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设计教学:首先,回顾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了解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其次,分析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前面所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和特点等知识理解我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阅读和活动内容思考我国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造成影响(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及视频)、解决的措施。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们会为自己能将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欣喜万分,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案例3。在教学湘教版必修“地理Ⅱ”中心地理论前,教师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参照教材中的活动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对其居住地的店铺销售物品的种类加以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调查居住地附近商店的类型、数量;统计周围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量及与其居住地的距离;调查家乡所在地城市商业中心销售商品的类型。学生们可通过制作简报、展示相关照片及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调查报告等方式将学习小组研究所得分享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人教版教材对这一知识点对应的活动适当改编,让学生思考居民选择某服务所选择的城市级别。教师还要对小组研究成果加以表扬,并可以通过网络加以展示。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开发实践后的反思
首先,不应拘泥于教材,要有效结合实际,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授农业地域类型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家乡所在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原因,而无须使用教材中相对固化的资源。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中,教师可在课程标准大背景下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选择最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再次,教师可借助备课组、教研组力量,在参与集体备课交流活动中汲取他人之长,不断完善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最后,教师要建立生活化教学资源?欤?关注生活中各种现象,遴选出其中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参与度、便于理解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库。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内涝;雨水系统;雨水规划;治理措施[Abstract] In our city is located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rivers and the sea shore, in different degree by river floods and water logging threat.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enlargement of city scale, city population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facilitie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our country, city flood disaster los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ity "Shenyang Water Street" phenomenon,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Shenyang City, on the planning method of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ity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keyword]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aterlogging; city; rainwater; rainwater planning;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为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暴雨侵袭。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江西省新余市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湖南省奉家镇公路被冲毁;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积水街”现象也屡次出现……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成因分析
1.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沈阳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了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据沈阳水务部门统计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的5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5%,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8%,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沈阳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为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积水街”现象较少。
1.2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
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沈阳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1.4城市框架拉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1.5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目前,沈阳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管道,但由于公共管理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沈阳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城市中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
1.6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全球变化启动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正当其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治理和减轻“积水街”问题的主要措施
2.1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沈阳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沈阳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沈河、和平、皇姑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沈阳中心城区“积水街”问题。
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丢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积水街”的人为因素。
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积水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
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道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积水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
二是“积水街”改造。2007~2011年,沈阳市对中心城区200多个较严重的积水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65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来看,积水点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积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水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承实施“积水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
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水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
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城市中心城区频繁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在中心城区建设青年公园、中山公园、万柳塘公园、怡静园、南湖公园、鲁迅公园、八一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北运河带状公园等),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用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
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的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沈阳治理“积水点”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的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
3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总结
3.1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
3.1.1规划原则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的考虑综合利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3.1.2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按沈阳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级,选定防洪标准。
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设计洪水与设计潮位的计算。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城市进行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时除须对雨水管网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计算雨水管网,在进行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管网的计算是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强度进行计算的。还须精确计算出雨水提升泵站的流量及调洪湖的容积,使城区内既确保不发生内涝又可减少基建投资。雨水规划时根据地形地貌绘制汇水区域图,根据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及调洪湖的容积,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扩大原有公园绿地内的人工湖面积外还可以规划下沉式绿化广场、下沉式篮球场、下沉式极限运动场等,以充当调洪湖的容积。当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些体育场所、绿化广场周边分布密集的环形沟渠缓缓流进“水池”,并存蓄其中,暴雨过后再排入浑河,所以,当雨季来临时,这些运动场地便成了雨水调蓄池。
3.2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实践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城市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全面提高沈阳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沈阳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靠科技、依法防控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五个关系。
突出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城市防洪资金投入。沈阳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加大了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以及排水管道清淤疏通等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第二,加快达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沈阳正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建设是以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通畅为指导思想进行的。第三,加强涉水管理,恢复和加大城市河湖调蓄能力。城市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增加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努力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并认真开展洪水影响评价,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第四,健全防洪预案,着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编制导则和管理办法,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建防洪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器材,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狠抓基层防汛,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防汛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自保自救能力。低于地面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进水受淹。城市企业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防汛工作。第六,搞好预测预报,着力提高城市暴雨预警响应水平。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暴雨预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延长暴雨预见期。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及时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第七,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根据城市河道、湖泊和管网的防洪排涝能力,绘制和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以明显标识标明可能受淹的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洪涝灾害风险,掌握防灾避灾知识。以适当方式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第八,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夯实城市防洪排涝基础。
抓紧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规律及技术标准研究,特别是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使城市防御外洪和内涝的能力相匹配。
加强城市防洪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暴雨专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基础研究,提高城市防洪科技水平。
落实易积水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预案,强化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应急防范措施。加强预报,及时预警。气象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暴雨发生时间、地点、范围、量级和发展趋势等预测预报信息。水文等部门加强河湖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主动向公众雨情、水情、道路积水等有关情况,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4结语
在沈阳市中心,水广场很多,平日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在少雨的季节,它可以储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一些体育场所,比如篮球场、极限运动场,本身就设置在凹地里,雨季来临时,便成了蓄水池。只要利用好,威胁一样变机会,这是沈阳市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诠释,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中,增加一些既经济可行、又方便实用的治水措施,既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又能起到长期的环保美观效用,真正做到了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节省了防洪费用,提高了防洪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
[3]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深圳市;城市防洪;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42-05
1 引言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和财富必将继续向城市集中。以工程手段控制洪水,历来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防洪手段,随着防洪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虽然防洪工程的标准逐年提高,但洪灾损失并没有随着防洪工程建设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990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9亿,1991年779亿,1992年413亿,1993达641.74亿,1994年达1796.6亿,1998年长江、松花江洪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造成洪灾损失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洪泛区财富的高度集中。因此,21世纪中国的防洪问题应以解决城市特别是洪水威胁严重的主要城市和新兴城市的防洪问题为重点,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深圳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点城市,然而在汛期深圳市常常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一旦发生严重水灾,经济上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对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其灾害成因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合理的减灾措施,建立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深圳城市概况
深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海岸线全长230km,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全市总面积2020km2。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837mm,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长35km。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两个新区,常住人口861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300万人;2009年深圳人均GDP达9.3万元,居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首位。
由于深圳没有大的河湖水库,河流呈雨源型水系特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台风暴雨频繁,洪旱灾害常常交替出现。
3 深圳市洪水特点
3.1 深圳市洪水的自然条件
深圳市前临南海,属台风、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深圳市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全市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有62%面积的地面坡度大于3°。各主要河流较小,流域面积均小于400km2。深圳市属于南方湿润地区,产流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当雨强大于5mm/h即产流。此外,河道平均坡降相对较大,属山溪性中小河流。这种流域特性使得流域平均汇流时间较短,洪峰流量模数大,洪水过程尖而瘦,一般为1~3d,表现出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性。
3.2 深圳洪水的特点
洪(涝)灾害的发生和灾情的大小与降雨量、降雨季节、地形地貌、承灾能力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从深圳市历年洪灾发生的情况分析,洪水灾害有六大特点。
3.2.1 洪灾时间分布不均
洪水灾害由灾害性暴雨造成,其发生的时间与灾害性暴雨发生的时间相一致。降雨时间和台风登陆季节的分布不均,导致洪灾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对1526~1988年所记载的洪灾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洪灾在年内发生的时间为4~10月,主要集中在7~9月。在年际间的变化大体上有洪灾和旱灾相互交替现象。据统计,在1981~2000年20年中,洪灾多发生于7~9月,高达71%。
3.2.2 洪灾地理空间分布不均
洪灾的形成和灾情的严重程度与该地区的降雨量、下垫面条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深圳市洪灾的地理分布正好反映这一关系。由于深圳市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导致其洪灾损失的地理空间分布差异大。按历年来洪灾发生的次数、损失程度等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中南部的深圳市区(尤其是罗湖区)和布吉镇为重灾区;西部沙井、松岗、公明、光明、西乡、福永、观澜、石岩、龙华等镇为次重灾区;东北部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镇为洪灾较轻区;北部的平湖和东南部的南澳、葵涌、沙头角等镇为洪灾少发区。
3.2.3 局部性洪灾频率大于全局性洪灾频率
洪水灾害受灾范围与暴雨笼罩面积、暴雨中心及地势有关。在深圳,无论是锋面雨还是台风雨,引起全境性普降灾害性暴雨的机会不多,全局性洪灾频率小。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降雨量大于300mm的范围一般为200~300km2,降雨量不超过300mm的范围为300~500km2。因此,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表现出很强的局域性。暴雨中心在河流上游,而洪灾则往往发生在降雨量较少的下游。
3.2.4 洪灾出现快、历时短,抗洪抢险难度大
深圳市局部的突发性暴雨造峰历时短,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锋面雨在地形的作用下,经常形成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的局部突发性暴雨,往往6~10小时降雨就达到相当于24小时的大或特大暴雨量;二是深圳市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势较陡,地面坡度大,河流流域面积小,植被遭到破坏,坡面泄流快。同时河流短小,最长的河长不超过40km,河床纵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从起涨到最大流量只需10多小时。中下游河堤低矮,无法容纳迅猛传来的巨大洪量,致使洪水向两岸泛滥,造成严重洪灾。因洪灾来得急,人员往往准备不足,抗洪抢险工作难度大。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调蓄,滞纳洪水能力小,加上城市硬底化程度高、径流大、汇流快,给抗洪抢险工作增加了难度。
3.2.5 台风与暴雨相伴
深圳市面向海洋,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发生,盛发期为7~9月。台风灾害一般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台风本身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登陆后对陆上的建筑物、农业生产和人畜造成破坏与伤亡;另一方面,台风发生的同时伴有暴雨到特大暴雨,暴雨形成大洪水,又会对工业、农业、民房、水利和交通设施等造成破坏,酿成严重的洪水灾害。因此,台风灾害损失一般比暴雨、洪水灾害损失大。另外,台风灾害与台风登陆地点和降雨量有关,台风越正面接近深圳,造成的损失越大。从1979~1998年台风灾害来看,台风、暴雨、洪灾较多发生的地域为珠江口沿岸的南头、西乡、福永、龙岗河流域及市区,其余地区较少。
3.2.6 海潮形成洪水
深圳市是一个海滨城市,部分河道受海潮影响,海潮也不同程度对不同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威胁。例如位于布吉河出口处的布吉河口水位站,受布吉河上游的洪水影响,同时又受深圳河潮汐波的上溯影响,水位流量关系错综复杂。当上游没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随着潮水位变化而变化;当上游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受到潮水和洪水波共同作用的影响,使洪水波发生变形。若某一相位的潮水与洪水叠加,就会产生增水现象。相同的洪水流量作用下,潮水位越低,产生的增水就越大;潮水位越高,产生的增水就越小。洪水波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布吉河的行洪能力和笋岗滞洪区的泄洪、罗湖小区的罗雨干渠排水闸及泵站的运行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4 深圳市洪(涝)灾害损失
4.1 1949年前的历史洪灾概况
1949年以前的洪灾记录很粗略,不能反映深圳市洪灾的真实情况,仅表明深圳市洪水灾害自古有之。据《深圳市水利志》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年)二月、清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十一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初七至十三日、清乾隆二十三年(1818年)九月初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均发生过较大规模洪灾。
4.2 1949~1978年的洪灾概况
1949~1978年的30年间,深圳市只记录了6次大的洪灾,记录仍是不全、不详细的。主要有:1957年夏,东部连日暴雨。龙岗、坪地一带低洼农田受淹多日;观澜河两岸被洪水冲毁,数千亩农田被淹。茅洲河出现大洪潮,3万亩农田被淹;1961年8月31日~9月1日,台风带来大暴雨,农田被淹3.14万亩,倒塌房屋1057间,死亡4人,伤60人;1971年6月17日及8月18日,两次台风暴雨大作,共淹农田47万亩,死亡7人,伤24人,民房倒塌500多间;1978年8月1日,台风中心经过深圳,伴随大暴雨,河水泛滥,海潮暴涨,受淹农田40万亩,倒塌房屋500多间,死2人,伤47人,摧毁桥梁5座。
2010年5月
绿 色 科 技
第5期
4.3 1979~2001年洪灾概况
近期的1979~2001年这20年洪灾情况记录较为完全。这20年中,除了1982、1990、1991年没发生洪灾外,其余年份均发生程度不同的洪灾。其中1993、1994、1997年洪灾特别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 洪灾致灾因素分析
5.1 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导致深圳洪涝灾害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局部暴雨强度大,台风频繁。深圳市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水汽来源充足,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7mm。每年4~10月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深圳市濒临南海,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影响。
5.2 水文因素
深圳市处于华南湿润气候区,汛期降雨容易达到蓄满产流。由于深圳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降雨历时短,使得径流系数大、汇流快、产流多。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大。洪水尖瘦,水情急。另一方面,深圳易受台风、暴雨和海潮的影响,加重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
5.3 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条件对洪涝灾害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由于城市不透水面积大,产汇流时间加快,深圳市的下垫面条件对洪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河流槽蓄能力低,洪水峰高量大;二是地形地貌有利于洪水形成;三是水土流失淤塞河道。
6 深圳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市的防洪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市排涝能力有限,涝渍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遭遇位时,由于抽排能力不足,导致部分雨洪不能及时排出,易造成较大涝灾;河道及管渠泥沙淤积较重,建筑违章挤占河道,均严重影响河渠的泄洪能力;现有240座中小型水库中,有38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防洪安全隐患;部分河(堤)段未进行整治河道、修筑堤防,已建堤防中尚存在相当部分未达标;三防指挥信息系统尚不能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实时性还不足;防洪治涝设施管理、防灾减灾教育、洪涝灾害保险等非工程措施方面还有亟待细化、强化。
7 深圳市防洪对策
7.1 建立防洪措施的基本目标
根据深圳市洪涝灾害特性和城市发展的目标,深圳市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建设,应依据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城市美化绿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蓄泄兼施、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兼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综合需求,在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体系的同时,强化非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对洪涝和风暴潮的控制水平,实现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
7.2 防洪工程措施体系
7.2.1 水库建设
深圳市拥有中小水库240余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达5.62亿m3,防洪库容为1.48亿m3。这些水库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中小河流的上游,可以起到蓄洪削峰作用。深圳市水库的主要功能是供水,每年从深圳市境外引水19.43亿m3调蓄,向各自来水厂供应原水。但经过合理的调度,仍具有一定的蓄滞洪作用,因此要挖掘水库的防洪潜力,优化库群联合调度,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水库作为蓄滞洪工程,在减少下游河道洪水漫溢的同时,也增加自身溃坝风险,溃坝所造成的灾害远大于河道漫溢洪水,因此,必须确保水库的防洪安全。
7.2.2 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深圳市兴建大型防洪水库存在很大困难;城市景观和城市已建设施的限制,修建高堤防用以防洪也存在很多约束条件。为提高防洪能力,整治河道是有效的防洪工程措施之一。河道整治采取河道清淤,裁弯取直,扩宽河道,改建和拆除阻水碍洪的桥梁、涵闸及清除违章建筑等工程措施。另外,要建管并重,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和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严禁无节制的滩涂围垦和河道采砂。
7.2.3 河堤和海堤建设相结合
堤防建设需要正确处理防洪工程标准的高低与防洪风险度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河道堤防的防洪标准。兴建堤防不能与洪水争地,不能抢占河滩,也不能无限制地加高,要与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加快海堤达标建设,保护经济特区及其他重要保护对象如黄田机场、盐田港等的堤防,要优先安排达标建设。海堤外建成防风林带,在滩涂种植适生植物,形成绿色削浪屏障。
7.2.4 城区内涝治理工程建设
治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措施,按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力争自排,辅以抽排。要在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采取设置水闸、排涝站、排水渠等工程措施,并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的结合,做到雨污分流。要着力抓好南山前海地区、白石洲及罗湖莲塘地区重点内涝点的整治。新建城区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应遵循雨污分流的原则,提高排水标准,重要城区和生活小区宜达3~5年一遇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水环境建设,推广应用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如多功能调节池、绿地、公园等,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
7.2.5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是深圳市防洪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应在重点治理容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和城市下水道堵塞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的基础上,加强对采石场、砖厂的整治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将先进的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引入水土保持,实现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及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的电脑网络化;同时,要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对未经审批进行开发或未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单位予以处罚,对重点水保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切实做到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7.3 防洪非工程措施
近年来,我国除了开展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外,同时开始了对非工程措施研究,城市防洪调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在降低洪水灾害损失,有效遏制洪水灾害损失迅速增加的势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水平,了解城市洪水发生的一般规律,建立相应的预报调度系统,促进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当今防洪减灾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任务。
此外,防洪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洪水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洪水设计计算、洪水预报、水力调度等诸方面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需要综合应用相应的学科技术加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介入和影响,进一步加大了防洪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对其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此,开展和加强防洪系统的风险分析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风险和灾害影响,是一项关系到防洪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工作。
因此深圳市还应推进以下几方面非工程防洪措施的研究加强防洪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防洪减灾知识,增强全市防洪减灾意识,提高抢险、应急避险能力,促进防洪法制建设;建立、完善先进的深圳市三防指挥信息系统,为市水务局、三防办和相关单位的防灾、救灾指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该信息系统应包括水雨情遥感遥测系统、水文预报模型与系统、防洪调度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及防洪抢险指挥系统与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洪水保险研究,逐步建立洪水保险的救灾机制,享受灾害补偿,分摊洪灾损失,承担部分防洪费用;制定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预案应包括建立抗灾指挥组织系统,制订防洪体系联合优化调度方案、防汛抢险方案,编制洪水风险图,制订水文气象监测、预报和警报方案等;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逐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风险管理。
8 结语
总之,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确保城区防洪安全。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水利部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6-11-18.
[2] 邓玉梅.西部城市防洪减灾对策[J].中国水利,2001(5):33~34.
[3] 刘 俊,郭亮辉,张建涛,等.宁波市城市防洪能力分析与评价[J].灾害学,2006,21(4):50~53.
[4] 汪 颖.北京市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简述[J].北京水利,1999(3):41~42.
[5] 张 波,陈晓平,卢剑涛.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4(1):31~34.
[6] 刘 俊,徐向阳.江苏省城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灾害学,2002,17(4):11~15.
[7] 王树山,尚信宽.城市防洪问题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9(6):40~41.
[8] 贾 超,李术才.济南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分析[J].灾害学,2009,24(1):31~34.
[9] 吴鸿亮,王骏秋.我国城市防洪特点及变化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32~4733.
[10] 王立强,杨 .锦州城市防洪现状与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08,26(2):27~28.
[11] 沈文兴.福清市城市防洪形势分析及对策[J].水利科学,2008,14(2):34~35.
Research on Urban Flood Control Strategy of Shenzhen
Zhong Shiming
(Administration Deportment of Tiegang Shiyan Reservoirs, Shenzhen 5181833,Guangdon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