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社交媒体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社会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带来了人类生活和传播方式革命性飞跃。互联网的崛起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空间,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网络已成为人们扩大自己交际圈和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络更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志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社交网络作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社交网,为大学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生活、思维和人际交往方式。在社交网络背景下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交网络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其理论最早依据是1967 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igram(1933――1984)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1学习方式自主
社交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逾越了传统的书本学习和课堂学习,通过网络自主获取大量的线上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学习。学生选择在网上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料,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动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新知识。但是,我们看到,他们会过于依赖社交网络提供的海量资源,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降低了学习能力。
1.2网络社交活跃
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交网络更是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在众多网络平台中,微信、腾讯QQ、人人网深受大学生的青睐。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性,这让大学生非常方便地主动寻找和选择所需信息。在这个平等的交互平台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其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交网络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充满了自信心和满足感,但是,由于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信息的筛选、辨别能力较弱,容易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
1.3展示自我个性
大学生正处于喜欢张扬个性的阶段,个性率真,喜欢对自己情绪有触动的人或事进行“吐槽”,也喜欢与朋友交流思想,他们能抛弃世俗的羁绊,在社交网络上自由地展示自我。但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在自由的网络空间迷失自己。
1.4价值观念多元化
社交网络的介入,网上信息的、传播、使用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公德良序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传播和渗透。大学生价值观还处于形成的阶段,缺乏稳定的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导致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迷失。
2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首先,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大学生快速获得各类资讯,开拓了视野,在极短时间内获取海量的信息,了解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促进自身思想的开放和进步,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高校可以借助社交网络中丰富的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占领网络阵地进行主动快速大范围的宣传教育。再次,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尤其由于社交网络是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容易聚积价值取向相似的能量,尤其对正能量的聚积与传递起到极大的有效作用。此外,社交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主体之间更趋于平等交流和双向互动,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身份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育者利用社交网络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2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交网络为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由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给思想尚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首先,社交网络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是没有屏障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会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传播,深刻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社交网络虚实结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平台,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深刻影响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再次,思维与好奇心最活跃的一族的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往往是社交网路的最早使用者和推行者,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
3依托社交网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3.1主动运用社交网络,发挥社交网络和传统媒体优势互补的功效
教育者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主动利用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交网络。教育者可以针对社交网络具有时效性强、交互性强的特点,开设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网络专题论坛等栏目,采用权威对话法和事实法,及时正确信息,避免虚假信息、偏激意见在论坛上传播;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所在区域的宣传栏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引领校园舆论导向,强化正面的主导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有效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视并主动运用社交网络,达到社交网络和传统媒体优势互补,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社交网络,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
目前,随着各大高校校园建设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已经全方位渗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网络的核心价值是人际关系网络的激活,在网络社会中寻找情感的归属感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的主要目的。社交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社交网络上形形的信息、观点和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社交网络,针对他们有效地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尤其是正确运用社交网络,提升他们对网络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增强网络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错误信息的侵蚀,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
3.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载体,提高社交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已经广泛接受并使用社交网络,如微信、QQ、飞信、手机短信、微博等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社交、娱乐、交易等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一现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载体,积极倡导和创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工作载体,用意识形态占领网络发展的制高点,弘扬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高校可以吸引一批思想修养强、动手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提升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比如,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用多维交互形式展示大学生党团建设、学风建设、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志愿者活动等,实现通过社交网络打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阵地,提升社交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交网站 传播 模式 效果
一、社交网站的新闻传播模式
(一)社交网站的概念厘定
社交网站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是帮助人们建立运营社会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Danah Boyd,2007)。社交网源起社会学“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 of Separation),依靠成熟的网络技术,将用户的线下人际网复制到网上,再与他人的关系网互动而形成更大的人际网络,并通过对彼此的关注来维持关系。
(二)社交网站的传播学研究综述
新事物是由结构性的变化所引起的(Charles Wright Mills,1959),研究社交网络传播模式主要就是寻找这种新型网络类型与传统网络类型相比,有哪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以用户为中心,低门槛参与,用户创造并贡献内容,帮助个人运营社会关系,通过人与人的网状关系传播信息。
2.社交网站是一种深度社会型的非权力网络(Ellison,2007)。深度社会型表现为:社交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与其他联系人织造网状链接,表现为“去中心化”,即“第三层秩序”(David Weinberger,2008)。社交网站“一对多,多对多”(One to N to N)的传播,因此而呈现出“多向、非对称、幂增长”的裂变式传播特点,网络结点联系的或然性增加。非权力主要表现为:把关人的权利进一步下放,虽然每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并不绝对,但是每一个节点必然会对信息产生“分流”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多向度的流动。
3.整合多样化传播形式。社交网站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同时开发诸多应用程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张炜,2009),多元互动沟通平台的诞生激发了网络能量增值。
4.及时互动的RSS订阅和分享机制。RSS订阅好友,第一时间呈现更新和反馈;而分享机制则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张炜,2009)。任何一种延伸,都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尺度(McLuhan,1964)。与传统网络相比,SNS网络将“用户”作为新的尺度,以“网状结构―用户内容―整合传播―及时反馈”作为新的“结构性的变化”。
(三)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1. 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分类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结构性特征,彭兰(2003)提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直线式,队列式,层次式。
直线式是连接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最便捷的途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不限信息量。直线式包含(1)同步直线式,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基本处于平等地位;(2)异步直线式,特点是信息的者处于主导地位,受者被动接受信息。
队列式指信息是按一定原则进行排列,例如时间。BBS和搜索引擎上的信息通常就会呈现出“队列式”特点。越靠前的信息,越可能被接收。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层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征,提供多通道出口,把关人通过有意识地编辑信息,达到特定的传播目的。
2.社交网站的五种新闻传播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社交网站的五种最主要的新闻传播模式。
模式一: 直线式点对点传播。在社交网站中,这样的传播模式是最普遍的,传者与受者处于平等地位,如留言功能。
模式二: 直线式点对面传播,如RSS订阅、关注日志、相册、分享、状态。
模式三: 队列式BBS传播,通过论坛和组群功能实现。
模式四: 层次式,由社交网站选择性推送,由上至下传播。
模式五: 媒介融合,新闻网站建立公共主页供用户订阅。
二、社交网站五种新闻传播模式效果评估
(一)为何选择配套熵权决策的SWOT分析
影响媒介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有众多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需要一种能够考察多重相关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研究是能够考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分析法。因此,本研究考虑采用SWOT矩阵,分析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及策略优选。
在实际操作中,SWOT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内、外部因素权重和评价的确定往往依赖于专家法。而熵权决策是一种基于客观熵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决策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研究考虑将其与SWOT分析法相结合,运用实证研究对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进行评估。
(二)研究框架
采用SWOT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应用过程如下:
1.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显著因素并建立标度,考察外部环境,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形成能够适用于SWOT分析和熵权决策的指标体系。
3.应用熵权决策法确定备选模式的优先级别和排序,提出最优的模式(或推荐模式);
4.建立推荐模式的SWOT分析矩阵,分析结果(图1)。
(三) SWOT初步分析及备选配置模式确定
1.SWOT优势分析
(1)集人际传播三个阶段的优点于一身。人际传播经历了面对面传播、延时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形态。(Donath & boyd,2004)“异地延时传播是对面对面即时传播的否定,而异地即时传播又是对延时传播的否定,所以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彭兰,2001)社交网站的人际传播既具备了面对面传播的很多特性,又能实现异地性和延时性,完成人际传播新变革。
(2)用户忠诚度高,依赖性强,粘性高于所有新闻网站,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6月,每天都使用社交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4.3%,73.9%的社交用户在一天之内会多次(≥5次)刷新个人主页,在社交网站站中,用户自发结成了稳定的社会群落,互相确认身份归属,传递信息,增进情感。
(3)一个更加真实的拟态环境。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社交网站上的虚拟形象和交际圈基本上成为了现实世界在媒介中的延伸。物理世界中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和地域属性得以在虚拟世界中继续构成主体,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继续有效地影响主体(Donath & boyd,2004)。
(4)传播渠道形式多样,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收听和浏览。
(5)传播多向性,Web2.0时代的核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状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王婧,2010)
2.SWOT劣势分析
(1)新闻信息量有限。社交网站一般通过RSS订阅获取信息,因此相比一般新闻网站例如人民网、新华网或者门户网站例如新浪、腾讯等而言,信息量较为局限,通常与订阅对象数量(好友数量)成正相关。
(2)新闻业务素质欠缺。社交网站并非专业新闻网站,可以充当新闻在人群中扩散的渠道而不能越俎代庖成为信源,因此重要新闻的传播一般只能通过转帖到日志、分享,或者在状态、留言中简短描述来实现。这些新闻都是碎片式的,分散存在于社交用户的个人数据中,用户想要进一步了解新闻全景只能登录其他专业新闻网站,浏览通过专业新闻记者采写、专业编辑整合的新闻专题。
(3)新闻内容局限。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获取到的信息,与订阅对象的信息偏好有密切联系,不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会传播不同内容的信息,甚至不同性别的用户所关注和传播的新闻也有巨大差异,用户甚至会因为自身偏好而屏蔽掉一些较为重要的新闻信息。(Dwyer,Hiltz,Passerini,2006)
3.机遇分析
(1)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报网融合、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成为趋势,比如新华社就将视频业务植入开心网。
(2)媒介融合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比如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与社交网站Facebook合作以来,目前已有39万名“粉丝”,他们每时每刻对CNN的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人人网公共主页为例,目前一共有50家媒体在人人网上建立了公共主页,其中排名前6的公共主页如表1所示:
(3)新闻传播从“大卖场”到“专卖店”、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小众的转化,对媒体而言,信息做到了最大化利用,充分体现了传播的异质化特性;对用户而言,则充分享受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乐趣。
(4)舆论理性可控。社交的真实性使网络社交从虚拟走向现实,并推动网络舆论趋向理性。德国学者纽曼认为舆论具有社会性,即要基于社会公众。在社交网站中,活跃着大量的舆论人,通过网络的聚集作用“引起人际间的多级传播行为”,出现广泛的议论,形成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和社会舆论。(Dwyer,Hiltz,Passerini,2006)“媒体与网民的互动,引起网络上议题的不断变化,容易引发公众舆论大讨论。而且由于社交网民身份的相对明确性,人们彼此间比较了解和信任,从而能形成真实的意见表达,而且意见表达趋于理性。
4.威胁分析
(1)社交网站用户流失,由于媒介疲劳引起的社交网站用户流失属于潜在劣势,会减少受众数量,对“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2)网络审判,社交网站上人与人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社交网站很容易成为新闻事件中“人肉搜索”、舆论暴力侵害的原发地,成为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审判席”。在新闻伦理道德多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
(3)日益渗入的把关人影响。在大度咨询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中,相比2006年而言,至2010年底,社交网站更加限制用户真实性,同时提高了对日志、留言、相册的监控度,增加了对敏感词的删除力度,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些阻力(见表2)。
(四)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
1.基于德尔菲法的SWOT矩阵
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又称专家意见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通过一系列整理作为预测的结果。在本案例中,特收集了五名专家意见,经过两轮征询最后取均值形成专家打分。
2.SWOT建标及模式评价与优选
针对已经提出的五个模式,参考图3中列出的指标体系中的标度层属性值(主要是内部因素指标)。对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则采用专家或权威打分法确定,评估采用很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很高7个等级,其对应的打分情况分别为1,2,3,4,5,6,7。最终得到各指标的属性值如表3所示。
结合熵权计算结果,将模式五作为推荐模式,模式二作为备用模式。即,走媒介融合之路是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的最优决策,要使推荐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宏观上应采取WO策略(劣势+机遇)和SO策略(优势+机遇),并以SO策略为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消除劣势,在消除其抑制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杠杆效应。
三、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 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
从本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社交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人际传播网络,新闻资讯类网站与社交网站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二)即时交互深度融合
新的网络传播模式的产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网互动、视频直播、在线广播等“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能力。如果说,传统媒体以往多是把传播内容“平移”到网络上,那么社交网站则推动了媒体之间的深度交互融合。
196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控制论的核心――“反馈模式”。由于大众传播模式自身具有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受众的信息反馈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断层,不能做到交互的及时性。社交网站则通常会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逐步形成媒体庞大读者群,让读者们对新闻进行评价,编辑实时掌握读者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报道方式。整个传播过程可以呈现非线性、双向反馈、实时动态的特点。
社交熟人社区的舆论环境(Dwyer,Hiltz,Passerini,2006)和高素质用户群也将推动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三)新闻传播落点明确
传播学中著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大众传播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以受传者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传播效果的大小。社交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订阅和建立组群。社交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在Web2.0时代继续向社区化、分众化挺进。在与新媒体的结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更加注重对受众的精确定位,按需提供分类新闻信息。由于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传播具有更强的定向性,用户更乐于接受,传播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J],《新媒体》2009年第3期
[2]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Retrieved from .
[3]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建构》[J],《今传媒》2005年第3期
[4]大度咨询,《2009年度中国SNS网站用户研究报告》[R],2009
[5]特纳:《管理者的管理工具》[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90%的受访者称,理解社交媒体可能对自己的组织机构带来的影响,但仅有32%的企业通过监测社交媒体来检测他们的业务活动。
2、只有24%的高级管理人员和8%的董事收到的报告中,含有来自社交媒体的总结信息和指标。大约有一半的公司根本就没有收集这些信息。
3、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有使用社交媒体,只是用于个人用途。这表明,高管和董事会成员是熟悉社交媒体的。
4、在调查中,有59%的公司使用社交媒体与客户进行互动,有49%的公司使用社交媒体做广告,有35%的公司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客户研究。有大约30%的公司使用社交媒体是了为研究竞争对手,新产品和新服务,或与员工进行沟通。
被调查公司看好社交媒体的潜力,并且也认为社交媒体可以改造其业务的各个方面,这些公司也意识到了,社交媒体可能会给其业务带来的严重威胁,但是他们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去应对。应该看到的是,社交媒体的出现,绝非偶然,企业必须学会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收集商业情报,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之举。
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近年来,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社交媒体由WEB2.0系统和技术发展而来,包含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应用;它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技术,使组织机构、社区和个人之间实现对话互动,使用户自己创造、交换和消费内容成为可能。在中国,视频分享网站如优酷、社交网站如开心和人人网、微博等共同构成了当下社交媒体版图。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用户已经可以通过多平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保持在线。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社交媒体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访问便捷、内容丰富、互动性强
原来的互动以文字、图片为主,受访问设备、带宽等限制,用户所创建、浏览的信息类型较少。而今天,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多种格式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轻松获取。社交媒体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比以往轻松便捷得多。
2、一点对多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由以往的点对点模式转为了一点对多点。一个微博用户的一条信息会被他的关注者看到,而关注者每转发一次又会被其关注者看到。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倍数扩散出去。
3、信息碎片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往往是利用零散时间浏览信息。比如在地铁里、公交车站、餐厅点餐时,因而没有大量时间完整浏览长篇信息。想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所分享的信息需要简短鲜明,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传达最准确信息。
4、用户数量发展惊人
传统的广播媒体历经38年发展了5000万用户。而Facebook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获得了同等规模的用户。
5、信息真实度难以考量
当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分享者和消费者,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在"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所信息的真实度难以考察,真实和虚假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二、中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及特点
那么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现状如何,同时又具有哪些特点呢?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在中国这个新兴互联网大国,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户数量庞大
截止到2012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5.38亿人,其中,约2.5亿集中于三线及三线以上城市。而这些用户中,社交媒体注册率高达95%。
2、用户黏度高
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为46分钟,高于美国的37分钟,更是远远超过日本的7分钟。同时,在内容获取方面,中国互联网用户有36%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已经非常接近通过门户网站的40%这一数字。
3、社交媒体信息对用户购买决策影响更大
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熟识的普通用户推荐的产品。通过社交媒体所获得的产品信息更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此外,不同类型的中国的社交媒体用户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开心网的用户多为办公室上班族,QQ空间的大部分使用者为在校学生,大学生和刚刚毕业不久的用户则更多地使用人人网。
社交媒体环境下企业商业情报系统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社交媒体拥有可观的用户群、可以根据客户信息精准细分、在线推广的成本低于传统媒体,鉴于诸多优势及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利用其进行市场营销。即使是目前尚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也已经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
2012年初,埃森哲公司(Accenture)对北美地区收入在十亿美元以上的200家企业高管进行的调查中,有65%的高管认同社交媒体在与顾客、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极其重要”或“非常重要”,而仅有17%的高管认为其作用“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
但是,正如我们常说,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企业在享受种种新机遇的同时,还要应对与之相伴的各项挑战。
1、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如前文中谈到,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同时可能不够精准成熟。企业想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将其和已有的数据结合,对信息技术部门是个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企业将资金、人力投向正确的地方。
管理者需要把以往相对独立的市场活动串连起来,与企业的社交媒体技术平台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
2、对企业管理者思想意识的挑战
一些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传统行业的管理者,依然认为社交媒体上由用户自行创造的内容,不过是"没有营养"的热点而已,来得快,去得也快。另有一些管理者,不愿轻易尝试把企业开放,由用户自由评价。
企业管理者需要意识到,企业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垄断信息、控制其传播。不论企业是否主动参与,都会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讨论、评价。与其被动地参与其中,不如积极尝试。
3、对企业结构的挑战
旧的组织结构可能已经无法应对社交媒体提出的新要求。以客户服务为例,原来客户的投诉、意见往往是集中于客户服务部门的。而现在,客户可以避开企业的官方渠道,与其他顾客或媒体联系,直接将问题公开。
这就要求企业对自己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客户服务部门不再是唯一与顾客接口的渠道,市场部、公关部都要参与其中,严密监测企业的官方及其他社交媒体的舆情,并建立健全完善的响应机制,以适应社交媒体快速反应的要求。
4、对产品、服务质量的挑战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科技高度发达,媒体非常活跃的时代,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已经不仅仅是个别行政机构的任务。每一个消费者都在监督着企业的一举一动,同时他们手中拥有的"自媒体"影响力不容小觑。企业在各方的监督下,更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保证其产品、服务的优良品质。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情报系统应用
在信息社会与市场经济时代,情报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开展一切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商业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及早发现企业的机会与挑战,减少市场反应时间。可以说,商业情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信息,企业商业情报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交媒体的崛起给商业情报工作带来了新趋势、新挑战。
结合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可以将网络技术对商业情报的影响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网络技术为商业情报提供信息来源。
该阶段用户通过网络从内容提供商那里获取信息,搜索引擎就是这一代商业情报的利器,除了通用的如谷歌、百度以外,还有专门为企业情报工作设计的搜索工具。
第二阶段,网络技术为商业情报提供用户创造的内容。
从初期的讨论组到博客、论坛,都是企业了解用户对自身及竞争对手产品服务意见的渠道。不仅用户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连他们的行为也构成了用户创造的内容,他们在网络上的搜索痕迹的跟踪分析同样产生了商业价值。谷歌趋势就是其中一种工具,但作为企业商业情报应用工具,显得比较粗糙,不够精准。
第三阶段,网络技术搭建起社交媒体平台为新时期的商业情报工作创新了模式。
以往的企业商业情报工作重在跟踪行业"领头羊",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用户不仅仅创造内容,还改变着信息生成和传播的形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了社群的概念。因此,创新的商业情报工作就不仅仅局限于跟踪,还应关注讨论组,加入社群,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将有助于新技术、行业新动态等企业商业情报的获取。
目前,第三代网络技术应用最热门的当属微博。微博的出现为商业情报搜集工作提供了新的信息源,开启了企业商业情报系统应用的新途径。据了解,国外很多公司通常雇专人监测商业情报,福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50个受调查的公司中82%监测社交媒体的公司主要是为了寻找商业情报;麦肯锡(McKinsey)最近的一项调查证实当谈及社交媒体、网络和博客时,公司主要寻找的是新的想法,想看看竞争对手公司在做什么。基于微博独特的信息架构和信息传播模式,商业情报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竞争对手、TAG标签、App应用、内容搜索、内容订阅、人际情报网络等多种方法在微博环境下开展情报搜集工作。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情报系统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信息搜集,尤其是搜集原生态的、未被媒体误传的信息,全面满足内部工作人员对开源情报的阅读需求,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参考依据。
2、本企业信息及观点,树立企业形象,引导行业舆论导向。
3、标杆企业研究,通过关注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微博,了解竞争企业动态,取长补短。
4、决策支持,企业在做重大决策前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5、“微情绪”处理与危机公关,以往消费者若有何意见,往往到了情况严重的地步才会采取打电话、写信投诉或写博客等方式来发泄,如今由于微博的便利性,消费者一旦对产品或服务有任何意见或情绪,都可能第一时间呈现在微博平台上,而这些"微情绪"正是企业可以利用的有效信息,或用于警觉自己的不足,或用于发现对手的短板。同时,微博也是企业积极回应的有效平台,遇不实信息可第一时间通过微博真实情况公开辟谣,这无疑有助于将负面舆论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企业形象。相反,失误的危机公关会给对企业带来的不可估量损失。2011年9月间,中国一位知名微博博主无意中发微博抱怨某国际知名家电品牌质量不佳。原本一条无意的消息,短时间内引来数百条回复,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家的该品牌电器也有各种问题。在随后的时间里,该家品牌没能及时做出令消费者满意的答复,而其不当的官方微博声明再次引来网友的讨伐。该事件在微博上层层扩散,事件不断升级,博主针对该产品质量的微博,每条的转发都在几千条,事件影响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根据市场监测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该品牌的冰箱的零售量份额较去年同期下滑1.63%,而同类某国内品牌的销售额是其3倍之多。负面效应却未止于此,已经波及到该品牌下的烟机、灶具等其他产品。
结束语
近年来,Facebook以无比强势的态势占有了巨大的用户群体,谷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今年7月,谷歌已经推出了类似于Facebook的社交网络产品Google Me,此举意味着,在社交网络正风行的互联网战场,谷歌不愿放弃任何获得统治地位的机会。
互动是社交网络时代的典型特征。社交网站具备的这一特征也让社交广告潜滋暗长并具备极大的增长潜质。根据最近广告巨头WPP旗下研究公司TNS一项名为“数字生活”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更加容易接受社交网站上的品牌与广告主传达的信息,这一调查表明,对于大量站长或者广告主而言,开展网络营销,这是一块极具价值促使品牌增长的土壤。
中国互联网用户喜欢写博客、上传照片与视频、与网友互动与分享。这一行为特征让中国网民更加依赖社交网站。事实也表明,中国与中东的网民在社交网站浏览与停留的时间长度高于电子邮件的使用。
谷歌北美区媒体和平台执行主管巴里·萨尔兹曼(Barry Salzman)曾表示,到2015年时,75%的显示广告将具备社交网络元素。显示广告将改变“静态”方式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网民可以对显示广告内容加以评论,并在各大社交网站与好友分享这些广告内容,甚至会主动“订阅”各类显示广告。
毫无疑问,促使广告公司进军社交媒体广告领域的一大因素是,社交网络占有用户,立足并定位于最大的用户群体进行广告投放与精准营销,是网络营销的主要方式与特征。众所周知, Facebook有约5亿用户,Twitter用户超过1.2亿。越来越多的广告客户希望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络作为营销武器。Universal McCann首席执行官马特塞勒(Matt Seiler)说,“社交媒体是我们所有客户营销计划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不涉足这一领域。”
到那时,互联网信息将更具针对性,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会投资做这些事情,总之将来我们面对的肯定不是海量的信息,而是所需信息。
当然,未来社交媒体的重大意义不仅局限在信息方面,届时,现实与数字世界的连接将比以往更加紧密。
当我们在公园跑步时,可利用iPhone应用将身体状况与Facebook和Twitter的个人资料相关联,用户可追踪自己的信息,还可以与好友共享相关数据。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将变成“社交仪表盘”,大体而言,Facebook和Twitter是一种社交渠道,其他公司可以在上面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业务。例如,Stocktwits、Tweetdeck和Zynga等公司已经通过这两大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社交媒体还将体现更多的特点,例如:将来移动技术将占支配地位,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进一步发展,允许商家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和兴趣而提供促销信息;人类关系将不再依靠传统的现实交往,一个人可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无论职业、种族和信仰,最终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大熔炉;人类也将不再是被动的媒体消费者,媒体将以动态方式在所有平台上与我们互动,如同今天的《魔兽世界》玩家一样,每个人都将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拥有自己的化身。
怎样看待社交媒体
王冠雄:社交媒体如火如荼,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矩阵正在诞生。社交媒体营销下一站是自定义品牌社区?1、自定义URL,与用户分享更简便;2、可以详细分析用户;3、可以据此获得联系方式等信息;4、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布广告;5、可以根据兴趣或位置来社区,互动更有效。
宋宁波:李开复说,社交时代真的来临了,而且很快很猛。西方的广告预算,快速地从其他地方(线下广告、搜索广告、Display Ads等)转移到了社交媒体。可口可乐拥抱社交媒体我并不惊讶,但是GE(通用电气)都在做这方面的品牌营销。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发展。
戚祥:我们对网络要重新定义,网络不再会是以网页为主了,也不一定只是超链接的,网络可能是微博的数据流,可能是YouTube的视频数据流。超链接依然还会是超链接,网页也不会消失,但是可能不再是主流的了――凯文•凯利针对“社交媒体是否会全面替代网页”的提问如此回答。
11月16日〜17日,NetEvents在泰国普吉岛举行,来自美国硅谷和亚太地区的众多设备商、运营商、标准化组织和咨询机构,分享了各自对ICT产业未来发展的分析和预测。其中大数据的增长及社交媒体广泛普及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让云安全问题成为现场的讨论主旋律。
大数据带来大隐患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成千上万的移动应用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却给客户端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据IDC预测,2012年仅亚太区就有超过2.3亿的智能手机用户,智能手机上的各种应用程序无时无刻不产生大量数据。
“到2014年预计将有7ZB的数据,如果把这些数据打印在纸上,可以覆盖地球表面12〜14圈。”IDC澳大利亚研究副总裁Tim Dillon表示。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即便是国际知名IT厂商也无法避免安全问题的产生。
此前,苹果的iOS操作系统被发现漏洞,黑客通过漏洞可远程遥控iPhone、iPad和iPod等设备,在这些设备上秘密安装应用程序,从而窃取信息、发送短信或破坏数据。但App Store未能识别此恶意程序,使其通过了苹果的安全审批流程。
“如今的黑客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他们已经变得非常职业化,行为也都是有组织、有功利性的。他们不再攻击传统网络安全设备,而是通过钓鱼的方式引诱终端用户访问,进而找到设备的弱点,让用户从网络上下载木马程序,对手机内数据进行窃取与攻击。”在开幕式上,第一位做主题演讲的硅谷新兴企业之一Palo Alto Networks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Nir Zuk强调了当今企业面临的IT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上周,我们发现了700个新的恶意病毒,其中50%已经不再对传统网络设备进攻。”他认为,传统的甚至是现有的IPS已经很难快速应对PDF、Excel、电影、Flash、Facebook等多种应用。
一般的安全公司要用两个月的时间对现在的攻击做出反应,因为现在的攻击目标性强,并且不常见,但是基于云环境的安全解决方案却可以即时处理这种攻击。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Palo Alto Networks的 “sandbox”防火墙产品可以实时通过网络中的反恶意软件定义、分析已知和未知的威胁。防火墙将可疑内容提交到一个虚拟的云环境中,用70个行为配置文件样本做判断,检测出文件是否有恶意,防止网络内部被恶意软件感染。
Fortinet公司香港区域技术经理Eric Chan表示,移动设备的媒介都是无线网络,所以要与有线网一样的安全保障。在Fortinet对全球700个CIO进行安全调查中发现,2011年CIO最关心的IT消费的主要趋势之一是无线网络,未来一两年中用户希望使用的新技术是网络应用程序防火墙。
社交媒体成病毒重灾区
在产生大数据的移动应用之中,社交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最不容忽视。由于社交网络存储了很多用户与企业的敏感信息,可以给犯罪分子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给用户和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安全危机――网络钓鱼、垃圾邮件制造、僵尸网络控制、公司间谍谋取利润等。
虽然为了解决安全问题,很多企业曾经在工作环境中禁用社交网络,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社交媒体营销成为商业营销不可缺少的部分。《2011年秋季企业态度和展望》报告显示,美国小企业对于社交媒体营销越来越得心应手。其中81%的企业使用社交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83%的受访企业认为,社交媒体营销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51%的企业表示,它们的客户使用社交媒体渠道。
但由于社交网络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对用户进行鉴别,加之其“可信任的”文化,用户无法完全确认在线的所谓友人的身份,使攻击者可以轻易地成功入侵并获利。
2008年,一个名为“Koobface”的蠕虫变种潜入Facebook;在Blue Coat 2011年的一份网络安全报告中表明,社交网络是进入恶意软件交付网络的第五大流行切入点,以及第三大最受欢迎的内容。这些都使专注于网络安全的供应商们意识到社交网络的潜在威胁,并纷纷提出对策。
众所周知,通过社交网络可以让大众更加快速便捷的实现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中建立一套彼此关联的结构网络。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组成个体之间相互独立并且相互依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以及价值观念不尽一致,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社会网络关系,近些年来比较火的人人网、FACEBOOK等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工具。因此在这个互联网社交时代如何进行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互联网社交时代市场营销的特点分析
总的来说,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成本投入少并且见效快。就目前而言,社交网络的市场营销不但是各个企业巨头(比方说BAT),也是许多个体企业的淘宝店。商家越来越多元化以及多领域,这样就大大促进了我国网络市场营销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创造了巨大利润。大家都知道的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对客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市场营销,例如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的吸引客户的注意力,从而为产品的营销提供良好的机会,当前用得比较多的就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对产品进行宣传以及评分,销售氛围和环境公开化,这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较低,而且见效快。第二,营销非常直接。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对本土甚至全世界的消费群体进行直接性的营销。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挖掘出有需求的潜在客户,并且根据产品的特定以及使用属性得到针对人群的认可,这种快捷而且可信度高的营销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口碑,促进品牌力的快速扩张。第三,有效掌控信息。在当前这样信息化爆炸的大时代背景下,谁能够掌握市场的信息动向就能够掌握市场。其中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它能够快速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精准的掌握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信息,从而徐进企业第一时间对产品进行更新和优化。同时各大企业能够通过反馈回来的意见找到产品的在营销过程中产品或者营销模式的不足之处,并且进行及时的改正,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社交时代合理制定市场营销模式
通过以往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将产品有效植入到互交媒体中
在当前人们在使用社交网络过程中往往是通过网上的虚拟礼品来表达感情。很多企业会把这些即将投入市场中的产品投放到虚拟礼品中,运气好的用户通过抽奖的方式得到免费的礼品。我们可以用一组实际数据反应这个情况,当前大型的社交网站的用户通常都在一千万以上,如果其中有百分之一的用户参与其中,通过虚拟的礼品实现礼物的收发就能够带来二十多万的转发量,人们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更多的关注该产品甚至是该企业的其他衍生产品,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而且投入成本大大减少,因此将产品融入到交互媒体中已经成为各个企业重要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而且已经证明这对企业获得良好的产品利润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让客户在户型中接受产品。
2.制定多级商的营销模式
说到底,在社交网络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销售人员无法胜任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具体地说,社交网络提供给企业的销售渠道并非只有销售网站。比方说TWITTER这一销售形势已经广泛的出现在微信和微博当中,大量的零售商能够利用移动设备网络进行销售,由于他们已经与广泛的消费着人群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销售额也相对较高。除此之外,利用社交网络实现营销目的的零售商不再像以往需要交付定额租金,而且不需要花费心思去布置店铺以及招聘客服人员进行售前售后服务,因此零售商的市场营销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利润得到了明显提升。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以往的铺盖式宣传与批量销售产品在当前并不适用,企业想要最大限度的使用好社交网络,同时解决销售员工的营销胜任力问题,需要尽可能的选择多级商的销售模式,将有兴趣参与营销的客户以及潜在客户作为商,利用企业现有的社交网络,实现产品的多级营销。就以化妆品来说,大型企业不仅要经营官方网络商店,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和网络零售商提供比市场价格低廉的产品价格,邀请他们在社交网络中销售产品。现在通过微信朋友圈很火的“雪露紫”?a品就是采用的多级商模式,就是使用者用自己的使用经历作为宣传广告将产品推广,并且从中获取高额利润,从而逐渐的打开市场,最终起到了产品宣传、树立品牌形象的效果,并且实现营销价值。
3.进行多渠道整合的整体营销
事实证明,整体营销加强了各个渠道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了系统化的影响配合。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新媒体营销的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合理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进行搜索引擎推广的前提下植入新媒体广告以及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活动开展来营销企业品牌和产品,从而实现企业营销效果的最优化目标。比方说服装企业要想让秋冬潮流服装营销符合每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需求,可以在时尚类杂志、公交或者地铁上刊登广告,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宣传富创的特殊性能,例如耐磨面料、科技保温面料等,并且邀请不同消费者对视频加以评论。
【关键词】SNS 社交网站 生态环境
一、什么是社交网站?
“社交网站”简称SNS(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是2003年3月在美国诞生的一种新兴网络技术,其构想源自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通过关系智能匹配,帮助人们实现网络上的“蛛网式”人际关系扩展。SNS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全球,以中国开心网为例,自2008年3月在中国创立以来,注册用户已超过4000万,日均IP访问量过百万。紧随百度、腾讯、新浪、淘宝,跻身Alexa全球网站流量监测排名的中国前十名。①
SNS社交网站并非Facebook首创,早期的“交友”和“社区”(尤其是BBS社区)这两类互联网应用在形态上已经有SNS的某些属性。然而这些网站主要看重的是“认识朋友”的功能,较少关注到“保持联系”。Facebook的出现,弥补了这个不足,它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移植到了网络上,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与朋友交谈近况、分享心情,进行人际互动,网络人际关系因Facebook的出现变得丰富了起来。②
二、SNS社交网站为何受欢迎?
1、用户:沟通线上线下,应用丰富
社交网站作为一种基于网页的服务,用户能够进行以下活动:1)在一个有限的系统内建立一个公开的或半公开的个人形象;2)拥有一个好友列表;3)并且他们可以在这个系统内进行好友访问。③对于不同的社交网站,好友间的联系方式可能会不同。
SNS社交网站在社交方面的优势体现在于,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在线管理人际网络关系的工具。以人人网为例,它的游戏、小组、视频、图片、文章分享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用户几乎可以在这一个网页上就完成所有的上网需求。所以,一天登录SNS社交网站超过5次并不是什么稀罕事。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曾提到,媒介的发展,常常与人们的生活形态相联系、相协调。如果从这个角度说,上社交网站应该比上社交网站交朋友、玩应用更能准确地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形态。
2、广告主:多渠道投放广告,目标客户明确
现在的社交网站,大部分都要求用户在注册时使用真实信息。区别于之前的网络马甲,社交网站的实名制,使其成为广告商青睐的目标。
广告主在SNS社交网站里为产品做广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广告主与SNS社交网站合作,除采用传统的条幅展示广告外,还可通过好友动态、分享、应用插件等形式巧妙地植入品牌信息。这样做的优势在于:由于社交网站掌握用户的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使广告主有可能更加精确地定位目标受众。④
另外一种是广告主直接注册账户,推行病毒性营销。这种营销方式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且不需要媒体中介,广告主直接与受众群体互动。只要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广告,这在广告主看来,相当于为其免费提供了一个广播信息的平台。通过人际传播(好友分享、邀请参与、推荐使用),它的广播速度可能呈现几何形增长,形成病毒性传播。
3、传统媒体:扬长避短,探寻新的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社交媒体越来越主流化,传统媒体也将其目光投向了SNS社交网站的合理运用上,希望借SNS新媒体的东风,带来传统媒体自身的新飞跃。
2009年6月16日,“新华社电视”成为开心网的第一个机构用户, 现拥有54万粉丝,主要集中在知识层次较高的白领阶层,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开心网观看新华社电视的精彩节目, 还可以与新华社的 “主播”、“记者”在线交流。新华社通过在网络上电视新闻,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 让“粉丝”们对新华社所的电视新闻进行评价反馈,形成一个良性的节目评价机制,这也是对目标受众的一次广泛性“赋权”。⑤网络最大的优势――交互性因新华社电视和开心网的合作而发扬光大,传统媒体也利用社交媒体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和传播广度、深度,一举多得。
三、SNS社交网站存在的问题
1、网络欺诈频现,用户遭遇安全陷阱
社交网站在用户看来是一个“小圈子”,交往的各方都是“老友”,因此对其有相当的信赖度。用户在与网络好友分享图片、信息、文件等内容时,并不会想到要去确认对方身份,原因在于: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在SNS虚拟社交圈内的人们关系更加亲密无间。社交网站用户非常信任这些信息的发送者,会不假思索地点开未知网站,加载新的应用或视频等,由此放松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警惕,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
根据最近的调研,目前有19%的网络安全事件与Web 2.0网站有关。2009年9月,国内著名社交网站“人人网”便遭受了名为“JS.Frienren”蠕虫病毒攻击,并透过用户好友名单扩散,窃取了数十万网友的资讯。⑥
2、营销模式不健全,社交网站前景不明
我国的社交网站在发展过程中,用户的增长主要来自抢车位、种菜之类的游戏,然而这些游戏依赖于机械性操作和重复登录,用户的新鲜劲很快过去,因而要保持网站的活跃度,就要注重创新性游戏应用的开发。然而国内的大多社交网站迟迟不肯提供开放的API,游戏的开发又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游戏团队,显得底气不足。
另外,SNS社交网站中的社交网络主要基于在现实人际网络中,因此,它的开放性不高,交际圈有局限性,导致其传播内容单一、层次性不高。社交网络的使用者大多数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内容的单调性很容易使这部分用户人群流失。SNS在红火了一段时间后急速降温,可能也与其营销模式模糊、持久性考虑不周有关。
6年前,MySpace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当初击败维亚康姆(Viacom Inc),以5.省略等网站,也同样在不同程度上尝试着广告、虚拟货币以及开放端口的盈利模式。或许,社交网站不会有一个标准化的盈利模式,运营商只有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人群定位,加强探索,才能开发出一套适合自己网站发展的、独特的运营模式。⑩
【本文属于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亦为该校新闻与传媒学院大学生暑期创作成果,指导老师为徐文策】
参考文献
①王晓璐、乌恩,《SNS社交网站在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及案例研究》[J].《现代商业》,2010(17):64-65
②胡昌龙、郭,《社交网站演进过程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
③BOYD Danah M,NICOLE B.Ellison.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
n,History,and Scholarship[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2007,13(1):210-230
④任自立,《SNS四大营销方式》[J].《VMARKETING》,2009(4):50
⑤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0(8)
⑥《小圈子不等于滴水不漏 谨防社交网站的安全陷阱》[J].《计算机安全》,2010(2)
⑦
⑧吴浩,《社交网站背后的隐忧――基于120位“开心网”用户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9)
⑨Nicholas Aberecrombie,Brian longhurst,Audiences:A socia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and magination[M].Sage Publications Ltd;1 editio-
n,1998
⑩陆建国,《困境与突围―社交网站的发展》[J].《互联网天地》,2009(1):56-57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社交;实证分析;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206;C912
一、网络社交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一)新媒体与社交网络
对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新媒体”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但确定的是,新媒体的界限是在与旧媒体的区别比较中突显出来的。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而新媒体则提供了替代性的沟通手段“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①。新媒体的发展塑造着一个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并影响着青年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社会关系,对青年发展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包括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网络交易②四大方面。其中,网络社交生活是网络生活中最活跃、参与者最多的方面。网络社交生活的支撑平台――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下文简称“社交网络”)――是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③特性的最集中体现,也是网络时代学生工作直面的机遇和挑战。
(二)社交网络对学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从社交网络的技术平台特征来看。机遇方面,大多数社交网络采用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开放性管理模式,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较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学工队伍中的教师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个体对个体”的交际,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是对线下不对等的师生关系的有力补充。挑战方面,社交网络的信息流具有高度动态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多元上网终端打破了高校BBS等封闭网络的集中管理”④。这种开放性和多元化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但对于教育者而言具有很高的不可控性,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从社交网络的个体表达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为深度辅导提供了新的工具。面对面交流容易发现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而网上交往更容易发现真正的自我(true self)⑤。青年在网络社交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能够把握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多重自我,提高深度辅导的信度和效度。挑战方面,学生的实际人格与网上行为可能存在着差异,网络行为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现实中的可能行为,这增加了通过网络把握学生动态的不确定性。
再次,从社交网络的公共舆论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公共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通过社交网络来把握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广泛参与网络社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挑战方面,网络空间的公共舆论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青年意愿的表达存在着“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与“重大事件时的极端表达”⑥的双重特点,使得常态下的网络舆论被泛娱乐化,而重大事件时又难以引导。此外,网络舆论的民意代表性也存在争议。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网络社交行为研究的科学化和精致化
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要求把握各项工作内在的规律性。对工作内在规律性的把握需要两种途径的结合:一是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二是行为分析的科学工具。本文接下来将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统计学的分析工具两个方面对网络社交行为进行研究。
学生工作的精致化要求“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要求“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本文将借鉴社会心理学理论,区分“个体间”和“个体内”因素,分层次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采用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细分学生群体和各类影响因素,分类别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⑧,研究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心理感受及其带来的行为特征。目前,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人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周围情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⑨,其中社会思维和社会影响可以理解为“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和联系⑩(或者理解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对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对于个体间的区分,本文考虑性别、学科、年级、消费水平、生源地、学习成绩等“客观”区分标准,对于个体内的影响因素,本文考虑不同性格、不同活跃程度等因素来分析各类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作用。
(三)统计学基础及其分析工具
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第一,为了回答不同类型的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方面真正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采用假设检验中均值检验(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可以称作定性分析。第二,为了量化不同主客观因素对网络交际行为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对问卷进行计量分析。这可以称作定量分析。本文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 10,相比较于SPSS或者SAS,Stata可以采用更加简便灵活的编程方法来实现统计分析。
三、网络社交的多维度解析
(一)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1. 被访者基本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2.7%。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8.9%,女生占51.1%,性别比较均衡。其中本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6.9%,硕士研究生占25.5%,博士研究生占7.6%。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占61.9%,来自理工科院系的学生占38.1%。在所调查的学生中,仅有2.8%的低年级学生没有电脑。
2. 被访者上网及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1至3小时的学生占37.1%,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57.6%。其中,每天上网时间中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占50%以上的被访者占32.7%。可见学生网络社交频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3. 被访者上社交网的主要目的和活动
在对使用社交网络目的的排序中,排在第一位最多的目的是“与朋友、同学保持私人联系”,占到总数的43.8%,其次是“获取交流信息”,占到总数的36.9%,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目标是和家人联系及消磨时间。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学习需求”和“与老师保持联系”两个选项排序非常低,分别只有6人和4人将这两项列在了第一位。
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的主要活动中,42.4%的被访者将“浏览帖子,信息接收”排在了第一位,33.9%的被访者则把“与他人聊天”排在了第一位,再次是“分享帖子和分享近期状态”和“日志、照片”等。在对选择社交网络的原因中,选择“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和“同学们都在用”的被访者,分别占到68.3%和67.6%。可见,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是与他们上网的目的紧密联系的。
4. 被访者对上网的评价
在网络社交对生活的正面影响中,被选择比例居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丰富了生活、增添了情趣”、“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展了知识面”、“增进了与网络社交对象的关系”。而在对负面影响的选择中,选择“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最多,占57.2%。
(二)“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问卷对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的调查采用了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的方式(包括非常频繁、频繁、偶尔使用、很少使用和从来不用等五个选项)。使用等距量表得到的数据可以求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也可以利用t检验、F检验等参数统计分析法。
为了首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社交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采用t检验来考察不同类型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差异
表1中,Group1代表人文社会科学,Group2代表理工科学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这两类学科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7880>0)。
2.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2中,Group1代表本科生,Group2代表研究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3.9025
3. 城市生源与县乡生源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3中,Group1代表城市,Group2代表县乡。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5602
4. “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
上面用t检验考察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上网情况,我们下面要做的是衡量群体的类型特征对社交网络行为的定量影响。由于因变量(社交网络使用频率)是用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来衡量的,我们采用有序分类Logistic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如表4所示,以自变量var72(即年级,本科生赋值为1,研究生赋值为2)为例,回归系数0.795意味着,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研究生的比值为ecoef.= e0.795=2.21。类似地,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县乡生源学生的比值为ecoef.= e0.4154974=1.515124。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我们也可以进行类似分析。
表4的/cut1至/cut4的系数是辅助参数(Ancillary parameters)。其表达的意思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如果我们预先知道一位学生的性别、学科、年级等上述自变量,把这些自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式,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小于-1.02913,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名学生平时“非常频繁”地使用网络社交。反之,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介于-1.02913和0.6660486之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频率属于“频繁”的程度,依次类推,如果高于2.507096,那么可以认为该生“从来不用”社交网络。
(三)“个体内”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克劳特等人的研究 认为,外向型的、在线下有很多朋友的人,参与网络社区的程度比内向的人更高。另有研究认为,性格较为封闭的人会努力避免不确定性,减少网络社交的频率,而较少这一倾向的人会愿意在网上寻找个体的认同,并愿意形成新的社交关系。本文的调研数据也反映,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最主要的目的是与朋友交流,而且绝大多数被访者的网络社交对象是现实当中的朋友,因此,可以推断现实中朋友越多的人,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另外,在性格上寻求新鲜事物或者更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倾向进行网络探索和网络社交,而不喜欢刺激的人在网上则会更加谨慎。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和本文调研问卷的初步分析,我们分别对自我性格评价 和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活动积极度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性格越内向,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越低,不过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只达到80%;但从表6可以看到,在团体活动中的活跃程度显著影响着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越乐于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也就越高,而不爱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的概率是积极参加活动学生的51.57%(ecoef.= e-0.6623=0.51565)。另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他的性格变量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回归,结果也同样验证了这个观点。
我们容易直观地认为,内向的同学更倾向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寻找自我认同。而上面的实证结论则告诉我们:性格越外向,越乐于参与团体活动,则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这就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网络化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团学工作本身所接触的就是网络社交比较活跃的人,而这些同学本身就是学生工作容易把握和引导的;另一方面,性格内向、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在网络中也很难反映他们的声音,反倒不容易被了解和把握。
四、基于网络社交实证研究的对策思考
(一)针对社交网络的平台特征,应研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
一是要加强对技术平台的研究。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校园网络环境的封闭管理,我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更需要主动研究其技术平台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校园网络管理模式。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规律的研究。一方面要为理解相关工作寻找坚实自洽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工作中提炼思路,提高研究结论对改进工作和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二)针对社交网络中个体表达特征,应重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工作的精致化
一是基于“个体间”差异对不同群体区别对待,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策略。前面的分析中,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城市和县乡生源学生在网络社交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我们在分类指导中需要注意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因材施教。二是基于“个体内”性格差异,需要认识到学生工作的网络化并无法代替传统的工作方式。我们并不能通过网络把握我们本身就接触不到的内向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因此线上和线下的工作更应该相互协调和配合。
(三)针对社交网络中公共舆论特征,应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生工作的立体化
一是应对“公共空间的私人化”的挑战。当前社交网络中存在泛娱乐化现象,“‘公共空间’被‘私人’占领着;‘公共关注’被贬低为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好奇心”。对此,需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团体等拓展在社交网络的公共领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中的阵地。二是把握“私人空间的公共化”的机遇。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但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却是一个可以把握的机遇。利用社交网络,老师可以较为自然地切入到学生的私人空间,提高学生工作在学生生活中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释: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85页。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10月。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霍晓丹、李玉桥:《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年第7期。
Bargh,J A.,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 (2002),pp. 33-48.
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2月16日。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4月。
戴维・迈尔斯 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页。
同上,第2页。
同上,第122页。
刘京萌、张晓东、赵锦勇等:北大第挑战杯课题:北京大学学生网络社交方式调查。
Kraut,R.,S. Kiesler,B. Boneva,J.N. Cummings,V. Helgeson and A.M. Crawford,“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2002),pp. 49-74.
Amichai-Hanbruger,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004),pp. 103-117.
Leven,M. R.,“Risk Taking 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1990), pp. 1073-1080.
“开朗活泼、乐观热情”赋值为1,“动静相宜、内外兼有”赋值为2,“较为内向”赋值为3。
“从不参加”赋值为1,“偶尔参加”赋值为2,“经常参加”赋值为3,“主动参加并积极组织”赋值为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35页。
同上,第236页。
同上,第241页。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 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 社会心理学[M]. 8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霍晓丹,李玉桥.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 (7).
陆昊. 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2009-2-16.
张彦. 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0(4).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10).
Amichai-Hanbruger, 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4(20): 103-117.
Bargh,J A., 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 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