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系统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系统科学专业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科学专业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系统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第1篇:系统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一)困难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困难毕业生关注的问题及面临的压力,从而更加合理地调整工作方法,更加有效地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首先在2016年5月运用问卷法对困难毕业生做了一系列的摸底调查,被测试者为48名,发放问卷48份,回收45份,回收率94%。本问卷共采用了7个项目,分别从就业态度、就业压力和薪酬期待值等几个维度着手,从而较全面的了解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动态。

调查数据显示,在就业态度纬度上,我们分别从乐观到不乐观采用了5个级别,乐观有45%的比例,在较为乐观上占32%,在一般上占12%,较不乐观占8%,完全不乐观占3%,这说明困难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大部分人持有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实现就业,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对就业持有悲观态度;在就业压力维度上,我们采用了从无压力到心理压力较大4个维度,经过统计,没有心理压力占37%,心理压力小占22%,心理压力中等占35%,心理压力较大占6%,这说明大部分的困难毕业生对于就业还是存在明显压力源的;在薪酬期待纬度上,我们设了4个级别,1,500元/月占10%,2,000元/月占27%,2,000~3,000元/月占53%,3,000~4,000元/月占10%,这说明同学们对工资的期待还是偏高的。

(二)关工委指导就业帮扶力度不够,多元化体系尚未构建。高职院校关工委在指导就业帮扶工作中,多重视经济上的帮扶,具体的帮扶流程参与度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实施省教育厅颁布的困难毕业生帮扶计划,比较单一,更多的从经济上帮扶困难毕业生,较多的把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混淆开来。另外,困难帮扶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经济上的帮助,而精神上的辅导力度还远远不够。

高职院校关工委对指导困难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应该贯彻始终的课程,在这一课程顺利开展的同时,如何针对困难毕业生制定出一对一的生涯辅导计划是值得关工委思考的问题。职业生涯指导中,如果正确引导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培养创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所在。同时学校也该推出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就业帮扶工作小组,思考就业帮扶的深层内涵,使得就业帮扶工作更加全面化和规范化。

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中就业帮扶机制的多元化体系尚未建立。从国家政策角度,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在保障困难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国家政策方面,对于困难毕业生的信息服务、就业渠道保障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建议,从而导致就业帮扶工作未达到深层的效果。从社会支持角度,虽然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困难毕业生这一群体,但这些学生面临更多的是社会压力,社会企业招聘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招聘要求,比如有无工作经验、生源地区别、外形要求、学校类别等,这些对一些身体有缺陷、生源地隶属偏远地区和学校比较普通的困难大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公平就业的问题,这时关工委在如何建立多元化就业帮扶体系中起到指导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高职院校关工委指导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具体措施

高校关工委工作小组和就业工作小组通力合作,通过就业指导、推荐困难毕业生就业等措施积极开展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活动,主要措施包括几个方面:

(一)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深入了解困难情况。高校要根据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当年的困难毕业生档案,区别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同时要细化调查就业困难的类别,关工委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和就业指导,而不应该一味地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对于自信心不足、身体有缺陷、就业目标不切实际的毕业生,往往及时的心理疏导更加关键。所以,关工委工作小组要深入了解每位困难毕业生的需求及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就业困难同学进行信息登记、咨询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记录推荐岗位、参加应聘、帮助指导、开展培训等帮扶开展情况。

(二)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和讲座,高校要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针对这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从自信心培养入手,以目标任务为课程导向,让困难毕业生积极的参与到目标任务的分解与完成中,以任务促进步,以课程促发展。这类课程可以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或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展开,关工委工作要积极调动困难毕业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推行人生教育,从而起到增强自信心,树立牢固的正确价值观。

针对困难毕业生,关工委还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讲座,来帮助这部分群体适应就业环境。一是调整就业心态、适应职场环境专题讲座;二是知已知彼、了解行业背景专题讲座;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专题讲座;四是培养职业兴趣与提升职业素养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困难毕业学生更加认清了当前的就业形势,摆正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毕业生地顺利就业提供了感性认识。

(三)重视跟踪调查,加强就业推荐。高校应重视困难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关工委工作不仅要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收集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建议信息,了解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及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欠缺,从困难毕业生思想动态调查及用人单位对困难毕业学生的实习表现的评定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就业途径上来讲,用人单位通过学生自荐、熟人推荐以及校园招聘的渠道招聘到学校困难毕业生占主要部分。同时,关工委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困难毕业生推荐,积极为困难毕业生推荐高质量的岗位,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广泛调研与及时关注,与毕业生专业相关专业的企业积极联系;二是跟踪了解毕业生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当下的就业形式;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为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四是及时跟踪,对推荐工作的困难毕业生进行后续的调查,优化推荐方案。

三、高职院校关工委指导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思考

(一)注重困难毕业生技能提升,培养综合素质。关工委工作在为学生开展专门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目标,是应该思考的另一个课题。困难毕业生在目标趋向下还需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里面最核心的是技能的培养。对于以专业化知识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关工委在指导工作中应该鼓励困难毕业生积极参加专业化技能竞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及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不断的磨炼,使他们真正成为掌握专业领域先进知识的技术性人才,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路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创新技能大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开展职业生涯与设计大赛,通过一系列的比赛,达到强化技能、开拓创新的目的。

另外,困难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重点关注的方面。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优精神“三创”型高素质人才。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不仅包括职业修养、文化素质,还囊括一系列非智力因素,比如人文涵养、人际修养、组织协调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学校在制定课程的时候可以加入隐形课程的设计,做到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今企业对“外语水平”、“实际动手能力”、“敬业精神”等要求较高,部分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没有达到企业满意的程度。目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和成就动机,对于已把这个专业作为自己择业目标的毕业生来说,想在专业内长期发展,想成为未来策划精英,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工作能力外,还要注意要有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培养自己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熏陶。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就业帮扶工作的全面性与针对性。就业帮扶工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更是需要人文精神的一项工作。高校关工委工作人员需要定期主动找已登记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业意向和就业状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建议关工委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帮一”重点帮扶计划。学校关工委工作领导小组可安排辅导员或班主任作为他们的重点帮扶指导教师,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优先推荐、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与此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困难毕业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同时,学校要根据困难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意识和就业态度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职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第2篇:系统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改革;安全工程专业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化设备教学使用率低

其一,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率低。尽管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经配备了投影仪、计算机、虚拟实验室等教学设备,但是在教学应用中一些大型的、先进的教学设备往往不能够投入使用,如虚拟实验室,课时安排比较紧凑,很多情况是几个班级在一堂课轮流在虚拟实验室授课,可见,部分数字化教学设备使用严重不足。其二,互联网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一般来说,教师通过互联网下载关于安全工程相关的教学资料,进行简单的编辑之后引用到教学中,或者是将课本教材直接转换成多媒体教程,而对于安全工程专业来说,其涉及的领域广泛,且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单纯地进行复制、粘贴,就大大浪费了互联网教学资源。

1.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安全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但是这种逻辑性较强的理论知识,不宜制作成PPT、视频等教学课程,这就导致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相对滞后。其次,实践教学方法欠缺多样性。在实验、实践课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示范操作教学方法等,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操作性较强的技术,并不是单纯的图片、实验、视频讲解能够理解,这就导致学生思维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1.3信息技术在实践应用课程运用不足

一是,形式内容跟不上时展。安全工程专业涉及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随着相关政策、制度、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信息化需求也越来越紧迫,但是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中,教学内容上依然是以课本教材为主,关于结合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不利于现代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信息技术类实训岗位设置不足。岗位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步入社会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践之前必须要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定岗人才培养教学,然而从信息技术在课程设计的应用中,忽视了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特定岗位的课程设置,从“产学研一体化”角度来看,就是学和产没有得到有效的对接。

2促进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建议

2.1积极构建“互联网+”教学平台

一方面,深化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水平。结合高校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进行资源整合,具体来说,紧密结合主干课程开展矿业工程、力学和系统科学等课程,并适当的引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课程,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贯穿到线上、线下的课堂中,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促使各项教学手段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建立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采用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各高校建立互联网教学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行课时安排、作业下载、自学等,同时还可以与线上教师、同学互动探讨,以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的目的,提高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2努力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就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具体到安全工程专业中,可以结合该专业理论、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入直播教学手段,具体而言: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发展非常迅速,而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就是需要一对一地教学指导,而且传统的固定图片、视频讲解与示范显然不能够实现一对一。因此,高校可以开通网络直播平台,平台中学生可以针对实验、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参与到直播中,教师作为主播进行疑难解惑。需要注意的是主播必须选择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这样才能够切实的解决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较为新颖,但是改革实施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认为除了结合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主题直播之外,还应该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经验丰富的一线职工作为直播平台的教学教师,深入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3强化信息技术在实践应用课程的运用

一要,注重网络与技术相融合。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实践环境,都必须要融入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课程的网络规划,具体规划内容应该包括安全工程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这些课程都可以进行仿真、虚拟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学生充分掌握网络基本技能为前提,然后再进行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二要,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互联网+”对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践行好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工程师、一线工作者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同时与企业展开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合作,在实现学生理论运用到实践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这两个点就是实现“学”与“产”,而“研”的实现主要是在实践中采用带教模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实现“产学研”。

第3篇:系统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61-05

当前虽然我国成功举办了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但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值得反思,认清当前国内教育形式及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

1.社会背景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该专业人才需求上升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小学新课程的普及,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各学校急需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教育技术人才。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

2.市场需求

有关调查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同时还有其他岗位,如;在学校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及学科整合;中小学教学媒体、计算机房、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计算机校园网等的管理、维护;相关行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等。目前这方面师资主要来自于物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或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如果通过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则市场需求巨大。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有近2万所中小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按每所学校平均配置或更新1名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人员,则需求量将近2万人。

笔者对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教学人员方面,甘肃省民族地区(主要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等)的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师资情况不容乐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小学,平均只有0.38人/校,缺口较大,甘肃省民族地区还是非常需要教育技术教学人员,若按学校数计算,甘肃省12637所普通中小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按每所学校平均配置或更新1名教育技术教学人员,则需求量将近1万多人。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方面,甘肃省民族地区亟待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如果按每个学区平均配置或更新2名教育技术教学人员,甘肃省民族地区近300多乡镇学区,则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需求量将近600人。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

1.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办情况

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该专业越办越热。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育技术学确立为教育学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截止2002年,我国有20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近6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培养点6个;全国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校更是蜂拥而至,数不胜数。

2.学者的看法

笔者于2005年参加了由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有关专家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南国农先生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相对于国外来说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成了一个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完整层次的培养模式。但与会代表在讨论时提出:美国教育技术专业大多不办本科,而是从具有其他专业基础的本科生中选拔人才进行研究生培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越来越不乐观,适当压缩本科生的规模显然已经势在必行了。

这些看法对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是否有必要举办这个专业?如何办这个专业?

3.学生的困惑

笔者在工作期间,各届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都有一些其他专业所没有的困惑,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两个:

(1)“我们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这个困惑似乎与笔者当年上本科初学教育技术如出一辙。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称其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可大多数感同身受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都称:“电教系的学生,搞理论不如教育系,搞技术不如计算机系!”我们是否要考虑专业学生的“精”、“深”发展?

(2)“我们专业毕业以后到底干什么?”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学语文的毕业后教语文,学数学的教数学,学英语的教英语……那我们学教育技术的毕业后教什么?学生的这些想法也不无道理,作为师范教育,一般是针对中小学培养师资,与其他专业相比,传统专业一般与中小学科目一一对应,如数学教育专业对应中小学数学,但教育技术学专业无法形成此种对应关系,尽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而且也向学生讲解过,但学生的困惑依旧!

面对这些困惑,当学生问及时,有时虽然能搪塞过去,但心里却不是滋味,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该如何从根本上得到解答!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教学和学习经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与“业”何在?作为教育者或学校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专”与“业”?笔者通过亲身经历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教育技术人才可按“分类发展,指向明确,分向培养,各有侧重”的原则进行,下面对这四个原则作逐一解释。

1.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分类发展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行)中将中小学教师分为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三种,并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师范类院校,应该区别对待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的培养。

在教学人员的培养方面,我们暂且不谈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讨论信息技术课师资的培养。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专业名称问题。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的“教育学类”(注: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专业代码是040104(教高[1998]8号);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属于“文化教育大类”的“教育类”,专业代码是660215(教高[2004]3号)。鉴于学生将所学专业与中小学科目进行对应的实际,建议采用“信息技术教育”或“初等教育(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名称(下文中称“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其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在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把从教从师技能练精、练深。

在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培养方面,专业名称仍可采用“教育技术学”(本科)和“现代教育技术”(专科)(文中统称“教育技术学专业”),但就目前形势可不必拘泥于“师范类”,在非师范类院校也可培养此类人才。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各类电教设备的操作、采购、维护和管理及电教软件的制作方面,把各类技术练精、练深。

2.培养目标指向明确

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各自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作者对全国28个省市的108所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乏业”的培养目标、专业不专的学生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欠缺等,并依据课程体系面向当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及“厚基础、宽口径、强实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等原则,设计了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教育技术事业,适应当地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具有专科学历的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当地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适应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其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主要培养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远程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设计、开发、运用的应用技术人才;教育影视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视台、广告公司、(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等媒体制作单位的教育影视系统及节目设计、开发、制作等应用技术人才;教育技术管理方向主要培养高等院校、中小学、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企业等从事教育(培训)系统管理、维护、评价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就业方向看,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自从2000年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应用课,但信息技术课师资大多数由其他学科如计算机老师担任,或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由于指向不明确,也较少从事这一职业,因此设立专门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师资的专业是形势所需。而教育技术学专业专门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目前,在中小学特别是中小学专门配备技术支持人员或管理人员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以中学、乡中心小学为中心,设置区域技术支持人员或管理人员,以解决当前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所存在的设备闲置、资源浪费或不能很好共享等现象,还是必需的。

3.专业方向因地制宜

就目前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来看,2004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该专业的五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及现代远程教育。根据上述教育技术人才类型的划分和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方向的讨论,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可设置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方向,分别培养小学、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教育技术学专业可设置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理论等专业方向,教育媒体技术又可分为教育影视技术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管理两个方向专门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教育技术理论方向培养有志于继续攻读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各院校应根据当地要求,且因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在院系不同,在各阶段凭借各自的优势,培养有特长的教育技术人才。

不同的院校将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在不同的学院或系,笔者大致将这些学院或系分成四类:教育类学院、教育技术类学院、传播类学院和信息类学院,不同设置的院系确定培养方向时,可以参考图1所示。

4.课程体系各有侧重

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李龙教授根据课程理论提出了一个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认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而专业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但作者认为,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基础课也应该有所区别,甚至可以设置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从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后者又可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而是从课程类别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或核心)课、专业发展(或拓展)课。各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把两种划分方式混淆,课程体系中存在两种方式交叉使用的现象;也有人认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就是必修课,专业拓展课就是选修课,其实不然,课程性质和课程类别可以看做是认识专业课程的两种维度,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从课程性质和课程类别的二维视角看待专业课程,共有9中设置方式(即图中①至⑨),理论上任何性质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中都可以按实际情况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分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但要保证必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

根据上述分析,作者设计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如下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

自从我国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专业核心课程几经变化,80年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电视电声媒体、电化教育管理;90年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处理;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在这些新旧更替的专业核心课程中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三门课程是始终未变的,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教育技术学原理、教学设计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学、信息化教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

(2)专业基础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先行或预修课程,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基础看,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三方面,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根据南国农先生的看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基础包括物化技术(如图片、录音机、电视、计算机等)和智能技术(如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系统方法等);艺术基础包括美术基础和音乐基础,由此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传播学;摄影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视原理、电视系统、电声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中外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教育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系统科学等等。

(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精”、“深”发展、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知识结构而设置的课程,一般按专业方向安排(故又称“方向性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标准解读、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中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口语与普通话、三笔字与书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微格教学的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认知心理学、网络教育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常用工具软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影视技术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视听心理学、电视节目编导。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管理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工程、教育资源的管理与评价、教育技术装备、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绩效技术与绩效管理。各方向均可以选择可设的拓展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前沿动态、教育技术学史、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等等。

(4)实验实践课程

实验实践课程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为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除个别演示型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外,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均安排为独立的实验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依附”实验实践课程包括在专业核心课(如教学媒体实践等)、专业基础课(如摄影基础等)、专业拓展课(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中相关媒体设备操作等实验实践,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完成,不再安排单独的实验实践课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独立实验实践课程包括:电子技术实验;教育技术基础实验、教育技术综合实验、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微格教学实践、光学投影媒体教学、电教设备维修与维护、电教美术与音乐、教育技术文献检索、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录像制作、电视系统实验、电声系统实验、电声教材编制、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教育电视节目制作、DV创作、影视布光与布景、非线性编辑;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教学网页与网站建设、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技术、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见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四、效果及问题

1.效果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分类培养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确立了专业之“专”和专业之“业”。一方面,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培养目标指向明确,使学生不至于有“出去以后干什么”的困惑,确立专业之“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培养教育技术教学人才,其“业”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和教育影视技术方向)培养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其“业”在于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远程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设计、开发、运用,或电视台、广告公司、(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等媒体制作单位的教育影视系统及节目设计、开发、制作;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才,其“业”在于高等院校、中小学、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企业等从事教育(培训)系统管理、维护、评价。根据作者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其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单位是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各半,其中教育部门的以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为主,而在非教育部门就业的毕业生中,以政府机关的行政人员居多,主要工作是日常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及与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学生不至于感到“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确立了专业之“专”。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教育理论与教学能力,其“专”在于从教从师技能,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和教育影视技术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各类电教设备的操作、采购、维护及电教软件的制作方面,其“专”在于各类技术技能,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教育(培训)技术系统的管理维护、职业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专”在于各类管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