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师;教学反思;相互交流;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8-2

教师反思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何谓反思?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

一、教师反思的含义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必备能力之一,是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二、教师如何自我培养反思能力

1.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反思意识。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吸收新营养,拓展视野是对自我教学进行反思的理论基础。有了不断更新的、充实的头脑,才会产生反思的动机和要求,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反思过程,并善于运用反思结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问底,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然后再到实践中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因为,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当理论消失了它的指导性之后,那些表面上看来在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实践的要求,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目标达成则成为必然的和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新的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则借鉴了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强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等等。教师自身应重视这些新的思想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2.记载日常教学,反思教学策略。教师自我反思必须是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对于教学实践的反思大致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反思阶段,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计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进行认真总结,找出规律,以便下堂课发扬和改进。

课前反思主要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有意识地从知识及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改进教法。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做好课前反思,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情景、教学过程、学生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可预料发生的情况等及时反思并进行有效调控,在和学生互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教师课中反思能力是教师教学实战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进行“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内容的教学时,原本以为这些内容结构清晰、流畅,只要讲解清楚即可,而事实上,学生空间概念较差,对这些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在课堂上表现困难。为此,本人从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入手,当堂就指导同学们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并让他们在指导下自己演示地球公转过程。经过修改的教学实践,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明显提高。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上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甚至有时会发觉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课后反思就是通过实践结果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肯定成功,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力,指导现在及未来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从导入新课、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并以教学案例或叙事研究的方式写出总结材料,可作为自己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在讲授南方低山丘陵的地理知识时,我根据知识的特点,层层设问,效果很好。最后设置了一个很灵活的问题:丘间水库的功能有哪些?水库的经济效益学生能很快回答,但是水库的生态效益(防洪、保持水土即沉沙)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我心里一着急,正确答案一下子从我的口里冲出来。课后冷静下来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使多数学生失去了一次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从学生的眼神中可看出他们并没有感激老师给了他们正确答案,而是失望,因为老师的冲动、急躁,使他们没有成就感……通过反思,我想我应该不会重犯类似错误。

而且很重要的一条,写这类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总之,“课前反思,从设计入手;课中反思,从学生入手;课后反思,从问题入手”。我们应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

3.观摩相互交流,促进全面反思。观摩他人的教学可以让我们感受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研究他人的成功与失误,可以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则能更多地促使自己提升反思能力。我们在观摩过程中,要自我约束,应该集中精力,坚持“四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眼到”――认真观察上课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自我作比较;“手到”――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另外,我们应大胆主动地开放自己的教学过程,“逼”自己反思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重视收集来自学生、其他教师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久而久之,我们自身的教学理念必定有所升华,教研能力必定有所加强,技能技巧必定有所提高。

第2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一、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反思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曾经指出: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生依靠学习资料和学习伙伴自主形成的,不是经过老师的传授获得的。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新课改强调师生角色的大转换,更新了教学理念。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一人独掌课堂,而是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相处。所以对教学的反思,首先应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否实现了转变,是否改变了过去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做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否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上而忽视了激发、引导、组织和合作的新型教师功能。所以,通过反思更加确定教学氛围和情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认知水平,从而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二、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鼻祖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的意义在于打破学生大脑图示中的平衡,由同化到顺应再到同化,学生在这个循环往复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积累。长久以来,高考指挥棒指引着高中阶段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一直是围绕着应试教育开展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教师只是一味地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教育和教学思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被动地形成。一味地忙于教,缺少对教的过程的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活动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形成固有的经验,就在这样的经验支配下,进行简单的重复或沿袭传统的教学,所以大量的学生成绩很高,能力很低;知识很多,思维很差。自从新课改以后,教学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课改理论和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和积极的教学实践探索,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观念。其中对自身的教学观念的总结就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活动,对教学观念的及时反思,既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表现,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使自己能够在教学观念上实现转变,同时应用反思后的结果指导教学实践。

如,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以矿产资源为例,首先利用搜集来的实际资料向学生说明,我区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同时说明矿产分布对工业布局的区域影响,依托矿藏促进工业的发展,矿藏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也呈现发达态势。这些内容是在向学生说明“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涵义。当然,一些特殊案例也是存在的,一些大型钢铁公司虽然成为著名工业区,但周围并无铁矿山,如我国上海宝钢等。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自然环境可影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但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完全能够影响的,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这样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念和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第3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科学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科学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教学大纲规定:“科学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县地处湘北,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第4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指导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一节课教学任务的达成,体现了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可以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课程标准来进行。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情感目标在教学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

除了对课标的研究外,对教材本身内容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例如在讲述河流开发时,“田纳西河流域,为什么其降水季节分配与东亚的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差异,为什么降水季节变化不大而河流流量变化却很大”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清楚的问题,尽管上课时不一定讲,但如果学生问起来,教师就应该能回答。

1 注重情景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迅速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知识的探求上来,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保证。

1.1 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性情境。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感,如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赤道地区有古冰川的痕迹,南极洲大陆有煤层”,“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等让学生思考。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矿产资源非可再生,数量有限,枯竭了怎么办?”“一棵树值多少钱?”“淡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使学生发散思维,对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中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它在什么方面与你以前的经验相同(或不相同)?”“你可以把你所学的东西用于什么方面?”“你是怎么发现的?”等等,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1.2 创设一个生动、诱人的导言情境。新课导言的设计,可以是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奥秘探索、最新事件、乡土内容、生活实际问题、新颖教具等方面内容。而且导言必须精炼切题。

1.3 输入一些生动的地理资料和新的知识信息。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补充一些生动的地理资料和新的知识信息,既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又便于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学习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不断地搜集报刊上刊登的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即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感兴趣,如果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怎么能使学生感到有意思?更谈不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地理课堂来讲,学生的兴趣可能来自教师精美图片的展示,独特风情的描述;来自教师严密的思维,师生愉快的互动等。但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因此建立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2 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在教“书”,教学是传授知识,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得知识、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但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服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成为构建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为了学生的学,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还包括价值和做人。虽然地理学科的地位不高,但它对学生的方法、思维、价值观的引导不次于任何学科。如: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学习厌烦、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和学习兴趣,鼓励他不断勇往直前。最重要的是教师能随时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发展,随时并随机地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目标,运用正确的方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前行。

3 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树立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优秀教师的品质。自觉地反思行为是教师应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常常进行的是教学后反思。

例如: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上课时自己是否很兴奋?学生的状态如何?实际教学中是否超越了教学设计?有没有无效率和效益的环节?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哪一环节如何调整更有效?

第5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设疑;环环相扣;“矛盾”冲突;处理及评价

“课堂教学执行力”是教师“自我执行力”最重要体现。我们都知道,同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讲授,其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是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的一种能级表现。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实施之后成效并不显著,往往是执行力方面出了问题。对优质课堂的考察,不难看到,教学执教者具备的教学执行力都表现出良好的执行力能级:紧扣主题、思路独特的备课设计能力,流畅清晰、能言善辩的表达能力,巧妙机智、引人入胜的提问的能力。“课堂教学执行力”是教师教学智慧产生的最直接的能量,最直接的导因。而如何做好提问,这是关键的一环。

提问的艺术能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是师生互动的助催剂。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需要学习掌握一些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时有艺术的提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导入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设问导入不仅能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觉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拉开美丽的序幕。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呈现了“蓝天、大海、森林、矿产资源、野生动物”等一系列展现美丽、富饶的地球的美丽画面,接下来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小组讨论:“假如某一外星球成了地球的友好邻居,希望向地球上的人类借走以上一样东西,你会借哪一样给他们呢?”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并且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在思考过程中犹豫再三、难以取舍。这正是教师所要的思考结果,学生在纠结中悟出了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为教师后面所要开展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也可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抓住知识的重点设计提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探索知识,一步一步攻克知识难关,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和自豪。在提问时,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1)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内容来找出知识的重点,然后教师在重点处提出问题进行引导。(2)在课后复述时,就重点处提出问题进行引导。(3)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可针对重点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三、问题关联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一堂课的教学本来就是由很多个环节组成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在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之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承上启下,而且可以使各个环节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条思维线索。如:九年级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六课《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一课中,开课教师设置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境,并将这一事件发生过程中各部门的反应和采取的措施、市民的心声和行动等情境材料作为主线索,设计了一系列的关联性问题:

“你认为导致这一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哪些?”(企业和有关部门没有依法办事。)

“如何才能减少和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

“材料中哪些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立法机关、政府、司法机关。)

“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一切国家机关都要依法办事。)

“除了国家机关以外,市民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公民要学法、守法、用法、护法。)

这样的课堂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丝丝入扣,设计的问题富有逻辑性,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效率也较高。

四、问题的“切入口”要小

学生在面对“空”和“大”这样的不具体且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或是思维不着边际,或是同样给老师以“空”和“大”的答案,远远达不到教师预设的结果。

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课进行到“对外开放的要求”环节中,笔者起初设计了《讨论》:“我能为对外开放做些什么?”有的学生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在后来对其他班级的授课中,笔者将设问修改为:

“5年后,成为一名外资公司员工的我能为对外开放做些什么?”

“8年后,留学海外的我能为对外开放做些什么?”

“15年后,如果我成为一名政府要员,我能为对外开放做些什么?”

看到这一系列和自己的未来有关又可以自由畅想的问题,学生立刻变得跃跃欲试、精神振奋,继而七嘴八舌、畅所欲言,课堂上涌现了很多精彩并富有创意的发言。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量要使问题具体一点,角度要小,避免“空”和“大”。

五、有意设置“矛盾”冲突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某些教学内容看上去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教学内容的精妙之处,这里往往有很大的延伸空间,可以创设出“矛盾”,也往往就是提问之点。在课堂提问中设置矛盾冲突可以形成悬念,让学生产生渴知、企盼、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焦点,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总之,教师的职责绝不是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努力探索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通过设计优质的课堂提问等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思维,产生激荡的火花,从而引领着学生的思维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浅薄走向深刻。

第6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专业知识 资源共享 移动授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44-02

1 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1 课程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的前提及意义

1994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四川乐山组织召开了“石油高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座谈会”,会议决定立即开展石油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1995年8月以来,该校已经进行了多轮教学改革,对石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多显著性成果。

课程建设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人才的关键环节。为了紧跟社会、行业等的发展步伐,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与调整,但是面临扩招所带来的大班授课模式、信息社会开闸似的海量信息灌输等,对优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尽管自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项目启动以来,各高校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相应范围内的被认可的优质的向公众开放的教学资源展示平台。十多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但是事实证明,很多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后续的建设与管理、网站维护、资料更新等几乎停滞不前,课程网站利用率相当低,无法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成为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辅助,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信息共享,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2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地球物理测井》不仅是该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亦是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石油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面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工科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改革尚需深入。国外石油高校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面向的授课对象主要为研究生,也未搭建与测井学习相关的公共平台;国内各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内容几十年变化不大,且知识划分过细,各院校间目前为止还未建立一个公共测井学习平台来帮助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不利于学生对测井知识的掌握和成长。

以此为契机,鉴于目前网络发展的普适性及手机、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使用的广泛性,预搭建《地球物理测井》移动互动学习平台,不仅在该校相关专业,而且在全国各石油高校相关专业之间实现教材、课件、试题库、参考文献、学习资料甚至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资源共享,增强师-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生-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不仅扩宽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范围,变传统的固定课堂授课模式为灵活的移动授课模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而且也能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的目标及策略

《地球物理测井》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但是地球物理测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技术学科,伴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难度加大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旧的体系和内容已不能反映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测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加上开设的课时有限,必然导致学生对学科本身发展动态不了解,也不能熟练地掌握反映最新社会生产所需的知识。为此搭建《地球物理测井》移动互动学习平台,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时时性”――即随时随地可自主学习,而且能够通过资源共享或拓展,让学生最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巩固知识,极大程度延伸课堂。

因此,在地球物理测井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背景及前提条件下,为了使该移动互动学习平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而且真正促进该门课程的建设,做到《地球物理测井》的可持续发展,该平台必须具备扎实的内涵:优秀的教学团队、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优质的教材选用、丰富的学习资料、恰当的教学设计等都是支撑该平台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搭建该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必须完成以下内容的建设。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不仅要建立适合石油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在课程改革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根据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该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②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利用网络发展的普适性,改变传统单一课堂授课模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与管理,PPT课件、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该门课程及相关课程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地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团队。例如:加强教师自身培养、聘请企业著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等。

(3)加强教材及配套课件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构思保障课程建设的机制和措施,加强以测井处理与综合解释为特色的系列课程建设。在教材及参考书籍挑选方面,根据由浅及深,由点到线再至面的原则和近年来教学实践的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著名院校编写的优秀教材作为样本教材,并结合该门课程的大纲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所选用教材《地球物理测井》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地球物理测井》课件获“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工科组二等奖。

(4)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该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理论教学环节,也要重点考虑实践环节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移动互动学习平台,将所有教学资料(包括大纲、教案、习题库、参考文献、课件、授课录像、学习资料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师生实时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共享资源平台的特点

课程建设要取得真正实效,在网络已经充分普适的当下,课程资源的共享已经凸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该移动互动学习平台,不仅可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更为重要的表现,则是提供了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平台,增强了师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该平台特点如下。

(1)对不同层次人员能提供随时随地“移动学习”模式:基于网络发展的普适性,在各种网络环境下,平台能轻易实现移动学习,随时随地打开,操作简便。

(2)在跨平台使用时具有很好的“自适应性”模式:平台可根据显示终端屏幕大小自动调节显示页面,灵活,使用方便(包括PC浏览器、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智能电视)。

(3)很好地实现了“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互动学习”模式:基于传统网络课程人机交互的特点,加入人人交互模块――社交模块,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这个社交模块中进行公开交流或一对一的私人交流。

(4)很好地实现了灵活自如的“动态化管理”模式:相比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该平台能灵活管理教学内容,实时调整教学设计。对教学资源(题库、拓展资料和矿场最新成果等)能及时补充和更新。

“移动互动学习系统”不仅可以满足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该系统容量之大、学时时空之广,很好地促进了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通过该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努力使本门课程向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通过可持续的建设与推广应用,达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使其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楚泽涵.地球物理测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3):8-15.

[2] 张华,龚育龄,邓红珍.《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84-387.

[3] 徐敬领.《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

[4] 宋红伟.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石油教育,2010(6).

[5] 骆淼,潘和平,马火林.基于专业需求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J].中国地质教育,2011(2).

[6] 王功军.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2(3):167-167.

[7] 张占松.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思考[J].石油教育,2011(5):80-83.

[8] 方根显.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群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3):273-175.

第7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与社会;以人为本;对话设计;问题教学法

一、现阶段《历史与社会》存在的教学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全面落实,对于《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也愈加重视,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变其传统职能,更多发挥自身的结构性知识,让学生学习与掌握基础性的社会历史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等方面。从一定的程度上,对于近些年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成正增长,但对于研究实际课堂而言,其依旧存在不少教学问题。

1.办学指导思想的缺失

大部分的初中学校,其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始终围绕着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改革,在形式上重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但从本质与教学质量而言,其整体过程有些形式主义的特征。同等情况下,学校往往对于《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评价也关注较少,缺乏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缺乏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从而无法全面性地实现《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缺失

基于现代化教育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实施,部分教师在对待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设计过程中,往往只按照陈旧的《历史与社会》的多媒体PPT课件以及现阶段的单一化的PPT课件,无法真正地利用自身所学,结合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当下内容,设计具有社会化、生活化以及历史化的教学内容。比如人口增长、粮食储备、矿产资源等,其教学内容往往停滞于课本中的历史问题,无法结合一些如今的社会发展情况,没有体现该课程中“社会”中的现今社会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的概念

关于问题教学法的最初提出,是由前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所定义的,在经历着历史的课堂实践教学,最终形成现阶段被广泛认可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的科学发展观而言,问题教学法是具备一定的发展性的高级教学方式。往往是通过教师利用其教学课堂,以课堂设计为根本,创设特定的情境,构建一定的课堂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形成。关于问题教学法,其根本在于“一问一答”的教学对话设计,可促进学生加深对于《历史与社会》的问题认识,构建其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情境,从而提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三、《历史与社会》课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发展,其问题教学法的实施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改革性,从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实用性、社会性以及现实应用性,尽量避免教师描述型讲课,无法落实“一问一答”的问题解决体系。

1.创设问题情境

当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基于其学校与教师的重视程度,其仅仅是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相互结合,缺乏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时候无法调动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感。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堂过程中,应当尽量采取精心设计过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图片、影像、音乐等作为创设情境,使用趣味化与探究化的语言技能,生动地描绘《历史与社会》的内容,丰富学生对其知识的认知感,强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与解决能力,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与效率。

2.问题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当前初中教育,正处于“90后”与“00后”的交替变更阶段,基于其教学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对于《历史与社会》的看待便更是天差地别。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法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学情、成长以及个性等方面研究,从而选择一个最佳的“问题出发点”,充分地联系一些现今的客观现象,从而更好地配合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从社区看我家》课堂中,教师利用对其所在班级学生的学情与家庭背景,以七年级学生为例,其刚接触与认知地理知识,对于教材上的一些方向、比例、地图标注等不甚细解,而此刻的目的正是基于《历史与社会》教材与基础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地理图片,其内容为一个社区的地理图,对于范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师:同学们在学习了这幅社区地理图后,能不能简单地绘制出你们自己社区的地理图?

通过此类问题的提出,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以通过事先的了解已获悉部分学生的社区地理图,在学生绘制地理图结束后,选择几位学生的地理图进行上台演讲,使其用语言更好地表达其绘制的根本理念。当学生自我演讲完成后,教师利用其针对几位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地理图进行多媒体放映,让几位学生进行观看,师:几位同学,你们有没有觉得大屏幕上的图片很熟悉?生:老师,这个好像是我家社区的地图!师:是的,那么我们来进行地图比对吧?小明,从你的地图上怎么你家的前面是超市?而不是实际的小区花园呢?

基于学生们对于地理图有着基础的识图能力,此类对话的设计,直接使得课堂氛围更加变得趣味,学生们也会怦然大笑。当然,从一定的程度上,也会立刻观察自身的地理绘制图。教师利用比错对话设计,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解释,为何同学们在对于熟悉的社区地理简图绘制中出现错误,整理、归纳以及分析其中的一些原因,比如:不熟悉“45°”偏角的概念,不熟悉一些绘制的基础手段等等,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席丙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06)

第8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探究式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本次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既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实现三维课标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的地理技能、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想。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推理――验证假设――归纳概括――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双主体性

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多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于自己的教和给,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得,往往教师讲得又多又辛苦,收效却甚低,可谓是“广种薄收”。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性上达成了共识。

1.教师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引导的主体

我们既要意识到“教师永远不能代替学生学”、“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学”,避免搞“一言堂”、唱“独角戏”,又不能矫枉过正,做甩手掌柜、“满山放羊”,使课堂教学偏离课程目标。教师应该把握教学的方向,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程标准虽然给出了内容和活动建议,但是过于精炼,需要进行解读和案例佐证。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对课标的解读,但由于学生学情的差异性,教材的针对性有时被大大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课标,分析教材,并在结合学生实情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必要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增删。同时,要精心设计和调控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程序,以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的生成。

就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而言,可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运用引导――发现――探索――归纳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情况,把教学内容进行拆分、细化,并以多样化的载体形式(资料、视频、图片、实物等)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以提出问题开始,解答问题结束,中间是生生探究、师生探究的过程。在课型组织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发展状况和课程目标等因素,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型,如:合作探究式、自主探究式、辩论式、访谈式……等等。在地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开拓能力和批判精神。

2.学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习、探究的主体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课改专家和一线教师都认可的一个观点,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关注学生的学和得上。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着学生的学和得来设计、组织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对此,我们的做法是:

其一,指导学生制定地理学习计划,加强学法指导;

其二,为课堂教学设计“学案”,提供学习程序;

其三,优化设问,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由渐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

学案(或“导学案”)是立足于学生主体式学习的一种“支架式”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知识准备、问题探究、重难点内容、拓展延伸等教学设计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生成。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有以下优势:

可以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有利于教师把时间投入到问题探究环节,优化教学结构;

利于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强,易于实施等等。

二、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基础性

鉴于不同地区学校硬件、教师水平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教师在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其基础性,不能为了盲目追求能力提升而使用难度较大的探究问题。我们经常发现有教师把别人的优秀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照搬下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却发生了“冷场”,经过反思才发现是问题不适合学生,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一般情况应该遵循宜小不宜大、宜细不宜粗、宜近不宜远、宜新不宜老的设计原则。

三、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实用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使地理知识与身边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赋予地理知识生命力。为此,我们专门收集、组合了相关的问题,并形成主题资源形式,利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调用。如:邮票中的地理问题、诗歌中的地理问题、其他学科中的地理问题、新闻时事中的地理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照片中的地理问题等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通过邮票探究地域文化,通过诗歌、古文探究锋面天气,通过新闻探究全球变化、产业调整,通过旅游照片探究地质构造,通过旧城改造时学校旁的工业用地变为居住用地探究地租理论……等等,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探究积极。

四、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地方特色

第9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新教材从多层次多方面分类提出对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要求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地理教师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例如教学《洋流》一节时,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2)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3)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强化地图教学。地图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经常运用地图进行讲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填充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注重地理图表应用。地理图表多种多样,它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数字、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工农业生产指标等,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通过对地理图表的绘制、分析、比较、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

3.地理逻辑的应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整体上反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整个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是不同规模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特征总是与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揭示现象,总结规律,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学中有较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运动复杂的宏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形象地观察认识地理现象,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例如教学《工业区位条件》一课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工业园区的发展,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及对本地工业园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变化,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提倡在理解、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运用它们与其它学科一道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