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教师法范文

新教师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教师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教师法

第1篇:新教师法范文

一、教师的服务心态

“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行业就得服务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发光彩。

二、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朱小曼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是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达到沟通,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在我教学低段的这几年,经常会遇到他们急着上卫生间而没带面巾纸,或者是在冬天挂着鼻涕而不知道去擦,我总是递上纸巾,急他们所急,天气转热后,我包里总是放着一瓶清凉油,以方便学生被蚊子咬后及时擦上。这些虽然都是举手之劳,但他们,特别是后进生,因此会对老师心有感激,做作业也不拖拖拉拉了。作为后进生,教师更有必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怯懦的困境,恢复他们的自信。

三、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为人师表

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身正为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考教育者和师德示范者。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是以对学生的整个起真实的影响,教师应把言传

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师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我们都深深地知道——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握教育问题的高超学术、和谐、感人的师生关系,无不闪现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技高为师,

一、是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

二、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第2篇:新教师法范文

一、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机制

为了加快新教师成长,我校建立以下四个方面培养机制:

(1)科学培养机制-一构建符合新教师成长规律的培养机制。

(2)正确的导向机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了的集体舆论,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创设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制定学校新教师培训规划和培训制度等,为新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新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开发新教师的潜力,增强新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4)合理的保障机制,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信息、时间和物质条件,帮助新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校本培训之中。

二、组建校本培训资源

首先充分发挥了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本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指导新教师成长。其次借用了校外培训资源,让新教师走出校门,充分参加区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提高。

三、加强了对校本培训效果的评价

我校教导处对新教师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评价和针对新教师发展阶段进行了全程评价。

首先是加强了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模范遵守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定期组织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思想端正。第二,查了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学校领导定期听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并及时总结,为他们打下了成长的基础,使新教师在学习老教师的同时充分发展自我能力,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四、加强了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1.为加强新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三级管理机构,成立了校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指导小组,以确保我校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2.制定了学校校本培训制度。

第3篇:新教师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新教师;成长;初探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贵州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近年来幼儿园新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有优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从学校走进幼儿园是新教师职业生涯的起点。好的开端不但能让教师尽快适应工作,还会增强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职业变成终身的事业。入职初期对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怎样才能促使新教师在入职初期对幼儿教育充满信心呢?幼儿园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注重思想教育,端正从业态度,把握好成长方向

新教师刚从学校走进幼儿园,面临着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要面对个性不同的几十个孩子,还要面对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种种高期望的家长,加之千头万绪的教学工作,常使新教师不知所措。因此,幼儿园首先要注意在思想上做好引领和导向,及时帮助新教师把握好发展方向。

(一)做好职业规划,帮助新教师正确认识自己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不足,为使新教师能快速成长、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幼儿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新教师,和她们一起客观地分析个人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帮助新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找准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使新教师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到优势特色发展。例如:对于能带孩子在户外游戏中玩出花样的新老师,幼儿园要建议她们加强体育锻炼;而对擅长手工的新老师,就动员她们研究玩具的制作。

(二)抓住师德建设,增强职业使命感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能从人格的活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良好的专业态度能转变为规范的专业行为,有了规范的专业行为的付出能习得较高的专业技能。因此,幼儿园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新教师关怀,关注她们的精神成长。通过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教师师德规范》《感动黔西南的人民教师》《最美乡村教师》《韦正雄的先进事迹》等开展座谈会,和新教师心贴心沟通,一起分析现实、展望未来,让她们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而使她们增强使命感,珍惜现有的岗位,把教师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追求。

同时,为了帮助新教师处理好幼儿园内部的人际关系,幼儿园应注重引导新教师提高个人素养,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创造愉悦的成长空间,从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好教师打下健康的基础。

二、实施专业培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打好成长基础

1.借助“老带新”方式,规范新教师专业行为

“老带新”是新教师入职过程中最有用的援助方式。幼儿园可以把新教师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分配在一个班级工作,形成一对一的师徒结对关系,帮助新教师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表明,指导教师是新教师入职初期重要的模仿对象,在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教师不仅能在教学技能、一日活动、家长工作、处人处事等方面受到老教师的影响,而且在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等方面也能受到老教师的影响,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新教师的健康成长都尤为重要。因此,在选择、配备带新教师时幼儿园应尽可能安排师德高、专业知识广、执教经验丰富、乐于助人、责任心强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工作,帮助新教师迈好踏上工作征程的第一步。得到老教师的耐心指导后,新教师会很快学会班级一日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的方法、教育教学的常规组织、和家长沟通的艺术等技能。为了让新教师学到更多,保证全面带教,幼儿园还应倡导“一徒多师”,打破班级新老搭档,在教学上为新教师配备多个师傅。

2.以“一课多研”为支撑,提升新教师专业技能

教研组是幼儿园教师集体研讨、共同成长的有效形式。在教研活动中,可以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切入点,开展“一课多研”“同课异构”活动,让新教师在研究反思中、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逐步成长。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幼儿园可以先让承担任务的新教师自行设计教案,再听取教研组的意见修改教案,然后采取“说课―试教―修改―再执教”的形式,反复练习。

三、营造宽松氛围,搭建展示平台,树立成长自信

1.营造宽松环境,减轻压力

每个新教师来园工作时都是全身心投入的,带有着成为一名好教师的理想抱负。但经验的空白往往让她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扶持,新教师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感,畏惧工作。因此,幼儿园应为新教师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引导新教师以平常心对待工作,注重体验学习的过程,遇到问题多思考,多问多说,总结经验教训。如在观摩教学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听课教师要及时与新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压力为动力,将失败变成再尝试的突破点,而非一味指责批评。在这些研究尝试的过程中,要让新教师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同时,幼儿园也应多组织新教师开展打球、旅游、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她们感到工作是快乐的。不要给新教师太多无关教育教学的任务,以尽量减轻她们的工作量,让她们有时间去备课、制作道具和观摩教学,以避免任务过重,打击她们的热情。

2.搭建平台,展示能力

第4篇:新教师法范文

首先,新的工作要求我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从象牙塔走进社会,从学生变成老师,从几个月前的被教者转变成一个教育者。虽然曾经实践过,但仍是心中无底,毕竟书斋里所学的只是死的理论,而工作中还需自己去活学活用。当面对这么多个思想和行为都不规则的小朋友时,发现自己的能力、知识是那么的不足。为此,我要努力调整自己所学的知识结构,尽力尝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形成技能,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要有继续学习的准备。从当上教师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新的起点。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现代教学相适应的各种知识。曾在书本上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社会在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在发展,所以我必须要发展。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惟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实践中使自己成长起来!

最后,要有反思精神。成功的教师倾向于主动的创造性反思。作为新教师,若是不懂得反思自己的成败,那肯定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过:“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可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有反思的意识,具备反思的能力,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使自己在反思中迅速成长,使教学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第5篇:新教师法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日益认识到教师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传统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我国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教师教育的制度、模式、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在进行改革,推动了教师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创新,特别是教师教育的创新。因此,在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师教育概述

我国的师范教育自19世纪末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师范学院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5O年代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明确教师的培养主要依靠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此后,随着基础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师范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到20世纪8O年代就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完备、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从事全日制教师职前培训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还包括从事教师职后培训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对教师职业化的要求逐步提高,呼唤教师教育的改革。1997年后,我国将“师范教育”改称“教师教育”,改革封闭定向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建立现代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此我国的教师教育顺应历史的发展,又走向了新生。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在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教师教育”概念,作为对教师培养、培训、任用和进修等的统称。教师教育是指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训练和在职培训的统合教育,它体现了对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源头工程,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质量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快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教师教育创新的主要表现

(一)教师教育的价值理念创新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教师教育的使命与价值重新受到关注。教师教育是指向教师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育,应当执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教师之作为“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教师是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整体的人,是既有职业使命又有舒展生命需要的人。指向教师的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职业之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更要关注并尊重教师的生命意义的彰显与生命价值的实现。

教师教育对人的关怀就是要帮助教师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树立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

北师大朱旭东教授提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以现代大学教师培养制度为主体,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为条件的一套行为规则。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及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要求基础之上的,它具有专业性、标准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基础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或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身份的一种强制性规定,是对教师实行的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件实施办法》。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加入培养教师行列,保障了教师素质,使原有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体制受到挑战。

2007年我国又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今年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要“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要“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这是党和政府在提高师资质量方面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我国教师教育在新时期的一大创新。

(三)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封闭,局限在师范院校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够宽厚,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因此,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水平,教师教育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早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了国内第一个“4+2”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生源以北师大本校非教育系本科生为主,主要从本科生三年级学生中选拔。所谓“4+2”教育学硕士,即将本科生4年学历与硕士3年学历打通,缩短学制,用6年时间完成两个学位所需要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前4年主要学习不同专业的课程,以达到普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水准。后两年集中学习教育类课程,学习期满、论文合格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4+2”学士后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培育模式,为我国进行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华中师大在实践中也逐步探索出三个培养模式:一是“主修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3+1”);二是“主修专业+教育类第二学士学位”(“4+1”);三是“主修专业+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4+2”)。‘三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安排、能力要求等方面呈梯级递进关系,形成以“3+1”为主体、“4+1”为纽带、“4+2”为高端,实现“本科——第二学七学位——硕士研究生”有机结合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2006年华东师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新式“4+1+2”师范硕士生培养体系,即“4年本科教育+1年中学实践+2年硕士培养新模式”。通过新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升。

(四)教师教育实习制度的创新

教育实践足培养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教育实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一般师范院校在学生毕业之前集中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为8周。但是在这短短的8周时间里,除去动员、准备与总结、结束工作,中间只有6周左右在校实习,每个实习生真正上课次数很少,起不到实践锻炼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放羊式”实习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许多高校创新教育实习制度。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2月河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5月开始,依托河北师大,在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开展教师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试点工作,每年4期,每期3个月。这种“顶岗实习工程”是一项“多赢”的活动,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实习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服务社会的本领,为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被顶岗的教师来说,是一一次集中学习的机会,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教师教育实习制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与教学实践,缩短了师范生与教师职业的距离,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很快适应教师工作岗位。

(五)教师继续教育的创新

随着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定终身的教师教育难以适应教师的未来发展需求。世界各国都相继拓宽了教师教育的范围,引进了“持续性教师教育理念”,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使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职生涯。由此,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其一是创办“教师发展学校”,其二是实施“教师网联计划”。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即由大学和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使中小学校具有拉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这是借鉴国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模式,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的产物。首都师大在国内率先倡导建立中小学教师发展学校19所,走进北京、河北等地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主体意识,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动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在我国许多地市已建立起许多“教师发展学校”,这种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和教师培养的一体化、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教师网联计划”是指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是教育部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先行启动实施的一个重要项目。

“教师网联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为主体,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相互融通,学校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沟通,系统集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国城市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

教育网联的任务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全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教育、非学历培训和教师资格认证课程培训,大幅度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

第6篇:新教师法范文

一、 何为教育叙事研究

在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前,我们先来了解“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述个人在教育活动中的经历或经验,它通过教师个人传记、经验总结等文本的方式,直白地描述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和感情流露。

“教育叙事研究”由北美和加拿大学者的研究开始兴起,它以叙事(教师讲述自身的教学经历和故事)的方式开展教育研究。它是一种能深入挖掘和剖析教师教学理念和信仰的质的研究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不说明教育的定义,也不规定教育的行为规范,故事就是研究文本,故事就是读者了解和体会教育真谛的途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归纳和理清自己的教学行为,体验实现教学理念的乐趣,叙事促进教师反思,并在反思中促进成长。[1]

二、 当前英语教师叙事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不是叙事的主体

尽管叙事研究这一质的方法是通过讲述真实、系统的教学经历和故事,透射出隐含的教学行为理念,但在叙事研究过程中,有些研究者不是把教师作为故事的主角。研究者所采样的叙事文本中,更多的是关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故事,主体被偷换了,教师成为旁观者和配角。故事的主体如果不是教师,那么后期的深入分析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也无法真实地反映教学行为背后的哲理和信念。

2.叙事零散、研究失真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叙事学、经验主义理论、现象学、解释学等,它通过主体的真情流露,解释和挖掘其教学行为和经历的深层意义,从而有效指导进一步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文学叙事既可以真实地叙述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依据虚幻故事的要素叙述情节;既可以是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是面向未来的。

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就是真实。它应是教师过去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收获、迷茫等。是对过去的“实然”回忆,而不是对未来的指令。但是,现下有些教师开展的叙事研究中,没有注意叙事的真实性,故事文本有所偏颇,这会影响进一步的探究和解析。

此外,从事英语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者还较少,撰写的文章也较为零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数据和相应的英语教育领域的叙事研究具体方法的科学和规范的指导。

3.只叙不思

“只叙不思”也是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叙事研究的关键在于反思,如果只是叙事,而没有思考叙事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就不可能在理论上解释故事的背后道理,如果没有反思,或很少反思,就只能为叙事而叙事。从现象到现象,是无法在理论水平上有所提升的,也就无法实现叙事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指导这一过程。“只叙不思”不是叙事研究所倡导的。

“只叙不思”也体现出进行叙事研究的学者没有学习和领会这种研究方法的根本所在,没有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框架,人云亦云,从而研究的结果无法让人信服。

4.成果单一,无法共享资源

英语教师的叙事研究成果常见的是所发表的论文,且相关的论文为数不多。本校和本地区的同行如果想了解他们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也只能阅读他们的论文。但是这些论文以褒奖的一面居多,展示困惑的方面还是凤毛麟角,所以读者也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研究,更谈不上相互学习和分享经验。

教育叙事研究需要一个可以让老师们自由分享研究成果的科研平台和资源库,更好地组织、引导参与研究的教师,让彼此在交流和互动中,得到成长。

三、 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1.明确目的和对象

(1) 明确目的

研究者首先要明了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研究工作。明确目的需要充分考虑以下方面:①所叙之事以及背后隐含的道理对学校的英语教学有参考价值,对自我以及同行的发展有借鉴意义。②所设问题有一定创新,并有代表性。③所研究的问题有操作性,所涉及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影响因子都有可控性。

(2) 确定研究样本

充分考虑校本的就近和方便的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方式,确定研究样本。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鼓励学校更多英语教师群体参与使用这种研究方法,满足本校更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尤其是促进英语教师个性化的发展。个体和集体的研究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发挥个性化研究特点,也促进研究中的合作与交流,达到共同进步,有效提高的目的。

2.叙事和收集文本

(1) 叙事

让所选取的对象陈述他们的教学经历。研究者要了解所选样本眼中的教育,其重要途径就是他们讲述的故事。这是他们对教学的体验和感悟。它尊重研究样本的原始声音和真实故事,以“实然”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体验的叙述为根本。它可以通过口述或书面陈述的形式,还原讲述者一个个清晰而完整的教学故事。真实的故事能保证后续的准确剖析和探究。

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注意体现教师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但也要注意到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参与研究的样本教师自由讲述自我的教育故事,但为了不偏离研究主体,研究者应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鼓励和刺激参与者,让他们围绕主题,大胆陈述。研究者认真地倾听和记录。在他们思路不开时,研究者以巧妙的方式,从听众的角色转换到发言人,提些问题或讲述自己同样的亲身体会,调节氛围,但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应始终让参与者觉得自己是故事的主人。

(2)收集文本

研究者对故事的记录就是有效的文本收集方式。此外,如果故事文本还不足以展开下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研究样本的教学记录、教学日志或与参与者的通信、访谈的方式收集文本。教学记录就是观摩参与者课堂教学行为后所得到的现场记录。教学日志是参与者日常教学活动的记录,包括课后录、课堂教学反思等。与参与者的书信往来或访谈,也能直接得到参与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故事片段,这些有用的片段,合成于以上的文本,就能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叙事文本。

3.分析文本

采用拉波夫模式和矩阵式方法,分析叙事文本。

(1)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

拉波夫(Labov)认为叙事研究“不是简单地转述参与研究的教师个人教学经历,而是对他们的某些教育教学故事片段的重新经历”[2]。拉波夫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叙事分析模式。这种方法简洁明了,容易理清故事来龙去脉,并得出故事背后的教学理念、态度等信息。

这种方法以社会语言学为依据,包括六个关键环节:形成摘要、确定方向、描述细节、评价反思、形成结论和尾声,用英文首字母缩写表示为AOCERC。A即形成摘要(Abstract)。参与者先对即将叙述的教育故事简单介绍。O即确定方向(Orientation)。是指确定叙述故事中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关系等。C即描述细节(Complicating action)。是参与者以时间为主线详细叙述故事。E即评价反思(Evaluation)。指的是参与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悟以及隐含的一些反思和评论。它有内在和外在的反思。外在的是指叙事者在故事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和感悟,内在的是叙事者故事讲述过程中隐含的观点和原由。研究者要学会捕捉这些重要信息。R即形成结论(Resolution),研究者通过以上环节,进一步分析,依据所学理论和掌握的信息,形成故事的结论或观点。C即尾声(c o d a),叙事研究者指出这个故事及其结论与日常教学行为或者其他教育经历的联系和对其影响。[3]

进行叙事研究和分析过程中,这六个环节不是每环必备和顺序固定的,它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先后顺序和删减,有时可以省略摘要,有时也可以不要尾声部分。

(2)矩阵式叙事分析方法

包含四个要素:整体、类别、内容、形式。通过四要素的排列组合,形成矩阵分析模式。[4]

①整体——内容分析。教育叙事研究者认真阅读所收集的叙事文本,记下整体印象,寻找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词,并将主题词和形成的整体印象联系起来,以开放的心态,赋予故事合理的解释。

②整体——形式分析。从整体故事入手,关注故事构成形式以及发展脉络,并善于捕捉参与者的内在和外在的反思与评价,用这些有用信号合理推导出故事的结论。

③类别——内容分析。把收集的叙事文本,按研究的目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依据单元进行统计或描述,然后,按照研究的拟定原则,再细化和分类,通过量化和质化分析,形成研究结论。用一句话说,就是筛选、定义、分类和总结。

④类别——形式分析。同样也是先将叙事文本分类整理,然后依据语言学的特征,判断和评价叙事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本质。即研究者在阅读和分析所收集的文本时,特别关注叙事中情感流露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定语、状语的使用,这些信号都有可能隐含着叙述者一次不同寻常的教育体验。研究者透过这些语言符号与特征,就能分析出故事中的故事。

4.方法升华

教育叙事研究遵循几个基本环节,即“方法一文本一结论一方法”。研究的最后环节是提升和改进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所说是一种质的研究,但由于其故事的讲述和收集与分析的过程,融合了很多主观判断和意识,因此这种方法要求其使用者时刻反思和理性探究,尽可能地避免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价值取向和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使叙事研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与反馈作用,并能升华为一个可持续的教育研究方法。

5.写作成文

它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而不是研究的最后环节。研究者通过前期的叙事文本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一定观点和判断,为了更好地反思和与同行分享,可把这些观点和结论汇集成文,以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出版或在会议宣读。所形成的研究文本是研究者和参与者共同创造的结晶,它促进双方的反思和专业发展,也让更多从事类似研究的同行们受益。

四、 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叙事研究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就是一种个性化十足的教学反思行动,它让研究回归于课堂,更贴近教师的个人教学生活,通过重现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故事,把保存在教师个人心中的隐性的、难以量化的知识和个人经历和收获表达和描述出来,它能多层面、多维度地探究行动背后的显性因素。这种实践中的理性反思,将给予英语教师校本专业发展极大的内在张力。

1.教师成为叙事研究者

在叙事的过程中,参与的教师其实也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从教书匠到教学研究者这种身份和角色的变化,更有利于教师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激发教学和研究兴趣。叙事研究就是教师专业生活经历的真情告白,它为教师提供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思考空间,让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以有效地发现自我和提高自我。

2.隐性知识外显化

以讲故事、做教学日志、访谈或者是课后录的方式,记录着教师个人的隐性并似乎散乱的教学行为,但是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把直观的、个体的、即时的文本系统和科学地诠释和深挖,就能把隐性的知识外显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也可以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激发反思

当我们谈到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话题时,反思总是一种被提及的方法和手段,但有时教师们也很困惑,我们为什么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反思成为了一种言而无物的摆设。然而通过叙事研究,教师们就能有针对性地反思,个性化的数据和文本的分析,就是积极的并且清晰的反思过程。

4.搭建校本资源分享的平台

通过叙事,将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与人分享,也能将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展示给本校同行,使个人教学行为和本校同行、教育权威拉近距离,也让自己有机会向同行学习,同时在交流中更好地解决本土的教学实际困难,更有效地推进校本的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将校本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叙事研究结合起来,促进英语教师对自我教育行为的反思与评价,通过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共同探讨,把教学研究和反思具体化,开放化和意境化,有助于英语教师职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教育研究,2006(2).

[2] 战菊.大学英语教师的叙事分析:信念及其构建.中国外语,2010(9).

第7篇:新教师法范文

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深入贯彻《教育法》、《教师法》,以教育部确定的“光荣的人民教师”教师节主题庆祝活动为主线,充分展示我校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取得的教育成果,进一步推进师德建设,在全校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庆祝活动要本着“隆重、热烈、务实、简朴”的原则,开展系列活动;变单纯的节日庆祝为一段时间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力求活动形式创新,更好的突出活动主题和内容,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活动时间

教师节前夕

三、活动安排

1.学校于教师节召开庆祝教师节座谈会,并组织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节电影晚会。

2.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及各院(部)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媒体工具大力宣传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宣传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和学先进、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3.团委、学生会要组织学生发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广大教师做好事、献爱心。

4.各单位、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走访慰问、新老教师座谈会、师生联谊等形式积极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关心离退休教职工。

5.各单位围绕本单位实际,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四、活动要求

1.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第8篇:新教师法范文

1正确处理 “教”与“学”的关系,以“不学不会”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

“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从“学”的角度即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新一代人来研究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学不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导”是一个外部的激励和育导因素,它必须通过学生刻苦地“学”起作用,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以前的教学中,因为我们过份强调教的作用,把“教导”变成了“灌输”,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当前教学中的主要弊病“满堂灌”就是“不教不会”思想制约我们的教学,因为我们知道人类的智慧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改造,正确地获取知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用于改造自然、服务社会.所以说: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教也是可以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筛选提高,逐步积累,并将这些知识加以宣传,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将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做到:(1)在教研教学的同时,注意研究学生的学法;(2)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应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2“讨论式”教学法的案例

如讲滑动摩擦时,在学生建立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提出:“拧瓶盖时,盖与瓶之间的摩擦是属于什么摩擦?”通过分析争论,使学生认识到,瓶盖虽然是转动的,但盖与瓶之间仍是滑动,这就加深了对滑动摩擦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辨认卷铅笔时笔杆与刀孔也是滑动摩擦,及螺丝杆与螺帽之间也是动摩擦.

再如在初三《欧姆定律》一节知识点复习时,采用“讨论式”方法,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本章知识内容,接着讨论两道典型例题,第一道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解决电路计算问题.

例1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L标有“12 V12 W”字样,R2=12 Ω,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1.2 A,这时灯L正常发光(不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求:

(1)灯L电阻和电源电压为多少?

(2)电阻R1的阻值是多大?

(3)当S1、S2都断开时,灯L实际消耗的功率是多少?

解(1)当S1、S2都闭合时,电路如图2所示,

RL=U2LPL=12212=12 (Ω),

因为此时灯L正常发光,

所以电源电压U=UL=12 V.

(2)电阻R1的阻值

IL=UR=1212=1 (A),

I1=I-IL=1.2-1=0.2 (A),

R1=UI1=120.2=60 (Ω).

(3)当S1、S2都断开时,电路如图3所示,

I′=URL+R2=1212+12=0.5 (A),

PL=I′2RL=0.52×12=3 (W).

这道题主要是用来检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2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研究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知道:

(1)运用误差理论来确定实验方案和选择实验器材.

(2)根据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的误差范围和减小误差的措施.

讨论的问题研究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的适用条件.

分析与讨论1.伏安法测电阻的系统相对误差

“伏安法”测电阻是用电压表和电流表间接测量电阻的一种基本测量方法,测量过程比较简单,因此,往往是初学者必做的实验.

测量时,电路有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一种是把电流表接在电压表测量端之内,如图4甲所示,称为电流表“内接法”;另一种是把电流表接在电压表测量端之外,如图4乙所示,称为电流表“外接法”.

用内接法测量时,虽然电流表测得的电流强度I是通过被测电阻R的,但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却是电阻R与电流表内阻RA上的电压之和,即U=IR+IRA.于是所得到的测量值为

Rx=U/I=R+RA,

由这种接法产生的测量相对误差为

E内=ΔRxR=Rx-RR=RAR.

由此可以看出,被测电阻比电流表内阻愈大,测量的相对误差E内就愈小.

用外接法测量时,虽然电压表可以直接量得被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U,但电流表测得的却是通过电阻R的电流与通过电压表的电流之和,若电压表的内阻为RV,则

I=UR+URV,

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电阻测量值为,这种接法产生的测量相对误差的大小为

E外=|ΔRx|R=RR+RV.

由此可以看出,电压表内阻比被测电阻愈大,测量的相对误差E外就愈小.

测量时,对于已给定的被测电阻和选定的电压表及电流表,用“内接法”还是用“外接法”,这取决于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一般来说,可以根据E内=E外时,所得到的关系式

R=12(RA+R2A+4RARV).

作为判别采用具体接法的条件.因为电压表的内阻总是远

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即RV>RA,因此,上面所提到的判别条件可简化为

R=RARV,

当被测电阻的粗测值R0>RARV时,用“内接法”测量好;当R0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用“伏安法”测电阻时,测量电路不论采用哪种接法,都会给测量结果带来系统误差,但正确选择测量电路,会使系统误差减小,得到较好的测量结果.在讨论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纠正,最后求得统一.

第9篇:新教师法范文

一、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

公务员及行政执法人员重点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行政诉讼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聘有法制副校长或法律顾问的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中层以上干部中进行教育法规的学习。书记校长学习日及各单位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宪法修正案》、《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每年组织进行学习情况记录检查,并提供相关练习卷进行练习巩固,提高学习实效。

二、扎实做好教师法制教育

各单位、学校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学法内容,每月集中学习2小时以上。做好了新教师“五法一规范”培训考核工作和暑期师德培训法制教育工作。教师法制教育重点学习《宪法修正案》及与教师利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在教师节期间组织党团员教师,青年志愿者开展教育政策咨询活动,向社区居民、社会各界宣传教育有关招生、收费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法制宣传黑板报评比活动,加强了教师法制教育实效。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三、认真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

我局与区依法治区办、司法局联合组织开展以中学生为主的“与法同行”主题教育活动。重点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五个一”法制教育活动,以课堂教育和专题活动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即组织一次法制教育的参观或观看一次VCD,举办一次法制知识演讲会,上好一堂法制知识教育课,举办一次法制知识征文比赛,组织一次大型法制宣传活动。各单位、学校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的作用,大力宣传法律法规,下功夫办好了法制专题讲座、法制宣传橱窗、专栏、板报、墙报、图展,搞好法律进学校的活动。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采取多种形式,把理论性与实践性,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各校法制副校长协助校长,加强与当地综治委的联系,积极参与开展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治理工作,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法制教育。积极配合社区进行课外法制教育,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

四、大力加强行业依法治理

近年来,我局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一步规范了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一费制”管理,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要求凡出台新的收费政策或具体的收费政策,要通过校园内部媒体、公示栏、校内公开栏等及时向外界公布,让学校清清楚楚收费,学生家长明明白白交费;加强了对学校收费收入的监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努力杜绝平调、截留、挪用收费收入的行为,以确保学校收费收入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完善以“教育资助券”为主要形式的减、免、缓等扶贫帮困制度,通过政府拨款、设立爱心基金、结对帮扶等多种渠道,资助和扶持贫困家庭学生,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上不了学或辍学,不让学校因规定的合理收费不足而乱收费。

五、牢牢坚持依法行政

我局严格按照第三个依法治区规划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中,配合区《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工作,组织了系统的学习活动,切实了提高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到了行使职权实体合法,程序规范。

六、建立健全预防和保障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