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
未来的社会发展将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其优势是快捷、便利、资源含量大、安全,人资资源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自然大大提高了HR的工作效率,但也因为其技术更新速度快,而导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同时人力资源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环,这样更加凸显了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一、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首先,在人力资源档案中涵盖了企业内全体职员薪资、业绩、行为规范等重要个人信息资源,而其数字化管理是推进企业科学经营和管理的第一步。其次,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能相对过去以纸制品为档案管理将更加安全有效的保。过去的纸质档案,由于自身较脆弱,在长时间保存上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因为档案过多容易造成难以整理,查找麻烦等现象。但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人力资源档案资料可以转换为数字信息,保存将更加的安全,并且减少了存储档案所占用空间,便于整合以及查找,提高HR工作的效率。人力资源档案资料数字化管理将令信息的存储、查询、整合建立在快速、高效、稳定的基础上,使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更加的科学,也完全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拥有查阅权限的管理者,查阅起来更加便捷,减少了查阅时间,并且避免了过去查阅档案时出现损坏或遗失信息的情况。
二、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数字化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以往的纸质档案过多难以快速的数字化。在国内部分企事业虽然实现了务信息化和交流信息化,但以往的年代较久远的资料积累过多,这些数量巨大、繁杂的人力资源档案直接影响了数字化整合的速度。第二,人力资源档案资料的安全性问题。由于所有人力资源档案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这样就加大了被黑客或商业间谍攻击、盗窃的几率。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的同时,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导致黑客和商业间谍可以较轻松的偷窃公司的人事档案信息。并且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警惕性也较松懈,对于账户、密码设置的较随意,提高了账户、密码被盗和破解的几率。
三、信息安全背景下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第一,信息安全是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所以首先,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开发人力资源的专属管理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可通过Web、内部局域网,并且需要注意的是管理权限的设置,实现与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类似的数字化管理方式,以保证人事信息的安全性。并且还要相应的建设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防火墙,以抵御外部黑客的攻击。在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后,更加可以利用其开发网络招聘,这样不但极大的提高了企业人才招聘的范围,并且降低了人才招聘的成本,也提高了招聘时间的灵活性,为人才的储备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人才信息数据库。现代企业的运营目标不再单一的是利益,更加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所以准确的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分析、培训和分配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人才流失和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所以在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应设置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整合、分析数据库,将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全部输入数据库中。通过人资数据库,可以根据企业所有职位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往工作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有效的分配企业职员,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职员规划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第三,建立考核信息管理模块。职员的绩效考核信息很大程度上直接说明了职员的工作态度和效果,是企业管理者了解职员工作情况和企业运营情况的重要依据,并且还反映出了企业运营的执行力和职员的合作能力。职员绩效考核的数据信息也是企业采购预算的依据之一,比如:一线生产职员的坏件率等数据,在反映了一线职员的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检测原材料质量的参考之一
第四,建立薪资管理模块。很多企业的职员薪资待遇等情况是重要机密,因为较高的薪资待遇可以提高职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增加职员的忠诚度,减少人才的流失,而薪资信息的整合、分析也可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策略的重要参考依据,数字化管理的薪资信息能够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分析这类庞大的信息资源。
四、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人力资源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固然有很多有利的地方,但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人事职员要处理好档案管理系统和档案原件之间的联系,即使人事信息全部转为数字化,但人事档案的原件仍然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并不表示可以轻视档案原件,随意处置或者丢弃档案原件。企业还是需要妥善的保管和整理人力资源的原始档案,并且在整理和保管的同时进行分门别类,如:企业职员的入党申请书、证明信件等重要资料,而且部分重要的原始档案应当呈送相关的档案室储藏。第二,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应实现标准化。标准化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长久有效的重要前提,数字化管理并不是从纸质到计算机的硬件变化,更是工作内容和方式的进步,不标准的管理工作,将直接降低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的有效价值,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因此,企业自身应当把研究国际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加入到未来发展的规划中,令企业与国际接轨,可以及时的改进和弥补自身人资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不足之处,这也是未来全球信息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五、结语
总之,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管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而由于国内相关的技术起步较晚,在实现先进的管理技术时,特别是当出现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的情况时,自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就需要管理层和人事职员的不断学习和改进,以保证新技术的安全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多元化 自我管理 课堂改革 艺术教育 网络导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信息技术所衍生的各类文化娱乐方式充斥着高校的周边。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随着家庭经济的好转极大提高,学生可以随意参与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网络游戏、手机上网、网络小说、动漫书籍等容易上瘾的娱乐产品挑战着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一旦无法管理自己,沉迷于上述产品,将会放弃学业,更无从谈起培养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处事能力、学习能力等。今年,因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而导致网络、游戏、小说等成瘾而降级退学的人数逐年上升。如何在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抵御各类诱惑,实现自我提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积极探索研究。
一、开展励志教育,激励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根据对刚入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初高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在初中和高中的教育中,很多学校为了最求升学率,向学生传授:大学是学生的天堂,是学生恋爱的温床等,以很多美好的诱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目前,网络上所宣传的大学生活多是一些学生的奇闻趣谈,高中生对大学的理解停留于自由、懒散、甚至堕落。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少学生出现不适应症状。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开始寻找能够暂时满足自己精神娱乐方式。为此,在学生刚入大学生时候,要及时的把握学生们的好奇心,开展系列新生课堂,借助专家们的力量,引导学生的思想,解读成功大学生活的每一步,结合生涯规划,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自我定位,树立远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为大学生的成才树立远大目标。
二、改革课堂模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目前,各高校为了拓宽学生就业口径,开设了超量的学科课程,课程难度大,而且大多采用填灌式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极少,即使学生听懂了,但是在将所学知识付于实际应用的时候才发现所学的又过于浮浅。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发达国家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所修的学分为90~100之间,一般学生每学期所学课程为3~4门,一般不超过5门课),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能力锻炼,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大学期间所修学分为150~170之间,学生整日被课堂和作业包围着,被动学习。因此,避免相近课程的重复设置以及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自主课堂,和讨论课堂。课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实践所学知识,增大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开设实验课、见习课等方式实施实践教学。其次,更新作业模式,加大实践作业的分量,或小组或个人进行课程设计、做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团队合作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实践行为提供相应的平台。例如,进入教研团队,进入科协社团等。
三、增设艺术课程,保障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弊病日渐显现出来,大学生整体缺乏人文素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心态相当普遍,人们不再将“以天下为己任”作为生存的极终目标。总之,当代的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更加功利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让艺术教育进入课堂,特别是进入非专业艺术院校,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交叉学科中的作用,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的互补,全面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完善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艺术课程的设置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以下能力:(1)启发和改造;(2)分析和发现;(3)预测和想象;(4)信息和交流;(5)愉悦和宣泄;(6)审美和创造;(7)沟通和综合。
四、把握网络信息导向,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乃至话语系统。面对海量消息、很多大学生不知所向、不知索取、无所适从,甚至陷于网络以致不能自拔。大学生面对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虚拟世界三个世界的碰撞和冲突出现了一些信息异化的情况,即信息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控制了人。如何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需要我们大力引导。
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同的是,“80后”熟知互联网,习惯在论坛“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达自我;因此,思想政治课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文明上网,如何提高对互联网信息的政治鉴别力,自觉用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抵制不文明、不健康、有害的网络信息;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比如,充分利用互联网,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论坛交流;针对每个时期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进行集体网评活动等等,通过电子政工、电子党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适应性;通过短信互动,及时打开学生的心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结束语
在多元化的信息获取背景下,学生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如何与时俱进,多方面、多体系地改革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跟上学生学习环境变化的步伐,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本文以学生为教育中心,根据学生环境变化的特点以及现在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发现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管理效能。为了保障评价的客观和有效,应当采取政府自评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客体选择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全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针对某一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在评价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调动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并且将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纳入政府日常管理当中。
关键词:
信息资源管理;政府;评价机制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从公民个人的工作生活,到城市的运营管理,乃至国家间的交流合作,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通过对信息进行资源化的管理和挖掘,不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更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如今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更是给政府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信息的获取仅仅是个开始,政府部门必须正视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管理好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不仅是政府自身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我国,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本世纪初,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框架,相关成果也十分丰富。但相对来说,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的研究较少,研究视角也比较单一。在研究过程中,有学者引入了审计这一经济学概念,重点强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实现〔1〕〔2〕〔3〕。在此基础上,王新才和吕元智(2009)对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指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理论与方法研究不完善、制度研究缺乏等问题〔4〕。此外,较多学者采取了定量研究方法,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某一环节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打分的方式对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做出评价〔5〕〔6〕〔7〕。通过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能够保障管理活动实现预期效果,同时促使政府管理流程形成闭环,为政府部门的业务活动改进提供基础,因此必须对这一环节加以重视。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需要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以及评价活动实施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出发进行简要论述。
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主体:政府自评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主体即为负责相关评价活动开展的组织或个人,明确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效果评价的政府部门很少,也没有政府机构成立专门的部门或小组,主体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的开展。在选择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主体时,应当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评价主体的客观性〔8〕。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其现有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实现政府工作效能的提升。因此,评价主体必须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政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真正被发现。其次,评价主体的专业性。相较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步较晚,相关人才比较匮乏,导致许多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开展缺乏理论指导,各项活动比较零散、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帮助评价对象梳理现状、发现问题,为下一步的改进奠定基础。此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例如,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和隐私性,因此不应当委托国外机构进行评价。只有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选择出合适的评价主体,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目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通常由政府内部成立的临时小组负责开展,这些隶属于政府内部的小组在资源获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了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实施现状。但是,这些小组比较容易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方面有所欠缺。相对来说,第三方评价机构能够更好地保持客观性,但是其在获取政府内部资源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选择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主体时,应当将政府自评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可以首先在政府内部成立评价小组,通过该小组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企业或科研机构负责评价活动的具体开展,同时由该小组负责政府内部与评价机构之间的沟通事宜。通过这种政府内外的合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评价活动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同时确保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客体: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客体即为接受评价的对象,评价客体的范围界定将会影响具体评价活动的开展。由于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现有研究中多针对某一具体环节展开评价,近年来,针对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环节进行评价的文章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实践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的开展效果会受到评价客体范围的影响。当针对某一具体环节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可以更好地在评价深度上进行挖掘,深入分析政府部门在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但是,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信息资源管理环节并不能孤立存在,这些环节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因此仅从某一环节出发进行诊断,可能会忽视不同环节之间的关联,导致政府部门在改进时面临新的阻碍。杨秀丹和罗文劼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生命周期对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评价的方法,考虑了政府信息资源的规划、采集、处理、传播与使用、存储与维护、处置与销毁过程,相对比较全面,可以扩展至全体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当中〔9〕。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也导致了工作量的增加,降低了评价的深度。因此,在实际评价活动中,应当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范围作为评价活动的客体,兼顾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即为评价的具体开展过程,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进行观察和判断的过程。在评价活动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利益团体,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阻碍,只有在各个环节都加以注意和规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才能有序开展。
(一)制定评价的标准和规范
在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价时,首先应当制定评价的标准和规范。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执行过程中的参照,用于确保评价的客观有效,而评价规范是评价活动执行过程中所需遵守的准则,用于确保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注意标准的可操作性,即标准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由于信息资源本身是无形的,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时通常会选取一些与之相关的指标来反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程度,例如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政府信息公开的数量等,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当注意选取可以获取的指标来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此外,目前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采取了定量研究方式,试图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都予以量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很难将其完全量化。因此,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估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标准,全面反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10〕。在制定评价规范时,应注意规范的完整和明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会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因此,在制定规范时要全面考虑评价的各个环节,使评价主体能够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切实推动评价活动的开展。
(二)清除评价过程中的阻碍
在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作为评价的原始材料。其中,有一些数据是客观存在的,评价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采集和计算,此外,还有一些数据并不能通过观察获取,而需要政府部门主动提供,例如政府部门的硬件投入、政府工作人员对待信息资源管理的态度等,这些数据的采集都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才能够完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既得利益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政府部门可能并不愿意主动配合评价主体的工作,尤其是当对不同的部门进行评价和比较时,更容易导致政府部门为了获得高分数而提供虚假信息,这种情况将极大地阻碍评价活动的开展。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首先应当摆正心态。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现存问题,从而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此外,在评价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配合,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以便评价主体能够切实掌握实际情况。在评价主体得出结论之后,政府部门也应当主动采纳其意见,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应对,使评价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三)将评价活动纳入政府的日常活动当中
目前,政府部门所进行的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通常是临时的、一次性的,是由于政府开展某些专项活动而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评价的结果被真正应用,评价活动的价值被大大削弱。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应用、评价等若干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只有对每一个环节都投以充分的重视,才能保证政府信息资源得到良好管理〔11〕。但是,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大多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环节,而忽视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期规划和后期评价。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对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和应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其结果也更容易显现,而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规划和评价的效果则更加内隐化,难以得到领导重视。但是,要想取得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效果,必须全面考虑整个管理流程,以便从最小的投入中获得最优的效果。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来说,应当将其纳入政府日常管理活动当中,指定专人负责,并定期执行。通过这种周期性的评价,不仅可以发现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短期问题,更能通过各次评价结果之间的比较挖掘出更为深层的问题和原因,从而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改进提供支持。
五、结语
如今许多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将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开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还有所欠缺,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发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效能的重要环节。但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机制的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文仅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活动执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关于评价的价值取向、具体的评价方法、相关的保障机制等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月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新才,吕元智.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2009(2):38-46.
〔2〕王新才,吕元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9(5):647-650+655.
〔3〕吕元智.基于结果导向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模式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9(2):69-74.
〔4〕王新才,吕元智,袁文清.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审计:背景、内涵与意义〔J〕.档案学通讯,2009(3):18-22.
〔5〕张慧明,周德群.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8(4):595-598.
〔6〕刘强,甘仞初.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模型与实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1):87-91.
〔7〕毛太田,肖锎,谭旭,等.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配置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3(9):116-122.
〔8〕俞海波.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财税,2007(8):35-36.
〔9〕杨秀丹,罗文劼.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方法〔J〕.河北科技图苑,2012(3):26-29.
[关键词]公共信息 公众参与 电子参与 信息资源管理
[分类号]G203
1、引 言
当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都在关注信息社会和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指所有发生于社会的公共领域,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如何在公共信息资源高效开发的同时,保证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性成为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当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多从政策、法律的层面,从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角度来讨论,这些研究可以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提供宏观框架。但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涉及到社会各团体、各阶层的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历史证明,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很有可能导致专制,公众参与式的管理模式能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研究选择以社会学为基点,以彰显“公共性”和“社会互动”为出发点,以电子参与(E-Participation)为主线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探讨,试图为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与公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引入电子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意义上公共资源管理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这种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化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又加之政府作为利益集团从本质上具有自利性,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存在、损公济私的行为。由于局外人式的监督很难真正发挥效用,这需要公众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协同政府进行管理。另外,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范畴,具有公共性。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是以私人物品为基础的。而公共物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机制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可能会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管理的失灵。但是公共信息资源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其中有一部分是能完全商品化和盈利化的,这样就为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空间。
2.1 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及改良方法
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政府部门掌握着80%的公共信息资源。但长期以来,出于安全保密和部门利益的考虑,不仅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观念、内容、方式、途径、渠道以及程序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而且单一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也使公共信息资源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难以为社会所利用。更为突出的是,政府作为公共性的实现者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作为国家实施公共权力的载体应当是公共的;但是政府本身是具有实体性的,有明确的成员和固定的场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这种特定的实体有一定的自利性。西方的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自利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政府就像一个纯粹交换经济中的市场一样,完全被视为汇总或平衡个人对公共政策之需求的一种制度,政府公共性缺失具有内在必然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政府面对的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公共服务等领域对公共信息需求的复杂性与难度大大增加,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社会对公共信息需求越来越高,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信息的数量在日益增长,信息需求的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单单依靠政府对公共信息管理统一调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②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要求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比如公众希望获得个性化的公共信息服务,这依靠传统管理和服务模式根本无法做到;③为了更好地治理信息社会,政府需要将有关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公共服务的信息快速、广泛地向社会传输,而传统公共信息滞后并而且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成本高昂,单单依靠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引入电子参与的内生动力之一。
通过电子参与管理公共信息资源意味着:①政府组织已经不是惟一的主体,管理的主体扩展到政府以外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变化,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③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的共同管理;④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和工具向适应协同模式要求的方向改变。电子参与的核心是强调以“多中心”治理观念替代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单中心”的思维模式,这是参与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整个管理实践行动的出发点。
2.2 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管理的缺位可以通过电子参与来弥补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选择,市场机制能够按照最优化原则通过供求关系、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衡来推动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两个显著特征是:利用的非排他性和非抗争性。非排他性指不能轻易地把其他人排除在公共信息资源的分享和利用过程之外;非抗争性是指给定一定数量的公共信息,额外增加一个人使用不会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生产成本的增加,即使用者(或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公共信息资源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公共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是其社会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的;而非抗争性则是由于信息载体的低成本,公共信息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导致公共信息的扩散传递非常容易,社会其他成员消费获得它的成本几乎为零。由于这种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像其他资源和产品一样,可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现在人们也在考虑通过消除信息资源的公共产品特性,例如通过法律、技术等手段,使得公共信息产品能在市场上像其他产品一样的流通。带有盈利性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在政府的监管下由企业等盈利性机构进行管理。电子参与的管理方式能引入企业等盈利性组织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管理机制提供了空间,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有力武器――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E-Partidpation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最早起源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
分法,指在一个民主体系中,公民的核心作用应是在界定“国家意志”时的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的新公众参与运动(new pllblicinvolvemenl),以美国总统约翰逊颁布的伟大社会法案为现代公众参与时代开始的标志。同样,政府所承担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职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中大量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甚至是服务性职能事实上已经由企业及第三部门承担。公众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参与的广泛应用,公众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条件更加成熟。电子参与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公众参与上的应用,指为了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与可接受性,通过电子参与公共服务系统支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电子参与方式优点如下:①参与人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极大地降低了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成本;②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知识传播与接收的优势,人们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知识更加了解,使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③电子参与方式是一种完全开放的参与方式,参与人在一种平等、互动式的环境中进行讨论,有利于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决策的可接受性。
总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有利于借助于信息技术,调动公众站在社会治理者的身份,协调各组织、各阶层的利益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克服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维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4、基于E-Palljd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原则、工具和流程等要素(见图1)。
4.1 目标
公众参与式的信息资源管理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保障政治上的公平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政治上的公平性是指必须保证社会各阶层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与权利。经济上的合理性是指要用尽可能小的管理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管理受益。
4.2 原则
管理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有:①平等协商原则,公共参与体现着开放、民主、公正的精神,对于公共资源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纠纷要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尽可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②权利平衡原则,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主体较为广泛,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或损害他人使用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要照顾所有权利主体的共同利益,坚决反对独占垄断权利的现象;③最小省力原则,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公民参与过程中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小,如果公众参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必然会加大交易费用,必将影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4.3 参与主体
在不同类型的公共参与中,对参与者的组织是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和提高参与质量的前提。一般而言,可将公共参与中的主体分为4种类型:
4.3.1 有组织的团体 比如,政府、企业或某个专业委员会,他们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有共同的目标,参与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制定出高质量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案。
4.3.2 多个有组织的团体 比如,某个信息行业的委员会,此委员会成员可能由多个有组织的团体参加,他们参与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方案,结果最终往往是兼顾多方利益,多个团体达成一种妥协性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案。
4.3.3 无组织的公民 指一般的公众用户。对于一群无组织的主体来说,公共参与的组织将变得非常困难,不仅确定公民参与场所非常困难,也缺乏与每个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渠道。因此,对无组织的公民,引入公共参与的目的在于了解公民对于公共信息资源使用的要求和呼声,或者通过最终的投票来行使表决权。
4.3.4 三种形式的混合体 这是最常见的公民类型。
4.4 方法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采用的电子参与方法具体包括:①关键人物接触法;②电子建议法;③网上调查法;④网络公民会议;⑤电子咨询委员会;⑥电子调解。这些方法有利于公众意见的交流和共享,才能在公共信息管理方面形成集体意识或共识,从而化解各阶层的利益冲突。
4.4.1 关键人物接触法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向公民中的“关键人物”征询建议是公众参与的最基本形式。管理者可以通过e-mail、电子公共服务系统中的公文流转软件、点对点视频(ppp-Video)等方式向他们提出问题,由他们对特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关键人物接触法的核心环节是要甄别和确定关键人物的名单,名单的确定要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各主题的特点,选择此领域中的权威人员。
4.4.2 电子建议法 所谓电子建议,就是公民通过网站上公布的意见反馈信箱、电子留言版、公共论坛等方式主动提出建议。通过这种途径,公民自发地与公共信息管理机构联系,要求提供某项公共信息服务,或表达改进建议,或提出要求。
4.4.3 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对于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网上调查法,可以参考如下原则来选择:①在公共信息管理的某一问题上,管理者对于公民持有的观点或意见不确定;②针对某问题的行动方案已经被明确界定;③针对某一问题,存在多个有组织团体和无组织团体构成的复杂公民类型。
4.4.4 网络公民会议 当引入电子参与方式来支持决策的制定之后,公共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BS、电子公告牌、e-mail等形式对外公布公共信息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约定集体参与讨论的时间,并在约定的时间共同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就像传统的“公民听证和公民会议”一样,最容易操作,也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子参与方法。
4.4.5 电子咨询委员会 电子参与也可以通过电子咨询委员会的方式来实现。电子咨询委员会由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其中包括商业组织、劳工组织、政府官员以及公民组织。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参与中的“共和体”结构,电子参与针对于那些代表较大公民群体利益的少数个人,而不是向所有人开放。
4.4.6 电子调解 当利益团体之间所追求目标的分歧非常明显,或彼此间不信任感十分强烈,或相关团体的数量过多。此时可以选择电子调解的方法,通过多方沟通来调和利益冲突方的矛盾,最终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案达成共识。
为了尽可能地发挥各种参与方法的优势,必须对每种方法的特点了然于胸。电子参与优于传统参与方式的地方在于:这些方法的组合几乎可以同时行,而组织者仍然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控制;不同方法之间的讨论还可以相互穿插,以取得更具代表性和更高可接受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方案。
5、基于E-Partid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架构
为了应对复杂、动态的公众信息需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架构应该是一种灵活、弹性的形式,应当建立在对目标、原则、主体的详细描述、对工具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将这些关键要素整合的基础之上,其模式架构如图2所示:
第1步: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是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和机会识别,从而使问题更加清晰。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草拟方案等。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和电子咨询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对点视频、留言板、在线调查、聊天工具等,通过这些方法提出质疑、发现问题。
第2步:具体目标规划。具体目标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确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预期实现的具体任务,主要由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如政府信息主管部门负责人、信息行业协会负责人、高校科研专家等)来完成。在这一阶段,常用的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和网上调查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点视频、留言板、在线调查等,通过这些方法对具体目标达成共识,并统一规划。
第3步:议程设定。议程设定的目的是对公众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详细设定,包括参与流程设定、参与人员选择、经费安排、时间进程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留言板、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4步:决策生成。决策生成过程包括一系列保证决策可接受性的机制,比如,专家咨询、风险分析、调查分析和执行计划制定等。这是公众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常用的电子参与决策模式是分散参与式电子协商、团队参与式电子协商或整体参与式电子协商。分散式电子协商是指参与的对象是分散的、无组织的个体,这种形式最民主,但是由于众口难调,协商成本比较高。团队参与式电子协商指参与对象是有组织的团体之间,通常是为了某一集团的利益而协商。这种方式便捷、高效,但是带有维护集团利益的色彩。整体参与式电子协商是指某一集体的内部协商,这一方式的协商成本较低,但是民主精神欠缺。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网络公民会议、电子咨询法和电子调解法等,常用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电子投票、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5步:决策执行。决策执行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意见或者决策规划等的实施过程。常用的电子参与决策模式是电子参与式决策,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网络公民会议、电子建议法和电子咨询法等,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留言板、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6步: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决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执行过程的监控以及对用户反馈的应对。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网上调查法和电子调解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对点视频、留言板、电子投票、聊天工具等。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企业;建议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背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同时被简单地称之为管理信息系统,它主要指的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及研究如何应用的科学。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教育随后也就相应产生了。具体来讲,自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这门专业相关的教育状况随之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1998年7月开始,教育部在其相关的专业设置调整规定里正式地将每个学校的信息学相关专业和经济信息管理相关专业进行合并,并将合并后的并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当中,并将专业的名称正式确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此同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企业近些年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彻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分类
在简单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它的基本情况,接下来主要从几个方面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分类进行简单阐述。从广义上来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从内容上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分别是应用系统和支撑系统。简单来说,应用系统的运行环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等组成的支撑系统来提供。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结构
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功能而言,它不仅对于每个部门的管理职能起到支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每一种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活动提供相应的支持。而各种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子系统就是在执行每一种职能中产生的。在每个子系统要想实现互联与数据共享,往往是依靠通信网络与数据库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最终帮助整个系统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各种职能的管理活动可被分成很多层次,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即:运行控制层、管理控制层和战略规划层。而这些层次上所有的管理活动都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相应功能来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分类
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分类,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以下这两种:首先,如果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程度上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可以被划分为以下这几种,即:人工管理的信息系统、单机管理的信息系统以及以网络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其次,如果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功能适用性的角度来看的话,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商业经营和销售的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和生产制造的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科研和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和事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在投入方面的力度不够
众所周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投入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有方案的咨询与规划方面的费用、网络建设费用,软硬件相关费用以及软件实施和服务、软件升级和维护等方面费用。在这些投入中,相对来说,网络建设和硬件方面所花的费用较小,而软件方面的费用则相对较大,因为这里面不但包括购买软件的费用,还包括后期对于软件的维护和升级等方面的费用。但纵观很多企业的情况,普遍表现为重视程度不高,投入热情不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
2.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由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认识不足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本过高等原因,在具体的实际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企业除了受到资金的困扰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希望通过系统快速地追求到可观的效益。这明显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知道,信息化建设本社并不是一项能直接带来收益的投资,在整个过程中,要想获得收益,更多地要从管理、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努力。总的来说,由于诸多原因,企业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显得有效率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牢固的基础
企业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牢固的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在管理过程中手段关于单一,不够规范、企业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不够标准,导致部分信息不够完整、准确等等。要想让企业在健康良性的发展中快速取得可观的效益,信息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加强显得尤为关键。
4.管理人员对信息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在于人才的质量要高。所以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后中,高质量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显得极其重要。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很多原因,想要寻找到合适的高质量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极为困难;此外,企业现有的管理人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信息化的知识严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优化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
在资金投入上,不能仅将资金用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档的信息设备上,而不注意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以及人才的投入。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强信息资源和信息人才“软”的投资,使企业的信息化不但有“路”,也要有“车”、有“货”,如果没有优质、高效、及时的信息资源和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人才,再好的信息设备也只能当做普通机器使用。
2.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首先,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统一规划和管理企业信息资源,设置企业信息部门或企业信息中心。企业信息部门(信息中心)作为一个专门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职能部门,能够保证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的快捷流通,消除“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利用率,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通过对于企业各个部门信息的统一,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降低了成本的浪费,也在实际中使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得到了切实的提高,最终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夯实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首先企业应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强企业生产经验管理,规范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构建高效益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其次,要建立一套标准、规范的企业信息资源库,使企业信息资源的获取、传递、处理、储存、控制的建立在全面、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及时。
4.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水平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队伍是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力度,首先要注重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任用。培养、任用具有经营头脑、良好信息素养、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运作及应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比如对现有企业人员进行在职轮流培训和对企业决策层举办信息资源培训班;与高校、科研部门取得联系,定期举办一些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家讲座。在知识的获取中,员工的视野不仅得到了有效地开阔,也使企业决策、管理和任务完成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素华.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J].商业时代,2007,(22).
[2]蔡荃.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
[3]王爱玲.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探析[J].企业活力,2008,(6).
[4]于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
[5]宋卫星,李登道.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J].管理观察,2008,(18).
一、大数据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
大数据主要是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对数据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进行收集、获取、处理和管理的过程。大数据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种是系统运营阶段,一种是用户自创阶段、一种是系统感知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数据资源的庞大性、多元性、生成的快速性、价值大等特征成为当前大数据时代下数据资源的主要特点。特别是与前两个阶段相较而言,大数据的处理单位甚至可以超过了GB和TB,当前大数据的处理单位可以以PB来计量,且数据库本身不再是简单的数据的整合和对比,而是形成了结构式的数据资源库,或者板结构式的数据资源库,这种数据资源库的可利用范围更广,利用重复率更高。另外,大数据的数据处理作为一种辅助方式,可以为实施其他管理措施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提升数据库的利用价值,促进数据资源应用范围的拓展。
二、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发展的状况分析
(一)档案信息资源总量激增,信息种类繁多
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总量不断增加且种类也更加多元化。医院内部的仪器设备等大多需要形成影像资料,如CT、DSA、CR、MRI、DR等技术得到广泛的适用,大量的影像资料需要转化为信息资源,且影像资料本身所占据的内存较大,医院每年的新增影像资料可以达到20TB。同时医院的住院病历也逐渐开始转化信息数据的形式,且依据卫生部的要求,医院的住院病历要保存至30年以上,门诊病历的保存时间也不能少于15年,大量的病历档案如果转化为信息数据的话,那么医院每年新增的数据资源就要达到近百TB。另外从信息资源的种类来看,病历、设备档案、人事管理档案、行政文书档案、医院基建档案等档案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且这些档案中的档案结构各异,大量的档案数据需要依赖于医院的管理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
(二)信息资源流动性强,信息利用程度较低
医院每天会有大量的病人就诊,因而医院档案资源往往流动性较强,多种数据资源要在医院医疗事务管理过程中快速的形成并不断的更新。但是当前医院的档案信息数据资源利用的程度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有效,许多医院往往仅仅从数据的收集和录入入手,进行数据化管理的理由多是要对数据进行保存,但是档案信息资源应当成为医院管理事务的基础,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才能真正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同时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管理尚处于分体管理的模式中,数据资源的整合统一协调管理程度较低。
三、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发展的意义分析
在大数据背景下推进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发展能够有效的打破医院档案信息资源之间的部门限制,能够有效的形成开放性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操作与处理为不同部门提供查询、使用、整合、共享的基础,从而更好的保证医院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发挥。另外,在我国医院卫生体制改革的环境下,要实现医院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就需要立足于大数据处理基础,健全城乡医疗卫生网络化服务机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动医院资源的优化流动,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患者病历交流共享的制度,为医师开展多点执业奠定基础。
四、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发展的挑战分析
(一)数据收集难度大,信息存储扩容压力大
大数据具有规模大、数据类型多的特征,在这样的大数据环境下,要开展数据的收集录入工作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分析,还需要对多元化的数据进行真伪鉴别,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通过多样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实现数据收集的有效性。而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也需要占用大量的数据空间,医院的数据存储系统和存储安全保障问题限制着医院数据存储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信息样本繁多,信息数据呈现形式多
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较为多样复杂,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十分多样,大量的信息样本无法用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进行描述,因而在开展数据处理工作时需要对数据的形式进行转化和协调,但是当前针对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尚且只能在较小规模内实施,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和多元化分析技术尚未形成。
五、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开发大数据分析技术及产品
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必须受到重视,这不仅是由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能性,其同时也是开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开展管理工作需要树立的基本意识,运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提升档案管理的有效性、便捷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医院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医院服务水平的高效提升。在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医院还需要开发和引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及产品,以技术作为依托,提高数据收集、存储、处理的水平,引进现代化的设备保证信息资源利用的数据化、智能化发展。
(二)健全数据利用法律规范,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
要推进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国家和政府也需要从制度和法律规范方面入手为医院开展大数据技术利用提供法律支撑。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资源的管理既要服务于大众又要保护人们的个人隐私权,要防止数据的恶意转让,明确数据的挖掘、利用的范围,规范数据使用的权限,为数据资源的公开透明化管理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支撑,维护公民的信息安全。同时还要为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医院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提升临床医生的技术化应用水平,规范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培养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技术人才,强化档案数据资源的深层次加工,提升档案利用效率。
结束语: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大数据是指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一种处理数据信息的手段及技能。而信息资源管,是指人们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通过整合后的信息再进行传播,这个过程就称之为信息资源管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图书馆在对于信息资源管理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大数据技术可以很好的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了因信息丢失而造成的损失。另一个方面,图书馆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馆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可以使得信息资源更加规范,提升知识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得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2大数据改变着图书馆
2.1大数据对图书馆业务功能的影响
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功能包括对于读者的借书、还书,以及对于馆藏图书的登记和管理。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的业务功能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对各种载体的数据进行收集,即图书、报刊、音频视频等资源。并在收集的基础上还要对这些载体的资源进行储存和重新整合。此基础上建立相关业务部门,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定期的处理和分析。除此之外,图书馆运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收集读者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日志,比如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进出馆时间、借阅书目、检索历史、浏览历史等等。图书馆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合,最终得出某一个读者的个人阅读喜好,并根据这些个人喜好向读者推荐相关书目。而对于收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日志包括:工作人员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单位时间、服务内容以及工作效率等等。图书馆将收集来的所有数据共同组成了图书馆的大数据,并对于大数据进行定期的整理、存储和共享。大数据服务为图书馆的业务服务提供了数据基础,可以为读者建立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图书馆服务环境,从而让读者可以更好的体验阅读而带来的快乐。
2.2大数据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影响
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有了第一次质的飞跃。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人为管理为辅,这种服务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还会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错误。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都升级为自动化操作。这种操作方式采用的是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这种大数据对图书馆带来的冲击不仅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而言,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转变服务理念,将自己塑造为全面型的人才,是所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将要面临的新的任务。比如,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与图书馆相关的业务、情报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对计算机等新型技术手段进行深层次的掌握。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运用计算机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通过运用相关软件即12精准的收集和捕捉读者的行为习惯。
2.3大数据对于读者的影响
图书馆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充分的满足了读者对于更多信息的查找和需求。传统的图书馆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仅仅包含本馆内的信息资源。这种方式因为存在局限性,所以往往不能满足读者对于信息的渴求。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图书馆收集和存储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分类以及整合,可以真正的做到了为读者提供不同的信息需求。大数据技术,使得读者对于图书馆的使用程度和满意程度都得到了提高,这也是图书馆对外开放,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终极目标。
3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3.1缺少建设人才
虽然很多图书馆都在大力提倡大数据技术,但是在日常的服务和管理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基本知识的欠缺,以及对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都不过关。这是由于图书馆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了对于工作人员的长期培养的结果。大多数图书馆忽略了对其工作人员在现代化技术以及专业技能上的培训,造成了馆内的工作人员对于最新的现代化技术不熟悉,因此无法满足读者对于多样化信息资源的需求。
3.2信息库建设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图书馆对于馆内信息库的建设都是基于本馆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因馆内资源有限,所以大部分图书馆在馆内的数据库建设上都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等问题。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图书馆在对于数据库的共享上,以及对于馆内和馆际之间信息的搜索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会严重的影响图书馆未来的发展。3.3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已经意识到,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库建设以及信息资源的建设是图书馆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创建自己的特色数据库,或者是购买数据库。但是当数据库建成以后,大多数读者对于数据库的利用确很少。即使每个图书馆都会定期举行一些讲座来宣传和指导数据库的使用方式,但是大部分读者对于信息的检索以及如何使用还是知之甚少。
4结语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图书馆将面临着新的改革和创新,以及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技术可以应用在图书馆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图书馆借用大数据技术改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服务上的不足,让图书馆走在时代的前端,不断的完善服务,加强管理,满足读者对于海量数据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颖.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9-452.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只是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式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堪,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修年西服务业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internet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单依靠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含义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1)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源内容越来越丰富,种类繁多,涉及多种学科,同时承载这些资源的载体多种多样,有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
(2)网络的出现一方面对信息提供了场所,使得信息的流通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促进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又给人们带来了困惑,信息的自由性和任意性,使得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作为图书馆在对信息资源管理时应该完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信息资源的质量.
(3)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存在于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并迅速增长,网上信息资源正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挑战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有利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挑战
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组织大多数是以人工方式进行,组织方法只适用于文本信息,且组织方式具有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随着网络的出现,提供了大量的非文本信息,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信息组织,实现自动化,改革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另外,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大多数信息用户未经图书馆专门训练,缺乏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和必要的检索信息的技能,传统高度专业、规范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信息组织透明化、易用化.
2对用户信息需求分析的挑战
信息用户是图书馆存在的主体,离开了信息用户,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信息的价值也无法实现.随着网络介入人类生活,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随着信息经济的深入,各种信息之间的知识内容相互融合、交叉,再加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使信息用户不仅仅需要概括性的信息,而是需要大量、指向性很强的信息,增加对细小信息的需求.另外信息用户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信息需求向多样化发展.其次,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查找所有相关的信息,同时又确保查准率.这就要求图书馆建成大量的数据库和光盘库,将相关信息有效集合,以便读者信息检索.最后,信息用户从被动接受信息服务转向主动利用信息,信息需求心理发生变化.
3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挑战
目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可以同WWW服务、FTP服务、BBS服务、E-mail服务等.但在信息资源类型繁多、数量庞大的背景下,这些服务模式还是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要求,这就要求图书馆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功能拓展
基于网络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减轻经费缺乏对图书馆造成的压力,通过实现网内成员馆的资源共享来改善图书馆服务.围绕这一基本目的,其主要功能应从以下六方面拓展.
(1)管理功能在规划和建设初期,网络管理功能可能不会受到足够重视.随着市场上网络向纵深发展,管理功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为管理不善,网络无法维持下去,面临“夭折”的危险局面.管理功能包括控制和评价网络正常运作的一系列活动,如经费预算、结算、网络成员馆协作、科学决策、网上反应速度和资源管理等.图书馆网络同其他网络一样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只有不断发挥它的价值才有生命力.国家各级政府可以在建网初期投入经费支持,只有见到较好的效益,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和用户,加上科学管理,网络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再获得经费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环,保持网络正常运作.
(2)共享功能共同建立网上成员馆的书目数据库,用户可方便地查询网内所有书目资源.如美国俄亥俄学院协会成立了OCLC(当时为俄亥俄学院图书馆中心,现改名为国际电脑图书馆中心).OCLC从当初的俄亥俄州的49个成员图书馆网络发展到今天覆盖全球的国际性网络组织,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书目网,其数据库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联机联合书目数据库.我省的图书馆由于经费的限制,不可能与OCLC连接,是否能建立地区性书目网组织,使本省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资源达到共享,是值得探索的.
(3)馆际互借功能一个图书馆的资源有限,不可能满足其读者对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与成员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各馆通过网络预约功能、公告栏、电子函件、实现实时的馆际互借.网络使长期的信息壁垒土崩瓦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4)合作采购与编目功能合作采购能节省经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采购.各自需要确定采购的范围、品种.在一个图书馆网中采取集中式共享编目,用户在各自终端或局域网上连通网络中心实现联机编目.
(5)联机检索与通信功能能够通过图书馆网查询各种数据库信息,可以从题名、作者、主题、关键词等途径检索.在INTERNET网上用全球图文超文本查询工具(WWW),菜单工具(GOPHER),WAIS等工具开展网络信息检索等服务.电子信息可从网上联机检索到网上传输一气呵成.采用邮政、电话、网络通信手段把传统的图书馆网联系起来,组成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现代通信技术加上计算机网形成了远程通信网络,能够实现图书馆网间电子邮件、远程查询、远程登录和信息传输等服务.
(6)教育功能图书馆网可以与教育网互连,利用多媒体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教育功能,开展继续教育、教育培训、计算机辅助教育、新闻时事、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等活动.网络绝不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硬件”,它还有着复杂的“软”内涵.图书馆的网络化是把区域、跨区域和跨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通过通讯线路连接,形成图书馆的广域网.这种广域网是开放性的,除了各子系统之间可以互访外,还可以同其他的网络互联.通过网络,图书馆之间不再是信息孤岛或信息群岛,通过网络图书馆还可以与其他的信息行业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互连共建,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尚处在酝酿阶段,各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一定规模的机读目录数据库,有一部分自动化图书馆已与INTERNET相联接.但始终没能摆脱“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图书馆一直追求的资源共享和提供广泛的社会化信息的目标难以彻底真正地实现.其问题的关键就是网络化的匮乏.而当今图书馆经费不足,信息量剧增,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单个图书馆已很难应付这种局面,图书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和共享书目数据、文献资料、技术和硬件等资源,利用社会化通信技术完成预定的合作任务是图书馆事业的一种高度组织形式.网络化应成为图书馆自动化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与关键,也应该成为图书馆界人士所追寻的目标.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