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材;电工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3-02
一、引言
电工学是为非电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并且对很多专业也是唯一的一门电类课程。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第2版《现代电工学》一书,由浙江工业大学顾伟驷、龙胜春、浙江大学贾爱民、浙江理工大学韩秀荣和浙江农林大学郑红平编写,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主要是为省属普通高校的非电类专业而编写。在编写中,作者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使用的电工学教材的现状,多次召开参编人员座谈会,结合有关院校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教材总体构想。一方面从电工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入手,注意涵盖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以保证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加强应用,分析举例尽量采用实例,以缩小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考虑到教材的主要阅读对象为省属普通高校的学生,在编排内容时做到详略得当,循序渐进。同时作为教材也要反映一定的先进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力图使教材体现侧重基础,面向应用,拓宽知识面的总体构想。本文介绍了《现代电工学》更新内容和注意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特色。
二、内容大幅更新
通过电工学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如何应用于非电类专业,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有较宽的视野,能从学科交叉应用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为此,在电工学的教材选材上,主要是电工、电子学科中成熟的、经典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由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极为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促进其发展,有电工电子技术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电工学课程还要向非电类专业介绍电工学科的新技术、新动态。为了使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电能的应用和电工电子技术,并能适应今后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适当地拓宽知识面。《现代电工学》一书,是高等院校电工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的变化。
1.符号标注尽量符合国标。根据国标GB1097-2006《旋转电机线端标志与旋转方向》的规定,电机绕组用“U、V、W”表示,三相电路中的相线用L1、L2、L3表示;在变压器部分,根据GB1094.1-1996《电力变压器》第1部分总则的规定,三相变压器绕组应用A、B、C表示,但考虑到全书的连惯性,不管是电机还是变压器绕组,本教材均采用“U、V、W”表示。
2.电路部分是整个课程的基础。本教材对“非电”专业的学生,重要的是建立电路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以“够用”为原则。电路部分共分3章,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和三相电路。在电路部分强调元件本身的约束关系,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如在第1章介绍了电路的基本概念,讨论了电路无源和有源元件。在介绍电路基本定律KCL和KVL的基础上,作为KCL和KVL的应用来导出支路电流法,而削弱复杂电路的分析。在引出戴维宁定理时,突出有源二端网络外特性的等效概念,叠加原理作为线性系统的基本原理来介绍,不陷入求解繁题、难题中去,同时又省出学时学习更多应用型新知识。我们在交流部分做了同样的处理,将重点放在将相量概念的引入上,强调功率、功率因数提高、谐振等重要概念。在电路的过渡过程部分主要介绍了RC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分析,从电路基本定理出发,导出方程与解答,并介绍了三要素法,强调换路定律、过渡过程的指数变化规律、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对于RL电路的过渡过程采用类比的方法直接给出结果,不再像以往教材那样介绍“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从而节省了大量篇幅。
3.精简传统内容,增加新技术的介绍。电子技术部分共分6章,分别是: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功率电子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对于半导体器件,强调器件的外部特性和使用方法,强调晶体管的放大、饱和、截止三种工作状态,减少器件内部结构与机理分析。在放大电路的分析中侧重单管电路的放大,主要讨论共射交流放大电路和分压式偏置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还介绍了射极输出器。简单介绍了差动放大电路、对称互补功放电路的概念和原理,不进行电路参数的计算。在集成运放部分,增加了“理想运算放大器”一节,目的是明确实际运放与理想运放的区别,以便引入负反馈。数字电路部分加强集成电路的使用方法,对电子技术部分内容,淡化分立元件电路,加强集成电路,将实用性和先进性结合起来。教材中的器件选用有代表性的典型常用芯片还附有应用事例,强调集成电路输出与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讲它们的内部结构,增加了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存储器等新知识的介绍。
4.针对“非电”专业的特点,注重实用性。电工技术部分共4章,分别是:变压器、电动机、电气自动控制和供配电技术与安全用电。教材从“非电”专业的需要出发,增加了直流电动机、伺服电动机和步进电机部分,还设置了步进电机特性测定的实验,以进一步理解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对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控制、电工测量、安全用电等应用性的章节,强调重要概念,略去不必要的公式推导。在安全用电部分,还增加了建筑物的内部线路一节,讨论了建筑物内部导线的选择以及铺设方法等。
三、注重教材的可读性
教材的可读性是除了选材外的又一重点。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电路讲深讲透,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力求使教材通俗易懂,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对于直流部分,可通过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电机及其控制部分,在讲清基本概念后,可通过在实验室面对实物展示的形式讲解,这样既生动又深刻,使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总之,灵活应用讲授与自学、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现代电工学》全书共13章,42万字,每章有较丰富的习题,习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书末附有习题答案。
四、做好教材的配套建设
在做好教材编写的同时,作者还研制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材的使用指导和习题解答也已完成,清华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相应的《电工学实验教程》。这一系列的配套建设工作,将有效地满足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和同学需要。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现代电工学》[1],至今已经连续印刷十余次,据出版社反馈的信息,已有十几所高校选用该教材,其中有些是211高校。在相关院校的多个班级的使用中,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认可。当然,一部好的教材应是一部科学的著作,也是作者教学经验的结晶。由于编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论文摘要:针对“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以及实验设备模块化、装置化的弊端,结合三明学院的具体改革情况,提出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优化,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工学”是三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理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延续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工学”教学工作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目前“电工学”课程只安排了51学时,其中还包括17个学时的实验课,真正上课讲授的时间只有34个学时,面对教学内容不变、课时不断减少的现状,“电工学”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第二,由于实践教学设备模块化、装置化,从而减少了各个分立元件的接线问题,造成一些重要的实际操作没有达到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们讲好这门课程需要认真思考的,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些“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措施。
一、教学内容优化
1.“电工学”课程特点
“电工学”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作为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非常广泛,现代一切新的科学技术无不与电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电工学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能够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训练实验技能,并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1-5]
2.“电工学”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由于“电工学”课程课时少而内容多,理论阐述的内容抽象难懂,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很难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如下优化。
(1)结合课程特点,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电工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组成的内容,要继承下来,比如电路理论知识和基本定理;要把电工学科前沿的、新的知识及新技术、新产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引进的新内容与当前发展的新技术水平相适应,如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及仿真软件。淘汰过时陈旧的知识、删除不实用、偏难的内容、删去与专业无关的内容、避免重复与其他教学交叉的知识。比如对于物理学课中已学过的知识,如磁场的基本知识等不再重复。因为直流发电机越来越被半导体整流设备所替代,对直流发动机的介绍就可以简略。
(2)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电工学”课程具有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特点,应针对不同专业优化教学内容。“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授课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增减。上课时多联系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案例,特别是应该结合实例讲授概念与原理的应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电工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作用和意义,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课程有兴趣,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另外,不同专业对“电工学”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要根据专业的需要、学时的多少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决定取舍。比如,物理学专业要对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识内容进行重点分析讲解;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可适当增加plc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方面的内容;机械专业可多介绍一些电动机、发动机等方面的内容。在做教学课时安排时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课时安排也不同。我校针对不同专业安排“电工学”为34、45、51、60 学时等。
(3)承前启后,讲解详略得当。“电工学”作为高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是后续“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电学课程的基础。比如电阻电路基本定理及电路分析作为电工学的基础知识要作较详细的讲解,即对这一部分的定理、概念,都要讲到位,让学生理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这些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课程学习时难度就会比较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将新技术、新产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3.实验课的优化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结合方式。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
现在实践教学的弊端在于设备过于模块化、装置化,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插几根线即可,减少了各个分立元件的接线问题,造成一些重要的实际操作没有得到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目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已具备实验技能的前提下,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情况,完成一个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设计。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室现有元器件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路线,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提出实验预案,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独立操作完成设计性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样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引入高新技术实验,如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引入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实验。
还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课堂教学转到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一个主动获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工测量等理论教学。
总而言之,应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电工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1.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电工学”知识内容比较多,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高科技的知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需要结合实际讲解才能更有说服力。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不用板书、节省时间等明显优势,有助于解决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将一些抽象的公式、原理、定律,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展示给学生,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交流电动机这一章,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电动机及其结构,并在演示的过程中细致讲解,用动画效果来介绍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使学生能够有较强的感官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
2.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电工学”课程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而知识更新、补充快的特点。课堂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理论性强、难度大的内容一定进行课堂讲授。而对应用性、概述性或难度不大的内容,可结合学生特点,专业要求,安排学生课外自学。
比如安全用电这部分知识非常直观、易懂,可不讲或略讲,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电工测量这章可以从课堂教学转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自学,用实验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电工学”课程理论性强,应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和电动机的控制部分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配电房、校内供配电线路,介绍计算机房配电线路和实验室配电线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对于安全用电的知识结合校园中学生违规用电,造成的安全隐患给以深刻剖析,培养学生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我校还经常开展进社区家电维修活动,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登记维修记录,有的在一旁帮忙,有的则埋头检查电器旋下螺丝,拆开电器,认真仔细查找原因。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得以升华。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电工学必备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电工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和考试过程的管理,规范课程成绩的评定,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结合“电工学”课程特点,制定下列考核办法。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四部分构成。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25%)+(期中考试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50%)。
根据学校关于平时成绩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确定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平时成绩由出勤和作业二部分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占25%(可根据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得出)。
这种考核方式,使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考核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结束语
“电工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但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电工学”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飞.电工学(第一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鹿晓力.电工学(第一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电子专业 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86-01
现在的数学教学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沿袭了以前传统教材的一般形式,内容不深刻,缺乏创新,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只好知识的罗列,教学质量差,教学效率底。在整个中职数学教学的专业大背景下,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了解专业真正需要是什么数学知识,达到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的效果。分析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研究、查缺补漏,形成完整的体系。让数学教学包含专业课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数学知识,更助于学生按需学习数学,形成更完善的知识体系。
1 从研究电子专业教学大纲入手,构建数学教学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专业包括《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技能实训》,《电子技能实训》,《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家用电器维修》,《电视机原理与维修》,《Protel》,《Ewb》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就整个专业体系来说,要按一定的顺序开设课程,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要标出自己学习的情况依次列出,不明白要单独标明,形成一整套数学知识体系,作为制定电子专业数学教学目标的依据。
2 有效整合,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要与专业需求相结合,在专业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数学知识更加灵活。例如:(1)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解方程,这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但是中职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解方程,因此要重点训练。(2)因为电工中的正弦交流电需要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函数图像作为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其它三角函数图像甚至可以忽略。(3)电子专业中并未要求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的知识,可以不做要求。总的来说,专业服务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这也是教学的根本方向。
3 数学内容的设计注重专业应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打好基础,切记不要好高骛远。根据掌握的数学知识结合所学的专业,依据生活、生产实际,凸显出职业特征。所以,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经常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主动向专业老师学习数学课程,对其内容和范围有所了解。解决学生所遇到的专业数学问题,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熟记数学知识要点,做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运用数学知识找到更多的专业的课程,让学生领会数学服务专业的精髓,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解决专业课程遇到的数学问题,活跃数学课堂,增加学习氛围,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埋下伏笔。
统编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要贯彻实施数学教程服务于专业的宗旨,在满足各个专业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大纲的要求,注意统一性原则,教材内容要有新意且不失灵活,建立教学模块要适中,大模块内容太多;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小模块显得没有条理,枯燥乏味。其中坐标系的应用又分为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和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知识。正弦函数的应用主要研究弧度制的相关知识、正弦函数的图像、峰值、相位、周期。向量的应用涉及包括向量的基本知识和运算。在将来的工作中,中学生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融会变通。由于技术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子模块的优势,加以修改、整理,节省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 数学思想应灵活多样
4.1 方程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方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广泛的应用在电工、电子专业的领域中,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根本思路。在复杂直流电路的支路电流法的学习中,往往十分困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甚至找不到一点头绪,如果灵活运用方程思想,就会豁然开朗,找到不同的支路,再根据未知数的个数列相应几个方程,这样学习就变得简单了许多。
4.2 类比思想
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进行比较学习,新知识的研究和发现,以及处理各种数学问题都离不开这种思想。不但如此,就算是在电工、电子专业课上同样需要这样分析,在有关《电工基础》的串联电路部分中,通过学习电压三角形很容易联想到相似三角形,利用这种类似的思想进行思考,各功率和各阻抗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问题自然也就轻松了。
4.3 数形(图)结合思想
在处理问题上,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利用图形的优势,空间感增强,问题由繁到简,逻辑清晰。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教学上,让抽象的问题直接、简单、具体、形象的呈现在眼前。在进行交流电的超前与滞后的学习上,学生一般都会从概念上分析问题,这样往往会造成理解上混乱,但是,如果在图像的基础上分析,用它们的波形图表示,很明显就看出最大值所对应的位置,简单明了,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此外,随着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文字或图表等多种形式整理归纳重要知识内容,发现规律、寻找特点、引发学生思考,起到点拨提示的作用;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
4.4 多元化教学评价
多元化已经渗透到各种行业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自身的潜能,在教学中逐步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此过程中,老师们需要时刻注意同学们的变化,不论是数学学习水平、成绩、态度、和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评价的好坏。
因此,专业背景很好的表现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上,对愿教材的有用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使数学课程和专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专业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计划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电子专业课,中职传统的数学体系被改变,逐步转变为数学服务于电子专业,将电子专业的数学作为核心内容,根据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数学教学与电子专业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数学的发展促进电子专业教学的进步,成为电子专业教学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与研究新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爱霞.关于中职院校中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763~765.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构建和实施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如何构建和实施以“能力本位”观的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我院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构建出反映汽车行业特色,实用性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选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对我国高职教育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外课程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模式。国外课程模式有其先进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对所在国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我国国情的制约, 我们不可能照搬。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通过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体系和模式,逐渐形成我国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种类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以下几种:其一,学科课程体系的改版,尽管做了改进,没有突破本科 “压缩版”的原型。其二,是模块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组成,根据需要可合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重视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上,明显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或职业定向性,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使用。其三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凸显岗位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课程的要求,是今后主要推广应用的课程体系。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总体思路: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在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需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具体方案如下:
(1)“4S”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售后服务(Service)、零配件(Spare Part)、信息反馈(Survey)。它拥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统一的标识、统一的管理标准,只经营单一的品牌的特点。汽车4S店是一种个性突出的有形市场,具有渠道一致性和统一的文化理念。4S店在提升汽车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形象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表1 基于“4S”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2)在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1。
(3)基于“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要求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获取“汽车维修工”、“汽车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第1学期:在校学习《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实用英语》、《信息技术》、《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等课程。
第2学期上半学期:在4S店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专业岗位,体验企业文化,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2学期下半学期和第3学期:在校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消费者心理学》等课程,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一级维护等实训。
第4、5学期:分步完成4S岗位技能的培养,每学习一个“S”,在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和4S店之间轮转一次。
第1个“S”―销售(Sale):开设《汽车营销》、《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训练定货程序、市场调查、分析,营销策略的设计等能力。
第2个“S”―售后服务(Service):开设《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故障与维修》等课程,主要采用情境模拟法,训练学生售后服务能力。
第3个“S”―零配件(Sparepart):开设《汽车零配件管理与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训练零配件出入库程序、检索方法、库存量确定等能力。
第4个“S”―信息反馈(Survey):开设《保险理赔》、《数据库实用教程》、《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等课程,主要采用实践(活动)训练法,培养学生跟踪调查、回访、客服等能力。
第6学期:在企业从事汽车营销、汽车维护、汽车检测、维修、车辆估价、保险理赔等顶岗实习,汽车驾驶实习,并且完成毕业设计。
2.2 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
为了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结合岗位群应具有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建设《汽车营销》、《汽车故障与维修》、《汽车零配件管理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4S店信息管理软件使用》等5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见表2。
表2 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依据 “4S”工作过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特定岗位能力”。如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针对汽车“销售顾问”岗位进行专项训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观察市场,分析、研究变化的市场给企业所能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能及时提出应对各种变化的建议或经营方案,还要训练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参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按照校企共建、边建边用、精做共用的原则,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专业视频库、配套特色教材、特色软件工具建设,建设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
3、课程体系的实施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须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掌握一定的汽车运用、维修技术与汽车营销技能,能从事汽车营销、汽车检测、维修、养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可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
3.1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突出“能力本位”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要突出“能力本位”观,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整理组合现有课程,重构学习领域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2 革新教学内容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厂实践、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与实际接轨,反应出时代要求和技术进步。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目前,市面上汽车专业相关的教材较多,但是部分教材内容与汽车发展严重脱节。如本专业《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组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4S店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和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3.3 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能力训练为本位,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别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维护案例、学习情境、任务工单、汽车维修资料等开发,为实现课程教学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提供了资源。同时还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进行台架训练和整车训练之前,让学生进行模拟仿真实训。2006年开始,学院与上海景格、北京运华天地合作开发汽车仿真软件充实到具体课程中进行教学,学生在点电脑上进行模拟仿真实训,三维动画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能够更容易理解,之后利用故障模拟实验台及整车进行教学,弥补实践操作资源有限所产生的不足,为学生进行实操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学效果。
3.4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以探索“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为基础,以提高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按照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原则,实施访问交流工程,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聘请行业高水平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6名,优化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达到40%。
3.5 加强“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27页)技能训练平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必备支撑,依托悦达学院积极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中心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生产性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根据4S店规范要求,采用现场实景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综合技能,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实训室的管理,不断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建成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保证教学实训设施设备良好率,为学生实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一批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与中大工业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捷翔4S店、东风悦达起亚嘉华4S店、广州本田盐城4S店等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有10个紧密型实训基地;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保证。
3.6 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优化校企共建悦达学院的运行机制,完善“校企轮转、分步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汽车维护、汽车营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学校侧重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在企业侧重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练一体化。
3.7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在考核体系上,坚持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性,把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嵌入到学历教育课程之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在考核方法上,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强调过程考核,注意学习引导,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4、总结
围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就业的主岗位,调研企业,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形成针对“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信息反馈”方面的特定岗位能力。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在实施“双证融通”的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课程体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是一套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从学科体系向“4S”工作过程体系的一种转移,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已在两届学生中实施,取得预期效果,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学生个人发展有后劲。
【参考文献】
[1]邱英杰,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9).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