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血管超声诊断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血管超声诊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血管超声诊断学

第1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086-01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肝血管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为了鉴别肝脏肿瘤的良、恶性,提高肝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对86例肝血管瘤进行了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86例患者,均经CDFI诊断为肝血管瘤,后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细胞学确诊。男38例,女48例,年龄21~68岁。

1.2方法

所用仪器为Acuson 128XP/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 MHz。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先常规用B型超声观察肝内肿块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及实质回声特征,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病变区的血流情况,并应用脉冲多普勒测峰值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2结果

肝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显像的表现有以下几种:①肝血管瘤的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未见血流频谱。此型病变多见于直径<3 cm的小血管瘤,多呈强回声,本组69例,占80.2%。②肝血管瘤的周边及内部见斑片状彩色血流信号,较稳定出现,脉冲多普勒检出动脉血流信号。本组12例,占14%。③肝血管瘤周边见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有时呈环状包绕在血管瘤周围,脉冲多普勒检出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RI)<0.60。多见于较大的血管瘤,本组4例,占4.7%。④肝血管瘤边缘的供应血管伸入到肿块内部并继续分支,脉冲多普勒检出动脉血流频谱。此型见于大的混合性血管瘤,本组1例,占1.1%。

3讨论

肝脏血管瘤病理上分为四型: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肝血管瘤主要为海绵状血管瘤[1]。

肝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上经常遇到。一般肝血管瘤由于二维声像图的特征性而容易诊断,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肝血管瘤或由于合并脂肪肝造成病变区与周边组织分界不清,而需与肝癌进行鉴别诊断时,则需要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肝血管瘤形成机制是毛细血管感染后变性,致使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或肝组织局部坏死,坏死后的肝组织内部及周围血管亦扩张充血,最后形成泡状。肝内局部血液循环停滞,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静脉淤血膨大或肝内出血,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或血管发育异常。一般直径<3 cm的肝血管瘤内部主要为纤维增生,毛细血管管径细小,瘤体的血液相对静止或速度极低,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血液的显示是依据血流速度及角度的密切关系,低速度血流及角度>60°,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敏感性降低,所以直径<3 cm的肝血管瘤多无彩色血流信号。而直径≥3 cm的肝血管瘤可有静脉窦与灶外静脉相通,所以显示速度极低的静脉血流信号。

肝血管瘤是肝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超声图像可呈高回声型、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无回声型表现,主要由血窦及血窦壁构成,血供来自肝动脉[2]。肝血管瘤周边出现的动脉血流主要是因肿瘤挤压而绕行或包绕肿瘤的肝动脉。大部分肝血管瘤的供血血管近似于正常的肝动脉,不增粗,由于瘤体内血液流动缓慢,彩色多普勒扫查时彩色血流信号检出率极低,有时可检出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由于肝癌的血供亦主要来自于肝动脉,因此二者往往需进行鉴别。肝癌的肝内动脉主要表现为变形、移位,血管异常增生、包绕,血供丰富且流速高,彩色多普勒容易检出其血流信号。文献指出,对肝癌与肝血管瘤进行正确鉴别诊断的最好办法是对肿瘤动脉和肝固有动脉的血流Vmax和RI参数进行综合判断[3]。因此,彩色多普勒可用于鉴别肝脏肿瘤的良、恶性,从而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率。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实时地反映肝血管瘤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并可用脉冲多普勒对血流进行定量检测,其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血流检出率高等特点,弥补了单纯二维超声在肝血管瘤诊断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肝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4.

[2]李国成,陈启龙,陈革.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来源研究方法的讨论[J].肝胆外科杂志,2000,8:199-201.

第2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胎儿心脏血管畸形;临床价值;可行性研究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产前体检的24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 分析和探讨妇产科临床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以及该方法的可行性, 以期为心脏血管畸形胎儿的早期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247例均为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产前体检的孕妇, 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26.8±2.7)岁, 孕周20~30周, 平均孕周(26.2±2.5)周, 体检结果中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6例, 占2.43%, 出现妊高症的产妇11例, 占4.45%。

1. 2 检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日本阿洛卡SSD-a10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国食药监械(进)字2010第3231512号]以及美国GEs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国食药监械(进)字2008第3232755号], 探头频率设置为3.0~7.0 MHz, 所有患者均经阴道和腹部进行探查。进行产前超声检查时在观察胎儿结构以及测量其他的生理参数同时, 检查人员需要着重检测产妇胎盘, 对胎儿心脏进行检测时常规方法取胎儿8个标准切面[1], 主要包括胎儿上腹部横切面、动脉导管弓长轴切面、四腔心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心底短轴及肺动脉分叉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 注意观察胎儿心脏的大小、房室间隔的完整性以及二、三尖瓣的生理形态和起合情况[2], 观察和记录胎儿的脐动脉、降主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PI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来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影像学资料显示, 与健康胎儿相比儿心脏血管畸形胎儿在超声心动图方面表现的特点包括, 脐动脉PI显著升高, 将主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PI显示降低, 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3], 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的因素主要包括孕妇自身的身体因素以及外界的环境因素, 而其中孕妇自身的身体因素又包括孕妇存在结缔组织病、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或者妊娠期高血压等[4], 此外还有少数胎儿是由于自身的不良因素所导致的, 例如部分胎儿染色体异常、患有脑积水等先天性疾病, 此外, 有研究报道表明[5], 妊娠期胎儿肾脏发育不良与心脏血管畸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心血管畸形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该疾病的胎儿临床存活率很低, 临床报道的均在0.5%~1%[6]。因此对于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妇产科临床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血管畸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无创等优点, 并且对于心脏血管畸形胎儿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娜, 陈海燕, 叶木奇.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血管畸形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7):115-116.

[2] 李龙云, 俞吉文.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血管畸形的临床分析. 吉林医学, 2011(34):7334.

[3] 陈海宁, 马燕. 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血管异常的应用研究.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9(1):58-64.

[4] 李有忠, 刘颖, 郭方春, 等. 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临床研究.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10):938-941.

[5] 温燕萍, 王小燕, 陈彦红. 不同切面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研究.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8):1218-1220.

第3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软组织血管平滑肌瘤;超声诊断

血管平滑肌瘤是由厚壁血管,成熟平滑肌构成的周界清晰小结节,临床经过多为良性,好发于20~60岁的女性,常发生于四肢,特别在胫前真皮深层或皮下。肿瘤多为单发[1]。本病临床少见,误诊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了5例经病理确诊血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超声检查资料,分析其超声特征,探讨超声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多数疼痛性单发浅表肿物5例,全部为女性,年龄为32~67岁 平均岁 患者1月~5年不等,临床均已多数疼痛性肿块就诊,术前超声诊断血管瘤1例,性质待定1例,3例诊断血管平滑肌瘤。所有肿瘤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瘤。

1.2仪器和方法 应用Philips iu22 迈瑞dc-7 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浅表器官条件,采用直接扫查法,过于表浅者,适当多涂耦合剂,对肿块进行纵断、横断面扫查,记录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血流情况。

2结果

①肿瘤部位:1例位于右侧腹直肌内(见图1),1例位于腕部,3例位于下肢胫前部皮下(见图2)。5例均为单发。②肿瘤大小、形状:均呈类圆形,大小为0.9~3.8cm。③边界:均清晰。④内部回声:均不均匀,以实性中等偏低回声为主。⑤彩色多普勒血流:3例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见图3),1例粗大穿支血管(见图4),1例无血流信号。4例可见高阻动脉频谱

3讨论

软组织血管平滑肌瘤好发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主要来源于血管壁中层的平滑肌层或者平滑肌本身,此病发病原因不详,多见于30~50岁女性,典型临床表现为孤立的小结节,生长缓慢。

血管平滑肌瘤的实际标本一般质地较硬,圆形、切面呈白色或棕褐色,可见纤维性假包膜,组织学上多位于皮下组织、真皮,由增生的平滑肌束围绕在血管周围呈肿瘤性生长[2]。

本病临床表现多为生长缓慢的自主疼痛或压痛的肿块,质硬,位于皮下软组织。正确的诊断很大程度依赖医师对血管平滑肌瘤的认识和经验。本研究的这一组病理,术前超声诊断5例,误诊2例,这与超声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有关。

尽管血管平滑肌瘤少见,误诊率高,但是因其特殊的病理表现,超声能够很好的反映其病理特点,因此精密联系其发病机制及特征,有助于分析其声像图特点。①病变多数为痛性结节,疼痛与肿瘤血管收缩所致的局部缺血有关。②超声表现,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回声,包膜为纤维性假包膜。③彩色多普勒显像:本组内病变多数显示血流信号丰富,原因为肿瘤实质由血管和平滑肌构成,血管多少不等,大小不一,呈裂隙状或海绵状扩张[3]。血管平滑肌瘤多数位置表浅,进行血流检查时应适当轻放探头,避免加压造成假阴性,脉冲重复频率适当调低,有利于检测出瘤体内血流信号。

血管平滑肌瘤的超声诊断主要与血管瘤、血管球瘤鉴别:①血管瘤:加压血流信号明显增多,放松后出现反向血流。②血管球瘤:多位于甲床,血流较血管平滑肌瘤丰富,遇冷热刺激疼痛明显。

4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对血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了解临床,流行病学、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认识本病,大部分可以作出定性诊断。

参考文献:

[1]李杨等.左环指皮下血管平滑肌瘤1例[J].上海医学影像,2010,19(3):232-232.

第4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象 本组病例21例系2002年10月~2009年9月来我院诊治的患者,男12例,女9例。5一54(平均36.4)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环和升主动脉扩张, 临床初诊: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PDA)、冠状动脉瘘(CAF)、主动脉窦瘤破裂、心脏杂音原因待查、心律失常原因待查等。

1.2方法 使用仪器:美国ASPEN-CDE,凸阵变频探头,频率2~4MHz。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或左侧卧位,探头取左室长轴(图1)、心底短轴、主动脉弓长轴、四腔心等切面。观察心腔有无扩大、主动脉系统有无扩张、夹层及动脉瘤,室间隔及左室壁有无运动幅度减低等。各心腔及大动脉内有无异常血流,尤其是主动脉瓣、二尖瓣有无反流等(图2)。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包括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五项指标。频谱多普勒对异常血流取样分析。对检查结果录像记录,以便后期回顾性分析[2]。

2 结果

本组21例经CDE检查: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显示左室增大, 内径6.0cm~9.6cm;升主动脉内径显着扩大主动脉壁变薄,主动脉环扩大,升主动脉自根部为起点向远端弥漫性扩张,多呈瘤状改变,扩张区最大内径13.2cm,最大长径15.6cm,多延伸至无名动脉根部附近。主动脉瓣及二尖瓣不同程度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每搏输出量增加,当心输出量增加达到正常3―6倍时,射血分数减少而导致心衰,最低者左室射血分值0.20。5例夹层动脉瘤, 其中3例主动脉内膜部剥离限于升主动脉内。2例主动脉内膜剥离起自升主动脉根部波及主动脉弓直至胸主动脉段,显示主动脉内膜游离于主动脉腔内形成真腔和假腔,显示血流从真腔进人假腔。结合患者其他临床表现提示:符合马凡综合征心血管系统异常改变。全组患者经CT或心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佐证CDE检查结果;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CDE诊断,与手术对照符合率100%。

3 讨论

合征为综合征候群,95%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变。心血管病理改变是主动脉中层组织囊性坏死,弹力纤维减少,变性断裂和胶原纤维的超微结构异常,可使主动脉根部变薄形成夹层动脉瘤,二尖瓣叶可因粘液变性酸性粘多糖增多使瓣叶伸展延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间胚叶非常罕见,发病率0.04%~0.1%。临床上多见蜘蛛样指(趾),漏斗胸和两臂伸展长度远远大于身高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向上脱位或半脱位。心血管方面病变主要是累及升主动脉, 主要表现为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瘤样扩张以及形成夹层动脉瘤,升主动脉的扩张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呈进行性加重,这是造成病人猝死的主要原因。有学者研究发现当主动脉根部直径>6厘米时,则有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发生夹层动脉瘤的危险。马凡综合征的心血管病变是马凡综合征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发现及治疗十分重要[3]。

超声心动图[4]是诊断马凡氏综合征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直观的显示主动脉根部病变的程度。利用CDE可做出明确诊断,并可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其它器质性心血管病相鉴别,CDE以其简便、实用、无创、准确性强等优势已成为临床检查该病的首选和重要参考。本文表明CDE可清楚显示心腔的大小,主动脉的形态、动脉瘤的大小范围、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的活动状态与血流情况等,CDE检查结果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红卫,王锦纯.马凡综合征影像学的多系统表现.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841-1843.

[2] 曾慧茹,徐礼梅,侯传举等, 马凡综合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0.11(4):244-246.

第5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对下肢血管疾病的诊断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1],该方法具有无创、简单、诊断的准确率高等特点。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手术的下肢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外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诊断并收治的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44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7例,年龄42-78岁,平均(62±10.5)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并经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Envisor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5-10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检查髂动、静脉,股动、静脉,大隐静脉;受检者取附卧位检查动、静脉,胫后动脉、静脉。观察血管的管壁、官腔、是否有血栓及其周围结构,再以CDFI观察血管腔内的血流及管腔形态,以PW于血管中取样,以获取最大的血流频谱,观察频谱形态,并测血管峰值速度、频谱宽度及阻力指数等。记录病变的部位、长度、血栓的大小、栓塞的程度。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示:静脉扩张、迂曲,呈“蚯蚓状”或“包块状”,并向皮肤表面凸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示:血栓形成部位静脉血管增宽,管壁光滑,有无回声或均匀低回声的血栓,血流部分阻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示:下肢动脉内膜增厚,欠光整或不光整,局部可见大小不等的光斑,向管腔内突起,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甚至闭塞,血流通过明显狭窄处血流变细,形态不规则,呈花彩血流,流速增快,频谱增宽充填,失去正常三相波形态,闭塞血管壁增厚,内膜消失,无彩色血流显示,血流频谱引不出,狭窄远端的血管血流信号减弱,流速减低,脉冲多普勒显示为单相低速波型。

2 结 果

在44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明确诊断42例,诊断的准确率95.45%。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改变,下肢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血管造影检查时以往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金指标,但数字血管造影检查为有创、费用高,且技术含量要求亦高,现已逐渐被无创检查所替代[3-5]。据Baur等[6]报道彩色多普勒检查下肢动脉病变与动脉造影比较具敏感性为91%,特异性85%,总准确率为89%-97%,尤其对动脉以下病变优于动脉造影。国内文献报道,超声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99%[7]。本组资料的诊断准确率为95.45%。我们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到的静脉扩张、迂曲,血流部分阻塞,动脉内膜增厚,回声增强,管腔呈不规则性、多节段性狭窄及斑块形成的影像学表现与其血管所产生的病理变化是一致的。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伤、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在定性、定位诊断下肢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且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检查的禁忌症。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诸如体形肥胖、肢体坏疽者,探测会受到影响,对观察血管全貌不如血管造影,并且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一些技术因素,如探头的压力、声束与血流的夹角,彩色增益的调节等。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34.

[2] 陈俊华,范宁.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下肢血管狭窄性疾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1):87-88.

[3] 江涛,罗慧军,陈梦宇,等.彩色与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对下肢血管疾病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4):78-79.

[4] 栗翠英,胡建群,叶新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血管疾病急诊检查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1A):2234-2236.

[5] 沈孝萍,李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08,9(10):103.

第6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患者用经腹超声常规扫查法检查,了解子宫肌瘤病灶大小、回声特点及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笔者所在医院超声诊断子宫肌瘤患者7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子宫肌瘤59例,子宫腺肌病8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8例。59例子宫肌瘤中,肌壁间肌瘤41例,浆膜下肌瘤8例,黏膜下肌瘤10例。结论 经腹超声对子宫肌瘤能作出准确的诊断,是该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超声; 子宫肌瘤; 诊断

子宫肌瘤为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以40~50岁最多见,20岁以下少见。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1]。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准确性已毋庸置疑,但在子宫肌瘤合并其他疾患时,声像图变异较大,需仔细鉴别,为治疗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经彩超诊断并手术治疗有病理结构的病历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子宫肌瘤59例,患者年龄30~56岁,平均42.4岁,其中<30岁11例,31~40岁21例,41~50岁18例,>50岁9例;肌瘤大小3.3~16.8 mm。

1.2 方法 超声检查所用仪器为LOGIC-5彩色超声诊断仪,3.5 MHz凸阵探头。嘱患者适度充盈膀胱,于仰卧位经腹壁作盆腔多方位扫查,仔细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肌壁间回声、有无包块、包块位置及边界、内膜线是否移位,并运用CDFI检测包块周围及内部血流情况。依据手术后病理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作比较。

2 结果

本院超声诊断子宫肌瘤患者7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子宫肌瘤59例,子宫腺肌病8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8例。59例子宫肌瘤中,肌壁间肌瘤41例,浆膜下肌瘤8例,黏膜下肌瘤10例。

3 讨论

子宫肌瘤多为多源性平滑肌肿瘤,一般生长较缓慢,因肌瘤由平滑肌纤维相互交叉组成,其间掺有纤维结缔组织,而表现为较高的回声衰减。子宫肌瘤周围的子宫肌层受压而形成假包膜,故子宫肌瘤周围可见假包膜所形成的低回声晕圈,边界清晰。由于子宫肌瘤为富血供瘤体,故子宫肌瘤周边可见清晰环状或半环状的血流信号,并且部分血流信号呈树枝状进入瘤体内部[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已非常肯定。虽然子宫肌瘤的诊断比较容易,但还要与子宫腺肌病,子宫肥大症等疾病相鉴别。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向肌层内异体生长所致,常弥漫于整个子宫肌层,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子宫内膜线无偏移或稍偏移,若局限性分布者,多以子宫后壁多见[3]。如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内回声不均匀,局部有结节状凸起,结节边界欠清楚,此种情况即为子宫腺肌瘤。在超声图像上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两者很难鉴别,最好的方法是结合临床,子宫腺肌病患者大多有渐进性痛经史,常伴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而子宫肌瘤则以月经量多,经期延长,下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子宫肥大症患者常有多产史,子宫为均匀性增大,因而在超声图像上常表现为子宫切面形态正常,子宫均匀性增大,边缘轮廓清晰,无表面凸起,宫腔无变形,子宫切面内无结节状低回声或高回声。

子宫平滑肌肉瘤超声图象与子宫肌瘤囊性变相似[4],故难以单纯根据声像图表现作出诊断,可根据彩色多普勒表现进行鉴别,子宫平滑肌肉瘤血液供应较丰富,但需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囊性变范围较大的子宫肌瘤与囊肿不易区别,应注意仔细探查肿块与子宫的关系,以便确定肿块的来源。宫肌腺病,声像图主要为子宫增大,肌壁内回声不均,可见多个不规则无回声区。与子宫肌瘤难以区分,结合临床可进行鉴别。

超声对子宫肌瘤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0%以上[5],子宫肌瘤若非必要尽可能不作子宫切除术,尤其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逐渐萎缩,即使是育龄妇女较小的肌瘤病灶(<2.0 cm),相当一部分也可自行消灭或经保守治疗后病灶消失,对此类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作超声动态观察[6]。对有手术适应证患者要尊重其意愿及时手术治疗。所以,子宫肌瘤的超声图像变化对临床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其操作简便,无损伤,无痛苦,能快速得出结果,准确率高,是临床首选且必要的检查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卢立芹.特殊类型子宫肌瘤21例超声诊断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4,11(12):2621-2622.

[3] 汪晨霞.子宫肌瘤变性65例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30(4):332-333.

[4] 胡献金.经阴道彩色多普勒在子宫肌瘤变性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1,17(7):678-679.

第7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CT血管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086-02

动脉粥样硬化是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为特征的一类病变,属动脉硬化中最常见的类型,于脑力劳动人群中最为常见,老年人群病死率较高[1]。颈动脉粥样硬化除引起血管管腔狭窄外,其硬化斑块极易受损、脱落,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2]。因此,研究合理的诊断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及治疗体系是保证患者生存、提高预后的关键。我院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按照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标准确诊[3]。185例患者中,男107例,女78例,年龄45~81岁,平均(65.4±10.9)岁,其中伴发高血压73例,伴发糖尿病51例,伴发短暂性脑缺血6例。按照其入院后诊断方式进行分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组、磁共振成像(MRI)组及CT血管成像(CTA)组分别为62例、60例和63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伴发疾病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使用美国菲利普IU22、GEV730 CDFI诊断仪,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枕并偏向对侧接受诊断,使用宽频探头,频率设定在7~10 MHz。扫查位置:自颈动脉近心端向远心端一次扫查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观察各动脉内径,分析狭窄程度及对称性,并于颈动脉近膨大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1.2 mm视为出现粥样硬化斑块[4]。

1.2.2 磁共振成像诊断 使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型MRI成像仪,患者取仰卧位,接受颈部高分辨率MRI检查。扫描范围:颈总动脉分叉处上下各20 mm,常规扫描后注射Gd-DTPA造影剂进行QIR T1W1增强扫描。扫描参数:QIR T1W1:TR 800 ms,TE 10.4 ms;FSE PDW1/T2W1:TR 3000 ms,TE 13.4/66.9 ms;层厚2.0 mm,层间距1.0 mm,FOV 12 cm,Matrix 256×256。3D-TOF:TR 40 ms,TE 2.1 ms,层厚 2.0 mm,层间距0 mm,FOV 12 cm,Matrix 256×256。参照公认标准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纤维帽判断[5]。

1.2.3 CT血管成像诊断 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设备,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颅底Wills动脉环。使用高压注射器向肘静脉注射Omnipaque对比剂300 mg/mL,注射速率控制在(3.0~4.0) mL/s;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视野20 cm,层厚5.0 mm,层间距5.0 mm;图像传至西门子Wizard工作站进行重建,重建层厚2.0 mm,间隔2.0 mm,观察图像横断面,并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病变。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诊断的阳性、阴性、灵敏度、特异度、符合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6],观察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的诊断方式,并分析其诊断特点。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效能对比

MRI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8.2%和97.6%,CDFI组诊断灵敏度为95.4%,特异性为95.2%,CTA组分别为90.8%和92.1%,MRI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符合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灵敏度:χ2=11.537,特异性:χ2=8.602,符合度:χ2=5.269,P < 0.05)。见表1。

2.2 诊断特点

多数纤维帽在T1W1、PDW1分辨率较低,而T2W1、3D-TOF及增强扫描分辨率较高,分别为78.3%、60.0%及86.7%,较容易分辨。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为斑块狭窄、血栓脱落、斑块内出血等,易引发低灌注,导致脑组织分水岭区域出现缺血情况及管腔闭塞,该病进展迅速,极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行积极治疗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的主要诊断方式多样,包括超声(CDFI)、多层螺旋CT、磁共振(MRI)、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分子影像学等,其中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外血供的金标准[7],对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均有较好的检查效果,但该方法属有创检查,且易诱发斑块脱落,直接引发脑卒中的发生,患者痛苦较大、风险较高。

为此,我院选取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上述患者均接受CDFI、MRI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在检查效果的对比中,我们发现,MRI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8.2%和97.6%,CDFI组诊断灵敏度为95.4%,特异性为94.2%,CTA组分别为90.8%和92.1%,MRI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符合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显示出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中的优势。Brogneaux C等[8]提出,MRI扫描不仅对纤维帽和脂质坏死核心有较强的分辨作用,亦能够有效判断新生血管增生程度与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能够有效指导治疗及随访,临床意义显著。而CDFI及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亦保持90%以上的特异度及敏感性,其主要优势为:CDFI对动脉血管壁内、中、外三层结构均有良好的反映作用,定位准确,可重复性高,而MRI的3D-TOF序列重复性差,且诊断易受涡流影响,产生伪影,导致误诊;CTA检查范围较广,斑块检出率较高,且能够根据斑块对X线的吸收值及CT值进行分型,能够有效分辨钙化斑块。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CDFI、MRI及CTA联合检查,以进行进一步确诊。在MRI纤维帽扫描结果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多数纤维帽在T1W1、PDW1分辨率较低,而T2W1、3D-TOF及增强扫描分辨率较高,分别为78.3%、60.0%及86.7%,较容易分辨,与曹韵清等[9]研究结果一致,说明MRI的T1W1和PDW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帽的诊断效果较差,应进行增强扫描,选择T2W1、3D-TOF序列进行确诊,而T2W1具有可重复性、显示效果好的优点,其诊断效果优于3D-TOF,但T2W1亦存在由于斑块出血或钙化导致信号干扰的不足,若提高识别能力及确诊率,则仍需配合CTA等其他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且各有优势,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三种检查方式联合确诊,而设备不足时,可仅采取MRI增强扫描,亦能够有效指示患者纤维帽状态,为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边宁,张涛,李自成,等. 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28(9):657-659.

[2] Ohnuki T,Takahashi W,Ohnuki Y,et 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arteriosclerosis affecting the aorta and the cerebral,extra-cranial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ies[J]. Intern Med,2013,52(5):523-527.

[3] 马玉栋,李宝民,王君,等. 超声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8):686-688.

[4] Tarkan O,Akgül E,Ceki E,et al.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of intermittent massive epistaxis secondary to posttraumatic carotid artery pseudoaneurysms[J]. B-ENT,2012,8(4):257-260.

[5] 陈耀贵,吴同果. 脉搏波速度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J]. 广东医学,2011,32(21):2833-2835.

[6] Losev RZ,Kulikova AN,Bakhmet'ev AS. Restenosis of carotid arterie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current aspects of the problem:(local and systemic risk factors). Part 1[J]. Angiol Sosud Khir,2012,18(4):146-153.

[7] 郭燕,李侠. 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5):516-518.

[8] Brogneaux C,Sprynger M,Magnée M,et al. 2011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s[J]. Rev Med Liege,2012,67(11):560-565.

第8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彩色超声多普勒;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49-02

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成为全球极具威胁性的几大病症之一。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所占的比率较大,它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虽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它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的疾病,如果及时使用降脂、抗栓等现代手段,可有效防止此种疾病的发生。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现状,初次治疗很重要,尤其是初次中风、心血管病变等,死亡率相当高。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50例,对其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治疗,笔者对其疾病诊断过程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50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70例,年龄在40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56±1.02)岁,所举150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为30例,合并心脏病患者为28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为92例。

1.2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监测。并根据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将患者分成三组,即高危组、中危组以及低危组,其中高危组30人,收缩期血流速度在200m/s之上,中危组60人,收缩期血流速度在120m/s之上、200m/s之下,低危组60人,收缩期血流速度在120m/s之下。对所有患者每月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进行随访。[1]

1.3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特征以及收缩期血流速度等;并在随访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监测。

1.4统计学处理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2结果

从患者的发病年龄以及收缩期血流速度角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3病案举例

王某,女,退休教师,62岁,于2011年2月晚突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家属将其送往我院我科进行治疗。自患者住院当日起,院方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对其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进行收缩期血流速度的监测,其血流速度为210m/s,属高度危险。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合并有高脂血症。对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期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改善,出院。3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且在随访过程中劝其口服尼莫地平片20mgtid及阿司匹林75mgqd,如今患者状况良好。

4讨论

多普勒超声技术目前一般分为脉冲式多普勒、连续式多普勒、高脉冲重复频率式多普勒、多点选通式多普勒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五种,以脉冲式多普勒应用为最广。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为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基本色,用于实时显示血流信号的空间信息。如今对于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已极为广泛,因它操作简便,且无创、可靠性高,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接受。

只有充足、稳定的血液供应,才能保证脑部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患者进行治疗,包括对患者的用药进行判断,对患者的再梗死进行预测等等。在本组研究中,与中危组以及低危组相比,高危组的用药疗效较差,通过进一步探讨发现可能与血管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形成有关。并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对患者进行医治,并取得了良好的预后。对于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需要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本组研究中,每个月均对患者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的检查,从而了解患者的脑血管病变情况,并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加速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相当高,如果救治不当极易致死或者致残,尽管人们对此种疾病闻之色变,许多患者在患上此种疾病后也郁郁寡欢,殊不知,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有效的预防,完全可以避免此种疾病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抗栓、降脂等现代手段及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早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有效评估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有效监测疾病的发展过程,并对疾病的预后提供相关依据。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患者血管狭窄或者存在不稳定斑块,则极有可能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我们知道,这样两种情况会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一是颅外血管动脉硬化斑块脱落,二是狭窄远端低灌注或者无灌注严重的动脉硬化。在本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颅外血管中存在大量的不稳定斑块,如果这些斑块脱落,必定导致脑卒中的发生。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动脉血管渐渐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果及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将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渐进过程进行探测,此时可根据探测结果进行必要的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不能局限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于那些尚未发生此种疾病的患者,也可对其进行检查,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2]

本组15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病症,具体包括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合并高脂血症等。在治疗的过程中,彩色超声多普勒起到了一个监测作用,但它的监测结果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疗医师必须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每名患者的情况有所不同,治疗方案的制定因人而异。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每个月都对患者进行一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检测,一直到治疗结束。在之后的随访过程中,劝患者服用尼莫地平片20mgtid及阿司匹林75mgqd,再次监测,效果良好。所以说,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过程,也可在治疗之后,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的跟踪调查,从而确保疾病的治愈。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风以及心血管病变导致的死亡率偏高。尤其是初次中风,患者入院治疗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按正常程序出院,大多数人认为此时已无大碍,其实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很有可能发生第二次中风,所以患者需要在医师的敦促下进行定期检查,医师在患者出院时也应为其开出一些药方,从而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生。[3]

其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者多为老年人,所以,尤其是步入老年的人们,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自身身体状况,将此种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准确的找出血管病变部位相当重要,所以必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近年来颇受临床关注,它使用起来简便迅速,且无创,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而且能重复使用,有效检测出血管狭窄的部位以及斑块的分布情况等等。本组研究中,首先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对150例患者进行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进行收缩期血流速度的监测,从而将患者分成3组,在治疗的过程中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进行追踪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并对3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最终结果显示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饶明劁.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M].北京:卫生部办公厅,2010:14(1):25.

[2]顾慎为.经颅多苦勒检测与临床[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86(8):32.

第9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高频超声;早期诊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关节病变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内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数量呈现逐渐快速上升的趋势。痛风病具有发病率比较高,危害比较广等特点。因此,加强并重视痛风性关节病变早期诊断,一直属于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临床早期诊断通常采用CT、X线、MRI和超声方法进行痛风性关节病变检测[1]。但是,目前国内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早期关节病变筛查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本文主要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高频超声波诊断为早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72例关节病变筛查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早期超声诊断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72例作研究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72例作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性47例,女性25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2±5.67)岁。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2±5.29)岁。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与高尿酸血症相关诊断标准相符,且均经过相关常规检查的综合确诊[2]。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组没有急性痛风的发作史,且血尿酸浓度女性高于350umol/L、男性高于420umol/L。对照组没有关节不适和关节病史,且血尿酸浓度女性低于350umol/L、男性低于420umol/L。排除标准:患有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病;不配合诊断和筛选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要进行高频超声的检测诊断。仪器选择Philips(Envisor)和Philips(iE33)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探头频率为3-1IMHz与3-12MHz,并进行骨骼肌肉的条件选用。予以患者第一跖趾的关节双侧、双侧膝关节、双侧踝关节的扫描和检测,观察并记录关节软骨、关节囊内、骨和关节周围的病变[3]。检查操作均经过一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实现。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的关节病变阳性率,以及研究组病变分布和高频超声的表现情况。

1.6 高频超声阳性检测标准 超声检查呈现阳性的表现:①关节腔存在积液:关节腔出现可见的液性暗区;②滑膜增厚:关节滑膜进行对比,一侧明显增厚;③骨侵蚀:不光滑的骨表面,且局部可见凹陷的缺损;④晶体沉积:关节位置见点状的强回声;⑤滑膜内血流信号:滑膜位置可探点状彩流信号;⑥痛风石:团状回声,伴或者不伴有声影[4]。出现以上症状中的任何一个均可判断关节病变为阳性。

1.7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当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早期关节病变高频超声阳性检查情况 两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测,研究组患者的关节病变阳性率为20.83%,对照组患者没有发现阳性关节病变,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早期关节病变高频超声阳性检查情况(n,%)

2.2 研究组患者的病变关节分布情况 研究组患者72例共计关节数432个,其中踝关节、膝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分别为144个。检查出的15例阳性病变关节均是第一跖趾的关节,其中12例为单关节病变,3例为双关节病变。

2.3 研究组患者的高频超声检查情况 第一跖趾的关节阳性病变中,高频超声的检测表现为8个骨侵蚀,8个滑膜增生,以及2个关节腔积液。

3 讨 论

痛风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病变主要是由尿酸盐的结晶沉淀造成,机体会出现关节炎症反复性发作。患者只存在高尿酸血症时,临床可采用简单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筛查,以便于进行早期的治疗和干预。目前临床常用X、CT和MRI检查方法进行早期痛风诊断,但是由于软组织的视野模糊,存在辐射或价钱昂贵等因素,临床诊断应用效果不理想[5]。近年来,高频超声诊断已经成为临床软组织病变筛查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表明,对两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测,研究组患者的关节病变阳性率为20.83%,对照组患者没有发现阳性关节病变,差异比较显著,表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关节病变发生率比较高。研究组检查的15例阳性病变关节均是第一跖趾的关节,其中12例为单关节病变,3例为双关节病变。表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发生关节病变主要分布在第一跖趾的关节,且大部分为单关节的病变。第一跖趾的关节阳性病变中,高频超声检测表现为8个骨侵蚀,8个滑膜增生,以及2个关节腔积液。

综上所述,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用高频超声进行早期关节病变的诊断和筛查,效果良好,尤其需要注意进行第一跖趾的关节重点筛查,具有一定临床诊断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代少颖.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26(4):437-439.

[2] 苏筠霞,王,刘明龙,等.慢性肾衰竭高尿酸血症患者炎症因子、内皮功能与心脏功能改变的相关性[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374-376.

[3] 邬丹.尿酸与2型糖尿病代谢紊乱及危险因素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