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二学段说明文文体特征教学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把课文文体分为,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只对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的目标: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一学段教材编排都是围绕“发现身边的科学、学科学、爱科学,体会科学的乐趣,引发研究探索的欲望、发现科学的情趣”这些主题的故事、童话、儿歌,没有说明文。第二学段已出现说明文,但课程没有预定的目标,该如何去实现说明文文体特征在这一学段所应有的教学价值呢?
一、辨识说明文,建立文体意识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只明确提出《赵州桥》《太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说明性的课文。教材的编排又以专题组织单元,没有出现专门的说明文单元,因此辨识说明文也就成了第一要事。何谓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构造、类别、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文章,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关于科普的文章是不是都是说明文?写景的文章是不是?状物的文章有没有?它们属于哪个类型的说明文?反复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比较了借景抒情散文和写景说明文及借物抒情散文和状物说明文的异同,整理出了第二学段的说明文。
1.集中在“自然科技”专题单元里的
2.分散在其他专题单元里的
从分布来看,自然科技专题和其他专题的篇目差不多,它们在不同的单元里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从篇数来看,从三年级到四年级,说明文篇数增加了,这为第三学段学习说明好了铺垫,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有与自然科技有关的说明文,也有与写景、状物有关的说明文,各注重了理趣与情趣的结合,科学与文学的融合。从类别来看,事物说明文多于事理说明文,遵循了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领会编者意图,探寻文体特征
纵观教材,结合编者的意图,反映在第二学段的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如下:
1.说明有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顺序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颐和园》按照空间顺序,先写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花钟》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逻辑顺序说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电脑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可见,说明要有顺序已逐渐渗透在这一学段中。
2.说明结构较为典型
说明文就主体部分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在这一学段中,事物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多为并列式或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赵州桥》《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秦兵马俑》《电脑住宅》等,而事理说明文形式各为不同,《花钟》为递进式,《飞向蓝天的恐龙》为连贯式等。以总分式结构占多数的的安排,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明方法以渗透为主
第二学段学习说明方法并不突出,仅有两篇文章直接指出。《太阳》,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其他像《赵州桥》《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简单渗透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一切都为第三学段的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做好准备。
4.说明语言科学、准确、生动
说明文的语言特别关注科学性、准确性。《花钟》一文,“五点左右,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之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真切地反映了客观现实。
像这样科学准确的语言在其他文章里还可以找到,但在这一学段更多展现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在这学段的说明文中,除了略读课文外,只有《月球之谜》《蟋蟀的住宅》《长城》不要求背诵,只有《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长城》不要求抄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足可见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以文艺性说明文为主。
5.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视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每课都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有些还要求写下来。如《月球之谜》一文让学生写写你还知道的哪些未解之谜;《长城》一文学让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摘录下来。教材的编写如此重视资料的搜集,一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来关注说明文的延伸拓展,以培养学生搜集、加工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根据年段特点,实现教学价值
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依据文本中的说明文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其最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把握说明性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理清顺序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有这么一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可以帮助找到文章的写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如《电脑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电脑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填写表格,然后连起来说一说,以把握内容。
了解本学段以总分为主的结构,学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文:“赵州桥非常雄伟”是总起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到这两句,也就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像《雅鲁藏布大峡谷》《秦兵马俑》等此类课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达到到教一课、学一类的目标。
有些文章的结构不是总分式,也没有关键句,如何把握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来说说主要内容。如《果园机器人》一文,果园机器人怎样?请学生默读思考,在交流时,帮助概括出关键词:会干农活,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抓住语言特点,赏析迁移运用语言
第二学段的说明文,多为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教师要抓住其语言特点,结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玩味赏析语言文字,进行仿写迁移,凸显语用。
(1)多读多背多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课标提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师要抓住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的要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还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在抄写喜欢的内容时,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2)比较辨别赏词句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中的“一支、漫长”体现了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表明了变成鸟儿的恐龙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分支,演变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如何让学生领会?
①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②从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交流,讨论。
经过比较辨别,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体会了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仿写迁移多运用
崔峦老师说: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叶圣陶说说明文适合“仿写”。仿写句段,迁移运用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就是实现“例”的增值。
《花钟》一文,运用多样的句式写出各种花的形态,语言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效果,体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这样做:
①读第一自然段写花的句子,你发现什么?(花开的样子不同)
②完成课后第三题: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
③读句子,比较:把第一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句子全换成“什么花开了”,你喜欢吗?为什么?
④边赏图片,边读课文,感受花各具形态的美。
⑤写法拓展,选择完成(二选一)。
学生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的生动写法后,可以选择利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围绕“春天,万物苏醒”来写一段话,也可以选择学习文中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花怎样开放”进行仿写,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凸显语用。
第二学段的学生不仅要仿写句子,更要进行段的仿写迁移。如学了《赵州桥》,可以写一写家乡的桥,学着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可以记一次游览活动,等等。
教师要准确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加强对说明文文体文本功能定位的研究,进行文体意识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文体的特点,在语文实践与理解、体验、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中考;说明文;考点;结合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读者以知识。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以说明为主,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性。
一、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考说明文要考查的不是说明文的概念,一般亦不会考查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对于说明对象考查也比较少。因为说明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就是说明为主,除非在说明文中它的某段表达方式很特别。对说明对象考查也很少,因为一般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题目,或者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考查就比较多。例如,在2014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板块《细菌发电前进广阔》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考题:“细菌发电具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其中两点优势。效率高、无污染、成本低。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细菌发电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搜集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这一考点,在说明文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学生在浏览全文后,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找出了纪念碑特征的词语,巍峨、雄伟、庄严。《凡尔赛宫》《松鼠》也是这一类;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对我们学习的《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筛选,学生会发现文章的标题巍巍作为中山陵的定语,起到修饰中山陵的作用,那么中山陵的特点就和巍巍有关,《国宝――大熊猫》也是这一类。此刻,正是为学生指导说明文考点的绝佳时期,让学生思考,一般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因为学生有了老师的指引,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就是在文章的题目或是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这是一般的情况,老师这时再由浅入深,结合有些比较难找的说明对象特征的文章,这就需要学生从文中筛选,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展现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说明清楚,或是把事理阐明清楚。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制图表等,这类考题找说明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一般在中考中不仅仅要求学生只要写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归类,和学生一起找出内在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归纳出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凡尔赛宫》时,老师找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在今天的主要地位和价值,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他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凡尔赛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特征;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强调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样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规律,运用怎样的格式。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准确率。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简明、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和生动性,生动活泼的语言一般出现在文艺性说明文中,例如,《松鼠》《松鼠金龟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这类文章既讲科学,也讲文学性。在中考中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如,2015宿迁中考语文试题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答题要点:不能替换,“一定”表示肯定,“也许”表示不确定,文中是一个肯定判断,去掉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题型的训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体现出来。例如,《松鼠》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表程度的、表范围的、表修饰的、表限制的词语,我们老师要结合具体语段为学生作训练,只有平时的训练积累,才能够在中考答题中出类拔萃。
2010年以前,定西市中考语文满分150分,其中阅读理解占70分左右,2011年始,语文整卷满分调整为120分,其中阅读理解占50分左右。这充分说明阅读理解在语文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指导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非常重要。定西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一般涉及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本文就现代文阅读的常见考点浅析一二现代文阅读一般只考查散文阅读、小说阅读和说明文阅读。
散文阅读考点一,理清文章脉络,具体考点有:找出行文线索,说明行文思路,划分层次等。散文阅读考点二,把握文章大意,具体考点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取有关信息,挖掘题目含义,归纳文章主旨等。散文阅读考点三,品读重要语句的含义,具体考点有:指出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品味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层意义,品味词句所用的修辞方式及表达效果,品味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与思想感情等。散文阅读考点四,语言特色,具体考点有: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风格等。散文阅读考点五,散文中生动的形象,具体考点有: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象征意义,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散文阅读考点六,体味作者的情感,具体考点有:重要词语中作者的情感,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人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小说阅读考点一,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指的是弄清小说中人物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具体考点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指出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小说阅读考点二,把握小说主题,主题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体考点有: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结合小说主题谈谈自己对某句话或某个问题的理解与看法等。小说阅读考点三,分析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描写,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通常包括自然景物、居住环境、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等方面。具体考点有: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联系全篇,简要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小说阅读考点四,把握人物形象,从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入手,是理解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具体考点有:判断与赏析小说进行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感情,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小说中的人物等。小说阅读考点五,赏析小说的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因而赏析小说语言在小说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考点有:关键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义,词句的表达效果,句子运用的修辞方式,揣摩人物语言的深层意义等。小说阅读考点六,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中考小说阅读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布局谋篇和表现手法。具体考点有:小说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等。
说明文阅读考点一,明确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一类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文阅读考点二,理清说明文的层次与结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三部分,开头揭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介绍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用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说明文阅读考点有: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等。说明文阅读考点三,说出文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中对事物的介绍总要依照一定的顺序,即说明顺序。具体考点有:直接指出文章运用的说明顺序,解析相连的几个自然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说明文阅读考点四,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初中阶段须掌握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具体考点有:判断语段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说明文阅读考点五,体味说明文语言,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简洁。具体考点有: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等。
何永杰,教师,现居甘肃陇西。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说明文 兴趣激发 方法途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 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六、组织学生在参与图表教学中出新趣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分值仅略次于记叙文,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考查的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辨别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清说明的顺序;概括说明的内容;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文段的结构;进行与文段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考生在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时,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等常写错或答错,丢失了不少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线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考生解答说明文阅读题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一、总结知识点,巧编顺口溜
说明文要考查的知识较多,不少考生由于平时记不住知识点或对知识点模糊,加之考试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便胡乱答题或不答。现笔者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说明文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和主要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如下:
解答阅读说明文,
读懂文章明中心,
题意一定要审清,
答案(提示)多在文(题)中寻。
遇题不要慌,
邻句把忙帮,
邻句不在家,
思考来开门。
一两句话过渡段,
承上启下作用判。
拼音字词题出现,
要靠平时多训练。
如果遇到主观题,
不好回答莫放弃,
联系生活好答案。
概括段意记清楚,
抓住中心总结句,
不要忘了过渡句,
善于归纳有好处。
说明结构有四种:
总分并列与连贯,
加上递进要弄懂。
说明方法有十种: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下定义、分类别、引资料,
打比方、作诠释、绘图表,
再加一种摹状貌。
说明顺序有三种:
时间、空间和逻辑,
提示词语是信息。
说明语言要知道,
准确、简明、缜密好。
顺口溜编成后,在教学教材说明文前,可先让考生把顺口溜熟读成诵,牢记于心。由于是顺口溜,考生能较快记住,不少考生容易把说明方法中的“列数字”写成“例数字”,通过熟记后,自然容易避免写错。然后再对照范文引导考生认真分析顺口溜中所涉及的知识,考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然就能牢记顺口溜于心间。
二、借住顺口溜,速答阅读题
考生通过说明文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段结构等知识点,然后引导考生解答说明文阅读题,以提高其答题能力。下面以南宁市课改试验区2007年中考试卷的说明文阅读题为例,具体解答如下: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饮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乙]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多是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房屋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的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棱上的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
17.从[甲][乙]两个文段可知,在建筑布局上,苏州园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北京园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2分)
18.[甲][乙]两个文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是()。(2分)
(A) 时间顺序(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19.[甲][乙]两个文段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每个文段列出一种即可。(2分)
答:[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0.[乙]段划线句“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中“如此”具体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考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回答:
17要求回答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的特点。(题意一定要审清弄准)通过读文明确: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归纳答案:不讲究对称。故宫、颐和园(北京园林)等建筑金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归纳答案:讲究对称。(答案多在文中寻)
18要求回答[甲][乙]两个文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通过读文明确:无时间及地点提示性词语,(A)、(B)两项排除,答案为(C)逻辑顺序(从整体到局部)。(提示词语是信息)
19要求回答的是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十种……摹状貌)通过读文明确:[甲]我国的建筑……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归纳答案:作比较。[乙]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例如颐和园的长廊……竟无一相同。归纳答案:举例子。
20要求回答“如此”指什么。(题意一定要审清弄准)读文明确: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辉煌……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答案多在文中寻,遇题不要慌,邻句把忙帮)归纳答案:屋内的摆设也要求严格工整,对称。类似考题在近年的各地中考试卷中,屡见不鲜。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激发兴趣说明文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新的科学知识。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像死水一潭,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教师费尽了心血,效果却很不理想。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又比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重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多一些创意举措,激活说明文教学。
一、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二、在明确目标中激发兴趣
无论哪一类文体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对选文内容进行表达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和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选文内容。有些说明文就是讲科学知识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科学知识,如果课堂上单讲语言手段和方式,不讲科学知识,这节课上得就没有深度,学生就没有学到知识。说明文是真实地反映整个客观事物的,属于科学认识,获得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信息。究竟怎么讲才算是讲出语文的味道呢那就是要将科学知识放在教学当中。换句话说,就是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科学知识化在语言的训练当中不着痕迹。
三、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以前,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自觉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入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其中科普说明文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说明文入选时尚能反映当时的科技水平。但由于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常常是一经选定就若干年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有些课文的局限就渐渐显示出来,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拉大了,因此,在教学说明文时。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补充新的内容,避免教材的局限,尽量使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比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五、在“观察”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说明文有事理说明和事物说明两类。如果学事物说明文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耳闻目睹,进行实地考察,效果就大不一样。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录像等让学生观看,对照学习课文。总之,在“观察”中学习说明文,学生兴趣异常高涨,收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六、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
当然,运用多种教学法教说明文形式应多种多样,我们在教学中可灵活地运用、综合地运用。笔者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方式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期共同探讨。我相信如果大家能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的途径,在说明文教学中争取高效率也是很有希望的。
七、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的考查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中比较抽象及较难理解的一种文体,知识点主要涉及:把握说明对象,理清层次结构;指出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延伸探究创新。
■
阅读事理说明文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揭开事理说明文的“神秘面纱”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两大分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说明对象、说明目的不同。
在说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看得见、摸得着,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名扬天下的苏州诸园作为介绍对象,曲径、假山、池沼、花墙等构成了清新淡雅的江南美景,说明对象具体可感。而事理说明文是以不可描画的抽象事理作为说明对象,看不见、摸不着,如: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即以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及成因作为文章的说明对象,阐释了沙漠里的科学知识,事理抽象,无从勾勒其色彩、形态。
在说明目的上,事物说明文意在通过对具体可感事物的形状、性质、用途等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该事物,着重解决“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如布丰的《松鼠》,文章从松鼠漂亮可爱的外貌,说到它驯良乖巧的性格,进而介绍它的生育特点、皮毛用途,意在使读者对这种可爱的小动物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而事理说明文旨在诠释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分析因果关系,揭示变化规律,着重解决“事理为什么”的问题。如吕叔湘的《人类的语言》一文,就从人类语言的特点、意义、用声音作为传播手段的原因等角度,对语言这一抽象、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说明,意在让人们了解语言的内在演变事理。
二、抓住事理说明文的“关键核心”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释说明对象的事理成因、性质特点、相关联系等,作者组合各说明内容之间关系的逻辑方法便成了文章的重点。阅读中,我们要清晰地辨明文章介绍了什么科学事理或科技知识、采用何种说明顺序、安排何种说明结构、运用怎样的说明方式、体现了哪些科学人文精神。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环节就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深奥抽象的事理依靠缜密的逻辑推理维系着,因而,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我们要抓住文章的“关键核心”――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以逻辑顺序为主,主要体现为: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括到具体、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等。理清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要从抓标志性词语入手,因为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逻辑推进顺序的标志性词语,也可以通过概括文章段落的要点、提炼段落说明中心句来理清说明顺序。
三、把握事理说明文的“阅读节奏”
近几年中考科技说明文大都以事理说明文为主,说明内容主要涉及新兴科技、前沿科学等,如保护生态、低碳环保、微观科技、宇宙探秘等,大都是同学们知之甚少的知识领域,再加上事理说明文科学严密的文体特点:多用专用术语,逻辑推理严密,平实说明为主,因而文章较为枯燥,给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我们要:1.仔细阅读文本,抓住说明对象本质,明确说明的主要内容。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要明确作者抓住哪些奇怪的光、声现象的本质,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解释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原理。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推理过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作者为了说明花红的原因及其色彩变化规律,按照“设疑、解释、总结”的顺序行文,条理非常清晰,同时作者按照严格的逻辑推理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3.品味说明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学生阅读的事理说明文大都是科普类文章,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活泼,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多引用俗语等,生动活泼。4.激活科学思维。如中考题常有让学生想象“未来太空生活”“人类特征解码”“畅想生态家园”等探究题。我们要立足文本,根据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际,进行合理的思维迁移和科学想象,展现神奇的科学图景,通过创新探究题,大力培养自己的科学品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向适当的身高进化
寻 正
以现在的主流标准来看,多数人都向往“高个子”,不少家长为儿女身高不足担忧。在校园中,经常有个子不高的同学被称戏为“根号二”,即1米多一点,身材高大的同学则更有安全感,也更受异性青睐。但是,当我们用科学方法论证身高的问题时,就会发现普遍的偏见实在是荒谬至极,个子矮的人其实不应当为身高担忧。
从进化论角度来看,在人类未进化出意识之前,跟其他生物一起在食物链上竞争时,个子高大占据生理优势,因此,古猿人身材向高大发展。这有利于跟其他动物进行体力拼搏时占上风,所以高个子的生理优势是动物性的。当人成为万物之灵时,个子高大不再是优势,我们有一种向个子矮小进化的趋势。
在充满人类竞争的历史上,高个子占得表面优势,而真实的取胜者往往是矮个子。从生理学上看,高个子跟矮个子对比有绝对力量、短时爆发力、达到范围宽、不易缺水等方面的优势;而矮个子则在拥有相对力量、灵活度、散热、耐力上的优势。高个子基础代谢率更低,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更有优势,不过,消耗的食物总量却更多。高个子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而矮个子则适应南方热带气候。
矮个子还有明显的更长寿命。如果你接触过百岁老人,你会发现他们都不高。日本冲绳人以长寿闻名于全球,其高龄老人平均身高:男性不到1.60米,女性不到1.45米。在百岁老人中,平均身高男性只有1.48米,女性1.39米。
美国学者撒马拉斯是研究身高与寿命关系的专家。他认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系统越大,其维系系统有序性的成本就越高。人的高度决定着人的容量体积,体积越大,这个系统会有越多机会增加破坏性的熵值,越容易最终塌陷――也就是说越容易死亡。
我们知道,人的生长发育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而来的,一个1.83米重达86公斤的人,其体细胞达到100万亿,相对于一个1.52米只有50公斤重的人来说,多出40万亿。个子高的人体细胞要分裂更多次才能达到要求的细胞数量,会显著消耗其DNA(脱氧核糖酸)的末端的端粒,加快衰老过程。同时,这个高个子也有额外40万亿的细胞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增加发生癌变几率,从而导致寿命减少。
如果可以理性地设计我们的身高,我们应当像撒马拉斯提倡的那样,向矮个子进化。据估计,美国人口在10年间体重平均增加了4.5千克,作为一个后果,在2000年美国航空服务业增加了3.5亿加仑的燃料需求,价值2.75亿美元。撒马拉斯进一步估计,如果人类的身高减少20%,我们可以节约15亿吨的矿物质与塑料、1.3亿吨食物,以及86万亿加仑的清水,整个经济效益达到3万亿美元!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从身材“现在的主流标准”说起?
2.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的黑体词“都”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结合文章第五、六段的内容,说明高个子为什么会寿命减少?
1.辨析说明对象及特征
(2012・甘肃兰州) 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①2011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②在自然界,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面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则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图片作为路标。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的蜂脸道路。
③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并且认得巢穴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成员数量太多,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果昆虫稍微表现出学习或者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一种本能。因为,昆虫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差太远。“15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④无独有偶,2010年10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若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迷宫来做实验,并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只有飞到正确的位置才能获得蜂蜜作为奖励,如果飞错了则会受到一些惩罚性刺激。经过训练,蜜蜂迅速完成了学习,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上”“下”“左”“右”,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⑤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数年前,有人曾饲养并观察黄獠蚁的行为。这是一种利用丝黏合树叶做巢的树栖蚂蚁,上千年来广东的果农都用它们来猎杀柑橘害虫。当时,他们将黄獠蚁的巢穴从树上摘下来,因为怕它们逃逸,还特意用一个大号鱼缸装满水,做了一个孤岛把巢放上去。为了美观,人们还在水中养了些很小的热带鱼。随后怪事便发生了,这些小小的热带鱼莫名其妙地少了许多!这让所有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⑥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了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树栖的黄獠蚁很快适应了鱼缸的环境,这些原本是树上的猎手竟然搞起了渔民的营生,它们将不经意间游到岛边的小鱼拖上岸来吃掉了!这真的是单纯的本能吗?我无法确定。但是,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⑦尽管,我们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像人脑这样“规模”的脑才算得上是聪明的,昆虫应该是愚蠢和低劣的。但是,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一些昆虫能够将物品分类,一些昆虫能够数数,还有一些昆虫甚至能够记住人脸!
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以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以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有:①看标题;②看首尾段;③看关键词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④逐段分析内容,然后归纳小结。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①能识别同伴脸孔的纸巢蜂。②能认识同伴、分辨方向、适应环境的昆虫。
本文介绍了纸巢蜂、厚结猛蚁、蜜蜂、黄獠蚁等昆虫的特别之处,并不是具体介绍某一种昆虫的特性,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应是“昆虫”。错例中对这类昆虫的特征的概括并不准确,错例①只是概括了纸巢蜂的特别之处,错例②虽然说出了文中列举昆虫的具体特征,但是并没有概括出这类昆虫的一般特征。另外作为标题也不够简洁。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我们可以根据最后一段得知昆虫并不是愚蠢和低劣的这一事理,从而得出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有智力或学习倾向”。
①昆虫并不弱智。 ②昆虫是有智力的。
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2・河南)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
④在低海拔地区,尽管条件优越,但岳桦竞争不过云杉、冷杉等,只呈零星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岳桦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海拔1700米、2100米处形成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岳桦林带,几乎为纯林。当海拔高于2100米,由于受风、雪等因素的影响,岳桦以斑块状分布于高山苔原带。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
(5)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了……的……特点。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8)引资料:增强文章说服力。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一般是:本句(段)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举例子和列数字,具体形象,科学准确。
首先,说明方法判断有误,选段列举云杉、冷杉等例子是为了与岳桦进行比较,说明在低海拔地区岳桦生长不占优势。其次没有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①作比较。把岳桦与云杉、冷杉等进行比较,突出说明在低海拔地区岳桦生长不占优势。②列数字。用“1700米、2100米”准确地说明适合岳桦生长的海拔高度。③摹状貌。用“斑块状”形象地说明岳桦在高山苔原带的分布状态。(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3.把握说明文的顺序
(2012・四川成都)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有条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地依次进行说明,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多用来说明建筑物。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多用逻辑顺序。
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先说明了椅子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再说明了椅子的出现对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的影响。段落之间有着内在的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只是分层概括了段意,没有说出具体的说明顺序。
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
4.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012・重庆)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1)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
(2)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iú)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为其基本特征,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解释字面意思,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具体说明作用,如“××”词修饰或限制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其次要说明这类词在说明文中的一般作用,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等。
有时作者为了让说明文更能吸引读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解答时要扣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说明方法或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1)“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败家”一词表达生动形象。
只写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笼而统之,缺少对词语的解释和作用的分析,没有结合原句具体分析。
(1)“可能”表不确定性,说明了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时,才有致癌的风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败家”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氧抗坏血酸。
5.探究材料链接题
(2012・浙江衢州)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案例中王阿姨的做法有哪些错误。
【案例回放】王阿姨出现了头痛、发烧等症状,经医生检查,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因为家里还有阿莫西林和头孢氨苄胶囊,她就自行服用了这些药。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要严遵医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引发肠胃不适,间隔太久则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
【链接材料】
感冒是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还有更复杂的。病毒是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微生物。人类传染病中的80%是由病毒引起的,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材料链接题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经典考题,材料内容通常是对原文内容的补充、印证、拓展。判断材料与原文的关系时,首先要准确概括材料内容,然后在原文中寻找与之照应的句子和内容,建立材料与文章之间的联系。
①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②没能严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