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水产养殖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

第1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生态甲鱼;养殖;氨氮;亚硝态氮;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S9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85-01

安徽蓝田特种龟鳖责任有限公司在系列化的甲鱼养殖过程中,水体富营养化,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常年偏高,夏季蓝藻旺发,一直困扰养殖生产,为探索经济适用的控制方法,2010—2012年商品甲鱼采用生态养殖模式,结合微孔底增氧和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培育优质的单细胞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氨盐、硝酸盐、亚硝酸盐,优势的单细胞藻类是滤食性鱼类的优质饵料,并能抑制蓝藻生成,从而达到控制水体中无机“三氮”预防疾病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甲鱼种的放养

甲鱼种是2010年7月繁殖经温室养殖至2011年4月底,规格0.4~0.6 kg/只,水泥池放养4只/m2,土塘放养2只/m2,池塘中搭配投放规格100 g/尾的白鲢2 250尾/hm2、花鲢300尾/hm2,规格60 g/尾的鲫鱼1 500尾/hm2。池水深度1.8 m,商品饲料蛋白源主要以鱼粉和豆粕为主,精细制作,使用时一般以人工配合饲料为基础,添加比为50%~80%,适当添加包括肉联厂分离的动物内脏、各种冰冻海鲜、低值淡水鱼类,添加量20%~50%。

1.2 微孔增氧设施的配备

水面配备动力0.11 kW微孔增氧设备、PVC送气主管、支管尾塑料软管、锥形曝气盘(直径80 cm)、罗茨风机送气。在甲鱼生长旺季,每天夜间开机8 h左右,水体尤其是底层水体溶氧量保持在5.0 mg/L以上。

1.3 使用微生态制剂

养殖过程中每7~15 d使用1次微生态制剂,主要品种为EM菌、乳酸芽孢杆菌,用量为每次30 kg/hm2,晴天施放,针对不同养殖水体、不同生产季节和水质变化情况,调整微生物品种和用量。对底泥较深的老塘口,每7~10 d使用1次。饲料中也可以添加乳酸芽孢杆菌,用量为2 kg/t,随用随加。

1.4 培养有益藻类

养殖甲鱼的池塘中,由于投喂含高蛋白的饲料,加上代谢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及腐败,极易引起水质恶化。对氮和磷吸收效果最好的藻体是螺旋藻、小球藻、栅藻、颤藻、栅列藻等,尤以小球藻的降氮能力最强,利用微孔增氧设备和微生态制剂调水,促进滤食性鱼类优质天然饵料的藻类生长,如隐藻、硅藻、金黄藻和绿球藻等,在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被藻细胞吸收的同时,也抑制了蓝藻的旺发[1-2]。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获情况

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养殖的商品甲鱼陆续上市,平均规格1.05 kg/只,最大个体规格为1.6 kg/只,5月对水泥池、土池收获情况进行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水泥池和土池单产较往年分别提高12 345、5 580 kg/hm2,品质明显提高,体色、口感等指标均优于往年。

2.2 水质检测结果

整个养殖期间对水质进行连续检测,结果见表2。往年水质的检测结果,高峰值NH4+达到4.2 mg/L,NO2-达到0.51 mg/L,相比较,采用技术措施后(2011年),氨氮、亚硝态氮控制在较低水平。

2.3 疾病发生情况

往年甲鱼的出血病、腮腺炎、白底板病、出血性败血症、出血性肠炎、穿孔病、腐皮病等发生较为严重,养殖甲鱼成活率75%左右,2011年水泥池养殖平均成活率86.6%,土池养殖平均成活率达91.4%,表明采用微孔增氧、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在养殖水体零交换的情况下,能将氨氮、亚硝态氮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对疾病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1)养殖甲鱼使用的都是高蛋白饲料,由于大量投饵而留下的残饵及水体中水生动物大量排泄物的累积,导致水质恶化,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盐积累。高温与碱性环境下,离子氨离解成分子氨。亚硝酸盐、离子氨的毒性通过鳃渗进水生生物体内,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水体溶氧量愈低,毒性也就愈强烈。研究证明,氨氮、亚硝态氮的存在水平与水生动物疾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分别将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控制在0.5、0.2 mg/L以下对于减少其毒害与预防疾病发生非常重要。

(2)藻类是光能自养生物,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藻体氨基酸、蛋白质及叶绿素等含氮物质。藻类的生长可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在养殖水体中培养有益藻类,当其形成优势群体时,可抑制有害藻类(如微囊藻)生长,既可起到除氮产氧的作用,又能为滤食性鱼类增饵,是甲鱼养殖生产中水体调控的好方法。

(3)微孔底增氧,能直接提高底层水体溶氧量,促进上下水层对流;消除池塘水体的温跃层﹑氧跃层﹑水密度层,保持水体高溶氧,以促进微生物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抑制氨氮尤其是分子态的氨和亚硝态氮的生成,有利于养殖动物生长,增加单位水体产量。

(4)生态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经培养扩增后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制剂,能调节水产养殖生物环境,改善和调理微生态,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或增进养殖水生动物健康水平[3-4]。池塘高产养殖水体底部常常积累大量的残余饵料、排泄废物和动植物残体以及有害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这些物质往往导致水质败坏,诱发水生动物病害。微生态制剂中的微生物具有氧化﹑氢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能将上述有害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不仅净化了水质,还能为单胞藻类的繁殖提供营养,有利于藻类的繁殖、生长,从而促进滤食鱼类生长[5-6]。

4 参考文献

[1] 张庆,李卓佳,陈康德.复合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1):32-34.

[2] 高政权,孟春晓.微藻与水环境修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30-33.

[3] 王斌,康白.微生态调节剂对鲤鱼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1):32-35.

[4] 陈秋红,施大林,吕惠敏,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4(4):63-65.

第2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1.1水产养殖密度偏高导致的自身污染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条件改善,社会生活中对于水产品的需求量在逐年不断增长。许多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为了片面提高产量、追求效益,盲目地进行高密度投产放养。这样超出合理范围的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导致了饲料量、药量和换水量的大量增加,也造成了水产类残饵、排泄物、病死水产尸体的增加,从而使水域负担加大,提高了日换水量,污染了水质环境。

1.2水域养殖布局不合理导致的水环境污染由于部分水产养殖地区不懂得合理规划当地水源与养殖品种、密度分布,导致放养密度或品种生态特点远远超过当地水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

1.3无视本地环境条件,盲目引进高经济价值水产品种,导致引进品种与当地水土环境不适宜近两年,由于河豚等水产物种市场价格较高,部分地区水产养殖者无论有无条件都盲目引进,在当地建工厂式养鱼池,过度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循环被破坏,影响了当地环境和生态平衡。

1.4部分地区养殖人员缺乏基本养殖知识部分地区养殖技术落后,不懂养殖模式,养殖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欠缺水产养殖所必须的知识,不能合理控制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在养殖过程中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导致水产生物感染;且养殖区域进水与排水不分开,导致交叉感染。

1.5水产苗种使用缺陷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对水产苗种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提出了明确规定。但仍然有部分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贪图表面价格或不懂得专业知识,使用了违规的近亲繁殖苗种、健康检验不合格苗种和带病毒苗种。这样的不合格苗种普遍先天体质弱,环境适应能力差,容易受病害侵袭,死亡率较高。有些甚至先天性就携带有病毒病菌,容易引起群发性鱼病。一旦爆发鱼病,就会超量使用鱼药,引起了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失衡,导致水环境污染。

1.6违规超量使用消毒剂造成的污染部分水产养殖地区大量过量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水域进行消毒,结果导致严重污染了水质,破坏对当地水域的生态平衡,也影响了水产产品质量。

2关于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策略与建议措施

2.1建立执行水产养殖规范制度由政府相关部门派遣专家对水产养殖区域进行全面规划与评估,确定水产养殖区域分布、养殖规模、养殖方式与品种、苗种规范等。不允许盲目进行水产养殖。水产养殖者必须申报规模与取得养殖许可证,才能进行水产养殖工作。

2.2制定水产养殖用水排放标准目前,部分养殖单位已经向着规模化、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发展,其养殖经营已经越来越具有工业化特点。因此,在针对这类水产养殖单位制定污水排放标准时,可以参照对工厂排放污水的管制办法,要求养殖单位对废水排放进行控制,对超标排放者进行处罚。

2.3规范健全水产养殖的行业标准规范与法律法规各地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监管与纠正力度。在法律法规方面。目前,相关的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等,但尚需要解决具体执法中的细节问题。此外,还需规范水产养殖行业的污水排放制度与排放标准。

2.4加强水产养殖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培训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也缺乏正规行业培训,结果导致不仅养殖技术落后欠缺,而且环境与法律意识淡薄。各地政府部门可以考虑联合专业培训学校开办相关的培训班,定期到农村养殖户中组织培训讲课,教授养殖技术、环境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带给他们。

2.5改进饵料配方,合理使用饲料,控制其对水质的影响饲料生产要注意营养元素要科学配比,养殖人员应学会根据不同品种、水产的不同生长周期、不同水域环境等差异采取不同的饲料配比方法,并注意合理投放饲料,及时清理残余饲料,以增强水产体质、提高水产抗病免疫能力,从而减少饲料对污染,避免药物过量使用,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第3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X8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22

1我国水域环境的现状

我国淡水湖分布以五大湖为主,除去人迹罕至的原始湖泊地区,其他的淡水湖营养化经测量都基本达到了富营养化的标准,尤其是处于城市地带的湖泊,富营养化最为严重,富营养化中存在的较多化学物质多为氮和磷,可见人类的不自觉对于水域环境的危害性较大。另外,近些年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为了尽力跟进水产养殖的高度集约型发展,不断地加大养殖量和水产量,通过投放大量的水产饲料,不断地加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为了自身利益,不重视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只重视水产养殖的速度规模和自身利益。

2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2.1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养殖户在计算收益时发现入不敷出,许多养殖户面临着各种窘境,所以一味的依靠养殖新品种来增加效益也不能达到效果,而常规鱼类养殖业不一定无利可图,主要对管理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合理的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标准。

2.2对水体底质的影响

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偏低,经常出现饲料的超量投喂,这样很容易造成饲料的过剩,大量的饲料沉入水体底部。水产养殖所排出的代谢产物以及粪便等也相继沉入水体底部。久而久之,水体底部的有机质越来越多。水体有机质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更加频繁,进而消耗水体底部更多的氧气,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有毒物质出现,这些毒物不仅污染水体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底部生物大量死亡。

2.3水域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态,但是人们忽略了水产养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不仅导致稻田、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改变了水质,还严重的影响人体健康。

3制定相关的治理措施

3.1科学规水产养殖的面积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生产量和经济效益,水产养殖的方式大多采取密集型,现如今发展迅速,规模也逐渐扩大,一些水产养殖已经开始走向高度密集的发展趋势。在养殖过程中,通过饲料来生长的生物未必会将所有投放的饲料吸收,未被吸收的饲料沉入水底,长期积累形成废料。水体自身存在修复净化功能,但如果日积月累,再加上养殖的高密度性,水体已经无法完成自身的修复净化,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已迫在眉睫。所以,相关部门在对水产养殖面积规划时,要合理考虑水体的修复功能和负载功能,以及水体可容纳的最大养殖限度,不要为了利益而盲目破坏环境。

3.2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及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是投饵式养殖和无饵式养殖。但两者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都较大,不建议采用。现如今,我国的科技生产能力也日渐提高,对于养殖技术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生物净化技术、植物净化技术等,既可以保证水产养殖的生产量,又可以保护水域,缩小污染源,并且还具有投资小、没有二次污染的优点。所以,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将生态环境的污染扼杀在源头。在提高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事水产养殖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欠缺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意识,从源头引起了水域污染,导致水产资源问题一直不难解决。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法律专业知识普及,及时传授各种先进技术,使之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力。普及相应的专业法律知识,使从业人员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与严谨性,从而使从业人员更加重视对水域环境的保护,从根源解决水域污染问题,使水产养殖和水域环境能互相协调发展。

3.3加强水产养殖的管理以及对富营养化的管理

虽然水产养殖的利益在逐步加大,但是其带来的负面环境问题也在日益扩大。有关部门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管理。只有保证水域不受污染,才能大力发展经济,水产养殖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部门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完善对水产养殖的监督,同时,有关水产养殖部门也要根据法律条例制定相应政策,在保证不污染水域环境的前提下完成对水产养殖的经济发展。例如,制定相应的条例、规定各个地区水产养殖的资格证、加强对饲料成分的监察等,来充分实施严格的水产监督措施。水域环境富营养化是目前的最大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响应,根据实际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4结语

就目前形势看,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对于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引进相应的先进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从业人员,从根源保证水域不被污染。要注重长远利益,不能以牺牲水域环境的代价来实现利益的扩大。

参考文献

[1]段学华,何立红,李春燕.水产养殖对水质影响及防治措施[J].能源与环境,2010,(04).

[2]秦战营.有机水产养殖面临的问题与讨论[J].河南水产,2011,(03).

第4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硫酸铜对越冬大棚罗非鱼小瓜虫病的防治试验

梧州市水产业现状及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田林县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短盖巨脂鲤与奥尼罗非鱼混养效益好

乌苏里拟鲿苗种培育技术

鳜鱼网箱养殖试验

泥鳅的人工养殖与管理技术

宋代的商品经济与水产品贸易

“全州禾花鱼”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日本香川大学稻川裕之副教授在我所进行学术讲座

甘西所长及杨弘研究员调研罗非鱼链球菌病口服疫苗生产应用效果

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领域

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药敏及中草药提取液体外抑菌试验

凡纳滨对虾TRAP-PCR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两个珍珠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种群特征及其比较

Cd2+和Cr6+对马氏珠母贝的急性毒性效应

南美白对虾高产稳产的技巧

20世纪广西水产业科学技术(三)

广西凌云县再次发现野生大鲵

叶绿素α法估算隆林网箱养殖区初级生产力

银鱼移植与水体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

大化县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深入百色市探讨加快渔业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主题活动

山区小池塘草鱼流水高产养殖技术

胡子鲶健康养殖效益好

黄沙鳖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浅谈山塘水库高产养鱼技术关键

水产用药的十大注意问题

养殖牡蛎的敌害

天峨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推动水产畜牧重点产业大发展

怀头鲶落户广西,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红水河下游鱼类产卵场调查

斑点叉尾的人工繁殖试验

对广西水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

加快人工鱼礁建设,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从北渔“航母"的浮沉看创新意识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南美白对虾淡水驯化试验

南美白对虾生态育苗试验

江河网箱高密度养殖斑点叉尾(鱼回)试验

罗非鱼亲鱼大棚越冬保种技术

东风螺笼捕技术

中华乌塘鳢养殖技术

浅谈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浅谈渔船数据管理的一点体会

广西南宁罗氏沼虾良种场建设项目通过初步验收

2005年度广西科学进步奖揭晓广西水产研究所二项目上榜

广西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简介

绿色太阳鱼繁殖生物学研究

养殖条件下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

三角鲤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要点

金丝鲶的选育与养殖

水泥池培育光倒刺鲃鱼种技术小结

斑鳢的养殖技术

美国渔业环境和水产品管理体系考察报告

广西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

广西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现状与思考

抓住特色推进玉林渔业发展

百色地区地头水柜养鱼技术

提高水产品质量,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第5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环境、资源都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水产养殖是农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水产资源丰富。但与此同时,我国水产面临解决的环境、病害、种质问题也十分突出。新世纪的水产养殖业应发展关键理论和技术。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历史回顾

1. 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的历史比较简短,但是在我国海水养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海水的养殖已经得到稳步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虾贝并存,以贝保藻、以藻养珍的良性循环。有关数据显示,在2000年我国的海水的养殖产量已经达到了1061万吨,其中鱼类42.7万吨,贝类860.7万吨,虾壳类21.8万吨,大型藻类120万吨,海水养殖的种类也已经高达了100余种。居世界之首。

在藻类养殖中,我国最主要的是海带和紫菜。科学家们解决了一系列的海带养殖方法和一些技术问题。如海带南移养殖、夏苗培育法、遗传育种等,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虾贝类的养殖中也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国曾在1960年首次培育出了对虾虾苗。随后虾的养殖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虾的养殖高峰期。产量都已经达到20多万吨了,而贝类养殖在我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使贝类养殖业进入一个科学理论指导的新时代,已经在养殖种类的开发,种苗育苗采苗、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方面都有了质的进步。

海水鱼类养殖法在我国也有近40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我国在海水鱼类的亲鱼培育、种苗培育、养成、越冬、饲料配合等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北方沿海地带。

2. 淡水养殖

与海水养殖来比较,淡水养殖有着悠远的历史,陶朱公、范蠡编写世界第一部养鱼著作的《养鱼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的积累,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淡水养殖技术已经到达了相当完善的地步。而我国的淡水养殖业也带动了世界养殖业的发展,在70年代联合国已经在我国建立了养鱼培训中心。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我国的养鱼技术,对世界的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淡水鱼类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技术成就

1.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杂交选择育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进入70年代以后,鱼类的杂交就进行了3目、5科、18属。25种鱼的杂交,共取得了112个组合的重大研究成果。

新品种育成 我国水产生物品种育成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像我国育成效果最好的是鲤、鲫。而像彭泽鲤、高寒鲤、建鲤鱼等10多个品种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人工诱导多倍体 采用杂交、静水压力、温度休克和移植获得草鱼、白鲫等的三倍体和四倍体。获得更优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多倍体。

2.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我国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主要养殖鱼类的配合饲料和营养标准的研制。研究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需要定量。通过对草鱼、鲤鱼、对虾等水生物的氨基酸、脂肪、需要的矿物盐和主要维生素的需要量及饲料适宜量进行基本的查明。广泛开展淡、海水养殖鱼虾等饲料的研究,而且研制出了许多优质营养的标准配方。

3. 水产动物的引种及水产动物的病害应用防治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引进的鱼类大概40鱼种,贝类8种、虾类8种,藻类也有十余种。如加州鲈鱼、罗氏沼虾、海湾扇贝等都是通过引进得到的物种。现在引进的物种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促进了琥珀、池塘和水库的养鱼业。养鱼业虽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水生物的病害就会增加。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研究。提出了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寄生虫病、真菌性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的研究。与之相对应的开展了原生物学、鱼类免疫学、病毒学、寄生虫学和药理学等研究。基本探明了典型病症、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组织病理与机制等,对贝类、蟹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养殖种类的常见疾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水产业养殖存在的问题和战略构想

1. 病害问题:淡水养殖中,由于养殖的的种类或类群单一,长时间容易造成环境的恶化。鲫鱼、草鱼等病害严重加剧。我国在养殖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某个海域适合某种生物的养殖,该养殖生物就会掠夺式生长,超出环境承载的负荷,生物的多样性低,食物链短,生态的稳定性低,造成该海域的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因此强调多元化养殖,不同种类群的合理搭配,不同养殖模式并举的新型养殖技术。

2. 种质与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水产基本都是野生型,对环境温度虽然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对于养殖环境的变化却更多的表现出不适应。海水中的水生物难以适应密度的变化、营养条件和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死亡。除了养殖本身对于水域环境恶化的内在危害之外,外在的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含有有机制、和磷、氮有机农药也径流入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3. 战略构想: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强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养殖新良种。从平衡水域需求出发,调整现有的养殖机构、规划布局,实施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大力发展浅海离岸实施渔业。

第6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1合山市水产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市现有养殖水面457hm2,其中池塘181hm2,水库265hm2,“十五”计划以来,本市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自2001年的580t提高到2005年的724,t以5%左右的幅度逐年递增。一些新的养殖模式如网箱养鱼等在本市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休闲渔业陆续出现成为本市水产养殖业的一个新亮点,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本市水产养殖业的新发展。但在新形势面前,本市的水产养殖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1?1养殖模式单一,生产经营分散没有根据客观条件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零星水面多,养殖规模小,一些池塘还停留在粗放滥养状态。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信息不灵,产品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专业化的需要,严重影响本市水产养殖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对于发展具有本市特色的、优质的、名特优新稀水产品有一定困难。

1?2优良苗种覆盖率低,种质退化问题突出目前,本市的水产养殖品种单一,并日趋老化,布局规划不合理,水产苗种严重缺乏,苗种大部分以外调为主,种苗质量难以保证。

1?3常规养殖多,特色养殖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本市的水产养殖至今仍沿袭传统的生产模式,大都以常规鱼类养殖为主,名特优养殖很少,如虾、蟹、龟等颇受消费者欢迎的名特优品种养殖缺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养殖者普遍缺乏按市场调整生产的能力,以致品种单一、品质不优,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1?4科技服务薄弱,渔民养殖技术缺乏,科技含量低目前,全市只有专业技术人员3名,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没有科技人员。养殖者的渔业生产技术普遍较低,缺乏现代渔业所需的高新技术知识,淡水养殖基本上处于资源型渔业状态,生产力水平低。此外,淡水养殖的增长对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加的依赖程度在50%,而发达地区仅为20%左右,导致生产成本高,大大削弱了水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

1?5基础设施滞后目前,不少养殖水面逐渐变浅,排灌设施欠缺,机械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苗种体系、病害防治体系、市场体系几乎没有建设,水产饲料和水产品加工等配套毫无发展,成为制约本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2发展本市水产养殖应采取的对策

2?1探索并推广适合本市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模式本市有水库11座,其中比较适宜网箱养鱼的只有怀集水库,但这几年来,部分水库相继出现网箱养鱼,由于面积小,水位变化大,枯水期不能正常保水,一些小型水库还出现干枯,故这几年的网箱养鱼成效不大。所以要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对于如南洪、独山等水库,水面不大,可选择立体养殖;对于如怀集水库的,水面稍大,有一定水流,可选择适宜的河段进行网箱养鱼。合山地处桂中,有30km左右的红水河流经本市,待桥巩电站建成使用后,本市的河段水流减缓,水深增加,水面扩大,到时可进行一定规模的网箱养殖。对于生产经营分散,养殖规模小这一点,进行相对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品种更新、科技推广,形成规模经营、批量生产,使单位渔户以水产养殖协会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便于养鱼户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贸易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能力。另外,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引进一些具有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的外地老板,给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他们进行大规模养殖,逐步把小规模向大规模生产转变。

2?2整合资源配置,调整养殖结构本市水域广阔,自然条件好,但养殖品种单一,品质不优。针对这一点,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建立符合本地客观实际的特色产业,使渔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1)优化养殖布局。从有利于综合高效利用的原则出发,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主导产业,对那些可与“洋货”抗衡的实力型水产品如:建鲤、罗非鱼、斑点叉尾鱼回等,实行重点扶持、优化发展;对于那些无优势可言、竞争力弱的水产品如鳙、鲢等,应适当削减调整,以腾出资金支援发展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方一业的养殖特色。具体而言,池塘水面可以生态渔业、观赏渔业、名特优水产为主,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养殖基地,水库可以移植和增殖名贵经济鱼类,提高水库的养殖产量和效益。(2)优化养殖品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名牌战略,组创名牌产品,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并大力发展名特新稀品种养殖,不断推出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重点发展虾、鳖、泥鳅、鳜鱼、本地胡子鲶、黄鳝、青鱼、鲶鱼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淡水名特优水产品。(3)优化养殖方式。用现代技术嫁接于传统养殖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集约化养殖。当前,主要推广80∶20的池塘养殖模式和小体积网箱名贵水产品养殖技术。(4)优化养殖环境。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提高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加强整个养殖过程的质量管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5)充分利用合山电厂冷却水资源,大力发展罗非鱼常年养殖。

第7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北部湾 海水养殖 生态 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海水养殖业作为渔业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在内地市场需求和对外贸易的拉动下,海水养殖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海岸线长1595公里,其中适宜作为水产养殖的岸线共计213公里。北部湾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虾,蟹,贝类种类繁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有50余种,发展海水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北部湾地区海水养殖业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加快了海水养殖业发展

2008年正式实施的《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产业发展的章节中提到:“重点发展特色优势畜禽、海洋渔业,积极推广生态养殖,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开发北部湾渔业资源,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完善渔政渔港设施建设。”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农业是最早获益的领域。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就将杂交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列为长期合作重点,如今双方在水产养殖业的合作方式已扩展到人力资源开发、农业科技交流等领域。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北部湾经济区海水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仅广西对虾的成交额就占全国总成交额的60%以上,同时还拥有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良种场。2011年,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的水产品总量为206.7万吨,占广西水产品总量的71.6%。

(二)保税港区的建设,加快了水产养殖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批准了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多个保税港区的建成完善了北部湾经济区的保税物流体系,保税区的先进的管理服务使投资商减少仓储负担,控制了成本,减轻了大量税负,让水产养殖加工企业能够把精力集中在水产养殖加工上。海产品最讲究的就是产品的保鲜度,保税港区的建设,让当地海产品在加工环节中,有效地节省了物流时间,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北部湾海水养殖和水产加工企业在技术、质量、价格、服务四个核心要素方面与其他沿海区域相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便捷的交通条件,方便了海产品运输与贸易

在海水养殖业中,海产品的存活和新鲜与否是水产品贸易中极为关键的因素。近些年来,广西投资了100多个亿,建设了南宁到钦州、南宁到北海、南宁到防城港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六景到钦州、玉林到北海、崇左到钦州等一系列高速公路,极大地改善了北部湾经济区与内地的交通条件,促进了贸易、物流、旅游的便利化和一体化,特别是城际高铁建成后水产品在快速运输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耗,保持水产品鲜活度,缩短水产品上市交易时间,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当地海水养殖业的市场发展空间。

二、北部湾海水养殖业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虽然北部湾在发展海水养殖存在诸多优势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地水产养殖业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粗放式经营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和环境污染

大多数的养殖户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养殖技术,靠累积起来的经验来进行海水养殖,采用粗放式的养殖方法,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例如最近十几年,珠中瑰宝的南珠由于养殖数量剧增,粗放式、超密度养殖造成珍珠质量低劣,大量劣质珍珠流入市场,南珠由昔日的珠中瑰宝沦为价格低廉的旅游工艺品。

粗放式养殖占用水域面积大,在一定海域内养殖的产品数量大大超过该海域的生态承受能力,造成超负荷养殖,容易导致大面积生态污染。在养殖过程中采用大规模投放饲料,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饲料流入海中,既造成效益低下,又污染了邻近海域。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处置不当,随意丢弃,导致许多还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白白浪费掉。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扭转南中国海和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红树林首席专家范航清博士认为北部湾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养殖超密度和超负荷造成的。

(二)滥用药物和饲料添加剂,损害消费者健康

北部湾海水养殖用药缺乏严格的管理,在病害防治时使用的化学药物不规范,造成用药过量而形成环境污染。另外,北部湾海水养殖使用的饲料添加剂超标,一部分直接扩散到水体中,造成养殖品种内富集元素超标。据了解,2004年北海市车螺大面积暴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沿海不少乡镇将大量含有农药的清塘废水、污水排到浅海,污染了近海水质。

(三)水产品加工业滞后,降低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水产加工业处于刚起步阶段,主要采用传统手工加工工艺,导致水产品加工品种少,装备落后,附加值低,综合利用率低。例如北海市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精加工的龙头企业少、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品种单一,主要加工方法仍是比较传统的腌制、冷冻等初级工艺,导致当地50~70%的海产品是以原材料的形式销往外地,既造成收益外流,又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海洋资源,损害了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实现北部湾海水养殖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经济发展是核心,环境保护是基础,要做到两者相互促进,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海洋生态和资源管理

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是水产养殖的发展基础。过去发展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养殖数量、养殖速度,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的保护,造成资源的超负荷消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政府应该在鼓励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加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培养养殖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观念,让当地养殖户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按照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海水养殖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严格按照养殖规划和环境保护来落实发展,加强海洋资源的管理,做到在日常的水产养殖中实现生态保护。

(二)加强资金和技术支持,实现现代化、生态化发展

要建立北部湾的生态养殖体系,发展现代化养殖技术是关键,当地农业部门可以指导养殖户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饵料投放、改善水资源管理、水产品的疾病诊断、培育良种等水产养殖的各个步骤进行优化,有效地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把粗放型、高污染的养殖方式转向集约化、循环式发展,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要改变现有的养殖模式,实现生态养殖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养殖户大多是普通的农民,经营规模小,实力弱,难以筹集到充裕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对此,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支持水产养殖业的政策法规,提升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和机构,专门为水产养殖寻求社会闲散资金的支持,优化水产养殖的融资环境,使更多的银行、金融机构愿意把支持水产养殖发展作为发展业务的重点。此外,政府支持银行出台一些贷款便捷,利息低,放款迅速的农业专项小额贷款政策,让养殖户们能更便捷地从银行得到所需的资金。银行还可以设立专项金融品种,为水产养殖筹措到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

(三)培养一批具有生态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

当前广西区内专业性的院校只有广西水产职业技术学院,其他的院校关于水产养殖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都比较匮乏,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与水产养殖相关的课程和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养殖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尽快成立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服务的北部湾海洋大学,建立一批具有专业背景、高质量的专业性教育研究机构,为当地水产养殖业输送一批高端专业技术人才。

针对普通养殖户,应鼓励一些社会上的教育机构成立相应的培训班,以培养现代化的农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养殖队伍的专业知识,推广生态养殖的概念,为水产养殖业培养出一批较高质量的现代化养殖户。

(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强化政府职能

第8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水产品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发展水库水产养殖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库收益,同时只有科学合理地发展水库水产养殖才能解决或者避免水库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合理地展开水库水产养殖工作,首先要了解水库水质以及适合水库养殖的水产品种,在此基础上养殖水产能有效地降低水产死亡率。其次,养殖工作人员应利用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水库水产养殖,例如,科学调配饲料;了解各类水产的生活习性,从而为其创造有利的生存条件等等。再者,在养殖过程当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系统的平衡。

2建立健全的水库水产养殖经营与管理制度

健全科学的水库水产养殖经营与管理制度是保证水库水产养殖能够长久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2.1将水库水产养殖业纳入到社会、经济的大生态系统中。

从水库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及社会经济承载力等方面出发,建立水库水产养殖与自然环境相对平衡的关系,将养殖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损失纳入到渔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前提,根据水库土地和水资源状况,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确定最佳的承载力与养殖容量。

2.2明确水库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种类特征、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做好水产养殖污染源监管和治理工作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把握水产养殖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摸清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规律,对区域特点明显的养殖模式进行动态监测,为合理规划水库水产养殖布局、指导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和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产养殖业清洁可持续发展。

2.3注重对水库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

只有具备水库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现代化创新意识的人才,才有可能将水库建设得越来越好。水库经营管理工作与科学发展观思想是分不开的。水库养殖经营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支撑,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理念,完全适用于水库养殖经营与管理的实际当中,并且对之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3科学加强水库养殖管理技术

水库水资源丰富,水域辽阔,阳光充足,水质较好,很适合水产养殖。现以水库养鱼来谈水库养殖的管理技术。

3.1科学加强鱼病防治

要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必须坚持科学管理,加强鱼病的预防和控制。一旦水库病害发生,可能会伤害到整个水库,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水库养殖应该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第一,用生石灰、漂白粉在养殖前进行消毒;第二,在鱼病流行季节,多采用药物挂袋的方法预防鱼病;第三,遇到高温季节或水质恶化时,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水质,发现养殖鱼类发病及时对症治疗;第四,养殖中常见的鱼病主要有病毒病和细菌性鱼病两种,但爆发性流行病,肠炎,烂鳃病,赤皮病,打印病、水霉病是最多的,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常见鱼病的药敏试验,以备在鱼发病时能准确用药,快速治好鱼病;第五,鱼病发生后应立即请专业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正确诊断,对症治疗。

3.2加强水库的监管监控

水库面积大,环境比较复杂,养殖管理难度大,所以加强水库管理是效益的关键。坚持日夜巡逻,值班看守,消除各种隐患;加强管理进水,防止农药和其他污染物进入水库内。要定期检查水库防逃设施,尤其是在洪水季节要加强守护;加强巡查,随时掌握鱼类的生长和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偷鱼,电鱼,炸鱼,毒鱼等非法捕捞行为。

3.3科学加强水库养殖的经济效益

水库水域资源丰富,而且库湾及空地较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扩大综合开发,增加多种经营促进收入。

3.3.1在水库中开展网箱、拦网养鱼,库湾养鱼等。

水库的水体比较大,可以选择在库中架设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鱼、鲶鱼、鳜鱼、黄颡鱼等名优水产养殖品种,不仅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还能利用名优鱼的市场优势增加养殖渔民收入。也可在库汊、库湾养殖名优水产的新品种,利用库汊、库湾等来培育鱼种,为水库养殖提高大规格的优质优品鱼种。

3.3.2利用库边宽阔空地建设鱼类种苗繁育池。

选养亲鱼,来进行亲鱼培育,自行繁育鱼苗,水库水质较好,极利于鱼苗繁育,不仅能直接为水库提供养殖的苗种,还能将苗种出售获得一项收入。

3.3.3利用库边空地来种植农作物以及青饲料。

水库一般水位幅度变化比较大,因此极易形成较大的消落区,可以在消落区种植农作物、青饲料或青菜,这样既增加了种植收入,又可以利用青菜或青饲料来喂鱼、肥水。

3.3.4利用辽阔的库区空间来发展畜牧业。

水库沿岸有开展多种经营的先天条件,可以利用空地种植青饲料来养殖黑山羊、菜牛等,还可以利用水面及空地养殖鸭、鹅等家禽,这样既可增加畜牧业的收入,二且畜牧产品的粪便又为水库养殖提供肥源,实现了渔牧结合,互相促进。

4总结

第9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我国水产养殖的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水产养殖的病害也在不断加多,这给水产养殖户和水产品的安全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比较集中的地方甚至危及到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些常见病在一些地区仍在流行和大规模发生,比如草鱼出血病、虾病毒性疾病等。草鱼出血病目前在我国东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都有发生,这种病症的死亡率超过了50%;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的疾病不断出现,如黄鳝、鲟鱼、河蟹、大鲵等,这些水产动物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研究发现这些新的养殖对象很有可能被多种病原生物所感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在稻田养殖小龙虾就很容易发生病毒感染,从而造成大规模的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损失;水环境污染是导致水产养殖病害频发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地区的水系或者是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这使得水资源十分短缺,加上一些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滥用药物,使得养殖池塘的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较为普遍,这严重地破坏了池塘的生态环境,直接导致水产养殖灾害的不断发生。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的现状十分严峻,预防和控制的效果不容乐观,需要政府部门不断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养殖户的高度重视。目前水产养殖防治的主要技术包含了免疫、药物和综合防控等技术。药物防治技术目前是我国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同时我国在水产疫苗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阶段商品化的进程仍旧比较缓慢,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不断地推动水产疫苗的商品化进程。综合防控技术主要是将环境调节、免疫以及养殖技术等进行综合集成,然后应用到水产养殖的病害预防和控制之中。未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主要趋势应当是以免疫预防为主体,生态和综合预防措施相互结合的水产病害的预防与控制体系。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前景探讨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水产大国,水产养殖的品种繁多且分布于大江南北,水产品的产量也处在世界首位。但总的来讲,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各地参差不齐、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新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水产养殖中出现的病害问题也不断加剧,目前水产养殖病害已经成为了水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未来水产养殖的前景主要会表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趋势:针对重要养殖对象开展疾病预防,进行疫苗的研制与技术研究现阶段我国针对少数重大水产养殖病害进行了疫苗的研究,如草鱼出血病、海水鱼弧菌病等,但和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实际需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不仅仅要建立水产动物重要疫苗的研制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专业的疫苗生产设施,从而能够更加广泛地服务于广大水产养殖户,减少因为水产养殖病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建立水产药物的研究平台,创新新型水产药物我国水产药物一直是沿用兽医学和人类医学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水产养殖对象的专用药物的研究平台和技术体系。所以建立水产专用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技术体系能够有力地突破药物筛选的模型,使得水产药物的研发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减少水产养殖病害,服务广大水产养殖农户增产增收。

针对水产养殖病害,养殖户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