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养殖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技工学生;职业素质;管理模式
学生活动在学生数量逐年递减、高校扩招、高职注册入学、“三二连读”及“七年一贯制”中职与高职、本科衔接的教育背景下,技校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保持技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提高技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使毕业生获得企业的认可,过硬的专业技能加上优质的就业岗位是提升技工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最佳的途径。目前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是:专业技能够用,个人品质优秀、团体合作意识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随时随地地、潜移默化地受到职业素质方面教育。
1目前技工学生的素质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1.1学生的基础差导致专业培养的效果很差,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有待全面开展
技工学生整体上入学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习积极性严重缺乏,这是目前技工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中的最大难题。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无论老师如何尽职尽责地教,最终的效果都是很差的。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项目化”的行动导向模式的课程改革的尝试,实践及调查发现,“项目化”的行动导向模式的实施有着诸多的困难,学校的实训条件建设不足、教师的数量少及职业能力的不达标这些硬伤的存在导致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授课模式。
1.2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不到位,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要加大力度
目前,技工学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除不爱学习外,在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做人综合的素质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心理问题。学生长期受家庭的溺爱养成的骄横、自私的性格;单亲家庭导致的精神受挫,心理畸形;有的初中阶段学习差、受老师和好学生的歧视,内心的自卑,与不上进导致自我放弃的“盲目英雄主义”;有的自制力差、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远离父母,脱离了父母的约束,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换而言之,技工的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对这部分“双差生”的各类违纪的处理与思想教育上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热爱集体教育、爱心教育等开展得不丰富、不到位。
2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化教育实践
2.1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全面改革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
2.1.1优化课程结构,坚持“项目化”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学校要不断提升教学条件,坚定地支持“项目化”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各专业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业技能培养学习特点,最大化地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减少像数学、物理、英语等需要大篇幅理论讲解的课程的开出课时,增加技能训练的课时。增加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课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外,必须重视课堂的过程组织,有效的课堂组织,会在日复一日的课堂的组织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专业操作规范、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同一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或模块的的教学组织都应该一起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当学生逐步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将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有着非常大的提升。2.1.2对于部分以操作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应适当控制学生规模,保证技能训练的时间技工学生的毕业后定位于一线操作岗位,技能水平的高低,正比于学生的动手操训练的时间。对于部分以操作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要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时间。学校从节约办学成本的角度考虑,通常一个班级安排40-50名学生,实训的时候,不能保障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这类专业应适当控制班级的学生规模,班级学生规模控制在30人以下为宜。2.1.3各专业要建立专业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专业成就感,促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技工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充裕,实训设备齐全,且有专业教师来辅导。每个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建立1-2个专业学习小组,专业老师给安排一些项目,让学生讨论、研究直至动手做出一些专业的产品来。让学生在校园内广泛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可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兴趣小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带动一部分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提升本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实践证明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到了企业也是岗位骨干技术力量。
2.2学生管理中贯穿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熏陶等方面全面融入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2.2.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德育思想教育的主力军德育课程是思想教育的基础环节,德育课要加强,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要结合专业课对德育课的要求来灵活组织教学过程中,达到“专业有德育、德育为专业”的教育目标。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整体素质高的班主任队伍,是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正处于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生阶段,班主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与学生管理技能的学习,要熟悉职业教育法规、熟悉行业发展规律、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规范与企业文化,对学生要有责任心、爱心、耐心。通过定期组织不同的主题班会,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养成好的生活习惯。2.2.2建立导师负责机制的学生服务模式导师负责制在国外的中职教育中广泛采用。是解决目前技工学生素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每个专业教师都要为导师,参与学生日程的管理、服务。每个专业的学生平均分配给本专业的导师,每个导师负责本专业10名左右的学生(同一届的)。学校规定每名导师每个月要约谈4-10名学生。从学生入学到学生就业期间,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人生规划、顶岗实习、毕业分配(协助查找就业岗位)等问题,都要对应的导师进行帮助、引导。学生的问题随时得到关注,思想道德教育就体现在了日常的学生服务与管理中。2.2.3加强法制纪律教育,提高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每学期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坚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各类法规和校规校纪。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法治教,并组织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和确立“珍爱生命、远离网瘾、拒绝”安全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2.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学生管理部门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增强学生体魄、艺术素养的同时,重要的是在活动的排练、比赛的组织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队责任意识。发挥社团、共青团的职能作用,开展系列诚信与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奉献中体会到荣誉与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2.2.5将先进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育人环境有针对性地将不同优秀企业的先进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提升育人品位和效果。在学校校园、走廊、教室、宣传橱窗要多角度地进行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解读宣传;不同行业优秀毕业生事迹宣传;知名企业技能人才楷模事迹宣传。这个结合点、切入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协作能力;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2.2.6建设好各类宣传阵地,形成正确的校园道德舆论一是利用好教学楼走廊、教室、公寓大厅、校园宣传橱窗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技能大赛及获奖实景、专业介绍、校长与学生合影、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事迹等图片或宣传画进行展示。二是多举办不同内容“榜样就在我身边”活动。结合学生评优评奖工作,收集各学校优秀学生事迹,并做好宣传工作。三是是完善校园广播广播站,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及时挖掘、报道校园新事、好事,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舆论。四是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信息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上述措施可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2.3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跟踪管理,做好实习期间的思想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 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群;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13-03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动下,专业群成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常用名称[1]。构建由群内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专业群概念及内涵
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仍有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这种矛盾的日益凸显,使得高职教育专业群概念应运而生。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2]。专业群中的相关专业由同一大类中的相近专业或按行业相关性跨类组合,每个专业群原则上涵盖3~5个专业。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信息化教学资源、双师团队、专业群体制和运行机制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二、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长三角”地区塑料加工行业发达,塑料产品制造企业众多。如“十一五”期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组建涵盖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产品造型设计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塑料产品制造领域,培养塑料助剂与树脂生产、塑料材料与加工工艺实施、塑料产品设计和塑料产品成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双证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3]。为体现“双证书”教育,在毕业资格条件中,除学生应获取群内各专业规定的学分外,还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了明确规定,比如: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必取塑料配制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必取化学检验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必取塑料注塑工,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必取3Dmax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并把塑料注塑工(五级)作为群内四个专业的选取证书。
三、基于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依据塑料助剂生产岗位群任职要求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塑料产品制造过程中,材料和工艺的选择是生产合格塑料产品的关键,材料包括塑料助剂与树脂。基于此,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塑料助剂生产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重新确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塑料产品制造领域塑料助剂的生产,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与该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塑料助剂的合成与应用、分析检验、塑化产品生产方面的知识,并能进行相关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按照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面向塑料助剂生产岗位群的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它由保证专业群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实现群内各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专业群分立课程”和适应人才个性发展与提升的“专业群互选课程”组成。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要求,并经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重新构建面向塑料助剂生产核心岗位群工作内容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以课程群构建为主体现课程体系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
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为体现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要求,将专业群平台课程组成“工程基础课程群”,满足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共用。通过工程基础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高分子材料化学、机电控制、机械制图与机械构造、塑料产品设计和塑料制品成型加工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群分立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塑料助剂生产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塑料助剂的合成与检验,只有生产出合格的塑料助剂才能更好地用于下游塑料产品的成型加工。因此,将体现专业群分立课程特征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塑料助剂合成课程群”,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塑料助剂合成与检验能力。为体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高层互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对应于专业群内4个专业,设置4个不同的专业群互选“模块”,每个“模块”由3门课程组成。一是化工技术类模块,包括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化工DCS技术、实验室组织与管理。二是材料应用类模块,包括电线电缆成型、塑料包装材料与工艺、橡胶加工基础。三是材料加工类模块,包括塑料配色、高分子材料改性、塑料再生与利用。四是产品设计类模块,包括快速成型、模流分析和UG。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三)探索实施“1.5+0.5+0.5+0.5”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探索实施“1.5+0.5+0.5+0.5”工学结合教学模式。“1.5”表示学生利用一年半时间在校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掌握面向塑料产品制造领域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一个“0.5”表示学生利用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首次顶岗实习,吸收企业岗位技能方法,并体验企业文化;第二个“0.5”表示学生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半年时间,进行以塑料助剂合成与检验为主的专业特定技能强化,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第三个“0.5”代表学生到企业再次顶岗实习半年时间,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四)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由学校自主评价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4]。注重多种能力评价、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主体,注重过程性评价;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课程学习成绩根据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作业、测验、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等情况综合评定,如《塑料助剂检验技术》课程考核由过程性知识与能力考核(占40%)、阶段性考核(占40%)和结果性考核(占20%)组成,最后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性考核采用课程论文、实际操作、开卷考试、答辩、模拟实训成果等多种形式。对于顶岗实习考核,引入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机制,学习效果评价由企业评价(占40%)、指导教师评价(占20%)和顶岗实习手册完成质量(占40%)三部分组成,实现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2]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3]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51-52.
[4]潘安霞.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建设[J].职教论坛,2012(11):52-53.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Specialty Group
TENG Ye-fang
(C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然而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自身因素等影响,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改革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全过程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通常说来,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多是学校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先进性、科学性和推广性。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实施的主要载体,最能体现其特征和人才培养规格设计的内涵。然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理论课程偏多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以往概念模糊、定位不明,导致教学理念存在偏差,甚至一度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就是简单的降低理论课程难度。再加上一些院校,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热门方向,一哄而上,缺乏对生产和实践的了解,欠缺实践经验,不能合理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要求较少,学生的知识技能单一。
2. 课程明显落后
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课程建设不系统,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所采用的教材甚至还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写的,陈旧的内容已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求。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内容,走上社会后根本无法与现实环境衔接。
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依然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之所以被普遍运用,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样考核,时间较为集中,可以节约多种成本。但是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说,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的考查,而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只是通过闭卷或开卷,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显然很难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进行考核。
4. 人文素质培养缺失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将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样做势必会导致学生在某些非智力、非技能的因素欠缺。降低德育目标,单纯重视技术能力培养,只能够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低素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虽能暂时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但最终却不一定能够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
5. 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低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具有教师的修养和能力、工程师(技师)的经验和技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而目前,较多的职业院校只是将是否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作为衡量是否为 “双师型”教师的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注重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高技术人才,因此,高职学校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培养。河北电大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不断的改革,积累了很多经验,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推动力。
1. 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电大在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加大力度,选择技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通过改革与实践,已基本解决了教学内容繁杂、技术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形成了一些高职教学内容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革新。河北电大在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加大力度,选择技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通过改革与实践,已基本解决了教学内容繁杂、技术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形成了一些高职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是加大高新技术在教学内容中应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也走上了技术化道路。要想办好高职教育,就必须增加高新技术方面的内容,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所以,我们关注、紧跟社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沟通等形式,及时调整、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主流技能和成熟技术,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加强教学课程内容的技术应用性。二是扩展新型教材和特色专业教材。学院注重教材建设,在采用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同时还着重校企合作开发实践环节教材。我们注意到,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的变化,出现了例如电子商务、物业管理等新型专业,这些专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三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复合化。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过于分散、杂乱,为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就应当加大课程内容整合的力度。通过将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科学地整合,形成符合教学需要的复合型教材,这样就减少了教材在内容上的重复性,改变了因过于强调学科系统的完整性而带来的教学内容冗杂的状态。
(2)教学结构的革新。教学结构反映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制订培养方案都以培养出能够切实应用高等技术的人才为目标,结合学校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和学生现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这一过程实行了两次分解和两次整合。第一次分解与整合是针对职业岗位。第二次分解与整合针对技术岗位的能力。
2. 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存在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普遍较低,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够合理。统计表明,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所占比例不能满足需求。并且,大部分专职教师来自于传统的师范院校,这不符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师资队伍是开展专业教学和教育改革、实践的主导者,是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改革进程和教育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教师的功能作用远远高于传统普通教育模式下的教师作用。教师必须同时满足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两方面的要求。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全面的综合素质。另外,年轻的教师和传统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展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河北电大在专业建设中,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采取兼职、外聘相结合的办法,积极选拔和引进教师。(2)坚持积极的思想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3)积极鼓励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4)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5)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改革活动,及时总结改革成果,编写论文。
总之,学校要使教师培训渠道多样化,加强公共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强化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构建一支实力雄厚的高职师资队伍。
3. 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会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中起到带动作用,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考试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挥。“应试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当下的社会状况和人才选拔制度下“应试教育”是不能废除的。考试是否能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考试制度的改革。改变考核的标准,考核内容不只局限于掌握知识的数量,而是按培养方案所拟定的目标和要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这样,考试就会成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推动力。
考试改革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减少理论知识考查的门数与比重,增加素质能力方面的考查项目;第二,在考试的形式上,不仅仅只是采取笔试的形式,而是将笔试与其他考试形式结合起来;第三,在阅卷标准上,鼓励一题多解,鼓励创新思维,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为有创新思想的答案酌情加分。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改革学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书呆子”。 在考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特有方式,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推行多种多样的实践考核制度。例如,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加入了“技能考”环节,以考促学,加强学生与教师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学生通过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免试相应的课程;加大平时成绩,实行弹性分数,给予任课教师较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如工程专业参加的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财经专业参与的海峡两岸珠算珠心算通信比赛等等,对于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彰。
4. 产学结合道路上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社会建设需要而培养人才的,所以要产学结合、走产学一体化之路,以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产学结合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革新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技术;安全人才培养
0 引言
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安全生产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形势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安全发展的新要求与薄弱的基础条件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化工生产企业,泄漏、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发生在危险化学品运输和使用环节的事故也有上升趋势。我国化工企业的特点是小企业多、老企业多,90%以上是中小企业[1]。企业负担重,安全资金投入不到位;安全管理滑坡,安全保障能力下降。解决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化工企业安全技术需求矛盾的关键是根据化工生产系统安全问题,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体系。
1 化工生产系统安全知识需求
化工生产系统主要由公用系统、生产系统等单元及其相应的具体生产环节构成,各单元、各环节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隐患,都可能发生事故和伤害,化工安全技术人员对此必须十分清楚。
1.1 化工公用系统安全问题
化工公用工程系统是指供电、供热、供水、消防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是化工生产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对于化工企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极为重要。公共系统失效既可能直接导致化工企业重大事故,也可能使事故应急和救援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损失。
1.2 化工生产环节安全问题
在化工生产中,大多数单元操作因其自身的特点或操作条件的影响,存在不安全因素。化工单元的危险性主要是所处理的物料的危险性决定的。在进行危险单元操作过程,必须特别注意防止易燃气体物料形成爆炸性混合体系,防止易燃固体或可燃固体物料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体系,防止不稳定物质的积聚或浓缩[2-3]。
从人-机-环三要素的关系出发来考虑该问题,那么就要控制和消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设备设施和人的不安全因素,使这三者关系协调统一,就必须配备有专门的安全技术人才。所以,作为一名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安全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危险化学品的物料特性、储存以及运输过程等各个环节有充分的了解,能及时对化学反应以及单元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急措施。
2 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满足行业需求,已成为安全科学建设中一个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对落后,以及一系列安全问题凸现,使得化工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
2.1 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
依据化工生产实际需求,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要足够宽泛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在化工反应过程和单元操作等核心工艺上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在基础知识层面上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等,使其具有安全管理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更要与化工类、消防工程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紧密有机结合起来,如消防模块设置燃烧学、防火与防爆、消防工程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化工模块设置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工业防毒技术、化工安全等相关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实现优化配置,拓展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系统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
2.2 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应合理分配和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和类型,要针对化工企业的特点,充分依托当地化工特色企业的优势条件,结合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专业实习教学环节,适当延长其教学时间,积极探索适合化工安全人才专业生产实习的创新型模式[4]。其次,应以安全理论知识为平台,针对典型化学工业生产过程,立足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模块所涉及知识点,深入学习掌握压力和真空安全阀、管道和阀门、泵、压缩机、反应器、容器(储罐、罐、塔等)、换热器、燃烧炉和锅炉、仪表、电力系统、化学品仓库、检测预警和通讯网络、消防设施和管理等相关知识体系,获取生产过程的完备安全信息,评估安全生产状况,实现安全本质化,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现场分析、解决安全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3 其它相关能力的培养
2.3.1 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
个人的组织沟通能力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合格的化工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也应该包括组织沟通能力。
2.3.2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起事故发生的时间、空间、地点三维完全相同,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通用的安全法则。所以这就要求化工安全管理人员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遇到问题能够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创造适合本企业的安全法则。
3 结语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是实现化工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和事故控制的能力。化工安全工程技术人才不但要掌握完整的安全知识理论体系,还要熟悉化工企业生产系统各单元的安全技术和管理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安全工程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的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梅强.化工行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S1.
[2]崔克清.化工单元运行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
关键词:商务英语;培养方案;实景模拟;虚拟公司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127-02
人才培养方案架构是构建一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目前国内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常用的人才培养方案架构主要有:EER、EEBR、EEBBR和EEBVRM。下文将对这些架构的特点、优势和缺陷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比较。在下面的讨论中,加号“+” 表示“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按时间次序简单叠加”。
1. EER架构
EER:EGP+ESP+RC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Real Company Practice)即:通用英语+特殊用途英语+真实公司实习。
EER是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方案架构,主要用于构建学科型英语专业的扩展型培养方案,为了拓宽就业门路,在高年级阶段(大三之后)开设若干门商务英语课程和少量商务理论课程。在学习ESP(特殊用途英语)课程之前学生学习至少2~3年的EGP(通用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五种技都能得比较平衡的发展。因此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很强,并且具有一定的商务理论知识。
EER淡化商务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接受商务技能实训,RCP(真岗实习)主要针对语言技能而不是针对商务技能,毕业生的商务技能较弱,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
2.EEBR架构
EEBR:EGP+ESP+BC+RC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Business Courses + Real Company Practice)即:通用英语+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课程+真实公司商务实习。
这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主流架构。学生进校后先学习1~2年的若干门EGP课程作为从高中英语向大学ESP课程的过渡。然后针对“剑桥国际商务英语水平证书BEC-1/2”考试设置商务英语课程模块,教学策略比较侧重英语“说”、“听”能力的培养。商务课程模块内容比较丰富,但教学以理论为主。毕业时,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发展较好,具备“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基本能力,并且掌握了必要的商务理论知识。
当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规模较小时,EEBR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低成本架构;但是当办学规模较大时问题突出:由于目前国内某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训设施有限,难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商务类课程的全部实践性教学。但办学规模较大时,建立规模庞大、名副其实的实训基地群来保证所有学生的RCP相当困难。因此,往往造成两大害处,一是实习效果差;二是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陷入“半失控”状态,需承担一定的潜在的风险。
3.EEBBR架构
EEBBR:EGP+ESP+BC+BSST+RC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Business Courses + Business Situation Simulating Training + Real Company Practice)即:通用英语+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课程+商务模拟训练+真实公司商务实习。其中,BSST为商务模拟训练设施,它可以是真实的校办小型商务公司,也可以是缩微的模拟公司或者是包含各种真实商务设备的模拟实训室。
EEBBR是EEBR的增强版。EEBBR培养的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强,有商务理论课程模块和模拟训练的双层支持,操作技能也很强。学生在进行RCP商务对口实习时不但具备了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通过了BSST模拟实训,已经基本掌握了大部分商务运作的正确流程和操作方法,信心更足,实习效果较好,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EEBBR是比较理想的培养方案架构,但是当办学规模比较大时,BSST设施的规模大,运行成本高,办学成本比EEBR高得多。
4.EEBVRM架构
EEBVRM:EGP+ESP+BC+VCTS+RCP+Mon -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Business Courses + Virtual Company Training System + Real Company Practice + Monitor,即:通用英语+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课程+虚拟公司训练系统+真实公司商务对口实习+人才培养质量全程实时监控系统。其中VCTS虚拟公司训练系统是国外流行的PSSTS(Practical Situation Simulating Training System 实景模拟训练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用计算机软件来仿真商务流程的模拟实训系统;Mon为“人才培养质量全程实时监控系统”。
与EEBBR架构相比,EEBVRM用PSSTS/VCTS纯计算机软件型“实景模拟训练系统/虚拟公司实训系统”取代BSST“实物型商务模拟训练”设施。VCTS成本低,全部额外投资基本上仅限于某些软件的一次性投资,原有“奔腾-3”以上级别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全部利用,反复使用。VCTS为学生的复合技能模拟实训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因为启动不同的软件模块可以实现不同的训练目标,更新后台课程数据库便可升级课程训练内容。VCTS有效地解决了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规模较大时非语言类技能实训资源紧张的问题,使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同步进行。经过VCTS实训之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企业比较欢迎他们去实习锻炼甚至一揽子解决就业问题。“VCTS+RCP”这种“虚实结合”的双重实训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毕业生的质量。
EEBVRM架构强调人才培养质量,包含一个“人才培养质量全程实时监控系统”Mon,其核心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其他成员包括学院督导办公室、教师兼职的教学质量监督员、班级学生代表兼职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员和招生就业处的专职就业市场信息采集员。其中学院督导办公室在教学主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运行。Mon既负责采集教学过程反馈信息、教学质量反馈信息、人才质量反馈信息、就业市场反馈信息,也负责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和处理直至做出正确反应:包括修正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资质量、变更培养规格等措施。Mon的工作流程是:EEBVRM培养质量监控流程持续运行时发现问题(投诉>0或满意度<90%的警戒阀值)à进入诊断程序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问题所在à研究解决方案à形成解决方案à制订执行步骤à完成必要的审批手续à上报教务处备案à实施新方案à返回EEBVRM培养质量监控流程。
5.结束语
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而言,以上四种架构各有千秋:EER适用于本科英语专业扩展商务英语技能的培养策略,而不适合于高职高专教育;EEBR是较小规模办学时(例如:每届不超过200人)的主流低价格培养方案架构,办学规模较大时问题多多;EEBBR适合于中等或以下规模(例如:每届不超过500人)的较高成本的高质量办学;EEBVRM具有其它三种架构的绝大部分优点,是适合于高职高专教育的一种先进架构,特别是当办学规模较大时(例如:每届1000人以上)优势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淑芹:赵会军:商务英语课程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5(4):240-242.
关键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地质学;中美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45-02
一、引言
本科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构成单元,也是决定大学社会影响、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高校在高等教育上仍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地质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来看,虽然目前已在专业建设、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学生专业素质不足、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欠缺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随着留学人数的快速增加和国际石油等能源(外资)公司的进驻,中外地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过程及中外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的比较日益频繁,中国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压力日益突出。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 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中的“顶层设计”。
二、培养方案对比
本文选择美中两国在石油地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UTA)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eleum,CUP)进行本科地质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美国UTA成立于1883年,是德州大学系统中的主校区,也是德州境内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美国最大、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该校地球科学学院源于1888年成立的地质系,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具体包括地质科学系(1888年成立)、经济地质调查局(1909年成立)和地球物理研究所(1972年成立)。2013年在校本科生325名和研究生318名。该校授予地质学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分为8种(入学前2~3年不分专业,之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方向;2010~2012级适用)。具体包括:(1)环境科学理学学士;(2)通用地质理学学士;(3)地球物理理学学士;(4)水文地质理学学士;(5)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学学士;(6)教育地质理学学士;(7)地质系统工程与水文地质理学学士;(8)地质科学文学学士。在上述8个专业中,学生最多的属通用地质方向,其次是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方向,其他专业学生很少(表1)。
在此选择该校通用地质学专业(General Geology)本科教学大纲(2010~2012级)进行介绍。UTA通用地质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特点包括:(1)地质基础课在1~2年级开设,为必修环节。(2)地质选修课为3年级之后开始选修的专业课,共6门课,1分。(3)可选修的地质课程可分为:①低年级课程,共19门;②高年级课程(upper division、高级、专业课程),共63门可选。按照培养计划,每个学生还必须选修6门专业课。(4)进入3年级后每学期一门技术选修课,共4门课,12学分。
CUP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现有学生近14000人,教职工1284人。1953年建校,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高校,1997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该校地球科学学院由1953年成立的石油地质系发展而来,下设地质学系、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系、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目前在校本科生954人,研究生951人。开设地质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分别大致与UTA的通用地质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相当。在此,选择地质工程专业对其培养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对比UTA和CUP在培养方案方面的差异表明:(1)中美高校地质类本科培养方案在学分要求和课程要求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高校最低要求为178学分,其中必修课114学分,选修课最低30学分,实践教学34学分;而美国UTA最低学分要求126学分,2门写作性课程、高年级课程(upper division)至少包括12个学分。(2)培养计划中,都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课程又可以分为:①通识性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③专业课程。两校在这三部分的学分比例大致相当。(3)通识性课程通常包括:①数理化(及计算机)类,②文史类,③体育类,④外语类。所有高校的通识性课程学分比例都超过40%,最高接近50%。(4)中美高校在通识性课程的前两类学分比例基本相当,但在内容设置方面差异巨大,尤其是文史类,美国高校强调艺术、历史、政府、写作训练课程的学习和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在体育和外语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内高校在1~2年级普遍开设体育课程,而美国没有;国内高校在外语学习方面学分比例一般占总学分的8%以上,而美国高校相对略低,为6.35%。(5)中美高校在专业基础课上基本都是指定,且在课程选择上非常相似;但在专业课程方面,都提供了较多的课程供选修,一方面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开始关注不同工作性质的要求。(6)在专业课程方面,美国高校可在全校公选技术课程,选择余地大于中国高校,更利于学生学习新技术手段,培养研究兴趣。
三、结论
通过对UTA、CUP地质类本科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明确了中美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巨大差异,这给予中国高校在培养方案改革以新的方向和思路。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在地质专业本科培养方面有待改进的领域包括:(1)适当合并、整合部分通识性课程和专业课程,适当增加重点课程学时,保证学习深度、练习―实践时间,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改进学习效果。(2)在通识性课程中注重修辞写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注重艺术、历史和社会学课程学习,增强人文底蕴。(3)加强重点课程的课内实践效果,增加课内实验、习题课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野外实习,改善理论学习与野外实践脱节的影响。(4)针对学校实践和学生差异,打破统一性毕业设计安排,鼓励优秀学生提前(大三)进入研究项目组开展毕业设计研究,同时开设对应专业课程或其他实践课程,代替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何春艳,雷涯邻.中美地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04):69-72.
关键词:模具设计师培养方案模具软件
1.当前模具人才的需求状况
据统计我国目前模具人才求远大于供的窘境急需改观。急需加快模具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总的发展方向仍将是,实现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和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高于行业总体速度;继续扩增塑料模和压注模所占比例;扩充专业模具厂家的数量及能力。加大投入以强化创新能力。因此模具行业非常缺乏设计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模具设计师。
目前我国高职,主要培养面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可以是模具的加工者也可以是模具的设计者;高职高专的模具专业毕业生有就业优势。原因之一是中国现有的模具企业,除了少数的大型模具企业外,多数是小型企业,从事模具的加工业。其在职大部分人员都未接受过专业教育。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既有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经验,是技术型劳动者。一专多能,一人多职.这就要求培养出既懂技术,又要懂管理的复合型模具人才。因此摆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构建合理、实用的教学课程体系,使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跟上模具企业的需要。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练应用CAD/CAM主流软件,具有较强模具设计及利用现代数控机床进行模具加工的能力,适应模具设计及制造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岗位:本专业毕业生重点面向生产塑料制品和金属板料成型制品的企业,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开发和制造,并能从事一般的冷冲模具、粉末冶金等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操作及生产管理等工作。
但是在构建教学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真正搞懂模具设计的内涵,引用中国模具行业最具影响力专家査鸿达“设计者把怎样完善地将一套模具做出来和交出去的方法,通过图纸和工艺流程卡(应用绘图工具或者是电脑软件),清清楚楚地告诉制造者。制造者按设计者的图纸和工艺流程卡顺利地将模具做出来并得到客户的认可。这个全过程就是模具设计“。
在传统的支撑模具设计能力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机械技术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专业课:冲压模具与设备,塑料模具与设备,模具CAD/CAM应用,金属压铸模具与锻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CAD/CAM实训等。以上课程课程已经虽然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课程培养体系,但是由于知识序化混乱,教学设计粗放,忽视开发过程,没有真正按企业的规定和要求来设计与制造模具,导致大多数学生毕业并不能马上成为合格的模具设计师。那么制订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成了当务之急。
3.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模具设计师的培养方案
第一,要解决学生们必须的画图的基础, 通过机械制图、AutoCAD、UGNX基础模块教学训练以抄和模仿为主,就可以达到画2D和3D、装配图非常熟练的程度。
第二,学习模具结构设计,基于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指导思想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我们的任务,并且与工厂签下协议。在时间上要完全按照工厂的要求,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设计模具。设计过程中要按工厂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方案的讨论和审批。图纸确定后,学员要编组到工厂的模具班里参加每一个细节的全过程。观察有经验师傅的制造过程,一直到试模和试模后的修整,直到完成交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冲压模、塑料模各一套的制作任务,期间老师要相应的环节讲述冲压、塑料及压铸所用知识,这样学生们就会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做到零距离衔接。因为优秀的模具设计师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计算能力。
第三,模具CAD/CAE/CAM能力的学习,这个阶段有了模具整个设计、制造流程的能力。我学院目前开设我国大多数模具企业选用的UG NX软件教学,主要集中训练UGNX软件的Moldwizard注塑模设计模块做到配合CAE软件MOLDFLOW可以通过在三维环境中精确地对塑料产品的注塑成型过程丶塑料熔体的流动形态进行仿真分析,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优化丶验证塑料产品及相关模具的设计方案和制造工艺,防止设计或制造过程的错误可能引发塑料产品外观缺陷或翘曲(即变形,导致塑料产品零件无法装配)。达到优化设计注塑模具。完成模具结构装配图,模具零件图的设计。
PDW级进模设计模块学习:UGNX/PDW模块分为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模具、级进模具两类,内嵌冲压零件展开、回弹计算、应力应变分析、压力中心计算。全三维表现的模具,所见即所得,带有自动干涉检查,防止模具设计差错。包还带有标准模架、标准零件库,易于扩充。使学生理解软件操作的依据,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实现真正的“设计”而不是画图的目的。
最后利用UGNX的数控加工模块把前面生成的模具工作零件,型芯和型腔,或者凸模和凹模等生成合适的刀具路径NC文件,传输到数控机床进行加工。达到了基于UGNX软件的CAD/CAM一体化教学。
这样能够熟练地运用UG和CAD,并且能够用电脑查看其他模具设计师设计的模具和自己以前做过的模具,能够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到的模具结构在电脑里画出来,并且进行分析、修改和调整,这样培养的毕业生能充分达到现代模具企业的要求的模具设计师。
4.结束语
优秀的模具设计师的培养是国家模具企业实现升级创新的保证。在模具设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各个院校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希望我院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模具企业特别是河北模具企业的输送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加快我省向模具强省转变步伐。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 人才培养 就业
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程序设计人才的培养,对社会来说意义重大。由于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各大院校和教育部门加大了对程序合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其中,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因此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为培养更高素质的职业导向型计算机程序设计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认清自己的作用和地位,加强改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程序设计人员的就业率得以提升。
一、软件市场的需要
目前软件行业的就业形势仍以呈现出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状况,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企业的竞争背景下,软件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失现状。当前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老化,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使得 “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软件行业的人才结构中,即从事软件行业初级技术人才(软件蓝领)和高级技术水平(软件金领)的人才数量小,中等水平占据了大多数。基于上述就业和市场现状,高等职业院校应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分层培养,如对软件领域初级人才的培养进行基础培养,对中级人才加强技术训练,同时对高级人才进行的深度开发。
为适应企业需要,满足其对程序设计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创新培养目标。即以专业水平能力为基准,将学生进行准确定位,并将其主要目标设置为对初级软件水平人才的培养,与校企紧密结合,保障学生专业对口就业,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得以提升,实践教学可有效保障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实践的地位是其总体规划中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在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的同时,逐步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方法得以有效提高。
二、计算机程序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存在很大的不足,重点表现为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得以表现:(1)教学规划盲目设计,轻重比例分配不合理,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粗略笼统,学生难以学习到更深一步的知识,有的院校在学生即将毕业之际,仍然在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授;(2)教学任务的规划与时代脱节,没有满足当今社会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人才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使得学生在应对工作岗位时,能力受限。如FoxPro早已被淘汰,但有的学校现在还在进行该课程的教授工作;(3)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足,适应环境和工作的能力偏差。由此可见,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和先进课程安排十分重要。
(二)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高职教育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随后是实习。学习课本过程中,实践训练的机会不多,即使是在实习过程中,“形式作业”也占据着大部分,学生并不能通过所实习的企业获得对自身有益的实践。因此高职院校的教材应及时更新,适时根据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后上机实验的比重,完善课程设计,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计算机程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一)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差异、家庭环境、心理因素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使其对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更加明确,同时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更好地培养职业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人才,笔者集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培养模式,见图1。
如图1所示,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体系结构从纵向看主要由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两部分组成。从横向看分成三部分,理论课程在其左侧,主要是前沿的技术原理和最新的概念、技术名词;上机实验居于中间,为主要安排课后习题的上机操作,如数据库系统的安装,算法编程的实现等;项目实践在其右端,包括较为完整的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如此安排课程,可以使得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学习方式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该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即理论和实践的相辅相成,具体来讲就是在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课后的练习,尤以上机实验为主。计算机教材一般均附有课后实践习题,令学生在课后通过亲自操作进一步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熟悉,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使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亲自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程序设计题,使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力量,开阔头脑,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在进行期末考查时,通常情况下,我会针对课程的特征布置一个难度较高的课题,比如学习了软件工程课程后,我会就某一特定的领域得问题,给学生布置包含了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和UML建模等软件设计的课题,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可以整体而直观对软件工程有一个深层次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学生们的作品做一个评选,对优秀的作品加以点评,既可以增进学生的荣誉感,又可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又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进行思维交流,拓宽知识面,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法和直观性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大帮助。原因是该教学法可以极大的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的活跃度,通过解疑答惑,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所了解,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授。同时,教师应引导和启发进行学生独立思考,以培养其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对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加强。
(四)进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
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通常采用顶岗实习的重要形式。只有使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得到加强,并使顶岗实习教育教学环节充分落实,才能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进行下去,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我系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正式的实训基地,并且每年都安排毕业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使顶岗实习得以顺利有效的进行下去,会为每个学生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作为导师,对其进行日常教育与管理。同时,本系教师要定期到实习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表现,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习期满后,企业将根据学生在工作期间表现进行客观考评,核定其成绩,系部以企业评定作为参照,并与学生的实结报告相结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由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是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因此,既可以对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劳动法等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又能根据实习结果对自身能力有合理的定位,在了解实习企业和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使得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可以有效的缩短。
四、总结
本文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上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学力度,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和各个部门应加强交流合作,重视改革过程,对课程进行适当的科学调整,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等,从而保障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易顺明,温一军周,周凤石.调整教学计划,加强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J].2006,(27).
[2]卢晓娟.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7).
[4]谭辉平,李芹,廖俊杰,张成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中国高教研究[J],2008,(1).
作者简介:
邹汪平(1982-)男,安徽池州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关键词:职业教育;自动化;培养方案;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61-03
近年来浙江以及全国的制造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十二五”将更强调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特别是能耗大、污染严重的流程企业――化工、制药、炼油、造纸、环保等。随着制造设备不断升级,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不仅希望员工需要掌握常规自动化相关技能,还必须掌握先进自动化相关技术;不仅需要有专业技能,还必须要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系统控制的过程,通过“控制器”不断修正输出,使“产品”――学生越来越适合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一、系统控制之传感器――得到反馈信息
现代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封闭的,而是完全开放的,只有充分了解社会、企业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适用的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得到反馈信息:积极查阅国家及地方的人才政策方针及需求统计资料,及时把握大的方向,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的办学资源;教研室老师实地走访自动化相关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相关技术、具备的各种能力及素质等;给已毕业生发放调查表,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包括QQ、Email、电话等)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相关程度、收入、哪些课程设置对当前工作有帮助、企业迫切需要哪种相关能力等;带着相关问题看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充分了解其实习所涉及的各种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能力等;调研兄弟院校,充分了解兄弟院校的办学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参加各种自动化系统、仪器仪表、工业装备等展会,及时跟踪最新技术应用。在控制系统实施过程中,若要实现系统控制稳定,首先要知道被控对象的当前值;同样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必须充分了解社会、企业对学生的需求状况。
二、系统控制之设定值――确定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教育,必须有随着社会发展、技术变革、企业需求等变化而变化的培养目标,这是关系到最后专业培养成什么规格人才的本质问题,所以确定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在结合企业、学生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专业相关企业工程师、同类院校专家等,共同分析自动化专业就业岗位与岗位群,围绕这些岗位及岗位群必须承担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表一为部分岗位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三、系统控制之控制器――培养方案
控制器在控制系统中属于核心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培养方案也是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主导作用,它规定了为达到培养目标而设定的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条件等。
1.课程体系。按照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过程自动化岗位能力要求分析为依据,重构基于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过程、“多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见图1。实现基础知识的系统化:人文意识形态、基本素养专业基础知识职业素养;实现动手实践能力的系统化:工程基本能力电子技术能力编程能力控制技术综合能力现在先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更加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组织形式。①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专业课程的教学是基于实际自动化项目的工作过程――从项目洽谈开始到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再到竣工验收、说明书编写、售后服务等,与高新技术企业浙大中控、浙江正泰中自等自动化公司合作,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典型真实训练项目,使其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实现能力递进的特点,再根据实际项目分解成几个真实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完成这些真实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安排在实训基地进行,边教、边学、边练、边制作、边调试,实训基地设备和场景与实际生产现场几乎一样,实现了校内学习的工学结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②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2006年起浙江正泰中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与学校合作开展正泰中自订单班教学,双方围绕正泰中自的自动控制技术,特别是他们的集散系统应用于过程控制方面共同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在公司生产基地开展学生教学工作。2007年和东方通信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东信自动化技术订单班”,2008年和2009年与卧龙电机集团合作开办了“微型电机生产线自动控制技术订单班”,2010年与眼力健杭州公司开展“自动灌装线订单班”,真正实现了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③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PDCA循环质量管理见图2。通过招聘会,引进自动化高新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培养一体化、系统化,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提高毕业生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就业质量,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的。并实行PDCA循环质量管理,对其全程监控。④双休日工程。在双休日开展“双休日工程”,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丰富多样,时间安排上紧凑、务实。即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结合老师承接的各种技术攻关项目和各种比赛――全国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学院设置的各类自动化技能大赛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各种项目的实施中,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实践条件建设。①校内实训基地。与国际国内的著名自动化技术相关公司合作,联合建立实训室和共同开发实训设备,近年来:与三菱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三菱自动化技术的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与浙大中控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并制作了基于SUPCON DCS技术的控制实验装置;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并制作了基于西门子小型自动化技术的自动控制实验装置和基于西门子现场总线技术的过程控制实验系统,并建立了实验实训的远程教学系统;建立了热工仪表实训室,包括串级控制系统、智能差压变送器校验系统、气动调节阀校验系统等。目前专业拥有的实训装置达1000万元,已经和企业合作建立了“浙大中控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西门子小型自动化控制系统培训中心”和“GE FANUC自动化系统应用实训室”、“亚龙自动流水线应用实训室”,完全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还应用于对外培训与技术研发工作,开展了西门子自动化系统认证考试和核发自动化技能证书。②校外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建立了产学工作站实行半工半读。主要有萧山、金华、温州、杭州下沙、杭州滨江、余杭等产学工作站。产学工作站的企业(如中控科技集团、浙大中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中恒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等)是国内著名的自动化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校外基地为专业的建设提供有利支持,它们不但提供大量的工程应用案例,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为学生半工半读、下厂参观、顶岗实习等提供方便,而且它们的技术人员直接参加课程教学与改革,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前接触社会,及时了解新技术在企业里的应用情况,并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学校的专业更加贴近企业,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自动化行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基本的概念;学生对将来就业从事的岗位有大致的了解,同时了解企业文化,了解生产一线的管理与生产过程,提高了技能;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使企业了解学生,找到了合适的人才;通过项目工程合作开发,教师的自身能力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
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通过基于“控制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生的项目设计、安装调试能力、成本估算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方案规划设计等能力都受到了企业用户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当然,随着技术发展、产业的升级,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东君.基于控制理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2010,(4):75-77.
[2]程文锋,金文兵,刘哲纬.半工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62-64.
[3]金文兵,刘哲纬,张方军.高职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106-108.
[4]刘丽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J].职业技术,2006,(4):4-11.
[5]刘哲纬,颜建军,程文锋.高职自动化类学生的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优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113-114.
[6]赵学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J].江苏高教,2010,(2):129-131.