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的好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很明显广告商还没有将眼球聚焦于手机媒介,但行业分析师越来越看好手机媒体的增长,一些行业巨头正在打造他们的移动能力,比如Facebook最近收购Instagram、Glancee和Karma。
手机广告数据与手机媒体增速互不匹配,事实上我们已开始进入移动设备和广告的黄金时代。为了充分理解这个趋势,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描述移动设备的崛起:多元、优质、创新、测试和影响。
移动媒体策略的多样性令人震惊。随着移动设备调色板的丰富,移动广告的发展,移动搜索、应用程序、手机网站和手机短信的进步,广告商就能实现将信息和经验传达给目标受众。每一项手机媒体策略,都被广告商成功地用于提高品牌知名度、体贴度、购买力和忠诚度。
工作质量创下历史新高。在最近举办的2012年英国D&AD(设计和艺术指导)颁奖典礼上,业界信号非常明确:最好的创意和灵感最后都转移到移动媒体上了。像耐克最近推出了Nike+ Fuelband应用程序社交平台、蓝牙集成和3D动画,以证明自己在数字运动产品上并没有落后。
移动手机广告的市场需求远远未能满足。比如Mobile Lions成为戛纳创意节的新类别,其实顺应了移动技术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创新加速。近来,每个移动创新产品或服务,似乎都能催生另一项创新,因为移动媒体的边界被不断扩展。过去一年,由于手机设计师在定位、手势、复杂性和用户界面上的改进,智能手机在专业、清晰、路径和图像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不久的将来,语音控制和个性化设置的添加,更会提升用户体验。
实验引起进步。最近,Highlight和Sonar(两款iPhone社区交友应用程序)在今年的SXSW(South by Southwest: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举办的西南偏南音乐大会)上粉墨登场。它们都属于社交发现应用程序,能监测你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当“与你相似”的人靠近你时,还会提醒。通过联合使用GPS,开放图像技术和社交网络,它们使人们不易察觉的共同点变得显而易见。但是,这些应用程序吸引力有限,还难以摆脱“令人毛骨悚然”这个标签。
随着互联网上“个人网站”的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风靡全球,其中,社交发现应用程序引领了这一潮流。
社会影响力。美国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中,用于非社交活动超过2/3,一般人每天玩94分钟的手机应用程序,其中72分钟基于手机互联网。手机,正在超越电视,成为所有广告载体中的主导媒介。无论好坏,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娱乐、教育、运动和工作都彻底改变了。
这只是手机广告的第一春。尽管手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但我们仍处于移动设备黄金时代的初级阶段。在手机的迅速普及和可怜的广告预算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广告主需要支付四倍的手机广告预算,才能把消费者的眼球从电视广告转移到移动广告。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忠诚消费者向周边人进行积极的口碑传播都是同等重要的,这种传播也是将潜在消费者转化为最终消费者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必须牢记的是,消费行为是一种带有情绪的选择过程,忠实的消费者会对品牌产品的里里外外了解清楚,因此,忠诚消费者对品牌会有很强的粘性,而他们也会积极地影响周边人的购买决策。如果让他们作为品牌宣传者,带动他们身边的人,那么企业的口碑营销算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那么,如何让你的消费者成品牌营销的一员,成为品牌代言人?以下5个方法可以一试。
1.促进线下口碑宣传
没有消费者会真正关心你的产品本身,他们更关心的是产品所能提供的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需要做一些宣传展示的原因,只有如此,你才能向消费者传达最重要的信息“我们的产品可以很好地帮你解决你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啊,就是如此简单”。
所以,不要仅仅使用一些大牌明星,将聚光灯聚焦在产品本身,尝试一下,用忠诚消费者来代言,将宣传的焦点聚集在他们对于产品体验的积极反馈上,这样会有出奇的效果。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普通人的使用感受,相信身边亲朋好友的推荐,没有什么比贴近生活的代言更加深入人心。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处,已经拥有的忠实客户就是最好的代言人,你不必再为那些明星支付巨额的代言费,就可以轻松赚到非常高的人气。
举个例子:雪佛兰公司采访了一个对雪佛兰汽车有极大热情和兴趣的普通人,过后,他们把采访录像发给参与者,没有要求他为雪佛兰做什么。一个普通人受到如此重视,自然是非常兴奋,于是他自发地把视频放到了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短时间内播放量就超过了12000次,不到一个月,他就在汽车迷圈子中积累不少名气,可想而知这对雪佛兰汽车的形象宣传有多大作用。
2.培养品牌忠实用户
互联网时代,“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越来越凸显其价值。调查表明,影响潜在客户购买行为产生的因素中,积极的品牌评价比重高达90%,购买行为产生过程是带有很强的情感因素。为了达到最好的传播效应,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更多客户,社交媒体自然是不二选择。无论是对大公司还是小企业,社交媒体让你的品牌传播变得如此简单。微博、朋友圈上一次又一次积极的点赞、评论、转发,使你的品牌价值迅速发酵、增长,因此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中培养脑残粉是最容易成功的。
在社交媒体上,你可以通过微博搜索、关键词检索等手段,第一时间接触到你的客户,解决他们使用产品的困惑、消除他们的不满,这是奠定顾客成长为脑残粉的基础。比如Zippos在实时回应顾客心声方面花了很大功夫:顾客的吐槽,耐心细心解决;顾客的赞许,自动转发一下、表达感谢。这赢得顾客了一大片赞许。
3.鼓励消费者写出产品体验的过程
没有人会喜欢内容无聊空洞的商品介绍页或者一成不变的产品推销的推文、博客,顾客只想知道你的商品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是不是真的好,因此他们更想看到别人的使用反馈和评价。试着使用淘宝卖家经常使用的手段,在商品介绍中插入一些“万人好评!”“销量第一!“的积极评价截图,让那些潜在客户看到产生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用已有脑残粉的热情来点燃顾客的购买欲望。
为了最大效应发挥已有脑残粉的传播热情和影响效力,最好列出一些用户反馈的例子,用很简洁明了的方式来展示那些使用你的产品的人是如何快乐、优雅地解决问题,一定要避免引用一些“我喜欢这个产品,物美价廉”这样笼统的评价,这没有任何意义。案例应该很简单、清楚,力求一句话深入用户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中、寻求当前消费者心里的追求,戳中痛点,如此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开设网页,方便消费者提交产品体验故事
为了让你的粉丝热情更加突出、引人关注,你必须好好爱护他们。网站应该专门为粉丝设计一个展示页,精心安排一些内容表现人们的满意感受、反馈,甚至包括一些短视频、粉丝的感谢信等。总之,让你的客户觉得自己被重视、被珍惜,购买你品牌的产品会产生一种在别的商家那里感受不到的优越感。
不要轻视设置粉丝展示页这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好的展示页,就如一张精心制作的名片,通过社交网络的不断分享和传播,人们会主动地来向你“要”名片,来了解你的品牌,这比你到处去打广告、发名片有效得多。好的展示页,顾客会自然而然帮你传播,这便是品牌传播渠道的一个有力延伸,是线下到线上的一个无缝对接。
5.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
社交网络时代,自然除了关注自己公司的网站,更应该遍地撒网、关注不同社交平台上关于企业的帖子。顾客经常会把买到好产品后的使用感受、评价和照片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这样的传播方法,比那些企业账号可以的推文、广告或者推送的邮件,可信效力和传播效力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品牌,好坏不是你说了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消费者的反馈才是关键。
智能手机、手机应用、社交媒体和餐馆将迎来一个点评的新潮流,每一天都可能会有点评者出现在餐馆里。得益于网络连接状况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餐厅、咖啡厅和酒吧开始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向社交网络分享更多的信息。餐馆需要意识到这些分享信息的来源是来自四方八面的,这就是说餐馆无法再像以往那样用一份免费午餐解决一次糟糕的评价。消费者现在可以在多个平台跟数以千计的人分享他们的点评,而且是随时随地。餐馆要避开糟糕点评的唯一方法,就只能是烹调出更美味的食品和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它们就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大量好口碑,但同时也会迎来不断的挑战。
传统的社交网络应用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一些非常特别的有传统特色的社交网站分享他们对某个餐馆的好坏体验。你会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Facebook或者Twitter上分享他们的美食图片,或者他们对某道菜的微点评。尽管许多餐馆都会有它们的Facebook页面,而大部分的点评内容更可能出现在这些餐馆的Facebook页面,而不是消费者的个人主页,我们还是得知道,相比某个点评网站上的点评信息,消费者更愿意相信他们好友的点评内容。当某人在Twitter上了某个餐馆的劣评,恰恰我又看到时,我就会拒绝再前往这个餐馆就餐了。
图片分享应用
人们都喜欢分享美食的图片。所以,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人喜欢说“嗨,来看看我正在享用的美食吧,你可别错过哦!”而且这些美食图片尤其吸引人眼球。事实上,大部分在餐馆就餐的人们的手机都会有高像素的摄像头,这样他们就能随时随地分享高清图片。登录类似Instagram的网站,你会在你收听的人们的信息里看到大量的美食图片。如果处理得当,这还能成为你餐馆的小广告。但目前,餐馆还是没有办法知道何人何时在他们餐馆拍下了某张照片,所以唯一真实的建议就是尽可能地让食物变得更美味。
基于移动定位的社交评论网站
人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吃完饭后就等着回家,如果有时间,他们现在会留下一个点评。Yelp、Foursquare等手机应用已经能让人们可以随时对餐馆进行点评了。如果饭菜有问题,消费者可能已经抢在侍应处理前拍下照片点评去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出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人们在前往就餐前会先阅览目标餐馆的评论内容,这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渠道,因为消费者更信任他人的评论。
专业的食物分享应用
在美国以外依然有很大的市场,你是否听说过Foodspotting这个应用呢?它收集人们拍下的食物图片,让人物可以在上面跟朋友分享食物,用户可以对图片进行点评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的定位功能查找附近的餐馆。这个应用还算不上一个“美食家”,但用它来发现好吃的新去处还是一个好选择。
数十亿的点评
艾伦・朗格=L
P:在你的学术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专念(Mindfulness),能解释一下它吗?
L:在我的研究中,专念是指有意识的思考,它伴随洞察新事物这一行为而产生。
人们以为他们掌握了那些无意识中习得的内容,但事物瞬息万变,从不同的角度看也各不相同。所以,毫无例外,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准则。我们提倡人们放开自我去感知对信息的多重理解。
比如,如果你问一加一等于几,人们觉得答案是二。但二不是绝对答案。如果是把一团口香糖和另一团揉在一起,一加一等于一。所以,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那些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事。当我们处于不确定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变得专注和留神。如果是从未去过美国的中国人要去美国,他们会期望于见到无数新鲜事物,并会聚精会神地观察。但事实上,中国的所有事物也是新的,因为万物时刻在变化。当你捕捉到新事物,它会把你置于此刻的情境中,让你充分利用机会去了解它。同时,你能规避尚未发生的危险。
P:你研究的“专念”与佛教中的“正念”有什么异同?
L:如果一个人过着我所研究的“专念”式生活,他会展现出和佛教紧密相关的价值观和行动。在大多数方面,两者是一致的。它们本质上是抵达同一个目的地的不同方式。相当于,你能坐船去美国,也能坐飞机去,不管是哪种方式,你到达的是同一个地方。佛教冥想是引向后冥想式正念的手段。比起冥想,我们所研究的专念更为直接、立刻,但无关好坏。
P:专念的最大作用在哪儿?
L:我超过35年的研究清晰地表明,专念象征性地、同时也事实上地让人更有生气。在鼓励人们更专注后,他们变得更快乐,更健康,更慷慨,也改善了人际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几乎万事都变得更好。践行专念后,人们会发现你更加有魅力。事实上,我认为专注是超凡魅力的本质。不仅有利于内省和人际交流,专念还能影响我们生产的事物。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让交响乐队用他们平时的常规方式弹奏古典音乐,但一半的人专注地演奏,一半的人机械地演奏。我们把声音录下来,放给对实验不知情的人听,结果他们绝大多数都更喜欢演奏专注的曲子。我们还找人专注或随意地写文章、画画,然后把作品给其他人看,结果同样是压倒式地喜欢创作专注的作品。
P:你主张活在当下,你个人的时空感是怎样的?
L:专念能拓宽文化所制约的空间界限,使人在创造奇特空间的过程中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是专注的,在那个片刻,他会有一个对万事万物的宏大视角。当你活在片刻的当下,你对时间没有感知,你就在那存在着,不会有被时间束缚的感觉。至于空间感,我不知道。也许当你专注时,你没有搭建起时空感。
P: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衰老,你是否认为这是一个被社会化的概念?
L:是的,我认为衰老是一种思维模式。要不是在年轻的时候,我们被教育说年老意味着时间的失去,在老年阶段我们也许还可以继续体验成长。人们还把年老和衰弱混为一谈。事实上,我们能摆脱疾病的干扰,活得长久且富有效率。越专注,这越可能实现。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专注于时间本身而不是年龄。越是觉得自己老了,越是把自己推向衰老。
P:你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吗?
L:我认为,生活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构建的产物。人们构建它,创造出类别,然后假装这些类别独立于人类而存在。这些社会化构建的类别严重地束缚了我们。衰老就是其中一个类别。在实验中,当我们把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装置成他们年轻时熟悉的环境,他们的视力、听觉、记忆力和体力都改善了,他们也随之变得年轻。大多数被人们放置在自己身上的约束都是无意识的,人们只要敢于质疑就能突破。
P:社交媒体的风靡会不会让人“专念”更加困难?
L:在我看来,不管你做什么,你都可能专注或者不专注,所以我并不认为社交媒体会分散我们的专注力。
之前有人告诉我说,人们应该都把智能手机收好,回到现实生活中与人交际。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玩智能手机还是和一位热情的、支持你的、有趣的人交谈,我想每个人都会选后者。所以我反而觉得社交媒体是人们用来提升自我的好机会,可以借此变得更有趣,更受爱戴,赢取人心,而不是一味地责怪手机。而且,对于那些因为残疾而经常被拒绝的人来说,社交媒体的角色很重要。事实上,社交媒体能帮助我们每个人找到归属感。
P:你曾说,“减少歧视最好的方法是增加识别力”。如何理解?
L:我的意思是,鉴于观察是专念的精髓,善于观察是一件善事。但不好的是,你为所观察到的事物做出是好是坏的评判。评判在你的脑袋中,而不在你所评判的事物中。但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是认为,好的事物总是吸引我们去得到它们,而坏的事物我们要想尽办法去避免。当你意识到这点时,你可以对你头脑中的世界进行回应而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反应。只要我们愿意重新思考,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坏的事物几乎都可以被重新定义为机会或财富。同样的,人们觉得工作压力大,但压力是来自我们对工作的看法,而不是工作本身。所以,去观察、去增加识别力是专念的,而去负面地评判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是失念的。
P:通常认为,中国是集体主义社会,西方是个人主义社会。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比西方人更难“专念”?因为他们需要更多地考虑自身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自身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L:我不这么认为。环境在变,群体在变,个体也在变。人们关注这些不可确定性时就会变得专注,而和文化规范无关。只要认识到群体也是可以变化的,认识到群体应该对变化开放,你还是能在群体中保持专注。我觉得中国人和美国人一样能做到专注。
P:所以这和文化无关?
L:是的。在某些文化中,人们需要服从于权威,只能执行命令,不能关注到正在发生什么。但是,你仍然可以在体系内部观察细小的变化,不用离开体制也能做到专注。比如,如果我们必须完成某项任务,而且我们每个人的完成方式都如出一辙,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可以创造出一些细小的差异。即便是行军队伍也不例外,我们仍然有机会去观察我们正在做的事,去决定稍微多抬一点腿还是少抬。只要我们活在当下,我们就可以对任何在做的事进行创新,而不是像机器一样。
P:你既是学者、作家,也是画家、网球运动员,一个人如何在保持精力的同时淋漓尽致地发挥潜能和天赋?
L:喔,这是个好问题。事实证明,专念是聚集能量,而不是消耗能量。当你感觉最为愉悦时,你可能在观望或正在运动,不管你在做什么你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也就是说你是十分专注的。正是由于观察,我们产生了参与感,并因此充满能量,感到快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建议人们应该一直保持专注。它不会耗尽,它会一直补充能量。
P:2015年最遗憾的一件事?
L:遗憾的事太多,很难选出一件最遗憾的。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要是全世界能有更多的人追求专念,那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就指日可待。
前两天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记者,问我如何看待新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得主周啸天。我说没读过他的诗歌。电话另一头的人说:“没关系,我给你念一首,‘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念完了,现在,你怎么看?”
我嗫嚅半天,说:“仅凭一首诗,我不知道该怎么看。”电话另一头的人沉默了,大概觉得我无能又不配合,闷闷不乐地草草挂了电话。
挂上电话之后,自责与惴惴不安了许久:为何竟敢失语了呢?
我自己也是记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伸出话筒或者录音笔,殷切而深情地注视着对方,脱口而出:请问,您怎么看?问句之前,埋藏着各种得体或失礼、真诚或粗暴的话语:某某得奖或者走红,您怎么看?别人都说你抄袭/江郎才尽/作奸犯科,请问,您怎么看?
而所有人,都硬着头皮,咽两口吐沫艰难地表态。从没有一个人有勇气说:我没看法。
当然,即使是没有看法,媒体也不缺新闻标题:“某对某事件无言以对”。
用福柯的话概括,就是――话语即权力。
这话没错,沉默往往代表了无知、怯懦、罪恶的共谋,因此,要说话,要大声说话,这些不够,还要“争夺话语权”,人人都是麦霸,似乎声音小了一点,就放弃了权力。
在某些时候,驱使人们发言的,除了焚身的表达热情,还有不得不表态的无形压力。
社交网络滋生的自恋情结,是癌症一样的绝症,只有扩散,没有治愈的可能性。 “我该说点儿什么”的焦虑感,发生在每次事件与新闻之后。尤其是灾难、事故、悲剧之后,人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发言,愤怒、同情、诘问、指手画脚、“你看我早就说了吧”。表达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足够快和具有感染性。大量自相矛盾的论题,标书混乱的诘问,赢得辩论的诀窍如同大专辩论会,重在表演性。
曾经人们只是反目,现在是全民“撕逼”。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总是希望短时间内数个回合战胜意见不合的人,于是音量越提越高,而忽略了两个最基本的事实:第一,一个人很难――或者说几乎无法说服另外一个人;第二,喧嚣并不是得到答案的最佳方式。
喧嚣与沉默的共同点,就是都无法改变人们遗忘的速度――当一个事件尘埃落定或水落石出时,依然关注的人恐怕不到最开始的千分之一。然而沉默让我们警醒,喧嚣让我们忘形。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能言善道的鲁迅也这样说。他是也感到言论的艰难了么?
而在“不必言论的自由”里,人们最需要获得的,是不必声讨自己的自由。
几个月前,金华市委常委召开民主生活会,市长自我批评:“给同志们讲杭州话过多,而讲金华话讲得比较少。”
这个场景太过熟悉,我从小开班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轮流上讲台,优等生可以糊弄过关:“我交代:我成绩太好不利于团结同学。”而成绩差的同学,不仅要交代问题,还要深入分析;不仅要承认自己错了,还要说出自己错在哪里,情到深处,老师往往还要号召大家“帮他一起分析”,“差生”低头站在讲台,必须对每个针对自身的意见反馈和反思,并且表示要痛改前非。
记得有一次,班里同学因为起哄女老师和男老师的亲密,而全班都被罚写“我是男盗女”这句话,写完一整页纸才能够走人。这是我第一次接收到这个词,懵懂不明其意却也感到其中隐隐的羞辱。
看名人在电视上痛哭流涕地忏悔、承认错误,每一个表情被截图、放大一百倍看是否真诚,甚至做成表情包经久流传。在幸灾乐祸之后,也不免有些兔死狐悲的害怕。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关注顾客的意见,特别会关注顾客的投诉,但是我们很少关注员工的抱怨。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顾客是上帝”,对顾客是不能得罪的。但是,从管理的角度看,我们更应该高度关注员工的抱怨。
员工的抱怨分为两种,一种是员工对顾客的抱怨,另一种是员工对企业的抱怨。实际上,员工对顾客的抱怨,是揭示企业与顾客之间真实问题的最佳途径。因为员工是直接面对顾客的,企业服务流程的好坏、服务理念的对错、服务效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好坏……都会通过员工与顾客的接触过程显示出来。可以说,直接面向顾客的员工,每个人都是一面放大镜,会将许多微观的问题清晰地显示出来,放大开来。如果我们能够倾听员工的这种抱怨,并及时地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企业的许多问题,并加以改进。很可惜的是,我们的许多领导干部并不关注员工对顾客的抱怨,甚至会认为是服务精神不够。我觉得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工作作风,把倾听员工对顾客的抱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员工对企业的抱怨其实也是反映企业真实管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很多时候,作为决策层和领导层,是不会倾听员工对企业的抱怨的,甚至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打压这种声音,当然这是最愚蠢的一种做法。因为员工的抱怨并不一定就是错的,很多时候,员工的抱怨正是企业管理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如果抓住几个员工最为关注的问题去落实解决,对企业的管理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明的管理者,会利用员工的这种声音。去年9月,诺基亚新上任的全球总裁史蒂芬・艾洛普上任伊始,便在公司内部社交平台上发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声音,虽然表达的是加入诺基亚的喜悦,以及会倾听员工心声的表态,但还是收到了上万点击和千条回复。更让人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的员工都加入到了与CEO的互动中,因为他们惊喜地发现,艾洛普本人真正在参与着他们的讨论,而不是由秘书代劳。这对诺基亚的员工来说,意义太重大了,因为他们一直抱怨的沟通问题随着新总裁的到来正在得到解决,他们现在能够真正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直接沟通了。对企业而言,在面对iPhone以及Android竞争节节失利的情况下,变革是诺基亚难以逃脱的选择,所以在制定新的战略时,首先必须要从员工那里了解最真实的问题,其次还要在内部取得员工的认同。正是基于这一点,诺基亚成功地利用内网及社会媒体,使其2011年2月11日的新闻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用发动与组织,世界各地的诺基亚员工积极主动投入这次公关事件,而全世界的网民,也为诺基亚的这次公关事件自愿做了义工。
关键词:新媒体;微信;大学生党建;途径;成效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54-03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多元文化价值观念普及,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90后”大学生党员日益增多,给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增加了难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网络新媒体是继以纸质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之后,借助于数字和网络技术,通过网络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接收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态,得到了迅猛发展[1]。与传统纸媒相比,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式,如数字杂志、聊天工具、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被称为“第五媒体”。
目前,新媒体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在网络媒体方面,通过探索建立“红色网站”、发行“手机党报”、建立网上党支部、创建党建博客等方式,研究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等措施应对挑战,做好学生党建工作[2];聊天工具方面,对QQ进行了剖析,探索了在新媒体中,QQ作为传播工具在交流过程中具有的优越性[3]。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势头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查振华等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有效进行学生党建工作的工作思路和对策[4]。在新旧媒体面临机遇和挑战方面,胡忠青研究了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给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带来的种种挑战,并给出了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有效利用好新媒体,搞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相关建议[5]。何家义分析了以QQ群、SNS网站和微博客为代表的新传播网络媒体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种种挑战,提出了应对这一传播模式变革的基本理念,并给出了相应的措施,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从高校党建工作网络化的必要性入手,提出高校党建工作网络化的具体措施,以期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提供参考[6]。姚桂芳对目前大学生党员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遍存在的突出错误心理倾向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探讨在网络文化背景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党员健康的网络心理教育对策,使大学生党员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都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7]。王雅琴对党支部“网上论坛”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学生党员网络思想教育的方式[8]。
本文主要研究了微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主要优势,探究了如何利用好这一工具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高校如何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网络新媒体影响下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网络上存在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其需要借助媒体工具才能够迅速传播。这些信息好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以及个性心理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多,分布在各个班级中,以及分布不均匀,难以集中开展活动,因此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以及舆论引导等相对松散,造成党性不强,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有着消极影响。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效率好、公众能见度高、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及易于被广大学生接受的优点,已经深入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当中,深刻的影响着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在网络时代,一些高校的党建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其数量有限,党建网络平台层次不清,缺乏整体规划,发展不平衡,网站布局的重复性、任意性比较明显,党建网络平台更新不快,缺乏时效观念,网站内容更新缓慢导致信息更新滞后,弱化了党建网站的时效特色,降低了网络信息的价值和吸引力,信息化党建网络平台互动不够,缺乏交流平台。造成了党建网络平台失去了其主要作用[9]。
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主要以网络为基础,以数字杂志,聊天工具,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为表现手段,越来越深受大学生喜爱。这些新事物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2012年一年共计新增网民5 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1年底的69.3%提升至74.5%。网民中10―19岁人群比例为24.0%。我国网站总数为268万个,较2011年同期增长16.8%。中国网页数量为1227亿个,比2011年同期增长41.7%。微博用户规模在2012年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 873万。在访问网络行为中,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主要集中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使用即时通信用户数量达到4.68亿,年增长率为12.7%。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企业的发力和无线网络的发展,2012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良好,在各应用领域均有较好表现。其中,交流沟通类和信息获取类手机应用依然是手机的主流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手机即时通讯切合了移动社交的特点,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在朋友之间进行沟通,手机即时通讯应用中加入短信、图片、语音和视频等交互元素以及地理位置定位、二维码扫描等功能,使沟通变得更加没有障碍。基于此,其传播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和冲击。新媒体不仅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的学习、探索扩展了无限空间和新的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对网络媒体盲目的管理和学生无选择性的接收带来了潜在的危机。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使得学生注意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思维不断被打断,这大大削减了思考的能力,让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易于操作和人性化的设计界面深受大学生喜爱。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可以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在接收体和信息源之间产生互动,直接进社区去讨论这样一个新闻,去讨论这样一个内容,它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传统媒体主要是以提供信息点对多点的传播为主,而在新媒体的形态之下,产生的形态或者服务形态会很多,相互影响和制约。
新媒体,如微博等对信息的传播很迅速,如不对大学生加以有效的引导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社科院2013年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如不对新媒体加以管理,容易造成谣言到处传播,作为人数众多的高校,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有必要加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社会观。
目前,伴随着扩招,大学入学人数越来越多,吸收大学生入党的比例越来越高,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迅速扩大,但具体到每一个班上党员人数就比较失衡。这对有效开展党性教育造成了诸多的不便,于是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网络环境下的党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现阶段,假如施教者只谈怎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而不谈如何避免让受教者错误使用网络的话,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新媒体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必备的手段,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党建的实效和如何加强网络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牵引力和吸引力。广大党建工作者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新媒体在党建中的重要地位,以创新的精神运用好新媒体,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利用新媒体做好具有一定特色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努力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技巧,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大学生党员党建工作的新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微信的特点及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1.微信的特点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种基于智能手机提供的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软件,常见的工具有QQ、飞信、微信等,为用户提供方便即时通信服务。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其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截至2013年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
2.微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微信作为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深受大学生的追捧。其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微信是一种新的传媒工具,可实现的功能多,容易被能快速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接受。
第二,微信的“公众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党员进行关注,随时随地接受通知公告,参与互动,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党员在不设时间,不设区域的背景下有效地接受有关党建知识的教育。
第三,微信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高校基层党建中。大学生党建工作关系到两个主体,以学生为主的受教者和以思政工作者为主的施教者。这两者之间能够有效连接的桥梁就是媒介,微信就是这些媒体之中最好的选择之一。它突破了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微信功能多,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丰富的内容。
第四,微信用于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种技术创新。微信从产生发展到今天,深受大学生喜爱,它不仅是技术创新,也是一种交流创新。利用“朋友圈”功能,可以把具有相同兴趣和问题的大学生集中在一起交流讨论,有利于及时迅速地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微信在加强大学生党建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任意交流工具具有两面性。陈阳研究了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10]。微信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具有两面性,利用得好坏,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故在利用微信进行党建过程中需要做以下思考:
1.教育内容的选取
微信作为一种网络工具,传播速度和广度很大,大大提高了受众的地位,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者的单向性,使得信息传播没有任何障碍,信息的更为迅速和随意,由此造成了两类结果,一是信息丰富,二是无序。党建工作者一定要善于甄别,一方面学会用“扬弃”的精神去粗取精,整合党建工作中有效、有利的信息资源,赋予我们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内容主题,增强吸引大学生党员注意力的内容,提高党建活动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抵制不良内容的渗透,有效引导师生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攻击,树立党的正面的形象,进而激发全体学生及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内容选取上如果不加以甄别,其负面影响的存在,削弱了传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加大了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4]。
2.教育手段的遴选
一种工具使用得好坏,手段很重要。思想教育历来是一个比较难入手的课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育手段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加入使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时事新闻、校园动态与通知等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资料;二是由微信党建公众平台,与党建有关的理论知识,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提供学习内容,党建知识问答;三是党务公开,与党有关的决策决定、表彰等;四是提供热点问题政策文件及解读,回答学生与老师在党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五是编写人生励志明志警句、优秀学生党员先进事迹。利用微信传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将微信作为宣传阵地,占领舆论的制高点。
然而,每一个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信,作为交流工具,在方便人们使用的同时,不可否认会带来种种坏处,如虚假信息、诈骗、网络犯罪等,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其“利”的一面,会对我们的党建工作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2]程振凯.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5):153-154,182.
[3]姚劲松.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的回归与超越――以即时通讯工具QQ为例[J].当代传播,2006(6):53-55.
[4]查振华,等.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理论导报,2010(8):50-52.
[5]胡忠青,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4):92-95.
[6]何家义.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党建网络平台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151-152,154.
[7]姚桂芳,杨劲松,等.基于网络平台的党建工作新途径实践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9(18):136-137.
[8]王雅琴.发挥党支部“网上论坛”作用――有效凝聚人气的党员教育网络平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2):36-37.
关键词:大学生 虚拟社交 双刃剑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73-02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随着网络虚拟社交的不断普及,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研究表明,年龄和网络使用的持续时间对网络传播类型有较大影响,大学生群体年龄大约在18岁至24岁之间,属于青年后期,他们所处的校园环境网络相对发达,加之拥有较高的学历,他们已是网民中的主力军。认识新人、社交补偿等心理动机促使他们更加喜欢网络交流,建立网络交际关系。大学生在尝试享受网络虚拟社交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的同时,由于它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各种问题也随之产生,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他们全面网络虚拟社交这柄双刃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自身情况,使自已的人际社交合理发展。
一、网络虚拟社交方式和交往的主要内容
我国大学生的虚拟社交主要是通过社交网络(SNS)进行的。本次调查中发现,有93.0%的大学生已经注册为人人网用户,100%的大学生是腾讯QQ用户,93%的大学生表示手机是自己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网络虚拟社交的主要方式是实名制和匿名制。实名制虚拟社交平台主要包括人人网、开心阿和QQ校友,大学生在这些社交网站注册时需要输A包括姓名、性别、就读学校、联系方式等在内的个人详细信息。匿名制社交平台以腾讯的OQ、新浪uC、MSN等即时通讯为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7.6%的大学生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情是登录QQ、MSN等聊天工具或人人开心聚友等社交网站;25.1%的大学生打开网页浏览器浏览新闻、收发邮件、查看撰写博客;6.8%的大学生选择网络游戏和视听影音,10.5%的大学生选择查找或者查看学习资料。在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活动中,以分享、评论、状态、撰写日志等为主要目的的发泄生活中的压抑、交流思想情感等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3.6%;其次为玩网络游戏或社交网站类游戏,所占比例为25.1%;聊天交友(以拓展自己的社交平台为目的)为21.8%:最后为交流学习经验,互相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19.6%。
二、网络虚拟社交的主要特点
1.不同层次学生差异性显著
不同层次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虚拟社交状况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性差异。调查显示,从虚拟社交的总量分布来看,不同层次的院校之间呈阶梯状分布,最高的为高等职专院校,占27.3%,其次为普通本科院校和211院校,分别占25.5%和25.4%,最后为985高校,为22.8%。不同专业方面,理工类的占有比例最高,为39.9%,文史类占31.2%,最少的为经管类,仅占28.9%。从年纪分布层面来看,大一年级所占比例最高,为35.2%,大二年级为19.9%,大三年级为27.9%,大四年级为12.1%,研究生为4.9%。
2.“避同寻异”,有话网上说
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中,男女生都喜欢和自己同龄或者相差不大的异往,本次调查显示,在以实名制的人人网和开心网为平台的社交活动中,有51.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更多的是给异性留言、评论心情日志、打招呼等。在匿名制的腾讯QQ、MSN社交中,89.4%以上的受访者也表示聊天多半是和异性进行,好友人数中,异性占到一半以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沟通,比如分享学习资料、图片、日志、聊天等都是通过手机短信息、QQ和飞信消息等网络交往进行。
3.虚拟社交本地化特征明显
虽然互联网搭建了一个没有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社交平台,但是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活动并不是遍布全国各地,而是个人的虚拟社交活动与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着紧密的联系。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人人网、开心网和QQ校友的社交活动中,关注程度依次为: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已经注册的用户、同班同学、同专业同学、同级同学、同校校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所添加的好友。通过网络虚拟交往发起的聚会、进行相关讨论、各种友谊比赛等活动很多,但是能够具体实施的却不到发起活动总数的1%。
三、网络虚拟社交是一柄“双刃剑”
(一)网络虚拟社交的优越性
1.社交信息量大
虚拟社交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所发生的以电脑为媒介,通过文字语言和数字符号进行的交往,它具有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给予他们全新的认知空间和探索学习领域。人人网、开心网、腾讯QQ等社交网站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豆丁、考研、李开复、ICOOLEN(爱酷英语)、中国日报等很多社会各界的名人和有关专属领域在人人网上设有自己的公共主页。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时事要闻、广泛分享各类知识,同时,借助网络虚拟社交平台,找到兴趣相投的好友,可以有效的扩展社交范围,提升交际能力。
2.网络虚拟社交号召力强
大学生通过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交活动可以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表达思想感情、寻求价值认同,有助于增加大学生群体的总体凝聚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怀。在近年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云南旱灾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中,他们通过在网上发帖、成立部落等多种方式,号召向灾区捐款,为灾区祝福。在关于的一系列事件中,人人网、各种微博、贴吧中,随处可见大学生发表的关于属于中国的重要证据,他们通过传递爱国心等多种形式来表达爱国情怀。
3.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面
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社交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作为聚集了95%高校大学生用户的人人网倾力打造“人人招聘”平台,旨在架起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尽早尽快地顺利实现就业。目前人驻的超过70家企业共提供了近300类职位,而所有用人单位均为免费人驻,开通人人招聘平台、主题为“面试”、“职业规划”等各类公共主页,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各类信息资讯。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在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中找到自己学校或者同专业的师兄师姐,向他们请教了解有关用人单位的情况,从而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
(二)网络虚拟社交的弊端和误区
1.加大了大学生的依赖性,降低受挫力
网络虚拟社交易使大学生对现实交往产生厌恶、回避的情绪,遇到挫折不愿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如果在虚拟社交进展顺利。则更加沉溺其中,产生“虚拟社交依赖症”,致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萎
缩。社交型网络服务活跃了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但容易导致两个不良极端倾向:一方面缺乏对交际对象的全面认知、利用网络交际弥补现实交际的缺失导致网络交际泛滥;另一方面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加剧了对社会的隔离,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孤独。沉迷网络交往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容易导致情感反映障碍、意志力减弱、道德弱化、产生角色的自我分裂、自我效能感降低等。
2.网络虚拟社交易使学生迷失自我
社交网络存在不良信息、欺骗等违法行为,诱惑性强,易使大学生上当受骗,迷失自我。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开放性、流动性、间接性等特点,使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里诸多规范的束缚,造成隐形角色失范,出现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和各种不道德行为。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网络技术的欠完善更给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少数大学生精神空虚,沉溺网络,由此产生出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效果。
3.阿络虚拟社交易歪曲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些社交网站的部分游戏易导致大学生形成歪曲的价值观人生观。从人人到开心到QQ空间,有很多大学生沉溺于这些社交网站的很多独具特色的小游戏,比如种类、偷菜、抢车位,好友买卖等。就QQ校友里面的后宫游戏而言,“恭迎皇上”“谢主隆恩”。在一个后宫游戏QQ群里,“皇上”和“皇后”一上线,“请安”之声此起彼伏。有专家指出,这种言必称“奴婢”或“主子”的游戏传播了一种奴性思想,追求升级只是为了满足大学生膨胀心态,这种后宫游戏所指向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男权主义观念与现代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四、合理利用网络虚拟社交,实现和谐的人际交往
(一)个人方面
大学生是网络虚拟社交的主体,需要全面认识它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优越性和弊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理性对待,健康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第一,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的氛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激发潜能,全面展示自己,扩展自己的社交范围。第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社交现状,合理规划人生发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同学、学校、社会的关系,使个人情商的发展与学习生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第三,要认识到网络虚拟社交是现实交际的扩展而不是全部,要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为主,网络虚拟社交为辅。第四,树立网络道德观念,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网络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能力,扩展网络人际交往。第五,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健康合理的网络虚拟社交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加强现实人际交往和网络人际交往的教育。第二,开展以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为目的的系列活动,丰富校园生活。第三,举办各类网络竞技、网络知识大赛等活动,将大学生的精力从沉迷网络转移到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和互相交流上来。第三,根据文化、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适合本校实际的网络制度,规范管理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第四,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校园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功能。使其成为师生在学业、思想、心灵交流的有效的平台。第五,及时发现在网络虚拟社交中遇到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访谈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使他们早日合理实现自己的人际交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腾迅微博、搜狐微博等迅速跟进扩张,微博以燎原之势,迅速火遍全国。截止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7万人,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突破6500万人。
这一回,传统媒体人无不切身感到,“狼”真的来了。
如何应对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如何扭转被取代的命运?这是每个传媒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南方报业为代表的传统报业,开始轰轰烈烈地推出全媒体战略,他们认为,传统媒体的好日子最多只有五年,如果不能抓紧最后的五年布局全媒体,那只有接受被取代的命运。这种改变与转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是从观念到运作模式到媒体的评价体系,作根本性的脱胎换骨的变革。
1.传统媒体定位观需要转变。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都以“信息采集者”、“资讯传播者”自居。而微博的盛行,让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上的优势消失贻尽。微博先天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微博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随时记录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在互联网;微博对新闻的记录较为真实,更加鲜活,因为他们较传统媒体来说,少了很多利益的牵绊;他们人数众多,涉及广泛,可调配的资源也比传统媒体多。
新闻采集的传统优势已经丧失,传统媒体必须开始重新定位,在浩如烟海、纷杂繁复的信息海洋中遴选出有价值的、能引起读者关注的线索,加以梳理、辨析、解读、深化,处理新闻第二落点,成为传统媒体的新的使命。传统媒体的采集信息、传播资讯的功能退居其次,开始化身“信息服务商”、“资讯整合者”,集中全力向精加工、深挖掘着力。
2.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需要转变。
以报纸为例,报纸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运作模式大致固定,先是信息采集,然后后期制作到编排、付印。但凡有突发事件,报社必派出庞大的采编团队,现场采写稿件。有了微博,这一切努力变得不再重要。因为现场有无数义务的博主会在第一时间从不同角度、不间断地发出现场观感,记者的工作重心不再是现场,而是后方。前方记者的职责也不再集采写编于一身,而是新闻现场进行微博报道。记者成为事件中的人,他对新闻现场的描述更加鲜活、传神、及时。由于有字数的限制,记者在微博中的报道言简意赅、更贴近口语化,所思即所讲,没有太多书面用语和书写规范的限制,在报道事件的同时可以进行点评,抒发自己的情感。据南方报业人介绍,日本发生地震,他们仅派出4名记者奔赴一线,对他们的要求也只是发微博,向后方传递第一手所见所感。后方记者团队负责整合各方资料,形成文字稿件,深度报道再跟进。这种借力于新媒体,发挥自身所长的运作模式,逐渐开始盛行,被许多传统媒体采纳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3.传统媒体评价体系需要转变。
一直以来,评价一个媒体好坏的重要标准是发行量的大小,是否具有足够的受众;抢时间,抢独家,是否有独家新闻,是否最快反应。而现在,最快的传统媒介,也拼不过微博,最大的发行量,也比不过微博的转发力量。因此,传统媒体原有的评价体系也渐渐发生转变,谁能在纷纭的信息海洋中,抓住了最具权威性、最具传播性,最多转载率的话题,谁就能赢得最多的关注和最大的影响力。
以《新周刊》为例,在传统媒体中,《新周刊》虽独具特色,但从发行量上看,只能算小众。而她推出官方微博后,在新浪超过100万的粉丝,带动了其20%的发行量。可以说,微博让在传统媒体中不太被看好的《新周刊》复活。而目前具备发行优势的传统媒体,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布署,则可能在新媒体冲击下日益萎缩乃至消亡。
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曾说:“在美国,电报、广播、电影诞生之后,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蛋了’,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完蛋。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在以自己的方式演进着。未来,信息将通过移动终端传输,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报纸,都将只是新时代信息传输方式之一种。而不管通过哪一种管道传输,钱都将进入一个口袋――信息加工和制作者的口袋。”他的话形象地说明,新媒体时代,包括报纸在内的各种传媒形态都会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共荣共存。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发展的核心都在于能否在剧烈变动的社会中,成为目标受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