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元宵节内容范文

元宵节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元宵节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元宵节内容

第1篇:元宵节内容范文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一: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二: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三:元宵节的小故事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四:元宵节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五: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第2篇:元宵节内容范文

一、集体小结的内容

集体小结是师幼共同对数学教学中“学的是什么”“可以怎么学”“应该怎么学”的归纳。因此小结的内容应围绕教学活动的重点(关键经验)、幼儿学习的难点、幼儿学习的品质来进行。

1.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每节课的关键经验是数学教学重点的体现,主要反映“学的是什么”的问题。在组织幼儿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前,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自己对本节课的关键经验要有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会把不是重点的问题误当成重点,使小结走偏。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做夹心饼干”的关键经验是“图形的归类”,即要求幼儿能把相同形状的图形叠加在一起。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关键经验,在小结时就会拘泥于幼儿对夹心饼干夹得怎样的枝节问题。二是要立足于幼儿对关键经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机械背诵。比如,幼儿在对不连续量进行排序以后,教师不要让幼儿死记硬背“从少排到多”的语句,而应从数与数之间“差一”的关系上组织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对规律的发现。

2.对幼儿的学习难点进行小结。通过集体小结来帮助幼儿寻找有效的认知策略来化解学习难点是教师十分有效的教学措施。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公共汽车站” 不仅需要幼儿将两队的小动物上下对齐一个个排好队,还要比一比两队小动物谁多谁少。由于提供给幼儿的小动物本身就有大小之分,幼儿在比较多少时极易受到材料大小特征的干扰。为此,教师可以针对“判断谁多谁少时,是相信眼睛还是依靠点数?”来组织讨论,最终通过小结使那些原先出错的幼儿认识到眼睛有时会受到物体排列形式的“欺骗”,点数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

3.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小结。学习品质直接关系幼儿数学学习的成败,在集体小结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学”,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比如,在小结数学学习常规时,教师可让幼儿讨论“别人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怎么做?” “做完自己的活动以后,材料应该怎么办呢?”等问题来强化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集体小结的方法

1.用“问答归纳法”对操作步骤进行梳理。在讲解了操作步骤后,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归纳具体的操作步骤。因此,在集体小结时教师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梳理操作步骤。比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小小建筑师”集体小结时,教师用“一问一答”来梳理操作步骤。师:“我们先要做什么?”幼:“分一分。”师:“按什么分?”幼:“按颜色分一分。”师:“然后做什么?”幼:“插一插。”师:“怎么插呢?”幼:“把一样颜色的插在一起。”师:“最后做什么?”幼:“把插好的楼房放到底板上。”师:“放的时候要怎么放呢?”幼:“要放到合适的框框里,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样的小结,帮助幼儿理清了操作步骤,幼儿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第3篇:元宵节内容范文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谈话让幼儿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是个团圆的节日,知道赏花灯、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2.能够掌握搓元宵的基本方法,自主完成搓元宵过程。

3.乐意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4.在搓元宵、品尝元宵的过程中体验传统习俗所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食堂给每个班准备好搓元宵的糯米面、托盘等。

2.各班老师与幼儿一起收集关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3.做好桌面、盆、盘等搓元宵工具清洁消毒工作。

四、活动内容:

(一)教育活动(8:50——9:10)

1.小班:知道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初步了解元宵节人们的活动和特别的食品——元宵。

2.中班: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玩灯、赏灯、吃元宵、划旱船等)。

3.大班:在班上开展“话说元宵节”活动,引导幼儿自由结伴,向同伴介绍自己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的关于元宵节的新认识、新经验。

(二)搓元宵(9:30——10:20)

1.幼儿洗手,卷衣袖,做好搓元宵的准备。

2.各班组织幼儿搓元宵。(从和面开始让孩子感知元宵的制作过程,孩子们在搓元宵的过程中体验节日的快乐。)

(三)送元宵到厨房,收拾整理桌面地面。(10:20-10:40)

第4篇:元宵节内容范文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在元宵节的时候,有很多的习俗活动,其中就有吃“元宵”,那么吃“元宵”的意义是什么呢?“元宵”又具体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元宵节吃元宵有什么意义_元宵节为什么吃元宵,欢迎大家查阅!

元宵节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元宵节美食——元宵。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传承意义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华彩乐段。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第5篇:元宵节内容范文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显得有些“另类”——游艺项目众多且主要在夜间举行。是夜,灯火通明、鼓乐喧天,在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颇为少见。民俗专家认为,元宵节可称是全民的“狂欢节”。

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节日逐渐式微,元宵节也不例外。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下,不少节俗重新被挖掘出来,灯会、猜谜等活 动越来越多。尽管如此,与其鼎盛时期相比,元宵节喜庆是喜庆,“狂欢”意味已经大打折扣。对很多普通的工薪族来说,元宵节当天还要继续上班,劳累的一天与 平时没什么差别。吃些元宵(汤圆),再把没放完的鞭炮都放了,这个年也就算过完了。

一个本来极富娱乐性的节日,为何在当下难以吸引人参与?中国的“狂欢节”还有可能重现盛况么?不同的专家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元宵节:从国家祭祀活动发展成全民狂欢节日

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创 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本身是皇家祭祀。到东汉末年,才开始成为节日。隋初,元宵节完全成熟。明清以来,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因而极其热闹。 其主要内容是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游行活动中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则是元宵节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西汉的国家祭祀活动最终发展成一个全民狂欢的最大娱乐节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岗也表示,元宵节发展到明朝时非常受重视,曾一度放假十天。这个节也确实非常热闹,放灯、放烟花等都是一般节日所不具有的。

而今元宵节为何没有了“狂欢”

王岗认为,和其他很多传统节日类似,今天的元宵节之所以显得没那么热闹,可能是由于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了,对于节日的感觉也越来越淡。还有一方面的现实原因是,元宵节没有假期,大家都忙着上班。在他看来,如果过节又不放假的话,就没什么意义了。

第6篇:元宵节内容范文

我们来看一下历来元宵节人们常用元宵节促销活动主题:

团团圆圆过元宵美味汤圆大联展

活动时间:2月21日--2月23日

活动目的:吸引人气,增加销售,提高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

活动内容:凡于2月4日――2月5日来本商场购物的顾客,可凭当日电脑小票到大门口免费换取现场制作的“浓情元宵”一份(三-五个),每天限送500份。

活动细则:在超市大门口设现场烹煮元宵点,由一服务员专门服务为各顾客提供元宵赠品。

道具:准备锅一个,一次性塑料碗5条,牙签1盒(由供应商赞助)

灯谜会,猜猜猜,奖品拿不停

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五期间,在各楼层均开辟悬挂灯谜,来XX超市的顾客无论是否购物,均可参与猜谜,凡猜中即有奖品一份,猜中谜底的顾客请到总服务台按编号对证领取奖品。

游戏规则及兑奖办法:

1.必须由本人将谜底贴于谜面之上。

2.按编号对证确认后方可领龋

3.凭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驾驶证等)登记后方可领取,每证限领3份。

卖场内外装饰计划:

1.元宵节灯谜会印刷灯谜条8000-10000张

2.跨路彩虹拱门1个(红红火火新世纪、热热闹闹吃元宵)

3.灯谜会的布置:灯谜10000条

4.电视台、气象局广告

5.手机短信(全县用户)

6.彩色宣传单10000份

7.吊挂写真看板:一楼东、圆门、南门共3块

8.超市布置元宵节的氛围

9.超市布置“元宵美食街”

10.条幅:①正月十五元宵灯谜会有奖灯谜猜!猜!猜!②庆团圆吃元宵开门见礼送红包③过年七天乐元宵也快乐④热热闹闹吃元宵 红红火火新世纪⑤我陪爸爸妈妈逛新世纪有奖征文大赛(正月初六始――正月二十止)

11.活动看板:大看板2块,小看板12块,一拉宝10块

12.一楼玻璃门贴红装饰

火树银花不夜天 共度元宵享团圆

活动时间:2月23日

活动目的:吸引人气,促进销售,提高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

活动内容:在晚上8点以后举办一场烟火晚会,并设立满XX元就可以免费领取一份烟花的活动,并现场给小朋友派发一些价格比较低的小型烟花棒,与消费者一起度过一个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

相会在元宵 你我齐分享

活动时间: 2月23日晚上19:00-21:00

活动目的:为进一步联络顾客情感,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烘托气氛,吸引消费人流,增加消费人流的汇集及消费关注。提升商场在公众的良好形象。

活动内容:举办一场文艺演出。内容高尚、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体现团圆欢乐的主题,期间穿插互动猜迷等游戏,并现场派发奖品。

又到元宵佳节时 购物也快乐

活动时间:2月21日至2月23日

活动目的:吸引广大消费者购物,最终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

活动内容:正常商品88折后满100元,棉鞋、棉服类5折、特价、削价品满200元,化妆品95折满100元(超市商品不打折满88元(参与会员卡积分),)送4.50元汤圆1包,满200元送2包,限单张小票,多买多送,以此类推,限量1000名。 (黄白金、名烟酒、手机不参加此次活动)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与你共享今良宵

活动时间: 2月23日晚上19:00-21:00

第7篇:元宵节内容范文

一、活动目的

丰富小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2015年3月2日――2015年3月5日

活动地点:九龙湖中心学校学校

活动形式:围绕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的主题,遵循简洁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则开展活动.

(一)学唱一首有关元宵节的歌

(二)动手做一件跟元宵节有关的事物

(三)猜一猜跟元宵有关的灯谜

(四)动手跟父母包一包元宵

(五)开展一次元宵节主题中队活动

(六)举行一次包元宵比赛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我校2015年元宵节文化活动圆满成功,特成立“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金美丽

副组长:洪波 李晴 成 员:全体师生

五、活动阶段安排

(一)部署动员阶段(2015年3月)

各年级班主任利用晨间教育课,根据学校活动实施方案作出全面部署,组织指导学生全面开展活动.

(二)普及推进阶段(2015年3月)

开展“我们的节日”专题交流活动.各班要在元宵节,精心收集的春联和风俗典故,开学第一周进行交流学习.

(三)成果展示阶段(2015年3月),具体活动安排:

1.一二年级:学唱有关元宵的歌曲,讲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2.三四年级:制作彩灯,举行灯谜游戏.

3.五六年级:包元宵,煮元宵,吃元宵.

4.包元宵比赛:

时间:3月5日下午社团课

地点:生活教室

对象:五六年级每班三名学生

指导老师:胡波老师

六、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推动全校“我们的节日”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班要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加强宣传教育.

2.营造氛围.各年段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中队活动课、学习园地,朗读、摘抄中华经典篇目,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讲求实效.各班要结合实际把各项活动落到实处.要把组织参加“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重要契机.

九龙湖中心学校

第8篇:元宵节内容范文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 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调查、参观、学习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①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②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③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④“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⑤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⑥自己动手做元宵、做花灯可以感受更多的快乐。

主题目标:

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大胆地创造与想象,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3、积极参与“闹元宵”的筹备和庆祝工作,在和老师、同伴一起过节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团圆的意义

主题活动:

活动一:甜甜的元宵

执教:吴志红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品尝元宵的习俗。

2.通过做、煮、品尝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

3.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尝元宵时的心情。

活动准备:

面粉、点心盘、围裙、电饭煲、糖、小碗、小勺等。

活动过程:

1.激发做元宵的兴趣和愿望。

师:①今天是什么节?元宵节有一种特别的食品,是什么?②元宵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做元宵?

2.观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观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师:①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圆圆的元宵?②老师煮元宵时,小朋友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儿穿好围裙并洗手。

(2)幼儿尝试用搓、团圆、在盘中滚一滚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儿注意不把面粉团弄碎,不要将面粉撒在盘外。)(3)教师煮元宵。

4.加糖品尝元宵,说说元宵的味道和自己的心情。

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参加,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元宵,然后品尝元宵,感受到浓浓的团圆之情。

活动二:赏花灯、猜灯谜

执教:江琴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赏花灯、猜灯谜是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感受过节的愉悦心情。

2、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花灯,并讲述一个谜语。

3、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活动背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孩子们纷纷跟着大人前去公园参观灯会。

活动准备:

1、物质--每人准备一盏花灯,上面贴有一则谜语。小奖品若干。

2、知识--有过过节的生活体验。

活动进程:

一、导入

师:开门见山引入主题:正月十五闹花灯,赏灯猜谜就是我们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

二、展开

1、赏灯活动。

(1)幼儿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及特别之处等等。

(2)请几名介绍有特色的幼儿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花灯。

2、猜谜活动。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A组持有花灯和奖品,并给B组幼儿念谜语,B组来猜灯谜,猜中了即得到奖品。教师讲清玩法后,幼儿自愿展开游戏。(根据时间进行交换)

(2)集体讲述自己猜谜的情况:谁猜中了我的灯谜?我自己猜中了几个灯谜?

(3)集体将难猜的灯谜找出来,大家一起猜,或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助猜。

三、结束

将A组和B组得到的奖品比一比,看哪队胜利了?

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猜到的谜语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猜一猜。

活动三:闹花灯

执教:谭金环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感受歌曲所表现的热闹、喜庆气氛。

2.尝试用多种身体动作来表现闹花灯的情景和自己的愉快情感。

活动准备:

一组花灯、闹花灯的录像资料、帮助幼儿记忆歌词的图谱标记。

活动过程:

1.在歌曲《闹花灯》的伴奏下,欣赏闹花灯的录像,感受闹花灯的喜庆气氛。

师::在录像里,你看到了什么?人们是怎样闹花灯的?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么样?

2.学习歌曲《闹花灯》。

(1)欣赏教师演唱歌曲《闹花灯》,理解歌曲内容。

(2)再次欣赏歌曲,用图谱标记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3)多种形式学唱歌曲。(唱准歌曲中的切分音符部分,唱出闹花灯时的快乐情感。)

3.尝试听音乐自编动作表演,体验闹花灯的快乐。

主题反思:

即将升小学的大班幼儿,在幼儿园班级中,共渡节日,有助于增强其集体荣誉感、自我服务能力及责任感。而元宵节时处寒假刚过,多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新学期开始,组织幼儿与家长共同在园渡过节日。愉快的节日体验,幼儿园如家的氛围,可使幼儿及家长顺利渡过刚入园的情绪不稳定期。

第9篇:元宵节内容范文

元宵节名称的来历汉文帝定名元宵节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汉武帝提倡放灯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吃汤圆

元宵节传统食俗为吃元宵,意味团圆、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常叫“汤圆”、“水圆”,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为“浮圆子”。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比……”《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噪,谓之圆子。”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团包裹起来搓成圆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圆子含有祭月、赏月的意味。同时,元宵圆子跟中秋之月饼一样,含有家人团圆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1920xx年,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似于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为“汤圆”,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下在烧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卢氏杂说》里的“油炸追子”其实就是一种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

元宵节的习俗-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

隋唐灯节极盛,一般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据唐人郑处晦《明皇杂录》载:“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烛,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另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盛况可见一斑。

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

唐朝灯会中还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其中灯谜经过历展创造,妙意横生,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言艺术,春秋时代就有将接近辽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