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酒文化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文化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文化的意义

第1篇: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摘 要:经贸翻译所涉及的文化问题处理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常见的一些经贸翻译文化问题可分为文化欠缺和文化误译,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译入语与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文化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纳了四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加注法、音译法、意译法和仿译法。

关键词 :经贸翻译 文化 翻译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各国的交流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经贸方面。21世纪以来,经贸方面在各国的交流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使经贸交流顺畅有效,经贸翻译活动必不可少。经贸活动涉及面广,覆盖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在经贸翻译活动中,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同,在文化问题上的处理显得至关重要。

一、经贸翻译中存在的文化问题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人类有了语言起,就有了文化。在进行各类题材的翻译时,文化问题总是不可避免的,经贸翻译也是如此。例如,在翻译一家公司的产品广告时,产品的名称和广告语中就会包含各种文化背景。这些文化背景是否能准确地传达给译入语读者,是这则广告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在的一些经贸翻译在处理其中的文化背景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欠缺,二是文化误译。

(一)文化欠缺

文化欠缺是指将源语文本翻译到译入语时,原本存在的一些文化背景在译入语中有所欠缺。源语文本中包含的文化背景极为重要,若在译入语中有所欠缺,会导致源语信息缺失,降低翻译质量,阻碍目的语读者获取信息,从而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如:在一段经贸翻译材料中,涉及到了中国有名的“杜康”牌酒的广告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中的“杜康”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了酒的指代。在翻译“杜康”一词时,有些译文直接采用“杜康”的拼音“DuKang”。若直接译为“DuKang”,目的语读者缺乏中国文化背景,可能会对此一无所知,更体会不到这背后的酒文化。这样,交际目的就没有达到,因此译文在此处应加上注解,解释“杜康”一词。

(二)文化误译

经贸翻译中的另一种文化问题是文化误译。由于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政治因素等存在不同,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如果不了解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就可能造成文化误译,也会导致交际目的的失败。如中国的一个电池品牌“白象”,若直译,则为“white elephant”。大象性情温柔,又力大无穷,能远行,能负重,在中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而“w h i t eelephant”在英文中却有“庞大而无用的累赘”之义,这与中国文化中“象”的寓意完全不一样,如果直译,就会产生文化误译的现象。

中国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序言中谈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此后,“信、达、雅”成为了翻译的标准。无论是文化欠缺,还是文化误译,都没有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背景准确地传达出来,都没有达到“信”的要求。因此,在经贸翻译中,要杜绝这两方面问题的出现。

二、经贸翻译中存在文化问题的原因

上文提到,经贸翻译之所以会出现文化欠缺和文化误译两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大致可分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思维模式的不同。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不同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政治、历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而就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数字“9”是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的数字,因为“9”与汉字“久”谐音,寓意“长长久久”;“8”也是吉利的数字,因为与中国一些地区的方言“发”谐音,义指“发财”“财源滚滚”。而这些数字的寓意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的。又如“孔雀”姿态优美,羽毛多彩绚丽,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优雅、漂亮。但是在英语中,“peacock”有“爱炫耀,爱虚荣”之义,“as pride as apeacock”——“孔雀般虚荣”。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有所差异的词应尤为注意。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

文化渗透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也包括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例如,在汉语里,为了使文章具有音韵美,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叠词出现频率较高。这些词尽管意思大同小异,但是读起来琅琅上口,丝毫不给人冗余感。在英语中,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英语力求具体简洁,重复使用意思相似的词会给人多余之感。

三、处理经贸翻译中文化问题的策略

为了使译文符合“信、达、雅”的标准,将源语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准确恰当地传达出来,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最终实现交际目的,在处理经贸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时,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注、音译、意译、仿译。

(一)加注

加注译法是指针对源语文本中的一些词或句子,在译文中添加一定的解释性话语,让译入语读者获得更准确的信息。这种方法适合于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存在文化差异的情况。例如:

(1)曹州城内有一隅首,名曰“尤之女”,据传尤之女酿得一手好酒,偶被孔子一饮,赞曰“圣贤至美”!故得名“圣酒”。(曹州圣酒)

There is an intersection named“Girl Youzhi”in Caozhou City.The story goes that Girl Youzhi madea good drink of liquor which Confucius drank byaccident.He praised this Liquor as a delicious one.So it got its name as Liquor “Shengjiu”.[1]

孔子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对于孔子及其儒家文化,中国人非常熟悉,但是对于缺乏一定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人来说,若单纯译为“Confucius”,读者对此可能不甚了解,所以,应采用加注译法,译为“Confucius,the great ancient Chinese educator”。

(二)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根据源语的读音,在译入语中重新创造一个与源语读音类似的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本的音韵美。如:“美加净”-“Maxam”,“Glory”-“歌莉娅”,“Maybelline”-“美宝莲”,“Coco Cola”-“可口可乐”,“hacker”-“黑客”,“pizza”-“披萨”等等,都是音译的例子。

(三)意译法

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有时候同一个表达在两种文化中的意思完全不一致,若直译,则会造成文化误译的问题。此种情况适宜采用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忠实于源语文本的基础上,摆脱源语的语言结构束缚,传达源语文本的意义

(2)江苏已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地区 。

Jiangsu has become a hot spot for its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2]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热点”是指在某个时期非常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者问题,毫无“危险、冲突”之义;但是“a hot spot”根据《牛津高阶字典》解释,是指一种“艰难或者危险的情形,或者有政治等问题产生的地方”。由此可见,中西方对于热点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因此,“a hot spot”应改为“a focus of attention”,避免文化误译。

(四)仿译法

在处理文化问题时,仿译法是非常有效的。仿译法指在译入语中用一个常用的习语或句子来翻译源语中带有文化背景的语句,达到一种语言风格、文化意义对等的效果。例如:

(3)Tasting is believing.

百闻不如一尝.[3]

(4)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4]

第一个句子套用的是“seeing is believing”,而在汉英中刚好有“百闻不如一见”这个表达,译文同样套用汉语的这个表达,“百闻不如一尝”,这样译文就与源语文本一样,在结构上一致,并兼具音韵美。第二句中“车到山前必有路”是人们熟知的习语,该广告之所以用这个结构,是希望用熟悉的习语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而英文中有“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同样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

简言之,经贸翻译涉及的题材丰富,有些经贸题材的翻译在文化上处理得不够妥当。要恰当地处理这些文化问题,应先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寻找合适的翻译策略,最终将源语文本的文化背景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项目编号:12WLH4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泽芬.论汉英广告翻译的原则[J].现代企业教育,2006,(12):203.

[2]蓝.关于英汉经贸翻译的信[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3]张赛妮.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J].文史博览,2009,(9).

第2篇: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内敛又热情的日式艺术酒吧文化

说起日本的酒吧文化,许多人首先联想起来的会是传统的日式居酒屋。内敛矜持的这个民族,往往很难与热力火辣的酒吧所结合在一起。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他们的酒吧在疯狂之余更与艺术相结合,当你漫步在东京涩谷的街头,一扇扇低调小门的背后,正隐藏着永远不失想象的艺术娱乐空间。

日本人擅长将艺术与休闲生活结合在一起,大到设计感十足的建筑,小至精致的生活用具。而将各种形式的艺术交融于休闲生活,自然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去年11月,村上隆的“斯堪的纳维亚主题酒吧”(Bar Zingaro)于东京西部御宅族圣地中野Brodayway购物中心(Nakano Broadway)内开张,这种艺术家与酒吧完美结合的形势,成了如今酒吧文化的主流形式。

蔓延上海,“7楼”中的酒吧美学探险

而不仅仅是在日本,这样的风潮也蔓延至了中国。在如东京一般五光十色的上海,越来越多充满结合了艺术形式酒吧文化盖地而来,位于上海市繁华的法租界,不同于以往的夜店品牌“The 7th Floor”迎来了他独特的开业时刻。“The 7th Floor”7楼在这人人叫嚣“不同以往”的年代,再一次提出“不同”需要勇气,更需要来实践不同的精神。

“The 7th Floor”被加上定冠词的7楼,它的灵感来源于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Robert Frost的在耶鲁杂志上的一首诗名为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的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切美好事物终将逐渐消失。而7楼,却是一个能将一切美好事物留存下来的地方,因而7成为了这片热土中的灵感来源。

神秘,是7楼的精神所在。7这个数字,代表着彩虹的“七”彩,代表着“七”个音符的跃动,更是代表着一场关于抽离与结构的建筑艺术完美结合。作为上海唯一一家圆形主场地设计,分为上下两个区域,共有52个卡座,7个包厢,跳高夹层,360°全场无死角;7楼突破性的采用了圆形的空间系统,多个同心圆与切分空间的廊道构造加工,配以先锋的尖端视觉系统,让整体达到解构主义标榜的高度。7楼虽地处闹市区,比邻淮海路商圈,但是他的主入口处于僻静之处,在闹中取静,拥有极强的私密性,让我不禁想起了涩谷街头那些低调的小门,背后隐藏着的无限空间;门口空间低调却富有设计,指引你进入神秘的7楼世界。

在普罗大众的眼中,夜店与艺术毫无关系。但事实上,夜店文化正是艺术的沃土。从波普艺术到当下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出现,夜店所代表的派对文化一直引领着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的世界艺术趋势。

7楼正是源于对于艺术的尊重与追求,这里结合了日本音乐人兼图腾艺术家大师Koutaro Ooyama aka MON 以及其三位成员的跨界合作,带领你一起开启盛大的视觉盛宴。他们在7楼这个充满神秘的圆形会场,通过灵感与现场的共鸣,绘制出契合7楼精神与主题的独一无二的图腾艺术作品。同时,在酒吧这样一个由光影与音乐带来的迷幻空间中,还举办着他们的小型作品展,来展示他们的技术,传递他们带来的异国文化。酒吧与艺术家的跨界合作,成为了一种新的“酒吧文化”。

音乐,酒吧的另一个灵魂

第3篇: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黎族酒类繁多,酿酒技艺独特且历史悠久,常见的酒有山兰酒、芭蕉酒、南瓜酒、椰子酒、甘蔗酒、荔枝酒、番薯酒、木薯酒、玉米酒、山果酒等。这些众多的酒类品种都得益于海南岛的优越地理条件,这里四季常青,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腴。水稻可一年三熟;玉米、番薯等终年种植;椰子、槟榔、香茅、腰果等热带经济作物和香蕉、菠萝、菠萝蜜、芒果等热带水果产量丰富……黎族人正是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加工、酿造出醇香的美酒,最著名的就是山兰酒及与其相关的地藏酒。

山兰酒的酿制与传说

山兰酒被誉为黎族的“茅台”,黎语称“biang”。山兰酒是以黎族居住地特有的一种旱糯稻米(也叫山兰稻米)为原料,拌以酒饼,经过自然发酵制成的一种富含营养的酒蜜。品尝起来清醇可口、味美甘甜,可以补气血、延年益寿,是黎族人用来滋补身体和招待宾客的上品。

酿制山兰酒,首先要制作酒饼。酒饼是发酵酒时用的中介物,作用相当于发面时用的酵母。由于黎族的区域分布差异,用来制作酒饼的原料也有所区别。常见的原料有扁叶刺、黑藤、甜桃叶、山橘叶、姜叶、甘蔗叶、香皮树的表皮、菠萝蜜叶等,有的是用其中一种,有的是用多种混合。具体做法是,先将原料植物叶晒干、切碎,之后用水浸泡数小时,捞出杂质,用该植物的汁水浸泡旱糯稻米1~2天,再捞出稻米并舂碎,将其揉成饼状放置在姜叶上,用麻包包裹令其在一定温度下发酵,这样带有姜叶香味的酒饼就做好了。在制作酒饼的过程中加入各种植物原料,有利于多种维生素的作用,可加速酵母繁殖。

接下来就是酿制山兰酒了。先将旱糯稻米浸泡12个小时,然后把米淘洗干净置入蒸锅中蒸成干饭,之后放凉。将放凉的干饭置入酿酒专用的竹箩内(竹箩呈锥状,口径约80 厘米,底部尖,酿酒时用芭蕉叶铺盖),至此,酒料形成。之后,根据酒料配置酒饼。将之前制好的酒饼捣碎放入陶盆中,用温水冲调,将酒饼水倒入酒料中,排去水分后用芭蕉叶封闭箩口。经过3天发酵后,就会闻到一股芳香的酒味。此时,在箩筐底下捅一个小孔并放置陶盆,就会有甘醇的山兰酒汁一滴一滴地流入盆中,俗称“酒滴”,这就是山兰纯液。到第7天时,用陶罐来盛酒汁,用大坛子盛酒蜜。起初,二者酒精浓度都比较低,封存愈久酒精浓度愈高。这样,黎家山兰美酒就酿制成了。

关于山兰酒,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黎族先祖楠是水神。为了生活,他长年累月在山兰园里耕作,在深山林里狩猎。一次,他劳作归来,顺便带了一大堆南椰(热带雨林中的一种棕榈科植物)嫩心当菜用,吃罢,将多余的南椰嫩心切碎,放入原来装山姜、山橘等野菜的土坛子里,封好坛子口后他又上山劳作去了。5天后,楠挑着野猪肉回到山兰园的寮棚中,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味,循味而行,一直走到封装南椰嫩心的土坛子边。楠掏出南椰嫩心,坛子里满是橙黄色汁液,他喝了一口,味道香甜;又连喝了两大竹筒杯,感觉浑身舒畅,并且睡醒后觉得精力充沛。楠很高兴,赶紧去告诉老伴。老伴向他了解了土坛子里封装的各种野菜和坛子的放置位置后,便在装满野菜的坛子里加了一些米粉。几天后,满屋都散发着香味。两人天天品尝这香醇而又醉人的南椰汁液,身体越来越好。

后来,楠的两个儿子那跃、那扎兄弟长大后,开始用山兰糯米当原料代替南椰嫩心,制作出来的汁液同样香醇可口。兄弟俩经常饮用,体力大增,为了阻挡妖魔的侵袭,他们驱石运土建造大岭来保护家园。之后,那跃的7个勤劳美丽的女儿看着父辈制作和饮用橙黄色汁液,自己也动手仿制并经常饮用。这种汁液既能消除疲劳又能驱寒,姐妹们高兴极了,还把这种液体叫“biang”。在秋天山兰稻收获的季节,姐妹们制作了大量的土坛子,装入自制的山兰糯米团,拿到山洞里珍藏起来,留待以后饮用。不知过了多少代,黎家儿女一直延续着先祖发现的这项酿酒技艺。

神秘的地藏酒

除了深受民众喜爱的山兰酒外,黎族还有一种鲜为人知、凸显神秘的酒种――地藏酒,黎语“biang扣”,意为埋在地下的酒,而这种被埋藏的酒正是山兰酒。

黎家儿女用滴进山兰纯液后的酒渣配以黎族传统酿酒工艺酿成山兰白酒,然后将山兰白酒装入陶坛,用多层烤过的芭蕉叶密封坛口,或用黏性较强的红泥与螺灰混合来密封坛口,以防止虫沙进入,然后将其埋藏于地下使其自然成酒。根据埋藏时间的长短,酒的色泽也不尽相同。坛中酒液的颜色由白色到浅黄色,到黄褐色,再到绛红色、棕褐色,2~5年后就变为棕黑色,地藏酒就制好了。正宗的地藏酒酒质醇厚,口感清甜,微带苦酸,酒性浓烈。埋藏的时间越久,酒味越浓;但是时间过长,也会使得酒液变质,口感大打折扣,失去山兰酒原有的醇和与甜腻感。

在黎族民间流传着多种关于地藏酒缘起的传说。传说地藏酒是古时的黎族老人留给自己办丧事用的。垂暮之年的老人为向来宾表达自己的敬意,会自己酿造山兰酒,将其存于陶坛并深埋于地下,告诫家人待自己去世后取出,供前来吊唁的宾朋饮用。基于此,黎族地藏酒也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传说,过去有户人家操办丧事,家人遵照逝者的嘱托从屋前芭蕉树下挖出一大坛子地藏酒。众人谨慎地揭开酒坛,一股酒香旋即扑鼻而来,酒液呈棕黑色,酒液中还悬着一个鸡蛋大小的黑褐色酒渣团。用这坛地藏酒招待来宾,宾客们赞不绝口,皆夸“酒质上乘”。

有时因封存年代久远,地藏酒的酒精浓度大增,人们饮用后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有的黎族老人因饮用过量而诱发身体不适,因此他们视地藏酒为不祥之酒。如今,上了年纪的黎族老人多对地藏酒存几分敬畏,浅尝辄止,以免引起身体异常。但不管如何,这种民间记忆很容易使人把地藏酒与古墓里的陪葬品相连,徒增些许难以言说的神秘。

第4篇: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先了解一下余先生是如何定义文化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个定义,应该说不算差,但完全可以继续深入。只是余先生随口说的“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短的文化定义”这句话,就失言在先了。虽然36字并不长,又涵概周延,可我们知道,王小波在《我看文化热》一文中就幽默地推荐过另一个文化定义,明显要比余先生的短:“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向时空传播。”当然,梁漱溟还有更短的:“生活的样法。”我喜欢王小波的,或许农民、市民以及多数蓝领们,更喜欢梁漱溟的。其实,寻觅往圣与时贤,象梁启超龙应台们,都有过生动鲜活的文化定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应该这样说,所谓“共同体”、“总和”之类的词儿,老百姓很不受用。

余先生无端地自夸,先扣掉一分。再看“创建集体人格”中“创建”这个词。我想,人格不是文件夹,不能“创建”,也创建不了。文化作用于人,向来是自然过程。而人格是从生产和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即,在基因的背景下,习染而后衍生,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有目的的“创造”和“建立”。梁漱溟表达得很浅显很到位:“是养成。”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反问:那中央新近提出的五个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你认为也有问题?——当然没问题,表述上的简洁工整而已。斗胆揣测,中央的本意,应该是建设文化环境,而不是建设“文化”本身。所以,十新增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说明,中央已开始打破“工整”,很可能有一天会明确表述为“文化环境建设”。因为,不这样表述,概念范畴将有所混淆。

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广义地讲:文化不是自然物,除此之外皆文化。狭义地讲,就是精神。或者说,就是与精神产品相关的事象,比如莫言的诺奖小说。从学界相对普遍认可的文化三层次说来看,同样也支持这一观点。即:表层是器物,中层是习俗制度,深层是精神。至于所谓的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如足协搬家择风水之类),只不过是精神的表象或是精神的某种指标。

再看“引导”这个词,它明显带有主观强制的意味和行政色彩。文化现象的生成与取舍既然是自然选择的过程,那么就很难引导使然。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的这种“文化引导”。从其过程来看,似乎有效,但结果却是失败。其原因,只能说是违背了人心的选择,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表述为“传播”足矣。根据各人内心的价值取向,自由取舍,由此衍生出“参差多态”的“幸福本源”。

究竟在文化的定义中用“精神价值”好呢,还是“精神财富”好?我个人以为,还是后者更为准确。价值作为经济学概念,首先遇到的是商品价格,即商品的货币表现。所以,涉及与货币挨着的器物文化,宜用“价值”;涉及精神产品的则宜用“财富”。表达时,如文化价值,精神财富。打个比方,说余先生是一个有精神财富的人,没错。可是说余先生是一个有精神价值的人,就有些怪异。再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很好。可是改成它在全世界都具有精神价值,就语焉不详,分量大减了。显然,财富具象,可信可用,是人类共有的。而价值抽象,因人而异,难以比对——价值的比较同偏好的比较一样,不可能有唯一的尺度。当希特勒或本·拉登站在台上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讲出他们精神价值的立论,但他们却说不出口,这是他们的精神财富。

“生活方式”归习俗,“集体人格”是习性。既然狭义的文化不含二者,而广义的文化还有其它,定义中不提也罢。经比较我们发现,王小波推荐的定义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传播。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无法经久传播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器物、制度还是精神产品,都不会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更不能算作精神财富。所以对这类文化,不谈也可。

简言之,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在这类产品中,我们筛选出精品将之积累,然后通过各种物质媒介(比如书籍、艺术品等),经过一代又一代,传向不同的地域、国家。

精神文化是“建设”还是“养成”,还有商榷的余地。而文化是否具有它的最终目标,同样可以商榷。余先生认为,“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这当然没有错,但并不透彻。爱的半透明性和善的制度起源,使我们有了一种打开缝隙,进入细部的强烈渴望。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先假定文化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但这个最终的目的或目标真的是爱和善良吗?

先说爱。爱不是器物,也不是制度,应属精神范畴。那么是否可以说达到它就达到了文化的最终目标呢?显然不可以。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地带,但核心地带不等于核心。我们不妨从文化的对立面谈起。其实余先生自己也说过,“比下定义更精彩的是明确设定对立面。”但他这句话只是用在了讨论“小人”的时候。讨论文化时从未涉及,这很让人遗憾。文化的对立面是什么?是生物。文化与生物是我们人类自身朝夕相处的两种永不可分的属性。精神文化正是对应生物的自私本能应运而生的。动物世界也有爱,那是血缘之爱;商品世界也有爱,那是互惠过程中对利的爱。而狭义文化下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没有抒情与形容的另外的专有词汇:利他;加上限定就是,无条件利他。血缘之爱是亲缘利他,其动机是本能;利人利己的交换是互惠利他,其动机是利己;而文化所要造就的,是一种广泛的群体选择的无条件利他。所以,用“爱”作为文化的最终目标,显然是模糊的,不彻底的。无条件利他才是我们要寻求的文化的最终目标。说到这里,其实并没有穷尽解析。也就是说,必须指出达成目的的途径和机制。这个途径和机制就是,用文化的核心力量,在相当的程度上,重组基因为人类设定的行为程序。

再说善良。“良”字,梁漱溟曾引证孟子的话推测过它“本能”含义的起源,这里姑且不论,只说“善”。问底穷根的解析最好从词源开始,那我们就从善字的“羊”字头说起。《论语·八佾(第三)》中有这样一句:“告朔之饩羊”,这句话的意思是,每月初一祭庙用的活羊。于是我们联想到,自己双肩扛着即将牺牲的羊时,就构成了为社会负责的“義”字。这个字的构造表意为“我肩上背着羊”是十分明了的。而且那个“我”所付出的牺牲的大小,是要符合规定的,即一定的牺牲,放在一定的献台上。这时,构成的不正是“善”字吗?(参见今道友信《关于美》)善字的下半部,可以肯定的说,就是高脚木盘一样的献台,上面大约铺着草叶。

在这里,“符合规定”很重要。善虽然是一种行为,但已是制度习俗约定下的行为,当然不无内心的自发。于是我们了知,若要行善,就要符合道德良心的准则,抛弃私欲。这对于自己,却乎要做出些牺牲。因此,善是与牺牲有关的。当付出的牺牲极大,当这一牺牲超越了一切规格,更高一级的字就出现了:美——牺牲的羊,大;甚至不是羊,而是自己的生命。这样看来,美作为价值,比作为道德最高概念的“善”还要处于上位,还要高一等,它是文化理想中的最高概念。于是,善并不是文化的最终目标就不言自明了。当由美的本质作为发端,人人都能把为他人、为种群牺牲一己之利的行为当做习惯的时候,不正是群体选择无条件利他的人类文化最高境界到来的时候吗?所以,爱和善良只是通向这个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和海拔营地。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不得不为余秋雨先生未能射中文化的十环而深感遗憾。遗憾还有下面两个。在前有“馒头文化”后有“妓院文化”的混乱不堪的以“文化”作为前后词缀的当代习语中,我们无奈地看到了余先生似乎也在添乱。象什么文化骄傲、文化等级、文化欺骗、文化耗损、文化行为、文化品行,民生文化、生命文化、书面文化、咬人文化、谋臣文化、谋术文化、个体文化、局部文化、身外文化、大批判文化等等,自制了30多个。我个人以为,这些“文化”词组中,多数可以拿掉“文化”这个“缀”。比如,余先生说过的“文化道义和文化良知,永远是文化的灵魂所在。”其中的道义与良知,就完全没必要用“文化”去修饰,拿掉“文化”是完全可以的。

余先生辞职而行文化苦旅,一定有其多方面的动因。但我们在他的字里行间明显感受到的是他对“小人”的切齿的痒痛。在《何谓文化》全书中,他把这种痒痛象生理盐水溶进血液般地融进了词章,并渲染着气氛。同时,他也用升华这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尽力做着摆脱的姿态。但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对恩怨的“黏着”和对读本受众无意识地“文化”惊扰。将心比心地讲,如果我也有曾遭际余先生的全部苦厄,我可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但是如果真有刨根问底的意抉,在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中,是不难找到解答与解脱的。我以为,所有恶意攻击余先生为人的人,都是生物属性使然。

先进去看。在没有外敌入侵或灾难震现的时候,种内的个体通常是敌对的,因为要面临食物等诸多生存要素的争夺。所以,“友善即使在大自然中存在,也是不充分的,必须制造。”对领地做过专门研究的阿德雷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A=E+F”,A为友善,E为同种成员中生出的敌意,F为偶然性的灾害。即同类中外部的敌对与灾难压力越大,内部的友善和团结就越强。马克思则更一针见血:“只有在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的斗争中,单独的个人才会形成一个阶级;否则,他们只是作为竞争者而处于敌对状态。”所以,我们不得不感叹阿德雷的见地:“敌对是一种生物学状态,它是其全部成员的天然的反应。”

第5篇: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日语翻译;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研究

随着当前国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之众多相关的研究者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都使人们深刻的意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不单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各种不同的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文字、语法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翻译是一门很重要的学术能力,成功的翻译不但可以加强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也可以成功的增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所以说,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一、日语中的文化特征

每一个民族自己语言的发展,都与其生长的环境、发展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特定的民族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会发展起自身语言,而正是这些语言,切实的反应出了这个民族的品格、文化特征,以及这个民族的历史故事以及文化传统等。日语也不例外,它也是在日本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随着日本这个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具体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一)日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

通过对日语的文学典籍、文学作品以及日常对话等材料的分析与研究后,不难发现的是,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是十分含蓄、暧昧的。例如,日本人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会直截了当的说“だめです。”,而是会用“それはちょっと…”来委婉的拒绝别人,以避免尴尬。

(二)日语的语言交流比较模糊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他们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说话用词都会比较委婉,不会把要说的话直接挑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

(三)日语的称呼用词十分尊敬

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社会等级观念十分浓厚的民族。在他们的国家里,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分明、清晰的等级观念。例如,男女、长幼等级等等,都有着十分清晰的社会等级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与身份相符的敬谦词汇。

(四)日语的男女用语十分清晰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男士的社会地位较之女士的社会地位来说更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男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一般就会比较强硬霸道,而女士的日常用语相对来说就会柔弱一些。

二、汉日翻译中如何有效体现文化特征

(一)翻译中要注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广大民众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都比较喜欢耿直的说话方式,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就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然而,日本这个国家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和我国人民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全然不同,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及意愿。这样一来,就要求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变,即将平时耿直的说话特点转变为翻译时较为含蓄的说话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将日语中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如,日语中有和汉语“请~”相同意思的“~てくださ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说法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一般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都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即“~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意思是“您能为我~吗?”。

另外,日本人在说话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所说的一句话后面加上一些语气助词,如“が”或“けど”等,并省略后面想要表达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言外之意的感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语气词适当的省略或者合理的翻译出一部分来。当然,这个翻译的前提是不会影响到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翻译中要注意谦敬的称呼用语

和我们了解到的一样,日本这个民族的等级观念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日本人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对称呼、敬谦表达进行合理的应用。与什么样的人进行交谈,或者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在这些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敬谦词语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样一来,便使得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分析各种场景与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文本或对话中的各个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场合弄清楚,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长辈、晚辈之间,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掌握。例如,在介绍别人时,要用礼貌表达“こちらは~です。”,而在自我介绍时要使用“~と申します。”的自谦表达方式。因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汉日翻译工作的成效。

(三)翻译中要注意区分男女性别

日本是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即男性在家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家之主,多数的事情都需要他们来决定,而女性则一般是主内的更多一些,具有贤妻良母的优良品德。如此一来,男性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女性一般会采用温柔、委婉的语言,而男性一般会采用一些霸道、强势的语言。尤其是终助词和感叹词的使用,女性一般使用如“わ、ね、かしら、あら”等柔美的词汇,而男性使用的则是感觉比较粗俗的“さ、ぞ、ぜ、おい”等词。正是这些不同的语气词语的使用,让人可以深刻的意识到人物的性别。

三、汉日翻译中日本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运用次数最多的交流工具,然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会存在不同语言的情况,这样一来,为了更好的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有翻译存在。当然,翻译的工作不是对两国的语言了如指掌就可以胜任的,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语言的交流,生硬、直接的翻译方式可能会阻碍关系的发展。只有了解了两国的深层次的语言文化底蕴,才能将两国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翻译出来。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汉日翻译,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在不断加强两国语言方面造诣,提高翻译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更要深入了解两国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翻译者才能翻译出更加生动、形象的作品或文章,以达到深入交流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过程中,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对本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系统的掌握,还需要对对方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是因为,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它还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汉日翻译事业的顺利发展,就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家兴.日语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

第6篇: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跨文化意识;翻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94-02

一、信息化环境下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有着很深的了解,这样才能保持比较强烈的敏感程度,强烈的敏感程度能虬镏翻译人员在翻译的时候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言的基本信息,并且还能够将源语言讲述者的想法和启迪较为完整地获得,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具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主要是文化底蕴、认知方式、思维体系三个类型。

(一)文化底蕴带来的文化差异

文化底蕴的累积主要是在该文化传承的悠久历史中实现的,各国的语言由于长期使用因而承担着记录历史的责任,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语言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以及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词汇,这些新概念以及词汇往往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代表着该文化中所特有的理念和事物,有着十分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性。如果翻译人员仅仅是对源语言本身进行翻译而忽略该语言所在的文化特性,往往就会对翻译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会使得翻译结果南辕北辙。具体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看下面这一句话:“I do not have a crystal ball,I cannot predict how long it will take”,对于这一句话我们如果只是简单地通过翻译该语言就会得到这样的翻译结果:“我没有水晶球,我没办法估计它会持续多久”。很明显这样的翻译结果是不正确的,根本不是源语言的正确翻译方式。

这就是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忽略该语言所在文化的底蕴而造成的错误翻译,翻译人员明显不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这句话出自一位挪威官员之口,这位官员当时致力于缓解斯里兰卡政府与某个民间反政府组织之间的紧张局势,目的在于解放斯里兰卡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谈判工作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这位官员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I do not have a crystal ball,I cannot predict how long it will take.”这句话中的“crystal ball”就是该文化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代表性词汇,这个词汇的意思就是西方文化中经常被提到的水晶球,而水晶球在西方文化中是女巫用来占卜的常用工具之一,因此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我对于未来会怎样不能预示,我没办法估计它会持续多久”。

(二)认知方式带来的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取向的不同、信仰对象的不同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等方面。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直接导致人们在面对同一种事物时,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认知。在对于在语言中经常会使用某一种被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表达对另一种事物的看法,翻译人员在翻译此类语言时需要十分慎重,因为这种被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有时候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形象,比如“龙”作为我们国家的图腾是十分高贵的,然而在西方国家的神话中总是作为邪恶而强大的形象存在的,如果翻译人员按照自己国家的认知方式对别的国家的语言进行翻译,龙的形象在语言中所代表的比喻就是完全不同的。

(三)思维方式带来的文化差异

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其描述方式也不同。以中文与英文为例,在描述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时候,中文比较习惯于先描述事件的起因从而引出事件的结果,先对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假设进而进行理性分析推论,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与之相反的是,英文的描述方式就有着很大的不同,英文比较习惯于先点出事件的结果,然后再给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当翻译人员对英文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注意翻译的先后顺序,将之按照中文的描述方式进行翻译才能保证语序的通顺。具体我们将以下面这个例子来鉴别中文以及英文之间的表达方式的区别:“Pakistani forces battled Taliban fighters on Monday as the militants denounced the army and government as U.S.stooges and said a peace pact would end unless the government halted its offensive”。按照英文的表达方式就是将结果先点出来,然后再将原因叙述出来。与之不同的是中文的表达方式就是先原因后结果,对于同一事件的描述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翻译人员翻译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按照中西方语言习惯的不同,我们将英文中相应的结构做出调整并用传统的汉语方式进行解说,得到的译文如下:“由于武装分子指责军队和政府为美国的走狗,并称政府不停止进攻则终止和平协定,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周一发起对武装分子的打击行动”。

三、信息化环境下翻译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第7篇: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努力开创文体工作新局面

——在全县文化体育纠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今年我县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召开的,是一次非常及时而重要的会议,对于推动我县文化体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下,我县各文化单位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繁荣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为基础,把文化体育工作同人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丰富活跃群众文体生活、改善文体设施、规范文化市场、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阵地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繁荣和发展我县文化体育事业、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文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增强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体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还不能满足于既得的成绩和现有的基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其他地区和兄弟县市的差距。随着经济科技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争相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各地文化发展已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面对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自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思想;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开拓精神,破除传统小生产的狭隘思想;树立在大视野、大格局下发展文化大生产、大市场的创新精神,破除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怨天尤人的等、靠、要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富有创造性地拓展我县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把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必须把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文化先进性的价值标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乡镇、有关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工作真正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有关方针政策,建立多元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形成文化发展的共识和合力,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同时,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要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争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开拓者,努力创造时代精神与我县地方特色相融合的先进文化。

二、坚持“三个面向”,突出重点,加快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坚持正确的方向,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是要紧紧围绕培养“四有”公民这个根本任务,繁荣和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引导基层文化健康发展。特别是文化系统要继续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有计划地组织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到生产、生活第一线体验生活,获取灵感,创作一批讴歌主旋律、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文艺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牢牢占领基层文化阵地;二是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拓宽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我县要以老年文化、少儿文化作为普及的重点,以文化馆站、文化广场和社区文化中心为基地,以业余文化团队为纽带,扶持民间艺术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协调发展,形成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三是要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化服务质量。要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着力抓好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各类群众文艺创作、表演队伍和社区文化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传播先进文化,服务人民群众。

(二)切实加大投入,全面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县、乡实际,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夯实基层文化工作的基础,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积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今年,我县要下大气力解决文化站设施简陋、陈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社区和农村文化室建设,要逐步改变设施不配套、管理不完善,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实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优势,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演艺业、电影业、音像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业,并对其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我县文化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同时,要积极培育文化中介业,规范文化中介业的设立和运行,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创新项目,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和一批名牌产品,积极引导发展文化娱乐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要加强培育引导,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坚持开放准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娱乐市场、营业性演出市场、电影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图书出版市场要加强引导,加强执法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娱乐消费,不断开拓和占领市场,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建立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和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文化行政部门要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出发,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公开为切入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不该由政府机关办的事坚决减下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文化政策、文化法规研究,逐步弱化办文化,强化管文化,使文化部门的职能逐步转到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上来。要组织文化系统干部职工认真组织学习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推进廉洁从政,进一步增强文化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大力加强监督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要积极推进文艺体制改革。要以“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为目标,积极稳妥,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推进文艺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文化艺术资源,积极外引内联,优化结构,推陈出新,形成弘扬民族文化、扶持高雅艺术的运行机制,切实增强我县各类艺术团体的活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二)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推动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是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从我县的文化工作现状来看,人才资源不足,断层、缺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全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人才资源开发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真正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超前思考、超前规划和部署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要立足实际,不断深化文化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聘任、聘用等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和会经营、懂管理、善开拓的文化经营人才,大力引进文化艺术的拔尖人才,形成艺术、学科人才梯队,实行更加灵活、更有利于调动文化艺术人才积极性的分配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创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纠风工作各项任务

开展纠风工作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是改进机关作风的重要途径,是贯彻纠风工作“纠建并举,标本兼治”方针的内在要求和长效机制,对于促进部门依法行政、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促进全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范和维护文化体育市场秩序的重任。文化系统行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文化系统这次开展纠风工作是加强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也是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文化系统各部门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学习,把纠风工作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要通过扎实的纠风工作,积极树立文化系统廉洁自律、团结进取、开拓创新、服务一流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县文物局、图书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等文化窗口单位要作到文明服务,热情接待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县文化馆也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为各族群众送去健康向上、丰富多采的艺术精品,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二是要彻底整治全县文体市场,严厉打击盗版等非法活动,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经营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网吧”、音像制品等问题,必须依法严查严办,坚决扫除“文化垃圾”;三是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强化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严格行为准则,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第8篇: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影响;方法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附属于不同的文化。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化承载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而这些差异性往往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所以在国家交流中,译者们不仅要对语言表层的转换,还要考虑其中的文化因素,提高翻译的质量,也使之更加恰当和准确。

1.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中的表现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词,笼统地讲,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既包含了价值观念等意识方面的小文化,也包含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和地理环境等物质方面的大文化[1]。语言作为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承载着该地区特有的文化,这些差异性都影响着汉英之间翻译的思想表达。下面,就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展开叙述。

①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俗话说:“近山识鸟音,近水识鱼性。”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英国是一个西方的岛国,四面环海,海洋生物繁多,航海业发达,全年温和湿润,适于园艺业的发展;中国位于东半球,由于亚热带季风的气候,农业是其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的祖祖辈辈都居于亚洲大陆,生活也离不开土地。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喻人铺张浪费,花钱奢靡,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用“挥金如土”。虽然两个词的喻体不同,但是意义是一样的。再比如,由于英国常年是盛行西风的,所以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而在汉语的文化体系中,春天经常刮东风,所以东风也具有很多引申义和喻意,比如“东风拂面”、“改革的东风”等。故而我们在阅读雪莱的《西风颂》时会有所误会。

②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英语所在的民族和地区注重逻辑和抽象思维,而汉民族则是更注重具体思维[2]。比如,汉语中的一个成语“胸有成竹”,如果直译成:have a bamboo in one’s chest.就会让人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甚是费解,但是当我们用一种逻辑思维来意译: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则让人很容易就了解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思维方式中,英汉最明显的一个差异其实还是在于英语重直线思维,习惯直截了当,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而汉语则是重曲线思维,习惯从具体到概括,从众归一。比如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里的开头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3].但是我们汉语却总是先把事实叙说了再来进行总结,这句话在中文是这样的: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个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其思维方式的差异由此可见。

③风俗习惯的差异性。风俗习惯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传统习性,风尚或是礼节,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着非常强烈的制约作用[4]。而其在英汉翻译中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因为语言来源于生活,所以它在潜意识里就要求译者要了解该语言所包含的一些缘由。比如,关于数字“8”,它是汉语使用者广泛喜爱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发”谐音,代表着人民要发财的愿望,其寓意是吉祥的,但在英语中的“eight”,是没有该层含义的。相反,英语中对数字“seven”是情有独钟的,其中不只因为它的风俗习惯,还包含着它的宗教色彩,在西方人的眼里,“7”是一个命数,上帝用了“7”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他的身边有“7”个天使,而且一个星期有“7”天,在他们的眼里“7”就意味着幸福与幸运 ,但在我们汉文化中却没有[5]。另外,中西之间对颜色也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也反映出了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以白色为例,在西方,白色象征着纯洁,新娘在婚礼上也是身穿白色婚纱;但是在中国,只有葬礼上悼念死去的人时才会穿白衣,婚礼上却总是穿上大红礼服来象征红火吉祥。所以有时不了解其风俗习惯,对其翻译出来的文字也就无法理解,只有充分了解其生活习惯,才能清楚其中包含的蕴意,才能给翻译提供方便。

④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其中包含着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难题。比如“meet one’s waterloo”是源于法兰西的缔造者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一事,以示拿破仑反攻的失败,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一历史事件,那么对其中所包含的喻意就不得而知了。又比如《史记》中“鸿门宴”这节里说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意思就是“别有用心”,但如果译者没有阅览过司马迁的《史记》,不了解项庄和沛公为何人,那么要他进行翻译估计很有困难,其表达的意思也很难理解。所以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对双方的历史文化都有相关的认识,有了历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双方的交流才会更加顺利。

2.文化差异下的英汉翻译应对措施

翻译活动不仅是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应该要在语言的基础上,再联系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将原文要表达的真实意蕴给真确地表述出来,而这也是使翻译工作达到“信、雅、达”的关键。

①附加注释。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成语或是句子一种语言所特有的,比如中国的成语“东施效颦”,如果就简单地翻译成“Dong Shi imitates Xi Shi”则没有把这个成语“胡乱模仿,效果极坏”的意思给完整表述出来。但是如果在旁边进行注释的话,比如(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girl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 Shi was a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Xi Shi to be beautiful as Xi Shi.)这样读者或是译者不需要查阅太多资料就可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并且一目了然。

②意译法。直译是翻译最原始也是最忠实原文的翻译,但是有时限制于文章的结构形式与风格,往往需要对要翻译的内容进行填词或是删字,以求文字的通顺,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英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as thin as a shadow.”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就是“瘦的像影子”,但是由于我们汉语没有这样的一个比喻,为了更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我们就可以译成“瘦的像猴子”。

3.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差异,也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翻译成为了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而翻译工作者是构建这座桥梁的设计者,为了让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更紧密,翻译工作者应积极了解双方的文化,消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黎功成.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英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3):14-25.

[2]陈凯.试论翻译的跨文化内涵[J].宜宾学院学报,2011,32(09):112-117

[3]李建莉.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5(03):68-75.

第9篇: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化翻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94-02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也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cuturalism),是以本雅明、德里达和韦努蒂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从语言、文化和哲学等方面对翻译进行的论述,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解构主义的核心是否定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论(anti-logocentrism),否定形而上学以及结构论,颠覆了二元对立,主张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一、解构主义理论

(一)本雅明――纯语言

德国翻译理论家、语言哲学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先驱者。本雅明于1923年出版的著作《译者的任务》被公认是结构翻译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后来被学界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1]。本雅明也因此被称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人”[2]。本雅明的翻译观和他的语言观是紧密联系的。在《译者的任务》一书中,本雅明论述语言的本质与翻译时,提出了“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概念。他认为,各语言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依存的亲缘关系,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翻译就是要追求意指方式上的呼应;译者的任务是协调语言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使碎片式的语言互相连结,互相补充,成为一种独特的新语言,即“纯语言”[3]。本雅明强调,译者的任务就是发展纯语言,他将原作和译作都视为“纯语言”的碎片,并把译作比喻为原作“生命的延续”,就是要在原作的重新创造中解放被另一种语言囚禁的纯语言。基于“纯语言”,本雅明肯定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总之,本雅明的翻译思想与他的语言哲学相关,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发展纯语言来延续原作的生命,他关心的是原作的“此生和来世”以及它们继续生存的可能。换句话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具有主观创造性,原作得以生存依赖于译作,译作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二)德里达――延异和撒播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被公认是解构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德里达于1967年出版了三本重要的著作《写作与差异》、《声音与现象》和《文字语言学》,奠定了他解构主义思想基础。德里达在他的论著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解构主义理论,即延异(differance)和撒播(dissemination)。德里达刻意将索绪尔的”difference”中字母”e”换成了字母”a”,组成一个新的法语单词”differance”,即“延异”。德里达“延异”的涵义远远大于索绪尔的“差异”,指一切存在物的差异性。德里达的“延异”对应的动词是differer,有两层涵义,一是differ(差异、区分),指空间涵义,二是deffer(延期、推迟),指时间概念。德里达进一步将“延异”用于翻译,从而产生了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保留这些差异,并通过翻译来揭示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4]。德里达提出的文本意义的观点与词语意义的观点相似。德里达还注重译作与原作之间差异共生的关系,认为文本具有互文性,但文本又像语言一样,不具有确定的意义。相同的文本经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涵义,而且相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文本进行解读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德里达称这种现象为撒播。总之,在德里达看来,文本就是语言自身的游戏,翻译是文本的书写形式之一,也就是语言游戏的自动过程。他强调的是语言和翻译本身,翻译本身就是从一种文本到另一种文本无限循环的相互作用,因此,翻译保证了语言的重现与重构。

(三)韦努蒂――“异化“论

本雅明和德里达都是通过研究翻译问题探讨哲学的本质问题,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倡导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是通过哲学与翻译的联系探讨翻译学本身的解构主义思想,即“异化”论。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就是用不流畅的翻译风格使作者“可见”,突出原作的“洋味”。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1995年出版的《译者的隐身》这一著作中。韦努蒂指出,美国的翻译实践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归化”法,即用符合译作规范的语言来翻译原作,消除了原作的异国风味。韦努蒂的“异化”观强调对译作和原作都具有陌生化效果,凸显译者的自主创造意识[5]。在韦努蒂看来,翻译就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求同过程,即用相似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相似的信息。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能无视于原作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韦努蒂提倡在翻译过程中求同的同时,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异国文化的特色和外国语言的味道,即保留了原作的“洋味”。

二、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与解构主义有直接的联系。解构主义翻译观是以本雅明、德里达和韦努蒂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学者对翻译进行的论述,他们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重要的组成部分。后结构主义中“后”的意思是超越,因此又称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翻译观改变了结构主义的传统翻译标准,不再追求译作要忠实于原作。解构主义者强调,译者是创造的主体,翻译的文本是重新创造的新语言,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解构主义翻译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作语言是新生的语言;(2)原作取决于译作,没有译作,原作就无法存在,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作而不是原作所决定的;(3)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关系;(4)翻译应尽量表现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译作的价值取决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5)翻译是一种双重权利话语制约下的产物[6]。解构主义翻译观集中表现为:原作取决于译作,没有译作,原作就无法存在。原作的“此生和来世”不是取决于原作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译作的特性。解构主义翻译者认为,正是翻译文本在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在翻译文本。解构主义翻译观不再关心文本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与该文本构成差异关系的其他因素。这改变了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进步性。解构主义对翻译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本质和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存异”,而不是“求同”。译作和原作是平等互补的,这就要求译者要增强保留原作的语言文化特色的意识,从而正确对待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

三、文化翻译的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作和原作者的解构,实质不是要否定原作和原作者,只是考虑到了原作之外更多的影响因素,让读者更全面地看到翻译活动[7]。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翻译技巧,也没有详细论述具体的翻译过程,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崭新的翻译观或翻译思想,在更高的层面上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译者对原作的解构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被看作是翻译过程的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译作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翻译活动的中心。译者本身属于一定的文化,他所属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技巧的运用。译者的思维方式、译者对原作和原作者的了解、译者翻译一部作品的目的与译者的目标读者等都会影响和制约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技巧的运用。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译者作为具有双文化和双语能力的中介者,作为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具有传播文化的使命感。

(二)译文语言的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之经典著作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指出,原作和译作之间是一种“此生和来世”的关系,原作经过翻译被赋予新的意义,从而获得延续的生命。因此,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来,译作是原作的再生。翻译不仅是表达原作的活动,更是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活动。解构主义者用互文性来解释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关系,而且他们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从而确定了译者和原作者的平等地位。翻译过程的第一步是理解原作,原作跨越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民族和语言体系进入不同的环境,必然会受到译语语言的影响,通过研究原作的体裁、内容、时代背景等尽力再现原作的“原味”。文化翻译是动态的,把握翻译的动态实质,尊重译者、译语、读者之间的立体式互动,尊重译作的来源,尊重原作和原作者的文化,译作才容易被原作者和译作读者所接受。

(三)读者对文本的解构

解构主义观强调,原作想延续生命,就必须要有译作。由于文本本身不具有确定的意义,相同的文本经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涵义,而且相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因此每一次对原作进行翻译,都会改变其原作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译者和译作读者不断地对原作进行翻译和理解,只有对原作不断的翻译和对译作不断的解读,原作才能生存下去。而且,文本本身能存在下去,是依赖于译作所包含的特性[8]。翻译是译者和译作读者之间的交流。在解构主义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关注的是其心目中的预期读者,他们为这些读者而翻译。而每一个读者解读文本又是一个对文本意义进行选择的过程,他们理解的意义都是对原作意义的撒播,使其意义具有合理性和多元性。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活动,是不同语言间文化的交流,解构主义及其翻译理论的论述与研究促进了不同语言间文化的交流。从解构主义的视角看,翻译是原作生命延续,而不再是对原作的简单重复。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具有主体创造力,其使命是转换原作并赋予原作以新的生命,原作包含着一种生存的解构和形式。从解构主义的角度看文化翻译,解构过程中蕴含着原作的创新,翻译赋予原作以延续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3).

〔3〕Benjamin, Walter. The Task of Translator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3.

〔4〕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张永喜.解构主义翻译之再思[J].外语研究,2006,(0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