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湖泊生态修复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环境修复;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
水环境是流域内储存、传输和提供水资源的水体,是水生生物生存与繁衍的空间,也是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归宿。根据水的地理位置,将流域中的水环境分为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地表水环境指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沼泽、冰川等以暴露在地面的水为主的水域;地下水环境指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存在于包气带以下底层空隙的水域[1]。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水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世界水资源委员会指出,全世界有50%以上的水域已被污染,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我国水环境受损也比较严重,超过60% 的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
水环境修复,就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水体质量,修复生态系统结构,使流域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和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3-5]。
随着水环境恢复理论地不断完善和深入,近年来水环境恢复研究发展较快。美国有关受损水环境的修复研究,自1970 年起由clean lake program(clp)组织实施,投入经费逐年增加[6]。欧洲一些国家也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如荷兰在1990 年对aldefeane 地区水环境进行修复,成效显著[7]。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水环境恢复的研究工作,并在巢湖、太湖等不同地区开展了水环境恢复的研究与实践[8-10],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为了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切实可行的技术对受损水环境进行修复,成为了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水环境修复的对象不仅包括水体,还有水体相关的生物地理环境。而不同的水域形式,因其物理环境、化学环境以及生物环境的不同,需要不同的修复技术体系。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环境,本文将从这3个方面,综述其最新的水环境修复技术,为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
1 河流修复技术
河流修复是指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均衡的复杂过程[11]。河流修复技术多种多样,①物理技术:河道引水技术、生态防渗技术、底泥疏浚与物理覆盖技术、人工增氧技术等[12-15];②化学技术:投加絮凝剂促进污染物沉淀、加石灰脱氮、投加化学药剂除藻、调节ph值对重金属进行化学固定、原位化学反应技术等[16];③生物-生态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水生动植物修复技术[17-19]、人工湿地技术以及多自然型河流构建技术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方法:河道引水技术、原位化学反应技术和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1 河道引水技术
河道引水技术是指引进外部清洁水源来改善河道水质[20],在水源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外部清洁的水源,增加河水水量,不仅可以人为地缩短水在河道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浮游植物的生物量[21],使污染河水不易黑臭,同时水体复氧量也会增加,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利用调水改善河道水质是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处理工程。
1.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修复中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物理过程、吸收作用、协同作用和化感作用[22]。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并恢复永生生态系统[16]。水生物修复技术的核心是将植物漂浮种植到水面上,利用植物生长从水体中吸收利用大量污染物[23]。生物浮床是其典型的技术应用之一。
1.3 原位化学反应技术
原位化学反应技术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氧化、还原、吸附、沉淀、有机金属络合等),在受污染的地点,原地使重金属离子固定下来的方法。常用的物质包括石灰[ca(oh)2]、灰烬(koh)硫化钠na2s)等。此外,化学氧化可以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毒或者毒性比较小的化合物,常用的氧化剂为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或者次氯酸钙和臭氧等[3]。
2 湖泊水库修复技术
湖泊水库水质恶化主要有2 个原因:一是外界输人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二是内
源性负荷。因此湖泊水库修复可从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和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2方面展开。外源性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清洁生产、退耕还林、改变消费模式[4]、废水集中处理技术[3]等;内源性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主要有稀释和冲刷、底泥疏浚和覆盖、水力调度技术、气体抽提技术、空气吹脱技术、投加石灰法、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生物调控技术、生物膜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仿生植物净化技术、土地处理技术、深水曝气技术等[3]。外源性污染物控制技术中清洁生产是一项有效技术,内源性污染物控制技术中底泥疏浚是修复湖泊水库的一项有效技术,这不同于河流的修复。
2.1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通过原材料和能源的调整替代、工艺技术的改进、设备装备的改进、过程控制的改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产品的调整变更等措施,达到污染物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减少或者避免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的技术[24]。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过程减排和末端循环3类技术。源头削减应尽量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过程减量应尽量采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末端循环时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回收、循环利用技术,回收其中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清洁生产可以产生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使得汇入湖泊水库中的外源性污染物浓度大大减少,达到修复的目的。 2.2 底泥疏浚
底泥是湖泊水库中的内污染源,有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在底泥中,包括营养盐、难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3]。底泥中的有害物质释放到水体中会使水质急剧恶化。底泥疏浚可以彻底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一般有2 种形式的疏挖,一种是把水抽干,然后用推土机和刮泥机进行疏挖,另一种是采用带水作业。第1 种方法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第2 种方法应用性更强。带水疏挖可以采用机械式疏挖,也可以采用水力式疏挖。疏浚技术主要包括确定疏挖底泥体积、选择挖泥机、计算压头和功率、设计底泥堆放场以及底泥利用几个部分。疏浚时应注意防止底泥泛起以及底泥的合理处置,避免二次污染。欧洲多国均采用过该技术对湖泊水库进行修复,并且效果显著。例如瑞典的trummen 湖,清除表层1 m 厚的底泥后,水深增加1.1~1.7 m,tp 浓度迅速下降,这种状态维持了18 年[25]。
3 地下水修复技术
地下水具有多种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因此,对受污染的地下水环境修复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修复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6]。
根据其主要工作原理地下水修复技术可大致归并为4 类,即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和复合技术[27]。物理技术包括水动力控制法、流线控制法、屏蔽法、被动收集法、水力破裂处理法等[27];化学技术包括有机粘土法[28]和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29];生物技术包括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例如bs 技术,和异位生物修复技术例如堆肥式处理法、预制床法、厌氧处理法、生物反应器法等;复合技术包括渗透性反应屏法、抽出处理法、注气~土壤气相抽提(sev)法[27]。复合法修复技术兼有以上2 种或多种技术属性,例如抽出处理法同时使用了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综合各种技术有点,在修复地下水时更加有效。抽出处理技术,简称b&t 技术,是最常规的污染地下水治理方法。该方法采用水泵将含水层中地下水面附近的地下水抽取出来,把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带回地表,然后在地面用地面污水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净化处理,最后将处理好的水重新注入地下或排入地表水体,以防止地面沉降,或海水人侵,并且可以加速地下水的循环流动。地面污水处理技术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包括以下7 种:沉淀、膜分离、交换树脂、活性炭吸附、空气吹脱、化学氧化和生物降解[30]。由于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各异,p&t 技术只对有机污染物中的轻非水相液体去除效果很明显,而对于重非水相液体来说,治理耗时长而且效果不明显[27]。
参考文献:
[1]姬鹏程,孙长学.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廖文根,杜强,谭洪武等.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利,2006,17(563):61-63.
[3]李明传.水环境生态
复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2007(1):25-27.
[4]张锡辉.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司全印,冉新权,周孝德等.区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6]张维昊,张锡辉.内陆水环境修复技术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1):811-816.
[7]claassen t,maasdam r.restoraton of the broads area alde leanen,the netherlands measures and results[j].wat sci tech,1995,3l(8):229-233.
[8]hu weiping,zhai shuijing,zhu zecong,et al.impacts f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transfer on the restoration of lake taihu[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8,34(1):30-49.
[9]zhang shuqing,liu panwei.strategy of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taihu lake and its effects analysis[j].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2010,36(1):150-158.
[10]zhai shuijing,hu weiping,zhu zecong.ecological impacts of water transfers on lake taihu from the yangtze river,china [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0,36(4):406-420.
[11]martin r,perrow a j.handbook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the 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2]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等.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的生态响应与生态修复[j].干旱区研究,2006,23(4):521-530.
[13]侯俊.生态型河道构建原理及应用技术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14]钟萍,李丽,李静媚等.河流污染底泥的生态修复[j].生态科学,2007,26(2):181-185.
[15]刘晓海,高云涛,陈建国等.人工曝气技术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1):44-46. [16]汪雯,黄岁棵,张胜红等.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i—修复模式[j].水利水电技术,2009,40(4):14-21.
[17]pokorny j,kvet j,onodak j p.functioning of the plant component in densely stoked fish ponds [j].bulletin of ecology,1990,21(3):44-48.
[18]scheffer m,berg m,breuklaar a,et al.vegetated areas with clear water in turbid shallow lakes [j].aquatic botany,1994,49:193-196.
[19]kivaisi a k.the potential for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1,16:545-560.
[20]彭喜花,于鹄鹏.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综述[j].水资源研究,2011,32(2):25-28.
[21]marten s.the effect of aquatic vegetation on turbidity.how important are the filter feeders[j].hydrobiologia,1999(408):307-316.
[22]徐洪文,卢妍.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413-416.
[23]webb a a,erskine w d.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24]段宁,但智钢,王璠.清洁生产技术:未来环保技术的重点导向[j].环境保护,2010(16):21-24.
[25]holdren c w,taggart j.managing lakes and reservoirs(3rd edition)[m].us:north american lake management society,2001.
[26]薛晓菲,崔建国.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进展[j/ol].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148-150.
[27]杨梅,费宇红.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综述[j].勘察科学技术,2008(4):12-20.
[28]xu s,sheng g,boyd s a.advance in agronomy [m].usa:academic press,1997.
1.1残饵以及排泄物
利用冰鲜杂鱼作为饲料进行网箱养殖或池塘养鱼时,饵料浪费和污染现象更为严重。林永泰等对黑龙滩水库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饵料中总氮(TN)含量为5.22%,总磷(TP)为1.43%,投入的饵料中TN含量为131.2t,TP含量为35.9t,从饵料进入水体的TN为96.27t,TP为34.04t,分别占饵料TN和TP含量的73.38%和94.81%。Funge-Smith等曾对稻田养虾池中的物质平衡作过研究,发现在养殖过程中只有10%的N和7%的P被利用,其他都以各种形式进入环境。
1.2水产药物污染
现代化水产养殖特别是高密度水产养殖中,为了防治疾病、清除敌害生物等,大量使用化学药物。药物、消毒剂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滥用药物现象十分严重。Solbe曾报道,英国水产养殖业使用的化学药品达23种,而1990年挪威养殖业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比农业使用的还多。一部分药物直接散失到环境中,造成环境短期或长期退化。珠江三角洲沿岸曾经大量使用硫酸铜来治理虾病,导致目前该地区水环境Cu污染仍然相当严重。
2对底质的影响
水产养殖区底泥中C、N、P含量比周围水体沉积物中高,耗氧量亦高,沉积物中经常可见残饵。当底泥堆积的有机物过多时,将导致底质理化指标改变,微生物分解作用旺盛,底泥溶解氧不足,因缺氧或无氧而成为还原态。海水中含有大量硫酸盐,在还原环境中生成H2S,并且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可以渗透扩散到底层数厘米深。养殖区底泥沉积物中高硫化物、COD、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明显较非养殖区高。
Hatcher等在加拿大UpperSouthCove贻贝养殖区进行试验,发现养殖区的沉降量往往是非养殖区的2倍以上。在瑞典的某贻贝养殖区,研究人员发现,每个养殖季节结束后底质都增厚10cm左右。根据季如宝等在山东省桑沟湾养殖区的测定结果来看,仅栉孔扇贝单位面积的排粪量便可达65.88kg/(hm2•d)(干重),合计每年产生18520t(干重),加上其他养殖贝类的排粪,整个养殖区年产粪便量近40000t,这其中还不包括大量的假粪。生物沉降将大量悬浮物搬运到底层,其中包括本应悬浮的高有机成分的较小颗粒物,这些有机物在底层堆积,导致微生物活动加强,增加了底质对氧的需求,因而可能产生缺氧或无氧环境,促进了脱氨和硫还原过程,加速释放无机营养盐,有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池塘底泥修复技术
3.1异位处理技术
底泥异位处理技术一般是指疏浚技术以及疏浚后的处理技术。通过水力或机械方法挖除或者抽取底泥表层的污染物,再进行输移处理,减少底泥污染物的释放。目前该项技术主要被用于湖泊水库等受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水域,在池塘养殖方面应用不多。
3.2原位处理技术
底泥原位处理技术是指在湖泊、水库或者池塘等水域内,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减少受污染底泥容积,减少污染物量或降低污染物的溶解度、毒性或迁移性,并减少污染物释放。按其原理不同,可分为原位化学处理、原位物理处理、原位生物处理、原地生态处理4种。
3.2.1原位化学处理技术原位化学处理技术是指通过投加含氧量高的化合物,补充底泥中有机物分解所需的氧,减少H2S、NH3等厌氧代谢产物的生成。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硝酸盐,如Ca(NO3)2、NaNO3等,它们可以迅速氧化H2S,并能被有机物利用。或通过投加化学试剂,固定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并在底泥表面形成覆盖层,阻止底泥向水体释放营养物[23]。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铝盐,如Al2(SO4)3和NaAlO2,因为铝盐与磷形成的络合物或聚合物性质比较稳定,即使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也不会重新释放出磷。另外,铝盐水解形成Al(OH)3絮体,还可以吸附水中有机物、含磷化合物等胶体粒子。目前已有关于采用铝盐来降低养殖水体中浑浊度的报道。
3.2.2原位物理处理技术原位物理处理技术主要是采用物理方法,通过人工曝气、破坏分层等方法造成异重流,提高底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和水体温度,加速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降解,以去除污染。研究人员对美国的Medical湖采用该技术后,发现水中的氨氮和总磷含量均明显下降。日本KihamaInner湖、华盛顿Denny海湾、威斯康星Sheboygan河等均采用了该技术。原位物理处理技术作为底泥处理技术效果明显,可以与疏浚技术结合使用,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同时物理处理技术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态系统,可能会导致新的生态危机。
3.2.3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原位生物处理技术是指利用底泥中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减轻污染物的毒性,改变有机污染物结构、重金属的活性或在底泥中的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而影响他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从而对底泥污染物进行处理。原位生物处理技术根据所选用生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处理、动物处理、微生物处理和生态修复。由于生物本身的生长周期较长,因此植物处理和动物处理目前很少见。有人曾对湖泊中芦苇、底泥中蚯蚓等生物对底泥中重金属的富集进行过研究。目前以微生物处理为主。
3.2.4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共生、物质循环再生以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修复是目前公认的能彻底解决湖泊污染问题的最好方法。部分学者认为,微生物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时,主要利用底泥间隙水中的水溶态物质。当底泥中存在水生植物时,水生植物可以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富集,并通过根际微生物吸收、移去、挥发或稳定底泥中的环境污染物,最终修复湖泊底泥乃至整个湖泊生态环境。不但可以通过微生物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还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积累作用,将底泥中的重金属、磷等不可降解污染物输移到水环境之外。蔡惠凤等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运用投放复合微生物、微生物合酶菌液、添加营养促生剂、水底界面曝气等不同方法对养殖池塘污染底泥进行生物-生态修复,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生物生态方法均能导致上覆水硝态氮和氨态氮含量升高,促进浮游藻类的阶段性孳生,从而修复污染底泥。
4展望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展望
中图分类号: Q17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20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也日益严重。据调查,我国有大小湖泊24800多个,而处于富营养化的占湖泊总量的65%,处于中营养化转化富营养化的湖泊占湖泊总量的20% [1]。水体富营养化不仅使当地饮用水源地受到威胁,水质普遍恶化,而且也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因此,如何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非常重要意义[2]。
1、水体富营养化的含义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水体中含有过多的氮、磷等可溶性营养物质,导致水体中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虾等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严重的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华(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水体富营养化可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自然条件下,水体可接收由降水、地表土壤侵蚀和淋溶等途径带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发生自发的富营养化过程,但过程很缓慢。人为富营养化则是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使水体富营养化快速发生,藻类等浮游植物短时间内种群数量大爆发,水质恶化较迅速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为什么氮、磷等营养物质充足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大量繁殖为何会影响水质呢?
首先从藻类生长繁殖所需的外界条件说起。温度、光照、无机盐、CO2等都是藻类繁殖必需的,藻类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生长繁殖所需。光合作用中所需要的叶绿素、藻蓝素等光合色素及许多酶需要氮、磷等元素,氮、磷等含量增多时会提高这些物质的含量,进而提高光合效率,制造较多有机物,繁殖也更快一些。对于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影响水质的大致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图1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理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水体富营养化后,会发生恶性循环,干扰了水体正常的溶氧平衡、降低了供水质量、影响渔业等生物资源的利用、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所以防止氮磷污染,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和谐生存至关重要。
2、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富营养化的防治可分别根据外源性营养物质和内源性营养物质来控制:
2.1、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的控制
大部分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从长远的观点看,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应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有:制定营养物质的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监测排入水体的氮、磷等污染物质的含量;根据水体的氮磷含量,实施总量控制;实施截污工程或者引排污染源,去除、降低污水中氮磷含量,以控制电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制定或出台禁止或限制含磷洗涤剂的政策,大力提倡不含磷的洗涤剂,从而减少外源性物质向内源性物质转变的可能性。
2.2、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
进入诸如湖泊,河流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水体分布中是十分复杂的。营养物质在进入水体以后,大致被分为三种状态:被水中的藻类吸收,成为水生植物的一部分;也可能被湖泊河流等的底泥积聚,被水生植物的根部固定,或由不溶性铁盐的保护层固定,在缺氧的条件下又被重新释放至水中;或者氮磷营养物质直接进入水体溶解与水中。由上述可知,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以上三种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大致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三种:
2.2.1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挖掘底泥、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3]物理方法的缺点是成本高、不经济,不能从根本上排除营养成分对藻类的刺激作用。
2.2.2化学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凝聚沉降和使用除藻剂。一般用于絮凝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铝盐和铁盐,它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从而减少了水体中磷的含量。而近年来人们采用较多的是合成有机聚合物,Leuschner(1984)称加入阳离子聚合物后浮游生物的絮凝性能明显提高。使用除藻剂能及时有效地对藻类的生长进行短期控制,这种方法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常有的除藻剂有硫酸铜。但是使用化学制剂除藻,向水中引入新的化学成分,有些不仅对藻类有抑制性,对其他生物也存在毒性。[4]有实验表明,硫酸铜的毒性与很多环境因子有关,其毒性随水温的提高而增加,在35℃以上时很容易导致鱼类死亡,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对大型和具有流动性的水体来说,使用杀藻剂的工作量大,费用较高,效果难以保证;一旦杀藻剂被分解或被稀释,藻类很快会大量繁殖,形成恶性循环。[5]
2.2.3生态治理
国内外对富营养化进行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结论:(1)恢复或重建湖泊水生植被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的重要环节。(2)多稳态理论、生物操纵理论以及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理论是恢复或重建水生植被、实现由藻型到草型转变的重要理论基础。(3)生态恢复的前提是控制外源营养负荷,然后再在实施综合措施的基础上如疏浚或钝化底泥控制内源负荷,通过生物操纵或理化手段控制藻类等恢复或重建水生植被。
(1)沉水植物的修复
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最常用的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目前,有些国家开始试验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大型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
(2)人工浮岛修复
生态浮岛技术就是人工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岛上,植物在浮岛上生长,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生态技术主要是通过调节污染物场所微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提高土著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①固定化光合细菌:是将游离的光合细菌利用固定化材料将其固定,用于处理污染水体的一种方法。②固定化氮循环细菌修复:固定化氮循环菌在参与水体的氮素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接种固定化氮循环菌可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过量氮素。③深水曝气修复:通过向湖底曝气来补充氧气,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的释放。④EM制剂修复:有效微生物群是从自然筛选出各种有益微生物,用特定的方法混合培养所形成的微生物复合体系,其微生物组合以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乳酸菌为主。该微生物制剂对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叶绿素a,氨氮和提高溶解氧等均有显著效果。⑤C1ear2Flo系列菌剂修复:专门用于湖泊和池塘生物清淤、养殖水体净化流修复及污泥去除,效果很好,可阻止藻类生长,污染因子大幅下降[7]。
3、展望
在利用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利用动物中得到的产品没有质量保证,植物可能在部分富营养化水体中不能生长,有些微生物去除N、P能力低或不能大量在广阔的水面上接种等,相信这些都会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得到解决。
生物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有重大的发展空间。建立生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系统,可以利用水生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综合建立水体生物链,重复利用不同生物之间的腾点,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互相配置优势,多种类、复合型生物治理体系是最有效、最有前景的途径[8]。
4、结束语
水体富营养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水体富营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在处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时,应因地制宜、从点源到面源、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手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为水生动植物创造更为优化的水体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恢复水体自净[9]。
参考文献:
刘光钊.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藻害.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刘慧,王春丽.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应用能源技术2006年5期
田永杰,唐志坚.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4期
庄一廷.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监测.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J],2005,17 (8):26
林泽新. 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及缘由分析[J]. 湖泊科学. 2002(02)
张国华,曹文宣,陈宜瑜. 湖泊放养渔业对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 1997(03)
范成新. 太湖水体生态环境历史演变[J]. 湖泊科学. 1996(04)
关键词:城市;水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水文化建设定义
所谓水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开发利用水、保护爱护水、珍惜节约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所谓城市水文化就是指反映城市地区中人与水打交道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换句话说城市水文化是一种体现水与城市关系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实质是人们对水务活动一种理性思考和社会意识,即以水为载体的文化想象的总和。
二、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引导我国人水关系向和谐方向发展
水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是对一个国家、民族与水之间关系的升华与概括。因此,当前条件下加强水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人民加强对人水关系历史的认识,增加水的危机意识,培养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习惯,延续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水文化,积极探索当前历史条件下人水关系和谐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为新时期建立人水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有助于城市水域景观的娱乐和休闲效果的加强
当前,水利工作思路正在从单纯工程建设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由此,水利景观和水文化建设正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利工作的新思路和发展趋势。城市水景观建设就是在改变以往水利工程以工程建设为主,忽视其对周围环境和人的精神影响的做法,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实用与美观。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齐头并进,使水域景观建设既有表象的景观美,又不失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既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又使身心得到休闲放松,同时起到宣传城市水历史、加强人水关系和谐的作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与水打交道的历史,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湖泊等水域文化底蕴的厚重,每一段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个传说。因此,城市河流景观中有机地融入文化底蕴,有助于景观内涵的挖掘,有助于景观生命力的长久。另外,无形的水文化资产用有形的景观形式加以体现,有助于水文化的推广。
(三)有助于城市精神文明的提升
文化作为我国灿烂文明的浓缩,而水又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水文化建设必将对城市居民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城市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必然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并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城市居民和城市水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必将会推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大幅度提升,且会为城市建立良好、和谐的人水关系奠定基础。
三、目前城市河流、湖泊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河湖治理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且仅注重河道的行洪、排涝、供水等经济利益方面的基本功能,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几乎考虑甚少,更谈不上水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且很多城市市区内的河流、湖泊资源自成体系,互不相通,淤积、污染、断流等现象严重,水生态日益恶化,危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幸福和健康。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河、湖治理工程缺乏生态工程的理念、河道全断面硬质护坡、护底结构隔绝了生物和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导致河道天然自净能力严重下降,加之河网内多处建闸、建坝,使得水动力极差,致使河流生态系统趋向恶化。由于治理的渠式化、使河流失去自然流态、河流弯道多半消失、深浅统一,使河流湿地消失、生物群落随之消失,至使生态失衡。
(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城市河流护岸工程为了满足一定的防洪标准,一般是修筑高大的堤防,而且大堤内坡一般是浆砌石或混凝土的硬质护坡,因此阻断了河流与两岸水土连接过渡带的联系,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一是对天然河道的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二是对人们在生活中与自然和水域接触与亲近带来很大的障碍,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绝佳场所,城市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三)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治理河流或湖泊目的单一、过多的追求防洪标准、供水输水的能力,忽略了河、湖本身的生态功能的修复、忽略以水环境为载体的水文化建设与发展、忽略了与周边环境的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更忽略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相融合,所以治理工程追求河道断面整齐划一的梯形或矩形、河底为一定的纵坡深浅统一,河道走向追求笔直,内坡护砌追求硬质坚固性和防渗性。这种模式虽然有整洁美,但使整个河流完全与大自然隔绝,与人类疏远,随之河流湿地、浅滩消失、河道两岸水陆连接过渡带被破坏,水生动植物、生物随之减少或消失,也违背了现代人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生活追求,与周边生态环境极不协调。
四、城市水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采取新的现代治水工程设计理念
针对城市河流、湖泊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现代治水工程设计新理念,与传统的治水工程设计迥然不同,现代治水工程设计不仅仅从防洪、排涝的角度考虑,更要强调与流域规划及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城市河流、湖泊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与城市文明、城市文化的协调,充分体现出河道的防洪、排涝、景观、生态、休闲、文化娱乐等方面多功能,使一河两岸、一湖四周成为城市中一条亮丽风景线或一个带有丰富内涵文化的节点景观。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对每一项子工程的协同设计、优化,最终获得整个工程的最佳设计效果;通过营造富于自然特色的亲水环境,并融入底蕴深厚的文化元素节点景观,提高空间感和环境舒适性,实现河流、湖泊水文化健康发展和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一座城市因水的清澈而美丽、因水环境优美而宜居、因水的流动和水文化丰富多彩而富有生机和灵气。
(二)采取先进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修复技术主要是对现有流经市区河流、湖泊、经过综合治理,而不是单纯的采取原始护岸工程,只保障河道的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通过河道清淤工程、改变堤防结构形式、改变河流过水断面形式与大小、改变治导线轨迹恢复河流自然流向、加大河道宽度、拓宽两岸绿化带面积和文化建设、居民区建设的空间、梯级修建节制、蓄水建筑物、修建亲水平台、修建水文化景观等措施实现城区水生态修复。
(三)采取生态与效益双赢策略
水文化建设不单纯是一种文化,在赋予水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味的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这样就可以为水文化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在城区以外河道的上游,特别是城市河道和湖泊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时,要考虑修建滨河景观大道或巡视检查防汛道路和绿化带、生态植物公园,文化创意园、博物展览馆等文化项目,既方便城市河道、湖泊的管理和防汛工作,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城区河道、湖泊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在修建橡胶坝、节制闸、滚水坝、跌水等蓄水工程提高河道、湖泊的防洪效益的同时,要侧重于生态护坡、防渗工程、景观工程,不仅可产生很大的节水效益,生态效益、第三产业效益,还会产生较大的间接的效益。这样城市河道、湖泊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后岸边增加的土地,除满足修建巡河路、绿化带和景观公园、文化创意园等文化项目建设外,还可置换出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而且由于河流、湖泊生态环境的改善,又可推动河道、湖泊周边的地价、房价升值,间接效益也会非常明显。这样生态与效益双赢的策略,才能使城市水文化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五、水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笔者所在的江西省赣州市有大量的水文化表现载体,例如瑞金市沙洲坝的红井、中华苏维埃山林水利局旧址、涌金门古城墙浮桥、安远县的东风水库以及闻名中外的福寿沟等。通过这些富含着文化、历史的水文化载体,人们感受到水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如何更好的把这些水文化载体传承和发扬下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水文化,理解水文化,创造水文化,升华水文化,最终达到人水和谐。
六、结语
水文化伴随着我国的历史悠久流传,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密切相连,其已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单的分析了城市水文化的建设,希望能为水资源保护、城市建设等方面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焦丽燕.论建立城市水文化建设档案的必要性及意义[J].科技创业家,2013,(9).
关键词:城市湿地;生态恢复1 城市湿地的主要特征
与自然湿地相比,城市湿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人为因素对城市湿地形成较多干扰,大于自然过程。城市湿地与城市建筑、道路等互相镶嵌,其在形态结构上就表现出面积小、孤立分散等特点,景观上为湿地斑块,且斑块之间的连接度相对较低,内部生境破碎;在水文特征方面,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大,不过水源补给比较容易,水文波动性较小;在生物特征方面,主要是基于人工意志的多样性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不过其生物多样性价值远远不如自然湿地。另一方面,城市湿地具有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征,包括供应、调节、文化及支持四大类,其中供应是指从生态系统中获得诸如粮食、燃料等产品,调节服务则是获得诸如水文调节、气候调控等服务;文化服务则是可以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精神享受、审美享受等;支持服务则是从生态系统中获取诸如水循环、生物栖息等支撑效益等。
2 城市湿地的生态恢复措施
2.1 生态恢复原则
首先要遵循地域性原则,结合城市实际的气候特点、湿地类型、结构要求等条件,因地制宜的制定与城市需要相适应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采取适当的技术途径;其次遵循生态学原则,在进行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分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要适应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最大程度上满足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来进行生态结构及生物群落的构建,保证物质循环及能量转换实现最优化配置,最终实现水文、植被、动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恢复目标。
2.2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措施
针对不同的城市湿地类型采取适用的生态修复措施,具体如下:首先天然湿地,主要有森林、湖泊及海岸带湿地,针对这类湿地主要在水文及土壤合适原样的地区进行生态修改,采取种植适应地域条件的植被;以现有林地为基础进行绿化建设,湿地四周的非湿地在没有其它项目的前提下可以种植乡土树种;改造覆盖率低的林地;针对树种结构不合理的林地则进行合理的树种配置等。其次,盐沼湿地,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化进程中损失了大量湿地,而剩下的湿地要将其调蓄洪水、净化水质及滞纳沉积物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针对盐沼湿地进的形态、位置及规模进行重新调整;对水系岸线进行整治,以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水系,满足各类生物对生息环境条件的需求,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再次,滨河湿地,这类湿地最易受到污染,因此针对滨河湿地要尽量降低洪水的危害,并采取措施净化其水质;主要措施包括疏浚河道、河漫滩湿地等提高湿地的自然化程度,增加水流,保持其持续性,将污染源彻底切断,防止沉积物进入。最后,湖泊湿地,通常湖泊属于静水水体,虽然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恢复其原有面积,但是其水质修复却十分困难,相对于动态的河流而言,静态的湖泊自净作用十分微弱,水体特别是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不会自行消除,湖岸带水生植物群落布局零散、景观效果相对较差,因此除了要采取点源、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外,还要采用生物调控技术及污水深度处理技术;还可以通过建造湖岸带景观化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去除受污染湖水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等。
3 城市湿地保护措施
除对已经受到损害的城市湿地进行修复,针对现有未被破坏的湿地要加强保护,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立法,为城市湿地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基于法律法规的角度从湿地开发、利用、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等各方面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予以保护,保证城市湿地资源在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有法可依,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提高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充分研究现有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最大程度上保持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人为干扰与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再次,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做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联合专家学者建立城市湿地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实时监测其生态波动情况与环境变化情况,保持其生态稳定性,逐渐由被动的恢复重建转变为主动的协调控制;在广大城市居民中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其对湿地、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全面树立其环保间识,引导其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城市湿地保护工作中来。最后,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对于城市湿地系统而言,城市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在城市水系规划与管理中纳入城市湿地开发与利用等工作内容,对水资源的生产、应用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城市湿地水资源的污染控制与防治,提高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沧州旺发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北 沧州061001;2.河北工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130;3.沧州市运河区农业局,河北 沧州061001;4.邯郸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邯郸056002)
摘要:介绍了水体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方法、特点及应用实例。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指出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工农业和海洋产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海洋航运的快速发展,造成大量工矿废水,生化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以及在海损事故中石油、烃等有害物质的泄漏,使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以及海洋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严重污染。污染的水体极大地损害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但是对于污染水体,尚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主要依靠自然生态的自我净化。
目前,生物修复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且可靠的环保技术。简单讲,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是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减少或最终消除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1]。与其它物理、化学治理相比,生物修复的优点是:投入低,操作简便,可就地处理,对周围环境干扰少,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对于传统治理技术难以处理的环境(海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生物修复研究概述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也不过30多年,主要集中于水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史料记载的首次使用生物修复是197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管线漏油事件。1989年,首次大规模应用生物修复技术修复了美国阿拉斯加石油污染问题,其具有里程碑意义[2]。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础研究的成果逐渐应用于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并取得一些成果,进而发展成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在清除或减少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废水、污泥以及工业废弃物中的化学有害物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如有研究人员研究了北极冻原油滴污染土壤,原位接种抗寒混合菌种进行生物修复,一年后,土壤中的油浓度有了明显降低[3]。还有whiteley[4]进行了生物修复酚污染环境中的细菌生态学和生理学研究。我国研究人员也对受酚污染的地表水的生物修复方法进行了研究[5]。此外,一些研究者进行了有关石油烃类污染的生物修复方面的研究,如张旭[6]实验模拟研究了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层的研究。李丽[7]对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菌进行了研究。总之,这些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的可行性,而且在这一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修复技术虽然只有30多年的应用研究史,但是生物修复从最初的主要利用细菌治理石油、农药之类的有机污染,逐渐应用到地下水、土壤、海洋、污泥等环境污染的治理上。生物修复已由细菌修复拓展到真菌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拓展到无机物的的修复。如:Numat[8]培育了一种新型微生物,可在24 h内降解30 mg/L的三氯乙烯,这种菌对有机卤代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均有降解作用。另外,植物修复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修复技术,植物具有吸收重金属,净化水体、纳污、清除放射性核素,调节生态功能,利用这种能力,可有效对污染水体进行修复[9]。有研究者通过静态试验和现场试验水雍菜和水芹菜对手污染水体的研究显示: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去除污染物中的磷、氮盐,改善水体状况,还可美化水体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而且其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10]。此外,动物修复污染水体也处于不断摸索研究阶段,如罗固源[11]等证明了采用合理的间歇方式用蚯蚓处理养殖污水技术上可行。还有研究人员利用藻类治理河道污染和黑臭问题,且河水中DO值有了很大的提高[12]。
2污染水体生物修复应用与进展
2.1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
海洋污染尤其是海洋有机污染是当今世界沿海国家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虽然,现代工业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其带来的环境负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赤潮、石油污染、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等。
海上石油的开发以及石油产品的生产、使用及排放,海上溢油事故频发,使得石油污染已成为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实验证明,微生物是降解石油污染的主要治理方法,主要有加入高效降解菌;使用分散剂;使用氮、磷等营养盐。1989年,美国环保局利用细菌降解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成功去除威廉王子湾的石油污染。目前,生物修复正朝着构建特定且快速降解污染物的工程菌方向发展,并且科学家已分离到了具有多种降解功能的超级微生物[13]。
多环芳烃作为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其具有毒性、致癌性以及致畸诱变作用。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危害。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和能源利用过程,通过地面径流,污水排放及机动车等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废弃物随大气颗粒沉降进入海洋环境中。目前,微生物降解是去除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该方法利用微生物将海洋中的多环芳烃转化为无害物,或降解为CO2和H2O。还有赤潮灾害的生物防治;海洋环境中病原菌污染的生物修复等。可见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紊乱的一副防治结合的良药。
2.2河流湖泊污染的生物修复
地表河流、湖泊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有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法。对于浅水湖泊,在水中加入营养盐,用曝气法混合,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作为碳源被微生物利用,污染的湖泊得以修复。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曝气复氧,投加高效菌剂和促生液,放养水生植物等,对苏州河严重污染支流进行了原位污染的治理和修复[14]。结果显示:严重污染的水体消除了黑臭,DO值上升明显,透明度增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另据报道,像大榕草、水芹、黑麦草等都对水体中N、P有去除作用[15]。
2.3废水污染的生物修复
目前,废水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有对重金属离子的修复和有机污染物的修复。美国科学家已对废水中金属离子锑、铬、铜、汞等有效去除效果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16]。此外,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主要通过水生植物,如凤眼莲、破铜钱等。它们都能从水体吸收铅、铜、铬等金属。孙铁珩等人研究表明:水葫芦对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水芹菜对黄金废水具有净化作用[17]。有研究人员[18]使用含假单胞菌的生物转盘处理矿物废水,铜和铁去除率分别达到95%、98%,并可使氰由4 mg/L 降低到0.06 mg/L。总之,生物修复技术在废水处理、生态平衡的协调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4水体底泥污染的生物修复
水体底泥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由于底泥的污染直接影响着水生动物、植物的生长,同样也影响着水质。所以治理好底泥污染,污染水体也会得到净化。底泥污染物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最后底泥变成污染物的汇集地。由于底泥是底栖生物主要的生活场所和食物来源,污染物可直接或间接对上覆水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并通过富集,食物链放大进一步影响陆生生物和人类健康。目前,水体底泥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如疏浚、引水、掩蔽等,但工程量大,耗财耗力,不是很理想,而化学方法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而生物修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节省费用,对环境影响小,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浓度,而且可原位进行修复,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特点。运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修复系统能够有效去除多环芳烃的污染,高等水生植物可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和能源,根系周围好氧菌数量多,使得水溶性差的芳香烃在根系旁迅速降解。种植水生植物的根茎能控制底泥中营养物的释放,而在生长后期又能较方便地去除[19]。
3生物修复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在国内外皆取得了较快发展,一些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的发展,不断提高了污染水体的处理效率。为进一步提高生物修复治理效果,获得突破。其发展前景在于合理利用微生物,植物以及动物等生物修复手段,并且与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手段;以及利用基因修饰、改造、克隆与基因转移等现代生物技术获取特殊降解功能的工程菌,从而减少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积累,保持生态平衡;另外,采用新工艺和新手段,生产易于生物降解产品也是研究人员需关注的领域。可以预见,生物修复技术在治理和防治水体污染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且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虽然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已取得巨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①修复速度慢;②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如重金属)的存在导致水体修复困难;③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专一性使得并非所有污染物都被去除,存在降解极限;④微生物易受温度、酸碱性等环境因素影响;⑤大规模的工程菌的应用可能影响生态系统。总之,受污染地表水体的修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防治结合。
参考文献:
[1] Pritchard P H,Costa C F. EPA’s Alaska oil spill bioremediation project[J].Environ sci Technol,1991,25(3):372-379
[2] 陈玉成.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 Mohn W W, Radziminski C Z, Fortin M C.On site bioremediation of hydrocarbon- contami nated Arctic tundra soils in inoculated biopiles [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1,57(1- 2):242- 247
[4] Whiteley A S, Wiles S. Lilley A K. Ecological and physilogical analyses of Pseudomonad species within a phenol remediation system[ J] . J Microbiol Methods, 2001, 44( 1) :79- 88
[5] 徐向阳,俞秀娥,郑平.受酚污染地表水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1999, 25(4):409-413
[6] 张旭.石油烃污染土层生物修复模拟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1( 40) : 106-108
[7] 李丽.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菌的研究概况[J].微生物学通报,2001, 28(5):89-92
[8] Numata. Microorganism and method for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using the same [P].US Patent: 6,171, 844 ,2001
[9] 陈玉成.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J].环境科学动态,1999 (2):7-11
[10] 由文辉,刘淑媛,钱晓燕.水生经济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9- 102
[11] 肖乡,崔理华.城市污水人工土快滤处理系统的生物修复[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5):374-376
[12] 罗加,李祥林,石玉洁.应用燕类防治河水黑臭的试验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1997(2):2-5
[13] John H L. Biodegradation of Bisphenol A and other Bisphenols by a Gram- Negative Aerobic Bacterium[J] .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2,58( 6):1823-1831
[14] 黄民生,徐亚同,戚仁海.苏州河污染支流—绥宁河生物修复试验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 2003,22(6):384-390
[15] 王国祥,濮培民,张圣照,等.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10-414
[16] PERRIELLO F A. Remediation of metal contaminants with hydrocarbon-utilizing bacteria[ P ] . U. S. Pat. 2003062306 A1,2003
[17] 孙铁珩.水葫芦在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利用途径[J].生态学杂志,1984(5): 36-40
关键词:生态消淤、水生生态、综合治理、修复
一、前言
随着珠三角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大量富含有机物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排入河涌,导致水体含氧量大幅下降,造成了河涌普遍呈现有机污染严重的特征。且由于长期不加治理,大量的污染物沉积在河涌底部,导致河涌底泥淤积,珠三角地区河涌的淤泥厚度可达0.5~2m,平均为0.36m。底泥中的还原性物质产生大量的化学耗氧使河涌底泥形成厌氧环境,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逐步腐化,变黑、发臭。
目前的城市河涌整治中,注重清淤,堤岸,绿化和截污等工程,而不重视底泥和水体生物原位修复,更不重视河涌生态体系建立,这样导致城市河涌整治中边治边黑,边黑边治,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河涌水质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现正积极探索城镇河涌污染治理新路子,提高河涌整治的效果和水平。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曾经在国内外许多工业污水处理厂、湖泊、池塘、湖塘、海滩等多个污染控制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都是对水体及其淤泥进行污染物的消减处理,效果皆良好,从事实上说明了该技术运用的可行性与成熟性。
二、常规河道清淤和水生生态技术修复存在的问题
传统整治河道的手段是截污与污水处理,清淤,水生态修复,补水,堤岸景观建设等。其中,常规清淤和水生生态技术修复存在很多问题:淤泥清挖工艺落后,工程投资大,操作麻烦,清淤效率低;清淤挖上来的淤泥含水率高,数量巨大,黑臭,运输和处置难;传统的清淤方法,最重要清除的上层不稳定淤泥残留多,加上发黑的河水,污染负荷仍然很大,黑臭难解决;生态修复未找到快速修复水生食物链并且易于维护的简单方法;需要使用曝气等其它设施,管理麻烦,维持费用大;普通的投放微生物治河技术,投放液态的微生物易被河水冲走,要长期不断投放,维持费用大,一年只能消化淤泥少于10cm,不能替代清淤。
综上所述,黑臭的河道,清淤后不稳定淤泥的残留量多,就算做到完全截污,河道内的污染负荷仍然很大,单纯依靠调水、补水难以彻底消除这些污染,难以短期内消除河道黑臭。不少投入了很多资金治理过的河道,虽然有一些效果,但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退潮时、枯水时仍然黑臭。
河道治理重在水环境生态修复与重建,重建生态系统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能使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稳定,且易于控制和管理,维护费用低。所以,寻求高效而且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方法,是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最大的难点,是水体修复难易的关键,也是各种治理方法和治理效果的差异所在。施放底泥净化剂消解淤泥,同时能够快速修复水生生态,真正消除黑臭,是一种更有效的河道快速治理方法,生态修复不需要15年,几个月至1年就可以做到。
三、原位生态修复治理关键技术
1、关键技术简介
水环境生物修复是在可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和水生生物生命代谢活动,修复被污染的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而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为生态修复剂技术,即在无固定设备且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天然水体的自净功能,采用直接向污染河道投入高效的本源微生物菌群和微生物促进剂,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利于水体自净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繁殖,从而消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同时对河道有机底泥起到一定的消化作用。具体的流程主要为:微生物驯化,微生物菌剂在河涌底泥中接种繁殖,根植河床,微生物对河道污水和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去除,净化水质和减少污泥量,再通过人工培育河道生态链最终恢复水体的原生态,实现水体稳定的自净功能。生态修复剂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界生物降解原理,提高水体的生命力和自净能力,并重建其生态平衡、迅速地改善水质的技术与产品。
2、底泥净化生物修复治理黑臭河涌
针对底泥富含大量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好氧速率高,处于强还原状态的厌氧环境,投放生态修复剂的方法,进行生物修复,以控制和消除底泥污染。底泥净化剂,由增氧剂、有效微生物菌剂和生物载体组成。增氧剂在水中逐渐释放出氧,改变河道底层厌氧生态环境为好氧生态环境,激活微生物菌群,同时为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电子受体;有效微生物菌剂是采用本土化的好氧型和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载体的多孔矿物,可为微生物菌落提供巨大的附着表面,减少微生物的流失和更好发挥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
在底泥净化剂的作用下,能有效地对污泥和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细菌等进行生物降解,污泥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河水不黑不臭,没有黑色底泥上浮,淤泥层减薄,矿化度增加,从而最终净化水质。
3、治理效果
河道第一次施放底泥净化剂,10天~20天臭味消失,河道从厌氧状态转变为好氧状态,出现许多微型动物;约一个月,河道水质变清,水里的微型动物继续增多;30天~50天,水底有很多水丝蚓(俗称“红虫”,是栖息在水底污泥中的底栖动物,以污水和污泥中的有机物为食物),大量的红虫对水生食物链的修复很有好处,继而水里可看到一些小鱼,表明水质好转,水生食物链初步修复,已适宜鱼类生长;两个半月,小鱼群增多,淤泥泥面从原来的黑色开始呈现灰白色;3个月~4个月,河底淤泥削减15~20厘米,当河底淤泥中的有机物被吸收分解之后,底泥表面就是一层不被吸收分解的沙、石,底泥泥面呈现灰白色,红虫逐渐减少;4个月~6个月,河底淤泥削减25~30厘米,河道已不黑不臭,水质明显变好。
4、淤泥消解和水生生态快速修复技术的优势
4.1 这种生态修复剂具有沉淀的功能,其本身及其固着的微生物不易流失,不易被水力冲跨,即使在水流动的河或者很深的水域里,都能沉入到底部,把淤泥里的有机物吸收分解掉,并达到净水、增氧、消除恶臭等效果。只要在被污染的水体投放了生态修复剂,就可以分解去除底质的淤泥和净化水质。
4.2 施放这种生态修复剂,不用机械清淤,不必解决淤泥出路,没有散发臭气的清淤场面。由于污染情况和淤泥情况不同,根据应用实例,施放一次生态修复剂,河道的淤泥4--6个月可以减少20--30厘米。
4.3 施放生态修复剂后,不需要曝气充氧设备,不需后期管理费,同时消除臭味,促进了水生生物的食物链修复,很适合净化底质污染和水体生态修复。
4.4 用生态修复剂消解淤泥,替代了清淤,同时快速修复水生生态,是一种可以与原有河道综合治理任务对接,大大降低治理难度,提高治理效果,而且无二次污染的先进技术。
四、结论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与截污补水相结合,对河涌段进行治污处理,有效地控制河道有机污染,减少河道底部淤泥量,从根本上起到净化河涌水质,达到消除黑臭、消除河道底泥的目的。生物修复剂应用性能优异的微生物增效技术,通过提高水体的生命力和自净能力,可以替代清淤,快速消除底泥,同时快速修复水生食物链,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感观和水质,成为治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底泥生物修复剂具有沉淀的功能,其本身及其固着的微生物不易流失,有效的把淤泥里的有机物分解掉,达到净水、增氧、消除恶臭等效果,生态修复后不需任何管理费,是一种最经济净化,无二次污染的先进技术。
在我国还不能做到完全控制河道面源污染和完全截污治污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应用生态消淤、快速修复水生态、分段截污与水生态污水处理等生物增效技术的集成,是一种疏浚、消除河道累积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河道发黑发臭的问题,是恢复河道良好生态环境的简单、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2]罗刚;刘军;胡和平;生物修复技术在白海面黑臭河涌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3]金腊华,梁志宏,万雨龙,袁杰,兰云飞;城市河涌水污染特征及治理措施[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5期
[4]周新民,林少礼,侯玉,郑国栋;广州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对策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4年04期
[5]饶胜;生物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7年04期
关键词:生态 广州某湖泊 湖底 底泥 疏浚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147-02
238km2的某湖泊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水体,具有调节洪水、向城镇和工农业供水、发展渔业和旅游等综合功能,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主体基础。
近年来,流域内经济高速发展,湖泊资源大量开发利用,而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目前,流域内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河网水质污染加剧,该湖泊湖体富营养化发生发展,水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并已上升为与洪涝威胁同样严重的问题。洪涝灾害多年一遇,而水环境恶化无时无刻不在危害着我们。该湖泊流域内水质型缺水矛盾不断发生发展,已危及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湖泊底泥是该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水土界面物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积极交替带。湖泊底泥不仅可以间接地反映湖泊水体的污染情况、湖泊水动力状态,而且底泥在外界水动力因素制约下向上覆水体释放营养成分,影响了湖体水质和富营养化过程。它是水土界面种类物质的特殊缓冲载体,是营养物质的聚集库,也是该湖泊这一浅水性湖泊生态系统的个性特征之一。污染底泥是湖泊潜在的污染源,在湖泊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营养盐可能会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水体。在湖外污染源得到控制后,底泥可能成为首要污染源,其季节性的营养盐释放可使富营养化状态维持数十年。
在湖泊污染治理过程中,底泥污染与整治一直是主要的难点之一。湖泊底泥中累积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通过与上覆水体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交换作用,底泥中的污染物在适当条件下会重新释放,成为影响和制约上覆水质的主要二次污染源。由于该湖泊是一宽浅型的湖底,沉积年代较久远,淤(底)泥的二次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污染源。因此,该湖泊底泥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是该湖泊污染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解决该湖泊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底泥生态疏浚的意义
湖泊底泥是该湖泊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水土界面物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积极交替带。湖泊底泥不仅可以间接地反映湖泊水体的污染情况、湖泊水动力状态,而且底泥在外界水动力因素制约下向上覆水体释放营养成分,影响了湖体水质和富营养化过程。它是水土界面各类物质的特殊缓冲载体,是营养物质的聚集库,也是该湖泊这一浅水性湖泊生态系统的个性特征之一。
1.1 底泥是该湖泊富营养化营养物质的内污染源
各种来源的营养物质(物理、化学、生物)经一系列湖泊物理、化学及生化作用,沉积于湖底,形成疏松状、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盐的灰黑色淤泥。在湖泊各种水动力学、生态动力学作用下或湖泊环境变化时,沉积物中营养盐溶出或再悬浮,形成该湖泊富营养化成因的内负荷,或称内源污染。由于该湖泊是一宽浅型的湖底,沉积年代较久远,淤泥的二次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1.2 底泥是该湖泊富集各类营养物质的特殊的缓冲载体
该湖泊底泥总氮含量范围为0.022%~0.45%,平均0.094%。表层底泥总磷含量0.039%~0.237%之间,均值0.058%。靠近城镇湖区内的底泥总磷含量值高。
底泥的有机营养程度评估最直接的指标为有机质含量。据近年监测,该湖泊底泥中有机质含量为0.31%~9.04%,平均为1.70%。以湖湾区和沿岸现代沉积区含量较高,其中>3%的湖区为该湖泊东北河口。
1.3 该湖泊底泥对水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1)该湖泊底泥中富含的营养物是内源污染源,是造成湖水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的营养盐来源的基础之一。据有关资料分析,内源污染总氮可占34.7%,总磷占23.7%。即使将外部入湖污染全部控制,仅湖内底泥释放和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溶出,也可能引起藻类的发生和发展。
(2)湖湾区频发的“湖泛”污染是由致发或诱发水污染因子组合作用造成的,其主要内因根源是底泥营养盐的大量释放。在枯水年低水位期,干黄梅期或在汛间低水位、高温少雨晴好天气之际,在湖湾底泥沉积较厚的浅水区,由于太阳辐射、高温,引起水温升高,底泥发生较强烈的生化反应,底泥中营养盐释放速度加快,并伴有甲烷和硫化氢气体逸出,水质变劣且产生恶臭嗅味,形成“湖泛”,污染水源地,破坏旅游景观和自然环境。
(3)底泥对环境作用的累积性和滞后性影响。底泥是湖体营养盐的聚集库,随着时间的推移,储积量持续增加,其对环境影响呈明显的滞后性,并有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有机质含量年增长约7%,90年代每年上升22%,表明该湖泊有机污染加重加剧。
造成这一积累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及生活污染的不断增加;农业耕作施肥制度的改变,化肥代替了农家肥,农村已基本不再清河湖泥肥田,造成河湖底泥淤积增加,在水源地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不当或围网养殖大量饵料投入形成富营养有机物沉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污染物等。
2 该湖泊底泥生态疏浚工程
2.1 生态疏浚
该湖泊底泥生态疏浚属于水生态治理措施,目的在于清除沉积物表层的氮磷,有机质的富集层。其实质是切断湖体内营养盐物质循环锁链的技术措施,将富含营养盐的物质移出湖体,属生态工程范畴。环境生态疏浚的技术路线中,必须注意到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概念,达到费省效宏,投入和产出行动的平衡。实施的技术路线、方法、设备、作业方式、清除最佳作业期等都有特殊要求,疏浚淤泥处理应注意二次污染。它有别于工程清淤概念,工程疏浚为物理工程,按工程目的要求,计算疏浚的深度和底部标高,以设计高程、土方量、疏浚后几何形状尺寸作为控制依据(图1)。
2.2 生态疏浚方式
鉴于生态疏浚目的和表层淤积物特点,宜采用分区机械化作业和封闭吸疏式作业,可避免产生大的扰动和发生清泥沙而未清营养盐的问题。疏浚目的是清除污染物、营养盐,泥沙仅仅是营养盐的载体,作业方式千万不能错。疏浚时应采用特殊技术和装置,关键是密闭和抽吸,否则会大大降低疏浚效果。
2.3 生态疏浚厚度
生态疏浚为两层物质的清除:(1)淤泥表层沉积物的清除。有机营养盐富集层主要在0~25cm左右,考虑到沉积区微地形不均匀影响,淤泥疏浚深度以40~50cm为宜。(2)在底泥沉积层界面—水土界面,有2~7cm左右半悬浮的类胶体状有机物质,这部分物质除一部分藻类活体、浮游动植物外,还有死亡的藻类和动植物残骸。更重要的是在水土界面特定的生化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半悬浮状的类胶体物质,这部分物质营养盐含量很高,务必予以清除。
2.4 施工区域和重点
该湖泊面积大,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实施全面疏浚。施工重点应在污染淤积严重、重要城市的供水水源地取水口和重点风景旅游区,清淤范围考虑200~300m的安全范围,按实际需要和财政能力分年度有计划实施。底泥疏浚工程投资很大,必须充分论证,疏浚目的是治理水污染,而不是湖体库容疏浚。
2.5 施工时期
生态疏浚作业最佳施工期为冬初至春末。这一时期该湖泊正处于低水位期,湖面风浪较小,湖泊水体交换缓慢,沉积物基本处于相对静态。死亡的藻类和浮游生物残骸沉积于底泥表面;活体藻类因水温低、日照强度小,大部分积聚在水土界面上,呈休眠状态,此时开展生态疏浚可做到费省效宏,最大限度地去除营养物质。此外,低水位也有利于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
2.6 技术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和经济性
底泥疏浚过程可能导致底泥重新悬浮,水体透明度下降。底泥及间隙水中高浓度的有机物、CH4、H2S、NH3也随之扩散至水体中,促进藻类生长,同时消耗大量溶解氧。疏浚破坏了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使其失去竞争优势,可能导致藻类大量增殖。疏挖表层底泥还破坏了底栖生物群落,可能需要2~3年才能恢复。
底泥疏浚期间,湖泊供水、航运、娱乐和人工养殖等用途将受到影响,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疏浚还会产生大气和噪声污染,影响周围居民,这些属于短期影响。相比之下,污染堆场的影响属于长期的,污泥在自然降雨及地表冲刷情况下,可能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7 清淤物的堆放
应加强施工期的采样监测和事先监测,以免造成二次污染或污染物迁移。一般肥力高又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可用于农田、菜地和果园肥田;肥力低且含有毒物质的应慎重移出影响区外填埋。也可把生态疏浚和资源利用结合起来,开辟新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生态疏浚出来的是泥水混合物,在设定的堆泥场要采用封闭围隔处理,防止高浓度营养盐澄清水返流入河流、湖泊中,拟建立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或氧化塘,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有的湖泊疏浚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就是疏漏了堆泥场澄清水的处理。对重点危害区进行生态疏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决策时必须谨慎,应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确保万无一失。
3 建议
适当的疏浚可在短期内改善水质,但从月和季以上长时段看,疏浚底泥不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充要条件,而减少外污染源、改善生态结构才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途径。同时,应注意疏浚作为环境工程的投入产出比及其可能对生态修复的负面影响。作为一种环境保护技术,底泥疏浚必须与后续的底泥处理、处置、管理以及间隙水处理配套实施,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污染底泥疏浚,一定深度表层底泥疏浚后,可显著降低内源营养负荷的重污染湖区(实施范围和条件),通常可短期内明显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氮、磷和COD等含量(预期治理效果)。虽然湖泊内部治理有其重要性,但外源的污染控制是最根本的,没有外源控制作为长期保证的湖内治理,不可能取得稳定持久的成功。欲使该湖泊水体特别是水源区水质在较短时期内得到改善,单纯依赖和等待外污染源控制也不切实际的,其中存在水体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时间问题。因此,在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控制下,在湖内进行一些见效快、局部性的治理技术,消减局部污染负荷和取出营养物,扩大水环境容量,有望在较短时间内使局部水域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以缓解该湖泊亟待解决的可利用水源的供需矛盾,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菜子湖流域;洪水;水毁恢复;退耕还湖;生态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17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87
1 罗岭镇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罗岭镇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北端,东与枞阳县,西与怀宁县,北与桐城市,南与安庆市区接壤,辖区面积102km2(含水面28km2)。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水面4.5万亩,山场4.7万亩,森林覆盖率近80%,素有“三分山水三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及“鱼米之乡”的美誉,也是著名的“黄梅戏之乡”,被列为试点建设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菜子湖正位于此。
罗岭镇现有大小圩堤共18座,总长26.0km,所有圩堤均依菜子湖或与菜子湖相连河道而建。2016年主汛期由于连续强降水,使菜子湖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水,水位一度达到17.29m,超历史最高水位0.44m,罗岭镇所有圩堤均漫堤,部分圩堤因洪水漫顶而溃破。为确保2017年安全度汛及圩内农业生产的需要,罗岭镇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对水毁堤防按原标准进行恢复,并结合菜子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的需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湖。
2 水毁原因
2.1 自然因素
2016年主汛期由于连续强降水,菜子湖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洪水,水位一度达到17.29m,超历史最高水位0.44m,罗岭镇水利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全镇18座大小圩堤均漫堤,甚至溃口,9座排涝站、8座水闸不同程度损毁,水毁沟渠44条,总长86.5km,塘坝32座,估算受损金额达2000余万元。
2.2 社会因素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多地少矛盾较为突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许多地区曾开展了与河争地,大面积围垦湖泊的热潮。罗岭镇境内圩堤大部分始建于那个年代,围垦湖泊、河道进行生产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耕地不足、人均粮食较低的局面,但同时也占据了调蓄洪水的场所,束窄了行洪通道,加重了防洪负担,加大了洪水损失,其结果是破坏了资源与环境,并最终损害了人类自身,一旦出现超圩堤防洪标准洪水便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2016年出现的超历史洪水位造成的损失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2.3 工程自身因素
受当时建设条件限制,罗岭镇境内圩堤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大多只能抵御五年一遇洪水位。穿堤建筑物质量较差,如东方红圩圩堤内埋设有多个直径20cm普通砼涵管用于引水灌溉,涵管接头为砂浆包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16年汛期就有1处涵管因接^部位渗水,导致圩堤溃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较低,圩堤修筑主要靠政府每年冬季发动当地农民对水利设施进行人工挑抬修筑。没有运输机械,取土只能在堤内就近取土,造成圩堤内堤脚处坑塘连片,使圩堤内堤脚处抗滑稳定性较差,2016年汛期多处圩堤内堤脚出现坍塌;没有压实机械,圩堤土方压实主要靠人工夯实或干脆不夯实,堤身土方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一旦遇高水位极易出现渗漏、散浸等现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当地政府用工方式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罗岭镇境内堤防就再没进行过冬修。罗岭镇圩堤属民圩,上级一直未安排资金对圩堤进行加固,加上地方财力有限,罗岭镇境内圩堤大多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状态。受自然侵蚀影响,部分圩堤堤顶高程及堤身断面达不到原断面标准要求,据调查同一堤防堤顶最高处与最低处高程高差最大值达0.8m,堤身沟壑也是随处可见。
2.4 工程管理因素
由于缺少维护经费,维修管养跟不上,罗岭镇境内圩堤堤身杂草丛生现象较为普遍,堤身内部也未安排专项经费进行隐患探查。圩堤带病运行是常态,一旦出现高水位极易造成圩堤渗漏、管涌甚至溃破等险情。
3 水毁修复应维持原防洪标准
水毁发生后,当地政府多方筹集资金拟对水毁设施进行修复,作为罗岭镇水利站工程技术人员,从多年从事的工作经验来看,认为水毁修复不应提高防洪标准,只能按原防洪标准对圩堤进行加固。
3.1 从法律角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均规定:“禁止围湖造田、禁止围垦河流。”湖泊是调蓄洪水的重要场所,河道是行洪通道,维护湖泊、河道的自然功能,是保障防洪安全的重要保证。人们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甚至出现与水争地,盲目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现象。围垦湖泊、河道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进行生产和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资生产生活需要,但却占据了调蓄洪水的场所,束窄了行洪通道,加重了防洪负担,加大了洪水损失,其结果是破坏了河湖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并最终损害了人类自身。河湖防洪能力的下降是造成防洪形势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1998年长江大水后,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湖政策,目的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我镇圩堤建设年代较久,圩内生产经济占全镇经济份额较大,部分圩内经济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退耕还湖需符合规划要求,不可能适合所有圩堤。当然,我镇水毁恢复也不能提高现有堤防防洪标准,在超堤防防洪标准洪水来临时,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将原本属于湖区的圩内土地交由湖泊、河流作为调蓄洪水场所。
3.2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
罗岭镇圩堤大部分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为增加耕地面积与养殖水面,解决温饱,纷纷围湖造田。在当时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人们围湖造田可以说是迫不得已。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人类发展要从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到合理利用自然,使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大自然是人类无私的母亲,人是大自然的宠儿,人类无所顾忌地向她索取所需,必将遭到自然界的处罚。但是并非大自然的一切都适合人的存在和发展,并非一切的自然物都可以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活资料到创造人类需要的其他物质资料,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事实证明,人类活动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失败。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认识、掌握和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完成对自然的改造。我镇此次圩堤水毁修复及除险加固均维持原防洪标准,当超圩堤防洪标准洪水来临时,将原属于河湖范围内的圩内土地交由河湖调蓄洪水;而在圩堤防洪标准以下的洪水,通过圩堤阻挡洪水,从而保证圩内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这样既保证了低水位条件下农业生产,同时也遵循自然规律,在超堤防防洪标准时将圩内土地作为河湖调蓄洪水的场所。
4 水毁恢复应结合当地生态建设需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湖
菜子湖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境内,2015年1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将其列为试点建设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总面积2539hm2,其中湿地面积2358hm2,湿地率92.87%。菜子湖是候鸟重要的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共分布有鸟类15目42科142种,水鸟总数约10万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2种。作为发育在沿江河谷洼地中的自然浅水湖泊湿地,菜子湖湿地具有代表性、自然性、稀有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菜子湖作为安庆市近郊的一块湿地,多年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剧。菜子湖周边围湖造田,河、湖中拦网养鱼、捕鱼现象较为普遍,围垦破坏了湖泊生态环境和应有调蓄功能。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拦网养鱼、捕鱼使河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其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极大地损害了湖区水产资源。菜子湖被列为试点建设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后,2016年4月,菜子湖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成立。随着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推进,指挥部已对罗岭镇境内亭子赛圩和新建圩水面进行流转和湿地修复,拆除保护区内堤坝,恢复菜子湖生态系统。
5 结语
水毁修复应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合理确定修复方案,切不可盲目以提高防洪标准增加圩堤的抗洪能力。罗岭镇境内圩堤均依湖而建,圩内土地本属湖区,当洪水位超过圩堤的防洪能力时,人们应将本属于河湖的圩内土地归还河湖,恢复其原有的调蓄洪功能。另外,水毁恢复应结合菜子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湖,对已实施的圩堤实行有计划的拆除,避免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竽舟,马俊,朱晓莹.景区水系配水规划初探[J].
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