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食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食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

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

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

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

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

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

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

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

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3]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第2篇: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对于大师的称谓,在同行眼中,王海威当之无愧,从业30多年,从厨工到厨师长再到董事长,一手创办北京新派八珍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厨师创业开店的先锋和典范,之后当起美食使者,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和非洲,让纯正的中餐理念和美味在遥远的非洲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等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而对于大师之名,王海威自己却始终“不敢当”,他以烹饪工匠自比,认为烹饪艺术的世界学无止境,在传承中华饮食文化、传播中餐美食理想的道路上还有许多要做。如今,刚刚完成非洲美食之旅的王海威荣耀归来,在即将启程前往下一段美食里程的路上,与我们分享他作为一名烹饪工匠的格局思想与使命。

以身为例,论一名好厨师的自我修养

就在前不久在厨师之乡河南长垣举办的“厨乡餐饮高峰论坛”上,王海威受邀以“从学徒工到烹饪艺术家的涅”为题,以亲身经历阐述了历练为一名好厨师的心路历程。

他将从厨多年对于好厨师的感悟归纳为三点。首先,要守住中国烹饪的根,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绵延千年,正是烹饪行业得以传承发展、繁荣创新的根基,守住传统,守护文化,也就守住了餐饮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中餐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同,首先是要“根”被认同。

其次,是守住厨艺传承的道,中国烹饪技艺历来是以师徒间的口传心授而传承至今,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师傅很多时候传授的不只有精湛的厨艺,还有多年总结出来的为厨为人之道。要对厨师的称谓充满荣誉感,对烹饪艺术存敬畏之心,对传道授业的师傅怀感恩之情。王海威在餐饮圈中虽然早已是名镇一方的风云人物,但他每次提起自己的授业恩师中国烹饪大师张汝才,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

再次,守住厨师的基本功也必不可少。其中最基础的便是分档取料,在王海威学厨甚至更早的年代,后厨并没有配菜组,想要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厨师,就要经历分档取料的历练。如何只凭借手中的刀锋和手腕的力道,就能将一整只羊或牛熟练地分解为不同部位,靠的就是扎实的基本功,还要能根据不同部位的不同质地,恰当地选用合适的烹调方法,是滑炒、爆炒还是红烧,在不使用原料改良剂的情况下,烹制出嫩、韧、香等多层次口感。懂得吊汤和用汤,也是衡量一名好厨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王海威有句口头禅:“厨师巧用汤,传统绝技藏。”说的就是汤之于美味、于厨师、于传承的重要性。一锅清淡如茶却鲜美至极的汤,不仅仅是厨师制造美味的心法秘笈,也是对传统文化最大的敬意。此外,随着现代烹饪艺术概念的发展和演变,对厨师创意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缺少构图、色彩学知识的菜品,脱离“三点透视”原理的呈现方式,在王海威看来都是缺乏力量和生命力的。

王海威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道出,厨艺之路亦如人生之路,没有捷径,亦不是一路坦途,唯有经历磨砺和岁月的洗礼,才能看到最美的彩虹,蜕变为一名真正的厨者。

以己之力,守护大师之名与中餐“工匠精神”

对于大师之名和工匠精神,王海威也有颇为深刻的见解。大师与好厨师的差别就在于,前者不仅要有超群的技艺、深厚的积淀、极佳的美食鉴赏力,还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格局。美食是国家文化、艺术、科学的具象表现,作为美食的缔造者,厨师就是烹饪艺术家,是国家饮食文化的代言人,所以当代厨师要更为广泛地涉猎各领域知识,更加注重提升烹饪的修养和眼界。

而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厨者,要对厨师行业充满自信,这背后是真材实料、真才实学;要对食材、对顾客充满敬畏,了解顾客的喜好、文化背景,对每道菜品精益求精,不断打磨,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客人之喜好;要对技艺充满谦卑之心,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立足本职,深挖细耕。这些都是“匠人匠心”的内涵,也是工匠精神备受推崇的原因。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王海威创立“新八珍”之时,他就不计成本地要求餐厅出品要达到国家食品安全认证级别,这在当时几乎鲜有餐饮企业能够认同,更别提做到。而在食品安全被提升到法律高度的今日,他在当时看似不可理喻的坚持经受到了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以食为媒,让中餐文化在世界每个角落绽放

2011年,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中餐的魅力,让中华美食的种子在世界更多角落生根发芽,王海威踏上了传播中华美食的征程,他把目的地选在了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中餐水平较为落后的非洲。在担任美食使者期间,王海威不仅带去了真正的中华美食和中餐烹饪技艺,也用美食在中非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他认为,中国的食文化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只有扎根民族文化,找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根,才能将中国美食科学地发扬光大。

在游历各国期间,王海威也看到了西方厨师的过人之处和中餐厨师的不足。无论从专业程度还是技术的全面性来说,西方厨师都更胜一筹,他们一个人可以完成从烘焙、煎扒、甜品、调汁到食与酒搭配的全过程,而很多中餐厨师只触摸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冰山一角,甜品更是中餐一直以来的短板。

今年二月农历春节期间,王海威作为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国际中餐名厨专业委员会代表,先后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个城市参加了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承办的欢乐春节“品味中国”美食系列活动,展示中华传统烹饪技艺,并与当地厨师进行厨艺交流。在举家欢庆的日子,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远赴异国他乡,就是要让当地市民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华美食,透过美食这种表现形式让西方感受中华文化所承载的价值理念。

第3篇: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引言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食”也居旅游六要素之首,旅游者在外旅游离不开美食。因此,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火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方式,重庆火锅更是对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但目前学术界对重庆火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烹调技巧、火锅的起源与类型、火锅与重庆当代人文精神等方面,鲜有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重庆火锅,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重庆火锅的饮食文化内涵来进行研究。

一、饮食文化研究概述

(一)饮食文化的含义

对于饮食文化的定义,目前尚不统一。典型的是季鸿昆认为:饮食文化是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包括人类社会与食物的关系。又如赵荣光认为:饮食文化是指食材开发、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的技巧、科学等,和以饮食为基础的传统习俗、理念和哲学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总之,目前学界对饮食文化的定义缺乏统一标准且观点繁杂。

(二)饮食文化研究的视角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关于饮食文化的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比如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地理学等,但各个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都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大部分文献都集中于研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影响、饮食文化与营养学等,涉及到社会、化学、营养学等领域,但是从地理学视角进行饮食文化研究的文献还相对比较少。

二、重庆火锅的饮食文化研究

(一)地理环境对重庆火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饮食文化的特色是在特定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了解地理环境因素对重庆火锅的影响,对于挖掘重庆火锅的饮食文化内涵和指导开发饮食文化旅游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2个方面进行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境内山多水广,全境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酷暑湿热,而冬季阴冷潮寒,所以无论何时何季重庆区域内都很潮湿,为了驱除湿气,重庆人民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渐渐认识到辣椒的“辣”和花椒的“麻”对驱除湿气有重要功效,于是在烹煮食物的时候特别爱使用花椒和辣椒作为调料,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驱除湿气的效果还能为菜品增鲜配色。因此,这就形成了重庆火锅的主要特色――“麻”和“辣”。

2.人文地理环境。重庆火锅最初是长江和嘉陵江边船工纤夫的饮食方式,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重庆自古是水码头,往来船只众多。中日后,伴随重庆的正式开埠,中外商贾日增,船工纤夫的数量在山城也增多,但他们的生活条件简单艰苦且体力消耗量大,因此需要食用便宜又相当耐消耗的食物以补充体力,所以火锅的便宜、方便且美味便深受大家喜爱。

伴随重庆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重庆人便应时推出一系列的“滋补火锅”、“药膳火锅”等,这不仅把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增加了重庆火锅的特色。这些人文因素都促进了重庆火锅的形成与发展。

(二)重庆火锅蕴含的饮食文化内涵

目前对饮食文化内涵的研究在各个文献中是众说纷纭,本文研究重庆火锅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主要借鉴了周尚意、孔翔的《文化地理学》中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食物原料文化。食物原料在任何饮食文化体系中都是最基础的部分,其构成几乎决定了饮食生活的基本面貌、甚至决定了饮食内容和方法及营养结构。重庆火锅的菜品来源甚广,有荤有素、有生有熟、有麻辣也有香甜,它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和,这很好地表达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也正因如此重庆火锅能风靡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群。尤其是在民俗风情方面,重庆火锅呈现出一派和谐与酣畅淋漓之景,造就出一种“同心共聚、同享共乐”的文化气氛。

2.食物烹饪文化。食物加工观念的增强和加工技术的提高,体现了饮食文化的进步,但绝大部分食物经过加工后还必须使用各种烹饪方法加以烹煮才可食用。首先,重庆火锅表达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火锅”本身是炊具的称呼,同时又是吃法、技法与炊具的统一。其次,重庆火锅体现了中国自古追求健康养生的饮食习俗。重庆火锅是水煮火锅,这种非油炸烹饪方式是非常健康的;近年重庆还陆续推出了“保健火锅”、“药膳火锅”等。

3.餐桌礼仪文化。餐桌礼节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又是一种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会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在重庆,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人都很爱吃火锅,且家家都会做,它具有极大的普及性。而每家每户吃火锅时则都是大家围坐在一起,这样就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流与沟通,进而增进彼此的感情和联系。所以重庆火锅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的阖家团圆的文化氛围,亲朋好友围“锅”而坐,在火热的气氛中尽情畅饮,和乐融融。

三、重庆火锅饮食体现的重庆文化

(一)重庆火锅表现了重庆人热情与豪放的民风

重庆火锅的主要特点是口味浓、重,以正宗川味的“麻”和“辣”为主,这与重庆人热情、豪放和喜好群聚的性格相同。重庆人不论何时都很爱吃火锅,且吃相很豪放,常常是叉开双腿,赤膊上阵,有气吞山河之势。在重庆通常有这样的景象:不论是街边小吃摊、小火锅,还是高档的火锅城,人们总是围炉而坐,锅里汤汁翻滚沸煮,锅外人人杯盘相碰,欢声笑语,在热烈的氛围中开怀畅饮。从这些胡吃海喝的人们身上,就能够感受到山城人民的热烈和豪爽。

(二)重庆火锅表达了重庆人追求健康与美味结合的生活方式

重庆火锅的基本调料辣椒、花椒、豆豉、老姜、大蒜等均有益于人体。医书记载川椒所含麻味素能刺激唾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和杀菌,起到开胃健脾的作用;食用大蒜可治痢疾、腹泻和咳嗽;豆豉有消食化滞与驱风散寒的作用;老姜则味辛性温,是发汗和祛风的良药。

重庆火锅的烹饪方式也非常健康,所有食物都经高温消毒且一熟便吃,这样既保留了食物的主要营养又鲜嫩可口;此外先烫荤菜再烫素菜的烫食顺序也有利益人们的肠胃健康;随着时代的进步,重庆推出的药膳火锅、滋补火锅等更是美味与健康的结合。综合以上可以看出重庆人民历来都追求健康与美味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四、对重庆火锅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火锅饮食文化”被当作城市名片

重庆火锅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早已从穷苦人才食的大杂烩发展成人人爱吃的美味佳肴。今天,重庆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火锅馆,以至于人们认为到重庆不尝一尝正宗的重庆火锅就不能算真正到过重庆,就像去西安一定要吃羊肉泡馍、游天津必吃狗不理包子一样。可以看出火锅已成为重庆的代名词,重庆的城市名片,而如何挖掘火锅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中国火锅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响亮、长久则需要政府部门与火锅企业的共同努力。

(二)“火锅饮食文化”被当作旅游资源

随着火锅成为重庆的城市名片,重庆政府开始将火锅这一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独具特色的重庆火锅美食文化旅游,这对重庆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促进重庆火锅业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重庆政府便开始举办火锅文化节,到2007年共举办了3届,在短短3年时间,规模从万人、十万人发展到百万人参与,从八百桌、一千桌发展到赢得“火锅之都”的称号,火锅节在重庆的巨大成功,让人既兴奋又惶恐。火锅因节日的举办串红,节日也因火锅的走红而日益成熟,但发展火锅美食文化旅游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构建火锅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设计特别的火锅文化旅游产品等,这些都需要旅游部门与火锅企业的通力合作。

五、结语

第4篇: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我县旅游餐饮现状

旅游业涉及的餐饮业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有赖于旅游者的存在而生存,包括旅游饭店的餐厅、旅游定点餐馆、旅游景区内及周边的餐馆与小吃摊、旅游交通站点附近的餐馆等;另一类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当地居民,但也可为旅游者提供餐饮服务,包括各类餐馆、快餐、小吃店、咖啡馆、茶馆、酒吧、农家乐等。随着散客数量的增长,第二类餐饮业态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我县目前旅游餐饮主要布局在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风景区、玖玖花海、XX九井溪森林公园等周边区域,各类餐饮户78家。

二、我县旅游餐饮特点

1、餐饮消费就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旅游消费中仅次于购物消费,占据第二位。因此,开发美食旅游在丰富旅游活动、愉悦旅游者的同时,也就是增加旅游创收的很好途径,并且其潜在作用更就是不可忽视。

2、餐饮消费满意度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

旅游餐饮作为旅游六要素的首个要素,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行程满意度的评价。旅游餐饮是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发展旅游餐饮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活动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全身心投入的运动,整个过程体力付出很大,会消耗身体很多营养物质与能量,仅仅吃饱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吃好,保证饮食的质量,旅游者才会有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顺利完成旅游活动。

3、餐饮美食旅游与旅游文化的有效结合

饮食不仅就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更就是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旅游到外地,品尝当地名菜、名点,无疑就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享受。我县饮食的多样品种、丰富内涵、背景文化以及饮食习俗等都深深的吸引着游客。如果把饮食与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我县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可以大大丰富旅游产品,为旅游开发与旅游经济增添新的亮点。

三、存在的不足

第5篇: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主观题 解题能力 例题分析 方法步骤

作者简介:苏跃民,男,浙江省丽水学院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思想政治高考主观题,侧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是对考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也是对考生分析、理解、探究能力的检验。有些考生从考场出来往往感觉良好,但实际得分却并不高。本文试图以2014年浙江省高考政治主观题(下文中标明出处的除外)为例,结合自己高三复习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一、提高解读设问信息的能力,是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出发点

一道主观性试题,从其结构看包括材料、设问和答案三部分,解答试题应从何处人手?笔者认为从设问人手,带着知识和问题阅读材料,有助于提高解读材料的效率。那么,应如何解读设问信息呢?

1.要了解设问信息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形式。设问中的信息一般包含四个要素:知识指向、材料指向、主体指向、设问类型,其表现形式一般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我们可通过下表解读2014年浙江文综卷政治主观题设问的四要素和表现形式:

2.要掌握解读各个指向的基本方法。

(1)知识指向。显性的知识指向一般用“运用……知识”“根据……知识”“从……(知识)的角度”等来表述;隐性的知识指向一般有机结合在设问中,如41.(1)问“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有的知识指向与设问结合得更为隐蔽和巧妙,我们只有通过分析设问中的特殊主体、关键词语、学科专门术语等才能确定。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38.(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这里的知识指向粗看是整个政治生活模块,但通过分析设问中的特殊主体“公民、人大、政府”和关键词语“保护”、“个人信息”就可以明确具体的知识指向了;还有一种知识指向则处于显性和隐性之间,设问形式为“运用……的有关知识”或“蕴含了……的哪些知识”,如,42.(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这里的“有关知识”说明不是“文化与生活”单元的全部知识,是与材料指向“中华美食文化的影响”有关的知识,也就是“文化的作用”方面的知识。

(2)材料指向。显性的材料指向一般表现形式是“结合材料”或“结合材料一”、“结合…材料”如“结合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有的设问还会在“结合材料”的基础上,再加上限制范围的文字,如41题,两个设问虽共用一个材料,但第(1)问指向材料的前半部分“美食的创造”,第(2)问指向后半部分“中华美食文化的作用”。隐性的材料指向与隐性的知识指向类似,会把材料指向巧妙地结合在设问中,如40.(2)“运用公司经营与发展知识,简述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3)主体指向。设问中包含主体词语的属于显性形式,如40.(2)、(3)的主体分别为企业和公民,隐性形式是指只在材料中出现主体词语的情况,如41.(1)设问中并未出现主体,但我们可从材料中得知是“美食创造者”。一般来说,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主体更为明确,而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却不太明确和注重。

(4)设问类型。基本的设问类型有三大类,每大类又包括多种具体的设问形式,如“是什么类”有“指出……的信息”、“指出……反映的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知识”等;“为什么类”包括“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据、理由、原因”、“意义、作用、影响”、“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知识的”等;“怎么办类”有“得到……启示”、“应采取……措施”、“应有……态度和行为”等。我们可以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判断其属于哪一种设问类型。

二、解读和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是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关键

正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利于做到材料和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缩小和确定答问所需的知识范围和主体指向。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层次、角度法和重点句、关键词法。层次、角度法就是针对设问指向范围内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或者根据设问指定的角度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找出与知识指向相对应的内容。这种方法适用于层次比较清晰或角度明显的材料。如40.(2),根据材料指向“B集团华丽转身”可将材料三划分为三个层次:从再生造纸起家的B集团,遵循国家产业导向,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污水污泥处理及相关产业上;十年来投入10多亿资金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术和配套设备,破解了污泥干化处置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B集团不仅经济效益良好,而且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得到社会认可。与这三个层次相对应的知识分别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j/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重点句、关键词法也就是在对材料划分层次的基础上,在各个层次中找出与学科专业术语、知识原理中的关键词相近、相似、相关的词汇,找到与知识指向相关的重点句子,以更好地联想相关的知识原理,为组织答案作准备。如,在上面材料中划出的带点词汇和句子。

2.知识要素出发法。当试题材料过于简单或者很混杂的时候,就很难划分层次、角度了,运用重点句、关键词法往往也不能使答案全面,此时我们可以运用“知识要素出发法”:即根据设问中的知识指向,全面回忆该知识所包含的各要素,然后从这些知识要素出发,寻找对应材料,甚至在现有材料基础上作必要的归纳、推理、联想和拓展,或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知识与材料的联系。如41.(1),与材料指向“美食的创造”相关的材料主要是: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上述与知识指向直接相关的材料是带点部分内容,而关键词“就地取材,应时而作”对应的知识为在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其他的知识似乎都联系不上。但我们可从该知识的构成要素出发与材料建立联系: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美食的创造需要进行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烹制方法的选择;人们能在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就地取材,应时而作。

3.材料与知识互动法。在材料比较混杂、知识指向又比较宽泛、且需要读取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即需要从所给材料中归纳、推理、提炼出与知识指向相关的新信息)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经过从知识到材料、又从材料到知识的多次互动、对照比较,才能确定材料与知识间的联系。例如41.(2)“中华美食文化的影响”涉及材料主要是: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在找出带点关键词和重要句子后我们明确,中华美食与纪录片是中华美食文化的载体,人们在品尝美食和观赏纪录片时可感受其文化的作用。这里的主体是:个人、家人邻里、远客近友、食客、游子。经过材料与知识间的多次互动,可建立知识与材料间的如下联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家乡美食,可以感受美食承载的亲情乡情友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反作用——纪录片播放,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家乡美食,观赏纪录片,感受其承载的文化,平添乡愁,引发对家乡、祖国的热爱,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三、掌握答案组织方法,是提高解答主观题效率的保证

1.答案要点的一般排列顺序。首先,按知识要点的顺序组织答案。因为书本中的知识要点顺序,基本上也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顺序,是逻辑思维的顺序,是人们想问题、办事情的一般顺序,所以按知识要点的顺序组织答案是最常用的答案组织方法。如40.(2)、(3)和41.(1)、(2)的参考答案要点都是按相关知识点的顺序组织排列的。其次,按材料的层次顺序组织答案。当试题选取的材料层次清晰、界限分明的时候,答案要点可以按照材料的层次顺序排列。例如,2014年四川卷文综卷l3.(3)“结合材料三,运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G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其参考答案就是按照材料中“G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措施”的顺序编写的。最后,按照思维的逻辑顺序,采用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答案。措施类问题,先综合(总),后具体(分),先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后具体要求、做法;依据、意义类问题,先现实后理论依据意义,先从材料概括对具体事物的意义,后推广至对同类事物、一般事物的意义。如2014年山东文综卷40.(1)“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意义。——有利于拉动消费;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不同类型试题的答案书写要求。答案要点的内容共性为“知识十材料”,但设问类型不同,答案要点的具体表述形式也不同。首先,是什么类试题的答案编写方法。设问为“指出某某经济信息”,一般按照材料或图表顺序,用文字概括材料、描述图表所体现的经济现象,并归纳所反映的问题或本质即可;设问为“指出材料蕴含的知识原理”“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一般写出相关知识即可,不必与材料挂钩。其次,为什么类试题的要点书写方法。①设问为“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某观点(知识点)的”,一般可用“某部分材料十体现了十某知识元素”或“某知识元素概述十某部分材料与该知识元素具体内容的有机结合”;②设问为“运用某知识简析某材料(现象、观点、措施)”,一般可用“某部分现象(观点、措施)+体现了(反映了、符合或不符合、违背了、否认了)+某知识元素”;③设问为“结合某知识(或从某知识的角度),说明某观点、做法的依据、理由、原因或正确性”,一般可写“践行某观点、落实某措施是某知识元素的必然要求”或“某知识元素十要求十践行某观点、落实某要求”或“某观点、措施十符合十某知识元素”;④设问为“运用某知识分析(说明、阐述)践行某观点、落实某举措的意义、作用、影响”,一般可用“践行某观点、落实某举措十有利于(有助于)+某知识元素”或“践行某观点、落实某举措十对于某知识元素十具有促进、推动、影响作用”。最后,怎么办类试题的答题要求。一般的答案包括“理由(原因)+主体十做法”,即从材料中概括出理由、原因,主体对此应该怎么做(根据知识指向中的内容来确定,但也可以是与知识、材料相关的具体措施)。如40.(3)答案“‘五水共治’是民生大事,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因此,每个公民都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积极行使知情、表达和监督等权利,自觉履行生态保护义务……”。其他答题思路还有:①从材料中例举的现象、问题,推出相对应的措施,包括知识指向范围内的指导思想、原则、态度、总体要求、具体做法等;②从材料中个别主体的具体做法,抽象出同类主体的一般做法(可在知识指向中找根据),如40.(2)“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第6篇: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食物,理念,语言,汉“吃”文化,英“吃”文化

Abstract: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food cultures. This essay conducts a survey of different contents, different concepts and different language showed by the Chinese Food Culture and English Food Culture, aiming to establish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foreign essence of a new culture compared with ours.

Key Word: Content, Concept, Language, the Chinese Food Culture, the English Food Culture

中图分类号:R1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四大基本需求和行为。而一日三餐,无论是为充饥果腹还是为享受美食,又是这其中之最本能的人类活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古语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形态,人类总是离不开吃的,吃不仅是人维持一生的一项必要活动,它也构成人类社会关系中诸多重要的环节。而人的实践和体验必然形成人对世界的认识,因此,研究各民族的“吃”是很有意义的,不同的“吃”必然形成不同的文化和语言。

本文将比较中国人和英美人之间不同的“吃”的食物,不同的“吃”的理念,以及不同的“吃”的语言,管理窥豹,借以希望从源头上了解到两种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为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不同的“吃”的食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发展最完备的农业文明,因此形成了食物种类最多,以谷物蔬菜类为主食的民族饮食习惯。而英美人历史上擅长畜牧和渔猎,形成了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相比之下,食物种类也单一很多。此外,汉民族文化的人喜食猪肉,猪身上的每个部位,前腿肉,里脊肉,腰花肉,五花肉等;包括各个脏器,猪耳朵,猪下巴,猪舌,猪肝,猪肚,大小肠,猪腰子,猪蹄,猪心等等,都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美食,不仅如此,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只要能吃的,我们都吃,而且大多还有一整套的吃法。另外不得不提的,哪怕是极其稀有的动物,吃他们是破坏环境的,也有部分中国人追捧,比如说燕窝,鱼翅,熊掌,曰为“山珍海味”。但是在英语文化里,动物的头脚都是不吃的,内脏除了鹅肝,羊肝,其余也都是不吃的,食物以新鲜为上。特别一提的是,英美人士绝不吃猫狗,鸽子(食用鸽除外),鱼类多吃海鱼,不吃无鳞无鳍的鱼,如黄鳝,鲶鱼等。更别说吃那些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了。英语文化中唯一能与我们“媲美”的大概就是对牛的吃法,但也仅限于对身上部位肉的吃法。例如:chuck(牛肩肉),rib(牛肋肉),short loin(前腰脊肉),sirloin(腰脊肉),round(牛后腿肉),tenderloin(腰里脊肉),top sirloin(上后腰脊肉),bottom sirloin(下后腰脊肉),shank(牛腱),flank(牛腩),plate(牛胸腹板)& brisket(牛胸肉)etc. 在这样巨大的“吃”的食物差异下,无怪乎一位美国人在他的中国美食游记中谈到他在面对中国朋友宴请他吃所谓的“美味绝伦”的狗肉时的感受------在他看来,吃狗肉就像在吃自己的朋友一样,不可理喻。

不同的“吃”的理念

在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吃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家庭集体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人的重大活动和节庆往往以宴会开始,以宴会结束。以食物祭祀鬼神的传统尤其反映出中华民族思维中“吃”的重要性。

中国人吃讲究意境,从食物本身来讲,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五味调和,享受食物带来的美好味道;从吃的外部条件来讲,注重器皿文化,讲究用餐环境的积极营建和用心选择。从烹饪的角度来看,不但花样繁多,而且技法因人而异,烹饪时间长短,用料配比多少,不拘于某一程式。中华烹饪之道,正如兵法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吃还是中国人“以和为贵”精神的最佳体现。在其乐融融的中国餐桌上,敬酒猜拳,夹菜递送,拉近了人与人的沟通距离,吃饭是中国人最偏爱的社交场合和方式,占据中国人生活和工作相当比重的时间。而在英语文化中,英美人士对于“吃”的理念,与中国人大相径庭。英语有句老话说,“We eat to live, not live to eat(我们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却不是为了吃)。”在这种心理观照下,英美人对于“吃”要淡薄许多。和中国人追求食物的美味相比,英美人只在乎食物的营养,蔬菜可以生吃,肉块荤食只做几分熟。吃饭也不是积极营造社交的场合,分餐制,吃饭时仅限于与邻座交流等充分体现这一点。

故此,他们不乐意在食物上多花时间,发明创造最省力最省事的烹饪工具,精确生产快餐食物,形成了独特的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相比而言,这种“理性”的吃的文化,远没有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不同的“吃”的语言

中国人博大精深的“吃”文化,使得“吃”的思维在语言逻辑中随处可见。正如美国学者Lakoff & Johnson的研究,“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 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 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我们日常的概念体系,也就是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本质上归根结底是隐喻的:笔者译)”,如此重要的“吃”因此在汉语中直接拿来说很多事情------吃皇粮,吃青春饭,吃空饷,吃白食,吃干饭,吃醋,吃味,吃官司,吃惊,吃力,吃紧,吃香,吃苦,吃亏,吃不消,吃得开,吃里扒外,吃香喝辣,坐吃山空,吃了豹子胆,吃了闭门羹,不吃那一套,吃不了兜着走……吃的下义词用法更是广泛,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有精辟的描述:“……如把人称 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学风浮躁叫‘浅尝辄止’,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深知熟记叫‘烂熟于胸’,学习知识叫‘汲取营养’,改变处境叫‘苦尽甘来’。……” 中华文化中“吃”语言如此之多,甚至还有加强的趋势,从时下流行的新词“海吃海喝”,“吃货”就可见一斑。相比之下,英语“吃”语言并不发达,除了“eat one’s words(crow)”, “eat one’s salt”,“ eat a sword”,“eat dirt(dust)”之外,有几个与之相关的较为多用的表达,“It’s a piece of cake”和“That’s not my cup of tea”, “suck”与“bite”等,为数不多。相反,“吃”的概念在英语中可以用很多大词取代,如“get”,“enjoy”,“take”,“join”等。可见,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结语

最后,笔者谨总结一点看法,相比英美人士而言,中国人对于“吃”的浓厚情结赋予了汉语表达中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吃”文化,在这一点上英语则贫瘠许多。以研究各民族历史和社会中最看重的日常生活部分为突破口,或许我们能找到跨文化研究的新视角,从文化本质上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

易中天,闲话中国人, (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第7篇: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但是,西贝是一家有鲜明特色的餐饮企业。十几年来,它一直致力于打造“西北菜”这一创新性中式菜品种类,方向从未动摇,并顺利成长到了如今的规模,树立起“西北菜”的旗帜,是一个实施差异化策略的成功案例。这在国内餐饮行业中非常难得。

更难得的是,近年来,西贝将注意力转向了中餐的标准化,这是普遍困扰国内餐饮企业的难题。通过引进和学习西式餐饮企业的有益经验,西贝已有所建树。走标准化烹饪的道路,是西贝在进入快速扩张后的选择,目的是保证菜品质量不降反升,同时优化运营效率,以强化内部管理提升顾客的信任度,获取更大的品牌溢价。

西贝的创业故事,特别是其发展策略从差异化转向标准化的这段历程,揭示出中式餐饮企业同样可以依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获得成功。

小吃盘活大酒楼

第一家专营“西北菜”的西贝餐厅成立于2001年的北京。在此之前,其创办者贾国龙已经有了十多年餐饮业的从业经验。

1988年,20岁出头的贾国龙放弃了大学学业,在家乡内蒙古临河市做小买卖、开小吃店和小酒吧,渐渐开始有能力经营规模较大的餐馆。1993年,他成立西贝餐饮有限责任公司,逐步积累起虽不庞大、但已比较稳固的事业基础。

像许多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一样,贾国龙总希望能到大城市发展。1997年,经朋友介绍,他带领几个内蒙的厨师南下深圳,承包了一家以做粤式海鲜为主的酒楼,却不想经营远不如预期,8个月累积亏损了100多万元,最终无力维持。

不过,这番历练并非白白浪费时间。依靠在深圳获得的经验,贾国龙回到内蒙后又办起了海鲜餐厅,生意相当不错。

西贝的主力创业团队也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团队的大部分成员是厨师,包括贾国龙的妻子和妹妹。

1999年,临河市政府成立驻京办事处,为方便招待工作,便邀请当时已是临河“餐饮名人”的贾国龙到北京开办一家餐厅。此时的贾国龙已在“深圳之挫”后恢复了元气,团队的运营能力更是提高了不少,所以欣然应邀。

来到北京,贾国龙依然把主打菜品定位于档次和利润率较高的海鲜上,将新餐厅命名为金翠宫海鲜大酒楼。不久之后,就有朋友向他直言,金翠宫的海鲜做得并不好吃,甚至带着一股“内蒙的羊肉味”。事实也证明,在北京,海鲜的食材成本比深圳高出许多;竞争则比内蒙激烈得多,仅4个月就亏损了100万元,亏损速度几乎是在深圳时的两倍。

一筹莫展之时,在一次同乡聚会上,有人建议干脆就试试最拿手的家乡菜,权当最后一搏。

于是,大家各展所能,制作了若干临河当地流行的面食和牛羊肉菜品,一经推出,反响竟然很热烈。这令贾国龙有些措手不及,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卖得最火的居然是看上去最不起眼的小吃――莜面。

莜面是用广泛种植于西北和华北北部的莜麦加工后制成的面食品种,历史上曾是这些地区的传统主粮之一,可制成面卷、面条、面鱼等多种样式,而且可蒸、可炒、可煮、可炸,加工手段多样。内蒙是莜麦的主产区,贾国龙和他的同乡团队能把各种莜面食品做得很地道。

此前,贾国龙经营餐饮,一心追求档次和潮流。他完全没想到,在内蒙,只有在小吃店才得一见的莜面,引进到北京竟能救活一家大酒楼。有如醍醐灌顶,贾国龙赶忙将菜谱全部换成内蒙一带的特色菜和当地的五谷杂粮,“金翠宫海鲜大酒楼”的招牌也更换成“金翠宫莜面美食村”,完全放弃了海鲜。

选定了方向,就要做到极致,这是贾国龙的性格特点。金翠宫的生意刚有起色,他就花了30万元在报纸上做了两轮广告,又花了10万元请蒙古族著名女歌手德德马当代言。两笔钱投下去,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营业额上涨了两倍,店里一时门庭若市。

莜面美食村的意外成功让贾国龙认识到,想要在餐饮上真正有所成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在内蒙,经营海鲜算是特色,而在北京,莜面才是特色。

一年多后,贾国龙和他的团队已经积累起足够的经验、资金和人脉关系,也有了与之前大为不同的经营理念,他们决定树立自己的餐饮品牌。

地域美食成功突围

开张于2001年的西贝莜面村六里桥店在当年的京城餐饮界绝对属于另类。店面规模很大,超过了5000平方米,但地段偏僻,几乎没有人认为这里的客流与其店面规模是相匹配的。

内部则被装饰得像是主题餐厅,但与北京人所习惯的时髦、洋气的主题餐厅不同,进到西贝莜面村,就像来到了西北地区古老的汉族村落,石碾、粮垛、成串的玉米和辣椒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包间则像极了陕北地区的窑洞,连服务员的穿着也是仿照陕北的节庆服饰。

新店的菜单则完全延续金翠宫莜面村的风格,但除了内蒙特色外,又加入了陕西、新疆等西北其他省区的小吃和传统菜品,以更丰富的口味吸引顾客。

在当时的北京,虽然不乏引进区域特色菜并获得成功的先例,但这类餐馆一般都先选择比较小的店面进行尝试,在确定前景不错的情况下才敢于扩大规模。相比之下,即使金翠宫莜面村的经营情况不错,西贝的步子也明显迈得太大了,而且将这些来自不同省区的传统菜品组合在一起,也同样是另类做法。

实际上,开办这家第一次以西贝莜面村命名的大店,非但不是出于草率,反而是贾国龙及其团队长期精心设计的产物。

彼时的贾国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美食理论,其核心就是“一方水土,一方美味”,他认为真正的美食必定是原汁原味的。西北不同地区的饮食风格虽有不同,但都具有“自然鲜香”的共同特点,将这些菜品组合在一起,正是他美食理念的具体体现。秉持这种理念,贾国龙对西贝的餐饮产品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从第一家莜面村开始,西贝的菜品就几乎都是“找”出来、而非“创”出来的。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厨师专门负责“找菜”工作,常年累月穿梭于西北地区的城市和乡村,为西贝的菜单寻找新的品种。贾国龙认为,这样找来的美味肯定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位置偏僻的劣势可以用打广告和争取回头客来弥补。而且,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只要交通便利,地段的重要性日益降低,开车来的顾客的消费能力还更高,有无足够的停车位反而比地段更为重要。

按照贾国龙的美食理念,将一方美味移植到另一区域,主要的食材和调料也必须一起移植过来,否则就会“走味”。他甚至认为,美食的核心就是食材,而非烹调技法。因此,西贝莜面村从一开始就坚持原产地直接采购的原则,这就需要保有较大的经营规模,以降低平均采购成本。

当时,贾国龙还认为地域文化能给美食带来更多的滋味,因此极力将餐厅风格打造成西北村落的模样,还专门聘请民歌队表演节目,并且仿照“村宴”的格局,将厨房设在餐厅的入口处,用热气腾腾的锅灶烘托出热闹的氛围,让客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热情、豪爽、粗犷的西北乡土文化特色。

六里桥新店开业后不久,每日营业额就达到了8万多元。

同年,西贝还与一家企业合资在北京开设了一家以蒙古族文化为特色的演艺餐厅“腾格里塔拉”,经营情况也很不错。

这两家餐厅的成功令贾国龙的餐饮事业终成气候,也令他对西贝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充满了自信。当年,北京西贝餐饮管理公司注册成立,公司总部正式搬到了北京。

此后,贾国龙把在内蒙的主营业务逐步调整为海鲜和时尚餐饮,在内蒙之外则着力发展“西贝莜面村”和演艺餐厅,从而形成了三条腿走路的格局。

西贝莜面村一直是贾国龙旗下的餐饮品牌中发展最快的。2007年,西贝旗下的餐厅数量达到了18家,年度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进入国内餐饮企业百强行列,同时还拥有了自己的培训学校和养殖基地。当发现社会的饮食观念逐渐向健康、绿色转变后,贾国龙又通过强化西贝主打五谷杂粮和天然食材的这一特色,在美味和文化之外,较早地为西贝品牌增添了健康饮食的概念,品牌价值得以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西贝莜面村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20多家,在连锁化经营的各个要素上都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成为国内知名的餐饮品牌。

寻找新方向

贾国龙越来越累。虽然管理力量增强了许多,但还是不堪重负。这令他意识到,餐饮事业的发展已遭遇门槛。很长一段时间,贾国龙及其团队因找不到变革的方向和手段,一直处于迷茫中。

直到2010年,贾国龙参加了一场关于企业定位的培训,才终于茅塞顿开。经过权衡,他决定将资源向优势领域倾斜,减少在海鲜和演艺餐厅上的投入,全力扩张西贝莜面村。

西贝莜面村本身的定位也存在问题。莜面食品虽然是西贝的一大特色,也是其起家的根本,但所涵盖的菜品范围毕竟有限,大众认知度也不高,而西贝早已在经营西北地区各个品类的菜品,这意味着需要一个新的产品概念。

经过反复讨论,贾国龙及其团队形成共识:西北地区物产丰富,食材以新鲜、天然为主,自成特色,且悠久的历史积淀也使这一地区的特色美食众多,随着全国对西北地区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把西北菜的招牌打出去恰逢其时。

原先的价格定位也有模糊之处,针对大众消费价格稍高,针对商务消费档次又偏低。于是,通过菜量调整和摒弃高档食材,明确了西贝是一家以特色健康美食吸引大众消费的中高档餐饮企业,客单价定位在100元左右,以区别于几十元的中低档餐饮和数百元的商务餐饮。

随后,西贝莜面村统一更名为西贝西北民间菜,后又进一步精简为西贝西北菜,以使概念更加鲜明。从此,发扬、推广西北菜,令其成为有影响的菜系,成为西贝的企业愿景和企业文化的核心。

重新定位后的2011年,西贝接连开了16家连锁店,是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贾国龙一度认为,西贝从此可以一日千里了,却不想新店面运行起来后才发现,开始的又是一次新的。

在2011年的大扩张期间,西贝首先遇到的是文化问题。

此前,由于担心南方人不太能接受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贾国龙迟迟没有下定决心深入南方市场。待看到小肥羊等北派餐饮在上海、广州等城市颇有斩获,他终于按捺不住,2011年一举在上海开了6家店。

由于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独立物业,这6家西贝店大多选在商场和购物中心。当西贝的施工队准备进场装修时,却遭到了多家业主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在各家西贝店一直使用的石碾、窗花、粮垛等文化元素,以及窑洞式的包间、满墙的乡村民俗图片都“太土了”,会破坏整体的购物环境。最终,西贝餐厅只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而且全部是散台,没有包间。

这些“没文化”的餐厅竟然火爆异常,令上海一跃成为除北京外生意最好的区域市场。反倒是同期多数在北方市场严格按照“西贝风格”精心打造的店面,却有多家经营情况不如预期。

挫折与欣喜同至,这令贾国龙陷入了更深的思考:餐饮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在上海考察时,贾国龙及其团队发现,年轻人在就餐食客中占了很大比例,他们不太介意菜品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只是觉得好吃。年轻人多,上座率和客单价就高,就餐频率也快。因此,与其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店面相比,西贝在上海地区店面的单座收入是最高的,而在常理上更易接受西北菜的北方店面,年轻消费者的比例反而低于上海。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西贝的产品定位中,美味、健康和文化一直是西贝三位一体的,共同构建了西贝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基础。贾国龙不认为问题出在味道上,西贝的菜单是全国统一的,各家店也被要求保持菜品做法的一致,即便有差异也不会太大;健康饮食也不会成为负面因素。那么,问题一定出在文化上。

西北乡村文化氛围曾是西贝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手段,而上海市场的意外表现让贾国龙意识到,这个文化标签可能已经落后了,而且西贝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可能也已经落后了。

西贝想要再上一个台阶,恐怕首先需要在文化上再次突破,这已经不是企业文化层面的事情,而是公司理念所蕴含的文化层次的问题,对西贝来说,就是其代表的饮食文化的层次能否承担起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

对于一般的餐饮业者而言,这可能是个难题。好在,贾国龙并不仅仅是个餐饮行业的经营者,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如今的他可以说已尝遍世界各地的美食,可以一边对法式西餐如何调汤品评得头头是道,转眼又对产自内蒙草原的羊杂汤语语内行。

在这过程中,他慢慢体会到,各地的美食虽然都有自身的差异化元素,但美味本身是没有文化隔阂的,能够触动每个人的味蕾。他由此想到,西贝要扩张到全国,甚至有一天走向海外,就不能只强调产品的不同之处,而是要凸显真正的美味所具有的兼容且普适性的元素,这也正是西贝所应遵循的更高层次的饮食文化。

很快,西贝再次调整菜单。牛羊肉和五谷杂粮是西贝对其味道理解最深入的食材,因此,菜品种类进一步向这些食材,特别是羊肉集中,一些不是很拿手或味道过于独特的菜品被撤了下来。

同时,贾国龙要求厨师更为彻底地摒弃人工调味品,连含有味精的蚝油、酱料也不能再用。他认为,天然味道是美食不可少的特质,更应该成为西贝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新开张店面的装修一律开始采用时尚、简约的风格,旧有店面中的民俗图片和装饰物也被一点点撤换,以减少与年轻顾客的文化隔阂。取而代之的,是服务员帮助顾客进行菜品搭配,推荐怎样才能吃出最好的味道,以及对菜品中细微的美味元素进行详细介绍。

标准化管理推动菜品升级

2010-2012年,西贝经历了从传统餐饮企业向现代化餐饮企业的转变。期间,其店面数量在全国增加到了近50家。诸多变化中,有的是西贝本身既有的传统演进,有些则是主动从先进餐饮企业和其他饮食文化体系实施引进和学习的结果。

贾国龙为此花费了巨大的成本,但又不得不如此。这是因为,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西贝在发展方向、经营理念、文化层次等战略层面都已有了提升,但在内部也暴露出很多管理上的问题,甚至有难以跟上企业新战略之虞。

最令人头痛的是各家门店菜品品质的不一致,这一直是困扰中式餐饮企业做大做强的难题。

本来,西贝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具有先天的优势――西北菜的特点,就是烹调难度最大的炒菜类品种不多,依靠蒸、烤、煮、拌等技法相对简单的手段就足以体现其特色。西贝也一直重视这一问题,很早就成立了培训学校,得以批量产生技法一致的厨师,并且有意识地控制炒菜比例(西贝的炒菜占比始终不超过20%),因厨师经验不足所产生的限制作用一向较小。

但问题还是出现了,主要表现在新菜品的执行和烹饪操作不严格两个方面。

西贝有一支的专门菜品研发队伍,由贾国龙亲自带领,任务是寻找新菜品并制定烹饪流程,并传授给门店的厨师。这支队伍与贾国龙配合了很多年,对于菜品的判断也能保持统一,但由于大多是厨师出身,在流程分解上不很专业,表述不到位,门店厨师在操作时难免出现理解偏差。

过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研发队伍亲自前往演示指导。但随着店面增多,就变得捉襟见肘,不是派不出人,就是指导时间不够。

此外,对于中式餐饮企业,厨师的经验也常常会影响到菜品的味道。新厨师往往经验不足,操作的严格程度也不如老厨师,用料多半两少半两,时间多一分钟少一分钟,其结果就可能是被食客抱怨:味道不对。

原料采购也出现了问题。西贝一向重视食材品质,为此专门建有羊肉和杂粮生产基地,但扩张后对外采购量越来越大,原本的采购体系应对不利,食材品质不一的现象也多了起来。

听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报怨西贝的菜不好吃,贾国龙下定决心花大价钱从世界级快餐企业和日本餐饮企业挖来了几名高级管理人员,其年薪都在百万元以上。

正是这些新鲜血液的到来,令西贝不仅在理念上,也在内部管理上开始向现代化餐饮企业迈进。

贾国龙坦言,此前西贝的管理虽然也算严格,但方法只有一个――“人盯人”,依靠树立责任心和不厌其烦地监督保证公司运营,而在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方面,则几乎是一片空白。

新高管的到来一举改变了西贝的管理风格,加之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西贝的转型总体上波澜不惊。对此,贾国龙的感悟是,厨师必须自己培养,管理人才必须外部引进,如果颠倒就会乱套。

如今,最让他满意的,就是菜品烹饪标准化的严格实施,他认为在这方面西贝甚至已经领先于国内其他的中餐企业。

首先,无论是新菜还是原有的菜品,烹饪流程都制定得更加科学和细致,煮多少分钟、翻炒几下都有明确的规定,从而降低了对门店厨师经验的依赖,效率明显提升。过去,西贝基本上每年只能换一次菜单,频率再高新菜品的品质就很难保证;现在,门店和厨师不断增加,却可以加快到半年换一次菜单。

为保证品质的标准化,西贝还统一更换了各门店的厨具。方便且精确的食料计量工具也从国外引进,以前厨师倒油放盐都是用炒勺,到底放了多少,再有经验的厨师也很难做到完全有数。现在,盐粒换成了盐水,放一量杯就相当于一克盐;专用的油壶则带有控制装置,每倒一次只出规定的量。

上游食材的采购也开始实现标准化管理。在引进高管的带领下,采购团队按照资质、生产条件、生产规模等几个指标对供货源的等级进行划分,支持等级高的,淘汰等级低的,同时,就食材的生长时间、除虫、饲料、肥料等与供应商进行约定,用严格的标准而非经验以保证食材的品质。

美食基因

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了菜品的品质,也不可避免地花费了巨额成本,令人想不到的是,连采购成本在实施标准化后也上升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标准化管理虽然可以通过提升效率拉低成本,但优质食材必定是高成本的,对于餐饮企业,食材本来也是成本的大头。

正是出于成本考虑,大多数中餐业者都宁可在烹饪设备、工具和食材上“马虎”一些,也不愿坚持标准化管理。贾国龙表示,西贝之所以没有因成本而动摇,是因为认识到标准化能给餐饮企业带来明显的品牌溢价效应。

2012年夏,贾国龙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看到了陕甘黄老汉一家制作“黄馍馍”的情景,便立刻赶到黄老汉的家乡,说动他把制作方法传授给西贝,并在全国各个门店销售。

如今,西贝每天能卖出三万个黄馍馍。原料都是从黄老汉的家乡采购,只能限量供应,每个售价三元,看上去不便宜,但由于成本高,基本没有利润。

贾国龙用黄馍馍与汉堡包的比较来说明实施标准化的意义:在知名的西式快餐店,花至少十块钱买一个汉堡,大家并不觉得贵,而营养、味道并不比汉堡差、成本也不低的黄馍馍卖到三块钱,已经觉得不便宜了,为什么?贾国龙认为,差别就在于品牌价值,不仅仅是黄馍馍的品牌价值低,整个中式餐饮的品牌价值目前都不高。

西式餐饮,包括西式快餐的品牌价值又是从哪里来的?贾国龙认为,就是来自于严格的标准化,包括食材标准、制作标准、口味标准以及至关重要的安全标准。标准越严格,就越受信任。中餐企业在标准化上还差得很远,既有菜品特性问题,也有政府和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

贾国龙是一个对饮食很在意的人,外出旅行不吃飞机餐,如果在一个地方找不到熟悉放心的餐馆,他宁可去吃洋快餐,也不愿贸然选一家中餐馆,因为洋快餐至少在食品安全上是可以信赖的。

“连安全都不被信任,何谈品牌价值?”正因为贾国龙在此方面非常在意,标准化的食品安全体系在升级后成为西贝健康饮食概念的重要一环,新聘高管之一即是原先在西式快餐企业工作多年的食品安全专家,为西贝带来了一整套食品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

贾国龙认为,西贝目前所走的标准化道路,就是通过在各个环节引进西式餐饮的标准化管理方法,给中餐寻找一个出路,让中餐的味道、营养、安全、品质受到广泛信任,而不再被视为滥用人工调味品和添加剂的典型。至少,西贝要首先做到这一点。

所以,“黄馍馍”吸引贾国龙的并不是乡情,也不是利润,而是这种食品的所有原料及加工制作环节都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影响,所代表的是绿色、安全、自然纯朴的美味,是西贝品牌的最佳象征。哪一天“黄馍馍”能卖到像汉堡一样的价格,就说明西贝也真正成功了。

不过,贾国龙并不奢求西贝在未来样样都做到最好。他坦言,论服务,西贝不可能超越海底捞;论档次和品质,不可能超过净雅;论管理的精细度,更不可能超过西式快餐。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长处,这个长处表现在哪一方面,是由创办者和团队的“基因”决定的。

贾国龙的“基因”是什么?他自己评价,就是“超级吃货”, 遇到美味则不可自持。他还要求经理级及以上的员工都成为美食家。

在西贝的菜单中,有一道菜叫炝炒牛心菜,就是炒卷心菜。几年前,西贝请来一位大厨传授经验,午饭时,大厨在员工餐厅随手炒了这道菜,贾国龙一尝,顿觉混然天成,美味无比,坚持将其引进了西贝的菜单。如今,这道38元的炒卷心是点单率最高的菜品之一。

在贾国龙看来,美味其实与档次无关,凡自然天成的美味都能带来美好的感觉,这使他逐渐成为“自然烹调”的坚定拥护者,越来越反感人工调味品,甚至有些过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贾国龙的影响下,西贝的团队也逐渐养成了共同的美食“基因”,怀着对美味的热爱和苛刻,为寻找和传播美味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方向和方法。

第8篇: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明朝中晚期,随着美洲新大陆和新航路的发现,各种商品及农作物开始流入中国;继元之后,饮食风俗有了新一轮的融合与创新,众多因素的加入,使明末饮食种类变得极为丰富,饮食种类也更加朝精细化、多元化、情趣化发展。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的引入,以及胡椒、丁香、肉豆蔻的进口瑏?瑦,扩大了食物品种和人们烹调的多样性。朝万历年间人黄正一编辑的《事物组珠》就记载了许多美味的少数民族饮食,如“回回食品”,“女真食品”,“蒙古食品”等等。这些带有浓厚少数民族特色的食品,丰富了大众饮食生活。在士大夫群体中,对饮食颇具研究的非张岱莫属,他不仅各处搜寻美味,“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日为口腹谋”瑏?瑧。他还自己动手制作食品,组织“蟹会”。其祖父张汝霖更是组织“饮食社”,以食会友,并写《饕史》以传世,张岱在此基础上整理而成《老饕集》。明朝中晚期作为中国古代史轴上的末世王朝之一,各种总结、整理类的著述颇为丰富,饮食著作也不例外,尤其在士大夫群体中盛行。除了上文提到的以外,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家、饮食理论家,如宋诩、高濂、袁宏道等人,以及众多饮食文化论著问世,最具代表性的有《宋氏养生部》《觞政》《饮馔服食笺》等饮食著作。中国饮食审美思想因此更趋向丰富和系统。

二、饮食趋向享乐化,更加注重养生

明朝中后期,随着陆王心学的进一步传播,社会风气大开,传统礼制开始受到挑战。追求享乐、展现真性情成为一股潮流,其中,当属袁宏道最有代表性,他倡导“真乐”,即要“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瑏瑨?。与其交相呼应的是李贽倡导的“童心说”,倡导人的真情性,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了人们进行物质享受的合理性,并在舆论上进行宣扬。除此之外,饮食享受更多地表现在与饮食相关的外在的形式方面。据《明宫史》所记载的宫廷内的螃蟹宴:“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更令人惊叹的是各色小吃的做法,如夏季的西瓜膏的做法:“取五月桃花汁、西瓜汁一瓤一丝,洒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桃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瑐瑠?通过对这些食品制作过程生动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在饮食活动中体现着启蒙思潮中所蕴含的追求真乐人生的情致,这在提高了烹饪的技艺的同时,饮食的文化品味也相应提升。同时,饮食器具也趋于多样化、精致化;宴饮中地点选择、歌舞技艺更加挑剔,“妓鞋行酒”在当时蔚然成风。

士人们充分意识到了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内经》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孔子曰:“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取样之道,贵在有度。”管子亦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明人在此基础上认识得更为深刻。高镰认为,“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行,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毅气充,毅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脾胃者五脏之宗,四脏之气皆察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须以为用者也。”何良俊也认为,“故修生之士,不可以不美饮食”,并说出了自己对美食的认识和看法,认为其并非仅为佳肴美味,而是饮食观念上要注意一些规范和禁忌,如果饮食无所顾忌,就会生病甚至伤及生命。明朝中后期道教思想也颇为盛行,人们对传统的饮食保健理论颇有心得,在养生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参悟。

三、“虐杀”与反“伤生”

明中晚期士大夫中不乏饕餮之徒,为了满足口舌之欲而不惜杀生、虐生。如嘉靖、隆庆年间,无锡安氏家巨富,有“安百万”之号。他专门在家筑一庄,饲养家畜以供膳食。平常养有鸽子数千只,每天宰杀三四只。有时夜半想吃鹅,来不及宰杀,就让厨子割鹅一肢,以供食用。吃毕,鹅还婉转未绝。“…至于宰杀牲畜,多以惨酷取味,鹅、鸭之属皆以铁笼罩之,灸之以火,饮以椒浆,毛尽脱落,未死而肉已熟矣,驴羊之类皆活割取其肉,有肉尽而未死者,冤楚之状令人不忍见闻。”,“今酒席中之羊背皮所谓荐体在元谓之拿,设上宾用之或马背皮爵,宾用前手后手,鹅则敬胸,今俗敬首,在北人则否也,若贵戚之家有名曰割牲者,以数十金骏马奚入当堂呈过,一厄丁特利刃飞取其臀肉一商而献之,以夸豪奢也。”等类似的描述不胜枚举。这一“虐生”行为,也遭到了一些仁爱之士的痛斥:“以生物多时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为,况稍具婆心者乎?”?同时他们从朦胧的环境意识方面论述了反对虐杀的必要性。“渔人之取鱼虾,与樵人之伐草木,皆取所当取,伐所不得不伐者也。”

第9篇:美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烹饪美术教学;课程设计

中国烹饪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以食为天”,在烹饪的色、香、味、形中美术就占了三项。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烹饪技巧,而忽视烹饪工艺。在我国目前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中,烹饪教育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传授烹饪技术,培养的学生都仅仅满足一般的厨师要求。 由于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缺少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有的虽开设了工艺美术课,也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人们对饮食文化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更谈不上对烹饪工艺的发扬和创新了,因此,在烹饪食品专业中开好工艺美术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烹饪美术教学课程所占烹饪专业课总课时的30%,主要可分为基础美术课和工艺美术课两大部分。基础美术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基础训练,了解和掌握美术绘画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整体空间的观察力。课程有:素描、色彩课。工艺美术课是烹饪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基础知识及设计造型能力,并将色彩、图案应用于食品工艺中。课程有:烹饪色彩、烹饪图案、美术字、菜点造型。

素描课教学内容主要是素描的基本常识和写生步骤,素描在美术造型中的作用及常用的绘画透视原理。通过对石膏几何体、陶罐、水果的素描写生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黑、白、灰的线条表现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基础色彩课理论讲述色彩的形成,色相环、三原色、三要素、复色、间色的意义及作用,色彩的心理情感、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混合的基本知识。课堂练习做色彩的色相环冷暖练习,色彩的调和、渐变、对比、空混练习,色彩的情感、作色技巧练习。色彩在烹饪中的作用,了解食品色彩的基本特性,食品烹饪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和变化、色彩的联想等。冷暖色在烹饪中的运用及食品通过烹、炸、煎、煮前后颜色的变化,食品原料冷暖色的配制,中性色、无彩色在烹饪中的调配与应用,烹饪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规律和方法。各种冷色、暖色食品原料调配操作练习,如西红柿、红枣、枸杞、红辣椒等暖色原料与青菜、黄瓜、葱、蒜等冷色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烹制前后的色彩变化及对比调和练习,如大虾、生蟹烹前是灰色,烹后变成金红色。烹饪作料颜色的识别及调制应用,暖色调料应用,如番茄酱、辣椒油等,冷色调料的应用,如葱、蒜、青椒的应用及无彩色汤料的应用练习。

烹饪图案课了解图案的形式法则,动物、花卉、风景图案变化规律,构成形式、表现手法。烹饪食品图案的特性中国传统喜庆图案的应用,图案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在烹饪中的应用。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在烹饪食品中的表现形式,如瓜果、菜叶、菜梗、鱼虾、禽蛋等原料在冷、热菜肴设计中的重复排列及围边、围花的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先从临摹再到设计的纸上练习,主要以圆形、方形,椭圆形的适合纹样、自由纹样、填充纹样、角隅纹样设计为主。继而再进行食品原料的实际操作的图案拼摆练习,多以糕点、水果拼盘为实物练习。主要以独立式、背立式、对立式,圆心与圆周对称式、均衡式、离心式、旋转式、综合式的图案排列组合为练习重点。

字体设计课讲诉美术字的基本设计规律及在烹饪中的作用,宋体、黑体、变体字的结构特征及书写方法。宋体、黑体基本笔画练习,特别是变体美术字的设计与书写,练习应用食品原材料在中餐、西餐糕点中设计和制作如福、禄、寿喜庆吉祥字样。

菜点造型课了解立体构成、烹饪造型的美学基本原理、手法和艺术风格,图案在烹饪造型中的应用,冷菜拼盘的形式,花卉、动物、风景的造型手法,瓜果等食品原料雕镂技巧及与其他原料在造型中的综合应用。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范操作,学生再加以实物瓜果、蔬菜雕刻拼摆造型练习,特别是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喜庆菜肴,如红梅迎春、孔雀开屏、雄鸡报晓、延年益寿等主题性造型的设计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