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要想确保互联网的运行质量,就需要保证互联网企业的管理效率。现阶段,多项目管理是互联网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其将项目作为管理对象,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系统性管理的一种办法。而在多项目管理期间,应加强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就我国目前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多项目管理在资源配置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要求在实践中进行改进。
1.互联网企业在多项目管理期间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
其一,人力资源的配置并不均衡。在项目偏少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则处在闲置状态,而一旦面临重大项目,互联网企业通常采取加班加点的方式,导致人力资源的疲劳,资源开发效率偏低。当互联网企业的项目任务繁重时,工作人员要求身兼多个开发任务,即互联网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的时间维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其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互联网企业的软件开发项目具备了创新性要求高、技术水平高等特征,但高级设计人员以及开发人员的严重匮乏,导致诸多项目负责人对人才资源的争夺,多数情况下,在未结项前,项目负责人无法有效释放这些人才资源,造成人才资源的利用率地下,出现了不合理利用等现象。
其三,沟通成本偏高。互联网企业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人员调动率较高,人才资源在项目进程中的严重流失,造成项目进度的不断推迟,并增加了项目开发成本,项目新成员无法立刻接手其他项目成员的工作,要求项目负责人的支持以及指导,在沟通中将会形成较大的时间成本以及人力成本。
2.互联网企业在多项目管理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
2.1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其一,资源平衡方案。互联网企业在开展多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采取的是资源平衡方案。此方案利用的是数学模型以及有关公式,得出在单位时间内,各个项目的资源消耗最小方差,从而将资源需求波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制定行之有效的进度计划,对重大项目的开展时间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而确保企业内部资源的实际需求量会随着开展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达到平衡状态。互联网企业在均衡内部资源期间,一般利用的是非重大项目开展时间差,对项目实施进度做出调整。
其二,临界值优先级方案。在互联网企业的多项目管理过程中,临界值优先级方案对于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对所有竞争资源进程进行科学的控制,在设定临界值的情况下,对开展进程、类型以及资源需求量等主要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其中临界值越高的项目进程,则竞争的资源总量也就越多。然而临界值并不能决定竞争是否能够成功,但进程的资源申请量以及系统所运用的共享资源能够影响竞争优势。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能够按照临界值的大小,对资源分配总量进行科学的控制。
其三,在关键链基础上的多项目管理方案。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关键链基础上的多项目管理方案的实施通常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明确所有项目的优先权。在遵循多项目系统资源约束的原则下,分析受到约束最大的资源,并根据约束资源,将效益最大项目组合筛选出来,以此明确项目的优先权。第二步,结合关键链的调度机制,明确每个项目的具体调度计划。根据项目和项目间存在的联系,明确各个项目之间的关键链,并按照关键链方式,设定项目缓冲以及汇流缓冲。第三步,按照先后顺序,交错开展项目,减少项目与项目间的影响。将共享资源分开,避免矛盾,增设产能缓冲,确保平衡资源的共享。第四步,充分运用缓冲管理对项目加强实时监控,及时更新项目缓冲以及进程等实际情况,按照缓冲消耗量,对项目加强管理,明确资源的最终使用对象。
2.2具体实施策略
其一,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互联网企业的项目管理质量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唯有建立科学、完整的组织结构,才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有力保障。互联网企业以往采取的是以“职能”为核心的层次性组织结构,在开展多项目管理工作时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无法实现资源的及时共享,职能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也会存在利益冲突等,从而影响到多项目管理质量。为此,笔者建议,互联网企业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充分运用本企业的内部资源,降低资源成本,积累重要资源,从而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资保障。
其二,积极探究以资源为决策变量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现阶段,互联网企业对于多项目管理期间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往往是按照项目之间的关系来制定解决方案,采取的是多项目调度计算法,在活动开展时间以及资源消耗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案比较有效。但是这种方案明显存在着不足。因此,笔者建议互联网企业应将资源作为决策变量,加大研究力度,探究科学有效的多项目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结语
综上,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开发项目不断增多,多项目管理期间的资源配置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唯有采取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才能够确保互联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晶晶.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2]姚方方.项目管理多资源优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
[3]彭赓,龙海泉,吕本富.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战略[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0,02:36-50.
关键词:采油厂 人力资源 优化配置 可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义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一个具体的组织系统内部对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优化配置涉及到许多问题,诸如组织的机构设置、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工作设计、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人员素质要求等许多方面。因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际上就是合理用人的问题,发挥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总能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能力与职位相适合、动态适时调整、使用与培养相结合、根据人事特点分类配置、发挥绩效晋升杠杆等原则。目前,比较常用的定员方法主要有:效率定员法、设备定员法、岗位定员法、比例定员法、职责定员法等。
笔者在研究Z采油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时候,综合考虑了各种资源因素,建立了“数学模型法”来进行人员定编,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一种创新。
二、Z采油厂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源整体状况
Z采油厂共有职工2543人,正式工1270人,占职工总数的49.94%,其中女职工445人;劳务派遣人员1273人,占职工总数的50.06%,其中女职工98人。从性别结构来看,女职工543人,男职工2000人,男职工占主体地位,占总职工人数的78.65%,符合本行业的行业特性。从年龄结构来看,全厂职工的平均年龄为35.5岁,年龄分布在21―30岁之间的职工处于主导地位,占到总职工人数的30%以上。从文化结构来看,采油厂职工文化水平偏低,初中文化水平的职工占主导地位,占全部职工总数的58%。从职工的系统结构来看,操作工占主体地位,占到总职工数的82%。
(二)不同人员类别的人力资源状况
从表1至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性别结构上,三类人员均以男性职工为主;在年龄结构上,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均以31―40岁之间的职工为主,而操作服务人员以30岁以下职工为主;在文化结构上,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均以专科文化程度为主,而操作服务人员以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综上,在三类人员的结构分析中仍存在职工文化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
三、Z采油厂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剖析
(一)整体配置臃肿,人员结构失衡
Z采油厂属于原油生产企业,受资源面积影响,作业区域广而分散,大部分处在山峰或者沟壑之中,交通非常不便,因此按照属地区域管理设置了较多采油区队,组织机构臃肿,层级较多,导致员工数量庞大。
员工分布不均衡,采油、注水、井下作业等一线操作人员数量大,采油大队采油工的配置标准不统一,工作量差别较大,井下作业队与修井队部分业务重叠,而重叠部分人员配置标准也不统一,工作量也有较大差异。
(二)一二三线岗位人员分布不尽合理
本文中将Z采油厂所有下属单位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类部门,其中,一线部门为原油生产单位,二线部门为辅助生产单位,三线部门为机关及后勤服务单位。
从表4看,Z采油厂共有职工2543人,其中一线部门用工总量为1286人,占比50.58%,二线部门用工总量659人,占比25.93%,三线部门用工总量598人,占比23.48%,显而易见,在以原油生产为主要任务的采油厂中一线部门用工总量相对过低,而三线部门用工总量占比过高。
(三)四大类人员分布不合理
本文中将Z采油厂所有员工按职能划分为经营管理类、技能操作类、专业技术类、后勤服务类四大类人员,四大类人员分布情况见表5。
Z采油厂2543名员工中,经营管理类人员712人,占比28%,专业技术类人员102人,占比4%,操作技能类人员1577人,占比62%,后勤服务类人员152人,占比6%,原油生产企业是技术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骨干力量,而Z采油厂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员工比例仅为4%,可见,专业技术类人员严重匮乏,而经营管理类人员比例却有些过高。
(四)文化水平较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截至目前,Z采油厂2543名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共有209人,占职工总数的8.22%,而高中以下学历人员共有2334人,占职工总数的76.17%,由此可见,采油厂职工总体文化结构欠佳,职工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导致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Z采油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根据Z采油厂的人力资源综合情况,笔者对该厂的人力资源进行了一个中短期规划,时间为一年半到两年。从人员总量、机关职能科室及后勤管理人员、生产单位关键性操作岗位等进行了 “数学模型”人员优化配置。
(一)人员总量测定
定员总量等于以现有人数、原油产量、生产油井口数、车辆设备数、固定站点数测算的定员总量、利润测算的调节量分别乘以各自所占权重之和,然后乘以相关影响调节系数之和,再减去各类长期不在岗人员。
D={RQ1+YYpQ2+JJpQ3+CCpQ4+ZZpQ5+〔(L/R)/Lp〕
×R×10%×Q6}×(1+t1+t2+…+t11+X)-N
D:厂定员总量;
Q1―Q6:各自部分测算定员总量所占的权重(Q1―Q6分别为53%、17%、13%、7%、5%、5%)
R:厂现有人员总量(2584人);
Y:厂上一年完成原油产量(27.7万吨);Yp:全公司每万吨产量平均用工标准(47人/万吨);
J:厂现有生产油井总数(3581口);Jp:所有采油厂每口油井平均用工标准(0.63人/井);
C:厂各类车辆设备总数(491辆);Cp:所有采油厂每辆车平均用工标准(6.49人/车);
Z:厂各类固定站点总数(集输站、注水站、变电站共23个);Zp:所有采油厂各固定站点平均用工标准(52.4人/站);
L:采油厂利润总额(-21374万元);Lp:所有采油厂人均利润标准(1.095万元/人);
t1、t2…t11:各类调节系数X综合调节系数。
N:单位长期不在岗人员(不含协理、内退人员共7人)
根据Z采油厂的各类资源数据,应用到数学模型中测算结果为,原有用工总量2584人,定员总量2312人,压缩用工总量272人。
(二)机关职能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定员
按照“提高效率、激发活力、一专多能、人尽其才”的人员配置原则,根据采油厂机关职能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机构设置和业务调整划分意见,结合副科级及以下管理岗位必须兼岗兼职的要求,以科室平均配置人数与拟定科室数量测定各机关职能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定员数量。
根据测算方法,原机关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共有441人,经划拨调整及新机构数量和平均配置人数,新的机关科室及后勤服务单位定员266人,压缩人员175人,压缩比例40%。
(三)生产单位关键岗位定员
1、采油工
(1)
式中:
M―定员数量;n―井场数(生产井井场);m―单个井场定员标准;s―油井平均运行时间(运行时间/24);K―出勤率。
如:采油三大队现有生产井1477口,541个井场,其中丛式井井场215,单井井场326个,柴油机井56口,建议按照人均3个井场的标准配置采油工,油井运行时间均为24小时不间断抽油,由公示(1)计算可得:
M=541×1/3×24/24÷100%=180
即:采油三大队应配置采油工180人。
2、注水工
(2)
式中:
M―定员数量;m―岗位定员标准;s―班次;n―同类岗位数;K―出勤率;E―轮休系数。
在保证安全运行和操作者疲劳程度的基础上,我们确定注水固定站内运行工班次四班三运行,每班2人,同类岗位数为9,出勤率为100%,轮休系数为1,由公式(2)计算得出:
M=2×4×9÷100%×1=72
即9个固定站配置注水运行工人数为72人。
3、收、付油工
收油工按照收油口每2口配备收油工1人,三班两运行,同类岗位数为14个,出勤率为100%,轮休系数为1,由公式(2)计算得出:
M=1/2×3×22÷100%×1=33
即收油工岗位配置人数为33人。
付油工按照每班每2口配备付油工1人,三班两运行,同类岗位数为7个,出勤率为100%,轮休系数为14/13,由公式(2)计算得出:
M=1/2×3×7÷100%×14/13=12
即付油工岗位配置人数为12人。
4、井下作业工
式中:
M―定员数量;n'―运行设备数;s'―单个设备定员标准;K―出勤率;E'―调整系数。
Z采油厂共有通井车23部,现运行15部,单部通井车操作工定员标准为6人,出勤率为100%,调整系数为0.9(由于部分通井车驾驶员兼职绞车操作工),由公式(3)计算得出:
M=15×6÷100%×0.9=81
即通井操作工配置人数为81人。
五、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配套机制
(一)人员退出和内部调剂机制
一是以人为本,维护稳定。二是人岗匹配,精干高效。三是竞聘上岗,进退有据。四是培训提高,转岗安置。五是有序退出,机制保障。
(二)岗位动态管理机制
首先,在岗位设置方面,按照公司岗位归集名录岗位及子目录岗位进行设岗,对Z厂部分归集困难的岗位进行说明,并暂时归集到关联度较高的岗位中,实现岗位优化的初步阶段。
其次,在岗位分析方面,对采油、注水、集输等采油厂关键岗位,继续完善关键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的目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进入标准四项内容,重点对岗位职责进行说明。
第三,岗位评价方面,按照公司对管理、技术、操作、服务系列岗位的分类,分别树立标杆岗位,对相关岗位进行价值评估,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估出采油厂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为以后的薪酬制度改革打下基础。
(三)个人绩效考核机制
主要内容包括制订绩效目标、目标调整、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主要环节;考核人和被考核人需严格执行绩效管理各环节,并在绩效考核表、绩效面谈表等绩效管理记录上签字确认;绩效考核的结果将应用于绩效工资发放、工薪调整、职务升降、评优、岗位调整等各方面。
(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机制
通过岗位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根据岗位相对价值系数,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加以体现。一是正式工收入分配主要体现在奖金分配上,根据所在岗位、绩效考核结果,奖金总额情况,由所在单位进行二次分配,重点要体现岗位之间的差别。二是劳务派遣和聘用人员以套改后的岗位工资为固定工资,按照岗位分类、绩效考核情况兑现绩效工资。
参考文献:
[1]赵琪.大中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和程序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0(5):74―75,82
[2]贾里金.郑州市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2―46.
[3]张营.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商贸,2011(16):105―108
[4]宫学瑞.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0):175
[5]赵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浅析[J].商,2013(5):294
[6]王福鑫,任娟.基于人岗匹配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3):237―240
众所周知,石油市场是一种带有垄断性质的市场,它能够带来竞争也能促使不同企业的合作。目前我国的石油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与石油相关的产业基本上处于垄断状态,这并不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企业的统一经营和整体效率提高。因此石油企业在进行经济营销时,应该改变营销思想,在竞争中合作,并在竞争中进步,不能产生一家独大的局面,要在开放的市场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经济营销管理思想。现代经济营销理念是一心一意为顾客服务,满足顾客需求,这就要求了石油企业营销人员要将顾客需求放于首位,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同时也要坚持生产和营销的结合观念,树立先进的企业营销理念,最终获得利润。
2.石油企业优化营销工作流程
在进行营销工作的优化时,石油企业必须在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前提下简历一个完整的营销系统和精细的营销管理制度。合理,科学,规范的现代经济营销管理策略是对于企业优化健全营销活动的重要保证。在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时,应该由由营销部门对工作进行协调,实施整体的营销活动,而满足顾客需求这个宗旨也是始终贯穿于营销活动之中的。石油企业在进行营销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时,应该注重优化营销工作的流程。充分利用营销策略支持技术和产量的,认真整合梳理并优化营销工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严谨可靠准确。
3.强化企业经济营销策略的准确性
石油企业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把市场的需求作为经济营销策略的重中之重,放在各项营销活动的首位。企业要通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而后通过研究准确去定位市场。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完备的信息收集,分析,预测,修善系统,对于市场的需求进行预测时必须准确。首先就应该做好分析市场需求变化的工作,要能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和发现新的销售领域,促使企业开发新的石油产品。其次,要加强企业的销售网点建设,像客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低价的石油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在向客户提供各种优质低价实用的石油产品的同时,也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引导客户在用电方面观念的转变,让他们能够秉持科学的用电观念。
4.结束语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资源优化配置; 内部控制指数; 总资产周转率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6-0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有稀缺性,人有自利性;资源的稀缺和人的自利决定了人们在利用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必将思考应该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2008年5月22日,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2010年4月15日,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至此,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流程化,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里的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不难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应该以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为前提,那么,我国企业能否通过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来实现资源整合并最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呢?我国国内现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文献很多,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模式研究、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围绕内部控制的本质、概念框架及其发展等问题展开(阎达五、杨有红,2001;杨雄胜,2005、2006;谢志华,2007、2009;王竹泉、隋敏,2010;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2012);另一类是内部控制规范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围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和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李明辉等,2003;蔡吉甫,2005;杨雄胜等,2007;杨有红等,2008、2009;李连华、唐国平,2012)。然而,涉及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的有效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性问题的研究文献却不多见。本文以2011年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为依据,选择综合排名前580强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搜索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研究假设和样本数据的选择及来源
(一)研究假设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效率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和模型定量的评价,主要有基于PDCA模型的综合性评价(杨洁,2011)、基于AHP模型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评价(韩传模,2009)、基于中航油事件评价风险管理框架(金,2005)等。但是,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是以内部控制五个基本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并将其细化为2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144个四级指标,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进行评分,综合考虑内部控制效率高低、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和内部控制披露的详细程度等问题对内部控制的作用进行量化,是反映中国所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指数的权威数据,从而在量化的基础上证明内部控制对经营效率实现的作用。资源配置是提高经营效率的手段,方磊(2008)认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本文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用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替代指标,资产周转率越大,表明企业的资源配置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陈丽蓉、周曙光(2011)提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因此,本文假设: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年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排名前6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以下原则剔除样本:由于金融业、保险业公司与其他公司差异较大,剔除金融业和保险业的上市公司;剔除部分无法合理找到数据的个体样本和处于ST状态下的公司。本文共得到580家上市公司样本,涉及的数据主要来自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1)和国泰安数据库(CSMAR)。本文通过EViews 5.0软件对数据完成计算和回归分析。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及分析
(一)变量定义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对模型变量的含义及代表符号进行解释,见表1。
1.被解释变量
衡量企业资源运转效率的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等,但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其拥有的总资源,在此约等于总资产,企业在运用资源时需要考虑各项资产的周转情况,全面地、合理地配置企业全部资源。因此,将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替代变量。
2.解释变量
(1)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是截至目前唯一将内部控制进行量化的指标,该指数综合考虑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财务报表重述、内部控制缺陷、社会责任报告等重要因素,是对内部控制研究的重大贡献。该指数体系能直观地将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呈现出来,从而对内部控制能否实现资源的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果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
(2)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是企业成长的基础,营业收入增长率是企业成长能力的标志。营业收入增长率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成长能力的大小。企业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够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大小可以反衬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3)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总体资源的增长速度。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是企业拥有的总资源,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总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比值大小。如果总资产增长率大于营业收入增长率,则企业投入资源的生产能力大于目前该资源已创造的价值的能力,部分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说明企业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佳配置状态,企业需要通过扩大生产经营、减少资源的投入或者出租闲置资产等策略调整资源闲置状态,避免资源配置不完善带来的资源浪费;反之,则应该适当增加投资,使企业拥有资产的规模与企业较强的生产能力相匹配。
(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表示一个企业的负债水平,同时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虽出现较大的偿债压力,但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具有逐利性,较高的负债水平有时却说明企业在该段时期存在良好的投资项目,有利于企业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5)控股股东性质。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中已经考虑了控股股东的性质,但是,本文认为应该将其单独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虽然企业总会受到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但是在重大投资的方向和时机上,国有企业有较强的投资意识和敏感性,同时具有较大的风险承受能力。虽然有些学者如李连华(2012)认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低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并不代表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方面就一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国有控股股东与资源配置存在正相关。若公司属于大型国有企业则CONTROL=1,否则,CONTROL=0。
(6)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指企业拥有的总资产,是资源配置的客体。资产规模越大,则资源在配置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将会越高,因信息不对称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就更加严重,并且,决策失误后的补救措施很难及时奏效,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下,可以预期资源配置效率与资产规模负相关。
(二)模型建立
采用多元回归对前述假设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三)模型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其中,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最大值为990.94,最小值为706.85,平均值为773.9971,标准差为68.9781,样本中内部控制最好的公司与最差的公司指数相差284.15,说明样本选择的内部控制指数排名前580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公司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余变量的标准差差异较小。
2.相关性分析
样本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如表3。相关系数表明模型中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ICI)、总资产增长率(DB)、资产负债水平(LEV)和资产规模(SIZE)与资源配置效率(ATR)在5%的水平下显著相关。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未超过0.5,不存在高度相关情况,不影响回归结果,不需要重点关注。
3.回归结果分析
样本回归模型结果分析如表4。从多元回归结果看出,ICI的系数为正,与假设一致。回归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即资源配置效率(ATR)与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ICI)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其系数0.001783较小,说明内部控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作用较小,原因为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将内部控制分为6个等级,但是,样本中的中国内部控制指数前580强上市公司基本属于四级水平,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很低导致对资源配置效率有较小的促进作用。就控制变量而言,资源配置效率(ATR)与成长能力(GROWTH)是显著正相关的;资源配置效率(ATR)与资产负债水平(LEV)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资源配置效率(ATR)与发展基础(DB)是显著负相关的;资产规模(SIZE)与资源配置效率(ATR)是显著负相关的;控股股东性质(CONTROL)与资源配置效率(ATR)在5%水平显著正相关。
四、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较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基本处于四级水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的薄弱性导致了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较小。基于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结论,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当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样不仅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2007(4):51-60.
[2] 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09(4):55-61.
[3] 金■,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2):32-38,94.
[4] 方磊.基于偏好DEA模型的应急资源优化配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5):98-104.
【关键词】核电工程 大宗物项采购 多项目管理 资源配置
引言
核电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成分。由于核工业的特殊性,核电建设力量还远远达不到核电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关键资源,包括技术和管理等因素方面,还十分缺乏。随着核电项目的不断增多,在多项目管理基础上,针对当前核电项目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1、核电工程多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多项目管理是指针对组织中进行的多个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形象地讲,就是指在企业中同时管理、协调多个项目的选择、评估、计划、控制、执行,以及收尾等各项工作,使所有项目的综合执行效果达到最优的项目管理方式。
1.1 核电工程大宗物项采购的特点
核电工程大宗物项采购自身的特点使得它有很多不同之处,因而决定了其在管理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需求量大;②覆盖面广,几乎涉及核电项目所有系统;③部分标准化;④供应商多;⑤供货批次多;⑥紧急采购多;⑦部分供货周期长。
1.2 核电工程多项目管理资源配置与优化
核电工程项目所需资源众多,关键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安装设备、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等。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多项目资源优化配置的流程如下。
(l)拟定资源计划。可以借助项目管理中的WBS(工作分解结构)工具完成资源计划。
(2)确定项目优先级。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多项目的管理者,必须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统一计划、调配企业资源。
(3)动态资源配置。随着进度的推进及环境的变化,项目对资源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或者说最初的潜在需求变成了现在的显性需求。此时,资源配置计划应该依据需求的变化而做出实时的调整。另一方面,为减少动态变化带来的管理成本的上升,应该对项目计划的实施进行合理的过程控制,争取将变化对资源计划的影响降到最低。当变化的程度超出了补救和掌控的范围时,就应采取措施调整资源计划。
2、核电工程大宗物项采购主要问题分析
核电工程大宗物项采购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项目进展。
2.1 多项目进度计划方面问题
多项目计划管理缺乏动态性和灵活性低:多项目的进度计划无法及时调整,需求响应慢,缺乏动态性和灵活性低,造成“计划赶不上变化”。
生产计划执行力度不够:由于供货商管理问题及产能问题,使得计划控制力度不够。
2.2 多项目资源计划方面问题
在多项目之间的综合协调方面,对多项目计划安排过程中,必须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对多项目进行计划安排,企业面临着如何解决从整体目标出发对多项目的计划进行规划,平衡企业中多个项目目标、资源和利益,以保证所有项目目标的实现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多项目间存在资源冲突方面,企业多个项目的同时进行,可能会在某一时间同时需要某种资源,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因此,如何合理计划和安排多项目,减少企业的资源冲突,也是企业多项目进度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3、改进策略
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是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关键因素,从多项目进度计划和控制、资源平衡管理等采取相关改进措施。
3.1 对多项目进行优先等级排序
首先考虑优先级高的项目,满足优先级高的项目需求,然后考虑优先级低的项目,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创造最大的收益,实现多项目管理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关于多项目优先等级,主要从项目财务、项目执行情况、项目影响等角度进行考虑。
3.2 实行滚动式项目计划
影响企业多项目计划制定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环境引起的,主要有企业资源供给能力、利益相关方对项目影响情况,项目变更状况、项目实施不利因素和不利的条件。
采用滚动式动态计划运作管理模式,走一步看两步,增强计划的预见性和计划间的衔接,提高计划的应变能力。
3.3 提高项目计划协调管理
项目管理部负责企业项目运作综合协调管理的职责,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经理作为双方唯一接口联络人员,对外负责与客户的信息交流、文件传递、协调管理等;对内负责协调公司内各部门工作,实时监控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3.4 加强资源平衡管理计划
(1)多项目资源需求平衡
根据项目优先等级、项目滚动计划、保证项目计划顺利执行,提高计划较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各环节的资源水平,项目计划调整在均衡水平。
在考虑资源平衡时,应当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进行权衡,如:相似点较多的项目,在设计方案、风险控制、项目管理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将两个项目合并到同一项目组可从总体上提高工作效率。尽管项目合并必然会延长某个项目的周期,但从资源平衡的角度来看,只要不影响项目交付物的交付期限,适当延长某个项目周期可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进而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2)动态资源管理模式
在考虑资源平衡管理,采用动态资源管理模式,在多项目运作过程中,能独立承担项目的人员有限,按照正常工作负荷或考虑合理超荷进行任务分配,人员指标必须增加30%左右。为解决人力资源缺口,应指派专门人员负责总体协调,安排机动人员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紧张阶段动态参与执行。
【关键词】煤炭企业营销策略创新
1.对当前煤炭营销工作的几点思考
1.1促销问题
当前煤炭企业多采取直销方式,不注重宣传,因此企业应加强新闻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道企业改革,既宣传企业又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另外在媒体上不定期刊登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我们的产品,还可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既关爱社会又培育企业产品品牌,塑造企业良好企业形象的作用。
1.2渠道问题
选择良好的销售渠道,也是营销的重要环节,企业一般要求大量、连续地供应煤炭,所以,许多煤炭企业大多采用直销的方式来供应大客户。除直销外,还可采用设立办事处和总的方式,在客户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可使煤炭企业更加贴近客户与市场,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反馈客户的信息和意见,做好售后服务。设立办事处的不足之处在于营销费用增加。在销售量较小的地方,可以采用商的办法,一定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商,确保产品质量和资金安全;也可以采用直销与相结合的办法,至于选择何种营销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决定。
1.3服务问题
煤炭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质量控制中可能因偶然因素发生质量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企业要有快速反应机制,售后服务立马跟上,把因质量问题对客户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企业还要查清原因,拿出整改措施。
1.4资金问题
营销过程是销售产品、回收货款,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只将产品销售出去,而不能及时回收货款,只完成营销过程的一半,无法保证再生产过程的延续。我们在煤炭营销过程中,对信誉好的长期客户,可优先供货,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有钱不还的企业,在发货前,要签订完备的供货合同,明确还款日期以及违约责任,一旦发生拖欠,协商不成,可以诉诸法律。对于无力还款的企业,一定要严格把关,宁愿库存增加,也不予销售。要建立健全销售责任制,加强对销售人员回款考核,切实保障销售资金安全。
2.煤炭企业的营销创新
2.1知识营销
知识营销是营销方式的发展方向。所谓知识营销至少包含以下一些内涵:增加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更注重与顾客建立结构层次上的营销关系;以培训为中介,使营销更适应产品技术、文化含量的提高及个性化的要求。
为此,煤炭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增加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并注重与顾客形成共鸣的观念价值。第二、注重与顾客建立起结构层次上的营销关系,使顾客成为自己产品忠实的消费者。第三、加强营销队伍建设,以培训知识为中介,使营销活动更适应文化技术含量产品的推销,更适应产品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2.2营销整合
整合战略表现在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要达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的协调和统一。在战略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煤炭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营销的盲目性,忽视营销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降低了营销效益。而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把人的主观性、创造性同煤炭资源、市场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及时发现市场先机,战略才具有前瞻性,同时通过战略的优化组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益大化。
第二,以加强营销管理为基础。营销战略整合的实质突出的是营销管理,加强营销管理就是在营销活动中建立健全的营销规章制度,从强化内部管理人手,强调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在销售过程中细分市场,达到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的完美结合与统一,规避市场风险,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提高销售质量。
第三,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市场营销战略整合必须强调战略的整合具有针对性,针对煤炭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凋整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以夺取市场的商机。
第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通过营销战略整合,使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协作,相互监督,既能独立承担应负的营销职能,又统一于企业的整体营销工作之中,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实力,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2.3文化营销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文化营销的基本前提。开展学习型企业文化创建活动,为达到实效性,应该分步骤、分环节的有序进行,在第一个创建循环过程中,重点进行理念宣传灌输,探索建立反思、共享、交流的学习机制。在第二个创建循环过程中注重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更加注重文化指导管理升级,更加注重完善考核机制,把创建工作不断推向深入,通过实施文化营销战,创新营销理念,实现产品综合效益最大化。
2.4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环境保护三者相统一,来指导企业的产品设计到销售的全过程。煤炭企业要在实际行动中把“以销定产”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销售为龙头。在经营理念上,要变“以我为主”为“以用户为主”,要确立名牌战略,树立名牌意识,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企业要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切实制订绿色计划,实施绿色工程,颁布绿色标准,树立绿色标兵,组织全体员工参与绿色营销活动。企业要认真组建好绿色管理组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监管绿色营销的实施,处理厂商的绿色生产、绿色设计、绿色营销等重大问题。通过绿色营销的实施,协调企业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进行创新营销,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煤炭行业的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顺应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结合煤炭行业实际,对煤炭企业创新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彬,浅论煤炭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06);
关键词:物流金融模式;成本控制;问题;优化策略
物流金融模式是实现物流企业融资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物流企业实现融资可以推动企业项目的发展,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同时物流金融模式下可以对物流企业现存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物流企业的管理仍旧出现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研究物流金融模式下的物流企业成本管理迫在眉睫。
一、物流金融模式的相关知识
(1)物流金融的含义。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主要的受众是物流企业,指物流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运用金融产品对物流中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提高物流供应链中资金周转的效率,实现物流企业的长久发展。
(2)物流金融模式的现状。当前国内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是通过同银行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自身的交通运输条件控制货物的流向和信息,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向银行提供监督服务。而物流金融模式主要是指物流金融企业解决物流经营问题所采取的方案,主要按照物流金融参与的主体、物流金融的产品特点等形成不同形式的物流金融模式。
二、物流金融模式下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随着电子商务模式和物流金融模式的发展,物流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方式。目前,国内的中心型物流企业的发展在供应链协同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物流企业对运营过程中的仓储、人力资源、材料等成本控制管理未能参照金融模式开展。现如今,物流金融模式下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主要呈现出总体稳定化特点。这主要取决于物流仓储、装卸、包装等成本控制具有有效性,有效节约一部分成本。具体表现为,在物流金融模式下,物流企业拥有较为稳定的资金支持,逐渐建立完整的物流经营管理流程,如仓储成本管理中,有效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对人工成本、存货损坏等进行全面控制,有效控制仓储的成本;而对于物流运行中的装卸搬运流程,当前的物流企业拥有较为专门的人员,能够提高工作的专业性减少损坏。总之,物流金融模式下的物流企业拥有粗略完整的经营管理方式,在发展中未受到资金不足的影响,因而实现成本控制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物流金融模式下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
(1)物流企业相关意识薄弱。一方面表现为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具体是指中小型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内部分工较为混乱,企业的专业性不高,物流综合实力较差,无法形成自身的物流产业链。而物流企业管理中,对于成本控制缺乏重视,未能在企业的经营中实现成本控制管理。例如,某物流企业在经营期间,未将控制物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最终导致企业在仓储、运输、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出现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严重影响企业一个季度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在于物流企业的金融意识薄弱。主要在于企业结构单一,整体规模小,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物流企业未能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营造自身战略发展等,企业所营造的偿资能力低。
(2)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物流企业成本控制要求对成本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在物流金融模式下还要求对物流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当前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一是由于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造成,财务人员对物流运营的各项成本分摊不明确,导致有的费用双重计算,而忽视另一些费用支出,导致资金数据缺少实用性;二是物流企业无形资产等核算标准缺乏统一性,物流企业的资产核算缺乏科学性,使得企业的评估效果差。
(3)物流企业供应链周期慢。我国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还表现在物流企业的供应链周期慢,金融产品未能和物流企业的运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物流运营中,主要包括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和运输五个环节。例如在仓储环节中,货物的流通速度越慢,则会增加仓储的成本,造成货物损耗。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缺少信息平台,货流、信息流的结合程度较差,未能实现企业成本的综合评估。而且企业的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情况,影响物流企业的发展。
四、物流金融模式下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优化策略
(1)创新物流金融模式,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创新物流金融模式,能够提升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推动物流企业实现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增加成本控制意识。通过物流金融模式创新,银行将物流企业管理风险转移到了银行自身,这为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为稳定的资金,用于满足物流企业实现区域化的物流服务。例如2015年,某物流企业实现物流金融融资,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找到了200万的资金支持,实现了该物流企业从上海到广东的物流网,构建了完整了信息平台,最终达到完善企业结构的目的,同时该物流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10%。
(2)提高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物流企业要实现以企业资源为核算的基础,对物流供应链进行及时跟踪,数据分析。另外要求运用计算机对成本进行核算,注意采取正确的成本核算法,例如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人工、动态资源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例如,2014年,某物流企业严格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成本支出进行合理分配,由财务人员分工进行成本核算,最终统一结果。这一核算方式,提高了该年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2015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合理配置物流企业资源,缩短物流企业供应链周期。加强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要求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包装人员的优化配置,采取计件付薪的方式,坚持责任到人,提高物流在包装环节的效率。在不同环节采用合适的方式,激励效率,减少损耗,缩短物流企业供应链的周期,从而达到成本节约的目的,实现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当前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有相关意识薄弱、成本核算目标不明确、物流供应链周期长的问题,所以要求采用提高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和金融融资意识、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配置企业资源,缩短物流供应链周期的策略,提高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实现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弢.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1.
2.袁一湘.基于应收票据的物流金融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5.
3.门晓红.基于供应链流程视角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2.
关键词:施工企业投标策略研究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project bidding strategies, a bidder in the fierce market economy of scientific, reasonable tender process analysis. The book of tender process of bidders for the strategy is decided to bid on the successful key, this paper will prepare construction bidding strategies discussed, to help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bid-winning rate, has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bidd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工程行业通过实施招投标制度,引进竞争,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施工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投标工作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发杂,技术含量高的综合性工作,投标书是投标人根据招标书编制的书面文件,是评判投标人能否中标的重要依据。投标书的质量能影响投标人的社会形象与相应的经济收益,因此如何实现投标书的有效性,是投标人在进行投标工作的重要思路与工作目的。
2建筑工程投标策略意义
建筑工程施工投标是市场经济中工程市场竞争的常用方式,其是科学的承包形式,实行与推广招投标制度有利于健全建筑工程市场竞争体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保障经济效益、保证工程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投标,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显然投标策略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生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结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目标,投标人从企业的整体发展与长远经济效益出发,对各种内部与外部资源进行综合整合,研究以最小代价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实施投标策略的重要手段。
投标策略内容主要有选择工程项目,建立专业的投标队伍,深入研究标书、做出投标决策等。建筑工程施工投标过程中,合理的投标策略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形势,发展企业的优势,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学会与时俱进,学会投标技巧,学会提高竞争力,不断尝试大胆探索,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优化配置,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竞争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通过有实施投标策略,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工程的工期与质量达到要求。通过合理投标策略,有利于科学控制建设工程中的各项成本与费用。工程投资中损失浪费的现象比较常见,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保证工程的质量与工期下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是投标人必须考虑的问题。评标委员在评标过程中,会从细节上衡量投标企业的投标书合理性,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下,选择管理水平高、信誉可靠、技术比较成熟的承包商来承建项目工程,这种做法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与效益,合理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与费用。
3投标策略研究
3.1研究招标文件
确定是否投标,投标人员必先认真研究招标文件,这是工程项目投标前做出决策的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合约人员、商务人员对招标文件进行详细的研究,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研究招标文件的另一方面可以预先充分了解业主的建设要求与相关情况,工程项目的背景、施工的重点与难点,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资金来源于是否充足、手续是否齐全与合法、工期与工程质量要求、工程施工技术要求与设备要求等,这是投标人员做出正确投标决策的基础。
3.2配备精良投标队伍
编制最优的投标书需要高水平、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的参与。技术人员会根据收到的投标文件和资料后,结合招投标的工作与工程的特点,通过编制符合招标文件与设计图纸要求、指导施工,提高中标率的投标书。投标队伍的专业知识、经验、技术水平影响着投标书的质量,因此编制中标率高的投标书需要一支精良的投标队伍。
另外,鉴于投标书的编制需要深入解读招标资料,结合工程解读投标须知、投标邀请书、合同通用条款、合同专用条款、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参考资料等。因此,应当由富有经验的投标人员先详细阅读招标文件与相关招标资料,通过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招标文件的内容与相关要求,充分了解工程的特点、规范、形式、施工的难点,同时充分掌握和考虑业主的建设要求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然后在编制投标书中,特别从细节上编制以满足业主的要求,响应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3.3考察现场与标前会议
编制投标文件,其中策略就是考察现场与标前会议应受到投标人员的重视与推广。考察现场能让投标人员了解工程的施工环境、工程位置、用水用电布置、交通运输条件、初步认识施工的难度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一份高质量的投标书不能缺少这一重要环节。标前会议能让投标人员通过共同讨论与研究,对施工环境、施工难点、设计图纸的重点、招标文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补充,对投标文件的编制作进一步策划,将讨论与研究的结果切实落实到编制投标书的过程中。
3.4确定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
每个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体现了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整体实力、施工技术。因此所编制的投标书的质量与合理的报价需要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工程所确定的施工方案以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先进性的内容为要求,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清晰的图表与网络计划等,其内容包括施工总部署、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进度与网络计划安排,人员与材料配置,施工流程与工艺、工程质量与工期的保证等。另外,在确定施工组织方案后,应当将方案内容贯彻到投标书的编辑过程中。
3.5投标书编制
准备好投标用的资料,包括资信资料、报价资料、技术资料。资信资料是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参加投标的资格条件,投标书编辑所必备的资料。包括企业的证书、设备情况、财务状况、施工业绩等内容,企业要确保投标书响应招标书的内容要求,认真审核,提高中标率。通过整理材料单价、国家的与地区的造价指数、地方材料价,确定投标定价的报价资料。报价资料中的报价的定额要正确,每项预算单价都要考虑工程施工期间的价格浮动因素准备齐全。工程量清单中的报价部分,工程量以给定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其他项目费用的计算要按招标文件中的要求为准,报价资料编制完成后要认真复核,注意报价与施工组织方案的统一。合理的报价是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标的基础,报价太高会影响企业的中标率,报价太低要承担亏损的风险,而且也不一定能中标,因此施工企业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技术、实力、经验、荣誉上的优势,预测工程的成本与各项费用,调整工程的总价,以明智的报价来夺标。合理的技术资料,会减少编制投标书的工作量,提高投标书的编辑质量,同时可以用来评价投标人的技术水平与经验。技术资料要充分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将这些要求全部落实到投标书中。投标书编辑完成后,进行认真的复核审查是必不可少的,投标书的格式,内容填写应招标文件的要求一致。
投标人要想提高中标率,必须编制出一个技术含量高的投标书。投标人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各方面的技能与综合素质,对市场经济与建设工程都有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深入解读招标文件,通过丰富的经验得出科学的投标策略,经周密的筹划,提高编制水平,保证做出高质量的投标书,提高中标率。
4结论
通过实践表明,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下,投标人编制科学、合理的投标书非常重要,是决定投标成功的关键,文章通过就建筑工程施工投标编制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实践来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方针,旨在能对帮助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提高中标率,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凌长敏,史忠友,张旭明.施工投标书编制问题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27(02):74-75.
[2] 张帆,钱刚.浅析建筑施工投标报价的编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29(06):101-103.
[关键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海外石油项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59
[中D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1
1 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海外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项目实施方面起步较晚,且缺乏经验,片面注重技术的提高与资金运作,而对海外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领域等关注不够,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应急之举,并未与项目和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进行有机融合,很难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海外石油项目中的积极作用。
1.2 对海外项目经理管理模式不科学
当前我国海外石油项目经理大都采取总部委派的形式,这种做法下,项目经理缺乏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再加上国内获取IMP和IIMP资格的项目经理少之甚少,这对海外石油项目的顺利展开极为不利。当前石油企业对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权责规定较为明确,但是对利益的规定则含糊不清,这种权、责、利不统一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工作积极性。
1.3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在人员构成方面,技术人员相对较强且素质能力较高,但是施工人员队伍不稳定,外籍雇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海外石油项目包盈不包亏,项目考核形同虚设,项目目标是否实现与项目成员经济利益之间没有真正挂钩,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2 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2.1 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选拔
海外石油项目经理应对项目的成败负主要责任,所以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应有的领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与决策能力等,在进行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选拔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能力。
2.1.1 适应能力与业务能力
海外石油项目管理与施工各方主体在语言习惯、行为准则、意识形态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为此项目经理首先要经受项目所在国的文化、宗教、价值观念及管理模式等的冲击,只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能变劣势为优势,灵活处理与应对各类差异与问题,才能保证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
为了更好地适应海外石油项目对管理者的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要能独立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专业问题,并具备独立且准确的决策能力。就硬件方面而言,海外石油项目经理必须具备管理专业资质证书,如美国的IMR、英国的APMA、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IIMP等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证书。
2.1.2 心理素质
海外石油项目不确定性较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情况变化,预先设定好的项目任务、实施范围、技术要求、工程进度和成本费用等项目,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这都会给项目经理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心挑战,因此,项目经理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海外石油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2.2 建立人力资源组织体系
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不断实现开拓新市场、发展新领域,并不断提高人员配置效率,这为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1 突出项目经理的核心领导作用
海外石油项目经理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在文中已经有所探讨,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所委派的项目管理代表,且是海外石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最高领导者、组织者与责任人,对项目应该拥有绝对的管理权与领导权,而且项目经理的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因此,在加强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必须要突出项目经理的核心领导作用。
2.2.2 建立中层领导(部门经理)负责制
项目经理可以将海外石油项目施工过程划分成不同的区块,在各个区域均建立由中层领导(部门经理)直接担任安全责任人制度,并由其负责落实现场管理制度、编写安全规定与要求、负责辖区内的安全管理责任,并接受定期的安全责任人人事考核,如若石油项目出现安全事件则由安全责任人全权负责。
2.2.3 加强操作人员的基础性作用
操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海外石油项目的成败,在海外石油项目实施期间,应每周定期安排一次安全例会和考核,由项目经理、中层领导和部门经理共同组织,例会和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现场HSE制度、现场安全手册和安全常识、紧急情况应对策略、医疗救护程序、现场安全制度及现场曾发生过的安全违章典型行为事例等,并将考核结果计入所有操作人员的人事考核。
2.3 外籍雇员管理
海外石油项目的外籍雇员主要来自以下渠道:一是当地雇员,即项目所在国招聘使用的雇员:二是第三国雇员,即除本国和当地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雇员。鉴于项目所在国文化传统、法律政治、薪酬福利制度等方面与国内大不相同,外籍雇员不同的工作方式下很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为此必须在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海外石油项目的外籍雇员管理制度及有效的绩效考评、激励、约束机制。在雇佣时,将薪酬福利写入合同,明确具体要求并严格落实执行,争取在管理上的主动地位,并结合各类员工的不同情况,详细设计其薪酬方案,建立与绩效挂钩的固定、浮动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最大限度调动外籍雇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外籍雇员档案资料管理,将其雇佣合同、劳动卡与签证护照的管理统一纳入项目外籍雇员人力资源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