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Nowadays, what kinds of substance work should vocational colleges do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resents some new reform package and experience of "one job, one course".
关键词: 职业发展;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mployment guiding;problem;solution.
0 引言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是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而诞生的。怎样才能实现所择职业既是社会需要的,又是毕业生喜欢的、适合的、能干而且干得长久的呢?本文从职业指导作为一项工作、作为一门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落脚两个方面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阐述。
1 作为一项工作
职业指导作为一项工作落脚高等职业院校,眼下面临立足未稳、根基不牢、独木难支的困境。首先,职业指导在高校还不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其次,没有建立健全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再次,没有经费保障。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方案:
1.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师生职业规划与择业意识。职业指导是从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开始的,要让学生树立进大学的校门是为了更好的出校门的意识。就好比踏上了一条反向双行道。那么,准备什么?怎么准备?答案是个性化的,这就需要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来配合学生完成任务。
1.2 建立健全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学生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图示如图2。
1.3 加强领导、提供保障经费。
2 作为一门课程
首先,职业指导教师匮乏。其次,课程体系不完善。再次,教学资源处于零状态。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方案:
2.1 解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匮乏的问题。目前,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数量极少,独木难支。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依靠政府组织,高校参与的方式,至少一所学校选送一名有经验的职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培训师的培训学习,取得资格认证,保证每一所高等学校至少有一名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培训师。
2.2 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既是一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社会职业规划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职业发展要在相应的社会组织中完成,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课重在基于自我认识以及认识工作世界基础上的职业定位,为大学生确立人生长远的奋斗目标。难在对工作世界的认识和求职上。为了很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课宜采用模块式分阶段、目标式分步骤、服务式全程化的教学方式进行。
模块式分阶段,就是将所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相关内容合成五个部分,分三个阶段完成教学任务。
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职业规划教学。主要包括职业规划理念的形成、兴趣、性格、潜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探索。约需要26学时。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求职、就业和创业指导教学。主要包括,信息整理、职业能力盘点、人脉盘点。定位职业岗位和领域。模拟面试、制作求职材料。思考;在大量的求职信没有回复的情况下,在哪儿、怎么样找到“我的工作”。大约需要26学时。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全面的法律法规和就业政策学习,大约需要6学时。
目标式分步骤,就是每一阶段的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在课下,老师整理教学目标、设计课堂互动。在课上,老师明确告诉同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互动体验、互动实践、学生在课堂得出自己的结论。
服务式全程化,就是教师要一直对学生进行个案辅导,因为一次的互动体验和实践不一定能得出真正适合学生的结论,或许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才开始了对自己某一方面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化还需要澄清。这一过程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学生什么时候需要了,老师什么时候就要提供帮助,所以,是全程化的服务,而且是解决个案的唯一有效地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成果,项目号:112400450374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4-02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对于当前处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宝。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我们项目组于2011年10月对新乡学院在校生进行了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选取了学校十个院系,涵盖专业包括理工专业与文科管理专业。每个院系随机抽取100名同学共计1000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978份,回收率为97.8%,全部为有效问卷,样本涵盖面广,样本统计、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盲点和偏差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因此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大学校园中,有较多的大学生因为缺乏规划而出现各种就业难题,使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1.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阵痛”所致,另一方面是当前“大众化”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素质与社会需要、企业需要间的差距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是解决其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然而当前仍有数量较多的大学生不知道大学生活需要规划,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发现,有高达24.76%的学生目前不知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特长,能够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工作越来越难,因此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不现实了。他们在找工作时,将工作待遇、工作地区等放在首位,哪里工资高、哪里环境好就去哪里,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眼高手低、学不致用、频繁跳槽的主要因素。其实在大学期间进行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依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个体在青年时期就进行生涯规划将为其一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7%的学生对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持无所谓态度。由此可见,有较多的大学生目前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3.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规划观念存在应急性
部分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起来,认为在大四以前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只有到了邻近毕业的时候才会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以为通过短期培训等职业规划活动就可以找到工作。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其过程包括自我评估,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生涯机会的评估,生涯目标的确定,职业生涯路线选择,行动计划的制定,评估与反馈等七个步骤。职业生涯规划一定不能简单与就业等同,应该在低年级就开始考虑规划,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
4.职业生涯规划追求“最佳选择”,规划观念存在功利性
部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片面追求“最佳选择”,总想走捷径,而不是根据规划的要求,依据社会需要、行业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做,将个人利益无限最大化,盲目从众,带有功利化倾向。例如,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将出国定为自己的目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不参加班级活动,挤占通识课程时间学习英语,利用上课时间考托福。虽然此类学生英语成绩上去了,但是其它能力毫无提高;还有部分学生不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盲目随大流考证或者参加培训,很多人因为最终发现自己不喜欢而半途而废;还有部分学生以薪水高为导向,随意更改自己的职业目标。
5.职业规划等同于学习计划,缺乏统筹考虑
职业规划是统筹考虑了自我、环境、个人职业理想等影响职业发展的各项因素后,集合确定的路径安排,并且融合了对职业的判断以及自我管理的修正等步骤在内的整体系统的考虑方案。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就等于做了职业规划,做完了学习计划就不需要调整了;还有大学生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既然规划无用,那还不如走一步算一步;还有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目标没有同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导致其目标无法实现,职业规划缺乏统筹考虑。
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不足
我们在调查数据中发现,有27%的大学生不关注自己喜欢的职业发展趋势,有29%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59%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26%的学生只有大概规划。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能力提升不够
目前部分大学生还在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学习理念,埋头苦学,“两耳不闻窗外事”。此类学生往往在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诸方面存在不足。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准备时,应该多与同学、老师以及自己喜欢的职业相关人士交流,应该多参加校内文艺晚会、演讲辩论比赛、征文大赛等多方面有益活动,还应该参加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活动来提高自身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摘要:高校学子是国家的栋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本文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作用进行分析后,着重阐明了高校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把握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 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成功走向社会,科学把握未来!这是高职高专及所有高校学子的美好愿景,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报效国家社会,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高兴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彰显着新时期高校学子的风采。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转型,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对于高校学子而言,既是新的历史机遇,又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它给广大青年学子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特别是“就业”仍然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也给学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是否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变压力为动力,从容面对职场、微笑走向社会,无疑成为每个学子即将面对或正在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解答这一课题的重要途经,就是需要广大学子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就是把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的设计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生活规划、职业规划、等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地制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既是一项理论工作,又是一项实践工作。为了更好地指导广大高校学生做好这一工作,不论是高职高专还是普通高等院校,都应紧紧围绕高职高专学生生涯发展的特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帮助大学生们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从而明确求职的人生方向和职业目标,了解自我性格兴趣、职业倾向,明确职业目标,掌握求职技能,引导学生在求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踏实。
2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2.1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职业成功必备的技能。经历了几年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9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很少有人会真正想过职场是什么样子,即将面对的环境将会如何。不少大学生在入职初期因为对职场存有一定的新鲜感尚能坚持一段时间,可一旦这个蜜月期度过后,接踵而至的就是盲目试错与跳槽。
不久前,麦可思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本科院校是33%。2006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 “211”院校为 1.7个,非 “211”本科院校为 1.9个,平均每人换过将近两次工作。其中,俗称 “跳槽 ”的主动离职竟占到了 88%。而北京市曾对 96家用人单位做过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 3年内跳槽率高达 70%。
为何当前应届生就业后难过 “三年之痒 ”《 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发现,当下毕业生跳槽更为前途而非 “钱途”。在对主动离职的原因分析中, “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居首位,占 31%;其次是“薪资福利偏低”,占 25%;第三位为 “想改变职业或行业”,占 13%。可见,随着社会总体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长远发展,跳槽本来就是一个趋利避害、不断进取的选择。跳槽现象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下是正常的,但如果整个行业跳槽太过于频繁,这个行业恐怕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些毕业生找工作时抱着 “先找一个、委曲求全”的想法,于是选择从低做起,以期望将来弥补缺乏实践经验这一弱点,然后再跳到较好的单位和岗位。另一方面,企业除了能看到学生的表面情况(如文凭、考试成绩)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也缺乏了解。有些公司发展前景不明确,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和培训,这让很多新员工看不到未来,这也是造成学生频繁跳槽的重要原因。
上述事实再一次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成功的先导;企业和个人都应作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就将近期和远期相结合。
2.2 清晰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保证个人发展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包括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能力倾向以及外在的竞争力等自身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需求因素,经过综合权衡考虑,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最适合的位置上,并且合理规划发展,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不同的人,想法不同,价值观不同,需求不同,职业规划的目的也会不同。所以,职业规划不能仅仅以成功论,而是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现实情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清晰科学的职业规划绝对是可以帮助自己少走弯路,从而找到现实中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和发展路径。缺乏目标,走一步算一步的职业生涯靠的是自己的运气,但是谁能保证自己一定有这样的运气,或者有一辈子的运气呢?
据有关机构对上海、北京等全国一线城市职业群体的研究分析,那些职场精英往往是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规划的人,他们很早就为自己制定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并长期坚持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努力,最终成为顶尖的成功人士,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可见,科学清晰的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3 当前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把好几个重要环节
3.1 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指的是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具体包括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的特长、优缺点、学历和能力、实践的经验,还有智商、情商、性格、生理情况等方面。 高校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必须首先要提高自我认知度。一是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查表明,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完美,更充分地展现个人才华。因此兴趣特别是职业兴趣也就成为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认识自我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因素,应以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认知自己的价值观念。 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只从个人功利主义、实惠性主义出发的思想,以及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作风。因此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并将其融入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三是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个人职业能力即自己能做什么是个人职业成就感的来源。目前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有如下现象:一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却眼高手低;另一种却是自信心不强,低估了自己的水平;第三种情况是高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忽视了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以上所举的现象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特长、优缺点、技能外,必要的实践的经验还是必不可少,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成功就业作好准备工作。
3.2 深入了解社会。了解社会是指通过与亲友、老师、同学的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期望,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大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宏观环境-家庭的期望、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兴衰、政策法律的影响;微观环境-企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企业的文化、工作岗位的要求等。为此,一是深入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环境。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大学生可以在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目标和理想选择职业。因此,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和了解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把握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深入发解对企业和岗位。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要充分了解应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工作风格是否与自己所拥有的或所期待的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缩短适应期,在社会的大坐标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毕竟对应聘者某些品质和能力上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都共通的。
3.3 进行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一是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二是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三是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四是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3.4 确定职业目标。确定职业目标是指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及实现目标所拥有优势和可能面临的困难。主要涉及下几个方面:设定该目标的原因;达到目标的途径;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训练及教育;达到目标可能得到的助力;达到目标可能遇到的阻力。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情况,即目标过分高于自身能力和目标过分低于自身能力。在此只把目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高期望值”的现象及原因作一分析。造成近几年来就业压力较大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相对过剩。如在就业地区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在单位类型方面,毕业生们仍然期望进人大企业工作;而在工资待遇方面,仅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底薪。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理怪圈,放不下思想包袱;二是对目前形势的错误估计,高学历和高人才并不能划等号,取得学历只是取得了某种就业的资格,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要视宏观环境、个人的才能等方面而定。
3.5 制定目标路径。制定目标路径就是制定实现目标计划,是引导大学生在先前已设定的职业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大学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长远职业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落实目标措施方面主要包括:教育、训练的安排;获得发展的安排;排除各种阻力的计划与措施;争取各种助力的计划与措施。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正确考察要达到目标所需的要素特征及自身优势,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计划。
3.6 采取具体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采取行动是指在确定职业目标并完成对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设计后,落实所决定的行动方案,或写简历找工作,或考研,或出国深造,或进行职业培训等一些活动。要制定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高校学生要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要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其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
3.7 生涯规划评估。生涯规划评估是指引导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父母、同学、朋友,教师的评价(反馈)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职业决策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循环,可能每次的循环所达到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进步,可能是倒退。因此在生涯评估的过程中心态要平稳,明确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沉迷于一次循环的悲与喜、失与得之间。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总之,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只是人生职业生涯的基础,而用人单位绝非成就自我的工具,而是提供有价值劳动的重要平台,要踏踏实实地在满足用人单位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同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赖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多方面的紧密配合与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焦点。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基础上,分类剖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难点问题之一,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研究证明,由于无法有效找到合适工作,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蜗居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在蚁族群体中的比例接近7成。他们不能在城市里得到好的安置,容易形成各种社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企业大量存在的用工荒。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没有适当匹配,企业生产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老模式,可供高校毕业生选择的企业数量和岗位并不多;也说明大学生就业能力亟待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最初是人力资源研究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界定发生变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彼得•奈特(PeterKnight)和曼兹•约克(MantzYorke)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构建的就业能力USEM模型。该模型将就业能力结构分为专业知识理解力、通用和专业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四大要素。国内研究中,学者陈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四个要素构成: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该理论对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能获得职业、保持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成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一种个人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指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有保持与其学历相符、令人满意的职业能力。全球一体化、产业不断更新升级、工作环境和性质的变化,促使大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才能满足当今职业的需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改善就业境遇也是关键。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
1.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大学生通过四年在校期间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应能全面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主要是由认知和实践上的偏差造成的。①认知上的偏差。调查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高校以及企业对就业能力培养的认知存在差异。大部分贫困生都认为,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责任心、口头表达、人际交往很重要。而事实上,学校和企业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规划和学习方法不科学,所掌握的专业能力与高校培养目标及企业需求存在偏差。②实践上的偏差。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上的偏差,思维不够开阔,没有将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质作为学习目标,而是以考试拿高分为学习目标。他们注重理论学习,而对实际操作和专业实践则表现得不够积极。由于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较好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不强。表现为不能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执行岗位任务。
2.通用技能和个人品质有待提升通用技能是指适用于任何专业的学习,能在不同情境中转移的技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通用技能维度而言,是指学习和工作中的转移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独立识别问题能力等子维度通用技能。个人品质是指能识别自身情绪或情感,进而激发自身,较好地管理或调整自身情绪或情感。研究表明,有自信、主动性强、乐于经历、愉快的心情和乐于交际的人更能获得高薪水工作。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值得肯定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但普遍缺乏自信,主动性差,不能较好表达和控制情绪,沟通和领导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使得个人品质不能很好地发挥,影响了工作的获取和保持。
3.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找到一份稳定的终身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学生要适应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变化,并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必须拥有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好的职业规划建立在对内外环境有较清楚认识基础上。完成认知需具备的能力有:对劳动力市场状况、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的认知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不同职业角色的预期规划能力,对新职业机会或职业提升机会的识别能力,包括社会关系网络构建能力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环境闭塞,家庭成员及周围人员受制于对社会认知上的局限,不能给予相关的指导。他们在了解社会和职场过程中,还会受制于了解方式、了解成本、企业相关人士的配合度、自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调查发现,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是去麦当劳打工或在街头发报纸,涉及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很少。大部分学生真正的实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是从大四快毕业时开始。而此时若要调整大学四年的规划过于仓促。因此导致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职场的了解,甚至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深入,职业规划能力普遍较弱。他们中的部分人毕业时有自己的规划和想法,但由于对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够了解,想法和现实差距太远,容易受到一系列打击。此外,找工作中也存在相互攀比心理,大多纠结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没有把每一份工作当成长期规划的一部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一直找不到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就按工资多少确定就业行业和岗位,不断跳槽,毕业好几年了还在试用期内徘徊。
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1.政府应从政策法规层面给予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应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就业大环境。我国目前就业的地区和行业结构差异,及大量存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应加快促进行业结构改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吸收力。其次,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指导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国长期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计划教育和培训,对外部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不强,不能随产业结构变动迅速调整,导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为此,政府应组织人员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动态,指导各学校科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更改课程规划。
2.企业应转变意识、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培养大学生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不是针对特定岗位培养人才,高校毕业生不能马上适应岗位需求符合情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适当缺口是合理的。企业把培养人才的任务完全交给高校,希望高校通过四年本科教育培养出一个完全符合各种岗位要求的毕业生是不现实的。任何因此而抱怨或批评当代高校教育的企业应进行反思。企业应通过设立自己的人才培训计划,对招收的毕业生进行培训和指导。比如,“入职前培训”“为初入职的毕业生配备师傅”“干中学”“传帮带”等,帮助毕业生尽快熟悉企业环境和岗位职责。其次、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协助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配合学校做好实习和实训工作,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及职业规划教育一是高校应多方面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听取企业意见,明确各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目标,在构建各专业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实践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各方面进行统筹。二是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实习效果。针对企业不太情愿接纳实习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寻找对口的实习岗位存在困难的情况,积极为他们搭建诸如暑假、寒假、周末实习平台,提升实习效果。三是高校应注重提升本校教师实践能力,创设条件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建设、策划、实践,减少双方在就业能力结构认知上存在的差异,提升教师自身实践能力,避免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空对空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四是高校要加强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设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体制,注重全程指导。高校任课教师应全面了解所教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应将课程所包含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列入在内同时,考虑如何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并向学生进行说明,以充分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适应能力 现状 探讨
职业适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每个准备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青年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他们各项基本素质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了他们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稳定、高校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作为即将转为职业人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加强其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
职业适应教育和培养本应该贯穿于教育体系中各个阶段(自小学启蒙、中学了解自己以及职业定位、大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同时更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我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起步较晚,缺少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上不太规范,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方面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为了具体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我对所在学校开展了相关内容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20份,一年级260份、二年级250份、三年级260份、四年级250份,共收回996份,通过整理有效调查问卷988份。调查共分为“职业规划”“适应能力”“学习能力”“道德意识”“交际能力” “心理状态”“对校评价”等方面内容,主要依据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判断作出回答,同时增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的主观调查项。
通过对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足
在调查中,只有17%的同学自己认为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且在回答“进入大学后是否进行过职业规划”中,选择不清楚和否的比例接近55%,在“是否知道未来理想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持肯定的只有38%,而对自己兴趣和能力专长不清楚和不了解的同学达到60%。而作为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也只有25%的人明确了解职业规划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以及适合哪类职业的比例只有36%。通过以上的统计,可以明显地感到在校大学生在职业规划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有待提高,高等学校须加强该方面的普及和培养。
2.能认识职业适应的重要性,但适应能力欠缺
通过适应能力相关调查,发现有66.15%的同学“能够随着对自己和环境认识的改变而修正原先的目标”,并且只有17.35%的同学在“能够不断地审视环境,从而不断地深化、改变对环境的认识”方面持否定意见。但是对当前的社会就业政策、职场的办事原则和规则以及可能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行业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不足,如对“能深刻领会和把握当前的社会就业政策”持肯定的只有20%;对“了解并能接受职场处事原则和职业规则”持肯定的只有38.46%;对“了解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相关行业背景”持肯定的也只有39.49%。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政策、职业背景和职业特点、职场规则等方面认识不足,就连毕业班的学生上述三项分别也只有47.22%、41.67%、41.66%,而非毕业班更明显,如一年级只有3.5%、31.58%、31.57%。
3.有自我完善意识,但学习能力不强
大部分学生有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意识,如在回答“是否善于关注他人对你行为的反馈,并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个问题持肯定的为64.1%,“是否知道学校生活和职场的差距,并能够为此积极调整心态和行为”持否定的为12.76%,这些也比较切合青年学生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实际。但是在学习方法运用、途径选择等方面不令人满意,比如“在学习和工作处于低潮时,是否知道从哪里获得帮助”给予肯定回答的只有44.1%,“已着手参加参加各种与未来职业发展有关培训和实践活动”的只有26.67%,毕业班也有27.78%,自认为短时间内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容易的只有42.05%,有很强知识寻求热情和学习动力的只有47.18%。
4.职业责任自我评价较高,但承受挫折能力不强
作为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本次调查结果最值得欣慰的一项:“只要答应了的工作或任务,你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吗?”“你做大部分事情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激情吗?”“你是否敢于接受和尝试新知识、新技能,并应用于实践中?”以及“你是否善于和不同背景、个性、价值观者和谐共处,协作共事”肯定回答比例较高,分别达76.92%、57.95%、60%和55.9%,但是,“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你是否也能基本上保持工作激情?”“在学习和实践中,你是否能够做到先制订具体计划,然后认真执行?”这类问题给予肯定回答的也只有35.9%、35.38%。
5.有包容心,但人际沟通能力和条件较差
在回答“是否通常待人随和,并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能够容忍”用持肯定意见者达64.62%,并且在“到新的环境后,你是否需要很长时间才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对此持肯定的也只有27.69%。但是,“你能否清楚、准确地向别人展示自己(比如说:介绍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个性、能力、特长、职业发展方向等)?”持肯定意见者只有36.92%,“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很少主动与人交往和交流?”持否定意见者只有38.97%,同时同学们对参加社会交流活动方面。如对“大学期间你是否有机会经常与社会上的各种人接触”
6.整体上有抱负,但面对就业心理脆弱
大多数同学肯定自己有抱负之心,可以有所作为,并认为求职会遇到挫折和波折,能够较快地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但是整体上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如:“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肯定的学生只有36.92%,在承受挫折能力方面也只有34.69%的同学对“估计自己在求职时,如果连续碰钉子是否会灰心丧气”持否定认识。
二、学生对学校教育培养的评价分析
在针对学校开展职业适应能力培训方面的工作调查中,整体上学生对学校的肯定度比较低。虽然在毕业班对学校开展就业指导、社会适应培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培养和指导等方面肯定的分别达到38.89%、30.56%、33.33%、38.89%41.67%,但1~4年级整体上的“肯定”均不足30%。特别在社会适应方面只有22.56%。虽然该结果受学生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焦虑心态的影响,但也确实值得高校思考在教育培养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三、学校教育培养的问题分析
当前各高校均已启动相关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和研究,但是作为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只是强调大学生在毕业前寻找用人单位的能力和技巧方面的培养,而忽视或者没有注重从人生规划和在社会职场竞争中自我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1.人才培养质量认识上不全面
虽然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概念,不宜用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规定和限定,但精英与大众、学术与职业、单一性与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以多样化和基本的质量要求为前提的。作为力求反映知识与能力类型差异的现当代高等教育质量观,无疑应该坚持“社会导向”的原则。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更能为社会所接受应该成为人才培养质量观的重要导向。能够就业、充分就业虽然作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职业适应能力作为大学生顺利地走向社会,实现人职、人与组织、人与团体的匹配和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保证,理应得到重视。只有加强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高校学子能“闻道于天下”的最高使命和理想的实现。
2.培养方案对职业适应能力重视不足
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升对职业适应能力重要性认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从人才职业目标、能力与素质、课程体系、实训、课程考核等方面落实相关的内容及要求,保证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3.教学上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一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长期存在重视获得间接知识的方法,学生难以通过思考培养获得一手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其次,学校重视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而轻视培养智力和能力的方法。再次主要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手段。缺乏参与式的教学,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自主求知的意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引导和开发,而智力和创新能力正是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必修课程的教学,轻视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多维的知识架构和知识结构的交叉优化。重视理论性课程的教学,轻视实践性课程,无法真正实现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是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人才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阻碍。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职业适应能力的养成。另外,还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非课堂教学的问题,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发展。
4.第二课堂的针对性不强
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具体培养目标、内容要求、评定程序和考核指标等,没有系统规划和科学组织,导致课外学生活动流于形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没有规定具体的要求,在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扁平化发展,产业结构与职业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带来对从业人员能力的新需求,尤其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大学生顺利地走向社会,实现人职、人与组织、人与团体的匹配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更应将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切实从提升人才质量观,在完善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立生,庄雯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24~26.
[2]郭军,游文慧,肖云忠.社会学专业人才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7~8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途径;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200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提出将职业规划课程纳入选修、必修课。国家的强制性政策无疑对大学生生涯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更多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于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教学方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求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挖掘学生的人生体验来激发和引导他们的生活理想,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目标,以参与、分享、共享的方式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讲课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讲授法,而是在原有讲授法的基础上,辅以向学生提问和学生作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鼓励每个同学向老师提问,即使是重复地提问同一个问题也是可以的。在讲课法中,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讲课时要生动活泼,切忌念讲稿,或照着课件讲授,为了使讲课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把讲课法与参与性教学的其它方法结合运用。
(二)案例法。案例可以用来向学生示范在大学期间怎样应用学到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以及大学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可来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本、网络,可来自知名校友、在校学生,也可来自课堂,对于案例的描述需要学生检验和了解情况,并要求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诊断,由个人或由小组代表针对问题发言,全班讨论或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确定解决办法,用短暂的时间总结从案例中学到的要点,引发学生思考。
(三)讨论法。讨论是一种教师能够控制的多渠道交流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知识、思想和观点。采用讨论法时,关键在于确定讨论题目。教师在首次上课时应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从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获得的经验人手,结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事先确定好讨论题目。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两两讨论或分组讨论的形式,不断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发现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要及时指出,确保讨论的效果。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课堂中涉及问题已经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且能够通畅的互相交流经验,最好采用讨论法。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设置成情境,要求学生扮演其中的特定角色,目的是让学生演练如何面对职场。比如模拟面试,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设定的面试情境完成任务,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主考官和应聘者可互换角色,让学生通过参与体会面试,通过训练逐步克服求职者自卑、胆怯、焦虑、紧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纠正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如仪表、礼节、姿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游戏法。游戏法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形式,它为学生创造了模拟的环境,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价值观、兴趣、性格以及能力等心理自我的探索,在快乐体验的同时,感受决策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结果。在游戏法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全程指导和凝练总结,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掌控现场的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从高校角度来讲,就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服务水平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一)实时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市场的推进,高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校——院(系)”为主干的两级就业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树立紧迫意识,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为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健全咨询辅导机制。职业认知咨询辅导的特点是咨询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在对学生心理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互动交流,通过心理咨询使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的职业领域;另外,团队咨询、组织座谈会等方式讨论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及人生发展问题也能够更好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确立正确人生职业规划方向。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辅导员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服务的执行者。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努力把辅导员培养成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的生力军。
(四)社团实践参与。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流集体,活动形式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特别是参与者的职业发展导向。所以建立具有深远意义和长久活力的社团活动模式有助于大学生职业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资源;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平台
2007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 2013年被誉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节,在面临学生就业的困局之中,高校如何提升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引导力,从而帮助学生高快、更好就业,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以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为例,探讨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出发,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通常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的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其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概念和意识,愿意为社会发展付出积极的努力;高校要指导学生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要求在学生的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基本知识、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实施职业发展短期计划,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职业信息的搜集能力和理性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原则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以市场为向导,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以服务为载体,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促进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教育为目标,将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 [1]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教育体系构建方向
(1)角色化
指导学生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的角色转换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将“角色转换”从课堂延伸至课后,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当中,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从大一到大四探讨和学习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需求。
(2)专业化
确立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和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应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商管理等学科方向。团队成员的纵向结构也应该覆“理论派”和“实践派”;团队人员进行侧重分组,针对不同的学生组进行不同的生涯唤醒教育,争取有效劳作实践;深入开发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指导方向,开设“1:1真人模拟课堂”,编著适用性强的“专业教材”;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反馈机制,在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同时,通过网络媒介等手段,对学生接受培养后的个人变化和社会认可进行跟踪调查,形成可行性报告,将实践反馈于教学。
(3)系统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将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当中,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教学”的模式。学院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便利,形成从教职员工到学生团队一站式服务体系。
(二)确立教育模式涵盖内容和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教学,在分析了行业竞争模式和职场现状之后,学校确立教研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在有针对性的授课备课前提下,按照以下内容编排课程结构,提交授课方案。(1)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2)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3)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描述;(4)指导性教学课堂的安排与建议;(5)实践性教学的配置要求;(6)有关教学实践的成果小结和说明。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平台体系的构建
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除了按照社会需求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理学院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体系构建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模块建设。经过多次研究和探索,建立起“校内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学生参与实践的平台模式。
(一)校内平台建设
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脱离“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问题,在学生实施课堂教授技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为解决学生入校对大学生活的“迷茫态”,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从校内构建大学生发展平台。首先,在大一新生教育系列课程中自主开发的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入校定位”、“新生迷茫期调节”、“如何适应大学校园”“大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从课堂上以讲座的形势使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学校还设立了相应的学生机构――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以下简称导航站)为学生找准“职业生涯定位”提供服务。针对大一的新生,导航站主要开展“友情互助月”活动,如:在每年十月份,组织大一学生参加“十元钱过一周”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参与者十元钱(参与活动一周左右开支均算在十元钱内),可利用这十元钱进行投资,如卖报、卖花等,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在一周内顺利通过考核。参加活动的学生王某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钱生钱’,也教会了我们要学会开源节流,对于刚刚进入到大学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成熟起来。”
经过一年的课余实践,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针对大二的学生,学校在课程上更多的设置人文素质类的课程让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提升;另外导航站在针对大二的学生群体也跟进了相应的“商务礼仪培训”“办公室office三大件应用培训”“应用软件培训”等培训讲座和培训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场预演练”。
另外,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在课余时间开展“角色互换”“职场真人秀”“非你莫属”“模拟面试”“就业信息咨询月”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大学学习期间,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模拟环境中体验职场信息。为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校政合作平台建设
在团中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之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在大力推广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较为全面的教育和培训后,大三面临就业、创业还是考研的职业发展选择。针对有 “预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与成都市就业局及其下属相关部门共同为学生搭建了“校政合作平台”,为追求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帮扶和技术支持。此平台通过开设“SIYB创业培训课程”“SYB创业实训课程”,让学生通过在课程中与知名企业创办人的接触和学习,给自己的创业路制定合适的发展方案。
以美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潘某为例,他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中,先后成立了“汽车人广告工作室”和“一点通广告工作室”,主要经营接办各种广告媒体平面设计与制作,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参加了“SIYB创业培训课程”以后,他总结了自己之前的经验教训,结合创业导师的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开办了“三点一四广告设计公司”,并已成功运营六个月,承接业务总额逾百万元。
(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大四的学生实践培养模式可以相对多样化,在接受了前一个阶段的摸索以后,学生已基本确定发展方向,所以,在后期培养中,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通过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定位相结合的教育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在学校的“实践基地”,完成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后一步――迈向社会。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对即将走向社会,需要投身职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能和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加强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要求每一个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保持“每日一次问候,每周一次交谈,每月一次技术帮助”,力求让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够以最快速度适应工作需求。2013届毕业生黄某在金坐标景观设计公司实习过程中(该公司与学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积极参与各景观小品的设计,并跟随总设计师亲临施工现场,实地勘测,其设计方案在经过同事和领导的修改以后为公司竞标成功,这些经历都让他受益匪浅。在实习后期,凭借其自身努力,他与该公司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留在了该公司发展。
这仅仅是“校企合作平台”搭建过程中一个很小很常见的故事,学院也力争在做好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增加校企合作的单位和方向,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职业生涯”服务。
为大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平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构建实践平台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一直朝着创造和发展处一个“自助式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能得到一个全面的提高,使家长放心,让社会安心的方向在探索和发展。
【关键字】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自我认识
大学生就业难众所周知,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有的岗位受追捧,有的岗位被冷落。而造成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求职者的个人因素,即大量的求职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在求职过程中,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并不清楚,职业定位不清、求职目标不明确。要成功地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的道路,必须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个性均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和了解,才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开拓自己成功的职业人生。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而言,是为其从事某一职业而实施的教育。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下,学校职业指导的重点放在为学生寻找就业的门路上,局限于就业前应试技巧的训练上,关注短时的就业,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系统性教育。如何使高职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使其对职业角色定位更加明确,即如何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正确认识学生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从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尽早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大学生应当从跨入校门开始确立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目标,学校管理部门也应当指导学生科学地确立这样的目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场讲座及课程等方式,分学院介绍所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介绍历年来本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以及相应工作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拟定一个大致的职业方向。由于不同职业方向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有所差异,及早确定大致方向有助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针对性地积累该方面的能力。这一阶段的测试主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质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从求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自我,教授突破个性局限、发挥性格优势的方法。指导学生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比如大学学习计划、社团活动规划、技能拓展培训等,并引导和监督学生对计划的落实。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与理想职业的差距,明白应该补充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并且在计划方案中得到详细体现。
课外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熟悉职业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开展具有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能提高认识、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并对所学专业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形成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逐步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明确自己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
如今,幸福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十分突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承认每一个人的幸福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然而,劳动和奉献是物质利益获得的前提条件。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奉献和个人利益的紧密关系,大学生就业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只有艰苦奋斗,才有利益的获得,才有精彩的人生。
高等教育对于大多并不富裕的中国家庭来说,是一份相当大的付出,尤其对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花光父母半辈子的积蓄,还要节衣缩食。因而一个大学生首先是要承载全家人的期望,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职业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也是承担责任的主要载体。我们有必要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父母养育之情,同时也感恩国家、社会之恩。在选择职业时,引导大学生不仅要看重职业本身的价值,而且要看到职业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对于家庭付出的回报,也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既是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和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就需要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素养。高校应以大学生自身实际和成才需求为切入点,以学生主体性为结合点,充分整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力量,促成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道德,掌握娴熟的职业规划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黄书丹,朱小爽,曹立.内隐与外显职业兴趣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2]刘连龙,徐丹,何山.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及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关键词:师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比如,打算从事何种行业,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力求达到何种成就,如何通过学习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等等。
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说来就是:师范类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通过自我剖析,全面客观的对自己进行定位,认真分析当前的环境形势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知识机构等,确定自己事业奋斗的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旅程做出明确的认识和规划,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
二、师范类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能帮助个人客观的、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自己,正确的进行自我定位进而明确职业目标,设计出各种达成该目标的教育计划、发展计划等,最终获得职业的成功。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未来的国家经济建设中将担任重要的角色,他们具有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较高、身心发展趋近成熟、毕业后面临第一次择业和就业等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站在理性的角度评价自己,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师范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目标相对明确,即投身教育事业,到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师工作。教育事关民族兴旺、国家未来,而教师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当下中国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从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队伍,大学是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渡时期,因此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尽早的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容忽视的战略性意义。
三、师范类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主观能动性不足。师范类大学生在报考时选择了师范专业,即代表他们对职业生涯多少有过一定的规划,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非常浅薄,将其简单的理解为职业规划。可见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缺乏自主规划意识,不能针对个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观能动性不足。现实中,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规划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就业难题。家长和初高中老师在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时,常给他们灌输一种:考上了大学,工作就有着落了,可以放轻松的错误观念,因此造成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对于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没有提起重视,以至不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也有一些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但因为计划的可实施性不强,未能有效的实施和完成。以上这些,都会导致师范类大学生自身教师素质低下,职业竞争力不强,未来的职业发展盲目而被动。
2.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存在片面性。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要通过对自我进行多角度的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追求等,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刻。主要表现为自我定位不清晰,自我能力评估不准确。有的学生对自己过分的肯定,设定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职业规划期望值过高,导致失败和受挫折;有的学生则表现为没有自信,自我评估过低,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与优点,妄自菲薄,导致职业规划期望值过低,丧失希望和动力,甚至自暴自弃;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职业生涯困惑,对任何事都感到迷茫,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更不知如何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3.职业理想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和重视以及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吸引了众多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学生的入学动机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大多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是真正想走上教师岗位,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遵循家长的要求选择了师范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只因听说教师待遇好,工作稳定,盲目跟风选择念师范院校。随着高校就业机制从原本的统一招考,统一分配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师范类毕业生也被允许跨行业就业。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教师行业人才趋于饱和状态,师范行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不想从事教育行业;也有的迫于就业压力,觉得读师范类专业没有很好的前景,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动摇。这些都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影响他们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设计关系着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学习努力的目标。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会造成学生焦虑,缺乏学习动力,专业成绩下降,无法适应竞争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4.缺乏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尽管许多师范类高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很多高校仍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比重占得很小甚至没有,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盲区产生。另外,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只传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活动,没有针对师范类的特点进行指导的现象,导致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晦涩难懂,没有实效性。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大多是由辅导员来承担这门课程,由于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无法掌握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也就无法收获预期的指导效果。
四、如何加强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定为大学四年的必修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的进行全程化的专业指导,消除学生的盲区,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针师范生的特点,带有教师教学特色,具有连续性,有明确的定位和目的。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跟上时代脚步。引导学生遵循实际,详细具体的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可实施性。帮助学生做好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认清现实环境形势,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加强自我管理,使其明白努力提高自己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还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这门课程的辅导,同时对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
2.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外部环境。很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着误区,这就要求在开课普及理论知识的同时,学校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例如设立相应的咨询平台,进行能力评估、职业测评和心理辅导等,为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今后的职业目标,制订出合理有序的学习计划,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教师职业和自己的使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其进行师德教育,强化敬业精神,帮助他们摆脱名利和浮躁的困扰,坚定其原本成为教师的信念。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师范类大学生要想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表达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因此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促使师范生通过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未来的发展方案,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加强对师范生教法的培训和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搭建平台,选择一些中小学作为长期稳定的师范生实习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教育见习和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等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和从师任教的素质,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职业准备。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由于参加过教育实践,站过讲台,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技能培训,相较于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在言谈表达、个人自信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可以帮助师范类大学生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为将来职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而复杂的、贯穿始终的工作,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2]郑炎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