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述
一直以来,对信息化教学的界定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意见,学者们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其中认可度较高的观点是张一春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可见,信息化教学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建的教学平台,融入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展开教学的活动。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因而有着许多新的特点。首先,信息源丰富,信息量大,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其次,有利于彰显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再次,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互动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一)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今天,教育部门对信息化教学越来越重视,并给出了许多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教学的意见。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有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容。文件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意见和建议。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把国家出台的文件仅仅当成口号,而没有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即便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只是停留于肤浅层面,认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就是教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者简单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没有建立其一整套信息化教学工作的规划,也没有建立信息化教学的领导机构,存在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等不到位的问题。
(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滞后
作为信息化教育核心的信息化教学离不开结构合理、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可以说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信息资源建设滞后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关教育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指导,且协调乏力,对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建设的推动力度不够;二是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一,各个地方、各大高职院校各自为政,自成一统,导致了资源的重复建设,也不利于今后资源的相互兼容及共享;三是高职院校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协作,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缺乏合作,使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形成了阻碍。
(三)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实施。与传统教学不同,信息化教学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并不能真正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观念和能力,因而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领悟,要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观念和能力还需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有心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这些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教师哟啊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把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实现方式
(一)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是主要建设的主要带头人,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于高职院校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更新教育技术手段,更新现有的教学设备,促进教育技术的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要把这一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的责权利意识,把他们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统一起来,促进现代信息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高职院校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是信息化教学有效实现的前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信息,而是提升学生的信息敏锐性,帮助他们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再像过去一样是以知识的权威者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而是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因此,教师要在信息化教学中要创设出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知识和建构自我。为此,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自己在教学和生活中获取和利用信息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根据各类信息媒介的特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媒体,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建设
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丰富信息资源的结构和内容,促进信息字眼获取的便捷化和高效化,为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打牢基础。信息化教学的资源主要是指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模拟音响教材,即与课本相配套的音响教材,如音频教材、投影教材、视频教材等等;二是数字化的音像教材,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职称的数字化音响教材,如DVD等;三是多媒体教学软件,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软件,如Photoshop等;四是电子出版物,即纸质出版物的数字化,如各类电子书等;五是网上课程,如MOOCs等。这些资源构成了信息化教学的主要资源,高职院校要投入经费做好此类资源建设,并把这些资源运用于信息化教学中,提高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叶.地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2]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2(05).
[3]张红涛,王二平.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7(01).
目前农村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将要成为必然趋势,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覆盖化面积逐渐扩大,既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发展,也是极大地挑战。[1]
一、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欠缺的已经不是没有网络教学环境,不是没有优质教学资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资源的教师”。
1.数学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
(1)网络研修平台形式化
如果网络研修平台能被重视并且很好的利用,会减少地域差别给教师带来的不便。但是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使用这个平台,把它当做任务,把自己单独化,使得研修平台形式化。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专家、数学名家的视频,数学教师没有认真的看与交流,错过可以直接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2]
(2)教师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实践
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网络衔接起来,尤其是复杂难懂的几何版块,农村的年轻教师较少,中年及以上年龄比列占得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实践较少,忽略了图文声茂,没有把数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很多农村教师不熟悉计算机使用软件,尤其是数学老师,电脑制作几何图形难度较大。
(3)教学资源忽视信息化来源
数学信息的搜集,大多来自教案或者课本配套书籍。在农村,不如在城市,网络资源,信息交流网络,交流信息都差很多。教师很少亲自动手去网上查找资料,只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或者请教老教师。[3]
2.学校未构建信息化环境
(1)没有及时组建数学网络学习共同体
农村的学校一般是建立了简单的数学研究小组,特点是范围小,成本小,传播知识渠道狭窄,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有限,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内的同级部或者学校内同学科的交流,讨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行真正的知识“走出去,融进来”,数学教师无法尽快的从外界获取关于数学知识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识交流更新缓慢。
(2)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他们仅靠学校为其开放的图书馆,查找的资源有限,甚至有些书本早已更换掉。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方便,不能尽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校忽视了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视这一渠道来源,错过了最新的知识更新。学校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联合,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其教师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
二、促进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学习环境。
1.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反思
多听一下数学相关专家、名家的视频,和语录,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不同反馈。充分利用数学教师博客群,积极地参与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识,头脑中搭建逻辑框架。
(2)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软件,熟练地运用,多接触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向自己的学生展示出图文声茂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把计算机的学习当做是负担,老师们应该积极报名进修计算机课程,不应该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
(3)多渠道搜寻数学资源
网络博客,网络图书馆,各大论文库,研修平台,现存图书馆等资源渠道,教师应该多渠道搜寻,避免单一渠道搜索,多资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识。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外部教育环境,不断地、自主有效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校为其教师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博客群,微信群,公众号,有利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数学教师之间无形中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2)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学校多提供一些数学教师可以学习的网络,可以免费下载相关的数学知识。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三、总结
通过该论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从成熟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或者研究型教师。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56-02
在中等教育学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渐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念分析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的情况下,各个行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整理与收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安全性,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现代化档案信息化管理目的。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进计算机设备与软硬件设备,保证可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质量。第二,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建设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保证可以提升数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质量,逐步优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体系。第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第四,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阶段性地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第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加强监督与指导工作力度,进而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
2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分析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中等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优化其管理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观念。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不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期间,也没有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降低。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国部分中等教育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较为老旧,缺乏专业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建设的真正需求,无法提升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电子数据库,不能提升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很容易出现电子文件丢失等现象[1]。
3中等教育學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分析
对于中等教育学校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较为必要,管理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保证可以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需求。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利用手工操作方式开展管理工作,难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后,可以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方式,提升中等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逐渐创新档案管理体系,满足中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信息數据共享,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2]。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满足学校各类事业改革需求。在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后,可以应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进而增强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第三,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会将重要资料等保存在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方便查找档案信息,还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效果[3]。
4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在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观念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首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听取相关部门给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见与建议,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最后,中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保证学校中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为其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4]。
4.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可以提升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安装质量,保证可以支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中等教育学校需要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增强其发展效果。
4.3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在宏观调控方面,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强规范与标准的建设力度,提升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有章可循,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对内部进行协调,建设电子数据库,并且在电子数据库中安装各类病毒防控软件,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安全性。最后,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利用网络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率与质量[5]。
关键词:会计教学;信息化;高校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也在进一步增强。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这种高效、便捷而且准确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来讲,我们要明确高校会计教学的优势何在,并清楚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引领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为更多的人和企业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一、高校会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主要优势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教学来看,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日后进入职场的需求,而且随着高校自身办公自动化的不断推进,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发展逐渐成为会计教学改革的核心。同以往的会计教学相比,高校会计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会计工作本身的核算职能得到优化
单从会计教学来看,现有的会计教学对于改善其学科本身的核算职能优化效果明显。众所周知,核算职能是财会工作的核心,由于传统的会计工作在核算上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引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因为经过优化后的会计核算将大大降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效率,而且在数据显示上也更加清晰准确。
2.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这点相信很多人也都有切身的体会,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涉及面比较广而且牵涉部门众多,所以其工作量较大,而且重复性
强。如果实行会计信息化,在这方面将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最明显的表现为节省人力成本。此外,会计信息化以计算机为载体,很多数据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不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也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二、高校会计教学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会计的信息化发展近年来效果显著,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体现在:
1.会计软件的应用管理不强
虽然高校都在普及会计教学的信息化,但其仍存在重视核算轻视管理的特点。会计软件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但这一点在会计教学上没有明显的体现,很多高校依然以核算的灌输为主,这点是非常不正确的。
2.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财会办公带来了安全隐患。由于会计信息化需要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工作,所以在硬件维护方面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例如,网络病毒的入侵和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等等。另外,大多数高校的财会管理体系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财务软件操作不当,也会为财务管理带来严重问题和损失。
如权限管理设置和使用不明确,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对财会系统进行盗窃和破坏。
3.会计信息化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偏重于人工核算和管理,致使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也较简单,仅需对计算机的简单应用,而对各类型的财会软件并不能得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高校要进一步培养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财会专业知识的双重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三、高校会计教学信息化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论及高校加强会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体现会计软件的重要性
在会计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和灵活使用会计软件。虽然我们并不提倡盲目地使用软件来替代自己的脑筋,但是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工具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意义重大。加强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利于改善高校会计教学的软件设施,这对于影响学生充分运用身边的互联网技术完成身边的事情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能给日后学生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做好会计信息化管理风险防范工作
高校会计的信息化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义务,就是时刻提醒学生进行会计信息化管理风险防范工作,以此来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1)提醒学生时刻进行安全防范工作,保证财务系统的安全性,定期备份数据,定期给所用计算机杀毒,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在。(2)定期测试系统软件,保证软件的在运用过程中是完好的,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到真实的东西。(3)加强学生的监管力度,对于不使用软件或不认真应用软件的学生,予以督促。
3.提升教师团队的素质
在高校会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中,我们还应该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素质,将最新的技术和教学方式传递到学生那里,通过相应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为学生良好地掌握会计信息化而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在研究高校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时,总体应该把握两点,一是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只有认识清楚这两点,才能对高校会计的信息化发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汲取会计教学中的各种经验,并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予以传输。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信地面对未来的职场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余艳.对高校会计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
[2]王祖娟.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探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16).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装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36-03
Study on Use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al Equipment//Yang Liu-qing, Gao Xiaojing, Chenrong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give advice in order to enhance teachers’ ability to use information educational equipment,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education equipment,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county, change the status of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 e-educational equipment;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ability
1 前言
在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和国家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过程中,信息化教育装备得到迅速发展。信息化教育装备是教育信息化的载体,是信息化教学的强有力保障,是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手段,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支柱。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相关部门全面地把握教育装备的现状,发现其中所反映的问题,综合存在问题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希望能通过这些建议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装备是教育技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是由那些完成教育任务所需要的物品有效组成起来的系统。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积累的迅速扩张,教育对教育装备的需求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资逐年增加。教育装备有效利用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出来,人们开始注重对教育装备的研究。发达国家对教育装备的研究已经从自发转变为自觉的政府行为目标,教育装备向更加智能化、微型化、集成芯片化、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教育装备集中在设备开发和理论研究,很少有关注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实际使用情况,造成设备一直开发但不能充分利用的局面。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帮助教师充分利用已有装备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2 概念及相关理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教育装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教育装备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施,信息化教育装备对于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非常关键。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扶持,提高了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硬件条件,但随着信息化教育装备的更新和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实施,近年来教育装备特别是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相对落后地区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率,使信息化教育装备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教育装备 教育装备泛指完成教育任务所需物品组成的系统。目前教育装备正在不断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美国教育学家Levet Ogden-Burtley认为,教育装备由帮助终身学习的资源和工具组成。殷常鸿等人给出的定义指出,教育装备指在教育领域中,为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以及对其进行相应配置、配备的行为与过程[1]。
教育装备与教育和装备来源相同,有了人类便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的社会需求;有了人类就有了装备,装备是人类的生存需求,所以,自有人类起就有了教育装备。教育装备大致经历了工具阶段、符号象征阶段、文字阶段、标准化阶段、装备普及阶段、知识复制阶段、系统应用阶段、现代教育技术阶段等8个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育装备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装备种类多、更新快、功能全、涉及面广。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装备的利用率明显提高[2]。
信息化教育装备 信息化教育装备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出现的,同教育装备一样没有完整的定义,只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由于教育装备是教育技术学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对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定义就很少。根据薛鹏等人对“信息化教育装备”“信息化装备”下的定义,同时考虑到信息化教育装备在学校范围内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及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软硬件资源的实际[3],本文中的信息化教育装备是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保障教学活动高效顺利进行所需的一切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总和[4]。本文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研究指在教学活动中能直接接触到且是所需要的软硬件系统,比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系统平台、语音实验室、校园网之类的。
3 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情况以及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走访相结合方式进行研究。文献法是查找有关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教育装备的杂志、优秀硕士论文等,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以达到研究目的。实地走访山西省某县的3所初中,整理归纳出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情况,并发现信息化教育装备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情况分析
1)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情况。目前我国中学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访谈过程中发现,只有不到30%的教师可以很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甚至少部分人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教师常用在教学活动中的工具仅是办公软件Office,仅27%的教师使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初步掌握了一些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但对信息化教育装备驾驭能力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2)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认识。走访中发现,87%的教师知道信息化教育装备;37%的教师喜欢信息化教育装备,认为可以促进教学;也有5%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无所谓,他们虽然知道信息化教育装备,但对将信息化教育装备用于教学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
3)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装备开展教学的情况。在课前进行课程设计时,仅33%的教师能够经常性和习惯性地注意到教育装备的选择,大部分教师都具有选择教育装备的意识。对于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目的,79%的教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62%的教师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对于自主学习的创建涉猎极少。
47%的教师在课堂上以信息化教育装备为主、常规教育装备为辅展开教学,信息化教育装备在课堂中越来越受到重视。41%的教师和20%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后,课堂氛围和学生能力发生的变化较大;其他教师认为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对教学有所改善但幅度不大,或者根本没有改变。84%的教师在公开课中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的频率明显较高,64%的教师将信息化教育装备用于讲解重难点。
三分之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总是进行反思,2%的教师没有反思意识,总体上大多数教师具有反思意识。教师进行反思的问题集中在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信息化教育装备的选择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4)教师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困难。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中,存在的问题有56%集中在对装备的使用能力不足方面。为适应教学需要的帮助,约60%集中在设备的引进和进行相关培训方面,64%的教师最希望的培训内容是教育装备的使用与维护,而且72%的教师愿意利用平常时间接受培训。
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基本技能缺乏。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能力还处在初级水平,操作水平也不高,他们大多时间使用的工具只是办公软件,其他方面涉猎很少,不能多方面多形式收集教学素材;信息化教育装备主要用于在讲解重难点,范围太局限;对于网络资源很少触及,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在当前这个更重成绩的社会氛围里,教师无暇也不必掌握其他技能。
2)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装备认识不够。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装备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真正喜欢信息化教育装备并认为它可以促进教学的教师人数并不多。部分教师不习惯新事物,不愿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担心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无法处理,害怕接触科技含量高的装备。有教师认为所有的教育装备都一样,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好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只是听别人说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优缺点,而自己并没有亲自使用,因此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对教育装备有掌控力,潜意识地认为不需信息化教育装备;另一方面是教师平常的工作量比较大,没有时间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外部世界,学生沉迷于游戏导致成绩下降,使得教师抵触信息化的事物。
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选择意识不强,少数教师从未意识到信息化教育装备的选择问题;多数教师喜欢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但在使用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吸引学生注意力,而非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原因是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装备与课程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或是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历相对偏低,接受能力弱,接受速度慢。
教师喜欢公开课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说到底是因为平常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前花费的课前准备时间较多,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愿花费时间去准备,而在公开课中由于场合的需要,不得不用信息化教育装备。由于使用频率不高,导致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不熟练,对使用网络收集资料不适应,信息检索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后,只有少部分教师总是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并没有考虑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本身反思意识淡薄,或是对教学缺乏深入认识。
4)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针对性差。以往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时,多集中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使得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很难组织进行;另一方面是教育技术培训人员自身能力缺乏。
4 建议
加强钻研,提升教师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的能力 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时,不应只是掌握装备最基本的功能,而是应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等方式,使装备一些潜在功能得以显化,并在教学中试用,逐步改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还要重视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细节,钻研课程内容与装备的整合,同时,年轻教师应该巩固以前接受的有关信息化的教育,让自己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的能力稳重提升。
转变观念,正确对待信息化教育装备 信息化教育装备走进课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教师应该对信息化教育装备有全面的认识,不要惧怕接触新鲜事物,要敢于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但要有正确的信息化教育装备选择意识,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装备,教学才会省时省力。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引进,不是教育装备的更新换代,而是与常规教育装备一起服务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信息化教育装备,提高教学质量。
突破传统,提高运用信息化教育装备进行教学的能力 在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过程中,合理选择信息化教育装备,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通过收集优秀的教学案例、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等方式,反复琢磨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课堂上反复实践,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视频录像与优秀教师的视频录像进行对比,反复观看,找出差距,及时记录,随时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要时刻牢记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的最终目标就是优化教学,一切行为都应该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
对于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只要教学情境适合,就大胆使用。课前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反复应用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加大投入,加强教师接受有关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培训 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是信息化教育装备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应用的关键因素。从使用情况分析看出,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力不高,影响了他们使用信息化教育装备进行教学。因此,应该根据教师和教学的需要,制订周密的信息化教育装备相关培训计划,增加培训中实践的机会,定时定点给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过后进行考核,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来解决问题。以上研究仅为后续信息化教育装备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拓展:横向扩大访谈的范围,扩大样本的数量及覆盖的区域,以增加研究的可行度,使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纵向加大研究深度,本研究只在一个时间段进行了实地走访,可以考虑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一次走访,以研究不同时期教育装备的使用情况是否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殷常鸿,胡又农,艾伦.教育装备理论框架构建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11).
[2]张保生.中国教育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可行性;权威性;正确性;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649-02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SUN Zhu-ting1, YANG Wei-jie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China; 2.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gradually give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cently, the research issues that come from many authors such as lack of feasibility, too authoritative, accuracy and so on. Therefore,this essay i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to propose any methods that might be achieved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feasibility; authoritative; accuracy; methods
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首先,不少笔者提出落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立长效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是关键。但是,由于该管理体制牵涉到许多高层领导,因此,直接对其体制进行改革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实。其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的情况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两极分化”,许多研究人员高呼取消课堂教学,倡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另外,在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忽视了使用电脑给大学生带来的身心健康的危害。在此,笔者对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建立可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现途径。
1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1]
2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纷纷提出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建立了实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策略。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引起高校的重视。在此,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忽略现实环境因素
许多笔者在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性。如有人直接把科学发展观“搬到”高校教育信息化当中,强调要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等。不可否认,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艰巨且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正是因为它的具有艰巨性、困难性及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研究解决该问题策略的时候必须做好实践可行性分析工作,我们研究的理论是否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在强调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变革时,我们是否能够撇开理论的正确性,撇开理论的权威性,而对该理论的切实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实施该变革的现实环境,分析实施该变革是否有难度。在重视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强调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时,我们在高谈深刻理论之前,是否能够对高校教师有过调查、访谈,是否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心声,询问他们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有何自己的见解,了解他们能够接受什么程度的教学改革。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实践是真理的原则。只有对现实实施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我们才能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之后又能够反过来以实践来完善、指导我们的理论,最终达到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2.2 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课程整合的盲目性
在高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有人主张必须实现“三件”建设。所谓“三件”主要是指教育信息化中的硬件、软件和潜件。硬件建设主要是电教设备、设施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电化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课程资源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科现代课程内容体系;潜件建设主要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体系。[2]
同时,许多教育研究人员也纷纷强调“潜件建设”,意在改革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废弃“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建立现代教学模式体系。即对于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过程中主张“全盘接受”的态度,然而,在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当中,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海德格尔曾经提出,“我们可以对技术对象的必要利用说是;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不,因为我们拒斥其对我们独断的要求,以及对我们的生命本质的压迫、扰乱和荒芜。” [3]所以,在强调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信息技术,我们必须结合信息技术及各学科特点,分析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学科整合。
2.3 强调培养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忽略学生身心健康
自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出现后,许多笔者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提出加强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开设了许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意在鼓励、促进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然而,据调查了解,许多大学生表示,在频繁使用电脑后,身体素质逐渐变差,也有许多报道显示大学生接触电脑过多后,出现与外界隔离的心理现象,并且有拒绝与人交往的倾向。因此,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无论是强调素质教育、德育或是信息素养,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只有在保证人的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强调的教育,才能够促进人的发展。
3 高校教育信息化可能的实施策略
针对以上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可能的实施策略:
3.1 重视可行性分析,理论转化为具体措施
在高谈的深刻、权威性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在、要能够以理论的为基础,做好高校环境现状的分析工作,并能够提出具体措施便以指导各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在面对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变革几乎成为不可能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通过其它方法来弥补或完善该体制。如在维持原有管理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在不涉及到校领导职责和各个部门的利益的原则上,通过加强高校资源建设,加强资源建设者与高校一线教师的沟通来促进高校建立现代教学模式体系。据了解,许多高校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及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的作用,笔者认为高校可以通过以经费保障,注重政策奖励,鼓励这些学生进行资源整合及开发,以促进建立信息化教学模式。此外,各高校可以通过为每位高校一线教师发配资源建设者,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与资源建设者进行沟通,才能开发或整合出适合实际教学中的资源。
3.2 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课程的合理整合
当前,在高呼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课程整合的观点与现状出现了“两极分化”,即许多研究主张对于信息技术持有“全盘接受”的观点,而许多高校实际上却是“表面接受,全盘否认”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两极分化”问题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首先,笔者否认“全盘接受”的观点,在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结合信息技术与该学科课程的特点,分析是否需要对其进行整合。例如《中国历史》这门课程,由于课程的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黑板-粉笔”的课堂上,教师在描述历史的过程中及时给学生提出相应的有价值的、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以足够完成该堂课的目标。但是如果硬要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即使是个性化的资源,也只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的呈现,缺少教师的及时引导,缺少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及思维的即兴发挥。然而,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教学效果。如在《安全知识》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如何使用灭火器等知识点,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视频教程,让学生重复观看至熟练为止。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考各学科及信息技术的特点,不要盲目追崇信息技术的高科技质量,也不要否认信息技术具有的优势。
3.3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在强调大学生要提高信息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今天,不要只注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似乎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学生获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的同时有没有失去什么?显然,大学生使用电脑过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身体素质变差,心理疾病急剧增多的问题已经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试想,是否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就能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是否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比身心健康更重要?在大学生心理疾病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依然强调信息素养,而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或缓解该问题,仅仅是开一些心理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点就能解决问题吗?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提醒大学生适当的远离电脑,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及各种活动。因此,在强调信息素养的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人的发展。
4 总结
如今,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我们高呼深刻的、权威性的理论的同时,需要我们停下笔来分析该理论的可行性,并且试图提供具体的措施,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在我们面对高科技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适当的引进该技术,对该技术能够持有正确的态度,而不是持有“全盘接受”或“全盘否认”的态度。在我们强调信息素养的同时,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韩雪峰,王靖,等.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6(126).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包括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主化等特点。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是指,学校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过程。
国外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思考
国际上,亚洲地区如新加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从政府层面着手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日本、韩国也都从政府层面给予了政策规定和经费支持;美国、澳大利亚除了国家、州层面分别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所部署外,还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两国认为,技术启迪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学生的视野是完全可以打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对技术融入当代教育,做出了相关十大挑战预测,其中《地平线报告》(2012基础教育版)指出:数字媒体素养成为各学科专业的主要技能,而且越来越重要;中小学需要面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尚未得到当今技术和实践的足够支持。
在美国,“自带设备”(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行动给了我们很多启示。BYOD是美国中小学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用户驱动性、信息设备多样性和情境整合性等关键特征,其实质在于转变师生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角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整合。美国中小学推行BYOD的基本理念是充分把握21世纪学习的本质——学生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使学校正确认识“自带设备”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及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利用“自带设备”的权利和自由,培养信息时代数字公民的素养。
我国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随着“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著名论断——“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使原来处于自发状态的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真正的推动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推动。但是如何将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资源开发与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先进教育理念及使学生在21世纪的数字环境下全面而健康地成长,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校校通”工程
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倡导实施“校校通”工程至今,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阶段。迄今为止,比较全面地论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历程及相关概念的,如,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素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之管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等等,是2005年由王珠珠、刘雍潜、赵国栋、李龙联合署名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下)。在报告中,专家们分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挖掘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该报告制定并成功应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调查统计了一批来自全国教学第一线的珍贵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6项对策。在总结成绩时也看到存在的问题,诸如,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轻视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重建设、轻应用;资源不能共享;使用效益不高;在旧的教育观念下使用新的技术的问题。
当时《浅谈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一文,提出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就如何缩小城乡中小学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引发广泛的思考和关注。
2. 数字化校园
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种形式,部分地区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内部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系统。由于这些系统采用的开发技术平台不同、开发人员变化等原因,导致校园内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形成“信息孤岛”。很多大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始在不同地区针对中小学现状提供各种整体解决方案。同时,一些信息化建设专家也关注到“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问题,北师大黄荣怀教授在《信息化领导力与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阐述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及对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开展“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相关课题研究;建立“泛在接入”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开展电子教材、智慧教室、在线学习工具的研究和实验;开设若干门在线学习课程(选修、校本);管理信息化要先“明晰”业务流程。
3.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也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问题的焦点,除了微软、IBM等公司专项培训外,随着教师初级、中级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出版,行业协会统领下的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有关资料显示,到“十一五”结束,全国共培训了中小学教师600万人次。
4. 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从最简易的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到互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出现,再到电子教材的制作、“电子书包”的热炒,iPad进课堂的实践兴趣以及对APP资源开发的热情,人们对改变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的共识,无不深深印证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日益彰显出的革命性影响。
2010年,教育部将上海虹口区作为“电子书包”的实验基地,上海市将“电子书包”的实验和推进工作写入了上海市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虽然后来在出版资源、教育管理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学校实际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上,暂时出现了制约因素,但是在上海闵行区、浦东区也已先后开始了“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的实验。浙江、江苏常州等地对“电子书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进行素质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广东佛山、深圳等地在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方面更是走在前面。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程建设、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的尝试,为学生在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应该如何学”以及二者如何相互促进并健康地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前辈何克抗先生曾撰文阐述构成教育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媒介,教学过程的最终效果是这四要素的相互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教育媒介的核心。到底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教学工具,还是可发挥生产力作为发展原动力的作用,即“工具论”和“动力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依然在分歧中难达一致。这可能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硬件建设、环境建设投入巨大之后,在实际应用上总给人捉襟见肘、不尽如人意的感觉的原因之一。
机会与挑战
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重硬件环境建设,轻软件资源开发;重教师如何教的培训,轻学生如何学的研究;重政府资金投入的专项,轻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与推广;重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发表,轻应用型理论的研究、梳理与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农村中小学;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教育事业就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改革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当前,信息化教育在我国实现了快速渗透和发展,在很多农村中小学中也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得到了变革。但是,在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进行思考和解决,并提出教学方式转变的有效方法。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信息化观念
农村中小学受到师资、设备等的限制,在农村中小学中的信息化观念存在着一些偏差。有的学校认为,在教学中加入信息课程就是实现信息化教学了,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电子阅览室进行计算机操作,就算是实现信息化教学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还应让学生将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获取,对学习方法的更新。
(二)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善
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般不够高,并且对于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很多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板书和纸质备案的方法,不愿意、不会对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应用,从而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渗透。还有的农村中小学受到经费的影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个学校连一间正规的电子阅览室都没有,更无法让每名学生都有上机操作的机会,教室中也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信息化教学方法无法得到施展。
二、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实现信息化渗透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基础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加大投入力度,在每个农村中小学中都建立电子阅览室,在电子阅览室中安装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并安装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路由器、网线、电脑桌、扫描仪、打印机等基层设施,使得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得以完善。在小学阶段,就应让学生接触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输入、检索等操作,实现对计算机基础功能的掌握。在中学阶段,应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对教学资源进行获取,并且能够使用计算机完成小组作业、远程培训等,从而将信息化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中小学的教室中,也应适当增加各种信息化设备,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对各项电子设备的应用。例如,在教室应设置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各种信息化设备进行使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渗透。
(二)建立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
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就是将网络资源等引入课堂教学,形成一种信息丰富、多方互动和时空交互的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技术对课堂教学模式最为直接地改变。网络视频、网络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等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这能够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一种课堂学习的补充。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游戏等方式了解和学习知识,这能够激发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学生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名校、名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能够通过远程获取重要学习资料(包括一些重要的视频音频资料、数据库等),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展示(比如向国外高等院校申请奖学金等)。通过综合性措施,学生能够实现跨文化学习交流能力,提高网络化环境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
(三)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一些教师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应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对于这部分教师,应积极开展培训,使其能够实现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能够吸引具有高新教学水平的教师加入到农村中小学来,应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为高新人才提供一些政策,能够让更多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加入到农村中小学团队中来,从而实现整体师资力量的提升。特别应招聘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员加入到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当中,为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提供建议,并做好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环境维护等工作,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的维护做出贡献。
三、结语
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出现了很大的变革,我们应积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措施与方法,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落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睿,戴丽莉,孙成祥.网络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视界,2011(04):60+59.
[2]唐洛.“农远工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设计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张晓红,张军征.农村远程教育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探讨[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0):62-65.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 现状 问题 对策
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学校仍然存在诸如信息意识不强、建设内容重复、开发模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
一、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以开放的多媒体、非线性方式使学习者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适应个性化需求、具有交互反馈的自主选择机会。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的建设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由于网络教学在我国刚刚起步,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还缺乏有效的设计,许多中小学的网络教学都只是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当作简单的通讯工具,网络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仍以文本为主。而在网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网络教学过程的控制和反馈、用户界面的交互作用设计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的网络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实施,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应该如何建设,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系统结构不良。良好的系统结构是信息化教学环境高校运转的基本前提。但是,在信息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中小学缺乏严谨的顶层设计和统一的建设标准,致使该系统出现了重硬轻软等不良现象。虽然中小学各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成效,但是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十分滞后,资源内容简单重复、陈旧落后,资源形式单一、照搬传统课堂;同时,缺少配套的操作软件和管理系统,使较为先进的硬件环境不能高效运转,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稳定性。
2.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依然不能满足教与学的实际需要。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是中小学在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和开发力度不够,没有为学生积极提供支持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特色资源极度匮乏,教师普遍反映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软件资料比较稀缺,特别是在如何适应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明显缺乏。如许多学校的网络课程资源一片空白,尚未开发建设;开设了网络课程的中小学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丰富教学资源,或提供基于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仅提供了一些资源链接和教学视频,无法帮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和问题解决学习。
3.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工程,许多学校都期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但实际上,各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使用率并不高,大多数师生都通过互联网各自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重复建设,造成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瓶颈。而在建设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共建共享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尽管我国已制订、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网络远程教育国家技术标准,对规范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实现网络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作用,但是仅凭单一的国家标准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系统互操作和规范发展等错综复杂的问题。
4.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使用,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良好的管理机制为其提供保障。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漏洞和盲点,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更缺少集成的自动化管理系统,造成管理任务复杂、繁重,管理效率低下。
三、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对策
1.中小学的学校领导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系统观,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到不仅重视硬件建设,而且重视软件建设。各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和本校实际,制定学校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发挥功效。在软件投入上产生的效率虽然不像硬件装备那样立竿见影,但其效率是隐性的、长远的、持久的。
2.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教与学的应用为起点和归宿。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紧紧围绕学校师生如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顺利完成教与学任务的问题,建设能够适应不同使用群体、不同教与学的需求和不同使用时间的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各校应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成立由教师、学生、媒体设计人员、教学设计专家、技术开发人员组成的资源开发团队,重视教学系统设计,突出信息化学习的自主性,强调用丰富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活动,开发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平台,对优秀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尝试开发一批系统性较强的网络课程资源。
3.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要做到开放、共享、发展。各校应通过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健全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做到保护知识产权和开放共享的统一;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合理调配来促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有序发展,鼓励资源建设的多样化、多元化,避免重复开发的统一;通过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交流机制,实现不同地域教育网络的互联互通,构建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机制。通过引入远程分布式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资源库建设模式,即网络系统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各学校分布存储,而对各校的教育资源描述信息集中管理,并提供专用高效的教学搜索引擎和基于共享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各区域不同教育资源站点之间和各个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库之间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加强建设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统筹规划,提高资源质量,注重绩效管理。各校要统筹规划、制定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建设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以促进资源共享、从源头上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认真完成教学设计,确定适合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呈现方式和组织结构;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合理调配。同时,还要从社会和学习者角度出发考虑绩效管理问题,通过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管理系统促进中小学实现信息化环境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东怀等.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5.
[2]何克抗.把脉中国教育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3.4.
[3]袁南辉.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2.
[4]白梅.关于网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