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长期存在着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教学与生活疏离等情况,最终致使其教学脱离现实,难以取得实效。
要改变这些不良现状,就必须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跟上时代的步伐,构建生态智慧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生态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的内涵
“生态课堂”是指课堂由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共生,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系统。“智慧课堂”是基于生命发展、基于智慧唤醒、基于培养合格公民的课堂。
生态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的基本内涵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学习生态环境中,积极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力量,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生态智慧课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师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开发,它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思维、集聚智慧的平台;二是师生情感体验得以丰富、有效思维得以提升;三是学生个体的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实现圆融共生。
2.构建生态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的策略
(1) 树立生态智慧型的教学理念。构建生态智慧型初中思想品德课,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传统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习惯于思维跟着教师走,只是满足于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接受,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落实新课标提倡的“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2) 拓展生态智慧型的教学内容。生态智慧型的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开发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范和技能。首先,要善于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挖掘生活教材、活用生活教材。其次,用丰富的社会信息充实课堂。应从教学内容着手,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充实社会丰富信息。最后,我们要关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及时把社会生活中的新焦点、国内外发生的新事件、科学技术新成就、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等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
(3) 运用生态智慧型的教学方式。生态智慧型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服务,提供更多贴近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和发展的灵活形式,让学生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首先,创设生态化教学情境。着眼于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基于情景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可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
(4) 营造生态智慧型的课堂环境。构建生态智慧型的思想品德课堂,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开放自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第一,要营造生态化课堂语境。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地尊重学生独立自主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与交流,而教师扮演思想品德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第二,真诚关爱学生。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学生却常常因为一点点错误就受到严厉的批评,而他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鼓励和赏识每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求知的动力,更懂得用爱心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做负责的公民。
参考文献:
[1]俞世赞.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2).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是基础,中学是关键。小学毕业生向初中过渡,两个不同的群体呈现不同的认识能力及个性倾向,而两类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又往往使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能力的培养出现断层。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连贯地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是个重要课题。
一、应持之以恒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钥匙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人称为“智慧窗户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观察力、智慧仓库的记忆力、智慧中枢的思维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华的创造力”。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也非常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要求。朗读能力的形成除长期坚持朗读训练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贯彻启发原则,讲读课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注重问题的阶梯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而写”等,促进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就坚持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素质的训练,到中学后,仍然坚持,使之进一步完善,深化和发展。
二、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联系师生心灵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剂,是陶治学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语言教学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读要把全班同学带入课文所体现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学生带入“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学。
三、持之以恒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实践,是综合知识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同时开发大脑功能,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它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接触社会新信息,获得新知识,扩大知识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关键字】智慧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28-0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用智慧唤醒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生机和激情,让学生的心智之花尽情绽放,这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每位教师永远的追求。
一 用智慧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独辟蹊径,创设新意,抓住学生
独辟蹊径、创设新意永远是教学设计的魅力所在,如2011年5月14日在南京师范大学淮附小,欣赏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两节课,这两节课同课异构,由王老师执教,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两节精彩纷呈的课,真叫人拍手绝,感动不已,王老师的第二节课从题目“与象共舞”入手,然后提问:“如果让同学们来写你会怎样写呢?作家赵丽宏又是怎样写的?”王老师又问:“第一自然段写“与象共舞”了吗?学生回答:“没有,”“第二、第三、第四段写了吗?”学生回答:“还没有。”“第五自然段写了吗?”学生回答:“写了。”“那这篇文章不是跑题了吗?我们还学吗?下课吧!”王老师用征询的表情望着学生,学生正陷入不能自拔的情境中,齐声回答:“没有跑题,不下课。”王老师紧紧地抓住学生巧妙设疑,体现了课堂教育的机智和智慧。
2.独具慧眼,挖掘细节,呈现精彩
语文课的本体目标应落实在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体验上。学习语言切忌大面积浅表化“刨土”,而应该抓住重点“深挖细掘”。语言训练点选得准,设计得巧,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如《小音乐家扬科》最后两段弥漫着浓重的悲凉感,特别是扬科临死时,只有“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教学中,我抓住“躺”字设问:“‘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躺”是“放”、“摆”的意思。从字面看,这样的理解也合乎语意,但我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那这里为什么不用“放”或“摆”,而用“躺”字?”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的欲言又止。于是我又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启发:“想一想扬科是怎么死的?他那么富有音乐天赋,可他却这么悲惨地死去了,此时的他什么也没有了,只有……”学生朗读后情感溢动,恍然大悟:“扬科真孤独,临死时只有他自己用树皮做的小提琴陪伴着他。”“‘躺’字更有人性化,似乎连小提琴也在可怜扬科,静静地躺在小主人身边,舍不得离开他。”……
3.匠心独运,设计拓展练习,让学生思维绽放
拓展练习在我们时下的语文课堂上十分普遍。我们看到优秀的拓展练习能适时地为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服务;优秀的拓展练习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优秀的拓展练习设计也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辉。
二 用智慧驾驭语文课堂教学
1.随机巧妙点评,让学生激情澎湃
人们常说:“名家的课堂教学难以模仿,最难模仿的正是他们字字珠玑的点评艺术。”参加“第12届现代与经典”活动,听了孙双金、王崧舟等老师的点评,都能够随时把握学情进行精彩的点评。有时点石成金,充满激励性;有时巧妙点拨,体现启发性;有时以情激情,充满情感性;有时机智迭出,充满诙谐幽默……可以说,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思维火花的碰撞,也是更高层次的智慧引领。他们充满智慧、富有特色的评价语,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又能得到收获和启示。
2.顺势把握生成,让学生心灵律动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造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而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3.从容应对“意外”,化平庸为精彩
充满智慧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奏出和谐的育人旋律。如一位老师在教“福”这个生字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问:“为什么许多人过年贴春联时都喜欢把“福”字头朝下贴呢?这不是一个错别字吗?”这显然是一个未曾预料的问题,听课的老师都为之一震。只见老师用赞许的目光望着这位同学,笑眯眯地说:“你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一个很细心、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好孩子,请你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好吗?”学生略带腼腆地点了点头。然后老师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了“福”字倒贴的含义――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幸福来到”的期盼,使学生了解了“福”字倒贴的由来,也让学生们享受课堂的精彩。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课堂是更充满智慧、挑战的地方。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确实有其独特的、令人惊叹的神奇魅力,只是,这样的艺术魅力的展现不仅需要我们有敏感温润的心;更需要一种教育智慧,正是这种智慧才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异彩纷呈,充满鲜活的灵动,而这些正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不断追求的。
第一轮磨课――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一轮磨课中,我选择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海底两万里》(节选)《格列佛游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金银岛》(节选)《儿子的鱼》5篇文章作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为: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优美的语句和精彩的段落,并完成练笔。
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走进课堂,我原以为课堂一定会充实高效,谁知教学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首先,预定目标多而杂,40分钟内无法完成,学习内容必须适当删减。其次,我的教学目标没有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也就没有办法引导好学生,课堂气氛沉闷。最后,我过于注重针对每一个学习目标,让学生找来找去,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
第二轮磨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轮磨课,我删减了教学内容。根据“一课一得”的原则,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找出“遇险+智慧=成功”的规律,完成练笔。由于《金银岛》一文“遇险+智慧=成功”的环节不十分明显,所以我把这篇文章去掉,学习剩余四篇。
在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了“三读一练”活动。一读文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二读文章,找出一组“遇险+智慧=成功”的精彩段落,小组合作学习。三读文章,探究学习,思考自己在课文中还有哪些发现。一练则是,我从《海底两万里》中选一个章节,把其中的几个段落遮住,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布局谋篇的思维,这种课堂练笔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虽然有之前的阅读学习作为基础,学生对文章中历险小说的一般写作规律有一定的体会,仿写起来有模有样,但依然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耗时过长,没有做到速读课文。再加上四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没有时间理清思路。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是无法很好地展开和深入。针对这些问题,我又开始了第三轮磨课。
第三轮磨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随着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我在原有的学习方式上又做了调整。教学重点细化为:理解历险小说的一般规律,与学生一起找出各篇中“遇险+智慧=成功”的精彩内容,引导学生以例悟法,理清文章层次;加强朗读指导,在小组内进行个人展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事实证明,教师只有严密安排教学内容,使读写合理结合,再加上恰到好处的点拨,才能真正上好一堂看似简单的语文课。
通过三轮磨课,我领悟到了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两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30-1
智慧课堂着手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精心预设教学活动、机智应对课堂生成,其中合理进行课堂“娱乐”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精心地展开智慧课堂的教学。
一、充分认识“娱乐”对信息技术课的价值
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其关键突出在“用”字上,教学需要生活化、实用化,坚持这两“化”结合是教学之根本。将信息技术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学生们所认识的简单事物上,是经营信息技术智慧课堂的有效方法,而吸引学生到这方面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娱乐”。
“娱乐”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其情境中的乐趣,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精神注意力集中,其接受能力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娱乐”的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计算机操作平台,以娱乐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娱乐内容对教学目标逐步实现,不仅保证了课堂的方向和质量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化教学就是适应学生的这种本性,在游戏的基础上传授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解鼠标的操作这节内容时,如果让学生仅仅练习单击、双击、拖动和移动这四种操作,学生会感觉特别枯燥,动作也很僵硬,于是会出现乱点鼠标的现象,但如果让学生通过Windows自带的“扫雷”游戏来练习,效果会好得多。上课开始,教师打开那个小游戏,学生一阵哗然,接着跃跃欲试,纷纷讨论该游戏的出处,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很快找到目标位置,自己开始玩,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在玩此游戏。这时,大部分学生对游戏本身还是不熟悉的,教师说:“这游戏关系到鼠标的使用方法,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本上找答案,5分钟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总结鼠标的用法。”接着教学就顺其自然地展开了,学生也很快找到了答案。
用合适的“娱乐”作为课堂难点的突破手段,合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边学边玩的状态中积极动手动脑,主动去掌握知识技能,并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铺出一条从“学会”走向“会学”的路。
二、“娱乐”五彩缤纷,课堂形式多样
1.比赛的小游戏。打字练习是枯燥的,但这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何使得这门枯燥的上机操作课变得生动、有趣?给枯燥的课堂加点娱乐吧,下载打字游戏软件或是开展学生打字比赛,最终评选出“操作小能手”,整个课堂一下子就会变得妙趣横生。
2.一点创新,引来学生兴趣。在学习“程序命令控制”这一内容时,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对程序命令控制的兴趣呢?不妨给他们来点“娱乐”,如设置恶作剧。在课前给每个上机电脑装入格斗游戏程序,教师改变格斗游戏的控制按钮,更换常规的上下左右按键,学生们一下子玩不了这样的游戏了,于是只能在教师的指引下进入探索“程序命令控制”的学习中。如此下来,抽象的程序指令课因为这个简单的格斗游戏变得形象起来,学生为了能够尽快进入正确的操作游戏界面,必然学习效率加强,思路变得清晰,抽象的指令融入到游戏中去理解,难点自然被突破。
3.从“找茬”游戏中认识操作的严谨性。信息技术课堂中,娱乐活动的设计需要有挑战性,让学生们在娱乐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我在教学《图形变化》这一课时,首先在课前自己玩“找茬”游戏,学生进入机房后看到老师在玩游戏,学习兴趣高涨,个个都跃跃欲试,上课之后我就问学生是否也喜欢玩这个游戏,紧接着告诉他们,老师也给他们准备了一个“找茬”游戏,但比刚才看到的这个游戏更加好玩,不但要找出有差异的地方,而且还要利用“画图”工具将不同的地方改成相同的,所以要先掌握画图一些基本工具的用法。于是,我布置了自学内容,学生出于对游戏的兴趣,都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学,自学之后学生又自由组合,玩起来了老师准备的“找茬”游戏,这样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的方法。
4.教师的幽默也是“娱乐”。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把课堂仅仅当作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更是师生交流情感、碰撞智慧火花的“磁场”。在教师风趣幽默、充满“磁性”和魅力的教学语言中,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而这些扎实的知识往往能够使他们受益匪浅。
三、合理引导,开辟智慧课堂
1.合理安排“娱乐”环节,因材施教。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这些“娱乐”小节目的时候,要安排有序,注意课堂公平,正确认识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合理照顾后进生,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避免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包办”或是一个学生反复参加多项活动的现象。
1.着眼于教材的编排体例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具有相当的比例。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从叶老精辟地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那就是 "精读为例,略读为本"。
精读和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 "被遗忘的角落"。慧贞书院两堂语文课的展示,一堂为精读课文,一堂为略读课文这显然是慧贞书院着眼于教材编排体例的匠心安排。
2.根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无论是语文专家还是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研究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LS)测试以及国家学业质量测试项目。在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两项测试都指向--阅读能力。烛照两项测试,从目标教育理念出发,我们的智慧语文就应根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LS)测试有三个层次:1、信息的提取;2、归纳分析;3、评价反思。这三个层次都很好地在刘老师所导学的略读课文《万年牢》中得到了诠释。人物简历中所要填写的人物、别号、职业(刘老师在梳理文本内容这一环节设计了包含人物、别号、职业、工作经历四项内容的人物简历供学生填写)这些是信息提取层面的,人物简历中所要填写的父亲的工作经历,品读交流环节"万年牢"含义的分析品悟是归纳分析层面的;对于结课之时对于"作者为什么要选取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来写父亲?"的讨论则属于评价反思层面。以学生的需要指向自己的备课,聚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疑成为了今天课堂中的亮点,也是教师的智慧所在。
3.立足于教师的巧妙引导
崔老师在第七次阅读研讨会上发表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讲话。讲话中提到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是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如何让学生拥有捕"鱼"的"渔",这就需要教师导的智慧了。
3.1 在静静等待中催发智慧
在第二堂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问学生:你关注到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时间被一个一个罗列出来了吗?这样写有什么不同?结果有位同学说:时间被缩短了。显然这位同学的回答与正确答案截然相反。没有斥责,没有立马让其他同学来帮助,导读教师只是一句你再读读,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等待。就是这样的等待催发了学生的智慧,约摸一分钟后这位学生汇报说:时间被一个一个罗列出来,让我沉浸在了这一个个时间的画面中,感受到父亲挖得十分艰难,时间竟像沙漏一样艰涩地过去,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是那样的身心疲惫。学生的精彩回答博得了现场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同时更让我们由衷地钦佩老师那等待的智慧。
3.2 在各抒己见中撞击智慧
水本无华相击乃成涟漪,智慧的课堂应是学生各抒己见的课堂。在导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位同学读课文时把血(xùe)丝读成了血(xǐe)丝,很多同学立马对比提出了质疑。老师没有立刻给予热情的肯定,而是提出了推心置腹的商榷:应该怎样读呢?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小手如林,在争辩中答案最终得到了统一。肯定是为了更好地点燃激情,而商榷则为的是引发更深地思索,使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撞击出智慧。
3.3 在教师的点拨下点燃智慧
叶圣陶语:"所谓教师之上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渭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老所说的教师的导是指能四两拨千斤的点拨,关键在于教师的魔棒一点学生便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关键词】追求目标;动态生成;初中语文教学
什么是生态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课堂。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激情……
一、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动态生成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由灵活的、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及时修正教学目标,调整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
1.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有机地设立教学目标,这种目标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动态生成的,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修改,或降低难度,或拓展广度和深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展示学生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优化组合,体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2.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扣住教材来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安排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确立,或调整教学重点、难点,或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补充理解,或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丰富教学内容……一切都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服务。如在一次上公开课《雪被子》时,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不对了,麦穗如果长那么大个(用手势——作一个苹果大的圈),怎么办?”一刹那,我有点迷糊,我们根本没有讨论到麦穗有多大呀!但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顺势这样引导:“你真爱动脑筋,科技发达了,也许真有那么一天,麦子能长那么大,那时候,我们的金色麦穗在田野里唱的丰收歌肯定会——”“更快乐了”、“更响亮了”……学生个个兴致高涨,妙语连珠,好像已看到了那一天……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充满激情的课堂。
二、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生命和谐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课堂。课堂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阵地。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千方百计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一个又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让学生去演绎最靓丽的人生。
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有说有笑,有争论、有思考、有活动,学生没有一点压力,老师上课时也魅力四射,学生忘记了课堂,“玩”了起来,把知识“玩”到了手。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老师”而是“朋友”,是“导演”,讲台上不再站着居高临下的“师者”,而是一个个可以记录本节课堂的活动、设计、问题及游戏的“学者”,师生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用心灵去编织课堂,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用心灵去超越课堂,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智慧在对话中生成,心儿在对话中放飞……
如一位数学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掌握了1/2的读法、写法,并知道了这个分数表示的含义时,他用商量的口吻说:“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刚才你们画的图、线段和文字都表示把这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一份。如果你认为1/2这个分数能表示你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写的;如果你认为你的表现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意见。”很多同学纷纷跑上去擦掉自己画的。但也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自己画的更好。这位老师尊重了这位同学的意见,并把这幅“爱心”图框起来保留在黑板上。课末总结时,老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当一个学生说“我爸爸买了100个鸡蛋,打碎了一个,打碎的正好占这些鸡蛋的1/100”时,这位老师顺手将1/100写到了黑板上,并特意把这位坚持用画图方法表示分数的同学请上来,“1/100该怎样用你喜欢的画图方法表示呢?请你试试看!”只见这位同学认真地画着,画着画着停住了,“老师用这种方法太麻烦了,还是用分数表示好。”至此,这位个性极强的孩子心服口服地接纳了分数这个新朋友。可以说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处处充满着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和谐氛围。
三、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充满情智魅力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着眼于发展师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课堂。展现的是师生心与心接纳、情与情相互沟通、思与思相互碰撞、智与智相互启迪的和谐温馨的课堂,展现师生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的课堂。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生态,更丰厚。
古诗最鲜明的特征是凝炼深邃,寥寥二三十字,却情味十足、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理解古诗,真正“读进去”,身临其境、生成意趣,最后水到渠成地“读出来”呢?如教学《西江月》时,我努力以情激情,以智启智,在民主快乐的氛围中、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以“为什么鹊儿会惊”、“谁在说丰年”这两个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孩子们对“惊鹊” “说丰年”二词的潜心思考、争鸣与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赞许独特感悟、个性解读。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大片的思考与想象的“空白”,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发展。在课堂上教师的定位是引导者和促进者,而非教学内容的安排者和发现者。我欣喜地看到,两个小问题犹如投入湖心的石子,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不时能听见 “不同的声音”,以及由它们所引发的笑声、掌声、喝彩声。随之而来的感情朗读也饶有情趣、兴味袅袅。
关键词:智慧课堂;兴趣;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9-1
“实物展台”与教学软件无缝对接,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存取和开启文件的繁杂操作,传阅实物所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材料呈现、教学情境创设及数据分析整理等工作。下面谈谈笔者运用智慧课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的收获。
一、自主抢答点燃课堂,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有效的导入就好像整台戏的序幕,牢牢地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借助智慧课堂白板平台呈现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的伊始,通过学生熟悉的纸牌导入,明确字母a在其中表示特定的意义,感受字母表示一个特定数含义。借助“算24点”这个游戏,让学生来进行思维热身。界面上的小小抢答器发挥了大作用。当笔者提出问题,让她们思考片刻之后,设定好抢答。学生通过手指点击平板上的抢答器,进行自主抢答。有了话语权的学生特别珍惜机会,回答非常精彩。其他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又在积极思考其他的算法,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种主动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真正地进入课堂。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自主交流搭建平台,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课堂的40分钟毕竟有限,我们将课堂上的一些问题,采用前置性作业的形式,通过界面的作业提前发给学生,他们利用课后的时间思考后完成,保存在自己的平板中。到课堂交流环节时,置身于智慧课堂,只要轻点学生的用户名,就能直接调取。根据白板中展示的学生作业,我们就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有效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前自学,课上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将宝贵的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让他们进一步提高交流、思辨的能力,从而完善自学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学经验,探究式展开例题3内容的学习。依据老师的自学提示,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在这过程中学生利用平板的即时书写功能写好自己的答案,再集体交流。这样的设计学生对学习的重难点已有了不一样感受,教师通过白板作业浏览模式可以初略地看出学生的难点到底在哪里,在交流时多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交流,使学生更为清晰的理解到自己的薄弱之处。
三、多样练习有效反馈,体验学习的乐趣
以往练习环节中,学生都比较反感。认为形式单一,一问一答。学生对练习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这节课笔者借助平台,当场设置了单选、判断、主观答题三种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加强认知,及时反馈、自我评价。
主观答题中,学生有的当场在平板上写答案,有的将作业在书上写完答案,再用拍照的形式上传上来。我们用预览的模式大体看了一下学生的作业,都完成的不错,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几的平方的写法,还不够理想。所以我们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范写。学生对于这一细节问题引起了注意,书写更为规范。
在判断题中,学生虽然可以判断出正误,但有个别的学生显然还不够明确。所以借助智慧课堂界面的白板功能,在讲解时利用蓝色的笔圈出错误、改正。笔者还用红笔作了注解,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考虑到学生在练习中可能经常会混淆这些问题,所以,作为板书向学生进行了推广,保存于学生的数学讲义中,方便今后的学习。
选择题的设定,采用了单选,为了加强教学的紧凑性、节奏感,笔者用了倒计时的功能。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母式书写规则后,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对他们更有诱惑力,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答题,对于一部分的学生来说还是可以感受到压力的。从智慧课堂的答案分析一项可以看出,学生错误的人数还有7人,依次点评7人的答案,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作业的错误点,从而可以立刻知道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忽略其中的数量关系式。抓住了主要因素,采用正确的策略应对,才能对症下药,从而用正确的字母式表示出来。
四、利用课外拓展,有层次地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的一个学习目标是明确字母的范围,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很清楚的知道小棒的根数只能表示1、2、3等自然数,理解“n×3”中字母的范围,但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惯性和年龄的特点,对于表示学生年龄N的范围,也会自然而然的认为也是非0的自然数,可我们知道人的年龄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100岁。在学生口答了N=10,20,60时“N+23”的得数后,通过学生的思考,思辨出年龄的范围,再借助课后其他资料拓展,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的数量,因为意义不同,范围也不尽相同。
一、课前下足功夫,精心预设文本
预设需要教师在钻研文本时,多方查阅资料,广泛阅读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代表作品和写作特点,必须吃透文本的内容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预设文本时要实现对学情的有效和精细分析,及时预估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提前设计和应对的策略。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备课要备学生”。因此,在预设时,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显露”的信息,更要善于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含义,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很多教师在总结课文时都会点出爱因斯坦“平易近人,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关心孩子”等表象的主题就再也不继续深挖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了,而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去思考小女孩的可贵之处――天真、纯真、不畏权威。这样的预设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不够全面,对文本的理解仅局限于较浅的层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与教师课前的钻研文本不够深入,预设不够精深有关。所以在预设时教师必须在文本和学情的钻研分析上下足功夫,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期待有精彩的生成。
二、课堂灵活调控,适时调整目标
在课堂教学实施课前预设的目标过程中,需要教师开放性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学会灵活调控课堂,根据学情适时调整预设的目标期待精彩生成的出现。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能十分了解,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不能谙熟于心,即教材钻研再深入,也难免在课堂上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有的甚至在所谓的“生成”的引领下,把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都押在了学生即时的课堂表现上,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课堂教学效果与真正的生成相差甚远。其实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知识积累与体验大多是有一定限度的,对文本的理解更是不可能一下子就那么深入到位,甚至在阅读中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差。这时,教师如果有针对性的课前预设,及时调控课堂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进行有效的引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理解偏差的问题,那么此时的课堂同样会有精彩的生成。如在《槐乡五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槐乡小姑娘们轻盈欢快的心情,重点应把握一个“飘”字。但学生对作者用字的精妙之处一时不能理解,认为这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飘”是谁都可以的“飘”。学生的理解出乎了我课前的预设。见此情景我及时引导让学生想想生活中什么东西会飘,经过指点学生们的思维一下放开了答案也五彩纷呈――云、雾、纱巾、落叶等等轻巧的东西,我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些东西与槐乡小姑娘之间有什么联系,此时有几个反应灵敏的学生已经脱口而出由“飘”字他们体会到了头戴槐花的小姑娘们轻快的脚步、活泼、快乐的心情。我继续问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经过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到了槐乡五月的美、槐花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学生对“飘”字准确到位的理解,同样也产生了我想要的生成。
三、预设要有前瞻性,要科学、有效
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说是预设的产物,但预设是否有前瞻性、是否科学有效、是否有新意和创意,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考验。比如有位教师在上阅读课《全神贯注》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罗丹在进行艺术创造的忘我投入精神,预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读到“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已经消失了……对着女教师痴痴地微笑。”教师让学生演一演罗丹“喝醉酒”和“痴笑”的样子以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听到老师的要求几个乐于表现的学生纷纷来了劲,有的踉踉跄跄,摇头晃脑;有的在教室里表演起了醉拳;有的坐在位子上呆呆地傻笑……经过这些同学的表演逗趣,原本平静的课堂立刻失去了秩序,下面的同学也跟着嘻嘻哈哈哄堂大笑,课堂教学也因此乱了套。像这位教师的如此预设就是失败的,缺少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预设。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有前瞻性,要让自己的预设科学、有效,要让预设为精彩的生成服务。在预设时,教师要让自己的预设“合乎逻辑”,尽量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不要为了所谓的生成而进行一些违反科学教学常规的预设。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句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做到弹性预设,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发挥我们的教学智慧,给学生适当的表演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才会有动态生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