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弘扬孝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此规定出台后,立即引来各界关注。就此问题,各方展开了热烈讨论,拍手称好者有之,对此质疑“讨伐”者亦有之,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论赞成者还是反对者,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不过,决策者作出如此决定,也有其通盘的考虑,毕竟这不是一件小事。我个人认为这种选拔任用官员的办法,可能是决策者选官用官的一种理想范式。
其实,以孝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是当下时髦的东西,而是古已有之。早在战国时期,齐国就建立了反腐监察机构,将官员是否尊老爱幼列为监察之列。汉朝的察举制更是直接把孝作为选官的一种标准,即为“举孝廉”。也就是地方官把本地至孝至廉的人士举荐出来,朝廷以此作为选拔任用官吏的依据,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后历代也都非常重视官员的个人品德修养。
孝道在儒家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居于首德地位的。肖群忠教授认为:孝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原发性、综合性的核心概念,孝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国文化以儒家为核心,儒学以仁学为核心,而孝又为仁之根本,孝体现了儒学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和出发点。现在,都在议论如何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其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应该从“孝”这一基点出发,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乃是古今通理。党员干部在社会上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对普通群众有着很大影响,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尊老爱幼,践行“三德”,人们才能效而仿之,那么家庭和睦,人际融洽,社会和谐,则不难实现。同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在对此的众多议论中,有人提出了“官德”、“公德”和“私德”之说,认为把孝作为选官标准是“公权对私域的僭越”。我认为所谓的官德,也即为官之德,它不仅包括为官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也应包括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这才是完整的考核干部所包括的“德、能、勤、绩、廉”之德,这就不存在所谓的“公权对私域的僭越”。另外,也有人认为忠孝不能两全,以孝作为选拔干部的标准,要求干部尽孝会影响到“忠”。我觉得“忠孝不能两全”的观点是把二者割裂开来对待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孝不仅包括对父母膝前问寒嘘暖,也包括对社会尽责、对国家尽忠,为国尽忠更是一种大孝大义。《孝经・开宗明义》就指出:“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了“扬名后世”,就必须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做好本分工作。我相信天下所有父母不会因为子女为社会尽责、为国尽忠,导致无法经常在其膝前尽孝而大加指责,顶多会说一句“工作太忙,注意身体”。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子女的(包括做官的)只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工作之余,抽空常回家看看,那么忠孝两难的矛盾也就自然而解了。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观“孝”这个字,老在上,字在下,古人造的何止是字,而是给人类定下了一个规矩,这就是孝的内涵,连孝的英文也是filialpiety也是孝顺虔诚的意思,这更体现了不仅仅是国人,就是全世界都懂孝的内涵。
中央一套有一个电视节目“最美孝心少年”,有一个故事,主人公叫黄凤,本来是幸福美满的家庭,结果爸爸打工时从楼上摔下来,脊柱摔断了,从此下身瘫痪,黄凤带着家里仅有的27元钱,推着板材去500公里以外的上海,结果不能医治,从此这个年仅6岁天真可爱活泼的小女孩稚气的肩上扛上了巨大的担子,但她并未放弃,而是坚持了10年,从此年复一年的重复着一样的动作,每晚起来翻身,中午早早给爸爸煮饭……还有许许多多感动人心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
想想看,们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很多可以做的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永远报答不仅,但,如何孝敬?——买房子,汽车?不,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通过树立新时期孝心好少年的榜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弘扬励志成长、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年级:庄静榕
【关键词】博山;孝文化资源;颜文姜;现状
博山是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关于孝妇河的发源以及孝妇乡、颜神镇的得名,最见于晋人郭缘生的《续述征纪》:“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及时出,而搜其室,试发其笼,泉随喷,涌流飘居宇。顾命笼水。” [1](P147)
一、博山孝妇文化的开发
(一)约定俗成的庙会习俗。颜文姜生前是孝妇,死后则成了庇佑一方、每求辄应的神灵。按照当地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四月十八、七月初三这3天,人们都要到颜文姜祠中烧香许愿[2](P161)。近年来,庙会活动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02年首届文姜庙会的举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庙会文化,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3](P16)。以传承孝文化、宣传博山人文和自然景观为目的,以展示博山传统民间文化为切入点,突出了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和民俗文化。
(二)开发保护的颜文姜祠。颜文姜祠是一组富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建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南部凤凰山之南麓、山头镇西神头村的北首,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这座古建筑群至今已有近1400多年的历史)。据颜文姜祠内碑文和史志记载,该祠始建于北周,唐天宝五年唐玄宗指派重臣大规模扩建;宋熙宗八年再次扩建,清康熙十一年又进行增建 [4](P14)。颜文姜祠于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1月30日,经山东省几位古建筑专家鉴定,其正殿被确定为唐代建筑,是我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建筑物之一,也是国内目前最早的一座由最高统治者褒封、平民营造的祭祀庙宇[5]。
(三)建设文姜广场和沿河主题公园。博山区政府为了弘扬孝文化,先后投资扩建了颜文姜祠,修建了二十四孝蜡像馆,建成了博山孝园。并在颜文姜祠的北侧,依山建设1万余平方米的文姜广场,中间耸立着高达17米的大理石颜文姜雕像。另外,自2009年博山区投资1400余万元兴建文姜公园,成为弘扬孝文化的又一重要基地。现在文姜公园已初步建成,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品味孝文化的最佳去处。
(四)以孝文化促进经济文化建设。颜文姜的孝文化教化人民行孝积德,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凝聚着一种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繁荣。在宋金元时期,博山的陶瓷琉璃业就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博山依托境内蕴藏量丰富且埋藏较浅的煤炭资源,工业迅速发展 [3](P17)。新世纪,博山更是改变多年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分析自己“生态、山水、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提出了打造“陶风琉韵,休闲博山”的口号 [6]。
二、博山孝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零星开发,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博山区现有的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颜神镇的孝妇颜文姜孝行感天,八陡镇的孝子王让因孝为官,崮山镇的焦波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俺爹俺娘》等。但要想独自大规模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景点比较分散、规模过小、产品过于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而且缺乏全区发展总体规划,各地方各自为政,文化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档次低、规模小,难以留住游客,形成集团式的产业发展规模。
(二)知名度低,尚未形成品牌。博山作为一座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广为人知,原因在于没有做好宣传工作,没有打造出文化旅游的品牌。一方面,缺乏旅游宣传经费,旅游包装低档次,品牌打不响;另一方面,各景区的零星宣传经费,形不成声势,且文化旅游生产企业缺乏,产业链短。另外,因为旅游业在经济推动上的作用还未凸现出来,大多数人对其认识还不够,没有把旅游业作为潜力产业来培育。
(三)文化旅游与经济发展脱节割裂发展。博山拥有传承已久的孝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以陶瓷琉璃为代表的轻工业,以水泵为代表的重工业,且各方面都独具特色。但是,文化旅游资源与工商业脱节割裂发展,各主管部门没有有效沟通,达成发展共识,使得资源分散,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另外,旅游没有文化内涵,经济不依托文化发展,使得市场环境相对混乱,浪费了宝贵资源,对博山的综合发展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博山孝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打造孝乡品牌,规划孝文化资源圈。面对零星发展、规模小的问题,博山应该按照点、线、面的模式来规划当地的孝文化资源。首先,打造以颜文姜祠为中心的孝文化旅游核心圈,连接周边琉璃园―陶瓷园―原山―颜文姜祠―樵岭前,形成以颜文姜祠为中心的山水文化旅游线路。其次,建设以农村题材影视基地为中心的孝文化旅游拓展圈,以电视连续剧《俺爹俺娘》拍摄的外景地――崮山镇天西村的人情风貌为基础,建设影视基地。最后,还可以开发以王让故居、二女泉等为点缀的孝文化旅游边缘圈,将其纳入博山文物修复长远计划[7]。做到集中成点,延伸成线,拓展成面,将分散的孝文化、山水文化联合起来,提升档次与规模,留住过往游客,形成集团式的产业发展规模。
(二)加大宣传力度,建设文化旅游型城市。针对知名度低的问题,博山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文化旅游形象,围绕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夏孝乡、生态旅游、琉璃之乡、鲁菜名城等知名品牌,广泛组织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强化旅游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将孝文化、山水文化、饮食文化,还有手工艺品统一包装,利用各种会展和交易会将博山的品牌打响,建设为真正的旅游文化城市。
(三)依托孝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博山区应该意识到孝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依托丰富的孝文化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文化共同繁荣。一方面,要以孝文化为精髓,突出“孝”的特色,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以便于招商引资,达到以文化促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依托,完善其文化、旅游、饮食以及工艺品的产业链,将经济发展纳入到文化繁荣的产业链之中。还应该将庙会文化传承下去,做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扩大地区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博山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经起步,但如何将其做大做好还有待商榷,面对当前各地弘扬孝文化、开发孝文化产业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要正确认识博山孝文化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挖掘其思想内涵。希望博山能以孝妇颜文姜为依托,从本文中找到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l]郭缘生.续述征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刘心明.博山孝妇故事探源[J].民俗研究,2003(1).
[3]于斐.浅谈博山孝文化[D].安徽大学,2007.
[4]建文.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颜文姜祠[J].城建档案,2007(3).
[5]博山颜文姜祠被确定为唐代木建筑[N].新华每日电讯,2001(1).
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于2011年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有人说“批量培养孝子”很荒谬,是炒作;但也有人认为“孝子工程”的正面意义不容抹杀。
观点 碰撞
1.不要轻易否定“孝子工程”的意义
“孝子工程”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苑广阔《新华网》)
2.孝子为何不可以培训?
“孝子培养”至少比“技能早教”靠谱。既然可以容忍形形的早教,对于道德与人格培养的注重与强化,其实也不妨给予包容。从“博士儿子逼父母买房”、“公务员儿子痛打老子”,到官员对于作为衣食父母的不敬,当现实社会中的“不孝”仍然在显示着强大的效应,“孝子培训工程”其实很难置身事外,并独善其身。(武洁《西安晚报》)
1.百万孝子批量造是“看对了病开错方”
“孝子工程”找准了当下“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但“看对了病开错方”,徒具观赏价值。第一,仁孝之心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速成。第二,不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思维,“孝子工程”就只能是应试教育的翻版。第三,如果整个社会冷漠并充满戾气,要求孩子们普遍有平和宽厚与爱的美德,是不切实际的。除了捧红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组织,我们的精神沙漠还是雨过地皮干的贫瘠土壤。(张遇哲《人民网》)
2.培养孝子先要培养公民
公民教育是前提。对儿子胡祖望说,希望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孝顺儿子。所谓堂堂正正的人,是指那种拥有独立人格与完全思考能力的社会公民,而这种公民,既有社会担当,又具对家庭父母子女的责任感。缺少了公民教育做基础,“百万孝子工程”难免沦为我们一厢情愿的道德幻想。(陈守湖《贵州都市报》)
关键词 孝 孝的文化 地位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均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强大了国人的信心,增加了国人的自豪感。同样,在文化领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也已成为我国在文化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种始基性的核心文化观念,更是一种实践道德。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所没有的,这为孝文化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所以,当传统文化重新热起来的时候,无论人的文化层次高低,知识水平如何,他对于孝的感知都具有共通性。近年来,在社会上兴起的“践行孝道”便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些地方中小学要求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演艺界评选“孝星”;公务员选拔是否应该以孝顺作为参照标准等,这些无不印证着“孝”在中国的地位。
一、“孝”和“文化”
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孝文化发展的进程。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中,孝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多种文化结合的特征。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到家、墨家等各家学派之间均对“孝”提出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千百年来,孝文化一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依旧不容小觑。
二、“孝”和“社会”
家庭作为孝文化体现最为明显的地方,对孝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然而,每一个家庭中的人,都需要成为社会的人,在社会中进行活动。所以,孝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孝文化必须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中,提倡孝文化,主张“以孝治政”的也并不罕见,这并完全因为社会上整体的孝可以为每一个作为个体的家庭带去幸福和快了,更重要的是因为,“孝”符合了社会的总体利益,有利于社会治理及发展。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社会中提倡“孝”的观念也会存在不同之处。在西方社会,孝并没有被强调其重要性,因为西方社会的重心往往偏重于教会、法庭等家庭以外的因素。而在我国社会,由于家庭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将家庭的“孝”与社会相联系,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
三、“孝”和“个人”
孝与个人的关系,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孝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仲尼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所阐述的孝,就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所在。道德修养,作为个人品德品行形成和提高的内在因素,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智力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学历能力;德育能力,则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发展能力。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只有成为“仁者”,才能从心里去关爱他人、把奉献之情从心底流出。而成为“仁者”的基础条件就是“孝”,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双亲孝顺,才能对他人心存善意,充满关爱。如果不能对父母尽孝,对他人的奉献也就无从谈起了。对个人来讲,古有“父母在,不远行”,今有“常回家看看”,这些无不透露出“孝”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孝”和“当代价值”
孝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社会是彻始彻终,为孝这一概念所支配的社会。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要重视“孝”的作用。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孝”应当成为当代社会每一个人心中最普通、最受用、最具教育意义的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充分发挥道德意识的当代作用,使“孝”深入人心,为市场经济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
从古至今,孝的文化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发挥孝的作用,成为各理论界关心的问题。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思想根源必然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孝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孝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1-3.
[2]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孝兴中国文化[M].青年军出版社,1946:2.
[3]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J].理性与革命―当代新儒学文萃1994:522-523.
[4]关连芳,吴宏.中国孝文化的现代思考[J].理论观察,2011(6).
[5]张树骅,宋焕新主编.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M].齐鲁书社,2007.
[6]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中华书局,2008.
11月底,一场历时一年多、致力于在中华大地寻找新时代孝子孝女的活动――“万和宫杯”新二十四孝评选颁奖典礼在北京圆满落幕。在这场以弘扬孝道文化为宗旨的海选中,全国各地的24名孝道人物脱颖而出。
这一活动的策划和执行者,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他就是河北省的干部、民营企业家王殿明。
传播“和谐”办活动
“要想做成一件事,不仅需要‘合作’的‘合’,更需要‘和谐’的‘和’”
1970年,王殿明入伍,在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服役。2001年,转业的王殿明创办了一家专营高校后勤服务的公司,并通过艰苦奋斗把公司发展了起来。
30年的军旅生涯,让王殿明深受“白求恩精神”的影响。他的家乡河北省万庄村,是冀南平原上一个贫穷的村落。致富后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回报家乡。2003年,王殿明投资30万元,为村里铺就水泥干道;2004年,他又投资18万元打井,把自来水输送到全村200多户农家的锅台前。乡亲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了,但王殿明总是觉得还缺点什么。
2006年,村里的一桩家庭纠纷让王殿明深有感触。“有一位老人上了年纪需要子女供养,但几个儿子互相推诿,闹起矛盾,都不愿意赡养老人。知道这事以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文化上精神上的东西反倒缺失了?”王殿明陷入思索: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村里的乡亲过上好日子?
王殿明想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一路走来我慢慢感悟到,要想做成一件事,要想让人们感受到幸福,不仅需要‘合作’的‘合’,更需要‘和谐’的‘和’。‘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但这些内涵当中,作为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最重要。”
2009年底,王殿明与几家单位和一些媒体合作,举办了“万和宫杯”新二十四孝评选活动。“希望能通过这些孝的使者,给更多人传播孝的理念。如果能通过这次活动,让‘孝’这一善念在千百人心中扎下根儿来,那就是最大的善事。”
三顾茅庐请孝女
评选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30余省市、地区共1万多份案例
然而,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年多的海选,王殿明遇上了各种困难。“为了寻访到那些行孝的典型人物,我们上山下乡,真不知跑了多少边远地方。”
有一次,在看了几百封群众推荐信后,王殿明被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的张建霞深深感动。她为了挽救患有肝癌的公公,毅然捐出了自己69%的肝脏。“这样超越血缘的亲情,正是我们想找的典型!”2009年底,王殿明不顾天寒地冻,赶到西关村。“到了当地我们才知道,她的公公病情忽然恶化,全家人都去北京求医了。”
“过了大概一个多月,我又去了一趟。”然而这时,张建霞的公公刚刚去世,她根本不愿谈这些“不值一说”的事情。两周后,王殿明再次启程,带着“新二十四孝”的评选材料三顾茅庐。这一次,为了说服张建霞,他说了整整一个上午,反复强调这个活动的积极影响。最终,张建霞被感动了,决定参加评奖,把“孝”的理念传播出去。
一年间,王殿明共征集到来自北京、河北、湖南、广西、台湾、香港等30余省市、地区共1万多份案例。随后,他又请来中国伦理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等机构以及各大高校的专家,组成评审团对这些案例进行评议,最终确定了评选结果。
“首先向古今二十四孝敬礼!”颁奖典礼上,王殿明眼含热泪,向全场行了个军礼。会后他告诉记者,这一年多,自己很多次都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想到了放弃。“忙活到最后,资金已经很紧张了。儿子要在深圳买房,我们也只能给凑个首付。但无论如何,我们达到了推广‘孝’的目的,一切辛苦都值了。”
精心打造万和宫
“我的想法很简单,最终能够影响和改变人,还要靠文化”
“我的家乡万庄,古时叫‘万和庄’。可以说,‘和’是我们那里的老传统了。”这些年,王殿明心中“和”的情结越来越深。
为了弘扬“和”文化,王殿明2006年投资3200万元,用3年时间,建成一座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万和宫,用山水、园林、建筑、雕塑、字画等表现手法,向人们诠释和传播“和”文化。一年下来,万和宫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被称作“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
王殿明还想到,应当把“和”文化引进每一位村民的家里。“我们开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希望每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把‘和’的理念体现出来。这与修路、打井不同,因为一时半会儿看不到成效,所以很多村民不理解。”王殿明告诉记者,这一次,一向在村里口碑不错的他,开始遭到质疑。“有人说我异想天开,也有人说我是为了给自己扬名。”
为了推行这个想法,王殿明不知道费了多少口舌,走了多少人家,投了多少资金。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万庄村中的每一个家庭,都辟有一个专题从不同角度展示“和”文化。这种极具特色的展示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来万庄村旅游。随着“和”特色的不断彰显,万庄村的旅游经济开始腾飞。
“我的想法很简单,最终能够影响和改变人,还要靠文化。”目前,王殿明正在万和宫的基础上,筹划创建中华尚和园。在他心中,一个浩大的“和”文化工程,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村里那位无人赡养的老人,如今也受到了儿孙的善待。”说到这里,王殿明舒心地笑了。
重阳节尊老敬老倡议书一
今年十月是全国第六个敬老月,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阳节,也是法定的老年节。为进一步传承中华敬老美德,弘扬孝道文化,拟在敬老月活动期间,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我们倡议:
一要从自身做起,孝敬身边的老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论工作如何忙碌、生活如何辛苦奔波,我们也要尽可能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经常打打电话,陪他们说说话。用我们的真心尽孝,用我们的责任行孝。
二要从身边事做起,关爱老年群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们立足本职岗位,关心照顾好老同志,设身处地关爱身边的老人,耐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特别要帮扶特困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优抚老人,争做敬老助老模范。
三要从大局做起,支持老龄事业。老龄事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千家万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今朝少壮惜白发,来年白发有人怜。让我们共同关注和支持老龄事业,关心关爱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万里彩霞伴夕阳。在敬老月中,让我们行动起来,尊老、敬老、孝老、助老,关爱身边的每一位老人,让我们的重阳佳节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让老人们的节日生活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太原市老龄工作委员会
太原市精神文明办公室
20xx年10月21日
重阳节尊老敬老倡议书二
尊敬的家长:
金秋送爽,岁岁重阳。我国自古就有老人们在重阳节或赏菊陶冶情操、或登高锻炼体魄的习俗,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因此,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有了敬老孝老的涵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古往今来,多少敬老爱老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在人生漫漫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过辉煌的时刻。不同的是,老人们的辉煌已成为过去。不知不觉中,他们乌黑发亮的头发开始变得花白,坚强挺直的背影正在逐渐淡去,铿锵有力的脚步已经有些蹒跚他们曾对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与无限的关爱,他们用宝贵的青春与汗水浇灌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欢乐,而他们别无所求,我们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电话都会让他们倍感欣慰和满足。为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夕,我园组织了一系列尊老活动:帮爷爷奶奶做事情,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做个小礼物送个爷爷奶奶明天,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了,在此,我们也向全体家长发出如下倡议,希望您教育您的孩子做到:
一、让老人有一个灿烂微笑。为身边的老人讲一个笑话,说说发生的有趣事情,耐心倾听老人讲述过去的辉煌与平凡,用真情换取老人们的灿烂笑容,与老人同乐。
二、向老人道一声美好祝福。为长辈们送上一声亲切的问候、道上一句美好的祝福。一个电话、一张贺卡、一句爷爷好奶奶好无不是我们给老人的一片真情实意。
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代都推崇孝顺,即子女孝顺父母。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有些人因为孝顺父母而被“举孝廉”“出仕”。那么,子女怎样做才算得上孝顺父母呢?孔子对此作过一些论述,但没有作定义式的概括,而是根据学生各自特点作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也就是说: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侍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来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子女唯恐父母生病。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我们要常在父母身边尽孝道。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是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侍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孔子还有一些关于孝顺的论述,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是说:父亲死后,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其他论述限于篇幅和教学的实际不再引用。
教师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孔子“孝”的观点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如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的现实,提出如何解决养老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联系所学的经济生活道理来准备答案。这样学生就能联系到生产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分配问题(要发挥好财政在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国家要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同时保持个人收入的增长),消费问题(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其精神需求)等。
在《政治生活》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民主管理时,教师提出如何发挥居委会的作用来推进养老。这样就让学生明白居委会的性质、作用。目前社会中有一些人没有或者没有很好地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教师提出政府如何引导人们形成尊老爱老的风尚。这时学生就联系起来政府的相关知识,如政府的职能、作用、原则、依法行政等知识。
在《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传统文化时,教师让学生来评价孔子“孝”的思想,学生会运用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的正确态度等知识来认识它。同时让学生指出孔子“孝”的思想中的不严谨之处。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学生道德的教育。比如在谈文化创新中,教师提出如何促进我国“孝”文化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学生就会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来回答。又如在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时,教师提出弘扬“孝”文化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学生就会联系起培养文明风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明白孝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怎么会爱自己的国家,关心社会呢?
在《生活中的哲学》教学过程中,在讲意识的特点时,教师提出为何目前社会中大多数人孝敬父母,而少部分人不孝敬父母。再引申一步,这少部分人不孝敬父母的人为何会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学生就会联系起意识的特点以及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在讲矛盾时,教师设问: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均问孝,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却不相同,这说明矛盾具有什么性质?孔子孝的观点有无共性?这样学生就会对矛盾普遍性、特殊性以及两者关系都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通过谈孝,学生对孝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师设问:同学们对孝的认识过程又能反映出什么哲学道理?这样学生会联系起认识的发展、理论的作用等知识。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他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孝”的观点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仅一味地顺从父母之志,而没有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考虑事情的真伪。又如按“礼”来对待父母,在今天这个“礼”首先是我国的法律,然后才是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要有全面的观点,以免出现“尽信书”的情况。
【论文关键词】孝 孝慈 孝道 孝道文化
在慈、孝、友、恭之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重视孝,将其看作为“百行之先”。孝是做儿女的义务,其根本要求是敬,即对父母发自内心地敬爱和依恋,表现于外就是温和、愉悦、恭敬的态度,尽心尽力的侍奉.力求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幸福、欢乐以至荣耀。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丰L记·祭仪》)“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采:《袁乐世范》卷一《睦亲》)孝慈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在所有的传统德目和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儒家视孝慈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许多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当做维护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把孝慈与“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慈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慈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上升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一、“孝”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基础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即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时期。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并为男性家长所支配,子女可以直接从先人那里继承财产,为了表达对家长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孝的观念。孝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出现的,它的功能是调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当初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远在西周社会,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已见著于文字。《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的说法,意思都是敬爱、奉养父母。
孝的观念的产生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两个最根本的事实。第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占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天然”形式。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这是人类古老的感情,氏族社会就是依靠它来维系的;在西周奴隶制社会,体现为自周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士的垂直金字塔形式,经过春秋战国的变革,在秦以后的封建制社会.则体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横向的网络形式。第二,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分散与作为国家整体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基本结构。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使得氏族社会里抚养老人是全体氏族成员的事,子女对父母无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奴求社会出现了个体家庭后,夫妻及其子女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并有要求子女奉养的权利,子女则负有照顾父母的义务。与此相联系,作为家长的父母享有绝对权威,有权支配子女,子女则有尊敬与服从的义务。“孝”的观念便由此产生。
“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求子对父的奉养、尊敬和服从。它虽体现了父子血缘“亲亲”之情,但本质上是父子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反映。因此,“孝”不是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的,只有到了私有制财产出现、“一夫一妻制使父子关系确实可靠,而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用其维系宗法制。一方面宣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同一“族类”作为同心同德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又以宗室血缘的亲疏远近确定内部的等级秩序。这样由家族到国家,达到了伦理与政治的统一。因此,西周对“孝”非常重视,把“有孝有德”作为“君子”的主要政治标准的道德要求。“孝”作为宗法道德规范获得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有力工具。它集中反映了氏族成员必须服从氏族整体利益(既个体依附群体)的伦理实质。正因为如此,“孝”在诸宗法道德规范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特别为周统治者所重视。周人关于“孝”的思想,一直为后世所承袭,在儒家和封建统治者那里,得到了不断的升华和发展,与“忠”相并列,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孝经》的德育思想
《孝经》论孝,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
(一)“孝”为“至德要道”
《孝经》开卷即伪托孔子表明了“孝”在诸德中的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先王“以顺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关于“孝”的内容,《孝经》作了如下的概括:“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中于立身。”“事亲”也即“爱亲”、“敬亲”,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并要求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众人)不争”否则,“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此外《孝经》又把“不敢毁”自己的身体作为事亲的一项重要规定,并视之为“孝之始也”。再有把“事君”尽忠纳入“孝”的规范,这是《孝经》对先秦儒家关于“孝”、“忠”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二)“以孝治天下”
《孝经》宣扬孝道的唯一宗旨,是实行“孝治”。“孝治天下”、“孝顺天下”,是贯穿在《孝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孝经》说:“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孝治》)天子以孝治天下,对诸侯和小国之臣接之以礼,即得万国之欢心。很明显,所谓“以孝治天下”,体现为使万国“事其先王”、百姓“事其先君”、家人“事其亲”,其实质是使天下都心悦诚服(“欢心”)地服从统治者.“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帮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治》)“以孝治天下”还包括以教化民。“教”,《广至德》说:“君子之教以孝也。”
《孝经》认为:“亲生之膝下”,人在孩提时就产生亲爱父母之心,及长则日增尊严父母之德,而这正是的教之所“本”。
总之,《孝经》把“孝”抬高到“至德要道”的高度,主张“以孝治天下”,适应了封建家长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而始终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它首先为统治者所推崇,用以作为推行“孝悌力田”的选士标准和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后,唐玄宗又亲自为之作注,从而更为《孝经》所论之封建“孝”道增添了帝王的至上权威。
三、“孝”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孝是封建道德,但绝不认为孝仅仅是封建道德。孝具有阶级性,但也有广泛的社会性,即全民性。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道德范畴,都是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在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对协调君主、父子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培养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方面,都有着某种程度的进步作用。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
其次,古人将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