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
一、引言
自2002年欧洲国家要求企业每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潮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不断发表了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见解,而对旅游业而言,由于过去旅游业的高速增长让旅游经营者们忽略了旅游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误解”让旅游经营者很少把保护环境列入产业规划中,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旅游产业才真正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把社会责任当成是影响旅游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尚未树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认为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浪费资源,会使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所以他们不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迈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参与国际经济市场的公平竞争,旅游企业对国家、投资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旅游企业应当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文献法,对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整理,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定性分析,总结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旅游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Eviews软件对收集的旅游企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以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注重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李正(2006)、王怀明(2007)等都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徐光华和张瑞(2007)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模型,选用内部和外部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数据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表现,选用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中,以旅游企业为对象探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得出的结论大多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正向的影响。其中,肖和华(2011)以沪深16家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09年为研究区间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正向的影响,但社会责任的不同维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张钟方、 赵君(2011)以上市旅游企业为样本,从股东、员工、顾客、环境、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方面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来探究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期公司的社会责任指数与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增长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三期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与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增长率也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以往关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都只局限于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即使采用了回归分析,也没有考虑实证模型的异方差或多重共线性问题,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十分可靠,且在指标选取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引入对旅游企业财务绩效有重要影响的主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基于此,本文克服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科学全面地进行了指标选取与优化,并在实证模型方面进行了稳定性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检验,研究结论更为可靠。
三、社会责任对旅游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数据来源
笔者选用旅游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借鉴我国证监会于 2001 年 4 月颁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选取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 25 家 A 股旅游企业为研究样本。为了扩大样本量,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选取 2000-2012 年的截面数据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了增强研究的可行性、可信性、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剔除了以下几类特殊的上市公司:(1)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公司;(2)研究期间内为特别转让和特殊处理的公司,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否定或保留等审计意见的公司;(3)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A股上市公司,因为B股和H股对A股的信息披露会有影响;(4)净利润小于零,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以及新浪财经网上公布的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
(二)变量与模型选择
本文所采用的分析变量指标主要有三类:一是被解释变量,即上市公司的旅游企业绩效,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 简称ROE)作为评价指标;二是解释变量,即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根据旅游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综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最终选取了旅游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用GOVCR表示)、对员工的贡献率(用EMPCR表示)、对投资者的贡献率(用INVCR表示)和对公益事业的贡献率(用CHACR表示)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三是控制变量,由于公司的成长性水平、规模、所有制性质与行业等因素都是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主要因素,所以引入旅游企业的成长性(CIGR)、旅游企业的规模(SIZE)、旅游企业的所有制性质(OWNSP)以及行业哑变量(INDU)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与说明见表1。
(三)社会责任对旅游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分析
对自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得到各变量的膨胀因子(VIF)的值均约为1,因此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计算残差与预测值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043,且检验不显著,因此可以认为异方差现象不明显。
为了探究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旅游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因变量,以国家贡献率(GOVCR)、员工贡献率(EMPCR)、投资者贡献率(INVCR)和公益贡献率(CHACR)为自变量,同时引入总资产利润率(CIGR)、旅游企业所有制性质(OWNSP)和公司所处行业(INDU)等控制变量,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的模型拟合度为0.74,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影响。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得出以下结论。
(1)国家贡献率(GOVC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11,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学术界的多数研究结论相一致。
(2)员工贡献率(EMPC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09,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学术界多数研究结论相悖,这可能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关,在我国的上市旅游企业中,国有旅游企业和国有旅游企业控股的较多,鉴于其性质,对旅游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较为重大,导致旅游企业绩效与之呈负相关关系;另外也可能是由于样本公司大部分为中小旅游企业上市公司,其业绩水平并不高,职工薪酬成为其主要支出,职工薪酬方面的支出越多,旅游企业绩效自然越低。
(3)投资者贡献率(INVC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01,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与多数已有研究结论相一致。
(4)公益贡献率(CHAC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15,但是显著性却约为0.22,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不显著。
综合来看,本文探究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旅游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结论虽然与学术界已有研究稍有不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旅游企业绩效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四、对策建议
1.重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前提是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从旅游企业总体长期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从完善旅游企业制度及结构等方面入手来强化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法律层面鼓励旅游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从维护社会利益出发,国家应该从员工权益、消费者利益、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制定法律法规,以明确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定的优惠措施来激励旅游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3.构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构建适合于我国发展的独特的评价体系,方便我国旅游企业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有利于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07).
[2]王怀明,宋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7(02).
[3]徐光华,张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7(12).
[4]肖和华.旅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10).
企业社会责任(CSR)最初是在19世纪的欧洲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这一概念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各国的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即是企业在发展自身、创造利润的同时要承担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义务,遵循职业道德、重视社会利益、保护生态环境等。本文探讨的是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旅游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呈现出与其他企业不一样的特征与路径。
二、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举目成就,企业伦理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都意识到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但依然有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遵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作为企业需要承担的使命,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市场诚信缺失。在旅游经济发展中,旅游企业需对旅游投资者、游客、企业员工、对社区和公共环境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然而在实际经营中,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目光短浅,诚信缺失,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比如旅游企业不顾旅游投资者的利益,资金做不到专项专用,契约到期不支付投资款项;拖欠其他企业业务往来所发生的资金;在账务方面做假,偷税漏税;欠债不还;对消费者欺诈,不能提供所承诺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等,从而给广大利益相关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侵犯职工利益。在实际经营中,很多旅游企业经营者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刻意延长员工劳动时间,不给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及发展机会,员工工作环境恶劣,拖欠工资,没有给员工上必要的保险等,从而逃避对员工的责任与义务,给工作人员带来精神和物质的伤害。
(三)忽视生态环境。旅游经营者在开发旅游产品过程中,往往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从而忽略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比如过度开发,对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效益,从而造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和谐,目前这个问题已经表现得非常严重了。
(四)采用不正当竞争。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在与其他企业竞争时,往往采取最原始的恶性竞争方式,比如通过降低价格吸引游客,同时为了获得利润,企业又不得不通过降低服务质量,有的企业采取损坏其他企业声誉的方式开展竞争,这些都给消费者和其他企业带来不良的后果,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效益与和谐。
三、和谐社会视域下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
(一)加快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我国的旅游企业真正走向市场起步较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内部利益的平衡,旅游企业在自身治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加快体制改革与健全法律法规是我国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出发点与根本保证。具体手段如下:第一,加强监督力度,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通过社会舆论导向促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二,建立旅游行会与协会,实现旅游业内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
(二)加强文化建设,完善信誉机制。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企业成长离不开好的文化环境。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是一种以服务为主的无形产品,因此旅游企业的文化是一种服务型文化。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于其他企业,它不生产有形产品,而是以服务为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旅游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人直接面对人的服务。旅游产品的这种无形性特征与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特征都决定了旅游企业既要高度重视自己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又要重视提供服务时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与心理感知。因此,通过加强文化的建设建立企业的信誉,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认知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创新服务产品,满足游客需求。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同样适用。旅游企业在满足现实游客需求的同时,要比顾客自己更早地洞察他们无法表达的深层需要,并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来满足这种需要。通过这种方法,旅游企业可以发现许多潜在的需求,为企业的生存提供很多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潜在需求进行分类,这种需要可以根据存在原因分为两类:一是因为购买力不足,使得显性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处于潜在的状态,这类的潜在需要在购买力得到满足后就可以转化为市场需求;二是因为消费者自身对需求的模糊性而导致的隐性需求,这是一类需要企业加强引导的需求,因此旅游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对消费者社会责任以创造更为和谐的消费环境。
(四)开发生态产品,增强环境意识。在旅游发展中,经营者要倡导绿色开发,增强生态意识。首先,开发过程生态化。旅游经营者在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开发既能保护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又能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绿色旅游产品,如绿色饭店、绿色餐饮、生态旅游产品等,这是增强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以及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经营过程生态化。在经营过程中保持供需的平衡,采取有控制、有选择的经营模式,尽可能保持和维护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大力发展旅游生态化,并以此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促进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经营观念生态化。旅游企业要确立绿色观念,进行绿色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人、企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五)提升游客素质,倡导旅游文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在于旅游产品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特征,即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游客的消费同时进行,因此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提供了更多的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机会。因此,为了能够创造更为和谐的旅游环境,作为载体的旅游企业就成了连接旅游资源与旅游消费者的文明桥梁,也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就对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六)维护员工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严格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活动。
四、小结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取决于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善与各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必然选择。
(一)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各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此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对和谐社会的贡献,必须限制行业规模的无限扩张。
(二)旅游业的发展总是依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旅游企业必须在决策中更多的考虑企业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黑龙江省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成效
1.产业政策
各级计划部门将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对待,旅游业系列化发展要坚持适度超前,对其增加投入,在安排年度基本建设计划时,要将旅游项目纳入地方自筹资金,要抓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更新、升级和优化,在综合平衡各项建设项目时,要对旅游业实行倾斜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相关培训,为旅游业系列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
2.财政政策
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支持旅游业的系列化发展列入财政发展规划,并增加对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旅游业系列化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计划、税务、内贸、工商、交通、航运等部门要全面支持建立和实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制度,积极配合旅游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做好征缴工作。
3.扶持政策
各级部门在发展旅游业系列化的过程中要优化经营环境,大力扶持旅游业系列化的发展。对实收资本达不到规定数额的旅行社,将其缴纳的所得税部分返还给企业,设立用以补充企业实收资本资金。对利用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更新改造的旅游企业,将企业缴纳的所得税部分返还于企业。对旅游行业的建设项目,旅游主管部门在核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时,从低确定税率。
黑龙江省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政策对环境影响的考虑不明显
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省政府以建立产业化政策来发展旅游业的系列化,但是由于产业化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前期的盲目开发以及破坏性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对许多旅游资源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完善旅游业的产业化政策,发展旅游业的系列化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推动和企业的促进,还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扶持政策缺少对旅游服务部分的扶持力度
黑龙江省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更多的是对旅游企业的扶持,而对旅游服务的扶持政策却甚少,政府对旅游服务的扶持,对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有着颇为深刻的影响,所以,政府应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对旅游服务部分的扶持力度,设立旅游服务的专项扶持资金,为各项旅游服务业务给予补贴,并设立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
公共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黑龙江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
黑龙江幅员辽阔,有着独天德厚的自然优势,但是黑龙江省的总体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在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困难重重,在为工作人员发放福利的过程中,缺少专项资金做支持。财政的资金,来源于社会的税收,社会的税收来源于社会人民的收入,经济水平的落后影响着政府对旅游业系列化发展各项政策的实施。
(二)政府市场部门缺少旅游产品多样化的创新团队
黑龙江省政府发展旅游业系列化的过程中,旅游产品相对比较单一,虽然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行业管理标准,但目前旅游产品的种类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政府市场部门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而且数目比较少,缺少旅游产品多样化的创新团队。政府部门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对从事旅游业系列化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创业;创业者;创业行为;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7012604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涵盖范围极其宽泛的旅游业必将存在着很多创业机会亟待发现,旅游业已经为创业经济滋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1]。相对于旅游创业实践领域的飞速发展,研究领域配套研究工作进展如何?研究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为旅游创业实践行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结果对中国构建创业型社会有何启示?本文以与创业相关的多个关键词(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entrepreneurial等)借鉴了两篇较为重要的创业研究文献回顾所采用的检索标准――Ireland et al.(2005)和Busenitz et al.(2003)在对一般层面的创业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时采用了同样的关键词。作为检索标准,通过对《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TR)、《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TM)、《国际接待管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IJHM)McKercher, Law and Law(2006)指出《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 、《国际接待管理》(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代表了旅游和接待业研究质量的最高级别。对三大国际旅游研究权威期刊1995―2008年6月以来发表的相关创业文献进行梳理,对上述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提出了发展我国旅游创业的建议和研究方向。
一、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进展
对于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进展概况,本文拟从三大国际权威期刊在1995―2008(6)间发表的创业有关的文献数量、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数据的搜集及数据处理方法五个方面,通过表1和表2进行简要描述。
1.发表文献的数量、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
旅游创业研究体现出如下特点:
(1)文献发表的数量增长缓慢。TM/IJHM/ATR即:《旅游管理》(TM)、《国际接待管理》(IJHM)、《旅游研究》(ATR)在1995―2008年6月间共发表与创业有关的文献55篇,在所有文献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其中TM杂志上发表的创业文献明显多于其他两种杂志,几乎达到50%。从时间与文献数量的对比分析来看,对于旅游创业研究的文献随着时间的发展没有明显增加,说明了旅游创业研究进展缓慢。
(2)研究方法中,实证研究明显多于理论研究:在55篇旅游创业文献中,仅有12篇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仅占21.8%(其中,还有部分研究是采用案例描述方法,因为没有涉及到数据,所以笔者将此部分文献定义为理论研究范畴);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为43篇,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3)研究方向以研究旅游小企业为主,辅以创业者和创业行为研究。实践与研究均表明,小企业在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2],创业研究与小企业管理间的联系成为近10年国际研究关注的焦点,因为旅游业在很多领域是由小企业主导的,要研究旅游业创业本质,必须关注小企业的发展。Roberts和Hall(2001)指出:“对小旅游公司行为研究的信息很少意味着旅游业的创业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可见,旅游小企业研究成为旅游创业研究的重点。
2.实证研究中数据的搜集和处理
在旅游创业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占有主导地位。实证研究在旅游创业研究中的深度、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方法,体现特征如下:
(1)数据搜集的方法主要采用调查和面谈方式,辅以二手数据调查法:绝大多数文献在实证研究中只是采用三种方法之一,近两年的研究发现,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合理性,部分学者将不同的方法融合于同一个研究中。
(2)数据的处理工具较为简单:在43篇实证研究文献中,多是采用定性方法和描述统计(共占74%),其次是回归分析(仅有5篇)、方差分析(仅有4篇),最后是因子分析(仅有2篇)。
见表2所示。
二、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主要成果
1.旅游创业者构成
对旅游创业者的构成,多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移民与性别。对于移民,Getz发现新进入者主导了苏格兰Spey山谷的企业所有权。King观察到主要是返回家的移民建立了旅游业的小企业。Getz和Carlsen结论表明西澳大利亚的乡村旅游企业主大部分是进来国内的移民者,只有小部分是本地人[3]。对于性别,Getz和Petersen研究表明,小企业主中女性较多,多是经营艺术和手工艺品及微小规模的住宿企业[4]。McGehee、Kim、Jennings研究特别指出女性对于乡村旅游创业具有高动机[5]。
2.旅游创业的动机
加拿大范库弗峰岛的雇员和创业者的数据表明,在旅游业中受雇佣的动机的因素共有八个:劳动力市场的环境、旅游业形象、改善目前工作、对特殊生活方式的向往、合适、创业、多样性、利益。其中,生活方式和创业是八个动机中最强烈的[6]。
(1)生活方式动机。Page通过对新西兰的297个小企业主的邮寄调查,发现54%的小企业主的创业动机是享受来自创业的乐趣,此结果与Williams et al.类似,认为生活方式是促使小企业旅游创业的主要非经济因素。可见,生活方式是旅游创业的主要动机。
(2)增长和利润导向动机。以此为导向的小企业数量不多,且男性企业主比女性企业主更倾向于增长和利润导向。例如,Fleischer和Pizam通过对以色列乡村的含早餐旅馆的普查数据表明经营者从事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并使他们能继续呆在农场。Dahles和Bras针对印度尼西亚的Yogyakarta和Lombok的浪漫旅游创业行为,指出Yogyakarta的浪漫创业者是想寻找白人女朋友,获得西方生活的机会;而Lombok的创业者则是从女性旅游者获得金钱来开办真正的旅游企业。
3.旅游创业行为与创业绩效
(1)影响旅游创业行为的因素。不同的学者研究表明,企业成长类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阶段和旅游的季节性等都会影响到旅游创业行为。例如,Dahles和Bras针对印度尼西亚的两个地区的浪漫旅游创业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阶段影响了创业者(个体导游和小商贩)行为。对于稳固阶段的旅游目的地,由于政府力量强大,创业行为多是在创业者自我组织的团体中进行或是独立进行;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创业者则可以借助旅游产业的正式设施和设备进行创业行为。
(2)旅游创业行为的特征。旅游创业行为的突出特征为:不确定性、创新性、对识别机会的敏锐力。例如,Russell和Faulkner以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为例分析了创业行为,指出创业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性,目的地未来发展是由拥有创新力和识别、追求新机会的创业者来代表的,创业者扮演了混沌制造者和解决者的角色。d'Hauteserre以康州著名的赌场Foxwood(快活林)为例,指出创业者不仅需要被激发,更需要拥有识别机会的敏锐力。Johnsa,Mattsson认为,最初的创业精神依赖于个体生意人,他们发现当地的机会并努力实现。
(3)旅游创业绩效。Reichel研究了以色列305个小旅游企业(娱乐企业、旅游景点企业和住宿企业)经营业绩的不同,指出娱乐企业比其他两种企业在雇员数量、收入、发展和增长、旅游和企业力量、全球政治危机时期产生利润的成功性和从建立期到1999年的雇员平均年增长数量方面要好。相比较,旅游景点企业仅仅在一个方面好于娱乐企业,即雇员数量。而住宿企业在顾客满意和与竞争者相比的收益率方面好于其他两种企业。Blake通过研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创新和竞争环境,研究了旅游企业增加生产力的方式。Kim、Dalbor、Feinstein通过二手调查数据对87个小餐馆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进行分析,指出企业利润边际的不同依赖于企业的管理和所有权结构。随着所有权集中度的上升,公司雇员规模和成本不断下降。
4.旅游创业面临的障碍
旅游创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体现在财务资金缺乏、立法与政府支持不足、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缺乏等方面。Page认为小企业主要发展限制是缺乏旅游业中所需网络和知识。Peacock和Kübler指出接待业中管理失败多数与管理者对自己角色感知有关。Butler研究美国黑人旅行社创业中指出,除了种族问题,关于立法、财务、性别和政府等障碍限制了创业行为。Tassiopoulos和Haydam研究南非布法罗的住宿加早餐市场的企业,发现企业面临着缺乏资金、缺乏创业创造力和技能,有限的当地官方支持等问题。Cioccio和Michael研究小企业风险管理时发现小旅游企业的运营者缺乏培训、技能和资源[7]。
5.政府及行业组织对旅游创业的作用
政府及相应的行业组织对旅游创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通过不同的措施给予企业运营自由。Michaud和Turner研究表明所有成功者都是产业或州资助的创业者。Wanhill研究了威尔士旅游委员会在“激励―协调”中小企业需求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战略方向指引和外部财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Sharpley指出乡村旅游计划是由塞浦路斯旅游组织提出并资助发展的(研究建筑、进行资助、设计和完成计划),并进行财务激励,对从事旅游经营的进行贷款利息补助[8]。Sainaghi指出目的地管理组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帮助当地公司建立可持续竞争力和通过定位选择为整个区域创造竞争优势。
但是,政府的相应政策也会阻碍旅游创业行为。Wilson(1997)对印度果阿的旅游发展的研究发现旅游业的低预算与政府促进高等饭店的发展策略是互相违背的。Getz和Petersen研究认为当以创造工作机会为目标时,政府不应不加区分地支持小企业和家族企业,而应侧重支持增长导向的创业者。
三、国外旅游创业研究对我国构建创业型社会的启示
1.创业型社会的内涵
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创业型社会的概念,认为创业型社会的出现是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所谓创业型社会,是一种能够充分孕育创新与创业活动,产生大量创业家与新创事业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组织与个人的创新与创业精神,进而带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社会。
许多研究显示,美国之所以在19世纪逐渐超过欧洲,并在20世纪成为世界强国,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能持续孕育相当浓厚的创业精神,并在比较早的时间形成创业型社会。作为创业型经济的社会基础,创业型社会是一个国家迈向富强的最佳途径。
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之一的中国,在保持现有发展势头并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方面关于自主性问题,即自主性是保持国家稳定的关键因素,中国经济必须建立在中国自有企业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就是关于民生问题,即怎样保证中国13亿人口都有事做、都有饭吃,如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综合考虑结果显示,创业型社会的构建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最佳答案,通过鼓励更多人投入创业的行列,加大中国自主创业的力度,在保证国民就业机会充分的基础上,通过高层次创业(机会型创业)推动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创业型社会就是在良好的配套环境下,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与创业活力,进而带动长期持续的经济成长。而旅游创业在全民创业和持续性成长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主要源于:(1)旅游业在众多产业中综合性最强,涉及了与人们生活和享受发展息息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其中必将蕴含着大量的创业机会等待开发。(2)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与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其一直保持了良好、快速的发展势头,对于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3)旅游业由于提供的服务范围较广,既包括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食、住等),也包括满足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游、娱等),因此,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优势突出。可见,旅游创业对促进我国创业型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2.国外旅游创业研究对我国构建创业型社会的重要启示
国外旅游创业研究从全民创业(尤其是返乡农民工的安置、女性创业)、创业动机与创业行为的引导、创业培训与教育和政府在旅游创业中的职能方面,对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构建创业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旅游创业对安置社会闲置劳动力和边缘劳动力作用突出,促进了全民创业的实现。King的研究表明返乡的移民多成为旅游小企业主,而McGehee、Kim和Jennings研究特别指出女性对于乡村旅游创业具有高度积极性。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2 000多万农民工返乡的安置问题,这些农民工很多可能来自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来带动部分人的就业,即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比如,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农家乐”项目成为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成功模式,也成为农民创业的典范。而女性,由于心思缜密、工作耐心、易于沟通等特征,则更适合在服务行业中进行创业。
(2)通过创业环境的塑造,在提高生存型旅游创业成功率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机会型旅游创业(即以增长和利润导向为主)的比例。国外研究表明,改变生活方式是旅游创业的主要动机之一,在旅游小企业主中,以增长和利润导向为动机的小企业主的数量很少,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收入。可见,旅游创业的动机还处于较低的需求层次,但这却符合中国目前的创业水平,即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导。所以应该加强对生存型旅游创业的创新环境培育,激发潜在的创业者加入到旅游创业队伍中。虽然多数旅游创业者是基于生存目的创办小型的旅游企业,但在旅游业中也不乏以增长为导向的机会型创业,由于该创业类型对于市场的开拓、就业的拉动、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要加大对机会型创业的引导。
(3)加大对旅游创业行为的引导与培训,加强旅游创业教育的力度。刘常勇通过研究中国不断变化的旅游政策和战略及对教育和培训基础设施的应用,指出政府忽视了小企业的需求和对本地创业的刺激。旅游创业行为首先源于对创业机会的识别,通过多方面开辟旅游创业信息的沟通渠道、树立旅游创业成功的典范将有利于潜在旅游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当然,创业者的素质、知识水平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创业机会的识别,所以,应当加强旅游创业教育。旅游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旅游创业的作用,将旅游创业教育纳入国家正规的学生培养教育体系,尤其是专业教育体系;更重要的则是实现旅游创业教育的社会化,由于现阶段大部分旅游创业者(例如乡村旅游创业者、旅游小企业主)在知识、技能方面处于低层次阶段,加大社会性的、公益性的、普及性的旅游创业培训将有助于提高创业行为发生率和成功率。
(4)强化政府在旅游创业过程中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职能。政府的决策与行为必须建立在公众需要的基础上,以公民的权利存在为前提,以公民权利为本位重构法律制度,实现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首先,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创业理念,在全社会提倡“凭劳动赢得尊重”,树立在劳动中创业实现人生价值、个人创业造福于社会的观念,加强旅游创业的社会培训力度,激发旅游创业行为。其次,通过旅游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刺激旅游创业行为的发展。再次,政府应协调旅游创业与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特别是旅游创业资金的获得和使用,解决普遍存在的旅游创业瓶颈问题。最后,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降低创业者对创业失败风险的评估,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旅游创业中。
四、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发展状态表明旅游创业研究远没有达到实践要求的水平,不管是从整个管理研究领域,还是与创业研究背景的比较,旅游创业研究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和规模,并表现出理论研究不足、实证研究缺乏深度等特征。尽管近两年研究的内容正在不断扩大,向旅游创业行为、创业绩效、政府及行业组织及创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延伸,但由于研究均是针对某一地区展开,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有待商榷。中国要加强旅游创业对构建创业型社会的驱动作用,有必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提高旅游创业理论研究的水平,为实证研究提供一般的分析框架。创业研究虽然表面很丰富,但在理论方面却极非常缺乏,没有统一的理论。这就导致了实证研究结果没有一般的理论结论去衡量对错,使实证研究出现理论自由的研究状态。对旅游创业研究,缺乏理论研究支持更为明显,学者们应侧重对一般理论的归纳、总结及演绎。
其次,深化旅游创业实证研究,丰富实证研究的工具,突破目前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和定性分析等初级分析工具的现状,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加强跨领域(经济、社会、心理和管理等领域)、跨地区、跨文化的实证研究比较,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为一般性结论的提炼奠定基础。
最后,在不断丰富对旅游小企业、政府行为和旅游创业及创新行为的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旅游家族企业的研究力度,从文化、个性特征、动机和组织行为的不同角度探讨家族企业与一般小企业的不同,突破目前旅游业内将家族企业与小企业混为一谈的现状。另外,应对旅游大公司创业、公司内部创业(即雇员创业行为)、旅游企业创新行为、旅游企业创业精神持续发展等亟待研究的领域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Li,L.A.Review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ublished in th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Journals[J].Tourism Management,2008,(1).
[2] Donald Getz,Per Ake Nilsson.Responses of Family Businesses to Extreme Seasonality in Demand:the Case of Bornholm,Denmark[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17-30.
[3] Donald Getz,Jack Carlse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of Family and Owner-operated businesses in the Rura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Sec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547-560.
[4] Donald Getz,Tage Petersen.Growth and Profit-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Family business Owners in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5,(24):219-242.
[5] Nancy G.McGehee,Kyungmi Kim,Gayle R.Jennings. Gender and 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280-289.
[6] Nicole Vaugeois,Rick Rollins.Mobility into Tourism:Refuge Employer?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 630-648.
[7] Leah Cioccio,Ewen J.Michael.Hazard or Disaster: Tourism Management for the Inevitable in Northeast Victoria[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11.
[8] Richard Sharpley.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33-244.
论文关键词:旅游伦理消费行为竞争行为生态伦理
论文摘要:旅游业是新兴的高速发展的产业,目前国内外兴起旅游热,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分析了目前旅游发展带来的一些旅游伦理问题,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注重生态旅游,合理规划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是涉及到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大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旅游发展,由于受到外因以及内因等的影响,旅游业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经济、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破坏,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我们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我们不得不对其予以重视。
一、旅游伦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1980年世界游乐组织把旅游定义为,“人们小于非移民及和平目的或m于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外出旅游。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必须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物古迹的关系、旅伴之间的关系、人的身心关系等等,道德规范是协调这些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规范。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旅游伦理”。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其所协调的基本关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尊重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凿;(2)尊重保护文物古迹,实现人与历史的和谐;(3)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4)认真对待自我,实现身心和谐。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又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实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它的实质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i个基本的方面,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论、不断优化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二、建设旅游伦理的重大意义
建设旅游伦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游客旅游目的的实现。旅游伦理可以为游客的旅游行为指示道德方向,并内化为旅游行为习惯,提升游客的人格,从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在宽松的氛用中达到旅游的目的;其次,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相互依存的网络中,用旅游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创造高度的生态文明;第,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伦理首先规范调节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生人有助”是其重要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有助于升华旅游者的人格,进而自觉创造熟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旅游伦理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戴尼逊·纳什(DennisonNash)从“帝国主义”的概念开始分析,指出今天的帝国主义与以往已有所不同,提出了旅游具有帝国主义的侵略特点。他超越了对具体的旅游过程的研究,把旅游活动看做一种文化接触和交往的方式,注重分析它对接触双方带来的影响。旅游开发特别是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十分重视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给当地社会带来民族文化的破坏,社会秩序的破坏等方面的影响。现在我们开发原汁原味的民族旅游产品,旅游者去民族旅游区旅游都希望能够真正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于是出现了讲民族旅游资源的本来面貌不加修饰地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的情况。在实际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往往存在“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现象,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扭曲和“舞台真实”,都给旅游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旅游开发的进程,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旅游者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带到旅游目的地,渐渐地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情况发生变化。弱势族群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外力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当代民族一国家对边缘地域和非主流群体的“同质化”或“经济一体化”战略是此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旅游产业向“弱势族群”聚居地的拓展也只不过是构成这一战略的一个子环节而已。
2.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有的人类学家把旅游称之为“现代朝圣”。但是有的认为也是世俗的,因为旅游本身包含了很多世俗的成分,如娱乐、游玩、享乐,即他们所谓的四个S:太阳(Slln)、沙滩(sand)、冲浪(surf)、性(s)。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如文化认同问题,文化整合问题,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问题,文化的重构与真实性问题,文化的生产和保护问题等等。旅游业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及由于而带来的疾病,如性病及艾滋病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也将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反过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世俗性特点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文化优越感强加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使离开原居住地的,非定居性的活动,旅游者的活动受原居住的道德约束较小,会出现文化优越感,旅游者就想把自己的消费观念强加到旅游目的地。其次,正常道德行为约束程度下降。由于离开了原来的熟悉环境,不再受到原有的道德法规的约束,很容易做出违反道德道义的行为,出现赌、黄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再次,出现奢侈浪费消费情况。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夸大消费行为,出现攀比心理,从而出现铺张浪费,浪费社会资源。最后,旅游消费层次降低,消费质量不高。特别是娱乐消遣文化,它偏重感官享受,刺激受众的直接需要。
3.对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影响。旅游业作为一个非传统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是一个赢利性较高的行业,但是在利益驱使下使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正进入服务业革命时代。旅游服务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旅游企业存在缺乏旅游服务诚信观念,从而导致经营组织者和旅游者的利益纠纷不断。中国现有的旅游服务质量却不尽人意。旅游秩序混乱,不合理的行程安排,不规范的旅游服务等,导致了旅游利益纠纷和大量旅游者投诉,严重败坏了中国旅游业的声誉。由于旅游服务者的诚信服务意识不够,缺乏旅游服务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督机制,导致我们旅游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出现恶意削价,损人同时害己;以贿赂的手段拉拢顾客;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制造和散布有损其他旅游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的虚假信息。盗用别的企业的名牌或开发成果等等现象。
4.过度不合理开发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对于旅游开发,就全球大多数国家而言,都经历了先建设,后环保;先过度开发,后治理污染的曲折道路。中国旅游开发中存在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挥霍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中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而独特,但是,面对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者数量倍增的压力,旅游资源稀缺性表现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从旅游资源开发者、经营组织者到游客挥霍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由于一些开发项目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污染与破坏就带到哪里的“旅游摧毁旅游”的现象。
一、导游素质低下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2015年旅游产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4.88%。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2015年全年我国接待内外旅游人数高达41亿人次,全年总旅游收入高达4.13万亿元。自1993年至1998年全国旅游行业就业人从90.73万人涨至196.16万人。
至2015年,旅游业带动直接、间接就业人数高达达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旅游业火爆,与民众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向往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旅游业的市场供求关系完成了由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到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转变。因此,导致了旅游价格高,在形形的旅游套餐中,除了带领顾客到各处景点进行观光旅游,还添加了让游客在当地购物,这种营销手段成为某些商家的伎俩。商家称不买东西,游客出的钱根本不够路费。导游甚至对游客进行人身攻击,出口成脏,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导游态度恶劣。
(二)导游自身受教育程度低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与匮乏
1、三年学制的限制以及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淡化
导游专业一般存在在高等职业院校或三本院校,年制为三年。相对正规本科,对学业要求相对较松,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三年的时间,除了对自己专业知识出初步了解,必修学科还有英语和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三门必修中,对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最为肤浅。因为是职业学校,更加注重实践,三年的时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时间的不充裕和重视的淡化使得学生道德修养下滑。
2、部分导游对导游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对自身要求过低
导游中除了有专业出身导游专业的从业人员,还存在通过考导游资格证取得导游资格的从业人员。这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且年龄偏大,社会经验丰富,存在淡化、漠视行业规范,按照自己的规定办事的倾向,他们对自身道德素质要求更低。
二、导游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导游素质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导游作为社会一员,其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是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水平的组成部分,影响整个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近几年,旅游行业异常火爆,导游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一个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导游能为游客提供优质、友好的服务,在友好的气氛中完成服务活动。游客与导游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之间友好、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加强导游素质奠定了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两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强调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或集团内用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在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强导游素质奠定了基础,促使导游在规范自身职业修养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导游素质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加强学生道德修养与素质方面的作用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促使思想政治课程对导游学生道德修养与素质的培养方面起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与自身素质方面的作用。
(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应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体现导游行业中导游素质有待提高中,应该具体做到:导游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更加爱岗敬业,与游客和谐、友好相处、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在工作善于与人合作、直面挫折,勤劳勇敢上进等等。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方面面。
(三)发挥思想政治网络载体的作用,弘扬正能量
关键词:诚信缺失 旅游企业 应对措施
引言 诚信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却出现了诚信缺失问题,且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旅游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是指经营者对消费者做出了承诺,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兑现承诺或与承诺差距较大,损害了消费者一部分利益。旅游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克服这一问题,重建企业信誉。本文简要简要说明了一下诚信缺失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提出几条建议。希望能够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一、旅游企业经营中诚信缺失表现
(一)违反合同,降低服务标准
违反旅游合同在旅游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任意改变旅游路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随便增加或减少旅游景点;增加购买频率;随意合团、并团。导游减少观赏景点的时间,增加购物时间来为自己获益。有的导游甚至强迫游客购物,不去景点观赏。这些行为严重违反合同,侵犯消费者利益。
降低服务质量是影响旅行社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经常发生在旅游旺季。主要表现如下:在宣传时夸大其词,用虚假广告来吸引游客;并作出满意服务的承诺,但在现实中服务水平较差,与承诺不符;导游向消费者索要小费,强迫购物,酒店及餐厅存在虚报价格的现象,酒店及餐厅等级不达标,出现许多接待问题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
(二)价格欺诈,出售假冒伪劣产品
目前,许多旅行商场为了眼前利益,不考虑后果。出售的产品质量差,以次充好,出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同的商场缺乏信誉的行为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古玩、书法、绘画商场,旅游企业常常用赝品冒充真品;在玉器、珠宝商场上,旅游企业常常以次充好,产品质量没法保证。
一些旅游企业更是采用多种手段对游客实行价格欺诈,在商品价格上采取手段。针对游客不了解商品详情的特点,将廉价商品的价格提升许多倍卖给游客,或者利用消费者爱占便宜的心理特点,打着低价促销的幌子,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在旅游过程中私自缩短观赏风景的时间,增加购物次数,增加旅游自费项目来赚取利润,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这种诚信缺失性为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打击其购物积极性。
(三)旅游客运方面安全性难以保证
相当一部分的旅游客运车辆挂靠企业管理且规模小,有些企业不顾长远发展,只顾眼前利益,往往使用没有当地主管部门签发的运输许可证的车辆,非法从事交通运输。内部管理有许多问题,员工服务质量差,安全意识不强,超载现象时有发生,对游客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在旅游旺季时,进行恶性价格竞争,抢拉游客,敲诈勒索,车辆乱停乱放。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简竞争不当
目前,旅游产业分散经营,旅行社和酒店之间关系恶化,相互诋毁,打价格战,企图以低价手段,以吸引游客。旅行社陷入恶性的价格竞争困境中,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及综合经营收入。此外,缺乏品牌建设和长远的经营理念,不顾长远发展,易受眼前经济利益驱动,采取非法措施,再加上各种不公平竞争,从而增加了旅行社的不诚实行为的动机。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地方,许多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法制观念不强,而普法教育也没有收到有效的成就,人们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种种原因,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个人利益。此外,法律体系不健全还体现在执法不严,不能有效的惩处违法的人,有些诚信行为不能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不仅仅仅是企业老板和管理者社会道德标准下降,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也有所下滑。企业主道德下降,表现在一些企业主为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来获取最大利益,而旅游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下降,导致他们对管理经营中出现的各种诚信缺失操作不闻不问,纵容发展。旅游从业人员道德下降,服务技能差,缺乏服务意识,导致不负责任的宣传,旅游服务质量下降。
三、针对旅游企业经营中诚信缺失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企业内部诚信教育
企业要切实落实诚信经营,需要加强内部宣传教
教育,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培训人员长远发展的眼光,重视企业和个人的长远利益。诚信教育的内容最好是以案例的形式提醒员工如何去做,旅游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性工作,不能三分钟热度,必须坚持下去。
(二)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
加强重建社会道德体系,提高人们社会道德水平,是解决旅游企业缺乏诚信问题的重要手段。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诚信问题,为解决企业诚信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旅游业更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思想,责任意识,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旅游从业员工的道德意识。
(三)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建立和完善关于旅游的法律约束机制。尽快建立一个有关旅游诚信及与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反垄断法”,“旅游法”等明确规定旅游诚信的行为法。还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失信行为。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违法必究,依法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制裁。
四、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产业,它不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诚信缺失问题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克服这一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但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段时间,“云南女导游骂游客”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我们思考应该怎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笔者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期能促进我国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
1.旅游教育没有给社会和企业提供足够的旅游人才
当前,虽然旅游教育快速发展,但是,旅游教育到目前还没有给社会和企业提供足够的旅游人才。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司长魏洪涛曾指出:“我国每年本科、专科、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近37万人,但全国旅游业每年新增就业约50万人,旅游企业都在你喊缺人。”人才问题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各种新人才缺乏,尤其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领军性的人才、国际化人才普遍不足,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2.部分旅游院校缺乏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
部分旅游院校缺乏对市场的科学有效地调查,导致在制定旅游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在培养过程中缺乏明确目标,未能针对市场的客观需要来设置某些专业,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缺乏培养实践能力、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等方面。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旅游企业人才短缺,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的奇怪现象。
3.部分旅游院校缺乏科学的旅游教育培养模式
当前,部分旅游院校依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缺乏准确把握,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社会相脱节,未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相应人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出国旅游人数逐渐增加,但是国内的旅游人员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非常少,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4.部分旅游院校的旅游教育逐渐萎缩
当前,我国部分旅游院校的旅游教育逐渐萎缩,这种现象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不相称。出现这种情况存在诸多方面的原因,学科设置不合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经常将旅游管理专业设在人文学院、管理学院等,这样的设置对旅游学科的独立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有学生和老师的原因,如学生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缺乏旅游行业的带头人等。
二、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分析
正是因为当前旅游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人们思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当前,高校旅游专业必须把怎样满足社会的需求,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地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作为自身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目标之下,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2.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也在不断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市场发展的客观情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旅游教育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使得学生在结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开阔自身眼界,学好专业基础知识。
3.注重实践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对旅游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注重实践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大一大二时期,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能力为辅,在大三大四时期,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使学生对自己能有明确的自我定位,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坚持特色办学
当前,我国部分旅游院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产生了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特色办学,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指导学校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建立高素质的旅游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定期选派一些学生到旅行社、酒店等去实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业;国民经济;外汇收入;重要作用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ety's development, the tourism has become in the global economic to develop the tendency to be strongest and one of scale biggest industries, day by day highlights it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ake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level of development as the foundation and its restriction, simultaneously directly or promotes indirectly the national economy Department concerned's development.
key word: Tourism; National economy;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Influential role
前言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 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8%;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
一、旅游的概念
国内外关于旅游的定义多种多样,一些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分别从交往、流动、目的地、时间、相互关系、生活方式等不同角度对旅游进行了界定。德国的蒙根·罗德1927年指出,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1942年对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及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这个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所采用,并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定义。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指出,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在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英国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1974年指出,旅游发生于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1980年指出,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指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等特点。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参与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旅游的社会属性和发展特征,决定了它是人们体验异地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一种高级娱乐活动,并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高级需要形式;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旅游具有异地性、流动性和暂时性的自身特征。
二、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它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游业从业务类型看,包括3种类型 :一是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国内旅游,二是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出境旅游,三是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入境旅游,后两种类型的旅游业务活动属于涉外性质的业务。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效用,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故也称为无形贸易。
三、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助于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
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