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近几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也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多,促使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其室内装饰设计与景观设计越来越专业,社会对于高品质设计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如此便产生了日益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学制之间的矛盾及传统教学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2.国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现状
国外的环境艺术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它包含在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沿用包豪斯教育体系,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三年半的时间,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西方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将现代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分类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偏重于对室内设计的教授,甚至有些高校仅设置了室内设计的课程,科目分类过于单一,即便是分成了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不同专业,其教授的课程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前两年的时间巩固基础,以素描与色彩训练为主,加之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到后期开始往设计方向发展,开设课程的相似使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过于笼统。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需要有各自更加专业与完整的教学体系;再者,随着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需要越来越大,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分化着原先两者合一的状态,市场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专业设计人才,这就促使高校教学结构体系需要明确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这两个不同方向的专业。
2.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激化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多门学科的一项专业,并且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适时接受新的信息,需要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与技巧,还要保持创新的概念。随着高校课程设置的增多,学生的学习课时逐渐被压缩,造成学生学习有关课程的时候只是简单了解,并未真正领悟其中真谛,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3.教学观念的陈旧
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缺乏对现代艺术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模式时代,这使得我们落后于西方艺术教育,阻碍了我们专业的良性发展。有的甚至一味模仿西方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真实条件与环境,反而适得其反。
4.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
国内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掌握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就算学习完毕,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学生来培养,而不是当做一名未来的优秀设计师。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设计类专业。
5.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从历届毕业生回馈的信息,不难看出,毕业生刚进入工作单位的前期都只是在试用或者实习的阶段,真正到了实践的时候,能力就显现不出来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的毕业生难以成为工作单位的主要力量。由此看来在校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过少地参与实践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研究
要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进步,教学结构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各高校在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从实际出发,将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适当融汇,建立多层次的结构体系。首先要设立室内艺术设计与景观艺术设计这两大基本专业,在融合其他相关课程的同时,各自建立不同的教学理论;其次,在这两大专业旗下包含其他诸多设计门类,例如,室内家具设计、灯光照明设计、庭院设计、植物配置、建筑景观结构等,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结构体系,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定位,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高品质设计人才。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设计元素,都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再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综合性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要合理布置教学内容,避免出现三分熟七分生的情况,要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效果,解决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对部分重复的课程或者知识,进行适当的删减,对不适应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的陈旧课程理论要坚决取缔,让繁多的课程进行适当的“瘦身”,使节省出来的课时为后续的课程衔接上,要用有限的课时,在坚持环境艺术专业理论与设计主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课程中的精髓,发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台作用,并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整合其他有关科目的信息资源,保证教学内容之间的连续性与关联性。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观念研究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需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引导,因此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关键在于如何去设计,在教学观念上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思想,不要事事都效仿普通美术学院的作风,在一定的方式方法上根据实际的状况作出改变。例如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充分地给学生学习其专业课程的课时,过于重复的基础课程能省则省,让学生更充分地去理解和学习设计。
4.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革:首先,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将宝贵的课时充分利用起来,课堂上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两者都是重要的角色,以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来代替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给学生发言提问的机会。第二,将市场项目转化为课堂作业。社会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呈现给社会公众,以这些为设计主题,教给学生重新进行新的设计,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与行业大师相比较,建立自信的同时,又让学生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去进行市场调查,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行情,搜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再上课时,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第四,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重视学生的各种提议,根据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将好与不好分析给学生进行探讨,由此,学生在巩固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并建立团队合作意识。
5.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要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育,除了教与学这两个环节之外,还要有实地的实践。在笔者所在院校,还在筹建环境艺术设计车间、建筑材料工作室等专业实训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现场的有益补充,使学生在汲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学,感触实际的操控,得到更充分的认知。比如在本地反响比较大的“非想工作室”就是由我院在校学生组成的,他们的设计得到大多数业内人士的肯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另外学校要与社会上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比较突出的公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一个长期的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进行实地实践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6.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民族化和地域性研究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地域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4-3
景观设计是一门兼融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属性。景观设计师需兼备人文综合素养,它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技术性,同时还需兼备广博的社会及人文知识,如今,景观设计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博会等大型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景观设计专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视。
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环境需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资历条件、教学定位的差别,其相应的景观设计教学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学的资历较浅、师资队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的反映速度过慢,还与其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了本校教育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探索景观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新型景观设计方向的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也作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在逐步的构建,为将来实现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状分析
1.1 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现状
总体看国外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也处于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2)开放性:持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3)综合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
(4)完整性: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这些多学科知识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下。景观设计自身也应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1.2 国内景观教育需求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观设计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从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仍是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弱化了实践能力。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类、农林类和综合性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在艺术类高校中。由于设置景观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差异。
1.3 我校景观教育的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3月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共同合并成立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现已有两届毕业生。景观设计课程于2006年开设,是本校景观教育的开端。2010年《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而我院景观设计方向的设立是势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更会使得下一步的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2 地域性的课程内容
《景观设计》是环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共56学时,针对学校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在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地域性特色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12学时讲授)、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环节(12学时调研辅导)、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环节(32学时设计辅导),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2.1 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包头市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以期从地域景观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相关理论讲解,布置作业《包头印象》(图1、图2),通过这个小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景观课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思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并展示在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经历的作用。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包头景观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开始尝试分析小块地段的景观,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所在城市生活环境的景观要素和肌理。
景观设计基础知识还涉及地形、植物、水景、道路与场地等具体的景观设计要素,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解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法,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环境艺术教学;艺术教学体系;环境艺术;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和对高质量的生活标准追求,都有了更为明确、直接的要求和体现,这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与此同时,在这大好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变化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根据现行的供求变化,制订一套与市场人才需要接口更为准确的知识结构培养体系和更契合市场供求需要的教学方式。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是单纯的工程师,更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传统的人才培养定位,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性质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其目的是研究人在室内外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而笔者认为,随着群众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心理都较之以往有了更为明显、更为直接的变化,如:人们更加注重其居住环境对个性的追求,更希望设计师在常见的装饰工程中洋溢个人logo式的表达;另外,在装潢风格上的选择,也不再人云亦云。所以,当前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逐渐引导学生能在立足基础设计知识之上,能够敏锐的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为人类探索和创造更为新颖的生活方式和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自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究其根源,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确实对我们的环境艺术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客观来讲,以当今的市场需求现状来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通常都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即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种类型的课程设置,理论上讲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依旧是“灌输式”教学,虽然在传统素描、色彩的基础上加入了设计的因素,但师生间、同学间仍旧缺少相互的研讨,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作品一昧的“求奇”、“求怪”,虽然在展览中能够赚足眼球,但大部分学生在养成了这种惯性后,三、四年级接触到造价、材料,受到诸多要素的制约,一旦发现自己的设计无法有效满足大众品味,而只是设计了一堆“华丽”的视觉符号后;一旦发现自己的设计很难利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实现,就容易转而形成一种挫败感,甚至怀疑学校的教育体系是否真的适合社会,怀疑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真的如传言所说“大学教育只是理论而非实际”……
四、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明确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目的,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练习中要增强学生对三大构成同后续专业设计课的理解,如平面构成之于以后的平面布局,色彩构成之于以后的色调搭配,立体构成之于以后的建筑造型……在对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余,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有所区别。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关键词:教学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学
一、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作用
1.设计师的责任
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建筑师。首先要了解建筑设计师的责任。设计师是全面型人才,针对项目进行设计创意和理念合理剖析,最终转化成实体建筑或空间,是建筑设计师的主要责任。在剖析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进行验证。对最终形成的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分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的需求,这点上可以运用美学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二是需要得到环境的检验,这要求建筑学学生有全局观念,从环境大局入手考虑,不能只孤立看建筑单体本身。这两方面的评价标准要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需要有环境统筹意识,将建筑置入环境之中考虑问题。从这方面来说,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时期专业教育的特殊使命
大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建筑学专业在这方面的特点尤为明显。但是对于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大学时期的教育只能算是专业基础型教育,提供给学生设计原理,并进行设计模拟训练,逐一进行辅导,这是建筑学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也不例外,提供给学生有关于环境设计,包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并侧重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有序的设计训练,为学生未来就业走能应对这类普遍性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当代建筑行业的形势
受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建筑行业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许多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都在经营中遇到了困难,这些单位要进行探索研究,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注重专业人才的市场信息获取,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特点;教育教学训练要随着每年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要给学生树立项目统筹整合意识(以环境整体改善为核心,进行建筑、规划、景观方面的统一设计),从项目策划经营的角度进行设计考虑。
三、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改方法
1.教学内容的侧重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环境设计以及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技巧的一门建筑学专业限选课程。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设计的结合体,但它的设计体系是建立在人、社会、环境三大要素之上的,因此需要在开设基本的设计基础课程之后,对形态构成、形体掌握、形式美法则有一定了解之后才能进行教学。
本课程研究的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环境,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再设计、园林环境设计、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建筑与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等。但由于课程本身是建筑学专业的限选课,在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设计知识的同时,需将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做详细解释,使之了解学习这门课程对本身专业的帮助和益处。授课的针对性应比一般艺术型专业强,必须结合建筑学专业知识进行案例讲授,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设计艺术理论,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教学手法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因此,在完成设计原理课程的全部传授之后,需安排多媒体演示的案例分析,将前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让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案例调研制,做成多媒体文件进行汇报分析,由学生3~5人组成学习小组,自己调研查找相关设计案例,并按照设计原理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分析,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设计分析能力。最终考评方式是大作业练习,布置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实践训练。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设计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充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因此,设计实践的训练是最终核心环节,指导学生完成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实践练习中才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意及表达能力。
3.教学理念需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使之了解环境的基本内涵和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提升专业能力的目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在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后,要对相关的学科内容进行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个性化; 设计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互渗透、整合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将“物质环境”与 “精神氛围”巧妙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表现,说到底是在对于设计的合理性有了充分认识之后的再“设计”,就是将艺术、文化、历史的价值等多种因素巧妙地嫁接于设计过程中,弘扬本土文化,让其文化精神和个性化在现代空间中放射出神圣的光辉,还原公共空间艺术的精髓。
一?个性及个性化设计的内涵
所谓心者,即人心,其存在必以人脑的活动作为基础。知觉灵明,是人的心的要素。就存在方面说,人为宇宙间之一物,而就觉解方面说,宇宙间有了人,有了心,天地万物便一时明白起来。有心的宇宙与没心的宇宙有重大不同。冯有兰在《心性》中说,“人与天地参”。人的心,不但有觉解,且有感望等。有觉解是人的心的特异处。这里所说的特异处正是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出发点和结束点。个性即个别性,指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质。所谓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是一种理论上的概括,一种抽象化的存在,只能存在于个性中,或者说借助于个性存在。共性和个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天地万物,由共性相聚,而由个性别类。共性是内在隐含的,是抽象的特性,而个性则是外露的,是具象的特征。个性化设计的内涵在于“美”,但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这里的个性化设计是将设计素材在结合本土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再设计,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美”的对象。美是对“矛盾”的调解以导人入和谐。这里的“矛盾”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矛盾”,而是指处于宇宙中的自然人对其所处空间的音、象、味等元素产生的情感交流从而引发出内心不同的感官感受。中庸之道的意义,非是不争,而是将宇宙间的万物统一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无为而无所不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就是其真正的个性。设计的个性化不能盲目追求独树一帜,矛盾空间的形成是一种为吾独尊的标新立异,并非“内圣外王”之道。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
谈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个性化设计问题是针对近年来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公式化、概念化,存在照搬、照抄现象的一种反思。个性化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是设计家本身经过多年的设计实践,从中积累的丰富的设计经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个人的设计特点、与设计风格。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个性化的展现是设计师对整体设计构思中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设想与把握。这种个性体现,需要设计师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这种色彩
在环境设计中往往能激起人们的思想解放,摆脱传统的羁绊,给人们带来某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启迪。上个世纪初曾经风靡一时并起过卓越历史作用的“少即是多”,“装饰即罪恶”的建筑哲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暴露出它反人性的偏颇。“建筑为人而不是为物” 的建筑哲学,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历史主义、民族情调、怀旧情绪、人情味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思潮中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是人性与理性在新的历史时代的建筑哲学领域里的大搏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了打破大工业生产给社会留下程式化、概念化问题,人们开始对曾经存在的个性化设计进行某种新的认知,从而重新认识个性化设计的意义。对于个性化认知的方式,一是把大自然引到我们所设计的室内或室外人造空间中; 二是打破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整体大环境与局部环境中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直线条、水平的造型设计,用优美的曲线、丰富的色彩造型艺术来体现我们的环境空间设计。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带有个性的室内设计绝不是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更多的来自设计师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是设计师为摆脱设计构思的一般平庸,追求新、奇、特,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表现。对设计师来说他们在众多设计构思中所选最佳方案,是考虑到为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开发空问所采取的一切必要的艺术手段,更多是来自于勇敢的探索,绝不是向平庸俯首称臣。个性化设计是设计师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中一种本能的反映,有时是一系列抽象认识过程,是从概念上升到理性的构成,是有条件的把握着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这些规律既是现象又是本质,有时是瞬间的想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范围更为广泛,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要有独到之处,更应该注意环境质量的提高。融入环境意识,是环境设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设计应该满足不同业主的要求,在空间使用功能上由于业主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从事职业、阅历的不同,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业主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合理的进行规划、创意,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服务于不同业主。
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和西欧出现了反对或修正摩登主义建筑的思潮,提出了与现代摩登派针锋相对的理论主张。其特点是采用装饰符号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环境融合。一方面,面对环境,一方面面向大众,提倡多元论。中国古代的异步换景、借景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天人合一,强调人生活的空间与环境的互动。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21 世纪的人们需要绿色环境。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向往城市和自然的高度和谐。面对设计的绿色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来协调人与自然的空间环境,需要个性化的语言来丰富人们的视野,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张绮曼主编.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城市环境美学研究[M].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3] 冯炜,李开然编著.现代景观设计教程[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关键词:字体,版式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用
字体设计和编排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方向和行业实践中都有着广泛运用的重要基础技能。随着时展,各学科之间的交融逐渐加深,本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所学习的字体设计和编排设计课程,被合并为字体与版式设计、并逐步推广为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空间进行规划布局、测绘与施工等,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平面广告、宣传册、包装、书刊、用户界面等设计形式并无交集,且环境艺术设计之成果展示时所需的册页、海报等形式,却又是视觉传达设计层面之字体与版式设计的综合运用。
一、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需求
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教授的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是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字体设计、编排设计两门课程的综合与简化,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字体与版式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也需要选择其应用价值最强的部分来合理教授给学生,且本课程的讲授与实训,还需要紧密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需要。以字体设计为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训中会学习很多种字形变化、造型的技法,还将根据不同行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分类训练,如食品类字体设计与服饰类字体设计及工业机械类字体设计的风格、造型必定是大相径庭的,需花费较长时间分别训练;而在环艺专业的字体训练中,则仅以建筑类和房产营销类字体的设计表达需要为准绳,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在有限时间里学会适合本专业应用和表达需要的技能。版式和编排也是如此,所有案例和实训皆以建筑、园林、房屋、室内设计类的展示宣传需要为基础,培养学生构图、造型、配置色彩的能力。
环艺专业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训的汇报展示时仍需能设计具有一定个性的标题字体,例如一个餐厅、茶座的室内装饰设计在进行方案整体展示时,可以使用电脑中的字体作为标题字体,但电脑中的字体风格未必与室内设计的风格相一致,这时就需要作者自行设计字体:假如室内装饰风格设定为小资情调,则标题文字不妨做出倾斜、错位处理并在字形笔画间连接卷发、心形等附加造型元素;而若室内风格为工业、钢铁机械之硬朗格局,则设计方案展示中的标题字体应有力度、粗犷。即便设计者不自行绘制标题文字造型而选用电脑中已有的字体,也必须懂得根据文字涵义、设计方案的整体风格来决定文字造型和色彩的基调,这是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必须掌握。环艺专业学生学习字体设计仍需学会文字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技法、仅在实训内容上缩小范围;教授排设计时也需教会学生选择合适的电脑字体来表现编排界面中的不同文字,学会运用不同色彩和辅助图形来丰富版面的层次。这是教师在针对所有专业的字体、版式设计教学中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仅在实训内容的行业范畴大小上有所区别而已。
二、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各大专业之间本相互交融和渗透,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及其他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技能亦大有益处,能增强自身的行业、专业适应能力。环艺专业的强项,是对室内、庭院等空间进行规划布局,这其中需用到点线面原则,环艺专业以树木、家具、房屋为点,道路、走廊等为线,而字体和编排设计等平面设计项目中以段落文字、标题、图案、符号等为点线面,虽外观、尺寸有天壤之别,但所运筹规划的思路本相通。色彩的配置和规划就更不用说了,室内装饰的整体色彩布局与版面编排中所讲究的原则完全相同。而且,在学习标题文字造型时,对文字变形所做的拉伸、附加元素、合并局部等处理手法,与室内设计中运用空间造型的技法相通。可以说,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来学习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对个人的设计思维、运用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对本专业的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中开设字体与版式设计等课程,能锻炼学生综合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展示、表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浅要解析,有论述不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可,编排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初探[J],大众文艺,2016年第15期.
【关键词】数字校园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设计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58-03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学应用环境日趋成熟,基于数字化背景的高职课程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职课程教学需要更为先进的理念来统领教学,也需要符合数字化学习特征的、科学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师生、生生跨时空多向交互和个性化学习。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应用课程。知识与技术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谈判磋商与外贸合同的签订;二是外贸合同的履行,即国际贸易全过程的操作技能;三是贸易风险的防范和处理。目前的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讲解抽象的案例为主的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师生、生生缺乏互动与交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外语能力的训练,教师双语教学意识淡薄。但国际贸易涉外性很强,在货物定价、装运、保险、商检等环节的磋商中对外语的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
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普遍存在教师评价为主的“一言堂”现象,缺乏生生评价,以及来自外贸行业人员的评价。此外,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没有与时俱进。近年来国际贸易出现的新变化、新局势以及采取的新对策,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要与之相适应的动态更新。
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随着多媒体网络与计算机的普及,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开放性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网站和网络资源,对同类知识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解释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存储、教学信息传播不畅、实践成果共享受限、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例如搭建主题网站、网络课程虚拟学习平台,利用即时消息沟通、wiki相互修改和评价、发帖提问等开放的功能,便于实现师生、生生跨时空交流、互助、合作和自主探究学习,实现教学信息的动态更新。
(二)自主探究性原则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活动虽然有教师的指导与适当监控,但基于网络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的学习形式是自主性的筛选网络信息,然后思考、分析,探究、反思等等。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意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要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利用灵活多样的检索工具;设计webquest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自我探究、自我评价等。
(三)交互性原则
基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学应用环境,课程的教学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进行,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跨时空跨地域的优势,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与评价等互动学习氛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知识,其发展必须置于真实的教学实践环境中,通过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实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习,有利于合作互助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等。
(四)多样化原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有的学生喜欢从听的过程中获取信息,打开学习之门;有的学生喜欢用书面和图像形式学习与记忆。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使课程图文声像并茂,直观生动,从而满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数字校园设计高职课程的教学,以方便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学习为前提,先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征,然后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研究组教师设计与开展实践教学,并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分析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学生会使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料,86%的学生使用网络主要是娱乐或消遣。约87%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对学习很有帮助,也愿意借助网络进行学习,但78%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同伴的帮助。约75%的学生认为自制力弱,如果进行网络学习需要教师的监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但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形象思维较好而逻辑思维较差;喜欢动手实践往往又忽视必要的理论基础。约74%的学生喜欢团队合作学习,58%的学生则愿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
(二)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相适应;再次,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最后,教学内容要为教学实践服务。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融“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强调理论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三)确定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也是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是事先制定,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达到,并且能够使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既客观又主观;既动态又相对稳定;既系统、有层次又具时限性。明确、具体、规范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旗帜,指导着整个教学活动。要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实际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规定。基于数字校园的高职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更加明确和具体,不仅要描述清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目标,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需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哪些关键能力也必须描述清楚。
(四)选择教学策略
1.分析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又称为学习环境,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自行积极的建构,而不是外界灌输;学生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互动和激发,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也是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知识的建构要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柳州城市职职业学院研究组的教师基于数字校园背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搭建了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模拟进出口贸易的一般流程,设置学生实训成果展示与交流的窗口,既满足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又方便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学习。
2.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应用知识的环境背景或者活动背景,它能够引起学生某种积极的情感反应。建构主义认为,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强调合作和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于学生自行建构知识。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实践,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的典型工作任务或生活事件,有利于学生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不足;教、学、做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3.选择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不是万能的。例如进出口业务操作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项目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课程网站等学习平台,在课堂内模拟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业务过程,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进口方、出口方、银行、船运公司或海关等部门,按照接近真实的经贸运作过程进行。以此让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有了较真实的、较系统的理解。
高职课程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突出职业性、完整性、实践性。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教、学、做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
(五)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起到调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同时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例如教学环境、学习情境等进行调整。教学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激励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产生的问题的反馈。
基于数字校园的高职课程教学,应融入多种评价主体、多项评价内容、多种评价方式。参与教学评价的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相关行业专家的评价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职业教育要与职业紧密联系,以行业标准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也要具体细化,要涵括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客观综合的评价。
具体的教学实施见图1。
四、研究结论的分析与反思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基于数字校园的高职课程的教学以方便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学习为前提,分析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然后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第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学习,如图2。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环境艺术设计 3ds Max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学生特点分析
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3ds Max课程学习中有如下几个特点:
(1)英语基础较差,各项命令不容易记住。3ds Max软件功能强大、命令也相对复杂,正是由于该软件的复杂性和软件的英文版本让学生不知如何学习甚至不理解为何要学习英文版本。对于此,教师应该在上第一节课时对学生讲明3ds Max的用途以及英文版的特点,告诉学生3ds Max虽然命令繁多,对于环艺专业学生来说主要学习该软件的部分常用命令,只要用心学习完全能够熟练掌握3ds Max,以此来打消学生的顾虑。
(2)思想活跃,情绪高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想象力强、善于创新。只要学生一入门,尤其是男生,会对本课程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在课下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3ds Max。会思考什么样的模型可以用什么样的建模方法完成,什么样的材质如何调整参数,带着思考和兴趣去学习,效果非常好,进步非常快。能够在班上起到引领的作用,带动其他的同学。
2教学内容分析
在软件内容的学习上可以分如下六个阶段:
(1)软件基本操作阶段。这是打基础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重点讲授最基本的操作命令和快捷键。使学生适应3ds Max的工作方式,熟悉软件的使用有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
(2)创建场景、创建模型阶段。这个阶段中重点放在创建模型的方法与技法的学习中。这阶段要让学生去理解学习的内容不能死记硬背。比如同一个物体,不止一种建模方法,而是有两种或者更多的建模方法。要学会灵活的使用各种建模方法。在这阶段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鼓励大家采用不同的方法创建同一个模型或者同一种建模方法创建不同的物体。既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在制作出来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关键是锻炼学生活学活用的建模思维。
(3)灯光相机学习阶段。这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3ds Max灯光、相机的创建、参数调整。让学生明白3ds Max灯光与现实光线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具备利用3ds Max灯光模拟现实光线的能力。让学生具备利用3ds Max相机把握效果图构图的能力以及景深特效的制作。
(4)材质贴图学习阶段。本阶段学生主要了解3ds Max常用的材质的调整方法,能够熟练的制作出常用的材质效果。学生要明白材质和贴图是两个概念。能够利用贴图制作各种特殊效果,如镂空效果等等。
(5)综合运用阶段。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学习后,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让学生制作室内外效果图。在此阶段中是学生最能体会到成就与喜悦的时候,能够制作出较好的效果。
(6)调整提高阶段。此时学生都能够独立出图,但很多时候,制作出来的场景并不尽如人意,会出现模型尺寸大小有出入,材质贴图不合常理,摄影机摆放角度的欠佳等等。因此本阶段主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并使之提高,有代表性的问题可对全体学生讲解,个别的问题单独辅导。让每个学生不断进步,完善自我。
3教学手段
3ds max课程学习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备课内容详实。教师教授知识主要是利用上课的四十五分钟,如何在上课时把知识点讲明、重点讲清、难点让学生都能理解,这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上课内容要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来。讲知识点最好用简单的例子来讲演示,学生才能理解并且记牢,只有理解的学习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每节内容层层递进,讲授内容环环相扣。
(2)活跃课堂气氛。在软件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不一定会一直处在集中的状态下,这就需要通过教学内容通过语言吸引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多互动,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时刻把学习该软件和学生的周边环境、事物结合在一起。笔者每次讲到无缝建模的时候都是让学生做出所在教室的模型。这样学生既能够集中精力又能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而且能够用软件把自己所在的教室创建出来,学生也会有成就感。
(3)耐心辅导。软件的学习主要靠上机操作,要想熟练掌握软件,理解软件的工作原理,就要不断的操作,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领悟一些东西。上机操作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渠道。在此过程中,通常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尽自己最大努力,耐心细致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细心辅导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4)布置课下作业。要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使用出来,课下作业的布置是必不可少的。课下作业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又要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还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能做的出来,以免挫伤学习积极性。课下作业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点评,以便让学生相互了解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 艺术 基础 价值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视广告、网络媒体、公共艺术展示从多方位冲击着人们的视觉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在各大院校也得到高度重视,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基础课程的去留也为各艺术院校争议的一大焦点。基础课程需要开设吗?需要开设的话,该占多大的份额?甚至包括一些正在从事这一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意见不一,各持己见。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其在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是否有存在的价值。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图案设计、风景写生、构成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就如同一座桥梁,架起从基础走向设计的成功大道,为学生学好专业设计课程做好奠基,使学生掌握有效传达信息的艺术手段,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表现能力,在加强造型的前提下拓展发散思维、表达创意。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训练只在画静物、人物、风景写生或图案设计,如果结论成立,那么,其相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确实可以受到忽视,甚至不用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基础训练的内涵做深入分析和扩展就不难发现,基础课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价值并不弱于纯绘画类。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这种多样性是结合课程的实践表现不断得到检验,不断形成于创新的过程中,甚至可以说尊重共性发展中个性的创造,造就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多样性。在现代设计和学科发展改革的进程中,融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生成的一系列相互依托、相互贯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课堂、户外等地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形成基础能力培养教学的有机整体。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要解决基础造型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认知观念问题。各种类型的设计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绘画艺术对基础课程的训练要求进行对比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更注重理性的分析,尊重科学技术、逻辑推理,侧重于人机工程的合理性和社会视觉需求以及实用的应用,这就决定了在专业基础课程训练中更注重理性的判断和逻辑性、科学性、准确性的再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培养自觉思考、互动探讨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意表现;同时掌握基本的造型技术语言,顺利过渡到专业设计课程,这才是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价值。
“万丈高楼平地起”,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就是艺术设计大师迈向成功顶峰之路的基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名誉主任陈汉民结合自己50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指出了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绘画与设计、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手绘与电脑、命题与自选、讲评与辅导、继承与发展、创意与制约、自主与外来”十大关系。并多次在不同讲座上重申基础的重要性,“大学美术教育应该立足基础,学生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通过设计解决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能力、透彻的分析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素质。众所周知,全国每年不乏不同形式的各级艺术类型的展览、比赛,学生进入大学后,基础课程教师会根据学生专业导向,结合学习阶段的课程进行重点引导,指导学生课上和课后作业参展、参赛,以获得一定的奖项。这既是学生对自己课程的一个交代,又是学生日后踏入社会的一个资本。尤其是在当今计算机科技泛滥的时代,回归手绘的表现能力日益受到重视,有这样能力的学生在择业时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好感,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起点,是学生在掌握设计能力和技巧之前的必经阶段,是联系两者的有效媒介。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始终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之中,学生通过反复写生训练,整体观察能力和艺术修养逐步得到提高。
设计的基础就是以艺术为导向,为培养学生成为有艺术修养的设计师奠定有力基础。艺术修养能看出一个人的品位或格调,看似无形却影响着自身的审美情趣,而对于设计作品的品位又主要通过作者的艺术修养传达给广大受众。整体观察能力和艺术修养是任何先进的电脑技术都无法复制的,如何让设计师所具备的品位和格调在学生阶段就埋下希望的种子,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正是起到关键性培养生成阶段。
当下社会全面发展,教育方式已从培养“精英型”人才转变为普及教育,我们要审视自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重新定位,“艺术型”设计师转型为“市场型”设计师才更符合新形势的发展。各大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分分合合,正是表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教学改革固然是重要的问题之一,但明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价值才能更客观地把握改革方向,进行合理的设置,学时的安排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教学体系的发展。
通过实践教学和对相关院校课程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生存价值取向决定了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性作用不容小觑,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注:本文为武昌理工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基金支持批准号:2010JK041)
参考文献:
[1]陆琦.从色彩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孟宪文,肖峰.现代设计素描技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袁由敏.图形设计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