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

第1篇: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一)形成与确立过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81年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其前身之一北京财贸学院),适逢改革开放恢复建立工商行政管理局,急需专业人才。受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委托,北京财贸学院创办了全国首家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由此作出的历史贡献和确立的历史地位,成为后来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方向与特色的滥觞。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以经济主体及其经营活动为管理对象,以维护市场秩序为目标的经济监督管理活动,“经济行政”寓于其中。1981年国务院有关批示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综合性的国家经济行政管理机关”②的定位直接证实这一点。1998年全国专业调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存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拓展为行政管理专业。在论证、确立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中,提出了“经济行政”的定位设想。在2003年教育部教学评估中,第一次对外提出“经济行政”的特色定位。后来,结合专业建设和有关项目申报、评估等工作’不断深化研究,逐步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经济行政”的理论解说和支撑体系。

    (二)专业特色的支撑体系

    专业赌不仅需要觥上的解说,艘有系的雄。1.经济行政特色在培养方案上的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特色直接而集中的体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了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上,构建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行政学合理配置的模块结构。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7~词时厂充分体现径、厚基础、应用铟的人才培养理念。2.经济行政特色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的体现师资队伍是培养方案贯彻的保障。为此,从组织依托上,合理利用学校各教学单位(院、系、所)的师资资源,有力规划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板块儿以及课程担负单位,形成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同时,结合校外名师聘任计划项目和实践平台,配以校外名师和实践教师。由于行政管理系有经济行政(工商行政)的传统,加之所在学院是由区域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两大学科组成,使教师队伍的“经济行政”特色有传统性和现实性保障。教师结构的复合型特点突出,表现为学术理论与实战经验的复合,经济、行政、管理、法律的复合,国内外各类不同院校师资来源的复合等。3.经济行政特色在社会基础上的体现专业建设30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了上万名多层次的社会经济建设管理人才。毕业生分布于北京和全国各地,大部分从事管理、经济、法律事务。一批骨干和精英成为母校行政管理专业及其经济行政特色的印证和社会资源。以专业和毕业生为纽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领域的互动,使行政管理专业及其经济行政特色有了广泛深人的社会基础。4.经济行政特色在教学科研成果上的体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经济行政特色教材建设上始终保持创新性和领先性。30年来,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工商行政管理教材,全国第一套高等学校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具有创新性的学科研究成果《市场经济秩序丛书》、《经济行政研究丛书之一:工商行政与市场监管论集》。“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研究”获批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承担并完成了有关市场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持续承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政府委托项目。特色专业与特色科研成果形成良性循环,营造了特色人才培养氛围。5.经济行政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体现经济行政特色的培养模式是以前述的与经济行政特色相关联的培养目标为价值主导,以相应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研成果为培养要素,以教学、科研和实践资源为平台,以互动式、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方式的教育教学模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继承传统,依托环境,以行政管理为基础,以经济行政为特色,以开放、应用为保障的系统性特色培养模式。

第2篇: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试验构建了交叉复合培养平台。其中信电分学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融入创意和创业教育元素,探索跨专业、跨院系复合交叉培养方式。其外语分学院试行英法双语人才培养,成功培养出兼备英法双语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人才[1]。华中师范大学致力培育具备多学科专业优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设了“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美术”、“化学—物理学”“、日语—国际贸易”等多个交叉培养实验班[2]。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试验都涉及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置改革,跨学科交叉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正好应运而生。下面将探讨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满足对海洋经济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开发建设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实行交叉复合培养人才的问题。

二、海洋与公共管理跨学科交叉课程群设置的必要性

(一)海洋经济发展急需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我国海洋经济战略地位提升加大了对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12年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事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面对海洋经济和各项海洋事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高等院校也将迎来对海洋方面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既精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又掌握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海洋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要求国家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规定在海洋科学专业里设置一些有关海洋管理的课程,基本思路还是属于理工科专业知识配备一些海洋管理知识的传统套路,其人才培养基本定位在:行业技术+行业管理知识=本行业管理人才(技术官僚)[3]。但是,现代经济社会经常需要一些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政府机关需要既掌握海洋管理知识,又熟悉政府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知识的多面手的工作人员。他们视野开阔,可以兼顾多方面管理业务,还具有通盘思考、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更适合在政府机构压缩、人员编制精简的新形势下担任工作。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本行业专门知识,还要了解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要能够理解国家对本行业管理政策及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全局中的作用。从工作性质来看,海洋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管理职能属于政府管理或者行政管理,其他部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所以,在原来开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跨海洋事业与公共管理的交叉课程群,可以为较快地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提供一条便捷途径,还可以省去正规设置新专业的程序上的麻烦,并且具有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要,灵活调整培养方案的方便性。

三、海洋与公共管理交叉课程群设置的构想

第3篇: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1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及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人员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在医院的行政管理岗位中,很多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从临床部门的技术人员中抽调过来的。这些来自技术岗位的人员由于临床经验丰富,在行政工作产生了精力分散的情况,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行政管理方面的培训,只依靠原有的经验,難以胜任行政管理的相关工作。 

1.2 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医院行政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虽然一些医学类院校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而实际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方面的培训却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很多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不能够很好的胜任行政管理工作[1]。医院行政管理方面培训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已经限制了医疗事业的发展,制约了医院的经济收益。 

1.3 医院对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并不是能够直接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的部门,其工作性质也主要以管理为主。因此,医院对行政管理部门给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较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较低的情况。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比较大,很多管理人员的能力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1.4 行政管理部门分工不清楚 

很多医院涉及的医疗类别和医疗领域比较多,医院的部门和科室也比较繁杂;同时,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医院的专业、科室更加细致。因此,在部门划分、行政单位布置时就出现了很多复杂的情况,很多部门的协调工作比较困难,平行部门的资源分配存在差异,使医院的实际工作难以顺利进行[2]。医院的上下级部门之间,由于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在任务进行时难以达成一致。 

1.5 行政管理工作业务流程不合理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决定了医疗工作的质量,对医院的整体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业务流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流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不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3]。举例来说,医院的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工作流程设置就不够合理,使医疗部门的设备维护和更新都受到限制,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行。 

2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及行政管理工作种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对于一些行政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工作的情况,应通过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工作经验比较缺乏的员工,应加强其实践能力,使这些人员可以尽快的适应行政管理的岗位[4]。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是由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完成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决定了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医院举行的教学培训中,应本着使管理人员掌握系统的、全面的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 

2.2 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 

在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晋升、聘用、激励制度体制中,都没有很好的制度进行支持,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保证在岗的行政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建立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制,包括聘用标准、激励标准等与行政管理工作相关的具体管理办法,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 

2.3 医院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分工 

医院的部门和科室比较多,对于各部门、科室人力资源的分布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加强各个部门、科室的有效沟通,规定好各部门、科室的工作责任和工作方向,规定好具体人员的分工情况,明确任务的完成标准,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 

2.4 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在医院的行政管理中,存在人才待遇不合理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因素,应结合社会的标准、医院的实际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能反映出工作人员能力和绩效的考核系统。其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能要明确,医院应选择能够完成任务、适合该工作岗位的人员承担该工作,可以有效的保证工作的完成效率,充分发挥出管理人员的自身优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管理能力。 

2.5 完善医院行政管理流程 

对于医院行政管理业务流程不合理的情况,行政管理人员需对每个业务环节进行认真的分析,掌握工作的基本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业务流程模式,对行政管理进行改革,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流程的工作效率。在对行政管理流程进行设定的过程中,应将临床科室、医疗部门的正常运行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保障后勤工作的顺利实施。在行政管理流程的改革中,可将临床科室的工作程序进行简化,对与其相关的审批程序进行控制,进一步减少临床部门和医疗部门审批程序所用的时间,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 结论 

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对医院的运营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医院的发展,给医院职能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对此,医院的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改善不利的影响,促进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及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策略[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2]陈少波,崔森,余静.关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科研工作和创新能力探析[J].经济师,2015,07:204-205. 

第4篇: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识经济 行政管理 共时性 效率.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前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仍局限于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他高技术产业尚未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需要认识的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细胞已迅速的发展壮大,普遍分布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知识经济的客观规律如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积极肯定,因此,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促进知识经济产业的加速发展,对我国现代行政管理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知识经济社会是倡导创新精神的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府行政管理行为也必须依托于先进的知识、技术与智力资源加以实现。可以说,无论是国际发展趋势的外在要求,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驱力的影响,行政管理的现代化与知识经济都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就难以有效地组织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总体上讲,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突出地反映为三方面:对行政管理理念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机制的改革长期局限于“制度”层面,着力于组织规模方面的精简与行政管理范式上的调整,管理理念始终未出现重大的改革或突破,甚至于在长期的行政管理过程中沿袭、形成了部分陈旧、僵化行政管理思维,对行政改革的深化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会为传统的行政理念体系带来摧枯拉朽式的改变直至解体,最终重建起新的行政理念体系;对政府管理职能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化专业分工带来了新的变革,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也随之逐步增加。这也同样需要我们端正关于政府职能部门机构改革的认识,即机构改革不单单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职能机构的明确及调整,更有力地组织起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以承担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赋予政府的更多的新管理职能;对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从工业经济发展为知识经济,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瞬息万变,能否具备高效的行政管理效率,对于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的落实至关重要。对于此,为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必须健全行政管理秩序;提高政府官员素质;更新办公设备;灵活性地运用行政管理方式。

三、知识经济发展对我国行政管理的挑战

(1)知识经济导致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制生存环境的变迁。知识经济在逐步主导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主导的过程中,建立于工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各项制度也因此受到剧烈的冲击,行政管理体系显然也不能例外,具体来讲,知识经济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机制生存环境变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从历时性到共时性: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所谓共时性与历时性,是指从静动态、横纵向维度考察特定社会经济运动或结构的特殊视角,前者重视社会结构的把握;后者侧重于社会形态的把握。其中,工业经济时代的政府机制在历时性的社会经济形态中,能够有较长的时间动员、组织社会资源,处理社会政治、经济需求,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福利的极大发展。而建立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时代更突出地表现为共时性特征,世界各国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在全球化经济中被纳入不断交流与碰撞的共时空框架中,加之世界日益网络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所需处理的问题是西方国家由工业国走向现代福利国家近200 年社会问题的综合,这些的相互性和敏感性更加剧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负担;政府效能竞争面临的危机。政府高效的治理能力与管理效能是应对知识经济加速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有力工具。相比较自由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知识经济时代以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为主题的国际贸易竞争,对政府效能的考查力度进一步加强。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促进本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增进国民福利,也成为当前各国政府行政过来的核心议题。政府作为社会政治经济运行的疏理者、管制者,不仅需要由上至下地推进政府职能机构改革,同样要求行政管理队伍拓展原有知识存量,建构新的认知格局,对知识化、网络化社会中反映出的新社会问题形成新的思考,以更好地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第5篇: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随之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要求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完善,着重强化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

 

一、社会快速发展对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能力与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行政管理类属综合性工作,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就目前社会企业及党政机关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主要侧重以下几方面进行衡量:首先,在政策把握能力方面要求人才能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重大政策和国家在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政策;第二,要求人才能够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如口头总结汇报、即兴发言、草拟文件、制定工作计划和撰写工作报告等公文;第三,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是行政管理人才处理工作业务和获取信息的必备技能;第四,对国家公务员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调查研究能力,而调查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掌握调查研究方法和手段;第五,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此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和业务合作能力,只有良好的沟通合作才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此外行政管理工作对外语的应用能力也尤为重视,随着各领域在国际间的交流扩展,很多企业开始对行政管理工作岗位提出外语交流能力新要求。需求决定目标,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结合社会新要求来规划教育管理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并重点培养人才的管理能力。

 

二、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展露出一些缺陷,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失衡,其内容普遍存在范围较窄、知识面杂乱、空洞问题

 

部分高校采取增加选修课程的方式来对专业课程进行扩充,但由于其课程内容相对宽泛、不够系统完整而无法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化要求。此外,目前现行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学科分类杂乱且学科之间的衔接性相对较差,导致人才缺少实践操作。

 

(二)在实践环节的设计比较松散,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操作机会较少,针对性较差,进而影响实践教育的效果

 

我国高校多对实践课不够重视,大部分高校将实践设定在8周左右,并且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自主安排实习时间和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引导较少,对于实习指导通常以实习单位的鉴定评价为主。这样松散的实践环节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与技能形成消极影响。

 

由于公共行政具有公共性、依法行政性以及发展性,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就应注重学生的公共精神、法治观念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方面进行针对性提升,可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并建立与完善校内教学实践环节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对接来实现合格人才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够为专业人才提供其进行自我检验与深化理论知识的平台,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情操,还能够实实在在的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传统型高校是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正统代表,由于其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此类院校多以政治学为主导

 

新兴型的院校凭借人才培养特色而赢得一席之地,此类院校研究和教育背景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交叉性,在研究内容和范围上有所突破,定向培养了大批量优秀人才。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培养对象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与完善。

 

三、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完善

 

(一)改革与完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能够明确行动方向与目标。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完善的指导思想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并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观念。在改革与完善中要遵循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的原则、追求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改革与完善的具体措施

 

结合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制度以及培养对象来进行改革与完善。

 

采取目标专业双管齐下的培养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大致分为研究性、教研型和教学型三类,其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遵循科学系统原则基础上可将各高校特点融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去,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而采取不同的侧重点,以此实现培养目标的专博并重。专业设置上可以进行复合化改革,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之上选修另外的第二专业,这能够有效实现行政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对接与相互补充、扩展,例如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可通过选修计算机专业来进行补充深化。

 

通过学校政府齐抓共管的培养过程来实现改革与完善。这就要求学校方面要进行课程改革与教材的重新编制,课程改革中需处理好专业课与公共课间的关系,避免公共课的大力压缩情况出现,科学合理的分配各学科能够有效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基础。此外学校方面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倡导教师多参与领域内学术交流与教学研讨活动等能有效保障师资队伍的成长与进步。政府方面则要为高校提供有效资源配置,通过建立法律机制来保证教育投入落到实处,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社会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实施“招评激分”多措并举的培养制度。通过改革招生选拔制度,优化招生结构、完善考评制度、进行激励制度改革并建设有效的就业分流制度。

 

对培养对象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能够积极应对工作中的挑战,进而成为行业内的优秀人才。

 

结束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而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则是应对复杂行政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第6篇: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随着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专业设置不科学和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而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立足于基本知识体系维度、应用维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维度等三个维度,并具体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来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日益的深入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何结合教育部新的高校本科专业体系和要求,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未来必须破解的难题。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培养公共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历史重任,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行政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成为近期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以梧州学院为例,在总结当前我国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应地方院校经济社会发展并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院校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缺陷

根据2012年教育部新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专业之一(其他专业还有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专业设置的日益科学,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其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目前,梧州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城乡社区组织从事管理工作,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可见,其主要取向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党政机关的“官员”或“领导”、“高级”等“官僚型”人才培养,而不是大众化的“事务型”人才培养,而后者才是吸纳公共管理人才就业的主力军[2]。这凸显出我院行政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其二,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我院的行政管理专业专业教师虽然都来自公共管理领域的硕士或博士,但是由于教师们所毕业学校公共管理教育取向不同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比如,来自以政治学取向较为浓厚高校的教师可能会偏重政治学方面课程的设置,而具有纯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则下意识建议多设置一些管理性的课程,并没有全面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因素。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偏重一些基础理论课程,而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较少。其三,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2007年,我院设置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了体现专业特色,设置了电子政务方向。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方向)的特色;二是教学过程没有体现专业特性。虽然目前专业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例如,《市政学》总共是51学时,其中34学时是用于理论教学,17学时是用于实践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开展;三是在能力考核方面,主要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试题的主要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考核方式的创新,对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等应用能力的考核还是不够;四是就业教育缺乏方向感,在为学生做就业教育时没有突出专业性特点,没有明确就业的领域和岗位教育,导致学生没有目的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最后导致竞争度较低的基层公务员没人考,较高层级公务员竞争不过别人的尴尬局面,甚至会出现我院行政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三个学科的毕业生共同竞争同一部门同一个岗位的现象。

二、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析框架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知识的维度,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人才其实是以通识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和某一领域操作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从这意义上,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通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二是从地方性的维度,地方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部分知识应来自地方,其技能的获得亦源自地方,其去向应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与其他人才培养一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由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构成的模式。知识、地方性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维度有机构成了一个有关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基本知识维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其实来自各个学科。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构成了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而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专业的侧重点将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从整体上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是具有通识性和普适性的,其适用性是可以跨行政区域甚至是国界的。比如,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主要来自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具体形成了诸如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等体现专业性特点的知识,并有机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其次,地方性的维度。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其实质是在完成了学生基本知识体系基础上在实践层面上的提升和升华,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离不开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受到地方环境的制约和形塑。一是应用型人才所习得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地域性知识往往成为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应用型人才所习得的技能亦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学生习得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同时地方经济社会为学生习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从某种程度上也塑造着学生所习得技能的内容和特点;三是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去向是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最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3]。从这意义上,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要素构成的体系。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由知识、地方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维度有机构成的。这一有关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建框架为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三、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培养适应公共管理领域技能型人才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标准样式。因此,本文以上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为指导,并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方面着手,试图构建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面向地方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学校的定位为基础,学校的定位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参考学校的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梧州学院在综合考虑广西高等教育规划、梧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和梧州学院所面临的内外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力争用十年的时间,建成一所立足梧州,辐射两广,服务西江经济带,面向东南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梧州大学”的定位。从这意义上,梧州学院的定位,由此确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定位必须以梧州为基础,辐射两广和北部湾经济区;二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向是基层,主要为基层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农村社会培养公共领域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三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基层社会公共管理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在明确了行政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定位、流向和培养定位之后,设计出切合可行、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确立“基础+专业方向”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二是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实践领域,可将实践教学分为以校园为载体、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和以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三种方式,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这三种实践方式为基础,学生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未来就业取向和能力特点选择不同的实践方式。首先,就以校园为载体的实践而言,鼓励公共管理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校级和系级团委和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公共管理的基本技能;其次,针对有研究兴趣倾向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向学校申请科研项目,在主持或参与科研活动中学会基本的科研基本素质培养;最后,就业实习基地是在学生在校园实践和科研项目实践中积累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未来职业选择的一个学习平台,旨在为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提供技能培训。总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两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4],也是适应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客观需要。

(三)“三段式”的培养方案。

根据以能力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教学体系和以“基础+专业方向”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5]。学科基础培养阶段主要进行基础教育,例如设置一些美学、伦理学等通识课程,通过认知、技能、情操意志等方面的学习,为专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提供基本的知识贮备和理论基础;专业方向培养阶段主要是解决“专业针对性、理论应用性”的问题,旨在突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应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方案的“两段式”模式,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有自己专业的特点。首先,在专业方向上,应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向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基层单位,主动适应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建设,强调突出专业的方向性和应用性;其次,要以应用能力为根本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块”化设置方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比如城市管理课程模块、社区管理课程模块、农村社会行政管理课程模块、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社会保障课程模块等等。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化设置应特别注意平衡基础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最基本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具有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样的专业设置,可较好地解决厚基础教育与强专业能力培养的矛盾[6]。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还应在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及未来就业取向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另外,学生还可以同时选择多个课程模块,并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实行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导师制,这样即可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同时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五)创新教学方式。

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7]和“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原则,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创新驱动教学发展,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合理分配理论课学时和实践课学时,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避免实践课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应将教学课堂由教室内转换到课程实习基地,并建立常态化的课程实习机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设置相应的创新系列课程,如农村公共管理系列课程、城市社区管理系列课程等,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取实践创新学分[8]。

四、结语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正确回应了国家和广西的有关政策,立足于梧州学院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未来,符合时展的潮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强调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偏向人才培养的“工具性”而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性”,致使学生散失了对公共领域的公共性价值理念、公共服务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理性认识[9]。如何平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具性”和“价值性”是本文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田钰燕 刘克汉 单位:梧州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人为本’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号:2013JGZ158)和梧州学院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梧州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号:WYJG2014B0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行政管理学(电子政务方向)[EB/OL].

[2][9]邱成岭,安俊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新情境下学生就业前景分析视角[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109.

[3]谭和平: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135.

[4]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6.

[5]宋思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12.

[6]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J],2009(1):68.

第7篇: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强烈的、科学的和清晰的经济意识,是判断其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尺。

一、加强经济意识培育是行政管理人员适应时代的要求

1.从国家层面看。目前,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领域日益广泛,与各国之间生产力水平的较量更加激烈,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也会更加激烈。中国经济能否经受复杂局面的考验,关键在于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包括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具有适应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从地方层面看。要适应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每个行政管理人员都要学经济和掌握经济运行状态。一切围绕发展经济来思考,一切围绕发展经济来推进。

3.从部门层面看。每个社会组织都是一定的“经济单元”,都存在一定的经济行为,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起码要熟悉和了解本单位和本部门的经济运行情况。行政管理人员在需要的时侯,也可能转到经济部门工作。从这一层面看,行政管理员也应自觉增强经济意识,提前做好素养铺垫。

二、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经济意识

1.服务经济意识。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使行政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努力为经济发展服务。要树立起“行政管本文由收集整理理人员也能出生产力”的理念,提高服务经济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组织,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用加快发展、推进发展的宏伟事业来激励干部,更加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作为领导者,也要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想发展、议发展、求发展的热情和干劲,为实现经济社会突破发展聚集力量。

2.经济人意识。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树立经济人意识,在为公共事业服务时也要考虑效益原则。例如,一个健康的政府不可能鼓励公众吸烟,因此要收高额的税来达到控制烟民的吸烟量。这确实代表了社会利益,但是高额的税收意味着高额的财政收入。一方面关于公众健康的公共政策会对吸烟行为作出种种限制,另一方面为了获取高额的财政收入,各地政府则纷纷鼓励烟草企业提产扩能。所以,这就导致政府的公共政策陷入两难境地。

3.新经济模式意识。目前,国家正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即建立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模式、新的创意经济,它不是简单地覆盖传统经济,而是建设和谐经济的一个核心。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新的东西和传统的东西结合或者对冲,最终形成均衡,在均衡中往前推进。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新经济模式意识,特别是要树立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人本意识,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4.区域经济协调意识。进入新世纪,中央政府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在做调研、参与决策、拟订文件、制定方案、指导具体工作时都要自觉应用区域经济协调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行政管理人员培育经济意识的主要渠道

1.个人成长。对于个人而言,其经济意识往往受个人成长条件影响,如父母所受教育、当时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等等。在这一渠道中,其经济意识的培育常常是被动的、不自觉的,但是其影响又是潜在的、深刻的。

2.专业培养。专业培养是培育个人经济意识的主渠道。专门的初等或者高等经济专业往往对学习者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经济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培养,个人会自觉形成一定的经济意识。学校选修或者兼修课程也会提供经济专业课程学习机会,成为个人培育经济意识的重要渠道。

3.组织学习。对于处在组织中的个人,参与组织学习也是其与组织共同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一方式则是个人工作之后经济意识的重要培育渠道,包括日常学习、经济讲座、短期培训等。

第8篇: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创新;行政机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70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0 引 言

目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多数企业均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有企业也不得不做出改革和创新,方能充分实现现代化、科技化目标。作为国有企业的中枢神经,企业行政管理承担着人力管理的重要使命,唯有遵循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则,方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才能稳定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行政管理是国有企业的枢纽和灵魂,其关键之处不仅在于使企业用人更为合理化,还可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效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1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内容分析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依据不同性质可以分为计划、组织、控制、指挥4个方面,其中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管理内容的方向、目的及具体实施办法,以便有的放矢、有计划化性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工作的任务在于明确各部门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并依据内容分类,由上而下逐步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责权关系。控制工作是对企业运行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合理控制,并对不合理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监督系统、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等均属于控制工作范畴。指挥工作是调动与协调企业人员以更高质量地完成企业生产和经营,获取更高社会效益的核心。由此可知,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各项内容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且均存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行政机构过于庞大、权力过于集中且制约力度差、人力资源浪费严重、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等。而上述问题均会影响企业行政管理质量,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经营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以下重点阐述、分析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机构过于庞大

目前我国大多国有企业行政机构规模都较为庞大,尽管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是此种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有部分国有企业由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又增加行政机构。但是行政机构过于庞大也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沉重的压力及负担。此外,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在正常的运行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太多的行政管理机构或部门,且行政管理人员也常出现无实质性工作的情况,在影响企业利润的同时也会加重其发展负担。而且,行政机构过于庞大也容易导致管理人员产生懈怠心理,进而影响管理质量。

2.2 权力过于集中且制约力度差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的部分员工思想严重,且对其行为的制约力度较小,对行政管理质量及企业的发展均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权力仅仅掌握在少数具有管理职权的领导层中,普通的低职称的管理人员没有话语权及管理权。由此导致的领导层对下属工作实情不了解、管理方向及需求把握不好,最后出台或颁布一系列不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此种情况不仅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对企业的发展也可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作用,导致企业不得不在亏本运行状态下挣扎生存。

2.3 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在企业发展中必须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深造,并充分利用人才及技术优势,方能保证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但是在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中存在着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此类企业往往不需要创新便可获得高额利润,造出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效益,使企业人才懈怠心理严重,逐渐丧失竞争力。此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水平低下也是影响人才难以被充分应用的重要因素。尽管企业将人才管理及分配工作赋予行政管理部门,但是该部门难以将优秀员工的才能充分利用,也无法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2.4 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缺乏是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效能低下、管理水平差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和传统的管理状态相比较,国有企业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逐渐升高。部分国企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管理思想及理念也传统老旧,且在企业工作人员调动及调控方面仍缺乏工作经验,时常会出现各种失误。

3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创新措施探讨

企业在不断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思维和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此根据上述关于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措施及建议。

3.1 建立并完善行政领导负责制

以经理为首建立并完善行政领导负责制的指挥系统可以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对企业实施科学化和全面化的行政管理首先需要对领导的职责、权限范围及管理内容进行明确,使其在限制与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充分行使自身管理权力。必要时还需要对行政领导配备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咨询和约束团队,以免行政领导对工作形势作出错误判断,制定并颁布不切实际的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3.2 对行政组织机构合理设计

对行政组织机构合理设计能够保证企业各个部门员工在行政命令下快速作出反应并充分发挥其工作效能,以利于行政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及贯彻流通。机构杂乱、信息流通性差是行政管理工作中最为忌讳的问题,将会导致履行效率及员工效能显著降低。而针对此种情况设置的行政管理机构能够促使国有企业管理质量向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及高效化方向发展与前进。

3.3 建立合理高效的激励与惩治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和效能的根本途径,也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而惩治机制的建立是对工作人员的鞭策与监督,同时也是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建立激励与惩治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完全贴合企业现状与实际情况,避免纸上谈兵与自以为是,充分考虑综合情况,方能建立合理高效的机制,起到理想的激励和督促作用。

3.4 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并加强专业培训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心理承压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政治素养,对身体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在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还应加强专业培训,注重培养其处理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协调、统筹全局的思维方式及择优决断的能力,据此为企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

4 结 语

作为国有企业参与社会化市场及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及前提条件,行政管理在日益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加深,社会生产力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及发展趋势。但是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中问题众多,仍需要积极改进、调整,建立并完善行政领导负责制、激励与奖惩机制,合理设计行政组织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国有企业要想快速、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完善、规范化的行政管理机制,方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及经营,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并贡献自身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琳.曲江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的调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7).

[2]施雪华,曹丽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特征、问题与改革[J].党政研究,2012(6).

[3]李光全.中国新城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问题与破解对策――以青岛蓝色硅谷为例[J].城市,2015(6).

[4]崔筱.浅谈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6).

第9篇: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校 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96-02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也随之恢复、壮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国已有256所本科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快速发展阶段,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密切关注社会需求,以切实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分析

1998年教育部指出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部门可以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

(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渠道。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公务员招录对工作人员学历、经验等要求不断提高,实行“逢进必考”,所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多数情况下须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公共部门工作。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竞争愈演愈烈,一些职位平均录取比已达到9451∶1和7681∶1,录取率仅为0.02%。另外,在报考环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也受到了诸多限制,如专业、基层工作经验、政治面貌等,行政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进入党政部门、参公的事业单位就职的口径越来越小。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例如,2012-2013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职位情况显示党政机关等公共部门对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并不多,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3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职位情况一览表

省市 2012年招聘总人数 2013年招聘总人数 2012年招聘岗位数 2013年招聘岗位数 2012年行政管理专业需求数 2013年行政管理专业需求数

数据来源:2012-2013山西省公务员招考简章。

从表1来看,2012年山西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位数为38个,仅占总职位数的1.89%,2013年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位数为45个,仅占总职位数的1.81%。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无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都不占优势。

(二)企业。在我国,企业由于在规模上数量众多,再加上有着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相对宽松的入门条件,因而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去向。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在用人单位类型中“民营企业/个体”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45%的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企业中从事行政助理、行政秘书、行政文员等工作岗位,但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来看,会受其他专业学生的挤压,缺乏核心竞争力,且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弱,也成为较难进入企业工作的重要原因。

(三)其他。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每年将近有80%的学生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选择了考研,延缓就业的压力。2014年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届与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分别为2.0%和2.3%。说明可能还有一小部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自主创业。此外,还有学生受到家庭经济因素影响选择出国,或者选择去支农、支教、扶贫工作等,但是这些都是极少数。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和谐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扩招的教育政策加大了就业的压力。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2008年的高考录取人数为599万,录取率为57%,2009年的高考录取人数为629万,录取率为62%,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内的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此外,选择考研的大学生会放弃找工作,这在客观造成一些学生丧失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和省考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但在招考条件方面也限制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的职位需求并非很大。综合能力较弱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公务员招考中优势不明显。

(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为导向,国内各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多数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能力培养的效果不够好,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困难。此外,缺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应用型的人才,而现状是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也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偏重理论性、学术性的培养,并且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比重又过大,而方法技能类、实践应用类的课程比例较小,能力培养体现不足。根据笔者对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的调查,实践课程设置上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较少,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对提高自身能力效果不明显,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加大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突出能力取向。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不符合就业形势的需要,必须适时调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应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前提。此外,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要体现理解与掌握的知识体系,还要重视以能力核心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从而满足社会需求。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模块化课程。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根本,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课程体系,可以采用模式化培养,在专业主干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各个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取向的不同再划分成若干专业小模块,如公共事务管理模块、社会事务管理模块、社区管理模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以及企业行政管理模块等,这样突破了大部分高校大一统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可以适应在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个体等从事管理和文秘等工作的多重需要,就业有更多的选择。

(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这制约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学校应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邀请具有丰富行政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与政府机关、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通过见习、观摩、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挂职锻炼等形式活动,使学生对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环境、办事程序、相关部门机关以及社会事物有更深刻认识,缓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2]李春根,汪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4)

[3]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