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共享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政府信息资源; 信息共享; 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53-02
随着全球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各国政府都把开展电子政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实现政府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有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保障,造成了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低水平重复,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以及信息死库,没有进入市场流通和实现增值,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部门所有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所以必须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或规划,都强调了要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及其机制建设,其目标在于推动电子政务的全面、深入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及意义
政府信息共享,是指政府以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中心,实现二元矩阵结构的协同运作而整合的上下级政府、不同政府职能之间的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共享是工业社会背景下的传统政府走向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电子政府的必由之路,是将政府组织机构由层级型的金字塔模式转变为扁平化的网络化流程模式。[1]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指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与科学规划,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网络优化配置,参加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建设中的行政主体按照一定的机制可以合理有效地共同使用已有的政府信息资源,并享受这一资源带来的好处。[2]
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以各种官文形式存在的政府信息资源,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将政府信息资源作为共享的研究对象,最初的共享理念只是在研究文献信息资源中出现,后逐渐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出现。直到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空前的重视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问题。近几年我国也加强了对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相应的共享机制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譬如,目前的城市应急救助系统110、119、120和122,当一件综合事故发生时需要逐个拨打救助部门的电话,如果能够实现各救助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既可以节省应急救助时间又可以避免救助部门的重复建设。
二、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共享障碍因素分析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非常广泛。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形式的不正常,都会使它们成为制约共享的因素,其中最具根本性影响的主要是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利益纠葛、网络信息人才匮乏、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第一,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并不是免费的晚餐,共享的背后重点凸现了来自不同级别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利益追求的影响,即有关利益的分配与均衡问题,长时间以来,各部门条块分割、系统封闭等各自为政,将政府信息资源的产权归属“部门私有化”,有些部门将所掌握的政务信息资源,当作寻求行政和经济利益的筹码,势必出现“信息寻租”行为,有意无意地阻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此外,信息资源共享本身也存在着经济效率选择问题,作为数据的提供方必须几十年如一日地支付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库维护所耗费的巨额人物财成本,而国家并没有相应的利益补偿,在这种单方获益的情形下,信息资源共享活动难以持久。本身信息资源还存在着客观分布的不对称性、不均匀性,比如:公安、工商、城建、统计等部门拥有大量基础性信息,其在信息共享时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而信息资源的需求部门或社会基层群众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信息资源的优劣地位就意味着信息资源共享的不平等性。[2]
第二,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以信息网络为主要平台的,政府信息网络建设成熟与否,影响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直接实现。目前我国网络信息人才还相对匮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网络信息人才储备薄弱,已经严重制约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还受到顶层设计共享管理体制建设的影响。“顶层设计”是中央文件新近出现的名词,首见于“十二五”规划,最近也进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据国内专家解读,它是系统工程的专有名词。共享管理体制顶层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从涉及范围而言,是以国家层面为起点,统领地区、行业、机构层面的共享管理体制设计,构建涵盖全国范围的共享管理网络体系。
三、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需要共享,也必须共享,而要使这种共享成为稳定、持久的现实,必须靠机制。
(一)完善政府组织结构,健全顶层设计管理机制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在规范化的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机制基础之上进行的,涉及多元主体的参与,长时间以来,多元主体数据概念不统一,数据要素不完备,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采用规范化、统一性地信息采集、信息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存储、信息转化等。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建立组织保障机制,通过建立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实施人为干预与调节来增进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决策层可以引用建筑领域顶层设计概念设立一个统筹机构,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并规范其机构设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可由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主管(CIO)组成,其行政级别要高于同级政府的其他各职能部门,以确保其能够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采集、统一加工、共同使用、有效管理”的原则顺利地开展工作,避免一些分散、异构、相互封闭的信息资源系统出现,实现顶层互联,底层业务梳理、重构流程,从而有效地保证这一信息产业链条的良性转动。
从总体上说,顶层设计是一种战略设计,加强行政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旨在确定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体制管理的发展方向、基本格局和推进步骤,消除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以及共享系统的内容规划者与开发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与磨合障碍。顶层设计就是一个总体规划的具体化。这就需要国家层次的全国性、跨行业而强有力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顶层设计共享管理协调机构,高瞻远瞩性地做出统一标准、有效管理与协调规划。
(二)建立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政府各部门在信息资源建设投入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方面各不尽相同,拥有数据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其它部门共享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包括人力、财力的耗费,特别当信息共享的支持工作变为一项长期的业务时,将使该部门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如果没有很好的成本补偿措施,任何单位都无法长久支持这项额外的负担。而信息共享则达到了利益均衡,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调节信息资源共享参与方的经济利益关系,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企业化政府”思想精髓,将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股份化”[5],并建立相应的经济补偿机制,对有重大意义和效益的资源共享给予鼓励,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评价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部门信息共享的参与者、利益相关者给予相应的绩效评估,合理评价,或者纳入绩效考核,从而激发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三)信息资源服务外包机制
政府信息服务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同时明确规定政府部门不得进行有偿的信息资源开发经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消政府部门独占信息的想法,使市场化机制真正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中生根发芽。
(四)安全保密机制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是政府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中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系统安全、网络侵权、信息污染、机密信息泄密等威胁。为此,要切实做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保密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和访问权限控制,防止信息泄漏和人为破坏等。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必须确立保障信息安全的整体策略,准确把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全局;加强安全技术的研发,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防护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安全立法,提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保障;加强有关方面的合作,构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
(五)人才保障机制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要实现共享,首先得有基础网络平台做保障,网络是基础;得有安全基础平台,安全是保障;同时得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系统平台,应用是关键。以上三平台要得以正常运行,信息技术人才是核心。在中国,信息产业专业人才相对匮乏,行政部门信息管理人才奇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对国家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技能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政府网络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公务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以复合型人才为标准的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电子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电子政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政府应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调整和优化人员结构,选拔一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实到政府部门,同时将有信息技术潜质的公务员送到有实力、有底蕴的IT业进行改造培训,切实解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人才短缺”的问题,实现技术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密钥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再次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樊博,孟庆国.顶层设计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1).
[2] 何振.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档案学通讯,2007(3):40-42.
[3] 郭琪.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08(3):229-23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共享;解决措施
一、怎样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共享
所谓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同一会计信息资源可以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而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则是使同一信息资源的电子数据形式能够被各需求方无障碍地解读和利用。对于具体的会计主体,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有两层含义:分享他人信息资源和我方信息资源与他人分享。
以具体的信息处理系统为参照,可将共享的信息资源分三类:原始资料、中间结果和终极信息产品。
从信息需求者所涉及的范围看,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信息系统内各功能模块间的原始资料共用和中间结果交换;会计主体与上下级间的财务数据的上报与下发;社会范围内财务状况的披露与经济情报的搜集。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共享的现状分析
基于以上概念,反观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历程,在孤立系统的普及和应用上发展迅猛,已基本满足了替代手工进行会计核算的需求;然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共享方面的发展却非常欠缺。会计信息在部门间、上下级单位间、社会各相关权益人间的交流,甚至比手工会计时期更艰难,必须在系统间对同一数字化信息再通过人工解读、转换、重新录入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工资核算系统无法直接利用人事劳资管理系统的数据、上级部门的报表汇总系统与本单位的报表生成系统脱节等等,不一而足。对同一数据源的重复录入,不仅仅是对人力和设备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它增大了数据的差错率,降低了会计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其影响要比表面上深远得多。
三、问题分析和解决措施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计算机技术水平方面看:我国计算机平均应用水平低,网络技术发展相对滞后,通讯基础设施薄弱。除此之外,更有人的认识和行为模式上的原因,即与此相关的各阶层普遍缺乏会计信息社会化意识,对会计电算化进程中的信息共享问题认识不足,产生盲点,进而在本单位工作中忽略了会计电算化信息共享的特殊要求。
首先是制定会计制度和规范会计电算化行为的权利部门和权威机构,在注重制度的行业适用性和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合法性、安全性的同时,相对忽略了电算化会计信息交流所需要的信息规范性和一致性。其次是各财务软件开发商,较重视系统核算功能方面的完善,而较少顾及信息交流与通讯功能的开发及其他系统兼容性的研究。再次,财会人员本身,只局限于本职核算工作的要求设计原始资料的录入和加工结果的输出,对怎样利用他人的数据为自己服务和怎样以自己的信息产品服务于他人皆认识不足。
应当指出,在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信息共享必须以计算机网络为充分必要条件,有了这一基础,信息共享会自然而然的得以实现,没有这一条件,就无信息共享可言。笔者认为,情况恰好与此相反,事实上,网络设施仅仅是为信息共享创造了有利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而人的因素才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大量的、基础的、关键性的工作是与网络技术无关的,是只关乎人们的认知和行为的,是应当在技术实现之前就要作好的。因而,即使在无网络环境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实现电子会计信息的便捷交流;反之,则无论网络设施如何发达,以上所述的电子会计信息交流上的尴尬都会依然存在。
四、资源共享前期应作好的三个社会层面工作
(一)制定会计政策规范的机构或社团,肩负着规范和引导会计人员和系统研制开发人员的责任。在会计人员对信息共享的认识不足、开发商缺少必要的利益驱动的情况下,政府和权威机构为其创造条件,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干预非常重要。为此,在制度制定开始,就应当考虑电算化会计信息在社会范围内交流的需要,力求制度中的名词、代码、元素、表格做到精确、规范、统一,以利于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如各行业同一经济性质的科目名称力求一致,同一科目名称的科目代码力求一致,同一报表元素在表中、账中和表间含义力求一致等等。此外,在对会计软件提出安全、合法、可用性要求的同时,对其数据的输入、输出提出必要规范,如规定必须提供标准格式的、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光磁介质的对外会计信息,主要会计报表必须能够被几种通用的办公软件准确识别,孤立系统必须留有用户级的输入输出接口等。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急需大幅提高,电子政务的出现与发展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已成为有效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备条件。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开展,政府电子信息总量存储在不断加大,已经逐渐形成了政府信息开发及共享的基本环境。但是,由于受限于行政体制、传统观念、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等不同因素的制约,我国政府信息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降低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
电子信息资源共享是建立在电子政务环境的基础之上,由政府进行收集、创造、利用、分析、传播以及传播信息的一项系统工程,这种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单一的将先进的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替代传统的手工工作,而是在管理手段层面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政府的工作职能、决策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调整和创新,目的在于增强政府工作的竞争力,提高政府的职能水平。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实际上就是将电子政务信息在资源上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在政府各部门、企业、群众间建立优化联系,合理分配电子政务信息的布局以及时空分布,进而实现网络电子政务环境下信息资源地理分配零间隙的共享。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自大需求的同时,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最优化使用率。
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政府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形成,能够重新塑造政府的公共形象,提高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改善公职部门的服务质量,我国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存在以下必要性:(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满足政府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内在需求;(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帮助政府实现民主化、科学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4)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帮助我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市场。
三、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
(一)不同地区发展程度存在“鸿沟”。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环境建设当中存在较大差异,在信息资源的拥有及应用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逐渐形成了看不见、摸不到的“数字鸿沟”,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因特网兴起随之而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应用和普及方面个地区及各级政府间存在着不平衡性,彼此间差距较大,无法有效形成资源共享,并且这种彼此间的差距还在呈增长趋势。
(二)信息资源形成壁垒屏障。政府信息数据库是各地方以及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所在,但是受到我国传统的政治体制束缚,政府与政府彼此间各自为政,自行制定各自的信息化标准,且较不成熟,形成了许多不规范的信息数据库,各职能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逐步形成壁垒屏障,大大降低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
(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较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制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扔处于滞后状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远落后于公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度。当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存在电子信息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信息质量不高、检索途径单一等主要特点。
(四)相关行政法规设立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逐步设立了电子政务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但相比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电子政府体系建设还处于严重的落后阶段,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信息自有、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信息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建设还不够健全,法律法规的滞后已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四、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一)深化管理模式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当前我国政府正处在职能转型阶段,逐步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目的在于搞好经济社会建设,注重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工作,通过深入管理模式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分权民利模式,能够有助于提高政府信息共享,减少政府信息在传递和反映的节点,使信息反馈共享更迅速、快捷,实现社会公众于政府共同参政的目标。
(二)建立信息标准化机制,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实现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标准化是保障电子政务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建设,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彼此间信息共享、相互联系、安全写作的重要前提保障,国家电子政务工程主管部门应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整体性、标准化、规范性的建设,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和改革,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注重自主、自控权,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电子政务各项职能的基本运行要依赖于电子信息的安全保障,在这里信息的安全已经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性问题,它已经上升为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地位。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以确保政府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以及可操控性,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要注重对信息安全产品的自及自控权,对安全体系建设进行科学不知和全局配套,构筑一套真正具备自以及自控权的政府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萃.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的制度障碍分析[J].电子政务,2005(13):45-50.
关键词:语义Web;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本体;RDF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28-03
精品课程资源是一流教育教学资源的集合,是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该供给大家学习和交流[1][2]。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准备。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海量的精品课程资源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存放着,但是用户能够从网络上真正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资源还是很少,其瓶颈就是现有的Web技术的局限性决定的。
现有的Web技术[3]使用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作为编写网页的标准语言,使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性标记语言)实现不同格式信息间的交换。HTML语言是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设计网页,它是面向用户的。而且,它的语法结构不严格,使得网页代码混乱无章,无规律可遵循。XML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虽然解决了不同格式信息间传输的问题,但它很难揭示出信息的内容和特性。此外,XML自身有着领域的限制,不同的领域里,有着不同的XML语法规范,从而使得领域间的信息传输变得困难。此外,当前网络中各种信息的检索主要是通过网页字面关键词来检索的,也不能从语义上去检索。这些使得网络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比较低。
语义Web技术[4]是当前Web技术研究的热点,也是Web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采用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替代HTML来编写网页,这种网页不但可以包含格式信息,还可以包含描述内容的其他信息,使得网页能够被机器理解。并且RDF是领域无关的,没有定义任何领域的语义。它采用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来描述信息及信息之间内在的关系,便于机器自动进行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它使得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并理解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并将整个互联网看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与传统的Web技术相比,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具有更高精确度和细粒度的资源检索机制,以及能够实现异构系统间真正的资源共享。
本课题试图将语义Web技术引入到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构建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模型,这对提高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效率是十分有意义的。
1 语义Web的概念
在该体系结构中,第一层是Unicode和URI,是语义Web的基础,其中Unicode是国际通用字符集,是处理资源的编码。URI是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s Locator,URL)的超集,支持语义Web上对象和资源的标识。第二层是XML+命名空间+XML Schema,用于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第三层是RDF+RDF Schema,用于描述资源及其类型;第四层是本体语言,用于描述各种资源之间的联系;第五层是逻辑,在下面四层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操作;第六层是验证,根据逻辑陈述进行验证以得出结论;第七层是信任,在用户间建立信任关系。
2 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2.1 精品课程资源简介
2.2 语义Web的开发环境
本实验采用Protege3.2+Jena2.4+MySql的组合建立语义Web的开发环境[6]。Jena是Java的一个API,所以需要Java运行环境,该文使用的Java运行环境是Jdk1.5.0_04和MyEclipse。Jena主要功能是进行逻辑推理和查询操作等。Protege是开发本体的环境。Protege和Jena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都需要安装。它们均可到网上免费下载。Protege直接安装即可。Jena解压,把lib文件夹下的jar包添加到MyEclipse工程里即可。还需要安装MySql,安装MySql的前台图形界面管理程序SQLYOU,将Mysql驱动jar包添加到MyEclipse工程里即可。
2.3 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总体框架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是提供给用户进行精品课程资源检索、共享的平台。本实验中,使用RDF编写网页内容,使用Protege软件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库本体及该本体中各对象及属性之间的关联。使用Jena进行逻辑推理和查询操作,并将逻辑推理后产生的数据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以便反馈回给用户。本实验使用MYSQL台数据库保存资源查询结果。
本平台主要采用三层B/S体系结构,由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三部分组成[7]。表示层作为用户接口,用于显示查询结果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查询请求,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逻辑层是处于体系结构中的核心,主要包括查询解析(本体中间件)、逻辑推理和查询结果处理等三个功能模块。数据层主要用于对精品课程资源知识库的存储、维护、访问和更新等操作。
该平台运行检索功能的基本流程如下:
首先,用户登录到网站的首页,接着输入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并提交请求信息。这里的关键词不再只是页面关键词了。
3 结束语
精品课程是体现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效的窗口,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现有Web技术的不足,使得有效资源共享率很低。语义Web技术是新一代的Web技术,它能使得机器可以理解信息的含义,在信息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上大大优于现有的Web技术。为此,本课题试图引入语义Web技术到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并设计出一个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整体框架。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我们将继续研究语义Web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优化算法,进一步提高语义检索中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EB/OL].http:///tx.doc.
[2] 谭振江,魏洪,于前洋.“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27(4):92-93.
[3] 张会平.基于语义Web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D].武汉:武汉大学,2005.
[4] Grigoris Antoniou,Frank van Harmelen.语义网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高志强,潘越,马力,等.语义Web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均衡发展;学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8-0027-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从“人人有学上”发展到“人人上好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仍然存在,人人享受良好教育的目标还得不到实现。因此,“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就成为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解决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发展问题,则显得更为重要。鉴于此,越秀区结合实际,构建学区管理模式,整合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强强联手”“强弱扶持”“优势互补”,使强校更强,弱校变强,缩小学校间发展的差距,大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提升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与公平发展。
一、学区和学区管理的内涵
(一)学区的内涵
学区是区域教育机构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将不同层次且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学校组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共同发展的协作体,是为居住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儿童提供公共教育的区域单位。
学区主要有四层含义。第一,学区是一个教育协作管理单元。学区是最基层的教育管理单位,它受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加强对各校的协作管理。第二,学区是一个教育资源优化单元。学区受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负责辖区内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资源优化。第三,学区是一个为儿童提供公共教育的区域单元。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儿童可在学区内的学校入学。第四,学区是一个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活动的协作单元。学区受区(县)级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机构的委托,负责辖区内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活动的规划与开展。
(二)学区管理的内涵
学区管理是在原有的区域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之间的一种以空间地域为界线,以地域内所有教育资源为内容,由教育行政机构、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机构、学校共同组织策划的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人才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机制。在层次上,它处于“区”和“校”之间;在内容上,它处于“区内全部教育资源”和“校内单一教育资源”之间;在组织上,它处于“行政”与“民间”之间;在管理上,它处于“区内条块化管理”和“校内综合化管理”之间;在发展上,它处于“共同”与“特色”之间。
学区管理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效益最大化,它是以获取最大效益为目标,进行一系列的人、财、物、信息资源的调整与共享;第二,结构最优化,它强调基础教育体系内部的纵横逻辑联系与结构优化;第三,管理组织扁平化,它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学区内大量的硬件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异地使用;第四,成本最低化,学校工作并未增加新的管理机构,学区工作组也是以会议的方式进行;第五,特性一体化,学区内的学校管理共系、规则共守、资源共享、人才共助、教科共谋、研训共办、评价共促、发展共进。
学区管理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从纵向上看,它强调在学区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基层单元,保持从学前、小学、初中到高中、职业教育等教育链条的连贯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从横向上看,它在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学区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教育硬件资源(体育设施、教育与教学场所)和教育软件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上可以充分共享,更可以共享各自的课程资源,使得以往的校本课程真正能够成为学区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广州市越秀区学区管理模式的操作
(一)区域层面的操作
为推动学区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广州市越秀区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彰显特色”为理念,以校本发展为主体,以主任学校为主导,以整合资源为主线,以均衡发展为主题,在辖区内实施学区管理模式。其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学区管理体系
学区管理体系由区级、学区级和校级三级管理构成。第一级管理由越秀区教育局学区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组构成。领导小组成员由区教育局局长、发展科、人保科、综合科、督导室、教育发展中心和信息中心等科室和直属单位组成,其职责是总体规划学区建设工作,协调各项目组及学区工作组开展工作。项目组由“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硬件资源”和“实施保障”四部分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各项目的实施与行政管理工作。
第二级管理是学区管理的中枢――学区。每个学区下设一个由各校校长组成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来共同负责研究制订学区建设总体规划、学区资源配置计划、学区运行评议,组织落实各项工作等。同时,将区教育发展中心和区信息中心设为业务指导部门,以更好地指导学区的教学、科研、培训和平台管理工作。
第三级管理是学校。在校长领导下,学校分管具体工作的人员按照学区制定的资源配置计划,输出或接收硬件资源、课程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等各类资源。同时,校长可将工作中的经验、成果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区工作办公室,并定期对本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内涵发展提升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总结和上报。
2 建设学区管理平台
学区资源共享平台由学区资源共享管理平台和学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学区资源共享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越秀区学区建设基础平台、越秀区学区化管理信息系统、越秀区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学区化教与学积分与辅助招生系统;学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学区专业设施与师资调度系统、学区跨校选课与学分管理系统、学区校际图书通借通还系统、学区主题教育资源平台、学区名师课程共享平台、学区学生校际协作学习平台及研究性学习平台等。
3 形成学区管理机制
学区管理机制主要由硬件资源共享机制和软件资源共享机制组成。其中,硬件资源共享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设施、运动场地等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学生跨校训练共享机制等;软件资源共享机制主要包括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名教师培养机制、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学区共同教研活动机制、课题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开放课堂机制、师徒结对机制、跨校专题报告机制等。学区管理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保障学区内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共享。
同时,越秀区还成立了学区教研组,要求各学
科教研员在完成区域性学科指导任务的前提下,深入各学区教研组指导备课、备考、教学研究和质量监控等工作。这些实践操作为各学区搭建了合作发展的平台,实现了学区内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学区内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二)学区层面的操作
小学第一学区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一个片区,学区内的十所学校中省一级学校就占50%,每所学校都有自己鲜明突出的特色及教育优势。该学区拥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但教师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多数集中在省一级学校,学区内有些学校规模过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发展。为解决阻碍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该学区积极构建学区管理模式,成立学区工作小组,学区内十所学校共同努力,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
第一,实行模块管理。工作小组下设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邻近学校两两协作”,由铁一小学牵头,负责学校文化建设,开展的内容有绿色学校创建、团体心理辅导、体艺科技教育、校园环境文化、班级文化。第二模块是“科研课题集群联盟”,由培正小学牵头,负责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联盟及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联盟,开展的内容有课堂教学绩效评价、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第三模块是“学科名师辅导交流”,由东山实验小学牵头,负责学区学科教研、学区教师培训,开展的内容有同伴结对、联合培训、开放课堂。
第二,形成共同愿景。学区共同的愿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实现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构建学区管理“协作联盟模式”,以邻近学校两两协作实现教育优势互补,以科研课题集群联盟形式实现办学特色发展,以名师辅导组为龙头引领各校学科带头人,实现教学质量水平的共同提高;二是共享发展平台,以人的发展为本,尝试共建学区教育特色文化,构筑学区内各校学校文化合作发展的平台;三是实现均衡发展,探索学区软件资源共享及有效应用的策略,建设并形成各类稳定的学区内学校学习共同体或研习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区教育均衡发展。
三、操作中的困惑与发展建议
目前,越秀区学区管理模式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促进了区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区内中考和高考成绩向均衡发展、学区优势人力资源向区内其他学校辐射、学区内学习资源向共享发展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一些困惑。
第一,学区主任与学区内其他校长关系的困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区主任由于没有行政管理权,很难调配学区内学校校长分工完成学区研究任务,出现了校长不配合完成工作的现象,最后导致学区工作只能由学区主任所在的学校独立完成。因此,我们建议:要建立学区主任与学区校长的组织管理机制,协调好学区主任与学区内其他校长的关系,使学区主任对本学区的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发展措施能够在学区工作组中得到组员的认可与落实;同时,通过“学区管理”研究,提升区域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支管理水平高、改革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研究水平高、执行能力好的校长队伍。
第二,学区助理与学区管理员关系的困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区助理较难指挥学区内各学校管理员的工作,而学区内各学校管理员的工作仅停留在网上上传一些学区工作安排,其研究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利于“学区管理”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学区助理与学区内学校管理员的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学区助理与学区内学校管理员的管理关系及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学区助理的理论与科研方法培训,使学区助理有能力组织好学区系列研究活动,统筹安排本学区承担的研究任务,为“学区管理”研究提供有学术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同时,通过“学区管理”研究,为区域教育培养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质量好、研究能力优、综合素质高,运用教育政策为区域教育寻找和创造发展空间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区教育学术思想史研究(1986-2016)”,(编号:16YJA880032),主持人:邵晓枫。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2-0051-05
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点早已成为了各国的共识并正在努力付诸实践。我国现代社区教育起步晚,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而且由于各地、各部门各自为政地开发资源,导致各个社区教育机构的资源难以形成规模,重复建设严重。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教育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整合和共享学习资源,一些人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迄今为止,国内的大多数研究都还停留在工作总结层面,极少探讨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对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动力因素等几乎没有研究。本研究拟对这几方面作较为系统、全面的探讨。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可以在多种理论中找到依据:
(一)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解释社会互动的理论,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爱默生等。该理论认为,交换不仅仅是市场中才会出现的行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交换是人与人之间交互的本质,其背后的普遍动机是个人对利益的追求,是为了相互的需要。因此,“互惠主义”是在许多社会交换过程中起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据此,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给予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对相应回报的期待,“回报”的表现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情感,也可能是一些物质产品,“回报”可能是及时兑现的,也可能是远期的。社会交换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用来解释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1]。尽管社会交换理论因对理性人的过分强调而受到了学术界的批评,但是该理论对人际行为较为深刻的解释依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这一理论出发去看,各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社区教育机构与社区其他单位和组织之间,都各自有其资源上的优势与劣势,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实质也就是通过资源交换而满足彼此的需要,实现互惠。只是交换双方各自在为了实现更大利益而凭借自身拥有资源而相互竞争时,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关系可能是平等的,也可能是不平等的,正如布劳所言,“交换关系与竞争关系分化开来,同时还有在竞争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地位分化”[2]。但不管怎样,社会交换理论应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博弈理论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或游戏论。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博弈论诞生的时间并不?L,一般认为,1944年约翰?冯?诺依曼与奥斯卡?奥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的出版标志着博弈论学科的建立,之后,约翰?纳什提出的“纳什均衡”概念以及豪尔绍尼、泽尔腾、莫里斯等的不懈探索,都推动着博弈论不断发展。博弈论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制约下策略选择时的理性行为及相应结局”[3],也就是人与人之间都努力使自己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全局思维,将所有参与者的利益考虑进去,从而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至今,博弈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中的各主体(如社区学院、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由于价值目标与利益诉求的不同,对于是否合作、如何合作等问题的看法不一,从而就产生了博弈。以社区学院与企业的教育资源共享为例,二者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对方的教育资源,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有:希望获得支持社区教育的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社区学院的相关资源,但同时必须付出自己已有的教育资源。社区学院必须考虑的问题有:希望获得企业的教育资源,但同时必须拿出自己已有的教育资源。从此可以看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因此,博弈理论理应成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教育均衡理论
我国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们一致认为,教育均衡最核心的含义是指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各教育主体最终实现多元优质、和而不同的和谐发展。教育只有得以均衡发展,才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实现教育民主,促进教育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而在教育均衡中,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是其基础与前提[4]。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之所以发展极不均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要改变这种社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共享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一种重要途径。此外,在同一地区的各社区学院之间,以及社区学院与本社区的企、事业单位、机关之间,也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只有实现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才能取长补短,实现多元优质、和而不同的发展。因此,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是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必然选择,教育均衡理论本身也成为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重要的基础。
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内在逻辑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内在逻辑包括三个方面:教育与知识本身具有公共属性、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互通性、参与社区教育的各组织间存在彼此依赖的共生关系。正因为具有上述内在逻辑,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才能实现共享。
(一)教育与知识本身具有公共性
一方面,社区教育具有公共性的属性。教育的公共性不是人为赋予的、主观思维的结果,而是人类教育发展中历史地展现出来的,教育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教育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现实存在,是公共性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说明与应用,是教育在特定领域对公共性的反映[5]。就社区教育而言,其公共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其资金来源看,各国的社区教育都主要由政府投资,具有鲜明的公共性特点;从教育对象看,我国大多数社区学院实行免试入学,任何社区居民均可以参与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学习;从学习费用看,社区教育机构开设了不少免费的公益课程,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从产品属性看,社区教育培养的是促进社区和社会发展的人,也具有公共性。正因为如此,虽然学术界对社区教育产品属性存在“公共产品说”和“准公共产品说”两种观点,但其都承认社区教育具有公共性的属性。因此,社区教育应秉持公正的理念,排斥任何团体或个人的特殊化,平等面向所有社会成员,以全体人民的福祉为指向[5],其师资、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等教育资源都应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受益,作为教育资源的一种的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自然也应被包含在这个共享机制之中。
另一方面,知识也具有公共性的属性。从语言哲学出发,知识的公共性来源于语言的公共性。“反私人语言论者”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说话,他才能说某种东西。谁要想说些什么就必须掌握一种语言”,虽然思想是因存于个体而具有私人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从语言哲学出发,语言是一个社会事实,公共性就是其基本特征[6]。这样,知识就通过语言传达而具有了公共性。从社会建构主义出发,认为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知识、约定与规则,语言是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客观性应被理解为社会性等假设[7]。从经济学出发去,知识的公共性来源于知识的非排他性,即一人掌握了某种知识并不会阻碍其他人掌握这种知识。虽然现实中确实存在以专利等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但是公共知识确实广泛的存在于社会各领域。知识的公共性表明知识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任何人都能够学习,而不为权威所垄断和控制,同时,知识的公共性具有巨大的外部效益,人人都去学习知识,既可以增进个人素质,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知识应该是共享的。
既然社区教育与知识本身都具有公共属性,那么,作为教育形式和知识载体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当然就应该向有利于教育普及和知识的公共传播的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各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实现互通
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多媒体材料,在结构模式上具有相似性,都具有内容广泛、检索方便、网络共享等特点,因而可以实现互通。所谓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互通,指的是资源技术的互通和资源开发的互通两个方面。首先,从资源技术出发,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互通的可能。有人发现,只要同时满足“资源是自包含的”与“资源是可寻址的”两个条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就具有共享的可能,当然,要将这一可能转变为现实,还需要讨论资源互通的技术标准,如可以建立数字化学习数据的元数据标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元数据收割标准、认证服务标准。以此为基础,再遵循一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层次和步骤后,数字化学习资源便能实现互通,从而在技术层面实现共享[8]。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已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教育部已经了一系列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同理,只要我们确定了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就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互通与共享。其次,从资源开发出发,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也具有互通的可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常常表现为在线学习的课程,因此不妨从课程论的视角对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进行一番考察。有人认为,确认学习需求是成人教育课程开发中重要的实际依据,成人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实质上是一种“需求导向型”模式[9]。社区教育课程至少要考虑社区发展的需求与居民学习的需求,而一些需求在全国各地的社区中具有相似性,因此以这些需求为导向而开发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必然就具有功能上的共通性,即满足不同社区的某种共同的需求。加之社区教育的公共属性,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就具有了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参与社区教育的各组织间存在彼此依赖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资源共享 平台建设
共享概念及其背景
2012年4月27日,不列颠图书馆的“五年来”的研讨会――图书馆从传统数据观走向关联数据及语义网――五周年,总结出“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分享,没人再会跟我们玩了”的结论,深刻强调了资源共建共享的重大意义。
所谓关联数据及语义网的含义是:通过给万维网上的文档(如:HTML)添加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的语义(Meta data),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其主要特征是:开发一系列计算机可理解和处理的表达语义信息的语言和技术,以支持网络环境下广泛有效的自动推理。
所谓共享,就是指的这一状况。这是新技术背景下网络及信息交互的产物,将会给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应用带来巨大变化。
2001年7月30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召开了题为“语义网基础设施和应用”的学术会议,这是有关语义网的第一个国际会议,可以作为共享概念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共享应用发展概况:
共享是新技术的产物,因此,其必先发生发展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
美国是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高校和民间组织都为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力量。建设的网络资源多为国家级的大型资源信息中心,具有代表性的有:FREE,即联邦优质教育资源,由50多家联邦政府机构共同合作而建立,网站为全美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免费网络课程与课外学习资料;OhioLINK,即俄亥俄图书馆和信息网络,由俄亥俄州组建,覆盖全州的大型图书文献信息网络,连接全州83所大学、学院和俄州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系统;CERES,即教育资源中心项目,由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提供资助,蒙大纳州立大学和来自全美的任课教师开发,包括一个资源丰富的在线图书馆和基础教育天文学课程教学的交互式教育资源。之所以如此,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首先,在经费投入上,主要以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行政拨款为主。其次,其国家政府极力发挥资源提供者的作用,支持其国家资源信息中心建立了可容纳数百个教案的数字图书馆。
加拿大也非常重视共享教育资源的建设。2002年加拿大政府发起了eduSource项目,其目标是创建跨越整个加拿大的国家互联同享的学习对象库网络,开发的教育资源对所有的加拿大人开放,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积极涉入或加入这一过程,形成一种全球化趋势,中国也不例外。但整体上属于刚起步阶段,应当格外引起重视。
由发达国家的历程可知,构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府的作用首当其冲。通过政府教育部门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设立一套可行而有效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从开放、远程、多元和人本的角度考虑,利用教育云计算技术把各种各样的计算资源和应用软件通过互联网送到教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提供与教育相关的使用环境组建一个区域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通过VPN技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解决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信息孤岛等问题,同时增强区域内教师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加快深层次发展的步伐。
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所给予的启示。
资源共享及其平台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事实表明,无论某一信息机构多么强大,其拥有的资源和全社会已有资源相比,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是所有信息机构都必须面临和解决的紧迫问题。因此,共建共享就成为必要和必然。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据调查,各类院校无论大小,均存在数字资源互补的需要。图书馆2.0(Lib2.0)的诞生,开创了“开源互动”为核心的“微内容,宏服务”方式。创作个体从少数转为多数,信息资源从稀缺转为富余;服务无限的宏服务导致多样化的局面。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获取“5A”理想(即任何用户(Any user)在任何时候(Any time)、任何地点(Any where)获得任何图书馆(Any 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的移动图书馆平台。使所有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资源有限及其互补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示了资源共享共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构建模式
由于这是一种新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它的构建作一介绍和探讨,特别是构建模式。总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1.资源库内容的构建模式
⑴构建lib2.0所涉的“微内容”为专题。提供其相关历史时期电子化的地图、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图片、影像、文字材料,以及能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的课件等。对于学生资源库内有全国最优秀教师的讲课,便于对比学习;动画或影像类较多;资源形式灵活、寓教于乐。
⑵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开放性好,方便用户编辑、修改,有完备的权限管理功能。
⑶分类清晰、方便检索、更新及时,能反映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尤其是以积件形式的教学资源,方便修改,便于制作适合教师自己需要的课件。
⑷建设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音像等)、试题、文献资料等;二是结构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积件、网络课件、专题网站等;三是网络课程类资源,主要指通过网络展现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四是教师技能库,是指教师教学技能方法的演示资料或讲座视频;五是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2.网络构建模式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虚拟专用网络的简称。在一个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上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链接,实现在公网上传输私用数据。有效节约经费、减少重复投资,发挥各自优势、保持校本特色,增加品种、完善各类数字资源建设为构建策略,通过VPN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库共享。
3.共享构建模式
即教育云计算。其核心是虚拟应用、虚拟桌面交付基础架构和云终端接入设备。根据需要灵活地作出更改而不需要修改整个环境,提高IT系统的运营效率,更有效地管理资源,从而达到随时随地、按需提供的教育服务。服务器端的云计算是此平台的研究核心。
4.共享软件平台构建模式
⑴检索系统的开发。建立完善的多功能检索系统应该遵守文献著录的有关标准,确保资源入库后的科学性、规范性。主要包括对馆藏非书光盘数据和网络数据库进行深度整合和综合处理,在主页上建立数据库指南,帮助读者了解使用数据库,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有效信息,优化检索质量,强化特色文献信息交流的通用性,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网络化提供保障。
⑵构建机构知识体系。各级各类图书馆建立自己专题教育信息资源。
⑶开发开放的系统接口,建立多个馆联盟的,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化教育信息资源体系。变孤单的机构知识系统为能被相互调用的服务,嵌入到综合化的系统环境,服务到桌面平台。
⑷构建知识讨论圈。在综合化的系统平台上构建知识讨论圈。针对读者个人知识库日志记录中未检索到的资源记录载入知识讨论圈,通过云应用技术使各级图书馆共同参与搜索资源,更新各机构知识资源库,同时同步解答到知识讨论圈。
⑸构建读者个人知识库,记录读者检索日志。
⑹机构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互动:未来的思考,问题解答,互动交流。
⑺嵌入移动短信平台,使资源变得“指”上可查、“指”上可取、“指”上可询,即Lib2.0的“宏服务”宗旨。
其他构建要素
共建共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除技术因素外,还应考虑如下要素,以发挥社会职能部门无可比拟的社会化组织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与实现共建共享的构建与作用。
⑴成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小组,解决建设此项目的专项人力。
⑵采用协议制,优化教育资源建设。首先,信息资源点击率越高或下载流量越多,表示资源的受欢迎程度越高,相应资源软件开发商的收益就越高。其次,通过点击量的多少付费于资源开发者所开发的资源,软件开发商必将主动重视资源用户的反馈意见。最后,通过点击量的反馈或评价反馈,可使资源创作者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不断修订、完善同一个资源,刺激教育信息资源供给者的创作欲望,从而形成教育信息资源高质量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⑶设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资金。
⑷教育主管部门与资源需求方的运行方式。采用共建共享中心资源库方案,教育主管部门集中拨款辖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商业化的高质量教育信息资源。将等额的经费转化成“教育信息使用券”即虚拟网络货币,按比例划拨到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教育信息使用券”消费教育信息资源库内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各学校上一年的信息资源消费情况,制订奖惩措施,鼓励广大用户广泛使用中心资源库的教育信息资源。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原本每年拨给各个学校5万元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现在以相等值的教育信息使用券替代,学校把这些信息使用券发给全体教师、学生,由他们使用这些资源券,自主获取区域中心资源库中信息。若某个学校用完了这5万元信息使用券,来年可追加该学校的信息使用卷(比如,追加到7万元),若某个学校没有用完这些信息使用券,则来年将减少该学校的信息使用券。如此,通过资源使用券机制达到区域内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通过教育信息使用券机制,还可避免学校擅自把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挪为他用。
结 语
今年4月20日,在西安举办的神州数码2017年合作伙伴大会上,神州数码集团总裁闫国荣宣布了神州数码战略转型的新方向,即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聚焦中国广大企业的IT信息化需求,打造中国最大的企业信息化融合服务平台。而神州数码将作为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者,构建一个覆盖全价值链的闭环生态系统。
近日,为IT工程师,以及拥有IT工程师资源的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的平台――“神州邦邦”App(工程端)正式上线,这也标志着神州数码IT工程师资源库正式启用。
“从‘神州邦邦’的名字就可以感知我们的理念。” 神州邦邦产品负责人李迈介绍道,“邦”本身具备“联盟”“联合”的涵义,我们会面向全社会招募个人工程师,也欢迎拥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团体入驻。
此外,神州数码集团自身拥有分布在信息化诸多领域的数以千计的高水平工程师,他们将是神州数码IT工程师共享平台的首批进驻者。同时,神州数码也已经与不少拥有优秀工程师资源的合作伙伴达成集体入驻意向。神州数码集团预计到年底,平台上能够聚集一万名工程师。
“‘邦’的另一层含义是‘帮’。”李迈谈道,神州邦邦要帮助三类群体形成“多赢”:第一类是IT工程师,让他们的技术有更多的施展空间;第二类是IT企业,让他们的技术和人才积累有更多用武之地,获得更多商机;第三类是企业客户,让他们的IT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以最优价格、最快时限、最好质量得以满足。
神州邦邦服务平台由客户端(神州邦邦服务)和工程师端(神州邦邦接单)两部分构成。通过客户端,用户可需求,快捷方便地找到优质工程师提供IT服务,简单高效的选择模式和沟通方式让企业用户不必在“茫茫人海中寻寻觅觅”,可轻松获得可靠且实惠的IT服务;通过工程师端,注册工程师可获得客户需求的精准推送,接单并实施服务,获得报酬。
为保证平台的服务质量,平台会对工程师资质和服务商能力进行严格审核,保证工程师的各项技术认证真实有效,确保服务商的服务能力达标。
针对资金安全,神州邦邦推出了服务费托管模式,服务结束后,经客户确认验收,平台才将服务费支付给服务提供方。
神州数码基于企业信息化融合服务平台,除了实现专家资源、工程师资源、备品备件售后服务资源等诸多资源的共享,打造资源共享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管理、客户管理、交易管理等功能,助力合作伙伴在线营销,打造信息交互平台。
同时,基于数据的深度挖掘生成服务应用,打造大数据采集和应用的平台,以分享和融合的理念和最有效的资源使用方式,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一个合作伙伴的价值。
据悉,目前,在以“神州商桥”为载体的企业信息化融合服务平台上,产品、解决频道、商机、资讯等多个频道已开通并正常运行,400多家供应商、5万多家商实现入驻和在线交易。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继续教育;信息时代
研究项目: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2013年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项目编号:CJY一7)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其在教育产业的应用程度也在不断深化,促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也在朝着普遍化、简捷化以及内容丰富化和教育终身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将教育信息化纳入重点实践和考察范围;要求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步伐,构建完善的国家教育信息化体系。这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和利用我国信息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同时立足于继续教育自身的需求,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在线学习、资源共享、教学管理的继续教育信息化平台。
一、继续教育的概述
(一)继续教育的含义
对于继续教育的含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侧重点,也就存在不同的定义。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对于继续教育做出了界定,1988年在我国人事部的主持之下,将继续教育定义为“继续工程教育”,意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也简称为继续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包含了管理人员、医学类人员、教学类人员、工程类人员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范围的各类专业人员。其教育内容是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补缺型提高,重点是革新技术和理论,以及其他层次基础教育。
立足于现阶段的情况,继续教育的含义为,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从事管理、生产、研发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
(二)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初步接触继续教育事业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就现阶段的数据来看,我国9亿劳动人口之中,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始终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这说明我国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思想认识。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但是我国对待教育比较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培训教育;看重全日制教育,轻视非全日制教育。高校并没有将继续教育摆在合适的位置之上,在这样的认识程度之下,继续教育的目标一直无法实现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第二,缺乏有效管理。由于继续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视,所以继续教育在高校之中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虽然高校设有继续教育学院,但是由于得不到校方的支持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一直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更没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可言了。
第三,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法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无法形成系统的保障,而地方和校方也没有完善的法规和约束机制。最终继续教育的发展因缺乏法律保障而受到限制。
第四,缺乏与社会、市场的联动作用。继续教育的发展应当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定,而现在的高校在继续教育的问题,很少进行市场调研,对社会和市场的把握仅凭主观判断和经验。这样也导致了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推进一直受到阻碍。
第五,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由于继续教育事业一直得不到高校的重视,在资金拨付方面自然也是少之又少,然而脱离市场和社会的制定计划更限制了其经济效益的获取。这样也就导致了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例如师资力量、基本设施和教材等。这样的条件很难满足我国对于高层次、大批量继续教育的需求。
二、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及其应用价值
(一)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初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学术文献中,然而在1993年9月,由于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提及而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20世纪末期,随着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而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指运用科学教育观念,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促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一种创新型的教育形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概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使教育融入到社会当中去,变得更具自主性和延续性;使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学习者共享。更实现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远程交流以及相互学习。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现代化的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教育信息化是时展过程中的创新型成果,是先进的生产模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信息技术为我过教育事业的革新提供一条“高速公路”。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行,我国继续教育事业也迎来突破瓶颈的机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存在巨大的价值。
信息化教育的应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可以将信息通过网络和电信号,轻而易举的传播到千里之外的任何地方。同时,网络巨大的承载力,可以上传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供学员下载。这里可以找到需要的图书、课程以及教学软件等供学员下载,免于奔波上学和错过课程等诸多不利因素,让继续教育的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利用时间。
传统继续教育以学院为中心,制定的教学课程往往缺乏具体的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得不到体现,课程安排往往无法为继续教育的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然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化继续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学员的能力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学员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医院自由的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实践甚至是指导老师。所以,信息化教育的应用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信息化教育的应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虚拟化的学习背景下,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学生时间资源的配置,更促进了校方师资、场地和设施等教学资源的配置。校方可以将节约下来用以购买设施的资金投入到配套的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当中去,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高效学习和高校资源配置,促进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三、教育信息化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初步成效
(一)有利于继续教育理念的革新
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快捷,资源的共享更加方便,学习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和及时。不仅仅是这些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开设课堂完全根据学员需求和自身发展所决定,不再由于以往场地的限制而导致教育的不公平。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包括师资在内的各项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图书、实验室和课程等。这样也丰富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内涵。
(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继续教育的信息化作为一种创新型成果,在传统教育的优势之上,改进原有的不足,扩展出更加丰富的教育方式。可以轻松的通过网络课程软件的编撰完成课前预习、课堂随练和课后检查等教学过程,提供了在有限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这样加强了学生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让学生更加合理的安排学习和生活。加上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快捷的教育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多个方面提高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推进教育总体公平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压力影响了他们实现大学梦的可能。但是继续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可以让这一部分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逐步缩小差距,从而尽量消弭了教育的不公平。由于信息化技术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给传统教育资源无法普及的边远地区,为全国公民提供平等受教育机会。信息化的应用,不但改变了以往时间和空间的教育限制,更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和规模的不足的窘迫局面,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总体公平。
(四)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市场的联系
由于过去的继续教育缺乏对于社会和市场的调查,导致课程的安排脱离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了开班带来的收入,影响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应用于继续教育之后,校方可以根据学生选课的多寡来进行课程方面的调整,也可以采用打分系统来让学生对老师课程的优秀程度进行评定,提高学生和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市场的联系。同时,也提高了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五)为继续教育提供社会保障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仍然处于准备阶段,法律对于继续教育事业的保障和约束均不是很到位。然而互联网的快速通讯机能却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约束,让继续教育处于社会的视线之下,让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优势,为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改进的建设思路
基于继续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不同,其在传统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发展需求的时间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化的继续教育以满足学习者个体性差异为主,针对学习者的自身情况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时间和方式等条件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以学习者为重心的前提下,制定多种学习情景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求学热情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坚持人本理念
在丰富教学资源和课程完整性的同时,以学习者为重心,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需求来设计课程。同时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程序,让学习者在课程中感受到指导老师的关注,而不是孤立的学习环境。建立完善的课后反馈机制,使学习者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和效率。与此同时,这也方便教师对于学员学习情况的掌握,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和教学策略。
(二)针对性课程教学
继续教育的学习者一般都是已经参加工作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制定教学课程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学员的需求,让学员更好得到接受知识,也要尽力帮助继续教育学员解决在现实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员可以方便快捷的检索、浏览和下载到自己所欲要资源。还有,需要积极跟进各专业的理论发展,重视资源的使用和更新,提高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率。
(三)加强合作共享
加强时间范围内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充知识的储备,丰富课程的多样性选择。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但不会导致自身的水平下降,更促进了彼此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政府牵头或者高校联盟的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同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和社会力量的合作,与培训机构、软件公司的合作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共同提高。
(四)注重产权保护
信息化教育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其具有教育对象广、传播速度快和影响力强的特点。然而为了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尊重作者的劳动价值,于20世纪初创立了知识共享协议( Creative Commons,简称CC 协议),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行为来给予不同用户不同的使用许可,避免了以往的极端选项。希望高校继续教育积极CC协议的开发利用,调动更多优秀教师资源来开发优秀的继续教育资源。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不断加深,促进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均在不断提高。然而继续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受教育的平台,更作为一个管理职能影响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的培养。所以,为了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需要重视各方面的工作。完善资源平台的搭建和共享,保护好知识产权,针对性的师资和资源,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高层次、高素质的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姜立,陈士良,韩耀萱等.资源库在医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123-125.171
[3]刘奉越.国外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