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嫁接果树的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嫁接果树的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嫁接果树的技术

第1篇: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红松坚果林;优树嫁接方法;技术要点

1 坚果园的优树选择

优树是建园的基础,优树的选择应取决于培育目标,建园优树应以提高材积生长为主要选择指标。红松坚果林以生产坚果为目的,优树应以提高坚果品位与产量为主要选择指标。两者繁殖方式相同,均为母体分枝异体嫁接繁殖,所不同的是前者利用杂交创造新的变异,选择培育优良后代;后者利用母本优良结实性状扩大坚果生产。从理论上讲嫁接扩繁是体细胞分裂,是非加性,所获得后代可以保持母本的遗传性状。经过对天然红松结实规律的调查研究,一般是“三年一小收,五年一大收”,间隔结实。实际红松是连续结实性很强的树种,在天然林里连续结实两年以上的占72.4%,其中连续3年结实的占51%,连续4~8年结实的也并不罕见。由此可见天然红松林连续结实性状稳定,可作为选择坚果优树的林分。在采伐迹地的伐倒木上采穗,具有采穗方便,测定各种性状准确、易行,更接近基因型选择的性状相关选优方法。人工红松林都是建国后营造的,进入开花结实年限不长,结实性状还不够稳定,在人工红松林中选优一定要在多次结实林分内进行选择。我省早期营建的无性系种子园优树基本来自天然红松林,当时虽然没有更多的考虑结实性能,用这种优树建立的无性系种子园,仍然表现出较好结实性状。

2 嫁接砧木的选择

砧木是嫁接培育坚果林的关键材料,但不是嫁接成败绝对条件。一般因选择砧木导致培育失败的并不多见,因本砧嫁接不存在不亲合问题。虽然应用超级苗砧木嫁接较好,但是随着砧木需求量的增加,超级苗满足不了需求时,亦可用一般苗做砧木。据长期观察,嫁接成活率与砧木、接穗质量、采集季节与保存方法等综合因素有关,只要砧木根系发达,并有足够接纳接穗适宜部位的成壮苗,在砧木离皮适宜时期嫁接,接穗要在休眠期采集,且在休眠状态嫁接。操作按“准、稳、平、快、净、紧”六字诀进行嫁接,成活率基本都可以保证在85%以上。

3 病虫害检疫与防治

红松坚果林树种单一,全光培育易发生病虫害,因此要及时防治。采接穗或外购接穗应注意避免疱绣病、松梢象甲、球果螟等主要病虫害的传入。疱绣病发生在大树枝干上,少见苗木发生或者根本不发生;松梢象甲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初上树危害,在前1年主梢吸食补充营养产卵,5月中旬至7月初以幼虫危害;球果螟在幼果膨大的种子发育期侵入,以蛹在树皮裂缝或地下枯枝落叶层越冬。在采集接穗季节两种害虫皆不在采穗部位或接穗上,一般不会由接穗带入。但也应注意苗木检疫及病虫一旦发生要及时防治。

4 杂交育种与异砧嫁接

通常林木育种程序是选优-杂交-优良变异类型选择,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又十分复杂过程才能完成。在我国红松坚林培育刚刚起步的,当务之急是深入实际掌握红松结实与结实相关性状,制定坚果优树选择标准,选择种性好的自然杂交优良个体,采取嫁接方法,建立优良性状穗圃,扩大供需。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与有性繁殖相结合,开展杂交选育红松坚果优良品种工作。红松种间杂交是为了获得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在选择杂交组合时要注意亲本的选择,如红松与西柏利亚红松、偃松与红松杂交无从查考,仅是杂交育种推论,极有可能获得有悖选择坚果优树优良后代的初衷。选择杂交树种,要从选种目标与科学态度出发,不能为主观愿望所左右。樟子松嫁接红松,有成功亦有失败,导致失败主要原因是樟子松嫁接红松出现的流脂、大小脚、梳状分离等异体排斥作用,在异砧嫁接5~10年后这种不亲合现象表现极为明显,严重的使接穗生长部分被砧木树体挤出枯死。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提倡的樟子松嫁接红松,建立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嫁接成功的植株生物量大于同期本砧嫁接植株的生物量的1至几倍。营养生长旺盛影响繁殖生长,这也是普遍公认的事实。带岭在1977年应用樟子松嫁接红松,前10年曾结过1次果,但直到现在不见再结实,而相邻的一株在同期本砧嫁接的红松,在结实年份无一不结实。因此,在异砧红松嫁接许多问题没有搞清之前不宜提倡异砧嫁接。

5 问题与讨论

从理论上讲,培育红松坚果园与通常建立果树园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与母本性状相同的后代,再经测定评比,选择结实及种性优良的无性系。实践上要掌握红松群体与个体结实规律,采用丰产性状选优方法选择坚果优树采穗,按针叶树种“对接”方法嫁接,并注意以下事项,红松坚果林就一定会会培育成功。

5.1选择好适于嫁接的砧木 砧木可以分两类:一类选4~6年生红松苗砧木,采取苗床嫁接成活后翌年定植或先定植翌年缓苗后再嫁接,两者各有利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另一类是用10~12年幼树作砧木,采用林地高接换头,嫁接成活后第2年有的即可开花挂果。

5.2按结实性标准选好坚果优树,休眠期采穗、接穗用冰、雪(不能融化)窖藏,接前要绝对保持接穗新鲜与处休眠状态。

5.3砧木开皮易剥时嫁接。

5.4熟练掌握嫁接技术

5.4.1选好砧木嫁接部位及适合接穗,嫁接时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要对准。

5.4.2持刀操作要稳,防止走刀。

5.4.3砧木、接穗接面凹凸不利于愈合,接面要平。

5.4.4嫁接速度要快,减少切面褐色氧化层。

第2篇: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评价;基本原则;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 A

1技术评价

技术评价工作从纵的方向看,可以分为国家级技术评价和企业级技术评价两个层次。国家级技术评价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技术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正负效果它侧重研究科学技术多方面的影响,预测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作用,探讨如何控制和引导技术向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的方向发展,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危害。企业级技术评价更重视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强调在较短的期限内,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显著的研究开发效果。而建筑节能技术的选择评价则是介于两个层面之间的,是以技术的应用为目的的综合评价。

技术评价的步骤包括选择价值标准、确定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而这四步都是由评价的目的决定的,评价的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方法就不同。常用的评价方法有①专家评审法、德尔非法;②技术经济评价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指标公式法、投资回收期法、内部收益率法、净现值法;③OR评价法:模拟法、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相关树法;④综合评分法:AHP法、交叉影响矩阵法、网络图法等多种方法。对于建筑节能技术的评价,要从节能技术在技术可操作性、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投入资金等多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建筑节能技术选择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

2建筑节能技术评价的基本原则

建筑节能技术评价是节能主体选择合适的节能技术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基础,更是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途径。建筑节能技术评价不仅仅是对建筑节能技术本身的检验,更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等评价标准,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各种节能技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价。因此,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建筑节能技术评价须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l)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素按一定规则所组成的,为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而存在的有机整体。建筑节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宏观上,它与地区的技术、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微观上,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方案、建筑材料、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质量要求、能源利用、气候、环境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相关,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以系统的思维来考虑建筑节能技术带来的影响,从多个方面去推进建筑节能。

(2)动态性原则

建筑物所处的法律法规环境、国家政策环境、社会经济及市场环境、技术发展环境等从各个方面对建筑节能技术选择产生影响,因此建筑节能技术的选择评价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随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改补充评价指标体系,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来评价选择建筑节能技术。

(3)客观性原则

建筑节能技术的选择评价必须实事求是,据实比较、据理论证,评价所用的数据资料应尽可能真实可靠,评价过程中的判断应尽可能客观公正。

(4)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原则

正确进行技术评价,必须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详细的了解,掌握其技术特点及全面的技术经济数据,为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提供科学依据。建筑节能技术的采用不应为追求先进而先进,要综合考虑技术系统的整体效益。

3建筑节能技术评价的影响因素

建筑节能适用技术内涵丰富,种类繁多,节能主体在引进、开发和选择建筑节能技术来达到节能目标的时候,要加强技术研究的深度,对技术所需资源、技术应用条件与过程、技术实施效果、技术应用风险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保证技术实施的效果,降低技术风险。只有当节能技术的各项评价指标都达到预期的目标时,才会对节能技术进行选择和推广。建筑节能技术评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l)技术本身

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先进性、成熟性、配套性。节能主体在选择新技术时,首先从项目的节能目标出发,选择可以实现节能目标的技术。同时,这个建设目标的实现是采用旧有技术无法实现或者很难实现或者资源投入过多才能实现的,而先进技术可以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而实现。此外,节能技术的应用,需要有很多的配套技术和设备,技术的选择应尽量考虑和旧有技术的相关性,相关性越大技术使用人员掌握技术的时间就越短,技术应用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项新技术,可能存在技术效果不稳定,技术不配套、技术依托单位推广能力不强等多种因素从而造成技术使用上的风险,而技术的使用方为了避免风险,往往会选择一些比较成熟、风险小的技术,所以只有新技术的风险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时,节能主体才有可能采用该技术。

(2)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环境效益涉及很多项内容,需要利用很多项指标才能反映出环境质量的变化,同时由于环境效益的滞后性,使得我们很难准确计量环境效益。节能是为了从根本上减少经济活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不仅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来节约能耗,要更多的考虑到环境效益。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结合,也要处理好眼前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关系。

(3)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在项目全寿命过程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社会效益是从社会角度来评价人类活动的成果。节能技术的社会效益是对就业率、生活水平、文化的提高程度。

4建筑节能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指标体系要充分反映节能主体在建筑节能技术选择中的职责。在建立建筑节能技术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守以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准确性。指标选择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应以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环境经济学为基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节能技术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结合评价方法进行调整。评价指标的定义要准确、规范,防止发生歧义,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综合考核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2)针对性

节能技术具有多样性,技术选择的方式有多种,每一种方式涉及到的因素互不相同,因此,指标的设计即要体现备选技术方案的共同点,也要服务于侧重点不同的技术方案。

(3)综合择重原则

由于建筑节能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节能技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我们不可能对每一项技术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但是,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全面反应技术的整体性能和综合情况,另一方面评价指标要有明确的代表性、重要性。应注意使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合理、协调一致,既能反映节能的直接经济效果,又要反映节能的间接社会效果和环境效果。

(4)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节能主体的建设项目节能技术选择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由于参与评价人员技术等各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误差,造成评价的错误。因此指标设计既要符合理论要求,又要力求简便、明了,计算需要的信息资料易于收集,便于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5)可比性原则

技术选择评价是根据系统的整体属性和效果的比较进行排序,可比性越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越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客观实际,便于比较。指标间要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隐含的相关关系也要以适当的方法加以消除。不同量纲的指标应该按特定的规则作标准化处理,化为无量纲指标,便于整体综合评价。指标处理中要保持同趋势化,以保证指标间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张炯,叶元煦,张沈生.创新项目的技术选择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经济体制改革,2003

第3篇: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Under the unstable circumstance,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study clear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TV advertisements. CTR Provincial Satellite TV Advertising Investment Value & the Venture Report has succeeded in doing a good research on the audience rating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xpectation and the investment venture. Therefore, advertisers and channel operators would have a guide book on the major affairs.

广告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省级卫视是一支发展空间既受中央电视台影响,又有地面频道正面围攻的电视队伍。然而,省级卫视因为具有全国覆盖的基础条件,加之近年来定位的清晰和优秀栏目涌现,已经成为广告主媒体选择考虑的重点。它们的广告投放价值如何?多年来,电视台和广告客户之间都是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进行考量的。然而,对于广告投资者来说,当发现收视率低于投放预期的时候,造成的经济和时间损失已经不可挽回。即便是经济上可以通过事先约定的方式减少投资风险,而在市场竞争中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却是无法确估并获得补偿的;相反,一个频道的潜在价值如果没有被发现,则很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投资机会。因此,如何评估省级卫视频道的广告投资风险成为许多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共同关注的问题。CTR媒介策略研究部2008年首次推出的省级卫视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报告正是这一困扰广告主和电视媒体多年的问题的一种探索性的解决方案。

CTR媒介策略研究部推出的省级卫视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报告,旨在帮助广告主和卫视经营者们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的广告投放风险评估指标,从而为广告主和电视经营者之间对广告投资的价值及风险程度达成可测量的预期。

报告认为,判断电视频道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的关键因素既不仅是现在的收视率表现,也不仅是历史的收视率变化,而是支撑这些收视率指标变化的观众态度和收视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电视频道广告投资价值的预期风险指数。

收视率背后的支撑力量与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评估

报告通过涉及全国35个中心城市,总计超过5000名电视观众调查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由于几年来不断增长的 “急功近利”的心态,省级卫视的广告投资风险正在从隐性向显性转化,一些仅通过电视剧等外部资源刺激收视率的手段而获得收视率增长的卫视频道,如果不能对自身频道的品牌漏洞做重大弥补,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收视泡沫的破灭,收视率将严重下滑。同时,一些长期致力于频道自主建设和栏目品质提升的卫视频道,由于在营销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着力不够,造成与其品牌价值相比,收视不足的情况,他们极有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经历512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后)出现惊人的跃升。广告投资者如果不能看清不同频道收视率背后的支撑力量,广告投资风险将不可避免。

在收视率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简单地说,就是品牌价值。品牌价值可以通过品牌健康度来衡量,是一个频道从观众认知到收看,再到形成满意度及感受,最终成为忠诚观众的转化过程。在调查的指标上看,通常包括频道知名度、不同阶段的收视率、卷入度、满意度、期待度、推荐度等指标,这些指标经过再次计算和加权,得到频道的品牌价值指数、广告投资风险指数,结合收视率表现,就可以得到广告投资价值指数。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不同卫视频道在品牌价值指数、广告投资风险指数、收视率表现三项指标的排名中,位次是不完全一致的,有些频道还有相当大的变化。这一现象呈现的是中国省级卫视频道在现实收视率与品牌发展预期之间的落差。品牌价值指数、广告投资风险指数和收视率表现所表征的意义分别是:电视频道的品牌价值现状即收视率产生的基础、品牌价值的变化趋势即收视率下滑的风险预期、媒体本身的收视现状。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基本判断一个卫视频道的品牌竞争力和未来收视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判其广告投资风险和广告投资价值。

媒体的品牌化管理与广告投资风险的化解

广告投资价值的提升和风险的化解是广告主和电视媒体经营者更为关心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一定要根据观众调查获得的品牌健康度诊断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因为品牌健康度包含了很多诊断的指标,对于一个频道来说,这些指标的表现一定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针对劣势立即改善、针对优势继续发扬,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广告投资风险,为广告主营造一个高价值的、可持续的、稳定的广告投资回报平台。

报告认为,我们可以将复杂的品牌健康表现数据处理过程简单地描绘成一个观众转化接替模型,每个卫视的品牌指标绝对表现和观众的相对转化率就能够非常直观地体现出来。

可以明显地看出,以上A、B、C三个不同的电视频道在观众认知、行为、态度以及情感忠诚度之间的转化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认为,黄色箱体的面积越大,其品牌越健康,转换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越强,反之,品牌越不健康,转换和抗风险的能力越弱。而对于上述三个卫视,B卫视的品牌健康程度最高,观众的转化能力最强,所以,收视率高且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广告投资风险最低;而C卫视不论从品牌健康还是观众转化上看都存在问题,所以其收视率的预期是值得怀疑的,即使该频道通过短期刺激的方式,在收视率上取得不错的表现,但根据价值回归的原理,该频道的收视率一定会有很大的下滑,广告投资风险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把收视率和广告投资风险指数按照三分法形成下图所示的一个矩阵图就会发现,在绿色和黄色区域之间的电视台,它们的投资价值和稳定预期要比在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电视台高。

表格中各指数既有独立价值,又有相互关联。在广告主判断媒体投放价值和风险时,需综合考量。其中,品牌价值指数代表频道的品牌价值基础,支撑着频道的收视地位的,如果收视率表现好于品牌价值表现,则代表收视有泡沫,反之则代表收视存在不足;广告投资风险指数代表频道的品牌价值变化方向和程度,是收视率变化方向和程度的最强有力的预示,广告投资风险指数越低则该频道收视下滑的风险越小,反之越大,选择与该频道长期合作需谨慎;广告投资价值指数代表一个频道投资价值的综合指数,是频道现在的收视水平、品牌价值和投资风险三方面的综合表现,可以作为是否选择该媒体进行广告投放的基本依据,但如果选择长期合作,还需要结合广告投资风险指数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报告还将频道公信力指数和频道品牌影响力指数作为综合指标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用以考量各电视频道广告投资的品质风险。

第4篇: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人工牙石;牙周实验教学;龈上洁治术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supragingival scaling with artificial calculu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in periodont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110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80 students of test groups (each group had 20 students)used emulational dental model for supragingival scaling training , while 30 students of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dental model. The supragingival calculus were simulated with all kinds of cement materials coated in tooth neck of the emulational dental model. Teachers demonstrated supragingival scaling to students firstly. Then the students were required to practice on real calculus and on the emulational dental model,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exam scores of all studen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exam score of zinc phosphate cement group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 students(P

Key words:Artificial calculus; Periodont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upragingival scaling

规范和彻底的牙周基础治疗是牙周病最基本、最重要的的治疗手段,龈上洁治术(supragingival scaling),龈下刮治/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 SRP)是牙周基础治疗的主要内容。洁治术技巧是口腔医师的基本功,尤其是应用手持器械做洁治,是每位口腔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1-2]。以往的牙周病学实验,都是在离体牙石膏模型上先练习,然后同学之间相互做洁治进行训练。在洁治操作的过程中,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疼痛,若操作不当,往往会导致对正常牙周组织的损伤。因此,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和要领之前,不宜同学间相互进行操作练习,也不能直接在患者口内操作。但是,实验室很难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用真实牙石,所以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人工牙石作为教学模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能很好地模拟临床牙周炎的理想教学模型。我们通过在实验室仿真牙列模型的仿真牙上涂布各种人工牙石,选择最接近真实牙石的硬度和粘结强度的材料作为最终教学模型。同学们可在此模型上反复练习,以熟悉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可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2年~2013年度第二学期,以滨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2009级口腔医学专业四年级本科学生11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人和实验组8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离体牙石膏模型进行洁治训练,实验组80人分别为氧化锌水门汀组、磷酸锌水门汀组、聚羧酸锌水门汀组、玻璃离子水门汀组,每组20人。进入牙周病学前期实习时,采用人工制作的牙周炎教学模型,指导学生进行龈上洁治术的操作练习,所有学生练习学时为6学时。

1.2方法

1.2.1实习模型的制备 ①离体牙模型:选择有真实牙石的离体牙6~8颗(包括切牙、尖牙、双尖牙和磨牙,6个区段中每一区段至少有一颗离体牙),分别置于标准牙列阴模上的相应牙位,灌制石膏模型。待石膏模型干燥后,备用;②仿真牙列模型:由28颗仿真牙、仿真牙龈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在不同牙位的仿真牙牙颈部分别涂上调好的氧化锌水门汀、磷酸锌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玻璃离子水门汀作为人工牙石,将每种材料至少涂布两颗牙,干燥凝固后后备用。

1.2.2练习要求 仿真牙列模型与离体牙石膏模型均安放于仿头模上,要求学生按照龈上洁治术操作原则[3-4],进行龈上洁治练习,,实验组先在仿真牙列模型上练习,再在离体牙上练习,对照组一直在离体牙上练习,用正确的操作手法去净每种人工牙石及离体牙真实牙石。每一项内容开始前均由带教教师示教,学生先进行前牙洁治练习,再进行后牙洁治练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最后进行全口洁治练习。

1.3考核评价方法 参加考核评价的教师在考核前确定10项考核要点并统一评分标准[5],其中10分,器械选择10分,器械握持10分,支点20分,器械角度10分,器械放置10分,用力方式10分,用力方向5分,去净牙石10分,损伤牙龈5分,满分为100分。学生通过抽签决定龈上洁的牙位。

学生考核均采用离体牙石膏模型,先由一名牙周病学高年资教师对随机挑选的25名学生(每组随机挑选5人)进行考核,其余学生由四名带教教师进行考核评分。所有学生的考核方式、评分标准以及考核的牙位、牙数完全一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P

2 结果

计算由高年资教师考核的25名学生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及全部学生考核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实验各组考核成绩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统计方法为成组t检验。结果表明,在由高年资教师考核的25名学生中,磷酸锌水门汀组考核平均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平均分,P

3 讨论

龈上洁治术是牙周病治疗中最基本的技术,正确、熟练地掌握手工洁治操作要点是牙周病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各口腔医学院校尚无供牙周病学前期教学使用的理想手工洁治练习模型,学生大多在个别离体牙上练习洁治[6]。由于离体牙的收集日益困难,且牙位较局限,多以阻生牙为主,因而不适宜学生常规练习。仿真牙列模型在牙周实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龈上洁治术的训练更加规范。但是,因为仿真牙列模型的成本较高,且每一位学生练习后还要更换带牙石的仿真牙,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成本。本研究在仿真牙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在仿真牙颈部涂上人工牙石来模拟真实牙石,每2颗仿真牙之间有牙龈相隔,而且质地较韧且有弹性,便于进行邻面洁治操作,学生练习洁治时也可以体会如何保护牙龈。同一颗仿真牙可以反复使用,仿真牙是通过螺钉与基座连接的,如有损坏可以更换,在降低实验成本的同时,可以保证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磷酸锌水门汀与其他水门汀材料相比,其硬度较高,与仿真牙的粘结性较好,更接近真实牙石。氧化锌水门汀的强度差,凝固时间较长,使得实验室预备时间延长;聚羧酸锌水门汀的强度较磷酸锌差,虽然与牙釉质的粘结性较好,但与仿真牙的粘结性较差。玻璃离子水门汀虽然与牙体之间可以形成较好的化学和物理粘结[7],但与仿真牙的粘结也较差。龈上洁治操作考核结果表明,本次实验60名学生成绩优良,基本掌握了龈上洁治操作要点。选用磷酸锌水门汀作为人工牙石,采用仿真牙列模型进行洁治术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龈上洁治术操作技能,加深对龈上洁治术要点的理解,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焕新,主编.牙周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40-248.

[2]曹采方,主编.临床牙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1-253.

[3]王嘉德,董艳梅,主编.口腔医学实验教程[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4-247.

[4]Jill S,Nield-Gehrig.Fundamentals of Periodontal Instrumentation[M].4th ed.Baltimore:Lippineott Williams&Wilkins,2000:9-62.

[5]康军,盂焕新,和璐,等.球形牙洁治模型在牙周前期实习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03,(5):4142.

第5篇: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DEA,标尺竞争,价格上限,X值

 

1 引言

电力产业链中,输配电环节具有强自然垄断的特性,加上电力需求的低价格弹性,表现出明显的X非效率。2002年,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实现利润115.3亿元,公司资产总额10802亿元,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39.3万元/人·年,资产利润率为1.06%;2003年的资产利润率则仅为0.49%,这一不到5‰的超低利润率令人费解[1]。电力体制内部人享有高工资高福利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假设不存在转移垄断利润之嫌,那可能的解释就是企业运营效率太差。近几年发电企业(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受高煤价拖累,业绩普遍持续下滑,有电力专家预计,五大电力公司2008全年将分别亏损达到近100亿。然而,国网公司的业绩却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2005年实现利润143.9亿元,2006年增至269.9亿元,2007年再增92.3%,即便如此,根据国网公司资产为12141亿元,推算出2007年的资产利润率也仅为4.32%,仍低于6%-8%的国际平均水平,而国外发达国家甚至能达到10%以上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木桶原理”,电力产业链上各环节应该高度协调一致,但事实上电力产业链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电网暴利的背后其实并非电网企业绩效的真正改善,而是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利润的重新分配。2002年以来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实惠没有传递到最终消费者,强自然垄断性的输配电环节截留了电力产业的高额利润。从输电网线损率上也可以看出输配电企业的低效率运营,美国、日本和德国2000年的电网综合线损率分别为6.0%、3.89%、4.6%,意大利EVEL2004年的综合线损率则只有3.0%,而我国是7.5-8%,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2]。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系统建设存在“重电源(发电)、轻电网”的倾向,电网和电源建设的投入比例不足3:7,而发达国家电网环节和发电环节价格比是5:5,背离了国际惯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发电装机总量虽然逐年扩大,但电网建设滞后,与电源建设不协调,“窝电”现象经常发生。2008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雪灾使电网建设投资不足的这一“软肋”也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免费论文。

输配电规制是电力产业规制的重点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价格规制。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输配电价格规制的关键是,既要能激励输配电企业改善经营效率又要能促进电网投资建设发展,这无疑是中国电力规制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2国外激励性价格规制模式的借鉴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构建输配电价格规制模型是必然面临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对由传统规制转向激励性规制已无异议,并倾向于借鉴国外的现成模式,然而,盲目的直接引进国外模式却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

3 基于DEA的标尺竞争对价格规制作用的强化

DEA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 数据包络分析)是由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等,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数学规划为工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相对有效性(被称为DEA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本质是利用各个决策单元(DMU)的输入、输出变量来衡量同类公司或部门间的相对效率。免费论文。Bogetoft(1997,2000)把DEA模型应用于标尺竞争,构建了融合运筹学和新规制经济学精髓的基于DEA的标尺竞争。

DEA方法能够反映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不必确定投入产出之间的生产函数关系,不需要确定投入产出变量的权重,并不受变量数据单位的影响,通过测算企业之间的相对效率,为确定标尺成本和寻找进入标尺竞争的可比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并进一步在保证标尺竞争的边界条件自始至终地被严格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复杂的规划求解得到的间接业绩指标,从而较为全面的体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可有效避免人追求片面业绩与短期效应,防范机会主义的对策,被规制企业只有选择最大程度地努力工作,使得标尺竞争条件下的最优委托-合同被完好地实现。另外,DEA方法还可以做敏感性分析、差异分析和效率分析,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参考决策。

4 DEA方法在确定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应用

价格上限规制的关键在于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确定。合理的X值应能在保证公司合理利润水平的前提下激励企业改进效率,实际上生产效率反映的就是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X值亦然),这恰为DEA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场所。DEA结果和X值之间没有直接的转换方式,参考文献[5]中应用两阶段的DEA结果倒算测量X值的方法,为进一步简化分析并方便后面的算例验证,我们不妨将两个阶段假设为两年。

(1)在第一年(或第一阶段),规制者通过衡量各公司之间的相对经营效率情况,对每个公司确定一个管制价格,关键是对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X值,以调节公司利润,促进效率低的企业改进效率。免费论文。此阶段确定X值的原则是:对于效率高的企业(DEA分值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空间较小,X值应该相对较低;而效率低的企业(DEA分值低)在提高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以及降低成本方面有很大潜力,应该制定比较高的X值以促使其提高经营效率。此外,在这一阶段还可以利用DEA结果分析企业的非效率因素,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改进建议。总起来说,第一阶段规制的目标是在规制期末使各受规制企业能够去除历史非效率因素,即去除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各种因素,在一个可比的较高效率下经营。这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做了标尺竞争中寻找标尺企业的工作。

5 DEA算例

表1 各输配电公司(DMU)两个连续年度的投入产出原始数据表[3]

表2 DEA计算结果

图1 数据包络图

如图1,C和E形成效率边界,将效率低的企业都包络在里面,并对非效率企业提供了效率参照基准,其中A、D企业距离效率前沿面最近,而B企业距离最远,业绩最差。

在第二年(阶段),由于B公司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应予以单独定价规制,并制定比较高的X值(根据国际的经验,X值一般在2%-8%之间,效率最高的往往为负值)。A、C、D和E则公司进入标尺竞争,确定一个共同的X值。

表3 DEA技术在确定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应用

6 基于我国国情的输配电激励性价格规制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引进国外的价格上限和标尺竞争规制模式存在应用上的困难,但在DEA技术下,可有助于强化标尺竞争在价格规制的作用,并且又可以解决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确定的难题,从而可以应用到我国的输配电价格规制之中。投资回报率规制简单易行,有利于刺激投资,在当前我国电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取作为我国输配电价格规制的基础模式。为弥补投资回报率规制的弱激励缺陷,我们认为可以考虑融入基于DEA的标尺竞争和价格上限因子,构建一个混合的价格规制模型:

参考文献:

[1] 梁志宏,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及Malmquist指标法的供电价格激励监管模型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12

[2] 王成文等,适合我国输配电价的激励管制模型, [J],中国电力,2008.2

[3] 李志,基于DEA的标尺竞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

[4] 段登伟等,基于标尺竞争模式的配电侧电力市场综述, [J],电网技术,2005.4

[5] 赵会茹等,基于DEA技术的输配电价格管制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

[2] 张安华,中国电力工业能效问题分析,[J],中国能源,2006.07

[3]数据参考中国电力统计年鉴。

第6篇: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锚杆静压桩、地基、不均匀沉降、加固

一、引言

锚杆静压桩加固法是将锚杆和静力压桩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施工方法。即先在建筑物开凿压桩孔和锚杆孔,用结构胶种植锚杆,然后安装反力架,利用建筑物基础提供的反力,用千斤顶将钢桩或预制桩逐段压入土中。当压桩力、压入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将桩与基础连结在一起,用以承担一部分上部结构荷载,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

锚杆静压桩多用于粉土、粘土、人工填土、淤泥质土等地基土的新建(采用逆作法施工)或已建多层建筑物、中小型构筑物的地基加固、纠偏工程中。锚杆静压桩与其它基础加固纠偏技术相比又具有施工时无振动、无噪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移动灵活、施工所需空间小的特点。成为一种即方便、合理、又经济、有效的加固方法。我们充分利用其特点,将其应用到钢结构仓库的加固中,整个施工过程历时3个月,最终恢复正常使用功能。

二、工程概况

某港口钢结构仓库,由于堆载过大,地基产生较大沉降变形,造成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而产生倾斜。此钢结构仓库为单层,长168m,宽60m,占地面积10080,高8.5m,跨度为30m,采用柱下独立基础,中柱基础尺寸为4m×4m,间距16 m,两排边柱基础尺寸为3.2m×2.5m,间距8m。地基土为软弱地基土,设计采用强夯地基处理。

该仓库于2007年年底建成,2008年初开始投入使用,堆货三个多月后发现仓库东侧南部墙体出现大小两道裂缝,北侧西部墙体出现一道倒“八”字形裂缝,北侧墙体内侧1.0m左右处混凝土地面产生一条从东到西的通长裂缝,裂缝最大宽度达10mm,经测量柱基的最大沉降量为480mm,最小沉降量为120mm,上部结构的最大倾斜值达42mm。基础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整体向南倾斜。沉降不稳定,差异沉降还在继续加大,沉降已远远超过规范规定的地基沉降变形的允许值20mm。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分析,该场地浅部分布的31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5.0~-14.0m),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中灵敏度软土的特性,工程地质性质差,属不良地基土层。该场地地基土层及其物理参数描述如下表1:

三、倾斜、变形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情况结合沉降、倾斜观测数据、工程勘察资料、基础图、强夯地基检测试验报告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造成此钢结构仓库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和倾斜变形的原因为:

1、实际堆载远超设计堆载。 设计地基按4t/m2的堆载进行强夯处理,检测报告显示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投产使用中由于局部实际堆载达到设计堆载的1倍,造成局部地基承担的实际荷载比设计的荷载增加2倍,加快了具有高压缩性软弱地基土的固结速率,促使地基在短期内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堆积荷载过大,是造成较大不均匀沉降及变形的最主要因素。

2、现场堆载速率过快。仓库内较大的实际堆积荷载是在短期内连续完成加载的。相对于高压缩性土体较长的固结时间而言,实际堆积荷载可近似看作为一次加载;相对于设计荷载而言,局部实际荷载又为设计荷载的2倍,因而加速了局部土体的固结沉降,使地基在短期内产生较大沉降变形,从而引起钢结构的倾斜及变形。

3、基础整体刚度差。该仓库采取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由沉降观测数据显示,中柱基础沉降偏大,因中柱的柱基之间没有相应的条基与地基圈梁连系,加之较大的实际堆载,使基础的整体刚度变差,缺乏调整基础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四、加固方案的选择与设计计算

1、加固方案的选择

基础加固是一种被动的工程补救措施,目标往往正在运行中,受场地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少,而对此钢结构仓库而言,仓库内80%地方已堆上荷载,并且仓库每天都处于施工使用中,因而方案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尽量减少对地基土体的扰动;二是应严格控制施工产生的附加沉降,使对上部结构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经过几个方案对比,最终采用锚杆静压桩技术对此钢结构仓库进行加固。

采用锚杆静压桩技术:一是能明显减小软土的施工附加沉降;二是施工过程中无振动、无噪音,可在场地和空间狭窄的条件下操作,对基础周围的堆货和仓库在施工过程中的使用影响不大;三是传递过程和受力性能明确,能得到每根桩的实际承载力,施工质量可靠;四是桩压入后与土体形成复合地基,使桩-同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软土地基承载力,从而达到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

2、锚杆静压桩的设计计算

锚杆静压桩是挤土型桩,截面过大势必导致排土挤土效应过大,对周边桩、建筑物和管线造成挤压位移;考虑到施工空间和操作方便的要求,桩截面不宜过大、桩段不宜过长,压桩数量及长度根据此钢结构仓库基础类型,上部结构刚度,荷载特性,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等确定。鉴于上述因素,并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工程锚杆桩设计为摩擦型桩,采用截面为250mm×250mm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桩段长为2m,主筋为4¢12,箍筋为¢6.5,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设计桩长为15m,桩压入持力层(32灰色砂质粉土)约1.0m,锚杆采用M24光面直杆墩粗螺栓,锚杆的锚固深度一般取10~12倍螺栓直径,采用硫磺胶泥作为粘结剂。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公式:Ra = qpa Ap + up ∑ qsia li

qpa, qsia--桩端端阻力、桩侧阻力特征值;Ap--桩底端横截面面积;

up--桩身周边长度; li--第i层岩土的厚度

锚杆静压桩设计最终压桩力按下式计算:

Pp(L)=Kp•Pa

式中:Kp压桩力系数.在触变性粘土中,当桩长小于20m时,Kp一般取1.5;非触变性粘土(如填土),Kp取2.0;

L--桩最终入土深度(m); Pa--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数据资料和已有的工程经验,经上述公式计算后,取最终设计压桩力为420KN。由于边柱荷载较小,中柱荷载较大,又因加固桩一般采用对称布置,故本工程采取中柱独立基础下布6根桩,边柱独立基础下布4根桩的平面布置方案(见图1)。设计压桩数共计248根。中柱基础平面布置图与剖面见图2。

五、加固方案的实施与注意事项

1、锚杆静压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清除基础混凝土桩孔定位放线桩孔取芯、修孔钻取锚固孔硫磺胶泥埋设锚杆锚杆养护固定压桩架和千斤顶运桩、压桩硫磺胶泥接桩压桩至压桩力及设计深度为止灌浆料封桩。施工过程中需记录每节桩的压桩时间、压桩力及最终压桩深度。

2、主要施工工艺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

①本工程采用两套锚杆压桩设备同时工作的方法,严格按照施工图的桩位平面布置,采取先中柱,后边柱;中柱承台中先中间桩,后两侧桩;同一轴线上两套设备同时从中间向两侧的施工顺序施工。采用以最终压桩力控制为主、以桩长控制为辅的双控原则。

②桩位孔和锚杆孔的开凿,采用混凝土钻孔取芯机开孔,用凿岩机修孔,开凿空洞不宜过大,压桩孔逐个凿完后逐个压桩。凿成的压桩孔应上大下小,以利于基础承台受冲剪。

③压桩应连续作业,中途不宜停歇。锚杆静压桩利用压桩时的挤土效应,在桩周一定范围内出现重塑区,土的粘结力被破坏,土中超孔隙水压力增大,土的抗剪强度降低,使桩侧摩阻力大幅度下降,从而可以利用较小的压力完成压桩作业。否则因中途停歇时间过长(超过24小时),土中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土的结构强度得到恢复,抗剪强度随之提高,桩侧摩阻力随之增大,将会造成压桩阻力增大,难以继续施工。

④压桩过程中必须是千斤顶与桩段的轴线保持垂直,将桩压入土中1m左右时停止压桩,调整两个方向垂直度,第一节桩的垂直是桩身质量的关键。千斤顶与桩顶间应设置硬木垫块。

⑤同一承台下的桩应连续压入,压桩速率应保持一致,压力差不宜超过10KN。

⑥接桩一般用硫磺胶泥接桩,当下节桩压到漏出地面0.2m~0.4m时,应接上节桩。上下桩相接时必须使锚固筋与锚固孔重合,套上硫磺胶泥夹箍后,保证夹箍与桩面结合,接桩要上下桩面充分粘结对齐,防止桩面错位,浇筑时间应控制在2min以内;新浇筑的硫磺胶泥接头,应有一定时间进行冷却,一般应大于7min。

⑦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附加沉降。在中柱施工过程中,利用水准仪对沉降较大的柱基进行沉降观测。根据观测数据,本工程采取控制压桩速率控制沉降变形,防止桩周超孔隙水压力和桩端阻力过大,避免桩周土体强度下降过多以及桩端以下土层产生较大的变形。

⑧若桩顶接近地面,而桩压力值未达到规定时,可用送桩器将桩压入基础下面。

⑨桩与基础的锚固即封桩。桩和承台及混凝土底板能否连接牢固,承载力是否达到要求,联结节点形式是否合理,都是封桩后桩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为保证封桩的质量,将桩头孔壁及桩面凿毛处理,并将孔内杂物清理干净。本工程采用无收缩自密实灌浆料封孔,灌浆料的强度等级为C40。在浇注灌浆料时,桩孔表面应潮湿,无积水,以确保孔壁与封桩灌浆料有良好的结合。

六、加固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锚杆静压桩对地基的加固效果,在仓库东西方向的三条轴线上设置15个固定沉降观测点,其分别位于钢柱根部。观测点布置如图3。之后平均每周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三个月后发现沉降已基本趋于稳定,现将工程竣工验收后及竣工验收三个月后的沉降观测数据整理如下表。

由以上观测数据分析,经过锚杆静压桩技术加固处理后的仓库基础,其沉降变形已有效的控制在规范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表2中,沉降较大的中柱承台加固施工后,其沉降量为10~20 mm,加固三个月后,其沉降量为12~21 mm,沉降已基本趋于稳定。由相邻两测点间的差异沉降形成的相对倾斜值也满足规范规定的允许值要求,该处理方案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在已有建筑基础加固中能够广泛应用。

七、结语

(1)本工程实践表明,由于锚杆静压桩采用了静压方式,避免了冲击应力,对桩周土体的隆起及水平挤压较小,从而降低了对建筑物结构和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又可以在短期内达到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

(2)该工艺采用的施工机具简单,对施工现场条件要求不高,对于一些地基是经过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层,且建筑又处于投产使用中,其设计压桩力相对较小,为了保证压桩的完整率,可先引孔,后压桩。

(3)锚杆静压桩压完后便实施封桩,立即分担原基础部分荷载,并把它传递到深层较好的持力层中,起到压力扩散作用,从而有效地避免沉降较大部位产生附加沉降。在压桩施工中由于挤土作用,在桩周一定范围内出现重塑区,土的粘聚力被破坏,土中超孔隙水压力增大,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因此,桩侧摩阻力明显减少。锚杆静压桩即利用此特性,用较小的压桩力将桩压至较深的土层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超孔隙水压力也逐渐消散,土的结构强度得到恢复,抗剪强度也随之逐渐提高。

(4)又好又快的封桩,可促使桩周和桩端下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建立起预加压力。预加压力的作用是:一是预加压力能与上部荷载平衡;二是建立预加压力后,可使基础有微量回弹,从而减少上部土层基底压力,将上部荷载通过桩传递至下部较好的持力层;三是对仓库产生的不均匀沉降进行调整。

(5)建筑物的加固过程是建筑物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中应力和位移的调整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应加强现场监测,以便随时根据监测结果修改或调整指导加固的设计与方案。

第7篇: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 情境教学;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091-02

本文主要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在学习工具箱中各种常用工具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掌握如何用画图软件改变画纸的颜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种选取工具,实现图形的移动、复制、粘贴和改变大小等操作。

1 引入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亮点,它能够使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从而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探究和应用知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兴趣以及大多数学生对海底世界非常喜爱的实际情况出发,巧妙地把本课各个知识点和教学任务有机融入“美丽的海底世界”这一网络情境和任务中,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任务与任务之间过渡自然紧凑,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整节课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1]。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研究,合作中探究,边玩边学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海底世界”这一情境,让学生观看海底世界的视频,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看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后作何感想?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进而产生画出美丽的海底世界的欲望。

画纸的颜色改变了,一条小鱼和海草画完了,接着可以设置第二个问题:小鱼在海底中是不是静止不动的?通过这一问题引入“选定和移动”内容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了选定和移动而意犹未尽时,设置第三个问题:一条可爱的小鱼能在海底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了,可是偌大的海底中只有一条小鱼是不是太冷清了?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大小不同的小鱼,然后引导学生掌握“复制粘贴”“改变图形大小”的技巧。

最后让学生综合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美化心目中的海底世界。

2 渗透过程性评价,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过程性评价,能够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反馈。

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在教学中,学生每回答或者交流一个问题,都要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信和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培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善于自评和互评,在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或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从而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如这节课在学生起来交流改变画纸的颜色时,及时表扬大胆演示交流的学生:“你真勇敢,不仅操作规范,而且讲解也很到位,希望同学们起来交流时都能这样做,好吗?”既鼓励和表扬了交流的学生,同时也是给其他学生提出良好的交流演示要求,使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课堂交流和学习习惯。再如:“你总结得真好,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在学生演示复制粘贴时及时鼓励:“这些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哦,老师猜想你一定是提前预习了,对吗?你的这个学习习惯真好,老师喜欢你。”在学生说出课本之外的复制方法时,教师进一步表扬:“这个同学的好方法让我们大家共享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一下?来,one,two,three(击掌):‘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使交流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也为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合作交流提供了榜样,活跃了课堂气氛。

平时注意对学生课堂的评价和鼓励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兴趣高涨,往往专注于忙活自己的,而忽视了课堂上的倾听。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常常善于运用评价手段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如:倾听是分享成功,享受快乐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大家的快乐,老师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倾听既是虚心学习的表现,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运用鼓励学生大胆自信的语言,如:别急,再想想,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赞扬××同学操作得非常到位:你能大胆地边操作边讲解么?还有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中及时评价的过程性评价语言,如:你的信息技术知识懂得真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了;真是棒极了,你真不愧是咱们班的电脑小高手;真了不起,大家都为班级里有你这么棒的同学而感到骄傲;等等。通过这些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缓解课堂紧张氛围 本课作为山东省优质课,听课的教师很多,坐满了整个微机教室,学生可能会有些紧张。上课之前,为了缓解学生有些紧张的气氛,同时为了新课准备,通过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海底世界吗?你们看到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让学生简单交流看到的海底世界,趁着他们兴致万分的时候及时引导:“你们眼中的海底世界真美丽。现在,老师想带领大家再一次去游览海底世界,你们愿意吗?”接着用课件演示海底世界视频片断。学生观看海底世界视频,在他们意犹未尽的回味中提出另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海底世界,你想说点儿什么或者做点儿什么呢?”结合学生回答,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描绘这美丽的海底世界。具体过程如下。

1)改变画纸的颜色,初步画出海底中的一条小鱼和海草。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营造和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易于感知的色彩艳丽的海底世界形象、热衷于对海底世界向往的心理趋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2]。

在这里让学生自己画出一条小鱼和海草,为后面的选定、移动、复制等做准备。同时让学生自己画这些素材,不演示,不提统一要求,学生的小鱼和海草等才是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象和表现,手中的作品各有特点。

本来以为学生画鱼和水草等能有一定的难度,会画得较慢,可是低估了他们的水平,他们的小鱼都画得又快又好。他们画的小鱼各不相同,有圆形的、椭圆形的,有三角形的热带鱼,还有鲸鱼,等等。在青岛市优质课观摩时,其中一位学生画的鲸鱼又快又美,受到听课教师的赞扬,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看那个学生的作品。

根据学生画的小鱼和海草,接着设计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选定和移动。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遇到问题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或者向课本等请教,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感受是最真切的,所以让他们自主总结自己的收获,更能提升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印象深刻。

2)复制和改变大小。选定和移动学生掌握了,再一个学习内容就是复制和改变图形大小。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接着设计问题,引出另一个任务――复制粘贴和改变图形大小。学生是兴奋的,很想知道这种快速复制的方法。由于学生家里都有电脑,画图是他们熟悉和喜欢的软件,有一部分学生对这种方法是会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在Word中也接触过复制,让会的学生给大家当“小老师”来演示方法。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和对信息技术的喜爱之情,始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到学习中来[3]。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给予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学习,又让学生自己小组探究了其他复制的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石惠芬.常规课课堂提问与观察[J].新课程研究,

2006(3):46-47.

[2]任满琴.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30-31.

第8篇: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国家试点;双向约束;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5-0064-06

A Study on Innov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Constraintsof Urban Land Intensification―A Case of Hefei

LI Xue-ming, SHI Lei

(Management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supply and demand,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which used in urban land 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empirical findings, the new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or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Key words: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use; national experiment unit;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policy innovation

1 引言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障碍。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按照到2020年18亿亩耕地不可减少的“红线”估算,每年可供占用的土地面积仅为200万亩,不足建设用地需求面积的1/6。此外,土地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土地低效利用和区域生态空间破碎化并存的现象。现实的压力决定了土地利用不能再走粗放式的老路,寻求在节约集约利用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发展新模式,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土地利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西方学界很早就意识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益于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这一问题予以阐述。1867年,马克思注意到农村集约耕作中存在着报酬递增的规律性,“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于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1];而级差地租的存在,则促使土地利用者在空间上寻找最合理的节约集约用地方式,“地价昂贵的第一个后果便是,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集约使用土地”[2];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从土地产权配置的角度来研究此问题[3];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学则进一步分析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效益间更加复杂的内在联系:Arnott和Lewis从微观行为理论出发,研究了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发现在城市用地扩展中,投资密度(土地集约水平的重要指标)与资本的利率成反比,与地租的预期变化方向成正比[4];Brueckner利用居民效用最大化理论,扩展了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衡模型,证明土地集约程度的重要指标―建筑物层高从中心城市的CBD向递减,且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于小城市[5];Stern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依赖特征出发,对不同形式的城市人口密度函数进行了估计,发现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是解释人口密度的重要因素[6];西方学界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田园城市、卫星城镇、带型城市、现代城市等多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并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整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以这些理论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践经验,以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城市科学等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中国情境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曹建海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概念,相对于中国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因此,不应寻找最高的土地利用强度,而应寻找最优集约度,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7];毛蒋兴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应当引入“土地有效利用”的概念,原因在于土地利用效率在经济学中有一定的计量标准,达不到或者超过这个标准,都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8];部分学者从不同空间尺度出发,认为中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9]。可以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

虽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10],不难发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依靠科学的规划、先进的管理,通过集中投入有效的资源、劳动和技术(设备),以环境消耗最小化为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综合效益最大化;其中,节约用地强调用地效果,主要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出发,通过政策、措施或技术手段,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自然价值的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消耗;集约用地则强调用地方式,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率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一般而言,集约用地必然导致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

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践

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198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率先开展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并完成了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工作;1986年8月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但当时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作保证,对规划引导用地的要求只是一纸空文,集约用地的思想,只能依赖与当时生产方式相对应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进行管理;1998年以后,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及其后续的规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管理以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规范;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通知》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此后,国土资源部专门召开研讨会,研究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确定长沙黎托片、合肥市和广东省为全国的区域、城市和省级层面的节约集约试点单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开发区土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工作。

在2008年确定的节约集约试点单位中,合肥市是唯一的国家试点市。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省会城市,合肥市土地供求差距不断扩大。为此,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合肥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两年多较为系统的探索与实践中,合肥市在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为全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合肥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的制度创新及成效

4.1 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统计,合肥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0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62万亩,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严格保护耕地等农用地资源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非常必要。

合肥市城镇市辖区面积83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416平方公里。2007年,合肥市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当年清理土地1600亩;2009年,再次清理闲置土地6700余亩,批而未用土地7000余亩;2010年,合肥市开展工业用地潜力调查,其中某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用地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强度为220.22万元/亩,闲置面积713.81亩;低效面积3911.17亩,占总量的25%。另外,合肥全市共有城中村358个,总占地7.9万亩,除去30%的安置用地,还有约5.5万亩潜力。由此,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非常重要。

合肥市农村居民点布局松散,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全市特别是三县农村居民点宏观上布局松散,微观上缺乏统一规划,空隙地多,人均用地规模偏高。2009年末,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达231平方米,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中相应的最高人均用地标准(120~150平方米/人)。据统计,合肥市农村现有70.74万个住户,农村宅基地占地96万亩,人均0.4亩,户均1.35亩,其中约70万人(约合21.4万个住户)已经有1年以上不在农村居住。按照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28平方米计算,实际农村空置住房面积达2739万平方米,浪费严重。如果按照人均综合占地100平方米规划,全市可退宅还耕60多万亩。由此,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非常必要。

伴随着合肥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人多地少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在市区增量土地的供应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从供给数量上看,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潜力有限。难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占市辖区增量土地总面积的68.9%。不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要求,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农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闲置的荒草地与裸土地和其他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面积只占市辖区增量土地总面积的31.1%。从布局上看,西北部分布有饮用水源―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可利用的土地需要作为生态环保用地;东部分布大型铁路编组站,受其分割,土地难以成片开发使用;西南部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增量土地资源较少,仅占6%,尚要在较高的土地利用水平基础上挖掘利用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保障合肥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必由途径。

4.2 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创新

合肥市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主要通过建立“双向约束”机制、调整城镇体系布局、集约建设开发园区、集中改造城中村、规模推进土地整理和紧凑开发滨湖新区等创新手段,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

4.2.1 建立“双向约束”机制

“双向约束”机制是合肥市在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探索过程中所实施的一种全新机制。它的核心内容是在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用地长效管理和过程管理。在以往土地的使用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问题上存在着博弈支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土地利用上也存在着博弈支付,项目用地之间在排他性产权未界定情况下在土地利用上同样存在着博弈支付,在排他性产权尚未建立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以较低成本掠夺土地等生产要素,增加了土地利用的社会边际成本,使得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降低。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一个希望赚取稳定效用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双向约束”机制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1]。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主体间的关系基于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契约与合同上,主体的经济行为受严格的市场法规的约束与调节,可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形成代价最小的规范性的经济行为方式。契约与合同以责、权、利三者清晰的划定为内涵,经济主体既受法律保护,也受法律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回归到公共意志中去,最终保护的是公众的利益。“双向约束”机制体现了现代政府以效率和公平为基本目标的治理理念,强调现代政府服务理念和现代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社会责任。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更平等地面对社会其他主体,充分显示了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公开平等的契约关系,展现了现代服务型政府与土地利用者和谐的委托关系,为实现双方互利共羸奠定了坚实基础。“双向约束”的具体措施包括:

对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双方都制定约束制度,平等共羸。“双向约束”机制最核心的是“约束的双向性”。对建设项目设立投资强度、产出额度、上缴税收、就业规模等指标,明确项目建设周期和具体方式,建立建设履约保证金、验收考核、项目退出等约束制度。对政府部门实行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办结等一系列的约束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集中调度制和行政领衔督办制。

政府负责净地阳光供应、降低成本。为真正落实“双向约束”机制,合肥市所有待供土地均为“净地”,凡不是“净地”的,不予上市供应。各类用地均在市场上实行阳光供应,工业项目的业主可以就用地规模和用地方式等与土地管理委员会直接进行面对面沟通。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土地使用者的利益,又给投资者吃了“定心丸”,使他们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一些大型用地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分块供应”。这其中,土地管理委员会集体决策机制的实施,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施上,发挥了有效的“源头”控制作用。

建立全方位跟踪服务与监管控制。在每一个项目前期招商阶段,多个部门即介入服务。在土地上市之初,就以文字及要约的方式将土地的供应条件写进土地供应文件内,包括约束项目单位的产业类型、建设工期、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和税收等及约束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供地方式等;在依法依程序完成相关手续后,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过程中,严格按照土地供应文件的要求起草合同,并将“双向约束”的内容写进合同里,作为合同履行的必要义务,同时,也将违约责任写进合同,这样就使得“双向约束”的内容通过合同形式受法律约束和保护;在项目的每一阶段及项目全部完成后,对于双方不能按照合同约定事宜执行双向约束要求的,都有一定的举措作为罚则。若用地方不能履行约定义务,供地方可以采取提高土地成本、行政罚款直至收回土地的强力措施;若供地方不能履行约定义务,用地方可以采取向上级投诉及人民法院的多种有效方法。

4.2.2 调整城镇体系布局

改变以往中心城区单中心和城镇分散无序粗放的发展模式。以城市公共交通和产业布局为发展轴,促进设施共享、要素集聚、用地节约集约,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融合协调的发展模式,实现主城区、新区、组团、重点镇协调紧凑发展的目标。

4.2.3 集约建设开发园区

严格禁止开发区内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蔓延,逐步释放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通过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度、实施用地评估控制、改革计划分配等手段,使开发区内土地利用的效益大幅提高。

4.2.4 集中改造城中村

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以空间形态改造为重点,突破零散的土地使用权限制,对城中村集中连片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阳光操作、综合改造,配套建设,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用地,并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基础。

4.2.5 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理

将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新村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位一体”结合起来,科学谋划土地整理工作程序,整合支农项目资金,统一实施,规模经营,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4.2.6 紧凑式开发滨湖新区

在滨湖新区建设上,在区位优势较好的区域实行紧凑式开发,并引入了六大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方格网道路方式,利用方格网道路体系通达性强,土地利用率高的特点,相对其他自由式路网结构节省土地5%~15%;综合交通节地方式,按照公交都市理念,建立以BRT、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快速公交系统,有效降低小汽车占用城市道路资源;立体城市开发方式,采用立体交通、人车分流,实现交通组织的平面布置向立体布置的转变,节约道路用地面积;CBD节地方式,鼓励办公、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开发项目及功能丰富的街区营造;社区中心节地方式,把社区服务单元和城市行政管理单元合二为一,采用社区中心模式,既提升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又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基础设施走廊与城市综合管沟节地方式,结合高速公路、铁路用地形成的城市对外通道,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走廊,形成综合管廊骨干网络。

4.3 主要成效

通过实施“双向约束”机制,既保证了项目又好又快建设,又切实维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政府和投资者的“双赢”。以“滨湖世纪城”项目为例,通过与土地受让人签订“双向约束”合同,项目提前近5个月开工建设,提前一年半竣工使用,项目单位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近460万平方米的开发总量(约相当于合肥市环城公园内的建筑总量),并且建筑质量优秀,人居环境良好。滨湖世纪城项目区也成为合肥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再如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项目一年内建成,成为合肥房地产市场名列前茅的利税大户、品牌大户和就业大户。“双向约束”机制还把一些土地投机者拒之门外,使得宝贵的土地资源免被圈占和浪费。

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的不足0.4提高到1.0以上,节地面积超过25%;居住项目由过去多层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高层建筑为主,容积率由过去的1.3提高到2.5以上,节地面积超过30%。大型商办设施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4.0以上,节地面积超过30%。

通过集约建设开发园区,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平均不足0.4提高到0.7以上,新增工业项目容积率达到1.0以上,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30%,节约工业用地25%,投资强度提高50%,亩均税收提高50%。现在,合肥市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要求达到400万元/亩,税收要求达到30万元/亩以上。

通过城中村的改建工程,为合肥市提供了5700亩的基础设施用地,增加建筑面积42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地面积21平方公里。

通过实施若干“规模推进”的土地整理项目,每年新增耕地约9000亩,其中村庄整治新增耕地5244亩,新增耕地率为12.54%。整理后的土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和社区化管理,推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种以土地整理科学化规范化为特色的土地整理方式被誉为“合肥模式”。

通过紧凑式开发滨湖新区,共节约用地29.16平方公里,节地率23.1%。其中,居住用地由人均24平方米减少到18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承载人口由126万人增加到170万人,可增加44万人,相当于节约居住用地10.56平方公里。

从总体上看,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全市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2009年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总量的1%,用地量仅占全国用地量的0.002%,同时,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以来,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以40%比例递增,而用地量却以10%比例递减。这两组数据充分显示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合肥市成为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典范,为全国土地管理创造了新鲜的经验。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合肥市作为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使用试点城市,两年来的诸多探索为其他城市的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为深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结合合肥市的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双向约束”机制,加强对土地开发中的操作流程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为主要措施,完善土地审批、使用、管理全过程的“双向约束”。第一,改进和完善国家土地出让制式合同,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控制。保障优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第二,在经批准的规划总平图上应标注每幢主体工程的开工建设时序,逐步实现“一张图”管理。第三,针对具体项目设置容积率、绿地率等其他指标及开工建设要求。根据项目开工建设时序,统一规划,分期供地。细化双向约束的内容和管理体制,在计划申请阶段,即需提交用地计划预申请表、标有具置的卫星遥感图、项目分布图等材料和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等指标,增加“双向约束”的科学性。第四,重点加强对政府的约束,提高行政效能。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坚持投资有强度,配套有限度,建设有进度,建筑有高度,监管有力度的项目管理原则。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建立“3+X” 并联会审模式(3为规划部门、发改委、经信委,X为针对具体项目涉及相关参会单位,主要为国税局、地税局等),合理核定用地规模,并重点对开发园区管委会和其他用地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用地指标挂钩。

(2)在城镇体系建设和开发园区建设中建立新的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体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将用地由规划计划管理向规划计划和项目并重管理转变。分类(如交通、水利、电力、教育等)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体系,对于重点开发园区要分区域设定投资强度、产业政策、税收额度、就业岗位等综合控制指标。我国现行的工业项目用地指标(如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国家标准明显偏低,应逐步提高。可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引导用地向高效率、高附加值项目倾斜。

(3)在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中开展土地发展权交易,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展“土地发展权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发展权交易”不仅能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社会总收益。还能通过市场化的指标交易,节省政府进行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开发的成本。此外,还可以使广大农村获得宝贵的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城乡之间财力的转移,也有助于乡村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保证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土地制度创新的成果。

(4)科学制定规划,指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基于对所在区域未来经济社会与土地利用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各类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应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主导功能区规划和节约集约用地规划融为一起,在具体制定规划时,需要以土地产权为基础,编制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分幅规划图。在农村比例尺应统一为1∶2000左右;在城市密集区,比例尺应为1∶500左右。大比例尺的规划图有助于制作精细化的开发计划。在规划依法履行公示、审查和审批环节后,公告实施,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土地管理中,严格按规划用地和管地,依据规划管理项目。

(4)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中积极探索生态阈值控制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平衡原则,要着重体现下列要求: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容量是否允许;环境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保护;人口增长是否超越了土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能有效避免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等等。分区、分片确定土地开发程度和模式,检验包括生态指标在内的综合成效。尝试开展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土地生态设计。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0.

[2]理查得•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M].腾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56.

[3]科斯,哈特,等著.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契约经济学[M].李凤圣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35.

[4]Arnott R J, Lewis F D. The transition of land to urban us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 87(1): 161-169.

[5]Brueckner J K. The structure of urban equilibria: a unified treatment of the muth-mills model[M].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87.

[6]Stern P C, Aronson, Ellio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entives for residential energy-conservation[J]. Evaluation Review, 1986, 10

: 147-176.

[7]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10):19-21.

[8]毛蒋兴,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48-52,57.

[9]谢正峰.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31-32.

第9篇:嫁接果树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血浆置换;内毒素;活性炭

Nursing Points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Improved Plasma Exchange in 1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WANG Gang,WANG Ru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Hepatic failure can lead to accumulation of endotoxin and bilirubin in serum metabolites, and then affect other viscera function and cause a series of complications, eventually lead to multiple organ damage and death. Artificial liver treatment of liver failure has been blood dialysis, cross blood transfusions, whole blood perfusion, blood plasma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plasma exchange, whole washing, blood dialysis and adsorption, and other non biological treatment, and in vitro liver cells at the center of modern biological model and hybrid model method, with simple plasma exchan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easy and effective.

Key words:Plasma exchange; Endotoxin;Activated carbon

未垦浆置换是通过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肝衰竭患者含有大量毒性物质的血浆并弃去, 同时补充正常人冰冻新鲜血浆及其他液体的治疗方法[2]。目前一般认为,血浆置换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疗效,但置换量的多少与效率并不呈直线关系,一次血浆置换量最少为一个血浆置换量,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推荐每次置换量3~4 L[3]。但由于临床血浆供应紧张,临床常规血浆置换量(3000 ml)血浆置换较难开展,因此改良血浆置换方式成为一条可行途径。本改良方法通过对正常人冰冻血浆补充时机的改变,提高相同血浆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老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不适5月余,加重2 w"入院,诊断为肝胆管结石、胰尾部占位、右肾多发囊肿。入院后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因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继发呼吸衰竭,并发肝内胆管梗阻引起梗阻性黄疸(白陶土样大便),予患者多次行血浆置换治疗清除胆红素,效果不明显,后间断采用改良血浆置换术,并给予抗感染、利胆、激素治疗,患者逐渐脱机拔管,患者总胆红素由最高531.7 umol/L降至最低176.5 umol/L,直接胆红素由最高336.1 umol/L降至最低116.2 umol/L,患者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1.2方法 该病例血浆置换采用的机器为美国NIKKISO AQUARIUS,采用的滤器为WG-F50-PP血浆分离器,均采用肝素抗凝并严格控制跨膜压(TMP),予患者留置股静脉单针双腔管。常规血浆置换方法为:将新鲜血浆作为置换液(后稀释),在给患者超滤血浆的同时给患者补充血浆(参数:血流速为160~180 ml/min,血浆分离率为20~25 ml/min,肝素首剂15~25 u/kg,维持8~10 u/kg・h);改良方法为:先进行血浆的单纯超滤(600~800 ml/h),超滤量控制在800~1000 ml左右,超滤结束后予患者外周静脉(至少两个通路)补充血浆,剩余新鲜血浆再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血浆置换(参数:血流速为160~180 ml/min,血浆超滤率为600~800 ml/h,剩余血浆分离率20~25 ml/min,肝素首剂15~25 u/kg,维持8~10 u/kg・h)。

2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要点

2.1血压下降及代偿性心率增快 为避免患者出现治疗初由于血液进入治疗管路导致外周血容量减少进而引起患者血压一过性下降的情况,可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后双连接以减轻患者血容量的丢失,也可使肝素抗凝用量更加精确。采用改良方法行血浆置换,由于患者血容量的下降及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下降,患者血压会下降,患者心率会代偿性增加,需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心率的变化,一般每5~10 min测压一次或留置有创动脉导管,血压下降一般不超过15~20 mmHg心率增加一般不超过20次,达到目标超滤量后立刻给患者补充血容量。

2.2出血倾向及抗凝不到位 由于患者肝功能障碍、肝素抗凝、血浆抗凝物质的丢失导致患者有出血的风险,因此治疗前应根据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在保证管路通畅的情况下尽量少用肝素;但是如果抗凝不到位,可致跨膜压上升进而出现破膜甚至中断治疗,应密切注意所用血浆分离器的Tmax值并控制好跨膜压;因此应特别重视抗凝,应做到用量准确,充分抗凝而不过度抗凝。

2.3血浆过敏反应 是操作中常见的并发症,除各N过敏源外,与供血血浆中抗白细胞抗体有关。防止血浆过敏反应的发生,应了解患者过敏史,操作前须严格进行"三查八对",操作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如患者出现发冷、皮肤瘙痒、皮疹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应用地塞米松、非那根、葡萄糖酸钙等。

2.4低钙血症 血浆中的抗凝剂为枸橼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致使血钙浓度降低;加上肝功能衰竭,枸橼酸代谢迟缓更易发生枸橼酸中毒。如发现患者出现口周、舌、手足麻木及针刺感,甚至出现手足抽搐,应及时补充钙剂,一般常规遵医嘱操作前予10%葡萄糖酸钙10~20 ml 静脉推注,能够减少低钙血症的发生。

3 结果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总胆红素由最高531.7 umol/L降至最低176.5 umol/L,直接胆红素由最高336.1 umol/L降至最低116.2 umol/L,患者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4 讨论

对于肝衰竭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部分替代肝脏解毒及代谢功能,能够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4]。但由于临床血浆比较短缺,提高单位血浆的治疗效果成为可行路线。该病例采用改良血浆置换方法,胆红素的清除效率得到提高,虽肝内胆管的梗阻因素未完全解除,但患者两次血浆置换的间隔时间较前明显延长(单次血浆置换的效率提高)。改良血浆置换法由于会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因此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护理人员有足够的血液净化临床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对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处理,以保证血浆置换的顺利进行;此外,还需加强医护沟通,增强医护配合,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兰娟.加强肝衰竭发病机制和人工肝治疗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7(5):321-323.

[2]郭会敏,李颖, 康沛,等. 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1-92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