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建设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93
[中图分类号]TN9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教育事业关乎人类未来的发展,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保障是社会所关注的。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安全保障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建立全方位的校园监控系统使安保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校园内各个区域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从而来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应运而生,正处在日益更新,蓬勃发展的阶段。
1 视频监控技术
视频监控技术最早主要应用在安防领域,是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一项辅助手段。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监控被逐渐应用到很多领域,如政府部门、教育、医疗、金融、交通及娱乐等。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过程分为模拟视频监控、数字视频监控、智能视频监控3个阶段。模拟视频监控,即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只能用于较小范围内的监控,系统的可扩展性较弱。随着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智慧城市等先进的理论,为视频监控系统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基于“云计算”的视频监控系统处于从技术研发到广泛应用的过渡期,有些相关技术缺乏统一标准,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成熟。视频监控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与智能化。
2 基于智慧校园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2.1 学情分析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师生人数的增多,不同时间段人员密集区域也有所不同,还有一些人们不常去,人员稀少的地方。又因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因此,校园的一些公共场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处在青春期年龄段的学生,处理问题不够理智,容易发生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校园欺凌的情节比较恶劣,通常这些事件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偶然发生。通过调查显示,发生欺凌频率最多的场所是走廊和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当前校园暴力涉及人群的年龄段有缩小趋势,很多中小学也时有发生,对学校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给师生一个干净绿色和谐的校园氛围,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的视频监控系统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2.2 功能需求
常规的功能需求主要有防止外来人员或不法分子等侵入,需要对外来人员和车辆进行警戒。为学生的安全考虑,应对一些空旷场所如球场、操场、田径场等地进行监控,并可以获取细节画面。对于容易出现校园暴力的区域如教学楼走廊、卫生间门口、自习室等需要安装监控设备。采用具有视频采集设备的服务器,运用压缩效率高,失真性小的视频压缩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压缩处理。系统能够通过分析情境信息,运用移动物体动态检测算法来进行移动的动态检测以判断异常信息。通过监控的数据计算分析出人员密集区域和异常区域,如平常人员流动较少的区域突然人数剧增,发现异常能够根据信息情形及时报警。系统通过身份识别,记录个人出入场所活动信息,对不符合个人出入的场所能够系统及时进行预警,以便安保人员及时发现排查是否存在安全事故。系统对校园内需要监控的区域实现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实时监控。
2.3 性能需求
系统的性能要保证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和可扩展性。校园监控系统是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手段,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尤橹匾,系统的安全稳定才能保证校园保卫工作的正常运行。另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系统应具有可扩展性,能够提供升级功能。系统的建设也要考虑经济因素,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系统能够做到对所需区域的完整且无死角监控,能够进行实时报警,并且避免错报和漏报。学校门口安装车牌识别系统和高清摄像头,对出入车辆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效率,简化流程,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
3 基于智慧校园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
3.1 总体设计
整个系统根据监控点和功能相似性进行划分,将监控区域分为校园出入口监控区、校园周界围墙监控区、图书馆监控区、教学楼监控区、办公楼监控区、学生公寓监控区、师生食堂监控区及操场监控区等8个区域,每个监控区域设置分控中心,通过网级别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可以实时看到监控点的图像,并可以进行现场对话。
3.2 基本结构
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包括前端摄像、视频信号传输、系统记录与系统显示等。前端设备负责在监控中心的控制下使用摄像机采集视频流、使用麦克风采集音频流、使用其他监测设备采集报警信息,并对摄像机云台镜头等进行操作。
3.3 主要功能
3.3.1 监控报警功能
监控报警系统是指在校园门口、周围围墙、校内主要路段、公共活动场所与学生公寓等区域安装监控、监听设备,通过网络传输功能向监控中心提供监控区域的实时信息。监控系统还应具有抓拍、录像、录音、报警信号采集及系统联动控制等功能。这是校园视频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3.3.2 异常检测功能
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校园监控系统除了具有常规监控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异常检测功能,即系统通过后台软件能够对服务器获取的视频信息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非人流集中区域突然出现人员密集情况和个人出入异常情况等情形进行及时报警,以便监控人员及时排查,防患于未然,降低打架等校园暴力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如在某个夜晚不应该出现人员的地方有人员出现,或者有人私自进入重要区域,如果检测到非法进入,系统会根据异常信息进行报警,监控人员通过放大监控区域等方法辨别是否出现安全事故。同时,监控人员可以与现场进行语音通话,进行指挥或劝阻。
3.3.3 电子监考功能
通过监控系统的视频传输,考场监控中心可以在电脑上看到学生考场的基本情况,方便教务处和相关教师全方位掌握学生情况,监控点应达到多角度,画面要求清晰度高。如果发现作弊状况,系统可以进行随时抓拍,保留数据资料。考场出现突发状况,系统也可以及时报警。
3.3.4 报警联动
视频服务器、网络摄像机上有一个以上的报警输入、输出接口,在需要监控的重点区域安装烟雾探测器和报警器等设备,与前端设备连接,当发生火灾等事故时能及时触发报警信息并向监控中心报告,监控中心查看事发地图像后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如向公安、消防、医疗报警,并通过广播指挥学生进行疏散,减少事故损失。
4 结 语
基于智慧校园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视频监控技术的研究,对校园监控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全方位的校园监控系统,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目前,视频监控系统处于从技术研发到广泛应用的过渡期,有些相关技术缺乏统一标准,监控系统的有些特殊要求还需要进行更为复杂的设计。因此,基于智慧校园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还需要进行更完善更人性化的设计,最终形成一个实用的、稳定可靠的、功能全面的覆盖全校园的监控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永光.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2]林奕多.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3]李霞.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高校智慧校园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2-0100-01
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且促进其应用领域的发展。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完善,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资源的共享化,让高校中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真正的联系起来,形式一个三维立体化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式,为高校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高校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物联网技术相关概述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非常重视信息,提高信息的使用率,高校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工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符合时展的需要,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将复杂的工作变简单高效,在非常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当前应用主要是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以及综合应用等四个层次。通过感知识别层采集和处理信息,网络构建层主要是完成信息传输,将感知识别层的数据接入到互联网中,提供给管理服务层,管理服务层对信息处理,将大规模数据高效、可靠地组织起来,综合应用层将各类信息系统处理后,并通过设备与人进行交互,通过实际应用实现行业智能化。高校数字化校园完善是保障物联网技g在高校的应用基础设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为高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 物联网及时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2.1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用人的标准不断在变化,我国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现代企业需要实践型的高级人才,学生不仅要有理论基础,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在教学改革中,为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教学改革中,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的搭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上传预习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进行留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解决问题,开发性的问题,大家可以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平台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其次,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观察教室的温度,湿度、阳光强度、音量等,可以通过设备统一调整,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教学需要。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考勤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为教师的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利用软件可以了解学生出勤状况,学生进教室需要打卡,通过打卡时间可以知道迟到,早退的同学,旷课的同学在教室的电脑中的名字是黑色的,证明没有出勤,利用软件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物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考核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2 物联网在高校校园生活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学生的生活管理很重要,好的高校都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高校的生活管理主要就是消费管理和后勤管理。后勤管理主要包含学生衣、食、住、行,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学生对后勤管理的满意度。消费管理现在高校主要是一卡通,一卡通在校园进行流通,学生食堂、超市、洗浴中心等都可以应用一卡通,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2.3 物联网在高校能源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能源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资源的浪费,必须提升学生资源管理的意识。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自觉进行调控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建立一些设备电子标签如办公室空调,教室空调,实验室,机房空调,教室照明设备,居室照明和路灯照明设备等,逐渐完善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在重要的位置安装无线传感器节点,设备采集,分析的能耗,并实现实时控制,节约高校的能量消耗。利用物联网技术节约了能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注意节约水、电、粮食等,是培养学生自身素养提升的基本保障,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健.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手机一卡通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
[2]陆思一,任条娟,陈友荣,张磊,章晓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三色LED灯点阵显示系统设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
[3]支祖利.物联网技术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应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4]郭旭静.LT码在WSN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且促进其应用领域的发展。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完善,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资源的共享化,让高校中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真正的联系起来,形式一个三维立体化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式,为高校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高校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物联网技术相关概述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非常重视信息,提高信息的使用率,高校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工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符合时展的需要,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将复杂的工作变简单高效,在非常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当前应用主要是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以及综合应用等四个层次。通过感知识别层采集和处理信息,网络构建层主要是完成信息传输,将感知识别层的数据接入到互联网中,提供给管理服务层,管理服务层对信息处理,将大规模数据高效、可靠地组织起来,综合应用层将各类信息系统处理后,并通过设备与人进行交互,通过实际应用实现行业智能化。高校数字化校园完善是保障物联网技术在高校的应用基础设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为高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 物联网及时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2.1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用人的标准不断在变化,我国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m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现代企业需要实践型的高级人才,学生不仅要有理论基础,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在教学改革中,为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教学改革中,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的搭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上传预习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进行留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解决问题,开发性的问题,大家可以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平台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其次,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观察教室的温度,湿度、阳光强度、音量等,可以通过设备统一调整,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教学需要。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考勤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为教师的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利用软件可以了解学生出勤状况,学生进教室需要打卡,通过打卡时间可以知道迟到,早退的同学,旷课的同学在教室的电脑中的名字是黑色的,证明没有出勤,利用软件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物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考核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2 物联网在高校校园生活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学生的生活管理很重要,好的高校都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高校的生活管理主要就是消费管理和后勤管理。后勤管理主要包含学生衣、食、住、行,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学生对后勤管理的满意度。消费管理现在高校主要是一卡通,一卡通在校园进行流通,学生食堂、超市、洗浴中心等都可以应用一卡通,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2.3 物联网在高校能源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能源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资源的浪费,必须提升学生资源管理的意识。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自觉进行调控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建立一些设备电子标签如办公室空调,教室空调,实验室,机房空调,教室照明设备,居室照明和路灯照明设备等,逐渐完善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在重要的位置安装无线传感器节点,设备采集,分析的能耗,并实现实时控制,节约高校的能量消耗。利用物联网技术节约了能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注意节约水、电、粮食等,是培养学生自身素养提升的基本保障,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健.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手机一卡通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
[2]陆思一,任条娟,陈友荣,张磊,章晓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三色LED灯点阵显示系统设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
[关键词]传媒类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肖凭(1961-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周山东(1977- ),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湖南 长沙 410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课题“‘创新湖南’视域下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011BZJ01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4-3985(2012)24-0042-02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当今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南省适时提出“文化强省”战略,计划“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15年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文化创意人才,还需要发挥高校,特别是传媒类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知识等资源优势,直接为文化产业、事业发展服务。而构建相应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是关键,本文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从价值导向、利益分配、资源整合三方面进行探讨,以助推“文化强省”建设。
一、社会与高职院校双赢的价值导向机制
就社会服务而言,传媒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不仅是满足文化产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立足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需要。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把社会服务看做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形式,突出社会价值,而忽略了自我价值的一面。有的把社会服务看成是“副业”,是对教学“主业”的陪衬,仅仅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充其量只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方面工作,没有从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事实上,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也有可能对教学、科研、就业,以及学校内涵式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立社会与高职院校双赢的价值导向机制,形成社会服务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互相促进的积极效应,是社会、行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源泉所在。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社会服务与文化产业、事业发展相一致。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要结合文化产业、事业的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科研主攻方向的调整,引导教学科研人员结合产业、事业的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使传媒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与文化产业、事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二是确保社会服务与传媒类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相一致。社会服务是学校总体工作的组成部分。社会服务工作必须服从学校的总体工作布局,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社会服务要有利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利于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学校总体实力的增强,有利于高校办学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前进。三是确保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同等重要地位。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议程,由学校领导专门分管,设立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和人员队伍,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并从时间、场地、经费等方面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支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将教师社会服务成绩作为其工作业绩考核、双师素质认定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对为行业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在职称评聘、培训提升、项目申报、对外宣传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践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的最主要、最核心的职能之一,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总结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社会服务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探索民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含义及作用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含义。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院校完成国家指定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本文主要从狭义社会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2.民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作用。高职院校是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而生的,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更能为高职院校自身拓宽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于目前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相比公办高职院校要缺少财政补贴及政策支持,良好的社会服务能力更能减轻其办学成本,并扩大社会影响。可以说,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一所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象征和标志。特别是当前日益激烈的高职院校招生竞争,由于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和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趋同性的趋势,谁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谁为社会服务提供的能力和水平过硬,谁就能在竞争中生存立足;反之,谁就会被淘汰出局。如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近两年招生年年火爆,招生班级由2008年的2个班增长到2012年6个班,招生人数不降反升,这与其专业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及所取得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不无关系。
二、民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形式
1.智囊服务。民办高职院校拥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运用这些资源,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针对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战略决策咨询,开展相关前瞻性、对策性研究,提供思想库和智囊团服务,派教师校外行政兼职、开展公务员培训、援疆、,等等。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自从成立以来,他充分利用海航集团的优势,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海事局及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省海事局、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三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国家省市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承担省市政府部门的十余项科研课题、礼仪培训及专业讲座,派遣教师赴省内边远地区政府部门挂职,学院还开设有海航藏族班,专门招收藏族贫困学生,免去其学杂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资助。
针对企业层面的需求,民办高职院校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技术、管理及员工培训三方面。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有不少是企业办学,他们自身与行业、企业走得很近:在技术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科研实力,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帮助,提供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在管理方面,则能够为企业提供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传授企业管理经验;在员工培训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可利用师资及技能鉴定站对员工进行学历与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及学历。如学院所设立的三亚市第四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每年为企业开展中高级调酒师、中高级维修电工等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民航第二十一职业技能鉴定站、IATA/UFTAA(国际民航协会/世界旅游协会联盟)授权培训中心,则为各航空企业开展民航安检员、售票员等资质培训和鉴定,学院海运工程系更是具有经中国海事局许可的海船船员培训项目13项,每年可以为海运企业培训三副岗位、三管轮500余人,在海南提出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之际,可以极大缓解海南本地航运企业对高素质船员的需求。
2.公益服务。民办高职院校对社会的公益活动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活动和以学校为主体面向社会的各种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如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和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包括公益志愿者活动、学生支教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开展的活动,包括科学普及活动、文化传承活动、艺术传播活动等。像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的公益活动形式多样,并多次受到了媒体的报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3.设施服务。在满足服务学校学生和教职工的基础上,民办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外开放本校的相关基础设施来服务社会,既可以增强学校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的感情,也可以带来一定的创收。其主要包括形式以图书馆、科技馆等在内的文化设施,以实验室、实验基地、仪器设备、网络系统等在内容的科研设施,以体育场馆、医院、食堂、宾馆等在内的生活设施等进行对外服务。如学院足球赛就先后举办了共青团三亚市委庆祝建团90周年暨“五四”青年节足球赛、“天涯社区”足球赛等赛事,为三亚丽思卡尔顿酒店新员工培训、三亚天涯海角有限公司员工培训等提供培训场所。
【关键词】 合作办学 社会服务 公共服务 平台 高职院校
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教育界公认的现代大学三大职能。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一种高等教育机构,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部门培养各类劳动力为办学宗旨,与普通教育相比,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其社会服务形式也有它的特殊性。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类型
从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服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社会培训:岗位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教师培训、继续教育等。(2)培训基地:通过行业培训基地,承担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等。(3)咨询服务:专业技术咨询、行业信息咨询等。(4)技术服务:专业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与服务。(5)三农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就业培训和其它社会服务。(6)志愿服务:组织爱心志愿者为政府、社会提供无偿服务。(7)社区服务:承办社区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等。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一般都局限于对内服务,很少有涉外服务(对外劳务合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贸易合作等方面的服务),服务形式也是局限于单纯的培训、咨询、技术等几个领域。
2 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服务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所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服务有它的特殊性:在服务形式上更要突出“中外合作”,在服务领域上更要突出“涉外服务”,在服务对象上更要突出“涉外群体”;同时,还要充分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指出:“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开拓毕业生国外就业市场,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通过“中外合作”的形式提供“涉外服务”。
3 高职院校多功能涉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们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强大辐射作用,提升高职院校涉外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已经形成了以中外合作科研服务平台、学生国外就业服务平台、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公共培训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多功能涉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3.1 中外合作科研服务平台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运行,能够促进学科专业领域的合作创新,同时借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强大辐射作用,催生科研领域的项目合作,推动中外合作科研服务平台的建设。
3.1.1 依托品牌产品的社会服务
“双太牌”蓝靛果汁,是我院申东镐教授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外实训基地——中韩合资哈尔滨双太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品牌产品。该产品工艺先进,配方科学,有明显的功能保健作用,产品投放市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哈尔滨国际食品交易会金奖,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政府指定的广交会指定饮料。
“双太牌”蓝靛果汁研发成功后,申东镐教授作为项目的主要研发者,为“伊春鑫源野生食品加工厂”等多家伊春市果汁加工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改进生产工艺、果汁配方等技术缺陷,大大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去年,申东镐教授与韩国专家应邀考察伊春市蓝莓基地期间,伊春市政府有关领导提出了开发国际品牌的蓝莓系列产品的设想。
3.1.2 依托专利项目的社会服务
β-葡聚糖,是以葡萄糖为单体聚合而成的多糖,它能增加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的扩散,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改善脂类代谢。在欧美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以富含β-葡聚糖的食物作为抗癌的保健食品。
申东镐教授与韩国国际农业开发研究院、中韩合资哈尔滨双太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利用桦树蘑提高农作物中β—葡聚糖含量的方法》,弥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获得了国家专利。
2011年,利用此项专利技术在1000公顷稻田进行功能性大米的开发试验,取得成功。其产品的产量、β—葡聚糖含量、口感都远远超出普通大米,在产品鉴定会上受到哈尔滨市农委领导的特别关注,认为是农业生产的一场革命。
三农服务,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利用桦树蘑提高农作物中β—葡聚糖含量的方法》,对农民增收、农业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学生国外就业服务平台
通过毕业生出国留学和出国劳务途径,开辟大学生国外就业渠道,搭建学生国外就业服务平台,提高毕业生学历层次和就业岗位层次。
3.2.1 毕业生出国留学
我院自2005年开始举办中韩合作办学项目以来,已经有80多名毕业生到韩国大真大学校、公州大学校等韩国知名本科院校深造,其中12名学生已经完成本科学业,正在国外就读硕士学位。从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出国留学情来看,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取得本科以上学历的平均比率为53%,远高于其它专业。
3.2.2 毕业生出国劳务
(1)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学院承担的商务部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地方公共机构业务,在推动本地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公益性对外劳务合作事业的同时,也开辟了毕业生国外就业渠道。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第一次EPS-KLT韩国语能力考试,全省共有2600多人参加考试,其中就有部分高校毕业生。(2)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开辟了毕业生国外就业市场。目前,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预毕业生已经进入我院的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劳务人员信息库”,劳务平台可随时向外派企业和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推荐他们。目前,我们正在开发韩国E-7技能工签证(厨师、焊工、护理等79个行业的技能工)和高校毕业生高端劳务项目,涵盖木工、焊接、厨师、食品、数控、汽车、计算机、电子等多个行业。学院的烹饪、食品、数控、汽车、焊接等相关专业的应届、往届毕业生已经报名,正在等待办理出国签证等相关手续。
3.3 社会公共服务平台
3.3.1 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地方公共机构
2007年,韩国政府全面废除研修生制,统一实行雇佣许可制,由国家系统地引进、管理外籍劳工。韩国政府已与中国、越南、菲律宾等15个国家签署了雇佣制谅解备忘录(MOU)。
2008年5月,经过国家商务部审核优选,在黑龙江、山东、河南、吉林指定了四家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地方公共机构。我院凭借举办中韩合作办学项目的有利条件,有幸成为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地方公共机构之一,是全国乃至15个签署雇佣制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公共机构中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2011年建设开通的黑龙江地方公共机构网站,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得到国家商务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截止目前,我院作为黑龙江地方公共机构,已培训并派遣177名雇佣制劳务人员和58名诚实劳务人员赴韩务工,为本地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3.2 黑龙江省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
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是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加快推进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政府服务,扩大正面宣传,引导劳务人员通过正规渠道出境工作,国家商务部2010年10月了《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试行办法》。
2011年4月,学院由黑龙江省商务厅指定为黑龙江省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负责为劳务人员和外派企业免费提供对接服务,建立劳务人员信息系统,外派企业招聘信息,向外派企业推荐合格的劳务人员,对劳务人员进行出国前的适应性培训,为归国劳务人员提供就业和创业提供服务。
2012年,劳务平台向中国黑龙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黑龙江祥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黑龙江诚通人才交流服务有限公司等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推荐赴俄劳务人员、赴日技能实习生1000余人。在为劳务人员和外派企业提供免费对接服务的同时,主动承担了省商务厅对外劳务社会调研任务,对全省对外劳务合作情况进行社会调研,收集了我省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和劳务人员出国务工基本情况,为省政府制订对外劳务决策提供了依据。
3.4 社会公共培训平台
3.4.1 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韩国语培训、行前教育培训
(1)韩国语培训:作为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地方公共机构,在全面负责全省的中韩雇佣制的业务的同时,还承担“雇佣制EPS-TOPIK韩国语能力考试”培训,提高劳务人员考试通过率,扩大劳务派遣规模。(2)行前教育培训:按照雇佣制的流程,对所有雇佣制赴韩劳务人员进行行前教育培训并考核,内容包括韩国语、韩国概况、在韩工作指南、在韩生活指南、公共常识等。(3)业务指导与监督:作为公共机构,在对社会各种培训机构进行监督的同时,对合法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政策指导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语言培训能力。
3.4.2 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劳务人员出国前适应性培训
对所有通过劳务平台出国的劳务人员(推荐到外派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劳务人员)提供语言、技能等出国前适应性培训和行前教育培训,年培训人数在1000人以上。
3.4.3 外贸公共服务培训平台
依托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和中韩雇佣制劳务合作地方公共机构,利用学院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搭建面向全省外经贸企业的公共培训平台,为全省外经贸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先后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集团等10多家公司举办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
3.4.4 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
对外援助,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政策之一。中国政府通过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等方式向非洲、亚洲、东欧、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160多个国家提供援助。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为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长期以来一直举办援外培训,已有14万国外官员和技术人员来华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外交、农业、医疗卫生、环保等20多个领域。
2013年,学院依托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承办了《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修班》(受援国有17个发展中国家)和《俄语国家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开发与管理研修班》(独联体12个国家),为推进黑龙江双边、多边合作做出贡献,受到国家商务部和黑龙江省商务厅领导的的充分肯定。
在承办援外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学院正在完善现有的硬件、软件设施,计划2014年申办商务部商务官员研修基地(全国只有4家)。如果申办成功,将大大提高学院的援外培训能力,同时也提高学院的办学层次。
4 高职院校涉外社会公共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益
通过多功能涉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成功运行,为社会提供科研、培训、外派劳务等多方位的公共服务,强化劳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有效推动了地域经济发展,年累计创收外汇3000余万美元(按每年外派劳务1000人计算)。与此同时,提升了劳务人员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了劳务人员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多功能涉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成功运行,在提升办学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办学内部效益。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和公共机构的公共服务功能,近两年国家商务部先后下拨4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平台和机构建设,省商务厅也委托旅游学院在韩国首尔举办了“黑龙江省商务厅—韩国劳务合作恳谈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利.高职院校构建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8.6.
[2]赵向军,吕同斌,胡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3.
[3]黄专途.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8.1.
[4]方华,谢峰.论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8.
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师做为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但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多种技能,更要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开展教师信息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二是图书馆学科化馆员队伍的建设,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馆员如何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因此改变服务角色,聘请各专业教师辅助馆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的迫切需要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的最迫切行动之一。
然而,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信息素养教育这一课,而且习惯于陈旧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在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存在着文献利用率低,教师到馆次数少的现状,这―方面是因为教师不坐班,教完自己那几节课就可以回家,家里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可以随意地查找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免费的娱乐节目或专业信息;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干第二职业,只是应付讲课,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第三,年龄大的教师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抵触情绪,还不了解就已拒绝。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高校教师文献信息利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
二、图书馆馆员的胜任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准专业人员(大学生及研究生),其信息需求具有性、前沿性、交叉性等特点。当图书馆在资源、服务、技术、手段、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后,服务对象会进一步希望图书馆员成为团队成员或研究伙伴,以便形成事业发展合力。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已不能适应服务对象信息需求的新变化。为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然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学科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过程之中,综合利用自己在图书情报学以及各学科方面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的综合优势,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而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令人担忧,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图书馆的馆员是老弱病残群体,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图书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鱼目混杂。图书馆馆员业务素质低、人员不稳定、思想认识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图书馆馆员都是“半路出家”,对图书馆业务不熟悉,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十分陌生。据笔者所知,大部分院校图书馆人员有以下几种:①专业不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②没有教学能力被淘汰的教师;③身体不适或老龄人员;④从其它行业转入图书馆等。这就导致图书馆馆员素质低,因为身体情况不能正常工作,工作进度缓慢、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等。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原队伍不能完成新的时代要求。教师的参与也是形势所迫。
三、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搭桥模式
学科馆员工作内容范围很大,而学术联络和信息素质教育是其中心任务。因此面向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应该以“学科馆员”为主体,形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服务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工作的主导因素。搭桥模式人才队伍建设是由辅助学科馆员(同教师来充当)学科馆员(培养专业学科馆员)组成。高校教师不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是重要的信息供应者,与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内容建设者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将是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
学院人事部门及教务、图书馆要紧密联系,大力支持人才搭桥模式建设,人事部门要有意的把各专业教师第一时间放在图书馆实践工作,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尽快熟习图书馆业务工作,最重要的是图书馆的资源,并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新来教师可以成为系与图书馆的联络者,信息推送者,用一到两年的时间熟习图书馆资源,并为自己的专业补充最新资源,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学科知识匮乏是学科馆员深入开展服务的掣肘,因此,在馆藏建设过程中,学科馆员必须与院系教师密切合作,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学科资源来开发、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教学与学科资源相辅相成。院系教师与学科馆员合作建设馆藏过程中,在帮助学科馆员选择和发现学科资源的同时,还能使老师充分了该学科的馆藏情况及特定课程或科研项目所需的现有馆藏及其缺陷。图书馆与教师合作开发学科机构库,不仅可作为本馆的物色资源,同时也为老师的研究成果提供传播途径,有助于学术成果的推广和利用。
搭桥模式的操作具体有两种:一是人事处直接安排新上岗的教师到图书馆,让新教师从学生过度到教师慢慢有个缓冲的过程,教务处适当安排新教师一些专业检索课程,新教师在图书馆工作两年后可正式走上教师岗位。另外是对以前没接触过信息检索的老教师,做为调节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请到图书馆岗位,一边自身充电,一边把专业的精髓纳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去。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图书馆 社会化信息服务 服务平台
分类号 G258.6
1 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新动力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1]。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作为高校知识宝库的图书馆,不仅可以为学校的科研创新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也有能力为社会的科技创新提供相关的资源与服务。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此项规定,激发了图书馆界对社会服务的研究。之后,2005年主题为“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会议、2007年《全国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苏州宣言》、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正式的《图书馆服务宣言》、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广州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都以各种形式推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展相关信息服务。
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放在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方面。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协同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而且,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泛,其社会化服务虽然可能不及本科院校开展得广泛和深入,但高职院校具有直接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地缘优势,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其地方性、乡土性的特点又使其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体现出更多的实用性。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进一步开展社会化服务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服务方向和服务目标,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新的推动力。
2 定位准确、服务特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方向
2.1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对象主要面向行业产业和地方区域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1]。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具有职业性、直接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这种职业定向性,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多地融入了产业、行业、企业等社会需求要素,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的紧密结合,从而在协同创新方面更多地具备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优势,能够直接服务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2]。本科院校往往分布在省会城市及其它经济较为发达的地级市,而许多高职院校则扎根于二三线城市及许多欠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另外,高职院校往往注重为某一个行业培养技能型、专业性人才,例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行业特色,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主要方向为:一是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二是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相应地,图书馆在开展社会化服务方面,也必然以“行业产业”和“地方区域”为主要服务方向。
2.2 基于协同创新的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应该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性
在协同创新中,随着各创新主体和要素活动的增加,其对各类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必然有明显的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主动出击,积极融入创新活动,凭借自身独特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开展独具特色的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价值。高职院校由于具备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特点,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不要求“泛”和“全”,而要求根据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和立足于区域的特点,社会服务的开展能够直接服务对口企业、地方政府、区域农村经济等,更加注重服务的实用性,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这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升自身在创新活动中的影响力,扩大社会影响,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在社会化服务中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为进一步开展公益性的信息服务提供保障。
2.3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1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召开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上狠下功夫。……高职院校还要努力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随着近十年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已具备区域内专业资源针对性强、特色资源丰富等特点,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院校计划的实施,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不仅购置了大量的纸质资源,而且还购买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具备为创新主体提供协同创新的优势,还可以保证在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上与协同方的创新需求形成良好的匹配。另外,近几年,高职院校图书馆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大量引入各类信息情报专业人才,而且与其它社会信息中介机构相比,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更好的社会信誉和社会关系,这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优势所在。
3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2011计划”的颁布实施,激发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高度热情,广东省教育厅积极响应,提出了创建“2011计划”示范省的工作目标,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空前,各高职院校积极行动起来,创建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中心。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组建“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商务印书馆等联合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私立华联学院等五校组建“科学城五校协同创新联盟”。为了更好地在协同创新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图书馆应主动出击,积极融入创新活动,构建面向协同方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在资源共享基础上促进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和互动。
3.1 平台建设紧密联系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实现各类资源和知识的协同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其服务对象主要围绕学校协同创新中的各个要素――合作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例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协同创新,它的校外协同创新要素主要包括:广东省交通厅、广东省港口协会、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交通档案信息管理中心、航海高专等交通类兄弟院校、各类交通类企业、地方交通集团、交通研发企业等。创新主体基于统一的合作目标,所需要的交通类信息资源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交通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色化目标一致。在平台建设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将本馆的有关交通类的数字化资源、教师精品课程、实训资料等各类信息资源融合在一起,方便合作主体能够便捷获取。
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在提供文献传递、专利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主动向社会合作方提供“量身定做”的竞争情报服务和专题信息服务。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获得相应查新资质的基础上,还可以向协同方提供科技查新等特色化服务。例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依托广东省交通厅资金支持,于2005年成立广东交通科技查新中心,为全省交通系统的科技项目立项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对项目技术内容的新颖性做出判断并给出相应结论,为交通行业、企业在进行项目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励时提供客观依据。自2005年至今,已经出具正式合同达500余份,很好地服务了产学研各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针对特定创新主体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建立具备高职院校特色的个性化的专业数据库,依托本馆的技术及人才优势,为协同方系统地搜集和组织信息资料。
3.2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
为了将“2011计划”真正落到实处,2012年6月15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工作会议。作为一个具有80周年历史的老牌轻工院校,不但历史底蕴深厚、校友等社会资源丰富,而且具有不可比拟的“轻工”特色和优势,有成功的“高速新闻纸技术”“改性MC尼龙技术”等众多应用技术协调创新的成功案例,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会议决定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发起,行业协会、院校、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共同组建“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把“2011计划”落到实处,为广东省创建“2011计划”示范省作出贡献。
面对这一机遇,图书馆积极行动起来,已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加入协同创新,并已安排信息技术部专人负责,在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主页上开创“信息服务”专区,构建专门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
在平台的建设中,图书馆应牢牢把握本校轻工特色鲜明的行业特征,主要从校内协同创新要素(校内教工、学生、科研机构、实训部门等)、校外协同创新要素(社会协同方)、信息资源三个方面来考虑:从校内协同要素角度来看,既要能够便利地利用平台上的资源,又要主动向平台提供各类资源,如各类实训资源、精品课程、论文、课题成果等;对校外协同创新要素来说,围绕协同创新的统一目标,要能够便利地获取平台上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并将各类科技成果和最新专利等及时纳入平台中,便于其他创新主体的使用;从资源建设来看,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方便所有创新主体共享资源和服务(见图1)。
由图1可见,包括校内科研、教学、实训等部门、广东轻工业协会、广东省轻工类行业企业、广东省轻工类科研院所等作为协同创新主体都围绕在这一信息服务平台上,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通过平台的协调机制,各主体间既能够从平台的统一检索界面获取各种服务,如“轻工行业最新动态”“轻工行业项目查新”“在线参考咨询”“竞争情报服务”“定题服务”“项目查新”等,也能够将各自的资源和最新科研成果等传递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之后进行输出,如“轻工行业专题资源汇编”“轻工行业特色数据库”(如:“纸文化特色数据库”“轻工科技成果库”“轻工精品课程库”“轻工实训资源库”)“公用数据库”(如: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等,通过一站式检索,实现各创新主体共享资源和服务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促进最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图书馆还应有意识地主动与企业和其它协作主体取得联系,调研其信息需求,主动收集企业所需的各类资源、最新成果等,方便其它协作主体使用。此外,为了更好地便利各创新主体使用该平台,图书馆还应定期向各协同创新主体进行培训、广泛宣传自己的资源和服务,形成优势资源互相补充、公共资源协同构建、特色资源积极共享的目标,建设过程中注重数据格式的规范和标准化,从而促进知识资源的创新发展。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的平台系统管理员,负责解决平台的技术问题,由系统管理员对创新主体进行逐级授权,明确各自在系统中的分工,不同的创新主体授予不同的权限,同时对用户的使用权限也要做出一定的限制,来保障平台系统和相关信息的安全。
3.3 平台建设应作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同创新要求能够突破各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1]。基于这一理念,图书馆构建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应该作为学校协同创新的一部分,纳入到统一的创新平台建设中。这一方面有利于各协同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平台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图书馆在学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凸显自己的地位,防止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包括各种经济、市场动态的信息收集,信息专家团队建设与专业咨询服务,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一个以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主体、以实现协同创新目标为导向、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和交互,以满足地方和行业企业创新和信息需求为目标的信息服务共享平台,这将成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智力支持。
4 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自成系统,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为本校师生。因此,不管是在学校领导还是图书馆人的观念里,为本校师生服务属天经地义份内之事,而对敞开校门,接待社会读者则缺乏积极性与能动性。这种“封闭保守”的管理体制、陈腐落后的观念严重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和为社会服务的进程。而对于社会合作方而言,长期以来鲜少涉及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合作,更倾向于向社会上的各类信息机构寻求信息支持和帮助。因此,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服务学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4.1 加强校内自我营销,争取学校的全力支持
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是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以产学研各方为合作主体,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创新活动。由于图书馆是学院的教辅部门,很容易在协同创新中被各方忽略,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认为协同创新只与教学、科研以及校企合作部门相关,忽略图书馆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此,图书馆有必要在协同创新中主动出击,首先加强在学校内部的自我营销,向学校主管领导、协同创新各相关部门积极宣传自己的服务,争取获得学校方面的全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是资金、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争取作为一个创新主体要素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去。这是图书馆构建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并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另外,在平台资源的收集过程中,图书馆还需要得到实训部门、教务部门、科研处等各部门的协同和配合,这都需要学校方面的全力支持。
4.2 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广泛宣传自己的平台和服务
就当前而言,作为协同创新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机构等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了解不多,他们更多地利用社会上的信息咨询公司等获取所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学会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等社会媒介主动宣传自己的服务。众所周知,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在本行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图书馆应研究如何以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为桥梁,在信息提供与信息需求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流机制,将图书馆的各项面向社会化的信息服务推广给协同方。
宣传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利用行业信息年会进行宣传推广、制作各种宣传利用手册发放给行业协会、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种会议向行业主管部门等进行服务内容的推介等[4]。除此之外,还应该利用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力量,主动深入行业企业等进行各种资源利用的培训,尤其是在企业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转化、竞争情报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使企业等协同方全方面了解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从而做到由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利用平台的各种服务。对图书馆而言,向协同创新方提供服务,既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争取学校对其更大程度的重视和支持,又可以通过向社会化服务对象提供的有偿服务收费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4.3 不断探索与资源商合作的新模式,减少创新主体间的使用壁垒
高职院校构建面向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上的协同对象开展服务,必须首先解决好校外资源访问限制的问题。目前,由于高校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权限和范围往往受到资源商的限制,校外用户无法直接访问,严重降低了服务平台的使用效率。平台建立后,图书馆首先需要与资源商进行协商,探索各种合作的新模式,例如通过设置校外漫游账户、固定Ip地址、按下载流量收费等访问方式,使创新主体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在校外访问到平台的各类数字化资源,从而真正打破创新主体间的使用壁垒,使资源充分发挥使用价值,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4.4 图书馆内部成立情报服务中心,主动参与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联盟
【摘 要】“智慧校园”是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与现状,结合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建设,依托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生态体系,在学校综合管理、教学教研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新模式。
关键词 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电子书包;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1-0061-04
“智慧地球”理念在2008年提出后,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研究最热门的课题。伴随着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我国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数字社会的发展战略[1]。2010年至2020年,广州市将全面实施“智慧广州”战略,重点打造新设施、新应用、新产业、新技术和新生活等“ 五个新” 的智慧城市工程。而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是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所谓“智慧校园”[1],是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教师、学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智慧教室、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利用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智能监控系统和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支持,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智能化学习、智慧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的教育生态体系应用新模式,为广州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智慧广州”战略的实施。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 [3]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4]指出:“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每所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5]提出:“要实施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建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打造智慧型的校园环境、智慧型的学校管理、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智慧型的教学环境、智慧型的教学系统、智慧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信息时代智慧型的学生。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约100所特色智慧校园示范校,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和学校提供经验借鉴”。
综上所述,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它是构建智慧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能够实现教学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跃升,对推进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和“智慧广州”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广州市共有十个区、两个县级市,教育总量大,学校层次多,目前,各级各类学校3000多所,在校学生总人数200多万,在职教职工总人数15多万。
经过“十五”、“十一五” 建设,广州教育信息化已经从基础建设与基本应用阶段、整体推进与整合应用阶段向大网络、大平台、大服务阶段迈进,实现了转型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接入市教育科研网工程”,架起了通往全市基础教育各个角落的信息桥梁,使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从城区和部分农村学校延伸到所有边远农村学校,光纤总长度已超过30,000公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光纤城域网。目前正在打造生态型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广州“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6],形成了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体系。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省级资源、共建合作资源、采购通用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资源等多种途径,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群,目前市级教育信息资源库总量达100TB,市级应用系统达50多个,并打造了“同步教学资源包”、“精品课例库”、“教育考试考生身份验证管理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名师辅导网”、“天河部落”、“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一大批彰显本地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稳定、规范、多元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区域、学校、学段之间水平差异仍然较大;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鸿沟仍存在;缺乏有效支持学科教学革命性的资源和工具软件;大规模创新应用实践研究的措施和机制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队伍稳定性不够等。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模式探索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按照“实验先行、改革探索、以点带面”的原则,2013年5月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全市选择6所教育信息化基础与环境好、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教师信息素养较高的学校作为“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样板校,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约100所特色智慧校园示范校。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高度共享、协同创新,分步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建设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学校业务应用等“智慧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把云计算[6]、虚拟化[7]和物联网[8]等新技术引入“智慧校园”建设中,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先进的、安全的、人性化的智能化校园系统,实现“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对整个教学、科研、服务等各个环节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快捷、共享、全面的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
1.“智慧校园”智能化的环境建设
一是“ 智慧校园” 网络基础环境建设, 在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和升级,配置网关设备、网络交换机、无线路由A P转发器、服务器、数据存储等硬件设备,实现校园信息服务无线和有线的无缝结合、无线网络全覆盖、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二是智慧教室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每间智慧教室配备7 0寸的智能交互L E 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电子书包[9]、智能网络中央控制系统平台、智能全自动高清录播系统等硬件系统,配置一套支持师生互动教学与反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三是配备基于物联网的软硬件设备,建设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和校园智能管理系统等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系统管理平台,能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校园信息化服务;四是依托云计算和虚拟化等信息技术打造广州市“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 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网络和资源环境的支撑,为学校实现“教学教研数字化”、“教学管理数字化”、“学生学习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数字化”和“与社会沟通智能化”提供智能化服务。
2.制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根据“智慧广州”建设的总体要求,启动智慧型教育体系的研究,并以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为切入点,组织首批6所样板学校开展实验研究,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素质教育生态体系的新模式,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效利用新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制定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为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小学“智慧校园”应用模式探索
1.在学校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在完善和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教室、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智能监控系统等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把学校综合管理、教育预测辅助决策、教与学的综合评价、资源管理、财务与装备管理、家校互联、数字图书馆等多个独立的系统平台,利用统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流完成相互关联的数据调用,融合成一个基于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的“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在教职工管理(包括教师人事信息、教师业务信息、教师专业发展记录)、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试卷分析、作业管理、素质评价)、办公事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考务管理、日常处理、排课系统、选课系统)、在线考试、备课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研修、体卫管理、招生管理、德育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当学生、家长、教师一走进校园,“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就能感知到他的存在,可以无处不在地为他们提供帮助:给学生主动推送适合他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为教师主动推送教案、课件,报告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为家长定制他所需要的教育信息;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教育教学动态分析、预警、辅助决策服务等[10],从而实现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和智慧化的服务。
2.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构建新型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新模式,大力开展面向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模式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积极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总结推广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通过优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构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环境,充分应用智慧型的教学支持环境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探索和总结信息化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数字化探究实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的方法和规律;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应用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和教学实践探索,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智慧型教师队伍,组织专家和实验校老师开展调研,开展“智慧校园”相关实验课题的研究。
利用智慧教室环境, 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共享教育云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智能交互LE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电子书包进行阅读教材、在线学习,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在教师端给学生发送练习题,学生答题后进行在线反馈。系统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业的答题记录、考试成绩等进行自动统计上传,并进行智能跟踪及评价。同时师生通过智能交互平台整合和共享应用广州市“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的资源以及区、校的教学资源。利用全自动智能高清录播系统,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同时以流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
在前期开展广州城乡校际之间的“同课异构”异地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广佛肇同城区域间网络教研活动、穗港两地的“一课两讲”活动和全球华人网络学习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智慧校园”环境进一步深化网络教学教研的创新实验研究,利用先进的智慧教室实验平台使城乡校际之间、广佛肇同城区域和穗港澳台地区的网络教学教研互动交流活动常态化,使不同地域的师生共同聚集在一个课堂上,利用网络环境使教学教研无距离障碍,同区域和异地间共享教学教研资源,取长补短,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研活动,有力地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内的广泛、有效和创新应用。积累基于“智慧校园”环境进行教学教研和应用实验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打造实现智慧化教学和智慧化教研的新模式。
3.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利用基于物联网的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和校园安防监控系统,通过融合物联网与3G技术的学生智慧卡和“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在学生的考勤管理、收费管理、消费管理、宿舍管理、家校互动、场室管理、图书管理、考试监控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智慧卡能够集上网身份认证卡、门禁卡、饭卡、借书证、钱包等用途于一身,学生凭智慧卡就可以进电脑室上网、进校出校考勤、食堂就餐、图书馆借书、校内消费结算,以及宿舍、实验室的身份识别等。通过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可以在学校各类考试、校园安全方面进行实时监控,管理者点击鼠标,就可通过“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把重要信息及时发送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结 语
依托“智慧校园”建构创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建设“智慧校园”,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有效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促进教育创新,开展教改实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注: 本文为广州市财政投资教育信息化项目(2013—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编号:GZIT2012-NPF3-01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产业网官方微博.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智慧校园[DB/OL]. cnii.com.cn/xxs/content/2011-11/29/content_937516.htm, 2011-11-29.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010-03-01.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2-03-13.
[5]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B/OL].wenku.baidu.com/view/daee93f2ba0d4a7302763a03.html,2012-02-09.
[6]王同聚.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型和应用设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24-26.
[7]徐大勇.虚拟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1):85-86.
[8]严大虎 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32-135.
[9]黎加厚.“电子书包”的遐想[ J ] .远程教育杂志,2011,(4):111.
[10]宋金州.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体系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11,(12):52-53.
【关键词】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模型应用分析
在网络的不断发展下,云计算、物联网的相应出现,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在传统校园中,逐步向科技化校园转变,步入智慧校园阶段。在智慧校园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主要的管理中心,需要多方面技术的有效支持,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的环境,更方便教育、科研和生活等。
一、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分析
(一)智慧校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遵循统一标准,保证资源共享。工作人员应整理学校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合理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是遵守开放性原则[1]。在校园的应用平台建设中,要统一考虑运行方式,进行规范管理,降低系统存在的风险,完善操作平台的开放性,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三是先进性原则。工作人员需要拥有优秀的校园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为建设一个先进、开放的
四是搭建平台框架,维护应用系统原则。在国家教育部门与相关行业标准的指导下,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最大化使用,更好的进行数据融合,完善校园的规范建设。
(二)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
校园建设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拥有全新的管理业务和资源共享机制。通过这些内容,提高校园的管理水平,对整体的教育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根据智慧校园的建设原则,总体架构的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图1:智慧校园的总体建设思路
在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模型中,工作人员应通过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保证其得到合理的规范建设[2],具体内容如下:
1、感知层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工作人员要合理应用感知软件,做好校园内的全面感知工作,能够实时分析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感知的内容有人员、设备,还有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等。
2、网络层
在总体架构中的网络层,工作人员应做好多方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和沟通,做好校园中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和互联。在这个过程中,物联网、移动网络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
3、数据层
在数据层中,工作人员对整理收集到数据,并进行挖掘和分析,将其存储在专用的数据库中,更加便于系统应用。在校园中,校园网、无线网、一卡通、MOOC、e-Learning系统、社交平台都含有大量的数据,为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4、服务层
工作人员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要保证系统服务性良好,能够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中,根据不同的角色,提供合理的服务,体现个性化的效果。在校园的访问中,能够查询多方面的信息,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保证监控服务质量,增加服务能力。
5、应用层
在应用层中,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个性化服务,体现智能决策。在多个管理系统中,要构建它们之间的联系,促使其高度融合。
6、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
工作人员在建立智慧校园中,要保证其运行顺畅及安全,建立维护保障体系与安全体系,充分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7、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
智慧校园总体结构模型,要遵守信息标准和规范体系,使信息处理更加规范,在数据结构的应用中,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服务融合与数据融合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智慧校园典型应用研究
(一)智慧教育
工作人员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中,要掌握智慧教育的内容,充分实现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技术的充分融合[3],发挥其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智慧学习,培养智慧人才。
(二)智慧管理
在物联网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影响下,工作人员逐步实现教育管理向智慧管理的发展。通过智慧管理云服务平台,更好的为教育管理提供有利数据,实现数据挖掘、运行情况实施监控,更好的进行智慧决策,实现教育管理和安全预警,完善实时监控,保障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三)智慧科研
在智慧科研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建立科研服务平台,主动跟踪其方向、成果以及动态等,实现对科研工作的动态管理,为科研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及典型应用的分析,工作人员在进行建设时,要遵守相应原则,分析不同层次的主要内容,实现科学管理,为广大师生的便捷环境与智能化生活,创造良好的基础,在校园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燕. 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4,09: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