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矿山生态修复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山生态修复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山生态修复总结

第1篇: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关键词]矿山开采;地质灾害;恢复治理

0引言

矿山的建设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对当地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2],为了更好地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矿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及时防治地质灾害隐患、修复被破坏的水土环境、复垦被破坏的土地[3-5]。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多年的调查分析,矿山开采主要会产生5个方面的问题:①矿山开采塌陷导致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并伴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②矿渣堆放产生的地面压占及污染问题;③矿山开采导致含水层破坏,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用水;④矿井水污染问题;⑤矿区植被破坏问题。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1)预防措施。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矿区特点、生产方式与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开采、留设保护煤柱、提前搬迁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避免和减缓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2)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对于危害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减轻或消除矿山地质灾害危害。(3)矿渣综合利用措施。矿渣的堆放不仅会压占土地,造成原生植被的破坏,而且会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因此,应大力推行矿渣综合利用技术。例如,煤矸石主要利用方向有煤矸石发电、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生产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等高附加值产品、用煤矸石复垦塌陷区及修路等。通过综合利用矿渣,做到矿渣零堆放,减缓矿山地质环境破坏。(4)饮用水工程措施。矿山的开采会破坏地下含水层,导致含水层结构破坏、水位下降、水质变差,当涉及到周边居民生活用水的含水层被破坏时,会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在开采影响居民饮用水含水层前,应提前布局饮用水工程,如利用深井或水库作为水源,布置管道引水工程。(5)矿井水处理措施。矿区内矿井水直接排出会污染周围环境,矿井需设置井下水处理站,矿井井下排水经处理后可作为场地生产消防用水水源及井下生产防尘洒水水源。(6)植被恢复措施。矿山开采一般不会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因此矿区植被恢复措施一般为植被补植。植被应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例如在山西多选侧柏,因其较耐寒、耐干旱、耐贫瘠、可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生长,且整体存活率、环境适应度和观赏度较好。

3恢复治理效果

以山西某矿为例,该矿多年来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主要采取了地裂缝充填、崩塌治理、农村道路修复、河道堆积物清理、村庄搬迁、植被恢复、供水工程建设、矿井水处理及监测等措施。通过多年治理消除了矿区内大部分地质灾害,避免了矿区内村民住房遭到破坏,解决了周边居民饮水问题,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地改善,缓解了矿山生产与周边居民的矛盾。

4结论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应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矿区特点、生产方式与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2)地质灾害治理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重中之重,应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证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3)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缓解矿山生产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禹.煤矿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技术的实践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20(10):190-197.

[2]牛磊,赵志芳,曾诗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8(9):34-35.

[3]张夏,苑泉.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0,27(12):175-176.

[4]武强,刘宏磊,陈奇,等.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与实践[J].煤炭学报,2017,42(5):1085-1092.

第2篇: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关键词: 矿山环境; 地质问题; 治理对策

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因素

诱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因素,一是人为的因素。①从自然环境因素的角度去分析: 我国的矿场资源具有地域分布不均等特点,我国很多地区的矿场资源都分布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进行矿场资源的开采,往往多伴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这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进行矿场开采,很容易就触发地质问题,加剧灾害的强度,这些地质问题由原生地质条件引起,相对来说是次要原因。②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规模的矿山开采活动不仅改变了矿区地质环境,还影响到了矿山的自然生成,造成地质灾害及环境问题。例如,目前人类对矿山地区的开采方式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前者对地形地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还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后者则易造成塌陷、裂缝等一些列的问题。

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类型

2.1 地面裂缝问题。地面裂缝问题在矿区的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导致地面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就是采矿。通常情况下把地面的裂缝分为两种: 其一,规模较小的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在中小型矿开采中出现,裂缝只是一些小陷坑,裂缝之间的间距很大; 其二,沉陷盆地附近出现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分布非常均匀,且多呈平行关系,规模较大、影响范围也较大。

2.2 地面塌陷问题。地面的塌陷问题在我国矿区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现象,塌陷的状态同开采区位置的地质环境和开采的方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山西省长治矿区开采区地面塌陷的形状为波浪式,塌陷的面积很大、深度较浅。

2.3 坍塌问题。在矿山中出现的坍塌情况多为小范围坍塌,出现的地方多为采空区域,由于开采而造成边坡失稳形成的。坍塌问题对人们们的人身和财产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处理坍塌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

2.4 泥石流问题。在开采的过程中会持续爱你很多垃圾、废弃矿物等,这些都为泥石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出现泥石流的地区多为连日降雨、堆积物松散的地区,矿山废弃物就会触发,进而导致泥石流问题的发生。

2.5 矿区开采后的“三废”问题。矿山环境地质中的三废问题,主要是针对矿区开采后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问题来说的。所谓的三废,是指固体废弃物,液相废弃物和气相废弃物。固相废弃物主要包括了煤矸石、粉煤灰、剥离废弃物、废石等固相废料,此项废弃物一般都具有放射性物质,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了占地、边坡稳定、淋滤污染、风化扬尘污染等等。液相废弃物一般指废水,包括无机无毒水、无机有毒水、有机无毒水和有机有毒水四项,包含的化学物质会带来水体污染。气相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弃,粉尘,扬尘等,所夹杂的有害物质会对自然大气造成影响。

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对策

3.1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包括: ①在政府的引导下完善立法及规章。例如,认真贯彻国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将矿山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列为企业的重要义务,落实责任归属与权限,做到有法可依。②进一步完善矿山地区的责任机制。针对人们不合理的开采活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除了要政府加强行政管理外,对于已经造成危害的区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加强治理力度。③提高重视,建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机构。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机构,协调气象、水文、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3.2 技术措施

3.2.1 工程技术措施

对涉及到工程技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①崩塌地质灾害防治: 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了危岩清除,坡面清理和废渣清理。②滑坡地质灾害防治: 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包括截排水措施、锚杆措施、土钉支护措施。③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止方案分为四种,包括了水治方案方案、土治方案、排导方案以及综合质量方案。④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 地面塌陷地质的防治方案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废弃土地的治理,使土地重获新生; 第二种是对采空区进行强化,采用注浆或维修的方式进行治理。

3.2.2 生态环境恢复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对象包括土壤和植被。①对土壤环境的恢复方法包括两种,第一种为地形的修复,也就是对裂缝、沉陷进行回填或设计高程; 第二种为土壤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①在对植被进行恢复时,植物种类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尽量选择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抗旱耐湿的树种; 关于植被的恢复技术无疑就是在废弃的土地上进行植被的栽种;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把废弃的土地分割成多个小块,相间的进行植物的种植,一方面节约了经济的支出,另一方面还能使植被快速的恢复。

4. 总结

综上所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内容,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探究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我国矿山环境地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相关实践经验给出了合理化对策,以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做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经济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对矿山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防止污染,防止破坏。相信随着我国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工作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进行矿场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环境地质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原因,进而对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类别进行了逐一介绍,最后对矿山环境的治理对策给出合理化化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3篇: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国家促进资源型地区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为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2007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提出2010年前,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转移支付资金303亿元,其中2011年资金135亿元,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等。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棚户区改造为例,自2007年4月起,国家先后对东北三省煤矿棚户区改造以及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所需资金给予投资补助,并下达补助投资计划。对不能通过商业开发的棚户区改造所必要的小区内部基础设施、以及与市政公共设施连接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以及配套学校、医院的建设给予投资补助。2004年9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国土资发〔2004〕204号);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是国家组织开展的政策性扶持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目标是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新发现并查明一批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效

近些年来,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转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性转移支补助资金为逐步解决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二是接续产业培育初具雏形,产业转型取得新成效;三是民生状况逐步改善;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五是城乡面貌发生重大改观,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六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自国家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以来,资源危机矿山的深部及找矿专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辽宁阜新八道壕煤矿、安徽省铜陵市铜山铜矿、河南灵宝市秦岭金矿、辽宁抚顺红透山铜锌矿等找矿工作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取了一些重要的后备资源。据统计,自专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探获新增资源储量68.65亿t,其中原煤52.89亿t,铁矿石10.5亿t,铜金属量327万t,铅锌金属量848.9万t等,平均延长资源危机矿山服务年限17a,稳定职工就业60万余人,为国家提供资源保障、稳定矿山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为资源危机矿山所在的城市转型工作赢得了时间。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旧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资源枯竭城市大多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已经面临着因资源缺乏而困的局面,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受到严峻挑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较长时期的探索来逐步化解,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且资源枯竭型城市现有工业企业中,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企业较少,效益普遍较低,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量的支出需要国家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保障压力逐年增大。中央给予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对资源型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支持力度和时间还不够。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国家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由于矿山采区、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环境和生态的不断恶化,因塌陷造成供水、供电、道路、学校破坏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同时这些区域的移民问题已刻不容缓。交通发达是促进一个地区发展的必备因素,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设施落后,招商引资受到限制,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交通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实施大通道建设迫在眉睫。

相关政策建议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下,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资源瓶颈问题仍然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依然是一个城市面临的主要内容,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继续给与相关政策支持,使地勘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2008年以来,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下达,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0年经国家发改委评审,经批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实施期是到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启动的一批重大替代产业发展项目才刚刚起步,要真正形成替代产业还有一个较长过程,并且生态环境修复任重道远,民生问题解决任务艰巨,建议国家发改委延长中央财力性转移支持期,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同步,使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中央财力的引导下,加快实现转型发展目标。《关闭条例》仅适用于因资源枯竭而关闭的矿山,不适用因经营不善等其他原因造成的矿山关闭;适用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矿山关闭(其中对国有矿山关闭要有特别规定);适用于独立法人和非独立法人矿山);适用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资源枯竭矿山,也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资源枯竭矿山。鼓励资源型(矿业)城市推进矿业循环经济,拓展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提早规划资源型(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目标,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延长矿业加工的产业链。认真做好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业走集约节约、清洁高效、绿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矿山生产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在矿山闭坑前,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矿山企业对矿业用地及塌陷区进行了恢复治理,但企业因资源枯竭闭坑后,受现有土地政策的制约,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量闲置的矿业用地无法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议国家建立相应的矿业用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自然生态的良好,是城市最好的“名片”。资源型(矿业)城市应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构筑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抓住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引导绿色投资,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新的增长点,推进绿色转型。#p#分页标题#e#

第4篇: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2017年以来地矿岗根据省国土厅、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监管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现对2017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分析论证,落实规划编制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要求,我局委托技术单位编制《XX县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对“十三五”期间矿产管理的各项目标指标、主要任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恢复治理项目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经专家评审通过,已上报给县人民政府审定,审定通过后将由县人民政府报给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实施。

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

(一)开展矿业权人信息公示、固体资源统计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安排部署,地矿岗按要求开展了2017年度矿山固体资源统计和年度矿业权人信息公示工作。我县XX矿、XX矿、XX石场均按要求在时间节点前完成数据填报、公示。

(二)推进石料采矿权整合,严格规范保障性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综合回收利用资源

做好XXXXX矿出让前期准备工作,该采矿权设置出让由县政府批准,我局委托省矿业权交易中心实施采矿权招标活动。2017年3月底,XXXX采矿权在XXX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施出让。

按照局班子工作部署和矿山管理当前最新工作要求,地矿岗督促矿业权人编制XXX、XXX采矿权的矿山恢复治理、土地复垦、资源开发利用“三合一”方案,该“三合一”方案于2017年10月组织专家评审,经研讨论证,方案获通过。

(三)推进XXX矿、XXX矿投产

按县政府统一部署,协调发改、科信、安监、林业、环保等部门做好XXX矿各项行政审批手续办理。目前该项目采矿用地已基本落实,并取得环评批复、林地占用手续,我局已核发采矿许可证给矿业权人。矿业权人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待试运营后取得安全生产相关手续即可投产,预计项目2018年度可顺利动工开采。

XXX矿的项目用地由于涉及我县“多规合一”工作,我局已去函县规划部门,要求将矿区范围纳入XXX县总体规划,并督促矿业权人尽快办理环保、林业相关手续,组织编制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方案》,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我岗已要求矿业权人尽快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协议书》,并按最新的政策要求设立矿山恢复治理基金。

(四)形成陆砂资源调查(详查)评价报告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最新工作部署,我局与相关技术单位及时沟通对接,将我县陆砂资源调查评价初步成果纳入《XXX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并对《规划》进行补充完善。

三、加强地质环境治理

(一)加快推进XXXX治理项目

积极推动XXXX矿山治理工程项目,委托技术单位加快项目相关技术方案的编制,并于2017年2月召集相关部门、业主代表、铁路企业举行听证会和现场踏勘,充分征集意见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向县政府上报,请求县政府与XX部门协调,征求XX部门意见,加大力度推进工作开展。

2017年12月,我局牵头协调环保、林业、安监、公安、发改、镇政府等单位,与省自然资源厅、省地环总站、资环院、省爆破行业协会有关专家,在对XXX进行实地踏勘后,召开该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的论证评审。经专家讨论,该《方案》基本通过评审,待技术单位进一步修改完善后送交XXX,以获得XXX企业对项目的同意和支持。

(二)推进废弃矿山恢复治理

为做好历史遗留、闭坑废弃矿山的恢复治理,请示县政府制定印发《XX县裸露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深入开展生态专项整治,联系技术单位对9个废弃开展矿山现状调查,要求原矿山企业履行矿山治理义务。

四、牢记宗旨,维护群众权益,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矿岗认真、负责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XX潜在滑坡等7个隐患点进重点巡查和监控。根据省厅、局班子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地矿岗根据汛前、汛中、汛后等不同时段的具体工作要求,展开隐患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确保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安全度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编制地灾防治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应急预案

我县“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于2017年6月17日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讨论通过,未来“十三五”期间将按该《规划》开展工作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

2017年,为切实做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局呈请县人民政府,代拟《关于印发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请示》,《XX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编制7个重要隐患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应急预案》,明确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相关责任,建立县、镇、村三级联防体系,将重要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县、镇、农场、村委会、村民小组、农场连队、学校等层层分解责任到单位到个人,公布各隐患点负责人、监测人、预警人的姓名,联系电话,报警电话等。

(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动态管理

对县内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按年度开展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更新有关监测人员信息。本年度,我局共调整更新3个隐患点的4名人员,分别是XX崩塌(更新2人)、XX不稳定斜坡(更新1人)、XX泥石流(更新1人),当前我局建立起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0名群测群防监测员体系,基本能够承担汛期期间的监测预警。

(三)落实汛期期间地灾“三查”工作制度

2017年汛期期间,我县先后遭受“XX”、“XX”、“XX”等台风侵扰。地矿岗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雨前排查、雨中巡查、灾后复查”的三查措施,做到汛前对各个重要地灾点加强检查,汛中对各个重要地灾点的险情进行巡查,汛后对各个重要地灾点进行核查,认真和预警人和监测人做好沟通,嘱咐他们在汛期对加强巡查监测,做好监测记录,一旦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四)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做好地灾监测预警

地矿岗在接到气象预警后,主动率先对地灾隐患点进行汛期排查,向地灾点监测工作人员传达省、县工作要求以及可能面临的不利形势,要求监测人切实做好排查到位、巡查到位、检查到位,发生灾情立即报告。加强与气象、水务、交通、乡镇政府、供电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传达和共享气象信息,准确把握台风等气象灾害动向,及时监控降水量。

(五)落实应急值守,确保信息上传下达

地矿岗严格落实台风期间应急值守制度,坚决贯彻省厅的有关部署,建立应急值守和报告制度。根据局班子统一部署,实行24小时值班待岗制度,定时报告最新情况,出现险情随时报告。全力做好我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道路两旁、矿山其他存在地灾隐患点的防范工作,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7年度我局累计排查、巡查隐患点77次,接待省厅工作组、专家组7个共24人/次,配合省厅技术单位开展基础调查2次,对隐患点开展调查复核21个/次,组织7名监测员代表和3名本系统人员参加地质灾害防治培训会议1次、观摩学习应急演练1次。经过一年来上下齐心的努力工作,我县2017年度未发生地质灾害,汛期期间也未发生因灾害而转移受威胁群众的情况,未发生应急突发事件,确保本年度人员零伤亡。

五、2018年的工作计划

1、深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清理整顿,全面清理我县境内特别是涉及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矿业权

2、推进XX矿山治理工程项目取得铁路企业同意,加强部门协调,加快推动项目实施

3、推进XX砂岩矿、XX页岩矿尽快进场投产,积极推动XX采矿权、XX采矿权的登记发证工作

4、做好2018年度汛期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巡查工作

第5篇: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1.1专项起步阶段

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2000-2002年,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启动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作。三年共投入治理资金2350万元,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湖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四川省、北京市等16个省(市)的老矿山,安排了18个项目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治理矿山类型包括铁矿、煤矿、铅锌矿、铜矿和石材矿等,治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和土地复垦。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下一步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通过项目示范,理清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的总体思路、投资方向和重点。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点多面广,成因类型复杂,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需资金巨大,必须按照新老问题区别对待的原则分清治理责任,明确中央财政资金的治理重点,依轻重缓急分步实施,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充分发挥中央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其它资金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重点是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二是矿区地下含水层的破坏;三是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破坏;四是矿区土地资源的破坏。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划分,主要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以2006年为界限,2006年以前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都归属为历史遗留问题。

1.2专项快速推进阶段

在总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经验基础上,2003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出台了《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财建[2003]530号),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财政专项支持的项目重点和支出方向等。自此以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依据,专项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2003-2009年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快速推进阶段,共投入项目资金85.5091亿元,安排的项目数量累计1577个,项目几乎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43个不同类型的矿山。2003-2009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数量和资金分布见图1、图2。统计显示,2003-2009年,项目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从最初2003年的1.7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6.059亿元,单个项目平均经费由2003年的23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037万元。累计安排项目数量最多的前五个省份分别是:湖南省71个项目,山东省61个项目,辽宁省56个项目,黑龙江省56个项目,甘肃省56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数量最多的前五个省份分别是:辽宁省54841万元,湖南省51070万元,青海省50870万元,黑龙江省50420万元,河北省36610万元累计投入经费最多的前五类矿山分别是:煤矿278500万元,砂石建材矿156721万元,金矿115460万元,铁矿70100万元,石灰岩矿29900万元;累计安排项目数量最多的前五类矿山分别是:煤矿452个,金矿255个,砂石建材矿201个,铁矿146个,石灰岩矿88个。

1.3专项优化调整阶段

在2003-2009年的治理专项快速推进阶段,虽然投入经费在逐年增加,但项目的数量也在增加,项目平均投入经费偏少,存在项目多而散,覆盖面广,经费投入不足、持续性差的问题。受项目经费限制,许多项目区只能完成对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治理的整体效果不明显。2008年12月国土资源部实施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10],确定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76个重点区域。2010年4月国土资源部又实施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15年)》,在全国76个重点治理区域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上述两个规划的实施,为下一阶段调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思路和重点,完善治理项目设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据。2010年至今是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调整完善阶段。本阶段项目的投入重点和方向发生了一些改变,由过去支持多而散、经费少的小项目转向支持重点工程的大项目。自2010年起,重点开展国务院确定的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以及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急需治理的其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中央财政专项的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实施的项目数量却显著减少。2010-2012年资金投入达到148.6936亿元,而安排的项目数量累计303个。2010-2012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数量和资金分布见图3、图4。统计显示,2010-2012年,累计投入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达88.4亿元,而投入示范工程等其它治理项目的专项资金达60.29亿元。本阶段治理工作的特点是财政专项投资方向更加明确,治理重点更加突出,项目经费大幅度增加,在项目设置上更加强调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成片治理的理念。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2.1主要问题

(1)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不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地质环境基础资料和数据作支撑,但绝大多数矿山没有进行过的地质环境专题调查。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缺乏技术规范和预算定额标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缺乏专门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规程和预算定额标准,给工程预算、投资控制、预算审查等都带来许多不便。

(3)项目的监督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由于缺乏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使得项目的立项申报、项目审查与预算下达、组织实施、监督管理、项目验收与成果管理等方面没能制度化,给项目的监督管理造成困难。

(4)治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点多面广,治理难度极大,所需资金多,中央财政专项财力有限,资金的投入仍然不足。

(5)治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就目前的项目实施情况看,缺乏经济可行、技术先进的治理措施。

2.2对策建议

(1)加强重点矿山地质环境专题调查。查明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2)尽快开展重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以重点矿山为单元,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监测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闭坑后所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3)加强科技研究,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复绿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法研究及探索,推广经济可行、技术先进、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方法。

(4)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渠道多元化。建立多渠道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整治、工业园区建设、城市改造相结合;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机制。

(5)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应尽快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制定奖惩措施,改进项目款拨付方式,通过资金拨付调控项目进展,使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实施一批有带动性、影响性的大项目。扶持进展顺利、效果好的项目。

3几点认识

(1)历史时期,人们只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矿山环境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一种“吃了祖先饭,断了子孙路”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发达国家曾经历过先破坏后治理的阶段,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留下了很多难以整治的“后遗症”。发达国家矿山环境治理的经验充分表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及时进行治理和恢复在经济上是合算的,而先破坏后治理的代价将是昂贵的,甚至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害。

(3)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是一个矛盾体,要破解这一矛盾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中。在矿产资源开发上要坚持科学、有序、合理、适度,在矿山环境保护上遵循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消化旧账、不欠新账,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6篇: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关键词:环境地质问题;地质勘察;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P597+.3

我国地理学定义,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是指由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或有用元素,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赋存于地壳内的自然资源[1]。从矿床资源学来讲,更强调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它们以元素或化合物的集合体形式产出,绝大多数为固态,少数为液态或气态,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矿产。

1.矿产资源与地质勘察

矿产与它们的衍生产品渗入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习俗、商业、福利和生活质量。战争可赢得和失去拥有矿产的权利,矿产勘探过程能导致新的殖民地产生。当今世界,矿产资源的拥有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与权利的象征,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支柱。在日常生活中,矿产及其衍生品也随处可见,同样能够反映一个家庭的富有程度,矿产与奢华如同连体兄弟分不开。然而,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随着不断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储藏量与可开采量日渐减少,人类面对矿产资源的可利用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地质学家在可利用矿产资源预测与勘探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矿山环境研究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地质工作领域。由于矿山开发可能诱发重大的地质灾害,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矿山环境工作中,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酸性排水的治理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例如,加拿大为了保证矿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开发和应用新技术预防和控制酸性排水,一方面致力于矿务和化石燃料资源加工有关的恢复和环境治理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2]。

2.环境地质问题

我国西南红层地区、黄土高原、西北内陆盆地及山地高原分布着一些严重缺水或季节性缺水地区,还有一些与劣质地下水相关的饮水型地方病区。工作重点为在不同类型缺水区和地方病区选择典型地区开展人畜饮用地下水勘查示范,查清地下水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地建立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总结地下水富集模式和勘查开发模式,为类似地区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包括西北河西走廊、塔里木等内陆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河北太行山区、辽宁西部山区、川渝滇红层地区,松嫩平原、河套平原、大同盆地、银川平原等高砷、高氟地下水区以及四川大骨节病区。2002~2012年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25.82万km2,1:5万遥感21.58万km2,水文地质钻探11.9万m。

通过地下水勘查,从宏观上掌握了严重缺水地区和劣质水区(高砷、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和现状,按照黄土高原区、内陆盆地山前平原区、山地高原区、红层盆地区和劣质水区5种缺水类型,选择典型地区开展了地下水勘查示范,探索出“划分类型,典型示范;总结经验,编制区划;辐射带动,逐步解决”的工作模式和“调查一示范一区划”的工作方法。在基岩山区,发现并总结出叠瓦状台阶型、棋盘型和隐伏风化壳型等基岩裂隙水富集模式;在内陆干旱盆地等地下咸水、淡水交错分布区,总结出“河流冲淡型”、“古河道型”等淡水体形成与埋藏模式[3]。

3.环境地质问题在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安全,必须彻底解决我国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些最具挑战性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大油气田和大矿或矿集区;如何在新的勘探领域寻找油气藏和矿床;如何更科学地评价地下资源的潜力;新的和非常规的地下资源有哪些;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如何评价土地质量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什么机制导致物种濒危,如何进行防范;生态系统是怎样退化的,如何防止和恢复;如何迅速查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分布和原因并防止其发生和扩散;怎样安全地处置有毒和放射性废物,如何修复被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如何改善大气质量,等等。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让人民拥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空间。因此,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应彻底摸清我国地质灾害底数。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应将此项工作列入计划,基本掌握全国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圈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拟定全国及各省(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每年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汛前、汛期和灾后的地质灾害检查研究,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同时,要健全完善五个体系:一是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三是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各省设监测站,地(市)设分站,作为政府管理的“眼睛”;四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五是建立政府预测预报体系,加强预报工作[4]。

具体说来:东部地区。首先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灾区划,并据此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布局,避免将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建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区和矿山采空区。中部地区。要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国土经济开发区和大江大河、交通干线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区段的地质灾害防灾区划。西部地区,防灾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避让,主要任务是做好重大工程设施的选址和保证居民区的安全。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逐步西移的状况,应做好国土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调查和防灾区划,加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依法行政,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加强资源环境科技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段许平 刘 润 钱 圣 Duan Xuping Liurun Qiansheng.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必要性分析[J]. 城市建筑,2013,04:157.

[2]曹德仁. 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127.

第7篇: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关键词:煤矿区,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

Abstract:Shanxi province is in the richest of coal in our country, which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However,people realise that, after the overexploitation of the coal in this area, we paid a lot for the eco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Then, we try to resore the eco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result is not optimistic. To the Datong Tashan mine, a young mine mountain, we sould explore the coal in a sustainable way, and restore the ecosystem as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i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mine and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煤炭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预计到2050年,煤炭将仍占一次性能源的50%左右[1]。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都在2/3以上。这些以煤矿生产为主的矿区,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些煤矿资源富集的矿区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却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在一味的开采之后才采取相关措施挽救那些已经被过度开采了的矿山,更不能对已经遭到破坏的山体和已经被污染了的自然环境置之不理。因此如何能够以可是续发展的模式开发煤矿区是亟待解决和实施的问题,又如何对已经遭到破坏的山体尽可能的进行生态修复,是关系到矿区以及煤矿城市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有幸参与了国投塔山煤矿区的景观生态修复概念性详细规划的前期概念性规划阶段,接下来将结合山西大同国投塔山煤矿为例探讨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老矿区的景观生态修复。

由于山西大同国投塔山煤矿是大同市众多煤矿区中的新矿区之一,目前的开采量不到矿区总煤炭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为了避免到矿区出现生态环境问题之后才采取相应的对策,我们应在矿区开采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以及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景观生态修复的对策。根据对矿区的调研和观察以及煤矿开采行业相关的技术指导,我们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评定。

一.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土地的破坏

露天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非常大,煤炭开采直接破坏土地,例如挖损、塌陷和压占等。露天采煤是把煤层上方的表土和岩层剥离之后进行的,因此,对土地损毁的最主要形式表现为直接挖损。尽管塔山煤矿采用的开采方式是地下作业,但是煤矿区周边伴随有很多的采石厂,这种露天采石对土地的毁损相当严重。露天开采彻底改变了土壤养分的初始条件, 且增加了养分流失的机会,石块于空气之中,根本无法生长植物。

不仅如此,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各种形式的占压土地,大体包括两类, 一是露天采矿剥离表层土堆积而形成的外排土场。另一是井工采煤由井下运到地面的矸石和洗煤厂将精煤洗出后排弃的矸石堆积而压占土地。我国大部分露天矿采用外排土方式, 外排土场压占土地量平均约为采掘场挖损量的2倍。不论哪种形式的占压,都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尤其是煤矸石的长期堆放,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对植被的影响等。

2.地表植被的破坏

塔山地区的植物即使不受到煤矿开采的影响生长就不好,山体部分植物受干燥气候和日照条件影响尤为严重,阴阳坡植物分布区别明显,由于阳坡光照强烈、土壤含水量较低、受风啥影响严重等原因,阳坡的植物反而相较于阴坡的植物更难生长。

不仅如此,土壤作为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的主要源泉, 也是营养元素不断循环、不断更新的场所。由于矿山工业矿区的建设、矸石堆放等,改变了土地养分的初始条件,也严重影响了这里植物的生长,使植物生长量下降。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它的破坏使得矿区土地及其临近地区的生物生存条件破坏, 生物量减少, 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功能及稳定性下降, 引起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

3.水体的污染

塔山地区本身就处于缺水地区,更是由于缺水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和植物类型不丰富等问题。根据开采中已经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总结,煤矿区水体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形式有: ①地下水转化为矿井水, 水质遭受污染。②煤矸石堆放引起的煤矸石淋滤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③采矿引起的地下水流场的改变[2]。矿井水、矸石堆淋溶水、湿法选煤废水等排放量大且成分非常复杂, 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危害极大。这些废水的排放对矿区及周边河流、湖泊水域造成严重的污染, 抑制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进而影响到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

4.空气的污染

煤炭开采形成的废气主要煤矸石长期堆放释放的气体。在煤炭开采区域周边,往往会堆放大量筛选出的煤矸石,这些煤矸石会放出大量的SO2、CO2、CO等有毒有害气体, 严重污染空气质量, 同时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和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我国矸石山的自燃率很高,煤矸石的自燃,也严重影响了矿区的安全和环境。另外煤炭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废气中还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一旦被吸入人体, 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3]

二.如何实现边开采边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很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因此煤矿城市必须深刻思考自身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调整城市经济、环境发展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此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减小矿区对环境的破坏。

(一)、清洁的开采技术

清洁开采技术,实际上就是减少在开采过程中的污染,和减少开废弃物的排放。大同塔山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煤矸石的堆放所带来的污染。根据煤矸石对坏境的破坏方式,我们有两点建议,一是对煤矸石的临时堆放点硬化处理,防止煤矸石通过雨水径流渗透到地表土壤中,同时尽快将废弃的煤矸石转移到次级生产厂家;二是在煤矸石临时堆放处周围设置环形截水沟,以及矿区广场内设置排水沟渠,下游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池。 煤矸石淋溶水和工业广场内的冲刷雨水经排水沟渠引至初期雨水收集池内, 再经过中和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厂区内洒水降尘.

􀀁(二)矿井水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

为了减少塔山地区开采过程对水资源的影响,首先要减少矿井区用水的总体水量。如地面修建疏排水设施, 减少地表水、大气降水人渗补给矿井的水量。留设防水煤岩柱、注浆构筑挡水帷幕等也是减少矿井水量的有效途径。保水采煤技术。矿井水的资源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煤矿的采选生产供排水沟系统, 应尽可能采用循环系统, 努力节约水资源, 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

同时,时间矿区内部水循环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利用过滤系统过滤工业废水用于矿区办公区域的植被的灌溉,职工的淋浴用水,喷泉景观用水等等。

(三)矿区能源的再利用

在塔山煤矿的厂区,不仅有煤矿开采作业区,还有采石场和电厂等通常和煤矿产业相结合的其他产业,其中电厂就是一个具有很大的能源再利用的潜能的地方,然而电厂的余热往往被大家忽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里我们建议可以通过电厂余热来为厂区职工供热供暖以及生活热水的供应。通过将电厂余热的循环利用,实现能源尽可能不被浪费,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结语

众所周知,由于矿区已逐渐成为生态退化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我们已经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走着,但是正如很多矿区一样,大同塔山煤矿在发展的问题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相关的矿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的相关法规;煤矸石存放的技术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以及矸石山的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矿区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恢复。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结合大同地区的地域特色进行生态恢复,着眼于矿区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及通过把握塔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演替特点和规律促进其矿区生态重建科研和实践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潘伟尔.2005全国煤矿安全状况评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3):4-13.

[2] 王贤荣.煤矸石长期堆放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污染评价 广西轻工业(J)2010 5

第8篇: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关键词] 矿区废弃地 复垦 土地整理 环境影响评价

一、引言

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土壤和植被的丧失,使土地失去利用价值。选矿排弃的有毒物质还易造成重大的环境问题,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复垦被破坏的土地来增加土地资源,即是缓解人地矛盾和矿山环境建设的需要,优势促进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已被看成是矿区土地修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矿区废弃地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挖废、塌陷、压占等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约2亿亩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因采矿破坏的土地面积达8790万亩,土地复垦率在12%左右。

山西、安徽淮北、山东济宁、江苏徐州、河南永城一带由于开采煤矿,大量耕地被破坏废弃,当年的基本农田荒芜、废弃,甚至成为一片。

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挖土、取土、压占等需要占用临时用地。据测算,修建一条公路临时用地一般占总用地量的五分之一左右。一些砖瓦窑严重破坏了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的耕作层,长期废弃无人复垦。大量的空心村废弃闲置,每年自然灾害毁损耕地在130万亩左右。

当前,我国80%以上的历史遗留废弃地未得到恢复利用,每年生产建设活动对土地又造成大量破坏。以煤炭开采为例,每年仅国有煤矿开采破坏土地以70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其中约60%是优质耕地。

根据煤炭行业测算,每万吨煤造成塌陷的土地面积为3~5亩。2005年,全国原煤产量为20亿吨左右,造成破坏的土地面积达60万~100万亩。1995年以来,全国采煤塌陷面积应有600万亩以上。如果说,征地使一些农民变成“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那么,矿区的一些老百姓则陷入了“无地可种、无岗可上、无房可住、无水可用”的绝境。甘肃兰州市红古区窑街煤矿四个村一万亩地和所有村民全部被划拨给矿山企业,如今,耕地几乎全部被煤矸石压占,7000多村民人均0.03亩,周边是连绵的黄土高坡,企业不堪重负,将这些破碎的土地和一无所有的村民全部推给了政府。

三、矿区废弃地复垦的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对于环境的界定有广义与侠义之分。狭义上的环境单指自然环境, 广义上的环境包括第一环境(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 第二环境( 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 比如农田生态

系统, 地质地貌等) , 第三环境( 人工建造的环境, 比如道路与居民点) , 第四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我们这里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涉及主要为前三种环境。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人们在进行土地整理活动之前, 对土地整理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同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4]而矿区废弃地复垦的环境影响评价则是土地整理的一个内容,主要是整理的客体是矿区废弃地。

在矿区废弃地复垦的环境影响评价则上,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则: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环境的评价往往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结果, 由于环境的外部性, 使得定量的工作非常的难做, 但是科学发展的任务就是定量化, 找出一些合理的指标加以评判, 这是环境评价的基本工作。

2.评价的滞后性持续性原则与反馈原则

由于矿区废弃地复垦所产生的效果在当前可能不能立即体现, 但在若干年后, 则可能产生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而生态系统的反馈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所以, 评价必须具有连续性,并且及时进行反馈、调节。

3.公众参与原则

要在民众中大力普及环境知识, 教育引导民众产生加强环境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决策的水平与能力。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 内容, 方法, 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一套模式。

4.区域差异原则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情况也不尽相同, 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去评价所有的土地整理项目的环境影响。所以要因地制宜的选取指标, 对于本区域具有特殊意义的环境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四、矿区废弃地复垦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整理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从而部分或完全改变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形成新的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参数的多少直接影响评价的深度和完整性。选定的评价参数,以能反映环境现状和建设项目的影响并能描述环境敏感点和脆弱点为适度[5]。

根据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指标筛选的原则,把指标体系分为:1 目标层:土地整理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准则层: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全面考虑土地整理的环境影响;2 指标层: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中可能受到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水环境、土壤、生物、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等;3 元指标:具体反映受影响环境要素状态的多项指标。其中每个评价要素又细分为若干元指标。例如水环境细分为水文结构和水环境质量;土壤细分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污染面积比例;生物指标可细分为植物覆盖率、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等。

五、总结

任何一项土地整理活动都可能对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对其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矿区废弃地的复垦也是如此。环境影响评价着眼于是否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长远的和潜在的环境影响,能为科学合理的项目实施规划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以便正确协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间的关系,促使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的土地恢复[J].生态学报, 1990,10(1):24-26

[2]李根福:土地复垦知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6

第9篇:矿山生态修复总结范文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是深入实施“四绿”工程、推进城市花园建设的迫切要求,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拓展我区跨越发展环境承载空间的有效途径。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总结经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要认真宣传和落实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的政策,广泛发动农村群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路旁溪旁、抛荒地等四旁地块(不能占用基本农田)种植名贵树木,拓展造林绿化空间,美化环境。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2012年造林绿化任务繁重,要求严格,各乡镇(街道)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各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为造林绿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区政府将分别与各乡镇(街道)签订造林绿化目标责任状,限时间,定任务。同时,要将植树造林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对任务完成好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予以问责。各乡镇(街道)也要与村(社区)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各单位要建立领导分片挂钩联系制度,执行定期通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每月统计各阶段工程进展情况,并及时报送区林业局,对迟报、虚报的单位,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抓住重点,务求实效。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加快推进造林绿化进程,将造林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确保任务全面完成。一要完成城区、村镇和道路植树绿化4000亩。城区重点建设森林公园和城区通道林带,并在城区周边选择适宜地块,连片种植乔木片林75亩以上。村镇重点抓好乡村公园、“四旁”绿化,积极创建“绿色村镇”;要坚持“山水园田统一规划,乔灌草、花果树一起上,带、网、片、点相结合”,确保“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生态优美效果。通道绿化重点抓好沈海高速公路段森林通道建设,万虹公路改造段绿化。二要完成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7500亩。主要是“三沿一环”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修复,提升生态景观效果。三要完成造林更新(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1500亩,确保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得到及时绿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