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原因。受到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和一些“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是造成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家庭原因。由于现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许多青壮年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将他们都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没有精力和能力教育好这些孩子的,反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却娇惯自己的孙子或孙女,使他们养成了娇惯、懒惰的性格。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讲究索取,不讲奉献,无心学习。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观原因
(一)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平时缺少巩固练习,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这样便造成听不懂,而对知识模糊认识的缘故,学习障碍便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另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二)构建平等环境,克服自卑心理。许多初中“学困生”,往往伴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内心孤独冷漠,常处在一个“冷”环境中。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锁在同学的圈子之外,始终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数学交流环境,时时处处尊重“数困生”的人格,多方面“引诱”他们参与数学讨论,使他们意识到“其实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增强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三) 强化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教会其学习。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表现在知识匮乏和知识间的联系弱。教师不仅要为他们补知识,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而且还要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让“学困生”开口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看出他们知识的盲点和思路的误区,从而对症下药。
(四) 创造成功机会,战胜恐惧心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初中“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屡受挫折、缺少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成功机制,积极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微课 小学数学 逻辑 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思维能力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习中,如果教师可以时常的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是相当有帮助的。本文主要针对微课的情况之下,数字仿真情景的引导中,数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该模式的优势之处。
一、微课下数学课堂的资源建构
建构微课资源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设定教学课程的大纲和教材,选取这之间与逻辑思维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微课的课程设计。比如我们针对小学六年级“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部分进行微课资源的设计[1]。
微课资源结构如图1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课程资源主要由“知识框架、学习任务单元、Flash微课件、逻辑能力联系”这几个部分组成。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体,辅助以教师的点播,目的是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整个微课件的Flash模块趣味性强,寓教于乐,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着小动画,整节课下来也不会枯燥。
微课资源的课程建构主要采用Dreamweaver和Flash技术,主页面和欢迎页面主要采用Dreamweaver制作,主要包括知识地图和学习任务的链接,微课件的内容也是采用Flash技术完成的[2]。
二、微课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
主要采取的是对照式的实验方式。我们在学习阶段,首先需要对逻辑思维的训练的样本进行分析,将学生平均分成两个组,每个小组30人。然后,按照步骤对两个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实验组的训练过程
在上课之前,我们给予实验组装有微课资源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学生打开电脑,找到微课资源,进入主页面。于是页面出现了四个模块,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下面,老师给学生进行微课资源的使用讲解,微课资源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超链接,只要学生点击链接,便可以进入学习的页面。
上课时间到了,老师下达了学习的任务,同学们两人一组,开始进行学习。无需讨论,个人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有疑问的,在微课结束之后在进行讨论,或者请老师解答。所有的同学都学习完成了之后,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统一的点播。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分发测试卷,学生独立完成,并且回收该试卷。
(二)对照组的训练过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本方式进行学习,除了与实验组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同之外,其余的都一样。课后也是及时进行测试,回收试卷。
三、结果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测试包括解题的思路与解题的过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50分,相加起来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一)成绩对比
如表2:
显而易见,实验组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二)答题时间对比
基于试卷的难易程度,我们将答题的时间规定为40分钟。实验组大部分学生都早于规定的时间完成试卷,平均成绩为24分钟。对照组个别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任务。显然,实验组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三)成绩提高的幅度
在授课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均没有明显的提高的趋势,授课完成之后,实验组总成绩2436分,对照组2199分,实验组提高了838分,而对照组只提高了579分。这明显说明多媒体授课比微课更加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的幅度更大。
(四)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根据上表显示的结果,前测中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为低下,两组同学的成绩大部分都在60分之下;60分―70分的同学分布情况也较为不理想。后测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大部分同学都在70分―80分之间,60分之下的同学数量为0。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经过授课之后,两组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根据上文的情况来看,微课资源的“知识地图”、“学习任务单元”,使得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过程清晰完整,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较为合适的[3]。
数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持续的过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燕,杨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4:36-38.
1.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依据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与目标,遵照小学学龄心理与生理特征及教学论规律而制定的作为小学阶段教学的一般性准则即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第一,要遵循"促进小学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与传授数学知识相维系"的原则。这个原则中要求数学学科在促进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重视该学科的整体育人功能。第二,要遵循"积极参与和启发引导相维系"的原则。这个原则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重中之重,若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参与只能成为空谈。与此同时,要重视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也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要遵循"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维系"的原则。在加强平面直观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同时,要重视表象的中介作用。第四,要遵循"演绎与归纳相维系"的原则。要正确运用不完全归纳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重视演绎推理在数学中的应用。第五,要遵循"渐进性与系统性相。
维系"的原则。依据最新版的数学教材,正确领会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把握数学教材中的逻辑结构体系,重视对小学学生数学知识的整理。第六,要遵循"掌握知识与理解知识形成过程并重"的原则。重视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数学知识,引入社会实践活动充当数学教学的现实依据或论据,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与此同时,重视逻辑思维的建构与引导,促进其逻辑的演绎推理,还要积极引导其对知识学习与理解进行反思。第七,要遵循"创新与巩固相维系"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小学学生正确的运用和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要加强数学知识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的作用。第八,要遵循"普遍与特殊相维系"的原则。
2.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2.1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孩子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更应该是锻炼学生情感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小学学生教育,通过寓情于理,让知识贯穿在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场景,使得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引导,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求知渴望,让兴趣作为小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启蒙导师,这也是新型教育时代学校数学教育的重要追求目标。潜能是无限的,只有将学生的潜能不断的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挖掘,让兴趣和渴望成为学习的源动力,才能使得小学生在教育初始阶段养成良好健康的学习习惯,以及对长期国民教育的持续动力。将学习的习惯转化为求知的惯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从小养成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求知的好奇心的心理习惯,让教育的坚实基础真正扎实在教育的初始阶段。
2.2 巧设问题情境,体验探索乐趣。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能充分利用的先天性自然优势,这本身也跟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强、思维跳跃性频率高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就要有技巧的应用这些已有的条件。首先是改变中国传统老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问题,用浅而易见的答案来作为引导,形成曲径通幽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其次是多给予学生多种角度看待问题,求得正解的机会。多用鼓励多渠道探索代替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推理的空间和支持,即使是某一问题的解法方向有问题,也要鼓励学生不同渠道探索的勇气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对自己的独立思考建立信心,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对于成功探索的成就感。
2.3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相长"即使从小学开始也不该只是书本上的一个名词,把教室和讲台还给学生是学校教育革新一直创新的改革方向。数学老师最为学生在求知路上的引领者,更多的角色应该是数学课程学习的活动组织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多的设置教学合作情境,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站上讲台,让老师坐在坐位上,角色互换,互相体会教学两方彼此的经历心境。同时可以用建立专题式数学学习小组或者是互助式合作小组的形式,老师就某一概念或方法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和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仅提升了数学教学方法革新的质量,对于建立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和诚信合作关系,都有很好的正面积极作用,从而也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多重身份塑造建立了良好的心理桥梁。
2.4 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数学是和每个人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它建立了一个人用数字去认知社会和生活的一种工具,同时数学的学习也奠定了一个人经营自己实际生活的坚实基础。所以,对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贴近生活实际,将书本上的计算、图形真切地跟身边的实际生活需要相结合,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知的到的生活实际做为学习导入和练习的实例,让学生寓生活寓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用的真实感,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的奥妙之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实现"要我知道"到"我要知道"到"我想知道"再到"我想解决"到"我需要知道"几个关联环节的层层转变,夯实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2.5 培养估算意识 发展学生数感。小学教学标准指出,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是新时期革新数学教学教法,锻炼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内容。数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算数的精确性,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估算也是更为实际有效的测算工具。而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估算意识,能从思维方式上释放对于学生常规数学考虑的牢笼禁锢,提高学生多方向、多渠道、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挖掘学生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感知能力、数字敏感程度、逻辑关系的惯性推理能力的层面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产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优劣,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的准备不足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辩证地看有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而且内外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从内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认知储备不足.这是指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结论性知识、方法、思维及观念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有机联系和内部规律的有序系统.
2、情感准备欠佳.情感准备主要指的是数学学习动机,是一种兴趣,态度和自我评价的复合体,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动力.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老师之间情感上有距离,在学习心理上常有以下几种情况:想学就是学不好;因为不懂或不会,就不爱学;因为老师看不起,所以不愿学;因为老师不太管,所以放任自流.这类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学不好,无信心,因而投入较少,视学习为负担.
(二)从外因分析,有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这类学生的家庭常会是以下几种情况:不从自己的孩子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平时放任自流,到时怨天尤人,有的甚至连成绩单也不在手,家长会也不参加;关心倍至,方法失当,或过于严苛,或过于娇宠,尤其是单亲家庭;自身文化太低,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无法监控;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起着决定作用.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心理状态等.
3、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影响,如不良社会风气、陋习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不能逐渐形成健康的观念、动机及良好的兴趣和态度.
二、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体发展的思想
要改变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状况,就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初中教育真正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全面素质教育,即教师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把“教会学生”转变为“教学生会学”;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把单纯教知识转变为发挥学生的潜能,把知识、技能训练转变为数学思维训练,成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着眼于分数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对象来培养,把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均有发展.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使他们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学困生的知识断层处,教师针对性地辅导、协助学困生学习,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转化大批学困生,优质生就会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高.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课堂上,面对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四个阶段或更小的“问题”科学地有效地针对性地设计为一个小循环(诱导、自学、讨论、交流、反馈、激励这一循环),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学困生进行热情辅导,适时指点,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的自主性,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封闭与半封闭状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训基本理念.
(五)学会赏识“学困生”
一、营造良好的口语学习氛围
俗话说,环境改变人。环境是一切行为习惯的重要外在条件,营造良好的口语学习氛围,是获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是重要的外因。对于小学阶段而言,环境的营造更为重要,因为,孩子们都还没有较强的自我管控力和约束力,很多时候都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引导自己的言行和举止。
对于孩子的学习,既要重视校园环境的熏陶也要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重视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利害关系。学校环境方面,要重视口语教学课程,要求教师们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老师要重视,在良好的口语环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字灵动的活力,体验语言带给我们的快乐和自信。
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寻找到乐观与豁达,激情与唯美。学校不定期地举行演讲比赛,可以有助于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天赋和激情,在学校这样充满关爱与美好的环境中,绽放语言的魅力。同时,家庭环境也需要高度重视,一个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搞好家庭环境,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和谐、有爱、尊重、互动的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天赋,积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在口语教学方面,重视孩子喜欢说话的习惯,并引导孩子说话的技巧以及说话的方式。
口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需太过于急于求成,而是渐渐地培养孩子的语言学习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并使孩子们在这些鼓励和引导中建立科学的口语表达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表达,体现孩子口语的天赋。
二、积极增强学生口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语言表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上要创新教学,实施有助于孩子快乐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建立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爱好的教学机制。
小学生口语方面的教学,更应该结合小朋友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来展开教学。例如,多鼓励能说会道的小朋友,举行“小小辩论赛”等。营造一切有利于孩子口语学习的氛围,增强小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生阶段,指导小学生储备较为丰富的语言和诗词句是关键,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说话技巧,才能成为优秀的语言口语表达能力高手。要多鼓励,多培养和多指导,在孩子们学习过程中,尽量找到孩子们的兴趣点。找到了他们的兴趣点,展开活动,有助于孩子们自信心的获取和培养。在快乐、自信的学习中,给予孩子赞美,例如评奖“小小演讲明星”等,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
小学生口语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孩子口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使孩子们在语言的海洋中游刃有余,使他们获取极大的自信和满足感。老师们要积极地培养孩子们学习口语的兴趣,增强学生语言的悟性和灵活思维能力。使孩子们在快乐、自信的学习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是获取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首先,口语的表达,要注重学生文明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学习习惯,要引导和培养孩子礼貌用语、文明用语、科学用语,不说脏话,拒绝说不文明语言,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礼貌用语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语言;交流;阅读;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98-01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以及思维的主要工具,孩子获得了语言,就意味着他们开始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恶,能够探知周围的世界,能和他人沟通了。因此,语言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3岁~6岁更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一、提供丰富、适宜的幼儿读物,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他们说话的语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时家长一定要多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每天留出一些固定的时间来和孩子聊天,可以和孩子聊聊在幼儿园的情况,或者今天开不开心等。与此同时,还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多样化的语言环境,用不同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可以经常念一些简短、押韵的儿歌给孩子听,甚至把一些和生活相关的儿歌打印出来,贴在家里一些相关的区域。比如,在卧室里贴上这样的儿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小脚丫,穿裤子,穿上袜子穿鞋子。同时,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念给孩子听。除此以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生动的儿歌,编一些简单的动作,做语言游戏。三四岁的孩子是很喜欢看书的,家长可以选一些图案简单、清晰、故事情节有趣的图画书给他看。在陪孩子看书时,除了依照图片的顺序讲故事给孩子听,还可以利用某个图画来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另外,可以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故事《三只小猪》之前,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从故事的名字中猜猜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故事?”“他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就比问孩子“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要好得多,因为前面的问题更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二、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丰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四五岁孩子说话已经比较清晰和流利,他们开始会分辨不同的语音,这时是孩子的口腔语音定型期,是孩子语音发展的关键期。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词语,并且对词语的意思也更了解了,他们特别喜欢和人交流,并且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家长要多带孩子外出,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孩子的经历。游玩时和玩完后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聊聊看到了什么,以加深孩子的印象。游玩购物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地和其他孩子或者成人说话。比如,孩子想要买东西,可以让孩子自己和售货员说。带孩子看风景时,可以跟孩子说一些优美的词汇,让孩子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抽象的词语,这样比在课堂中和书本中学习词语要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四五岁也是孩子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教育,除了要选择适当的图书,在提问方式上也可以做一些改变。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站在某个角色的立场想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如果你是小红帽,碰到大灰狼,你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4岁的孩子已经有能力来回答,而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把话说完整,并且把话说得更规范。另外,家长可以开始引导孩子关注文字。一般来说,大多数4岁宝宝会对文字开始产生兴趣,在阅读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边读边指文字,吸引孩子看。也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出现一些文字,如给家用电器、桌椅板凳贴上名字,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也可以感受文字的存在。
三、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
五六岁的孩子说话已经相当流利连贯,只要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基本能将话说完整。这时大多数的孩子能将故事情节完整地讲出来,而且条理比较清楚。五六岁的孩子常常会拿着书或指着标语问:“这是什么字?”这些行为都说明孩子有识字的愿望。在这个时期,家长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以外,还要注意让孩子把话说完。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家长可以事先和孩子进行交谈,给孩子一些任务。如要去海洋馆玩,家长可以事先简单地告诉孩子玩的内容(要求孩子把看见的海洋动物或者有趣的事情告诉爷爷奶奶),并在游玩的途中多拍一些照片,边看照片边和孩子讨论。6岁的孩子很快就要上小学了,这个时候要加强孩子对于书面语言的兴趣。每天晚饭后或睡觉前,可以选择一本孩子最喜欢的书读给他听。对于内容比较多的书,家长可以先讲一遍,或者在某个精彩的片段停下来,让孩子自己接下去。在选择图书的时候,家长可以扩大选择范围,历史故事、童话、民间故事都很适合五六岁的孩子。好的图书是孩子语言学习的榜样,家长可以将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让孩子有兴趣的时候随时可以阅读。
四、结束语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促进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更多的孩子尽快地用对的方法把语言能力发展起来,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为师生所苦恼。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成了一直困扰广大小学教师的老大难问题。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问题谈谈浅见。
1 激发学生兴趣,培育思维方式
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有因就有果的思维方式,然后采用例证的教育方法。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培养孩子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对孩子写作大有好处。只有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就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注意到了这些,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会丰富充实。例如《消失的叶子》这篇习作中,学生们观察到了仙人掌是没有叶子的,只有又细又尖的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运用因果逻辑思维,在习作中表达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仙人掌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水分充足的绿洲变成了干旱的沙漠。通过这个习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也培育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2 注重真情实感,培养写作能力
根据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实际经历,使学生运用比较自然的语言熟练表达自己的真实行动和观念,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注意训练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夫。一方面,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填鸭式教育培养的孩子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如何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呢?例如看到春来树木长出新芽,花儿露出笑脸,就可引导孩子树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规律”的观念;看到水滴穿石现象就要引导孩子树立“没有积累的过程就没有成功”的观念等等,并让孩子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和类比比喻的语言表达方法,引导孩子学习诗化语言。如看到鱼儿游来游去,可以说:鱼儿在捉迷藏,鱼儿在做游戏,鱼儿在赛跑,鱼儿在小河妈妈的怀抱里撒娇呢等等,这样在训练孩子书面语言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丰富生活,体验角色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我通过鼓励,组织学生观看有益的影视片、电教片、收听广播节目等有效渠道帮助学生获取巨大的信息,这既增长了知识,又积累了写作素材。电视,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几乎谁也离不开的媒体资源。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功不可没,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学众语言、接受各类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便是看电视。我力求做好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懂得应该看什么,听什么,怎样看,怎样听。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思维会碰撞,情感会激荡,写作的素材也日渐丰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学生角色体验是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好办法。然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所扮演的只是两种角色,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实在是少得可怜,难怪他们没东西可写,没情感可抒发。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生活积累丰富了,不仅“有米下锅”,还会引起学生的倾诉、表达的欲望,就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
4 走向社会,感受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逻辑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当遇到问题时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的能力很低,数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最近我们在某个小学做了这样的数学测试题,现在有两个塑料桶,一个能盛水5千克,另一个能盛水3千克,问:如何利用这两个桶测量出7千克的水,针对这个测试,我们在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自选择一个班来解答,在最后的测试中,我们发现了在二年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做对,四年级有25%的学生做对,六年级有一半的学生解答出来,其实这道题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在这之后我们又出了一道题,现在有两个数字,3和5,(这两个数字可以重复使用)运用加减法怎么得出结果7,在换一种说法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都解答出来,这就是典型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一、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解答出数字题,但是若把这个数学题融入到应用题中,很多学生就不会解答,在测试中,很多学生在解答第一题的时候写的不会,但是在第二题的解答中,写着5-3+5=7或5+5-3=7,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这两个题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在进行数学计算训练时,只片面的训练学生的解答数字能力,几乎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没有注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往往是先从背数开始,然后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背诵九九乘法表,这让数学过于的符号化和高度化。让学生以为数学就是单纯的计算数字。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的真正含义,并进行适当的计算技能训练,在进行计算技能训练时除了具体的答案背诵,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并主动去挖掘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特的教学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差,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独特的数学教学。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思考,这样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发现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老师可以在讲述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开展“拼积木”的活动。让学生们把相同的正方体拼凑成不同的长方体,再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凑成不同的正方体,这样不断地转换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题,对于一些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设计新颖、与众不同的例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的教学中,老师使用不同的进行教学方法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让学生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去学习数学。比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除法后,让学生对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的运算进行比较。若就让学生按照平时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趣,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来进行讲解,比如用水果糖的分发为例,总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学生,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颗糖,以及每个学生手上有多少颗糖总共就有多少颗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比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家里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测量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面积后。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文具盒的体积。将数学学习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明白数学其实并不神秘,它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围绕,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和思考。这样就能让那个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除了对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进行培养,准确把握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加强之外,还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