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养高的体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

第1篇: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文学素养;舞蹈编导;重要性

舞蹈编导是每一个舞蹈创作的灵魂,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势必要求所创作的舞蹈作品要满足于观众的需要。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除了需要有舞蹈的功底之外,还需要具备有深厚的文学素养、独特的审美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等多种专业素养。本文针对舞蹈编导中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文学素养对于舞蹈的作用

提到文学,似乎更多的想到了散文、小说等这种语言类的文学形式,采用文字语言方式的描述来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舞蹈与文学也相类似,舞蹈是采用了肢体动作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并且舞蹈编导在对一个舞蹈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题材都是源自于生活,经过舞蹈编导编排之后使得舞蹈更具有集中的表现力,舞蹈的这些特色与文学作品特色有很大的相似度。基于艺术领域的相同性,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其共性就是他们所创造的表现力都是先满足于人们的文化精神之后,追求于独特的个性。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在编排舞蹈时,所选择的题材都是源自于生活,并且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思,从而使得舞蹈更加形象、丰富。因此,舞蹈编导除了要有丰富的阅历之外,还需要很深厚的文学素养,把文学素养有效的融合到编排舞蹈过程中,从而编排出不同风格的舞蹈,并使得舞蹈更具想象力。

二、文学素养在舞蹈编导中的重要性

舞蹈编导是整个舞蹈的灵魂,在编排舞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导需要有效的把“编”与“导”相结合,才能够使得舞蹈表现出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势必要求舞蹈编导要具有很好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专业素养。一是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学素养以及美术的鉴赏力。由于舞蹈属于一门综合的艺术表演,舞蹈的编制过程中需要以音乐为精神,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依靠文学素养来体现舞蹈的内涵,然后依靠人的肢体动作来表现。二是要具有观察、体验生活,并且吸收舞蹈素材的能力。舞蹈源自于生活,因而对于脱离生活基础的舞蹈是没有艺术的生命力,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需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关于观察生活,深入到生活中去捕捉舞蹈的形象,并且用自己的舞蹈作品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得舞蹈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也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与青睐。三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结构更加精美。四是具备一定的舞蹈技巧与创作能力,有助于直观的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五是要善于培养舞蹈演员的内在情感的能力。舞蹈编导通过日常培训过程中,去进行启发与引导,并能够通过假使的手法来唤起内在感情,达到舞蹈艺术的表现。六是要关于积存自己的学习与创作成果的能力,通过对文学、新作品的研究与分析,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舞蹈编导所具备的六方面的专业素养中,其中的文学素养贯穿于整个的舞蹈编排中,因而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舞蹈编导在进行选择题材并对题材进行编辑加工整理时,舞蹈主题的确定、人物形象的设计以及舞蹈的具体动作表现、舞蹈整体结构,都需要以文学形式来表现,只有当舞蹈编导不断提高文学素养,才能够使得舞蹈的编排更加完美。

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简单舞蹈动作的背后,都有着其作品独有的深刻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给人以共鸣与思考。舞蹈的编排往往把音乐、文学、美术等紧密的相联系,除了在舞蹈的创作技法上要十分精通之外,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而这种文学素养会成为舞蹈编导在创作中的潜在的、丰富的资源。为创作的舞蹈作品带来质的提升。如王玫编导所创作的现代舞《雷雨》,这部舞蹈作品揭示了男性与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集中的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阶段特点,对于戏剧中人物矛盾的刻画,利用现代舞中身体语言的形式,进行了完善的全市,在王玫编导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原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细致的品味,而另一方面却也体现出王玫编导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因而对于作品有着如此深刻的感悟。因而王玫编排的现代舞《雷雨》创造了中国现代舞新的经典,成为了不朽之作。除此之外,沈伟编导所创作的《折叠》也是舞蹈中的佼佼者,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观众都沉醉在了飘逸空灵、深邃的意境中。这种画面的创作与沈伟编导的深厚文学素养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自幼喜欢中国山水画的沈伟,在舞蹈中演绎出了美轮美奂的意境之美,从而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文学素养对于每一个舞蹈编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文学素养越丰富、深厚,其创作的源泉也越多。

三、舞蹈编导如何不断加强文学素养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对于舞蹈编导,所需具备的文学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除了需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外,需要对一些其他辅助的文化、专业艺术文化等都要有所了解,从而有助于舞蹈编导在对舞蹈编排过程中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舞蹈编导加强姊妹艺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丰富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段与艺术的表现力,在提高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提高作品的观赏性。因此,舞蹈编导需要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文学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并养成认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积累及来提升舞蹈编导的文学素养。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其中以文学素养最为重要,决定着整个舞蹈的灵魂创作,因此,在把文学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除此之外,还需要舞蹈编导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与生活阅历,创作出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舞蹈,带给观众更多内涵深刻、感人至深的舞蹈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任烨.关于舞蹈编导的技术与理念研究[J].通俗歌曲.2016(02).

第2篇: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文学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它包括文学语言教育、想象力培养、健全人性养成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和指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爱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其自身人文底蕴、人文价值严重缺失。加强文学教育,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让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不断唤起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也正是渗透于文学的审美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二.把文学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

文学语言,原本就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基本的语言存在形式;文学教育,自然也应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固有之义。但文学作品不能只是语言教育的工具,文学自身的独特价值要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体现。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有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重感悟,强调学生的感受,强调通过形象体验、通过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实现认识上的升华。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领,能够让孩子兴致勃发,乐在其中,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趣味盎然,一如大师们的课堂,儒雅、从容,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为小学生将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文化根基。

三.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为文学教育奠定基础。

第3篇: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教育;社会文化;文学素养;综合性人才

一、当下社会文学的影响及现状

在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所包含的内容更多元化。尤其是恶俗文化在网络和日常生活中开始盛行起来。高职学生不重视文学,跟风追逐所谓的“流行”,文学意识匮乏。造成这一局面的一方面是社会的因素,现今社会更加注重的是金钱和权势,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相反一切恶俗的文化却被吹捧,文学不被重视也就不单单是存在高职学生中的现象了。另一方面是教育因素。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以及学校更加注重的是卷面的分数,高考的成绩和未来的前途。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力度不高,许多家长也会以学习文学将来没有前途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不爱读文学名著,一听到“名著”可能还没读就觉得冗长无趣乏味,相反喜欢读时下流行的爱情小说、武侠小说。等等这些因素影响了现在这些高职学生普遍文学素养不高的现状。作为一个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而文学素养则是组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一。

二、提高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正所谓“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需要创新,文化需要出新,人才需要培新。未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良好的文学素养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的热情和勇气,养成不断思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精神。利用文学作品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情感、感知、想象、审美等感性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了文学作品的意象美、人文美、情感美,那丰富多彩,绚丽十足的感性画面能够立体的呈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中。作品的全面性、丰富性和多样性都会使读者产生感官上的愉快、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另外,文学素养也是提升表达能力和个人品味的途径之一。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中,拥有好的文学素养可以体现个人魅力和才华。在工作学习中也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提高文学素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也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性。

三、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社会应该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抵制恶俗文化,大力提倡和积极地引导青少年对文学的热爱

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平台,正确的积极的文化背景很大程度能带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社会、媒体等方面的引导,能激发学生对阅读文学的兴趣。提倡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而不是“分数”“金钱”“前途”性单一偏向培养。营造社会的良好风气,组织和发展各种自发或者学校组织的文学文化团体,促进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这样一方面使社会文学得到广泛的开展和传播,引导和树立了文化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和带动阅读文学名著的浪潮。从而真正的深入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切切实实的从学生自身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学素质。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而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这就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

(二)学校应该全方面鼓励和支持高职学生多阅读文学名著,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将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上一个高度和广度。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泛泛以成绩而论好坏,考试也不能单单以分数定高低。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看书。不能只要求局限在课本上。要想让学生真正能从自身提高文学素养,学校一方面可以多组织校园内的文学活动,这个形式不单单指上文学课,也可以是以文学为主题的班会、竞赛、趣味测验等等的学生们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的听进心去,理解它内在蕴涵的意义。内容不空洞,形式不乏味。不要把文学做为硬性的作业。更多的是拉动学生对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体会文学作品本身的乐趣。另一方面应该鼓励和扶持学生的文学社团,更多的激发学生对文学兴趣和热爱,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之间兴趣相同,就能促进互相的进取,互相的激励和共勉,才更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社团活动也会在学校形成流行和风潮。从而推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真正地让学生们能从书中感受到乐趣。而学校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动力。学校除了可以为这些学生团体配备指导老师,还应该为学生们提供书种繁多的海内外名著等文学书籍和阅读活动教室等等。从客观条件上满足学生对文学知识获取的需求。大力倡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阅读文学名著。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面,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阅读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开拓眼识,用书中“看到”的世界拉动思维空间的扩展,从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没有阅读,文学素养就成为空谈,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引领学生提高文学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三)学生自身要正确认识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多阅读,多体会

好的文学作品就好比沙漠之洲的绿树,不仅能大饱眼福,还可以撼动心灵。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不会过目即忘,反而它就像一颗种子蔓延生长在你的脑海中,让你有酣畅淋漓之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知识,还可以提高阅读的层次和品位。丰富自身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修养是成为新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没有文学素养作为基础,语言的表达、写作的能力都会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表达啰嗦,内容空洞等等。提高文学修养不是迂腐不是书虫,而是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越高的文学素养,自身的表达能力和阐述的内容就会越简洁越充实。所以多阅读多体会,不仅在文学知识方面获益匪浅,在写作能上也会有不小的提高。尤其是阅读名著,其内在的意义和哲理以及故事本身的趣味性,不论从书本身的文学品质还是名气来说都应该不会输给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因而主观不要排斥名著。走进去自会发现其中的“黄金屋”。

结语

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丰富的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就如同爬山一样,只要用心、努力、坚持不懈,就会登上文学之巅。

【参考文献】

[1]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5).

[2]李建秀.论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3]陈玉华,黄源源,李学锋.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第4篇: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长时间积累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学等方面的内容,而文化素养则包括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认知多少,把握多少,运用多少。我们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因为很多的声乐作品都选择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来作为歌曲创作的文学基础,比如在中国歌曲、歌剧中涉及到的体裁有诗、词、剧本、小说、教曲、时凋等。涉及的作家有唐代、明清的诗词作者和现代的很多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学、甚至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涉及的作家有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魏尔伦等。所以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声乐演唱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掌握,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性。当作品中的文学性与音律完美结合,再加上演唱者的完美准确传达,这样的艺术作品一定会给人带来别样的艺术感受。

谈到文化素养问题,我想歌剧更能深刻地体现这一点,因为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歌剧有故事情节,歌唱有歌词,它的歌词与音乐和戏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常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情感,应该说用声音;隹确地歌唱乐谱的原本只是万里第一步,如果演唱时不投入到角色和内容里,那么这种演唱将是无生命的、没有灵魂的,这时演唱者就应以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特别是文学、艺术素养,赋予作品独特的个性感悟,从而创造性地将作品意境自然表达出来。

2009年湖南省艺术节中长沙市歌舞剧院原创的大型歌剧《梦圆马王堆》参加了演出,我扮演女主角辛追,就有深刻体会。歌剧《梦圆马王堆》讲述的是

不慎从云中坠落的小星星在女巫的帮助下,变成美丽的渔家女辛追,并与衣锦荣归的汊将利苍邂逅于扶桑树下,结为夫妻,喜得贵子,走上了从渔家女到贵妇人的人生之路。剧作者以马王堆一号汉墓主人一口侯夫人辛追为主角,通过对该墓出土的T型帛画的观察和体味,以浪漫主义手法为我们营造了地下、人间、天上三个梦幻的时空,吟唱出一部伟大的东方“神曲”,在她的理想、爱情、命运的人生三部曲中,以勇敢迎战了黑兽――恶魔脱胎换骨的乱世枭雄南王英布的挑战,以大爱批判了白兽――欲魔附体而返祖的丈夫利苍的蜕变,以真爱阻止了被堕魔牵引的儿子利口的沉沦,揭示出了她生而有为、视死如生、不同凡响的宇宙观,完成了她的人生体验,抒发了一曲“生要身心清亮、死要魂灵脱俗”的人生咏叹调。首先演出这部歌剧要做的前提工作就是,要领会歌剧的全部剧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所演唱的角色的个性,而对这些理解的深浅也都取决于自身的文化素养。再如,歌剧中辛追形象的塑造是从少女到中年再到老年,年龄跨度非常大,表演难度也就相对比较大,根据年龄的变化,那么你呈现给观众的包括台步、手势、脸部、眼睛和表情都是有区别的。让觋众很自然地看到你的变化,情景交融,情似神似,与塑造的人物形象完美和谐。又如音乐方面,运用了西洋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特点,这就要求演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而且还要琢磨怎样在西洋唱法的基础上体现其民族性,让音乐变得更生动,更贴近人物的个性。这就要有高低婉转的运腔和曲折自由的演唱能力,掌握正确、清晰的咬宇吐字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民族性,从唱段的内在感情出发,从自己的真实理解感受出发,用自己所积累的文化素养,实际演唱能力来完成作品的二度刨作。迪里拜厄曾说过:决定歌剧演员优秀与否的关键在于戏剧表演和乐感这两个方面,前者与个人对戏剧情节,人物个性的把握密切相关,而后者则由歌唱家自身的天赋和文化修养决定。

第5篇: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文学素养;电视节目编辑;专业能力;重要意义;主要途径

引言

电视节目编辑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重要环节,它是将原始的素材制作成一个完整电视节目的过程。传统电视节目编辑的研究中,主要偏重对电视节目编辑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缺乏对编辑本身素养的研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文学素养对电视节目编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与电视节目的质量。

1.提高文学素养对电视节目编辑的重要意义

1.1提升电视节目编辑文学素养有利于加深对文稿的理解。电视节目编辑主要是将文稿与画面结合起来突显出节目的目的,所以电视节目编辑应该准确的审核和理解文稿这也是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关键。大多数时候,电视节目的编辑者和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不是同一个人,因此编辑要想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节目,编辑者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准确的抓住文稿想要表达的思想。另一方面,不同题材的文稿都有其各自的不同之处,因此电视节目编辑应该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思路。

1.2电视节目编辑文学素养有利于掌握节目的风格。电视节目编辑首先要掌握节目的风格,这是进行后期编辑与制作的重要保证。所以,电视节目编辑应该在编辑之前,准确了解编辑的创作目的,并且从剧本的内容分析创作的风格,从而保证创作风格与编辑风格的一致性。

1.3电视节目编辑文学素养有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目前,社会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在逐渐提高,要想满足手中的需求,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水平应该有所提高,而表述能力是评价电视节目质量的重要标准。事实上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体现在对事件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文学素养越高对实践的表述能力也就越强。要提高表述能力,电视节目编辑就要将事件使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保证观众能够很容易的了解实践的经过,同时编辑在制作中应该体现出节目的连贯性、自然性和均衡性。

2.提高电视节目编辑的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2.1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电视节目编辑承担着向受众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重任,所以电视节目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其中阅读是提高电视节目编辑文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作为电视节目编辑应该在平时多看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人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对事件的分析会更加透彻,审美能力也会逐渐提升。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看表面的意思,还要分析它的本质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另外,电视节目编辑在阅读时应该将阅读作为一种和作者交流的过程,充分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且阅读不能仅仅追求数量,而是要精读,从书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并将所学的内容用到工作当中。同时要将书中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感。

2.2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作为电视节目编辑应该养成勤于思考和勤于记录的良好习惯,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遇到有趣的事情就就是记录下来。书写是对思想的一种记录和表达,是智慧的体现,而且书写可以扩散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事实上文章就是这些想法的集合,我们是通过文字来表现的,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精彩之处、开心之处以及对一些事件的想法都写下来,写下来的内容就是所谓的文章。

2.3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在市场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要想增强行业竞争优势就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理念。作为电视节目编辑应该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电视节目编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一方面,电视节目编辑可以积极参加电视台内部组织的讲座、专业培训等,通过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电视节目编辑应该多出去看看,将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与反思自己,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6篇: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素养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与以后职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对一些基础性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有所缺失,这也是现在用人单位对中职教育诟病较多的一个点。中职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一个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语文素养除了对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之外,语文素养还包含有稳定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感、思维、品质、审美、个性、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培养语文素养,加强文化的积淀,增强文化底蕴,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这些都是语文素养能够带给学生的发展。语文素养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Z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层次是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关系。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针对这六个层次对学生展开教育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点。

一、注重基础语文知识,死学活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语文教学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对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比如基础的汉字、成语、诗词。并不是,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是积累,就像我们学习英语知道单词很重要是一个道理。掌握优美的汉字、成语、诗词,是学生以后出口成章的重要基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用来形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并不为过,我们从小学入学就开始学习语文,从出生开始就在学习说话,但是很多人其实一辈子也不敢说自己学会了语文,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学好说好。就是因为语文中用词、用句千变万化。掌握基础的优美的汉字、成语、诗词,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什么样的文字是优美的、什么样的话语是动听的,学生才能模仿和使用,从而写出漂亮的文章,说出动听的话。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仍然不能忽略基础诗词、成语的背诵和记忆,这也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过程。

二、加强语文基础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前面已经说了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在基础知识上,下一步就要加强训练。把学习到的语文基础知识,灵活的运用起来。对语文学习来说,最直接的练习方式,无非就是多说和多写。说和写的过程也是对对大脑的综合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读写能力和听说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并不只局限于语文学科中,在语文基础训练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养成,这对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知识,打下了思想基础。在起初训练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阅读以后做读书报告,以作监督。也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和周记。主要还是为了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的生活习惯。

三、灌输核心价值,培养人文精神

在语文素养的内容中,包含了个性、情感、思想、思维等方面的内容,我认为在对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综合来看,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各个人文学科的基础,只有掌握好语文学科知识,才能感知作者的情绪,感知文章中的社会关怀、自然关怀和人文关怀。所以中职语文教育也就成为灌输学生核心价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历史军事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带领学生参观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现实,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所处的社会,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拥有大的家国情怀的人在工作中和在社会生活中是不会误入歧途的,这也是加强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的体现。

四、加强实践,注重言谈举止

在语文素养的六个层次中,第六个层次是“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素养最终对言谈举止产生影响,是语文素养培养达到一定高度的具体体现,也是中职语文教育过程中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有一句话是“你看过的书和你走过的路,最终都会变成你的气质”,但是有的人会觉得,自己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似乎不会对自己的气质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没有从心底去接受和感受知识,以及没有要求自己变得更好。因此要使语文素养最终外化成学生的气质,一方面,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问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这样说。然后,反观自身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材料中,很多故事其实就是真是生活和人性的写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当成一面镜子,古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以文章为镜可以正德行。最后,老师可以定期在班级开展一些朗诵活动、演讲比赛,从吐字、用词、肢体语言等方面全面培训学生说话的技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而外的散发出来。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学科对学生培养方面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热爱工作、热爱社会、尊重他人。从更深层次的影响来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影响到学生的言谈举止,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的目标,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参考文献:

[1]格桑玉吉.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J].读写算:教师版,2016,(42).

[2]刘福正.职业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之我见[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2014,(05).

第7篇: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素养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怎样进行小学语文素养教育呢?我们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反复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思考,探索出小学语文实施素养教育的模式。如图所示:

小学语文素养教育实施模式图

这个模式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基本要求、实施途径、实施目标均是针对实施文化素养教育的整体而言,具有共性的特点。而实施要点则是以小语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具有学科个性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教学,体现实施途径,实现基本要求和实施目标,最后达到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这个模式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又相辅相成。

从横向看,要达到基本要求,必须通过实施途径,实施途径又要通过实施要点来实现,而实施目标则是素养教育高一个层次的体现。

从纵向看,想学、会学、能学、学会是既有台阶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要求;而激趣、授法、练能、养习既体现了途径的阶段性,又体现了途径的接续性。

素养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整体目标出发,又注重各部分的落实,同时将这些部分有机联系起来,才能产生素养教育的整体功能,获得素养教育的整体效果。

这个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跟进:

第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想学习。施教之功,先在激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实施素养教育的先导。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其一,为学而教,学为主体。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的需要设计、实施教学内容,同时给学生“松绑放权”,即松开套在学生身上的四根绳索:限制思想、控制议论、占据时间、压制创见。从四个方面还权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学习需求的权利;选择学习方法,探求学习新路,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支配课外时间,参加课外活动的权利;抵制“满堂灌” “题海战”的权利,把学生从学习上的小奴隶变成学习上的小主人。

其二,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创设教材情景,陶冶学生情操,引入童话、寓言,让学生在愉悦中求知识、练能力。为减轻学生在检测中的心理压力,这个模式试行以赛代考,改评分法为评奖法,让考试带上竞赛的色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情绪在竞赛中高涨,语文学习能力在竞赛中形成,语文素养在竞赛中提高。

第二,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施教之功,巧在授法。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实施语文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个模式明确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学习。主要做法是:

其一,程序教学,循序渐进。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获得的各项语文学习能力,都设计了科学的学习程序。程序是方法的体现,用科学的程序将学生领进门,带上路,继而循路前进,求得“真知”,获得“真能”。

其二,遵循规律,因材施教。教会学生学习,应该是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活动,都达到会学的程度。为此,采取按优、中、差不同层次分组教学的方法。在年级教学要求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组作业难度、数量保持一定的差距,使优等生“吃得饱”,从广度和深度上,保证学生主动精神得到发挥;中等学生“刚刚好”,学习的主动性得到相应的发挥;学困生“吃得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受到压抑和干扰。这样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高。

第三,优化训练程序,促进学生能学习。施教之功,重在练能。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从而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实施语文素养教育的关键。

这个模式提出,把训练引进课堂,变课堂教学“繁琐的分析”为“扎扎实实的训练”,改变了传统教学“讲得多练得少” “练得乱” “练得杂”的现象,做到向科学的训练要质量。具体做法是:

其一,指导评改,精练实练。有效的训练,来自科学的指导和扎实的练习。这个模式把科学的指导,扎实的练习和练习后针对性的评改组成一根链条,做到有训有练有评,这样优化了训练过程,强化了训练效益。

其二,改革检测,注重实效。为科学、准确地检测语文素养教育中教与学的效果,本模式进行了以三个结合为特点的检测改革:

1.闭卷与开卷结合。每一单元和期中、期末考试均实行闭卷与开卷双轨检测法。闭卷考试以记忆性、巩固性题型为主;开卷考试以运用性、创造性题型为主。

2.必做与选做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分组教学的特点,每张试卷均安排必做题、选做题两种。

3.重点与一般结合。单元和学段能力训练重点,亦是检测重点,但基于整体构想原则,每一测试在突出重点训练检测的同时兼顾一般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检测。

第四,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施教之功,贵在养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习过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主动、自动化、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语文素养教育的归宿,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标志。

这个模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出了三个要点:

其一,言传身教,启发自觉。言传,即教师讲清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意义,让学生心中有目标,行为有标准。身教,即教师示范、带动,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楷模,使学生学有榜样,学得其法。

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鼓励学生的勤奋行为,克服懒惰心理,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强化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成分。

第8篇: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 理科大学生 文学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

一、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达不到社会对大学生所提出的时代要求。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学生说话时或吞吞吐吐或语焉不详或措辞不当或出语粗俗或语言呆板,而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差,他们其中的有些人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实验报告都写不好,更遑论写那些要求严格的论文。不能熟练地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已经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司空见惯因而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了。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理科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选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教材编写缺乏新意,体例设计与内容安排均能突破传统,主要是从老师的思维特点出发安排教材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要求;其次是教法陈旧,不少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爱扣字、词、句,或者是按照“作者简介—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固定思路教学。这些教学方法压抑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限制了青年人善于思考的天性,不符合大学教育的根本特征,导致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厌烦;再次是《大学语文》作为普修课程,大多数语文教师对此并不热情,认为教《大学语文》的是被边缘化的人,在高校没有地位,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所以上课采取敷衍的态度,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语文教育“历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母语教育的最主要的部分和最重要的途径”,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

三十年以前,在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初期,苏步青老先生就明确指出了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①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②传承传统文化精髓;③提升精神文明;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此四点教学目标对今天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具有科学合理的指导意义,也正是基于此,《大学语文》教学培养理科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被漠视,而应当被强化。

二、如何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理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面对理工科文学素养严重缺乏的现状,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对培养理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充分利用优秀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作用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生理、心理不断发育、发展的同时,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意志力不够坚强、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等。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对大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理科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正是利用文学作品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性素质进行开发与提升,从而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活泼的生命力和不竭的生命力。如《归去来兮辞》带给我们的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卓然不群、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我与地坛》则是对生命、对健康的渴望;《前赤壁赋》让我们感觉到超脱旷达的苏轼所富有的独特魅力,以及他处逆境时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泰然达观的心态。教育学生以这样的境界充实心胸,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

其次,长期的文学欣赏活动,不仅使人获得精神愉悦,而且有助于形成人的审美人格;健全、完善的人格,应该是且必须是审美人格与实用人格的有机统一;单一人格总是不完善、不健全的,自然科学的认知活动培养了人的实用人格,文学欣赏活动培养了人的审美人格,这是通过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共同协调作用塑造理想的、完善的、健全的人格;单一人格可能会使人的某一种心理、生理功能压倒或排斥其他功能,这样会产生人在成长中的单一的心理倾向,既不利于科学发现心理与能力的培养,又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甚至形成冷傲孤僻病态人格。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另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可以向我们展示其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解认识社会生活和启示生活真理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提高人生境界,帮助人们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对生命价值做积极的思索与实践;它可以愉悦人的情感,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使人的情感在美的陶冶中得到升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摆脱建立在物欲享受上的低级庸俗的情趣,使人们的生命价值走向趋于高尚的人生追求,趋于精神追求。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汇聚了古典诗歌的条条巨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家之作,架起了古代散文的道道彩虹;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形成了长篇小说的座座高峰;从《窦娥冤》到《桃花扇》,铺就传统剧目的块块基石,鸿篇巨制,美不胜收。理工科学生徜徉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扩大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修养,陶冶性情。

2.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写作的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希望,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决定命运,但形成性格要靠习惯。同理,如果《大学语文》教师能很好地引导理科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积累和写作的习惯,那么对其文学素养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提高文学素养离不开阅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文学的积淀,也没有文学的感受力,也就导致文学素养的缺乏,这里的阅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内阅读,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这种解读是学生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的建构过程,是学生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各个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获得人性、人格、人情的深刻体验和感悟的再造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的活动。二是课外扩展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个性、性格、情绪的差异广泛涉猎文学作品,拓展文化视界,增强艺术功力,通过数量的不断积累达到质量提高的目的。

第二,文学创作,从心理学上分析,是学生头脑中语文潜能的自我实现历程,一个人一旦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他的这种自我表现之欲和自我实现之“能”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朱光潜先生说:“要彻底了解文学,要尽量欣赏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在阅读中,学生充分感知了生活,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知识上的沟通,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创造写作发生的契机,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达到沟通与默契,调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拨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冲动,写出展示鲜活的个体生命意识与生活情趣的作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只要写鲜活的世界、富有个性、富有思想的文章,就可奇文共欣赏。可见文学素养的提高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写作的多渠道也同样能提高文学素养。

3.提高《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语文教师作为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者”、“表达者”与“传播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模式、精神理念及其表达方式每时每刻都在以一种“文化场”的载体熏染教育对象。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文化精神系统就像一个多面体的魔方,以强大的文化潜能影响和支配着教学行为,也同样制约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的文化心理建构不自觉地影响他的精神世界的“神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之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打上民族的、时代的和个人的文化意识烙印。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学情感,具备语文教师应有的文学特质。

学生对文学的态度,很多时候不是取决于他们上了多少语文课,而是取决于是谁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如果对文学缺乏热情,修养不够,教学内容单调,语言枯燥,方法陈旧,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就应当重视教师的能力因素和个性因素,让更多的文学底子好、文学热情高并且甘于奉献的老师给学生主讲《大学语文》。

三、结语

我们的时代是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的时代,素质越来越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命运,意味着生存的尊严和价值,应让文学教育根植于语文教育,创造出一个个精神自由的天地,让每一个理科大学生在文学审美的田园自由地种植与收获,命运自主,个性洒脱,在生活感悟与体验中探索人生真谛,塑造出个性丰满的自我,这是学生应形成的、真正的文学素养,让大学语文教育提供给所有的理科大学生两样东西:一是工具,二是眼光。

参考文献:

[1]王步高.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教育现状

1.教学内容设计少见文学美

观察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都以教学大纲为准,而教学大纲上对文学审美的描述只有干瘪的“要求”、“体现”,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文学审美方向指导,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很少展现文学美。

2.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倾向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限制,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都很难体现出审美教育,至多只是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对于文学的美感仍然处于茫然的状态。

3.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

教师难以展现教学内容中的文学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够造成的。很多语文教师都同时肩负着班主任工作,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使教师无暇去体会美;还有些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忽视了自身的文学水平的维持和提升,审美素质的加强更是无从谈起,这使得语文教师即使想要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力不从心。

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止在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多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增强,初中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责任,单纯从书本和考试中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是片面的,而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有文学审美教育作为支撑。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既然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语文知识掌握和文学艺术审美的双重界定,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并且,文学审美教育多是在轻松、情感充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拓展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驱力来源,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改善。

3.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审美素养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是教师职业素质升级的过程;另外,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美感,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改变中获得教学的成就感,是教师职业心理满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审美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突出文学美的展示

文学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各个角度和各个层次的美。例如,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小说的结构美、散文的神韵美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着重体现这些美。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使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寥寥几笔勾勒出秋景孤寂之感,是白描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寥寥几笔”和“白描艺术手法”的含义,要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也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能够结合适当的教学工具,例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段flash,在flash中向学生展示这首诗歌的“图画形式”,通过flash展示白描的艺术手法和“寥寥几笔”是怎样以简洁的笔触形成一幅秋景图的。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向学生展示文学美的具体形式,使得审美教学的内容不再显得干瘪逊色;并且,将诗歌化为图画的形式,与初中学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符合,学生能够对作品形成直观的印象,再转化成抽象思维,去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将更为简单、理解的也更加深刻。

2.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有语言环境进行烘托,无论学业水平多差的学生,对语文的口语运用能力都很高,而无论学业水平多高的学生,对英语的口语运用都不是很在行,这是因为学生们长期处于中文的语言环境中的缘故。要在教学中实现文学审美教育,不给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环境,但从教学内容中对审美进行生拉硬套,要求学生以记忆的方式对朱自清的《春》所体现的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等美感进行理解,显得十分幼稚;而对文中的拟人句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进行逐一的解释,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干巴巴的解释也会使学生将这些审美内容归为“学习内容”,对本来应该轻松并且充满美感的课堂产生压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环境,仍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对春景进行想象:你们脑海中的春景是怎样的?学生描绘的春景可能只是简单的事物的罗列,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描写春景的句子和诗歌,如“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春景和自己描述的春景形成对比,凸显文学作品的环境美的展现,然后再进行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作品中对春之美的展现,审美教育也就达成了。

3.教师加强自身审美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