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数学范文

学数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数学

第1篇:学数学范文

数学课本中每章每节都有“做一做”、“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课题学习”等“做”的内容。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这些内容往往得不到数学教师足够的重视,形同虚设,至于学生经历了什么过程、有多少感触与体会就很难说了!在我们中学数学课标里各年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七年级的要求是:感受(知识、方法、价值等)和体验,会描述实验过程中的数学现象,能寻找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八年级的要求:感受和体验,验证和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或结论,设计和构造(简单的几何体、图形、图案、式子等),会表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九年级的要求是:探索实验现象的联系和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能反思和质疑,发展推理能力。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们一些教师并不知道课标的这些要求。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遵循了认知的规律,遵循了学生的身心特点。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因此数学中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做”侧重的是学生的感受,侧重的是探索的过程。

下面就苏科版七年级部分“做一做”、“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等来谈谈“做”的功效,相信通过你放手让学生做,你的学生一定会表现得非常精彩。

一、“做”类似于游戏的操作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上的好多内容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有的也比较抽象。课本编者为了有利于学生接受,便设计了一部分游戏,很适合初一的学生。

比如§3.3“代数式的值”中:用火柴棒按以下方式搭小鱼(略)。1.搭n条小鱼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学交流。2.搭20条这样的小鱼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会在搭、数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规律,列出代数式,并求出代数式的值,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了字母表示数,而且也理解了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一切都显得是那么顺理成章。

再比如小时候的“算24”。当我们学完了§2.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书中安排了一个“数学活动”:“算24”。这对初一的学生是极有趣的游戏,它不仅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获得了数学知识,强化了“负数”与“乘方”的概念及运算,而且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有利于共同提高。

二、做类似于设计的操作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往往就差一双会发现的眼晴。美不仅包括外在的,而且也包括一些内在的。数学中的美往往是内在的,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动手,数学的美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

比如§5.2“图形的变化”中的“做一做”:1.将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尺相等的边拼在一起,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2.试在图中点划线一旁空白的方格中画图,使点划线两旁的图形完全相同。3.如图是由图“回”向右平移而成的,把图()沿虚线剪开。(1)怎样改变这两部分图形的位置就能得到图()?(2)如果把图()虚线以下的部分向右平移4格,将得到怎样的图案?试把它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学生会体会到旋转、平移、轴对称等概念,其实生活中许多美丽的图案就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得到的,从而在今后生活中会不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美,进而到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也许,未来的“动漫专家”、“建筑大师”、“时装设计师”就在你身旁。

三、做贴近实际的操作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其实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没有了活的源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数学是十分有用的。

比如§5.3“展开与折叠”中的“做一做”:1.将圆柱形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得到了什么平面图形?2.将圆锥形冰淇淋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得到了什么平面图形?3.沿图中的红线将无盖的正方体纸盒剪开,得到了什么平面图形?通过这一列的操作,学生不仅认识到立体图形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而且进一步学习可知几何体的表面可以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如墨水盒就可以用一个平面图形折叠而成,这是一个多么实用的知识!学生难道还会感觉到抽象吗?有了体会,从而就会有决心、有信心去学好数学。

四、做充满挑战的操作题,有利于学生战胜自我

生活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它会磨练人的意志。问题、挫折都是磨练人的良药,数学中也不乏这样的操作题,有这样的作用。

第2篇:学数学范文

我的爸爸妈妈是很普通的工人,他们俩人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却把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从小就开始让我上各种辅导班,认真学习。

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能够辅导我的语文和数学,但是现在我已近进入高年级了,他们在辅导我数学的时候觉得很吃力,所以就经常跟我说:“爸爸妈妈现在不能辅导你的数学了,你一定要多下功夫,把数学给学好。”自从听到他们这样说以后,我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用功了,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再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就算花上半天的时间,也要把题目给解答出来,要不然连饭也不想吃。

经过一段时间,我的数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练习本上不会的题目越来越少,学习数学的劲头也越来越大,爸爸妈妈看到了我的进步以后,脸上都笑开了花。

第3篇:学数学范文

数学是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数学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见之于人。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学教育的价值首先应从认得发展方面去衡量。对所有研究和教授数学的人们来说,明了数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福赛思以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各个时代和各个文明社会,一直激励着人们在凡是能发现或获得知识的领域寻求更多的知识。自从人类试图得到系统化知识以来,这门专与数字和公式打交道的科学就以其自身的缘故被不断地追求,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满足和消遣。数学的诞生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功利性,而数学的功利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么立足社会。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的灌输,更不是对数学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数学教育中包括哪些主要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造精神的培养

开拓、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创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那么学生变为字纸篓,教育变为废物。”“我认为人生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无限的创造性。”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创造,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给人提供了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致力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乃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的品质,莫过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

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认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种创造的演化史。如果没有创造,没有数学家的创造活动,数学就不会发展,历史的时钟将会倒退数千数万年。贯穿于数学理论中的无限、非欧几何、极限、变量、微分、积分、概率等等,无不闪耀着创造精神的万丈光芒。就以无穷(或无限)的题为例,它“向人脑提出的挑战,激发了人类想象力,是思想中任何其他单个问题都无法比拟的。无限显的既生疏又熟悉,有时超出我们的领悟能力,有时又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过程中,人也砸碎了将自己束缚在地球上的镣铐。而为了实现这一征服,需要调动人得一切能力——人的推理能力,诗一般的想象力以及求知的渴望。因此,数学对培养创造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实现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2、理性思维习惯的培养

“抛弃理性思维的倾向是群众不安定和政治不稳定的标志。”理性思维是一种历史的、科学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维,是求异或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道德推理。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科学是培养人们理性思维素质最有效的学科。数学是人类思维所能达到的最严谨的理性。正是通过数学,引入了理性,从此人们才有可能开始靠理性,而不是凭感觉去判断是非曲直。由数学精神产生的这种理性、确定性、永恒的不可抗拒规律性等一系列思想,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3、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行动的基准。价值观念的扭曲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和道德价值的失范,导致了部分青少年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左右。如何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成为整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数学教育在某中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系,从而有助于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导向。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名和利,数学是一条捷径。”陈省身教授为了致力于数学研究,曾坚决辞去去美国数学会主席职务。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述怀》中写到,“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并于1950年抛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投身于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这些著名数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无不感人肺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这样的目的应该始终在数学的教与学中牢牢记祝

4、踏实细微良好作风的培养

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是人的高尚品质的具体呈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处处留心小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小善不为,何成大善,细微之处,恰恰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经过一昼夜的飞行,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准备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二小时后,在亿万电视观众的注视下,一声爆炸,飞船坠毁,民族英雄殉难。造成联盟一号坠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忽略。学习数学的人一定都会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一个小数点的位置,倘若失之毫厘,必将谬以千里。这既生动的说明了自然规律如何,客观公正而又铁一般地起着作用,又说明了数学活动是何等需要严密谨慎,踏实细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因此,长期的数学训练,对人的踏实细微的优秀品格的形成大有助益。

如何发挥数学的这种独特的教育价值,并应用它来淳张我们的人格,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所谓渗透性原则,就是说这种教育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教师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性内涵,把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出。

第4篇: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数学素质

数学素质是一种文化素质,数学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数学素质的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学习各项数学知识,感受其中的数学原理,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感受数学中的美与数学学习的价值.文章将基于数学的学科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数学与数学素质之间的联系,发表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

一、数学与数学素质

数学可谓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学科内容,对国民素质的培养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社会学家米山国藏所言:“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推理方式都会使人终身受益.”结合数学的特点,数学素质主要包含数学意识、数学语言、数学技能以及数学思维等。

(一)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即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表达事物,明确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数学的空间关系与数学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数学逻辑思维,感受数学之间的普遍联系,形成良好的数感,采用科学、理智的思维去看待世界,数学意识能够直接影响数学观点,是数学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数学语言

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正如伽利略所言“宇宙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除非你首先学懂了它的语言……这本书是无法读懂的”,数学是科学的语言,也是一种独特的记录方式,具有通用性、准确性的特点,能够用来记录各项数据,计算各类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三)数学技能

数学技能主要指的是作图能力、心算能力、笔算能力以及口算能力等等.这些数学技能对现实生活中的各项生产、生活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也是解决生活中各类问题的重要能力.数学技能是数学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着数学创造性的特点。

(四)数学思维

各项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而数学思维能够将这些联系汇集到一起,通过概括、分析与研究,将各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通过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更好地解答问题,数学思维是人们参与各项数学活动的必备素质,能够深入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对未来数学的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数学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数学素质的培养,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强对数学素质的分析,并积极探索数学发展与数学素质间的联系,为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时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用数学思维思考(Thinking mathematically)问题的能力.思起于疑,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则表示学生在认真地听讲与积极地分析,是数学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

数学实际上培养了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使人们通过数学的理念,去分析题,数学素质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北京大学张顺燕教授所指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你一双敏锐的眼睛.”数学能够让你从繁杂的数据中计算出唯一的结果,数学素质则会让你具备良好的思维理念,能够以丰富的科学语言,严谨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数学素质的培养,是数学学科发展的主要表现,更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的人才市场需要质量、能力与素质三方面均比较突出的人才,而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存在着思维模式有局限性、素质不高的问题.人才的质量、能力与素质均是需要通过长时间努力而不断形成的,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加强对各类数学特点与数学素质的研究,明确数学这一学科的本质特点与数学中的丰富魅力。

数学这一专业的学生均比较明确数学修养或者是数学素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却没有真正挖掘数学的本质,感受数学素质对数学专业学生个人的影响.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数学素质的分析,在准确把握数学素质内涵,分析数学问题本质的基础上,关注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体现专业性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观念,通过严谨的思维与积极的探索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感受世界,并借助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各类问题,促进自身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5篇:学数学范文

很难说,刘永江老师对教师这个身份的最初印象是好还是不好。

刘永江老师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在刘永江老师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有十几年的教龄了。在刘永江老师儿时的记忆里,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父亲有两副面孔,一副是对着他的,冷淡,严厉,像冬天;一副是对着学生的,温和,慈祥,像春天。以至于那时候他觉得,当父亲的儿子,还不如当父亲的学生。

当时的父亲或许不是刘永江老师心中理想的父亲,但是父亲却无形中给他树立了职业的榜样。于是,二十多年后,他走进了教师行列,又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了足以让父亲骄傲的北京市特级教师。

有“问题”的数学老师

刘永江老师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乍看上去并不像一个很严谨的人,甚至都有点不像数学老师。可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

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往往比较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在哪些地方出现问题,这是一种很宝贵的经验和教学资源,如果把这些问题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显然有助于教师分析和认识学生的认知错误,既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调整与改进,也为后继学生完善认知、改进学习提供了非常有益和有效的学习素材。但是,之前很少有教师会把这些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刘永江老师就做了这件事。他要把自己的经验奉献出来,使其他老师和学生的成长之路少几道“坎儿”。

2010年,刘永江老师又带高三。在教学中他发现不同届别的学生却会在相同的知识点上犯同样的错误,于是他就联合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学生在平时考试和课堂上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错误案例。经过两年多的积累,刘永江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共记录了80多个错误案例。他们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四个环节:让读者尝试解题,进行自我测试;呈现错误解法,让读者对比检查自己的认知结构;剖析错误原因,引导读者从旁观者角度欣赏和评判作者的观点和建议;举一反三,考察读者对认知错误的进一步反思。这四个环节有助于教师分析和认识学生的错误认知,也为学生完善认知、改进学习提供了有益和有效的学习材料。而这些案例,成为刘永江老师申报的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学生认知错误的根源及对策”的成果之一。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在对那些错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刘永江老师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多是老师造成的,老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才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或错误。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概念教学。

于是,他申报了“十二五”课题“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数学支架的设计与开发”,计划梳理出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本质属性、目前教育界公认的与概念教学相关的理论及模式,然后针对每个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结合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诸要素设计、开发多维度、多层次、成体系的教学支架,在此基础上梳理教学支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呈现形式。最后在上述三个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支架教学理论设计并实录部分典型概念的教学课例,作为数学概念教学的资源库,供教师共享。

做了课题,出了书,在刘永江老师眼里,这件事还没算做完。他在进一步深入剖析学生的错误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日常教学的反思,总结出了数学概念课的学习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他自己称之外“两然四化”:

“两然”,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四化”,即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数学符号意义化。

“两然四化”,前几个都好理解,最后一个数学符号意义化是什么意思呢?

刘永江老师的解释是:“不要简单地读出数学符号的名称,而要读出数学符号的意义。”因为数学符号本身都有其特定的数学含义,但是如果只是把数学符号读出来的话又会很大程度地消弱符号的实际意义,人为地造成理解障碍。他举例说:条件概率表示为P(A|B),表达的意思是“事件A在另外一个事件B已经发生条件下的发生概率”。读作“在B条件下A的概率”。而有的学生图省事,把它读为“PA-B”,这样读出来之后,必须在脑子里转一圈,才能想出它的意义。如果长期这样学,很多抽象化的东西就不能回到具体的内容上去。通俗地讲,时间长了,概念多了,这些符号代表的意义就忘了。所以,刘永江老师特别强调“要读出数学符号的意义”。

有情怀的班主任

刘永江老师到九中后第一个带的班是高中实验班。为这个班,他下了不少功夫。

在班级整体的管理上,他发挥数学老师思维缜密的优势,抓住五个“给”实施了实验班的打造工程。

给学生一个共同目标:以“勤思、善学、德高、志远”的班训,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品德高尚、志向高远的人。

给学生一定之规:纸篓是用来倒垃圾的,而不是用来装垃圾的——班内纸篓不允许滞留垃圾;进教室蹭鞋底(瓷砖铺的地面太容易脏);课间操轮流带操制度;作业五次迟交反馈制;班级工作承包责任制;实验班是每一位同学的,每位同学必须有实验意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班级成员时刻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给一班抹黑;关注一班的每一件事;荣誉要用自己的双手去争取而不要靠别人的恩赐;只要全力付出虽败犹荣。

给学生一个和谐的氛围:倡导友爱、团结、民主、进取。

第6篇:学数学范文

一、联系实际,做好课前实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必要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很少,有些知识学起来会感到吃力。所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从生活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为课堂教学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市场、商店去充分了解各种重量单位,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课上,面对新知识,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信息、质疑的问题、自己初步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先期准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就会轻松,知识的重点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套圈游戏:同学们站成一排,向他们前面的一个固定的竹竿上套圈。结果离竹竿近的同学套中率较高,而离竹竿远的同学却屡套不中。平静的气氛顿时打破了,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论着:“离得近的当然容易投中,这不公平。”“大家应该围成一个圆圈,把竹竿固定在中间,这样就合理了。”“为什么非得围成圆形?围成别的形状可以吗?”……课前的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学习新知必需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自觉地进行观察、思考并从中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这样的课前体验,课堂上的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自然水到渠成。

二、创造条件,引导课中探究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渠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办法。”因此,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1.创设学习情境,将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索的问题

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因此,依据知识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转化成适合学生探索的问题,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他们在富于思考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先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的一块玻璃台板不小心压碎了,压碎成两部分(如图)。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用不用两块都带去?

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常有发生,但学生从没有仔细考虑过,富有现实意义、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顿时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有的说两块都得带上,有的说带第一块,有的说带第二块去。在学生争论不休,无法解释其中缘由时,教师适时介入:让学生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纸进行观察、对折等活动,看能发现什么。经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这一特征,而第一块玻璃实际上具备了长方形的几个要素,所以,带第一块玻璃去就相当于带走了完整的玻璃。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把数学知识转化成了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赋予了生命力的知识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中真正内化。

2.优化学习材料,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但抽象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现实。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1)改造学习材料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近几年,尽管我们的教材一改再改,日趋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材中仍有很多例题与习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如,装配仪器、抽水、装电杆等,让学生研究这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问题,他们没有丝毫兴趣,更不用说积极参与了。面对这样的学习材料,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替换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改造学习材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数学思维的快乐。

例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自行设计一张商业发票,让学生模拟在小超市买卖商品,开具发票,随后让学生说说填发票时是怎样想的。填写发票的过程就是解决“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材料,紧密联系实际,学生兴趣浓厚,他们在亲历知识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掌握必要的数学方法,体会数学的价值,还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补充生活化的材料

知识的内化需要一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与体验才能完成。由于课本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教材中补充一些生活化的材料,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比例的应用”时,教师补充这样的学习材料:想办法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这还不容易,拿个尺量就行了。”有人反驳说:“不行,旗杆那么高,怎么量呀,再说也没有那么长的梯子呀。”又有同学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比例知识呢”(看来学生已经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了。)……经过争论,大家终于达成共识:只要借助第三个物体求出单位长度物体的影长,再在同一时刻量出旗杆的影长,根据比例的知识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了。下课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他们已完全融入这个情景当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体验的境界。

3.组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发掘自身潜能、体验成功的过程。而合作交流则是完成这一过程最好的方式。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在倾听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中,扩展了思维;在分工合作,共同克服困难的同时,享受着快乐。这样的探索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群体互动中,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剪、拼、摆等活动,探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台上同学讲,台下同学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掌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通过一个人的力量所不可能达到的。这样的合作交流,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使他们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学以致用,搞好课后延伸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学到的数学知识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变得鲜活,更有价值。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后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成能力。

例如,在学完统计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去调查某文具店笔的销售情况,出示下列研究性材料:亲自去了解一家文具店每种笔一个月的销售数量,然后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分析整理好的数据;再设计一份下个月笔的进货清单。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如何运用统计知识来说明一些问题,而且获得了广泛的生活经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又如,学完“容积和容积单位”后,教师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作业:用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铁板焊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的盒子,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怎样使用这块铁板,就能使焊成的铁盒容积最大?学生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知识在运用中得到了升华。

第7篇: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践 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编入了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及动手操作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牢固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学数学呢?

一、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

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浓厚的兴趣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学到的知识才是记忆深刻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动手实践创造机会。

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的知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我事先安排学生自己准备剪刀、纸板等工具,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动手,用自己带的工具做一个角,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角该怎么做,就怎么去做。这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动手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将过去所学的一些数学知识用到动手操作之中。学生们完成了做角的作业后,我从中选出一些展示给学生们,讲解怎么来折角。然后根据老师的讲解,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这样的动手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操作了解、吸收、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训练学生动手的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创新精神来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训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能力,正是这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有利的教学时机,让学生去拼摆搭建、剪切勾画等,在动手实践中去发现数学的神奇与奥妙,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材要求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准确地画好轴对称图形。这对于刚刚学习轴对称图形基础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还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方格纸来引导同学们用心观察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比如,每一对对称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首先,我给学生展示格子图,让同学们去寻找图中有什么?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都发现这是图形的一半。我指导学生结合图中已有的对称轴,设计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最后通过确定对称点、并连接各个点后,轴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就很容易完成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这个对称图形的勾画,明白了画出对称图形的关键在于确定对应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掌握事物的规律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通过这一动手实践,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了动手实践后,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使之得到质的提升。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出继续探索知识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吸收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学习《认识除法》的知识时,我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老师这里有10个苹果,你能帮助老师将这些苹果分给5个同学吗?学生跃跃欲试。这在学生们看来是很简单的问题,很快就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了5个同学。这时,我接着提问:你是怎么认为自己分对了的?学生回答说,因为5个同学手里都是2个苹果。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学生们亲自动手实践,对除法被整除的知识就不难理解了。

四、形成勤于动手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通过动手实践来得到有效的运用。”这就要求数学的教学要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动手的习惯是有效的方法。学生动手习惯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种方式:

1.动手制作。手工制作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使学习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还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比如,在执教《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时,我设计了动手操作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圆柱形的实物模型,并提示学生们,在制作时要先画出圆柱底面和侧面的展开示意图,再沿着划线剪下,粘贴起来就成了。学生们制作成功后兴趣倍增,展开想象制作出了多种圆柱的模型;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练习。

2.动手设计。结合小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的动手操作技能, 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去设计解决,这种方式渗透了数学的生活化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在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知识后,给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道设计题:某新建居民小区要建造一个面积为80平方米的花园,请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案。

第8篇:学数学范文

一、“数学广角”的教育价值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如在二年级上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都安排排列与组,但它们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标准》中指出: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年级下册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

二、“数学广角”的教学原则

1.联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数学广角”就是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一个很好例子。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生活情境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穿衣、饮食、照相等都是生活,这些素材就比枯燥的数字要亲切可爱得多。数学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把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创设情境,提供铺垫。例如第三册“数学广角”这一课,主要内容有衣服(早餐)搭配,数字排列和球队比赛等,渗透了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教师可以设计明明一家“某地一日游”的情境,通过明明选择服饰、点心搭配、选择游览路线、参观拍照、巧记车牌(或电话号码)等这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方法,体现数学学科特点。这样设计,比单纯利用教材所给的素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3.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对于学习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指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交流。这比光靠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情感态度得到了发展。

第9篇:学数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课堂教学 想学数学

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创新思维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

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