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信息资源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资源服务

第1篇: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_________(以下称“甲方”)

_________(以下称“乙方”)

鉴于:

乙方开通并运营着_________网(_________),并通过该网站向用户提供有关液压商贸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服务

甲方同意依据本协议,接受乙方向其提供的专业有偿信息资源订购服务。 为此,甲、乙双方订立本协议如下:

第一条 信息资源订购服务

1.1 甲方要求乙方提供下a类信息资源,a类信息资源服务费为_________元/年。

1.2 本协议第1.1条所述的a类信息资源具体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1)免费加入企业大全;

(2)查询_________网及其它需收费查看的内容;

(3)将配件供应信息到_________网“供求信息”栏目;

(4)_________网一级栏目首页精美图标广告宣传。宣传时间为壹年,具体内容由甲方拟定;具体栏目由甲方指定并与乙方协商;

(5)定期收到_________网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含:液压行业新闻;最新的液压求购供求信息;最新的液压求租信息;最新的液压整机招标信息;

1.3 乙方承诺:根据本协议,自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信息服务费后的第二个工作日起,登录_________网”,并享受为期壹年的有关服务,其服务内容详见本协议第一条的规定。

第二条 信息服务费

根据第1.1条的选择,甲方在合同签定后两日内一次性向乙方支付服务费。

第三条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3.1 甲方依据本协议享有如下权利:

(1)在其如数支付了信息服务费后,要求乙方在_________网上向其提供依据本协议其所订购的a类信息资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甲方根据本协议应承担如下义务:

(1)未经乙方事先书面同意,甲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散布、出售、出版、广播、转播其自乙方得到的信息资源。

(2)在_________网上有关信息时,甲方不得恶意的、不真实的、欺诈性的或易引起他人歧义的信息,且甲方应对其所的所有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一切责任。

第四条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4.1 乙方根据本协议享受如下权利:

(1)根据本协议第二条的规定,向甲方收取信息服务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乙方根据本协议应承担如下义务:

(1)对甲方根据本协议第1.1条所指定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编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条 协议的终止及争议的解决

5.1 本协议自甲乙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壹年。

5.2 在执行本协议中发生的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甲乙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不能协商解决,甲乙双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仲裁结果对双方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

第2篇: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政务信息资源的发现与利用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为了减少资源重复采集、多方建设,实现政府间业务高效协同和信息共享,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必要且紧迫的任务。

本文从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出发,首先对信息资源整合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技术进行综述,并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务信息资源等特点分别进行建模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 WebServiCes思想和目录结构重载了政务环境下目录服务的概念,构筑了异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体系中,主要分为三大主要子模型,一是政务目录服务资源信息模型、二是资源互动双方通信模型的建立、第三,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即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中心模型的构筑。

在建模过程中,首先对模型总体架构及层次结构进行研究阐述,构筑信息子模型和通信子模型并利用WSDL以及SOAP等协议给出其实现机制。文章着重探讨了注册过程子模型,核心研究了目录服务中心的构建策略,主要包括基于缓存和排队机制的服务中心注册策略研究,利用并行注册方式缓解目录服务中心大规模信息资源注册压力问题;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存储策略研究,利用元数据映射将注册资源映射为适于政务领域资源表述方式及目录服务中心的存储形式;采用适用于中国国情和政府组织结构的资源分类标准,设计目录服务中心注册资源目录体系结构,并采用个性化目录描述器设计资源目录展现策略;最终对模型查询处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种手段对其优化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目录服务中心模型构筑策略的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模型的构筑研究及其在政务领域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应用,可以轻松实现异地异构政务信息、资源透明共享、交换与集成,并且通过合理目录体系结构的设计及导航,分布环境一F孤立复杂资源得以关联,无序的资源得以有序化,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信息资源查找和定位服务,使用户得以以最短路径寻找到需要的信息,实现分布式异构多元信息源有效的整合。本文的研究为政府海量信自、资源整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对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增值,促进资源发现、共享与利用效率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绪论

十六大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政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先行者与实践着,己把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并力图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来带动相关产业群体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政府行政效率以及工作的透明度等。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石与核心,产生于政府行政过程中并直接影响政府施政的准确性与高效性。

资料表明,政务信息占社会总信息量80%以上,这些信息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受到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从地位上看,它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作用看,它是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公众个人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普遍需要、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电子政务的有效运行,也必须以这些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为基础。转贴于 1.1问题的提出

政府办公自动化、行政审批、决策支持等电子政务业务,都以数据和信息的存储、交换、共享为基础。因此,有效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监管和服务能力、推动全社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为在施政过程中获得最有力信息资源支持,并能够最大限度的管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

我国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建设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局部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但是仍旧不能够满足政府跨部门及与全社会业务协同的需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极不平衡,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l)政府部门信息独占性严重。电子政务建设至今,虽然信息资源服务范围发生变化,但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还以政府为主体,据统计,政府控制着国内约80%的信息资源,而电子政务推行的“十二”金工程更是进一步确立了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高占有率和权威性。并且,由于政府对国家管理的特殊性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封闭思维观念,导致真正开放且流动的信息资源不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政务信息资源查找困难。一方面由于海量信息资源无序而杂乱的分布在政务资源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政务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分布式环境中,资源拥有部之间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与协同技术,导致信息需求者难以发现既存资源。

(3)政府各部门间信息资源难以相容。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政务信息资源缺乏统一采集标准,数据类型、格式与存储方式差异严重,导致部门间信息资源不一致、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模型研究不完整;另一方面政务信息资源多方采集、重复采集现象普遍,数据不能同步更新,造成部门间信息资源不一致。

(4)政务系统难以互联互通。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政务系统分散建设,缺乏交互接口,导致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系统构建技术多样化,难于实现系统间互联互通。这些全部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使信息资源的价值不能够充分发挥,导致政府业务不能进行顺畅、高效的衔接,行政效率低下。lwkoo.cn 硕士论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充分利用政府以及社会中的信息资源,必须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提高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和利用效率。

第3篇: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服务; 信息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8-76-02

Service-orient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Fangfang, He Xiaobo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fice,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systems and relying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ct the campus information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torage and use them,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However,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cattered. Facing with the vast amounts of information,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often confused, and can not get the effective in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 integration strategy for university information resources, which can make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data layer forming the subject, is put forward. This strategy can better integrate all kinds of scattered information,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indetermin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information m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igital campu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information mining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教育信息化使得高校能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信息资源,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促进高校技术的升级、知识面的拓展以及教学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创新,因此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已进入信息资源整合阶段[1-2]。面对海量的校园信息,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为师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服务,是高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本文提出了将数据层信息按主题进行分类的高校信息资源整合策略,并在实际建设中得以应用。

1 高校信息资源分布现状及高校信息资源整合

1.1 高校信息资源分布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IT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信息化应用推进阶段以及信息化服务优化阶段[3]。在信息化应用推进阶段,高校建立了多个业务系统并且相互独立,相应地,各业务系统堆积了师生大量信息。业务系统的运行,较好地满足了业务部门的管理需求,然而对师生群体而言,这些信息资源的分散存储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将这些信息整合并以个性化的展示(如填表服务)服务于师生,才能体现出信息的价值。

此外,高校为教学科研等提供了较多的信息服务,如图书馆电子资源、网络课堂、在线选课等服务。丰富的校园信息资源较好地满足了师生的需求,虽然师生普遍表示教学科研服务可以接受,但仍存在教学科研信息资源提供了但实际使用的却较少、有些需要的资源反而找不到,以及对所需要的资源不能明确的问题。

1.2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指根据系统论的原则,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数据的对象、功能结构及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系统[4]。信息资源整合将分布式环境中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信息传送给正确的使用者。其主要的两种技术手段为:一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数据标引和描述标准,对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加工,实现信息资源在格式、内容上的整合;二是借助软件工具和网络传输技术,实现不同业务系统的集成检索。

高校中,师生个人信息资源、图书馆电子资源、教学科研等信息资源分散存储在人事系统、学工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务科研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中,这些业务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采用的数据库系统不统一,软件开发技术不统一,导致各个系统信息资源无法整合并服务于师生。

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数据层(又称资源层),即把有关信息资源集中为一体;其二是操作层(又称服务层或中间层),即通过软件或平台对有关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利用;其三是系统层(又称应用层),即包含数据内容、软件系统以及基础设置的全面整合[5]。高校信息资源存在分散存储的情况,对数据层信息进行整合的方法,将不相关联的、不同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按一定主题、一定的任务进行智能化整合,融合成一个能够科学地揭示信息内容、完整地维护信息形态、充分地展现信息价值的有序信息整合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2 高校信息资源的数据层整合规划

2.1 整合的高校信息资源数据层架构

为提高高校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以师生为核心,并为其提供人性化的信息服务,设计出整合的高校信息资源数据层架构,见图1。

[主题数据库] [OLAP数据库][共享数据库] [数据交换库] [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 [人事数据库] [学生数据库] [教务数据库] [一卡通数据库] [科研数据库][……] [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

图1 整合的高校信息资源数据层架构

从图1可以看出,在整合的高校信息资源数据层(共享数据库)规划中,包含主题数据库和OLAP数据库。

2.2 整合的高校信息资源数据层构成

2.2.1 主题数据库规划

主题数据库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库,它是面向某一业务主题的。高校主题数据库的建立前提是必须对校园内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和归纳,将具有一定关联度的若干数据类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主题数据库。

在主题数据库规划中,主要包含师生个人主题数据库、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主题库。

师生个人主题数据库规划中,以教师为例,在建设一个以教师为主题的数据库时,由于包含教师信息的业务系统很多,因此需要将各个业务系统中与教师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主题库。如:在教务系统中涉及教师的信息有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考试管理及成绩管理等;在科研系统里有科研计划、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等信息,而在财务系统里有教师的工资信息、一卡通信息及相关的缴费信息等。同理,在其他系统中与教师相关的信息也很多,因此,可以通过教师主题,将相关信息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师主题库。在此基础上,可以提供师生个人基本信息服务、个人资产服务及填表服务等多种服务。师生个人主题数据库的规划将分散在业务系统的信息整合,并提供个性化的师生服务,如教师填表服务、学生个人简历服务等。

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主题数据库规划中,整合了校内的电子图书信息、视频、网上授课等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强教学科研资源的推荐服务、图书馆功能扩展服务、视频服务及网上授课等服务。师生可在整合的教学科研资源库中定制自己所需的具体教学科研资料,能较好地解决师生资源找不到、资源不明确的问题。

2.2.2 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仓库的规划。

高校各业务部门的历史数据资源按主题进行归纳整合,存入OLAP数据库中。OLAP是共享多维信息的快速分析,它是跨部门、面向主题的,其基本特点是快速性、可分析性、多维性、信息性和共享性[6-7]。OLAP能及时获得信息和管理大容量的信息,它处理与应用有关的任何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能提供多维数据分析的多维视图。高校OLAP数据库的规划能够为校级决策者提供查询分析服务,以易于理解的图表等表现形式提供给决策者。

整合的高校信息资源数据层由师生个人主题数据库、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主题数据库等主题数据库及OLAP数据仓库共同构成。数据层的整合规划能够较好地为师生提供校内信息资源,且随着服务需求的变化,可以灵活建立多个主题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

3 校园信息挖掘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8-9]。数据挖掘可以理解为,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寻找有价值的隐藏事件,并利用人工智能、统计、预测的科学技术,将其数据进行科学有价值的提取和深入分析,找到其中的知识,并根据企业发展中的需求问题建立不同的挖掘模型,以此作为提供企业进行决策分析的参考依据。

整合的高校信息资源数据层存储着大量的教务、科研、一卡通、图书借阅等多种信息。这些信息具有不完全性、有噪声、信息模糊和随机分布等特点,通过不同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建模可以产生多个应用,提供多个科学决策依据。比如在师资建设方面可以发现哪些专业需要加强师资;对教学建设方面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图书借阅的分析,可以发现哪些图书流动性较小,哪些图书比较受欢迎;对一卡通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为决策者判断是否贫困及发放补助提供支持。

4 结束语

校园信息资源的整合将分散的信息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任务进行优化整合,能充分展现信息的价值,服务于师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园信息挖掘,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重庆医科大学在信息化建设中,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成功建设了师生个人主题数据库。下一步,将建立服务于师生的其他主题库及OLAP数据库,建设更多基于这些主题数据库的服务,并在校园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校园信息挖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业阳.高校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28(3):

88-89

[2] 顾瑞,李爱英,卢加元.高校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教育

信息化,2010.3:7-8

[3] 张凯,吴庆杰,陈翼等.从业务服务向数据服务转型[J].中国教育网络,

2013.8:39-40

[4] 朱胜坚.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6.15(2):22-24

[5] 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21(9):54-61

[6] 贺超波,陈启买,刘海.数据仓库与OLAP在高校教学决策中的应用

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6):93-95

[7] 周根贵,黄洪,陈朵玲等.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8] 陈燕.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云服务是云计算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各种云计算的研究与开发,最终都要归结到提供更加灵活、方便、适应个性需求的服务,即所谓的云服务。因此云服务也是云计算实现的重要标志。信息资源管理与云计算的相关研究中,云服务是最需要关注而且也是最重要的领域。

本期专稿发表的一组文章,是邓仲华教授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信息资源云体系与服务模型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6300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等级协议研究”(批准号:71173163)的部分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面向信息资源云服务的知识分类研究》探讨适合于云服务的知识分类组织方法;《虚拟化与信息资源云服务》分析信息资源虚拟化以实现云服务的技术问题;《图书馆云服务的参与方关系模型研究》结合图书馆云服务的特点,研究云服务中的各个参与方及其特征,提出了图书馆云服务参与方的关系模型;《美国图书馆的云服务》考察美国图书馆的云服务并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知识分类是信息资源云中重要的基础部分。文章考察了现有的典型的知识分类方法,分析总结了他们各自的特点,针对信息资源云构建过程中的特征,从用户需求和知识的使用频率稳定性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了适合于信息资源云服务的知识分类方法。

关键词:信息资源 云服务 知识分类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3-0001-05

Research on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for Cloud Servic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bstract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cloud servic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and ways of classification are vari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isting typical methods of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analyzes and concludes each characteristic.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cloud servic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from the dimension of user' need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use frequency, this paper designs a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which is suitable to cloud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loud service;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知识是一个庞杂系统,必须通过适当的分类方法,才能将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知识分类是知识检索及知识服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构造知识性云服务时,服务内容的提取既涉及到知识体系本身,又与传播过程中知识受体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这就要求知识分类既要适应传统的知识组织,又要满足云服务所提出的新要求。

在当前云服务的发展中,通常将云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应用层服务(AaaS)、平台层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层服务(IaaS)。这种分层的概念,较好的揭示了层次上的特点,因而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云服务层次模型[1]。但这种三层方案忽略了信息资源这一重要因素,不便于云服务体系中的资源组织与管理,影响了信息资源在云服务中的应有作用。事实上,信息资源可作为一个辅助层(独立于三层模型之外)进行单独的组织与构建,它可以对上面三层服务进行“预服务”,即进行资源的合理组织,以使上面三层在提供服务时更高效[2]。

信息资源层要对各层提供支持,所以要根据各层的特点采用合适的知识分类方法。各种知识分类方法并没有好坏(或优劣)之分,而只有适合的程序有高有低,在云服务中这种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就是信息资源云的构建研究的重要任务。

1 现有的典型的知识分类

知识分类是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和标准,通过比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按照相同、相异、相关等属性划分成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此显示其在知识整体中的应有位置和相互关系。知识分类可作为寻求知识的出发点,它犹如学海的航标,既可指明求学的门径,也可为从事知识管理的人提供理论指导,以便使纷繁复杂的知识得以依类分理,各有归属,从而建立起次序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知识世界[3]。

各种知识分类方式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如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方案就是为了研究知识的转移与传播而提出的。从应用目标的视角分析,知识分类方式可以归为三种,它们分别是:揭示知识本质的分类、用于管理/检索的分类以及用于知识运动规律研究的分类。

1.1 关于知识本质的分类

很多大家,包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文德尔班、培根、笛卡尔、恩格斯、钱学森等等,都对知识的本质和分类作过探讨。

知识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中外许多大家在研究知识本质的分类时,虽显现出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是都体现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这一特性。儒家的杰出代表孔子在讲学时就已经采用了分科授徒的方式,体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特征。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理论知识、实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也是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同样是为了解决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所出现的问题。

1.2 用于管理/检索的分类

知识的积累,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手段。在图书馆学和教育研究学界,这种用于管理而产生的分类方式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图书馆学中,主要是进行图书的分类。图书分类法以其载体类型分为传统文献分类法(受控)和网络信息分类法(不受控),传统文献分类法以纸质图书为媒介,而网络信息分类法以网络为媒介。传统的文献分类法,大多是以学科类目为基准,以文献搜索查找为目的。而网络信息分类法是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以主题为聚类标准的分类方法。通过对部分网络信息的标引,建立网络信息分类导航系统,提供浏览式的分类查询手段[4]。

在教育研究学界中,无论是以教育为目的的分类法(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原认识知识),还是以研究为目的的分类法(知识二分法、学科三分法等),都是为了对知识进行更系统的管理,从而进一步实现教育研究的目标。

1.3 关于知识运动的分类

波兰尼按知识的形态将知识分为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分类方式依照了知识的运动规律,把人自身的活动看作知识动态生成和表达的源泉,揭示了人的内在知识底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简而言之,关于知识运动形态的种种分类,目的是为了研究知识的转移与传播,加强人类对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现代,人类的实践生产活动中,特别是涉及经济领域中,关于知识的分类大多是以知识的运动形态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实际性划分。

2 相关文献管理的分类法

2.1 体系分类法

体系分类法是一种直接体现知识分类的等级概念标识系统,是通过对概括文献信息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概念进行逻辑分类(划分与概括)和系统排列而构成的[4]。体系分类法的主要特点是按学科、专业集中文献,并从知识分类角度揭示各类文献在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提供从学科分类检索文献信息的途径。

《七略》:汉代的刘向、刘歆根据当时的国家藏书完成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基本上是按照图书的内容性质来划分的,综合性的系统反映藏书的分类目录,共有六大类三十八小类。我国图书馆学界普遍认为《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法[5]。

《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DDC):是图书馆广为使用的分类法,这个分类系统最早在1837年时Melvil Dewey有此分类构想,于1876年正式出版。DDC是用传统的学科来分类,总共以10个主要的学科(main classes)来涵括所有的知识体系,每个大类下细分10类(divisions),接着又再分成10小类(sections)。它的十个大类(main classes)分别是:总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言、自然科学和数字、技术(应用科学)、艺术、美术和装饰艺术、文学、地理、历史及辅助学科[6]。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图书情报界使用最广的综合性分类法。它把全部图书分为/列宁主义/思想、哲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综合性图书知识5大部类,总共22个大类[7]。

《中图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是对图书的一种分类方法,将知识门类分为5大部分,在这5个基本部类序列的基础上,组成了25个基本大类。

2.2 分面分类法

分面分类法,也称组配分类法或分析-综合分类法等。其构成原理为:主要依据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将概括文献、信息、事务的主题概念组成“知识大纲-分面-亚面-类目”的结构,按照一定的组配规则,通过各个分面类目之间的组配来表达文献主题的一种分类法。阮冈纳赞的《冒号分类法》、布朗的《主题分类法》、布利斯的《布利斯书目分类法(2版)》等是分面分类法的代表。

2.3 半分面分类法

半分面分类法,亦称体系-组配分类法,是介于体系分类法与分面分类法之间的一种分类法。它基本上是体系分类法大量采用分面分类方法的结果,即大量使用各种通用复分表、专用复分表、类目仿分以及组配符号等,并且使分类号尽量保持分段的组配形式,在详细列举类目结构的基础上,广泛喜欢用各种组配方式编制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具有直观性较强的特点,也有较强的文献主题概念的组配功能。其主要代表为《国际十进分类法》[8]。

2.4 网络信息分类法

网络信息分类法必须要满足网络信息组织的需要、满足网络用户信息查询的需要、适应网络技术环境的特点。其分类的对象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文本、图像、多媒体、网站等等。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对部分网络信息的标引,建立网络信息分类导航系统,提供浏览式的分类查询手段。典型代表为分众分类法。

分众分类的英文原名“FOLKSONOMY”一词公认是由著名的信息构建专家Thomas Vander Wal所创,以“Folk”(民间的)和“Taxonomy”(分类体系)所组成。因此,通俗的讲,“FOLKSONOMY”指的就是平常百姓的分类管理系统,国内通常又翻译成“大众分类法”、“自由分类法”、“通俗分类法”、“群落分类法”等[9]。其特点为平面性、主观性、社会性、时效性。目前在社会化书签、博客、网络社区以及图片视频分享网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0]。

3 分类方法对比研究总结以及在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适用性

没有哪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分类方法都是根据当下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导向来进行的。

(1)关于知识本质的分类方法。关于知识本质的分类大多源于哲学分类。哲学分类是很多分类方法的基础,特别是在一些应用场景(领域)分类中。正是由于其基础性的地位,所以它的分类方法较为宏观,不够细化。

(2)关于管理/检索的分类方法。传统的文献分类法的设置大都是以学科类目为基准,在文献搜索查找中是具有优势的。但是如果放在网络环境或信息资源云环境下,就不一定适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参考馆员Ellyssa Kroski在2005年就指出,图书馆自上而下的阶层式分类法的优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网络资源进行分类显然不适宜[11]。例如:用户现在需要一个资源,涉及到数学、物理、经济和宗教四个方面的知识,这时用户需要的是一种平面性的查找。如果按照文献分类的方法去进行查找,自上而下,层层递进,这样就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负担,而且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样有悖于云服务的目的。

网络信息分类法,是以网络资源为分类对象,这一点和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分类是有共同点的,都是对资源的分类,而且都与网络相关。近年来,影响最大的是分众分类法。

分众分类以标签(TAG)的方式进行分类,通过标签的字号大小以及颜色的不同来表示其“受欢迎”的程度,能够实现快速而自动的信息聚类,生成系列加权列表和标签云(Tag Cloud),具有较强的大众趋同性、直观性和易用性[12]。分众分类所适用的环境以及它“标签”的概念,与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知识分类的应用场境相似,但存在一些问题:①分众分类法在使用过程中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多个用户需求一项资源。而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分类所反映的是“一对多”的映射,因为是一个用户需求多项资源。②分众分类法在使用中的优点,是组织用户之间互相推荐和共享信息。而目前的云计算基本上还是私有云为主导,各个用户之间的资源有各自的私密性。

(3)关于知识运动形态的分类方法。关于知识运动形态的分类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大多是以实际场景中的具体需求为导向,在一个领域内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不具有普适性,而且基本上是在传统环境中进行的,与信息资源云环境各个方面相去甚远,所以不适用于信息资源云环境。但是也有其可取性,如,云计算是一种商业服务模式,目前的应用主要是企业用户为对象,那么经济场景中的一些分类的方式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参考。

每一种分类都有其优缺点,没有绝对完美的划分,也不存在好或坏。我们在一个新的环境重新进行资源知识分类时,要根据所在场景的具体要求去处理、分划。

4 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知识分类

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知识分类有两点需要把握。一是要符合其应用场景,以寻求一种适合的知识类型的划分,这体现了用户对知识类型的需求。二是要找寻一种适用于网络环境的快速便捷的分类方法,以提高其服务的有效性,这体现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需求。

曾伟生曾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分类,按知识关键度和知识可用度这两个维度把知识划分成为了四类:发展类知识;生存类知识;一般类知识;边缘类知识[13]。另一种基于知识的使用频率和稳定性差异,把知识分为常规性知识和非常规性知识[14]。这两种分类方案可作为我们在知识类型划分上的重要参考。

分众分类法的标签TAG也是使用频率的一个体现,且它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分类方法。用分众分类法的部分可取的手段,从“知识使用频率及稳定性”这个维度进行类别划分,提供给用户快捷方便的服务。

在此,从用户需求和知识使用频率及稳定性这两个维度出发,参考曾伟生分类以及分众分类法的标签TAG,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四类(见图1)。

4.1 内容划分

偶发类知识:使用频率低并且因时、因地、因认知客体而异的知识,用户需求度不高。这类知识不是人们有意识获取的知识,通常是由于偶然,或无意识地保留下来的知识。

常规类知识:此类知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稳定性很高,在用户群中也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概念,因此需求度并不高。

发展类知识:此类知识可划分到隐性知识一类,稳定性不高,但有导向作用,价值性较高。

核心类知识:此类知识是用户目前最需求的一部分。

4.2 类与类之间的区别

用户高频使用,但并未进行深度挖掘的,属于成熟的,并且约定俗成的归为常规类。同样高频使用,但是在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度挖掘,则归为核心类。

用户使用频率低,并且显示出只是一种表面层次的使用的归为偶发类。同样使用频率低,但是通过TAG的关联关系,显示出用户对资源有挖掘的,则称之为发展类。

4.3 特点优势

类别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扩展性,流动性,更替性。扩展性适应了信息资源云的主要特征。流动性较好地反映了知识的游离性质,例如核心类的知识,由于知识的更新和扩展,原属于这一部分里的知识需求度降低或者说是使用频率降低,它就会流动到常规类或发展类之中去。而发展中的知识,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随着它使用频率的升高以及进一步的知识挖掘,就流动到核心类。更替性体现在,当一类知识它的使用率越来越低,直到一个值的时候,它会被替代,而不存在于这些分类当中。

4.4 缺陷及解决办法

这种理论模式在实际的使用中,需要引入一些参数。例如影响因子、权重等,来比较清晰客观的进行处理。另外还需要克服TAG辨识的模糊性。例如一词多义的时候,TAG就会有判断上的错误。这需要利用语义概念,引入同义词控制技术来进行优化[15],以达到用户使用的最优效果。同义词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语义的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基于语义分析方法自动对相同或者是相近语义的标签进行分类统计,将语义相近或相同的关键字合作,再进行使用频率统计。更高阶的同义词控制的目标就是智能化地识别TAG的低相关度的问题,采用语义近似或相同的其他关键字来避免标签的模糊性,保证分类的清晰有用。目前基于XML的同义词控制还不能完全解决标签的模糊问题,在未来的语义平台上,有望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同义控制。

5 结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云计算的影响越来越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传统的分类方法作出改变来适应云计算的深入。以用户需求和知识的使用频率稳定性两个维度出发,提出的知识分类方法是适应这种改变的需要。文中分析为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缺陷及应对方案,但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随着技术的不断加强,如何更快的解决这些不完善的地方,这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3.

[2]ZhongHua Deng,YongBo Liu, YouLin Zhao. Analysis on Integration 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Cloud[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 (FSNC 2011).

[3]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1):26-31.

[4]张丽英.中美图书分类法比较研究—从历史沿革、编订机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角度出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08.

[5]周若立,陈树年.文献分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2.

[6]张燕飞.中外现代主要图书分类法之比较[J].图书情报知识,1990,(4):9.

[7]穆安民.科技文献检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22.

[8]司莉.信息组织方法与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5.

[9]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

[10]刘洋.大众分类法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5):205-206.

[11]EllyssaKroski.The-hive-mind:-folksonomies-and-user-based-tagging[EB/OL].[2010-02-10].http://infotangl-e.省略/2005/10/07/the-hive-mind-folksonomies-and-user-based-taggong/.

[12]朱婷.情报中的序性结构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8,(3):9-11.

[13]曾伟生.企业知识分类与管理策略[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2007.

[14]陈洪澜.知识分类与知识资源认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0-186.

第5篇: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关键词:公共信息服务 资源整合 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其的日益依赖,我国的电子政务平台日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也就是说政府办公走向了网络,这给人们了解政府相关信息,提高各项制度实施的透明性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据数据显示早在2001年我国政府网的覆盖范围已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可见电子政务近年来已经成为政府办公的主流。而且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更使其办公自动化和透明化上了一个层次,通过完善的平台建设可以将众多的信息资源惊醒整合,不断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也使得市民对政府的一言一行了如指掌,从而减少各项政策在上传下达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同时也加强了政府部门的舆论监督工作,这对于社会大众来讲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主要论述目前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现状及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供有关人士参考查阅。

一、浅议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跟国家本身在其上面的经济投入和对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尽管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国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仍旧处于原始阶段,仍旧存在很多问题。

(一)定位不明

我国很多单位设置的信息服务平台过于简单,认为服务平台只要能够提供在线办事就可以,错误的认为信息化是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目的,因此所提供的对外服务仅仅是按照传统的行政职能而划分的,仅仅是改变了一种传递方式,由纸质转变为电子而已,服务平台的定位不十分明确。像是在企业注册过程中审核手续比较繁琐,必须要走工商、税务及国税等部门递交材料进行申请,这种电子政务没有实现简化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对于简化工作流程没有任何帮助,也没有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且因为服务内容的过于简单很难解决市民们的各种问题。所以说这样的电子政务平台对于相关工作人员及社会大众来讲没有实质的意义。

(二)信息孤立封锁严重,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人们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用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上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现行的电子政务平台却因为在系统的简历上缺乏规划而造成很多信息被封锁和孤立,加之数据格式也不一致,使得很多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导致相同的数据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中重复出现,且并不一致。本该协同一致的业务流程由于传统方式而被人为地分割,使得业务环节之间无法形成写作,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很多信息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信息“黑洞”不受重视

纷繁复杂的需求使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即使存在80%的相似性,仍有20%的信息空白,形成所谓的 “黑洞”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的需求发生快速的发展,IT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一直以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虽然一直都在重复修建,但其日益增加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和发展,不断的投入不仅不会满足业务需求,相反会造成大量的浪费。

二、如何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对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来说,整合构架是成功建设平台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我们必须通过现代成熟的互联网技术结合时下流行的智能操作技术,通过系统的研发和技术探讨来进行整个巩新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电子政务平台的根本作用,对于此项工作的具体事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改造原来各分离系统中的数据,使之可以用统一的方式进行访问。一般情况下,数据整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整合物理位置上分离数据,另一种是整合异构数据。数据整合在整个是整个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也是关键,它要求我们必须建议一个统一的数据集成框架,而且要保证各种异构数据及个系统数据之间的信息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它主要采用数据聚合和数据复制相结合的策略,将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处理以满足整个电子政务平台的需要。

(二)应用整合

应用整合的目的主要是将原本分散于系统中的数据通过相应的操作进行整合,以便提供给相应的公众以体现其信息的价值。这种信息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系统间的操作将应用服务整合和访问界面整合这两项工作做到最好。

(三)流程整合

流程整合的主要作用是为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和高效化服务的,它是电子政务平台信息资源的汇总核心,它可以打破各部门的行政划分而独立存在,如此一来便可打破传统,对相应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通常在这一环节我们提倡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

(四)管理整合

管理整合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平台内部的统一管理,集成平台各组织间的应用及形成人机有效结合的机制,关于这点很多文章中都有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结束语

综合全文,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务平台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过程,完善论述其电子政务平台信息资源建设的步骤。为了提高我国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我国必须要建立统一的、唯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通过这种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让我国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更好的为大家服务,也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显堂.英国政府信息增值开发及其启示――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9(08)

[2]陶明华,王华,刘秋生.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资源整合策略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9)

[3]陈睿.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信息化建设,2006(05)

第6篇: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一、目前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服务理念相对落后

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工作在以往的工作过程中,只是注重档案资源的储存,对于档案资源的利用没有概念上的认知,在我国社会实践活动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实现需求,必须要卸下传统观念的束缚,面向社会、为社会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但是我国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利用过程中不能以用户为工作的核心、而且工作的公开、公正性不高,工作效率低同时也对档案的使用造成许多麻烦。既定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理念与实际工作相脱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一味的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意识。

(二)服务设施不够健全

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机构设置、服务体系的构建、档案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都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服务机构单一、孤立。现有的机构服务是单循环形式的服务,用户直接面对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部门即档案部门,缺乏用户的有效评价及反馈,不利于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同时,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机构单指各级各类的档案馆(室),局限在档案部门,缺乏与其他机构的联系。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尚未完全达到信息化的要求,档案人员技术水平、知识量、工作效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服务方式“被动”单一

服务方式以被动服务为主。按服务设施和方法的不同,目前档案馆为利用者提供的具体服务主要有阅览服务、档案内容复制、档案证明、档案目录、档案展览、档案咨询及网络环境的档案服务。除了档案目录、档案展览、网络档案利用带有局部主动性外,其他还是采取“等客上门”、“你来我调”的传统被动服务方式。

服务内容单一。现有的服务产品仍是以纸质作为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数字化、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工作开展少且缺乏系统性。而对于原件基础上的档案加工品的宣传开发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

优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二是创造新的方法或途径,使原有系统功能增强。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是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档案的价值,使用户更快捷、迅速、高效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工作,包括:

(一)服务理念的优化

进行主动开放式的服务模式,档案管理部门要明确档案工作的服务内容,积极主动地展开服务工作,同时在工作中吸取工作经验,深入思考,扩展服务项目,加强服务的深度。卸下传统观念的束缚,认识到档案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展开档案服务工作的意义,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开阔新的服务领域,将档案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理念。要继续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开展服务工作。要深化个性化服务理念,按照公众需求情况设计档案网站主页。深化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理念,不仅能满足用户需求,也有利于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信息知识服务理念。要树立信息知识服务理念,有效进行知识开发和组织,提供给用户所需的知识。档案部门向用户提供的不单是档案,也不单是信息,而是一种知识。

(二)服务设施的优化

优化档案机构内部设置。在用户与服务部门中间增加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作为沟通用户与档案服务部门的一个平台,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整理,并把具体的要求传达给档案部门;对档案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反馈给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将自身和用户对档案部门服务的评价信息整理反馈给档案部门,以改进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提高档案机构运作效率。

开展机构合作。建设与国际相连的信息资源的服务网络,并把此网络融入整个社会的服务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服务经验,提升机构服务水平,尤其是国外档案机构在机构设置、运作程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与各类信息机构或服务机构的合作,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质量。

(三)服务方式的优化

第7篇: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在个性化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存在着结构、来源各异的信息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整合,本文拟对个性化知识门户中的信息资源整合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1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的提出

1.1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

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指为了方便用户利用其各种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智能化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的集成,使目前信息资源组织系统的公共用户界面变得简单、友好,并且使用户能利用同一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同步检索,实现同一主题信息资源的一步到位的检索与查询。同时,还可以根据某些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定制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用户界面来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信息和信息服务。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以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系统的建立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完备的资源整合体系作后盾,无缝的、贴切的、高效的、主动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模式则是无法实现的。

个性化信息需求及服务要求信息资源必须进行整合。由于目前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并没有将其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只是简单地将各种商用数据资源和非商用数据资源连接到机构网站上提供信息服务。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给用户提供的用户界面是一个既相当复杂又不考虑不同用户信息需求差异的公共用户界面。用户使用不同的资源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检索软件并需要对路径及其它一些参数进行必要的设置,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户检索和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麻烦。[1]

目前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各种数字化资源的非整体化状态,致使其用户界面复杂单一,检索方式迥然不同。即使专业检索人员要查检有关某一主题的信息资源,也是一件相当麻烦和复杂的事情,更何况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各种检索技术、各种数字化资源的结构特点,且信息需求各异。所以,把信息资源组织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使得一般用户在一个简单、友好的公共用户界面上,利用一个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能得到面向主题的“一步到位”的信息服务,是信息资源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信息服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用户服务模式,是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满足信息用户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信息需求,改进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2]

1.2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种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能否被高效吸收与利用。

整合是连接现代信息资源组织与传统信息资源组织的桥梁。传统信息机构已建立起大量的电子化、网络化的书目数据库系统,指引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最著名的书目数据库是OCLC的WorldCat数据库[3],该数据库集合了全世界3万多个图书馆的4000万条书目记录。这些用MARC格式保存的书目记录自然应该成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化信息只是人类信息的一部分,传统方式组织的书目信息也将日益增长。所以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怎样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的课题。[4]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门户将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文档中的信息转变成可利用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送到用户面前。通过集成化的方法把原有应用系统通过一个核心组件服务器(即应用服务器的服务之一)集成在一起,能够获取其他应用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和消息,所有独立的、分散的应用系统通过事件、消息和数据的相关性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分布、异构的信息系统将是数字信息环境的主流形态,因此整合检索和整合浏览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迫切要求。目前虽有多方面的探索,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互操作性又涉及系统的、语法的、结构的和语义的4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奢望已存信息系统以及即将建立的信息系统全部实现标准化。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接口标准化,实现跨主题信息网关检索,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5]

信息资源整合应立足于信息资源系统结构性优化整合。系统的结构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某种关系,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相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时,系统就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

信息资源系统的结构整合包括横向和纵向结构整合。横向结构指的是信息资源专业学科上的相互关联性,横向整合即对不同的数据库中相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纵向结构指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纵向整合即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具有多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有机知识整体。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要发挥信息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合理地整合结构,构建有效发挥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结构。[6]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优势有:首先,能够整合多种渠道多种媒体的数字信息,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不同介质的数字信息。其次,能够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级次(一次和二次)资源间的链接,建立其图书、期刊、会议、机构、人物等科学研究所需核心资源和相关资源间的整合与链接关系。第三,能够保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知识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状化,沟通相互隔绝的学科领域,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发挥科学知识的整体功能。第四,能够形成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资源系统。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集合和链接,而是剔除冗余、重复和劣质信息,形成一个获取便捷、利用率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7]

理想的信息资源整合把各种信息资源透明地、无缝地链接在一起,让用户十分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而感觉不到他的每一步操作所调用的可能是不同的资源。

在个性化知识组织门户中,经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用户的信息利用将会变得非常便利,这也是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管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整合的构想

在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系统组织形式有:建立开放资源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与动态重组。

2.1建立开放资源系统

从技术角度,个性化知识门户采用开放结构,开放地集成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动态构建满足各种用户群或业务流程需要的虚拟信息服务机制。

之所以采用开放体系,是因为用户面临的是一个分布的信息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现有和未来的、自建或引进或链接的、采用各种技术平台和数据模式的资源与服务系统,无论这些系统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了支持用户在分布环境中搜寻、获取和利用信息,个性化知识门户需要能够对分布和多样化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搜寻、调用和集成,支持互操作和整合处理以及相应的集成管理,形成逻辑的集成服务。而这一切,又要在信息技术和用户需要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组织技术和体系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建立,因此必须在按照一个逻辑体系来构建相应的资源与服务体系的同时,争取适应新的技术与机制(包括新的资源与服务类型)的发展。[8]

开放资源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制定信息资源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开放描述、开放数据接口和开放服务接口规范,建立对资源系统数据进行系统化定制加工和个性化组织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建立对服务系统功能与流程进行系统化集成和个性化重组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支持第三方(包括市场力量)按照规则开发、组织和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特色服务。

2.2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

信息资源整合强调导航能力,因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提供的信息,不管是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如果不提供导航能力,用户就像是在大海中迷路的船只一样。导航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基于资源类型的导航,也有基于知识分类体系的导航,同时也可以按照字顺浏览等。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上,就按照资源的提供网站,向用户提供导航,让人一目了然。OhioLink提供了按主题浏览、资源类型、首字母来提供导航功能。[9]

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全面收集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提供包含刊名、URL、数据库来源、ISSN、学科分类、主题词、资源类型、出版机构、使用权限、刊物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刊物通信地址、刊物简介等在内的导航服务十分必要。同时应重视对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建立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机构联机电子资源检索平台,并提供各信息机构的虚拟馆藏信息,以便开展电子资源的文献传递服务。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为支持科研用户方便有效地搜寻、发现和选择利用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建立多个分布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提供权威和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整合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将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到用户桌面。[10]

2.3信息资源的链接与动态重组

在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资源分散组织的现状。如不同格式的电子文档、多媒体文件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查询;基于关系数据库建立的业务系统无法高效地完成内容全文检索和主题检索;自建数据库和引进的数据库系统由于来源、所用管理系统的不一,各数据库信息资源之间无法实现统一维护管理,资源与资源之间缺乏按照知识主题的整合,各个分散的资源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同信息资源无法实现集中、统一地上网并实现检索界面、检索方法的统一。

所谓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指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体系基础上,将有关信息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从而实现信息的重组。[11]这种链接重组重要不依靠作者事先建立的链接,而是专门建立相应的链接机制,有意识地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和信息内容内在关系来进行面向用户的信息组织,可以看成是用户界面层的信息组织机制。

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即通过统一界面方便快捷地检索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内的所有分布式异构资源,实现统一检索界面、统一检索平台、统一用户认证。

在系统内实现对这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为异构、分布式资源提供统一的权限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和检索;在统一管理和统一检索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用MARC格式对网络学术数据库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融于一体,建立基于OPAC的一站式检索,提供“一站式”(One-stopShopping)信息服务。

2.3.1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形式

信息链接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如:

(1)知识性链接。主要是信息内容与相关的知识组织体系链接,包括与词汇表、叙词表、分类表等的链接,通过建立链接可解释有关信息内容、按知识组织体系显示及组合信息内容,或进一步支持利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映射。

(2)参考文献链接。主要指文摘索引与它们所标引的文献之间的链接,目前已成为各个文摘索引和全文期刊出版系统的标准功能之一,并逐步走向跨出版商跨系统的、可本地控制的开放式链接机制。

(3)引用网络链接。主要链接引用目标文献的文献、被目标文献引用的文献、同被引文献、引文耦合文献等。这类系统往往融合参考文献链接功能,但能进一步通过引文关系来链接相关文献,还可对引用链接实行动态更新,从而形成一个以文献为中心的不断更新的相关信息集合。[12]

(4)语义链接。主要是利用语义网络和概念集等,将信息内容与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语言关系或引文关系,但有一定逻辑联系的信息内容连接起来,例如关于某一疾病的文献与那些和该疾病有并发关系的其他疾病的文献链接起来。语义链接需要知识组织体系和推理的支持,往往体现为虚拟的动态的链接。

(5)重组性链接。其重点不在具体文献的检索,而是对一批信息内容按照特定体系重新组织,而这个体系可能是动态定义和个性化的,例如个性化资源系统,按不同分类体系或同一分类体系的不同层面组织资源体系,按主题分类组织检索结果。[13]

2.3.2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模式

在个性化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链接与动态重组,其方式有浅入深依次为: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的整合、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

(1)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元数据融合达到统一检索的目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建立关联达到相互调用的目的。

(2)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整合目的。它的实现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如上海地区图书馆所采用的“Webpac检索系统”的“多数据库检索”,可在统一检索界面上通过著者、题名、主题、关键词、标书号等途径,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OPAC书目信息,不需要在各个图书馆不同的OPAC界面间来回切换。二是利用数据商提供的MARC数据,根据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著录标准,将数字资源导入OPAC,形成实体和虚拟馆藏的书目整合检索系统。

(3)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通过支持分布的数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无缝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与服务,构建一个逻辑的集成信息服务机制,并按数字资源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立体网状、相互联系的知识资源系统。如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它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是进行数字化建设及整合各类数字资源的基础平台,实现资源的深层标引和分布式资源库的跨库链接。

3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展望

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是个性化服务发展和信息资源多样性发展的产物。随着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和个性化服务的普遍实施,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层出不穷,资源整合与重组势在必行。但由于数据库集成开发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制作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数据库进行了种种限制,如对数据库进行加密,使一般人难以读懂和理解其数据格式;同时还存在版权问题,这给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带来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对资源整合与重组的探讨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领域。本文在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中初步探讨了其资源整合与重组问题,其实现还有待于信息资源组织领域和数据库开发商的共同努力。

第8篇: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关键词:开发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有效服务 农村建设

前言: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村,这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计等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前,在积极推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中,始终坚持提高农民思想素质、文化素养以及农村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放活、多予、少取,加强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才能从根本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1. 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要从基层做起

在当前形势下,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工作是全社会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建设工作中,主动积极地搞好农村档案信息基础建设,是档案资源机构的工作重点。为贯彻中央关于减免地方农业税、扶持农民粮食生产等惠农支农等政策,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应当主动出击,对加强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给予高度重视。[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档案信息资源规章制度,完善各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听取各方工作意见,指派专人进行相关材料的采集、整理以及归档保管等工作,并将档案资料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有效服务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入常规工作程序之中,为下一步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农村基层档案信息行政管理机构应加强监督与指导、积极配合,根据具体要求与实际情况制定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标准,配合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存档以及立卷等工作。

2. 积极利用农村档案管理中心资源

由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步伐正在积极推进,并逐渐深化,因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与深层矛盾也尤为明显。而此时,如何保持现有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是我党和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中一项艰难而又紧迫的课题。

我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直观的反映出农村改革变化的发展历程、人口变动、土地承包、农民收入、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以及政府公开等一系列真实的情况,对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者一定要牢牢树立投身农业发展、服务农村与农民的思想,强化工作力度,立足“一个中心”,认真抓实抓好。各地方农村要以当地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管护中心,活是现行文件的利用中心,档案信息资源管护工作者要让档案积极地“走出去”,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推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更度政策支持,同时积极拓展档案信息资源的窗口服务力度,促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推进,实现范围更广的网络查询功能,以满足有效地服务于农村建设。

3. 完善社区信息档案,促进我国农村文明建设

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管护制度,对于维护和稳定农村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朝着可持续方向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因此,我国档案部门会同各个相关部门机构彻底贯彻《建档管理办法》与《档案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定试点进行全面地推行,把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维护工作并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施行统一检查、统一规划。不断完善社区信息档案,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长足有序地发展,以此来确保有效、高效地服务于农村建设。

4. 注重村务档案制度建立,为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村社会在前进中的矛盾尽管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是其核心问题终归还是物质利益与制度建设,某些村子因为长期相关制度不完善、政策不落实,财政管理制度不十分健全,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无专人专管、责任没有落实到具体人员上,导致农民查无实据,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引发农民集体上访。使用建立健全以农村财务公开为中心的村务档案制度, 是当前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落实农村各项管理制度,搞好农村农民自治工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确保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农村建设,确保农民群众享受法律范围内赋予的各种权力。注重村务档案制度的建立,抓好档案采集、管理工作,为日后查询提供依据,为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上的有力保障。

5. 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促进农村旅游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自然,人类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与自然息息相关,而其中,农村凭借独有的优势,成为了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致。如何利用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为开发农村旅游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也是有效服务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从业人员,可以结合当地自然优势编辑名人传记或者与农村旅游景点相关的文化记载;另外相关人员还可以配合实际情况收集整理相关的名人诗词,多方面将本地资源介绍给游客,通过宣传打造农村品牌形象。[3]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管护工作人员还要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以及充满文化底蕴的人文历史进行旅游宣传,打造名胜、名人、名山等旅游品牌,最大程度提高农村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有效服务农村建设。

总结: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设新农村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迫在眉睫。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者要认真、积极地对待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从基层工作做起落实农村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存档工作;积极利用农村档案管理中心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完善社区信息档案,促进我国农村文明建设;注重村务档案制度建立,为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从实际出发,为广大农民查阅与利用档案提供最便捷的条件,只有这样使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更有效服务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红娟,代国辉.关于加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思考[J]. 山东档案. 2011(01)

[2]杨惠娟.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初探[J]. 档案与建设. 2011(01)

[3]李玳明,刘佳敏,胡静.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档案. 2010(08)

第9篇:信息资源服务范文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

图书馆之中所存在的大量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图书馆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关键,在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精神文明。而图书馆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完善建设,实际上就是针对不同的信息性质、社会需求,采取有规划、有选择、有组织、有管理资源建设工作,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于图书馆做好相应的信息建设来说,实际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信息资源的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也就无从谈起。

二、立足本职工作,如何做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1.信息资源保障

图书馆之中所存在的丰富信息资源馆藏,实际上就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信息资源的质量水平不高,那么信息服务工作也就无法充分的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必须要针对馆藏工作加以完善,确保做好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工作。不单单要对于信息资源保障性进行完善,同时要重视相应的馆藏目录、二次文献收集工作。保证能够及时的对于各类数据库、信息馆藏、搜索引擎等进行完善的建设。

特别提一下期刊资源的配置创新。期刊馆藏应在大量收集印刷型期刊的同时,加大电子期刊的入藏力度,这要根据本馆经费、读者需求及配套设施情况而定。在现阶段印刷型期刊还不能完全被数字期刊替代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配置大致可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印刷型和电子型并列收集,回溯服务和定题服务主要依赖电子期刊;二是印刷型和电子型交叉收集,即高利用率的两种类型都加以收集,而低利用率的只收电子期刊;三是印刷型和电子型分开收集,即同样的内容收集了其中一个类型就不再收集另外一个类型。

2.深化文献信息服务

(1)加大咨询服务的力度。图书馆在提供相应信息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其中所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进行信息传递。而在未来信息服务工作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传统信息供应方式以外,还要对于信息咨询服务进行完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之中,不仅仅涉及到了对于用户问题的解答,还需要提供相应决策提供支持。图书馆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解决互联网所不能查询到的信息需求。

如何提高用户使用率正是接下来我们要更加深入思考的问题。另外,期刊阅览室也兼有解答读者咨询的工作。除了要对本馆文献资源布局有一定的了解外,使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也是必须的。当用户提出咨询请求时,工作人员可利用电脑迅速查询到用户所需的资料,如本馆文献资料无法满足需求时也可通过数据库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2)建设各具特色的数据库。图书馆之中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服务工作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实际上要依托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来运行。而在实际针对数据库建设工作进行强化期间,其存在的基础就在于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包含了音像数据库、报刊数据库、书目数据库等。此外,不同地区的图书馆采取不同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工作,对于地区的特色馆藏服务工作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色数据库除了能够为当地的文化特色保护提供帮助意外,还能够为网上资源提供互补,达到信息资源完善的目的。

3.深化文献信息服务的条件

(1)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

虽然说在当前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本身服务工作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水平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科技技术的影响下,本身思想就较为保守的图书馆单位,对于市场发展的意识并不强,极少有变通的资源开发动作。因此,在当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除了要对于相应图书馆事业进行完善以外,还必须要针对思想观念进行更新。并且努力的强化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为读者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工作。

(2)培育高素质人才。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如果说仅仅通过硬件设施来进行发展,必然是无法满足现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需求的。必须要建立起一支完善、熟练掌握相应技能的管理队伍。图书馆馆员是读者与馆藏文献信息之间的桥梁,图书馆现有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图书馆开展高层次信息服务的成败。我们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熟练掌握现代化通讯技术的能力、较高的英语水平、高水准的图书情报技能和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改变目前“重内轻外”的人员结构,要将具有较强信息意识放到服务读者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