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 语文阅读 阅读理解 思想价值 价值取向 多元理解
论文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教学外,还要加强人文素养渗透,加强阅读教学中课文的思想价值取向与文本理解,本文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和“多元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于是,多元理解被老师们纷纷引入阅读教学实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教师顾此失彼,没有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统一起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不和谐的现象。
一、“价值取向”的来源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会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
例如,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选取入六年级语文下册,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时间的匆忙,从而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这种选编目的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教学中,要探求这种价值取向。由此看,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
二、“多元理解”的产生
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由此可见,“多元理解”源自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三、“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多元理解”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展示个性。教学中,即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作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1.多元理解,切合文旨
切合文旨,是多元理解的灵魂。多元理解,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意文旨的认识,或使人物角色的形象更丰满,或使情感的体悟更深刻,或使思维的领域更宽广……多元理解不得远离文本,个性飞扬不得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是胡思乱想。
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末进行多元理解的拓展,“此时,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学生纷纷指责:“小鱼不应贪玩,以致被海浪冲上浅水洼;小鱼不应乱跑,要守纪律;小鱼不应离开妈妈独自乱闯;小鱼不应不听妈妈的话……”先且不说这种种“不应”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遗憾的是,课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而非小鱼,课文的主旨是赞赏小男孩“富有爱心,珍爱生命”的举动与精神,而非小鱼的种种“不守规矩”。这样的多元理解偏离了文旨,失去了意义。
2.多元理解,顺应文理
顺应文理,是多元理解的命脉。人有人脉人气,文有文理文气,文理要通达,文气要通畅。多元理解必须整体把握文理文气,不悖文理文气。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一位教师独具匠心,顺着“奚落”的线索,从角色的动作和神态入手,紧紧抓住表现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和表现铁罐的“谦虚、争辩”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品味感悟角色形象。至教学第七、八自然段时,富有创意地要求学生敞开思维多元理解,补全“陶罐( )说,铁罐( )说”。
然而,关于陶罐,当学生纷纷说出“温和、温柔、亲切、针锋相对、有点伤心、心平气和、冷静、平静、苦口婆心”等词时,教师高兴地一味加以肯定。
对于铁罐步步升级蛮横无理的奚落,无论从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的过程看,还是从陶罐说话口气中的反问句和感叹句来看,陶罐一方面并非懦弱可欺和毫无原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和宽容的,“温柔、温和、亲切、针锋相对”等词显然不合文理文气,不合陶罐角色基调和情感发展变化。若用上“提高声调、有些不悦、严肃、责怪、正色、据理力争、语重心长、好言相劝”等似乎更为合适。
关于铁罐,当一些学生相继说出“有些生气、脑羞盛怒、满腔怒火、怒气冲天、忍无可忍、怒不可遏、火冒三丈,义愤填膺”时,教师同样大加赞赏。如果多元理解不顾褒贬,不分轻重,不顾语境,一味点头称是,不仅有悖文理文气,更可怕的是传播了谬误,造成学生是非不明。
3.多元理解,辨明主次
辨明主次,是多元理解的指针,不少作品涉及的角色形象,涉及的人物品格虽然是立体的、多维的、丰富的,但毕竟有主有次,多元理解教学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
像《西门豹治邺》一课,关于“你怎么评价西门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西门豹善于调查研究,从“摸清底细”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从他说“我也去送送新娘”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造福百姓的好官,从兴修水利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聪明的人,有的说是个不信鬼神的人,有的说是个很有计谋的人,有的说是个铲除恶势力有术的人……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大加赞赏,教学就此画上句号。
应该说,学生的理解均没有错,学生能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抽象如此的品格特点,反映了学生相当强的语文能力和广阔、深刻、灵活的思维。然而,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学过程仅止于此是很不到位的。试想,善调查、兴修水利等是西门豹的主要特点吗?是文章反映的主旨吗?显然,文章主要反映的是西门豹的不信迷信、驱邪除恶和过人谋略。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理解再多元,也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7-01
1.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要点因素
1.1 学生感悟能力。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学习效果受学生自身的感悟能力的影响较大,这种内化与学生认知行为和学习习惯的能力是实现语文阅读理解高效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长期以来其自身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接纳外界信息并消化吸收的整体素质。对于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任务对其而言相对轻松,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也更为准确深入,同时这部分学生能发现更具创新性的阅读学习切入点,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在阅读中获得启迪,为自己构建出更为完善的知识与方法体系。
1.2 阅读训练水平。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必要的方法学习与实践联系,这种能力训练的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内容的能力认知深度与信息处理速度。而在结合具体的题目解答时,更是有相应的规律方法可循。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上安排的阅读训练,通常是根据授课知识内容进行的文章内涵与意义发掘,具体词汇语句表达方式与作用描述等内容,而这些题目形式都是可以通过归纳总结进而形成规范化的解题过程,而这些基本的解答能力发展与巩固更是构成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
1.3 教学手段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让知识的讲解与方法的传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实现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深入交流沟通。一方面,理想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课堂教学形式,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活动的重心始终在阅读内容上,教学目标实现得到了保证;另一方面,对于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更符合时代要求,是现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其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些小学生伴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长大,对于信息的接收与处理更为迅速,而其从小接触的视频、音乐、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只有更为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才能激发其的学习兴趣,综合了多媒体、信息化以及实践性的阅读理解教学才能对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对策探究
2.1 整合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资源质量。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有了一定的创新性改变,更加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其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综合作用,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造出质量更高的阅读理解学习材料。教师在教研备课中,应对教材中的文章内容进行在整合重组,对阅读教学环节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加工,结合具体的阅读理解题目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能够有目标有方向的参与语文阅读理解学习,在课堂上的有所收获,学有所成。
2.2 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本质是结合具体文章材料进行的认知性学习,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形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小觑。依托于当前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更多生动形象的资料,结合阅读内容播放视频、动画或者音乐,从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丰富阅读教学的内涵,带领学生进入阅读材料的更深层次。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可设置情景短剧、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形式,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带入感,从文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内容,而且这种实践参与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更加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3 实施拓展阅读,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拓展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推荐书目自行阅读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锻炼。在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之外开展拓展阅读,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读物又多又杂,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适度地为学生挑选符合他们兴趣的读物,在增长学生课外知识的同时,也要促进课堂阅读学习的进步,使课外阅读和课堂阅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4 进行阅读知识教育,传授科学的阅读理解方法。阅读理解能力的根本是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获取资料内有效信息的水平,因此教师应注重阅读理解方法的传授。教师应从小学语文教材出发,为学生详细讲解语文阅读理解材料中的语句表达、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示范演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基础知识,和行之有效的阅读与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让学生按照恰当的阅读步骤进行学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前后文段的意思推测与揣摩文章的含义,深入地挖掘文章包含的深层次思想,进而帮助学生答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5 兴趣激活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兴趣激活法。所谓兴趣激活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去阅读的方法。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针对学生喜爱 自我展示的特性。教师选取放声朗诵伴乐朗诵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分角色朗诵等形式,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3.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在小学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与手段,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训练,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亚利.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J].快乐阅读,2013,18:46.
[2] 梁定.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J].语文学刊,2013,23:138-139.
【关键词】阅读习惯 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老师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顿遭瓢泼冰雨……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谈一些体会和浅见:
(一)速读原文文本——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重要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有的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就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意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审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创新 改革
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之中,想要对新课程体系教学要求进行适应,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必须要在学习方式、评价方法、评价目的、教学观念、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等等方面实施系统性改革。但是,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必须要树立起良好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将自身的观念进行更新,从教师自身做起,努力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教育角色、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教学的改变,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发展,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任务完成,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综合发展、具有特长的人才。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要明确教学目的
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本质进行正确的把握,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目的进行明确,这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要将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小学生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和关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小学生必须要在自身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将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创新必须要建立在基本技能培训以及掌握扎实基础知识之上,建立在掌握基本思维方法这一基础之上,将这一个重要思想在各个环节之中贯穿,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自身创新思维的能力。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写作、阅读、表达、听力等诸多方面的训练,在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读写进行过度重视,并不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样十分片面,要求学生必须要通过读和听来进行信息的录入工作,更加要通过写和说来完成信息的输出工作,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所以,要求死方面必须要共同具备,缺一不可。在过去传统的语文知识传输工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语文这一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强调,将学习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社会知识进行紧密联系,将学生自身的视野扩大,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以及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要创新教学方法
想要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以及创新,要求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已经成为了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从本质上将教学的效率提升,并且使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多种形式的教学进行相互结合,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堂讲解教学并不能够满足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所以,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使得小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和所方面理解,从本质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唱歌、表演、绘画、小组讨论以及做游戏等等形式来使得孩子能够在学习诗句的过程中,对文章中道理进行理解,更为重要的就是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激情。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要改革教学手段
当今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想要实现现代化,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更加是一种必要。利用电脑、投影、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很多语文教师不能够充分表达出来的知识和内容,收效之大已经成为了很多教师口头表达不能够企及的,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将自身课堂容量加大,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能够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将以往依靠文字符号以及口头语言传授知识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打破封闭式教育教学状态,凭借其鲜明和直观的形象,加深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理解,凭借其灵活和多变的教育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使得教育教学能够变难为易,化繁为简,从本质上提升了小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使得小学生自身听觉以及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都能够综合运用到学习之中,进而将小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小学生也能够在自身学习过程中,并用多种感官,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中动画、色彩、声音、文字以及图片等等,以全方位和多角度地来对学生感知进行丰富。
结语:身为中华儿女,生下来就开始学习中文,在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具备开放的视野、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具有包括表达交流、阅读理解、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以及处理信息等在内多个方面基本的能力。语文一直都是人们交流沟通以及表达情感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学校教育阶段以及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一直都是孩子对中文进行学习启蒙的课程,具有奠基石作用。伴随着当前社会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语文自身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形式必须要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章泽天.让学生挺起生命的脊梁――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6.
[2]李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200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魍辰逃?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仍然被教师牵着走。小学生在低年级时由于学习任务和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在低段时的情绪表现不明显,但是随着学习任务的逐渐增加,产生的消极情绪也逐渐增加,注意力也不集中,从而引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现阶段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呆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些小学的语文教师也没有对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的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同时有些教师也缺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为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要教会学生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可,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阅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也没有加以利用。还有些语文教师不能找准阅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内容,更没有对阅读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由于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欠缺方法,渗透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传统,不能有效而灵活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抓住学生心理进行健康教育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的阅读心理支配着整个阅读活动过程。阅读心理影响着阅读水平,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把握关键因素,掌握学生的阅读心理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灵活有效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以及阅读兴趣。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时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阅读联想和想象,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者使用音乐、简笔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以促进学生理解阅读的材料。如在进行《大瀑布的葬礼》时,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向学生提问是否见过大瀑布,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在多媒体上呈现塞特凯斯达大瀑布的画面。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见到的瀑布与所展示的瀑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教师在展示塞特凯斯达逐渐枯萎后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进而引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氛围,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2.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的课程或者日常生活的实例以及媒体中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信息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积极情绪的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阅读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情绪发展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调控学习情绪的方法,同时正确面对阅读学习中的压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有关的心理健康教材,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如三毛流浪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古今寓言、三国演义等一些经典名著。通过这些书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情感。
3.挖掘阅读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语文阅读教材,除了记叙文和诗歌以外还有散文、寓言故事、小说、童话故事等一些体裁,这些教材中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些教材内容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习《落花生》时,文章中的爹爹在与我们的对话中提到了花生的作用有很多,但是它最宝贵的是它的果实是埋在地底下,只有接触到的人才知道。文章中采用对话的方式提示父母希望儿女能够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人物乐观积极的思想让学生感悟诗歌对生活情操的陶冶。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朗读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外,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关键词】网络媒体课堂教学学习兴趣重点难点开阔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而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迎合小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更是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给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和处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机的统一起来,使之成为一个适合学生探究和发现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蕴含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下面是我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些做法。
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因素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等因素的直觉性和敏感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以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一些自然现象、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都是学生所不曾接触到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我们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前收集或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音频、视频等材料,制作成课件,上课时演示给学生,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必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的效果必定比单纯的文本或说教要好太多。
如一年级语文《要下雨了》一课,教学“闷”时,我借助网络资源,下载了教学课件,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利用课件以情景激趣,先屏幕展示出图片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再展示图2:一人在屋子里,一颗心不停地上下跳动,进而出示谜语“门里一颗心”(闷),最后让学生联系刚才的情境,说说“闷”的意思或用“闷”说一句话。这样就优化了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非常有趣的方式掌握知识,这样良好的效果,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2.利用网络媒体突出学习重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静态的内容再现为形象的、生动的直观画面,大大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感知距离。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因孩子们亲眼目睹桂林山水奇丽之景的寥寥无几,从单纯的文字描述和教师的渲染赞叹中,学生们根本无法体会到其“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为了使同学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桂林山水,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桂林山水片,学生看着生动活泼、美妙无比的画面,个个情绪高昂,同时入耳的还有娓娓道来的解说词,一下子将陌生的景观与同学们的距离拉近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之水的绿、清、静,桂林之山的奇、险、秀,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通过这种方式,把静态变成动态,集声音、颜色、音乐、画面为一体,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像,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突破。
3.借用网络资源突破学习难点
古诗、散文、课文中精彩的段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抽象性。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不太容易达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例如,学习《琥珀》一课时,由于学生关于化石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要想让学生通过文本和一幅静止的插图,真正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从网上搜集到了一些有关的素材,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苍蝇和蜘蛛是怎么粘在一块的、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等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眼前,比较完美的再现了课文形象,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好的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学生形成了正确而又清晰的认识,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章内容。然后,我进行深化,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进一步领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圆满的达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处理,让这些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变得容易接受,容易理解,难点自然也就很顺利的解决了。
4.发挥网络优势,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丰富而多彩,教科书、教师参考资料所能提供的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互联网的有机联系,可以帮助老师、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从而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自己上网查阅和收集资料,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如学习《翠鸟》一课,学生在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以“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为单位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本组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技术,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进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乔杉杉.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路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2014(03)
[2]曾惠宗. 多媒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3)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但是毕业班有一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一部分后进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这使正常的教学进度不能顺利进行。
二、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提高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毕业班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他们的思想波动和情绪变化会比较大,这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针对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不踏实的的学习状态,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做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缓解他们不良的情绪,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上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做处于迷茫状态的学生的指示灯,使他们了解到学习语文的意义和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二)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学生领导一般比较重视毕业班,所以,他们在安排毕业班教师的时候,会选择一些有多年经验和教学成果的教师。这些老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是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创新精神,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大多高分低能,缺少语文素养。所以,毕业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毕业班的教师一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同时也会在教学中引入往年的考试重难点来训练学生,他们对总结和归纳知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但是应届学生和往年的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可能有不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在教学中都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化。
(四)提高教学效率
在毕业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会明显减少,而侧重于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应该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练习机会少了,教师每天可以利用课下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还有一些需要背诵的知识,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早读时间背诵,自主学习和消化。毕业班的阅读理解教学和习作教学比较花费时间,而且学生只是在课堂上练习阅读理解和习作,效果也不会显著,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渗透,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和疑惑,教师需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以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也不能偏激地认为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才能带好毕业班。在教学上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师手段的教师更适合现代学生的发展,因为他们能改变枯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是很重要的。学校还要给教师们创造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高耗低效的窘迫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素不知阅读的感染、熏陶与知识的消化、理解都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缺一不可。只注意前者,就走进了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而只有兼顾前后两者,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小学阶段145万字以上的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至少要完成这一最低要求。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内除了老师的讲解灌输,也少不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读自悟,这就要求课内的教学也要强化学生阅读的力度。因此,语文教学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内的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当前已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首先要抓好学生的课内阅读
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说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抓好课内阅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指导学生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品行、情感、经验和眼光。既然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那就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从个体的角度去体验作品,感受作品,理解作品。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要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感悟,在思考中获取收获。
2.指导学生坚持正确的阅读策略。一要重视阅读积累,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直接领悟和感受能力。或者说:语感就是人对语言一种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一种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就会自觉地联翩不期而至。不同的语体承载着独特的信息,如对词语和熟语材料的选择、语法结构、语音手段的选用等等,良好的语感对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语感的培养,第一要多读,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第二要积累,在积累中,提高对读物的敏锐性。第三要进行生活的、读书的体验。要亲近大自然感悟生活,感悟对现有生活的体验,然后才能读懂写生活的文章。二要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地能够背诵出来。
3.指导学生读懂、仿写、进而创新。读懂,一是明白“写了什么?”二是明白“怎么写的?”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读懂文章后,就会看清 这第二、三个层次是第一层次阅读理解的深化,这个深化也为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就为学生学会运用提供了一个模仿的例子。而创新,通常又以运用的方式表现出来,即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引申激发,亦即创造出新认识,新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是最活跃、最有光彩、最能显示阅读效果的境界。在课堂里,我们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进行阅读教学,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二、其次要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在量上毕竟有限,而课外阅读确是无限的。用课外的无限阅读,来补充课内的有限阅读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利于养成学生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那么怎样使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开展呢?方法有四:
1.要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2.要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3.要建立家校联系卡。每晚布置一定的阅读量,规定阅读时间,在家长的督促下,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
当阅读教学思想性和人文性遮蔽了工具性时,就主张工具性。其结局却总是矫枉过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既未能在理论上被澄明,也未能在实践上修成正果。阅读教学陷入这种两难境地的关键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阅读教学的效果应该如何衡量呢?当然是要依据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来判别。或许有人要怀疑,此时还讨论阅读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很幼稚,因为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规定学科教学目标应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立,语文教师都知道从这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目标的设立与达成不是必然的,它既取决于语文教师有无目标意识,也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真正地从阅读文本中生成和落实这些目标,并在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获得。
1.重塑目标意识
首先,语文教师要懂得,阅读教学目标不是"给定的",它一定是在分析理解教学的任务、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确立的,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的,而是内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并能付诸实践的。其次,衡量教师是否具有目标意识,要看教学目标对于教师和整个教学活动是否具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指向教学内容的,也就是说教师要清晰地知道通过哪些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教师要拥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就要走出经验的、惯常的、模仿的教学生活状态。不可否认,每个语文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都会积累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些教学实践经验可以使教师在文本的解读、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上有熟悉感,对课堂教学出现的各种常规问题有基本的判断和回应。因为经验和惯例就像脚本一样保存在教师的记忆中,使得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按图索骥地从记忆的图式中寻找策略来完成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经验对于教师是一笔财富,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经济。但是,教学工作制度化、日常化的特点,容易使语文教师因循惯常的经验和模式从事教学工作,以不变应万变,当阅读教学变得容易驾驭和得心应手的时候,许多教师就会忽视教学应有的旨归而陷入一种机械和重复,丧失教学本应具有的目的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经验也可以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一种阻碍,成为教师迷失教学目标的盲目行为。
2.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能够感悟和把握文本,需要两种功夫:第一是对文本的理解力;第二是对文本的悟性。语文教师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不是自然天成的,也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具备的。对于想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热爱阅读。教师在阅读课堂中串讲串问,平面地梳理教材,课堂语言贫乏等等,反映出来的不单纯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文学素养低下的问题,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细细地品读过文学作品,就很难有深层次的思考。不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就无法构建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自身的思想枯竭,展现于学生面前的,就只能是了无生气,平淡乏味。而教师如果热爱阅读,贫乏和平庸就会远离他们,博学和睿智会使教师平添魅力,教师的神韵和智慧就会在引导学生领略文本的价值时得到展现。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文章、掌握信息。阅读技巧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涵信息的方法。阅读方法不同,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要一方面教给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浏览读、略读、精读、细读),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效率,反复训练理解技巧;一方面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包括如何理解和阐述支持中心思想的事实和细节、如何从字里行间去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进行梳理归纳、如何进行逻辑推断、如何理解人物性格等。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应过份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与否。就阅读理解四个字而言,重点在理解上,为了保证准确理解,对文章出现的重点句或难句,我会只做简单讲解,要求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句,力求准确理解,掌握主要意思。
4.还给学生阅读主动权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于讲、问、灌,而学生则忙于听、答、接。其结果是教者觉得难,而学生更感到无趣、无味、学得苦。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段、句),自由选择方法(朗读、默读、诵读、浏览),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提出疑问,自由发表感受……甚至连课文由谁先读(老师读、录音读、学生读),我都尊重学生的意见。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提出喜欢听录音读,我就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边放录音,边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仿佛自己也处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他们听了一遍,还想听第二遍、第三遍,不知不觉中能把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出来了。可见,学生有了阅读的主动权,他们就能主动地读、高兴地读,并从中获得美好的感受和乐趣。
5.清楚掌握自主阅读的具体目标
学生学习态度的自觉性取决与该类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否明确,只有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产生整个较为明确的目标时,才能充分的使其发挥出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体会及研究,对语文素质进行全方位、自由且充分的发挥空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其阅读目标不仅可以通过老师来直接提出,或是提出多个阅读目标供学生选择,也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来使学生自己发掘其阅读目标。因此由于阅读的方向已经有了,学生就会主动的加入阅读中,仔细认真的去进行阅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阅读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求老师通过实践探索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尽可能的将学习方法与学习品质相结合,来作为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运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6.挖掘情感因素,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