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698年的一天,繁忙的广州港迎来了一艘名为“阿穆芙莱特”号的法国船只。这艘以海神波塞冬妻子之名命名的货船,在两年后载满了从中国运回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顺利抵达法国,由此拉开了中法茶叶直接贸易的序幕。
300余年后的2017年,一列从法国里昂始发的中欧班列在2月的春风中抵达武汉,这趟中欧班列装载着法国18个酒庄的近30款葡萄酒。一份来自葡萄酒故乡的深情厚谊,为4月末在武汉举行的中法文化经贸论坛铺垫了酒香四溢的序曲。
从中国广州到法国里昂,一个是中国明清两代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是“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一个远居欧洲西部、以丝绸贸易而闻名,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更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中心。一东一西两座城市,成为两种文明在跨越时空的丝路上的两个坐标,而中国茶与法国酒,也成了中法文化互通的象征。
复刻东方古国的香韵
1700年1月7日,沉浸在新世纪节庆氛围里的法国凡尔赛宫,上演了一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整个巴黎的上流社会为之沸腾,各界名流显贵纷纷到场。无数欧洲贵族更是有幸得以见到法兰西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身着中国服装,在一顶中式轿子中隆重出场。热衷于品茶的路易十四,在舞会上展示着中国味道,与欧洲名流们共享着新世纪的福音。整个18世纪欧洲大陆的“中国热”,成为了贵族文化的符号。
在东方,18世纪的中国正端居康乾盛世的威仪中,这与彼时欧洲大陆兵荒马乱的教派纷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因富产丝绸、陶瓷和茶叶而走入欧洲上流社会视野的国度,在传教士们口口相传的赞颂里,成为了欧洲人集体仰望的“乌托邦”。
从中国舶来的茶叶受到了欧洲贵族的青睐。喝茶,成为了上层社会的流行风尚。在漫长的习俗演变中,贵族们将喝茶的艺术,变成一种优雅的休闲习惯:下午茶。1662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迎娶了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的凯瑟琳公主,公主随嫁妆带来的一小箱中国茶叶,打开了茶叶在欧洲贵族中风行的历史大门。后来又经过贝德福德第七公爵夫人安娜的“个人宣传”,下午茶成为了午后三点到五点半,风靡多瑙河沿线各国的高雅标配。
对于贵妇们来说,一壶来自中国的祁门红茶,搭配三两精致可人的点心,要远胜于宫廷里洛可可式碧衣华服的装点。
法国18世纪著名油画家、皇家首席画师弗朗索瓦・布歇,在他的油画中生动描绘了皇室贵族享用下午茶的景致。同一时期的油画《在巴黎滕布尔宫的英式下午茶聚会》和水彩画《公爵夫人花园聚会》,都描绘了法国贵族按照英式习惯品尝下午茶的场景。中国茶承载的中国文化,在涌入法国文明的第一刻,就奠定了美好的开始。
这种神秘的东方树叶因医学家宣扬的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被法国上层社所接受。但茶文化在法国的形成,与欧洲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浪漫的法国人并没有像“海上马车夫”荷兰一般提早进行海外贸易,也没有像英国人一般痴迷于昂贵的下午茶彰显的尊贵身份,而是将中国的饮茶文化提炼为一种精神雅趣。
从1636年首批茶叶抵达巴黎,到法国上层社会钟情茶道,再到法国成为今天欧洲茶室文化最盛行的国家之一,法国人一直保留着品茶的习俗。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以及19世纪末“中国热”消退的年代里,他们还保存着对饮茶文化的理解。
经过历史的变迁,爱好茶道文化的人群从18世纪的皇家大臣主管马萨林、剧作家拉辛、知名作家德・让利斯夫人等贵族阶级,转移到了各个阶层的法国人身上。旧时极富医效保健功能的贵族饮料,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茶馆文化传递中国味道
茶文化在法国社会铺开后,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19世纪的法国,餐饮场所已广泛供应茶水。现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的法国印象画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就借用日常生活情趣的主题,展现了社会餐馆中的茶饮场面。
法国茶馆里的中国茶叶曾经覆盖中国10个省份的30多种绿茶,而在普洱茶的产区云南省,一种名为“销法沱”的普洱茶更是专门为销往法国而特别制作。如今,中国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红茶是深受法国茶馆推崇的三大红茶品种,而后二者都根植于中国红茶,是中国红茶自丝路传播到西方、在当地种植后的变种。
在中国的北京、广州、成都等地,茶馆是市井气息浓厚之地,不仅网罗着天南海北神聊畅述的各色人群,还是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大观园。在一碗茶水的香气升腾中,有人说书,有人唱戏,有人下棋,有人赏鸟。
类似于中国式的品茶,法国人也不喜欢居家独饮,而是倾向于前往茶室集体品用。与西方人在咖啡馆喝咖啡相同,茶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而不仅仅是饮品。19世纪法国美术思潮兴盛时,咖啡馆、茶馆几乎成为法国乃至欧洲艺术创作的容器,见证了无数艺术创作灵感的迸发、文化交流的对撞。
东西方的茶馆文化有着相通的气息。1980 年 9 月 25 日,老舍话剧《茶馆》开启了欧洲巡演,北京人艺78 人组成的《茶馆》剧组,历时近 50 天,在联邦德国、法国、瑞士三国14座城市共演出 25 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一时间,法国“茶馆热”与品茶文化再度兴起,几十年来经久不衰。
酒香里的气质互补
茶叶从中国走向海外,一路向西丰富着丝路沿线各国的杯中文明。而葡萄酒在西方本土发明酝酿,也逐渐影响着东方古国酿酒工艺的革新。
《圣经》里曾有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稣说:“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亲是种植葡萄的农民。”在著名故事“最后的晚餐”里,宴席菜单里的核心要素是葡萄酒和面包。传统西方宗教世界里,葡萄酒不仅是果香与酒精的简单结合,更代表着爱与救赎,占据了西方人的精神高地。
在葡萄酒王国中,法国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土壤环境,成为葡萄酒的主要产地。而悠久的历史、风格多样的产区和独一无二的口感,又让法国葡萄酒享誉世界。
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老牌葡萄酒生产国,严格限定葡萄酒的等级划分。1855年,在世界万国博览会上,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定下了波尔多产区的葡萄酒等级划分制度,这一直影响着现今的波尔多红酒等级划分。讲究规则与浪漫主义平衡的法国红酒,浓缩了贵族文化和优雅的绅士情调。
当中国人大碗喝酒的豪放与法国人捻指细品的优雅相遇,会发生什么?
与西方相区别,中国的酒文化源于农耕文明。大自然孕育了谷物的自然发酵,又有勤劳的中华先祖巧妙地掌握了发酵制酒的技能。大雨过后的窖存谷物吸水发芽,活化淀粉酶在低温环境下将淀粉变成糖,糖与水在酵母的作用下最终成为让人痴迷的琼浆玉露。中国黄酒、白酒的“接地气”成为了中华酒文化的精神内核,人们用酒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用酒表达内心的热情与愉悦,也用酒来祭祀祖先和土地。
因为古丝绸之路,中西酒文化有了互通和碰撞的可能。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关于葡萄酒的见闻。西汉中期,中原百姓引进了葡萄并招来了酿酒艺人,自那时起,中国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在粮食酿酒的主流技术之外,还引进了水果酿酒的技术。
中国虽是酒文化大国,但最初的酿酒工艺还不能使酒类长期保存,稍有不慎美酒就会酸化腐败。元代以后,欧洲传教士的丝路之旅,带来了西方蒸馏酒技术,大大延长了中国传统酒类的保质期,还使酒的口感与成色更好。在学术界的主流论调里,我们如今饮用的中国白酒,采用的正是在西方蒸馏酒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的酿酒工艺。
从盛唐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到元代《马可・波罗游记》里记录的山西太原葡萄园盛况,再到明朝《本草纲目》里的葡萄酒酿造方法,葡萄酒从丝绸之路的西端一路风尘,拥抱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2007年8月,法国和意大利科学家完成了葡萄的全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作为中国茶文化代表的茶与作为中药材第一品牌的人参,至今未见有大规模的合作研究计划。我们很担心在不远的将来,英国人或日本人在世界上率先发表茶的全基因组学列。
科学研究水平是支撑茶产业发展的硬实力,茶科学研究的有效性决定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性。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茶文化的科学内涵、茶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加快和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在茶领域的应用,为茶文化、茶科学以及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茶文化和茶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内在科学规律,茶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尤其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使茶学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学科。本篇文章是自己学习、研究茶的一些心得。本文通过这些思考与茶学前辈和文化茶人共同交流,以期完善中国茶学知识,为中国茶文化和茶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用的科学数据。
1、关于中国茶的分类思考
茶学是一门传统而又崭新的学科,因为很多基础研究才刚刚起步。我国很多南方产茶省的大学都设置了茶学专业,已经培养了大批的从事茶学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的人才和专业队伍。但总体上看,各研究独成体系,缺乏相互的交流和大合作攻关。因此,在茶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以及应用新技术开发茶机械化生产上,其研究和产品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上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分类有统一的规则。中国茶学要真正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公认的学科,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根据不同茶类的工艺可以将中国茶简单分成三大类,即不发酵茶(non-fermentat tea,NFT)、单发酵茶(single ferment tea,SFT)和双发酵茶(double fermentat tea,DFT);根据茶发酵程度不同对目前已形成的茶进行再分类,如10-20%、20-30%、30-50%、50-80%发酵程度分别归纳;根据每个发酵程度的茶类中的品种、成分差异进行再分类,依此类推,形成既有中国茶文化特色又与国际相关学科相对应的茶学体系。传统的分类如6大茶类基本上是根据茶汤的颜色来分类,或以传说命名。这种分类有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及道理,但很难与现代科学的分类相对应。如不发酵茶以绿茶作为代表,由于在其制作过程中高温的快速杀青(烘青、炒青等)作用,使其茶叶内的生物酶(多酚氧化酶等)快速失去活性,使茶多酚由于生物酶参与的氧化作用停止,茶多酚转变成茶黄素后不再继续氧化成茶红素、茶褐素,汤色呈黄绿色。单发酵茶在制作过程中杀青温度适宜(一般不超过80oC),时间短暂,因此保持了茶叶中大部分生物酶的活性,在一定温度和保湿条件下,茶多酚等物质在茶多酚氧化酶等生物酶作用下发生酶促化学反应,使茶多酚等物质由茶多酚转变成茶红素及少量的茶褐素,使茶汤变为红色,此为红茶。在这个发酵过程中,由于时间短(8-10小时),温度低(室温,25oC左右),基本没有微生物参与,因此定义为生物酶参与和主导的发酵,即单发酵茶。普洱茶熟茶或生茶存放后发酵实质是由茶叶生物酶和微生物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茶类,因此定义为双发酵茶。另外值得探讨的是黑茶与普洱茶的关系,以及普洱茶是否属于黑茶这个传统茶的分类定义。从制作工艺上讲,普洱茶尤其是普洱茶熟茶,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55°C-60°C左右,时间长,一般在45天至60天,有的甚至更长。而四川雅安以及湖南的黑茶工艺特点是温度高(70°C左右)、时间短(1-2天翻堆)、翻堆次数多(6-8次)。黑茶在渥堆前,有一个步骤是高温蒸汽蒸茶,这一操作使微生物被杀死,茶叶内生物酶失去活性,其发酵过程基本上是高温前的部分酶反应、空气中的氧化反应和部分微生物参与的反应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黑茶更接近于高温条件下发酵的红茶,应该定义为单发酵茶。
从以上三大类茶工艺的不同可以清楚的看出,其生理功能和功效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从国际上茶学专家发现了茶多酚后,人们把茶中茶多酚的多少为基础定义茶功效的强弱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应该说茶的基础功效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茶多酚、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其中茶红素和茶褐素是以化学键的形式与多糖结合的一类大分子)、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以及有益金属离子和维生素等。当然,在三类茶中,由于工艺不同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成分。也正是由于发酵工艺的不同,导致了茶的功效差异。国外学者对比了绿茶和红茶对合成胆固醇蛋白酶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条件下,红茶提取物对合成胆固醇蛋白酶的抑制效果是绿茶的6倍,而绿茶抑制速度快但抑制程度低。
茶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的学术价值,其三个明显的属性如生活属性、地域属性和民族属性,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和进化起来的。
2、从茶的功效性上悟茶文化的生命之“道”
饮茶从神农尝百草的特殊药用价值演化、发展到今天的茶文化,已经成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之一。这种生活习惯的形成,并作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传承和发扬光大,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茶的生理属性,即茶对生命健康有益。或者说人作为高等动物对一种食物的进化选择。
人们饭后喝茶首先是感觉舒服,尤其喝发酵的茶如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等,其次才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就是饭后喝发酵茶有利于促进消化。文化是一种习惯特殊的、固定化的表现形式,或是说具有规律可循的艺术形式。茶文化说到底是适应了人的生存需要,即“喝茶舒服”是生命体征变好、代谢调整平衡的一种表现。
茶文化能够发展兴盛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生理属性,即茶调节人体综合代谢异常的生理功能。吃茶、饮茶、品茶本质上是一种日常的饮食行为。很多动物吃草后口渴要喝水,这是因为草含大量的纤维素,在胃内和肠内吸水膨胀,因此动物需要大量喝水,消化纤维性食物。人类祖先以果实等纤维素多的食物为主,至少祖先的食谱是杂食性的。人类进化、演化、发展到今天,从现代饮食结构来看属于“饮食进化不完全”的高等动物,即现代人以吃肉类等高蛋白、高能量(高糖饮料或高糖食物)的食物为主。但人类本可以通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这些能量,社会进步的结果却是坐车多、走路少,机器作业代替人类劳动,越是吃的营养高的人运动越少。这样身体就出现了能量代谢不平衡问题,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现代疾病就逐渐“普及”; 高营养成分也有机会让肿瘤细胞多吸收营养,长的更快,导致现代人出现了过去不常见的癌症等各种怪病。喝茶解决了一个人类缺少膳食纤维的大问题,即大量增加了人体内需要的食物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茶多糖以及发酵茶形成的茶红素、茶褐素就是天然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他们不被胃、肠道吸收,却能够与多余的脂肪酸、胆固醇等结合,抑制机体的吸收,在肠内被微生物发酵分解排除体外;同时这些发酵形成的物质又能与机体的蛋白酶发生作用,促进对人体有利的酶解反应,以及发酵茶中有效成分相互协同作用,起到了双向调节的效果,解决了现代人“吃饱了撑着”(能量过剩)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长期以来养成了饭后喝发酵茶如普洱茶、红茶、乌龙茶的习惯?以普洱茶熟茶为例,由于微生物、生物酶发酵作用,使其茶色素尤其是茶红素、茶褐素大量增加,对胃等刺激作用较大的茶多酚副作用大大降低;大分子物质转化成小分子物质,对人体刺激性更小,并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普洱茶中的茶多酚的分子量较小,氧化后形成的茶红素、茶褐素绝大部分与茶多糖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表面活性剂性质的新成分,结合脂肪酸、胆固醇的能力更强,从而抑制或减少了人体的吸收。茶多酚氧化后形成的这些新的特性增加了降血脂、降胆固醇的活性,从而使发酵茶的产物更适于调整能量代谢,有利于消化。由微生物参与的普洱茶熟茶发酵反应,是一个很有效的微生物代谢和茶叶细胞组织相互适应的生命代谢反应过程。在这种植物与微生物的生命代谢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以及产生的代谢产物都适于微生物的生存。而这个代谢过程在绿茶中没有发生,换句话说就是绿茶工艺的产物只适应于茶叶本身,或者说只适应于植物代谢本身。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对人无害的微生物,微生物参与的代谢可以理解成为植物与人机体适应的“前代谢”,形成的物质可称为人体需要的“半成品”,即人体稍加加工就能被容易吸收,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对胃刺激小的重要原因。因此,这种“前代谢”完成了茶叶有效成分适应人体需要的 主要成分的积累,发酵茶也就更适合于调节人体代谢的异常。
绿茶由于茶多酚未充分氧化,因此其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功效显著;由于不同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饮食结构差异较大,其适宜喝的茶也就相应不同。如地区过去的食物一直是以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因此,喝发酵的普洱茶等黑茶能够解油腻,这成为了与他们生活相适应的茶类,茶更具有适应于生理需要的功能和功效。生存好是生活好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3、从茶的区域属性中悟茶文化的地理之“道”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承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经历了辉煌也走过了风雨。中国盛产名茶,六大茶类中都有让人赞不绝口的名茶,龙井、铁观音、祁门红茶、普洱茶等。这些名茶都有明显的地域性或叫地理属性,品茶、饮茶、用茶,长期的进化、演化和发展使品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茶文化的发生、演化、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生存以及饮食习惯的需要和适应,形成了地域性的茶文化。不同地区饮茶的方式、方法以及内涵以地区的某些特征或传说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地理位置和气候相近的区域茶名品,如浙江的龙井、福建的乌龙、云南的普洱,以及安徽的信阳毛尖等,其制作工艺和品饮方式自成体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区域性茶文化。
中国的名茶很多,以乌龙茶为例,有100多种。名茶的名字基本上是根据地域、名山、传说等命名的,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根据不同地区命名,有明显的地域标志。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等。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制作工艺的差异以及不可复制性,使区域性名茶得以彰显个性和特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边茶和普洱茶。虽然这两种茶不是在、内蒙等地生产,但他们都成为与两个地区紧密相连的区域茶文化,是形成茶马古道上的唯一产品。四川的雅安是边茶等黑茶茶马古道的源头,云南的普洱、版纳、临沧是普洱茶的发源地。这两种茶的产地是唯一向藏民族和内蒙提供发酵茶的地区,成为藏民族和蒙古族直接相关的茶产地,也是中国目前形成的唯一只喝发酵茶、基本不喝绿茶的特殊地区。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有“宁肯一日无饭,不可一顿无茶”之说。由此可以看出,双发酵名茶――普洱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少数民族特征。
4、从茶的风俗习惯上悟茶文化的民族之“道”
不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其饮食习惯差异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惯改变了很多,但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涵和灵魂却没有大的改变。藏族、蒙古族喝酥油茶、奶茶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改变,时代的变迁改变的只是盛装饮品的器皿;喝奶茶、酥油茶的习惯这就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茶文化的民族共性,即茶文化的民族性。实际上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规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一种选择。
以藏民族为例,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甘肃等高原地区,而青藏高原是藏族的集中生活地。一千多年以来,茶和盐、青稞炒面、牛羊肉成为藏族的四大主食。然而,作为富有情调和雅趣的汉民族的茶文化在青藏高原上呈现了另一番奇异的文化形态,饮茶、品茶与藏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情感心理融为一体,经过长期的生活演化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茶文化。因此,从藏民族的茶文化形态我们可以感悟藏民族的民族性。从藏民族的四大主食来看,其营养成分基本满足了人体生理需要的养分。发酵茶解油腻、促消化,防止了高蛋白引起的能量代谢不平衡;青稞炒面补充了由于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奶和牛羊肉提供了生命代谢所需的能量和氨基酸。
酥油茶及相关的茶文化是藏民族茶文化最普遍的文化形态。在茶传入之前,藏民族也适应了很多牛羊肉与植物的匹配饮食,但为什么茶传入后能够迅速与其生活、民族、宗教结合起来,甚至成为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这是因为茶已经成为藏民族生命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民族进化、演化和世代繁荣的神圣物质。
蒙古族饮茶始于成吉思汗时代,经过漫长的演化,现在的奶茶文化已成为蒙古族特有的文化之一。奶茶即先煮茶后趁热加奶,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可以使发酵茶的有效成分与奶中的营养成分充分结合相互作用,利于人体的吸收和消化,同时还可以补充人体缺乏的微量元素。我们曾经用试验验证了另一个现象,即在37°C条件下使茶提取物与水中的油脂混合,两者溶解性很好;在室温情况下,两者结合效果不好,与水溶液基本相同。这些现象说明了喝热奶茶的科学道理所在。因此,奶茶如同蒙古族人的生命,一日可无食但不可无茶!由此我们可以从奶茶文化中感受到一些蒙古族的民族性。
从云南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感悟茶文化的民族性。云南是世界茶的发源地,这里生长着数千年的野生古茶树。这里不仅保存了许多原生态茶树,还保存了很多原生态的饮茶方式方法。茶文化讲究“和”,云南少数民族的纯朴、善良、宽厚、包容正是茶文化之精髓所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乐观、知足心态,又恰恰是茶文化讲究的“放”的体现。人之所以有很多烦恼是因为七情六欲“放”不下,而云南少数民族幸福指数很高,这与云南是世界茶的发源地至今还传承着原生态的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喜欢喝咖啡、可乐(含咖啡因)的民族喜欢冒险、冲动,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很多殖民地。
说起茶文化的民族属性,使人不得不想起法国的红酒文化以及西方的咖啡文化。当然不能说喝茶有文化,喝红酒、咖啡就没文化。这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性格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西方喝咖啡,这与他们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工作强度大,寻求刺激、冒险、崇尚个性化性格有关。中国人讲究和谐、中庸、崇尚雅致,因此,修身养性、精行简德成为茶文化的精髓,因为茶中有咖啡碱以及咖啡碱的拮抗物茶氨酸和γ-氨基丁酸,它可以让人安神、舒张血压。
5、从“茶禅一味”悟茶的“功”、“效”之合
关键词:宋词乐舞;表现形式;旅游价值
一、宋词乐舞简介
宋词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与唐诗齐名,与元曲媲美。而大众对宋词的认识还停留在背诵,吟读的层面,殊不知宋词乐舞是一种音乐文学,即宋代曲子词,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简称“词”。宋词是宋文化保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行都与当时宋代的音乐有直接关系,其曲调是燕乐,萌芽于隋,发展于唐、五代,到宋代则发展到鼎盛时期。河南省开封市历经多年的挖掘,终于使宋词乐舞登上了现代社会的舞台,为世人呈现了宋代的民俗风情,再现了宋代的文化风貌。
2010年3月17日,开封市宋词乐舞研究会成立,2011年4月11日,宋词乐舞成为河南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后在陆续在开封市龙庭公园、山陕甘会馆、河南大学、开封大学等地都举行了展演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2013年在开封水系附近进行为期半年的展演,让这项高雅的艺术回归雅俗共赏的本质。水系游船游和休闲游的游客也体会到了这千年古音带来的意境,恍惚间梦回千年,体会了北宋的坊间民风民俗。
二、宋词乐舞的曲目与表现形式
宋词乐舞的这种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利用传统的经典宋词展开千年古音的复原创作,其主要曲目有《满江红》《西江月》《一剪梅》《钗头凤》《生子》《浣溪沙》《青玉案》《雨霖铃》《暗香》《八声甘州》等近30首曲目,这只是宋词中的沧海一粟,众多的宋词在历史传承中留下了词却丢了曲,所以宋词乐舞研究会的专家正在考究寻找新的属于千年之前的古音。
不少人认为宋词乐舞的展演是阳春白雪,只有较少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欣赏,其实不然,真实的宋词乐舞表演通过“着宋装、说官话、唱宋词、奏古乐”这种古朴清丽的表演形式,同时加上宋代的传统故事、酒文化、茶文化、服装文化等,即使听不懂宋词的吟唱也能通过故事,服饰,方言,古乐被他它所展现浓郁的宋文化氛围所深深吸引。
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东京梦华》就是宋词乐舞开发的成功案例,通过六幕四场展现宋王朝的兴衰,从虞美人的序开始,醉东风,蝶恋花,齐天乐,满江红,水调歌头作为尾声,宋词乐舞作为重要的背景音乐和点缀。让游客瞬间穿越时空,与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感受汴梁城的繁华与衰落。
三、宋词乐舞的旅游价值分析
1.宋词乐舞具有地域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词音乐艺术的发展的脉络,从后梁、唐、晋、汉、周到北宋发展到鼎盛,其中大部分时间发生在开封,宋词演唱中的语言、声韵都与开封密切相关,以开封方言代表的中原方言自然就成了全国的“官话”,所以在开封将宋词乐舞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这也将成为开封城市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作为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元素。流行音乐到处有,感受宋词乐舞的千年古音只能来到开封才能真正欣赏和感受。旅游开发过程中太多的雷同性产品,一样的公园,一样的高楼,一样的纪念品这样的旅游项目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去一座城市旅游感受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文化,宋词乐舞无疑成为这种文化的重要载体。
2.宋词乐舞具有较强的视听审美性和体验性
宋词乐舞采用着宋装,唱宋词,奏古乐的表现形式,并有竹竿子全程协调演出过程。在宋朝勾栏瓦肆表演中,竹竿子类似于现在主持人,说唱逗笑。开封宋词乐舞的“竹竿子”王雁翔头戴一朵花,手拿一竹竿,说着开封话,身着宋装一登场,就引来台下观众阵阵叫好声。“你问我是干啥的?在大宋俺‘竹竿子’就是主持人。今天主持人有金话筒奖,在我们宋朝有金竹竿奖。”王雁翔诙谐的语言引来台下观众阵阵笑声,顿时拉近了这门艺术和游客的距离。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轻歌曼舞,灯光舞美美轮美奂,古乐演奏音韵悠扬。这些都能调动游客的视觉和听觉,营造出千年汴梁的繁华局面。宋词乐舞就像一个城市的背景音乐,用古韵古法演奏的妙曲瞬间给游客带来了强烈的体验性,让游客感觉就像生活在画中、梦中一样,产生时光的交错感。
3.宋词乐舞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
在日渐兴盛的国学教育中,对唐诗宋词三百首的热爱影响了几代青少年,在家长带着孩子进行旅游满足孩子求知欲望时,宋词乐舞的展现恰恰满足了这方面的旅游需求,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观赏感受宋词的魅力,理解宋词背后的故事。如宋词中呈现的家国情怀,田园情怀,婉约情怀的历史背景,宋词衍生出来的北宋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人际交往礼仪等,如宋人在人际交往时十分注重礼仪。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奉献一组歌舞是很流行的做法。演唱宋词成为必备节目。就连苏轼也不例外。苏轼每次接待客人,若关系一般,必定安排歌妓伺候,以示礼数。开封市的中小学也尝试用唱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宋文化和宋民俗,并竭力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4.宋词乐舞还具有较高的旅游经济价值
较成功宋词乐舞项目《大宋・东京梦华》,从2008年4月5日晚演出至今,不断地进行修编,其修编过程也是一个精品化的过程,目前已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型实景演出。”最便宜票为199,在旅游旺季上桌率很高,具清明上河园董事长李琦介绍,仅东京梦华一个项目的门票收入已经达到门票总收入的20%左右,这是直接的旅游经济收入,间接的旅游经济价值也相当可观。在水系的宋词乐舞展演在宣传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配合水系夜游项目,增加游客在开封的停留时间,从而带动食住行等多方面的旅游增收,实现从关注景区门票收入到关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的飞跃。
5.宋词乐舞具有较强的旅游宣传价值
开封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宋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而宋词又是宋文化的一块绚丽瑰宝。深入挖掘、展示宋词艺术这一宝藏对开封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洛阳设有千唐志斋,里面有千块石刻的唐诗,用以宣传唐诗,开封与此想对应也应该建设宋词文化园,将开封打造成宋词之都。宋词乐舞就是一张具有较强识别度的旅游城市宣传名片。在旅游城市的开发和宣传中,利用这种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更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开封这座城市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宋词乐舞研究会网
[2]闫漫.陈鑫锐,宋词之都.开封日报[N],2012年10月10日
首先,文化这个词无处不在,茶文化、酒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文化营销、网络文化等等,甚至还有厕所文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用文化解释,很多问题也可用文化解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许多地方招商引资的妙计。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好生意,消费者对产品的文化含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许多产品不管怎样都要与文化沾上点关系。可是,文化这盒万金油可不是那么好搽的,一不小心可能弄巧成拙。举目望去,文化的滥用、跟风现象确实不少见。
比如,清朝题材的电视剧泛滥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被戏说的康熙、雍正、乾隆的形象频频出现。回想起来,大约是从《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火了之后开始的,以至现在打开电视,满眼都是男人的长辫子、满耳都是格格阿哥皇阿玛,也不怕大家产生审美疲劳,难道电视剧的制作者都黔驴技穷了吗?难怪有人戏称:“1644年清兵入关,为我国的电视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如,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潮流之一,但是民俗文化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有被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的可能。笔者曾在不只一处的旅游地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反映当地的婚俗,主持人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请几位帅哥上场与“新娘”模拟婚礼过程,台上的“新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没有一丝想像中的新娘的娇羞,却挂着一脸商业的微笑。每次总会有帅哥积极响应,很简单的拜天地、入洞房之后,终于进入正题,各位请别误会,正题是“新娘”向“新郎”要见面礼,还冠冕堂皇的说这是当地的风俗,“新郎”只得无可奈何的掏钱以结束这场“婚礼”。这只是以民俗文化之名行骗钱之实的一个版本,据说各地的商人还有不同的招数。而对于民俗文化的肤浅理解和低级运用,更是不胜枚举。唉,可怜的民俗文化!
大家只要留意一下,房地产企业的广告中常用“高尚”一词,“高尚社区”比比皆是。“高尚”本是指“道德品质高雅的人”,我们可以说某个人是“高尚的人”,可是房子如何“高尚”,是不是“高尚社区”里都住着“高尚”的人,这么说有钱就高尚?《天下无贼》中刘德华问了一句“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我们暂且不讨论“高尚”一词用于房子是否合适,换个角度,大家都用,为什么还要跟着用?
还有企业文化,也成为现在的时髦,凡企业就要有文化,没有文化创造条件也要文化一番。多数企业的文化,成了喊口号,成了为文化而文化。比如,有家企业提出一句口号,叫“人人都是人才”,以激发全体员工的潜能。可是,公司的人事制度却规定,不管公司业务如何,新招多少员工,每年都必须裁员5%。其实,末位淘汰、按比例裁员,都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一种方法,都是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中国企业的当然权利,至少中国现阶段的劳工法和工会制度并不限制企业这样做。但是,这里的理念与制度的冲突却是显而易见的。员工肯定相信现实,臣服于制度,而口号始终只是说说而已,谁也不会认真对待。松下幸之助喊口号“人人都是人才”,因为他在制度设置上明确规定“绝不解雇一个松下人”。在松下幸之助那里,除了日本企业主传统的家长心理外,他还认定:每个人不论能力如何,都可以为企业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我不国际主义情深,我看到捧金碗要饭的不肖子孙就会不淡定。
爱的是中国气质的食物
现如今终于有富于责任心的电视人愿意在饮食文化这一领域给国人尤其是一帮历史考试不及格的小年轻们上课了。《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次文化的自我标榜,也是传统文化的自我拯救。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和精心的编排把那些就要遗失殆尽的岁月积淀的食之精髓呈现在观者眼前。颇欣赏那些还坚守着古法手工艺炮制食材的老脑筋们,无论是自己煮盐腌制火腿的父子,还是78岁仍然经营百年虾酱老号的婆婆,以及广西那仅存的五个高跷捕鱼人。劳动成果的量在现代的工业文明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轰鸣的机器,分子层面的化学和成品,工厂化的生产,能让这些人的产品瞬间被淹没。当这些坚守者离去,悠悠传承而来的文化还剩多少?在一切想方设法快起来,高增长的社会心理之下,慢调的优雅如同没落的贵族。环视周围被快乐儿童餐催生的小胖墩,他们一定没有享受过幼儿园绿化小铁碗吃肉龙,然后在温暖而不想睡觉的午后玩枕巾的乐趣。《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金贵的手工技法和思维方式记录下来,既是不是存亡断续的举措,也起
了呐喊呼号的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将心性修养的重要用一种诱人的方式向每个观众悠悠诉说。手工制作饮食的过程就是发现和调和的过程,有个词汇叫调和鼎鼐,既可以用来形容宰相,也可以用来形容厨师的工作。越是名厨越是注重对文化的理解和心性的修养。国际名厨,在日本已经扬名立万的扬州厨师,还每每回乡都去冶春茶社寻觅一些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感受到的意境以充实自身,其意境如禅,其意境似道,除了在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之外别无他法。在我们热衷于改造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上一些本应珍视的东西逐渐被我们用来当做交易的筹码支付给了历史。看看《舌尖上的中国》里查干湖78岁的鱼把头和他们坚持使用的六寸网眼的稀疏大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中阐述的大
《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并非易事
道就被这些可能连孟子都不知道是谁的人们朴素地践行着,这就是天道。除了天人合一的道之境界,心性修持也在这部片子中被提及,一些食材制作过程漫长得足月经年,这个过程既是不断调和料理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心性修养的过程,三年以上的火腿可以生吃,这三年里如果没有静候花开的耐心,只怕火腿也要早夭。在我们惊艳于美食,垂涎于美味的过程中,也不禁要审视自己的心灵之力。
《舌尖上的中国》最让人感动的是,将味道和情感一一关联。窃以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家庭气息和从中传递出来的情感表达完全不输“扫黛嫌浓,涂铅讶浅,能画张郎不自由”所透出的春闺情趣。时过千年,相亲都开始万人同相每人八分钟了,这里边的情趣也荡然无存,一切只为快,试问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被卡耐基成功学课程鼓动的人们,是否还记得自己厨房里的油烟味和妈妈手中的家常饭菜香?食物不但果腹充饥,也是滋养心灵的途径。亲情、友情、爱情诸多情感融汇之下的烹饪是感情浓烈的表达,是中国人可贵的传统,在味蕾送上满足与愉悦的同时情怀不可遗忘。谢谢《舌尖上的中国》,给每个还有情怀而忽视了情怀的人提了个醒。
荡涤心灵之旅
喜欢《舌尖上的中国》里边的美食其实还在其次,喜欢的是里边所流露出来的美食家气质。陆文夫先生曾经写过一本名为《美食家》的小说。在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是这样的:对本地的美食所在了如指掌;哪里有新的美食,他们必然火速赶到;他们对美食的点评恰如其分。
将本来是用来维系生命的摄食变成一种艺术,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在厨房中上演了一部孜孜以求的发现之旅。于是根据地域,民风,食材出产的差距派生出了“四大菜系”,“菜系”,乃至“十大菜系”,以及不可胜数的地方小菜系。每个菜系又因为历史的沿革,经济发展的变化而轮流盛行。在厅堂之上的菜系之外,还有那浩若星辰的弄堂口的小吃。几乎没人能够完全地统计究竟在中国有多少食物的种类。《舌尖上的中国》用7集的时间却能将中国饮食文化的神髓展现出来,实在难能可贵。
在这部片子中没有烹饪大师,没有烹饪大赛,没有严重的商业广告植入
型的店面介绍。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 0多岁的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太婆制作年糕的浙江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这是真正的美食家气质。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语专业率先在全国招收本科学生,培养对外汉语事业专门人才。在过去的30年中,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为全国50多所高校输送了大量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的人才。显然,中外文化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知识。在将来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向世界各地人士介绍中国文化,毕竟汉语还没有成为世界通用语。目前,对外汉语专业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他们采用英语专业所用教材,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西方文化知识,能比较轻松地介绍有关西方文化如感恩节大餐、圣诞老人和雪橇、圣瓦伦丁节、复活节兔子和彩蛋等知识。同时对外汉语专业也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以便将来能用英语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的文化知识。但是学生是否具备了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呢?他们所用教材有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内容并打下扎实基础的平台呢?本文旨在通过其所用教材的调查来分析解答这个问题,并通过结果来分析教材有可能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是将来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之一,他们需要具备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并能用英语或者其他目的语进行交流,他们是否能有这种能力呢,从其所用教材我们可得以解读。
二、分析与讨论
教材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对外汉语专业目前所用英语教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立民教授担任总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其中包括:《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共六册,本专业学习一至四册)、《口语》(一至四册)和《听力》(共四册,本专业学习前两册)。这些都是供高等院校英语本科学生及其他水平相当的英语学习者所用的,既然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非英语本科,那他们就属于水平相当的英语学习者,他们的英语水平能否和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提并论是另一回事,在此不作过多探究。
《现代大学英语口语》四册中,前三册包括15个单元,第四册包括14个单元。此套口语教材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主题从一、二册中的日常生活话题逐渐过渡到三、四册中的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热点问题。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他们希望表达的内容,同时又兼顾西方文化和生活的介绍,既有外国味,又有中国味。对外汉语专业还开设了中国文化相关课程,所用教材主要有三本,一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该书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及地理环境,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等各方面对中国文化做了介绍,是学生们了解祖国悠久、丰富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二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高丙中编著的《中国民俗概论》,该书通过建构“中国民俗”的概念来描述中国人的生活传统,具体从生产、工商、生活、社会组织、节日、人生礼仪、游艺和民俗观念等方面描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对于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了解中国民俗的巨大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赵荣光编著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该书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及筷子文化等以及中国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中国传统食礼等,涵盖全面,对读者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指导。
总之,上述所说英语教材内容多采用或多摘选自英语国家地道的文章,听说以话题为单元,分课进行听力与口语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能力,了解西方文化知识非常有用。但是,英语文化知识在此套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大,无论是在精读教材还是口语、听力教材中比重均明显大于母语文化。虽然本套书有少量的母语文化知识渗透,但总量太少,以至于教师和学生也相应地很少接触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导致其无意识地注重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
三、建议与总结
南京虎踞龙盘,号称十朝古都。南京城的地望主要由此而来。夫子庙及秦淮风光带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里的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点之一,她的地望也是历史与文化的整合,与南京城有暗合之处。想要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吃历史饭,十朝古都是令人羡慕的富矿。天赐巧合,状元楼酒店地处夫子庙地区,借南京城和夫子庙双重地望,经营于斯,弘扬于斯,当然要定位于斯。状元楼酒店的“状元”二字,亦充满文化韵味,其“名”望又暗合南京城和夫子庙的历史定位,可谓天时地利占尽,真可以在文化创意上做一番大文章,文章怎样做,做得好不好,那就要看“人和”了。
南京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惟其繁博,方显出定位的难度。若宽泛地定位在“历史和文化”之上,虽素材丰富而游刃有余,但难免用力平均流于平平。所以文化定位这篇大文章,“切入点”的选择首当其冲也最为重要。在丰富的历史素材面前,要有所筛选,郑重选择。找准切入点之后,咬住不放,努力挖掘出尽可能多的东西。
同样是历史古都,北京的辉煌主要在明清,其雄浑博大的帝王之气至今仍然是历史定位的坐标点。西安则以秦汉唐的文物震撼着世界,西方人多是为朝拜她古拙浩繁的文物而去西安的。临安杭州实际的历史遗物并不多,但精明的杭州人早已把她经营为极富人文景观的旅游重镇。南京城是怎样呢?为都,不如北京那样富霸气;文物,不如西安那么丰富和悠远;经营,不如杭州那样善于刻意挖掘和渲染。南京城自豪于世的历史,大概主要是六朝及明初一段时间,这正可作为南京的历史切人点,六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几乎在各个领域都能找到这样类似的观点:六朝既非秦汉朴素的浑厚,又与唐宋成熟的精巧有所区别。它的空灵,它的洒脱,给后人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来源。而明代则不一样,今天我们还能从精神上,体会到明初开国时的浩博之气和勃勃生机。那座号称世界第一的古城墙,就是其精神的物化! (可惜至今仍没被充分利用。)因此,六朝的空灵精巧和明初的端庄博大应是状元楼酒店走入南京历史的切入点!状元楼是商业企业,经商需要机巧,而作为五星级酒店又要保持端庄大度的气派。这是一对互具离心作用的选择,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正可以在这看似矛盾事物中保持巧妙的平衡,使离心力变为上升的动力。其实这切人点也应该是状元楼酒店对南京历史文化精髓的汲取和映照。
近几年南京市民对某些饭店有一种说法,如“食在丁山、住在金陵”等等,其实这也是一种形象定位,自然形成的被动的定位。与其被动地自然地接受这种定位,不如开始就主动选择,积极导入,尽可能使酒店在公众的形象与自己预期中一致!毋庸讳言,今天的金陵饭店在南京人心目中仍然是酒店中的大哥大,另外人们还会有意无意地把美食比照丁山宾馆,这些公论是积十几年之功力形成的,这是无形的名牌,由于先入为主的月晕效应,若干年内很难改变这一现实。状元楼不一定在这些方面与它们一争短长,它尚有大片田园可供耕耘,那就是“历史文化的定位”。南京各大酒店似乎都没有刻意在这方面经营以图发展,状元楼抢占这一制高点,谋取先机,现在正是时候!前面说过,状元楼酒店一可借南京和夫子庙双重地望,二可借重“状元”二字。古代中国有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士”,他们一直是时代思想的先驱,忧国忧民,或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这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一定参照关系。由此,“士”的价值取向应是状元楼引入南京文化的切入点!状元楼以“士”为参照,一是要发挥“济天下”的博爱观,一是要紧扣“状元”这一主题,使酒店具有符合其五星级地位的文化品位!同样在夫子庙地区,可能有的酒店定位偏向“民俗” (如“秦淮人家”),我们选择状元楼以“强调品位为主,展示民俗为辅”的定位,也是出于以上考虑。
商机出自静观,出自一定距离的冷眼旁观。公正地说,酒店业发展到今天,其管理方式已经进步为严整精密的科学。正因为是一门科学,所以有它易于演练的地方。从这一角度看,各家酒店的武功套路大同小异。然而,创意是一门艺术,只有通过创意策划洗礼过的商业活动,才会异彩纷呈,方可以说是具备了“独门暗器”。所以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经营创意的策划。而在一个企业里,众多的创意需要围绕一个总纲进行。这总纲可以说是武家的密传心法,是商海中的航图,是企业的市场文化定位。一旦确定便要确立它在经营中的指导地位,也应该是酒店经营的战略机密。酒店的公关活动都应围绕它进行,否则即便有层出不穷的新颖创意,也会淹没在相互制造的干扰杂波中!在市场文化定位指导下的公关创意活动,让模仿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见到纷繁的创意活动,而无从知晓创意背后定位的精髓。仿我皮毛,其耐我何!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定位是关在深闺中的孤芳自赏,应该要主动出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公关手段,尽可能使大众心目中的状元楼形象与我们预期的一致!
五星级酒店的高档次的服务,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怎样在这共性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优势,各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怎样与企业的文化定位结合,或者说,怎样在企业的文化定位的指导下,确立我们的服务定位,这是状元楼酒店的课题。
前面我们找到了历史文化的切入点,是不是就要求服务生都做夫子状呢?是不是穿上了古装,满口“之乎者也”就是把服务定位在历史文化上了呢?误解!只有机械地理解历史文化的人才会这样简单地类比!前面我们强调,状元楼酒店是在精髓上汲取和映照前代的文明成就,六朝的灵秀和明初的大度,“士”子们忧国忧民的博爱观和高雅的文化品位,是我们企业的定位总纲!由此,服务上,我们的酒店除了大家必备的五星级的高质量服务外,还要有自己的特色。最基本的,服务生要有一定的书卷气,一般服务生也要能解答客人简单的历史的和文化的问题,另一些精尖人员同类水平要更高一些,甚至可以参加(或旁听)学术讨论!这样,酒店整体服务就有极强的文化感。但是这种文化感是洋溢在空气中的一种气氛,只有喜爱它并稍作留意的人,方能会心地印证。而不喜好或不刻意追求的人,这种气氛并不干扰他的正常行为!
对员工素质,也是要求他们有文化感,祟尚儒雅端庄的风度。从文化角度讲,状元楼的员工应该是有文化品位的员工。员工的文化常识培训,可以纳入饭店整体文化建设规划之中。更进一步,职工在文化层次上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其一为初级,掌握最基本的常识,要求员工都要有一些基础的历史和文化常识,与南京和夫子庙乃至与状元楼相关的风物知识,酒店可以自编一些此类小册子,作为员工的必读教材。其二为中级,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必须具备看过几本有关专著方能达到的水平。其三为高级,在某些领域有一定造诣,内部“博士”,酒店在各个服务部门培养一批文化素养很高的业务骨干,他们不但有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具备顶尖的本行业知识和高超的操作能力。如:A.茶博士,精通各种关于茶的博物知识,中国各地各流派的茶艺,日本的茶道,欧美的茶文化等等。实际演练,绝对正宗。B.酒博士,精通古今中外各种酒的知识,民俗酒文化如酒令酒俗等。C.导游博士。D.民俗博士等等。如此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亦可以显示饭店的品位。等级并不是终身的,定期考试,定期达标测验,三次不合格者降级。对达标者要给予相应的荣誉,尤其中高级,除增加薪金外,还要大力张扬之,使之有强烈的荣誉感。对中高级(尤其是高级)的评定,可以外请专家组团,使之在学术上能站住脚。这也体现了状元楼酒店的品位。由此,可以分解出许多的服务细则。
以上是对人的“文化包装”。对“物”,可以进行同样的包装。
中国以“饮食文化”著称于世,作为“文化酒店”,这方面当然不能弱于他人,不但要让客人吃好,而且要让他们吃出文化品位来。最切近的办法是,所有的菜名都经过“文化”的过滤,最好能靠上“状元”这一主题。如四喜丸子可称“三元及第”或“连中三元”。另如,喜报三元,一甲一名,一路连科,九世同居,九羊启泰,白头富贵,鲤跃龙门,都可以套用到相应的菜名上。重要菜每菜一笺,精美印制,上有菜之来典,简单制法。餐者每人一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以搜集状元菜笺为乐事。在古代文化典籍和人物中开发新菜,如《红楼》菜、《儒林》菜、《随园》食单、朱元璋、曹雪芹、李煜等。南京文化矿藏之富足,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对历史文化风俗的勾沉,由此生发,我们可以自创新风俗。
比如,状元粥,比之“鸡鸣寺”的腊八粥(近几年南京兴起腊八到鸡鸣寺喝粥的习俗),选料固定,每年普通高招第一批录取之日隆重推出,名人开勺,公开熬制,争取数年后成为南京习俗。再比如,状元饼,类似西方中国菜馆的幸运饼,每张饼中藏有纸条,上书趣味文字,文字要有中国特色,能体现状元楼的文化品位。印制精美,能激发人们的收藏欲。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导入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通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得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日益频繁。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申办奥运成功后,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语言,在开放、发展的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在现实中不难发现:即使接受过几年正式英语教育并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大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能力上仍有欠缺,他们或者根本不敢开口说英语,或者与西方人交流困难重重,闹出不少笑话,这种低效力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误解,造成跨文化交际的不良效果。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为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非常重要。
二、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正确处理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
1 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在近年来使用十分频繁。比如:企业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尽管人们都使用“文化”这个词,但对于它的含义的理解并不相同。Sapir认为:“文化是社会继承的行为与信仰的总和,它决定着我们生活的性质。”Kluckhohn认为:“在人类学中文化指一个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个人从群体中获得的社会遗产。”胡文仲认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它既包括信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它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制约着语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总之,语言不只是一组组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是某种特殊文化和生活哲学的象征。这就好比是血肉之躯和灵魂之间的关系。所以除了学习英语本身的语言知识以外,还应了解英语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的障碍,从而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进行得体、有效的交际。而无视语言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英语学习,就恰似没有灵魂的躯体,这绝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因此,英语教育要特别注意目的语的文化教育,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
3 语言要素与文化
(1)词汇与文化:语言学家莱昂斯(J,Lyons)对词语文化作过这样的描述:“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由于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背景,所以表示同一事物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词义有的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而自称。而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通常代表罪恶、邪恶,给人类带来灾难,令人感到恐怖之意。又如“狗”,在西方,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食狗肉十分反感。而在汉语中,“狗”一般用于贬义,这从汉语中的成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等。
(2)语用规则与文化: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交际中断。但是,仅仅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还并不能保证顺畅地交际。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还会运用一套语用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见面如何打招呼、如何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等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惯,这些文化习惯的差异往往直接影响语言的使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是产生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有的中国学生用“姓”作为对于一位英国外教的称谓,他的全名是John Stevenson,学生理应叫他Dr Stevenson或John,但有的学生直呼他的姓,叫他Stevenson,这引起了这位英国教师极大的不快。在汉语中“老张”、“小王”、“欧阳”作为称谓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英语国家用“姓”作称谓只限于很少的几种情况。
(3)语法与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各自语言的语法上也会留下深刻烙印。因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是由反映现实的角度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决定的,后者也属于文化之列。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Hypotaxis)。英语中的句子以形统意,结构严谨,差异关系完整。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汉语中的句子以意统形,形态松散,内容完整。
三、问题的解决途径:加强文化导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树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观。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在教学中我们应改掉以往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运用的做法,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英语教学,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要求教师不仅应当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而且还应当有本国和英语国家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培养、改进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对英语及其母语(汉语)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
2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文化导入。首先,加强词汇文化内涵教学,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除揭示单词和成语的表概念部分的词汇意义外,还要涉及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词源典故。其次,加强文学语言教学,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增长对所学语言国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的认识,提高阅读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再次,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读物,不断拓宽知识视野,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会更深刻、更全面。比如,阅读课中教师可根据课文涉及的内容向学生输入反映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词汇、修辞及语篇等语言知识所承载的文化蕴涵,则结合语言点的讲解同步传授给学生。英语视听课也是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教师可选择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按照不同功能意念分类的声像教材,如《走遍美国》、《跟我学》等教学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注意文化方面的细节,诸如购物、问路、就餐、就医,如何问候、称呼以及握手、告别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情景表演等,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到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等文化知识。
3 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交往,通过轻松的个人间的交往会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汇演、英语演讲比赛,排练英文短剧等,使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均得到提高,也可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英美文化知识得到提高。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也会有所增强。
一、文化与商业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各种观点,但都无法形成统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1]就曾在他们1952年发表的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之回顾》(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个有关文化的定义。著名学者胡文仲认为: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2]而商业是人们从事的经济贸易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逐渐成熟,从最初的只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变成越来越注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方面的体验。而要提高商品的体验价值,就要给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追求实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所以,商业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对商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商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业文化也就这样悄然地出现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商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创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商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承载了商业的繁华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进步始终离不开商业。商业不仅能把商品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其所到之处,还能把各种文化形式带到各个地方,并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交流,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恩格斯曾说:“商入对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现在商人来到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3]由此可见,商业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商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用文化差异来解释国际商务中的所有问题是十分荒谬的,但如果否认真实和深奥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否认它给全球商务活动带来了很大影响,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4]因此,我们要正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同样,中西商业文化也同样存在各种差异。如果将人类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业文化也可一分为二,即商业物质文化和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物质文化即各种商品、商业建筑和设备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业精神文化即商业习惯、商业理念、商业思维、商业价值观、商业道德等。这里,笔者将主要分析中西商业精神文化的差异。
(一)商业习惯的差异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际关系和商业关系区分开来,他们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谈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场合还是休闲场合,所以他们就没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顾虑,商业关系比较简单。然而中国商人一般认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会通过饭桌,甚至人情来拉近关系,把对方变成朋友的同时也使他成为其商业伙伴。这种商业理念让外国商人很不习惯,但如果他们想在中国打开市场,也不得不入乡随俗,适应中国的人情世故。
(二)商业思维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在商业上也有所体现:中国商人倾向形象思维,而西方商人则倾向抽象思维。中国商人侧重由面到点的叙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欢由点到面进行阐述。中国商人强调以联系的角度看问题,注重事物的整体关系。西方商人则会将事物分割,进行逻辑分析。比如在商务函电往来中,中国商人往往采用归纳式的表达模式,即先阐述问题再表述自己的观点。西方商人则通常采用演绎式的表达模式,即先提出观点再对其进行阐述。在商务谈判中,中国商人一般更注重对方的诚意和实力,强调在谈判中要随机应变,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则更注重谈判的布局,即会事先明确目标,确定计划,收集数据等,对谈判的过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国商人认为一切要以大局为重,看重人际关系,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使业务更好地往来,所以要先处理好各种关系,强调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强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办事就可以了,职责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业价值观的差异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润为唯一目标,任何活动都要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财务报表。一旦公司出现亏损,通常就要大幅裁员,甚至申请破产保护。中国商人注重企业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使陷入亏损状态,也尽可能维护职工的利益,尽量避免破产。在企业经营中,西方商人注重个人利益,平等竞争。中国商人注重整体利益,讲究人情世故。在企业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进取精神和创业精神,而中国商人则认为创业容易,守业难,因此向往领导才能和守业能力。
(四)商业道德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文明经商,礼貌待客;遵纪守法,货真价实;买卖公平,诚实无欺等。中国商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他们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商人会通过赚钱来满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在资本主义初期,他们会通过惨无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劳动来赚钱;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他们则会千方百计地从消费者身上赚取更多的利润。
三、中西商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冲突,这些不同商业文化间的冲突也属于跨文化冲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决这些冲突就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寻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中西商业文化的交际也是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合理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对解决中西商业文化冲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二战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交际问题,从而促使学者们进行文化差异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18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许国璋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起步。[6]2.跨文化交际理论戴晓东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群体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员互相交换信息、相互沟通、共同建构意义和身份的过程。[5]51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欧埃特塞尔的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比较有影响力。他们认为,跨文化冲突管理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价值模式、个人属性、冲突规范和面子的关切;2)情景与交往范围的特征,包括群体的内外界限、关系参数、冲突目标的评判和冲突程度;3)冲突过程因素,包括冲突方式、维护面子的策略、情感表达以及冲突的节奏;4)处理冲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①它们的内在逻辑是交际冲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约,并影响到情境因素,且在过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观的体现,冲突管理能否成功取决于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等因素;冲突管理的结果又影响到文化价值定位及其他各个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解决之道广义而言,只要两个对象之间的需求无法搭配或相容,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处于冲突的情境之中。[7]由于中西方的商业文化存在差异,必然就会有各种商业交际的冲突。因此,要解决冲突,就必须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对中西方商业文化的认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东西方商业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背道而驰的。西方人在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驱动下,形成了一种完全靠剥削劳动力或吸引消费者来赚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对他人缺乏关爱精神。而东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观念影响,在利益驱动的现代商业社会往往仍会遵循有些道德准则,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种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长用富有逻辑的理性思维来对待经济,缺少感情因素。而东方人擅长用感性思维对待经济,缺乏严密性。两种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为都会给自身带来不良后果,导致经济停滞不前,落后挨打。要进行良好的商业沟通必须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开放的精神。2.进行适当的商业文化调整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要主动提高文化意识,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对方文化,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们,探索有利于双方的交际模式,会有助于赢得对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商业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对方的文化精华,摒弃文化糟粕。比如中国人容易安于现状,讲究面子,缺乏竞争意识,应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但西方人太强调自我,不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团结,也应摒弃,需要学习中国的集体意识。此外,还应该把西方的商业习惯及商业理念同东方的商业价值观相结合,取长补短,孕育出新的商业文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