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诺贝尔颁奖典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然而,尽管已在美国生活多年,丁肇中仍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只不过生活在美国而已。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中国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平时,他在研究工作上取得成绩后,总要到中国餐馆尝一尝家乡饭菜的风味,同餐馆老板聊一聊祖国山河与悠久历史……

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奖的那一刻,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丁肇中的心头升起,他要让自己的母语――汉语回响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厅。于是,他向瑞典方面提出申请,要求用汉语进行即席演讲。

瑞典方面很快同意了丁肇中的请求,但同时他们也为难地表示:瑞典方面没有汉语翻译,而且他们也没有中文打字机,无法将丁肇中的演讲稿打印成中文。丁肇中的答复十分爽快,他说他自己就可以现场翻译,至于中文演讲稿无须打印,他可以手写一份,拿去复印即可。

遗憾的是,得知丁肇中的决定后,美国多方进行阻挠。美国驻瑞典大使亲自找到丁肇中,要求他演讲时使用英语,因为丁肇中是美国公民。对此,丁肇中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确实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我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领奖,用什么语言是我个人的事情。”丁肇中的回答让大使无言以对,他只能讪讪而去。

1976年12月10日下午4时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丁肇中和其他获奖者一道,在受奖席上就坐。军乐队奏起瑞典王室音乐,典礼开始了。诺贝尔基金会主席简要介绍丁肇中的贡献后,在庄重、悦耳的王室音乐中,丁肇中走到讲台中央的扩音器前,用流利的汉语发表了演讲。

这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问世以来,第一次有人用汉语在颁奖大厅进行演讲。丁肇中流利、清晰的话音在大厅里回荡着,通过电波,传到世界各地。

而从那第一次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的汉语里,我们听到了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尊严。

(选自《家庭导报》)

探究练习

1.按照惯例,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即席演讲时应用何种语言?

2.丁肇中为什么要求用汉语进行即席演讲?

3.试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尊严》的理解。(也可使用原文语句回答)

第2篇: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转眼时光飞逝,如今已是二零二九年了,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诺贝尔医学奖项揭晓的日子,而我也被邀请参加颁奖典礼。

一大早,我便驱车到达了颁奖地点,在金色的大厅里,各界权威人士济济一堂,有获过各种殊荣的化学家,有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还有儒雅深沉,满嘴之乎者也的大文学家。看着他们谈笑风生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的心里就越加紧张,这可是世界级的精英们的“荣誉之战”呀!

上午十点整,颁奖仪式开始了。主持人宣布:“二零二九年度十二月十日上午十点,诺贝尔医学奖颁奖仪式现在开始!”台下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我郑重宣布:本次诺贝尔医学奖项的得主是——靳雅聪女士!”说完,我竟按捺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三步并作两步冲上了颁奖台,接受奖杯与奖金,高高举起,喜悦之情难以言喻。颁完奖,主持人要我发言,我充满激情的说:“其实,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从苍蝇身上得到启迪的,苍蝇虽然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但它自己却不容易被传染上疾病,原因就在与它身上蕴含着很强的抗体。我针对这一发现,把抗体从苍蝇身上提取出来,配上其他有效药品,并经过反复试验与研究,在多次失败的基础上,终于研制出了能有效杀死癌细胞的药物。如果把抗体运用在打防预针方面,它还能预防一些常见病呢!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下午六点,颁奖仪式结束了,我踏上了回家的路,又继续在实验室里研究了起来······

希望在未来的二十年后,我真的成为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医学工作者,为世界,为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

第3篇: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这些研究成果表面上都十分搞怪,充满了喜剧色彩。但是同时,它们也都是十分严肃的研究成果。它们都以规范的学术语言书写,发表在正规的学术刊物上。这一点从颁奖者的规格之高也可以看出,给“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颁奖的嘉宾,是七位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一格劳伯更负责打扫场地。如果这样一场披着搞笑马甲的颁奖典礼出现在中国,你能指望有这么多科学界的头面人物出场吗?更不要说让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打扫卫生了。舆论批评会汹涌而至: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人才!

东西方社会对科学目的的理解是相当不同的。在西方,科学就只是为了科学而已。换句话说就是,科学就只是为了人类天性中的那份好奇心,这从现代科学源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直到现代的搞笑诺贝尔奖一脉相承。至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那只是副产品而已。而在我们东方,搞科学就是为了“有用”,“有用”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科学史上有一种学说就认为,中国古代科技虽然一直领先于西方,但现代科学还是产生于西方并最终反超中国,核心因素就在对科学理解的差异:面对科学上茫茫的未知领域,我们谁也无法知道哪一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好奇心远比“有用”更能指引路径,带我们走得更远。

当珍妮・古德尔独自一人走进非洲丛林,考察黑猩猩时,她完全是受好奇心的驱使。当时的动物学界普遍认为,动物是没有感情、不会使用工具的,长期的野外实地观察是没有必要、没有效用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女子,一个在专家看来完全是小孩子胡闹的研究,却一直能申请到一个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当珍妮・古德尔二十多年后,走出丛林时,她的研究结论震撼了整个动物学界。她告诉我们,动物也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而像黑猩猩这样的动物,早已在相当程度上使用工具了。你不得不承认,在讲究科学要“有用”的东方,珍妮・古德尔的研究恐怕早就胎死腹中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日间曾展开过一场激烈的模拟与数字的技术之争。日本投下巨资,协同攻关,美国则放任无数的车库小公司八仙过海。结果日本大败,美国大胜。其实,双方科技政策的不同,从根子上讲,正是源于东西方对科学目的理解的不同所至。

现在是十月,正处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期,每年到了这个时段,国内都会掀起一阵关于诺奖的话语喧嚣。老实说,我一直觉得这种喧嚣挺无聊:什么“中国十三亿人为什么就没人得诺贝尔奖呢?”什么“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云云。我不是说这些话有什么错,但却未免功利得太过头了一点,还真把诺贝尔奖当成什么权杖似的了?有它就腰杆硬,没它就做人不起。却没人关心诺奖的本真科学含义:它是对人类好奇心的最高奖赏!

第4篇: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事实上,无论是此前穿西装还是宣布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演讲题目为“Storyman”)时穿的新式中山装—不管哪种场合,莫言这一次都表现得从容而得体。这个来自乡村的农民之子,毫不费力地跨越了种种沟堑: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代性与中世纪,乡村与城市,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与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国家作协副主席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这个时刻及以后,作家莫言和他的作品一起从此不朽。

在经历种种情绪之后,必须承认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地方,硕大吊灯里其实没有巨蟒。由此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到底是什么让莫言成为了最后的成功者?换句话说,究竟是什么让莫言从此“不朽”?

答案一开始就很清楚,是这个国家。正是国家的神奇,让莫言的文学变得足够神奇。颁奖词中称,莫言的天赋能力是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实际上,莫言比他的作品更真实。作为作家,他的外表看似木讷,实则内心清明。他的人生哲学是“活着并更好活着”,他善于在夹缝中寻找道德与危险的平衡点,他刻意保持一种含混的价值观,他在是非面前本能地展示出一种机敏与灵活—这实在是眼下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实”。

另一方面,在莫言的文学王国里,“饥饿”(无论是食物的缺乏、性的缺失或人之品行的匮乏)这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正是中国人曾经生活的最真实写照。莫言最终以自己讲故事的天赋,以魔幻的表达方式回应了种种神奇,并创造了另一个犹如现实镜像的国度。实际上,如同李安电影中、少年pi所讲的两个故事一样,很难说,哪一个世界是真实的,哪一个世界是虚拟的。

第5篇: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1972年,德国企业家西门子的孙子厄内斯特・冯凡・西门子以自己名义创立了西门子音乐基金会。基金会每年都会以西门子音乐奖的形式,表彰那些在国际上作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家,该奖也由此获得了“音乐诺贝尔奖”的美誉。曾经获得该奖殊荣的全部为大师级的音乐家:如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大提琴家米斯基拉斯夫・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家赫伯特・卡拉扬、雷纳多・伯恩斯坦、克劳迪奥・阿巴多、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小提琴家安妮・索菲亚・穆特等。2009年,瑞士当代作曲家克劳斯・胡伯获此殊荣。

2010年西门子音乐基金会共设立了230万欧元的奖项,来自16个国家的80多个项目获得了该基金会的资助和奖励。其中,160部委约的新作品占据了该基金会奖金的大部分比重。接受西门子音乐基金会资助的对象包括:演奏家、当代作曲家、音乐学家、青年学生及在音乐学研究著述和音乐出版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个人。

今年获得西门子音乐大奖的迈克尔・吉伦出生于1927年。他曾任德国法兰克福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从1977年起他担任了10年德国法兰克福市的城市音乐总指挥。在此之前,他还担任过瑞典皇家歌剧院和比利时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及荷兰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吉伦是一位当代音乐和前卫音乐的热情倡导者。1986年至1999年在担任西南德国广播电台的首席指挥期间,他致力于当代音乐的推广。作为一位作曲家,他的个人创作始终遵循着新维也纳乐派的创作传统。业界人士认为,迈克尔・吉伦是众多著名指挥家中“建立和改变音乐文化的佼佼者”。他指挥过大部分当代音乐作曲家的作品:从西方作曲家汉斯・维尔纳・亨策和吉尔吉・里盖提到亚洲的韩国作曲家尹伊桑等。

第6篇: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1、每年的12月10日,这一奖项都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颁发。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佛雷德?诺贝尔与世长辞。

2、啊!要是在那个恶运降临我的门楣之前,上帝就让我这白发苍苍的老人与世长辞,那该多好!

3、五月六日,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与世长辞。

4、云顶集团创办人丹斯里林梧桐,今早10时30分在梳邦再也专科医药中心病逝,与世长辞,享年90岁。

5、她已与世长辞了,我们再也听不见她的声音了。

6、海伦?凯勒于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她可以说是人类不屈不挠精神的最佳典范。

7、我将含笑与世长辞。

8、但是,一旦创建者与世长辞,偏离初衷的管理者们将故步自封,而基金会也会僵化不堪、迷失方向。

9、另外一副作品描绘的施玛丽玛格达莱妮,研究者认为这副画施1515年前后来昂纳多和他的一个学生共同完成的,不久之后,达芬奇与世长辞。

10、另外,早前在将军澳执勤期间遇上交通意外的警员黄杰康,经过多日抢救,最后于前日与世长辞。

11、他与世长辞后,在他的葬礼过后的一个晚上,美国人民把电灯调暗,以示对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点燃了整个世界的哀思。

12、今天是世界音乐界的悲痛之日,灵魂乐的教父詹姆斯布朗与世长辞。

13、几个小时之后,金日成就与世长辞了。

14、在12月12日那一天,他功成身殁,与世长辞。这对我们国家和正义事业都是一个损失。

15、他的母亲在怀着他时,有天夜里被一道雷电击中后生下他,但母亲却不幸与世长辞。

16、6月21日,36岁的高山向导玛利奥?普卓兹教授在2号营罹患肺炎与世长辞。

17、沉痛悼唁本刊名誉编委张正明先生与世长辞。

18、去年她与世长辞,享年84岁,()各界人士纷纷赶往悼念,表示敬意。

19、1955年爱因斯坦安详地与世长辞了,终年七十六岁。

20、素以规矩刻板着称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世长辞整整一百年了,现如今她的第四世曾孙却要和同居的女友结婚。

21、我们为什么要等到一个人与世长辞之后才去赞美他?

22、我被两个人所共有,一半时间呆在新西兰,一半时间呆在美国,直至去年父亲与世长辞。

23、一口茶,两个爱“凉茶铺少东尾珠十二岁时父母与世长辞,靠老臣子财叔养育成人,养成了硬。

第7篇: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他把心思和精力全部花在功课上,可成绩却很糟糕。到了中学,他的物理和化学成绩频频出现零分。在家长会上,数学老师向他的母亲抱怨,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后来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有几次在课堂上,老师演算了整整一黑板的习题,他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解出来了。但这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反而让他得到一个“怪才”的称号。他变得更孤僻,成天钻进书堆里,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

高中毕业后,他没能顺利考上大学。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得知这一情况后,毅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就这样,他走进了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云集的数学中心。

大二时,他就分到了一个和物理专业联合的“数学粒子”问题进行研究。这个问题尚在起步阶段,没有人愿意接手,但他却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因为他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成功。

从那以后,他把图书馆当做自己的“情人”,把时间全部花在功课上。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是个“学习狂”。他精力过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5个小时,半夜经常一个人偷偷跑到楼道里去看书。

他劳神苦思,浸泡在数学的王国里,思考了许多古怪的事: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的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只有他能够读懂;他有时对着天花板发呆,幻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跟神秘的数学符号有关……生活中的他依然喜欢独来独往,所以别人都认为他是“疯子”。不久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住进医院后,他仍然在想那些数学问题,有时还深夜爬起来在纸上写下一连串数字命题的论题,并不时对着问题痴痴地发笑。

不知情者都以为他的病情很严重,但后来经医院证实,他是一个正常人。只是由于对数学的兴趣太浓厚了,才让那些所谓的“正常人”认为他活在“梦游般”的精神状态中。

出院后,他被普林斯顿大学毅然地留下了。也许在别的地方他会被当成一名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开始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慢慢地人们开始淡忘他,但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年沉醉于数学的生活,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数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各大学术报刊上。

直到25年后,也就是1994年,他彻底苏醒,迎来了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他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这一消息传来,顿时轰动了整个数学界,一些人开始惊叹:“原来他还活着!”

第8篇: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关键词:元素观;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诺贝尔化学奖;科学史料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5C0094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1]的结束语中写道:“为此,我们应该理解和感谢化学。”这里的“此”,是指化学帮我们树立了“元素观”和“微粒观”。只要学过化学的人提到化学,绝大多数最先想到的是那张具有100多种元素的周期表,然后想到的是最早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从事物理专业的人,如果说请他们列举一位他们崇拜的化学家,很多人会把门捷列夫放在首位。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知识,化学史给人智慧。”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每次在教高一化学时,下学期总会要求学生读《门捷列夫传》,并写读后感。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门捷列夫如此功勋卓著,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呢?当屠呦呦作为第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时,学生更关注科学研究的贡献大小与是否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相关性。于是,笔者遍寻化学史相关资料,对门捷列夫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论证。

事实上,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表,曾很接近诺贝尔化学奖。1905年和1906年,他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提名[2],但最终都未获奖,原因是评审委员会中的一名委员认为,门捷列夫的贡献太过陈旧,而且元素周期表已经众所周知,所以不应给门捷列夫颁奖。门捷列夫于1907年去世,彻底与诺贝尔奖无缘(至今,诺贝尔化学奖未授给过不在世的科学家)。

1 当时门捷列夫的贡献真的太过陈旧吗

回顾化学史,有这样一些标志性的事件[3]:

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大纲》中第一张元素分类表;1829年,德贝莱纳发表了《元素按其相似性来分类的尝试》,提出三元素组;1859年,杜马在元素族间寻觅原子量的“公差”,对后来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具有极大的启迪;1865年,纽兰兹发现“八音律”。

1869年,T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70~1871年,他大胆预测了类铝、类硼、类硅三种元素的存在,创排了短式及自然长式周期表;1875年,类铝(镓)被发现;1879年,类硼(钪)被发现;1886年类硅(锗)被发现;1889年,门捷列夫受英国皇家学会邀请,接受法拉第奖章并发表演讲,标志着元素周期律已被世界科学家公认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定律;1894至1898年,5种惰性气体的被发现使发展中的周期表更加完整。从1869年门捷列夫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到1900年间,迈耶尔、贝利、巴塞特、汤姆生等科学家尝试排布并发表过其他形式的周期表。历史发展至此,似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经历了30多年,已经开始陈旧了。而第一次诺贝尔化学奖于1901年颁发给了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因为他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然而,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历史还在续写神奇。

神奇之一在于新元素的继续发现。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早在1889年门捷列夫就详细预言过的类碲(钋);之后,锕(1899年)、氡(1900年)、铕(1901年)、镥(1907年)等陆续被发现;瓦尔克在1900年最先发表了经他改革的长式周期表;维尔纳(1905年)、爱默生(1911年)等随着新元素的增加陆续设计出了新的元素周期表;至今,还有很多科学家在从事周期表的延伸和完善研究。

神奇之二在于发端于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使化学叩开并迈进原子的神秘大门,从而进入揭示元素周期律本质原因的新阶段。

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07年,密立根精确测定电子的质量;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的原子模型;1913年,莫斯莱从研究X射线入手,提出原子序数,发现其顺序竟与周期表中元素排列次序不谋而合;1920年,查德威克测定了原子核电荷,恰好等于原子序数。至此,元素周期律发展成为: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而周期性改变。莫斯莱的发现,使元素周期律有了更严密、更科学的基础。

1913年,玻尔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1925年前后,四个量子数的提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核电荷数递增,各元素价电子构型呈现周期性,这才是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所以,纵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前后的100多年科学史,在20世纪初,很难说门捷列夫的贡献太过陈旧了,那时,他的贡献正在物理化学发展史上迎来第二个春天。

2 对门捷列夫成就的一些质疑

有人质疑门捷列夫的成就,不过是前人成果的总结而已,也许别的科学家更应该有优先权。在1880年左右,迈尔就决定从门捷列夫的发现中把他认为是他的那部分分出来。面对这种关于优先权的争论,门捷列夫是很宽厚的。他认为:“伟大的发现既不能被偷走,也不可能被剽窃。可以被偷走的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东西,而伟大的发现,这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能胜任的重担[4]。”基于门捷列夫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克德罗夫院士解释门捷列夫的立场的文字了:“根据对该发现的态度能立即发现谁是真正的作者。因为真正的作者首先关心的不是炫耀自己和为自己的优先权大喊大叫,而是关心他的发现能否被其他科学家承认为真理,从而在科学上确立自己的地位。”迈尔许多年后也公开承认他是没有勇气像门捷列夫那样自信地提出有远见的推测的!

门捷列夫由于具有渊博的化学知识,才能做出如此大胆的推测,才能推测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和纠正许多涉及很少被研究的元素的谬见。1869年至1871年,他纠正了11种元素的相对原子量并在周期表中改变了20种元素的位置。但是,他起初被人质疑的原因恰恰正是因为这是一种理论推测。当门捷列夫建造好了周期律这座大厦后,1872年开始停止了相关的实验尝试。因为他惊人地感受到:“下一个30年对看清周期律的本质是没有结果的;单体和复合体的周期性变化服从于某种高级的规律,这种规律的本质,另有原因,现在还没有办法理解,它很可能隐藏在原子和粒子内部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中。”他能绕过那个世纪还不了解的微观世界的规律,创立了第一张周期表,使之成为了解50年后出现的“原子内部力学”的钥匙。这恰恰是门捷列夫的伟大贡献。科学不仅是由公认的准确的结论的总和构成的,而且还是一系列假说构成的。这些假说在于解释、表示和引起尚未确切了解的关系和现象。

3 1905年和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归属

从19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评奖开始,评奖委员会开始考虑授给有重大意义的旧研究。但究竟多陈旧的重大发现可以纳入考虑,存在争议。

1905年和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门捷列夫均获得提名,然而,最后花落谁家呢?

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项提名了三人――贝耶尔、莫瓦桑、门捷列夫。最后授予德国有机化学巨人贝耶尔,因为他在靛蓝、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5]。最早风靡全球的牛仔裤所用的染料正是靛蓝。他的诸多研究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身上的穿着有了更多的色彩,化妆品的种类也变得多种多样。1905年颁奖时他因病未能出席颁奖典礼。他于1917年去世,享年82岁。

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竞争继续在门捷列夫和莫瓦桑之间展开,即“元素周期表”与“氟单质的制取和电解炉”的竞争。起初,整个瑞典皇家评审委员会只有1人赞同莫瓦桑,门捷列夫赢得了多数票。但支持莫瓦桑的那位委员克拉松非常能言善辩。他坚持:(1)门捷列夫并没有预言到惰性气体的l现,在周期表里并没有给它们留出位置。(2)门捷列夫的研究是在把元素按原子量递增排序的基础上,而康尼扎罗在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上阐明了什么是原子、分子、原子量和分子量[6],所以应该两人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但康尼扎罗当年并没获得提名,因而,门捷列夫也不应该被评奖。他推荐莫瓦桑的评语是这样的:“莫瓦桑与同时代的能原创出重大的科学观点的化学家相比,具有更好的实验技能。”今天看来,这句推荐语恰恰道出了莫瓦桑的劣势和门捷列夫的优势。而在当时,实验科学比理论研究有更高的地位。随着克拉松的坚持,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小组只好交由其上一级瑞典皇家科学院投票。随着诺奖揭晓日的临近,1906年10月2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化学家们最终投票是莫瓦桑得5票,而门捷列夫得4票,门捷列夫以一票之差败北。“有人把这一天叫做瑞典皇家科学院威望的最低点。门捷列夫成了千年化学史上像帕拉塞尔苏斯一样的牺牲品”[7]。

最终,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因其成功制备剧毒单质氟和电解炉的发明,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从氟的天然化合物萤石在文献中第一次被记载,到1886年莫瓦桑成功制得单质氟,前后共经历了200余年,这在化学史上是不多见的。莫瓦桑填补了化学史上的空白,他在实验中差点因为氟化物中毒而丧命。1907年2月,他在巴黎去世,享年55岁。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科学史的细致对比研究可以得出,1905和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没有授给门捷列夫,是因为他的贡献过于陈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不符合史实的;元素周期表为众所周知,恰恰说明其贡献之大。1905年,拿贝耶尔和门捷列夫相比,显然贝耶尔在有机领域的成就大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这是在化学领域无可争议的。如果站在1913年莫斯莱关于原子序数的发现之后再审视门捷列夫的成就,相信人们会更加认可其足以被评诺贝尔化学奖,尽管莫瓦桑的贡献也不小。只可惜门捷列夫于1907年去世了,永远地失去了被评诺贝尔化学奖的机会。

由此可见,科学家贡献的大小,绝不可以是以一时的诺贝尔评奖来估量。被评上的科学家贡献肯定不小,但没被评上的科学家依然可能贡献很大。我们要学会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贡献,客观地看待其是否获奖。于我们自己做事而言,就是应该踏实做事,看淡名利。

有一位科学家曾意味深长地说:“周期律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化学、物理学、地质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成千上万种创造发明的指路明灯。”

为纪念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伟大功绩,科学界将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元素命名为“钔”!钔最相邻的元素是为纪念诺贝尔的第102号元素锘。

元素周期律,与达尔文的演化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被视为科学上最伟大的整合归纳工作之一。英国剑桥大学的J. Emsley博士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评价是:“只要有化学研究,就会有元素周期表。即便有一天与宇宙中的其他文明进行对话,我们确信不同文明形式都可以识别的是一排列有序的元素周期表。[8]”

其实,争论门捷列夫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过程,是深入研究一百多年化学史的过程,是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科学史的过程,是理解科学的暂时性和实证性,追求科学的精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是体会科学本质的过程。这个主题的讨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晶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3.

[2]敬文.发明与创新[J].中学时代,2013,(2):4~7.

[3]张学方,王少亭.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的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31~53.

[4] [俄]斯米尔诺夫著.徐桃林译.门捷列夫传[M].北京:海燕出版社,2004:139.

[5]郭豫斌.诺贝尔化学奖明星故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9~42.

[6]陈德军.门捷列夫[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74.

第9篇:诺贝尔颁奖典礼范文

斯德哥尔摩:在诺贝尔故乡,与莫言相遇

船在海上漂了4天了,经过昨天一天在海上的巡游,我对着陆带着些许盼望,尤其是我一直期待的斯德哥尔摩,早上7:00,眼睛一睁直奔甲板,在邮轮的十层甲板上,静静地欣赏四周绚丽的景色,太阳已经升起来了,MSC诗歌号早已进入了瑞典王国的地界。在北纬60度的波罗的海海面上,即使是六月中旬也被冻得够呛,一个小时以后,终于靠岸。这里的客运码头既没有很大的建筑物,也没有围墙,轮船就停泊在马路旁。我觉得最少要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品味这座城市,可惜只有一天,因此我只能浓缩行程,而我决定去的是市政厅,因为一个人,一个中国人,他就是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市政厅位于国王岛的东南端,两面临水,是一座方形建筑组群,三面环抱,南面是开放式的廊柱,和想象中的古建筑不同,这座市政厅是一个百年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政府机构。二楼的议会大厅锃亮的、一尘不染的钢琴漆桌面,摆放整齐的表决器和麦克风,显得庄严、肃穆、典雅。

走过装饰着丝织画和雕塑的走廊,来到被称作“金厅”的大厅,金厅果然名副其实,全部用金色马赛克装饰,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金碧辉煌。金厅外是宽敞的楼台,手扶楼台的大理石扶手,可以俯瞰市政厅。再往里面走,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大厅——蓝厅。蓝厅不蓝,全部是由红砖砌成,据说当初设计的时候是用蓝色装饰的,现在看只有二层楼台的立柱和护栏是蓝灰色大理石,其余满眼砖红,而正是这座不蓝的蓝厅让市政厅名满天下,不仅因为这里是瑞典王室举行各种典礼的地方,更因为这里是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现场。

导游告诉我们莫言就在这里接受了瑞典国王的颁奖,颁奖后还在此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塔林:典雅古城在水一方

早上11:00靠岸爱沙尼亚的塔林,下午4:30前登船,这是我在塔林一天的安排。塔林三面环海风景秀丽古朴,不但保留着古老欧洲的装扮,还同时拥有中世纪的神韵和内涵,身临其中无时无刻不给人童话般的安详与惬意。

塔林古城虽经历了几百年的自然消磨与战争洗礼,但至今仍保存得相当完好,1997年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古城区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下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步行就可以游览整个区域,下城有拉科雅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八面棱体的塔楼──市政大楼,楼顶端威然屹立着老托马斯守护神的雕像,它是塔林城的象征。一条长2公里的城墙将古城紧紧包围其中,十几个伞形尖顶的碉堡分散在古城周围,像是守卫着这个童话小城的卫兵。老城的路面至今还保留着中世纪的石头路面,干净整洁,走在上面发出的嗒嗒声宛若一首怀旧的恋曲。

圣彼得堡:邂逅美丽的夏宫

当初知道要来俄罗斯我还真有点小兴奋,一个对近代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却也是我最不了解的国家。

五点半不到闹钟就响了,这么命苦度假还用闹钟,没办法,入境俄罗斯要办落地签证不早起怕误事。船七点才靠岸瓦西里岛的码头,俄罗斯海关准时七点半开门,出了海关找到导游,他用一天的时间把圣彼得堡介绍给我们。圣彼得堡之行印象最深的是夏宫,我们从市区坐了约半小时的船到达圣彼得宫的码头,夏宫环境极为优美,整个园林都在森林的环抱之中,它的北面就是浩淼广阔的波罗的海,园内有一条河流穿园而过,向北入海注入美丽的芬兰湾。

夏宫是俄罗斯沙皇的皇家园林,和我国的颐和园、园明园差不多,只不过它没有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至今还是原汁原味的皇家园林。夏宫的一大特色就是喷泉,有金字塔喷泉、太阳喷泉、橡树喷泉、小伞喷泉等200多个喷泉、2000多个喷水柱,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喷泉园林。这些喷泉上午11点同时喷放,高大的水柱,飞溅的水花和被水雾笼罩下的金色的雕塑,在阳光的照射下,幻化着美妙的色彩,壮观极了。

夏宫包含上下花园两个区域。上花园可免费观赏,不收门票,但也很美,我们进去以后就被它的美景所吸引。等进入下花园,才知道这个皇家园林的经典所在,下花园依傍大宫殿呈扇形向芬兰湾展开,自大宫殿下去是一个广场,广场的地面草坪修剪得像一幅精美的地毯,广场里面各式各样的镀金雕塑金光闪闪栩栩如生。

夏宫游后给人的感觉是不虚此一行,那豪华的宫殿,那精美的雕塑,那动人的故事,那喷泉、大树、绿草、鲜花、水鸟,让人流连忘返。

MSC诗歌号:第一次感受海的浩瀚

波罗的海介于北纬55至60度之间,比漠河纬度还高,夏日昼长夜短,白天有18个钟头,虽说时间很长,但在海上太阳落于地平线下还可以见余光,让人对时间有错觉而不觉得困。而且海上航行你绝不会无聊,船上有很多节目,有品酒会、电影院、画廊、健身房等等应有尽有,如果你不想参与这些活动也无妨,在甲板晒太阳睡觉,海风拂面,也是相当惬意。还有诗歌号船上的一线服务人员多为菲律宾和印尼籍,他们服务态度特别亲切,每晚服务人员都会送来第二天早餐菜单和用毛巾折的龙虾造型,整个旅程浪漫又温馨。

短短的10天波罗的海行程就这样结束了,回想每一个在船上的夜晚,我都会凝望深邃的海水,远远望去,海面平静,可是站在很靠近栏杆的地方垂直张望下去,那些翻滚的浪花好似要把我吞进去,生长在海边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它的气魄和浩瀚。

邮轮攻略

1.在MSC诗歌号上是享受意大利美食的绝好机会,全程邮轮上三餐、下午茶、夜宵。整个行程费用已包含,但邮轮上还有不少特色餐饮,需要自费。如街渡日式料店、纪念碑餐厅、庞贝自助餐厅,需要收取18欧元。

2.全程小费140欧元/人(包含91欧元导游小费,49欧元邮轮服务费,14-17周岁儿童邮轮服务费28欧元,14周岁以下儿童免邮轮服务费);如需参加岸上观光游览费用大致为1人450欧元(10人以上发团);船上有互联网,135欧元可买到1100分钟;船上也有卫星电话,18欧元一张只能打12分钟。

3.护照销签:按照使馆规定,凡在旅行社办理签证的客人回国抵达港口时需将护照交回使馆销签,销签时间通常在7个工作日左右。

4.邮轮靠岸后可以加入旅行团或自由行或待在船上,每个靠岸城市最多停留两天,可自由体会当地的景致与文化。

其他事项

签证

该线路需要德国签证,办理签证护照有效期必须在6个月以上;在圣彼得堡参加邮轮公司组织的岸上观光线路,需办理俄罗斯落地签证。

货币

德国、爱沙尼亚和邮轮上都可以使用欧元,丹麦使用丹麦克朗,瑞典使用瑞典克朗,俄罗斯使用卢布,建议游客在出国之前换好所需币种。持国际信用卡可在欧洲的大型商场和邮轮上刷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