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社会正义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正义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正义的核心

第1篇: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传承,是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体系的科学内涵,着力构建司法行政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体系,对于提升民警队伍政治素质,实现队伍建设专业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厘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观,它在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表现出一定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句话24字。它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和合”发展理念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中追求自由平等、个人价值思想,包容了保障人权、强调法制、追求民主、注重人的价值等合理性成分。

 

(二)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

 

1.道德。道德(morality)一词,由来已久。在西方文化中指一定区域的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性格、品行等。当代意指,一定社会或国家基于人性完善和社会发展秩序的要求,而认可和倡导的思想内容。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下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在职业生活中和职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某种职业范围内思想层面的要求。

 

3.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是指司法行政民警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司法行政民警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司法行政民警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

 

二、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内涵解析

 

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责任、忠诚、公正、奉献、廉洁、开拓为主体内容,从根本上反映着司法行政民警的职业特性、光荣使命和价值追求,是司法行政系统的优良传统、时展要求和民警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司法行政民警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职业行为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

 

责任是第一要义,是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推进的载体,是唯独存在于上帝和邻舍的约束中的人的自由,责任文化是警营文化的亮丽风景线。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工作任务的正向布置,如岗位责任;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工作的否定评价,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任务,如追究责任。责任可从三方面解析:一是要珍惜工作,爱岗敬业,立志岗位成才;二是要勇于担当,锐意创新,提升工作境界;三是要居安思危,抓好末端,保障场所稳定。

 

忠诚是立警之本,是人民警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司法行政民警作为人民警察,忠诚就是要忠诚于党、忠诚于法律、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作为社会公民,忠诚就是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忠诚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完善提升个人“私德”。

 

公正是法治灵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司法行政民警对抗阴暗面的精神动力,从事教育矫治正义之举的内驱力。坚持公正、法治、人权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生命线。公正要求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最大限度地维护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把保障安全与保护人权、提升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执法公信力,努力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

 

奉献是精彩成就,经营司法行政事业不是靠新奇的激情而是靠锲而不舍的坚守和累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是奉献精神代表,是指将责任外的实物、劳动、智力成果等真诚、自愿、无偿地送给尊敬的人或集体的行为。奉献精神包含着不同层次的高尚情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二是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三是甘于平凡,勤耕不辍。

 

廉洁是免疫保障,是法律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承载了民众对法治事业的深切关注和殷切期待,是司法行政向社会延伸、争取社会支持的必然要求,是司法行政系统对自我角色品格作风和道德形象塑造的必备版图。廉洁就是要增强自省、自律、自治能力,时刻牢记身份,抵制各种消极思潮的侵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制度,将自身成长与事业发展相统一,有的放矢地解决自身问题,在程序制度框架内面对个人利益得失。

 

开拓是动力源泉,是司法行政工作“防范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精神支柱。开拓就是倡导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深入分析掌握问题本质,积极开拓视野和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三、结语

 

当前,司法行政民警队伍的思想政治、知识构成、人文素养、作风状况等方面情况都有了明显进步,不过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民警职业道德体系仍存在很多不适应情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体系体系建设,有利于凝聚形成价值共识,有利于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推进民警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司法行政工作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

第2篇: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智能数据平台 产学研 整合思路

一、社会治理智能数据平台的构建思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大数据的研究开始日渐加深。研究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强调对大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其中这种挖掘使得研究者能有越来越多探讨和发现原来所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说,大数据的出现,是“长尾理论”和“黑天鹅”理论的双重验证――原本被统计学剔除在外的小概率事件纳入其中。但是,值得深思的是,目前对大数据的研究仍然过多地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的探讨,更缺乏深层次的具有统筹规划方案能力的全方位的探测。因此,在高校研究和社会治理层面,这种非计算机科学的社会应用,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地将大数据概念引入实践化,就成了摆在社会科学研究者眼前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构建一套完整智能数据平台,帮助社会科学研究者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同用户反馈交流中起到平台作用,进而实现生产、教学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布局战略。

智能数据平台所实现的这三个功能既是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说这三者是独立的,原因在于这三个功能个各司其职地完成了相对较为独立的任务。其中,智能数据平台的生产功能为用户满足商业、政府、NGO等社会组织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及满足市民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对信息的精确获取功能。智能数据平台的教学功能为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细致地挖掘智能数据平台中生活情境中可能存在的需求。而科研功能则在通过完成软件的生产和教学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软件的价值。其中,科研的方向可以有二:第一,科研人员可以根据特定情境下智能数据平台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加工和挖掘,在获得深层次变量关系的同时,完成满足社会需求的科研论文和项目。此外,围绕智能数据平台的功能拓展,也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功能。三者虽然拥有各自的功能,但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三者之间也存在不可分离的关联。其中生产功能以需求为导向为智能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指引保证教学过程中能以社会情景、社会组织和社会人的需求为方向进行知识传授。这种以生产为导向的知识传授正是现代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最后,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教师以智能数据平台为工具的社会需求解决方案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教师的科研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应用性。这种应用型将会进一步影响智能数据分析平台的生产和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智能平台的构建是能够真正地从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出发培养应用应用技能性人才,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较好的解决方案。

二、围绕智能数据平台建设的产学研示例探讨

围绕智能数据平台出发制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展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而且能够提高实际教学质量,使得教师从原本简单的知识讲解转换到和学生一起寻找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传统的社会工作类专业中,一般都会部署发展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社会组织管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这5门课程。按照传统意义的划分来看,这5门课程分别对应了社会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课程。从传统课程的讲解体系上来看,这5门课程都是自成一体的,依照教学大纲对应着不同的细致知识点。但是从构建智能数据平台建设为核心的产学研研究中,这5门课程便可以有效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特别是在以社会情景需求为专题突破口的前提下,这5门课程更是成为统一专题服务的工具,它们以不同的视角指向了同一目标。例如,以“如何了解市民的心理健康程度,保障社会安全”的社会需求为例,教师可以在西方社会学和发展社会学这两门课程中向学生引出该主题,同时要求运用这两门课程的知识,明确能够解决需求的社会理论。学生在理论的确定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讨论明确了理论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此后将依据理论界定出关键概念和研究主题与研究假设。在社会组织管理课程中,学生将依据研究主题和假设,明确社会需求可能解决的突破点――选择和那些具体的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与探讨,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角度科学化地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在未来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中,研究者将可以通过已确定研究主题、假设和社会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概念操作化和问卷设计,并将问卷、测量或其他形式的数据收集方式置入智能数据平台中。在数据分析技术课程中,学生将按照已经设定好的研究方案运用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对分析数据并输出报告。最终,这些报告和数据结果将有针对性地提交给对应的社会管理组织,在实践中评估其对社会需求的解决程度。

参考文献:

[1]陈阳,张梅.大数据基础上抽样调查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理论界,2015,11:151-155.

[2]陈阳,魏玉东.大数据影响下的政府社会经济调查动向探寻[J].辽宁经济,2015,01:76-77.

第3篇: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一、教师不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作为政治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公正思想、奉献精神、爱国精神,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能够不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的教材。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的形象,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不断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认识真善美的伟大,假恶丑的可恶。对学生,教师要怀着一颗仁爱的心,要尊重学生,使学生学会如何爱人与尊重人;教师要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使学生认识到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的可贵;教师对教学事业要充满爱,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多奉献、少索取,使学生感受到奉献精神的可贵等。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多层次,全方位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爱老师、敬老师,能够自觉向老师看齐,这对于培养培养学生有效成人,有效成才,对于使学生逐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爱国精神

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传统课堂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辩论的机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新形势下,高中政治课堂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发现,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时,现代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肤浅的,很多学生认为,谈爱国是唱高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不紧密。作为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空洞地谈爱国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新形势下,自己所认识的爱国行为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身边的爱国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爱国有个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就如何爱国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做法。这样,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发展自我团队意识,学生不仅有效认识到爱国精神的现实价值,同时,也能够以爱国精神指导自己的行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认为思想政治只是讲一些骗人的理论,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联系识记的方式,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不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第4篇: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52-02

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赋予高等学校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确保正确的育人方向,值得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审视和总结。笔者对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十所新疆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问卷、座谈、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组织座谈、访谈学生200人。在占有大量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对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认真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竭源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据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的数量大幅增加:全国已有一级硕士授予权单位 94 个,一级博士授予权单位 21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842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10 个。而目前,新疆高校中只有新疆大学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等院校只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且专业偏少,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在研究成果方面新疆高校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科研方向过于分散,科研成果明显偏少,且质量不高,学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学效果有待增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不甚理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时代性不强,更新较慢。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断充实、丰富,但在迅速变化的形势面前仍显得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二是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实践教学比较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总体而言还相当薄弱。三是教师队伍底蕴欠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一定加强。但是,目前这支队伍的现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和要求仍不相适应。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

新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中央提出的“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认识不足。部分高校领导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以为建个“红色网站”或在网上开辟一个思政栏目,占有一席之地就行了,使得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规范管理等方面难以保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影响力不足。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教育和宣传网站,但点击率普遍不高,学生浏览量较少,普遍存在覆盖面较窄、投入力量有限、交互性不强、与现实结合不够等问题。三是对网络社区中的大学生“隐性”交互平台关注不够。新疆高校许多大学生在百度贴吧、BIAS、新闻组等网络社区中建立了交互平台,经常就社会热点、学校发展、校园现象、成长困惑等展开讨论,但由于缺乏规范和引导,网络上非理性的交互环境会引起民主参与形式的变异,造成群体情绪波动,甚至引发。同时互联网平台广泛的辐射性进一步促使西化和分化思想蔓延,少数学生在自由网络环境中诱发出的理性缺失、道德失范、人际交往异化等不良想象仍然突出。

二、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首先要凝练学科方向,针对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突出“五观”、“四个认同”教育,凝练出新疆民族理论、新疆地方史和兵团屯垦史学科方向,并深入挖掘,长期保持,形成特色;其次要构建学科梯队,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探索“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模式,重视青年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中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应将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纳入到自治区学科建设整体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再次加强科学研究,设立中国化在新疆高校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少数民族大学生“五观”、“四个认同”教育认同感研究、高校反渗透教育、大学生“三个离不开”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最后要建设学科平台。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生学位点的建设,打破多年来只有新疆大学拥有学科博士点的局面,积极开展“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化”等博士点以及“民族学”、“理论”等硕士点的申报,以博士点、硕士点建设为依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层次。建设新疆民族理论研究中心、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新疆反渗透警示教育基地、兵团屯垦文化研究院等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平台,发挥学科平台的引导作用和支撑作用。

第5篇: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信息资源规划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第四,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搭建好信息共享与基础信息校核平台,确保信息的同一性。其别要注意每一类以事件为主关联的信息资源主题应用都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校核比对,构成城市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将分布在不同机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切分、聚合并服务化,并按照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按需服务的能力,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体系框架。

第6篇: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直受到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栽培,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领悟与贯彻执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在培养各类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教育任务。基于这一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了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进行合理的理论指导。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武装全党和加强教育人民方面,要坚持运用中国话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要运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斗志,要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发展的风尚,从而实现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巩固。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国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2. 我国大学生在时代进步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可避免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其影响,诸如新潮文化、网络文化、西方文化与韩流文化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2.1新潮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博弈

新潮文化一般是指社会中新生的事物、理念等,对大学生这一类的年轻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主要包括了电影、网络、音乐等主流元素。以新潮文化带给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来看,大多数的新潮文化元素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过分的关注,就会造成很多负面的情况,比如某些大学生就不注重自身的经济条件,过度追求新潮文化,给家庭和自身带来了经济压力。最关键的是,新潮文化的出现,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甚至影响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坚持,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下降,大学生个人思想品质的提升缺乏理性指导,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2.2网络文化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内容

随着计算机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大,因其开放的网络交流平台、丰富的网络资源、虚拟的网络世界,以及运用工具的方便性等优势,促使网络应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所造成的影响来看,存在着两面性,从积极的影响来看,网络文化无疑能够促进大学生新思路的诞生,可以更加便捷的加深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从消极的影响来看,部分网络文化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甚至有部分人员利用网络来向大学生宣传言论,恶性的用言语攻击他人,这些问题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不良影响。

2.3西方文化与韩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

随着中国与世界诸国在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交融,我国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韩流文化等外国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例如,西方情人节与圣诞节成为了中国大学生必过的节日之一,韩国电视剧成为了我国大学生普遍追捧的文化内容,这些外国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必须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再次强调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促使大学生能够理性的接受和融合外国文化,坚决抵制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壮大。

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合理策略

3.1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四点内容: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的指导地位,就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是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扎实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

大学生在校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思想等课程,这种以课堂教学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反而会更加误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观认识不充分,三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宣传普及不到位。因此,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的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联系起来,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要坚持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完善;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可行性;要加快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理念;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舆论氛围,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制胜法宝,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关注我国大学生在时代进步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状况,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从而进一步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第7篇: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

高职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针对新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更新教学模式、加大宣传力度,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道德观念的专业人才。

1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1国家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进行推动和影响,开展思想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同时,高职学生毕业后基本进入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1.2社会发展需要

高职学生是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高职教学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重点和目的,进而做好职业规划。这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让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有合理的定位,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以及平等待人的态度,有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帮助。

1.3个体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当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很多人都成为专业领域的精英以及骨干力量。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很大帮助,让学生以正确的理念和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在开展思政教育中,要灌输给学生爱岗敬业、热爱祖国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充分结合,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为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2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常态

2.1贴近生活

在新环境以及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首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一定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真人真事要比教学案例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同时,引用生活案例开展教学,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最后,思政教学的目的一定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知识的实用性。在生活中用思政知识解决遇见的问题,了解社会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学生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2贴近实际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道德标准为目的,要贴近实际进行教学。首先,思政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心理,高职学生是成年人,拥有比较成熟的心理。在教学中,要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思政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其次,思政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学习,高职学生主要学习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思政教育要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开展思政教育,为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思想基础。

3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因此思政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院校受到就业的压力,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不断安排学生进行专业性实践活动,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开展教育,思政教学的时间被大量压缩。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没有给与思政教学充分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导致思政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

4增强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对策

4.1改进教学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和态度,院校领导要给予思政教育高度的重视。只有院校全体领导和教师提高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将教学策略充分落实,进而实现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其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教师要做好教学规划,并且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再次,思政教学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并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最后,思政教师要实时了解和关注社会的热点以及焦点问题,并且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思政教育,向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4.2营造课堂气氛

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还可以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开展教学,定期举办交流会以及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利用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注意力。

4.3加强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完成思政教学目标。开展思政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校外实践以及校内实践这两种形式。其中校外实践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集体活动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公益机构做义工,观看爱国影片等,个人活动则是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书籍以及收集资料等活动。校内实践主要是教师组织一些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例如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的主题一定要与生活和思政教育相关,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4.4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几堂课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大宣传力度,让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加大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通过校园广播以及板报的传统形式。第二,利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开展宣传,高职院校要建立思政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时代特征。

5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思政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高尚道德的优秀人才。教师要在思政教学中更新观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石秀葵.试论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分析[J].才智,2015,(24):148.

[2]李秋香.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科技资讯,2014,(28):182-182.

[3]赵伟.浅谈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高教学刊,2016,(2):79-80.

[4]贾宇.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92-93.

[5]莫春菊.思政课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江苏高教,2015,(4):125-127.

[6]周卫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教学改革[J].科学导报,2015,(3):11-11.

第8篇: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正义与仁爱 核心道德 共同进路 诚信

“每当社会变革,社会动荡之际,伴随着社会变革,制度的变迁,必然出现道德冲突。”①“当个体处在社会变革时期,或者个体自觉地进行道德自律和完善时,道德冲突会使人们产生困境并引入两难的境地。”②道德冲突和困惑虽然可能会有利于新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的产生,但是也会带来道德领域的分裂、混乱甚至造成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危机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道德实践中,我们既要正视道德冲突的客观存在,又要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使道德冲突得以解决,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完善和社会进步。

对于个体来说,核心道德是个体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个体道德品质的灵魂和精神上持久的原则,是个体最重要的社会期待和行为原则;对于群体和社会来说,核心道德是整个社会的根本性的伦理指导原则。如果任由个体选择道德价值而缺乏对核心道德价值的引导,可能会破坏人们对于共同道德规范的信仰,弱化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加剧社会的不稳定。传统道德是以仁爱为中心,而现代道德则以正义为指向,以正义为中心的道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秩序运行的良好,而仁爱为中心的道德则侧重指向德性的完善,甚至可以指向比正义更高的存在及其秩序。在现代,道德似乎忽略了个人自我臻于善境的日常性要求的传达,不是个人德性的完善,而是社会维持自身而设置的法规纪律,因此它不再是个人的内在需要。这正是现代道德的根本困境所在。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找到正义与仁爱的共同进路。

核心道德价值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本,是社会根本的伦理指导原则,选择何种道德作为道德的核心取向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古往今来,社会道德核心取向一直处于变化中,主要有仁爱或正义的核心取向,对正义与仁爱及其关系人类作过许多思考。

在对二者关系的论述上,大致有四类情况。一是只谈仁爱而避谈正义,其中以西季威克、吴新颖为代表;二是只谈正义不谈仁爱,其中以杨伟清为代表;三是偏谈正义或仁爱而弱化另一方,主要以斯密、罗尔斯、诺齐克为代表;四是尽管论述了共同推进仁爱和正义的问题,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余地。其中以张洪亮为代表主张把正义作为仁爱的前提;以黄玉顺为代表主张把正义当作“是一体之仁在特定生活方式下、在差等序列上的推扩作用的结果”③。可见,正义与仁爱的共同推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正是立于这样一个基点而出发的。

正义学说是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评价社会制度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的理论,已作为现代道德的中心指向。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当代西方正义理论进行了阐释与廓清, 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正义理论发展的理论脉络并分析了其特点,并对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提出了看法。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自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以来,仁爱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核心取向,表现于道德倡导目标、道德教育内容等诸方面。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核心道德在继承传统与从西方拿来之间摇摆不定。如梁启超在《新民论》中提出了异于传统的仁爱与正义排序问题:“大抵中国善言仁,而泰西善言义,仁者人也,我利人,人亦利我,是所重者常在人也;义者我也,我不害人,而亦不许人之害我,是所重者常在我也。此二德果孰为至乎?在千万年后大同太平世界,吾不敢言。若在今日,则义也者,诚救时之至德要道哉。”④梁启超把正义与权利意识关联起来提出了这一观点,认为正义比仁爱更有价值。

在中国,正义与仁爱及其关系提出较早,比如儒家主张的“仁”、“爱”、“义”、“仁义”、“仁、义、礼、知、信”等,此时是把仁爱当作道德的本源,仁爱是正义之源。在西方,古典正义是用来统摄一切道德(其中就包括仁爱)的最高道德取向,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鼓励的四主德(智、节、勇、义)就把义(正义)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近代,斯密认为“仁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能以力强求”、“但是对另一种美德的遵守并不依赖我们的自由意志,而是凭借暴力的保障,违反它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受惩罚,这就是正义。”⑤正如亚当・斯密描述的那样,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作为一个复杂性社会,其成员之间有着很深的依赖性,陌生的他者随时都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每个人也随时都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

古代和现代对正义与仁爱的阐释是有差别的,这也是在现代语境中把握正义与仁爱关系应该注意的。即使处在同一时代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不一定能达成一致。如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写道:“当代道德言辞最突出的特征是如此多地用来表达分歧,而表达分歧的争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无终止性。…似乎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任何确保道德上一致的合理方法。”⑥

仅仅由正义来维持的社会由于缺乏仁爱,而使得个人之间的内在凝聚力丧失,秩序的维持只得依赖于契约性正义,这就使得现代社会的秩序运作缺少人情的基础。吉利根认为,公正和关爱的美德取向都是人类生活终生所必需的,“我们仅仅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把自己认作是分离的,我们只是在他人与自我的区分中来体验。”⑦在正义中融入仁爱,达成仁爱与正义的和谐是树立当代道德核心取向的当务之急。

现代社会主要把诚信看作一种规范、制度或者品格。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明确提出,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蒙田指出:真诚是“美德的首要和基本的部分”,它制约着其他一切美德,没有真诚这种美德,任何美德都将不是真实的,或者都将不是真正道德的。

从诚信的指向来看:主要是外部指向和内部指向的。对诚信的看法一种是外部指向的,把诚信当作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规范、制度。如周中之认为:“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⑧另一种是内部指向的,把诚信当作个人修养身心的美德。

从诚信的适用范围来看:一种是认为诚信的适用范围是以血缘、地缘、人情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这主要是传统社会的观念。如《论语・学而》中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另一种观点认为诚信适用于冷漠的社会关系中,以利于契约的达成。

从对诚信的态度来看,有的学者把诚信当作一种目的来追求,如周中之认为:道德的诚信就是把诚信本身作为一种目的来追求,作为自己的操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道德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的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加以运用。如罗尔斯仅仅使用到履行意义上的诚信来达成社会契约。

以上各种观点都只看到诚信的一面或者只是取其一面加以利用,要么是把诚信当作个人修养来培育,要么是把诚信当作人们达成与遵守契约的制度加以确立。这违背了全面看待事物的原则,也不符合诚信内在性和外在性特征。

诚信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基础, 加强诚信建设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共识。深化对诚信内涵的认识是加强诚信教育和建设的基本前提。当前对诚信的内涵研究主要包括从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和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以及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认识等。大多是对履行意义上的诚信的认识。而从诚信的主体与对象来加以分析特别是在诚信的层次性结构研究方面还比较欠缺。诚信的内涵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本身具有的层次性应该加以发掘。这有利于我们正确认清诚信作为正义、仁爱等道德取向的平台作用。仅仅由正义来维持的社会由于缺乏仁爱,而使得个人之间的内在凝聚力丧失,于是,秩序的维持便只得通过契约性正义来实现,这就使得现代社会的秩序运转缺少人情的基础。是不是现代人们苦苦追寻的正义真的毫无人情基础,仁爱与正义可否共同推进,如此有没有现实意义,价值何在?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既需要正义的道德取向也需要仁爱的道德追求。诚信是仁爱与正义等道德价值的共同基础,我们追求正义、仁爱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可以通过诚信建设共同推进正义与仁爱。

对诚信、正义、仁爱及诚信与正义、仁爱之间的层次结构性进行分析,我们厘清了诚信与正义、仁爱的关系。如此,在对核心道德进行选择时有利于找到共同的出发点、着力点,有利于诸道德共同推进,为确立多元道德核心价值取向以及人们在追求各自道德价值时对自己及对他人提出共同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要求。通过对诚信的多维度探析,我们发现了诚信在正义与仁爱中的基础地位,以及从诚信本身的层次性结构内容来看待这种基础地位。正义与仁爱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确立合理的道德核心价值取向。

注释:

①周中之.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3

②周中之.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4

③黄玉顺.孟子正义论新解.人文杂志.2009(5).9

④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73

⑤[英]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64、65

⑥[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

第9篇:社会正义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践行;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作用;政法干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三个层面用二十四个字来表述。由于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全体成员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层次素质,因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求也不尽相同,作为实施宪法和法律的专门机构――政法机构,如果不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主张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法律的严格性,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会大打折扣。

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广大干警思想和行动的标准。政法干警的工作有着特殊性,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政法干警应有的政治本色,也体现着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是保证政法干警正确履职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忠诚是前提,为民是主旨,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是相辅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没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就会迷失方向;没有为民、忠诚、公正、廉洁就会失去意义;没有公正、忠诚、为民、廉洁就缺失标准;没有廉洁、忠诚、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立场行为。政法部门只有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执法办案和日常各项工作中,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

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政法部门负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有效履行职责的基本前提,人民政法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忠诚于党的事业,不为权力所左右,不为金钱所诱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政法干警必须忠诚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法部门是实施宪法和法律的专门机构,必须忠诚于宪法和法律,只有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满怀忠诚,对自己所热爱的政法事业无限忠诚,才会不断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局面,才会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品德和坚定的法律信仰,只有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工作,办案才能公正,办事才能公道,服务才能细心,进而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为民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政法部门的司法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司法的人民性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司法为民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落实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法职能作用,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公正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在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中,“法“的起源本身就蕴含着“平之如水”的内涵,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司法既是公正的化身和代名词,也是公正的守护者。老百姓来法院打官司,最根本的就是希望法院能够还事实以本来面目,做出公正裁决。如果不公正,法官就是失职,就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尤其是一些重特大案件,甚至是命案,稍有差迟,就会酿成千古奇冤,给人民群众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捍卫社会公平正义,让好人不吃亏,让坏人难逃法网,时刻牢记头顶的国徽,心中的天平,把公正作为自己执法办案的追求,让公平正义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